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9 17:01:15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新能力;工程类专业;资源管理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2013年普通本专科工程类在校生数为870万人,招生252万人,毕业228万人。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对工程类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加强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②如何培养人才,资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图书馆作为知识数据库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高校图书馆工程类资源管理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笔者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工程类资源的通识课程资源、专业课程资源、科研类资源和电子资源四个方面,对资源管理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发现管理方法中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改善高校图书馆管理方法提供一些参考。

1高校图书馆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种知识情报载体的服务部门,它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被誉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是陶冶学生情操、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确立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人生观的阵地。③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方法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师等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

2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工程类专业影响

对于工程类专业来说,本科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培养出符合标准的工程人才的关键。④因此,要求高校图书馆工科类资源首先要满足基本的教学内容参考需要。同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⑤从“纲要”要求的内容可以看出,专业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包括加深专业认识与理解、加强创新能力和提高科研水平,这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高校教师同样重要,要求高校图书馆资源除了满足教学要求以外还应具有大量的科研资源。工科类专业对各类图书资源的要求较高,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电子图纸等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工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学术期刊杂志、专家论著、国际前沿专家讲座视频等为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国内外专业研究现状。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工程类专业人员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工程类专业资源管理

3.1通识课程资源管理

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程序语言、大学英语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用到的是高校图书馆资源中的各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首先来分析一下教材资源,高校图书馆中教材占据了工程类资源的很大比例,各种版本、多个出版社的教材,基本上市场中能购买到的均有收藏,但是由于图书管理人员专业不对口,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造成误导,因此,在引进该类教材过程中,应结合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来选择高质量的教材。其次是参考资料,主要是各类习题解析图书和知识拓展读本等,这类资源量相对较少,但是对学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于习题解析图书,由于编者解题思路不同,会出现较多版本,由于只是参考资料,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即可,不会有很大影响。知识拓展读本的作用是加深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通识课程的作用,为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铺垫,因此该类图书重要性更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中该类图书资源种类很少且没有起到上述作用,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该类图书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向学生和教师征集相关信息,使得该类图书资源逐渐丰富起来并形成体系,起到应有的作用。

3.2专业课程资源管理

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各个专业方向有很大关系,也是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分水岭。其中力学、电工电子、测量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是大多数工程类专业都要开设的,这些课程资源管理情况和通识课程资源比较类似,即教材资源充足,质量高低不平;参考资料能满足学生课后习题解答需求;专业知识拓展读本数量和质量较低,需要大力引进。重点来分析一下各个工程类专业课程资源情况,该类课程是本科生重点学习的内容,除了影响其找工作的选择方向,还对以后硕士、博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工程类专业种类较多,不一一进行详细列举分析,现就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教材资源种类和数量更加繁多,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借阅的主要是任课教师所选择的一到两种教材,而大量的资源被闲置,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引进图书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教材选用情况,同时加强阅读推广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其它教材的特点与优势,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参考资料资源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起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更加重要,包括工程设计实例、工程行业设计手册、工程行业设计规范、工程制图标准图集、毕业设计指导和注册师考试资料等资源,该类资源中工程行业设计手册、设计规范、标准图集变化不大,一般几年更新一次即可,但对设计规范的更新一定要多查阅国家标准规范网及时引进,不然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会由于参数选择不合理导致设计错误;对于工程设计实例、毕业设计指导和注册师考试资料等资源,更新速率较快,管理难度大,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求高,往往容易出现资源过于陈旧、参考价值低等情况,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进行调整,除了要向工程类专业教师和学生调查意见外,最好是聘请校外工程类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技术指导,保证该类资源的实用性和与时俱进。

3.3科研资源管理

工程类专业科研资源对教师、博士、硕士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有很大影响,同时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启发作用也很明显,这类资源主要有学术期刊杂志(纸质版)、学术论著、发明专利撰写与申请介绍、各类基金范本等。学术期刊杂志(纸质版)种类繁多,包括普通的CN期刊、中文核心期刊、EI收录期刊和SCI收录期刊等,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量大、筛选困难,一般是让读者自我选择判断,对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影响不大,但对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硕、博士和本科生科在选择科研课题方向时就会困难很多,因此建议图书馆聘请校内外科研专家对该类资源目录进行详细的分类,形成一个阶梯式体系,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只需要对该体系不断完善,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还能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3.4电子资源管理

工程类专业电子资源包括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电子图纸设计案例、国内外检索数据库、知名行业专家讲座视频等内容。由于理论学时的减少,使得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每节课信息量增多,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电子课件、教学视频资源对现在以PPT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帮助作用。多数高校图书馆对该类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引进校外现有的数据库资源,虽然内容大致雷同,由于教材和任课教师不同,平时学习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高校图书馆除了引进校外高水平电子课件和教学名师教学视频外,还应建立校内电子课件资源库和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视频资源库,建立一个共享平台,方便任课教师对课件和教学视频的上传和学生的下载。电子图纸设计案例资源主要是帮助工程类专业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加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制图,因为该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就是施工、设计方面的工作,只有制图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毕业以后更好的与工作接轨,该类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和施工、设计企业合作,收集整理近几年设计案例的电子图纸资源。国内外检索数据库、知名行业专家讲座视频等资源主要是方便科研人员了解专业国内外研究前沿,在学术论文写作、专利和基金申请等科研活动中提供信息引导。如今,各个高校图书馆中国内外检索数据库资源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是对知名行业专家视频资源的管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首先就是资源量少,收集困难。其次是读者偏爱现场听专家讲座,视频资源吸引力小。因此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大收集知名行业专家视频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新媒体阅读推广,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还能够对该类资源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便于管理人员对该类资源管理方法进行调整。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识课程资源、专业课程资源、科研资源、电子资源等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工程类专业的影响很大,对本科生的学习、创新创业和毕业发展方向选择上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对工程类专业资源管理方法制定的过程中,多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选择教材、参考资料和电子课件等资源,与工程类施工和设计企业合作建立工程设计案例资源数据库,与国内外工程类专家合作及时更新学术论著和知名行业专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加强新媒体阅读推广工作。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效率,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4中国统计年鉴.

②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5.

③龚春健.论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管理[J].重庆与世界,2011(28):78-79,84.

④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55-158.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人力资源 模式 影响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联系

1.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联系。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企业应用到的信息技术也是不一样的。高新科技企业将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企业的生产力,而传统企业则将信息技术作为企业高效运营的帮手。应用在企业运营中的软件也称为企业ERP。企业ERP的应用目的在于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达到人、事、资源的统一和高效运转。一般企业常用的企业ERP包括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财务软件;第二个类型是管理软件;第三个类型是生产软件。除此之外,视频、音频、电子文档等,也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这些都是企业常用的信息技术类型。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反作用于企业管理,了解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继续发挥其管理效力,提高管理水平。

2.信息化技术与人力资源的联系。人力资源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其前身人事管理的历史却源远流长。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普通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单位组织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得到大的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提高的管理效率,为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本质就在于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送和利用,而人力资源的管理本身就是对信息的处理,这也是为什么信息技术能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1.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造成的影响。人力资源工作开展时,需要处理招聘、绩效及培训等各类大大小小的工作,这时,若是没有信息技术的帮助,这些繁琐的事物便不能得到高效处理。因此,信息技术在应用时,能够在对人力资源各个细节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做到对工作人员压力的有效降低。信息技术应用时,能够使员工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同时,在人才招聘时,求职者只需在网站上看到招聘岗位,发送电子简历,便能够让HR在网上进行阅览与通知面试,从而有效解决空间成本。

2.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造成的影响。传统人力资源均为手动化管理,工作内容枯燥且繁重,效率极低。传统员工薪酬管理多为在固定某一天填表、签字、领取薪酬,费时费力。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使用,公司可通过网上银行转账发放薪酬,既方便又快捷。同时在管理福利项目时也将其挂到公司内部网络上,以供员工讨论。员工可在线对此事进行反馈,单位管理者亦可快速与员工交流获取反馈信息。此外,若员工个人信息出现更改,员工可自行操作,无需经过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既减少了出错现象亦减轻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负担。在考核员工出勤率方面使用网上打卡方式,计算机可准确记录员工休假、迟到以及早退情况。

三、人力资源管理在对信息技术应用时所需注意问题

1.EPR的有效选址。企业ERP的使用应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符合,否则,企业所选用的ERP有可能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或者超出企业的实际应用范围,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也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有效提升。

2.ERP使用反馈的有效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使用ERP,是否能够真正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或者使人力资源管理效力增强多少,不应该以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判断为标准,而是应该以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变化为标准。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设计一些有利于员工如实反馈企业ERP使用效果的环节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使用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影响的结果更容易被管理者注意到。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企业生产和财务管理等,还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管理流程还是管理效率以及管理成本,都得到了优化。要使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作用发挥的更好,企业在选择ERP时应立足于实际,并且重视ERP使用效果反馈,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才会真正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才明,王烨.信息化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12)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未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旧有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其直接结果就是阻滞了建筑施工类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壮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人,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基于这个意义,建筑施工类企业能否在新形势下对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进行及时的创新,以便实现对人才的吸引和人才的利用,关乎到其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是建筑施工类企业亟待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建筑施工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 建筑施工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国内建筑施工类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下

由于所从事的行业自身的影响,因而国内建筑施工类企业的从业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呈低层次化、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下,建筑施工类企业从业人员的总体情况无法契合经济发展的形势。据调查报告分析,国内目前建筑从业人数近千万,如此数量巨大的从业群体为GDP的提升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国内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成分多数为来自乡村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极少,部分人员甚至未接受过中小学义务教育。此外,其正式从业前,并未接受过系统、专业、规范的岗前培训,往往是接受速成式的技能培训就被派遣上岗,因而其技能水平差异化明显。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建筑行业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受教育程度较低和专业化技能水平较差的从业人员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瓶颈,并极易导致各类工程事故的频发,并继而引发整个建筑行业的负面效应。

②知识型员工队伍建设不力

技术创新是当前决定企业成败的核心要素,而技术的研发必须依赖知识型员工,作为建筑施工类企业而言,其麾下的技术人员即是其知识型员工。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技术、工艺以及材质的日新月异,对建筑施工类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在目前的国内建筑施工类企业中,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同时部分技术人员存在吃老本的心态,对知识的更新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些都间接的影响了建筑施工类企业的生产效能的发挥。

③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国内的建筑施工类企业在管理理念方面与时代脱节,处于相对滞后的境地。多数企业在用人方面,仍然奉行以往的任人唯亲、按资排辈的落后理念,这种落后的用人机制,使企业的优秀人才缺少才能展示的平台,无法脱颖而出,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大批优秀的人才流失。此外,建筑施工类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以制度化的“硬”管理为主导思想,没有构建出以人为本的“软”管理思想,因此造成了员工无法对企业文化给予充分的认同,因此工作热情无法被充分调动。

2 建筑施工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①企业文化建设失位

随着企业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的重视,建筑施工类企业也开始着力于构建契合自身价值和行事理念的企业文化,然而这种努力多数仅仅停留在表象上,即企业将企业文化简单视同为统一的着装、对模范典型人物的效仿等等,如此一来,使员工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走形式,无法使员工对企业文化形成真正的价值认同,因而也就无法使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未能及时更新

部分建筑施工类企业的领导者的领导和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实现的帮助,同时,基于当前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仍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因而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的领导者缺少危机意识,忽视了对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及时更新和补充,进而造成了建筑施工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仍然处于低位徘徊的境地。

二建筑施工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类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推动这种发展变化的力量就来自于人类的创新。可以说,创新使人类社会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同时创新也是任何国家不断发展的有力推手。对于建筑施工类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长时期的保持企业的上升态势,必须借助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使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而管理创新使企业激活自身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生产经营效能。对于企业而言,必须依赖资源的投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常态化的目的,而企业所投入的不同资源中,人力资源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资源,企业凭借对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有效掌控和效度利用,能够保证其他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因此,借助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创新,可以为建筑施工类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此外,当前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一个企业能否在同业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立足,主要取决于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程度,企业的任何一个生产经营环节都需要员工的执行和配合,缺少高层次、高技能的人力资源,企业必将寸步难行,其战略目标和发展宏图都无从谈起。

三建筑施工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

结合多年建筑施工类企业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针对前述国内建筑施工类企业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

1 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再定位

第一,企业要将其在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核心价值塑造为企业核心文化,并根据企业的内部条件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制定契合企业实际境况和自身资质的企业发展战略,在这一过程中,要建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借助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考核、员工培训等方式,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给予充分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第二,企业要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以便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契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并为之服务。

第三,企业要改变以往的将人力资源管理错误的等同于人事管理的偏差认识,既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管理的继受性,又要看到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视为重要的资源,重视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双赢。

2 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行及时更新

第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得以充分施展自身的技能。基于这个考虑,建筑施工类企业对处于组织内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差异化管理,如对管理岗位的员工与一线作业岗位的员工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开发,使其的技能能够满足其所在层次和岗位的实际需要,同时培训的过程也是使员工实现自我增值、强化组织归属感的过程。

第二, 企业要改变为了管理而管理的错误认识,要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员工进行适度的压力管理,使员工能够发挥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使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对其的认同和尊重,以满足其社会尊重需求。

3 建设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针对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建筑施工类企业应该着力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开发力度,借助胜任素质模型查找员工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方面存在的短板,并结合员工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培训,在提升员工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基础上,使员工的工作绩效得以提升,并同时提升企业的绩效,最终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得以强化。

此外,建筑施工类企业必须帮助员工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明确其职业发展目标,并间接实现留住人才,并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借助行之有效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强化对企业的向心力和聚合力,并在员工组织归属感提升的基础上,增强其工作投入度,最终使企业的绩效得以提升,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结语

人力资源是建筑施工类企业最为核心的资源,如何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借助规范、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建筑施工类企业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薛麒麟,黄利海. 试论如何加强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 建筑施工. 2011(07)

[2] 孟剑敏.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5)

[3] 高红.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索与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1)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第4篇

什么是高绩效工作系统?

所谓高绩效工作系统是90年代初出现的概念,这个概念有很多说法,比如高绩效工作系统、高参与工作系统、高承诺工作系统、最佳人力资源实践等等。相对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有两种:一个是最佳人力资源实践(best practices);另外一个是高绩效工作系统(high performance work system)。Huselid、Jackson、Schuler这三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顶尖学者认为,所谓高绩效工作系统是指公司内部高度一致、能够确保人力资源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系统政策和活动。政策是指能够表述出来、但不一定在实际中达成的东西;实践是落实在行动中的东西。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如果能够实现,或者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那么就可称之为“最佳实践活动”或“高绩效工作系统”。

Mohoney和Desktop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层次”可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大类。宏观层面注重理念和战略问题;在微观层面上更多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层面,比如招聘、录用、考核、薪酬等等。Wright和Boswell认为,除分析层次之外,还应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数量”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研究的类型进行划分。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四大类型

人力资源不管从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可分成四大类:一类是单一微观层面,比如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对绩效考核、组织运作的作用;试图通过改变薪酬分配的方式、水平、结构、政策来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组织绩效。这些都是在微观层面,且在单一的维度上解决组织管理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组织绩效的问题。

第二类,宏观层面的单一职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组织绩效确实存在联系,这些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流动率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也有很多实际的经验可供参考。

第三类,宏观层面上的复合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具体体现出来就是高绩效工作系统,或者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总体对待,同时从战略层面上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的关系。然而将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考察,仍可以在微观层面上去解决、分析、判断组织管理的问题,这是目前为止在组织管理和HR领域里,乃至全球范围内非常流行的概念。

第四类,微观层面上的复合角度,如心理契约。心理契约已不是单纯的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抽象的概念。其整个研究的思路,是从员工与组织,或者从雇员与雇主之间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整个组织的运作。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倾向性,包括在讨论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人们会选择自己所倾向的角度,要么宏观,要么微观。尽管单一职能、微观层面的管理目前不仅在中国组织中,包括在西方都无法找到更多成功的例子,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从微观层面上解决很多问题。这种看法来自我自己在中国企业摸爬滚打的经验,中国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在高层;微观层面实际上在执行层。

宏观复合角度的两类研究

1、概念研究

在从宏观的角度和复合的角度谈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的关系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概念研究,一类是实证研究,通过数据说话。概念研究主要从理论上解释人力资源管理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分类。包括近年来很多人都熟悉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提出来的分析人力资源的模型,他们从价值性和稀缺性两个方面把人力资源分为核心、特殊、通用、必须四大类,对不同类别的人才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核心人才价值高、且稀缺,需要得到足够重视;特殊的人才相比核心人才价值较低,但也非常稀缺,对待他们应采取特殊管理方法――外包或对外合作;必须人才对组织而言,具备较高价值,但非常普遍;还有一种人才价值较低且普遍,但每个公司都需要这样的人,他们也是人才,称之为通用人才。

Wright和McMahan指出人力资源具备这样四个特征:第一,稀缺性;第二,价值性;第三,难以模仿性;第四,不可替代性。真正同时具有这样四种人力资源的人才能叫做资源,才具备战略价值。然而,如何确定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第一,你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有价值,这就涉及到企业使命和愿景。中国企业之所以做不到,并不是缺乏人和管理。而是中国企业的老板大部分将企业目标放在追求经济利润上,却缺乏一个大的目标。这个大目标不是进财富500,也不是有些公司的老板提出2010年做到1500个亿。这个目标应该是老福特先生在上个世纪末成立福特汽车公司的时候提出来的,他要让每一个美国工薪阶层的人开上汽车。这个目标应该是迪士尼创始人提出的要让人们过得快乐;也是GE创始人说的要带给人类光明。

Bailey于1993年指出,人力资源的战略价值并不能够完全有效的利用,比如人们的实际行为往往并不是他们最大的潜能的全部发挥结果,因此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至关重要。Appelbaum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从能力、激励和参与机会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2、实证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特定内涵,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有贡献。《人力资源计分卡》一书的作者之一Huselid,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关系有着精深研究,他利用因素分析,将人力资源实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员工技能和组织结构”;一是“员工激励”。这两类分别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和贡献,这个研究支持了所谓的AMO模型。但是这样一个研究思路存在缺陷,它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影响。他仅仅提出了理论分析,并没有从概念上进行分析。另一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专家Delery提出新的人力资源实践的分类:一是内部一致性;一是外部一致性。也称之为内部匹配,外部匹配。这种分类主要考虑了内部一致性的特点,但其分类的理论和实证证据均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三种研究视角

在整个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三个思路:1、最佳实践的视角;2、权变的视角;3、结构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它们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1、最佳实践的视角

即指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一定有一套最佳实践可完全通用,Pfeffer确定了16种最佳实践,尽管中国人无法理解,但他有其实践的证明,目前为止,这个思路仍然具备影响力。

2、权变的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权变因素,包括战略、公司规模、所有制类型以及工会有无等。不同战略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美国曾有一个关于企业成长发展五阶段的模型。这个模型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类型,从个人的角度讲就是核心竞争力。第一个阶段是企业处于初期,需要开拓型人才;第二个阶段企业要进行提升和成长,所以需要善于学习型人才;第三个阶段企业迈入正规化,需要规范型人才;第四个阶段,需要创新型人才;第五个阶段,需要职业化人才。

3、结构的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 人事管理

一、事业单位传统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区别

1.人事部门的观念和市场运行机制上存在不适应。人事部门仍然是用计划体制传统的思维去进行管理,仅仅埋头于内部事务,对员工不是以资源的观点去开发,而是一丝不苟地僵硬地执行政策文件,人事干部在干一件事的时候,第一个想的往往不是对单位的战略和目标有什么帮助,而是执行上级有关规定有没有不折不扣。自己要制定什么政策,也是先找有关规定和依据,而不是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测算和评估。

2.没有建立有效的长短期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问题长期困扰着用人单位,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引进人才又无法留住、部分专业技术骨干流失严重。人才流失存在很多客观因素,但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包括薪酬激励机制。随着事业单位改制实施,各用人单位都认识到原有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已不适应本单位发展的要求,并针对本单位的特点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工资制度还是职位分类,身份工资,没有真正依照岗位来确定工资,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紧缺专业员工的收入往往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而一般岗位的员工收入又普遍高于劳动力市场价格,收入分配和市场没有很好的衔接,激励机制有问题,就会导致人力资本的流失。

3.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设施和工作平台没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是个性化的员工管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系统工程要从基础设施和工作平台开始,也就是从工作分析开始,而事业单位的人员配备并不是建立在科学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的。现在仍然实行的还是身份管理,官本位的思想至今没有完全打破。

4.人员招聘、甄选形式单一,未形成制度化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事业单位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引进人才,没有形成与生产经营相配套外协科研、设计人才网络;员工培训格局、机制、方法、手段比较陈旧,培训工作还比较粗放;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开发,没有针对员工进行个性化职业发展的培训。单位及职工如果都缺少危机意识,前进的步伐必然会减缓、停滞。

5.人事干部人员素质还不能适应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变。人事部门的人员大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或单纯的行政人员,这些人员有其工作的优点:善于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人员、部门的关系;但总得来说,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模式之中,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对市场和行业的发展的缺乏全局性的把握,工作的预见性和管理技能还亟待提高,因此还难以深入单位的各个环节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

二、传统人事管理向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业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已显露出种种弊端,已不适应业务类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就必须实现业务类事业单位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从管人、用人转向发挥人的潜力,并努力研究和探索各类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公平竞争、择优选用的竞争机制,使大量人才脱颖而出。其重要举措就是成立人力资源部,力求改变现行人事管理中缺乏自觉开发人力资源机制的较为僵化的管理体制。

成立人力资源部决不只是改个名称那么简单,不是翻牌,更不是赶时髦,而是人事管理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与运作将是业务类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单位的长期发展。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可能马上将就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而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持续提升人力资源价值。

现在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人事管理的继承和发展,虽然具有与人事管理大体相似的职能,但由于指导思想的转变,造成了二者从形式、内容到效果上质的区别: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层次不同,这也是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业务类事业单位中,人事部门仅仅是组织众多部门中的一个,而人力资源部在组织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是决策层面的工作;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因此更注重对其的开发;三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组织的生产效益部门;四是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管理较多地体现出人本化。

三、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考

从以上存在的不适应我们可以看出,业务类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还处于简单的对员工进行使用、管理的阶段,并没有把人当作一种资源去投资开发和管理使用,人事部门也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但走出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业务类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1.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确定职能与工作目标。要认真做好调研和规划,在组织机构上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成立人力资源部,在成立人力资源部的基础上,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真正理解其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甄选、录用与配置、员工培训和发展、员工绩效考核、员工薪酬和福利、劳资关系和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工作安全与健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员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等主要功能,在人力资源部内合理设置相关管理机构,并确定其在整个管理构架中的定位、具体工作内容、职能职责以及工作目标;编写人力资源部职务说明书,做好部内人员配置。使人力资源部能完成组织、策划、实施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方面工作,有效支持促进各部门、各单位发展及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2.转变运行机制,做好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我们要努力转变运行机制。新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解决业务类事业单位在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要从以往的“行政支持”转变为“策略的筹划及执行者”,作为管理轴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业务类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埋头于内部事务,要懂得重点管理的原则,要更多的参与到组织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的决策中,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预测、分析、规划、沟通并制定计划方面,对日常事件能授权则予以授权。

3.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人员范围,形成群体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业务类事业单位现在人事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似乎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却与此有着截然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渐成为决策层的重要伙伴,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应该明确:他们既是各部门的业务领导,也是这个部门的人力资源部长。组织的每一个管理者,不单完成组织的生产、经营目标,还要培养一支为实现组织目标能够打硬仗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应该成为所有管理者的第一责任,因为管理每一个职能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管理目标也是通过别人来完成的,所以怎么去管理人,开发人,鼓励人,应该是直接管理者的责任。

4.建立起有效的长短期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今后,要在工作中按照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薪酬调查、薪酬定位、薪酬结构设计、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六个步骤积极科学地探索,“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权力智慧化,知识资本化”,在分配体制中体现出知识劳动的价值,分配向核心层和中间层倾斜,强调持续性贡献,完善符合业务类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的工资分配制度,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在人员甄选,专业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选拔,项目经理任命,内外部人员竟聘上岗等工作中都要普遍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都尽量实行公开选拔,力求创建一个公平竞争、择优选用的竞争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第6篇

论文摘 要: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立建设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1.加强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性”的集中体现。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工作分析与评价为基础的。对学生组织建设而言,加强组织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学生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由各个不同的部门组成,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学生会干部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如在学生会制定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可以明确学生干部承担的职务,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标准,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为学生会成员的培训、晋升、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学生会人事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有效进行的条件下,学生会成员才能明确自己承担工作的方向,从而积极争取相关的管理职位。同时也可以调动组织外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加入到学生组织工作中来。在学生组织中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会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 

2.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招聘机制 

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满足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管理的要求。 

艺术类学生组织成员的招聘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首先要规范招聘流程,使其制度化。如采取自愿报名、多方了解、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试用考察的办法。自愿报名,就是在对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申报,充分尊重大家的个人意愿,这样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也会比较高;多方了解,就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和申报材料,综合个人态度、工作经历、个人性格、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条件,确定面试的候选人;公开竞聘,就是要为候选学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面试环境,充分展示应聘者的长处和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会与其专业能力相关,对于公开竞聘的方式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将竞聘活动与展示个人才华相结合,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择优录用,根据公开竞聘的表现和个人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学生会的录取人员情况;试用考察,对录取的学生会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和性格特点,一开始对学生组织内从事的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可能会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热情的消退,常规工作内容也比较枯燥,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继续受到组织的束缚或在纪律方面难以达到组织的要求。试用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组织的过程,也是指导老师观察学生工作态度的过程,在了解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 

3.注重学生干部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经招聘选拔出的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但是缺乏经验,加上多数自身为独身子女的一些特质,一开始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对新的学生干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培养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明确自己在学生会所处的地位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也要以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对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为依据,简单地说,将组织成员的现实情况和这些要求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要培训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创造性强,而且艺术类院系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与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把一些工作方法定得太死,关键是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身的长处。 

4.规范考核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制度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经营业绩与企业、部门和个人的回报相结合,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和贯彻。 

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以学生会工作业绩为主要核心,学生会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各级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本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能力,加强学生生活、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组织的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会在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考核要做到透明化,进行公开述职,根据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的分解进行全体成员打分,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5.制定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薪酬管理,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同样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学生干部个人的业绩与组织业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方面。对工作积极性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具体办法可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偏好来制定。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引导。既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不能因此而按部就班,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敢于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开展工作,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补充不足,控制活动的进展和主要环节,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的学生干部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其明白今后如何避免失误,使其工作能力在失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工作的成就感。 

6.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 

学生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掘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在组织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并积极引导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生组织的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以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开展,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艺术类的学生作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来保护、使用和开发,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具有创造精神的组织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欣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1.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第7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艺术类学生组织 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第8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预示着一些事业单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投入到市场经济环境中直面竞争日益激烈的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而对于业务类事业单位而言,最重要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 人事管理

一、事业单位传统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区别

1.人事部门的观念和市场运行机制上存在不适应。人事部门仍然是用计划体制传统的思维去进行管理,仅仅埋头于内部事务,对员工不是以资源的观点去开发,而是一丝不苟地僵硬地执行政策文件,人事干部在干一件事的时候,第一个想的往往不是对单位的战略和目标有什么帮助,而是执行上级有关规定有没有不折不扣。自己要制定什么政策,也是先找有关规定和依据,而不是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测算和评估。

2.没有建立有效的长短期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问题长期困扰着用人单位,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引进人才又无法留住、部分专业技术骨干流失严重。人才流失存在很多客观因素,但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包括薪酬激励机制。随着事业单位改制实施,各用人单位都认识到原有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已不适应本单位发展的要求,并针对本单位的特点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工资制度还是职位分类,身份工资,没有真正依照岗位来确定工资,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紧缺专业员工的收入往往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而一般岗位的员工收入又普遍高于劳动力市场价格,收入分配和市场没有很好的衔接,激励机制有问题,就会导致人力资本的流失。

3.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设施和工作平台没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是个性化的员工管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系统工程要从基础设施和工作平台开始,也就是从工作分析开始,而事业单位的人员配备并不是建立在科学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的。现在仍然实行的还是身份管理,官本位的思想至今没有完全打破。

4.人员招聘、甄选形式单一,未形成制度化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事业单位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引进人才,没有形成与生产经营相配套外协科研、设计人才网络;员工培训格局、机制、方法、手段比较陈旧,培训工作还比较粗放;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开发,没有针对员工进行个性化职业发展的培训。单位及职工如果都缺少危机意识,前进的步伐必然会减缓、停滞。

5.人事干部人员素质还不能适应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变。人事部门的人员大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或单纯的行政人员,这些人员有其工作的优点:善于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人员、部门的关系;但总得来说,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模式之中,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对市场和行业的发展的缺乏全局性的把握,工作的预见性和管理技能还亟待提高,因此还难以深入单位的各个环节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

二、传统人事管理向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业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已显露出种种弊端,已不适应业务类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就必须实现业务类事业单位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从管人、用人转向发挥人的潜力,并努力研究和探索各类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公平竞争、择优选用的竞争机制,使大量人才脱颖而出。其重要举措就是成立人力资源部,力求改变现行人事管理中缺乏自觉开发人力资源机制的较为僵化的管理体制。

成立人力资源部决不只是改个名称那么简单,不是翻牌,更不是赶时髦,而是人事管理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与运作将是业务类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单位的长期发展。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可能马上将就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而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持续提升人力资源价值。

现在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人事管理的继承和发展,虽然具有与人事管理大体相似的职能,但由于指导思想的转变,造成了二者从形式、内容到效果上质的区别: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层次不同,这也是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业务类事业单位中,人事部门仅仅是组织众多部门中的一个,而人力资源部在组织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是决策层面的工作;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因此更注重对其的开发;三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组织的生产效益部门;四是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管理较多地体现出人本化。

三、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考

从以上存在的不适应我们可以看出,业务类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还处于简单的对员工进行使用、管理的阶段,并没有把人当作一种资源去投资开发和管理使用,人事部门也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但走出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业务类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1.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确定职能与工作目标。要认真做好调研和规划,在组织机构上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成立人力资源部,在成立人力资源部的基础上,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真正理解其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甄选、录用与配置、员工培训和发展、员工绩效考核、员工薪酬和福利、劳资关系和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工作安全与健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员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等主要功能,在人力资源部内合理设置相关管理机构,并确定其在整个管理构架中的定位、具体工作内容、职能职责以及工作目标;编写人力资源部职务说明书,做好部内人员配置。使人力资源部能完成组织、策划、实施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方面工作,有效支持促进各部门、各单位发展及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2.转变运行机制,做好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我们要努力转变运行机制。新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解决业务类事业单位在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要从以往的“行政支持”转变为“策略的筹划及执行者”,作为管理轴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业务类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埋头于内部事务,要懂得重点管理的原则,要更多的参与到组织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的决策中,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预测、分析、规划、沟通并制定计划方面,对日常事件能授权则予以授权。

3.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人员范围,形成群体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业务类事业单位现在人事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似乎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却与此有着截然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渐成为决策层的重要伙伴,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应该明确:他们既是各部门的业务领导,也是这个部门的人力资源部长。组织的每一个管理者,不单完成组织的生产、经营目标,还要培养一支为实现组织目标能够打硬仗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应该成为所有管理者的第一责任,因为管理每一个职能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管理目标也是通过别人来完成的,所以怎么去管理人,开发人,鼓励人,应该是直接管理者的责任。

4.建立起有效的长短期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今后,要在工作中按照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薪酬调查、薪酬定位、薪酬结构设计、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六个步骤积极科学地探索,“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权力智慧化,知识资本化”,在分配体制中体现出知识劳动的价值,分配向核心层和中间层倾斜,强调持续性贡献,完善符合业务类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的工资分配制度,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在人员甄选,专业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选拔,项目经理任命,内外部人员竟聘上岗等工作中都要普遍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都尽量实行公开选拔,力求创建一个公平竞争、择优选用的竞争机制。

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要实现人事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我们就需要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加强学习,积极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今后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工作多么辛苦,做了多少上级指派的工作,而应该跟上现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步伐,树立新的思维,适应新的任务,更多地将战略的和资源的观点融入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中,要能从组织经营目标的背景下来思考和研究问题,要了解组织的经营状况、发现影响业绩的原因。在组织的高层会议上,能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提出提高组织业绩的建议,而不单单是被动的执行命令,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源工作成为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主要力量。

总之,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就要全面更新理念,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细致工作,使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价值最终体现在员工的满意度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上,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增值上,体现在能够为组织战略的实现提供充足的知识保证和可靠的组织保障,有力促进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上。

参考文献

[1]王晓初.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J].行政管理改革,2012(4)

人力资源管理类工作第9篇

一、现代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重新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内经济与金融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实施了全面的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并在发展金融教育事业、强化金融从业人员培训和改革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金融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从表面上看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已经或正在同国际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靠拢。但实质上,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对人事及劳资关系的管理和简单的培训上,只是办公设备及管理软 件较从前先进了许多,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应有新定位: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是经营部门。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是研发部门。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是创新部门。

二、塑造一支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重要部门,对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金融业引进人才的素质、培养人才的成就、利用人才的好坏。因此,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第一,道德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

第二,心理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各种压力要意志坚强、不怕压力、无所畏惧,还要心胸开阔、不计个人得失,并能容忍和原谅别人的过失,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三,知识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信息知识、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从而具备较强的政策水平、宽广的业务知识、精湛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能力。

三、再造一个适合各类人才科学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的再造应着力于配置机制、激励机制、成才体系和价值文化再造四个方面。

第一,配置机制再造。关键是要建立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一是通过全员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达到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目的;二是通过经常性的内部岗位轮换和部门间及行际间的人员交流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促进员工个人技能全面发展;三是切实改善“倒金字 塔”型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进一步推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减少中间层次,削减专业人员,将大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充实到一线营销队伍中去,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人才潜能。

第二,激励机制再造。关键是要建立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与绩效考核相配套的薪酬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工资总额中与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相匹配的绩效工资的比重,坚守按岗位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方法,对销售类员工可采用量化的贡献度绩效薪酬制,对管理类人员可按照岗位的技术含量、职责和市场同类型人才取得成本确定薪酬,对于运行岗位可按照工作量大小和工作质量好坏定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