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2 10:36:14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 转型方向 策略

归属于教育学的成人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积淀相对薄弱,远未达到完善和严密,自然也有不小的空间需要填充和建构,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运作不断创新和完善[1]。中国成人教育陷入困境,不少成人教育院校也处于维持现状、力阻下滑、徘徊观望的状态。对成人高等教育重新定性、定位,理出新的发展思路,开辟新的办学渠道,谋求新的政策指导、设计和实施新的管理模式、运行模式,以求重振雄风,再造辉煌,这已成为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1]

一、对成人教育转型的认识

1.成人教育的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符合入学标准的在业或非在业的成年人实施的高等教育,旨在满足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或适应职业要求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可分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指经过教育部批准,有权授予毕业文凭的高等学校,对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成人学生进行的高等学历教育[2]。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适应科技的进步,从更加广泛的领域,更新和补充知识,与时俱进。

2.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研究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毛入学率的成倍递增、学历补偿教育的渐进完成,多种办学形式对生源的分流,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偏见等,诸多因素的交集影响,对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形成极大冲击。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方向,是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从被动教育向主动学习转型、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型。在转型策略的研究上,缺少实践论证,缺少对转型策略的全面论述。大多学者分析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的困境,缺少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可行性的论证。结合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对职业院校的影响,在办学目标定位,函授培养模式,培养对象渠道,推进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又好又快发展。[2]

二、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可行性分析

1.理论支撑

成人学习是学习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各种教育无不体现它们的实用性、功利性和职业性,而成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建立新的社会结构,成人学习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注重应用而不注重理论,注重技能而不重视知识或信息。

2.现实基础

2.1成人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源水平

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因素。需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水平,这些都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及优势。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适用型人才,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离不开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

2.2成人高等教育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成人期是个体在一生中年龄跨度最大的时期,成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直接参与者。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能通过多种渠道保存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和文化,进而促进文化的优化传承和更新创造。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通过学习不仅可提高智能素质,还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道德品质素质。

2.3成人高等教育发挥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中,公平正义是基本规则和要求。作为社会公平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必然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向性非常明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成人高等教育发挥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三、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方向及策略

1.改变观念、重新定位

对于成人高等教育,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对成人高等教育形成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还停留在旧的观念上。实际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模式。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对于整个社会树立终身教育意识、建立终身教育机制,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转移重心、拓展功能

拓展成人教育的其他功能,承载起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使命,成了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转型策略。成人高等教育要将重心转移到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导的继续教育,提供高层次,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的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多样的、全面的教育,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3.改变体制、调整结构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推动各学校的合理定位,有效分工并相互合作,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式,形成准确合理的层次结构,才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方向。教育结构也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要求,为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也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的结构要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调整。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其社会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易替代的。然而,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功利性教育走向,削弱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由“功利价值”向“人本价值”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三、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本价值”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第3篇

本体论范式一直在人们的认知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人学本体论范式的典型产物是推崇“理性人”,这是一种与“生物人”“自然人”认知相对立的观点。“生物人”“自然人”认知强调人的本质在于人类本性的某个属性,并把此种属性归结为人性中不变的性质,作为人存在发展的恒定规范。“生物人”“自然人”是对人的单向化分析,单向化的分析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人的分析的“物化”,而被“物化”的人们迷失了生命的本真。人类活动和动物活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人类活动具有自我创生性,而动物活动受到对象范围的限定。本体论范式运用有限去把握无限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活世界与主体人的脱离,人们失去主动性和创生性而成为对象的存在,最终导致主体成为抽象的存在物。本体论范式指引下的教育,容易把人抽象化、片面化,而忽略了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高等教育管理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使人的价值得到全面展现,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人的观念,实现教育观念中人学范式的重塑。与本体论范式不同,实践人学范式关注人自身的丰富性和[摘要]人学是系统研究人的存在、本质并从根本上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学问。在信息化、现代化的今天,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多样化特征,倡导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人学范式的认知下,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螺旋发展的存在,而不再作为“先验的”对象化存在。个体人在现实存在中不是“同一的”,而是一种多样化的“生成”,这为人们对于个体的认知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实践人学范式不再用断裂的、固化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超越了封闭系统和实体的刚度,回归人在世界中的现实生活。具体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实践人学范式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现实世界的角度出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具体的、丰富的个体存在。其次,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一种存在是固化不变的,世间万物均是无限开放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存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客体均在从事属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而且教育管理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人。人是教育管理活动的核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所结成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体论人学范式在追问人的本体存在的过程中重视对于人的本源探求,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实践人学范式让人们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重新审视自身,指出“对组织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他们在组织内的遭遇造成的”。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生成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二、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参与管理的要素主要有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目标和管理环境等,这些要素有机联系,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必然导致管理模式的逐步发展与更新。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其中,经验型管理模式适用于教育功能相对单一的状况,产生于高等教育发展早期,主要应用于有限规模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在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对管理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行政干预高等教育管理的必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融入了教育实验、教育调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反映时代需要的手段,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的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时序上先后产生,然而在管理实践上二者之间不存在更换与改造的问题。这归因于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本质上体现的是各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各管理要素并不会消失,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与之对应的联系结构。当前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传统的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逐渐与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相结合并形成互补。教育的定位是对人类生命和发展的终极关怀,高等教育管理要达到并实现“育人”的教育目的,必须依靠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并体现教育管理客体作为认识主体和思维过程主体的定位,从而积极调动各教育管理相关者参与到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管理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当然,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排斥传统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中教育管理主体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教育管理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克服了本体论人学范式的缺陷,不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借助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从而演绎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实现教育管理活动“有生命在场”。由此,高等教育管理实现了向人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复归。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强化传统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尊重高等教育管理客体的主体地位,使得教育管理客体不再被视为物化的“对象”,而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引导个体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超越,广泛参与是教育客体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关注个体价值的基本表达。

三、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实践人学范式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把重点放在教育管理范式主导地位的人,倡导发挥个体的创新精神和能动作用。与传统的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基于教育管理的人性论研究。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方面包含管理理念、管理系统(包括制度、规范和政策法规等)、管理机制、管理活动和具体的教育管理行为等因素。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1.与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以个人或团体的管理行为、管理经验为基点,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经验的限制。相较于经验型管理模式,参与型模式下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经验价值仅仅作为一个部分参与到管理过程实践中。这一方面降低了对高等教育管理者经验的过高要求,另一方面凸显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更能适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管理经验是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复杂环境,固有的经验管理一旦与现实的环境局限冲突,必然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高等教育管理主体的角度来讲,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更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制度策略的调整对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起到激励或抑制的作用,从而影响教育客体在管理中的表现,进而影响到教育管理主体的状态。其次,从教育管理客体的角度来讲,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客体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满意度,减少内部摩擦带来的决策失误,而且可以提升教育管理客体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在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当然,自我管理的基础是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和教育管理平台,我国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当前科学文化的不断繁荣促使学生产生有效地控制自我的愿望,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展现。

2.与科学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高等教育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研究手段,另一方面也对高等教育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现代科学教育管理,毫无疑问将大大提高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高等教育管理主体逐渐开始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然而在具体的执行中科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运用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并不意味实现科学的管理。因为科学管理以逻辑分析为重点,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包含多种非逻辑因素,比如经验、情感、创造性等,这些无法进行定量描述的管理因素导致在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运用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现代化方法难以实现量化。此外,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追求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将使教育管理成为一种社会控制体系。高等院校的入学率、优秀率、毕业率、就业率等量化指标促使高等教育逐渐外在化,逐渐远离人们内心世界的本真。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则是在基于系统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仅明确了管理的具体职责和权利,而且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不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而是在遵守组织和程序的基础上,肯定个体生命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四、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逐步淡化教育的角色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在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角色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模式中被动管理的教师和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师生接受教育管理的积极性,更是教育管理中个人主体性的体现。参与模式倡导师生积极参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师生不再仅仅作为被管理者,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管理,更有益于实现教育发展。

2.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高等教育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基点。在传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是人才教育的主导者;而现代教学实践中,为了顺应教育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再单一地依赖课堂教学,而是拓展了教育载体,积极落实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社会发展面临着大量的人才空缺,实施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回应。

3.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要求。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面临严重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矛盾。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年均7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相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15%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就业是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剂良方。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困难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学生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增强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的主体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积极促进就业平台的搭建,以推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解决。

五、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教育管理活动定位到个体的发展上是教育人学的基本要求。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是尊重师生主体地位、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民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度,切实构建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育人是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需要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管理参与氛围,这也是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是指教育部门及相关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以人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尊重人和依靠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虽然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涉及财、物等非人因素,但管理活动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人身上。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实现个体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是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2.确立以师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规划。教学管理规划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规划的作用是确保教学管理的过程和效果与高等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各层次目标、任务的协调统一。科学的教学管理规划是教学秩序稳定的重要保证。高校的教学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环节过程,对应学制的教学学时安排,学分分配。教学管理规划的科学设计以及教育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是优化人才培养、创立人本管理机制的基础。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措施

一、提高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重要性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接受教育、更新知识已成为人们终身的需求和权利。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托,在实现人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从客观上要求普通高校要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保证。同时,我国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是为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因此,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应将质量视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以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赢得自身的地位和社会的尊重。

二、影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行为缺乏有效的监控

目前,各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竞争激烈,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和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各普通高校纷纷在校外设立教学点或函授站,但是对办学资格缺乏严格控制,且对校外教学点或函授站的教学管理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另外,有的学校担心管理严了会影响到招生,学校缺乏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或者虽有制度却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够,不能进行比较严格的全过程教学管理,造成混文凭现象十分严重,教学质量意识淡薄,导致其教育质量失去有效控制和保障。而且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估、检查不够,成人高等教育几乎是高校自己的办学行为,主要依靠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行为未能进行有效的监控。

(二)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重视不够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普通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均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质量监控、教育科研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扎扎实实地抓,存在着严重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另外,许多高校在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是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而是以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作为办学成效高低的主要评价指标,尤其是近年来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以及不同形式部门委托的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对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的考生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得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也在下降,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的手段,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盲目开设新专业,忽视教学质量管理,直接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缺乏一支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师资队伍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没有一支专门从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兼职教师,缺乏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其教学任务主要是聘请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来完成,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等特点不能把握,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不能很好的把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多数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不能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实施教学。而且大多数承担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任课教师都已经承担了普通高教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是超负荷上课,加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偏差,认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要求都比较松,因此,对教学也比较马虎,课堂教学监管不力,上课随意性较大,存在着随意缩短面授时间和压缩课时量的情况,教学效果不佳,而有的普通高校对此现象还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约束,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长期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尤其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上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忽视了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成人教育的特点体现不够。培养计划的制订没有进行认真的研讨,有的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专科、专升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基本一样,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较弱,有的学校在操作中将此环节舍去或象征性地予以保留。有的学校盲目开设新专业,有什么生源就开设什么专业,而培养计划的制订往往滞后,造成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办学质量。

(五)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缺乏规范管理

一是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对象大多数是在职者,主要以函授教育为主,而学员基础素质差异又较大,有的学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岗位不对应,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比较低,课堂纪律比较差,作业不做或者不按时交,考试作弊屡有发生,大部分学员对学习过程没有正确的认识,混文凭现象十分严重。给教学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在教材的选用上比较随意,缺乏成人教育特色,而且在授课上也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进行“量”的变化,而没有真正从成人教育出发进行“质”的变革。三是考核方式单一。忽视了成人教育的特点,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考核方式,以“记忆型”为主,造成教师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短期学习目标,学生对很多课程的学习内容根本无法理解和消化,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效果不佳。

三、提高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一个以教育主管部门宏观管理、高校自我保证的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外部保障的主体,应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从宏观上指导、统筹、协调、检查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而评估是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可以起到检查、监督的作用。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也应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办学规律,建立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估制度,组织评估专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进行评估,规范其办学行为。而作为普通高校应切实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及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并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建立以课堂教学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与监控为主要评价内容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按照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和监督,从整体上保障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稳步提高。

(二)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保证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直接的社会效益。成教学员参加学习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他们将学习成果应用于生产和工作中,能直接有效地提高其所在单位的工作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作为普通高校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办学质量作为办学的中心,并根据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场所分散,教学时间又多在周末或节假日,容易放松要求等特点,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只有加强对每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要建立督导管理制度,可聘用已退休的责任心强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教师,参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对教学进行督导与检查,及时了解学员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成人高等教育面授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如何在较短的面授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尤为重要。要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时间、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等方面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规定学员必须参加面授学习,并将出勤情况与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挂钩。三是加强对学员的自学指导和课后的作业管理。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是以函授为主,函授教育主要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因此,必须加强对成人学员自学的指导,认真组织编写自学指导书,规定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指明重点,布置一定的作业,要求学员按时完成,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制定作业管理规定,督促学员深入学习、巩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将作业情况与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挂钩。占有一定比例,将学员在平时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经过回收、分类、整理并予以解决,提高学员的自学质量。

(三)制订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理论扎实、应用能力强、实践型、职业型人才。因此,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突出成人教育“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把握“能力为本、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要充分考虑成教学员文化基础状况和成人特点,不能成为全日制培养计划的翻版或是简单的课时压缩。课程设置应体现职业特性与岗位需求,加强实践环节,增加职业资格考试途径。既要注重内容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员业余学习,学习时间较少,而社会和工作经验较丰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却相对较弱等特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保证主干课程基本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保证学员有足够的时间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

(四)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结合成人教育的工作实际,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管理,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员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实施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在教学管理上应逐步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和重新学习制。由于成人学员多数为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只能业余学习或短期学习,采用集中统一的学年制来要求学员,显然不太合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实行弹性学制和重新学习制,可以使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条件安排学习,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并通过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管理的效率与科学性。

(五)深化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加强考试管理,提高考试质量

考试是督促学员学习,使学员深入理解、消化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把考试建立在真实、全面地考查学员综合素质的基点上,这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成人学员具有记忆力差而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必须改革成人教育课程考试方法。一是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深化成人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按照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考试内容和方法、手段进行综合的整体改革,建立各具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考试质量。课程考试可分别采取闭卷、开卷、口试、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论文、完成作品、实践操作、设计、调查报告等方式。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考试方法,以促进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可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逐步建设试卷库和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二是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其考试内容应该重视考查学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记忆型内容;多考查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员考用一致,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诚信考试的自觉度,使学员真正将考试由原来的要我考变为我要考。三是必须加强成人教育的考试管理。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要加强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重视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重视监考教师的选配,严格执行各项考试规定。通过弘扬优良考风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营照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考试质量。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第5篇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学科融合

中国艺术教育在1949年建国后发生了根本变革,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苦探索和“”、“”的挫折及动荡后,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恢复和振兴。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在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术教育也彰显出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反推作用。但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我国在高校艺术课程的开设、各类职业艺术教育院建设、艺术教育设施完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的充实及艺术教育制度的完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

对高校艺术教育重视不足,在定位上有偏差。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思维模式的培养及审美能力的锻炼都大有裨益,对高校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依然将其看作是辅、益智性的学科,将其等同于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仅仅将其看做是德育的一种媒介,对其经费的投入与政策保障也十分有限,这也成为长期困扰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一个难题。而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在其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的艺术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心身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1]这是对高校艺术教育职能的准确定位。但在执行过程之中,很多高校教育者对艺术本质产生了片面理解,仅仅重视或认识到其“辅”的片面功能,而忽视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的本质特性和艺术教育的审美享受、健全人格、提高境界的教育职能。这一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空有艺术教育之名,而无艺术教育的真正本质。

高校艺术教育过于偏重技能教育,对人文性教育重视不足。目前,仍有很多高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他们将艺术教育完全等同于技术教育,这一理解偏差直接导致了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性,而将人文教育弃之门外。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中包含了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能够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和提高其精神境界,对大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其人文教育功能不言而喻。“当前科学技术话语的急剧膨胀和审美的市场化、世俗化趋势对大学艺术教育领域的侵入和挤压才是造成高校艺术教育人文性缺席的根本原因。”[2]这种对艺术教育的狭隘的理解反映出教育者对于科学技术话语的应对不足,这也是“科学技术教育至上”的错误教育理念的作祟,将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开来,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体制亟待完善。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课程一般由教务处来负责,而艺术教育则由高校团委主管,以“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等形式存在,其职能包括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和课程、学校外的艺术教育活动等。将课程教育与建设管理一分为二,即你负责你的课程教育,我负责我的艺术活动管理,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高校艺术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无序管理。而在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方面也多处于“散乱性、暂时性、应对性、浅层性、经验性”[3]的状态,与国家和艺术教育本身的要求都有很大差距。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体制的无序极大地制约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育方法有待改善。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很多高校的做法较为单一,即仅仅设置相关课程,进行简单的艺术教育,以统概全,无法彰显出针对性与特殊性。而在具体的艺术门类课程方面,仅仅将诸如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看成孤立的艺术子系统,忽视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借鉴,这就使得学生的艺术思维被割裂。教学仅注重在课堂上课本知识的简单说教和灌输,只对学生进行技能性的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和艺术能力的启发,使学生只知道一些简单的艺术知识,而对艺术的本质毫无所知。又有高校对某些学科理解有误差,脱离了课程的本真,如在鉴赏课上只播放一些影片,将鉴赏与简单欣赏等同起来。这都有悖于艺术教育的本质。

高校艺术教育师资匮乏,科研和交流能力不足。“根据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系统。在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5]高校艺术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一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不到位,没有一支比较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难以有计划地开设艺术教育课”[6]成为阻碍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由于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数本身就有限,加之高校改革后高校数量激增导致了师资队伍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注重学生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这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很多教师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科研能力的提高,艺术教育者科研能力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

2.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根据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上述不足,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以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加强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高校艺术教育既具有“辅德性、益智性、健体性”的特性[6],对大学生具有净化心灵和丰富精神境界的作用,还可以对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须从思想上强化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摈弃以往对高校艺术教育片面化的狭隘理解,秉承艺术教育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人文性与专业性结合学科本色、普及性和学科交叉辅助艺术教育特色,还原艺术教育的真正本质,加大对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发挥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定位上,要将其着眼于“提高全民艺术素养,促进民族文明发展”的目标之上,这既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完成的神圣使命。既要重视对本民族优秀艺术的继承,同时也要大胆借鉴国外文明艺术,将继承和借鉴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创新。而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中,要注重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处于“平等、共享、普及、开放、全员参与”的模式中,使之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

人才培养定位于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加大力度强化大学生对艺术的专业技能掌握,又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将专业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在专业技能教育方面要侧重于“精专”和有的放矢。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对艺术技能刻苦学习,认真掌握,做到精通和专业,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的教育,对专业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职业艺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需求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其次,在人文教育方面,“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必须在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的同时,有更高的人文性要求。应该让学生明确,人文科学是以观察、分析及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学科,这是艺术技能学习的深层次意义。”[7]人文教育注重对学生情感、道德和美育方面的培育,使学生在精神层面有着丰富的感受,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艺术技能的掌握。因此,将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使技术性的艺术技能与人文性的精神感受相结合,相互融摄和促进,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避免单一化,注重渗透和综合。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要力求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和综合,避免单一化。首先,艺术教育课程要更新高等艺术教育自身理念,对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进行定位,设置诸如音乐艺术教育、美术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戏剧艺术教育、戏曲艺术教育、舞蹈艺术教育等专业;其次,艺术教育课程要注重艺术教育的专业性方面,突出高等艺术教育的具体要求,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艺术教育要根据自身学科的专业要求,制定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技能本身需求的课程;第三,由于对艺术教育进行了专业、师范、职业艺术教育等分类,也要求教育者对不同的门类教育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避免同一;最后,艺术教育课程要体现教育知识的人文性、学科的交融性的结合。艺术教育本身并非单一的学科,其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要求其要注重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将艺术教育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等有机结合。艺术教育还要注意各艺术间的综合,将歌剧、舞剧、音乐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实行融合和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首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是采取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控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受制于教师。在现代艺术教育中,需要摈弃这种接受者完全受制于授课者的模式,而采取个性化教育和合作式教育。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师生间的合作,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具有个人意志,而双方也都可以去帮助别人或获得自我经验,双方通过主体间的平等交流而共同获得成长和发展,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其次,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和发展,达到艺术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和技术化。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便利,将科技应用于艺术教育之中,“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科学合理地使用先进的视听教学设备与电脑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促进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使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8]将二者实现资源的整合,这样既可以增加艺术教育的趣味性,又可以大幅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在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首先,要保证艺术教育的教师数量。前已论及,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艺术教师较为缺乏,无法保证艺术教育的正常开展,因此要注重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和引入,做到“量”上有保证;其次,高校艺术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包括业务技能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强化自己的理论建设;第三,高校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工作。要给高校艺术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关心其生活,同时在评定职称、评先表彰、外出培训等方面,要做到艺术教师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提高艺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经过了曲折的发展之路,所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其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探求解决之策。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新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更加精细化和全球化的刺激,艺术教育既要从“精细”和交融方面努力,又要注重其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也对我国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1]杨贵仁主编,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编.21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全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2]程 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艺术百家,2005.05

[3]梁 玖.心润之策——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4]孙俊三,雷小波主编.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5]王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0.02

[6]傅有明.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01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目的;人性;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告诫我们:“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仅凭金钱我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今天,迫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和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技术和职业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受到广泛重视,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我们在着手改革职业教育时,也必须要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特别是“人的回归”问题,即个体发展的终极目标问题,因为这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桑新民教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追求仅停留在经验层次的具体目的上而不了解哲学层次教育目的的纷争,就难免会跃入陷阱。而一旦发现是陷阱时,对学生来说则青春已逝,对教师来说,则己误人子弟。对于具有较强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到底需不需要对其目的作出“应然”的思考呢?如果单从职业教育服务于现实社会(特别是促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角度来看,其“实然”目的之影响远远超过人们对其“应然”目的之关注,以致出现职业教育只能培养“人力”或劳动力,而忽视了“人之为人”的本真追问,这种目的下所培养的“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然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仍然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然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作出“应然”的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1970年和1971年,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展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的,属于精英(E1ite)高等教育阶段;15%为大众化(Mass)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Universal)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虽然说,它的实现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譬如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的外部因素)、中等教育普及程度(教育的内部因素)等,但是,在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发达国家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注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功能)1996年达1471所(公立963所,私立508所),占高校总数的41%;在校生653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0.9%;其新生占全部入学者的50%。再如德国1994年共有专科大学164所,占高校总数51%还多,培养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工程师(不含校企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1995年为30所)等。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才刚刚起步,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界定,毛入学率达到15%,就意味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据此,有学者认为,我国提出201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是“吹响了向大众高等教育进军的号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即新时期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制约以及“学历至上”的教育思想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加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式又一直追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步伐而缺乏自身特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现实中仍然被广泛地误解,影响其正常发展。

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将对一线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越采越多的入已经认识到:“今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应当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我国的基本国倩出发,既要加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继续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对科学研究领域高层次攻坚骨干人才队伍的迫切要求,又要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大力发展周期较短的、实用性和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后者在数量上将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重点。”加之“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及认识水平的提高,必将为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实现其教育的目的,产生积极影响。

二、人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本来应该是一种人的教育。但“我国现实的教育却更多地表现出人力教育的倾向,主要是一种功利性的实用教育”。即教育目标过分功利化。它“使教育的培养人的特殊性淹没”,使人们看不到教育的根本价值。

新人学史观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主旋律,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价值。因为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的努力和伟大的创造,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人类全面自由而持续的发展。的确,不关注人的本质的扩展的教育,或者忽视人性存在的教育,其所培养出的只是“并没有受到真正教育”的“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人生来便是可能而且应该受教育的,康德也认为,“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己。”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根据其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曾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即“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我们从其对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及职教目的之表达来看,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能力发展。正如他所说的:“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可是,反观我国20世纪初期,甚至整个20世纪的职业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实用定义教育目的观的深刻影响,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增长和社会改造的关系,始终是教育实践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甚至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和创造性(创新)教育的今天,这些仍旧是教育的实然目的之要义而不可回避。普通教育如此,职业教育由于大众的误解在这一点上更显突出。“20世纪以来,教育的功利色彩日趋浓重,并逐渐发展到过分的程度。”这种教育,必然导致人格的残缺。

强调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上的价值,要求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9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曾有过权威论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结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现代文明对教育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提高人性,开发人的能力。因为不提高人性,人的能力的开发就会丧失基础,就会造成把人单纯地当作生产手段之一的结局。所以,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必须坚持以人性和能力的提升为中心目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缺任何一方面,否则,都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残缺。这样定位既符合教育本质的规定,克服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目中无人”现象;又有利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应该说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完善自身功能的必然选择。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人性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

(一)人性及其提升

20世纪末期,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中,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及价值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正因如此,有学者提出:“我国教育界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而‘革命’的旗帜就是‘人文’”,。其实,通过对人文教育历史的考察,便会发现,以前的人文教育家正是在批判教育史上“非人”历史的现象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中心,是为了人的教育。从亚里士多德强调闲暇教育,珍视文雅教育,到文艺复兴时期维多里诺把学校看作“快乐之家”等,他们都看到了实利教育压抑儿童的非人性的一面,实利教育没有服务于人,只服务于实利,把人当作劳动的工具。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具有人文精神倾向的思想家们更是以批判现代教育的职业化、非人性为己任,赫钦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认为,现代教育制度以经济增长为目标,重点放在职业上,把人看作简单的生产工具,把学校看成是人力加工厂,按物的生产原则来管理学校,这都是非人性的;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他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挥人性,完善人,其目的是人,不是人力。

当然,这里并不否认教育的社会目的的存在,也不在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普通高校发展之路,只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目中无人”,根据人的终生学习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那么,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性是否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目的之要义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那么,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人性就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它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新型人性观的教育意义即在于:教育要以人的本质属性为依据,旨在全面拓展人性,使人能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核心)是表现在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这为教育拓展人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人的统一体。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够,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太少,违背了人的可教育性、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的自然规律。

从人的社会属性的拓展来看,理解也有偏差。主要是强调学生掌握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全面提高:关注人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太少,关注人类生活的社会化、人与物的关系过多等。

从人的精神属性来看,人的精神生活能力的发展更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教育问题。在我国,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指人的人格、审美、理想等方面,这一点在教育目的当中更成了奢侈的东西。

根据马克思所持有的人性观,很显然,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全面拓展,也即“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实现人性的全面提升。

然而,人性并不是一个超历史、超时间的先验的本质或规定;现实中也从来没有凝固不变的“人类本性”。人类的本性是人类在创造自己的社会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因而人性是人类活动和人类历史的产物,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就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职业道德与共同生存,自我意识与价值定向以及创造性和主体性等品质的培养与教育,使之成为有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人。

(二)能力及其培养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能力与人性二者之间,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目的中,人性往往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相反,能力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能力本位”成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点在于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人性基础的能力发展本身是有限的,也是片面的。它本身还隐含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设: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特定的职业或领域与之相匹配,一个人的一生能否获取成功取决于最初的职业选择。这与“职业发展理沦”的基本观点是相悖的。所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重视在人性提升基础上的能力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观的认识,我们认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如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和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等)的同时,还应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以人性的提升为基础来发展个体能力。在发展个体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主体性,使能力的发展转变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就业的需要。

2.以终身学习理论为指导,加强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有效进行交流的能力和积极工作的态度等,以增强其对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

3.突出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对个人在多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它至少包括培养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培养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谋职的技能等。这也是终身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1]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50—51.4.44.

[2]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中译本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

[3]刘启娴.高职发展模式初探[J].教育研究,1998,(7).

[4]厦门大学高教所.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5]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规律、发展及对策展望[A].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6.

[6]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96。198.

[7]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8]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8,(5).

[9]扈中平,刘朝辉.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50.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 内地高校 成人教育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目前我国内地高校基本均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范畴,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当中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而成人教育仍停留在学历补偿教育阶段[1],管理思想和办学机制落后,再加上目前职业教育的竞争使高等学校成人教育问题突出,生源不足,规模萎缩。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充分把握教育最主要的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国家和高校对此应该充分重视,总结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整制度,健全有效、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高校成人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才能为我国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高校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中成人教育很多时候不被认为是教育的重点,重视程度不足、管理疏松、师资不足和教学内容不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等问题十分突出。

1.1重视程度不够,成人教育完全市场经济化。

我国的成人教育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教育历程,却始终没有实现“全面发展成人教育”的基本目标,在社会和教育的主流平台上占据相应的地位[2]。这与社会和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应该是直接相关的。国家和高校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成人教育不受重视,成人教育完全引入了市场机制。一些高校仅将其作为学校创收的手段,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不关心教育的最终质量。成人教育学院的老师随意安排,目前从事成人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多数均是原先从事普通高等教育或者高校管理机构的老师转型而来,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对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学缺乏了解,不能真正了解成人教育学员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1]。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科研能力、普通高等教育博士、硕士、本科的招生及就业能力,而不是看其成人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一所高校其他学院的老师无论是在职称结构、学历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上均很受重视,学校会及时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而成教学院基本上很难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高校和社会对待任何的教育的重视都应该是公平一致的,而没有理由给成人教育戴上“另类教育”的帽子,使其长期徘徊在社会结构与教育体系的边缘。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必需的,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国运民生,如不充分重视一定会给国家的快速发展造成严重障碍。从国家到教育系统都应该对成人教育给予高度重视,这是我国人口素质发展的迫切需要。

1.2管理疏松,形式主义严重。

成人教育由于对其重视不足和其学员学习的特殊性造成普遍管理疏松的现象。对于成人教育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为了迎合学员混文凭的需要,学员上课随便旷课、早退、迟到,考试时画题、作业和考试随便抄袭等现象普遍存在。据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统计显示:成教学员中只有7.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每次面授课仅有13.6%的学生参加,经常请假和偶尔请假的占到80.2%[3]。虽然有的学校的数字或许能略好于该统计,但是成人教育学员经常请假,作业和考试抄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管理疏松还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评估。成人教育学员的面授教学监控范围狭窄且教条化。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监控存在,而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监控方面很缺乏。教学质量的监控多为随机性的教学检查和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管理。缺乏积极的、全程实施的保障体系。这使许多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变成了应付检查的空架子[4]。评价体系多是管理部门随即检查和学员对老师教学的评价。由于检查本身就具有应付性,很难对老师的授课水平做出真实评价。成教学员的特殊性和学习目的的功利性致使他们对更有利于他们作弊和不上课的老师的评价成绩较高,这就使认真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出来。

1.3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都照搬普通本、专科的方式,成人教材也用普通本科的教材,教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是普通本、专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翻版,这对于面授时间很短的成人教育是不合适的。成人教育具有特殊性,在学习了必要的理论之后,更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教材应该具有现实性、食用性和前瞻性,应该能够适合成教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许多高校利用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成人教育是很难奏效的。

教学方法上也基本延续了普通高效全日制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是成教学员在教师的配备上水平普遍低于正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创新和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有的高校把好的教学工具均用在正规生的教学当中,成教学员上课还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适应成教学员需要的信息量大、解决问题能力相对强的特点,更难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把学员引向不主动求知而是为了混文凭的恶性循环中。

2.解决的策略

2.1政府加强管理,健全相关法制。

目前成人教育之所以问题突出,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在推进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成人教育服务与管理职能,为成人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财政资源的支持和社会保障,而是简单草率地把成人教育推入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大潮,寄期望于成人教育通过自身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挣扎而脱胎换骨、凤凰涅[2],致使成人教育在建设过程中失去指导者和组织者,客观上使成人教育陷入无序发展的境遇。在冷酷无情的市场规律杠杆的作用下,一些教育机构为了赢得利益,把成人教育作为创收的手段,大办成人教育,只重规模,不注重质量,导致管理疏松、形式主义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要改变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对成人教育加大调控力度,以专业审核、教学评估、课程抽考等方式,督导成人教育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育人机制,同时应加大政府对成人教育的投资力度,并加强成人教育相关法制建设。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关于成人教育方面的立法很值得内地学习和参考[5]。

2.2注重成人教育师资和教学建设。

充分重视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聘请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研究的教师参与成人教育的管理,建立一支懂得成人学员特点的、有专业特长的管理队伍。为了适应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管理的效能,提高管理效率。

对从事成人教育教学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成人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面授课程质量。提倡适合成教教学的教学改革,对成人教育的教材、教学方法、监督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成人教育的教材不应该用全日制学生的教材,教材应该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使学员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教学方法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教学工具上要充分发挥现代先进的教学工具的优势,教师课件资源要丰富,既要有文字材料,又要有大量图片和音像资料供学员学习。成人教育还有其自学量较大的特点,师生联系较少的特点,这要求学校完善网上教学平台,教师的课件、习题的辅导等学员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中搜寻。

对教师教学和成人学员自学的监控系统应该加强和完善。监控不但监控理论教学,还应该包括实践教学及毕业论文、自学情况等的监控。建立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听课、教师相互听课和评课及电子监控等制度,促进授课教师更好地讲授课程。自学情况可以通过要求学员定期交作业、自学心得和笔记等途径对学员的自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调动学员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成人学习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6],因此对成人学员高校教师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应不同的教师参与者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切入同一主题,应多采用促进他们参与、思考的方法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

2.3培养学员自我学习的能力。

成人学员面授时间短,自我学习在成人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大学重要的不是学了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主体性出发,强调个人在一生中应该持续地学习,以满足个人在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终身学习使个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成人学习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最有效地提高学员能力的途径就是培养学员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学员查阅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工具的能力等是成人教育必须加强的方面。什么时候接受过成人教育的学员不仅学会了教师教的东西,而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方便容易地获取教师没有教过的东西,那便是成人教育办成功的时候。

成人教育应该本着对国家、社会负责的态度,客观认识发展中的不足。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政府应该适当扶持和干预,办学机构应该独善其身,努力提高办学条件,不把办学完全市场经济化,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成人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雅静.试论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与发展.中国成人教育,2008,1:13-14.

[2]白浔.“软实力”建设: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中国成人教育,2008,1:5-7.

[3]王波.成人学员学习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2):7-8.

[4]贺春意.钟建勋.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过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职成教育研究,2008,2:100-101.

[5]刘同战.台、港、澳成人教育立法初探.继续教育研究,2008,3:25-26.

[6]王福华.基于成人学习特性建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继续教育,2012,6:48-49.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第8篇

教育根本目的关于人全面培养在教育学界已达成共识,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目的具体表现形式,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目标进一步完善,不断与时俱进也是为了体现教育目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但问题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过程往往是相背离,育人为本教育改革目标与育智为本教育实践相冲突。教育改革目标对教育目的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落实,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改革措施实践与其期望的教育目标很难兼容和平衡,主要原因在于针对教育主体( 学校、教师、学生) 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比如,高考制度即使不断完善和内容创新,2000-2014 年,共计15 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制度先后经历3-5 次改革,但其注重文化课程学习,以总分高低评价本质没有改变,这就使得基础中等教育各级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偏向与高考相关的显性评价指标,而与其相关教育改革目标,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等隐性指标有所背离,这就使教育改革目标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目前,针对教育改革目标评价研究,局限于教育学本身研究。李雁冰总结教育评价专业化经历确立、成熟、深化和重建等四个阶段,顾彬彬总结实践主体性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要意义,王颖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谈教育改革核心内容包括学校管理、课程设置、高考制度和教师政策,丁步洲提出构建一纲多元的农村教育改革目标,容中逵提出从教学之性、待生之道、从业之责等方面拓展基础教育改革路径。根据对既有文献研究,还没有学者具体分析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机理是什么。本文运用委托代理这一崭新视角从教育培养过程分析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成因,并结合分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纠正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二、教育培养过程委托代理分析

( 一) 教育培养过程评价机制

教育培养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两大类型:一是显性指标,如衡量学生的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衡量学校的升学率、本科率等; 二是隐性指标,如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综合素质、衡量教师师德、衡量学校全面素质完全人格培养等。教育改革目标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注重评价指标的完全覆盖,但问题关键是在教育培养实践过程中,由于不同指标量化程度不一,显性指标比较容易量化,隐性指标相对来说难以做到量化、显性化,隐性指标同时还存在主观评价的问题,主观评价使得评价主体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所以在教育__评价指标中隐性指标所占权重被易于量化、显性化的指标所挤占,即使隐性指标所占权重不被挤占,也会由于主观评价标准模糊,导致评价结果差异性在评价主体上体现不出来,从而导致隐性评价指标和显性指标即使同时存在,但最终隐性指标在评价主体上的无差异性导致其起不到对教育培养过程的全面评价作用。比如,基础教育改革

目标要求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教育培养过程重要一环评价机制中高考制度,中高考制度是评价机制显性化最典型的制度安排,最终评价依据按照考生的分数进行从大到小选择。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教育由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培养目标,转移到跟中高考相关课程教育学习,进而演变成以学生的智力教育为主要目的的片面发展,而对教师的相关选择和评价也会因学生智力评价而跟着变化,由德、能、绩、心等方面演变成所教学生成绩为依据片面评价,对学校的教育培养过程评价也会跟着变化,学校好坏往往由中高考录取率和本科率所决定,从而导致教育实践过程与教育改革目标不统一。

( 二) 教育培养过程委托代理分析

教育培养过程连续性建立在各级教育委托代理分离机制上,也就是教育培养整个过程存在分割,即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什么分割点基于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划分? 因为这种分割是建立在各级教育委托代理分离机制上的。高等教育选择人才委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此时高等教育是委托人,中等职业教育是代理人; 中等职业教育选择人才委托初等教育培养,此时中等职业教育是委托人,初等教育是代理人。教育培养过程中委托人真实意愿是代理人能够为其提供德、智、体、美、心等全面发展人才,这个委托人意愿也正是教育改革目标。教育改革目标总是过于理想化,假设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意愿做事,或者没有考虑委托代理人意愿存在不一致。作为代理人按照道理应该遵从委托人意愿,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德、智、体、美、心等全面培养人才。但问题关键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因为委托人不可能完全监督代理人,高等教育不可能时刻监督中等职业教育有没有按照其意愿全面、均衡、可持续培养人才,道理很简单,高等教育可能连它的代理人在哪都不清楚? 即使知道,代理人具体做了什么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清楚。委托人就要想办法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以使得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意愿做事,这就是教育改革目标。办法就是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评价,评价真实目的使得委托人和代理人意愿一致。这种评价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为中考和高考。那么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中考和高考这种对代理人评价制度有没有使得代理人按照委托人意愿做事呢? 前面已经分析由于评价机制存在显性化问题,也就是说委托人是通过中高考相关课程分数多少来评价代理人,这种评价机制使得代理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存在道德风险,也就是不完全按照委托人意愿做事,而是过多倾向跟中高考评价相关课程,因为这满足代理人收益最大化,获得更高录取率。也就是说委托人对代理人评价没有解决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反而这种结果最终还会导致委托人存在逆向选择,委托人选择的人才就是跟中高考相关极度显性化的高分者,而不是满足其最终意愿的德、智、体、美、心等全面发展人才

(三) 教育培养过程代理人问题解决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培养过程中代理人存在违背委托人意愿的道德风险,也就是代理人问题。如何解决代理人问题,并尽量满足委托人意愿。让各级教育都朝着德、智、体、美、心等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方向,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弄清楚产生代理人问题根源在哪里? 通过以上逻辑分析,不难看出有两个原因导致代理人问题: 一是因为存在委托代理分离; 二是委托代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代理人问题思路就要从根源做起,委托代理分离是因为教育培养过程存在分割,解决委托代理分离,就要消除教育培养过程分割性,这种分割性不是初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简单划分出来,而是委托代理分离机制取消。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初等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不存在严格委托代理分离机制,因为初中教育逐渐取消对小学教育评价来选择人才,而是采取了学区直升制。也就是说,初等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没有严格委托人和代理人分离。小学教育不是初中教育代理人,这样教育实践重心由初中教育评价转移到小学教育自身成长轨迹,从而才会使得教育改革目标与教育实践相一致。如何消除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分割性来解决委托代理分离? 核心思路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再以显性化方式评价初等教育来选择人才; 高等教育不再以显性化方式评价中等职业教育来选择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不再以显性化方式评价初等教育作为选择人才依据,而是采取学区直升制; 中考相关课程分数不再起决定作用,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均衡化基础上采取学区直升制。只有这样,初等教育实践过程才会由关注中考相关课程教育转移到初等教育自身成长轨迹,这个成长轨迹就是教育改革目标,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才会一致。中等职业教育与初等教育委托代理分离解决了,也就不存在第二个原因,即委托代理之间信息不对称。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委托代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分离自身必然带来的,解决的思路根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尽量消除各级教育之间信息不对称,实行开门开放办教育; 二是预防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各级教育之间加强交流,建立固定的交流学习平台,学生、教师、学校等各方面参与交流学习。高等教育不仅关注自身阶段人才培养,还要关心人才来源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树立正确的人才培育观。解决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则需要激励代理人使得其尽量满足委托人意愿。高等教育评价机制应该逐步完善: 首先,应降低高考考试难度,不需要过多、过难、过偏地追求跟考试相关课程学习; 其次,有效地建立除了考试以外的相关评价体系; 最后,在确保公平、公正情况下,建立高考以外渠道。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好坏评价不再以高考录取率和本科率为依据,而是大力鼓励和奖励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创新教育、文化教育等中等职业教育主体,对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创新教育、文化教育搞得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体,高等教育在录取上有所倾斜,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设置经得起推敲的多渠道人才选拔机制。总之,对代理人的激励和引导不再是评价机制极度显性化指标,而是评价机制隐性指标。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第9篇

关键词:中俄高校;课外教育;资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18-02

学校作为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专门场所,它所有的教育活动不仅具有教育的作用,而且在言谈举止、校园色彩等多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被教育者。大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思想教育作为教育方针,到80年代我国又提出素质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课外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重要组成一部分,受到了各个高校管理者广泛关注。俄罗斯作为教育大国,无论是在自然科学与基础研究等方面,高等教育水平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实际,吸取有益经验,形成我国的大学课外教育体系。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及作用

按照教育场所划分,大学教育分为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课堂教育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课外教育主要是将课堂讲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为此很多高校都将课外教育资源认为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可以被教育者开发利用并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之和。课外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一课堂是强调学生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培养,而课外教育的目的按照其自身特点,是第一课堂教育无法做到的,但二者的培养方向是一致的。

二、中俄高校课外教育资源的比较

1.高等教育特点的比较。潘懋元教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一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二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院校条件许可,可以培养专业研究生;三是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四是以面向地方办学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和全国等特点。应用型本科还要定位于职业本科(5B)或应用型本科(5A-2),有所侧重的多学科或单学科,同时应该是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逐渐多元化,专业结构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更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扎实基础、能力强、知识宽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政府为了重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采取一系列手段来推行教育创新性改革,在经历十多年的磨难后,俄罗斯的教育界开始反思,为此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过在一段曲折艰难的探索之路后从重“人文科学”转向“自然科学”教育,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教与研结合,学生全面发展。

2.课外教育目标的比较。课外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将第一课堂的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俄罗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充分重视教育主体地位,重视人差异性发展,要求教育回归人的本身。为此俄罗斯高等课外教育活动要为大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和人格独立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将大学生的德育重点向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转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共识,强调学生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3.课外教育活动实施途径的比较。俄罗斯课外教育不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独立部分,而是融于共同的教学和发展进程之中的教学活动,有目的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入课堂教学中,保障大学生个性职业品质的形成,为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和人格独立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众多大学俄罗斯在课外教育活动形式都是多种多样,如创作团体、舞蹈艺术团、体育团体、民间艺术团、小剧场等等,不仅如此还经常性组织各类群众性的文化体育运动。各类大学自治机构还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会,举办与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有关的各类知识竞赛和相关活动,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另外近些年俄罗斯教育管理者对苏联解体前一些激进的教育做法进行反思和修正,一些前苏联优良的教育传统被恢复了,如作为前苏联独特现象的大学生劳动队。自1999年恢复之后,在全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它不仅扩大了前苏联时期的大学生劳动队的活动领域,而且协助解决临时和长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性的培养,学生务实性的培养,组织观念和高尚的精神道德品质的培养。在中国不少高校学生与教师认为大学的课外教育就是一种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举办的各种各样活动的主体,是学校团委与学生会的事情,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一项活动,很少有人认为它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在中国各个高校课外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仅局限于各类学科竞赛、科研实践、报告讲座、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并没能很好将课外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只是追求活动的形式和规模,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俄罗斯高校课外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我国与俄罗斯同样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但在重视的程度上和实际做法上有一定的差异。俄罗斯人认为教育是以人为本,是以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根本目标,要充分重视教育主体的地位,重视人的差异性发展,要求教育回归人的本身。在未来国际竞争中,中国教育要想处于主动地位,就需要像俄罗斯教育一样,提高人的素质,重视教育主体的地位,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

2.强调课外教育地位,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要将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构建与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搭建校园道德实践舞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

3.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它是否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这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于课外教育活动具有时间的随意性、形式的多样性、空间的开放性、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多进图书馆,培养专业技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赵喜艳.中国高等教育与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差异[J].教育育人:高教论坛,201,1(8).

[2]王再新,胡明宝.当前大学生课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4,(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