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职经济学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5 14:33:36

关键词: 高职  经济学  教学 

摘要: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国内有关怎样在高职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探讨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

高职经济学教学研究

高职经济学教学篇1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由于体制转变等原因,该课程在开设之初几乎是按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在组织教学。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探索,该门课程的改革上取得了不少业绩,但由于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造成任课老师对教学内容把握偏差大,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内容老套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实现何种目标,恐怕很多任课老师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本着完成教学任务的精神,重点放在如何按现有教材安排教学内容上,没有全面思考这门课程学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要实现何种目标。经济学基础内容包括微、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介绍的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即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从国家经济层面来思考如何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平稳、经济增长、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等。很多教师都能讲清各部分的目标,但是从课程全局来看,没能弄清学了这些内容后能干什么。虽然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性课程,但笔者认为其在现实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应该要让学生了解价格变动背后的动力,成为精明的消费者、投资家、企业家等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应该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老套

绝大多数高职经济学基础教材都沿用了高鸿业等主编的体系。这类教材体系完整、资料全面、理论水平高,微观部分从经济学定义、均衡价格,到消费者、生产者理论,再到市场类型以及市场失灵等问题给予全面分析;宏观部分则从GDP的核算、国民收入分配,到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就业等问题作了详细介绍。这个体系把经济学知识介绍得面面俱到,适用于本科或研究型学生的学习,但是并不适合高职专业的学生。一是由于高职专业的学生数量分析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其中大量的数理分析,二是这个体系内容太多,全部讲下来,整个课程至少要安排80学时以上,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学时数不超过54课时。因而应该对老套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删节,以达到高职的必需、够用的要求。三是具体案例等跟不上经济实践步伐,无法解释现实经济现象,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现有很多教材中所举案例来自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少把发生在身边、国内的经济案例引入教学中来,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式不具有启发性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基本与中小学的灌输式教育无异。任课老师仍用灌输方式向学生介绍各种定理理论、各种经济知识,基本上忽略与学生的交流,无法实现双向互动。在案例等知识的讲解上,教师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却忽视了案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能启发学生自我思考自身经济行为。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原则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符合高职的教学理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效果,因而有必要对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深入改革,从而推动商业意识的传播,促进创业理念的提升。针对高职的特点以及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笔者认为,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理论必需够用原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要求,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为保证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完善职业教育特色,提出了“理论必需、够用,重视实践“的高职教育发展原则。1991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到,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之后的各种文件和高职教育研讨会上,都提到了必需、够用原则,从而确认了高职基础理论教学的必要性。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应符合高职教学的基础原则和规律,做到“理论必需、够用”。

(二)商业意识导向原则

我国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系,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推动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要想在商业社会中站住脚,成为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懂得商品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面对各种商业机会,商业从业人员应该具有商业意识,从而把握市场脉搏,获得成功。商业意识是一种能够贯彻于商业的诸多环节的思维想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商业上超前的意念和想法,通过对商业未来的展望,和以往商业经验的利用,从而取得相应的利益。通常认为商业意识包括市场洞察力(发现商机或者发现问题)、反应能力(制定相应策略)、执行力(策略制定后强大的后期执行能力)三部分的内涵。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没有商业意识的培养,因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承担着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规律的任务。这个任务要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高职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核心思想是要让学生能在商品经济大潮或者市场经济体系中自由翱翔,就是要用商业意识去武装学生们的头脑,使学生们能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把握经济运行动态,具有洞察商业机会的眼光。因此,经贸类、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该要以商业意识为导向,而经济学基础则承担着落实商业意识的首要责任。

(三)能力培养本位原则

高职经济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商业意识培养要求我们具有市场洞察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执行力。根据这些能力的要求,经济学基础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将每一单元界定相应的能力标准,使能力培养有相应的载体。

(四)紧密结合实际原则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被很多学者归为纯理论课程。对于这种归类方法,笔者认为是有偏见的。笔者认为,该门课程虽然理论内容比较多,但是这门课程却可以指导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中,微观部分可以指导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是否合理、机会成本高低等,也可以帮助经济体认识周围的经济事物。宏观部分则主要是讲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对于经济体的投资行为等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知识在学生走入社会后迟早都会碰到,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在讲授经济学课程时,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数理的分析研究,更需要的是要结合实际,把能够用于个体的经济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内容

谈到高职经济学改革时,很多学者从各自的教学需要提出了诸多改革方案和意见。比如,要求将课时增加到72(周4课时)课时以上,要求介绍近现代经济学流派,甚至要求进行双语教学等,这些方案或意见或许有用,但笔者认为并不实际。笔者从实际出发,认为当前的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修正教学方向,调整教学方法,结合现实案例来实施。

(一)压缩教学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课程将所有微宏观章节包括在内,如果要完成所有教材内容,那么所需要至少总课时72节以上。然而,高职的理论课程都被要求压缩,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的课时安排在54课时以下,肯定无法完成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原则上不能破坏经济学体系,其次教学内容应基本完整,最后教学内容都是理论必须。因此在高职教学内容中,微观部分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均衡价格及弹性、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知识;应考虑删除的内容有:动态均衡、福利经济学、分配理论等,简略介绍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在宏观部分,重点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模型、通胀与失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应考虑删除的内容有各种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等),开放条件下的经济模型等,对于其他新学派的观点和知识都无须在高职经济学基础中作详细介绍。

(二)培养商业意识

笔者认为,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因此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要将这种观点体现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传统的教学重点在于介绍各章节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新的概念等,缺乏对这些知识背后的动力的解释,即商业利益是推动各行为主体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要培养商业意识,要从商业和商人的角度,来介绍各种理论的出发点和应用以及如何去利用这些知识,使自身的利益或福利水平提高。比如,在介绍影响商品的需求因素时都会讲到偏好、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因素。在这里,相关商品价格就是一个培养商业意识的一个很好知识点,商品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可以用性能相当但价格更合理的商品来替代另一种产品,此时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可以省下一些货币。举例来说,摩托车和电单车作为上班交通工具是相互替代的。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电单车就是一种更好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电单车流行、销量日增原因,是经得起理论考验的。再比如讲消费者行为,一定要讲到消费者行为差别明显,女性喜欢流行的、时尚的商品,而且也愿意花大价钱消费,主要是因为女性认为流行和时尚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高。这也是俗话说的女人的钱好赚的原因。从商人的角度来看,以后同学们经商做生意也可以考虑经营女性商品。在讲厂商理论的时候则更要体现商业意识,传统理论主要介绍企业的生产函数以及企业的生产成本等,这些知识只要稍稍介绍一下,而重点要放在当前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原因上。传统的书籍出版业、运动品牌实体店等在萎缩,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改变了传统利益格局,从传统的多级代销转为真正意义上的直销模式。这种模式削减了中间商,使生产商和消费者能从价格的下降过程获取利益。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具有商业意识,人们才能更早发现商机。因此培养商业意识,关注利益背后的动因,应该是经济学教学的方向。

(三)调整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以思维和意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课程,应该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应试教育等仍然在高职、本科院校盛行。很多学生仍然习惯于中小学阶段的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这一类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高职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要求。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对于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笔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法可以把提问式、案例式、实验式、考察式等方法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商业意识之目的。

(四)结合现实案例

案例教学法普遍使用于理论课程教学中,能让学生切身体会案例中的事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源自于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教材案例有明显的粕来品的味道,可以理解,但毕竟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反映经济规律、现象的案例多如牛毛,有很多案例成为人们的口头经典。虽然有些教材引入了一些案例,但是没有对其进行归纳,案例论题论点都不明晰。其实,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引入日常发生并随处可见的案例。笔者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就是从日常生活早餐是选择豆浆或牛奶开始,说明选择与利益关系,从而引导出经济学的定义;接着以苹果和梨的替代关系说明替代品价格对于商品需求的影响;再以商品新鲜程度不同而有价格差异说明商品的价格弹性;以女性对时尚、流行产品的喜爱以及男性的无动于衷来说明人们消费过程中获得的效用不同;以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直销模式来说明厂商理论,并提醒今后创业方向上实体店等都会面临强烈的电商竞争,等等。

作者:汤健雄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经济学教学篇2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为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经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内容基本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以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笔者自2013年从事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以来,已进行了好几轮教学,对这门课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也与同行就这些方面进行过交流,下面笔者谈谈对这些方面的体会和想法。

1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经济学基础虽然理论性比较强、抽象、有相当多的数学应用,但仍然应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包括理工科专业)的通识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中小学几乎不给学生讲授商业和经济方面的知识,高中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情况一无所知,然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和金融联系日益紧密,这与国内中小学生在这方面贫乏的知识储备是不相适应的,现在的国情要求学生必须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以使他们走上社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贸易、金融、物流、会计等方面的工作,更加离不开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所以经济学基础在这部分专业的学生中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使学生了解经济常识,熟知经济理论;二、培养经济学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问题的能力。在高职阶段,我们不应该给学生灌输较深的经济学知识和期望他们掌握经济学数理分析能力,而是要求他们掌握一般的入门级别的经济常识就可以了,但是在能力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对他们提出要求,这就是对于国内外发生的经济事件、日常生活中与经济学有关的现象,应该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和处理这些问题。后者对于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对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尤为重要。

2教学内容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内容多、理论性强、抽象,它杂糅了各个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和学说,且通常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证明,可以说将这门课讲得通俗易懂已属不易。但是,高职院校由于有限的学制长度,通常将这门课安排在一学期内,且一般仅有48-56课时,与此相对照的是,本科学校却将这门课安排在两学期内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讲一个学期)。另外,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而微观经济学中常用到的求导知识跟经济学基础是放在同一个学期讲的,这无疑更加重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难度。以上事实使我们经济学基础的教师认识到,在高职层次讲好这门课有相当的困难,必须采取务实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应坚决贯彻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内容,只保留对后续课程和将来学生就业有用的知识,多用案例,大幅度减少数学推导和证明。本着这些原则,笔者认为以下几部分知识是基本的(见表1),如果有时间,可以稍添加一些其他内容,但不应过多。对于表1中每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进行一定的取舍,比如,生产与成本分析这部分中讲述生产者均衡时采用了大量的曲线和数量指标,这对于数学基础原本不好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我们可以用简要的语言和一些案例来取代曲线、指标。此外,教师可以在课上评讲一些国内外经济方面的新闻报道、事件或评论,或推荐学生课后去阅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有帮助。有些教师主张将经济学基础进行双语教学,笔者认为,使用双语讲授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在我国只适合在重点本科院校开展,连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接受经济学双语教学都会觉得很吃力,就更不用说英语水平更差的高职学生了。所以,双语教学对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来说是绝对不合适的。

3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抽象,所以采用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广受诟病,但是鉴于这门课的难度和高职学生较差的自学能力,讲授法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使用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且获得的知识内容系统完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一定要突出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要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当然,经济学本身的理论性强、枯燥,教师如果一直干巴巴地讲理论,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注意力明显下降。因此,很多教师都采用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其中获得教师和学生两者认同感最高的是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每节课讲授理论前先讲一个相关的案例,通过让学生思考、回答基于该案例的问题,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该节课的教学任务上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笔者觉得那些所举的案例很关键,教师需要平时多听、多看、多想,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或者通过报刊、媒体评论和网络等方式收集,另外,对于同一个教学任务可以有多个案例供选择,这时教师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案例。例如在讲替代品的概念时,可以提学校食堂的饭菜和学校周边饭馆的饭菜或是美团外卖的饭菜;讲生产要素价格时,可以举华为近几年对大学生的起薪工资。另外,在讲授有关章节时,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例如,在讲“市场分析”这部分时,带领学生去商业银行、大型制造型企业、饭馆及车展现场,诱导学生根据某些特征来辨别各种类型的市场,从而加深对这几种市场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客观经济现象,发现经济问题、理解经济规律。至于体验教学的场所则可以优先选择各高职院校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待完成现场教学后在三年学制的最后一年可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这样一方面扩大了学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下活学活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如果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那莫过于采用通过向学生布置活动型作业来进行反馈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了。例如,我们在讲第一章供求定理时,给学生布置一项小组作业,调查学校周边各类饭店、小吃店的价格,并解释一下远离城区的学校周边饭菜价格比较贵的原因。学生分成4、5人一组,每个小组通过分工实地走访学校周边的饭馆调查,然后小组成员间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各小组把调查的过程和结论做成PPT在课上汇报。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型作业,自主研究和分析,锻炼了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的能力。除了上述三种之外,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常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启发式教学法或探究式教学法,笔者认为其实这两种方法的实质是相同的。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前,创设一个情境或讲一些事例,并且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分组讨论、小组辩论甚至角色扮演等途径去独立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引导和解释,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虽然探究式或启发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但根据近几年在第一线的亲身教学体验,笔者不赞同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原因是1)高职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的主动性差,尤其是后者,很多学生平时布置的作业都是临交前在课上抄袭完成,更不要说让他们通过多种手段自己独立探究一个问题了;2)高职学生思辨能力较差,而讨论和辩论需要极强的思辨能力;3)通过探究式教学法最终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量少且通常不完整,但花费的时间却相对较长,高职阶段有限的课时量不允许这样做。

4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笔者认为在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硬件条件,在课堂上展现一些图片或视频,寓教于乐;尤其是可以用一些电脑软件动画模拟一些曲线的画成或3D演示某些图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曲线的含义。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互联网+”教学。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师可以在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的帮助下建立课程网站,将PPT课件、习题答案、案例分析等课程材料上传到网站供学生浏览、下载,还可以将有关经济热点文章和视频的链接公布在该站点,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通过QQ、论坛、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于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喜欢用手机上网,“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极易被学生接受。实践教学也是高职经济学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职业人才,相应地,实践教学就成为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经济学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其内容都脱离不了实际的经济生活,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明白经济学的实用性和价值。例如在讲生产与成本分析这一章时就可安排一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按4、5人一组分成几个小组,去学校周边的饭馆、超市、银行、饮品店等了解一下它们的成本和收益等数据,分析讨论各个单位的经营情况,最后提交分析调查报告,并做成PPT在课上由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此外,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经济综合模拟实验室,在相关章节结束后利用软件或其他手段开展与经济学直接相关的实验如证券投资交易模拟与分析、财会专业模拟与分析、电子商务模拟与分析等。有的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师会挑选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诸如组队参加“挑战杯”大赛等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笔者并不赞同。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水平、文化基础都较差,再加上他们平时课也很多,即使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参加这种学术味很浓的竞赛也非常吃力,所以还不如让学生节省点精力把在校的学业搞好。

5课程考核

在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上,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以及学生能力的考核。以往的做法是平时和期末在总评成绩中占30%和70%的做法,这样的比例过分强调期末成绩,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平时不听课甚至经常旷课、到了期末就靠死记硬背混过考试的习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将平时和期末调整成50%/50%或大于1∶1(如60%/40%)的比例,另外在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中除了课堂考勤和课后作业外,添加课堂表现一项,采用加扣分制,认真听讲、积极回答提问的在计算总评成绩时加一定分数,上课经常睡觉、讲话或玩手机的则扣一些分数。第二,在平时成绩中加入对实践环节的考核,比如前面提到的活动型作业可在总评成绩中占到30%,具体评分标准是任务完成的程度与质量(调研活动成果汇报展示)、小组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以上两点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在一学期中不断地积累成绩,而不是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第三,课后作业应减少理论推导和计算方面的内容,增加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及时与身边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在期末考试中,削减客观题和计算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知识应用型主观题的比例,以此来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6课程资源建设

在教材方面,笔者认为应选择明确标明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教材内容应尽量减少数理推导和证明,多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述和案例。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针对各个学校教师自身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自编教材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这里需要指出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另外几本教材为辅或加上补充读物,笔者不赞同这样的做法,高职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较差,以笔者近几年的观察,即使是用一本教材,也只有一部分学生课前课后会阅读教材,更不用说使用几本教材了。所以,应专注于一本教材讲授。除了教材之外,任课教师可以联系学校的信息技术部门和教务处,建立《经济学基础》课程网站,将这门课的课件、习题答案、相关的案例、经济学讲座和新闻视频上载到课程网站供学生使用。此外,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际、校企合作,进一步优化、丰富这些课程资源。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申报、建设国家、省或市一级的精品课程项目,笔者认为,经济学基础这门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一个很好的候选对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将能够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这门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7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笔者认为教授经济学基础的教师可以是专职教师,也可以是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招聘经济学的专职教师时,应当要求对方具有经济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很严谨的科学,又包含相当数量的数理证明,没有相当长时间、一定深度、严格的专业训练是不能将这门课讲得通俗易懂的。专职教师在进行经济学教学的同时,还应该从事经济学的科研、教学研究,参加相关的学术和教学研讨会,还应该获取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如经济师),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专职教师通过从事科研,能不断接触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从事教研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因为高职教育注重应用实践,高职院校也可以招聘原先在企业里从事经济方面工作的人才来校兼职教授经济学。聘用兼职教师的有利点是他们会把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和体验融入讲课中,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笔者认为,对这些企业来的兼职教师,学校同样应当要求对方具有经济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否则他们对于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总之,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好这门课不容易,需要任课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不断推进课程建设,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笔者就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借鉴。

作者:蒋伽丹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经济学教学篇3

技术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程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国内有关怎样在高职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探讨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优化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经管专业学生技术经济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1.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说到底就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将形成的评估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技术经济学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将教学目标关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上机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技术经济学是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涉及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上机操作实验是本门课程应用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安排两周左右项目软件操作实训,旨在锻炼学生利用技术手段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最后还要求学生会撰写评估报告,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在对高职经管专业开设的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前,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目的。《技术经济学》课程将项目工程相关知识与我国技术经济实践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技术经济学》注重实验,课程中有大量案例,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经管专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突显应用性,为此,在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多安排应用教学课时,建议安排至少40课时,项目安排为:投资估算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编制投资估算表的方法;经济评价项目,特别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等。

三、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措施

1.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很有必要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而且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各有侧重,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内容教学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例如在讲解有关总成本费用计算理论知识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即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制作产品成本估算表。

2.采用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

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指的是案例具有层次性,具体分成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指的是覆盖技术经济学整个教学系统的大型案例,学生通过大案例学习,能够了解技术经济学的全貌。小案例由大案例分解出来的小型应用案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设计大案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再进行分工,独立完成小案例,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从而完成一个大案例。采用这种大小案例融合在一起的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机操作实验

技术经济学实验课建议一学期至少要安排三次,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建设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等。安排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进行估算的方法。实验内容包括分析案例材料,解决实际问题;会应用电子表格计算项目收益率;根据项目寿命期情况制订投资方案;估算动态投资回收期等。安排建设项目投资评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估算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根据问题建立项目投资估算表,从而完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为决策提供依据。实验内容包括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根据电子表格估算项目投资总额。安排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电子表格制作现金流量表,并且通过现金流量表估算项目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实验内容就是根据案例材料,要求学生编制现金流量表,估算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作者:严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