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提升艺术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3 16:59:42

提升艺术素养

提升艺术素养第1篇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

应试教育使得高中毕业生艺术素养普遍较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更具普遍性。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导致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自信与自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急功近利,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学习缺乏热情,接受与领悟能力不足。

(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认识偏颇、定位偏低,过度侧重技能、忽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办学特色与教学创新,错误地认为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可以取代甚至超越传统的手工技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单一,缺少创意与创新,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需求。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序列结构不合理,技艺课程与综合艺术素养课程的比例失调,课程基本结构碎片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作用不明确。有些高职院校在浅表的“产学结合”与片面的“市场化”追求下,产生急功近利的课程观,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四)艺术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缺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青年教师艺术素养不高,从教之后又没有加以充实提升,在教学中必然缺乏对学生艺术素养的要求。此外,学校存在对艺术素养教育的投入不足、支持力度有限、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客观上导致了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忽视。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对策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维度,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是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充分考虑办学层次、地域文化、人才需求、专业特色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等要素,探寻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艺术素养培养、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培养、知识产权与法制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营销能力培养等纳入教育范畴,构建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

(二)基于“艺术素养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着力构建结构清晰、系统完善、序列合乎逻辑的课程结构体系。适度压缩设计软件课程,增设艺术素养课程,适度开设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跨界设计能力,扩大学生在对相关专业了解的同时,满足未来兴趣择业的可能性。理论培养模块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专业兴趣及发展潜能的培养;能力培养模块通过实际课题研究、专题项目实践、创新项目研发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意、创新潜能。通过这两大模块的合力构建,形成对接创意文化产业“艺术素养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基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创新

首先,应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改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采取“任务驱动式”和“兴趣导向式”的有效结合,引入“案例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运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意思维,凸显艺术素养在创意、创新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良好的评判与奖励机制激发师生关注艺术素养,同时,针对学生艺术素养薄弱的现状,开创“艺术素养专题法”教学,对优秀设计案例进行艺术内涵剖析与研讨,运用课程融入式、内外结合式、学校情景式等培养模式,探索艺术素养提升的可行性。

(四)以艺术工作室为平台的艺术素养分层教学探索

当前,多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都设有艺术“工作室”,它是设计专业对接社会连接课堂与产业的重要纽带,在自愿、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工作室规模选拔优秀生源组建“创意创新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一到两年的各类讲座、参与设计开发、专题辅导、参加大型赛事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依据学生自身特长,在导师引领下竞标社会项目共同设计创作。通过优质生源的辐射作用,在带动周边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创新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传帮带”机制辅导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进集体凝聚力。

(五)以兴趣为导向的课外艺术素养辅导体系构建

建立课外辅导机制,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电视、视频、图片等视觉性强的艺术素养素材库,定期下达课外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观看素材库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分析优秀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有助于弥补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兼顾边缘学科的不足,让学生的视野更宽阔、联想更丰富。

三、结语

提升艺术素养第2篇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呢?任何人所具备的艺术素养都不是先天就存在的,都是需要在实际的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历练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首先要多学习、多研究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辨别真伪优劣,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素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所鉴别,才可能综合学习各流派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视野。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它们、欣赏它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益于身心健康。

    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学习欣赏方面的知识,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应注重在教育中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与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刻认识社会生活。可以通过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再现生活。艺术素养得以提升,有助于全面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体现艺术的认识价值,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体验生活,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群体融合在一起。

    五、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的重大影响,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可以陶冶情操,艺术可以提升人的修养,陶冶情操这一境界就要求主体本身具备优良的品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能够领悟期间的美感。不论是艺术领域的美术,还是音乐戏剧等,均需能感受艺术的本体与潜质。

    艺术本身就是个抽象的东西,每个人的认识都不一样,但艺术的前生是创造,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人来创造的,要提高思维,就要开阔视野,厚积薄发。解决思维的局限性才是提高艺术创造性的关键,如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就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创新。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1、为了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艺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即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教学方式等,如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考试方式与内容尽可能灵活等;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特长,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其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多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并树立榜样,重视非逻辑思维形式;

提升艺术素养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艺术素养 养成方式 自我培养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综合地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加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就必须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大学生如果只掌握了一两门专业知识,就很难适应人才竞争的形势。当前,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理念陈旧,实际操作也是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要实现具有深层结构的高素质,就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不仅要具有理性还要具有情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高层次的艺术素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艺术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提高艺术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真正地理解真善美,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促进其世界观健康完善地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智力水平。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包括艺术素养在内的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青睐,因而,高等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养。

1.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艺术素养在艺术欣赏和审美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体现在他们对于美的事物的情感体验方面,如喜怒哀乐等情感,审美感受往往以审美判断为必要基础,而艺术欣赏和审美又常常以道德为标准。情感在人的道德形成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没有情感道德也就很难外化为人的行为。由于艺术与审美情感和道德的这些联系,因此,许多政治家和教育家都把艺术与审美活动,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就非常注重艺术的道德功能。

艺术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密切关系,在历史上就曾得到一定的重视,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教育学与美学和伦理学相联紧密。艺术素质和审美活动,往往影响学生们的道德行为。在高等学校开设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提高欣赏经典艺术作品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通过对艺术的形象感知而达到理性认识,具备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最终形成对于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着不同思想观点的艺术家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体现着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艺术家往往通过其作品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艺术的受众,艺术作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人们。艺术作品以其中的情绪内涵熏陶人们,使人在不自觉中受到感染,与作品中的形象产生共鸣,艺术对人的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情感来实现的。世界历史上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于观看者的灵魂常常具有净化和升华的作用,如《牛虻》这本书,曾经在几个不同的国家与时代,鼓舞和激励过许多青年人。

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艺术的审美和创造,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使人们由情感认识达到情感升华,最终产生道德上的升华和提高,而对人的道德行为产生作用。因此,具有很高艺术素质的大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也必然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2.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艺术活动和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智力,并且可以扩大和加深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艺术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进步都有促进作用,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不仅须要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同时也须借助各种艺术形式。

科学和艺术以不同方式反映着同一个世界,前者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后者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主管语言、数学等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主管形象思维。以艺术的、审美的活动激发大脑右半球,使左、右半球和谐发展,就能够促使大学生的大脑发育,增加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记忆与观察、想象与思维的能力。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音乐训练能够增加学生的记忆力,这是因为音乐欣赏可以促进人的左、右脑的平衡发展,对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一定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家,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特长与才能往往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得成就,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在小提琴方面具有非常的造诣。科学领域的壮丽境界与音乐艺术中的优美乐章,往往共同奏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协奏曲,体现出科学美学的最高理想。历史上还有许多成就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他们具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全面发展。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是西方音乐原理的创始人。中国古代大英雄岳飞不仅是军事家也是书法家等等。

3.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生健康与全面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在历史上,许多具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家,大多经受过许多坎坷、挫折和磨炼,正是在这种锻炼中,健全的个性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也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文化遗产。通过世界经典艺术作品来引导大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从高雅健康的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并通过全面的修养克服自己的个性弱点与缺陷,真正形成健康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健康的、全面的,而不能是畸形发展的。要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达到升华和净化心灵的目的,获得艺术作品中美的启迪,产生积极向上、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伟大精神。艺术素质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艺术素质教育的独特功能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代替的。艺术素质教育既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又能达到拓宽大学生情感表达方式,还能使大学生增长知识,提高了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与达观开朗的个性。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方式

1.培养方式的建立

马克思认为,要想欣赏艺术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方式,体现了艺术审美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是由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与内容决定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传授艺术的知识和技艺,也不仅是向大学生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使他们最终确立审美观,能够进行正确的、健康的艺术欣赏。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育,应该是完全出于自愿与自身需要的目的,出于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美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才能真正进人艺术的境界,并且调动自己的全部心理功能,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专注的对于艺术美进行欣赏,在艺术的欣赏中自然地达到道德的净化与心灵的升华。

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获得高尚的艺术享受的过程,艺术素养教育如果不能同时给予大学生精神享受,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中,配合对于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给予大学生们以精神的娱乐、陶冶和享受,这样,大学生才能自愿接受艺术教育。

艺术素养的养成应该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各种种类艺术作品的涉猎才能实现。因此,各种艺术形式包括文学与美术、舞蹈与音乐、电影与戏剧等,都应该成为艺术素养教育和艺术欣赏的内容。

艺术与审美的欣赏分为观赏阶段、理解阶段和真正悟解的阶段。第一阶段体现了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性的、直观的把握;第二阶段体现了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中形象的体会与理解;第三阶段则体现了欣赏者艺术欣赏的深化,体现了他对于艺术作品及其中艺术形象的真正的理解和感悟。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世界的品味和体验,其中以感悟为最重要,在这个层次上,欣赏者的艺术心理达到了静穆的境界,对艺术作品达到了真正的认知与融会。通过具体的艺术欣赏,可以使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马上理解的道理,也使他们的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2.艺术素养的养成体现在艺术趣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中

艺术的趣味体现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往往与个人的专业有联系,以其爱好甚至特长的方式表现出来。艺术素养也表现在艺术趣味中,艺术趣味的格调与艺术素养的高低有必然的关系,健康高雅的艺术趣味体现了深厚的艺术素养。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艺术趣味都不是自然形成的,须要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和有意识的培养,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首先,大学生应该广泛进行各种艺术的鉴赏活动,提高艺术趣味与审美趣味,加强艺术欣赏和审美修养,提高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艺术趣味中包含了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力,没有鉴赏力也就没有趣味。大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提高,依赖于其艺术与审美的修养,包括对于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也包括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只有在艺术的实践中,才能获得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具体地讲,能够欣赏绘画形式美的眼睛和能够欣赏音乐美的耳朵,都必须在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训练。其次,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与大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知识水平有一定关系,学校对于艺术素养的教育以及相关的文化教育也有一定作用。以上因素集中体现在两方面,这就是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的掌握。艺术的理论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悟理解,如对艺术作品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对艺术作品中的形式与技巧的了解,对艺术作品中美感的把握等等,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艺术欣赏方面的指导。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特殊的规律,有其创造形象、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和技巧,不了解艺术的这些特性就不能深入艺术的内部,掌握艺术的规律。如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只有认识了舞蹈的特性是通过人体动作的韵律和节奏,才能表现其抒情性,并且舞蹈艺术往往是通过虚拟的、神似的技巧,创造出美妙的意境,这样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内涵。而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和中国画,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许多概念,就不会体会其中的艺术意境,因为中国艺术往往体现出空灵的、虚幻的、悠远的和阴阳和谐的境界。

3.艺术素养的养成需要正确的指导与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正确的指导与良好的环境。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还需要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因为审美观是艺术素养与艺术趣味的灵魂,决定了艺术趣味和艺术素养的高低,只有在正确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的指导下,艺术的素养和趣味才会高雅。

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的自然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体现了艺术美的理想并具有人文气息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们进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这种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在校园内塑造一些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雕像,并组织学生进行卫生和绿化活动,开展教室和宿舍环境美的评比等。还应在高等学校中开展有益的文艺活动,使校园舞台中涌现出主题健康、形式丰富的艺术精品,并带动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仅仅靠教育的形式与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觉进行自我艺术素质的培养,积极学习艺术理论并主动参加艺术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艺术素养。

1.认真学习艺术理论、完善艺术欣赏心理

认真学习艺术理论是大学生实现自我艺术素养养成的首要条件。艺术理论中的主要问题,是关于艺术的本质与形态、艺术的规律与范畴、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艺术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关于美的本质和美感的形成等美学理论问题。大学生应该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掌握艺术理论和美学方面的基本常识,并有目的地完善自我审美意识方面的修养,把艺术的实践和理论以及社会的艺术实践结合进行。

艺术的欣赏心理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活动。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心理与具体的艺术接受形式有必然关系,体现了大学生的鉴赏欲望和审美趣味,也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审美心理和对于艺术种类的需求,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欣赏层次和范围。如喜欢严肃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喜欢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文化心理的体现,在艺术欣赏中,情感常常与人的审美心理因素相联系,具有比一般情绪体验更深的内涵。

大学生不喜欢说教的艺术作品,因为说教的艺术作品,往往蔑视了欣赏者的主观心理。而那些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丰富的心理个性唤起欣赏者心理体验的艺术家,其艺术作品才能受到欣赏者的共鸣。人们常常不满足于普通的相互交往,而追求艺术的心理对话,艺术的对话体现了审美心理的交流,因为现实的交往和心理对话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局限,局限于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人们不可能自由而无拘束地进行心理沟通。但是满足揭露心理需要的艺术作品,就能够使人在艺术作品中领悟整个人类精神世界,达到完美的艺术欣赏心理的形成。

艺术作品使人摆脱了偶然性的控制,让每个人可以在无限的艺术世界中自由选择。欣赏者可以同李白和杜甫、但丁和普希金、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进行交流,也可以与贾宝玉和林黛玉、浮士德和奥涅金、堂吉柯德和乞乞可夫进行交往。艺术欣赏者可以和所有艺术世界中的角色和创造者进行心理沟通,全身心的亲历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总体历程,将自我心理融入人类艺术心理的洪流,达到对社会与人生的沟通与感悟。

2.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的层次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学习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这样,艺术素养才能提到较高的层次。因为世界文化与艺术的历史都是相通的,历史上的各种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等众多的思想观念,不仅通行在文学和戏剧、美术和音乐等领域,而且与政治和宗教、哲学和道德这些领域也有深刻的联系。阅读文学名著和欣赏名画、名曲,必须了解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包括社会政治与历史环境、哲学、宗教与伦理等背景,才能达到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各种人文学科的知识,是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对西方的文化与历史毫无知晓,就不可能欣赏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伟大的艺术作品。

3.积极参与社会艺术活动,获得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陶冶

大学生完善自己的艺术素养,还需要积极参加社会的各种艺术活动。艺术实质上体现了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其中包括各种文艺创作和艺术实践,在其他社会领域,如体育和旅游等方面也都体现着艺术性与审美创造。在参与各种社会艺术活动以及具有艺术性的社会活动中,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艺术素养更加完善。大学生要积极投身艺术创造,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中提高自己全面的审美修养。

我们身处自然界,大自然的风光景物都能为人们带来愉悦和满足。大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进而又可以陶冶他们的品格情操。对于自然美,大学生应该以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从不同角度和方位观赏自然美,同时注意领悟自然美中的人文精神。社会美的内容,往往体现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在社会环境中到处反映着人类的艺术创造,如我们举目可见的城市建筑就是造型艺术的创造。大学生在接受社会美感染的同时,更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的艺术实践,以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生活,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多样的,大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与音乐、文学与电影以及电视剧和计算机网络艺术等。艺术美的欣赏对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启发大学生的创造灵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时,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思想观念,还应该具有丰富的艺术知识和审美感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高品位的艺术欣赏。大学生要具有各方面的艺术知识,并注意把握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源,领悟艺术作品的意境。

参考文献:

[1]陆建勋.教育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3]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提升艺术素养第4篇

一、引言

在人的抽象情感艺术中,审美素养作为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成了实践主体对外在美接收与体验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钢琴表演艺术的重要信息。钢琴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时候,需要将自身的思想认知与文化素养间接呈现出来,形成独特艺术内涵的演奏内容。而为了更好的实现演奏者审美素养的提升,必须要对钢琴音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进行正确把握,对各种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实现自身钢琴审美知识水平的提升。所以说,通过对审美素养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能够强化钢琴表演艺术,实现审美素养能力的提升,将钢琴艺术所具有的特殊感染力展现出来,实现优秀艺术文化的高效传播。

二、审美素养概述

对于审美素养来说,指的是人的抽象情感艺术展示,它所展现的是实践主体在面对外在美的时候,所形成的一种接收与体验状态,在结合主体文化内涵以后,将其自身的艺术素养体现出来,构建创新、内化与创造的条件。在钢琴表演中,表演者所具备的审美素养,更多的是通过演奏旋律、情感展现以及乐曲需求所表现的张力进行展示,为了对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圆润、完整的展现出来以后,能够更好的实现演奏者审美素养感知能力的提升。在文艺作品中,审美素养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文艺作品形式美,主要通过节奏、韵律、结构与文字等外在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而文艺作品的形式成了观众所接触的审美因素,实现观众想象力的激发,引起观众的共鸣,塑造良好的艺术形象。其次,文艺作品中的具体内容。文艺作品在经过作者的编写与编排以后,需要将一定的历史内容与形象体系囊括其中,然后采用客观的生活内容来进行阐释,这也就使得文艺作品能够展现出情操美、人格美与理性美。最后,文艺作品的象征性,其所形成的审美因素,需要将意境与意象囊括其中,让观众能够从历史内容中进行领悟,对其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欣赏。

三、钢琴表演审美艺术特点与成因

在钢琴表演中的艺术审美,需要借助钢琴表演中的审美意象来展现,而审美意象的构建,需要以作家的主观审美感知与体验为基础,将客观世界的物质生活进行筛选,构建主观思想与情感体系。意象作为一种具有主观情绪的物质产品,需要借助某种艺术语言与媒介展现出来,从而构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钢琴表演艺术形式也需要借助感官世界来对审美意象进行展现,形成一种感性认知。

(一)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审美意象特点1.意蕴性审美意象作为意蕴的意象,成了情绪化的意象,同时将作曲家与演奏家精心设置的抽象含义蕴藏其中,成了一种浓缩的思想情感载体。在钢琴表演当中,观众所体会到的审美意象,能够从表演形式、音乐节奏与场景组合来获得,这些表演形式与音乐节奏等都会产生一些文化意义,成了钢琴表演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2.画面性在审美意象的作用下,能够形成独特的审美意义画面,在开展钢琴表演中,音符并不是采用简单的符号相加,而是需要将主观情感囊括其中,形成一项组合。在聆听钢琴演奏的时候,观众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感,从而将一些抽象的音乐符号具体化,这也就使得其在钢琴表演艺术中能够展现出画面性的审美意象,让观众能够从中领悟到乐曲的审美内涵,实现观众理解水平的提升。3.同一性与非同一性同一性指的是在同一首乐曲的演奏中,不同演奏者所传达的音乐内涵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能够从自身的体验中,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这种音乐内涵能够在音乐作品中形成稳定性,并不会随着外界因素产生变化。而非同一性则是在同一首乐曲的演奏中,不同演奏者所表达的音乐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性差异、个人阅历与心理特点造成的。在进行钢琴表演的时候,艺术性能够通过统一性与非同一性展现出来,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下区别。

(二)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意象的成因1.作品与艺术认知在钢琴表演艺术过程中,审美意象的产生,受到了艺术认知程度的影响。对于艺术认知程度来说,需要将演奏者的作品认知展现出来,通过对作曲家进行分析,了解其自身的创作过程与创作背景,实现演奏艺术水平的提升。演奏者通过对舞台弹奏效果进行整合,能够在不断地思考中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将乐曲中的思想内涵完美的传达出来。在不同作品与艺术认知下,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存在一定的差异。2.心理特征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标准成了人们对审美对象衡量的一种手段,同时受到审美主体生活经验与审美趣味的影响,使得其在审美中的最终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而在审美标准中,心理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气质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在钢琴表演中,演奏者与观众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特征的影响,只有把握其心理特征,才能更好的实现审美素养的改善。3.听觉能力钢琴表演艺术的实现,听觉能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审美意象需要借助人体的听觉器官来进行传输。在声音的传达过程中,观众能够借助声音来识别音符,从而产生联想,特别是对于钢琴表演来说,观众需要用心感受,体会其中的韵味。除此之外,观众能够借助听觉能力,进行审美意象的欣赏,演奏者同样如此。钢琴演奏者在听觉能力下,能够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借助听觉来将其中的艺术内涵展现出来。

四、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的钢琴演奏艺术中,通过实现音乐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艺术修养的水平,实现审美素养能力的改善。

(一)融入音乐理论知识在钢琴表演艺术中,通过将音乐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能够对钢琴表演艺术进行重塑,实现艺术内涵的提升,将钢琴表演的发展性与创造性发挥出来。在当前的钢琴艺术表演中,音乐理论知识的融入,能够为钢琴艺术表演的开展提供必要前提。这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必须要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从而对钢琴艺术作品进行完美阐释,实现钢琴艺术作品审美性、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展现。

(二)积累钢琴审美知识审美作为一种感性意识,需要在演奏的过程中,将美感认知与自身经历相结合,积累更为丰富的审美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钢琴演奏者需要在积累审美知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演绎风格形成正确把握,实现自身音乐审美知识容纳量的扩充。演奏者在接触作品的时候,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其中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展现出来,掌握其中不同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在进行演奏的时候,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因此,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在整个演奏活动中,需要将自身独特的审美思想融入其中,实现对钢琴演奏作品的二次创造,提升钢琴演奏的创造性与艺术性。

提升艺术素养第5篇

关键词:艺术素养;结合;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

奥尔夫音乐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造的教学法,是一套音乐教学的完整体系。它的产生为音乐教育带来一股清流,在当今社会的音乐教育专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元、生动的教学方式是它的特色。因为它的多元性、灵活性、时尚性、综合性而受到当今教育界的喜爱。奥尔夫音乐教育一经传入中国,便迅速传播,并受到大家的欢迎。

一、奥尔夫音乐的特点及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声音语言、肢体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让儿童进行自主创造,并且将音乐、舞蹈、语言、动作相结合,正是这种从儿童本位出发的特点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可以迅速被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工作者认可。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有以下作用:

(一)将动作、语言、舞蹈三方面结合教学

通过将动作、语言、舞蹈三方面结合教学,符合受教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从受教者本位出发,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挖掘。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奥尔夫的教育过程可以让学生让学生拥有综合性的课堂把握能力,并使自己的音乐素养在结合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通过多元素进行节奏及乐感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培养节奏感,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基础的元素,节奏可以离开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不能脱离节奏1。奥尔夫音乐的教学,在节奏教学方面加入了很多打击乐器,如三角铁、串铃、响板、沙球、钹等,通过这些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学生迅速建立节奏感并建立良好的乐感。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通过多种音乐编创活动来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空间结构感等。音乐是动作、舞蹈和语言的综合体,使人们能够快乐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训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有较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了解并掌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校的基础与实践课相结合,可以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将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与奥尔夫音乐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到找到学前教育专业与奥尔夫音乐的共性。音乐教学方面,学生通过接触奥尔夫音乐独具特色的乐器,结合学校的器乐教育,可以自主创造出来多种音乐形式。舞蹈教学方面,奥尔夫音乐课堂将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的结合,对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配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传统课堂训练,有效地将音乐与肢体语言统一,感官与肌肉统一。正是融合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传统理念,并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有所结合,教学成果及优势显著提高。

三、我校学前教育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情况及教学成果

我校在借鉴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在教材建设、教学任务上与传统教育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之下,形成符合本土教学模式的奥尔夫。首先,我校拥有全区最完整的奥尔夫实训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老师在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氛围,收效良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导知识、学习技能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和音乐伙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来进行音乐活动创造2。其次,我校学前教育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将在学科建设中,将多种学科融合,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领域拓宽。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音乐的学习方面加入视唱练耳,读谱,乐器伴奏,以及节奏教学。在舞蹈肢体方面,加入了舞蹈动作的学习,舞蹈队形的编排以及舞蹈与音乐的编配等等。将教学的每一部分都与奥尔夫教学相结合,使奥尔夫的教学法可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形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四、通过开展奥尔夫音乐实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提升艺术素养第6篇

作为一位从事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教师,我时常会为学生艺术理论知识的困乏而感到疑惑和惊讶。之所以会疑惑,是因为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学生,不但要画得好,而且要对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西方的绘画思想、理论、流派等都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而令我惊讶的是,目前许多学生大都片面地认为只要把画画好,那些理论知识都是一些玄之又玄的空话和套话而不愿花大力气学习。其实,凡是正在从事美术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都会对这种疑惑和惊讶深有感触,也会对这种现状深感忧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的扩大,此类问题愈加令人担忧。倘若任其发展,不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找出对策,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会造成中国整体美术教育质量的降低,对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理论素养低的原因

具体来说,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理论素养低,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与社会、学校教育和教师素质有极大关联。

首先,学生对绘画缺乏全面认识和真正兴趣,重技法轻理论。有一些学美术的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语文、英语、数学等分数低、基础差就转而学习美术,考美术只是一种临时的决定而非发自内心的兴趣与喜爱。此外,美术类高考招生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较之其他专业相对要低,而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又比以前更低。等这些学生考上大学以后,由于本身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对自己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在专业学习时还一味看重自己所赖此考上大学的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以为只要画得好、画得像就等于学好了绘画。在思想认识上,对自己绘画技法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很容易满足,觉得理论枯燥、抽象、乏味而忽略了对艺术理论的学习,致使自身对艺术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本质认识不够,最终制约其创作实践水平的提高。因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目前,美术教育中最大问题是不注意人的智能、想像力以及美术思想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充实启发,更忘记了美术是人的事,必须培养出生动活泼的人,才有生动活泼作品……因之,当代美术教育,以技术培训为主,无论从培养画家,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而言,皆不可取。”这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反思和总结。

其次,高校美术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专业与课程建设缺乏理论深度,缺乏自由开放的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美术系在教学安排上主观随意性很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严重失调,无视“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较少考虑各类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从根本上对美术课程体系进行有步骤、有特色的深入研究,没有正确处理好美术课程与其他人文课程的关系,使得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对艺术理论能力的掌握都受到限制。

再次,高校美术教师重创作指导而轻理论引导,且自身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当前商业大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一些教师往往急功近利,缺乏敬业精神和教学责任感,重视对学生绘画技法的指导而忽略绘画理论的学习,不注重借鉴相邻学科的知识,视野狭窄,见识短浅,偏重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而不注重对自身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长此以往,无疑会给美术专业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提高理论素养的意义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完善专业教育的必要性,看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解读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应用在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中,那就是要把美术专业教育完整化,不但要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要加大理论学习的力度和强度,要求我们所有的美术教师要用心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把理论学习提升到一个与技法学习同等重要的高度。因为,优秀的艺术理论是无数画家和画论家长期实践的结晶,是绘画艺术发展的航灯,使画家和观众能够在理论的指引下找到自身评判艺术的标准和方位。正如陈传席在论及傅抱石的绘画成功原因时所进行的深情、合理的论述:“他绘画之成功……其中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他精通美术史”,“古今第一流大画家没有不通美术史的……。艺术固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但却不是以表现技术为目的,技术不过是表达画家性情的一种工具,而且这种工具还要靠人的知识修养去控制……最重要的是,美术史作为学术能丰富人的精神,充实人的心胸,提高人的品质,增益人的学问”。其中深意振聋发聩,需要每一位有志于在绘画方面有所建树的学生细细咀嚼和玩味,以期对自己有所启示。理论永远是先行的,不论它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它都会对现实的艺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美术界每一次大的浪潮都是由美术理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而引起的。当前诸如“中国画已经走入了穷途末路”、“中国画面临走向死亡的必然命运”、“中国画之墙非倒不可”的争论便是明证。由此,不重视理论的学习就会使我们迷失艺术的发展方向,就会使我们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进程中患上“失语症”,进而影响艺术技法的提高和改进。中国画何去何从的问题归根结底要寄希望于绘画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因此,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性的理论研究来引领,迫切需要高等院校重视对绘画理论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学生重视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期在将来担当起开拓绘画理论话语空间、培养绘画人才的历史重任。

三、当下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提高理论素养的对策

第一,美术教学和招生要有当下意识,注重学生全面知识的学习。当前几乎所有的美术教育在招生、教学上都是重视素描、速写、色彩等必需的专业训练,而忽略对学生全面知识的讲授,强调工匠式的教学而不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画家,进校后仍然整齐划一地重复着这样的训练,使得我国美术专业的学生只是拥有几本画册和美术专业书籍的技术型学生。与此相比,“西方的美术系学生美术专业的学分只占40%,文史方面的学分占40%,还有20%要到数理化等学科中去选。这就是说他们注意培养有全面知识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工匠。”更亟待解决的是,我国美术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和对绘画技法的过度关注令人担忧,我们必须要从根源和制度上改变当前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和招生,把当下意识贯穿其中,与时俱进,积极地融入活生生的社会现实。#p#分页标题#e#

第二,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多种形式,把专业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高校美术院系应该大胆革新教育理念,合理平衡美术技能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正确认识理论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学校、社会的重要影响和巨大作用,从教育体制到教育体系上给理论学习以准确定位。学校、院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效开展理论学习,邀请校外真正具有高超理论素养的专家和学者到校开设讲座,变抽象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的兴趣。

第三,抓好美术课堂教学,不断强化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是加强对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平台和直接途径。艺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应该穿插到美术专业各科教学之中,要特别强调在专业课中渗透理论研究,挖掘专业课的理论深度和内涵。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因为美术创作所要求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以及创造力等都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得到体现。尤其是在讲授美术史论与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味,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上来。

提升艺术素养第7篇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社团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各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目前该校社团共有45个,涵盖面涉及到六大类别,分别是学术类、体育类、文学类、科技类、公益类以及综合类。学术类社团有管理者协会、英语俱乐部、湘流文学社等12个;体育类社团有篮球协会、高尔夫协会、NFC街舞社等11个;文艺类社团有方舟音乐社、ComicBaby动漫社、美术协会等10个;科技类有电脑爱好者协会等3个;公益类有SFYou助协会、环保协会等5个;综合类有营养与保健协会等4个。参与学生有 90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32%左右。学生从这些丰富的学生社团里学会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展示了自我。

一、社团文化与大学生艺术素养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艺术素养是科学素养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它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它是通向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据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课程管理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艺术素养类选修课中选一门并考试合格,方可毕业。虽然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轻视艺术素养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高校教育的师资、经费不足,学校艺术素养课程设置安排不受重视等等,尤其是艺术课程安排不受重视和学生个性需求及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针对学校艺术类课程多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师资力量缺乏、经费预算不够的现状,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艺术社团,并安排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类社团有10个,社团群体来自学校的14个学部,他们大多志趣相投,学习愿望强烈,积极性高。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解决了学校实际难题,也满足了学生自身需要,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学会在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社团文化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养、心理健康、个性完善、创新意识、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等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参加社团是加强两者联系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渠道,它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参与同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扩大参与学生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而通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方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克服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如学生参加SFYou助协会,通过每周去福利院做义工,使其学会了关心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参与社团活动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

在大学里,随着大学生生活面的扩展、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强化,他们原来狭小的生活圈和心理网被打破,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同龄人群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心灵归宿,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扩大了范围。大学生在社团这个小社会里不仅学会了求知、做事,也学会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对极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起到了引导和感化作用,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3、参与社团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社团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激励学生去设想和创造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不完善的东西,激发他们实现这些设想的热情。在社团里,他们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学生在自发地、愉快地学习中,灵感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

受应试教育所限,学生仅仅能从课堂上获得由教学大纲规定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学习方式呆板、独立性差。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尤其是艺术类社团,如方舟音乐社、美术协会,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提升艺术素养第8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要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残缺的状况。无论是从国家规范还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甘肃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显示,在甘肃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不识乐谱者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9%;在大学期间,没听过交响乐、没参观过任何艺术展的大学生分别占85%、90%。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1.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提升艺术素养第9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要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残缺的状况。无论是从国家规范还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甘肃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显示,在甘肃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不识乐谱者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9%;在大学期间,没听过交响乐、没参观过任何艺术展的大学生分别占85%、90%。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转贴于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1.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