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04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第1篇

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课题案例班级教师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自市级课题“学习共同体研究”实施以来,本课题案例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积极参与“请与我一路同行”项目,他们辛勤付出不求回报,表现了我校教师“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但是,他们在积极参与本班课题研究期间,一再表达对作为未来科研项目正式课题组成员有着强烈的愿望和热情,本次课题申报不仅能为他们提供重要的亲身参与课题研究和合作创新平台,更是激发众多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自我素质提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一次重要机遇。所以本次课题研究不仅仅是课题研究的本身意义,而且是我校倾力打造科研型、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本质要求。

(2)校内其他教师的个人发展愿望

在本案例班级课题实施过程中,本班任课教师以课题研究为重要平台,积极展现了个人的团队参与与合作创新能力,提高了本班教师能力的核心竞争力,见证了我校“新课七步教学法”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课改效果和积极影响。一些非本班教师,如:郭燕、冉文秀、李文斌等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体验该教学课题研究项目,表示了积极的认可态度,并多次请求本课题负责人再次申请新课题研究项目,以便早日成为课题组的新成员,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促进个人发展。

(3))我校新课七步教学法阶段性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展示

新课七步教学法在我校全面实施以来,各实验班级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一方面,通过“七步教学法”如何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读建”意识深入内心,同时发挥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集体智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教师的整体协作产生巨大效应。另一方面,新课七步教学法中“合议”环节是“读建”环节的延续和深入,没有“合议”的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的交流,就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七步教学法”中的问题解决环节不会得到贯彻执行。所以,探索“七步教学法”课堂教学环节中积极、主动、高效因素,以及该教学法的易操作性的实际措施,建立合理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新课七步教学法”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更是建立和丰富初中教学方法理论体系的创新之举。对该评价体系的探索,将使我校课改案例班级教学效益的达到最大化,为学校进一步推V“新课七步教学法”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和参考,倾力打造新颖、科学、高效课堂模式,引领铜仁市教学改革新时代。

2.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近来,我校与其他学校进行了几次卓有成效的校级教学改革经验学习交流活动,以及参加了系列课改观摩活动,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做法多处于新法教学改革的起始阶段,只是做到了形式上的实施,即“有形”。实质性“读建”环节并未真正做到最好,缺少“内涵”意义。他们的学生学习课堂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建立科学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读建”与“合议”的实施效果没有科学的衡量标准,有碍于课改的进一步

实施。这正是我们目前申请的课题想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最近苏州教育专家来我校指导教学工作,他们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非常感兴趣,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且想进一步了解我校“新课七步教学法”改革的具体做法。这说明,毋庸置疑,我校目前正在积极推行的“新课七步教学法”是恰逢其时,时下,全面进一步推广和实施“新课七步教学法”,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该课题研究项目,实属明智之举。同时,这也将有力推进我校“新课七步教学法”改革的全面顺利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随着“七步教学法”的不断在附中课堂的深入,我校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等呼声伴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正逐步实现。合作学习是我校“七步教学法”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但是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必须有完善、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因此构建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在小组合作学习推进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开放性非常重要。

构建学生学习“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增强科研意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平等的信息交流对话,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学生的自主“读建”和合作交流“合议”成为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借助“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创新性教学,促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学专家转变。

2.课题研究的理论研究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将创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关的教育理论,尤其是构建“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使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趋向为有机整体,促使教学实践成果转化为为教学理论成果,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科学发展的目的。

(2)本课题研究旨在借助研究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七步教学法在实施方面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与“合议”环节,我们采用了以下评价体系:

(1)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环节的评价方法:

具体做法是,只要每个学习合作小组所有成员在课堂上能够安静地自主学习,并且能用红笔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公式等作圈注、标记等,给本组加3分。但如果某一小组中有一位同学没能做到,则该小组不加分。其目的一是,为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即“读建”这一环节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投入自主学习。其目之二是,利用学习合作小组集体的力量来规范和约束那些不能静心做好“读建”这一环节的学生。因此,这一评价机制也保证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2)“读建”后续环节课堂回答问题的评价方法:

当教师检查课堂提问环节“新课早知”的内容时,该评价分数按以下方法给出,学习合作小组1号、2号加1分,3号、4号加2分,5号、6号加3分,7号、8号加4分。通常每节课设计的学案会提示学生下节课课前新知要提问的问题(即“读建”内容),这样,每个学习合作小组成员对自主学习内容(读建)和要解决的问题就非常明确了。他们只要解决了这两个简单的预习问题便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需要指明的是,看似不公平的评价方式却有独特的效果。为了能抢到回答问题的高分,维护小组的集体荣誉,成绩优秀的1号和2号同学会想办法帮助并督促成绩较差的5号、6号,甚至7号、8号同学解决“读建”环节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抢答问题,为本组赢取更多的奖励分数。同时,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新七步教学法课堂重新找回了在传统课堂上缺失的自信心和存在感。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如果学习合作小组里的7号、8号同学都在积极准备下节课要提问的问题,3号、4号甚至1号、2号同学又怎肯落后于人?显然,这样的评价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好了课堂上的“培优扶弱”工程。只有抓好了“读建”这一环节,学生才能通过“合议”环节来解决问题,最终达到了教和学的预定目标。这种对学生“不公平”的评价方式恰好起到了督促后进生,激励优秀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并激发学习合作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共赢。

(3)新课七步教学法中“合议”环节的评价方法:

一般来说,我们把“合议”这一环节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学习小组内“合议”,另一N是学习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议”。组内“合议”的积极性(动力)评价来源于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议”(交流),对于小组之间的“合议”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对于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议”的评价由考评组依据各组实际参与人数给分,标准是1人交流一次,该小组得1分。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小组调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课堂小组合作交流,一般情况下,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小组间“合议”较难的内容,较容易的内容由组长交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这样做的目的是,无论学生学习层次如何,均有参与“合议”的表现机会,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同样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成就感,真切感受到集体荣誉感的魅力,是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读建”)的肯定。但如果遇上参与“合议”小组的任务只有一道题的情况时,我们可以让该小组组内“合议”,探究是否有两种或多种解答思路,从而拓展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的组内“合议”的兴趣和团结协作精神,真正体现了新课七步教学法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合议”环节的目的。

②对小组“合议”的评价另一指标是参与“合议”的同学陈述的语言是否有条理,逻辑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洪亮等,符合这一要求的给参与“合议”的小组加2分,该分数由教师给出,考评组负责登记。这一评价标准主要基于对小组间“合议”参与者的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它要求学生在参与小组内“合议”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强调问题解答的合理性。这就要求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尽可能具有深层次的领悟能力。

③小组“合议”评价中的“纠错”和“补充”参考指标:小组之间进行“合议”环节时,如果某一组里有人指出其他交流小组的不足或纠正其存在的错误,或者对其他小组的问题解答、讲解有另外补充内容或问题解答思路时,他将为本组赢得2-3分,该分数由任课教师给出,考评组做记录。这样的评价参考指标不仅要求参与交流的各小组成员认真、细心,讲解的人要认真讲,不能出现漏洞或错误;听讲的人也要仔细、谦虚倾听别人的讲解,否则,如果找不到为讲解者补充的内容,将会失去赚得额外加分的机会,同时这也是要求交流双方相互尊重。

④小组“合议”评价中的“组织有序”指标:学习小组参与小组间的“合议”环节时,各小组组长需要组织自己的组员迅速站到或坐到容易听到和看到的位置参与“合议”。如果某小组成员坐到不便于“合议”的位置,将视其为态度不端正。或者发现有人听课时注意力明显不集中,将对该组员扣除2分,组长扣除4分。如果学习小组“合议”时全体成员均能做到以上要求,则给该组加3分。以上情况由考评组来决定加分或扣分。

⑤对于小组内部的“合议”评价指标:在课堂上,当各组民主推荐指定号数的同学上黑板板演时,小组内部能按指定的号数辅导,如:1号辅导3、5号,2号辅导4、7号,3号辅导6、8号,小组内部将加上指定的评价分数3分。这是一种在“七步教学法”的课堂上典型的兵教兵的重要环节,也更多地体现了“七步教学法”课堂上的全民化,也是“七步教学法”课堂上的“培优扶弱”工程。在黑板上板演的同学,正确的将依照规定的分数加分,如:1、2号加3分,3、4、5号加4分,6、7、8号加5分加以评价。

(4)“读建”与“合议”评价方法的“升级”和“终评”:

本课题组非常重视“读建”与“合议”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采取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既重视“过程”,又肯定“结果”。事实证明,这种评价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为保证“读建”与“合议”评价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我们主要采取了“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每学期和每学年一大评”的评价方式。比如,经过评价评出的“周冠军、月冠军、学期总冠军、年度总冠军等”来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争取做到最好。颁奖形式也体现了逐级上升的特点,“周冠军”、“周优秀小组”在班会上由班长及班委颁发纪念奖;“月冠军”、“月优秀小组”由课题组成员教师代表颁发纪念奖;“学期总冠军”和“年度总冠军”奖颁发仪式将有课题组所有教师、全体学生及家长、学校教科处领导参加。颁奖时,冠军组学生和家长一同上台领奖,由教科处领导和课题组成员代表以及家长代表颁发纪念奖。此外,在课题组能力范围内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期总冠军”和“年度总冠军”小组将有一个实现愿望(感兴趣的课内外活动)的机会,活动过程全程拍照记录并以此制作成活动电子相册。初中毕业时,将把这三年以来的全部电子相册刻录成光盘送给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珍藏,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在我校参与并受益于新课七步教学法教学改革留下的永久的美好回忆。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构建课堂学习小组评价机制方面的文献资料,结合目前铜仁学院附中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读建”和“合议”现状,进行教师学习研究,进一步明确、细化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和“合议”的评价机制,在研究的后续阶段,进一步学习研究国内外最新的课堂小组评价机制文献,以取得我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1)问卷调查

调研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对班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记名方式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问题按如下四个维度设计:

第一、“读建”与“合议”评价机制对学生上课学习信心态度的作用。

第二、“读建”与“合议”评价机制对课堂学习效率的作用。

第三、“读建”与“合议”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

第四、学生对待“读建”与“合议”环节评价机制的态度。

问卷问题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问题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客观题作定量统计分析,对主观题采用定性分析。

(2)定期访谈

调研方法:定期采用个别访谈和部分学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与“合议”的评价机制的开展情况以及社会实践等诸方面进行访谈,掌握课题实验有关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有关结论。

3、实验研究法

课题实验第二阶段,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成绩等各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记录,留下可比对的各种信息。课题实验第三阶段不同时期,经过一定的实验后,对学生各种变化情况进行定期收集,并与前期比对分析,得出实验初步结论。

注重对实验学生前后不同时期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并及时调整实施的评价机制方案,寻求最佳评价方案,验证实验结论。

4.个案研究法

运用此法研究构建新课七步教学法“读建”和“合议”的评价机制的差异性,对特定群体等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摸清问题所在,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应对措施,深入效果分析,为课题积累丰富素材,以便课题成果的全面推广。

五、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准备论证阶段:2013.03―2013.06。成立课题小组,形成“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和“合议”的评价体系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课题实验第一阶段:2013.09―2013.10。实验教师依据课题实验方案组织实施实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

(1)了解每一个学生,拟划分8个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需要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特长、学习背景、学习动力、组织能力及家庭背景,以便于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其优点、特长并且参与到小组的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及管理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拟把班级学生划分为8人为一组多个临时学习小组,使学生提前感受一下学习小组的氛围、管理气氛,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潜意识的认识。

(2)制定一个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和“合议”的初评方案。

在2013级(5)班课堂上课题组所有成员制定了一个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和“合议”的初评方案,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机制的试验结果。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步评价机制的完善作出实证依据。

3.课题实验第二阶段:2013.11―2014.04.

具体步骤如下:

(1)正式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8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和“合议”环节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2)课堂小组评价机制的建设及不断完善:

小组评价机制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小组内评、组与组之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的评价结果,认准自己今后的主要努力目标,面向学生的未来。

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体组对初步评价方案作出重新的调整并进行初步的完善。这样,使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最终成为一个增强学生发展动力的发动机。

4.课题试验的第三阶段.2014.4-2014.12

根据课题组第二阶段在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在2013级(5)班的实施情况。课题组所有成员和班级内的小组长参与讨论。充分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再次对“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作出调整与完善。使评价体系更趋向于完整化,合理化,和情化。更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

5.课题实验的第四阶段.2014.12-2014.1

依据完善后的课题新课起步教学法的“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课题组作出最后{整与完善。进一步总结积累经验。形成可以在附中大面积推广的实验成果。

六、本课题已解决的基本问题:

1. 确立了新课七步教学法的课堂评价机制;

在七步教学法的基础上,构建“读建”和“合议”的评价机制,努力建立以学生为学习者个体,师生群体为助学者的和谐课堂教学新模式。真正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帮助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

2.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起到了“培优”的目的。

由于在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的组内“合议”的环节中,有指定的如1号辅导3号、5号;2号辅导4号、7号;3号辅导6号、8号这样一个“培优扶弱”的环节。所以极大地调动了1号、2号,甚至3号的学习积极性和被需要的欲望,致使1号、2号甚至3号会在讲新课之前把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提前自主学习,课堂上3-5分钟的解疑解惑。剩下的时间对组里的学生进行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从心理学上讲,1号、2号甚至3号要做课堂上的“小老师”。而且组里的较弱的同学对他们有需求的欲望,这种“成就感”和“需求感”会支配这个优生提前自主,并且会耐心地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优生在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播费弱生的同时,也起到了巩固基础的作用,而且弱生出差错的地方正好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优生在解释这些易错点的同时,提高了自己解决易错点的机会的能力。所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新课七步教学法的确起到了培优的目的。

3.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起到了“扶弱”的目的。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培优扶弱”这个环节,的确起到了“培优”的目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也确实起到了“扶弱”的目的。在我们常说课堂上的“弱生”,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内能理解或接受的内容较少。能有人来耐心地手把手教的机会少的可怜,从心理学上来讲,能有人真正的关心他们,或者说把他们放在一个和其他同学平等的位置上来讲的机会更少。所以长期以来,他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扰纪”的这样一个位置。课堂学习成绩不上,还经常在教室内扰乱纪律。

但从我们的七步教学法注入课堂,再加以我们的课堂评价机制到位以来,这些差生的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一个问题,优生回答加1―2分,而他们回答加3-4分;同样一个题目,优生解答加2-3分,而他们解答需加4-5分,而且不是为自己个人加,而是为组里加。这样无疑让这些弱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而我们课堂的“扶弱”工程,是每一个优生真心诚意地辅导“弱生”,耐心地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讲解,是这些弱生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室内被关注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为了自己的小组的发展而放弃“扰纪”的行为,归属到组内管理来。所以说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起到了“扶弱”的目的。

4.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起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的“培优扶弱”环节中,为新课七步教学法的增效起到以下两点作用:一是优生提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又进行辅导“弱生”,这样无疑对优生巩固基础知识,对优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起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二是课堂上由传统课堂上的一个“老师”转变到七步教学法课堂上的八个“小老师”,甚至十六个、二十四个小老师,无疑对“弱生”的提高提到了一个增效的作用。

那么“减负”的作用又在哪里呢?由于课堂上有大量的“小老师”的参与辅导,所以课本大纲内要求完成的内容,课堂上会提前高质的完成。剩余的时间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们有了课堂上的基础,然后再提炼出作业中的中等难度或较难的题,在课堂上“合议”解决。这样一方面来讲符合数学的由简到难的思维规律。另一方面来讲也的确为学生今天的作业起到了一个“减负”的作用。粗略地平均核算了一下,每节课能解决到作业上3-5道大题,5-8道小题是能够有时间顺利完成的。

因此,有了这样一个课堂上的评价机制,所以学生们在课前激情自主学习,课堂热情辅导,课下轻松作业的良性循环中完成。

5.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的运行,起到了营造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目的。

由于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读建”与“合议”评价机制的运行,更由于评价机制中有一条被评为“月冠军”学期“总冠军”组的小组,在课题组能力范围内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组有一个实现愿望的机会,活动过程去程拍照记录并以此制作成活动电子相册。在2013至2014学年几个小组体验后,小组内一致要求把其他学科的学习全部纳入到我们的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中怼K以目前其他科目的学习也积极运行起了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尤其在课余时间都会发现一些组里为了争取“月冠军”、“学期总冠军”,整个组里都在积极地投入背英语课文、单词、语文课本等等。为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6. 新课七步教学法课堂评价机制调动了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参与热情。

在课堂评价机制延伸到课下的同时,班级里的所有任课教师也都被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感化着,积极地尝试着把课堂评价机制渗透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使整个班级每个学科都因为有评价机制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而这种学习热情为我们新课七步教学法起到了增效减负的目的。

以上几点是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解决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以及课堂上一些我们还未开发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继续探讨。无论课题结题与否,这些问题始终是我们课题组努力继续探讨一个问题。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使用范围。

新课七步教学法中“读建”与“合议”环节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以下方面得到应用:

1. 七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第2篇

/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初中生物学 中考复习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怀着一定的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和一些辅助工具,如课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在课堂上收集信息,并依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研究的一种课堂研究方法。

在开展课堂观察这个新的听评课模式研究前,对于每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率是多少,回答准确率是多少,不同层次的学生被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的频率是多少,教师的解答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提出的问题如何有效,教学环节设置及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去反思与修正。课堂观察改变了以往泛泛的听评课模式,实现了听评课的具体化、量化,用数据说话更具说服力,同时避免了评课的随意性,使评课更有针对性。这种新的教学研究模式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下面将课堂观察引入中考复习课堂,采用定量统计与个案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1.问题的提出

八年级下学期的期末将迎来初中生物中考。从时间上来看,八年级下学期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从任务上来看,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完八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又要复习四本书迎考。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好成绩,唯一的途径就是合理的复习,追求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第一轮中考复习中采用传统的复习课模式(表1),然而,阶段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如何找出问题所在?如何重新构建高效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呢?

2.课堂观察在生物学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作用

针对传统复习课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一节复习课为例,简单介绍课堂观察的过程及其发挥的作用。

2.1课前会议

任课教师进行说课,并提出困惑:“复习课是重复学过的内容,较无新鲜感,而且每节课的知识量较大,学生容易疲乏。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其他教师积极讨论,对笔者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建议,然后讨论并确定观察点,最后分头设计准备观察量表。

2.2课中观察

教师同伴们在各自事先安排好的观察位置上,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方式,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2.3课后会议

任课教师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反思:“①教师讲解为主,集体回答多,个别提问少;②学生倦怠、反应不积极;③课前提问结果反馈出多数学生上节课后未完成复习任务,以至于这个环节拖拉较长时间,最后导致学生课堂自主复习时间比原计划少”。

每位观察者围绕自己的观察点,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的信息,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如根据伯海英设计的“教师教学环节设置及时间分配评价量表”,发现的问题有:①复习内容的呈示方式单一,主要是讲述呈示;②没有使用教具;③时间安排方面,课前提问环节耗时太长,教师讲授时间也稍长,应该让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多提问一些学生,建议删除学生自主复习环节;④教师单独提问少,多为集体回答,导致部分中等生和多数学困生、行困生走神偷懒;⑤单独提问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只有39%;⑥学生课后没有好好复习,光靠上课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想办法及时落实课后的书面和背诵作业。

根据伯海英设计的“课堂问答互动观察量表”也发现一些问题:①教师设置的问题,描述性问题(“是什么”)占62%,论证性问题(“为什么”)占28%,判断性问题(“是与否”)占10%,建议多设置论证性问题;②学生齐答次数占回答总数的57%,提问举手者为21%,提问未举手者为17%,建议多进行个别提问及多关注未举手者;③被提问的学生,学优生占43%,中等生占35%,学困生占13%,行困生占9%,建议多提问中等生及学困生,而且要注意不同难度问题的分配以提高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教师有重复问题答案的理答习惯,应适当克服,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

2.4教学修正

经过认真思考,对于观察表所反馈出的问题,笔者对旧的复习课教学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正:

①针对复习内容,使用多种呈示方式,如讲述呈示、多媒体呈示(精美课件、动画)、板书呈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回忆并识记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克服走神、倦怠的问题。

②时间安排方面,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复习本章的知识内容,采用提问复习而不是教师讲解作为主要复习方式,用课件呈现提纲中的知识点,将重难点和易错的关键词空出来,提问学生。

③为了让复习课不沉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提问,给每组加分,一周统计一次分数,分数最低的组完成额外的作业。

④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复习环节不可少,把这个环节调整到复习提问前,在竞赛氛围的激励下,学生自主复习学习效率非常高。

⑤边提问边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将易答错的知识点用红笔勾画到提纲相应的位置,有助于课后复习。

⑥在提问学生类型的选择上,尽量多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及思考的积极性。

⑦为了及时落实课后的书面和背诵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好好复习,利用学生自主复习时间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纠正偷懒行为或鼓励表扬进步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奖惩。

⑧针对复习中的重难点,笔者使用表格归纳对比、结合结构图或示意图、使用教具、使用概念图等方式进行突破。如此使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达到理解、识记、应用的目的。

3.高效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通过连续几次课堂观察的反馈,笔者不断修正,一个月下来,基于课堂观察修正后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表2)基本成型。

根据相关量表的记录统计,反馈出新复习课模式的优点:重难点突出;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小组竞赛使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根据问题难度,提问各层次学生,覆盖面广,单独提问和齐答正确率提高;呈现方式多样;自主复习安排在前面效果显著。笔者采用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研究,两个班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及中考成绩呈现出较大差异,采用修正后复习课模式进行教学的班级,其学生的应试成绩优势明显。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第3篇

一、年轻教师正遭遇评课“多元冲突”的困扰

现在,许多学校都规定年轻教师每学期要进行一次磨课。磨课分为两步:首先是任课教师自己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并试讲,教研组听课,提出意见进行修改;然后任课老师根据评课者的意见修改教学设计,再次上课、评课。我们的专家和成熟的教师往往以为提出建议后,年轻教师整合团队的建议重新备课是简单易行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评课时各位听课老师都会献计献策,建议总有十几条,甚至更多。对同一种手段与策略,同一个教学环节与设计,往往是见仁见智,常常会发生分歧,提出迥然不同的建议。各位老师都是从自己特定的角度来审视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这可苦了我们的年轻教师,面对矛盾丛生的建议,他们不知道按什么标准来选择。这就是青年教师频频遭遇的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

二、评课“多元冲突”何以成为青年教师成长之痛

现在,合作文化已然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多元化的评课也就越来越流行。本来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是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的。但我们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操作不当,竟使评课中的“多元冲突”成为当前新教师的成长之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多方意见的聚焦和整合

我们作为磨课时的评议者,常常责任缺失,远离“现场”。看到哪儿是哪儿,想到什么说什么。于是,把“思考碎片”抛给了执教的老师。评议一堂语文课,难免会“盲人摸象”,从头到脚,各说各话。多名教师对一堂课展开全景式的透视,提出自己的建议,必然会引发“课堂膨胀”――堂课在实施的时候没有办法完成大家所提的所有教学任务,达成每个人提出来的全部教学指标。提的建议是片断,而上的课是个整体。这虽然是个常识,我们在评课时却极容易忘记,自然也就为年轻教师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2、评课者不能贴近地提建议

评课时,我们常常处于飘浮状态。不能贴近具体的课堂、特定的教材、个性化的教师、个别化的学生。大家或者宏观地指出课堂教学应追求的新理念,或者指出一些教学板块存在的问题,或者笼统地指出某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妥当、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效……不贴近文本,不贴近学生,不贴近课堂,笼统地提建议,对年轻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果建议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处在具体操作的策略层面,年轻的老师怎么会无法享用大家的智慧呢?

3、没有通用的评课程序和标准

一般来说,通用的教学手段、通行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不少教师的评课采用了极为感性的方式,对同一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评议出现极大的反差。好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应该像王荣生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合乎道理的。我们在判断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设计的优劣的时候,是否忘记了一些至关重要、“合乎道理”的标准了呢?如果我们评课时,不在同一层面,不按规范的标准,把一堆堆看似矛盾的粗加工产品送给我们的年轻教师,除了出难题,还有多少用处?

三、导师团队如何有效消解评课“多元冲突”现象

评课“多元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团队指导的疏离化和年轻教师文化选择的不成熟性。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消解评课中“多元冲突”现象,催生青年教师的跨越性成长。

1、应该有统一的操作标准――提高公共流通的评课细则

通用的评课标准就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合理选择吸纳教学建议时所参照的公认依据。有了成熟的专业标准,大家在通用的评课平台上“按部就班”地操作,无论是集体审议,还是个体教学的择善而从,就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这样,就会减少有关教学设计的观点冲突,青年教师的教学选择也就容易一些了。要解决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我们就必须在制定全国性的不同学科教学评价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分别规定不同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示,给学科教学以具体的准则。有了学科课堂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我们在评课时就有了依据。在评课的通用平台和框架上,大家就可以有意识地在同一层面展开讨论和交流;年轻教师对评课建议的自主取舍也就有了相应的标准,而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了。

2、应该有精细的教学审察――提出优质成熟的评课建议

作为负责任的评议者,要为年轻教师提供较为成熟的教学建议,就要把教学团队的建议汇总起来使之不再自相矛盾、杂乱无章。要使我们的建议更“合乎道理”、更成熟,成为优质的建议,我们每个教师要力争做到“二要”。一要把“审读之心”贴得更近一些。提的建议要尽量贴近执教教师面对的教学场景,贴近学生的个别化反应,贴近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换位思考,给执教者尽量中肯的指导意见。二要把“整体调试”想得多一些。建议可以是片断的、碎片的,但是教学设计经过修改完善之后加以运行,它必须是整体的、整合的。因此,我们作为成熟的评课者要有一种“成品”意识,整体关照的构架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提微观的问题时就要联系课堂教学的整体加以考量。一切都要在合理化的整体架构中加以调整,充分注意到统合吸纳的具体操作。

3、应该有技术攻关――提请民主规范的集体审议

我们通常在评课后就把教学建议交给执教者一人消化处理。但实际上,年轻执教者仍然非常需要集体的介入和关照。评课中,我们常常会意见相左,在无形之中为青年教师制造了新的问题。我们作为合作性同事,有责任帮助年轻教师解决问题、排除故障。我们可以采用集体审议的方式,作出最优化的选择。集体审议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主持者可以直奔主题,提出两三个关键的问题。第二步,审议成员展开实质性讨论,每位成员都采用问答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给执教者以解释的机会。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场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调用课堂录像,反复播放相关镜头,进行集体审视,并通过集体协商拿出最佳的可直接运行的修改方案。第三步,清理遗留下来的冲突性问题。最后大家集中精力通过再度审议帮助执教者拨云

见曰,作出合乎道理的选择。

四、青年教师如何应对评课中的“多元冲突”

被多元化的评课信息所包围,对年轻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对冲突性的建议加以选择,需要年轻教师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个人行动理论的突破。这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课程观念上的冲突,即为有价值的课题,正好为我们年轻教师提出了一个个微型课题。通过自己持续的扎实的行动研究,就能化冲突性的评课意见为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源,使之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剂。

1、奠定个人的课程理论坐标――发展自我确证的选择能力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因而每个教师必须学会选择,正确的选择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要成为积极选择的向导,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高超的选择能力。因此,青年教师要真正消解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从自身角度来说,关键是自己的心中要有一个“明晰的标准”――有一种基于成功智力的教学设计选择力,懂得什么情况下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手段最合适,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最适合具体课堂的特定情境。教学选择力是一种流体能力,只有走“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的路子。另外,我们也要积极投入到他人的磨课之中,主动参与团队化的完善教学设计的选择过程。通过为他人选择来积累自我选择的经验。当然,潜心学习基本的课程理论和学科教学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青年教师就能建设起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框架和学科教学规范。当立体的学科教学细则坐标建立起来的时候,每年又有八九次参与集体审议、尝试教学选择的机会,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选择力必定会不断增强而日臻成熟。

2、进行导师的相似性实践引导――迅速获取解决细节问题的行动手册

面对充满矛盾的教学建议,要在短期内加以消化,缩短摸索的周期,达成有效研究的目标,可以向导师或顾问提出为同一课题提供匹配的课堂范例的请求,请导师和你一起来整合设计,提供可操作的新方案。和导师手牵手,请他们来和自己一起面对不成熟的课堂,做近距离的演示。请顾问一起来审思这节课该如何改进,大家的建议在课堂上如何实施,一堂课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哪些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最后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尤其是对每个教学细节如何处理,相互冲突的建议在个别化的课堂上该如何取舍等疑难问题请他们做出具体的示范。从中,可以切实学到如何调试教案,如何实质性地吸纳别人的多元化建议的操作策略。如果能提请导师提供同课题、同版本的课堂教学现场,就类似的学生让导师亲自执教一番,给教师呈现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的选择性示范效果就会更好些。年轻教师藉此可以学到真正的实践艺术,发展自己的教学行动理论。年轻教师的成长模式应注意借鉴施瓦布的实践模式,把吸纳导师或其他顾问的实践艺术、择宜艺术作为学习的重点,要感知导师的课堂里的具体情境,捕捉他们课堂中尽量多的教学细节,以学习到更多的课堂问题解决的历程与技巧。学习他们对情境中的问题做出现场诊断,并不断调试、选择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3、开展微型的专题走课运动――长期吸纳丰富的实战经验

青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成长丰富起来,一个捷径便是借用同事的活性经验,发展自己处置课程的临床学力。为此,青年教师要争取相互公开教学、相互批评,对教学案例进行实质性的专题研究――像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那样,相互开放教室,人人成为公共教育的教师。青年教师如何在相互公开教学中,让自己积累起更多教学方面的临床经验呢?笔者以为“走课”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青年教师经常走课,就知道课堂上最该看什么,能更有效地分析出什么手段在教学中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经常走课,就有机会看到去除了伪装和任何包装的原生态的课堂。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青年教师可以带着一个焦点问题,走进不同教师的课堂,不同学段的课堂,不同时段的课堂,观察在不同课堂中学生对同一种教学手段或设计的反应,观察不同教师为达成同一种目的所呈现的个别化教学细节,从而寻找教学实践与学习结果的可观察证据,以支持问题的探究――利用在真实的课堂上获取的来自不同教师的多元信息,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总结出真实的教学经验,可以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廓清教学实践的模糊性问题,为自己提高教学质效提供策略支持。如果年轻教师每学期通过走课,积累起十几组乃至几十组成功的教学细节,学科临床教学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发展,面对冲突性的建议,就能比较迅速地做出自己的明智抉择了。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第4篇

(一)观

观课时应注意观察如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二)议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当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三)意义

观课中更要重视捕捉与生成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应鼓励教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捕捉各种信息,确定议的问题,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看法,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进行商榷: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第5篇

【关键词】观课; 议课; 评课; 方法曾经有人提出“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样的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钢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地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因此,我就观课议课的方法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比较。“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评课到观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1.1“听”与“观”。“听”指向声音,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声语言往来,所以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的后面。“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1.2“评”与“议”。“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1.3“观课”与“议课”。

1.3.1观课:首先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如生物实验课,首先观察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操作的全过程、学生提问、课堂纪律情况、实验现象等。

1.3.2议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如讲解、提问、手势表情,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意蕴,寄托了一定的教育理想,反映了执教者的教育“前见”,而“意蕴理想、前见、意义”仅靠观察远远不够,需要诠释和理解,需要讨论和对话。这个过程是议的过程,揭示“意蕴、意义”就是议的目标和任务。

1.3.3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其主要活动包括:现象观察、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人、事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提示教学行为意义、规划课堂改革行动。

1.3.4观议课与听评课:各有各的目标追求、实用场所和范围。观课议课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主体与主角。具有日常性、普遍性,一线教师主体参与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及意义和价值所在。

2观课议课的途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改进课堂教学需要改进教师,发展课堂需要发展教师,观课议课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1建立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 听课评课——就教师教的行为讨论教的行为,对行为的前后联系很少提示,就事论事,很难实现教师的真正发展和改变。 观课议课一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建立联系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观课是建立初步联系的过程,而议课是建立深系的过程。

2.2议出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可能和关联,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2.3促进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面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大受限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反思包括:(1)课前反思(2)课中反思(3)课后反思。

一般来说,围绕课堂的反思程序是:首先,教师通过“实践中的反思,(课中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进行“对实践的反思”(课后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成果将成为下一次“为实践反思”,(课前反思)的基础。

3观课议课的基本要求

3.1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1、以学考查教。2、以学改进教。3、观课的焦点

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关注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况,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从预设到生成)。议课时由“我认为……”转变为“我注意到……”、“我发现……”等,这是议课的主要话语结构。 4、观课的位置:要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能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中间。

3.2直面问题的策略。

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观课议课的困难所在。

一方面,献课者不要介意暴露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议课的过程是捉“问题虫”的过程,大家都应该主要围绕问题和困惑来展开讨论,而不是仅仅一味肯观议课中不下结论,对事不对人;发展问题,不是发现错误。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第6篇

1加强理论学习,为“观课、议课”打基础

首先,教研组把崔永t老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及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论著等作为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通过教师自学与开展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观课议课的目的、观课议课的具体操作流程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研组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主要问题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初步尝试确定每次观课议课的主题,每次活动围绕一至两个主题展开,听课老师分视角观察课堂上的变化,课后再进行研讨,共学共进.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创设了积极的活动氛围和扎实了理论基础.

2聚焦课堂,初试“观课议课”

依据课题实施方案的具体安排,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尝试采用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观课议课.通过课前说课、课中观课和课后交流三个环节达到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的第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是由邓淑君老师执教的物理课《光的直线传播》开始的.课前,上课老师和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就本节课的关注点做了沟通,并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引下明确了观课教师们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并与观课议课教师、授课教师一同讨论确定了“有效课堂活动情况”、“学生活动有效性”、“提问有效性”和“情境创设有效性”四个观察点.会后各观察组根据说课教师的说课内容设计制作了课堂观察量表:课中,各观察组根据自己的观察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观察记录;课后,上课教师首先反思自己的课堂,随后针对各观察点,教师们集思广益,依据观察点对上课教师课上的优缺点进行反思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建议.一串串数据,一个个分析有理有据.第一次课堂观察,带着一份新鲜的冲动,一点成功的喜悦,一丝无奈的遗憾,落下了帷幕.

经过这次c以往听评课活动方式不同的“观课、议课”活动,与会的老师一致认为,观课议课与以前的听课评课有本质的区别.一位老师在此次观课议课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我一直以为,所谓的观课议课就是我们以前教研活动中的听评课,只不过起了个新的名称而已.今天,才发觉两者是不同的,这是一次上课教师和观课议课教师合作参与、平等互助、交流分享的民主平等的教研对话.尽管本次观课议课活动让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值得.这次教研活动太有效了,下次我要上课,你们来观察我,给我好好诊断诊断,多提些改进的建议.

一位教师后来和笔者交流时说,自从观课组提供了她上课提问理答的一组数据后,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她都尽可能地以问题链的形式组织教学环节,问题的指向也尽可能做到明确而具体,让学生一看就懂问什么.上课时笔者也时常提醒自己尽可能多地以追问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上课尽量避免集体回答问题.

3在观课中成长,在议课中提升

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教师认识到,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都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相长.

表1是课题组教师邓淑君的两次观课议课中,提问、理答、回答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到观课议课带来的变化.

案例一: 光的直线传播

从以上数据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问题指向明确,表达清楚.从最后的统计分析可知: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作答,“无应答”的一处是教师没给学生回答的机会就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

(2)提问的思维层次搭配合理,从分析结果来看识记12次,理解应用5次,综合分析3次,应该说搭配较为合理.

(3)学生的回答方式有待改进.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次数占总回答问题的75%,从这个数据看,显然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次数占的比例太大,这样提问回答方式不利于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

(4)教师的理答方式有待改进.一般地,教师的理答方式可简单分为满意或不满意,满意通常表现为称赞,不满意通常表现为打断、代答、批评、不理睬、追问,重复答案则是教师强调或学生回答不够清晰.对学生回答不满意的种种表现中,追问是一种更积极的态度,但从本节课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结果来看,鼓励称赞2次,追问也只有2次,各占总理答次数的10%,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答题的情况评价还不到位,多是给学生应答的重复答案.利用追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以老师代答为主.

改进建议:

关于提问,一堂课中教师涉及的问题不宜过多,应该针对本节知识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几个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理答方式应以赞赏鼓励,追问为主,尽量避免重复学生的答案.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都可以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还不太理解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追问,通过追问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始终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性,最终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一次课堂观察结束后,教研组的教师们感觉尽管建议是针对邓老师的课提出的,但在自己的课堂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该怎么做?

案例二: 电功率

从以上数据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问题指向明确,表达清楚.统计分析表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作答.

(2)提问的思维层次搭配合理,分析结果表明:识记10次,理解应用7次,综合分析7次,应该说搭配较为合理.

(3)学生的回答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次数占总回答问题的29.2%,这个数据与第一次的75%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说明我们的观课议课效果明显,尽管这样我们仍然认为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次数占的比例还是有点大,这样不利于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学生容易模糊的问题上还是要多采取个别回答的方式.

(4)教师的理答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本节课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结果来看,重复答案9次,占总理答次数的37.5%;鼓励称赞8次,占总理答次数的33.3 %;追问7次,占总理答次数的29.2%.尽管教师重复答案的比例下降了,但37.5%还是比较高,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答题的情况评价还不到位,多数时候给学生的应答都是重复答案。评价语言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评价还需要老师好好琢磨.但追问的次数与第一次听课的统计结果相比变化很大,教师能够在学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还不太理解时,给予恰当的追问,通过追问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性,最终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再次对邓淑君老师的课进行观察,笔者发现:与第一次观察到的情况相比较,课堂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一是说明邓老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能够针对观课老师提出的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二是说明观课议课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4观课议课,营造了教研组的合作文化

自从课题组开展观课议课后,课题组的老师就改变了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位课题教师都能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课题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使教研组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如在邓老师上电功率一课前的课前会议上就提出了电功率这一概念的建立问题,以前引入电功率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电功率的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而新课标提出,物理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请大家出出主意,想想点子,看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经过教研组教师集体研讨一致认为可以这样试一试:

(1)演示实验:将功率不同的灯泡接入电路中,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情况.

①先将15 W的电灯接入电路,合上开关,灯发光,同学们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情况.

②将15 W的灯泡取下,换上100 W的灯重复前面①的实验.

同学们观察并比较电能表两次转动快慢情r.

③将两只灯泡并联接入电路,合上开关,两灯均亮.再观察电能表的转动情况,并和前两次做比较.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几种情况下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得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由此引入电功率.

(2)比较下例三种情况下:电流通过甲、乙用电器做功,电流通过哪个用电器时电流做的功多?电流通过哪个用电器时做功快?为什么?

①甲:1 s内电流做功100 J.

乙: 1 s内电流做功500 J.

②甲:2 s内电流做功500 J.乙: 5 s内电流做功500 J.

③甲:1800 s内电流做功72000 J.乙: 120 s内电流做功12000 J.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实践证明,教研组老师们设计思路切合学生实际,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电功率的概念在学生的体验中很轻松地解决了.

分享集体智慧,使得教研组教师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得到不断更新、重构和迁移,达到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增进友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的.课题组的一位教师说得好:“合作真好,要是单干,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就不会有这么快的进步的.”

5观课议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观课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看观课议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而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议课者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因此,怎么“观”、怎么“议”就成了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课题研究一年来,教师们始终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观课议课活动,做到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情况与授课教师进行一番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借鉴,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教研组的教师发现:王岩老师的课堂提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学生易于理解、回答,邓淑君老师的学生活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参与度高,活动效果好.朱延平老师教学情境的设计既符合教学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教研组的老师们这些亮点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也凸显出来了.由此可见,教师参与课堂观察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课堂实践;策略研究

一、动态生成性的概念和优势

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课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教学,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动态生成性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思考、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品质。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以及性格塑造,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将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构建动态生成性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研究

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从课前设计、课堂实践和课后交流三方面入手。

1.课前设计是关键

课前设计是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包括教材资源的利用、教学内容的主体和课堂提问的问题。这些工作是在教师备课的时候要准备妥善的,要求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而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也要难度适中,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又能鼓励学生的斗志。比如说,教师在考查学生对乘法表的运用状况时,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背诵乘法表,可以将乘法表加以变化,以题目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熟练程度,这样,既不呆板地要求学生背诵,又使得学生灵活运用了乘法表的基本内容,真正掌握了乘法表。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充足的课前准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变不惊的前提和关键。

2.课堂实践是重心

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实践过程,正因为它充满变化,所以教师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思路来面对时刻变化的课堂,而要针对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和价值导向。例如,教师在讲到圆形的时候,学生可能提出异议,认为点不是一个圆,而只是一个点或者是一条极短的线段。此时,教师不能用课本的解释生搬硬套,强制要求学生接受点就是一个圆的想法,而必须实行动态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点和圆之间的本质区别,通过思考和争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3.课后交流是点睛之笔

动态教学模式是延续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对教学进度的跟进、教学内容的消化、教学模式的看法。教师应该在课后保持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收获,交流他们对学习的想法,并且认真听取他们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完善不足之处,争取和学生共同进步。

三、关于动态生成性教学的总结和建议

虽然动态生成性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它又因为实施不当,存在某些不能忽略的问题,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内容不分主次,课堂时间分配不均;动态教学方式单一等。针对教学实践中动态生成性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课堂教学经验,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

动态教学的主旨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而教师是引导学生的客体,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谨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思考意见,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除了回答问题外,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在教师的帮助下,为其他学生讲解题目等等。

2.注意教学内容的择取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重点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中注意时间的安排,及时制止学生错误方向的延伸,做好时间控制,避免内容侧重点不清晰或者不够时间讲课。

3.关注学生对于构建动态教学环境的建议和接受程度,及时根据实际,更新教学观念

归根究底,所有的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是靠学生来评判的,学生对课堂效果的感觉是最敏锐的。教师要构建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就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评价,探究课堂不足,更新教学观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贴近学生,构建令学生满意的高效动态课堂。

以上的个人建议,希望与奋斗在教师岗位的各位同仁共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动态生成性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梅芳.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J].教师,2011(20).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第8篇

1.探索群文阅读议题策略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群文阅读的关键是如何根据阅读素材的性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确定相应的议题标准,以此来探讨议题提出的方法。

2.构建以议题策略研究来促进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把议题策略研究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并根据议题的原则、标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议题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以此探讨课堂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3.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阅读点,从而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更多议题探索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面对诸多阅读素材时能迅速发现自己的阅读点,提出相应的阅读议题,围绕议题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从而发现议题提出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就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群文阅读议题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大幅度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4.通过议题策略研究,形成系统的关于高中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理论体系,以期在未来的高中语文阅读中向全省高中推广。群文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目前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我们就想通过这个课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以此构建和丰富群文阅读理论体系。

二、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议题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效率。

2.将优质多元的阅读资源引入课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群文素材,研发群文阅读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等校本教材。

3.构建以议题策略研究为目标,以单元整组文章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方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高效课堂,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足够的阅读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生正确的阅读观念,端正阅读态度,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5.将课堂掌握的议题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为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奠定基础。

三、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打破现有教材的编排序列,根据议题重组教材内容,并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阅读素材,编订适合群文阅读和学生阅读实际的校本教材,让教学目标和阅读目标更为明确。

2.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推广群文阅读教学,侧重研究议题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以此指导学生的课堂阅读实践。

3.打破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以议题为标准的多篇文章阅读的课堂新模式。

4.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素材中找准不同阅读素材之间的相同议题,以议题为标准广泛阅读一组文章,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课堂容量,实现阅读效率的最大化。

5.运用议题提出的方法,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技能。

四、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1)多角度,多议题,多选材。结合教师的阅读教学实际,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校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广泛收集阅读素材,然后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主题情感及表现手法等设置议题,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学生选文、读文。让学生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阅读一组同一议题的文章,少则三四篇,多则五六篇,这样既扩大阅读量,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阅读的新鲜感。

(2)多质疑,多交流,多分享。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预先设置的议题,让学生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分享阅读成果。让讨论和交流真正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养成敢提问题,提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习惯。

(3)多方法,大量阅读,实践性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围绕议题,采取默读和朗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对比式阅读以及其他在具体情境中临时应急创造的阅读方法,教师依据阅读状况,适当点拨、点评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满怀激情地阅读大量文章,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技巧,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阅读专著、报刊,收看视频录像等形式收集、查阅、摘录相关资料,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的一些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建构“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通过自编问卷等形式,定期对我校的学生、教师等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学生阅读情况,了解当前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访谈法。深入各年级、各班级或学生家中实地考察,通过与学生、教师、家长的交流和访谈,掌握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

(4)教材重组法。大胆尝试,勇于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序列,根据议题标准重组教材,编订适合群文阅读的校本教材。

(5)议题提取法。根据阅读素材的作者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主题情感及表现手法等内容设置议题,并以此为标准选文、读文。要求学生在阅读一组文章时,根据阅读情况归纳、提炼出新的议题。

(6)分组实验法。结合阅读教学实际状况和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在语文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实验,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交流。

(7)质疑探究法。围绕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让讨论和交流落到实处,真正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8)阅读对比法。围绕议题,让学生采用默读和朗读、精读和略读、整体阅读和局部阅读、泛读和重点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批判式、探究式阅读和休闲式阅读、研究式和消遣式阅读及其他阅读方式阅读大量文章,分析、对比不同阅读方法带来的不同效果。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第9篇

一、课例研究的“创生”取向

为发展全校教师的课堂创生素养,我们在四个方面确立了课例研究的“创生”取向。

(一)从“问题泛化”到“聚焦创生”

一堂课的教学是复杂的,涉及到很多问题,在以前的课堂研究中,老师们会从多个方面畅谈观课所得或提出改进建议,但大多泛泛而谈,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为了改善课堂研究效益,提高教师的课堂创生素养,我们在课例研究中开始聚焦某个问题,引导教师在行动中围绕这个问题观察课堂创生点、反思创生行为,提高课堂创生效益和价值。如语文教研组根据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素养要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单元写景散文教学为背景,以读写结合中想象力的培养为切入点,确立了“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主题,根据“学、思、创、生”的课堂创生要素,开展了课例研究。化学组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实验完成和探究体验等要求,确定了“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创生策略研究”的课例研究主题,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为内容展开教学,还原了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寻找到了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些创生策略,引导学生见证了从建立到批判,再从批判到建立的螺旋创生过程,提升了教师的课堂创生素养。

(二)从“观察教师创生”到“关注学生创生”

教师课堂创生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学生的创生品质。在课例研究初期,我们强调观察教师的课堂创生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开始站在学生的立场体验课堂进程、观察“学”的状况。这种“关注学生创生”的课例研究视角,帮助老师们改变了自己的课堂理念,老师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适合学生创生。在北师大版生物学科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课例研究中,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胸廓的结构和呼吸运动的过程时,第一次课是通过学生看书自学、做呼吸运动感受胸廓变化,再观看呼吸运动的视频加深理解膈的运动。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是否明白时,学生说“明白了”但显得言不由衷,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未能顺利推导出肺通气的过程,我们由此观察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正是基于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高度关注,我们发现了创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二次课做出了调整,在观看视频前增加了手工制作的肺通气模型模拟呼吸运动,再增加对胸廓模型的观察,生动而形象的模拟和模型让学生理解了呼吸运动与胸廓变化的联系,学生顺利生成了肺通气概念,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踩踏事件”进行分析,生成了自我保护措施。正是基于对学生创生状况的关注和观察,促使教师从学生角度反观自己的课堂,进一步提高了课堂创生素养。

(三)从创生的直观评价走向创生的科学评价

在建构创生型课堂初期,我们缺乏必要的观察工具,教师们多凭借自己对创生型课堂的理解,直观感受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做出评价,或提出建议。这种评价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感性多于理性,不利于教学改进。在引入课例研究这一技术后,我们根据确定的研究主题,开发课堂观察工具,设置相应的观察小组,对课堂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了课堂创生评价的科学性和课堂行为改善的有效性。在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打折销售》的课例研究中,我们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观察,共确立了八个观察小组:教学环节组、课堂问题结构组、前后测组、访谈组、师生语言流动组、学生活动组、问题情境组、学习卡使用组。老师们带着任务进课堂,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脉络和时间分配、主干问题驱动、“问题情境”运用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从学生“学习结果”的“增量”、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学生的投入情况、互动学习的主动性与效益等对学生进行记录、考察,提高了课堂创生评价的科学性。

(四)从理念创生走向行为创生

课例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念更新、理论学习、理性思考等层面,它需要将新理念、新思考、新经验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课例研究是课堂创生的自我超越,是反复授课的“行为跟进”。我校建构的“创生型课堂”,旨在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生、会评价的学生。我们在观察和评价课堂时,重点考虑“《学习卡》使用”、“课堂创生状态”、“课堂创生结构”和“课堂创生效益”四个维度的“行为创生”情况,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在专业的对话中,不断缩小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协调课堂设计与课堂现场的矛盾,以提高课堂创生的行为水平。

二、课例研究的“创生”策略

我校的课例研究以“全校统筹、整体推进”的思路实施。首先是引领全校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其次是完善研究组织,包括建立课例研究推进中心组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例研究小组,明确任务与责任;再次是确立课例研究主题和本次课例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是推进和研讨创生型学习设计;第五是上课、观课、议课和改进;第六是课例研究的成果提炼。

我校的课例研究采用“一个课例聚焦一个创生点,三次课堂观察分析创生过程,六次会议凝聚集体创生智慧”的方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