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讲授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8 16:35:19

课堂讲授方法

课堂讲授方法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一、整体构思,做好篇章安排的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包括整个高初中知识章节的框架、每节教材、每课的框架结构。

1、 构建书本知识的框架结构。

这就像是面对一张尚未做出任何规划的地图,首先应从整体到局部,做出比较合理的规划来。比如:高中生物分别从细胞、遗传、稳态、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个方面来对生物进行诠释和阐述。如果把整个高中生物教学比喻成一张社会的地图,那么,细胞部分大体相当于一个家庭的基本运作情况;遗传部分则侧重于家庭中的婚姻与繁衍问题;稳态则是从整个社会中各个家庭的作用出发,协调统一地发挥着具体的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期共同的进步;生物实践部分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现代科技专题部分,则是对个别家庭中表现突出的事例予以揭示和引导。

明确了以上内容,在安排具体的章节知识的时候,就非常明确了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了。如内环境和稳态,那实际上就是讲的家庭和家庭之间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问题。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运来了每个家庭所需要的东西,运走了产生的废物,仅此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个人以为,走进生物的大门,深入“里面”去学习,比在“外面”一个一个专业知识点的讲解,效果将更好。

2、每堂课的框架结构

如上面所述,明确每章每节每课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是构建每堂课框架结构的基础。然后参照教参、课标、考纲、目的要求制定出本堂课的具体操作方式。如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断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书本知识的再利用,即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的规划。

二、 注意课堂教学的六个“化”。

即:网络清晰化,思路条理化,知识细致化,语言艺术化,设问层递化,情景对照化

1、网络清晰化。即点与点,节与节,章与章知识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网络。也就是做到“心中有教材”

2、思路条理化。就是整堂课先干什么,再做什么,前后知识在什么地方设置伏笔,什么地方照应等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3、知识细致化。即对重点知识,必须从正、反、逆、变,从来源、去路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现在的高考强调的是立足于书本,而高于书本。书本知识就那么多,怎么高,如何高,不外乎就是求变。而变,有正向的延伸,反向的逆向思维,缺陷条件的应用,新环境下的探索等。

4、语言艺术化。是指讲授时,语言要有艺术性。不仅表达要准确,而且要抑扬顿挫,注意生动形象的表达。

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其复制和增殖利用的是细菌的原料,能量。我这样描述:噬菌体某种东西进到细菌体内了,它要“吃饭”,要“穿衣”,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它产生后代要能量吧?那又从哪里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5、设问层递化,就是对每个知识点先引出什么,设立一个什么问题,解答之后如何引出下一个问题,再得出什么结论,课前要反复的推敲。

6、情景对照化。即前设疑,后印证。也就是语文知识中的伏笔的应用。前面设置一个场景,为后面解决某个疑难问题提供依据,再引出另外的问题,设置另外的场景,等到另外的某个时刻应用。

三、选材要有针对性,即常说的要做到因材施教。我称之为“梯步教学法”。

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智力其实是相差不大的,所以这里的不一样,是指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做教师的都知道,同样的知识点,对有的学生来说,是滚瓜烂熟,对有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片茫然。所以,同样的知识点在处理方式上,对不同的学生就应该不同。即对层次好的,梯步设置陡点,步幅大点,知识处理深入点;反之,对相对较差的,则相对表面化一些。目的是好学生对其求精、求广,后者则重视基础教育。如神经系统突触结构的教学中,对成绩相对较差的班级,重点讲述其结构、传递方向、电位变化,最终明确其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对好成绩的班级,除了上述知识的处理外,还必须对递质释放过程,线粒体的作用,突触间隙液体的成分隶属关系,递质起作用后的去向,某种药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递质后对传递效果的影响,后膜受体是如何起作用等进行分析。

四、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上述方式,整体上目的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很大程度上,学生依然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除了思想上的参与外,在很多时候,还必须调动他们身体上的参与。在以讲授课为主导的课堂中,个人以为,不妨设立如下模块,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1、以多媒体直观教学,充分吸引他们的眼球。

2、多动笔。除了演算或画图解外,设计实验方案或试验步骤也可用。

3、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演算过程或对遗传图解进行标识,再让另外的同学进行现场的评改或纠正。

4、对个别知识点提出正反两种观点进行现场辩论。目前教材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如基因工程的利弊等。

课堂讲授方法第2篇

关键词: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讲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25

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很强,任务也十分具体。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它是保证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发展能力与体力、形成特定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进展状况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为技能表现为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的迅速性、准确性、有效性和熟练程度。教师能够迅速准确、娴熟地驾驭教学任务,掌握教学进程,维持课堂秩序,运用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时间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和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讲授技能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讲授法受到批评与责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突出。因此,对讲授技能的重新认识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讲授技能及必要性

课堂教学讲授技能简称讲授技能,是指教师熟练运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方式的熟练化表现。讲授法就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教师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述、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讲授法一直是历史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前人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的内容不一定满足当前社会生活的需要,而是在为将来生活做准备。学生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地使用讲授法,能排除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做到快速高效。我国地大人多,经济基础薄弱。从现在条件来看,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讲授教学,仍然是一种既经济又可靠的教学形式。因此,讲授法不仅是历史上流传下来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且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人们对讲授技能的片面认识,讲授技能遭受攻击的原因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讲授法遭受到攻击、指斥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恰当的运用讲授法,效果不佳,从而使人对讲授法产生了误解。例如,对小学生过早的运用单纯而冗长的讲授,把许多没有关联的事实不加组织或解释,零乱的向学生讲授,不能把新教材和学生过去已形成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讲授,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了只好死记硬背,这就扼杀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课堂上满堂灌的僵死局面。这不是讲授法本身固有的缺点,而是教师不能有效的掌握讲授的技艺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不能把一些教师因教学技艺不高,运用讲授法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归罪于讲授法本身。

二是从伦理上对讲授法认识片面。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学生接受教师的讲授必然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而只有发现学习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其实,接受、发现,机械,有意义,这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是互不依赖和彼此独立的。发现学习由于内容不同可能是机械的(如迷宫学习),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如学习科学概念);接受学习由于内容不同可能是机械的(如记乘法表),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如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由于有些人从伦理上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等同,把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等同,因而造成了不少混乱。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害怕运用讲授法,怕被人斥之为运用注入式教学,因而谈讲授法色变。因发现难以运用,只好以谈话法作为发现法的变式,于是出现了以谈话为主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一个模式、一问一答。一节课教师从头到尾要提出五、六十个问题,学生像演戏一样有问必答,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关于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尽管发现法有很多独特的优点,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课堂教学规律,发现法不能也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方法,在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讲授法,应当而且必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讲授式技能与其他教学方式并没有冲突

学校首要的工作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应当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里,通过言语的形式,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意义,掌握系统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知识的实质,就是一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泊尔按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把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符号的学习,即指学习一个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很明显,这种学习宜于采用接受学习的方法。二是概念的学习,其实质在于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概念学习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通过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的概括归纳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称之为“概念形成”;一种是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利用其原有知识架构中的有关概念去理解新学习的概念,称之为“概念同化”。

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任何一种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如“合作式教学”,“发现学习”,“谈话法”等方式,都必须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才能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讲授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能偏废,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它,只要对讲授法不断创新优化,有效运用,就能重放光彩。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学法的统一体,讲授法与接受学习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奥苏泊尔已在理论上证明了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是以接受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因此,如果教师的讲授真正建立在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的基础上,那么讲授法完全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为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课堂讲授方法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讲授;思维方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在为高考做准备,也在为以后自身的成才与成人做着充分的准备。高中化学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课的授课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课堂讲授环节。可见,课堂讲授的成与败直接关系到授课质量的优劣。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讲授效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理解讲授实质

课堂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要正确理解课堂讲授的实质,必须搞明白这样一个问题:课堂讲授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讲授?当前一说到课堂讲授,人们总是很自然地陷入一种传统观念之中,认为讲授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教师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内容讲出来、讲深讲透、讲得通俗易懂,而学生的任务则是将教师所讲的内容接受下来。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误区”,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人们一方面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但实际上,“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很显然,我们无形之中把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作为课堂讲授的主要目的,那么,“注入式”“满堂灌”是最简单省力的。可见,真正搞好课堂讲授,切实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关键是破除传统思想观念,真正理解讲授的实质。

我们知道,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理解是关键,它是沟通“知”与“行”的桥梁,没有理解就不能真正巩固,也不能正确应用,感知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此,衡量课堂教学的成败,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讲得好坏,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理解得怎样。这样,课堂讲授的实质不在于向学生简单传递教材内容,而是以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客服学生理解上的困难;(2)教师以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只要正确把握了课堂讲授的这一实质,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就可能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选教材内容

课堂讲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这既是搞好课堂讲授的关键,也是课堂讲授的难点之一,尤其对年轻教师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讲好课,首先要吃透教材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取舍、增补、加工,使讲授内容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使学生听了课之后,对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得到帮助,并受到新的启迪。

那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或者说教师应该讲什么呢?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四个原则,即“基、精、新、深”。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选择哪些具有较高智力价值的知识。实际上,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智力价值是不一样的,要想在高中化学课中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就要选择哪些能够启迪高智力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三类:(1)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知识;(2)前沿性的知识;(3)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知识。教学中,重要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结合学生适当的智力负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教学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三、确定讲授主题

当选择和确定好讲授内容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确定一堂课的讲授主题,做到一堂课一个中心。如何做到呢?正确的方法是:在确定了讲授内容之后,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然后想一想,这堂课讲授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要着重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当这一点明确之后,就要围绕中心来设计结构,确定各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确定讲授的详略程度。当然,对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确定讲授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来选择内容、设计结构。

四、理清讲授思路

要取得更好的讲授效果,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就是要有一个清晰的讲授思路,要按照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来进行授课,使学生听了课之后,得到的不仅是科学的结论,而且受到方法论的启示。根据人的思维活动规律,教师讲课应当注意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1.矛盾分析的方法

所谓矛盾,就是问题。人的思维是由问题产生的,没有问题或矛盾,就不可能进行积极的思考。教师首先要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讲授,从而使学生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思路往前走,教师和学生进行同步思维。最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去听下一次课,简单地说,教学要成为一个“设疑―质疑―解疑―再生疑”的过程,这样,不仅能使课堂讲授保持正确、清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2.逻辑分析的方法

教师讲课,重要的以“理”服人。而是要把道理讲深讲透,就离不开逻辑的方法。我们常常发现,有一些教师,他们的口才并不出众,语言和声音也比较平淡,但是讲课却很有“味道”,听了之后感到清清楚楚,很受启发。这实际上是他们很好地运用了逻辑的方法,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了学生。讲授中常用的逻辑方法有三种: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及比较与分类。

五、优化讲授结构

课堂讲授方法第4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形式;变革

作者简介:陈萍(1979-),女,湖北广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刘雪飞(1975-),女,湖南益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1年度高教研究立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GJZD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28-03

这里所谓的“教学形式”主要指本科生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研究趋势来看,教学方式方法已经取代教学内容成为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关于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关注也日益增多。然而,就高校人才培养的痼疾来看,现有的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未深入、聚焦课堂教学内部,尤其是关于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力度还相当不够。最近,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换届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高教界即将迎来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大变革。教育部主管高教的杜玉波副部长也在一些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要来一次教学方法大改革。教学方法是点燃学生创新才智的火种。要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1]即将来临的大学教学方式方法大变革必须要撼动普通高等院校的主体之地方本科院校,才能称之为“大变革”(虽然“运动式”的变革运用于教育领域早就遭到学者们的抨击,但一直以来大学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进度如此之小、力度如此微弱,似乎非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变革不足以引发其内部积聚已久的爆发力,人们也只好期待即将到来的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运动)。

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主流教学形式的概况

调研发现,在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政策引导以及相关培训下,多数课堂教学都已经具有了“教与学互动”的意识,教师能够及时对课堂状态进行管理,但主导地方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形式依然是传统的三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这从某地方本科院校校教学督导工作简报和学工信息期刊中可见一斑。

这里首先呈现教学督导组听课情况阶段小结中“教学亮点”的部分内容:信管学院×××老师在讲授“信息系统基础”课程中,授课内容充实娴熟、课堂信息量较大,能结合当前的技术发展动态进行教学,随时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调整讲课节奏。对课堂上个别表现倦怠的学生及时以不同方式进行提醒和警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再看看阶段小结中反映“薄弱环节和问题”的部分内容:

有的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和经验,也不注意加强学习,讲课仅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讲”课一言堂、一鼓作气满堂灌,缺乏师生互动,不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期,该院校的另一份《学工信息》刊物中也反映了一些类似的课堂教学问题。刊物登载了一位学院的辅导员按要求结合期中教学检查工作进行听课后撰写的关于学风建设的思考。文中指出,导致该校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堂学风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存在误区,突出表现为三个“滥用”:滥用大班教学、滥用大教室和阶梯教室、滥用PPT。他指出,在大班教学中有些教师就是在展示和朗读PPT而已,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少之又少,课堂秩序往往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上课期间学生从教室后门随意进出,趴在桌子上睡觉的、玩手机的、交头接耳的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学督导简报对该院校课堂教学效果的肯定,还是两份内部资料关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分析,几乎都没有脱离“讲授”一词。这说明,讲授法依然在这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别仅仅在于讲授效果的好与坏。

以上虽然只代表一“校”之言,但结合“当前,研究性教学在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践行进展不大,仍然处于部分教师、少数课程的“单打”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2]大致可以断定:讲授法依然是当今地方本科院校最为盛行的教学形式。

当然,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是讲授,并不意味着在地方本科院校只有讲授法存在,而没有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研究性教学,只表示多数教师在多数课堂主要使用讲授法。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主流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非全盘否定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而是研究现行的地方本科院校课堂讲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再针对问题求解变革策略。

讲授法之所以在当今地方本科院校甚至中央部属院校成为最盛行的教学形式,与它本身的功能和优势密切相关。所谓讲授,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3]从对学生学习的功能或作用上来讲,讲授实际上主要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学习对象的教学行为。[4]从讲授的定义可以推断,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致、越清晰、越透彻,单纯从记忆式地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越快、越轻松。这就是讲授法的效率优势。其次,相较于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讲授是最便于教师掌控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只要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只需系统地呈现先前的教案就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不仅如此,教师在学生面前系统讲授的过程中更容易领略师道尊严。这是讲授法之于教师易接受性的优势。再次,一般而言,学生不需要经历思维的过程就能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所以课堂讲授也是最让学生感觉舒服的一种学习方式。此外,课堂讲授的信息输入能在当堂课结束后让学生产生一种“这堂课有收获”的成就感,而其他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就体验往往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很难产生即时效应。这是讲授法受学生青睐的优势所在。最后,教师讲授所能呈现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也非其他教学方式所能比拟。以至于在其他非教师讲授的课堂,无论是代表个人还是小组发言的同学的陈述观点,始终不足以让在座的其他同学信服,多数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方式后仍然期待教师条理清楚的、覆盖全面的讲授。这里有一个典型例证:一位高校教师不满足传统的、以教师讲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提问、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肯定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反馈了更多的问题:这些教学方式虽具有许多好处,但不宜常用,因为耗时过长,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能保证完成一定的知识量;他爱听老师讲,听其他同学讲简直是浪费时间;上这样的课经常要主动动脑筋,要面临随时站起来回答问题,心理压力太大。有些学生甚至请求别再提问,直接讲授即可。[5]这个例证反映了部分学生对课堂讲授法的依赖与青睐,也从反面证实了课堂讲授法的顽强生命力之所在。

尽管讲授法在大学课堂有充分的存在理由,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有些教师能够将课堂讲授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听得酣畅淋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一种陶醉,这样的课堂充分焕发出生命力,让参与其中的教师与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到课堂的个体生命价值。[6]这种境界的课堂讲授当然无需变革,因为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但在地方本科院校,能达到上述境界的课堂讲授毕竟只是少数。所以,依然不能忽略现行的地方本科院校课堂讲授中常见的严重问题,不能忽视讲授法在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局限性。

在地方本科院校,课堂讲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单纯使用讲授,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单调死板。这一方面与现行的高校,包括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制度对教学任务或内容的硬性要求有关:一直以来,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院校对各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规定。教师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更倾向于在课堂上采用颇具效率优势的讲授法。这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单纯使用讲授法时的观念误区:因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学习,甚至都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授。另一方面也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大班教学环境有关:如上文所述,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大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上课相当于在展示PPT或宣读讲稿,与学生的互动少之又少,课堂管理也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为什么大班上课效果明显不好却还在继续?这里除了教学资源紧缺的原因外,还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薪酬制度密切相关。比如教师的课酬与所授课班级学生数之间有一个正相关的系数关系。这就表明,同样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大班比小班的课酬丰厚得多。因此,很多教师更愿意大班授课。

单纯使用填鸭式、满堂灌的讲授法所带来的根本问题是制约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首先,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单调死板,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旷课、上课迟到、课堂上开小差之风容易蔓延,最终影响整体学风。其次,单纯使用讲授在很多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却不需经历思维的过程,这几乎成为讲授法的二律背反:教师讲解得越细致越透彻,学生越容易掌握所教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讲解得越清晰越明白,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越不费脑筋。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公认的有三点: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使用讲授法、过度讲授相当于教师代替了或抹杀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只会抑制学生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地方本科院校主流教学形式应有的变革

1.大学教学方式方法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适当作出调整

自近代课堂教学方式被引入我国以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先是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后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相对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现代教学论,这二者后来均被视为传统教学论。传统教学论经过一个世纪的沉淀早已化作超稳定的结构深深扎根于我国学校教育实践。在过去的精英高等教育时代,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知识的获取路径比较单一,学术性、理论性人才比较重视逻辑性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开阔学生视野,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与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论指导下讲授法的特性有较高的契合度。

然而,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要求人才培养分流。即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多元化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培养高精尖的学术精英和岗位技能型劳动者,更需要培养大量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在思考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后大多选择定位于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也对这个时代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一定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再继续单纯使用讲授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学教学方式方法必须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适当作出调整。

2.加大地方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的推进力度,提倡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以研究性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既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又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还能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地方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法在本科生课堂中并非绝迹,只是总体上而言推行的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只有极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尝试,课后进一步进行相关的行动研究;多数教师并没有为推行研究性教学而进行充分的学习研究,以至于他们误认为研究性教学就是“在课堂讲授中增加提问、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事实上,研究性教学需要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师从整体上设计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评以及全体学生纳入系统规划。根据进度计划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随时进行微调和修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使学习过程对学生充满挑战与吸引力,而且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一门课程收获良多。

毫无疑问,在地方本科院校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确有难度。首先,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师生互动”,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整体上与这一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其次,对教师而言,一方面那种尊教师权威、有规范套路可循、教学过程具有确定性的教学理论早已经转化为他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教学观念与行为。要变革传统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几乎等于要教师改变他们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大学教学领域,研究性教学还没有发展成熟,远未能提供一套包括学校组织、考试评价、作业设计、教材教案等在内的缜密的策划和精细的落实之举。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南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群体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往往不自觉地会回到既定的轨道上去。

然而,万事开头难,“路走对了,就不怕远”。在地方本科院校加大研究性教学的推进力度有三个突破口:第一,鼓励专任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共同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困境与出路;第二,结合具体制度建设,如教师薪酬制度、教师评教和学生课程考评,在全校营造提倡研究性教学的氛围;第三,利用大一新生对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时代的期待心理和相对较强的学业成就动机定下研究性教学的基调。

参考文献:

[1]向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抓大不弃“小”[J].中国高等教育,2012,(7).

[2]佘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3]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4.

[4]陈佑清,吴琼.为促进学生探究而讲授——大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课堂讲授方法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讲授法;发现法;程度把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95-02

自从我国的学堂开设以来,教学法就随之悄然而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相辅相成的,没有纯粹的教,也没有纯粹的学,教服务于学,学服从于教,我们常说,“取之有度,用之有度”,在教学法的运用上也是如此的,我们要学着如何把握各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的度的问题,使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法能真正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随着20世纪末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学校音乐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如今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法的运用上更是各具特色。每个音乐教师都从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然而,也有很多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常常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而忽略学生的真正需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教学上的真理。本文是以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结合使用讲授法和发现法为前提,而展开探讨这两种教学法在使用时如何把握两者之度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使两种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结合使用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给予后得“鱼”,在引导发现后有“渔”。真正把握好小学音乐教学的讲授法与发现法之间的度,是“授鱼”与“授渔”能否达到最佳的关键。

“授鱼”是“授渔”的充分准备和前提条件,“授渔”是“授鱼”的目的,协调和兼顾好“授鱼”与“授渔”的关系是准确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关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讲授与发现之度的把握是没有硬性规定的,但要适当把握两种方法的度,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两者之度的把握的基本要求

(一)以课前准备为基点

音乐教师在授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教材的选择、教案的拟定、课件的设计等,这都是音乐课前最基本的准备,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才更充实,“授鱼”的量才有更好的积累,因此以课前准备为基点是“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如,在教唱广西民歌《渔家姑娘在海边》时,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所教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背景教学中选择讲授的方式,在歌曲中出现较难的节奏和装饰创设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在快乐中解决重难点。

(二)以随机应变为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不能预知的,教师不能限定学生的想象空间,而应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当遇到学生问到比较无厘头的问题,或是学生钻牛角尖时,教师则要通过随机应变的能力,用通俗易懂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让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因此,以随机应变为手段是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另一基本要求。如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设问:“请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贝多芬呢”,当学生没有反应时,教师不要鲁莽地点学生回答,否则会出现较尴尬的课堂气氛,而应通过讲授法与发现法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和引导,等到有学生跃跃欲试时再点名回答,这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式会更有效。

(三)以有效互动为关键

“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正确把握应以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为关键,适当进行语言、演唱、舞蹈上的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讲授法只是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给学生,但我们常说“言传身教”,传授到一定程度时,就要采取“发现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表现音乐。然而传授的量要精练、简洁,以重点带一般,并在讲授重点后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其重要性,从而实现了两者之度的很好把握。在音乐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也是讲授法与发现法得以有效运用的体现。如,当音乐教师在教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时,应将课堂还原于生活,再现对歌场景,师生对歌与学生间对歌相结合, 通过对歌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能从讲授理解后的学唱到引导发现后的体验山歌对唱,让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中真正体验对歌的乐趣,巩固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两者之度的把握的统筹兼顾

(一)教学时间的控制

音乐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智力等因素来把握讲授的时间,对年龄越小的学生讲授的时间就应稍短一些,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然而把“讲授法”与“发现法”相间穿插运用,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是效果甚佳的。如在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中,音乐教师给六年级学生进行音阶练习时,不应花费太多的时间,把音阶的理论含义讲得过于细致深入,运用讲授法把理论知识点到为止即可,然后更多的利用发现法来引导学生做一些音阶的模唱和创造,让学生在学习歌曲中,体会和发现音阶练习与歌唱的关系,从而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达到省时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简洁化

音乐教学内容的简洁对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较好拿捏“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是有直接关联性的,内容的简单明了,板书的整洁美观,学生一目了然,一听便懂,这不仅可以缩短讲授的时间和讲授的量,还能给发现法的引导更大的更自由的空间。比如,教师在音高位置教学中,让学生辨别G音在高音谱表中所在位置,教师需讲授的内容包括高音谱号、G音的唱名等,学生明确后,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做“动手比一比”游戏,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五线谱,再标上高音谱号,后用手指出G音的位置。繁杂的内容简洁化,平淡的课堂活跃化,这无疑是“讲授法”与“发现法”运用之度的把握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的新颖化

新颖的授课形式对于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而言的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同样的学习任务和内容,采取创新的有趣的授课形式,会更得到学生的喜爱和积极参与,然而,讲授的新颖是需要与引导发现的新颖相结合的,这个结合的度则是灵活的,没有硬性规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在引导发现环节,运用钢琴或虚拟键盘跟学生玩一些声音游戏,以创新的方式结合讲授法和发现法来引导学生。比如:对音高的感受,教师通过简短的讲授后,在琴上用缓慢的速度和宽舒的节奏弹出大字二组的一个旋律片断,再在小字三组用快速和密集的节奏型弹出一个旋律片断,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形态或人的心情等方面进行联想、想象,这时,学生能体会到两组旋律片段的对比,后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动作或表情来表现。这样既活跃课堂的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敏锐的音高感受力。

三、两者之度的把握的考虑因素

(一)总体的教学进度

正确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度,必须考虑总体的教学进度,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照顾到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总体的教学进度较慢时则要以讲授多一点,总体进度较快时就以引导发现多一点,平衡各个班级的进度,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到的音乐知识是持平的。如在节奏训练环节中,附点、切分等节奏型,对小学生来说是较难的,教师应选择讲授法以简洁、具象化来讲解,再选择发现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来表现节奏。教师不能因为班上部分学生已学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快速地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应以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为准,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进度。

(二)学生的接受程度

每个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上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以因材施教的讲授和引导发现方式针对学生程度不一的问题来教学,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作用,也使发现法的效果得到体现。如在音乐教学中,在讲授附点节奏的时值和准确表现时,教师不应使用过于专业和理论化的方式来表达,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使用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年龄特点的教学语言来讲学。针对接受程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后的节奏练习作业,运用发现法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某个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等)走路的节奏;针对接受程度较慢的学生,可在课堂中运用讲授法来简单明了的讲解,再运用发现法来创设节奏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拍手、踏步等动作来练习、巩固,从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课堂的学习内容。

(三)师生间的默契度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问答或游戏时,应善于观察课堂的细节,学生在互动时的状态和情绪怎么样,互动的效果如何,这也就要求师生间应培养的默契度,通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能更准确地进行讲授和引导发现,也能准确地把握讲授和引导发现的度。如,在教学《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教师应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后在引导学生叙述发生在自己身边与歌曲贴切的故事,通过师生与学生间彼此交流。在创造故事环节中,教师不能框定学生该如何想象和创作,而应通过多次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于与教师互动的习惯,从而提高师生间的默契度。

坚持“教”服务于“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支持者、辅助者及合作者,使讲授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效地转化为发现法的“质”。并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与小学的音乐实际课堂融会贯通,即可恰到好处地拿捏“讲授法”与“发现法”运用的度,使遨游在音乐海洋里的孩子既得到“鱼”也学到“渔”。

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把握这一探讨,是针对当下的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法运用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授鱼”与“授渔”是对“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具象化解读,“授鱼”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获得知识,“授渔”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讲授法”与“发现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恰当,既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56页.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课堂讲授方法第6篇

关键词:三段式课堂;建构主义;翻转课堂;对分课堂;信息安全专业

0引言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1]。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如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等课,具有技术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等特点,其教学目标也着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实践意识为重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基于认知学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为目标的大学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流行[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新信息进行自我编码,从而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此所开发出的教学方法,比较成熟的有支架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亦称为“抛锚式教学法”)[3]。支架式教学法主要是指从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开始,通过老师设计的概念框架不断创造新的“最新发展区”,从而使学生不断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技能,并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情景式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设定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从而使学生有效实现对知识的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改变了师生角色,革新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视频、教学网站等教育资源和技术为支撑,课下进行知识获取,课上进行知识应用,知识内化贯穿教学始终。翻转课堂基于人本主义、掌握学习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等教育教学理论[5],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高质量的课下自主学习、及时的学习情况反馈、高质量的课上讨论缺一不可。然而,在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背景下,翻转课堂在具体教学实施时,往往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下自主学习质量难以保障;二是课上讨论质量难以保障。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教师讲授,一半学生讨论,讲授与讨论之间的课下时间用于知识内化吸收[6]。目前,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公共英语口语等文科课程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如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等,具有技术发展迅速、系统性强、抽象度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简单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难度大、效率低,课上讨论效果差。为此,我们采用对分课堂的讲授和讨论并存的形式,吸取建构主义和翻转课堂的精髓,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对大学工科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2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知识技术的学习能力。为此,我们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针对不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2.1基于讲授、实践和讨论的三段式课堂

综合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以及结合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提出三段式课堂。三段式课堂包括讲授、实践和讨论3个顺序环节,老师讲授在前,学生实践在中,师生讨论在后。课程内容按照专题划分,每个专题所需时间由教学内容确定,具体包括讲授时间、实践时间和讨论时间3个部分,讲授和讨论环节占用课堂时间,具体时长由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实践环节根据具体课时量的多少进行分配,既可以是课堂时间,也可以是课下时间。三段式课堂的核心在于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讲授、实践还是讨论环节,学生都是主体:讲授环节是知识获取的过程,老师的任务是激发兴趣,搭建知识“支架”,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实践环节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老师的任务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简单的问题;讨论环节是知识再获取和进一步内化的过程,老师的作用是促进交流分享,激发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构建正确的认识。相比翻转式课堂,三段式课堂增加了讲授和实践两个环节,学生在老师协助下完成框架知识的构建,减少了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降低了自主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并为讨论环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对分课堂相比,三段式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实践环节的引入,尽管对分课堂在讲授和讨论之间有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环节,但是并未强调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是工科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2.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主要承担学习的组织、指导、帮助等职能。为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三段式课堂的各环节特点,我们分别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2.2.1讲授环节:支架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相融合

讲授是三段式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虽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但是讲授的内容和方法迥然不同。在讲授内容上,讲授课堂并不包含全部的知识要点,而是由必不可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框架构成,传统讲授内容如果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三段式课堂的讲授内容则是这个人的骨骼。在该环节,重点要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协助学生建构知识“骨骼”。为此,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特点,可进行如下设计:(1)设置“每课一技”。在每次课堂的前5分钟,由一名学生分享课程相关技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抽象度较高,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每课一技”环节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知识面,了解所学用在何处,而参与分享的学生在内容组织、语言表达和临场表现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为了确保“每课一技”的质量,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分享的技术专题,在分享前两周向老师提交多媒体课件,由老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学生根据老师意见进行修改,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2)支架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之前,针对每一教学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剖析出“骨骼”,提取基本概念、理论、技术或方法框架作为支架,进一步针对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在课堂教学时,可包括情境设立、支架搭建、问题分析、评价反思等步骤,其中支架搭建可以在问题分析、评价反思过程中。问题分析既可以是学生独立探索,也可以是小组协作分析[7]。评价反思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以帮助学生修正认识,进一步提高[8]。

2.2.2实践和讨论环节:情境式教学法

实践和讨论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在讲授所构建“骨骼”的基础上,由学生来完成“血肉”的丰满。虽然实践和讨论环节在时间上分离,但是在内容上具有延续性。实践环节包括情境式教学法中的情境设立、独立探索和评价等步骤。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具体的实践情境,学生在课堂或课下独立完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简单的帮助,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实践结果,归纳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讨论环节包括情境式教学法中的成果展示、协作分析、总结等步骤。教师根据实践情况,指定具有代表性的实践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并将实践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延伸性问题抛出,学生按小组进行协作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质疑。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多事一议。

3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自2013年,我们对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通信原理必修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9]。在此基础上,2014年、2015年,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三段式课堂探索。同时,2015年,我们对同专业网络安全技术必修课程也进行了三段式课堂的尝试。

3.1通信原理课程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2014年和2015年,信息安全专业通信原理课程学生分别为32和31人,每周2次课,一次2学时,共上课10周;讲授和讨论环节占用课堂时间,实践环节占用课下时间。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我们将课程内容分成了9个专题,讨论环节所占课时比重较讲授低,具体安排见表1。在具体教学实施时,每专题讲授完毕后,进行课下实践,除专题1和9外,每两专题的讨论在一次课程内完成,共2学时。除第一堂课外,每堂课开始时均有5分钟的“每课一技”分享,每年参与学生数均为19名,涉及可见光通信、近场通信、mp3编码和图像编码等不同领域通信技术。由于2015年审核环节更加严格,分享顺序由审核通过的先后顺序决定。学生对技术的分享不只是功能与应用,开始尝试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分析和思考。参与“每课一技”分享的学生,要求实践作业8采用与分享相同的选题,对分享的技术作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3.2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2015年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学生为32人,每周一或两次课,一次课为2学时,两次课为一次2学时一次3学时,共上课10周,讲授、讨论和实践环节均占用课堂时间,实践环节每次3学时,共计50学时。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原本包含30学时讲授和20学时实验,因此,在进行三段式教学实践时,重点是讲授内容的梳理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运用。与通信原理课程相同,我们将课程内容划分为9个专题,针对专题中的重点技术方法综合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图1以假消息攻击专题中的ARP欺骗为例,给出了讲授部分的教学设计。实践和讨论环节的内容与评价反思密切相关,如ARP欺骗对应的实践内容为局域网环境下ARP欺骗实施,讨论内容包括ARP欺骗实施的前提条件、ARP欺骗可否在广域网下实施和如何防范ARP欺骗。

作者:邱菡 张连成 李玉峰 梁超毅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玉蓉,李晓培.博克的大学教育目标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4):103-109.

[2]洪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2):147-150.

[3]李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探索[J].教法研究,2011(30):83.

[4]朱琳.翻转课堂在本科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64-165.

[5]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20-122.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7]李春亮,王国艳.浅谈“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任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后勤学院学报,2013(5):109-111.

课堂讲授方法第7篇

从好奇心中激发探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特质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他们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这也形成了初中学生独特的心理倾向:好奇心强烈、持久性不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渴望成功,但又惧怕失败等,历史教师要顺势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质,优化历史课的讲授法,使其真正发挥出重要功效。

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展和所接触的社会面的增多,他们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和疑惑,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既是课堂的重要契机,也是推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关键点,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讲授法在课堂上的神奇功效,推动课堂进程,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巧用讲授法于点睛之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间不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中如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兴趣点,在点睛之处巧用讲授法,让学生爱听、想听,这样的历史课堂讲授法,就应该加以推广应用。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内容时,笔者先讲授了历史上出现的关于朱元璋的两类画像:一种是方面大脸,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另一种画像却是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黑麻子,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这样的讲授让学生惊讶不已,好奇心马上被激发了出来。随后笔者出示了朱元璋的这两类画像,并讲授道:“到目前为止,史学界认为这两张画像都是朱元璋”!此语一出,学生纷纷侧目,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听后直摇头,有的甚至在座位上叫了起来“这怎么可能”?随后笔者抛出了如下两个问题: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朱元璋?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关于同一个人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画像?这为接下来引出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生平内容做了铺垫,朱元璋登上皇位前后,及后来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的铁腕措施,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行本堂课的学习,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自然好。

借用讲授法,满足学生好奇心,为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提供支柱 初中历史教材由于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全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且限于篇幅和课时限制,教材内容往往仅摘录历史长河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一些典型事件和重要人物,且对于这期间的具体细节和过程阐述也是非常简略的。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更喜欢细节性的描述,过程性的叙述,而历史教师就可以借用讲授法这一传统教法,通过对历史史实细节的描述,将历史过程具化,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同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论证,此墓为隋炀帝和皇后萧氏的合葬墓。这些新闻报道见诸报端和各大媒体,学生对于隋炀帝及其在位期间开凿的大运河也进行了解,但在经过了解后却发现对于大运河的评价观点出入很大,学生非常好奇,到底应该如何去看待历史上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笔者于是准备借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前收集了史学界对隋朝大运河评价的几种观点,并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听。课堂讲授如下:观点一:胡曾在《汴水》中的评价:“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观点二:宋元鼎的《炀帝冢》“帝业闪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这两个观点基本上都是从隋朝大运河导致隋灭亡角度去批判大运河的。而观点三: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观点四: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评价角度相似,都是从大运河开通的利弊两个角度去评论的。通过材料的整合与教师的讲授,学生将课前接触到的内容与课堂教师讲授内容进行了整合,既满足了他们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也为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求真欲望与勇于质疑、求证的精神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

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讲授法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尊重需求”处于需求理论金字塔中顶部的第二层级,它是否得到满足将激励和影响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而作为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初中生,他们更渴求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在课堂上优化讲授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讲授法为基础,用问题做引导,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历史知识充满着许多的精彩场景,历史教师要学习《百家讲坛》里面老师们的讲功,用精彩的讲授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历史人物赋以血肉、将历史场景再次呈现,在这样讲授的基础上,创设富有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跳起来摘到他们心中的那个“苹果”,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与赞扬,使学生在课堂上被认可、被尊重。历史教师在实施这项措施时,尤其要关注平时的学困生,使他们在历史课堂上也有享受成功的机会,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进而萌发对历史学科的喜爱。

在讲授世界近代史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内容时,经过课堂上精彩的回顾和讲授,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六个问题:第一,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实行的两种制度水火不容,请问南北方分别实行什么经济制度?第二,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第三,内战初期,北方军队一再失利,它的原因是什么?第四,黑人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兵源,并由此扭转战争局势的是什么?第五,林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为美国人民作出了哪些贡献?第六,美国南北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谈谈南北战争的意义。在这六个题目中第三、四题属于基础题,都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到,而一、二、五题是需要经过前后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思考总结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第六题的前半问甚至需要学生之间讨论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设置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能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听课的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热情。

学生讲授历史,自觉参与课堂,展示自我,收获肯定 一堂课,不可能也不应该都由教师来讲授,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应该而且必须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而以往很多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方式往往是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这些方式笔者认为更多的会在公开课、评优课中被采纳,而在平时常态课中应为历史教师普遍采用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应该是让学生来“讲”历史,即用讲授的方法来阐述和学习历史,而这一方式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成本”小,而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在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内容“讲授”出来,这要求学生经过自身的理解、思考、内化、语言的组织等程序的转化,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变成自己的内容,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这种历史课堂讲授法,既可以在一堂新课导入时的旧知回忆环节,让学生来讲授上一节课的主要知识,学生能讲授出来、讲授清楚,那么对于上一课所学内容的掌握,自然就不成问题了。这一做法也可以贯穿在整堂授课环节中,对于教师讲解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历史事件名称、历史人物、历史专用名词等,教师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复述;这一方法使用最广泛的,恐怕是在一堂课的小结部分了。让学生讲授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心得、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评论等等。通过学生的讲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其参与课堂、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被满足,在此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对自我肯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习难点图解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夸奖,但同时他们对于遇到的困难又有着惧怕和畏难心理,尤其是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害怕失败。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有不少对于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尚不足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初三世界史部分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学习难点之处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化解难点,这远比探究教学更符合实际,也更能被学生接受。

如笔者在讲授世界现代史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课内容时,由于学生对于经济领域内的知识储备甚少,而书本中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等内容大字、小字交叉进行,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困难,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主要应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笔者主要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具体过程如下图:

学生在听取这一过程性的讲解后,对经济危机为何爆发这一原因就有了一个相对详细的了解,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运用讲授法成功破解了学生的学习难点,消除了学生对于难点的惧怕心理,在聆听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对于在现代教学中被逐渐抛弃的课堂讲授法,如何在现今的历史课堂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除了教师在充分了解和合理利用学生心理倾向之外,还应该不断创新讲授法,并与其他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其发挥出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J].教育研究,2008(7).

[2]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课堂讲授方法第8篇

作者简介:孙利生(1945-),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副校长兼总督导,研究员。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课堂讲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本文就课堂讲授对教师的要求,课堂讲授的步骤及关键要领,讲课的艺术等问题全面阐述。

关键词:讲课要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课堂讲授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口语、体态语)、文字板书和其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教学活动,也是高校课程讲授中广泛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课堂讲授以既定的教学内容为中心,有目的、有组织、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讲授与指导。学生是课堂讲授信息的直接接受者,教师通过与学生(群体)双向思维活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课堂讲授不仅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鉴于课堂讲授的重要性,高校课程课堂讲授,应由师德高尚、业务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来承担。

一、课堂讲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熟悉掌握讲授内容和体系,认真备好课。

2.教师要理清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教师要具备课堂讲授的语言能力,语言清晰、准确、简练、生动;语调、节奏适当。具有书写板书的基本能力,文字工整、图表清晰、大小适当、速度适中。

4.教师应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通过启发、案例、情景、探究、多媒体等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营造师生双边思维互动。

5.教师要具备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

二、课堂讲授的一般步骤

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繁多,但不同类型课程课堂讲授基本要求还是有相同之处,其一般步骤可参见下图:

其中,①、②、③是课堂讲授的准备阶段,④是具体实施阶段,前者是课堂讲授的基础,后者是课堂讲授的关键。课堂讲授的四个步骤只能按顺序进行,每一个步骤教师都应掌握关键要领。

(一)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既是备课环节最后一步,也是课堂讲授环节的起步阶段。课前备课是指讲稿(教案)写好后,在临上课前,进一步熟悉讲稿,对本次讲授的内容、教学方法在脑子中再回复一遍。

课前备课的要领主要包括:①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本次课堂讲授中体现出来;②详细考虑讲稿中提出的教学方法,如何具体实现;③充分估计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初定预案,做好相关准备等。

(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指在课前备课的基础上,为本次课堂教学作各种必要的准备。如检查教师本人的服饰仪表,是否干净、整齐、端庄等;教学用的教材、讲稿、学生名册、教具、多媒体课件是否准备妥当等。课前准备的要点是留有足够时间,以便及时走进课堂

(三)课前组织

课前组织是教师在上课铃响前5~10分钟时间提前进教室,一方面为教学做好准备,检查黑板是否已擦干净、多媒体设备是否已打开并能正常使用;另一方面利用这个时间与同学们广泛接触,增加了解,培养师生感情,并对学生就坐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为正式上课共同做好心理准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整个课堂教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校课堂教学一般是一次课二小节(每节45或50分钟),每次课堂讲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节课开始用5分钟左右时间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导入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第二节课最后5分钟简单小结本次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余时间可分两个时间段来讲授本次课堂教学主题内容,待问题展开后,要注重论、叙、板书间的节奏变化,把握内容之间的相互转换。每节课主题内容不宜超过30分钟,因正常情况下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超过30分钟,否则会引起学生听觉、视觉和思维疲劳。

三、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上好一堂课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就教师而言,主要包括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品德修养、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实践经验、心理素质等;就学生而言,包括学生群体的文化基础、学习目的、态度、方法、习惯、兴趣等;就课程类型而言,理工类课程和文史经管类课程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从教学基本要求来讲,上好一堂课应达到如下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讲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将非专业素质教育内容融于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做到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2.教学内容正确、准确、科学。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讲授中,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的阐述必须准确。同时还应介绍本学科(专业)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不同学派,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讲授中把掌握已知和探索未知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3.教学方法选择运用得当。要想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能够顺利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高校课堂讲授中采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可称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从“主演”变成“主导”,强调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对于一些叙述性较强的内容可采取讨论法,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探索问题的结论,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中还应贯彻“适用、够用、会用”的“三用”原则和根据学生素质基础和特长差异的因材施教理念。一次课绝不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需要,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4.课堂组织科学严谨。在规定的时间内和既定的条件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是讲授最基本的任务。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妥善安排本次课堂教学全过程,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时间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严谨的课堂组织主要表现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群体双边关系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各教学环节间的无缝衔接和相互呼应等。

5.师生互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堂成功的课,最主要的标志是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师不但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探求问题,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动脑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储存在自己的大脑信息库中。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质疑,通过质疑了解学生对内容掌握的程度;也可适当测评,通过测评了解学生对教师讲课的满意度。

四、课堂讲授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关系

课堂讲授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系统性,这是课程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要求所决定的。但大学课程教材分量多,而讲课学时有限,且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教材内容系统无遗漏讲述。教材的系统性是书面的系统,是静态系统,而讲授系统应是课堂动态系统,是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兴趣点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系统体现在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按顺序展开;而讲授的系统则是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突出知识重点和难点。因此,课堂讲授要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关系。

课堂讲授中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是教学基本要求。课堂讲授的重点,一般应包括教材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材的重点较易确定,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如教材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有的教材已用标题或黑体字予以显明,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围绕这些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纲挈领,把握重点。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和容易误解混淆的地方。难点应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通过分析、比较和多媒体等手段,力求讲解清楚,深入浅出,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不发生误解。

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的难点往往也是教材的重点,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但并非教材所有的重点都是难点,可能有些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不是重点。重点、难点内容讲述时,要放慢速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必要时可重复。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章节内容的要求,区别对待,正确取舍。但课堂讲授中,要遵循突出教材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抓住内容关键,理清逻辑联系,揭示内在规律,启发学生思维的原则。

(二)提高语言技巧 把握课堂节奏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基本功,必须讲普通话,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究讲课的语言艺术。根据高校教师课堂讲授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要注重思想性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注重语言的思想性,用语言去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激励上进、引导成功。决不允许脏话、错话充塞课堂,杜绝有意或无意的精神污染。

2.语言要精确

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讲授任务,必须要求语言精确。“精”要求语言少而有份量,切中内容、符合正题;“确”要求准确、恰切。教师讲课的语言若内容空洞、言中无意、脱离主题、语言表述罗嗦重复,“口头语”太多,学生肯定不欢迎,其表现形式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伏案而睡”。

3.语言要符合逻辑,注重启发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一般演讲不同,通过语言(肢体动作及其他手段)除了让学生听明白外,还必须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教材内在的规律,把握各章节之间的本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提示过程,引发学生思考。要求教师语言要富有逻辑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论述严密,让学生学习的思路跟着教师逻辑性很强的语言一环扣一环,达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如果教师信口开河,既无条理,又无层次,更无系统,杂乱无章,绝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语言要生动,注重节奏

讲课语言的生动,与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语言水平、讲话能力和技巧有关。语言生动、风趣,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讲课语言要讲究节奏,不能平铺直叙、平淡乏味,应该是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张弛有序、富有节奏感。语言节奏是指讲课时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讲话的速度。首先,语音要清楚流畅。教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明快清晰的语音,能博得学生的好感。其次,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调高低交迭,错落有致,不仅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学习兴趣,也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再次,讲话干脆,快慢适度。速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言,重点内容反复讲,加深印象;难点内容放慢讲,让学生理解掌握;一般内容简明讲,使学生了解概要。如果一堂课用一个语调,一个语速平铺直叙,只能使学生一片茫然,不得要领、听觉疲劳。另外,讲课过程中还应注意教学内容节奏的把握和时间节奏的合理分配,不要拖课,拖延教学时间学生根本无法听进去,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处理好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讲授语言生动、规范、清晰、简练外,板书板图也是必须借助的重要手段。文字、图表可配合语言共同聚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大脑(左、右)功能的共同使用。在课堂讲授中,传统板书板图的应用也是教师的基本功。板书板图的设计在备课时就应有周密的考虑。通常可将教室黑板按宽度方向分成三部分,前二部分各占宽度方向的五分之二,后一部分占五分之一,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前两部分板书主要用于书写教学内容的主题部分,依内容展开的思路顺序书写,要求标题明显、书写工整、板图正确、大小适当。重要板图一旦确定位置后(一般安排在①左上角或②右上角),不要随便擦掉。重要的地方可用彩笔标明,以突出其重要性。第三部分一般用来随时提示重要内容的解释和拓展。板书可不必过于拘束,但必须清晰,不能凌乱。工整、完整的板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层次和清晰的思路;正确、醒目的板图,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下课前黑板上会留下本节课简要的讲授纲要,让学生一目了然。

随着多媒体(CAI)技术的日益成熟,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得到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从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觉地展现教学内容,利用声、图、字、动画的共现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与传统板书相比,多媒体(CAI)课件能提高学习进度和效率。教师可将教学内容按多媒体制作技术制成课件,通过屏幕图像显示,具有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信息容量大、反映方式多的优势。特别是理工医农科某些课程要讲述工艺流程、工程结构、动态变化;经管文法类讲述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发展趋势、创造情境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手段更加形象直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能滥用,形式主义地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真正达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果。

现在不少教师正在努力学习多媒体制作技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课件应是动、画、声、字共显,图文并茂的画面。而现在不少教师只掌握了电子文档的制作技术,即将文字编辑后通过屏幕显示出来,显然达不到真正意义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利用电子文档来完全取代传统板书,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讲授课时,只坐在计算机操作台上操作鼠标,既不看大屏幕,又不与学生交流,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将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是有待教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课堂讲授中教师的教态

课堂讲授教师除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外,还应伴随相应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来强化表达效果。这种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师的服装和仪表会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因此,教师上课服装要干净、整齐、端庄,给人以清爽、精神的感觉,同时要注重仪表的修饰。正式上课时,要讲究站态。一般情况站在讲台中央(除书写板书外),正视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内容和板书讲解的需要在讲台台阶上或教室内适当走动是必要的。在讲解板书重要内容时,要侧身45度面向学生具体讲解板书内容,有时也可离开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近距离适度交流。讲课过程中切不可双眼盯着天花板或窗外,更不能背对学生面对黑板讲解,这等于切断与学生交流的视线,中止信息反馈的渠道。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教态应朴素准确、亲切自然、繁简适度、大方潇洒,切忌手舞足蹈,粗俗不雅。教师的教态主要靠加强自身修养,平时注意态势的训练并逐步形成风格。

课堂讲授方法第9篇

The Enlightenment of Interactive Lectures in North America

to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LIU Xiangtao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Abstract The interactive lecture, widely adopted in North America higher education, is a method of lecturing that increases active student involvement in learning proces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subl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ectures. It tries to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participation, collaboration, and encourage students' interaction with one another and the teacher by means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interactive activities. It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higher order intellectual skills such as writing and problem solving and social skills such as team participation and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lectures in increasing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otivation, and also i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learner-centered paradigm.

Key words interactive lecture; teaching paradigm; learner - centered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

交互式讲授法(Interactive  Lecture)又叫互动式讲授法,是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讲授法。它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北美高校的教学范式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而逐渐在大学课堂普及开来。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2年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改革现有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范式的转型,是当今我国高校面临的主要课题,尽管一些高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但是对于习惯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的师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传统讲授法何去何从,在理论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北美高校课堂的交互式讲授法无疑给传统讲授法指明了前路。

1 交互式讲授法及与传统讲授法的区别

“交互式讲授法”这一术语是由库珀(Cooper)等西方学者于2003年提出的,认为交互式讲授法就是把主动学习、小组学习及课堂评价与讲授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讲授中培养学生快速思维、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搭建新旧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并适时给予课堂评价。

与传统讲授法相比,交互式讲授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一改传统讲授法中老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缺少学习主动性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由原来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究者;二是教学手段的变化,交互式讲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有效地融入一些交互式活动(Interactive Activities),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为目的。三是讲授内容的变化,课堂讲授不再受限于教材,而是对基本知识的应用与延伸,不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了多少,而是还有多少学生不知道,不仅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课业标准,也要考虑这些知识与能力对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有用性。四是评价方式的变化,即有他人评价、小组评价,也有自我评价,即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对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参与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即有对书面表达的评价也有对口头展示的评价。五是教学场地的变化,交互式讲授不再囿于室内,有时室外学习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与体检。六是课堂氛围的变化,交互式课堂气氛活跃,与沉闷的传统讲授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交互式讲授法中的交互式技巧

2.1 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在课堂上,除了使用投影仪、远程教学系统外,大班教学中教师还会使用一些互动设施如观众反应系统(Audience Responses)、互动投票系统(Interactive Voting System)参与学习与互动来帮助学生;在课堂外则使用电话、电子邮件、在线课堂、在线讨论与聊天、课程网站等形式进行交流,存储、展示学生作品,同时做出同行评价。新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沟通的范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为交互式讲授的多样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2.2 灵活运用多种交互式活动

在交互式讲授中,交互式活动与讲授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有效地运用交互式活动对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基本的沟通技能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学习效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使用得比较多的交互式活动有:

(1)思考―合作―交流。老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或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半分钟到一分钟,然后与邻近学生结对成组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几分钟以后,老师要求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口头陈述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分享。(2)迷你案例。老师针对特定主题,选用篇幅短小又真实的案例,要求学生在几分钟内进行阅读、思考与讨论,获取案例信息,分析解决所提问题。(3)演示法。老师在教授一个新概念以后,对这个概念进行论证或示范,在完成这个示范以前要求学生预见结果,并提供所需材料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演示。(4)角色扮演。提供某个场景或情节要求学生扮演其中的特定角色,每个扮演角色的学生必须从特有的视角去解决问题或做出决定。(5)每日一题。讲授前老师布置给学生一个问题,在听老师进行讲授时,学生要写一个简短的解释,做一些结论,阐明某个概念或完成一些计算。在讲授的时候老师会暂停下来要求学生对布置的问题进行回答或阐述。(6)模拟训练。要求学生对所教概念进行真实生活的仿真练习,可以是基于文本的模拟也可以是基于技术的模拟,学生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分组合作完成。(7)概念测试。老师暂停讲授,向学生就所授概念提1~2个问题,通常采用多项选择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理解。

其他活动形式还有如“绘制概念地图”、“开展辩论”、“头脑风暴”、“一分钟写作”、“是非判断”、“提问老师”、“总结评估”等等。这些活动形式最大的特点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思考与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思辨能力,可以培养参与和合作意识。而老师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路与掌握程度,即时调整下步教学,也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作出一定的评价。

3 实施交互式讲授法的关键

交互式讲授法要求把讲授分成几个片断,每个片断的讲授不超过10~15分钟,讲授与讲授之间要穿插一个或多个交互式活动,一堂成功的交互式讲授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课前准备。授课前,老师应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好教学内容,内容选择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复制,而是集中解决学习重点与难点;其次是确立学习目标,包括评估学生的现有知识,提出学习所需知识,对知识做出理论与经验方面的解释,对知识的应用,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创造新知识等;三是思考激励机制,如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评分要求,或者在互动环节,告诉学生其参与情况有可能直接与课程考试成绩或课程学分挂钩等等;四是营造课堂参与氛围,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不经意的幽默,满怀激情的演讲,都有利于塑造轻松愉悦的参与环境。

第二,决定学习任务与学生参与学习的触发器。讲授中互动环节的使用必须以完成学习任务为中心。学习任务就是老师要求学生要从事的学习活动,比如对一个图表的解释,对数据的计算或评估,对理论的预测,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等等。同时,在进行讲授以前,老师必须采用一些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触发学生参与学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或者使用一些小道具、图片、故事、新闻或者电影电视的音频视频等,这些触发器的有效运用能从视觉、听觉、心理和情感上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第三,选择、使用和组织好交互式活动。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必须恰当地选择和使用一个或多个交互式活动,这种选择是灵活的、多样的、无限的,可以是已有的经验,也可以是临场的创造。一个活动可以重复多次,也可以整堂课使用一个活动。一般情况下,很多交互式课堂往往会采用多种交互式活动,在进行交互式活动时,老师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如事先向学生提出活动要求并促其做好课前准备,预知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有可能出现的行为与反应,合理布局教室座位,宏观调控活动节奏与进程,选择最有效分享思想与信息的方式,灵活处理一些偶发事件等。

第四,收集、整理和回应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给予评价。最后,教师或收集学生的活动成果如小测试答案或学习总结;或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让学生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如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或某种方案的设计;或布置后续任务来结束学习。这一过程,不管是采用正式与非正式的途径,都要求对学生的表现与成果做出评价,这是一个交互式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它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也可以检验交互式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渴望自己的参与能受到师生的关注或认可,这一点对他们能不能积极参加更多的交互式教学而言,尤其重要。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交互式课堂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体现了知识平等、知识分享、知识碰撞的互动理念,它不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完全抛弃,而是吸收了其有益的成分,并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4 交互式讲授法给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第一,交互式讲授不会降低知识传递的精确度。交互式讲授离不开交互式活动,它们是交互式讲授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在既定的时间内,交互式活动的使用必然会缩短讲授时间,导致教学内容的减少,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传递精确度的降低。实施讲授之前必须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讲授内容。试图把每个问题都要详细地加以讲述是不经济的,并非教得越多效果越好,如果精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对于无需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我阅读或发放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去自行解决,一般情况下,只要一堂课讲授的要点不超过三个,并且认真选择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不但不会降低知识的精确度,反而会加深、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第二,交互式课堂不会削弱老师的课堂控制力。传统教学范式下要求老师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提供深刻清晰严密的讲授,是知识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责任的主要承担者。而新范式认为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学生产生知识与运用知识,认为师生双方对学习体验负有相互的责任。乍一看,这种变化似乎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来自教师的课堂策略,它希望教师能鼓励学生与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生、与老师、与学习过程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反思、对话和参与,并对他们掌握的学习内容进行真实的评估。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堂控制力并没有被弱化,反而比以前更为重要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