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概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17

课堂教学概述

课堂教学概述第1篇

一、抓住主体认知冲突,设置矛盾性教学情境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对象在数学知识内容的认知和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知活动中,由于受认知水平、学习经验、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影响,产生认知理解上的“冲突”,从而带着疑惑、带着问题,更加深入地学习探知数学学科内容.教师在教学情境设置中,应抓住学生主体认知上的“不对称”,有意识地设置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相矛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不解、带着疑虑进入课堂,进入教材.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探究力,采用矛盾性教学情境,设计如下过程:师:提问,我们通过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内容的学习,可以知道,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生:答,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呢?生:陷入沉思.得出肯定和否定两种不同答案.师:请同学们动手探、动脑思,判断这个命题的真伪性.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矛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着“不解”更加深入思考、深刻探析.又如在“圆的切线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经常忽视圆与直线或其他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导致分析解答问题不够严密和周全.为引起学生注意,教师采用电子白板教学器材,向学生展示“已知有两个圆,分别是半径为10的O1和半径为15的O2,现在这两个圆相交于点A和点B,并且知道AB的长度为16,试求出两个圆的圆心距是多少?”案例,在学生解题基础上,展示其解题过程,要求学生开展对比分析.有不少学生个体对比解题过程后发现,自身其解题过程与教师的展示过程之间存在误差,这时初中生内心升腾起解题过程为何具有差异的“疑问”,更加深入的思考、分析存在差异之处,推进了教学活动进程.

二、借助案例典型意义,设置案例性教学情境

案例是数学学科的“形象代言”,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渗透和实施的“载体”.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数学案例这一“叶”,能够“窥探”和“获悉”数学学科知识内涵要义和教学目标意图之“秋”.笔者发现,生动、典型、形象的案例,能够有效提振学习对象的主动探知“内生动力”,能够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推进学习主体的探析进程.因此,教师要将案例性教学情境作为情境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借助数学案例所具有的内在生动特性、典型意义和概括特点,结合教材知识重点、学生学习难点以及能力目标要求,设置典型、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情境,为案例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做好“铺垫”.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中,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已知一次函数y=x+2与反比例函数y=kx,其中一次函数y=x+2的图像经过点P(k,5).(1)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若点Q是上述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图像在第三象限的交点,求点Q的坐标”的典型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解析活动.总之,情境教学法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习对象注意力和能动学习情感,更好地推进教与学的活动进程.初中数学教师在情境教学法运用中,要按照新课改要求,遵循教与学的活动规律,根据教学要素实际,设置贴近、适当的教学情境,为有效教学深入推进加一把劲,添一把火.

作者:贾青松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张庄初级中学

课堂教学概述第2篇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函数基本性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壮观的烟花片段。“”盛放,制造时,一般期望它达到最高点时爆炸。那么,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就为h(t)=-4.9t2+14.7t+18。烟花冲出,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拓展教与学的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

例如,在学完《导数》一章后,有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微积分”,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下列资料:①我国古代有哪些微积分思想的例子;②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③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④微积分对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大多数同学利用网络资源完成了这个课题,对微积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高中数学是抽象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看到教学素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需要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思维、语言以及情感的交流。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宜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

不少教师对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学完的内容,“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失去了学生的思考,看似充实的内容,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不应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不加选择地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或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至于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则无暇顾及。忽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数学的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

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智能形态,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何况,目前很多课件的设计,也来源于一些教师在传统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整合需要好的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其他的史、地、政、生等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的思考是,数学有它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利用得好,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它能让教学永远充满改革与创新色彩,让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状态;它是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堂教学概述第3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全体意识,即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搭配数个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任务。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抓住每位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是对学生分层,并进行优差搭配,充分体现“以帮带学”。学生由于受到数学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上的差别。因此可把学生分成A、B、C三类,教师对各类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具体来说就是:对成绩较差的C类学生只要求学会最基本的知识,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即可,同时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稳步发展为B类学生成绩中等的B类学生要在“熟”上下功夫,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类学生;而对成绩优秀的A类学生要求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是对教学内容分层。例如在初二代数因式分解的教学目标中,对C类学生要求掌握基本方法分解因式,对B类学生要求熟练并综合运用基本方法,对A类学生要求补充: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等,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不会因太难而厌学、怕学,也使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得好”、“吃得饱”。教师应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成功,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三是在反思、发现中不断把课堂教育引向深入。四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做的并不是把数学知识抛给学生,让学生照搬照套,而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让学生自己研究数学,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数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构建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在教学中,笔者常用下面两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思维的创新等都有极大的好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们在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用自己的策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数的排列”中的衣服搭配时,我给出两件不同的上衣三条不同的裤子,让学生把自己认为能搭配的放在一起,看看有多少种搭配方法,这样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开始自发讨论、研究、寻求规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的轻松,学的快乐。规律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显浅例子来说明,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求,而是利用了学生自己准备的学具,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通过这样的现实操作,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平行四边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它的面积与什么图形的面积有关。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造快乐课堂,让学生享受数学生活,这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准学生脉搏,进入学生内心,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撞击和生发。教学中采用这种发散式教学,能使学生逐渐变得敢于联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去标新立异。由于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独特性、变通性等特点,因此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法去解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加强对课本上例题、习题和数学命题的变换、延伸和拓展,既可丰富学生的表象贮备,扩大思维的流畅性,又能促使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闵永权推荐)

课堂教学概述第4篇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学校于2010年9月制定了杨镇二中“ICD”(主体・合作・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开始专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ICD”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探索出适合我校各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在于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现状,可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自主、合作、创新、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3.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促进教师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习惯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过分突出和强调老师的讲解与重复、学生的接受与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压抑,思维和创造性被禁锢。其结果是时间上的高投入与学生没有学习乐趣的低产出,事倍而功半。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支持者和朋友。

二、研究目标

(1)总结并形成“‘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的初中“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相关材料”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并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甚至朋友。

三、研究内容

(一)核心概念

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思想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实现办学宗旨。即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让主体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在合作中得到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简称为“杨镇二中ICD课堂教学模式”。

1.主体(Independent)是对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听――“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否定。我们的改革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通过活动激发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Cooperation)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学习形式,是让学生在异质的小组活动中,根椐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

3.发展(Development)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分数第一的状况,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而是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培养习惯的过程,形成人格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过程,主观能动性彰显的过程。素质教育“两全”的思想,就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基于“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初中“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基于“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各学科、不同课型导学案的研究。

3.基于“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小组合作的研究。

4. 基于“主体・合作・发展(ICD)”理念模式评价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现状,为实施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二)调查法: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内容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找准问题,确保课题有针对的进行研究。我校行动研究的路线“计划――学习――实施――评价反思――调整――实施――总结”。

五、研究措施

1.调研访谈、专家培训,为实施“ICD”课堂教学模式搭桥铺路。

(1)调研访谈。课题组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调研访谈,访谈发现“ICD”教学模式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即新课改的理念老师们都已熟知,但一到具体操作就感到无所适从。基于调研访谈,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包括外出培训、学校内部的交流研讨等。

(2)专家培训。学校联系中央教科所韩立副教授,请他在开学前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学校于2012年、2013年三次请韩教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为“结构化预习策略”和“自主合作展示策略”,就存在的问题给予操作层面的指导。各备课组就本学科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研讨,进行上课准备。全校处于模式实施深入推进的大潮中。

2.名师指导、校本培训,为实施“ICD”课堂教学模式增智助力。

(1)名师指导。学校请来国内最著名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指导专家韩立福博士带领9位学科专家到我校指导,引领全校将模式研究向深水区迈进。2013年学校请山东教师来校同课异构,就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各学科教师解决了不少困惑、迷茫的问题。

(2)校本培训。实施“ICD”课堂教学模式后,学校针对课改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校本培训,让老师理清学校进行模式研究和让韩教授进行指导的关系,就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展示进行学校层面的指导。

3.学科展示、模式研讨,为实施“ICD”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成果。

(1)教学模式课展示。我校进行多次教学模式研究课的展示活动。各学科利用下午三、四节课进行了研究课展示和课后研讨活动。各学科通过上课和研讨探讨了在学校“ICD”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本学科的模式。

(2)教学模式研讨会。我校在顺义区东竹园宾馆召开了初一初二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参加的教学模式研讨会。研讨会上播放了一节数学课,之后以学科为单位进行了分组研讨,讨论出可供各学科借鉴的方法,并植入本学科。

六、研究的创新点

我们认为学生自主是基础,合作是平台,发展是结果,因而“ICD”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一)学校的发展

1.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2.举办大型交流活动

3.外出讲座及交流发言

4.中考、期末考试综合素质展示成绩说明

(二)教师的发展

2013年一年的时间,我校就开展校内同课异构40余节,并有乔冬青、侯长柏、岳鹏程、周凤伟、顾振刚、潘丽红、陆艳旗、茹建伟等10余名教师用本学科教学模式设计的方案参加全国各地的同课异构活动。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就课改共同的困惑、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还可以

(三)学生的发展

1.成绩提高:

在2013年底的顺义区学生综合素质展示活动中,初二年级刘一军同学位综合成绩居全区第二,与第一名仅差一分。刘建同学获得数学单科第一名。在我校现有生源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出色的。

2.能力提高:

在中央教育电视台的报导中我校语文教师岳鹏程这样说到:课改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突出表现在:学生阅读速度加快了,板书工整、写字漂亮了,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精神更加凸显了,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同时,学生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懂得了分享。可以说,现在的学习方式、习惯、技能、能力等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七、研究结论

1.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我校已在学校总体模式下探索出适合各学科特点的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两年的探索,我校的现有课堂充满活力,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2.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都要发生了很大改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课堂教学概述第5篇

关键词:内容;教师;学生;课程;问题;能力;基本法

为了讲好一门课,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的内容。“整体上”就是对这门课的全部理论内容都要有全面的、深入的、透彻的理解,对这门课所涉及的主要能力要求都能够全面、熟练、牢固地掌握。这样才能在具体讲授每一堂课时有一个全局的观点,恰当的把握,才能保证这门课的整体效果。

1.在整体把握这门课程中,应弄清如下五个问题和做好如下五件事情

五个问题是:①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贯穿全课程的基本线索是什么?或者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重要结论是什么?②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③本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是什么?④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本课程与其前修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什么?⑤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将通过怎样的教学步骤教给学生?

五件事情是:①认真研读教材和参考书。②认真研读有关的前修和后续课程的教材。③亲自做过教材中全部的练习题和思考题。④了解学生的专业和以往课程的整体成绩等信息,以便决定本课程在本届的讲法,如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考虑如何与其专业相结合。⑤撰写一份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表,并在课前发给学生人手一份。

只有在弄清上述五个问题和做好上述五件事情以后,才能给学生具体地上每一堂课。

2.关于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从整体上把握一门课是重要的,但课总要一堂一堂地上。只有每一堂课上好了,才能落实对整体的把握。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不是指内容在量的方面怎么多;信息量大,也不是指课堂上多么大量的消息它是指在一堂课中应该:①包含本学科或本课程的一个或几个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而且对这些内容要讲得正确、透彻。即其内容科学性强。②对于理论性的内容,要联系实际的部分;对于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要有理论指导或理论说明部分。即其内容实践性强。③在讲好上面两点内容的基础上,能尽量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介绍与本节课基本内容有关的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即其内容具有先进性。④不仅能讲清楚教材中写出的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而且能讲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表述。即其内容具有个性。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和个性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基本内涵。

2.2概念明确,讲解深入;一般来讲,一个学科、一门课程是由一些甚至众多本学科特有的概念、规律、方法和结论组成的。这里首要的就是基本概念。

概念明确有两层含义:①明确本节课有哪几个主要概念,②确切地表述这些概念,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看似含糊的概念。一门课中总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和看似含糊的概念,如“电路分析”中的“四端网络”和“双口网络”,双口网络的端口的伏安特性和网络的转移特性,以及无功功率等等,讲课时需认真对待。只有概念搞明确了,才能对含有这些概念的规律(如原理、定律、推论等)有正确的理解,才能顺利地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课中,某一概念第一次出现时要着力讲清楚,因为问题常常是出在以后的讲课中对已讲过的概念的不经意的引用上,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堂上引用任何概念都要认真对待。还应指出,青年教师发生概念性错误或概念性问题常与授课所使用的教材有关,“因为教材就是那样写的”。所以,教材出版单位要严把质量关,而授课教师也要多读几本书,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找到较好的表达,避免照本宣科。

2.3重点突出,选材适当;所谓重点是指本节课要介绍给学生的重要的知识点或要培养的重要的能力点。这些知识点或能力点可能是某个概念、某个定理、某个结论或某个方法,以及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能力。所谓突出是指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使这些重点凸现出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的认定既要依据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也要注意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给本学科带来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重点发生某些变化是常有的事。不可把课程的重点看做是固定不变的。突出重点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课堂进程的合理安排,多角度、多方面地讲解与练习,能够抓住本质的语言的恰当表述,板书或多媒体屏幕的有效显示等等。

2.4脉络清晰,逻辑性强;所谓脉络清晰是指那些重点知识要通过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接受,也就是说要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的思路是教师备课中追求的目标。备课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这个备课的成果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课讲得脉络清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讲解的一般脉络是:①提出问题。可通过思考题、例题、某个实际问题等来实现。

②利用本学科以往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引入某些新概念,用以建立解决该问题所需的数学或物理模型。

③得出结论。也可能从得到的结论中引出某些新的概念。④举例说明对所得结论和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把这一讲解落到实处。

一堂课的脉络轨迹在形式上往往是通过板书或计算机大屏幕上的大、小标题来展示的。

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看,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更重要。在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应看作是解决本学科实际问题的范例,都应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受到启发。实际上,只有依据明确的概念,通过合理的分析推导得出的结论,才是最容易、最容易记住的结论,也才是最容易应用的结论。那种只讲结论不讲必要的推导过程的讲法,对于重点内容而言是不足取的。

2.5语言考究,准确生动;以上四条是属于有关讲课的内容及如何把这些内容教给学生的具有指导思想性质的标准。这些思想的实现还要靠教师在讲堂上通过语言讲解等手段来实现。没有好的语言表达,再丰富的内容,再明确的概念,再要紧的重点,再清晰的脉络也无济于事。当然,有一本好的教材,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学到知识。但是老师现场用准确、生动、精辟的语言和得体的板书或投影仪、多媒体屏幕相配合,肯定会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更不用说,教师还有通过课堂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阐述自己独特见解的作用。

在讲课中,对教师的语言上的要求有三个层次:①清楚;②得当;③艺术。

所谓清楚,是指要使你的每一句话,特别是重要的话,都能送到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做不到,其他要求都谈不上。

所谓得当,一是指用词准确,用语恰当。二是指讲话的速度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情绪不急不缓。既要在关键时刻有激情,也要注意在大部分时间里心平气和,自然流畅。

所谓艺术,是指在做到上述两层的基础上,再做到语言简捷、精辟、生动、幽默、有哲理,使学生终生不忘。这是对语言的高层次要求。

对年轻教师而言,第一二层次的要求是基本的,一定要努力做到。第三层次也要不断体会,不断争取。但不要因过分追求第三层次而忽略了前两个层次的要求。那样就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6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得当;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也是帮助展示教学内容、概念、重点、难点和讲解思路的主要手段,是动员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吸收讲课内容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的要求也是三个层次:①醒目;②得当;③艺术。

所谓醒目,是指要把屏幕或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能送到每一个学生的眼睛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做不到,其他要求都谈不上。

所谓得当,是指在屏幕或黑板上的字与图要不大不小,内容要简明扼要的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色彩要不平不乱,以有利于明确概念、突出重点和体现思路为准。

所谓艺术,是指单个字清楚秀丽,整个屏幕或整块黑板章法考究。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对语言的要求一样,对青年教师而言,上述第一二层次的要求是基本的,一定要努力做到。第三层次也要不断体会,不断争取。但不要不顾前两个层次而过分追求第三层次,致使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应该指出,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不少教师而言,还是正在摸索中的事情,也是十分有兴趣的事情,有很多问题需要总结。这里只从讲课标准的角度做一般的述及。更多的问题后面将专设一节加以讨论。超级秘书网

2.7学时准确,不拖不欠;课堂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的,教学过程要经过精心安排,包括时间上的安排。一门几十上百个学时的课程,能做到堂堂学时准确,会给学生留下老师确实认真对待这门课的感受,是树立精品意识的不言表率。这是课堂教学严肃性的一个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效率所必需的。

为了做到学时准确,首先注意不要拖堂。拖堂往往是出于“好心”,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不管下课铃响没响,非要讲到一个阶段结束不可。其实那时学生已经坐不住了,人在教室心已经下课了,你的愿望收不到实效。不如就此停止,研究以后如何能准时或提前一点儿结束。

欠堂太多也是不好的。比如离下课还有10分钟,就没的可讲了,这将会十分尴尬,给学生留下备课不认真的印象。学时绝对准确是很难做到的。实践中,每节课准备一些在时间上可以弹性把握的内容最后讲,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2.8着装典雅,精神饱满;这是对教师在精神面貌上的一个要求,因为典雅大方的着装能表现你的内在气质,增强你的自信心。饱满的精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获得好的课堂效果。

对着装的要求是:①简洁典雅,精干大方;②有个性,又不要过分强调个性。

2.9及时反馈,深入反思;这是对学生一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评价,并具此对教学活动所关涉的种种问题进行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深入、认真的审视和思考整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以及教学语言是否适合本节教学内容的讲解风格等教学行为,并对不合理的地方制定相应措施改正,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概述第6篇

1.注意集中精力.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育家把注意力比作“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上课时要自觉排除一切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专心致志地听课.

2.注意抓重点听.要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在哪里,听课时一定要注意.哪些是重点呢?从教学程序上讲,概念课的开头和结尾是老师讲课的重点.概念课的开头,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常常采用先概括上节课内容或提出问题,或布置做练习等方式来引出本节课要学的新概念,而在结尾处,老师往往是对本节所讲概念的小结或注意事项,从而把概念贯穿于首尾.从内容上讲,就是老师对概念的剖析和对概念体系的串联.从形式上讲,就是老师上课时突出强调,或者用彩色粉笔书写,或直截了当地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是重点.

3.注意五个结合.是指把听、看、想、练、记较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听:学生听课一是要听老师对本节概念课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老师怎样引入数学概念和讲解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三是要听老师从不同角度对概念的解释或用不同术语的叙述;四是要听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及它们的真实含义;(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中,“元”,“次”,“一元”,“二次”,“方程”就是关键的字和词,“一元二次方程”就是关键的句子)五是要听老师的提问及同学的回答.看:就是观察.学生的观察一是对照课本看老师的板书,看语句是否有所不同(增加或删减);二是看老师的演示,有的抽象概念可以演示出来,如立体几何中的概念.在看老师用教具演示时,注意老师的演示步骤,以增强感性认识.想:就是思考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学习如果不思考,就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会有所收获.如在学习绝对值概念时,有的同学通过思考,提出这样的问题:“刚刚学了负数,为什么要用绝对值把它们搞成正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说明了同学的思维不是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进一步去思考建立这一概念的原因和它所要反映的数学对象的本质,对概念的理解就不再是机械的接受了.练:就是做课堂练习.要掌握一个数学概念,除了听、看、想外,还必须通过对概念的应用来实现.这反映在课堂学习中,就是做课堂练习.每一位学生要认真对待课堂练习,通过做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发现问题还可及时弥补.记:就是记课堂笔记和记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养成坚持记数学笔记的习惯,记下老师的板书,记下重点.对重要概念的叙述最好在当堂记住.但要注意不能死记硬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如,立体几何中大量使用符号表示点A、直线a与平面α的关系,许多同学常常搅混在一起,分不清,记不住.实际上,只要这样理解:“∈”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表示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把点看成元素,直线和平面看成集合,那么A∈a,A∈α,aα就容易理解了,也就记下来了.

4.注意大胆发言.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这对学好概念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自己听不懂或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应及时向老师提出来,以求得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如果有与老师或课本上不同的见解,比如不同的结论,或发现课本上的结论不完备,老师的讲解有错等问题,更要大胆提出,以便与老师、同学共同研讨.

5.注意思维与老师同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思路要与老师同步.上课时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紧紧跟上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相信“此处无通途,自有奔流处”,保持思维的畅通.

二、课后“三环节”是指复习和整理笔记、做课外练习、小结三个环节

1.复习和整理笔记.课后要对照课本,复习并整理笔记.这样做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查缺补漏.复习时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设想问题,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做课外练习.学习概念是为了应用,要用好用活概念,必须通过做练习来完成.只靠课堂45分钟的练习是不够的,课后还需要做一定量的练习题来巩固概念,以达到深刻理解、熟练运用数学概念的目的.课外练习可按老师布置的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挑选一些课本以外的习题来做.

课堂教学概述第7篇

【关 键 词】 课堂小结;英语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73-02

课堂小结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能起到促进作用,也是教师对知识的概括和归纳,并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知识要点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总结的过程来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上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可采用梳理知识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采用以知识结构梳理为主的方式。知识结构的梳理,顾名思义,是教师把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讲述的知识要点进行整理和概括,这个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提炼、优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生在听教师小结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在脑海中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够熟练地将知识点从脑海中提炼出来,促进答题的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以小学英语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Last weekend”和“My holiday”这两个单元为例,这两个单元的知识要点都是以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方法为主。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梳理一下关于一般过去时使用方法的知识要点。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本节知识的总概念:一般过去时指的是已经发生过的动作,换一种说法是在过去已经存在的状态,和现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是现在的人对过去的一种追忆。教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除了对一般过去时的概念进行总结之外,还要注重总结并梳理一般过去时的使用规律:①一般过去时由动词的过去式来表示的时候,除be动词之外,其它的动词都没有人称和数字上的变化。如果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或者是第三人称单数的时候,be动词要用was,其余的人称用were。比如,在“我过去是一个医生”这个句子当中,这句话描述的是“我”过去的某个状态,此时用一般过去时需要注意“我”这个主语,“我”是第一人称,因此,这句话用一般过去时表示就是“I was a doctor.”②一般过去时在与last year,yesterday,at that time,in the past这些时间副词使用的时候就代表的是在过去发生,但是现在已经结束的动作状态。比如,在“I was a little boy at that time”(我那时候还是个小男孩)这句话中,使用了at that time这个时间副词,表示的是“我”在过去的那个时间是一个小男孩,对现在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只是纯粹的讲述一下“我”在过去的那个状态。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方式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教师能够把其它的知识也像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方式这样梳理给学生的话,学生在以后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就能有效地理解知识内容,促进自身的思考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可进行知识上的概括

教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用具体而又具有概括性的语言来将知识点进行总结。知识的概括能够让学生回忆课堂的讲解,促进对知识的领悟。教师在课堂小结中采用概括知识的方式,就相当于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前情回顾。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上的提炼,从而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what are you doing?”教学中,这个单元的知识重点是现在进行时的使用方法。教师在对现在进行时的使用方法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重点概括现在进行时的概念以及使用规则。现在进行时的组成结构是be动词和动词ing形式,be动词在现在进行时中的作用为助动词,它要求与主语的人称和数量保持一致。现在进行时的使用规律大约由以下三点构成:①当句式当中出现now这个词语的时候,表示这句话是现在进行时的模式。例如,在“I am singing now.”(我现在正在唱歌)这句话当中,“now”这个词就代表着这句话说的是现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事,因此,这句话是现在进行时;②以look,listen为开头的句子通常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用现在进行时来表示。如在“Look!the girl is dancing.”(看!这个女孩在跳舞。)这句话中,“look”这个词语就表示这句话描述的是人物在当时的一种持续状态;③当句子中有“these days”“this week”等时间状语的时候,通常是用现在进行时来表示。如在“We are playing basketball these days.”(我们这些天都在打篮球)从“these days”就可以看出这句话描述的是当前一段时间内人物一直在做的事情,因此用的是现在进行时的结构。还有一些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这里就不一一概括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用法的时候,只要像以上概括的那样,一个使用方法配一个案例就可以了。

教师在课堂小结中采用知识概括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促进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教师在课堂小结中注意延伸拓展知识

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知识的延伸拓展为主要方式。学生知识上的延伸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学生在不断拓展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并学会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what does she do?”教学中,这个单元的学习要点是第三人称单数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采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在课堂总结中除了概括第三人称单数的知识,而且加入学生后面要学的关于比较级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小结中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以这三句话为例:①He is MingMing,he is taller than me.(他是明明,他比我要高)②XiaoMei is more beautiful than me(小梅比我更加漂亮)③ It is a yellow book ,it is more lighter than the black one.(它是一本黄色的书,它比黑色的书更亮)然后,让学生仿照这些句子的结构来组句。这几个句子不但使用了第三人称单数的知识要点,还将比较级的语法与第三人称单数的知识相结合,学生在仿写这些句子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第三人称单数知识点的理解,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比较级的知识,进行知识上的理解与拓展。通过教师的课堂小结,学生提前预习了比较级的知识点,有利于为以后接受比较级的知识点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课堂小结在教师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结,完善自身的教学目标设计,改进自身教学。课堂小结对学生来说也起着促进作用。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能力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概述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和功用

教学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或教学任务。它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师生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指针,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从理论上来讲,教学目标的概念分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其上位概念是指培养目标和国家教育目的(或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下位概念是指学科教学目标(或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要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就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目标化,教学目标科学化、系统化、具体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如果对本课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对预期的结果也不进行细细的琢磨,怎么可能取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备课活动中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目标的编制分为两步。第一步,合理地确定目标,要特别关注能力目标、方法目标。所谓“思维之心只能寓于知识之体”,也就是说,学生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要注意其合理性。第二步,科学地表述目标。笔者认为既然教学目标要由学生的学习结果表现出来,那么如果在开展学习之前,能让学生对将要学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所明确的话,他们就是带着目标去学的,教学效果必然有所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用“知道”“了解”“理解”这样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讲,要求不是很明确,这样的表述也就显得不很合适,可以改为“能说出”“能用公式计算”“能解释”等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就可表述为:①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②能说出什么是物体的惯性,并能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③通过开展探究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说出在哪些情况下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和“科学推理法”,并能讲出运用时的注意点。④通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科学意识。

三、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设计教案,并且狠抓落实。在每节课中师生双方都要明确目标,做到示标时牢记目标,达成时强化目标,反馈时深化目标,检测时巩固目标,分析、矫正时总结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下面,就从课前示标和课后总结目标这两个环节简单谈谈。

1.认定和展示教学目标

这一环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客观需要,它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明确的导教导学功能,为学生的认知学习提供了方向和指令。示标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边讲边示标;先讲后示标;也可课前预习目标,课后总结示标;开门见山式示标;阶段性示标,等等。另外,在示标策略上也可采取一些方式方法,如重点目标与一般目标相结合,口头表述与文字表达相结合等。示标在手段上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常用的小黑板、纸条外,还可以口头、文字、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物质的密度》一节就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分阶段进行示标,使学生对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这样学起来必然思路清晰,这样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必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后总结目标

课堂教学概述第9篇

【关键词】随机事件的概率;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概率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词汇,但是人们并不清楚概率的具体定义,而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更是涉及具体问题的具体阐述.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具体的课堂开展之前,用故事或者身边的事情作为例子,创造情境,导入课堂内容.

例如,可以在开课之前,用一个故事来导入概念.

1943年,英美两国的海运团队经常被德国的潜艇偷袭.然而,德国的军事实力又远远超过英美两国,英美两国无法派遣更多的军队前来保护海运团队.为了更好地将海运任务完成,英美两国的指挥首领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济于事,最后带着问题专门请教了数学家.数学家们拿到问题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概率性问题,因为德军不知道英美的海运设备什么时候出现,这也就意味着海运团队与德军潜艇相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随机性事件.于是数学家们就采用数学概率的方法,指导英美两军将海运船只编号,扩大规模,缩减编号,寻找安全海域,集体渡船,果然大大降低了船只被偷袭的概率,减少了英美两军的损耗.

故事描述完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认真学完本章节的内容,你将知道当年数学家们对战争做出的贡献,是如何利用数学知识降低军队损耗的.这个数学知识也就是今天课堂所要探讨的问题――“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

二、实验探索

当学生们对于概念有了一个大体上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翻开课本,依照北师大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做实验,观察频率是否体现出规律性.

例如,掷硬币的实验,让学生从相同的高度掷一枚硬币,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一N是正面向上,一种是反面向上,还有一种是硬币立了起来.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个人实验,一个人记录数据,将实验的机会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随机性中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告知,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家为了弄清其中的规律,曾坚持不懈地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掷硬币实验.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可以发现,抛掷硬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或者反面向上的概率越接近,且同一枚硬币反面或者正面向上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同时引出随机性和概率性理论概念.

三、习题讲解

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打开北师大版教材的第123页,一起完成第1、2两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自己的实验结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拓展的题目,加强对实验的巩固.

四、课堂总结

当全部课程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得出一些总结性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本章节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本章节的教学意义,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随机事件的概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传授概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索,让学生探究质疑;适当点拨,让学生开拓创新;恰当选题,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概括体验,让学生把知识纳入系统,使学生对概率事件和随机事件有更新的认识和了解.

综上所述,“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特点是教学任务相对简单,可以留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较大.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可以着力体现如下设计思想: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出规律.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概念的产生、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俞昕.例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两节省优质课《随机事件的概率》的pk[J].中学数学杂志,2012(2):3-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