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才市场运营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1 14:42:40

人才市场运营

人才市场运营第1篇

【摘要】正值石油石化行业“寒冬期”,油田企业加快改革转型,利用现有油气系列技术“走出去”外闯市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工作,保障外部市场的高效开发和良好运行,结合油田企业目前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开发运营;管理思考

1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企业发展需要后续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培训,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手段

从油气技术服务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油气田管理、管道输送等上游业务因进入门槛低而收益较低,并且竞争激烈,油气化工、处理、脱酸、脱硫等下游业务因技术含量高,运行风险高而收益较高,并且竞争对手较少。所以,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现有的成熟管理和技术体系优势,不断提高核心业务竞争力,走高端油气技术服务发展道路,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丰厚的收益和回报,这就需要油田企业立足自身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以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人才培养是对业主和员工的高度负责

油田企业做为项目承揽方,应当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业主方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履行合同约定,保证承揽项目的安全平稳运行。另外,还应为企业员工负责,为岗位员工创造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并且通过培训手段培养具备相应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和知识的员工,使员工具备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规范的项目管理、过硬的技术保障和全面的员工培训都是油田企业应尽的责任,只有通过持续的人才培养,才能培养出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和能够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岗位员工,打造出负责任的技术服务团队,保证员工安全健康,为业主创造安全可靠的项目运行保障。

2外部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油田企业外部市场的全面开发和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后续不足和项目员工培训不到位等问题凸显,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2.1外部市场开发凸显人才培养不足

油田企业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建立了专业的油气技术管理体系,培养了大批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但在外部市场全面拓展的情况下。一是外部市场业务快速扩张,大量员工需要经转岗培训补充到外部项目,而转岗培训在短期内无法培养出技术成熟的岗位员工,由其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更长期的实践和培养才能具备上岗条件,这就造成企业内部人员富余,外部市场人员紧张的现况。二是从事市场业务开发管理的员工大多由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岗位转型从事商务市场开发运营业务,对于市场开发、项目运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市场实践,缺少专业市场开发技能和运营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市场开发和现有市场的扩展造成影响。二是随着外部市场的业务量快速扩张,油田企业在外部市场所涉及的专业工种更多、专业技术面等更宽,而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岗位操作人员一时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业务需要,出现专业技术人员后续接替乏力,无法完全满足外部市场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三是目前油田企业现有外部项目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高端技术服务项目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以人员劳务输出为主,外部市场总体技术含量偏低,对市场收益有一定的影响。

2.2项目运营凸显培训管理不到位

随着在油田企业内部人才资源优化和大量外派项目员工的情况下。一是内部人力资源优化使员工流动加速,岗位变动频繁,大量员工经集体转岗培训走向外部项目和新的岗位。培训组织因转岗人员多,项目时间紧等原因,造成员工转岗培训时间短和缺少生产实践,在岗位技能还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单独顶岗,甚至是先上岗,边干边学等具体问题,为项目安全运行埋下隐患。二是外部项目员工在习惯原有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的情况下,突然面临生产管理运行角色转变、工作地理环境变化和长时间单调枯燥的工作生活等问题,都可能会从心理等方面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而在项目现场因条件限制,缺少相关方面培训内容和心理辅导,可能会对个别员工造成不良心理影响,影响项目安全运行。三是作为服务方的油田企业与业主方在安全管理、现场生产操作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标准偏差问题,由其是系统外企业甚至可能在项目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理念碰撞和现场违章指令等情况,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油田企业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员工培训体系,提前培养和储备项目人才,重点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建立全新的培训管理理念

针对油田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外部市场员工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油田企业外部项目的具体情况,树立全新的培训管理理念,真正意识到员工培训是企业市场拓展和安全运营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确保培训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2建立外部市场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油田企业应以当前国际油价低位运行,油气生产“休养生息”为契机,加快内部人力资源优化,建立外部市场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保证外部市场开发和运营。

3.3完善外部市场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油田企业应当针对外部市场的开发运营特点,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的外部市场培训管理体系,确保培训工作到位。一是梳理外部市场培训管理流程。从油田、专业化单位、项目部三个层级明确培训责任,梳理培训管理流程,制定培训管理任务,从人才储备、员工转岗到上岗后的日常培训均应有责任部门和单位进行组织、策划、实施和效果评估,确保外部市场员工培训管理不断层,项目培训全覆盖。二是完善外部市场培训内容。各级培训责任部门、单位应该针对外部项目员工所处的层次、阶段、项目、工种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从专业技术知识、安全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安全、心理和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编制培训大纲,持续完善培训内容,做到培训计划、内容全面实用、可操作性强。

4结语

油田企业在改革转型,市场开发运营过程中,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和员工培训管理体系,才能持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外部项目的服务质量和市场业绩,最终使油田企业摆脱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人才市场运营第2篇

与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本科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教育,既要注重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搭建与学习,又要兼顾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主要是面向当地或区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既具有扎实的营销理论基础又能快速胜任初级营销工作岗位、能够晋升到中高级营销管理岗位潜力的营销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航运营销专业而言,航运企业的营销岗位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智联招聘网、前程无忧网、中华英才网、船舶英才网、航运英才网等各大知名招聘网站的航运企业招聘信息进行搜索,并对其中大型航运企业进行电话访问、调查发现,各大航运企业由于规模、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各有不同,因此在对营销岗位的称谓及其对知识、能力等要求也是层次不一.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企业的岗位说明书进行整理和归纳,尝试通过合理的度量权衡后加以精炼,综合得出航运企业营销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核心能力要求.

1)高层营销职位.主要包括有航运市场总监或营销总监,具体的岗位职责及专业核心要求:独立制定航运公司总体销售计划以及发展战略目标;为公司提供准确的行业定位,及时提供航运市场信息反馈;依据行业市场变化随时调整市场营销战略与战术,制定公司品牌管理与发展策略,维护公司品牌;具有极强的管理能力、营销技巧、工作协调能力,并成功开发和策划航运项目.

2)中高层营销职位.销售方面,主要职位是航运销售经理,其岗位职责与要求:领导能力强,善于营造高效航运销售团队并提升团队凝聚力;带领团队完成航运营销目标的制定、营销方案的确定等工作,能对下属的营销计划、方案等给予指导和意见,共同完成销售任务;善于交际和协调,具有良好的沟通销售技巧,能独立进行业务谈判.市场方面,主要职位是航运市场经理,其岗位职责与要求:独立完成航运市场开拓项目,制定广告、公关、销售、客服等市场策划方案体系;沟通协调及营销组织能力强,具有团队意识,管理市场营销团队进行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监督和管理团队成员工作的完成并提供建设性工作指导.

3)中层营销岗位.中层营销岗位职位较多,且不同企业可能称呼会有所不同.其岗位职责要求基本总结如下.广告经理:熟悉广告市场运作规律和流程,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定期对航运广告市场营销环境、目标、计划、业务活动进行核查分析,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以供公司决策层调整营销策略和计划;拓展、调整广告营销网络及渠道,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有计划地完成广告方案.市场调研经理:负责进行航运市场需求信息的调研、整理、分析并制定可行性方案,并在方案完成后进行跟进和总结分析;调查公司航运服务的客户满意度,为公司内部运营的客户关键指标提供分析和数据支持.企划经理:具有创新和组织策划能力,能进行公司品牌形象的建立、维护和宣传导向,为公司所提品与服务做市场策划、广告策划及市场活动的创意和策划.客户服务经理: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能与新老客户沟通并发掘其需求及购买愿望,熟知公司航运服务的优点和特色,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并收集整理资料,完成客户管理和市场信息工作.包括客户维护、客户群分析、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售后反馈.航运销售主管(业务经理):营销能力强,熟悉船舶揽货、租赁、办证等航运服务,能开发航运客户群,能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向其推销服务;具备一定的营销管理能力,能初步拟定航运合同并跟踪合同的履行.

4)基层营销岗位.主要岗位之一是航运销售(销售代表)、业务员等,要求熟悉物流航运业务、熟悉海运或空运的市场行情和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销售能力,掌握营销技巧,有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公关协调与沟通能力、营销技巧;熟练电脑操作,熟练读写英语.其次是客户关系维护专员,要求了解航运市场,熟悉公司航运服务流程等;有强烈的销售和客户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态度,流畅的英语书写和口语能力.

2应用型本科航运营销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航运企业对应用型本科营销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综合各岗位知识、能力等的核心要求,同时参考山东万杰医学院、百色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航运市场营销专业现拟设置以下课程.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理论等.学科基础课:经济数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专业必修课:国际航运经济学、国际营销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英语、营销策划技术、航运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现代推销技术、海商法、国际货运实务等.专业选修课:航运市场方向———战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与实务、组织行为学、渠道管理学、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广告策划、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个人与团队、品牌管理、航运英语等;航运销售方向———商品学、创业学、消费者行为学、销售管理、渠道管理学、服务营销、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商务礼仪、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个人与团队、零售客户关系管理、航海学、航运英语等.公共选修课:人文社科、科学技术、身心健康等类别,学校自行设定.集中实践实训: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市场营销模拟、企业经营之道、市场营销策划、公司创业与经营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等.专业选修课分为2个模块方向,主要是针对大多数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航运营销岗位中的航运市场类和航运营销类岗位而设置,对于管理类和服务类也可以从中进行增减.2个不同模块方向的课程设置较多,也可以根据需要从中进行筛选.当企业的营销岗位或其核心要求发生变化时,也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

3小结

人才市场运营第3篇

关键词:铁路;客运;营销策略;营销措施

一.我国铁路客运营销存在的问题

1.对营销的理解认识不足

对营销的理解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认识误区。误区之一:推销即是营销。认为变坐商为行商,多吸引货源、抢货源就是开展了营销,而不知推销只是营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铁路运输企业所推行的营销,只是实现了营销功能中的交换功能,而没有实现物流功能、便利功能和导向功能。误区之二:营销是为生产服务的手段。而营销的核心理念是:客户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要服务于消费,首先要求生产服从于营销。只有以客户需要为导向进行生产,其产品才会有市场,才能实现企业对最大效益的追求。误区之三:营销是营销人员的事。许多干部职工仍然用传统的管理观点看待营销工作,认为它只隶属于销售部门或公关部门,按照各负其责的制度,营销就是营销人员的事,从而产生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

2.铁路客运营销管理不科学

无专职的营销机构。营销工作是一项涵盖市场调查、运营策划、分析评价、收益管理等具体工作的系统工程,其中的各项工作不能分立,必须成为一个体系。但是,目前虽然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营销工作,但是仍然缺乏系统、全面的考虑,加之铁路客运生产指标繁多、管理部门工作分离,如客运收入管理在收入处,客运发送在客运处,十八点速报归口运输处,各处均有各自的分析部门,但数据不甚统一、不共享,经常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客运营销的整体功能无法发挥。

对客运市场研究不透彻致信息掌握不全面。由于长期买卖关系的错位,铁路也许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受到把握买方市场是如此艰辛。专家认为:客运,长距离航空有优势,中距离铁路领先,短距离则公路称霸。可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铁路快车开行时间、方向和对数,皆由具体客流市场来定。前些时候,铁路因提速,以便争夺更多中长距离客流,临客减少,曾关闭2000多个沿线小站,可并非一关就好,有的地方出现客流下降,后经市场研究,重新加开小慢车,恢复一些客货小站,才夺回一些市场。由此可见,铁路在培育和把握市场方面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完善我国铁路客运营销的对策

1.树立新的客运营销观念

要想吸引客流,铁路运输企业还应该加强竞争和服务意识。铁路客运营销工作要密切关注旅客需求的变化,时刻注意公路和航空运输等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从服务、质量和人才等方面获取竞争优势,突显特色服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树立正确的营销观点。首先,营销不同于推销或促销,营销的内涵极其丰富,对于铁路客运企业,营销工作包括认真做好客流调查和预测、编制并优化开行方案、制定合理的收益管理策略、组织销售和分析,以及加强宣传和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等一系列工作,并且坚持一切从旅客需求(买方市场)出发,改变以完成生产任务为主要目标的作风。其次,营销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产品效益最大化,因此铁路客运营销就是要将既有运能运用最大化,获得最大的效益。再次,营销是一项连续性的活动,不是旺季不必要营销、淡季才需要营销,而是旺季更应该加强营销,优化列车开行方案,提高客运服务质量,为淡季带来回头客;铁路淡季采取的营销措施,不能到了旺季全盘止步,给旅客留下“淡季才是上帝,旺季拒人千里”的印象。

2.构建客运营销机制

建立营销机构。客运组织与方法必须随着市场的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站段要建立面向市场的营销决策机构,由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对下属营销机构提议的营销策划在评估比选的基础上进行抉择;其次,是建立职能营销机构,强化对营销工作的调研、策划,及时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负责协调各部门实施营销方案;再者,下属各部建立相应的营销组织,设行包、售票点,进行跟踪调查,市场分析,实施客户分片建档,细化实施车站营销方案;第四,组建营销队伍,主动出击,进行上门服务,及时反馈各类信息。

建立健全营销信息机制。信息主要包括:铁路的营销环境、竞争手段、客流调查、运输产品适销情况及旅客需求等信息快速准确的营销信息是铁路运输企业正确进行营销决策、夺取市场竞争主动权的前提条件,信息不准或滞后,将错失商机,失去消费者,最终失去市场。因此铁路必须深入开展市场调查,以此制定策略。为此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信息网络。广设信息网点,建立与大型宾馆饭店定点联系。二是做好信息的收集。要切实通过做好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测工作,更好地引导生产;通过对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的车流信息、车种信息、运能的动态信息的收集与,引导消费。三是建立综合分析制度。其中包括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市场分析,以及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要对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作跟踪分析,要及时把握国家经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通过对相关环境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旅客、公众情况,找寻市场机会,抓住市场调查方向,把握市场变化规律,依据及时、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向上级提出运能配置建议,夺取最佳经济效益。

扩大客运营销网络。铁路客运销售网络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种直接面对旅客的方式。随着技术发展,已经有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但运用不广泛、规模也不大。也有部分站段采用与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旅行社联系,上门吸引客流的促销手段,但是尚未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亟待系统化、制度化。铁路由于建线存在的局限性,没有公路、地铁等灵活,完全可以探索和公路、地铁等交通方式联营,实现无缝联合运输,打造双赢局面。总之,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销售网络,扩大销售覆盖面,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3.提高员工素质

人才市场运营第4篇

一、积极推进市场开发主导战略,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是石油未上市企业巩固、扩大市场领域和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我国各油气田企业的外部市场开发工作大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从开始的试探性踏入外部市场,到现在的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从当初迫于生存压力的无奈之举,到现在主动寻求发展的有意而为,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外部市场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扩展,收入显著增加,逐步实现了外部市场的规模化运作,外部市场已真正成为各油田企业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石油集团以全球视野审视世界能源发展格局,把握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从肩负的三大责任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出发,提出了“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目标,把加快发展国际业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了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台,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实现国际业务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的战略部署。作为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排头兵和主要依靠力量,石油未上市企业必须积极推进市场开发主导战略,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为各油气田未上市企业巩固、扩大市场领域和市场份额服务。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是各油气田未上市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场是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的营销理念形成不同的营销模式,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营销理念,是油气田未上市企业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的根本。多年来,虽然部分油气田未上市企业一直致力于市场开发管理体系的建立,但目前大多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市场开发的主体仍然是各油气田未上市企业的二级单位,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未上市企业管理层的统一监管和协调职能,没有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未上市企业的整体优势没有被充分发掘。随着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石油未上市企业的压力逐步增大,只有整合企业资源,构建“大市场、大营销、大贸易”的市场运作格局,按管理层、经营层、操作层搭建企业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建立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业务流程,拆掉“篱笆墙”,才能使“五指变成拳头”形成合力,形成未上市企业整体市场运行和集中管理层以及二级单位项目组织操作滚动发展层协调运作的格局,发挥未上市企业的整体规模和资源优势,实现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三、市场信息平台是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运行的重要载体,是市场营销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目前,部分油气田未上市企业市场信息体系虽然已初步建立,但是科学的、有效的市场信息平台并未形成,外部市场信息、内部市场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和有效整合。随着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取和保持优势的必要手段。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信息平台,完善包括市场开发、信息反馈、客户服务等在内的市场信息网络,全方位、多渠道获取市场信息,才能实现市场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为企业开发市场提供信息支撑,为领导制定和调整市场营销战略提供依据.为各油气田未上市企业大踏步“走出去”提供高速便捷的信息平台支持。

四、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油气田未上市企业拓展外部市场发展空间的内在动力。

市场营销网络能否健康、高效运行,建立科学,完善的市场营销考评体系和激励政策至关重要。目前,各油气田未上市企业的外部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外部市场开发管理工作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外部市场开发的需要。尤其是目前的考核激励政策还很不完善,还不能充分调动外部市场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依靠政策激励员工,才能留住人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软环境”建设,调整制定适合的、有效的考核激励政策,才能使外部市场职工安心扎根岗位。

五、高素质的技术和市场开发,管理人才,是实现外部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才市场运营第5篇

一、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整个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核心的环节。加强和完善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开拓精神、创新精神,是把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未来职场能力的关键因素。

但从现在我国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理论教学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学校和老师都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如何改善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都还有很多不足,加强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陈旧

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多学校在理论课程里加入了一定的实践环节,但核心仍然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成了理论教学的陪衬。虽然很多院校都多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但核心仍然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步伐缓慢,成果不理想。另外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缺乏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安排很随意,内容比较陈旧,于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造成了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要的脱节。

2.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相对滞后

在现在的市场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缺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于理论教学,传统教学方法还比较适于,但对于实践教学,必须要导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对老师的师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3.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实践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很多高校教师,是毕业以后直接走上讲台,本身可能缺乏市场实践经验。在理论教学阶段,这样的教师可能还能胜任,但在实践教学阶段,只有有实际的实践经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引导实践教学,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起到良好的实践教学的效果。

4.校外实训基地运作效果不理想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很多院校都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且级别也越来越高,但从实际的运行效果来看,大多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效果有限,因为涉及的企业的商业秘密,而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停留时间又比较短,校外实习实训也缺乏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多数校外实训基地的运作不够理想。

三、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想改变现在的实践教学现状,必须先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方式,建立一个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只有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才能比较彻底的建立实践教学中心体系,这样的体系建立起来后,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让理论教学融合到实践教学总,让学生更能与现实市场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培养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市场营销的教学,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要鼓励教师自己先去市场实践,给教师离岗实践的机会,让教师轮换的企业去参与企业实践,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在企业兼职、创业,鼓励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只有教师有了实践经验,教师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成为榜样和导师,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创新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学校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可尝试由学校出资组建校园教学超市,以服务教学,突出学生实践锻炼主,兼顾经济效益,独立运作,自负盈亏。教学超市的定位是学校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它既是专业教师获得特定职业经验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基地,又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态度的综合教学场所。可以成立以专业老师为主体的董事会,推选董事长一人,并对股东会负责,主要负责制定超市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等事宜;并聘任学生为超市经理,负责超市的日常经营管理,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具体实施超市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聘用其他财务、收银和营销等人员。学生作为教学超市日常管理的主体,负责教学超市的卖场布局、商品陈列、商品采购、价格管理、促销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把教学超市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超市,充分发挥其教学实训、实践实验田的作用。

4.建立有效运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当地的企业、公司,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有足够的实习场地供学生开展教学实习活动。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织学生进入企业考察与实践,让学生尽早接触市场、了解市场运作现状,实习基地将凸显职业岗位需要,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练就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促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尽快成长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专门人才。

人才市场运营第6篇

县级人才市场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手段运作,市场建设缓慢。市场分为充分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人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型市场,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全国人才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市场发育初期赋予一定的行政手段,依靠行政力量的扶持与推动,是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的有效手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用行政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市场,会出现市场业务发展滞后,服务质量降低等现象,会偏离当今人才市场整体运作轨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县级人才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二)人才流动量小,主体到位率低。从市场需求主体来看,我市县级区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才流动量不大,人才市场功能较难充分发挥。在县级人才市场两个主体到位率较高的是那些开放程度较高,用人机制较为灵活的非国有企业。而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市场到位率偏低。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国营、集体企业面临改制,裁员量大,需求量少,有需求的但往往要求较高,县级市场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三)功能不够健全,技术含量较低。在县级人才市场信息,招聘服务,人才开发等基础性市场功能已基本建立并得到初步应用。但是,由信息功能衍生的人才信息的技术分析与处理、薪酬设计与分析、供求预测与调节等功能;由人才招聘衍生的人事诊断、人事制度规划、人才派遣等;由人才开发衍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由人才评价衍生的人才测评、职业生涯设计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人才开发技术均未能有效展开和应用。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服务市场发展缓慢。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人才网站建设十分缓慢。由于县级人才市场条件限制,硬件设施投资不足,专业性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县级网络人才市场发展。目前,*市县级人才市场只有长阳和宜都建立了当地人才网站,但由于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原因,网络信息更新慢,点击率低,宣传力度不够,运营效果不够理想。

转变观念,结合实际,建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县级人才市场,是摆在人才市场管理者面前应该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的机制是人才市场发展的原动力。机制是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活则市场活。回顾人才市场的发展不难看出,用行政的办法办市场只能是贴钱挣脸面,用市场的办法办市场才能使市场得到长足地发展。县级人才市场机制放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机关对人才市场充分放权。把人才市场当成真正独立事业法人看待,独立参与社会活动,自己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人才市场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分配权。把人才市场当作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窗口。二是人才市场自身的运行机制要活。用人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实行绩效考核,奖惩分明。三是把握市场脉博,尊重市场规律。实行企业化管理,就是要使人才市场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业务自主经营、自担风险。

人才市场运营第7篇

笔者曾经在多家国内知名家电企业作过管理顾问,对家电行业的变革历史、变革趋势、面临的问题有比较直观的了解。本文聚焦于营销组织模式的变革,就目前家电行业出现的多产品运作的整合趋势作初步的背景原因、挑战、解决思路作出分析和思考。

一、家电行业多产品运作趋势的背景原因

跑马圈地年代的过去,整合时代和超竞争时代的来临,营销体系从点效率向系统效率的转变,从跑马圈地要市场效率的时代向整合协同要管理效率的时代转变。

跑马圈地的时代,市场的机会空间很大,市场上驰骋的都是占地为王的枭雄,企业的管理就是简单的给地盘,给任务、不关注实现的手段,只关注结果,而且是分兵作战,卖彩电的有自己的队伍,卖空调的也有自己的队伍,在某种意义上是靠“人海战术”,是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在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竞争对手无法抗衡的前提下,市场的效率得到充分的释放。

笔者服务过的某大型家电企业的小家电群就是这样的运作模式,通过产品事业部进行事业的不断扩大,每个事业部只运作2-3个产品,事业部之间没有横向联系,都有各自的队伍在同一区域开展业务,在争夺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的同时,在经销商资金资源、终端陈列资源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内部竞争。

现在随着整个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当市场空间逐步变小,竞争环境日益恶劣时真正进入了微利时代,单兵作战把队伍铺上去,销量并没有真正的增加,反而企业出现冗员与人才短缺并存。市场空间的争夺利益小于内部竞争导致的不规模和不协同后,人力资源、经销商资源、终端资源的相互割裂就造成极度消耗与浪费。此时,市场效率的营销模式必须向管理效率的营销模式重心转移。原因在于以单一产品运作研产销的模式在销售增量上已经没有优势,而且人员队伍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的增加已经超过了市场和竞争增量的前提下,必须依靠整体的运作,特别是营销体系的整合运作,从队伍的整合到经销商资源的整合一直到终端资源整合要效率。

二、家电行业多产品运作面临的挑战

1. 转型的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系统思考

从单兵运作的市场效率型企业组织模式转变成多产品运作的组织模式,企业往往是从人员成本、通路成本费用上升,利润下降的角度出发,简单的理解为“精兵简政”对整合面临的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多产品运作后由于准备不足导致的组织体系运作混乱,内部的协同不但没有产生,反而是导致原有的单兵作战能力受到了抑制,人员积极性、公平感减弱,骨干员工离职现象频繁出现,在销售和利润体现上还不如单兵作战时期的简单相加。整合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企业的合并,所以我们需要对面临的问题首先做系统的思考。

2. 多产品整合运作面临的组织问题包括:

1.) 首先是协同运作的组织管理理念惊人的缺失

中国的文化是宁为鸡头不为牛后,以往的单兵作战的营销组织模式是符合这种文化习性,管理是简单的,只需要人盯人的感性管理。但是面对多产品运作的复合组织模式就显得无所适从,原来的优势就转变成新模式运作的劣势。

笔者曾服务过的一家著名小家电集团在转型过程就面临这样的情况,以前的产品事业部是基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放权体系,整体的小家电共用一个企业品牌,同时也是产品的品牌。局外人看似乎是一个企业整体,似乎应该很有管理体系,其实集团内部事业部之间都是单独运作,而且管理上是简单的基于个人能力信任感的人脉化感性管理,只是由于集团层面整体的品牌运作得力,给外界一种整体上很有管理秩序错觉。家电企业是接受培训较多的行业,但是以往接受的培训,营销人员吸收的比较多的是策略体系上基于个人的市场操盘能力,而缺乏整体运作的组织管理理念和方法技能,整合之后中层到基层营销管理者协同管理概念缺失达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2.) 其次是营销队伍的转型问题

面对多产品协同运作后,整合的营销团队怎么来形成,如何来形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营销团队,如何使得原有营销人员从猎手向整体运作所需的职业化选手转型,如何使营销人员从一匹匹独狼变成协作的狼群,真正提升整体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整合之后营销在队伍建设上所面临的的困惑,这些困惑包括区域经理江湖老大习性的难以改造,以及营销队伍状态难以从单兵作战到整体协同的转化。

在笔者服务过的那家小家电集团,过去做市场,开发出某一项产品,只要以分山头的做法设置产品事业部,以独立的队伍把人铺上去,机会牵引人才,机会造就企业,不惜内部对经销商和终端资源的恶性竞争,用非常规的市场运作方式打开外部的市场空间,抵消内部的消耗,对企业整体而言,市场是不断扩大、利润不断增长。而组织的内部管理是简单的基于人的管理,给你一段时间,一定资源,完成销售目标极大的激励,然后看结果,不行就换人。这样的结果是企业营销的各层级都是单兵作战的个体集合,没有协同,笔者刚进入该企业时候,对严重缺乏制度化管理的情况深有体会。

从整体的市场环境看,在超竞争状态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由于利益关系被动转型,原先的人力资源素质特点往往变成了转型的瓶颈。

首先,多产品运作在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必然是“精兵简政”,管理的岗位减少了,特别是多个单品区域分公司合并成区域市场一个多产品运作的分公司,区域经理的岗位减少了,原先的人员的角色转化就出现了困难,不能继续担任区域经理的人往往是离职,对企业来说,多年的培养成本就是不少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真正所需要的有协同管理理念和能力的,能整合运作多产品的职业化的营销人才又严重缺乏,整合之后能担任区域经理的人选往往是销售额做的较大的原有区域经理,并不是具有这样协同能力的营销管理人才。

其次,过去单兵作战时代,一个区域平台人员较少,业务模式简单,在转变成多产品协作运作的营销模式后这就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基层的营销人员以往操作一个产品转变成操作两个以上产品,在能力上是否支撑,在资源分配上是否协调等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原先完全以感性和兄弟情节为纽带关系在面临组织整合后,在需要建立理性规则下,单兵作战到整体协同在文化、思维习惯上、行为方式上原有的业务队伍都面临转型的挑战。

3.) 总部支持和管理职能发育问题

以往的单兵运作,企业的中间环节与高端专业管理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发育,过度的扁平化使得企业中层职业能力与高端专业管理能力无法发育。多产品运作不是简单的队伍合并减少成本问题,涉及的是伴随营销模式的转变,整体的业务模式的转化,总部的支持职能和统一管理和必要的控制职能都必须发育。由于市场前端的经销商资源、终端资源的整合,带来的应该是在市场策略、广告支持、促销支持等各种支持和管理职能的整合功能发育,这些都需要在组织结构和形态上得到落实以及配置专业的营销策划和管理型人才。

笔者曾经咨询的小家电集团在以往的单兵作战时代,集团总部往往只具备整体企业品牌的推广功能,而且也只是在广告形态上的策划功能,对整体的地面促销缺乏资源共享的规划,同时对经销商和终端资源的管理一方面缺少系统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而且有过一线营销经验的市场策划人员。

同时,由于基于IT的信息系统缺失,整合之后缺失的整体管理状态,多产品之间的协作关系没有有效进行管理导致丧失了对市场的整体控制能力,使得企业整体运作多产品的营销专业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偏弱。

总部支持和管理职能发育不全,关键还在于企业普遍认识上还缺乏战略眼光,认为这些功能的发育还是成本而非投资。

三、家电行业多产品运作的操作思路

1. 思想上对整合的之后组织变革的系统理解

从单品运作到多产品协同运作,营销模式是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转向精兵简政与资源集约型,战略的实施路径的改变对组织方方面面的影响,要树立“整合需要协同效益,协同需要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理念。

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家电企业转向多产品协同运作,要求企业从分兵作战的“人海战术”转向整体协作的“精兵简政”,从营销的散兵游勇转向营销的团队建设,从单一掠夺资源、无节制的资源投入与损耗转向资源集约与整合。“精兵”,就是要致力于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员工的能力建设,提高员工的人均效率;“简政”就是本着“谁接近市场谁拥有权利,谁配置资源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基于市场与客户进行授权赋能,进行营销模式转型后的组织建设。团队建设,就是要使营销人员从“独自外出的猎手”变成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群狼”,致力于提高营销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与整体业绩。所谓资源的整合与集约,就是要从单一掠夺资源、无节制的资源投入转向提高资源的有效性,对营销资源进行有效的多产品协作运作管理,要真正把营销资源上升到经营管理的层面,经营营销,包括经营客户资源、经营人才资源、经营信息与品牌资源等。

2. 从经销商、终端资源的跑马圈地、内部争夺客户资源到终端资源多产品的精细化组合管理

过去企业对市场的占领与扩张是一种粗放式、跑马圈地式的,同一个区域市场,经销商、终端资源在企业内部各自运作的队伍中存在严重的内部恶性竞争。转变营销模式后,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支携多产品运作的队伍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在于对经销商资源、终端资源进行精细化的组合管理,对客户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抓住核心客户;在于经销商、终端资源管理要做到精细化、模板化、标准化,对经销商、终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要对潜在客户进行培育管理;对经销商、终端资源各种资源实现有效配置、有效整合与结构优化。

3. 组织上发育高端专业整合营销管理能力,对整体营销管理和专业支持、管理职能的重视

整合后企业的营销组织变革的核心,而是要通过组织运行机制的创新,通过发育总部高度的市场策划、培训和管控协调能力,解决市场前端普遍的多产品运作的资源使用矛盾和管理协作矛盾,强化组织对市场的有效规划与控制,减少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而不是以往简单的扁平化人脉管理;通过发育高端职业管理能力,使各层管理者和企业员工承担起营销责任,提高营销执行力。例如总部的市场部是整合之后需要重点发育的职能部门,通过市场部的单产品策略分析,多产品策略资源整合使用方案等一系列的策略方案指导区域市场的操作。同时市场部又是整合产品运作的市场信息分析者,根据动态的市场环境及时在战术上对各区域市场进行指导。

4. 考核机制设置上的引导,达成市场集中运作和分产品专业规划的有机结合

管理上有至理名言“你想要什么就考核什么”,整合之后新的营销模式要形成牵引机制,即告诉营销人员企业的整合运作的目标在什么地方,企业对营销人员转变能力的期望是什么;激励机制,即如何通过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结合使得营销人才把舵产品运作的协作关系结合在一起;在组织的考核机制上就需要把整合之后的业务操作要求和转业职能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层层分解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同时在绩效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运用上形成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以笔者曾经咨询的一家大型家电企业而言,转变成多产品运作的营销组织模式后,总部依然设置分产品的产品本部,负责单品的政策研究和市场策略的制定。区域市场分公司的组织上,同样派出产品经理,在产品经理和分公司总经理之间的关系处理是:总经理对全产品业绩承担完全责任,拥有整体运作,特别是网络运作的资源,而且对单品有最低任务要求,对直线的业务队伍承担管理责任,具有直接考核权,产品经理具有单品的资源使用分配权,通过单品指标设定具有间接考核权,就是说,单品考核由产品经理根据单品的考核期间阶段性运作目标提交给总经理,总经理对多产品运作指标进行平衡,加入整体的管理要求,形成对下级多产品运作的业务员统一的考核指标,日常的管理就针对考核指标各施其职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人才市场运营第8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有序接替

一、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的目的与意义

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不仅仅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去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岗位生产的真实环境,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高效融入团队也需要学员深入到企业中去;理论教学内容必须和经济社会及企业发展实时联系在一起。因此,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及机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石。只有通过灵活的育人机制、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高效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以高水平的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市场化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

校企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是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保障。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的模式,为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方案的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职业教育传统的封闭性教学模式,向原有的、模式化的职业教学管理方法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的探究,促进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健康稳定地发展,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应有的作用,实现实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有利于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有利于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论证,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生产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吸纳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使企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实现有序接替;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有利于职业院校引入行业企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企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实现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对接、教学标准与企业技术标准的对接、教室与生产现场的对接、学员与员工的对接、毕业标准和用人标准的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过程中无论是在校企双方共同对“双师”进行构建交流的方面,双向提供服务方面,共建实训基地方面,共同对学生评价方面,都围绕着如何创新运行机制使得企业与学校运作大前提下,保证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健全合作制度是深度合作最根本的保证,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通过制度规范起来。同时在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的过程中秉承共同商议共同培养的原则。校企在合作互信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双赢。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面向市场,不断破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企业高技能型员工队伍的有序接替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以企业、学院为双主体,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的多元化办学体制。通过对教育部推行“教学工厂”、“企业校区”、“校企双体”实现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学员实训生产化,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体制制度方案。

二、我国现行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主要归纳为三种

(1)“教学工厂”――最初来自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构建出与企业生产同轨的真实生产场景,并依托真实的生产场景实现教学与实训、学习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所学即所用”。

(2)“企业校区”――要求合作企业提供大量的有技术含量、专业优势的顶岗实习岗位,给予学生“同工同酬”的待遇;为学生组建标准课室,以供顶岗实习的学生离岗期间学习理论知识。这其间,企业实训是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企业见习是告诉学生“怎么做”,企业顶岗实习是教学生“怎么样做得更好”。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业并经考核合格后,合作企业享有优先录用权,学生也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3)“校企双体”――就是将院校中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推广及员工培训等活动空间进行组合,校企共同建立一种相互依存、互相帮助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共同体。

人才市场运营第9篇

关键词:全版权 运营 市场 内容 合作 并购

中图分类号:F270;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12-02

全版权运营在文化产业生态中已经出现了很好的实践和案例,是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拥抱“互联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有效选择。只是在目前的全版权运营实践中,相比民营企业文学网站做得风生水起,传统国有出版传媒企业多是参与产业链条的部分环节,其角色扮演不够活跃,市场表现应该更好。

国内目前“全版权”运营相对成熟的案例,多是网络文学作品。前几年的《步步惊心》、《甄执》,近两年的《花千骨》、《琅琊榜》等网络爆红小说,不同顺位地全部或部分完成了在线付费阅读、传统纸质书出版、影视剧和游戏改编以及其他衍生品开发(全版权运营的起点一般是在线阅读,但产业链条各环节的顺位不完全固定)的全方位传播和立体式的售卖格局,形成了对产品内容资源的一次生产和多次销售。

一、全版权运营的定义

版权亦称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特殊权利。按照《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可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等17种权利。全版权运营指的是指将一个内容资源的所有版权,包括电子版权、线下的出版权、影视和游戏改编权以及一系列衍生产品的版权等进行立体化综合开发,实现全方位、全媒体传播,实现内容一次生产、多次销售。

全版权运营从版权(主要是著作财产权)的角度,也就是基于内容资源的角度来讲的。多媒体或全媒体开发是从内容资源的表达方式、传播手段和呈现载体的角度来讲的。全版权运营的过程和结果就是多媒体或全媒体呈现,多媒体或全媒体开发是实现全版权运营的有效选择和尝试路径。

二、全版权运营的市场条件和基础

全版权运营是业界发展趋势和方向,但是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全版权运营的成熟发展,需要具备以下的条件和基础:

一是版权经纪市场的成熟发展。职业版权经纪发挥交易中介和沟通谈判功能,维护作者权益,专职与文化企业进行版权交易和合作。只有版权经纪市场发展成熟,全版权运营市场才可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是法治体系的更加完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只有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充分发挥规范市场行为的作用,才能使社会诚信体系日臻完善,才能很好地约束交易双方(作者、内容开发商)和第三方(版权经纪、盗版者)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和费用。

三是全版权运营的理念深入人心。从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和从业人员要普遍具备全版权运营的意识或理念,才能考虑到一次性获得全部版权,考虑到全版权的运营。国有出版传媒企业只有在资源配置、组织设计和管理运营等方面大力支持并积极实践,而不只是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发力,才能通过全版权运营,衔接“互联网+”,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四是资本实力的支撑。全版权运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是资本实力的比拼,是传媒和资本的结合。只有大量资本注入,才可能取得全版权,才可能运营全版权,因为融通全版权产业链的各环节都需要资金支持。

五是人才的支撑。全版权运营产业链延伸长,涉及策划、制作和交易环节多,需要文化产业各方面人才的相互支撑和通力合作。全版权运营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熟稔文化产业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也需要版权交易、文化创意等专门人才。

三、全版权运营的核心

全版权运营的核心是内容。对于出版、影视、动漫、演艺等类别的文化表达形式来说,始终是“内容为王”。这里的内容是偏重于文学的内容,即好的故事。从这一点来说,全版权运营也就是“文学+”的演进过程,即文学和影视、动漫、游戏、演艺、文化产品的结合,把原始文学故事进行多次改编和再创作,进行文化衍生产品的创意生产,通过立体营销和多次售卖,放大社会影响,最终放大内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合于全版权运营的内容,在不断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不同板块的相互作用,凭借广泛的社会和市场影响,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或独立的文化品牌。

发现、积累和经营内容是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的全版权运营市场行为来看,相比于文学网站(或大型网站文学频道)这个内容资源社会化供给平台,传统渠道对于内容资源的开发处于相对劣势。网络文学平台具有内容资源筛选和价值发现功能,依托粉丝拥趸的鉴别、追捧,可以发现最具有挖掘潜力、市场开发前景和人气高的内容资源,获得了基本的市场认同和消费需求,是一种全版权运营的市场预热和前期宣传造势。网络文学平台的优势,还在于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也通过流量和点击率给内容资源估价提供了数据支持。产业链不同环节或板块的附加值是不同的,线上阅读盈利最低,影视、游戏盈利较多,所以要从产业链条的源头――内容资源开始布局。

四、全版权运营的四种意识

全版权运营要求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的从业人员,要有全版权运营的理念,在策划选题和经营内容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到纸质书出版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涉及到数字出版、影视、动漫、游戏、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市场拓展。具体地说,全版权运营要具有市场眼光、品牌意识、合作意识和营销意识。

一是市场眼光。市场眼光要求策划选题和开发内容资源时,具有市场敏感,对潜在的读者、现实的目标群体的阅读趣味、文化体验需求有基本的把握和大致的判断,对娱乐市场流行元素具有敏锐嗅觉,能够预测到什么方向、什么类型的选题或内容适合全版权运营,可以在全版权运营中培育出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好的市场效益。要立足市场,面向消费,在扩大文化产业消费、刺激读者购买需求的思维中寻找创意、作品、作者和机遇,契合市场需求和时代脉动。

二是品牌意识。品牌意识,就要求在全版权运营语境下的选题策划和内容开发,要寻找优秀作者、优秀作品进行合作开发,要寻找具有的潜力作者和市场前景的内容培育品牌,全版权运营的过程就是品牌培育、保护和综合开发的过程,全版权运营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运营。品牌是作者和内容的标签,作者和内容是品牌的载体,品牌的培育关键是作者和内容得到市场高度认可和青睐。

三是合作意识。全版权运营涉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涉及到影视、动漫、游戏、文化产品开发等不同文化领域或产业板块,是文化产业不同范畴之间的融合和跨界,不是单纯依靠某一板块的从业人员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全版权运营需要通力合作:从文化企业内部角度来说,是团队合作,全方位开发资源,立体化运营。从文化企业与创作者角度来说,两方面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合作共赢。从文化产业板块来说,即使某个文化企业拥有所有版权,但是其自身在全版权运营中很难操控全流程和各个环节,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角度很有必要与文化产业其他环节合作。

四是营销意识。全版权运营的过程也是营销的过程,是从线上到线下、从产品到服务的全流程、立体化的营销。图书出版、影视、游戏等的发行营销只是其中一环,一般来说可以是整个营销过程的起点,也可以是中段。总之是要培养、巩固、扩大目标受众,使之成为铁杆粉丝,连续消费纸媒介、电子媒介的文字内容,消费影视、动漫、游戏,消费其他文化产品。

五、市场介入模式

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积极尝试全版权运营,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最好的介入或参与方式是合作,通过主动与网络文学平台合作,积极参与产业链条塑造。通过另起炉灶的自办网络平台方式,显然是不经济、不理性的行为。因为网络文学平台不仅具有前文所说的功能和平台优势,其本身大量的、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的内容资源,众多的用户资源,稳定的受众黏性,在市场中的认可和品牌影响,不是自办新兴网站可比的。另外,依靠自身的资源配置,直接挖掘自身现有内容资源进行全版权运营,需要敏锐的市场嗅觉、较强的策划营销能力、较大的资本支撑和人才团队基础;需要著名作家的既有受众群体和品牌影响,代替网络平台的市场过滤、预热和造势,基于文化产业市场从来的不确定性和盈利不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

一方面,从内容提供商的角色,提供传统传播渠道积累的内容资源,作为原始资源参与全版权运营,还可以把部分内容资源放到线上,通过网络文学平台的内容筛选和价值发现功能,检验到自身已经储备的、适合于全版权运营的内容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直接介入产业生态和链条中去。并购的方式是比较迅速的扩张方式,可以依托相对成熟的目标企业,规避自身直接参与竞争的市场壁垒,发挥资源整合和目标公司既有的优势,快速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但是目标公司(主要是成长性和核心人才团队)的选择,并购价格(主要是溢价)的确认,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并购后的团队稳定、管理协同、文化认同也是风险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妮.“全版权”运营: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文化报,2014.3.19

[2] 吴娜.中国“全版权”时代何时到来[N].西安晚报,2014.3.31

[3] 刘志伟.“全版权”运营有望成趋势[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2.25

[4] 黄子祺.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现状、问题与展望[EB/OL].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