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安全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2 16:10:47

课堂安全知识

课堂安全知识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学 安全

一、要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1.新课程体育是建立“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切实贯彻与落实。而“健康第一”的先决条件是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现代家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我们学校来说可能只是上千分之一,对于家庭却是百分之百,出现安全问题对每个家庭都是灭顶之灾,将会影响学生一辈子,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每个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时刻绷紧安全这根线。

2.安全问题客观存在。体育教学中活动是载体,通过活动,使学生得到体育锻炼,使我们体育学科的任务得以落实。正是因为这样,安全问题才客观存在。我们对本组6名体育教师做过调查,他们中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最长的近30年(最少的3、4年),在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曾发生过安全问题,自己都记忆犹新。因此,安全是我们体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更不能刻意隐瞒,而应该积极面对,去思考如何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使我们的课堂更安全。

3.教学安全问题不安全因素是什么?包括体育器材、学生不安全意识、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1.不惧怕安全问题,更不能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由于安全问题客观存在,部分老师还在这方面吃过苦头,因此,会有部分老师产生惧怕心理,进而导致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有人不敢安排一些激烈对抗的项目和一些体操类、投掷类项目,甚至有人出现只要安全不要内容的课。同时,从学校角度看,领导也害怕体育课中出现安全问题,不少学校出现了刻意删减体育课的现象。

2.坚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现代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体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校方和体育老师对此要有清醒、明确的认识。我们要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要对国家教育方针负责,切实安排好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教学规定,开足课程,要从面上认真落实工作要求,使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应有地位得到体现,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应有的落实。

三、如何保障体育教学中的安全

体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双边活动,保障安全,师生都有责任。

1.校方和教师方面:(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供选择,我们应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情况,还有季节、气候等因素去安排教学内容。在综合上述因素中,不能脱离实际、凭空想象,要周密考虑、合理安排,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充分了解学生。学期前,上课前,我们都要先了解自己所任教的学生情况,尽可能熟知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守纪情况等。这样,可以为我们备课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我们上课打基础。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体育教师应针对上课内容及学生情况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步骤。要加强预见性,预见可能发生伤害事故的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准备。这样,我们可以较好地去组织、驾驭课堂,有效地实施教学,有效地防范伤害事故的发生。

(3)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好课堂常规。学生参加体育课,都是在一种比较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他们生性好动、活泼可爱,因此,在课堂上容易张扬个性。另外,良好的课堂常规也是保证体育课安全进行的前提之一。体育课上,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并努力要求学生做到,切不可忽视组织、纪律性的要求,更不能放纵学生,要及时发现、处理违反课堂常规的人和事。

(4)课堂运动负荷安排要合理。体育课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并且学生正是在这样不断适应中得到身体锻炼。但是,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将对体育课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负荷过小时,学生得不到锻炼;过大,会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作为专业体育教师,应能及时观察课上学生的状况,做到张弛有度,既让学生得到锻炼又不能伤害学生身体,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切不可随意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从这点来讲,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要高,要懂得如何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

(5)要注意场地、器材安全使用及布置。场地、器材是上体育课的必备条件,能否保证这块安全,将直接影响课堂能否安全进行。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场地、器材,避免场地不整、有障碍物等隐患出现。

课堂安全知识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

一、食品安全学教学现状

《食品安全学》是一门多边界的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概念与原理,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来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学》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食品安全学》的授课模式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而且,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课程讲解如果仅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不够。《食品安全学》是个综合概念,涵盖多门学科,内容繁杂,知识分散,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授书本知识外,还应与一定的生产实践相联系,使学生对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管理、食品流通等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表面,增加学生的切身体会。(3)考核方式单一。当前国内的许多高校对《食品安全学》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两部分,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授课结束后不主动提出疑问,平时作业有时无法独立完成。期末考试则是消极的被动接受课本知识,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

二、翻转课堂概况

1.翻转课堂的本质。翻转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而言的,将传统课堂的课堂内外时间进行翻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美国RobertTalbert提出的课堂结构最为经典,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完成预习,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问,进一步达到知识的内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这正是翻转课堂的本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以学定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理念发生了转变,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对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实现了翻转[3]。2.翻转课堂的特点。(1)教师角色的翻转。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疑解惑。有人质疑翻转课堂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其实不然,翻转课堂反而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来精心制作课前视频,而且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并且能够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4]。(2)教学模式的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往往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知识不再是单向式传播,转变为多向式传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因此会带着对问题的疑惑走进课堂,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5]。(3)教学理念的翻转。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变得多样化和立体化,增加学生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6]。3.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翻转课堂最早在美国应用并推广,随后传入中国,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翻转课堂已在众多理工科课程上得到应用,包括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如食品分析)。这些课程和《食品安全学》具有相似的课程特点,都是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这些课程上具有很大优势,将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三、翻转课堂在《食品安全学》课程中的应用

1.课程教学前的教学安排。首先,任课教师先在校园公共教学平台上教学微课视频、PPT、电子教材等教学拓展资源,供学生观看阅读。其中,微课视频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应精心策划,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后决定视频的难易程度,视频应风趣幽默,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微课视频不仅要突出强调教学中的重点,而且还要对互动策略等进行细致的考虑。任课教师应在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布置合适的任务清单,包括观看微视频必选项和个人根据兴趣的自选项。同时,视频结尾由教师设置适量的问题,用来检测学生观看视频学习的效果,并根据回答问题的反馈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梳理知识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在收到学习任务清单之后,要尽快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微视频后的问题进行回答,及时总结记录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2.课堂讲述时的教学安排。在课堂活动设计中,任课教师要切实根据学生课前观看和阅读相关拓展资料的情况以及课前测验的完成情况来精准安排课堂讲述内容。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只需要在知识网络上理清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不需要再一一展开。而对于课程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则需要安排和设计更为特殊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进行讲述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着重对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介绍和分析。使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样,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了解国内外最新食品安全事件。在对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将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3.课后总结相关的教学安排。总结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90分钟的课堂时间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这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后,学生应及时梳理当日所学内容,记录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对疑惑和不足之处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任课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吻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后,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贯彻“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安全管控的理念,组织学生到农产品种植养殖、农产品采后贮藏、食品加工、食品运输流通、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调研。在进行实习调研后,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成因,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同时,通过实习调研,学生也能对日后工作的情况有所了解,对毕业时就业选择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课堂安全知识第3篇

关键词:关键词:课堂教学;伤害事故;对策

每年都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因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而受到“伤害”,体育教师对体育安全事故可谓是谈“伤”色变,而体育课堂安全事故又是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落实体育课堂安全成为每一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体育教师出发, 从体育课堂出发,提出“一备四多”来落实体育课堂安全。

1、备好课,预防安全事故

体育课堂安全,预防是重点,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把好备课关,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杜绝侥幸心理,从教师源头杜绝安全隐患。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考虑周全: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深与浅,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和方法;备学生,知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体状况,定位合适的运动负荷;备场地器材,提前准备并检查场地是否平整,检查器材是否有损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与场地;备天气,提早关注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做出相合适的判断:室内课还是室外课,大强度还是小强度。

2、多落实,构建课堂安全

体育课堂当中体育教师须注意力高度集中,谨防体育安全事故发生,努力落实体育课堂安全。体育教师应加强三方面落实,一落实准备活动,让学生通过慢跑,做关节操等准备活动将肌肉、韧带、关节尽量打开,为安全进行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二落实组织纪律,良好的课堂组织和纪律是进行安全体育活动的有效保证,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课堂的组织,使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纪律地进行体育活动。三落实放松活动,体育课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后体育教师一定要落实放松活动,确保学生身体得到有效的放松,避免学生在疲劳状态下进行课间活动和学习。

3、多提醒,树立安全意识

体育课上学生的安全单纯靠体育教师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提醒教育和灌输,促使学生自身养成安全意识。体育教师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课前提醒学生静心整理身心、不舒服要见习、不将尖锐物品放口袋、提前上厕所等;课中提醒学生不推挤、注意活动要求、互帮互助等等;课后提醒学生及时穿衣、喝水要少量多次、不进行剧烈运动等。从这三方面不断进行“唠叨”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自我保护意识,从学生源头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4、多沟通,确保课堂安全

有效的沟通可使体育教师获悉更多的隐性情况,可以让我们提前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防,确保安全第一。体育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沟通。一,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说出“难言之隐”,避免因隐瞒而造成教学安全事故。二,多和班主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家庭情况以及最近的行为表现;和学校领导沟通,及时向领导汇报体育器材和场地的损坏情况方便学校及时进行维修,和学校领导商讨学生安全事故预防机制和处理办法,清楚知道学校医务室简单的急救用具和具体的处理过程,方便救治时派上用场。三,多和家长沟通,将学生体育课堂中的正、异常行为及时向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在日常中获得家长好感,让家长明白我们是有责任心的教师,为今后的安全事故的妥善处理打下心理基础。

5、多学习,学会安全救助

课堂安全知识第4篇

摘 要:运动安全教育在技工院校体育课教学中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体育老师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要加强责任心,传授给学生必需的运动安全知识,保证学生运动安全,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运动安全 教育

运动安全教育在技工院校体育课教学中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保障。身体尚未发育完成的青少年学生,肩负着家长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强健的身体素质是其达到人生目标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上好体育课的同时,一定要传授给学生必需的运动安全知识,让学生在体会到体育运动快乐的时候,做到快乐运动、安全上课。

一、充分准备,提高安全意识

丰富的运动安全知识是体育老师的基本要求。体育老师在体育学院已经学到体育专业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的储备同样是体育老师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和要求。体育教师要同其他老师一样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在本节体育教学课堂内容中可能出现的运动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也应大体写出来(这也是体育教案与其他老师做上课准备不同之处);在每一堂课上课之前一定要检查运动场地、运动器械等安全事项,把安全隐患消除在上课之前;了解本次上课班级学生的基本体质状况和天气变化造成的学生身体体质变化等,以备学生发生意外。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也是防备运动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二、尽心上课,保证安全运动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全方位做好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保证高质量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体育课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特殊课程,老师需要防止和尽可能减少运动中出现受伤等意外事件。老师应当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和简单科学施救方法,并且做到易懂详尽,以防为主。

首先,全面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开学时的第一堂体育课就应当全面地讲解体育课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和简单处理方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摔倒、扭脚、磕碰、出血、刮擦、碰撞、器械伤害及过度疲劳等意外现象。

再次,严格组织课堂,检查学生穿戴特别是鞋子是否符合体育课要求等安全状况。每一堂课前要讲解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由于专项运动不规范造成的不适,如篮球是许多学生的爱好,但是篮球课中运球之手臂动作有运球时五指要张开,用手指及指根以上部位与手掌的外缘触球,掌心不触球的要求,如果不规范如整个手掌都触球则易造成运球坚持时间不长且易劳累,跑步中岔气等问题。还有,在体育课中分组对抗或比赛中出现的由于身体过度接触造成的意外更需要老师及时化解和制止,否则会出现如打架等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后果;有女生的班级更需要老师注意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不要一概而论强制要求去练习或训练;在上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到肌肉放松及心理放松;同时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不适应和病痛等现象。

最后,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具有自我保护意识。这是老师必须做好的一点,如哪些运动或动作可以独立做、可以协作运动或保护运动等。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知晓一些体育运动不安全事项,还要教会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简单、科学合理的救护知识,告诉学生不科学、不规范的动作和方法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出现一些意外时理智科学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不要人为地造成二次伤害,留下遗憾。同时及时表扬严格规范、有效防范、合理运用安全知识的同学。

总之,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防不胜防,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时,对体育运动愈加有兴趣。但这必须以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为前提。

三、及时总结,服务教学

45分钟的课堂并不是体育教学的结束。每一堂课后,体育老师要将本次课上出现的运动安全事故或意外记录下来,以备今后课堂教学时参考和应用,避免出现类似的运动安全意外和失误,也为出现的意外提供有效资料和指导。

四、上下求索,责任升级

课堂安全知识第5篇

【关键词】安全教育: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1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的重要性

目前,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屡见不鲜,在事件中,反应出大学生安全意识、危机意识淡薄,对社会潜在的风险和危险认识不足。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的出现新的大学生安全问题,对当今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考验。当代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这些安全知识是过去的教育和生活经验所累积的,但是极少数的大学生接收过安全知识方面的系统教育,尤其对医疗急救、灾难逃生自救、财产保密安全等重要安全常识掌握的情况较差,在日常安全行为表现出意识较弱,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极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和伤害。所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2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存在的问题

2.1大多数高校没有安全教育课堂

目前,大多数高校忽视安全教育,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设立安全教育课程。高校开展的安全教育大多组织学生利用班会、团队活动、人防课等进行集中性的学习教育,还通过学校网站、海报、微平台等对大学生开展预防性的渗透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安全知识和技能,这些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多是临时性的,不定期的。

2.2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不重视

现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不重视。没有把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也没有配备安全教育教学的专业教师,也没有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专业化的队伍进行培养,安全教育课程上课的老师多是班主任、辅导员、保卫处人员,教学的内容也没有合理的规划,教学的目标模糊,教学的内容也较为随意。

2.3安全教育教学缺少创新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学形式陈旧,通常以教师为主导灌输式的讲授安全知识,学生经常是被动地接受安全教育,学生接收安全教育知识的效果不明显。高校的安全形势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发展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有的安全教育的内容陈旧,缺乏时效性差。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缺乏长期的研究和创新,使得目前的安全教育在推进的过程中已经显得较为落后。

3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传统的大学生安全课堂教学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新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更多地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消极和被动地位,难以主动积极地区学习。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很难在大学生中培养全面立体的安全观,学生也很难将学习到的科学的安全知识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应用。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将学生从原来教学内容的被动接收者改变成知识的主动探寻者,也将教师从原来教学知识的传播者改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学内容的开展是由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设计和引导下开展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内容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划分模块,在不同模块根据教学实际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深化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

3.1任务引领教学模式

任务性教学将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经常应用。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通过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对任务内容进行探究,自己查阅资料,完成任务布置的具体要求,再派出代表进行讲解,教师进行总结。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进行讨论、探究、质疑和表达。如旅游安全这块内容,教师先把相关旅游安全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然后下达实践任务来辅助理论教学,教师可以安排每组去沙漠、海滩、热带、雨林等不同的旅游目的地,让小组为去为不同目的地的出行准备行李和制定游览观景安全事项。学生将主动地对出行目的地的人、环境、设备等多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准备行李和制定安全事项,树立了旅游的安全观念,培育了旅游的安全意识。

3.2模拟教学模式

模拟法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操作方式,教师创设一些具体的场景和情景,在模拟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整个模拟过程都受到老师严格地监督和指导,多次练习以达到掌握正确的技能为止,实现学生自主的学习安全知识。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前期把相关突发公共安全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后,教师可以设置上海新年踩踏事件的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模拟在公共场所遇到踩踏时候怎么做,在一次次地尝试学习中,教师进行不断地纠正,最终达到让学生强化知识的目的,最后教师要对模拟中产生的问题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

3.3社区合作式教学模式

社区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外的安全教育中经常采用。为了使得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真实和生动,将各种社会力量引入到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去。通过目前大学和社会形成的巩固的互利互惠的关系,将大学周边的社会资源引入,可以邀请社内的专业人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现身说法,也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搬入社区的场地进行教学。如药品安全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医院的资源,在医院药品管理人员或者医生的介绍了解购买药品的注意事项、区分真假药品、药品的分类,实地观察药品的储存,在专业人士的带领和讲解下,学生对药品安全有着深入的了解。医生也可以举例,某些人因为医学知识不够,对身体出现的症状不加重视,导致病情延误的严重后果,强化了学生的医疗安全意识。

3.4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达,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一种趋势,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与安全教育课堂教学进行协作,将是一全新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和多媒体的特征,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如自然灾害安全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网络游戏,地震游戏、泥石流游戏、沙尘暴游戏、海啸游戏,通过互联网将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的真实情境的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网络完成逃生和互助,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也使得学生学习中更加主动和投入。

4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4.1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一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文件,以文件或者条例的形成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制度上的保障,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进行统一的规定。高校在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各部门协同管理,教务部门负责安全教育课程,学生处和保卫处负责安全教育的活动,彼此协调组织工作。

4.2建设软硬件教学资源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知识讲授,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对大学生安全进行更好地教学,所以对教学软硬件资源有着更高地要求。软硬件的资源包括满足课堂活动需要的教室场地、实践和实训场地、虚拟环境的模拟、教材、案例库、教学视频、课件等内容,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可以逐渐改变学生变动学习的状态,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进行设计和运用,将有助于安全教育知识内容的学习。

4.3构建网络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视频公开课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已经成为当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网络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已经为当今教育重要发展趋势,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合理的安排和设计,将网络教学和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打破教学时间、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的众多限制,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安全防范能力。

4.4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堂安全知识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

一、食品安全学教学现状

《食品安全学》是一门多边界的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概念与原理,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来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学》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食品安全学》的授课模式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而且,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课程讲解如果仅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不够。《食品安全学》是个综合概念,涵盖多门学科,内容繁杂,知识分散,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授书本知识外,还应与一定的生产实践相联系,使学生对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管理、食品流通等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表面,增加学生的切身体会。(3)考核方式单一。当前国内的许多高校对《食品安全学》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两部分,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授课结束后不主动提出疑问,平时作业有时无法独立完成。期末考试则是消极的被动接受课本知识,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

二、翻转课堂概况

1.翻转课堂的本质。翻转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而言的,将传统课堂的课堂内外时间进行翻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美国RobertTalbert提出的课堂结构最为经典,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完成预习,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问,进一步达到知识的内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这正是翻转课堂的本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以学定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理念发生了转变,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对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实现了翻转[3]。2.翻转课堂的特点。(1)教师角色的翻转。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疑解惑。有人质疑翻转课堂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其实不然,翻转课堂反而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来精心制作课前视频,而且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并且能够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4]。(2)教学模式的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往往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知识不再是单向式传播,转变为多向式传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因此会带着对问题的疑惑走进课堂,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5]。(3)教学理念的翻转。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变得多样化和立体化,增加学生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6]。3.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翻转课堂最早在美国应用并推广,随后传入中国,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翻转课堂已在众多理工科课程上得到应用,包括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如食品分析)。这些课程和《食品安全学》具有相似的课程特点,都是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这些课程上具有很大优势,将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三、翻转课堂在《食品安全学》课程中的应用

1.课程教学前的教学安排。首先,任课教师先在校园公共教学平台上教学微课视频、PPT、电子教材等教学拓展资源,供学生观看阅读。其中,微课视频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应精心策划,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后决定视频的难易程度,视频应风趣幽默,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微课视频不仅要突出强调教学中的重点,而且还要对互动策略等进行细致的考虑。任课教师应在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布置合适的任务清单,包括观看微视频必选项和个人根据兴趣的自选项。同时,视频结尾由教师设置适量的问题,用来检测学生观看视频学习的效果,并根据回答问题的反馈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梳理知识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在收到学习任务清单之后,要尽快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微视频后的问题进行回答,及时总结记录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2.课堂讲述时的教学安排。在课堂活动设计中,任课教师要切实根据学生课前观看和阅读相关拓展资料的情况以及课前测验的完成情况来精准安排课堂讲述内容。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只需要在知识网络上理清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不需要再一一展开。而对于课程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则需要安排和设计更为特殊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进行讲述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着重对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介绍和分析。使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样,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了解国内外最新食品安全事件。在对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将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3.课后总结相关的教学安排。总结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90分钟的课堂时间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这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后,学生应及时梳理当日所学内容,记录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对疑惑和不足之处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任课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吻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后,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贯彻“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安全管控的理念,组织学生到农产品种植养殖、农产品采后贮藏、食品加工、食品运输流通、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调研。在进行实习调研后,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成因,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同时,通过实习调研,学生也能对日后工作的情况有所了解,对毕业时就业选择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结语

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但必须强调的是,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整体学习过程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所有的课程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着学生来进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要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构建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罗登林,徐宝成,刘建学.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24):74-76.

课堂安全知识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航空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69-06

一、引言

美国专业发展工程师会(ECPD,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的前身)定义工程学为是有创意的应用科学定律来设计或发展结构物、机器、装置、制造程序、或是利用这些定律而产生的作品,或是在完整了解其设计下建构或设计上述的物品、或是在特定运作条件下预测其行为,所有所做的都是为了其预期的机能、运作的经济性或人员及财产的安全[1]。工程学包括非常多的子学科,然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利用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针对工程学的传授和学习过程,我们称为工程教育,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的特性[2]。目前的大学阶段教育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教育特别强调工程教育,这类院校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除具备一般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之外需要更加突出工程素质的培养。工程素质既包含技术性素质,也包含非技术性素质[3]。一般来讲,工程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广博的工程知识、良好的思维方法、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耐心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培养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是中国高等工科教育突出的问题。因此,以现代工程教育为导向,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实践为依托,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形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国。它的基本原理是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简单说来就是将学习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前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而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及解决教师给出的实践性课题等,这样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同学交流,随时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工程学科的学习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因为工程类学科的特点是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实践的能力,以至将来能够胜任工程师的角色,也就是在有了想法以后,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工程类学科中的大部分知识属于过程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过程性知识不能直接陈述,例如可以通过实践作业来获得。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实践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也可得到教师的更多时间的补充指导。

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一种改进的针对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模型,其中融入了任务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的优势,同时将该模型应用于《适航与航空安全》课程教授过程。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在工程类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本科工科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其具备基本的工程能力,为日后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对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表述为三点:(1)具有宽广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2)具有大工程观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3)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知识与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能够做到“在工程中敏锐的发现问题,深入的分析问题,快速的学习知识,准确的解决问题”。事实上,工程类学科中的大部分知识属于过程性知识,也就是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过程性知识不能直接陈述,只能通过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而且也不能像通过记忆来获取陈述性知识那样来获取过程性知识。通常学习过程性知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吸收知识。这是一个习得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即陈述性知识),让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这也是我们古人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第二阶段,转化知识。这是一个深化理解和知识转化的过程,通过各种练习方式,使贮存于知识体系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第三阶段,应用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取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与陈述性知识相比,过程性知识的习得速度较慢,但遗忘也较慢。如果长期运用过程性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会逐渐积累许多经验性知识,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知识,而且还有个人的技巧,是一种个体性知识。

目前我们本科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与概念和基本方法上面(如图1所示,基本属于陈述性知识),对于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属于过程性知识)却重视不够。在这样的教学内容驱动下,我们的授课方式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课堂上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为主,学生们则以听讲和背书为主要学习手段。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的内容一天之后就会忘记大约74%的内容。然而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所需要的知识内化过程通常是在课后通过复习和作业来完成,这个环节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薄弱点,所以经常导致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就已经没有多少知识的储备了,更不要说在毕业之后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了。另外,学生通常认为学习是学校内的事情,毕业之后就是工作,再也不用学习了,由此可见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如图1所示)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而这项能力恰恰是优秀的工程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二)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国。它的基本原理是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简单说来就是将学习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前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而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及解决教师给出的实践性课题等,这样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同学交流,随时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工程类科目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了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了课前。在工程类学科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可以获得许多优势。

1.有助于延长了课程的有效学习时间。

2.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5.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技巧。

三、融入任务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的引入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9]。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合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实施,因为在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陈述性知识的自主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而在课堂上利用任务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充分的调动自身能力参与和体验实际任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过交流与合作,解决任务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换为过程性知识的过程,而且有趣的课堂氛围还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案例式教学的引入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之后迅速成为一种为全球培训界为全球培训业公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之一。案例式教学有效地促进了陈述性知识向过程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任务型教学一样,案例式教学非常符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学生们在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会不断运用课前自主学习的陈述性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与分析,并不断的将陈述性知识向过程性知识转化,力求解决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与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与交流。事实证明:案例教学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极好的提升和促进作用。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一种适合工程类课程的融合任务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 based on Flipped learning Using Task and Case)。如图2所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课程的学习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课前自学、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

1.课前自学。课前教学阶段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它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原本一直在课堂上进行的知识传授阶段翻转到了课前,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来完成。根据工程类学科的知识构成,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方法,在这个阶段我们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资源、技术支持和学习方法与习惯。(1)学习资源。由于在这个阶段学生采用的是自学方式,所以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提供多样性的学习资料。①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是课前学习资料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它的形式可以是PPT加音频,也可以是视频短片,还可以选择网络上开放的相关课程视频。教学视频的内容、形式、时长等方面是影响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教学视频在内容上应该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录制一段视频,时长一般15分钟左右,不宜太长,这样既可以保持学习注意力,又不会给学生构成太大的学习负担。另外每个视频还应配有相应的文字副本,方便学生查看,避免观看视频时忙于低头做笔记而使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教学视频通常在课前一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目标是达到对基本概念的熟知以及对基本方法的深度学习。②辅助学习资料。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是工科类学习经常参考的资料之一,另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③课堂任务的准备材料。因为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融入了任务型与案例式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以完成特定任务或者自主分析案例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前阶段将课堂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案例提前交代给学生,会让学生的自助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更高。(2)学习方法与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是工科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阶段恰恰是培养工科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和所学课程的自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建立自我学习的方法继而树立自我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翻转课堂通过课前阶段的深度学习实现了对课堂活动的时间的延长。由于课前已经把课堂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自主学习,这样也就减少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就多了。所以在课堂教学阶段通常会采用合作式和交互式学习方法。为此我们提出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入了任务型和案例式教学。课堂活动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环节。(1)知识回顾与现场答疑。尽管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但是在课堂上我们通常会首先进行本课内容的简单回顾,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疑问与困惑进行答疑。该环节的时间比重应该控制在整堂课的20%以内。(2)任务活动与案例分析。将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总结,形成任务让学生完成,或者将工程中的实际案例提供o学生供其分析,这两种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培养工科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素养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贯彻了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做中学、用中学、体验中学”的特点。任务活动阶段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工作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课堂任务活动的实施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教师根据本讲的知识点设计出相应的子任务以及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的综合任务,每个任务都要设计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具体的任务成果;②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进行子任务活动,充分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充当参与者、监督者、指导者、或协调者的角色,实时把握活动的进程,并对活动进行动态调整和指导;③汇报交流。任务活动完成后各个小组选出一名或几名学生进行成果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报告、评审等。

课堂上案例分析活动的实施通常包含以下环节:①教师根据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工程案例,并基于案例提出附加问题;②学生独立对案例进行分析,回答附加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疑惑;③教师随时解决和回答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疑惑,并适当地穿插讲解相关知识和部分提示;④完成案例分析后,教师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结果汇报,并做点评。

3.考核评价。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良好结合。通常我们将对学生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课堂考评,通常采用形成性评价,一个是传统的期末考评,即总结性评价。(1)形成性评价。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报情况并结合在任务活动实施过程中观察了解到的各组的整体表现,对汇报的学生及所属小组在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参与度以及协商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2)总结性评价。在学期末会通过考试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的考评,考试内容以课程大纲为主线,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及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四、实例

(一)《适航与航空安全》课程背景

《适航与航空安全》是系统安全性工程里面的一门典型工科类课程,该课程以系统安全性理论为基础,主要讲授飞行器的适航性与航空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航空安全的基本知识框架,掌握适航性与飞行安全相关的技术手段,了解相关的标准与法规,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该领域的简单问题。

如图3所示,该课程内容围绕航空安全的核心展开,包括针对飞行器的适航和安全管理两个主要内容。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上述的课程知识体系,并结合航空安全工程的实际工作,制定出该课程的授课大纲,讲全部课程内容分为13讲,每次授课3个学时,共计3时。

根据3.3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我们以“人为因素对航空安全的影响”这一讲来说明我们的课程设计,如下图所示。

“航空安全的人为因素”这一讲的翻转课堂教学主要须做到安排课前自学和案例式课堂教学。

1.课前自学,教师通过在公共邮箱或者是课程中心中上传航空安全人为因素讲义及相关案例视频,并给学生提供查找相关知识的资源,鼓励去寻找讲义中没有的知识,如查找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案例或补充讲义中覆盖不全及不详细的知识点,同时接受学生的咨询;

2.课堂教学先要回顾这一讲的知识,并解决学生仍存有的疑问,接着给出一到两个相关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案例,让学生分组根据目标任务分析,最后进行分析情况汇报。

对于课程教授完成时的考核评价是对整个课程而言的,因此在图4中并未体现考核评价这一部分;考核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形成性评价和总结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各组的整体表现,对汇报的学生及所属小组在逻辑思维、任务分析程度、活动参与度以及协商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意见,并放入学习档案袋中;总结性评价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来考核,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的考核以及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

五、结论与展望

在本科工程类科目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势,不仅符合工程类学科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是一种值得研究与推广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工程类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尚有以下方面需要继续探讨与研究。

1.授课教师的思维转换与能力提高,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在课前阶段教师要录制授课视频,使得教师的授课方式需要有很大的改变,在课上阶段,教师与学生需要合作式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交流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教学方式的技术化支持,目前的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如何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网络工具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领域。

3.评价考核方式的改变,翻转课堂的教学特色在于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而传统的依靠考试分数来评价和考核的方式显然不在适用,我们需要新的方式与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评价考核。

4.教学效果的长期观察与改善,翻转课堂的提出和使用虽然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将其真正的应用于工程类科目的教学中还缺少案例研究与长期的使用观察,只有在长期(一个或两个学期以上)的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才能通过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来进行效果的评估和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https:///wiki/工程学.

[2]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6.

[3]张晓东.简论机电工程类学生工程素质培养途径[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6,(1).

[4]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5]邱然锋,陈拂晓,张柯柯,郭俊卿.关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R怠白吭焦こ淌ε嘌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C].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ASSR 2014) Shanghai,China 2014.

[6]李燕.基于任盏某跫逗河锟谟锓转课堂教学模式[J].数字化汉语教学,2014.

[7]张永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106-109.

[8]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9]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9):46-51.

[10]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11]https:///wiki/%E8%BF%87%E7%A8%8B%E6%80%A7%E7%9F%A5%E8%AF%86.

[12]https:///wiki/%E9%81%97%E5%BF%98%E6%9B%B2%E7%BA%BF.

[13]J.L.Bishop,M.A.Verleger.The flipped classroom:A survey of the research[J].2013.

[14]Bates S.The inverted classroom in a large enrolment introductory physics course:a case study.[C]// HEA STEM Conference.2012.

课堂安全知识第8篇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知识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使高校的国家安全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要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2)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在带给人们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黄毒赌、教唆犯罪、反动言论等也通过网络进入大学校园,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并成为一个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管理,更加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3)消防安全教育。现今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弱,遇到发生火灾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消防器材,不知道如何报警,不知道如何自救,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丧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在一片混乱中,小火酿成大灾。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系统的消防知识教育,防患于未然,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4)防盗窃教育。通过对学校安全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宿舍盗窃案件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所拥有的在校学习、生活物品价值也越来越高,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不仅学生遭受物质损失,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找出失窃的共同原因和防范措施,加强大学生防范意识教育,从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

(5)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近几年,传销、诈骗“黑手”频频伸向在校大学生,由于在校学生涉世未深,思想比较单纯,识别能力较弱,对社会经验掌握充满渴望与期待,而传销组织通过大肆鼓吹“锻炼人”、“轻易赚大钱”的宣传,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再通过严密的组织控制,将大学生拉入到传销队伍不能自拔,最终沦为非法传销组织的敛财工具。因此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的传销诈骗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传销的危害、防范传销的基本知识及打击传销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6)心理安全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激烈的竞争机制也引入到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而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必须及时加以积极疏导,才能舒缓学生心理压力。通过大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的分析发现,不良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引导而发生的。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

现如今各高校的安全教育多属于抓重点的安全教育,而要做到全面普及安全教育,只有通过把安全教育入课堂,做好完备的教学计划,系统的讲解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

(1)完善整个课程的统筹规划。从课程计划、备课、课程讲授、考勤、课程实践、考核、给予学分、总结等环节入手,进一步借鉴学校比较完善的其它必选课的做法,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常设性的、确实对学生有用的课程。首先,将课程纳入学校的统一安排,使课程能在开学前就进入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上课时间、考核时间,课程实践时间等细节,这样可以省去诸多协调环节,也能使授课教师更加从容。其次,鼓励授课教师提升自身层次。要求授课老师参与学校的岗前培训。

(2)将课程分解并落实到个人,挑选多年高校保卫工作经验和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讲授。大学生安全课程应选择一本权威性的《大学生安全知识》为蓝本,将内容分解为教育动员及课程绪论、高校治安形势与大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维护、防止网络侵害及社会实践安全、防火安全与交通安全、大学生预防违法犯罪、心理安全及维护国家安全等几个方面。

(3)精心制作课件,抓住当代大学生学习、求知的特点,多方收集资料,充分应用近年来发生的与大学生有关的安全案例,以案例现身说法,让课程变得有趣以外,还能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制作不同特色的课件,在课件中充分发挥PPT的动画、视频功能,使课件能吸引学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增强师生互动性。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利用提问、留思考题、课堂趣味测试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以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安全知识第9篇

【关 键 词】教师;课堂;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20-03

一、什么是课堂安全感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①同时,该概念也在多个心理学流派及其理论之中提及并且论述,但对于安全感的具体概念定义也由于各流派所持观点不同而有所差别。安莉娟和丛中针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概括性地提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感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②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③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因而,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④

关于课堂安全感的含义,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够乐于自我接纳,具备对于课堂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二是教师能够具备掌控课堂的能力,自信从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二、教师课堂不安全感的形成因素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安全感,教师也需要安全感。⑤有研究者提出:学生心智发育不完善,而教师心智发育成熟,应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课堂安全感。正因社会大众对教师课堂不安全感现象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其形成因素进行探析。影响教师产生不安全感的因素表现在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和管理、教师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1. 社会背景层面。包括四部分:

(1)社会重视理解程度不够,增加教师课堂不安全感。当前社会教师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的期望程度普遍较高,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怀疑教师存在的意义,宣传“读书无用论”,否定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成果,甚至认为教师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其个性发展。

近些年来,教师和学生本该和谐共处的关系不断受到挑战,一系列事件将教师这一角色推到风口浪尖上,特别是将个别现象放大化,以偏概全地将个别教育现象放在所有教师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心理不安全感,以至于其在课堂教学中充满了畏惧心理。另外,有些教师对学生不正确的言行举止充满了恐惧,甚至有的教师进入课堂后面对学生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不用心听课的现象不敢批评教育,生怕学生“出事”,但出于教师责任心和义务,又不能坐视不理,该种矛盾心理加剧了课堂上教师的不安全感,以至于常常令他们焦虑不安。

(2)家长与教师的矛盾,增加教师课堂不安全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这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同样,离开了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也不完整。如今,每个家庭孩子数量较少,众多家长的精力集中一个或者两个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在智商和情商、知识和能力、生理和心理上全面发展,也更加看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个人能力的发展都力求前列。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有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反而将希望全权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希望教师能够代替其教育孩子,错误地打着旗号“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教师”,将教育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全部落在教师的身上。无论是面对家长的“过分期盼”,还是家长的“过度放权”,家长和教师的矛盾始终存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教师课堂安全感。

(3)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低下,不利于教师思想稳定。教师职业从产生开始就是清贫的代名词,尽管国家多次将教师收入提高到与公务员同等级别,但广大教师群体工资待遇仍然低下,影响其工作热情。有的男教师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兼职以维持家庭开支,故而无法将精力全部用于课堂教学中,以至于课堂上时刻担心由于备课不够好而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处于忧虑之中,课堂不安全感明显。

(4)教师聘任制改革,加剧教师课堂不安全感。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革,力求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制度。不少学校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后,教师的创造力和危机感有所增强,但由于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反而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失去监督和权力过分集中使聘任制丧失公允,“末位淘汰制”的滥用加剧了竞争的负面性。⑥教师聘任制改革后,大多学校粗暴地以学生成绩好坏、合格率多少、升学率高低来评价教师,片面地以分数论英雄,采用末位淘汰制来对待教师。这一评评价机制不仅增强教师危机感,同时也加剧了其在课堂上焦虑和不安全感,反而不利于教师教学的正常开展。

2. 学校环境和管理层面。学校环境,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或者是学校整体氛围,尤其是学校的心理环境会对师生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博尔洛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一般称之为教育气氛,并把它理解为情感、情绪及对教育的好感或厌恶态度的总和。⑦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使教师保持心情愉悦,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地提升;差的教学环境则会影响教师心情,进而将此种情绪转化为不安全感带入课堂中,不利于教学地进行。同样,在学校的管理层面上,公正严格、公平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增加教师信心,消减其内心的不安全感,也能够帮助学校创建课堂安全感。

3. 教师自身因素层面:

(1)新老教师的内心焦虑。科技进步导致学生掌握的信息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教师的知识难以和社会发展同步,尤其老教师而言,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型多媒体教学,长此以往,老教师的课堂无助感和不安全感攀升。对于工作经验不丰富的新教师而言,对教学不熟悉,课堂信心不足,担心自己教学无法得到学生认可,出现课堂焦虑和不安全感。

(2)教师自身家庭影响。教师家庭生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工作效率,教师与家人关系、对待子女问题等一系列家庭琐事,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分心,进而产生负面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教育的热爱程度、职业认同感、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教育理想与追求,也会诱发其不安全感现象形成。

三、构建有安全感课堂的措施

学校教师群体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面对课堂安全感问题,一般均能正视并建立良好的应对措施。构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提出良好的应对措施,需要教师自身内部调节与学校管理者外部调适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1. 教师自身内部调节:

(1)正视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课堂不安全感问题,每个教师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首先,教师群体面对课堂不安全感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要认识到问题的产生不是自身一方面造成的,也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正常心理现象,因此,不必过度紧张与焦虑,妄自菲薄。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课堂上存在不安全感问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从自身和外在两方面寻求原因,保持心态积极乐观,采用科学的方式与技巧,从而理智有效地解决问题,切忌将问题不管不顾,任由其发展,避免造成更恶劣影响。

(2)加强学习,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教师理应用这种知识授予学生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全面独立地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与学生发展相关能力,做到给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加强沟通和宣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充分发挥应有的潜在能力,提高活动效率,提高心理协调水平,促进身心健康。⑧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关系包含相互关心和帮助、相互信赖和理解,有助于舒缓教师的不良情绪,并得到友谊和力量,恢复信心,减轻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课堂上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心理状态。因此,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加强与周围朋友的沟通和交流,适时宣泄不良情绪,是教师应对课堂不安全感的有效手段。

2. 学校管理者外部调适:

(1)真正关心教师心理状态。当前教师心理亚健康现象越来越明显,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并提供及时帮助。学校在制定新的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特殊性,在安排教学任务(下转116页)(上接121页)时也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避免给教师过多压力。

(2)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增强教师心理归属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平等互助学校团体,能使教师保持愉悦心情并激发教师创造性,增强心理归属感;而消极的校园环境则会导致教师游离于学校之外,从内心深处排斥学校,排斥课堂,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心理归属感。

(3)科学管理,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学校管理部门应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科学管理教师。针对目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避免“分数一刀切”、“唯成绩论”,教师业绩评定时考虑多方因素,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相结合,真正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优于学生,但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课堂不安全心感现象。如何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的环境、制度、管理要多从教师心理发展角度考虑,以人为本,真正关心教师;二是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组织心理讲座,进行心理辅导和理疗,帮助舒缓焦虑,缓解不安全感,创造条件让教师自我调节,认真倾听教师心理的呼声。

注释:

①叶浩生.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②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③阿瑟.S.雷伯.李伯黍译.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④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9.

⑤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课堂与教学,2013,4:61.

⑥任颖.关于教师聘任制的新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