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6 09:36:15

关键词: 语文  阅读  教学 

摘要:中职阶段的语文阅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刻画人物形象的内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内容,渗透榜样示范法这一重要德育教育方法。无论是积极的人物形象还是消极的人物形象,都要让学生进行人物的深入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篇1

由于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正在向深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适应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不仅是中职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探索的问题。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往往取决于这种结构是否优化。因此,只有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阅读。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把文本视为被记忆、被表述的静态阅读对象。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把阅读看作是能够理解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得到与教学参考书相符合的答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仅仅从一种视角来理解课文,而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赋予的意义。就阅读教学活动中角色位置的对等性而言,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角色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不单单只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文章的“确切意思是什么”。近年来,四川机电技术学校招收的五年制高职和技师班的学生普遍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对于这类学生没有必要每堂课都面面俱到地讲授,而应着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讨论、辨析为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主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方式如下:

一、课前讨论式阅读

这种方式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指定的内容,在大体了解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师生间互相质疑,互相达疑,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最终弄清模糊的概念,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识。

1.讨论式的优势

(1)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提问的机会,有利于弄清似懂非懂的问题,这恰恰给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提供了机会。(2)这个过程是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过程,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断解决问题,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3)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运用讲授法教学,教师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参与很少。因此,讲解抽象或条条框框多的内容时,一旦讲授的时间较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比如,讲授著名作曲家陈刚的散文《音乐就在你心中》一课时,如果单凭教师逐条讲解,内容枯燥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先了解基本知识点,然后师生互相质疑,相互达疑,共同探讨,不断调换师生间的位置。这样,学生就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4)能起到以面带点,以主动带被动的作用。任何班级都有阅读能力较强且善于发现问题,也能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会对其它未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起引导的作用,开阔他们的思路。同时,每个学生在阅读时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因而提出的问题很多,侧重面也不同,这样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弥补,互相启发,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也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

2.应注意的事项

(1)对教师而言,既要熟悉教材所包容的教学内容,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解答问题要对症下药,还要引导学生能正确地质疑和答疑。(2)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能认真阅读教材以外,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备较强的目的性和更高的自觉性,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

3.存在的问题

(1)受时间限制。阅读和讨论都只能在90分钟内完成,讨论的问题不能面面俱到,这就使原本应该展开讨论的问题数量相应减少。(2)受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对所读内容似懂非懂,难以提出问题,或是怯于提出自己认识尚不成熟的问题。因此,为了不漏掉教学计划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必须辅之以全面的总结,指出重点和难点,并补充讨论过程中未涉及的内容。除此之外,为了突出对这些内容的特殊要求,还配合教学进行适当的检查。比如,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重难点内容及易混淆的问题,以课后作业的形式交代给学生。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下课前适当安排十几分钟时间搞一些小测验。

二、课堂指导式阅读

课堂指导式阅读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的方法,适合于教学中内容偏难的课文的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在学生阅读之前,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并指出思考的线索,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关键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释,指出重点和难点及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2.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顺着老师指出的线索,有目标地进行阅读、思考和分析,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障碍,节省了时间,使阅读能够顺利进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所学的新知识,只能是初步了解,不可能全部掌握。此时老师应进行全面总结,总结的要求是仔细、全面、具体。为了节省时间,最好是将所要总结的内容事先写在黑板或其它的辅助教学设备上。在总结的过程中,不但要指出重点和难点,而且必须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解释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新知识学会、弄懂。

4.对阅读的情况进行认真检查。一次课无论用什么方法来讲解、传授,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把知识学会弄懂。教师要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心中有数,弄清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采用的方法是进行一些小小的测验。例如,在讲授课文《项链》时,利用下课前的15分钟时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课文结尾再加一个拓展的结尾。其实这道题既考了学生对这篇小说内容的理解程度,也练习了学生的拓展思维,给下一次的课前复述做了准备。综上所述,学生在课前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指导,并创设一种自学、讨论研究式的学习氛围,以讨论、辨析为主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动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性、连续性、深刻性的原则,符合生理学、心理学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地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发展;强调学习者要逐渐形成稳定、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等因素。这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和摸索出来的,虽然在应用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的弊病和漏洞,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改进和提高。

作者:刘巍 单位:四川机电技术学校

语文阅读教学篇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能够教人向真、向诚、向善、向美,能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感受道德。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落实开展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阅读导入,引入作者背景,进行道德教育

由于教材的篇幅关系,很多阅读文本在教材上只能够展示主体内容,其附加内容,如作者的介绍、文本的创作故事以及创作背景等都一笔带过,甚至不提。实际上,要想让学生深度理解阅读文本,中职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文本放置在特定的时空内,开阔学生的视野[1]。同样也能够通过介绍作者、创作故事等方式来渗透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具有特殊的德育作用。如在学习《定风波》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作者苏轼,讲述苏轼的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在了解苏轼的基础上,去了解该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文章虽然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小事,但却表露出作者开阔的胸襟、笑看人生的洒脱。正如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品析字句、品析作者以及创作故事时,学生能够被作者的乐观豁达所感染,学习其笑看人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是中职语文教师落实开展德育教育的着力点。

二、挖掘文本主题,找准德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每一篇阅读文本,都表达一个主题思想,每一个主题思想,都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在中职学段,所选取的阅读文本都具有积极的正面思想主题。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在落实开展阅读文本教学时挖掘文本主题,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通过进行阅读文本主题,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主旨,去感受作者的态度与想法,进而深化自身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丰富道德认识的认知结构。如学习《二十年之后》,欧•亨利用笔墨刻画了一个趣味的故事。他讲述了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吉米和鲍勃,它们在20年后相逢,吉米变成了警察逮捕了犯罪的鲍勃。吉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为私情所获,仍然肩负了自身警察的责任。但当看到是自己的好友时,他也于心不忍,人性的复杂在此表露无遗。教师就可以基于文章主题,设定如下探究任务,让学生品味人性的复杂,真正认识正确道德之下“何为可为”。如教师可设计“由于20年前的约定,鲍勃从遥远的西部赶来,却被吉米逮捕。有人说这是对友情的背叛,你怎么理解?”。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们也对“友情”以及“人性”从道德层面进行理解,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实现的德育在中职语文阅读课堂的渗透。

三、利用有效朗读,对接文本情感,实现德育感受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让学生与文字之间产生最为直接的互动关系,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在品味字词组成的过程中去理解文章大意,感受阅读文本的美学价值。同样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刻画、勾勒对应的阅读文本画面,真正感受阅读文本之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启迪色彩。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朗读活动,提供朗读空间。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朗读理解,可以基于阅读文本的基本情感,进行朗读配乐。在融合音乐与文字之中,促使学生走入阅读文本,深化学生阅读文本感受与道德感受。如在学习《满江红》时,学生从作者岳飞就能够感受到这一定是一首激昂的爱国诗歌。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进行朗读。配乐《十面埋伏》激昂、振奋的旋律,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仿佛自己成了岳飞本人,以此感受字里行间中岳飞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学生在伴奏之下,读得酣畅淋漓、读得荡气回肠,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同样对接了作者的情感。

四、进行读写结合,学习正确立意,正确道德认知

有效的阅读要求学生要读写结合,能够从写的角度去理解读,从读的角度去支持写。在读写结合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基于阅读文本进行正确立意,还能够基于阅读文本进行科学积累。学生的道德认识会不断充实[2],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故都的秋》,作者用极尽优美的笔墨去刻画了秋之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基于该阅读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续写活动。仿照郁达夫所写之秋,描述自己家乡的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也能够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提高阅读的实效性,从而促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正确立意之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五、采用体验教学,实现情境创设,丰富道德体验

叶圣陶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即能够让学生在个体认识、个体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它有别于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在促使个体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文本的深度理解与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化身为“书中人”,也能够成为“创作人”。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立体的、丰富的、真实的,道德体验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表面层次。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深化体验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创新。如《我爱这土地》,艾青将自己刻画为羽毛,去阐述自己生前死后对乡土的热爱。在文章末尾,再次阐述了“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浓浓的爱国之情溢出,让人无限感叹。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关键进行情境创设,带领学生观看纪录片《走进艾青》。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让学生在视频观看之中获取丰富的道德情感,也能够充实中职语文课堂,让语文知识“活”过来。

六、抓住文本人物,进行突出讲解,加深道德理解

中职阶段的语文阅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刻画人物形象的内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内容,渗透榜样示范法这一重要德育教育方法。无论是积极的人物形象还是消极的人物形象,都要让学生进行人物的深入理解[3]。在品析与理解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正面或反向的引导,道德理解会更深刻,德育教育的效果也会更突出。如在学习《项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同去批判马蒂尔德性格中的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同样也要带领学生一同去赞扬她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精神。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就王熙凤这一人物性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批判她的过分张扬、工于心计,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学习她的聪明干练。从文本任务入手,去深化学生的道德理解和学习,是提升中职阅读文本德育教育渗透效率的重要方式。

七、课内课外结合,推荐课外读物,促使道德学习

阅读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在课堂内进行阅读,不能支撑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中职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让学生们在课后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丰富的阅读。这样能够集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也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在丰富的书籍阅读之中实现道德学习。如推荐《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边城》等适合中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目。八、传授阅读方法,培养良好习惯,辅助道德发展教师要传递给学生合适的语文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这样,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阅读。阅读效率提升的同时,阅读的成功感也会大大提升。且“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能够以该习惯促进自身道德的良性发展。这种道德教育是伴随学生一生的,时时刻刻存在的,其德育效果值得肯定,具有积极作用。总之,中职语文教师要把握阅读文本具有的德育价值,要从德育教育视角下重新审视阅读教学,落实德育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徜徉书海之中实现道德洗礼,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够顺利达到。

作者:李伟 单位:黄石艺术学校

语文阅读教学篇3

钱梦龙先生说:“问题问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水面,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浪花。”善教者必善问。一个善教的老师,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全体学生的深入思考,课堂气氛活跃。而一个不善教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作答,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可见,提问是要讲究艺术的。“一篇现代课文,无论长短,教师讲解时不必面面俱到。一篇课文,学生真正不明白的只是40%左右。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找到课文的切入点,提出精彩巧妙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设计好的课堂问题的前提

设计好的课堂问题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教师必须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白作者的真实意图,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吃透教材,教师就要变作者的意图为自己的意图,变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吃透教材后,教师就会找到课文教学的切入点,把自己的理解和课堂学习重难点转化为课堂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文本,提高能力。如阅读《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其中的“错”包含了陆游怎样的情绪?(一面是母命难违,又不能怨恨母亲;一面是旧情难了,又无法再续前缘。诸种矛盾交织在陆游心中,剪不断,理还乱,连用三个“错”,抒发了这种愁肠百结、越理越乱的复杂情绪。大错铸成,于事无补,含恨终身。“错”应当理解为错综复杂。)教师以三个“错”作为课文讲解的切入点,巧妙地将本词的教学重难点转化为提问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深入具体词句中探究答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堂提问的关键———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要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及他们感到的困惑,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超前于学生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填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教师应当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达到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设置的问题一旦较准确地指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教与学的各环节难度会增大,教师就要对超出学生能力的因素加以控制,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点拨,使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下去。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见到林黛玉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教师提问:“凤姐的话一石三鸟,顾及了在场的哪些人的感受?这说明凤姐是个怎样的人?文中除了用语言来写凤姐,还用了什么方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教师设置的问题指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凤姐话中的含义及其性格,还创造了新的最近发展区,也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要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要设计出促进师生交流、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技巧,有效提问的技巧包括问法新颖、形式多样。

1.问法新颖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设置问题的难度、呈现方式、提出时机都要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同一个问题,教师设计的问法新颖,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问法主要包括循序渐进法、将错就错法、旁敲侧技法等。

(1)循序渐进法是指教师将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化解为有梯度性的小问题,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节与主旨。例如,阅读《再塑生命的人》时,如果直接设置成复述海伦•凯勒的故事则效果不理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将它设计成梯度性的问题:三个故事中,大家最喜欢哪个故事?说明理由。为什么会选这三个故事?三个故事的排列顺序是否可变换?这三个故事是如何衔接的?第一个问题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愿意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这就把语言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紧接着前一个问题,讨论选材的典型性问题;第三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解决,而且对学生的写作也有指导意义;第四个问题设计写作特点,学生经过讨论可以独立完成。循序渐进提问法既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又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2)将错就错法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出现一些理解误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加以导问,以求达到理想的理解效果。如阅读《荷塘月色》,教师问:“‘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的描写对象是什么?”生1:“这句话的描写的对象是叶子和花。”笔者就抓住学生的这个“错误资源”,接着问:“叶子和花之所以如此美丽,是谁给予的呢?”生2:“月光。没有月光,叶子和花不会如此美丽。”学生深入思考后才明白:这句话表面上是写叶子和花,实际上是通过叶子和花来写月光,叶子和花是参照物。这是一种高明的写景手段。

(3)旁敲侧击法是指教师为了使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印象深刻,故意采取绕弯子的方法,声东击西,问在此而意在彼,最后才显露真实意图。如阅读《威尼斯商人》时笔者设置如下问题:在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中,夏洛克与鲍西亚双方进行智慧的较量。在法庭对质中,夏洛克能言善辩,咄咄逼人,拒绝任何道德劝告,任何道德谴责,但最终落得人财两空、一败涂地的下场。鲍西亚的计谋有没有破绽?夏洛克有没有不中计的可能呢?生1: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签订的契约,只是写“一磅肉”,没有写明准许流血,被鲍西亚发现了漏洞。这种失误说明夏洛克是个愚蠢、利令智昏的人。这是夏洛克失败的原因。生2:鲍西亚出手反击,夏洛克先求“按约上的数目三倍还我”,继而只求“把我的本钱还我”,再退一步“不打这场官司了”,最后是“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这一切都说明夏洛克是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凶恶残暴、厚颜无耻、心如铁石、虚弱的人。这样的“纸老虎”怎么能不失败呢?生3:鲍西亚是个聪明、机智的女法官,代表正义的一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所以夏洛克的失败是必然的。笔者并没有直接请学生分析夏洛克的性格,而是采用旁敲侧击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2.形式多样

学生面对同一个教师,每一天听着类似的提问,有时也会感到乏味。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中变换不同的提问形式,使学生喜闻乐答。

(1)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在中职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大量运用的是口头提问,口头提问一般是事先设计好的,教师不能在课堂上随便发问。但是,教师的设计未必丝丝入扣,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随机应变。因此,口头提问有时是随机的,是把学生引向教学目标的过渡性提问。所谓书面提问,是指教师事先设计好并写在讲义上或课件上的思考题。与口头提问相比,书面提问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学生思维能充分展开。

(2)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具体化的提问侧重启发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富有趣味性。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学生能否模仿此句写出运用通感的句子呢?相信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抽象化的提问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深入理解课文。又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赞美托尔斯泰墓伟大的“朴素”,那么,“朴素”为什么伟大呢?这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问题,想回答好并非易事。

(3)巧用修辞方法。教师可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在提问,这样可使问句变得形象生动,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主动反馈信息,师生交流会更密切。如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说退秦师,但又使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戌郑,这难道不是“引狼入室”的做法吗?生1:这不是“引狼入室”,而是引“狼”来拒“虎”。生2:秦师虽退,而强晋之师仍包围着郑国,让秦国为自己守国门,这不仅是烛之武的承诺,以此向秦表明郑与秦结盟的诚心,也巧妙地把矛盾转移到秦与晋之间。生3:秦与晋一旦形成对峙与抗衡,郑国就得以保全。面对秦的倒戈,晋也只能隐忍不发,撤军了事。总之,课堂提问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要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吃透教材,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提问的艺术在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设计出精彩的问题,才能碰撞出思维的浪花。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作者:王文利 单位:浙江省台州黄岩第一职校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