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商务:024-31128100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9 17:01:15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第1篇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武汉市26所中小学校,每年级抽取1个班,共抽取学生5198名。通过发放宣传单、专业知识讲解和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颈椎病相关症状调查。

结果 在4681名中小学生中,发现伴有颈椎病相关症状者2748例,占58.7%。其中经常头痛头胀、失眠多梦或记忆力下降、眼肌疲劳或复视或视力下降者达45.0%以上;颈椎健康检查异常者中,伴有颈椎病相关症状者占97.2%。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 武汉中心城区中小学生颈椎生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关键词】 颈椎病;体征和症状;患病率;学生;城市

【中图分类号】 R 681.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87-02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Among Students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Urban Wuhan/HU Yong-feng*, CUI Li-jin, XIAO Hai-xia, et al. * Xinzhou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uhan(430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among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urban Wuhan,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By means of cluster stratified sampling, 26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one class was chosen from each grade. The investiga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was conducted among 5 198 students by issuing leaflets, expla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Among 4 681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2 748 case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accounted for 58.7%. Among them, often stretching headache, insomnia and more dreams, or memory decline, ocular fatigue, or double vision or decreased vision were more than up to 45.0%. Among the cervical abnormalities accompanied by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accounted for 97.2%. The prevale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sis;Signs and symptoms;Prevalence;Students;Cities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由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肌肉、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又称颈部综合征(Cervical Syndrome)、颈椎综合征( Cervical Spine Syndrome)[2]。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类在生活、学习、劳动方式上的改变,屈颈频率的增加等,颈椎病发病率较前有明显的提高,已成为影响青、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3]。为了解武汉地区青少年(包括少数民族)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现状,分析其流行趋势及危害程度,为制定青少年颈椎病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6年9月-2007年6月对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26所中小学校不同年龄阶段在校学生进行了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武汉市中心城区8所小学、9所初中和9所高中在校学生,每年级抽取1个班,共调查学生5198人。收回有效问卷4681份。其中男生2317人,女生2364人;小学1877人,初中1412人,高中1392人。年龄为6~18岁。

1.2 方法 发放颈椎病防治相关知识宣传单及自行设计的“青少年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问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所涉及相关症状[1,4]自行拟定问卷,内容包括头痛头胀、头昏头沉、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眩晕、猝倒(昏倒)、耳鸣、眼肌疲劳(复视/视力下降)、颈肩酸痛、上肢疼痛、手麻或上肢乏力、心悸(心慌)、胸闷等。由经统一培训的课题组临床和公共卫生专业医师为调查员,对学生进行深入讲解颈椎病知识、本课题实施细则和调查问卷详细填写方法。调查问卷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协同逐项填写,由教师督促3 d内收回。

1.3 统计方法 利用Excel建立中小学生颈椎健康档案信息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一般统计描述、百分率计算、χ2检验等。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4681名学生中发生颈椎病相关症状者有2 748例,占58.7%。其中伴有头痛头胀、失眠多梦或记忆力下降、眼肌疲劳或复视或视力下降等症状者达45.0%以上,经常伴有眩晕、耳鸣、肩背痛、手麻或上肢乏力、心悸、胸闷等症状者达30.0%,甚至有7.3%的中小学生曾经突然出现过不明原因猝倒,见表1。提示中小学生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较高,近60.0%的学生伴有相关症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即高中生相关症状发生率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在4681例中小学生中,中医手法检查发现颈椎颈项部生理结构异常者1362例,占29.1%。各类型颈椎健康检查异常中小学生较全体调查学生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明显增高,颈椎健康检查异常者中,97.2%的患者伴有相关症状发生。其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颈椎棘突偏歪、颈部项韧带弹响症比例增高更为明显,见表2。

3 讨论

颈部是人体最狭窄的部分,承上启下地集中通过了人体最重要的主干神经、血管和各种“信息”等[5]。因此,当人的颈段硬膜、前后纵韧带、项韧带、小关节、颈神经根、椎动脉、肌肉,甚至椎体等组织发生病变、受到压迫或出现创伤性反应性炎症时,可以反射性地刺激交感神经,以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6]。

从调查资料看,中小学生颈椎病相关临床症状表现较为严重,经常出现相关症状的高达58.7%,其中单项症状发生率达30%以上的占9项,特别是伴有眼肌疲劳、视力下降、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和头痛头胀者表现更为明显,曾有不明原因突然猝倒者占7.3%。从颈椎颈项部健康检查异常中小学生看,有29.1%的学生颈椎颈项部异常,其中突然不明原因猝倒者占20.4%,其他症状发生率均在58.0%以上。说明学生身体健康已受到严重威胁,颈椎颈项部存在着潜在性发病危险,提示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不容忽视。

调查结果显示,有颈椎颈项部健康检查异常者相关症状发生率较高,说明青少年颈椎颈项部异常者与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密切相关,颈椎颈项部异常是导致学生发生颈椎病相关症状的主要诱因。颈椎异常与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患病人数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论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都易罹患该病,不但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将来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少年颈椎异常与颈椎病相关症状的频频出现,将会逐步引起社会性的重视与关注。笔者从青少年颈椎病前瞻性临床研究可以看出,纠正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规范行为、适量运动、进行有效科学的预防干预(即中国医学提出的“治未病”)可大大降低其症状发生率、发病率或推迟发病,同时青少年颈椎颈项部异常治疗的可塑性也较大,因此,颈椎病的预防干预应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

4 参考文献

[1] 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3):472-476.

[2]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109.

[3] 王拥军,施杞.颈椎病发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中医正骨,1999,11(3):41-44.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 崔立津,袁烽,周国运.枕头即“枕颈”.中国民间疗法,2007,15(4):57.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第2篇

中图分类号:R68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94-01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变性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一种症状复杂的症候群。临床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部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缩、下肢疲软无力,甚至四肢瘫痪,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又顽固难愈的疾病之一。临床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在治疗前、中、后给患者必要的健康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使疗效巩固,患者恢复到最佳效果和状态。

1 一般资料

颈椎病患者56例,男3。例,女26例;年龄30~65岁;病程最长5 a,最短3个月。具有典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并经X线证实符合颈椎病的征象。

2 治疗

根据病情分别给予牵引、按摩、针刺、理疗及配合药物治疗。

3 健康指导

3.1 心理指导 心理康复对机体的功能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功能康复又为心理康复奠定了基础,由于颈椎病会引起患者颈部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酸胀不适,四肢麻木,力量减弱,头痛,头晕,恶心,视物模糊,耳鸣等一系例症状,并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乃至睡眠。患者会产生紧张、烦躁、焦虑,针对其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导,讲解本病相关知识,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与过程,成功的病例,疾病的预后以及发挥自身潜能的重要意义,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最佳状态,达到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的充分协调,主动配合治疗。

3.2 颈部功能锻练指导 颈部功能锻练主要是做颈肩操,伸缩颈部,做低头,仰头,头尽力向上伸展,至最大极限时,要尽力回缩,左右旋转,手抱头部与颈项争力,还可以进行太极拳,广播操等全身性锻练,通过有节律的良性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调理肌肉、血管收缩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颈部气血流通,筋骨得养,关节滑利。此外,进行锻练时需注意运动要适度,用力要充分,防止过激,且要持之以恒,配合推拿和理疗。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234-01

护士易患颈椎病,与其工作性质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本调查通过了解护士颈椎病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抽查住院部护士50名,在临床工作<3年的21人,3~5年的12人,工作≥7年的17人。对以上护士颈椎病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问卷式调查。

2 结果

住院部护士颈椎病发病率为60%,不同工龄护士其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护士不同工龄颈椎病的发生率(n=50)

3 原因分析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疾病,尤其是护士易患。主要症状表现为:颈部肌肉持续性酸痛、眩晕、双上肢疼痛、麻木、无力、恶心呕吐、顽固失眠、肩背酸痛,甚至出现下肢无力、踩棉花感等,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症状将加重。目前认为导致护士患颈椎病的主要因素归为三大类:即职业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3.1 职业因素重复或静态的不良姿势,如特护病人时的吸痰、量血压、电脑操作等低头工作使颈部肌肉长时间的处于牵拉状态,易造成颈部软组织疲劳、肌肉损伤,进而发展成颈椎失稳、小关节错位。这是颈椎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3.2 组织管理因素缺乏相关的培训(如 使用正确的工作姿势等)亦是导致颈椎病的一个原因。

3.3 社会心理因素护士工作单调、紧张、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低等是护士颈椎病发病率较高的因素。

4 对策

4.1 坚持做颈椎保健操[1,5]①拿捏后颈法:仰卧或侧卧,一手掌托头后,另一手掌放在颈后部,用2,3,4指与掌部用力拿捏后颈肌肉,手指触及肿痛或隆突的钩椎关节时,可停在该处多拿捏几次,左右两侧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往复2~3次,达到左右转颈均感舒适为佳。②仰头摇正法:仰卧位,以右侧为例,左手托头后部,头向右转30°,右手掌托下颌部(右手各指向右耳),用短促的力,右手向上右方推下颌部,使头作仰头并向右上方复正,每次2~3下。双手换位,如法做左侧,如有头颈单侧麻痛的,应先做健侧,后做患侧。③仰卧推肩法:仰卧位,双肩平放床上,屈肘,双手放胸前时靠床,头转右时,右肩用力向前推动(右肘不离床),头转左侧,如法推动左肩,左右各3~6次。除以上方法外,平时也可做一些颈部和双肩部活动,如颈部上下左右缓慢转动10~30次,双肩部向前或向后缓慢转动10~30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健美操、游泳等。这些方法对巩固治疗效果,缓解颈部肌肉紧张,预防颈椎病有较好的作用;必要时可采用颈椎牵引、按摩、理疗[4]等;另外预防颈椎病特别重视枕头的选择,枕头应该以中间低,两端高之马蹄形为佳,根据肩宽选用枕头,枕高等于肩宽长度的1/3左右。睡眠最好以仰卧睡枕头中间,侧卧睡枕头两端。每次睡前都有将枕头调整好,睡时应将颈后凹陷部自然支托在枕头上,不要悬空[3]。

4.2 加强培训[2]护士发生颈椎病与缺少自我保健有关,因此初级预防中的主要措施应为护士提供相关的在职培训项目,如正确姿势使用各种设备及正确的工作姿势等。我们知道一个医院护患比少,意味着护士的工作量将大大增加,而护患比的多少是与管理决策部门的决策密切相关的。此外护士一天的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无足够的工间休息时间、工作进度安排过快及工作室布局不合理,如采血台过低、电脑位置放的不够舒适、设备配备不够等等,这些与颈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4.3 加强自身修养,学习各种社会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遇事冷静,不急躁,学会精神上自我放松,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护士出现易引起整体心理压力的问题时,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较好,通过讨论找出应对措施,减轻群体压力,加强相互沟通。设立护士心灵加油站,让护士倾诉心中的不快和需求,给予精神支持,减轻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可有计划邀请心理学专家针对女性群体和护士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学术讲座,提高护士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培养护士拥有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234-237.

[2] 谢红珍,藩绍山,王红.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研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5-937.

[3] 汤远兴,李世刚,等.颈椎病康复护理的作用观察.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83.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第4篇

我科自2007年10月~2008年6月,共收住60例颈椎病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及程序化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均经影像学检查(X线、CT、核磁共振检查)而明确诊断者[1],年龄24~65岁,平均41岁;经治疗显效36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调理[2] 颈椎病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杂,诱发因素较多,且易反复,往往会引起患者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焦急、抑郁等。因此,心理调护十分重要,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调护程序和方法,耐心向病人客观解释病情,消除患者悲观心理,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客观对待疾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2 饮食护理 通过摄取适宜的、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增强骨质的强度,对颈椎病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应指导病人经常少量食用胡桃、山茱萸、黑芝麻等补肾食品和木瓜、当归等舒筋活络食品以舒通气血改善症状,并要求病人避免滥用温补药和药酒。

2.3 颌枕带牵引[3] 可解除肌痉挛、增大椎间隙、减少椎间盘压力,从而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取坐位,使颈部前屈,向上呈30°。牵引重量为3~6 kg,每日1~3次,每次30~45 min。牵引时注意保持牵引装置的稳固、安全、有效,牵引的重锤要悬空,不可着地或靠于床架上,保持牵引力及方向的正确性,保持牵引效应,牵引中注意观察病人呼吸、感觉及血液循环等情况。牵引后嘱患者低枕平卧休息,再配合推拿。起床活动时应佩戴颈托或围领,加强颈部稳定性,防止扭伤,限制颈椎过度活动。注意事项:牵引力方向与躯干呈20°,以适合颈椎生理曲度。牵引重量逐渐加大,最大量为牵引后感觉有效为佳。牵引中如感到颞颌关节酸痛、眩晕等应立即停止牵引。

2.4 理疗指导 嘱患者理疗前做好准备工作,皮肤清洁,不宜空腹或饱餐。如穴位注射前先检查心电图、测血压,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指导患者操作中嘴动身勿动,诉说感觉。注射后休息5 min,观察有无眩晕等不适。

2.5 家庭康复治疗 可作示范颈部体操:头颈部缓慢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内外旋转、放松动作,双肩、肋骨并拢动作。坐位,双手交叉紧握并于枕后,使头向后仰,胸部前挺,以扩大椎间隙。仰卧位,颈项枕于枕上,使头后仰,然后可左右转动头部,可使颈肌松弛。每日数次,要求动作规范,长期坚持。

2.6 日常注意事项 工作时间超过1 h,应休息几分钟,做些颈部运动或按摩让颈背肌肉放松。避免单手持重物,用力不均易损伤颈椎。同时注意颈部保暖,姿势正确,避免损伤。颈椎病急性发作时,颈椎要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转头,必要时用颈托保护。预防呼吸道感染,控制急慢性咽炎,禁烟限酒[45]。

3 小结

通过对颈椎病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尽早恢复患者颈部正常的生理功能。故采取恰当的护理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增加患者预防颈椎病的日常保健知识,有利于护理领域的扩展及护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 637.

[2]刘 黎,朱瑞兰.对颈椎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5):398.

[3]周海燕,章 金.颈椎病的保守治疗及护理[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7374.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第5篇

对于预防颈椎病,我们除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睡觉不能“高枕无忧”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的锻炼不可少。我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医按摩的治疗方法。

先找到两个穴位:风府和手三里。

风府很好找,脖子后正中线向上摸,摸到一个凹下去的地方,这就是风府穴。找到之后,用大拇指的指腹按住穴位,用力按一百下,然后正反方向各转十次头。

手三里和足三里一样,也都好找。足三里在腿上,那么手三里肯定在手臂上了。侧腕,伸直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的地方,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有痛感。找到之后,用大拇指按摩,直到有酸痛感,另外这个穴对于治疗精神性阳痿、齿痛、喉肿也很有效。

以上两个方法,每天坚持五分钟,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的颈椎病竟然不知不觉好多了。

另外,平时一定要注意颈部锻炼,每工作1个小时左右就要活动一下颈椎,尽量少坐车,多走路;多爬楼梯,少乘电梯。尤其是夏天,坐在开空调的房间里,尽量不要让空调对着脖子吹,更不要让自己受凉,防止受凉很重要,我们知道颈椎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脖子后面的肌肉发紧发硬,这就是受凉引起的,防止受凉不仅是防止外界风寒,最重要的是不要吃寒凉的食物。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第6篇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间盘假体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高位截瘫,对生活和工作均造成很大影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非正常应力,治疗效果良好。我院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4例,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18个节段),男11例、女3例,年龄35~55(4.1±8.7)岁。11例慢性起病,病史1~10(5.3±9.6)年。3例因外伤导致急性颈椎间盘脱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不完全截瘫伴大小便功能障碍3例。

1.2手术方法简介在全麻下取仰卧位,C臂X线机透视定位使颈椎目标间隙处于一条直线上,以病变为中心,经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常规切除椎间盘组织,注意勿损伤上下终板。用中心定位器、角度测量器等辅助定位,用适宜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入并在假体前方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瓶并分层缝合[1]。

1.3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Odom评级11例优,3例良。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ROM)3.5°~8.0°,左右侧屈活动范围2.3°~4.5°、2.6°~4.2°。复查时X线摄片显示假置良好,未发生假体偏移或下沉。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一项新手术,患者患病时间长,对该手术效果和成功率持怀疑态度,担心手术失败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我们耐心与患者交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麻醉方式,手术的必要性、方法、优点及术后康复程序、注意事项;介绍成功病例,创造舒适的环境,取得家人的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术前准备

2.1.2.1一般准备:①术前备皮,操作时防止损伤皮肤。②常规配血800ml。③完善各项检查。④术前常规禁食、禁饮,练习床上大小便。⑤为预防感染,术前晚给予有效抗生素。

2.1.2.2呼吸功能锻炼:术前3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训练。①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在嘴唇半闭(缩唇)时呼气,类似于吹口哨的口型。该方法包括小量吸气,长时间缩唇呼气。呼吸按节律进行,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尽量将气体呼出。同时呼吸次数较平时减慢(8~10次/min)。训练15~20min/次,3~4次/d[2]。②咳嗽训练。鼓励患者积极咳嗽、咳痰,咳嗽时按住胸部,嘱其深吸气,用爆发力使肺深部痰液咳出,3次/d。

2.1.2.3唤醒试验练习:术前训练患者听命令动脚趾,以便术中及术后能正确理解医务人员的命令动脚趾,以及时发现脊髓有无损伤,减少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2.1.2.4颈托的佩戴方法:术前讲解使用颈托的目的,并演示正确使用方法,便于术后正确使用。佩戴时患者先取侧卧位,操作者用双手牵拉头部,将颈托后半部置于颈项后面;再取平卧位,将颈托前半部置于颈部,使颈托前后边缘重迭,用固定带系紧。取下时患者先取平卧位,按与佩戴程序相反的顺序取下。术前3d开始训练,3次/d,30min/次。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患者术毕即戴颈托,搬动患者时,必须有专人双手扶持患者头颈部并轻轻牵引,另外3人站于患者右侧,保持颈、胸、腰椎体在同一轴线上,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使用心电监护,每30分钟记录1次。术后第1天开始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给予雾化吸入,2次/d,防止喉头水肿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每30~6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确保引流通畅。正常50~200ml/d,色淡红,若引流量>200ml/d,色鲜红,应及时处理。本组2例术后当天引流量多,血压偏低,及时予以输血后病情稳定,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4~48h引流量≤30ml即可拔管,本组患者均于24~48h拔出引流管。术后3~5dX线摄片了解人工颈椎间盘的位置。

2.2.2护理平卧6h后开始翻身,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操作时必须有专人双手扶持患者头颈部并轻轻牵引,进行轴型滚动式翻身,保持颈、胸、腰椎体在同一轴线上。先将患者双膝屈曲,一手置其肩背部,另一手置于臀部,翻向一侧,背部垫枕。更换时,可从左45°、平卧、右45°,逐渐过渡到60°。嘱患者不可强行自主翻身,以避免颈椎用力不当或扭曲致人工颈椎间盘滑脱。卧床患者骨突处予以保护,骶尾部垫水波纹垫,预防压疮的发生。本组患者均无异常。

2.2.3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2.2.3.1脊髓神经根受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术后也可能因水肿、血肿压迫脊髓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术后72h内定期监测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及括约肌功能,并与术前比较。让患者活动脚趾及进行触摸,检查患者双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是否存在;有无恢复活动的足趾感觉运动功能出现减退或消失迹象,以及局部切口触压痛明显等。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处理。本组均无脊髓神经根受损的发生。

2.2.3.2人工颈椎间盘滑脱:人工颈椎间盘滑脱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早向患者说明预防滑脱的重要性,使之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告知患者具体注意事项,以加强防范意识。给予正确的护理,术后3~5d病情稳定者行X线摄片,正常者可按术前佩戴方法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在床上佩戴颈托并协助坐起,5~7d下床扶行活动。颈托对术后的颈椎可起到制动作用,短期内可增加颈椎的稳定性,缩短卧床时间。本组9例患者于术后5d佩戴颈托扶行下地活动,2例于术后7d佩戴颈托扶行下地活动,3例术前不完全截瘫患者于术后1月即在轮椅上活动。单个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颈托佩戴时间为10~15d,多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者则为15~28d。本组无1例人工颈椎间盘滑脱。

2.2.3.3椎间隙感染: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一旦发生椎间隙感染,不仅手术失败,同时也对患者生理、心理、经济上造成极大的损伤,故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注意观察全身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保持伤口敷料的干燥,动态观察切口局部状况(包括红、肿、热、痛等)。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发生。本组均未发生椎间隙感染。

2.2.3.4颈前血肿及喉上、喉返神经损伤: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有无呼吸困难,了解患者的发音和吞咽情况,鼓励患者发音,判断有无声音嘶哑或音调降低、误咽呛咳[3],及早发现异常并通知医生处理。本组1例出现喉上神经牵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声调降低,3d后逐渐恢复。

2.2.3.5脑脊液漏: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颅压症状,如头晕、头痛、血压偏低、恶心呕吐等。观察伤口敷料渗液的颜色,负压引流液颜色的变化,当早期引流的液体带有血性,而以后却变为透明清亮的液体时,考虑有脑脊液漏发生的可能,立即取头低脚高位,同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均未发生脑脊液漏。

2.2.4康复指导

2.2.4.1早期活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保存了颈椎的活动性,保证近期疗效良好,有效解决了传统颈椎前路融合固定术后颈部活动受限、远期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并发症等问题[4]。术后早期指导患者床上适当活动肢体,做深呼吸,减少卧床并发症,为下床活动创造条件。①膝、踝关节训练。膝、踝关节屈伸,在每一位置维持5~10s,重复20次(组),2~3组/d。②直腿抬高运动(主动为主,被动为辅)。平卧位,下肢伸直离开床面,抬高40°~45°,保持10s逐渐增加到20s,重复40次(组),3~4组/d。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以上锻炼。超级秘书网

2.2.4.2加强障碍肢体功能锻炼:颈椎病脊髓受压损伤后,可造成上肢或下肢运动功能损害,因此,应加强恢复性训练。①拇指对指、握拳后用力伸指练习。3次/d,10~20min/次。②肩、肘、腕关节练习。各关节屈伸、旋转运动,3次/d,10~20min/次。③项背肌及颈部运动范围练习。4次/d,5~10min/次。活动范围及强度应循序渐进。④步行练习。术后5~7d可戴颈托下床活动,必须有人在患者旁协助,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

2.3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勿做颈部过度屈伸及左右过度扭曲的动作,保持正确的姿势,伏案时间每1小时左右活动颈部1次;继续加强功能锻炼,进一步进行较精细的活动练习,如写字、使用键盘、织毛线等;睡眠时枕头高低适宜,位置恰当,颈部防止受凉;半年内不提重物、禁止剧烈活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行多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术后3~6个月注意乘车安全,防止颈椎骤然过屈过伸;定时门诊复查,术后第1、3、6个月门诊复查,出现不适随时就医。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局部及全身感染,预防感冒。

【参考文献】

[1]杨述华,邱贵星.关节置换外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00904.

[2]田勋燕.术前呼吸训练改善肺减容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14):3031.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第7篇

关键词:整体康复治疗;颈椎病;远期效果;影响

颈椎病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发病,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此提出有效的颈椎病康复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表明,颈椎病的发病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姿势、颈椎关节退化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相关健康防护意识不强[1]。因此必须先提高患者防护意识,让患者自觉的调整姿势和配合治疗。本研究对我院颈椎病患者实行整体康复治疗,远期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是慢性颈椎病,且所有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等无异常。根据临床观察需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在18~60岁,平均年龄(40.3±3.5)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上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常规药物治疗、关节松动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行整体康复治疗,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健康教育 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对颈椎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强调颈椎病的危害和防范重要性,提高患者防护意识,从思想上重视颈椎病。同时详细的告知患者颈椎病的有效预防方法,采取正确、科学的健康教育手段帮助患者纠正不良姿势,并加强沟通交流,增强患者自信心。总之,必须先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意识,为患者自觉的遵照医嘱配合治疗做好准备[2]。

1.2.2药枕治疗 把甘草、薄荷、川乌、樟脑等中草药按照药方进行正确的配比,将其磨碎均匀的装进药袋中,且把药袋放到枕头里面(遵照人体颈椎生理弯曲度),叮嘱患者每天睡觉时利用该药枕,且1个月左右更换1次,保证其疗效[3]。

1.2.3针灸按摩治疗 对太阳穴、曲池穴等与颈椎病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同时采取推、揉等按摩手法辅助治疗。此外,还可以利用牵引床进行牵引康复治疗。

1.2.4运动治疗 教给患者正确的预防颈椎病的专业体操,鼓励患者每日坚持体操锻炼,且至少2次/d,帮助患者的颈椎、上臂、肩颈等部位进行伸展,活动筋骨。且在整个疗程中贯穿使用。

1.3远期效果评定标准 对患者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患者症状、工作及生活能力、康复质量等情况,且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年后、治疗1年半后对颈椎功能进行评分,总分为30分。此外,将康复治疗效果分为四个等级: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治愈:患者颈椎病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恢复正常。显效:颈椎病患者阳性特征明显好转。有效:颈椎病患者阳性体征有所改善。无效:颈椎病患者阳性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颈椎功能评分为(24.22±5.31)分,治疗1年后(22.38±4.34)分,治疗1年半后(20.45±5.02)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颈椎功能评分为(17.11±4.87)分,治疗1年后(13.12±3.23)分,治疗1年半后(8.48±4.38)分,比治疗前好转。观察组治疗颈椎病后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愈18例,占45%,显效15例,占37.5%,有效5例,占12.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95%。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治愈10例,占25%,显效14例,占35%,有效6例,占15%,无效10例,占25%,总有效率75%。不良反应18例。观察组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小,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颈椎病作为一种慢性多发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随着电脑的普及与人们工作的快节奏,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养成各种不良习惯,姿势不对,致使颈椎病出现年轻化、发生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4]。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椎病的药物有限,且效果不是很理想。加上人们防范意识不强,在日常生活中忽视姿势等问题,导致颈椎病难以根治[5]。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实行整体康复治疗,具体从健康教育、药枕治疗、针灸按摩治疗、运动治疗等几个方面展开。结果发现实行整体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 、1年后、1年半后远期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总而言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药枕治疗、运动治疗等效果更佳。且远期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勇.整体康复治疗对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影响[J].当代医学,2012(24):90.

[2]陈江华.整体康复治疗应用于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对其远期疗效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06):141-142.

[3]梁红梅,严萍,吴淮,等."三位一体"筋肉康复操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08):19-21.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第8篇

采用心理干预与健康指导治疗老年性颈源性眩晕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老年性颈源性眩晕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52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9年,平均4年;对照组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49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8年,平均3年。

2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注重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2.1 常规护理 详细介绍疗养区环境及有关规章制度,协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讲解心理干预与健康指导,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颈椎锻炼方法(反对“米”字操),加强颈肌锻炼,增强颈肌肌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周围组织对椎底动脉的刺激和挤压,改善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从而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嘱咐病人注意颈部保暖,防止风寒潮湿侵入,提高肌体的免疫力。

2.2 心理护理

2.2.1 入院阶段 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疾病的煎熬,心理活动往往是孤独、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护士应主动热情服务,及时解决病人的需求,同时做好入院宣传工作,讲解和派送有关颈椎疾病的基本常识和保健知识,使患者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尽快适应环境,做好各种治疗前的准备工作,设法取得病人的信任,以便积极配合治疗,给病人一种信心和力量,从而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治疗阶段 坚持主动服务,常深入病房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和感受患者的诉求,激发和引导患者谈出内心的困惑和积怨,积极利用典型的病例和现身的说法去说服病人,从而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和抑郁的程度。若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冲动时要冷静对待,及时给予药物的干预,努力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同时改善和消除一切诱发因素,处理好各种不愉快的事情,增加户外活动,提高白天的兴奋性,改善睡眠质量。总而言之,在临床护理中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很强的护理措施,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及健康指导,以便使病情早日康复。

2.2.3 康复阶段 随着病情的减轻和缓解,患者容易产生放松和麻痹思想,因为工作忙碌而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足,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故伎重演”,疗效难于巩固,因此要特别嘱咐病人坚持治疗与颈椎康复锻炼,防止旧病复发。保证颈椎操锻炼的落实,如“金龟缩头”或“颈肩对抗”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左右,使颈部肌肉的肌力得以增强,颈部生理曲度得到改善,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2.2.4 保健阶段 当患者进入健康阶段,首先要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充分认识颈椎病自我保健的重要性,消除误区,如:颈椎病“治不好”或者“不好治”。只要坚持:1、揉耳(刺激颈椎耳穴区);2、加强“金龟缩头”或者“颈肩对抗”;3、睡颈椎枕(圆枕8-10cm);4、注意颈椎保暖;5、保持积极健康的生理、心理;6、定期做颈椎牵引、推拿、热疗,禁止斜扳,有条件的每周或两周一次即可,一旦有症状体征及时综合治疗。

3 结果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影像学改善或恢复正常,心电图正常,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显效:症状明显改善,体征消失,影像学改善,心电图明显改善,能坚持劳动和工作;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影像学改善或无明显变化, 心电图改善,能间断参加劳动和工作;无效:症状及体征和影像学均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影响劳动和工作;经统计学处理,痊愈显效率为x2=0.7671,有效率为x2=0.2694,p>0.05,均无显差,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另外,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0.2±2.8(d),对照组为21.5±3.0(d),t=2.01,p<0.05,表明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出院时对护士的总体满意率分别为98.4%和90.2%,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测评结果(见表2)。显示实验组的心理问题明显减少,满意率也明显提高,x2=0 ,p>0.5,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注:治疗前后两组结果分别为x2=0,x2=1.067,p均>0.05。统计学无显差,但治疗组的心理问题明显少于对照组。

4 体会

4.1 老年性颈源性眩晕症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对于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和提高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生理、心理护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估手段缺乏科学性,干预措施缺乏针对性,生理、心理护理的实施无序等问题。对老年性颈源性眩晕症是很“头疼”的问题,需要家庭、社会、患者、医生、护士积极的配合,综合有效的治疗,最大程度减轻和改善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本组通过对老年性颈源性眩晕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疗效十分满意。

4.2 有效的心理疏导,是战胜疾病的基础,充分调动人体主观能动性,提高肌体免疫能力。对于长期患有此疾病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误区,如认识的误区、诊断的误区、治疗的误区等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伤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是在所难免。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老年性颈源性眩晕症从解剖、病理、生理、临床症状与体征加以认识和提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每一个病人进行认真的检查和分析,制定特殊化治疗,利用最新的治疗方法,着重解决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解除病人的痛苦,消除病人的疑虑,增强病人的信心。充分利用典型病例和现身说法去感染和影响病人,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生理、心理等方面处于最佳状态,发挥其综合治疗的效应,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4.3 健康指导是巩固疗效的关键。有效的治疗、健康的指导是防止老年性颈源性眩晕症复发的有效措施,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机能的下降,人们对于身体锻炼的意识不断淡化,针对自己疾病如何持之以恒加以锻炼,是防止疾病复发关键所在。例如,颈椎操强调“金龟缩头”或“颈肩对抗”,反对“米”字操;腰椎疾病强调“飞燕式”或“三点式”、“五点式”腰背肌锻炼,反对“弯腰”和“呼拉圈”活动。着重强调增加局部的肌力,改善局部的血运,提高肌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郑光亮.痛症的诊断与治疗.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6.171-177.

颈椎病预防小知识第9篇

颈部疼痛酸胀,手臂发麻无力,头晕眼花,甚至肢体瘫痪……当前,颈椎病几乎成了白领的职业病。

一般认为颈椎病的发病与职业及工作有关,长期伏案、低头,致使颈椎负担增加,加快颈椎间盘、韧带及椎间关节的退变和劳损。殊不知,外伤也是颈椎病的重要原因。而有些外伤,却是发生在人们出生和新生儿时期。早期养护不当,宝宝颈椎受到损伤,成年后极易患上颈椎病。

出生时的颈椎损伤

宝宝出生时绝大多数是头先露出。在分娩的过程中,最大的关卡是其肩部。为了协助产妇娩出宝宝双肩,助产人员常将胎儿颈部前屈、后伸或左右扭动。要知道,胎儿颈部十分娇嫩,这样做很可能造成颈部肌肉、韧带和颈椎间盘损伤。若缺乏经验或者操作粗暴,更可能引起新生儿颈椎脱位。

有统计资料显示,80%的新生儿的枕寰关节和寰枢关节在出生时处于半脱位状态。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比例。出生后新生儿第一声啼哭,是为了肺部开张,开始自主呼吸。但此后若仍然啼哭不止,则很可能是因为颈椎受伤引起疼痛,此时,父母应提醒医生作相应的检查。

一些妇产科医生常会注意到新生儿出生后颈部皮下血肿,却少有人注意到其内部颈椎损伤。幸运的是,宝宝出生后一般都要平卧3~4个月,甚至6~8个月,这种产伤大多可以不留痕迹地被修复。但少数受伤较重者,却会留下后患,成为成人后患发颈椎病的原因。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提出预防对策:助产医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预防宝宝颈椎病的最早责任者,熟练掌握助产技术,防止过度扭动新生儿头颈。如发现可疑损伤,应尽早采取措施,注意护理,促进宝宝颈椎恢复,以防后患。

养育中的颈椎损伤

很多父母不知道,过分呵护、溺爱宝宝或看护不严,都可能导致宝宝颈椎损伤:

一、过早抱起,怀抱姿势不当。

所有的婴儿都是“大头宝宝”。出生后半年内,头部占体重比例最大,而颈部肌肉韧带发育不全,不足以支撑头部的重量。大人抱起宝宝时姿势不正确,致使宝宝头颈过伸过屈,会造成颈椎损伤。专家建议,宝宝出生后半年内宜多仰卧,不提倡早抱。抱起哺乳、洗澡、更换尿布时,务必要注意抱姿,成人要用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不要使宝宝的颈椎过伸过屈。

二、宝宝车造成的间接损伤。

宝宝半躺坐在手推车里,低垂着头睡着了,童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上,颠簸也会造成宝宝颈椎损伤。大一些的宝宝好动,如果从手推车里头朝下翻出来,也会摔伤头颈。因此,宝宝坐推车时成人应注意监护。如果睡着,必须平卧。

三、宝宝会爬、会走时,从床(沙发等)上跌下。

宝宝从高处跌下,大多为头着地,颈椎受伤的可能性远比脑部更大。注意,宝宝床要有足够高的护栏;宝宝待在没有护栏的沙发、椅子等高处,看护人应密切注意防护。

四、不合适的枕头,也会损害宝宝颈椎。

新生儿脊柱与大人不同,没有生理弯曲,头大,几乎与肩宽相等。平卧时,背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如果头部用枕头垫高,反而造成新生儿脖颈弯曲,影响呼吸。合适的枕头,可以保护颈椎,促进发育。4~5个月的宝宝,颈部脊柱开始向前弯曲,这时可用毛巾对折或多折几层,睡觉时垫于头下当枕头。7~8个月时,宝宝脊柱胸段开始向后弯曲,肩部也发育增宽,这时睡觉时应垫上3~4厘米高的枕头。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