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3篇

时间:2023-01-10 11:11:28

关键词: 中医药  高等  教育 

摘要:本研究对当前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3篇

中医药高等教育篇1

中医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和推动力。中医的发展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医教育可以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宝贵人才梯队。有著名中医学者指出: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随着老一代中医故去,中医人才梯队尚未建立,后续的中医学生如无力将中医薪火相传,中医必然面临灭绝之虞。因此,中医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确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兴衰。中医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培养出能够担当起传承中医药事业重任的人才。

1中医药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在积极的发展进程中,中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第一,中医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几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至少一所中医院校,现有高等中医药类院校30余所,在校生人数达到50多万人。第二,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我国首次设立中医师承专业学位,并首次在全国评选表彰30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国医大师”。第三,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第四,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步伐加快。

2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却是不容忽视的,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危机。

(1)中医教育西医化。课程设置偏离中医主轴,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西医和外语,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学中医。中医课程被不断压缩、弱化,一些中医经典课程被不断削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被不断强化,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很高,传统文化素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中医经典著作,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中医常识都不会背诵。据调查,目前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各层次学生中,经过西医系统进修者占90%以上。他们对西医知识的掌握已远远超过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医医院中医药理论知识几乎成为西医知识的补充。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医学生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就越远,中医研究生的研究重点不是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而是研究西医理论及临床,以中西医并重为名,行重西轻中之实。很多中医专业的毕业生有名无实,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这样的学生培养的越多,就会越快终结中医的存在,实际上是培养中医的掘墓人。

(2)中医隶属于国家卫生部门所管辖,卫生部门管理者大多数出身西医,管中医的人学的是西医,中医院校的许多教师也是出身西医,教中医的人学的也是西医,用西医的管理模式管理中医。殊不知,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模式,管理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但是,现在却是一体化的西医管理模式,比如,用西医GMP标准来管理中药,这是不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做法。这种管理方式对发展中医是不利的,自然对中医教育也是不利的。

(3)中医后继无人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我国西医从业人数为550万人,中医只有区区40万左右,主要是一批年龄偏大的中年中医师在苦撑局面,目前掌握了纯中医技能的中医师们大多已经步入半百之年了,半百以下的纯中医师非常少,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任此发展下去,中医将不复存在,整个中医药事业,将后继无人,中医已不需要被别人取消,而是在不远的将来自行消亡。如何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中医药事业与中医高等教育的关系

(1)中医药事业的生命力就是中医教育的生命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中医药的存在,哪来的中医教育、中医高等教育?我们必须加强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只有这样,宏观上,我们才有可能谈及中医高等教育的命题,才有可能探讨中医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微观上,我们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才有市场的需求,才有就业的出路,才有专业的自信,才能不放弃中医专业,从而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2)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医高等教育又是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医发展必须依靠优秀的中医人才,中医高等教育为中医药事业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这直接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兴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即中医发展好,则中医教育就好,中医教育兴旺,则中医事业发达;也可以形成恶性循环,即中医废止,则中医教育必然废止,中医教育停滞,则中医必然断送。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即中医发展为中医教育提供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中医教育为中医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避免造成恶性循环。

(3)当然,在二者的关系中,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前提和根本,中医教育归根到底来源于中医药,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指导我们加快加强中医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应当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从各个方面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贯彻落实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为中医高等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舞台和空间。

4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中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遵循中医高等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特殊性,促进中医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困扰中医药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是祖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经验性、技能性很强的医学,自古以来靠师带徒来传承沿袭,直至建国以后,我们开始发展中医的院校教育。中医高等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规律性何在呢?

(1)中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医学,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知识的积淀,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专业知识,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自己努力去领悟中医的真谛。这是一个十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首先,深厚的人文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志于中医的学子们需要长期的修养和积淀,其次,中医基础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掌握这些知识也不是可以速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对中医精华的把握,这就更加需要时间去领悟了,以为短期培训或突击学习就能够获得中医的真谛是不可行的。

(2)中医是一种精英教育,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好中医的,中医学子必须具有高素质,还要对中医有兴趣,才能够真正学通、学懂中医、热爱中医,并致力于从事中医。因此,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盲目扩大中医院校的招生规模对中医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有害无益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应该有着对中医的专业自信和专业兴趣,并有今后从事中医专业的职业理想,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基础扎实,人数无须很多,这样便于老师施教,因为只有人数少,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所谓少而精的“精英式教育”。而现在的中医药院校由于生源并不理想,所以招生条件也比较宽松,许多学生之所以报考中医院校,是采取了迂回战略,因为中医院校容易录取,并非志在中医,等毕业后再谋求西医医院就业,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的现实状况,这样显然是不利于中医教育的。

(3)中医不仅需要书本教育,更需要“师带徒”式的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我国历来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造就了许多医术精湛的专家,然而现在,民间师承培养的中医由于缺乏西医背景知识而过不了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关,无法取得合法资质,只能是“江湖郎中”,虽然能够为患者治病,且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和很好的疗效,但是不被社会公开认可,只能是“地下”状态,他们掌握的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药方也不愿意公开,最终的结果就是“秘方”、“绝招”大量失传。为了防止大量宝贵的中医人才资源的流失,这种师承教育应当存在于院校教育中,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可,国家也不应该用医师资格考试来卡住这类中医学子,可以根据师承教育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

(4)中医高等教育应当伴随着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因为中医本身就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不仅包含了中国人的养生观念,而且涉及到中国人的认知哲学。很难想象,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人会学好中医。中医的土壤就是中华文明,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医,失去中华文明的烙印,就不能成其为中医,因此,中医教育必须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5)中医文明与西医文明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中医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我们一定要遵循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施以独特的中医教育。但是,这二者之间并非绝然对立、相互否定的关系,相互参照、相互补充才是适宜的、符合各自内在发展规律的选择。

5中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1)国家应当高度重视中医药高等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中医院校的教学研究条件,开拓中医高等教育的新路,提升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着力加强中医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保护好名中医,让他们作为师承教育的宝贵教师资源,亲手培养出一批高品质的中医临床精英人才,然后,这些人才将继续培养他们的接班人,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越来越壮大的人才链。

(2)打通中医学子的就业之路,加大对中医院的投入,改变中医院现在的困难局面,提高中医医生的收入。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与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中西医收入差距巨大,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学习中医了,照此以往,中医教育将不断地萎缩,直至最后消亡。

(3)推进中医药拔尖人才、领军人物的培养,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确保中医人才链的完整性。现在中医界面临着断代的危险,如前所述,名老中医固然重要,但是,他们不能够长久支撑中医的局面,必须要有接续他们的后来人,让一代代的中医人才成长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医事业生生不息。

(4)建立中医药普及教育制度,为中医赢得广泛的知名度,取得全社会的认可,加强中医药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力,中医药高等教育就有了广泛而深入的认识基础、社会实践基础,中医的生存空间就会得到提升,愿意学习中医、传承中医的人自然会多起来,中医高等教育就会兴旺发达。

(5)中医药高等教育要紧密联系实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将中药学与中药生产、研究联系在一起,使学、产、研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既促进了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和相关研究的进程。

6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中医是中国的国宝,诞生于中国,中医向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医服务于全人类的必经之途。中医国际化,必然伴随着中医教育的国际化。中医教育的国际化,是中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医国际化是中医生生不息的重要体现,中医国际化的必要途径就是中医教育的国际化,我们应当积极促进中医教育的国际化。实际上,现在世界范围内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中医教育了,但是,中医始终没有进入主流医学的范畴,中医教育也就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我们要扩大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把中医知识传播到世界更多的国家,走出一条中医教育国际化的新路,使中医知识惠及世界上更多的人们,这是中医教育的生命力,也是中医的生命力。

作者:陈冰 张宇清 胡慧远 岳远雷 刘昌慧 刘洋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高等教育篇2

从国内外高等教育现状人手,重点分析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中医专业高教教师在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以期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拋砖引玉的作用。

1中医高等教育现状

195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最早建校的中医药大学。自此,中医院校如雨后春舞般在各省建立。迄今,我国开展中医高等教育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现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具有中医药专业综合院校238所,可见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具相当规模。历经六十年的的教育历程,中医教育者始终在探索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模式培养中医人才。目前教育现状表明,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有专业思想不牢固,临床思维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等,这些现象已成为不争事实叱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曾指出:中医的出路,在于有没有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是当务之急。现代的中医教育之路,是否能培养出《内经》所谓的“上工”应引起中医教育者的反思。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而教师作为教育践行者的主力军,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本文从教师综合素质人手,进行思考讨论,以抛砖引玉。

2中医高等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1对教育及中医事业的热情兼备使命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中H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鲁迅先生指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本源,教师对学生充满仁爱,对事业充满热情,才会具有不断提升自我的原动力。201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内外部环境都十分有利,战略机遇前所未有;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刘延东副总理提出:将高等教育打造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主阵地'作为中医高等教育的教师,自当具有使命感,用百倍热情投身于中医高等教育中。

2.2师德与医德兼备——高尚性2014年党的卜

八大提出教育要“以德树人”。北京大学学者蒋梦麟先生曾说过:“教育有种种问题,究其极,有一中心问题,曰做人之道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教师只有立德于身,才能引领、熏陶学生。爱因斯坦曾说过:“学生尊敬老师的唯一途径,是教师的德和才。”具有高尚情操的教师,学生才会尊敬热爱并追随。德是基石,是导航,可引导学生走向正途。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以德立医”、“医乃仁术”,是中医学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观念。自古医家尤以唐?孙思邈为代表,对医德问题高度重视。《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121医学教育,当以德育为先。古人云:“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作为中医教师医德师德兼备,是育人的根本前提。

3传统文化经典与中医知识兼备一广博性

中医学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周鲁先生指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精髓和方法论体系的根本所在;《周易》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养生、军事和文艺等诸领域与一身,正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31。《周易》的许多易理哲理已渗人《内经》,而《内经》又创造性的发展了《周易》的思想与理论,从而成为了集汉代以前的医学巨著=中医学的《黄帝内经》体系从《周易》的方法论出发,集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哲学和医学之大成,从天、地、生、人综合系统观的高度,落实为人体科学与医学的完整体系,为二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141。孙思邈:“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门棒喝》曰:“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必藏医学之指南”,即言易经与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51。作为传道受业解惑之中医教师,只有在努力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等中医学经典的基础上,兼顾研究《周易》,开阔思维,并有所体悟时,才可能厚积薄发,培养出具有传统思维、中医思维的中医药顶尖人才。

4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兼备——全面性

高教M4长张大良表示:我M中医药高等教育从零起点开始,经过不懈努力,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校学生d达t:十余万人,为中医药各个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跟师学习、注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中医高等教育正逐步成熟起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等临证思维模式,成为中医高等教育的基石所在。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效果。培养具有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是中医专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教师作为中医人才的启蒙者,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引领性、导向性的关键作用。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原动力,建立稳固的专业思想,与教师的个人修养、学识水平、临床技能密不可分。教师坚实的中医功底,关系着临证疗效的优劣。教师的临证水平亦关乎学生对中医的信心与兴趣。s中医多样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兼备——多元灵活性世界医学教育以及我N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对中医学高等教育具有很多参考意义。尤其是“全人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PBL教学等理念都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去学习借鉴。中医教学鼓励教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是中医教学的灵活性所在气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课堂形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知识融会贯通,授之以渔,引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这也正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始终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主题。

6结语

综上所述:高素质的教师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核心资源所在;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夯实的专业功底,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所在。因此,中医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之前,必先培育高素质的中医教师。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本文反思了中医高等院校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问题,料想文中观点似有不足之处,望中医教育前辈与同道批评指正。

作者:沙塔娜提.穆罕默德 毕肯.阿不得克里木 燕雪花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中医药高等教育篇3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国内中医药发展现状,以资为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本研究深入广州、南京、杭州、北京等地,对从事中医药教育、研究、社会服务的56位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民间名医等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报告中有关中医教育部分整理如下。

1中医教育基本情况

全国现有32所中医药高等院校,52所综合性大学设有中医药院系或专业,涉及24个学科领域;在校学生27万,形成了从中专到博士后的多层次教育格局。全国现有1607个中医专家,4033个名医,以师带徒形式培养出2285位继承人。

2当前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医院校能够掌握运用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但中医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尚在探索中。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医药教育规模“跨越式”扩张,中医院校的教育质量明显下降,这对中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2.1生源质量下降由于扩招,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明显下降。近几年,中医院校招生工作中,调剂生普遍超过30%。这批学生入校后对中医学习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中医教育质量。

2.2学习时间不能保证,中医教材内容不足现代的中医本科生,除第5年的实习,在理论学习阶段,按4年计算,每学年一般安排教学40周,每周学时至多安排30学时,全年1200学时,除去外语、政治、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真正学习医学专业课的时间连2/3也难以保证,其中还有40%西医课程的学习,因此真正学习中医的时间非常少,再加上中医教材内容的浅显和重复,学生的中医基本理论的功底必然受到影响。

2.3名医名师后继乏人专家们普遍认为,随着老一代名中医的年迈体衰,中医药学术断裂、后继乏人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8年1月公布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成果及其探索建立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新模式》,但能否取得实效还有待观察。

2.4学生临床水平普遍偏低在近3年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上,与会高校代表表示:现在的本科毕业生有超过40%的要报考研究生,实习期间想尽一切办法少去临床,剩下的学生为找工作而忙碌和奔波。即便实习,由于担心患者投诉,部分带教老师不敢放手让实习生操作,实习要求不严格,这一切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达到应有的要求。高层次中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亦堪忧。中医是经验医学,现在的中医硕士、博士在学习期间通常以现代科研为主,临床能力明显不足。

2.5中医学生普遍缺乏中药知识中医自古医药不分家,中医院校由于将中医专业和中药专业分开,导致中医学生对中药的理解普遍停留在感性知识上。

2.6实验中医学薄弱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介于理论和实践的实验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中医教学中,实验中医学理论滞后,相关仪器设备简单、落后,实验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中医院校将其列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很少有学校单独开课。

2.7中医毕业生出路令人担忧2007年广东省教育厅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6.68%。在所有学科大类中,医学类学生就业率排在最末位,低于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从2004年的第3位下降到2005年第6位,2006年第11位,再到2007年第11位。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医学类学生就业率排在最末位。在此次调研中,专家和校领导普遍认为,随着中医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生供大于求,学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现实越来越严峻。

2.8留学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包括港澳台学生,其素质普遍不如国内学生,大多是降低要求录取,降低要求毕业。这些留学生毕业后代表的是中国中医的水平,众多低素质的境外中医在国际上影响了中医的形象。目前部分国家开始承认中国学历,如果留学生教育继续降格以求,中医的国际化前景不容乐观,届时“废除中医”事件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发生。面对境外中医教育的利益诱惑,国内中医院校有恶性竞争倾向。

2.9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异化倾向在中医药界,近几年出现了“师带徒”的呼声和实践,成功的师承制确实能够培养高精尖的中医人才,但专家们认为,应该对师承制培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考核。目前部分单位的“师带徒”已经出现异化的倾向,如“师带徒”的最终落脚点是总结师父的经验,以一篇或者几篇论文了事,甚至将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作为博士课题,这与“师带徒”的真正宗旨相悖。老中医的经验不是徒弟总结出来的,也不需要徒弟总结。老中医的经验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自己总结出来的。任何一名老中医都是在某一领域、某一点有特长,从古至今没有万能的老中医,因此跟师不需要那么复杂。传统中医信奉“师带徒”,个别老中医甚至认为,“师带徒”应该摒弃西医教学,实行纯中医教育。但是,据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的介绍,近年来由中医引发的医疗事故同样触目惊心,但出事故的往往是没有经过西医训练的学徒。纯中医显然在防止医疗事故方面缺陷明显,培养不懂西医的纯中医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其实,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即便是纯中医,已经很难取得名老中医们的成就。名老中医们的成长时代,群众医学知识缺乏,维权意识淡薄,那种在治坏而很少有患者控告的基础上的中医大师培养路径,在当下显然是行不通的,现在的中医师首先必须知道中医优势和西医优势,以少走弯路。

3促进中医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中医教育应该实行长学制、精英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现在的中医教育是两个中专生的教育,一半中医一半西医,这样的教育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国家应该控制中医教育规模,走长学制、精英教育路线(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曾多次呼吁医学教育应走长学制、精英教育路线)。在中医教育中,各学科不能分得太细,应发展全科教育。应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实行宽进严出,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一系列师承教育政策,包括师徒人员资格、形式、内容、考核、职称、待遇、监管等。

3.2应将中医经典理论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创新而是继承。很多名老中医要求培养纯中医和铁杆中医,纯中医不是不学西医,而是精通中医经典尤其是四大经典。

3.3要强化以中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医教育的出路是加快以中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医必须与时俱进,不能自我孤立。目前在中医临床和研究一线,挑大梁的是文革前毕业生和文革后77级至82级毕业生,他们没做什么老鼠实验,但他们的中医水平远远超过了现在的博士硕士。他们的共同点是西医诊疗熟练,中药开得准。因此,在中医教育中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教学。

3.4要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中医药要走向国际化,被国际广泛承认,就必须提高留学生的教育质量,让留学生成为国际中医药发展的硬广告和生力军。

3.5应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中医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缺乏中医人才,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作者:林琦 陆金国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