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4:25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趋势与对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初的十年内不但实现规模的扩张,而且以建设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推进器,转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办学效益的内涵发展阶段。这种转变,既是国家推动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高职教育处于本科院校、中职学校以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多元竞争和多方挤压下,确立自身特色及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

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其办出特色的关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专业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如果不能打响高职教育的质量品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多元竞争压力下,它将会失去发展的空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强化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1 适应性需求原则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经济天然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的适应性特征更为突出。因此,不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适应性都是高职专业设置调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进步的需求和趋势相适应。专业设置必须改变以往供给制的模式为需求模式。因为需求模式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客观分析与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不竭的动力。

2 条件可能性原则

需要与可能是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强调需求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可能,即设置专业所具备的条件。师资、教学设施等自身条件,是专业设置的基础。是实施专业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特色专业的创建需要依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个专业应当拥有具备较高知名度和科研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能对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有良好的教学基础设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实验、实训场所要能满足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验能力与综合技能的要求。还应拥有相应的校外实验(训)基地,且条件能模拟相关行业实际场景,紧跟行业发展要求,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 科学规范性原则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首先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仔细分析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人才需求的情况,分析比较这个专业在本地区同类高职院校中开设与发展的情况,分析开办该专业可能发生的成本,力求在一定的教育投入和运行成本的前提下,取得专业教育的最大效益、最高效率。

专业划分的科学性。专业划分应按产品结构、生产过程、工艺特征、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划分、设置。要宽窄适度,既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又要考虑就业的适应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岗位与职业的变化会越来越快,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就业适应性。因此,专业划分一定要科学。

专业名称要规范。专业名称的规范首先是专业内容的外显,人们一看便能“顾名思义”,即一看就能基本了解专业的培养方向。其次,专业名称要有国内外的通用、通识性。教育部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因此,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可以参考这个专业目录。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

1 加强学校传统优势专业的设置

任何专业的设置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特色专业的设置,它需要在不断的建设与发展中,改进不足、优化整合。因此,具有地方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的学校传统强项专业,最具备建设特色专业条件。对此,要进一步加大其建设力度和投入,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利用传统专业雄厚的底蕴,创特色,使老树换新颜,焕发新的活力。

2 鼓励新兴优势专业的设置

鼓励新兴优势专业的设置,形成特色。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带来某一领域人才的空白,这给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带来较大的机遇。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在专业设置上,由于面对的是新的行业特点,各校都处于摸索阶段,学生的选择也比较盲目,在这个形势下,谁优先凸显特色、创出品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使得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取得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获得社会的肯定,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3 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改革方案

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是创特色的前提。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是专业设置改革思路的总蓝图,占有核心地位。要以能力为突破口,围绕应用来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层次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人才培养目标应能体现以高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综合素质好、具创新性的人才;教学内容应体现实践性、实用性,现代技术含量高;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创特色做不懈的准备。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就业市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和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既有宽广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承担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专业,专业建设好坏关系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就业市场角度进行思考。

一、专业与专业建设

专业有广义与特指之分,广义的专业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特指的专业是一种实体,指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它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形成的。随着社会发展,知识不断增多,分工日渐细化,专业也要随之不断发展,传统不合时宜的专业要逐渐淘汰消失,相应的也要开发设置新专业以适应社会需要,那么就要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业评估。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它强调职业岗位技术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其专业建设应依托社会经济发展,立足职业变化需要,具有市场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那么其专业建设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促使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益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状况

1 专业设置:功利性倾向严重

专业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向一定行业和职业,具有较强针对性,体现了社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设置受市场变化影响,更加可变和开放。很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新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动向,又往往缺乏调研和严格科学论证,缺乏明确定位,目标模糊,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比较粗放和盲目。只根据市场需求,忽视学生发展的长远需要,往往使得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成长。

2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如果说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命力所在,那么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就是生命力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

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水平,都与国家对高职专业技能教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多数教师既授课又担任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也使他们难以抽出时间,加强自身学历提升。目前新引进的教师较多来自普通高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专业经验,从工厂或企业单位聘用的兼职教师,虽有实际经验,但又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很满意。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会有限,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3 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要随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不断改革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中三部分的比重从小到大应依次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根据了解的情况,高职院校实践课开课率并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给学生足够高质量动手实践的机会。

高职院校面向地方办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本地特色。教材编写上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应科技发展与生产实际需求。目前可选用的教材种类多样,但是多数教材仍重视理论,充满“学究”气息,而少了实用性。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校特色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最好能开发校本教材,更具针对性。

此外,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4 专业评估:主体单一

专业建设要有一套健全的评估机制,以保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评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也是一种约束,通过不断地评估、改进、再评估、逐渐完善,提高专业水平。现阶段专业评估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评估内容包括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估,对建设成效差的专业给予警告或撤销,对发展有潜力的专业找出不足,促使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直接面向市场,但是单一的政府评估主体易造成评估标准不够多样化和不够客观,专业建设应采用多主体参与评估,比如学生、企业、学校本身,不同视角的评估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

三、就业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要求

经济学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就业市场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就需要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联系更加紧密,就业市场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专业建设。就业市场由一系列职业和岗位组成,所需人才标准也各异。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变动性,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需要就业者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适应性,理论扎实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给培养人才的专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建设好专业才能促进个人现在和今后更好地发展。

1 专业设置: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

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社会的需求,目前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结构变化对人才层次和类型要求更加多样,而变化的周期正在缩短,面对这种趋势,专业设置要有远见。前期需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预测职业变动倾向,专业设置不能只针对某一职业或岗位,应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以培养学生交叉、综合、整体化的知识结构以及自学能力为目标,设置复合型的专业。专业设置之前应能预测现在的专业潜在的市场是什么,明确现在的需求反映了哪些潜在的市场,以及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市场和专业?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后续发展需要。

2 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发展,优化结构

“双师型”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岗位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使培养的学生对市场有很强的适应性,教师要先行一步。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现状,加强培训尤其是实践培训是必需的。其次,在师资建设上要考虑年龄构成、职称比例、学历层次等,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资源效益的最优化。此外,加强非专任教师的管理,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课程与教材:企业参与,增强针对性

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应依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就应结合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总体目标以及各项具体技能指标,课程内容要贴近工作实践,能反映学生将来工作实际。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始终反映企业现实需要。对职业或岗位群

能力具体要求与发展要准确把握,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来构建有机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

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要形成一种核心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中间带知识。这种知识结构的完善主要依赖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此外,学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至关重要。

4 专业评估:多主体共同参与

专业建设的好坏,在于此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对专业的评估要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比如从学生角度,学生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专业是否适应学生需要,学生最有发言权;另外从企业角度,学校毕业的学生到职业岗位中是否学有所用,通过企业反映的实际状况检验学校的专业水平;学校也应建立专业评估委员会,进行自评;还有一个评估主体就是政府,主要从宏观方面协调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各主体共同参与专业评估,能反映专业建设的不同侧面情况,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益处匪浅。

总之,从就业市场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面向职业群,满足特定领域的规定;同时具有多变性,体现在专业内容的更新及调整周期短,需要紧跟市场前沿,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另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与企业是不可分离的,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来进行专业建设,容易缺乏个性,导致差异性不明显,不利于形成特色。

四、改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1 设置复合型专业

专业设置要有战略眼光,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不仅考虑当前市场需要,也要关注市场潜在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都工作在生产、管理与服务的第一线,这些职业或岗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对学校来说,应设置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专业,即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的专业设置既稳定,又有很大的灵活性,也便于资源共享,对学生来说,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增加其职业选择能力。

2 发展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知识能力要不断更新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就业需要。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增进知识,形成能力,以科研带动专业发展与建设。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要立足于教学,进行应用性的研究。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发现问题,或从企业获得研究课题,通过科研,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在教学中也会有更丰富生动的内容,而不至于照本宣科。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3篇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稳定的生源。特色专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开放性特点。

注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发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满足特色专业建设教学需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业带头人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知名度;有满足特色专业建设理论、实验和实训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设备;有广泛的利用社会的教学资源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合作紧密;有完善的投入机制和稳定的经费渠道,经费投入能满足特色专业建设持续发展需要。

二、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特点,以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在特色专业建设上,要确定学校专业的整体布局,确定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哪些专业要建设成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的多样化、多层次化趋势,职业院校只有把握住市场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局面。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设置的,专业名称强调统一性而缺少灵活性,专业的培养目标较宽,难以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在专业方向和素质能力方面的需求变化。我国民族众多、区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区经济特点明显,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具体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根据社会需求、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四、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定位

职业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职业特色的定位应对专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充分调查,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方法进行。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定位是在深入调查和分析教学资源在本专业建设中所具备的优势和所处的劣势,结合外界环境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基础上进行的。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定位特色提炼结果。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

五、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1、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2、明确的培养目标。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体现课程特色和培养方法的特色。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4、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5、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体现,教材必须和特色相适应。6、专业教学改革要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的教学管理方式,对特色专业要赋予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7、强化实践性教学。要精心设计每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保证实验课开出率。8、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聘请校外专家授课,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确保特色专业的建设。9、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工作能力,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10、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治学空间。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4篇

从学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人才培养而设置的;从产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而设置的。两者应该也必须统一。就高职教育而言,专业不应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应是“技能专业”或“岗位专业”,归根到底应是“产业专业”。既然如此,我们的专业建设就应围绕产业需求来做文章。

普通高校专业建设公认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中尤为注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和它主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契合的。相对而言,高职专业建设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受产业需求的影响与控制。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高职培养的人才与一定区域中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和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具有极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分析专业建设比较成功的高职院校的经验后,可以认为高职专业应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能力为依据、以技能训练为参数、以专业交叉复合来综合”的设置原则。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就是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并根据这种导向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

第二,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为依据。就是针对一个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可以比较“营销专业”和“汽车营销专业”、“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区别。虽然都只有两字之差,但可以认为,反映了高等职业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上的差异。

第三,以技能训练为参数。就是要针对技能训练的现有条件和近、远期可能具备的条件来设置专业。实训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手段,缺乏实训师资、基地和设备的专业建设是不可想象的。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着重于专业的质量建设、内涵建设和细节建设,消化专业数量扩张带来的“质量”滞后问题。夯实基础,才能给专业的再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或专业群。

第四,专业综合。专业建设还应考虑专业综合,这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由于产业第一线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用多专业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在专业设置时,应根据岗位要求跨专业的特点,通过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

教学计划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平台。课程实施是专业建设的最基本要素。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构成,不应也不可能像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应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知识构成。必须强调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针对性、适时性和应用性。

可以认为,提出了很多年的“够用”原则,精髓并没有被完全理解和运用。首先的想法是,按“够用”原则,将学科型教学计划进行精简,形成高职的教学计划。但是,有系统的东西经过精简,还有系统性吗?系统如何构成呢?第二种想法是,公共基础与专业基础不变,在专业课程阶段,针对不同岗位设计不同模块,组合成为各种链式教学计划方案,最后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难点是,面对纷繁变化的产业需求,需要设计多少种方案呢?除此以外,这几年还相继出现了许多改革方案。实践证明,都有不足之处。其实,还是要回到“够需够用”原则。

高职生源的知识素质是显见的,在可预见的期间内,生源的知识相对素质不会有较大改变,因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大众化。对待这种生源,有能力要教,没有能力,也只能或者说必须创造能力去教,只是如何创造一个较切实的培养目标,是很值得探讨与研究的。现阶段高职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岗位就业,就是具有一定技术与较高职业能力的岗位就业。技术,靠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得到。在生源相对素质不高时,就只能强调够需够用了。职业能力:靠大量的实训获得。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强调从产业、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也就是说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先确定与岗位接轨的专业课程与实训要求,再考虑支撑它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训,最后再考虑公共人文课程与实验。即教学计划应从产业需求“倒推”形成。按“倒推”形成的教学计划,才能使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最终符合“够需够用”原则,符合“就业为导向”宗旨。

“倒推”要求教学计划制订者、实施者必须与产业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必须对本专业产业第一线的技术与技能有相当的了解与掌握。这实际上就是双师型教师。产教结合,不能仅仅停顿在将产业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上,学生要下产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者、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更应多下产业。

按“倒推”原则形成的教学计划是有结构,有系统的。它的结构和系统就是职业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分为三种水平:技能、技巧和技艺。高职的学生应达到那一级呢?笔者认为至少应是技巧,因为高职教育毕竟有别于中职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充实于教学中。费茨的自动化理论认为:职业能力的学习要经过认知、程序化、自动化三个阶段,实践或实习推进了这一转化过程,是反复的实践使得彼此分离的操作单元越来越多地连接起来,并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简化了操作程序,降低了难度,提高了速度和准确性。按照这个理论,更应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训练,即专业或专业基础实训这个关键环节。高职不应再有“理论”和“实训”教材之分。应该将①典型范例;②为说明这些范例而加入的够用的理论知识;③模拟典型范例的大量实训内容;④确定学生已掌握职业技巧的验证手段等四部分,整合形成新概念的高职专业教材。大家都已认可“双师型”是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因此,这种教材是可授的。教育部指导性规定,理论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应在1∶1左右,因此,这种教材又是可学的。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5篇

[关键词]广西;高等教育;专业品牌建设

[作者简介]孙睿,广西大学宣传部助教,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70-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容忽视。随着广西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西部大开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环北部湾经贸合作等,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对各方面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这对广西高校的高质量人才输送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提升广西高等教育质量已是刻不容缓。

在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综合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专业品牌是高等院校彰显实力与地位、吸纳生源的最好保证。高校要以专业品牌的良好效果为标杆为动力,发挥其辐射和示范效应,将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高校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达到专业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提升。

一、广西高等教育专业品牌发展现状

广西现有的19所本科院校(不含二级独立学院)中(表1),大学5所,学院14所,其中2006年刚从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5所。2006年。广西教育厅启动了全区高校优质专业认定试点及评估工作,2007年全面启动了优质专业认定工作,至今共进行了两次评审,90个本科专业被评为优质专业。

1 专业品牌院校分布不均衡。从获得优质专业的院校的专业情况看,各高校间的实力差距比较明显。全区的2个综合性大学、3个工科院校和2个师范院校获优质专业数较多,专业实力相较于艺术院校、财经院校、医学院校以及正在转型的综合性院校来说更强。目前,全区仍有1所师范院校、1所财经院校、2所医学院校和5所正在转型的综合性院校专业品牌榜上无名,这些高校专业质量有待提升(表2)。

2 专业品牌学科门类不均衡。从获得优质专业的院校学科门类看,工学类专业最多,2006年有4所本科院校22个工学专业被认定为优质专业,2007年有3所本科院校14个工学专业被认定为优质专业。理学类次之,往下排序是文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历史学、农学,教育学和经济学仅在2006年各认定了1个,目前广西全区暂无哲学类优质专业,反映了广西普通本科教育在教育学类、经济学类和哲学类专业品牌建设上的弱势现状(表2)。

3 专业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相符。广西是沿边、沿海、沿江和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然而,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并未充分地利用与发展,机械学、土建类专业、轻工纺织食品类、地矿类、水利类等对广西特色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本科专业开发力度不大,布点较少,没有形成全国闻名的品牌专业。2008年年初,国家批准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决定加快建设沿海石化、林浆纸产业等9大产业基地,预计2015年需求相关人才达168万人,全区高校已基本设置了这九大产业所对应的专业,但是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品牌专业,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4 广西专业品牌在全国竞争力不强。在武书连教授的中国大学各本科专业2006―2008年的排行榜中,11大学科门类中全广西仅有广西大学的农类专业进入了全国前30强,其余门类专业在30名后或是榜上无名。广西没有一所高校的某个专业能进入全国前十名(表3)。全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品牌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还是非常弱的。

二、广西专业品牌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1 专业品牌意识有待提高。当前的高校专业品牌建设多由政府的外力来拉动,高校的自发性品牌建设意识仍需加强。

2 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鲜明,缺乏品牌效应。不少高校没有对学科专业进行清晰准确的整体定位,没有突出特点,一些高校还致力于向大而全发展,不断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专业形象重叠交错,影响社会对专业的印象。

3 地方性高校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专升本的几所地方高校刚刚转型,专业基础差底子薄,“弱势”专业依然弱势。

4 人才流失,优秀师资缺乏,形不成名师效应。广西经济还不够发达,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加上科研条件、生活水平、用人机制及政策落实等方面的问题,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5 专业与生产脱节,教育产品与人才市场脱节。多数专业教学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对市场需要的关注仍然缺乏。

6 高校学术管理行政化,成本高,水平低,缺少品牌效益。学术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妨碍了学术权力的发挥,教师积极性受到抑制,学院(系)的自觉性、主动性难以提高。

7 普遍忽视专业品牌的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许多学校在观念上忽视学校外在品牌形象的建设,不少高校不擅公关,羞于自我宣传,使得社会及广大消费者对学校更加缺乏了解。

8 专业品牌建设信息不通畅。优质专业评估中,广西全区申报的本科优质专业水平、各高校申报的本科专业水平、全区的优质专业分布状态等大量的专业建设信息难以传递到各高校之中,造成信息不对称或信息缺失。

9 品牌专业建设过程难以监控。自治区优质专业认定和评估的数据资料,全部由各院校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专家或教育管理部门无法对高校办学情况、专业教学建设过程等进行监测,专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评估项目进行全面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监督评估工作的效用。

三、广西高等教育专业品牌建设

针对现状,广西全区需要进一步形成高校主导、政府导向、社会支持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通过调研、定位、质量锻造、宣传推广、品牌维护以及监测评估等步骤以促进适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专业品牌发展建设。

1 构建横向、纵向专业品牌两级调研体系。针对广西全区专业品牌建设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开展,调研,对于当前专业品牌建设尤为重要。调研包含两个体系:纵向调研系统与横向调研系统。

纵向调研系统以全区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面向全社会(主要是广西区内)对全区高校的专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有总体性、概括性和普遍性特点。主要包括:第一,对广西高校的专业调研,例如2005年教育主管部门利用行政优势资源,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实行的广西高等教育专业排行榜。第二是对广西市场的调研。主管部门对广西高校

毕业生市场、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进行人才专业素质的需求、专业素质满意度调研。纵向调研对全区高等教育学科机构和专业品牌建设有良性的导向作用,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横向调研系统以学校为主体,对本校的专业情况进行个案调研,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分析深入的特点。包括:第一是广西高校内部调研,对学校自身专业设置及学科机构现状、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专业质量现状、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等进行调研分析;第二是广西市场调研,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对本校毕业生所属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和科研效果追踪调研;第三是广西社会调研,高等院校可对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以外的人群进行学校的形象调研。横向调研使学校自身有一个较全面的印象把握,对提炼品牌文化、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通过以全区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全区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对全区高校有了既全面又细致的分析,这对全区高校进行品牌专业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 突出优势、特色,专业品牌准确定位。准确的目标、科学的定位是专业品牌形成的前提条件。在专业建设上根据自己专业的能力、优势以及应发挥的特色找准其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在众多竞争品牌中突现自己以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这是全区高校专业走品牌之路的前提。按照品牌的知名度、辐射区域和行业,可对全区的专业品牌定位进行划分设定,分为区内品牌、国内品牌、国际品牌和行业品牌。

一是区内品牌,即目标定位为具有广西区内该专业的首位优势。如自治区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机械学、土建类专业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急需的海洋科学技术专业等,以解决全区经济发展与本科专业品牌状况不相符的问题。二是国内品牌,即定位为在区内有权威有优势且在全国同类专业排在前列的专业。如,壮民族研究专业或越南研究专业等具地域优势的专业,此类品牌的建设可以解决广西专业品牌在全国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三是国际品牌,即专业品牌定位于国内拔尖、国际上崭露头角的专业。四是行业品牌。专业品牌以行业定位,力争在此行业内遥遥领先。如广西是我国糖料蔗优势产区,可以大力发展制糖专业,进一步提升广西糖业在全国市场的优势地位和全球竞争力。

3 打造服务型质量专业品牌模式。采用品牌学中质量模式与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质量是根本、服务是内涵,我们可以打造以服务理念贯穿始终的专业质量锻造模式。

一是优秀的教师及团队。“无大师便无名校”,部级名师在广西高校中还是寥寥可数,我们要着力进行名师建设,可通过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自行选择教师,来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行最直接的考验。二是优秀的专业教学。我们可从丰富专业内涵、加强课程建设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和学生自选课程着手。继续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柔性和集约性,增强该品牌专业与同学科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形成互为联系的学科专业群,加强产业和行业的支撑力;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特别要考虑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又要结合学校的自身专业优势,同时还需要参考国内外各著名高校和大型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和优、新教材;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自行选择专业课程。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学术科研和配套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

4 及时而富有创意的专业品牌传播推广。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社会环境对高校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高,专业品牌传播推广成为高校获得良好信誉和正面形象的有效工具和管理策略。从全区当前的专业品牌现状不难看出,广西高等教育对推广宣传并不是很重视。结合实际,广西专业品牌的宣传推广可从撰写新闻稿、召开新闻会的新闻媒体传播和广告宣传以及校庆、招生及分配信息、科技成果转让等其他公共关系活动来提升学校、专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例如,2008年4月,广西大学召开了新闻会,以广西大学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为主题,向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广西电视台等部级和自治区级的重要媒体了信息,表示广西大学将改造已有的适应北部湾发展需求的专业,并增设海洋专业等北部湾急缺的专业,积极主动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规划和实力;再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冰冻灾害,广西大学农学、林学、动物科学的相关专业的专家老师学生百余人主动奔赴灾区进行相关农林畜牧类的抗灾指导,为广西经济和农民朋友挽回了部分损失,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这类的宣传大大提升了该校和相关专业的社会声誉,是高校及品牌专业社会推介的成功案例。

5 加强专业品牌的维护,完善效果评估。专业品牌维护与效果评估是专业品牌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品牌维护是保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评估既是高校对自身专业定位、设置、优化、改革、软硬件配备等各方面效果的系统检验,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了解高校专业教学质量具体状况的主要途径。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研究

为适应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我国提出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具备职业化技能的人才。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专业设置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因此,研究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原则

它是由教育的先行性和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未来性所决定的。适度超前原则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在考虑现实需要和条件的同时,要有适度超前科学发展的意识,即具有前瞻性,以此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与未来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因此要对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理论探讨和科学预测,适时开设新专业。但是这种超前性必须建立在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量力而行。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这是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根本宗旨和总原则。注重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首先要考虑的是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开设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立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结构主体框架的依据。学校应聘请地区或行业的专家,组成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通过委员会了解地区或行业现有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对这些数据、情况进行分析论证,预测未来几年所需要人才的层次、规格和数量,然后再决定专业的取向和专业的设置,并从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队伍诸方面确保专业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质量。

3.注重职业需求设置专业

除了注重社会需求外,还要考虑另一类需求,即求学者的职业需求,以满足求学者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未来的劳动者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仅要满足当地企业的需要,还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即满足求学者的职业需求。

为满足学生的需求,应在专业设置程序中对专业的生源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的需求情况,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吸引大量生源,才能使高等职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使职业岗位系统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为了实现变化适应性,在设置专业时,应以行业定位为主导,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如电子、汽车维修),或针对一个社会公有岗位(如会计、物业管理),或针对一组相关的岗位(如道路与交通管理)等情况来设置专业。

二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要求

1.要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1)要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专业设置的稳定性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所要求的。一个专业从设计、筹办,到办成规模、办出特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队伍的形成、质量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的影响,绝非一日之功。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的稳定。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以确保所需人才的培养。

(2)要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灵活则是绝对的、经常的。专业设置多年一贯制,是教育落后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表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职业岗位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及时更新,旧中求新,稳中求活。

灵活性不等于随意、草率、盲动,不能只根据零散的信息或凭着感觉,频繁地、摇摆地变换专业。保持专业的灵活性,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职业教育的活力;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与技术,形成一支专业面宽、素质高、迁移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学校吸引生源,保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专业变动要有根据,要讲条件,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果专业年年变化,频繁更替,既表现出对社会需求心中无数,缺乏远见,也反映了对“适应市场需求理解的简单化、表面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办学无明确方向,难以形成稳定的主干专业、拳头专业。

2.要处理好宽广性与窄专性的关系

所谓宽广性,是指所设置的专业,专业面宽、口径大、覆盖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点。所谓的窄专性,是指专业范围较窄,一般按行业、产品、岗位设置专业,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强、技术专深、上手快的特点。

宽广性与窄专性是专业设置中的一对矛盾。强调专业的宽广性,主要是为了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强调专业的窄专性,为的是增强其针对性。

3.要处理好长线型与短线型的关系

社会需求既有长期需求,又有短期需求。因此,长线型专业与短线型专业在职业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无长不稳,无短不活”,就是这个道理。

4.要处理好行业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是为本地区、本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处理好行业性和地方性的关系,就成为专业设置中须格外重视的问题。

(1)要重视设置地方需要的专业。地方所需要的大量的操作性人才,既不可能靠国家办的普通高校来输送,也不可能从外地、外国去引进,而只能依靠自己培养。

(2)要继续重视设置行业服务专业。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行业办学,尤其是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大多数由行业办、行业管或企业办、企业管,这类学校的办学方向的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行业性,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为行业服务的。应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辐射外地”的办学思路,来确定专业设置的方向和学校的服务方向。

总之,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着实抓好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地确定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思路,合理地设置近期培养目标和中远期培养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举措和方法,并认真分析和研究社会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和趋向,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保证毕业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和较高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谷丽应、王晓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和方法研究[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4)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7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 西文 西艺 新教育

英语专业教育,从清朝末期的星星之火发展到今天的燎原之势,目前我国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语种有50多个,设有英语专业点将近1000个。英语专业普通高校在校生大约有40多万,高职高专在校生有近50万。2006年学习英语的初中生有5937万,高中生2514万。小学3-6年级学生共7281万,期中绝大部分在学习英语。在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经历了多次大的社会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带来了外语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变化。本文试图梳理社会经济发展对英语教育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影响。

“中国的外语教学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从元朝的回回国子学、明朝的四夷馆、清朝的俄罗斯文官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了闭关锁国的晚清腐朽政府,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开始力主兴办学习“西文”与“西艺”的“新教育”。所谓“西文”,即培养外国语翻译人才。所谓“西艺”,即培养掌握“洋枪”、“洋炮”、“洋机器”的科技和军事人才。所以,学习“西文”的京师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开馆,初设英文馆。之后,洋务运动又开办了一些军事学校和科学技术学校。如求是堂艺局(1866)、操炮原堂(1874)、福州电器原垫(1876)、天津电报学堂(1880)天津水师学堂(1880)等。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建立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洋务拍创办了近27所各类洋务学校。(李娅玲 2012)这些学校大多采用英语作为主要的外语课程。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采用英语授课。这可以说是早期的全英教学。

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深感外语人才的匮乏,这是成立培养外语人才的最直接动机。华南师范大学的陈向阳在《京师同文馆组织分析》一文中,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论述了京师同文馆产生的原因。所谓的微观环境,最初用于市场营销学,指的是直接制约和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力量和因素。本章的微观环境指的是对洋务学校这种教育形式的出现、存在和发展具有最直接和具体影响力的外部因素、条件和背景。中观环境,在经济学中是指企业涉入行业状态、所处地域条件及相关业务关系等外在要素的集合,主要包括行业环境、地域环境、业务环境。本章的中观环境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后,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各个社会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宏观营销环境指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分析宏观营销环境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环境,通过企业营销努力来适应社会环境及变化,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本章中的宏观环境指的是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变化整个大的社会背景。陈向阳认为,京师同文馆的微观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外交的产生及新式翻译和外交人才的匮乏。鸦片战争从客观上促成了现代意义的外交。在京师同文馆成立之前,清政府对外交涉不是由外国人转述,就是以“通事”为中介,结果往往给中方外交带来损失和危害。二是俄罗斯文馆的存在及其影响。三是总理衙门及其与京师同文馆的关系。总理衙门是一个新式的专业外交机构,同时也是京师同文馆的主管部门。就中观环境而言,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晚晴在技术、经济、制度(包括组织)、政治、文化(包括教育)、观念等社会各个领域都已开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革,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其中尤以组织变革和教育变革与京师同文馆的关系最为密切。至于宏观环境,一方面,伴随改革的全面展开,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开始从手工――农业――人治――专制社会向机器――工业――法制――民主社会转型,社会性质开始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

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下,根据客观的环境和环境发展要求,京师同文馆制定了自己的语言规划。建馆之前,大臣联合奏请的《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中就有这样的文字:“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米三国文字之人,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并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岁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京师同文馆的语言设计是培养“识其性情”,“通”“语言”的“专英、法、米三国文字之人”,即英语翻译,法语翻译和美语翻译(不知美国也是用英语)。教习“挑选诚实可靠”的“广东、上海商人”。教习的职业背景可以为其提供翻译实践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从洋务运动的人才观与教育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才与教育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教育从其本质来说,就是使受教育者逐步实现社会要求的过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必须迅速地作出应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表明,凡是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专业建设 连锁经营 能力本位

伴随着连锁经营商业态势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运而生。一个专业的建设能力诸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构建能力、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力等不但影响着教育功能的最终发挥程度,同时也决定着这个专业的生命力。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能力(包括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还远落后于自治区经济发展及专业自身建设目标的实际需要,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已处于改革的必然和关键阶段。

一、加快推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步伐的必要及必然性

1.国家及自治区各级政府对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及积极扶持,为加快推进广西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步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及发展动力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步入了大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并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进入“十一五”,教育部又明确提出了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建设目标,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若干意见及建议,并于2006年实施了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不仅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更意味着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投入力度会持续加大。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也日益提高并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与扶持力度,区党委、政府提出了“职业教育攻坚计划”――通过实施“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提倡“对口帮扶”、 鼓励“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学生经济援助机制”等系列政策措施,为广西的高职教育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及坚实后盾。同时2006和2007年,广西先后有两所高职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2.广西区内连锁经营业的快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是加快推进自治区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步伐的根本动因

目前,我国已拥有2300多个特许经营体系,是世界上特许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广西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大型综合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和各具特色的专业商店三分天下的商业新格局,并呈现出连锁业态多样化、连锁步伐快速化的发展趋势。连锁零售业覆盖的领域和范围已拓展至食品、医药、书店、百货、石油、服务业等多个业种。同时,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零售、餐饮品牌如沃尔玛、华联、联华、王府井、国美、苏宁、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相继入驻广西。根据广西区政府规划:“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进一步促进流通的现代化,使全区连锁经营销售额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由目前的不足10%提高到10%以上,南宁、柳州、桂林三市将分别达到20%左右,而同期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这一比例已达到40%。这昭示着连锁经营在广西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及增长潜力。

与此同时,连锁经营在广西的迅猛发展使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且竞争激烈。根据广西人才市场预测,“十一五”期间,广西仅非公企业人才缺口达40万,其中18.5%为以连锁经营模式进行运营的零售、餐饮行业。2008年广西人才开发目录显示,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战略的实施,未来3年,仅北部湾经济区所需物流、连锁、石化等相关人才将达4万余人。但由于广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导致广西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连锁经营专业人才资源极度匮乏。据统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广西尚属新设的高职专业(2006年在广西初次开设),不但开设时间短,且设置院校少(目前仅有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及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三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本专业),而广西普通高校在此专业方面尚属空白。

因此,广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连锁经营人才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制约连锁经营业在区内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这种差距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步伐,建立适应形势发展及社会需求的科学的专业建设模式。

二、加快推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由传统“学科本位”向现代“能力本位”转变的建设原则

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应树立“能力本位”的建设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在进行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同时,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的“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建设观要求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性),实训课程则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目的,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弹性及适应性;同时,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在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的前提下,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以综合课程为基础,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功能上强调“以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为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使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内容实用化。

2.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原则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原则,既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亦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它区别于传统的学科型、研究型教育,从企业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并对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等进行个性化设计,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个性发展、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毕业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实行柔性的教育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社会适应性。

3.坚持构建“校企融通、校校联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原则

高职教育应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校企融通、校校联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促进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实现企业与高校间、高校与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及相互借鉴,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内容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

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桥梁,其构建与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其应变能力决定着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

(1)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以连锁经营管理业务流程为主线,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分项目重组课程内容。同时,以连锁经营业务操作和连锁经营管理两大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基础,参照国家有关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和删减课程内容的重复和重叠部分,构建由 “基本素质课群”、“专业岗位课群”、“综合管理课群”和“专业拓展课群”组成的课程体系,以加强对高素质、高技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2)加大校企深度融合力度,推进两者合作开发课程。按照“校企融通、校校联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开发、教学与企业共同完成,以体现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其本质在于使教育通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促进高职院校以企业需求和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改革,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从而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与意见。

(3)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及校本教材建设,促进教材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实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强本专业校本教材建设。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对国家、地区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活页化”的教材,它能够弥补国家及地方教材“刚性过强,缺乏弹性”的缺陷,使职教课程与教材不断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从而使企业及业内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等在职教课程和教材中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

(4)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实施项目教学法为主导,兼顾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助,同时采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及手段,强化教学效果。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随着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日趋复杂,客观上要求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重点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同时,应广泛采用其他有益的教学法,如案例分析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

(5)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及监控机制。完善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督导机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质量检查体系,包括质量观、质量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体系等;相应增加技能应用性考核指标,以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持续提高。

2.师资队伍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成功的智力基础

(1)通过培养和引进,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专业带头人建设对积极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及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可通过安排专业带头人赴连锁经营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连锁经营管理及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深造研修,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措施,达到提升专业带头人的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的目的。

(2)校企密切合作,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依托区内外知名连锁企业,以专业进修、校企项目合作、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促成其掌握连锁企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及模式,使教学与实际密切结合。同时鼓励骨干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及开展科研,加强其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

(3)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具体措施有:一是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通过安排相关教师尤其是专业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以脱产、半脱产方式到连锁企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挂职顶岗锻炼,以强化企业工作经验,积累教学所需专业技能,实现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加强,对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双师”结构有重要意义。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从行业、企业及政府主管部门等引进学识渊博、具有有一定影响力、能够把握连锁业内发展动态的专家或权威,聘其为专业带头人及承担指导或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及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聘请具有较高素质的连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骨干教师,如可邀其承担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任务,负责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指导等。

3.连锁经营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连锁经营专业建设成功的有力保障

(1)加强校内连锁经营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习连锁超市的建立可自筹,也可以融入广西区内的地方产业链,通过“共建共享”模式,与当地有实力的连锁企业(集团)联合开办。通过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的顶岗、轮岗实习,按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进行运营,以“企业标准”考核学生,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这样在体现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加强了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2)加强校外连锁经营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依托广西区内实力雄厚的连锁企业(集团),建成一批适应专业实践教学要求,能够为专业建设提供教学咨询、实习指导和适当就业机会的连锁经营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的同时,降低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从而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高水平示范性平台。

综上所述,处于探索阶段的广西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统筹规划、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构建出独具广西特色、适应自治区经济需求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思路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2]鲍洁梁燕 赵楠:《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buu.省略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9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20-02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专业建设的水平密不可分,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历史经验的积累和沉淀,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打造教学团队,改进教学设施,规范教学管理,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需要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新创,拓展高职特色人才培养途径,推进特色专业的建设进程,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企业深度融合,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要增强专业针对性和定向性,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我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重点培养以石油化工为主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行业企业需要的分析检测技能型专门人才。石油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高素质工业分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学校与行业企业亲密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将企业运用的新技术、新材料融进教学内容,教学中将合作企业的原料、中间体、产品等作为教学案例和实验样品,稳固学生专业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基地,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熟悉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协助完成工作任务。学校为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提供技术服务,实现相互支持,互惠互利,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多赢获益。

二、打造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专业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打造双师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理论提高相结合、教学研究与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建设原则,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业务水平较高,科研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团队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9人,高级职称占52.9%,教师中有硕士学位以上6人,其士学位1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占58.8%。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3人,比例达到76.4%。另外有校外兼职教师10名,占教师总数比例为37%,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业团队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获得院级及以上教学成果11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5项。以工业分析与检验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改革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化工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08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教学改革,强化专业特色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多年来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改革。深入企业充分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工作岗位(群),对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分析,归纳出本专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归纳出本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点的属性将知识、技能进行合理解构与重构,使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初步形成了新的基于“分析检验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念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工作岗位工作环境与学校实训室高度接近的特点,稳步推行“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打破原有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按照目标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设立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均依据工作岗位中的典型任务采用具体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载体,并按照完成该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传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训采用企业真实样品进行检验操作,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注重学生分析与检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训相结合,教学过程实施理实一体化,强调操作性、职业性、综合性,在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取学习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交替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大投入,建设突出专业特色突出的教学实训基地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江苏省和学院的重点支持下,投入重资建成了一批教学设施先进的具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特点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训室积聚操作型、生产型、模拟型、项目化、理实结合为一体。所建成的化学及分析实验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平台,内含8个实验实训分中心,25个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实验实训室;一个省级实训基地——现代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包括光谱类、电分析类、色谱类、样品前处理类等17个实验实训分室。实验实训室总面积达7340m2,教学设备总值为1200多万元。仪器设备利用率高,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2009年我院以化学及分析检验主干实训平台为主的“应用化学实训中心”与面向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的“化学工程实训中心”,双双被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命名为“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与江苏扬农化工集团公司、扬州联环药业集团、扬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高质量地完成了学生校外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

五、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示范作用服务社会

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立于1978年,在江苏省内同类院校中开办时间早、办学实力强、历史积淀厚,专业教学设备先进、完备,在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是全国高职高专化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任单位,全国化学检验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单位,全国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大赛定点承办单位。多年来利用学院建设的省级分析检测中心,工业分析实训室以及专业教师等优质资源,为扬州周边相关院校学生提供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原料、产品、样品的分析检验、员工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等技术服务。2008年以来,为企业、高职院校培训化学检验工技师、高级技师近300名。承办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职工组两届,承办全国化学检验工竞赛学生组三届,与石油化工行业协会,地方石化企业,兄弟院校,广泛交流合作,得到了高度认可和好评。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自建立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3000多名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历届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两次获得团体一等奖,多次取得二等奖及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毕业生在专业工作岗位上顶岗速度快、培训周期短、专业素质高,大多成为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有些成长为领导干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翠莲.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09).

[2]潘玉民.特色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

[3]郭华.探索立足区域经济建设高职特色专业[J].鄂州大学学报,2011,(02).

[4]腾勇.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