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4:24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1篇

Abstrac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three level", "level four" formulation, considering the main factor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Faculty 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group or workstation, school psychological mutual aid groups, class psychological commissioners, dormitory and psych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social medical or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bove factors, based o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based, an increase of an important element: individual students, th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social medical system and friend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al-time educati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six level network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ix network",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basic steps to explore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build a model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based on the model deployment data center cloud storage, computing and service, to individuals in the phone, pad, personal computers and other handheld terminal equipment virtual access and information push.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ix level network; cloud computing

近年来各种校园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新闻报端,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是高校需要解决和关注的问题。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1]。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相关体制,及时迅速监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干预,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实施干预和帮助的行为,干预者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等心理危机或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帮助,使之恢复心理正常,及时、迅速、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其中建设高校数字校园及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必然趋势。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探讨在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时监控监测信息化平台,运用可移动个人设备如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和电脑等都能从用户端访问。而各级用户也可通过用户终端随时上报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危机状况,平台系统智能向相关心理健康管理人员或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进行分级推送,以便能在第一时间对预警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1 大学生心理教育监控预警和干预现状

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等。很多高校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对象进行约谈和辅导,平时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人提出大学生心理咨询网上网下“二元结构”即网络心理咨询和现实心理咨询[2]。一些高校建立了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大学生心理互助团体等三级或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比如将宿舍心理联络员单独作为一级,另外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再作为一级,构成四级网络结构,甚至还有将医疗系统或亲友也考虑进来 [3] 。也有高校建立从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保健员、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的四级网络形式 [4]。

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级网络”或“四级网络”等教育监控预警模式的建立,这种教育指导和咨询自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上的几种模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或危机均需要通过外界其他相关心理健康人员的观察来判断,确定危机后再发布危机警告和上报,这个过程中就延误了心理干预的有效时机。因此对于心理危机不能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无法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更缺少有效互动。人的心理是动态变化的,有些个体的隐性心理问题,需要在特定的应激环境中才会被激发或表现出来,通过心理测评等方式得到的筛查数据有滞后性,不能及时获取到心理变化过程,会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预警的时效性[5]。

目前,一些国外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建立了一整套系统模型来及时应对,这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宋英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索与实践”中论述:借助于互联网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学校领导到学生个体可以建立一个六级联交叉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模式,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排查、预警、疏导和预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6]。在“三级网络”的基础上,高校内部可以建立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学生心理危机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早期预警、中期干预、后期跟踪的三级干预,这种三级干预模式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尝试[7]。吴春丽等通过构建危机干预四级网络和预警系统,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是基于学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8]

2 大学生心理 “六级网络”及其教育监控预警模型构建

2.1 大学生心理“六级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从我们的基础教育开始抓起,让学生增强自我教育、管理和约束等能力[9]。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现有高校的调查,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有“三级”、“四级”等提法,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或工作站、学校心理互助团体、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还有考虑到社会医疗或亲友等。综合以上因素,在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重要元素:学生个体,再纳入社会医疗系统和亲友,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实时教育监控预警“六级网络”。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或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可以主动寻求帮助,发出心理危机预警。若学生在社会医疗系统或心理诊疗机构有治疗史,社会医疗或亲友也可以参与到这个网络中。

2.2 大学生心理 “六级网络”教育监控预警模型

一般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步骤是:首先确定要预防和干预的对象,其次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再根据预警指标搜索和筛选信息,信息分析和预警,发布危机预警。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级网络”、危机干预机制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步骤,探讨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信息化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大学生心理 “六级网络”教育监控预警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高校师生、心理健康中心或相关管理人员、社会医疗系统或亲友等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等)或计算机终端登录到虚拟机。

“六级网络”中的各级人员均可通过个人手持移动终端或计算机终端联网后从用户端随时随地访问该平台,查询浏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上报心理异常或心理危机事件,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讨论等。平台根据“六级网络”中不同级别人员的权限和职能,进行实时的信息智能推送。如预警对象和危机问题会同时向相关心理健康管理人员或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个人终端(比如手机)上进行实时推送,以便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能在第一时间对心理危机对象进行干预。

3 云计算技术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监控预警 “六级网络”模型中应用

3.1 云计算

“云”是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将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通过专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不用人为参与,一般是由一些大型服务器构成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等。中国云计算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刘鹏教授说:“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能力” [10]。云计算平台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云计算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热点和重要趋势之一,有很多信息巨头都已经参与到云计算的研究和开发中。目前商业化云计算平台有:微软、Google、IBM、Oracle、Amazon、Saleforce、旺田云服务、EMC、阿里巴巴和中国移动等[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量是如此庞大,需要一个安全有效且大容量的存储设备,而云计算技术正可以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运算等问题。教育数字化资源急剧增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解决基于云服务的资源整合管理与数据中心建设,以便各种数据资源能以云服务的形式运行在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等个人设备中。当前关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各类信息化平台研究的较多,如电子政务平台、教育资源平台、交易平台、人才市场与就业平台等,但国内外却很少有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监控预警方面的研究。

3.2 云计算在平台中的应用

云计算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监控预警“六级网络”信息化平台中的应用,主要是解决数据中心的存储、计算和服务等问题。通过部署云服务,实现数据中心的云端存储、计算和服务,实现在手机、Pad、个人电脑等个人手持终端设备上的访问与信息推送,以实现心理危机的实时预警功能。首先要建立大学生心理预警信息库,平台根据设定的心理危机指标体系计算出预警对象,及时向相关人员进行信息推送,发布危机警告,以便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以预防异常甚至危险情况发生。该平台模型有利于整合资源,调动各级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和实时性,使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云平台由硬件和软件设施构成,包括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等。数据中心实现云计算功能,由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构成,为每个用户分配虚拟计算机,虚拟计算机分布在一个或多个物理设备上,实现分布式虚拟云计算。通过网络终端接入,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云计算平台登录自己的虚拟机,这与普通计算机不区分。

3.3 平台构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制定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库。大学生心理健康“六级网络”教育监测预警机制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键因素及干预机制的有机结合,根据心理危机指标体系,首先需要建设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库。

2)部署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中心的云端存储、计算和信息推送。

云计算在大学生心理 “六级网络”教育监控预警模型构建中的应用,主要是解决数据中心的云端存储、计算和信息推送。平台部署框架和信息推送流程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密切关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72-02

一、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

第一,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一般来讲,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伤害别人;支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的孩子,被动和胆怯;娇宠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任性;专制中长大的孩子,他喜欢反抗。第二,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同宿舍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里娇宠者,各自个性不能相互容纳由此发生矛盾冲突,日积月累却又不敢表达。因为这些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第三,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某些学生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上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心中茫然。有一种失落感。第四,问题。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随便发生性关系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第五,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滞后,往往一心要找很理想的工作岗位,如果单位与理想岗位差距大,就会有很大的失落感。第六,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都会对那些贫困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表现状态

心理危机表现状态。①有强烈的孤寂感,同时又存在互相矛盾的另一种心理,喜欢独居,缺乏归属感。②很容易流露出挫折和失望心态,失落感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丧失兴趣。③有自责、自卑心理,经常为良心的折磨而烦恼。④人际关系不好,很内向,缺乏与身边的人正常交流的能力。比如说轻生的心理危机。如语言方面预兆。当事人会把想死的念头跟周围的人用语言表达和诉说或者在信件、绘画和乱涂乱画中的只言片字中表现出来,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说或者谨慎地暗示。此外还存在情绪预兆。如果他们情绪突然变得不稳定,甚至非常奇怪,感觉变了个人似的,就要对他们仔细观察。另外,还存在着一种行为预兆。比如没有任何理由地赠送礼物或把平时好友送的礼物还给好友、突然收拾东西向关系亲密的人道谢、无故缺课甚至出走、自残等。身体预兆。

三、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一是建立任课教师摸底制度。我院大一每个班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每个科任老师在开展大学生一年的心理健康这个项目时除了给学生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外,可以让学生完成心理健康的自我分析报告。从学生交上去的分析报告中可以发现各班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通过一对一的谈心、交流、疏导等可以帮助这些学生解除心理危机。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分批对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宿舍管理员、保卫人员、各班心理辅导员及学生会主要干部、社团负责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培训。三是公布应急求助信息。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网络专题咨询等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了解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人有何表现,如何进行干预,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电话、校医院急救电话、辅导员电话等。四是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关注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矫治的措施。五是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对自伤、自杀(或自杀倾向)者立即送医院救治或进行监护,并报告上级负责人。由当事人亲近的人员或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心理救护,稳定和疏导情绪;帮助危机当事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向危机当事人提供应对机制并与其共同制定缓解危机的行动步骤,注意危机后期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康复工作,防止意外再次发生。六是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提高心理辅导质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营建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让心理有危机的学生,一能逐步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二能逐步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所言、所思、所想、所做协调);三能逐步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而不卑下,自尊自重);四能逐步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行为上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自制力和果断性、顽强性);五能逐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六能逐步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七能逐步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当然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仅仅依靠某个部门――如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

四、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途径

1.正确看待压力、挫折和危机。首先压力、挫折和危机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一生困难、挫折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是逢时俱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些情境,我们应该承认它,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压力、挫折和危机又是辩证的。它们对人既是刺激、威胁,也是挑战。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适度的压力、挫折是维系正常心理功能的条件,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提高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而危机能激发潜能,并能够发挥到极至。危机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长人生经历的同时提高自信心,使人生变得丰富而充实。

2.争取社会支持。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大学生应该努力争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家庭的亲情和朋友、邻居的友情,拓展的网络包括同伴、同乡、同学、团体等。想要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建议他们一是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二是对人不苛求。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三是不嫉妒人。比自己强的人没资格去嫉妒比自己弱的人,要不屑于嫉妒;四是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从中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体味人生的价值。五是当面临自身难于应付的困难、挫折时,应主动寻求、善于利用并乐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支持。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81-01

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步迈入老龄化,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新兴的健康管理模式在中国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古代“上工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养生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保健方法,可以认为是早于西方的中国独有的健康管理模式。故中医药的参与,必将使健康管理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作为中医院,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创新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对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均有极高的价值。下面结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主要谈一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与健康管理。

1 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经过专家的大量研究,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认识到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肥胖或超重、不良饮食习惯(高脂肪饮食、高糖等)、吸烟、静坐少动、年龄、摄盐过量、精神因素、病毒感染、睡眠不足等。

2 对糖尿病危险因素实施管理的背景

2.1 来源于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糖尿病治疗要五驾马车并驾齐驱,即饮食、运动、药物、教育、监测。工作中我们受到启发,对其危险因素控制也是一样,首先是早发现,即检测;其次是对危险人群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改善饮食、合理运动,必要时加上合理的药物干预;再进行检测,周而复始,直到消除危险因素,故二者方法是一致的。但控制危险因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意义。

2.2 社会需求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常累及多个器官,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从干预危险因素入手,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利民,而且利国。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

3 健康管理手段

3.1 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本着科学、客观、负责的态度,不夸大服务人群,采取多种教育形式以实现自我管理,防止糖尿病发生。

3.2 确定目标人群

3.3 具体干预措施 转变观念,首先让病人明确,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其管理目标就应转变“无病”和“治愈”这种旧的健康观念,应向“生理、心理、社会的功能完好状态”转化。所以对实施预防干预的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仅要精通糖尿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全过程,了解早期预防干预的实施方案,还要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耐心,能换位思考,工作中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充分信任。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服务对象最想知道和最想解决的问题,预防干预过程要谆谆诱导,从小目标做起,不求急功近利,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个人健康水平,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

3.3.1 教育讲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自我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医学知识在多数人中相对匮乏,对疾病预防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对诱发糖尿病的因素、糖尿病前期相关知识了解的人更少,使一些人失去早期干预,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最佳时机。所以,健康教育要贯穿体检、评估和干预的始终,要不拘泥形式。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1)健康教育课堂讲座。(2)健康咨询:即一对一指导。指导内容包括:病情监测,膳食日记,饮食,运动和心理平衡,健康社会行为方式指导。(3)阅读有关健康手册、健康展板,参加有关健康讲座。

3.3.2 个体化调节(个体化方案制定) 原则上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心理调节,再考虑物理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气功等,最后再考虑药物疗法。(1)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人类的许多健康问题在某些程度上都是由有害健康的行为方式引起的。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预防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但改变已形成的生活方式其实很难。如果干预方案复杂,或是要求进行长期的行为改变,预对象的依从性会更差,这称为“上医治其未成”,所以把治疗未成疾病的医生称为“上医”的原因之一吧。我们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总体原则来源于大多数专家的共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充足睡眠。但结合每个服务对象,其生活方式不同,我们制定的干预方案也有所不同。因为病人客观情况不一(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对健康渴求不一,依从性不一,制定的方案就不同,主要是便于实际操作。(2)体质调节:我们根据《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的三部六经理论,把人体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部位,每一部位赋以阴阳不同的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集合群。但不越六病,提出了三部六病体质的观点,根据六经体质的不同,对疾病易感性不同,结合治未病思想,对疾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一为未病先防,二为将病防发,三为既病防变。(3)针灸、推拿在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应用: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我院在针灸治疗肥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实践证明针灸减肥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针灸对机体的总体影响,二是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4)心理调节: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身疾病,预防糖尿病也要注意缓解精神压力,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当保持心境相对平衡,情绪稳定,不急躁,不抑郁,这对于预防糖尿病十分有利。指导服务对象采取自我发泄、自我表白、保持运动、按摩、做事转移注意力、换环境、听音乐、行为控制等手段进行心理调节,必要时请专业心理医生咨询。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4篇

关键词:精神卫生法;高校;心理危机干预

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危机成为阻碍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1](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研究、领会《精神卫生法》的各项规定,才能合法、规范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指导大学生积极应对和顺利渡过危机,并且学会总结经验教训,使其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心理素质得以增强。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遇到而不能回避,常用方法又无法解决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时,心理上所产生的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一旦出现会给个体自身、家庭以及他人带来冲击性影响,因此高校务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予以关注。

具有心理危机状况的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障碍、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二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生活遭遇突然打击、个人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失调和严重适应不良等因素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例如遭遇家庭成员去世、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重大变故,遭遇性伤害、性暴力、犯、意外怀孕等性危机,受到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性事件的意外刺激。三是由于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如同学自杀或他杀)而受到影响的学生。

对于具有心理危机状况的学生而言,一旦出现情绪突然明显异常或行为明显改变等情况,要作为危机重点干预对象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如近期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案;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道离别之词;有明显精神障碍者;具有明显的暴力或攻击性现象[2];情绪一反常态,要么平静,要么特别低落;等等。

二、《精神卫生法》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说明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通过采取某些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境,调动处于危机之中个体的自身潜能,帮助个体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以防止伤害处于危机情境中的个体及其周围的人们。《精神卫生法》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直接相关的条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干预机构

《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加强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通过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聘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或给予相应的人员配备,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从人员、机构等方面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进一步加以明确。

2干预对象

《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如果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可能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学校要让心理专业人员立即给学生心理援助”,针对应激事件的干预是高校长期以来危机干预的主要内容,如今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同时,《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七条强调“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医学检查”,第三十条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患有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大学生不再直接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对象,过去围绕他们所设计与开展的各项干预措施必须依法调整。

3干预方式

其一,《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心理咨询人员不能从事精神障碍的治疗、诊断或者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人员如果发现被咨询人员有患精神障碍的可能,必须建议接受咨询的人员去医疗机构就诊,机构必须符合本法规定”等,高校心理专业人员对于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工作主要是“发现”与“建议”,而不是直接干预。其二,《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指出“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里强调的是“沟通”。

作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必须在《精神卫生法》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从干预机构、干预对象、干预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新厘定和调整。

第一,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要对异常学生进行评估,确定为疑似患精神疾病或有严重心理障碍、自杀倾向状况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阻止危险行为,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并将其送至医疗结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同时应及时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第二,对于那些因身边同学出现极端的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的学生,学校应该及时将与其有关的同学(同班同学或者舍友等)组织起来,由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精神卫生法》的颁发结束了精神卫生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不仅仅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负责,而且成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准绳。高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严格恪守相关法律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制度,做到知法不违法,同时也不能出于担心,不做或少做学生心理咨询,而是要依法调整,探索更合法的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构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档案

构建并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站―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学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为保障,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指导,以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为依托,使学生遭遇心理危机时能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专业、最有利的帮助。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同时,必须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在坚持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老师根据普测结果筛查出异常学生,与他们逐一访谈,建立和完善其心理档案,并对心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除此之外,每年对曾经被列为异常学生行列的学生进行重新测试,并更新其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将异常学生的名单及时通知到各系部的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站加强学校反馈学生的关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并每个月上报心理状况报表;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对异常学生平日生活和学习状况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心理异常学生走出阴影。

2开展危机教育,增强识别能力

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危机及干预方面的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一方面不能发现周边同学发出的心理危机信号,另一方面当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也不能及时处理及求助,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增强学生识别心理危机问题的能力。

(1)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选)修课、专题讲座、校刊、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微博、微信等形式,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提高学生在遇到困扰时积极处理的能力。

(2)对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提高他们辨别心理问题的能力。

3明确职责分工,实现医教结合

《精神卫生法》有助于明确各类人员在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如在对严重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危机干预中,心理咨询老师的职责是“发现”及“建议”,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责任是带学生去医疗机构接受专业诊断与治疗,院系相关人员则在此过程中提供协助。

《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心理咨询员绝对不能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或者从事心理治疗。如果发现接受咨询人员有患精神障碍的可能,那么,必须建议接受咨询的人员去医疗机构就诊,机构必须符合本法规定。”[4]大学生是精神障碍的高发群体,为了更好地预防以及应对此类群体,高校应加强与精神专科医院紧密合作,医院为学生开设绿色通道,在涉及心理危机学生的时候,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就诊;大学城周边应有专门门诊接待定期接受门诊的在校大学生,一方面有利于个案出行时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也能够督促个案定期就诊,便于学校相关部门了解个案的病情发展状况。

4建立督导制度,提升师资水平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督导制度的建立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举措,也是咨询工作专业性、实践性和特殊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个别心理咨询教师面临危机个案时,督导小组成员集思广益,避免单个人应对危机个案时的无助感。心理咨询工作督导既能促进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个人成长,也能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危机处理的能力。同时心理咨询工作督导可以促使心理咨询教师经验交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体实力的提高。

在《精神卫生法》背景下开展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各界共同参与,其目的不是解决一个个心理危机,而是指导大学生更好地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相适应,悦纳自我、陶冶人格,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最终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2〗陈伟辉.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实施方法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7(12).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5篇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姚玉红,2008)。

从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而言,可以归纳为三类:谈话法、艺术治疗和游戏治疗。其中艺术治疗是一种易于让当事人接受的介入模式。绘画属于艺术治疗的一种具体方法,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咨询师可以通过解释绘画的象征意义和倾听绘画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Malchiodi,1998)。

二、减压团体

减压团体是危机辅导常用的方法之一,目的是帮助当事人在重大意外发生后,调适压力,恢复平衡。

减压团体有两种,一为语言模式,一为艺术模式。艺术模式的减压团体是为成员提供工具作画,在过程中重新回顾危机事件,分享感受。艺术治疗以非纯口语的沟通技巧,以绘画、视觉化的方式来处理当事人情绪上的压力,它提供一种安全、不具威胁的形式,来协助失落、丧亲者揭露平时不会说的“死亡、悲伤、失落”的话题。艺术治疗可以让儿童说出失落的故事以及表达哀伤的感受,帮助儿童走出悲伤(赖念华,1999)。

三、艺术模式的减压团体

根据林清文(2000)对台湾九二一灾后小学教师各项辅导需求调查,发现绘画/游戏治疗的需求量高居第二位。主要原因就是儿童在表达情绪以及自己的内在经验时,要用口语的陈述,而这种陈述本身就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对儿童来说,将抽象的经验变为具体的文字陈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要传达思想,语言是最好的工具;要传达情感,艺术是最好的方式”(吕廷和,1993)。因此,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协助儿童表达其内在的情感经验是较容易的。

(一)艺术模式减压团体的目的

运用“绘画也是一种叙说”的原理,来协助无法表达或者不愿意表达危机事件的当事人通过绘画模式来叙说。这样可以帮助当事人认识客观事件的发生,了解事件对自己的冲击和影响,进而对这种冲击和影响进行调适。领导者也可以藉由重新建构框架技巧,来帮助他们转化强大的压力。

一般来说,艺术模式减压团体的主要目标有:

(1)让参与减压团体的成员有机会通过“绘画叙说”的方式,抒发自己在此危机事件之后的想法与情绪。

(2)通过团体进行过程中的“视觉分享”,了解别人对此事件会出现的反应与图像。

(3)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以正常化的技巧来协助成员接受自己可能会有的反应,并重新建构框架技巧,帮助他们转化强大的压力。

(4)预防或者减少危机事件当事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5)在进行过程中,帮助心理卫生工作人员筛选出需要进一步协助的危机事件当事人。

(二)艺术模式减压团体的结构

(1)进行时机:危机事件发生后的 一至七 天内,72 小时内尤佳。

(2)进行方式:有标准程序和结构性的小团体。

(3)进行场地:以不受干扰、有桌椅、并备有白板的会议室为宜。

(4)时间:1.5~3 小时。

(5)人数:每个团体人数 8~12 人。

(6)所需材料:蜡笔(至少要有 六个颜色),每人有六张 A4纸。

(三)艺术模式减压团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介绍”的阶段。

(1)由领导者作自我介绍,并介绍助手。

(2)说明本次减压团体的目的及过程(例如:客观事实的描述,来看看已发生事件对成员的影响,帮助成员调适压力,而不是检讨或调查会)。

(3)建立基本规则,如:没有阶级之分,互相保密,成员请勿做笔记等。

(4)行动式的社会计量:了解此事件对参与者的影响程度或关系程度,成员介绍自己及姓名。

(5)发放材料:每人一份蜡笔、六张 A4 白纸。

此阶段,领导者可以请成员思考这件事会用什么颜色代表它,并作如下引导:

“如果这件事对你的影响很大,甚至会让你无法做其他事,你可以把蜡笔摆在画纸中间,如果不是这样,你可以把蜡笔放在画纸的其他位置。”

第二步:非惯用手涂鸦。

(1)邀请成员拿出第一张白纸。

(2)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3)用非惯用手在白纸上涂鸦:涂鸦会唤起人们早期涂鸦的经验与记忆,鼓励成员直接去“画”,来代替去“想”的暖身活动,帮助成员将自己最原始、抽象的图样呈现出来。用非惯用手涂鸦,可以减低成员对创作好坏的焦虑。

第三步:惯用手涂鸦。

(1)邀请成员拿出第二张白纸。

(2)再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惯用手在白纸上涂鸦:观察成员这两张作品的创作方式及时间,以及是否有成员在这阶段需耗费许多的时间浓密涂鸦,甚至想平涂,或无法停止的状态。领导者需评估成员的心理反应状态。

(4)视觉分享:呈现第一张及第二张图画的面貌与形式,作品的“视觉分享”。

这时,邀请成员同时呈现第一张和第二张图画的面貌和形式(第一张在左,第二张在右,放在自己面前),只做作品的“视觉分享”,成员可以观察自己及他人左右手的涂鸦作品。

第四步:线条。

线条是有开始和结束的涂鸦,线条是有意图性、方向、终点的线条,会比涂鸦有更多控制力。引导的原则,以“中性情绪”为开始,以正向、有能量的情绪结束(下列线条引导仅供参考):

(1)邀请成员拿出第三张白纸。

(2)请找出一个颜色,画一条“早上不想起床,赖床的线”。

(3)选一个颜色,画一条“生气的线”。

(4)选一个颜色,画一条“平静的线”。

(5)选一个颜色,画一条“倒霉的线”。

(6)选一个颜色,画一条“高兴的线”。

(7)视觉分享:成员彼此的线条呈现方式。

成员画好线条后,邀请成员依序指出自己画出的每条线,观察自己与他人对于相同情绪所使用的线条、色彩的表达方式有何相同及相异之处。

第五步:图形。

从一条线发展到一个图形,是将线的开端与结尾相连,让成员开始呈现想法,并可以将图形意义化。(以上五个步骤,是本减压团体的暖身。)

(1)邀请成员拿出第四张白纸。

(2)选一个颜色,画“危机事件的图形”。

(3)选一个颜色,画“在危机事件中,觉得有些令你感到舒服的图形”。

(4)选一个颜色,画“在危机事件中,最糟糕状态的图形”。

(5)选一个颜色,画“如果我早知道会面对危机事件的图形,会是如何?”

(6)如果时间许可,邀请成员把每个图形进行着色,着色可以建构一个对此事件的想象或者故事。但是当成员情绪过于强烈时,则引导其不着色。

第六步:危机事件图像。

危机事件发生后,一般是以讨论方式进行危机事件的述说,但此方案强调先不说,而是将它“画”在图画纸上。

(1)邀请成员拿出第五张白纸。

(2)可以用任何一种或多种颜色的蜡笔,画危机事件的图像,进行12分钟的创作,此时,可唤起成员危机当下的经验。

(3)成员创作完成后,作视觉化冥想。

领导者可以这样说:“让自己在心里先想象、环顾刚刚画的作品的每一个部分,它让你想起了什么?图上的象征性意义是什么?”

(4)小组分享:以“看图说话”方式来作分享与讨论,如果有些成员难以表达画殊部分,可以用下列问句作引导:

a.这里发生了什么?

b.那是什么?

c.那是谁?

d.怎么会累倒在那儿呢?

e.你在图画中的哪里?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时不宜使用“为什么”,而是以“什么”“谁”“如何”“哪里”“何时”等词语来促进成员的分享和思考。

第七步:重新得力。

最后的作品是预备起航,准备重新出发。

(1)邀请成员拿出第六张白纸。

(2)冥想。领导者可以说“如果现在有智慧老人现身(小叮当……),让我们可以拥有更多能力和智慧,通这次的经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心理准备时,‘万一’下次我们又遇到类似的危机事件,我们会如何来面对与反应?请你用色彩、线条或图形来呈现,它可以是具体的图画,也可以是抽象的图画,只要你自己知道你所呈现的是什么即可,你可以有八分钟的时间创作,这段时间请不要跟其他人交谈。”

(3)团队分享与讨论。

最后的分享可以将第五、第六两张作品一左一右放置,请成员在两幅作品中找出不同的部分。进一步邀请成员分享自己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已经学到的一些正向经验,以及自我欣赏的部分;当成员无法自行找到时,领导者需要通过成员作品及分享内容,将其对危机事件再次重新架构并作意义转化。

第八步:作品处理及后续筛选。

作品处理需依照成员的期待进行。例如,有些成员希望张贴以鼓励自己,强化自我经验;有些成员希望将作品带回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有些成员不愿再看到自己的这些作品,希望将其丢弃。尊重成员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后续筛选需要进一步帮助的对象。例如,有些成员拒绝参加活动,无法进行创作;有些成员在活动过程中情绪激动,无法停止;有些成员活动中伴有高度焦虑;还有其他特殊反应的成员。这些人需要转介,与当地的心理卫生人员联系,并作进一步个别危机处理的安排。

四、 小结

危机干预的工作对象如果是儿童,需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都可能受到危机事件的影响,如身体伤害可能出现外伤、出血、传染病等。情绪反应可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无助、难以入睡、浅睡多梦等。行为反应包括发脾气、攻击行为、拒绝上学,甚至是退缩行为包括尿床、吮吸手指等。有些儿童可能误认为自己要对危机事件的某些后果承担责任,有强烈的自责、内疚感等。减压团体的工作人员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这些反应,耐心陪伴,提供支持和保护,避免儿童受到二次伤害。

(稿件编号:100902004)

参考文献:

[1] 姚玉红.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403~2404.

[2] Malchiodi C.A.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李晓庆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3] 赖念华.艺术治疗――转化丧亲儿童之悲伤与失落[J].学生辅导通讯,1999(66):51~57.

[4] 林清文.九二一灾后师生身心反应与辅导需求.九二一震灾心理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彰化师范大学.2000:63~85.

[5] 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应激性、痛苦性、危险性、机遇性、时限性等特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问题,应建立防御、监控、干预、转介、善后等五个系统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危机理论和危机干预最早基于精神病学家Lindemann (1944) 的一项工作。1942年波士顿的一场大火夺取了近500条生命, Lindemann参与了对101位伤者及其亲属的心理评估和治疗。Lindemann指出这些幸存者体验到的极度悲伤是对悲惨事件的通常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病症,对患者提供及时的帮助能显著地降低其最终转化成心理病症的可能性。Capalan(1964)把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1〕。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危机,对危机中的人给予帮助便称为危机干预。广义的危机干预可以是全方位的帮助,而狭义的危机干预便是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处于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1.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性。

2.应激性。心理危机的出现如同急性疾病的爆发,它需要人马上紧急应对,而不管大学生主观上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承受。

3.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是非常痛苦的,会让大学生无所适从、痛不欲生,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危险性。心理危机中的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人际交往等,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5.机遇性。“危机”中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成功地把握危机情境或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大学生能够度过心理难关、恢复心理平衡,并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发展,这就是机遇。

6.时限性。危机的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如果未得到及时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或出现自杀、攻击他人等适应不良行为。

(三)正常应对心理危机三阶段

一般的正常应对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立即反应阶段,此阶段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是完全反应阶段,当事者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是消除阶段,当事者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心理危机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突然死亡的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不够深入和成熟

近些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自杀企图者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有效的干预方法。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是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但发展很快,势头很好,初见成效。如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热线。各大高校也相继颁发了《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等文件,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些将会更好地帮助危机中的大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接受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报道,自杀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的前列原因,也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2〕,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一至三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4%〔3〕。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遭遇危机事件时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激能力差

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各大高校也是近些年开始重视,因此,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如:SARS 爆发时大学生中出现了过度恐慌、逃离学校的现象,结果不仅逃离不了,而且导致更加恐慌。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名存实亡、反应迟缓、应激能力差,丧失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

(四)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把心理危机预警的任务交给辅导员,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再加上辅导员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对象过多,有的高校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上千的学生,因此根本不可能及时进行预警。如:马加爵3天杀了4个同学,被害的薛荣华事前曾找过辅导员“诉苦”,但是没能引起重视,预警机制中没有任何反映。若是有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预警系统理应得到正确的预警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也许能避免很多起马加爵式惨案。

(五)高校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

近几年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自杀、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学校的处理主要仍是班主任、辅导员做思想工作,而真正科学化、专业化地对待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校并不多。我国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人屈指可数,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还不足200人〔4〕。而且大多集中于精神卫生医院和为数不多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在欧美,从事正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人员必须受到严格的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通过资格考试后方可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工作〔5〕。我国应加强和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防御系统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系统做好危机的早期预测, 并通过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 防患于未然。

1.大力开展防御性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体系。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发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2.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组建一支心理危机预警队伍,明确分工,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根据高校的运行特征,可以设置四级(校级、院系级、班级、朋辈级)、三线(学生线、教师线、管理线)的工作队伍,及时准确地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定期对重点学生进行了解、评估,并汇集所有信息于校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构,便于统一部署,采取必要果断的措施。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如:团体辅导、朋辈辅导、发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热线电话、校园110、校园邮箱、网站留言板等。利用所有的机会和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二)监控系统

1.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组织专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会诊,通过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道路。危机干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技巧、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其他较高的心理品质,如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和洞察、面临突发危机事件的冷静性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与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专职人员的缺乏问题,也可以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思政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其危机预警和识别能力。

(三)干预系统

力求在最佳时期即危机事件发生24至72小时之间,对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该系统将根据危机的类型和性质紧急培训干预人员,识别危机程度,协助当事人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6〕。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中心专家组成员由资深心理医生、学生工作管理专家组成,负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及相关课题研究。

2.建立和开通24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确保陷于精神痛苦或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找到救助方式,其他学生也能及时传递信息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便中心及时采取措施。

3.学习、运用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和方法。灵活运用危机干预六步法:定义问题保证求助者的安全提供支持提出可变通应对方式制订计划获得承诺。其中,前三步主要是倾听技巧,以移情、真诚、尊重和客观的态度进行倾听、观察、和做出反应;后三步便是行动,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环境支持,选择适当的干预方式。

(四)转介系统

转介系统要求学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络和协作关系,请专家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把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一旦发现有自杀企图并计划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对其实行有效的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并迅速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对自杀未遂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业机构救治。

(五)善后系统

善后系统是在此次心理危机过去之后,通过个案咨询、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同学、家长、班主任等相关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减少负面影响,避免下一次心理危机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2003-08-01.

〔2〕李靖.世界自杀预防日〔EB/OL〕.http///news/china/zgkx//200309101337/htm.2003-09-10.

〔3〕刘效仁. 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 新闻周刊, 2004-10-12.

〔4〕刘效仁.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新闻周刊(都市时讯-冀东版),2004-10-12.

〔5〕钱铭怡.借鉴国外经验,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7篇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防止心理问题极端事件的发生,是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渡过难关,及早的预防、疏导和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世界降低学生心理健康危级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损失,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效预防和及时干预校园中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现将学校排查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成立第一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

组长:顾元秀杨春刚

副组长:郑雅琴 胡传新 李英男

成员:德育处人员心理健康教师 全体班主任 学生会成员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各班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制定危机事件处理方案,实施危急风险化解,为重大危机事件处理作出决策。

二、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我们关注与干预的对象,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或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变,借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

三、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

四、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

2、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里问题者

3、学业严重受挫、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严重人际冲突或突遇严重挫折者。

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明显内向,与别人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者。

6、长期缺乏或丧失父母的关爱者。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的。

7、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或其他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产生危害者。

8、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焦虑、恐惧、感情冲动者。

9、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认为需要特别关注或介入心里咨询者。

五、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六、对严重心理异常学生的干预措施:

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周围同学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后,应及时反馈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进行评估和初步的诊断,提出相关建议,并转接到专门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

如果诊断心里危机程度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所在班级应密切注意学生心态,指派学生干部给予关心,及时向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汇报情况,心理咨询师根据班级报告或学生本人要求开展跟踪咨询,及时提供心理辅导。

如果诊断危机程度较高,不宜在学校继续学习者,由学校与家长协商解决休学事宜。

七、对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干预措施: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周围同学发现学生的自杀意念后应及时向各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以下措施:

1、在心里危机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将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转移到安全地点,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监护。

2、由心理咨询室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进行评估,如果在校内可以解决,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如果情况严重,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进行求助。

3、尽快通知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家长到校,家校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八、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由德育处和心理咨询室负责,首先给予控制,保护双方当事人的人身安全。由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评估,如诊断有伤害她人的意念或行为者,需要住院治疗或回家休息,及时通知家长并与家长协商解决。

九、开展危机干预与危机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做好资料的收集与证据保留工作,包括与相关方面打交道的重要的电话录音,谈话录音,记录、书信、照片。学生发生事故后,学生所在班级在事故处理后,应将该生的详细材料提供给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备案学生心理问题,需要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班级应将其详细资料提供给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备案。

十、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等,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要重视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危机干预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学校各部门尤其是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工作人员,应服从指挥统一行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因失职造成

学生生命损失的,要对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十一、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时间,每学年定期排查四次。时间分别为每学年的3月,5月,9月和11月。

十二、上报流程

1、各班级通过班主任、班级干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排查和筛选存有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

2、由班主任将本班排查和干预情况,计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登记表》,并上报德育处。

3、由班主任汇总后于当月交至心理咨询室。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8篇

一、高校辅导员定位

(一)辅导员的发展定位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 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设立辅导员岗位, 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1978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恢复高校辅导员制度,由专业教师兼职担任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工作不再局限于政治工作,而是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辅导员工作增加了许多内容,比如贫困生、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00年、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十六号文件)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其中第七部分强调了辅导员作为思政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之一的重要性,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为辅导员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方向和保障。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在由教育部,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提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专职辅导员69198人,与2005年底相比增加了20506人,增幅达42%,按照1:200比例配备的要求,配齐后,我国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将稳定在10万人左右,此外还有5万名兼职辅导员。教育部确定了首批2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按照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安排,5年内,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高校辅导员正在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学生工作专家方向发展。

(二)辅导员的身份定位

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辅导员已经消除了过去“身份模糊”的困惑,其身份定位具有多重性,是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高校教师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合。

(三)辅导员的意义定位

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的关键被党和国家赋予了新的意义定位。

(四)辅导员的工作定位

从宏观方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一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素质教育。这是辅导员宏观的工作目标,从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和素质四个维度为主体的结构是整体性、本质性的工作目标。这要求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意义世界,即支撑人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是一个超越性的形而上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辅导员更重要的任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构建或者是改进大学生抽象的意识形态体系。

刘韵:论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性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从微观方面看,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主要分三个方面:教育,管理,服务。其中教育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学校规范教育,道德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管理主要是以班级管理,学生干部管理,宿舍管理等各类学生事务规范化管理,包括突发事件及危机管理。服务主要是心理、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咨询和辅导。

二、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的介入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是诸多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是交织的,因此呈复杂、多变、隐蔽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须从根源寻求解决途径,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更注重思想问题的解决。国外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危机的解决途径,其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实践方法有很多值得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学习的方面,但比较彻底地化解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危机还有许多思想问题要解决。面对大学生严重的失衡状态,辅导员不仅需要评估、控制和恢复危机前正常状态,还要重新构建大学生应对危机的价值理念系统。例如学生因就业困难陷入心理危机,辅导员不仅要稳定其心理状态,而且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对就业困境影响的认知程度,更重要的还应结合学生自身优势及市场需求提供出最佳结合点和有效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危机。反之,倘若只是疏导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学生心中仍然会有困惑和压力,心理危机就没有解构。因此,现阶段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既是心理问题的解决,更是思想问题的解决,而思想问题的解决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高校辅导员的介入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要求。此外,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不在于被动的干预,而在于主动地预防,在心理危机发生之前认真分析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各项因素,能动地调节和改进学生对应激事件的认知水平,有效地强化应对能力,从而把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这个过程正是辅导员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辅导员工作的介入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现基础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前提是在大学生整体的思想及心理状态基本处于相对平衡的水平,这必然要求个体的思想及心理状态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样才能确保辅导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监控、发现、干预和消除心理危机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保证,由于不少心理危机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因此心理危机甚至是心理或思想异常都已经成为辅导员高度关注和重视的工作内容。由于心理危机成因复杂,发生较隐蔽突然,影响极大,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需要辅导员暂时中断日常管理工作,全力以赴。控制危机的发生,寻找外因,内化学生的认知体系,以及不断调节失衡心理状态是异常艰辛的过程,有时学生的心理危机因为干预暂时得到控制,但是在某个时间又重复发生,这样的情况在辅导员工作中非常普遍,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因极其重要性和艰巨性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心理危机干预使辅导员在了解个体心理状态的同时发现整体心理状态中潜在的同类或相似性心理问题,掌握心理危机发生的内在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计划和目标,借助心理危机案例调整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

(一)学校与学生的沟通者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连接学生的重要桥梁,如图1所示,从学校的行政管理结构来看,辅导员处在最低层,隶属学院,同时由学工部领导。各项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是各部门通过辅导员向学生传达和执行;从学生和辅导员的组织结构看,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的最高层,底下依次是学生干部,学生。辅导员的各项工作通过学生干部传达到各个班级、宿舍。在图中两个从上到下的双向反馈过程中,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了接触学生的频率,并且扩大了了解学生生活的范围和视野。因此,在高校中,相比心理咨询人员,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渠道更多,理解更加深入。

(二)多重角色的教育者

高校辅导员集人生导师,管理者和服务者于一体,既是危机干预专家,同时还是职业发展教练,资深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讲师,人际交往指导师,学业指导教练,政策宣传与演讲者,活动策划与组织者,朋辈知心人等,多角色能够使辅导员在不同角度的转化中引导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效果\[1\]。与专业心理干预者相比,这种优势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三)预防体系的管理者

危机预防体系与辅导员所处的学生事务运行体系是完全一致的,越靠近学生,预防体系越显得重要,但是学生对于心理危机不是完全敏感的,怎样通过学生的表面信息发现和判断出心理危机,怎样督促学生上报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将心理危机的信息反馈给学院和心理咨询教师……这是危机预防体系运行中的关键环节,这些环节的反应速度决定着心理危机干预的成败,决定着在任何一名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获得支持的速度和力度,甚至决定着一名学生的生死,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顺利实现主要依靠辅导员通过一级级预防体系的有效管理才能发挥监控、反馈、应对和检查的作用。没有辅导员的危机意识管理,预防体系构建再好,也无法生效。

(四)人力资源的整合者

心理危机的频繁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不足的矛盾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困境,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广泛参与\[2\]。以辅导员与学生为1:200的配备比例为准,一名辅导员将拥有一支庞大的学生干部队伍,这其中包括校级、院级、社团学生干部,党员、团员、班级干部、宿舍负责人等。这些学生干部积极热情,能力突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资源。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心理教师、专业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宿舍管理员等学校职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与家长的定期联系来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的合力。

(五)意外事件的应对者

学生意外事件是发生在学生个体或群体中间,超出意料之外的事情。意外事件的发展对学校秩序和师生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危害性极大,一般由学生意外伤害(自杀、他杀、溺水、出走等),恶性破坏事件、传销等社会邪恶势力,以及自然灾害等诱因引起。辅导员往往是学生遭遇意外事件的应对者,在这个过程中,在反应速度、心理素质等方面提高了危机应对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危机干预联系紧密,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要求决定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必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9篇

关键词: 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 快速反应机制 构建

自然灾害事件、暴力恐怖事件、校园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必然引发校园公共心理危机,亦称群体性心理危机。

公共心理危机具有突如其来、涉及面广、破坏力强等特点,所以,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减少公共心理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建立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为由于危机事件产生心理失衡状态的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人群提供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援助。

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成立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学校应成立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以保证工作的落实和部门之间的协调。

二、组建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

心理危机干预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承担。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不少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一支心理咨询员队伍,可以他们为基础,再吸纳一些校外优质的兼职人员,组建起本校的学生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

三、制定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核心。每所学校都应该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本校的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并以流程图的直观形式张贴在墙上。

一般来说,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件信息

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由重大的灾难性的事件引起的,所以每当一个重大的灾难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出现公共心理危机几乎是必然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的成员有义务对发生在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将捕捉到的信息迅速向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人汇报。

(二)紧急会议

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人在接到成员事件报告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相关事宜。

1.事件评估

事件评估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1)该事件能否引发公共心理危机?

(2)如果引发公共心理危机,可能涉及哪些人?

(3)该事件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具有哪些症状?

2.处置方案

根据对事件的上述评估,提出应对的具体方案。方案应包括:

(1)危机干预的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终期目标)。

(2)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手段(个别干预还是群体干预?是否借助于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手段?)。

3.任务分配

将干预方案以任务形式分解到专家组成员个人,必要时可按年级或专业分组进行,设立小组负责人。

4.问题解决

在方案执行中不可能没有问题,比如,团体干预的学生召集问题、场地及设备问题、交通和安全问题等,那么,遇到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需要哪些部门和人员加以协调配合?都必须有所考虑。

(三)干预实施

根据紧急会议的部署,具体展开心理危机干预行动。

(四)监测指导

要对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加以信息反馈,专家组成员必须将每天的干预情况向专家组负责人汇报。专家组负责人根据成员的汇报应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事先对事件的评估是否准确?

2.干预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3.是否对疑难问题进行集体会诊?

4.有无需要向心理医院转介的对象?

(五)总结反思

每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结束,都必须对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为下次工作提供借鉴,不断提高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的水平。

四、收集与公共心理危机相关的技术资料

专家组平时要注意收集与公共心理危机相关的技术资料,分类加以整理,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较为普遍且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专家们就要对这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较深入的研究,达到精通的程度,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迅速筛查对象,及时转介,有效矫治。

五、协调与其他干预手段之间的关系

心理干预对于公共事件的善后固然很重要,但它绝不能代替事件的其他处理手段,心理危机的干预效果常常受制于其他干预手段的运用和发挥。比如,一场重大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倘若事态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单靠心理专家的心理危机干预来消除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心理危机干预无用论”是错误的,“心理危机干预万能论”也是荒谬的。正确的态度是,将心理干预作为事件宏观干预的一部分,并积极发挥作用。

六、提高专家团队的素质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专家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的建设,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一)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尽快落实学校心理咨询员持证上岗制度。

(二)选派教师参加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

(三)专家组成员应多进行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实践,如参加一些灾后心理援助之类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技能和技巧。

七、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公共心理危机如同火灾和生理疾病,事先预防胜过事后处置,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比率和降低心理危机的危害程度。

八、开发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工具

(一)准备好用于诊断心理问题测评软件或问卷调查表,以便在公共心理危机发生时快速筛查出有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

(二)制作团体心理辅导课件,比如:“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怎样合理地宣泄情绪”,此类的课件可以用于各种突发公共心理危机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提前有所准备。

总之,建立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尽快予以建立,提高学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危机”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危险”和“机会”两层涵义。学校管理者如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起公共心理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并加以实施,那么学生每经历一次心理危机,心灵就经受一次洗礼,抗挫能力就会得到一次提高,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3]梁宝勇.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雷雳.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