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1 09:08:04

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教学的思考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思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按照新课改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合作式。这种课堂教学并没有减轻教师的负担,而是把教师推上了更高的台阶,要求教师熟知课标,深入研究教材,能灵活的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组织学生交流,懂得适时的点拨诱导,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但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却走入了几个误区:

一、把问题教学变成了“学生被你牵着鼻子走”

教师通过一些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与经验,并形成一定的能力。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但往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并不能暗示学生我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而是让学生一头扎进你设计的问题,绞尽脑汁,也无法挣脱你下的套子。真正的收效是:大多时候学生对你设计的问题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或者你设计的问题根本不适合学生。所以我们一方面力求用有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后提出问题。大部分教材内容都可以采取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疑问,师生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本节课的疑难点,也可能是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相关难题,这些问题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且急于解决的。不要让你的问题限制、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到自己想学的又需要学的东西。

二、错误地理解“师生互动”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往往被当做是老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这种问答式教学恰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必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设计成问题提出来,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各持己见的情况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师生对话,让某些错误的认识渐渐被一些人发现,让一些正确的、更好的思路与方法渐渐被大家认可、接受,然后通过老师简短的点评、讲授使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圆的一般方程”时,可以先让学生做: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然后问“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有什么特点?它的一般形式可写成什么?具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一定表示圆吗?”这些问题顺次提出后,学生马上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前两个不难得出答案,但后者较费劲。你可以让学生每人写出一个这种形式的方程,再判断自己写出的方程是否表示圆。进行到这里可能就不那么顺利了,你可以与学生交流判断的方法及依据。第三个问题解答后,你乘胜追击:“这种形式的方程什么情况下表示圆?圆心坐标及半径分别是什么?其余情况下方程表示什么?”这一系列的做、想、交流、归纳概括之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所以说“师生互动”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探究,学生的不会引起的讨论点拨及学生在引导探究后的归纳概括,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师生互动”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查漏补缺的过程,选择最优的过程。

三、以为“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法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需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首先,要搞清楚什么问题需要合作交流。有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既浪费时间又助长了一些不积极动脑、动手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些过难的问题直接交给学生合作交流,也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学生心理受挫,产生自卑感。如果先点拨引导一下,让大多数学生能顿悟此题目与已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能猜想该用什么方法,从哪儿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一会儿,再合作交流具体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则既给了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又不抑制学生的个性思维,有利于学生自我肯定又相互欣赏。其次,搞清楚什么时候需要合作交流。不是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每种解题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合作交流。简单题目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后稍加点拨即可,复杂题目在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经验后,在具体的方法选择上让学生合作交流既可以相互学习,又可能得到老师预料不到的结果。师生的合作交流往往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合作交流之后进行,这样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合作交流的度要把握好,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明确、解决的问题要具体,避免放得太开、扯得太远,偏离主题。在合作交流中不要盲目地否定一些想法,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想法做出好与坏的评价,以免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便于发掘学生的的潜能。通过合作交流,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以便进行学法指导。要在合作交流中增进了解,培养协作意识,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提升能力、增强自信。

四、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足。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新课标吃得不透,对教材把握不准。一些在高中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总感觉新课程把一些该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解题方法没有提到,或者有些方法不讲学生解题不方便。还有一些老师受辅导资料的影响,总觉得有些东西不介绍给学生是自己的失职。于是把一些新课标不要求的内容硬是要添加进去,通过上习题课让学生去接受旧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定理、解题方法。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过早地放弃或厌学,又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而实际上有些方法、结论无需学生过早地接受,在后续学习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领会。另一方面,说明我们没有吃透学生,不了解学生现状,这种强迫教学就是不适合学生的无效教学。如果课堂上什么都讲则反而造成什么都讲不透,讲的不细致、不到位。成为为追求“全面”而淡化了“本质”。因而,每节课都应该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再从微观上具体设计。习题课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即可,要学会选择和放弃,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五、认为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学生说对了,也做对了”

“学生说对了,也做对了”只能说明一部分学生把一些问题弄明白了,而不代表全部,也不可能代表全部。

我们总不希望看到学生出错,不能正视学生的错误,这是我们教学艺术上一个大的缺憾,也是制约了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改进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错误往往暴露出课堂教学的一些疏漏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存在的误区。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错误产生的内在合理性,并尽最大可能对错误中的合理成分给予肯定,而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激励学生努力寻找自己错误根源的作用。学生的认知错误应借助学生的自我否定来得以纠正,教师要通过学生的错误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的错误往往反映出我们的概念教学不扎实细致或解题不规范,或不重视理解公式中的附加条件等等。所以,我们有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反面的学习材料,或在问题中设置一些陷阱,最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呈现出一些错误或疏漏,我们正好可以借助学生的错误促进其认识的升华。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会勇于挑战,敢于怀疑,做好自己。

课堂教学的思考第2篇

一、教师首先改变观念

旧的课程观是以学科为中心,是面向少数人的课程,强调的是掌握双基,是重视学科系统知识的课程,是以接受式为主的课程,是注重结果和知识获得的课程。从长期的教育实践可以看出,这样付出的代价太大,而发展的只是少数尖子生。而21世纪要求的是全民素质的提高。所以,促进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主动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核心理念和最高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学要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注重双基,更注重过程与方法,要把系统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紧密相联系。学习方式上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真正培养学生能力,评价即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只有从理念上重新认识,才能为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高效课堂提供有效的保证。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深研教材,精心备课是前提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新教材是经过几次修订后形成的,教师要真正理解领会其改革意图,就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深刻领会其编写的指导思想,对调整内容进行新旧对比,在对比中来领会,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教研讨论,在教学中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堂课,就是一个真实的情景衔接、转换与推进。从一堂课的导入开始到巩固练习、总结评价、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充满着奇、趣、新、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或者有探究性价值。要改变传统式课堂的单一、乏味,缺乏实质性关系的转换模式,使课堂的每个阶段都成为一幅幅精美的“情景图画”,每个问题都成为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比如,导入新课,力争做到快、新、精、平、奇。教师引入的语言简短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新课要有新意,形式新颖,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开讲导语,做到内容精炼,讲解精彩,抓住关键,画龙点睛;教师在引入新课时的知识坡度不宜过大,最好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要先在一个平台上;在简单的导语中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和悬念,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注意力。

另外,以丰富的情景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和谐的新课堂形态,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推出多样性的情景,并有机地转换,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比如,创设问题情境,以最近新科技知识创设情境,以学科间的知识交叉点设置课堂情境。或者,让活生生的生产生活现实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这样的融现实、书本于一炉的课堂教学情境,必将使课堂教学的情境更为丰富。

激活反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巩固和运用知识。激活练习形式是激活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生求新,求趣,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练习形式时引入开放式练习题,如一题多解,一解多题,小组间开展做接力赛题,趣味性游戏练习,小论文演讲,启发思维的探究性练习等。

三、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要想真正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评课。听课与评课是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听课更有利于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评课更有利于对教学的总结、整理与反思,从而提升教研教学水平。因此,积极地组织好听评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下面就对教师听课与评课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首先,我认为,要想听好课,就要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做到有备而听。①一堂好课从教学设计上,应该符合:合理、灵活、具有开放性;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从教学行为上: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获得更独特的个性体验;关注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实验地位;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不能用课件代替其功能;教师不一定按课本顺序讲,要对知识进行整合。③对于一节好课应做到五有:有效,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深层思考、积极交流;有质,即回归学生,即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的效果等;有度,即活动量、思维量、节奏负担等调节有度;有变,即预设性、生成性、机智有变;有神,即敢质疑、敢批评、敢创新。其次,作好记录、仔细观察。听课时不仅要注意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注重学生的学,并做好必要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评课的依据。

对于评课要注意两点:①评课的几个方面。第一,要评教学的三维目标的体现与落实情况。第二,是评教师的组织能力,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活动。第三,教师的调控能力,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进展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课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四,教学机智,课堂对学生能否是愉快的、和谐的、有成就感的。第五,教师的习题设计是否有梯度,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教学的展开。②评课要评出艺术。多数的评课都是对做课教师的优点一一列举,加以赞扬,是容易被做课教师所接受的。但如果对教学中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出,不加以讨论与提出有效建议,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所以,如何既能提出建议,又能为做课教师所接受,就要讲究艺术了。所以,对不足的地方我们要委婉地指出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出讨论的话题,再经过讨论与交流对话,进行共同思索。听课人与讲课人能对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并提出良好的建议,往往能为讲课教师所接受,这样的评课,能使听课者、评课着、授课者共同得到提高。

课堂教学的思考第3篇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这是我们共知的。引导的好与坏是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冲击,从而影响到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至少要做到两点: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说话。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儿也不错。兴趣是孩子乐意学习的最大动力。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老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下大功夫,怎样去营造这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是老师要考虑的。在这里,教师慎重处理刚入中学的初中生面前的许许多多个“第一”,是很关键的。

第一次印象,要深刻、启智。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想办法,引起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学校美好的自然环境、和蔼可亲的老师,这样就组成一个直观教具,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次转换,要自然、亲切。小学到初中是环境与角色的转换,教师要设法及早使他们感受到初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识的追求。教师第一次讲课或组织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时时注意着自己,关心着自己,要求着自己。让他们倾心交谈,教师也可以参加他们的活动,使他们尽快热爱学校生活。

第一次要求,要具体可行。第一节、第一次上课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教师要讲的正确、清晰,不含糊,不模棱两可,要有一定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形成强烈的信息刺激,经久不忘,要讲究教学艺术。

第一次交谈,要寓情寓理。老师和学生的第一次谈话,要十分注意感情、态度和分寸,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教师做好这样的“第一”只能是工作的起点,不应是工作的顶点。做好第一次,以后每一次都应向第一次这样做,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指日可待。

二、鼓励学生说话

课堂中有了轻松和谐的气氛,老师还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说话,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说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最大限度释放各自的潜能。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动脑、动耳,又动手、动嘴,还是提倡“课堂麻雀嘴”好。每一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话,在讲授新课以后,先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师新授内容或提出问题,或互相质疑问难,或独创求异,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同座互相补充,纠正,允许争辩。

当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潜力在不断的语言争辩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课堂教学的思考第4篇

1.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真正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2.突出人文性,不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教师首要是文字师。我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学生积累理解了生字新词后,在拓展练习中,要求学生选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写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用的词越多越好,老师课堂抽查,作出充分肯定,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即内化为一种写作能力。当然在突出“人文性”的口号下,许多语文老师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脱离语文、架空语言,让学生空泛地讨论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忽视语言文字,丢弃字词句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课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功能。将语文异化为思品、历史、心理咨询等非语文课程。

3.强调自主性,不放任自流

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4.鼓励合作学习,不忽视独立思考

课堂教学的思考第5篇

【关键词】高职 思政课教学 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11-02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主要矛盾虽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是,次要矛盾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和阻碍事物的全面发展。按照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是对包括所有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但是,遗憾的是,相关文件对于思政课教学以外的教学渠道(除了实践教学以外)没有给出太多详细的指导思路,特别是对于第二课堂教学甚至没有提及,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也不得不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 第二课堂

什么是第二课堂?为什么要构建第二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包括哪些重要内容?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性问题都必须首先予以澄清。事实上,第二课堂也不是新鲜的事物,特别是对许多中小学的教师来说,它是相对于正常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称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

但是,现在的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还未形成大的气候,第一课堂基本上就是师生之间的唯一教学形式,许多学生反映大学里的任课老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正常课堂以外的时间和地点几乎没法与教师进行私下、面对面的交流,心中的许多疑问得不到解答。这是高校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上看是一个弊端。把它缩小范围,回到高职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无非就是除了主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以外的、并与之相联系的其他教学活动和形式等。它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思政课教材理论性都较强,几乎没有详细的案例,学生在阅读时满脑子都是理论的阐述,这对于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生无疑是不容易的,虽然教师在教学时会举出许多课外的案例,但是讲完以后对于学生是“水过鸭背”,很难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有必要通过课堂外的学习巩固知识。(2)提供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专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基本限于教室,因为是正式场合,学生往往不敢大胆向教师提问,最后是教师成了主体。而第二课堂没有太多的拘束,便于师生之间敞开心扉深入交流。(3)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外教学实践作为第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照理说应该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又有多少高职学校能组织得起像样的活动呢?既然这条道路困难重重,何不舍远求近?当务之急是找出更加灵活,便于操作的形式,第二课堂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 基本思路

1.分清主次

高职第二课堂虽然在思政课教学里面非常重要,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点论的原理,必须分清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切记不可逾越红线,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为此,我们还是主要立足于第一课堂,这是提高整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去开展第二课堂,这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现实中总是出现两种片面的情况,一种是一切工作总是围绕着第一课堂转,几乎没有任何第二课堂的活动,把课上死;另一种是过分扩大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即便搞得有声有色,可是犯了头重脚轻的毛病,学生真正能学到的知识不多。

2.以点带面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颇费周折了。思政课教师在选择所参与的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可适当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如演讲、辩论比赛、小型的有纪念意义的征文活动,还有社会上的公益活动等,而且不仅要去做,并且要做得好,做得有特色与影响力,甚至可以打造成为一个品牌,这样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切记活动在精而不在于多。

3.量力而行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非常庞大,包括专任教师、专兼职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在内,大家所属的部门以及分工和职责都是不一样的,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只依靠思政课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力量所能完成的。现实情况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项目做下来,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及人员的通力协调配合,结果问题就接踵而至,究竟谁主导了此项活动,谁的成绩最大,这都是要算清楚的,因为涉及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和荣誉。如果只从专任教师的角度考虑,当然希望把功劳算在自己账上,可换个角色思考,问题没那么简单,没有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参与,活动也开展不了。所以,对于第二课堂,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最好还是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单打独斗。

三 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1.调整角色,以我为主

近年来,在高职专业、课程的大改革浪潮中,许多教师的思想、理念也已发生了相当明显的转变,这其中不少教师面对剧烈的冲击一时变得难以适应,不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定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举棋不定。高职思政课教师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这股洪流中。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轻理论、重实践,而后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动手操作方面。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以讲授为主,总是力图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路线讲清、讲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此基础上适当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很少有机会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实际、生活中。为什么呢?因为教学实践的环节即使有,也是点到为止。不少高校的教学实践内容无非就是参观、考察或者社会调查,而且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因此,第二课堂的开辟无疑拓宽了一条锻炼学生能力的路子。当务之急,思政课教师必须大胆解放思想,迅速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在不影响第一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适当抽出一些课时或者利用业余时间尝试组织一些课外的教学活动、项目,假如是实在没有时间,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开展活动,例如读经典红色著作并要求撰写读书报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第二课堂教育形式。笔者认为第二课堂能不能开展,不在于教师能不能做,关键在于能不能合理调整、分配好自己的教学时间,用多少时间,什么时候进行。

2.整合资源,形式多样

第二课堂建构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课堂外教学资源。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的教学资源虽然和一些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相比不占优势,但只针对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还是不存在问题的。一些教师总是抱怨学校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经费下拨不足等,事实上这不是少数学校存在的现象,几乎包括本科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问题。客观困难就摆在面前,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怨天尤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充分挖掘存在的潜力,整合好现有资源就可以了。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源包括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新农村样板、街道社区以及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等,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这些地方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另外,学生校内的课余活动也是大有可为的,例如校、院、系的学生会、各类社团等,要利用这些资源,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与之取得联系,同时,在开展活动时要突出教学的主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的。走到社会上去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报告是比较传统、普遍的方式,遇到的问题是出于经费及人身安全的考虑,教师不可能让所有的教学班级、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效果就会打折扣。可想办法组织一些学生参与度高、经费开销不大的活动,例如在就近的街道、社区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或者邀请一些知名校友回校举办讲座等等。

3.部门联动,突出实效

目前,不少高职学校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工作出现了各部门之间多头管理或者重复叠加的状况。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同样是举办大学生演讲比赛,一个学年下来几个部门争先恐后地相继上演,虽然主题各有侧重,目标也不尽一致,但是,几次活动搞下来让师生感觉有“重复建设”的嫌疑,最累的是参与竞赛的人。在高校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的不仅有思政部,其他的如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及各教学部门都可以进行,要把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搞好关键还是协调处理好各方的关系、利益,一个部门在开展一个活动之前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协商沟通妥当,一个部门承当不了的事物可以2~3个一起合作完成。还有,思政课的教师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时也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也可以同时做到。只要各位思政课教师下定决心,真抓实干,一定能够把这项工作办得有声有色,做出实效。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思考第6篇

一、教学内容简要———突出重点,传递“真知”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能让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陈成龙老师指出“语文学科的真知,就是从语文教材里提炼出来的适合教学对象的有机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内容”③,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学会取舍,把最需要最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决不能照本宣科,把一些机械的曲解的片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时,有的老师为了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先指导学生把诗归纳成“空山新雨图”“明月松溪图”“归浣图”等几个画面,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绘制这样的几幅画面,并将绘制的成果进行展示。姑且不论苏轼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论在后世是颇有争议的,指导学生作画已经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反映了教者不解王维的“诗中有画”在于“画意”,而不在“画面”“画技”的肤浅。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知识绝不属于“真知”的范畴,学了之后顶多也就是知道了一个“诗中有画”的说法而已。笔者特别欣赏的一个例子是王伟华老师为了解决学生记叙文写作不生动而提出的“愿望+障碍=冲突”④的关键知识。这一知识的传授,成功地让学生学会了在情节中设置冲突、写好冲突,使文章变得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这种知识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有别于机械的记叙文“六要素”等,是学生急需的“真知”。

二、问题设计简练———紧扣枢要,不蔓不枝

课堂繁琐最直观的表现是“满堂问”,这实际是“满堂灌”的翻版。出现这种状况,一是因为教师“目中无人”,时刻以自己为中心,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问题;二是教师“心中无数”,对文本的价值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只能面面俱到,唯恐有失。在课堂教学中,提问首先要紧扣“枢要”,即依据文本的价值所在提出“主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若只是针对枝节问题发问,必然导致效率低下。例如鲁迅的《社戏》中塑造了诸多质朴可爱的老人、孩子,如八一公公、双喜、大发等等,若是一个一个去问这个人物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特点,势必繁琐不堪,而且问题雷同,惹人生厌。但是,如果这样发问“若你是迅哥儿,平桥村的老老少少,你最愿意和谁做朋友呢?”,很快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诸多人物的所作所为、个性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交流,再辅之以恰当的追问,学生自己就能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提出有价值的主问题,还在于对文本特点的精准把握。袁爱国老师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抓住这篇文章大量运用对称句式的特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散步过程中,‘我’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正是承上启下的中坚角色,所以我必须平衡两边。写这个过程的时候,作者使用的句式也很有意思,也体现了‘平衡’二字。请同学看看哪些句子是‘平衡’的。”这个问题,基于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够很快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作者的语言运用艺术中去,从而提高对作品语言的认识,为下面进行语句的仿说、仿写做好铺垫。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于教者对文本的精准把握,在于教者心中始终把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三、教学流程简洁———任务引领,板块清晰

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⑤教学流程务求简洁,摒弃那些不必要的繁琐、花哨,教师教得明明白白,学生学得清清楚楚。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的流程,突出教学重难点,做到任务引领、板块清晰。有一位老师教学《囚绿记》,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绘一幅绿的多情图。让学生默读课文描写“绿友”的片段,模仿“女儿绿”的叫法,给窗外的“绿友”起个名字,并在文章中勾画出自己如此起名的原因。2.谱一首绿的赞颂曲。让学生朗读课文中赞美“绿友”的片段,讨论作者如此喜爱、赞美的原因。3.赏一场绿的反击战。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字里行间读出“绿”绝不屈服的精神。4.忆一个民族的抗争史。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领学生懂得作者笔下向往光明、绝不屈服的“绿友”,是象征着当时黑暗社会中向往光明、绝不屈服的中国人。5.读一位绝代的散文家。结合陆蠡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知人论文,欣赏文章的构思和语言,进一步欣赏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这五个环节处处围绕“读”这条主线,抓住“绿友”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去挖掘文本的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字、词、句、篇的学习、品味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通过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文本到文心,不仅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而且学到了语言,懂得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可以说做到了简洁明了,步步深入,举重若轻。

四、教学手段简单———语言为本,返璞归真

当前语文课,特别是在公开课、展示课上,多媒体充斥着整个课堂。课堂似乎热闹了起来:画面绚烂多彩,音乐不时响起,学生组团而坐,议论海阔天空,展示热闹非凡。但是课堂上的语文味淡了,学生沉静思考的时间没了,听说读写的扎实练习少了。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教学一味依赖手段的潮流,实是出于对音像规律性(优越性和局限性)的无知”⑥。图像不能等同于语言,因为图像是显性的,是确定的,而语言是以思维为内核的,每个人由语言而感受到的东西都是不同的。《红楼梦》中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每个人心中想象出来的古代病美人林黛玉,都是不同的,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若真想用一幅图画来表现这种美,只怕不仅不能传神,反让人大失所望。音乐和语言的距离更大。首先音乐的主题是最为朦胧的,是不是能和文本的主旨一致是一个大问题;其次,朗读时配的音乐节奏是不是和文本的基调相符,起承转合是否能够匹配更是一个大问题。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文本思想感情转向低沉而音乐却变得高亢欢快的搞笑场面。至于所选用的音乐是否能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就很难说清楚了。语文活动,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能力,让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也就是强调学习语文要“熟读精思”,舍此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当然,我们提倡简单教语文,不是提倡“死读书”,而是要在指导思想上廓清、去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所谓动,还要体现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体现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完善的过程。”⑦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就有了指导思想,任何手段的使用都应该为语言的学习服务,为更好地开展语文活动服务。所以,多媒体的使用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遵循灵活、易用、简约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语文本位,时刻把语言放在课堂的核心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多媒体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其所役。

五、教学语言简雅———要言不烦,精练雅致

课堂教学的思考第7篇

1.发挥典型事例的感染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

生活中,人们总是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也相应承担起这些角色赋予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作为子女,有赡养和扶助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学校生活中,作为学生,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也有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为班集体作贡献的义务;在社会生活中,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社会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总之,人们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这样那样的责任,履行这样那样的义务。我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课中,上了一堂生动的责任意识课,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屏幕出示材料):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材料;

2)谈谈读后有什么感想。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发生巨大变化,心灵受到极大触动,有的同学眼中盈满泪水,有的同学甚至在不停地抽泣,此时无需多说,我已经意识到,这节课的教育效果已初步达到。在片刻的沉寂之后,我找学生代表谈了感受,这一刻我意识到,孩子是多么可爱,他们谈得多么深刻,他们不是缺乏责任意识,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合适的机会,而在这一刻,他们至少在思想上、在灵魂深处受到了触动,责任意识在增强,虽然离行动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毕竟已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2.分类施教,争取人人参与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即使是学生再感兴趣的问题,也总有不动弹的学生。反之,即使是很普通的问题,也总有学生常常争着举手。所以问题在哪里呢?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那一个。所以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表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其实也是在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学生的类型很多,但对主动参与学习这点来说,通常分积极参与和不积极参与两类。面对这两类学生,教师该怎么做呢?

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这两类学生设计活动,在课堂上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事可干,有事愿干,人人都动起来,人人都忙起来。

如在讲“如何解决青春期的心里烦恼,弹奏好青春协奏曲”时,先让学生自己列举烦恼,触动学生情感,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与热情。然后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感兴趣又觉得不难的那一个,分组讨论解决方法,找出具体措施。烦恼人人不同,如果教师此时逐一发问,则总有不感兴趣的学生会充当看客,失去参与的热情。通过分组,让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的学生组队讨论,人人有热情,人人有话说。本来不太积极的学生因为有了感兴趣的话题,也能参与进来。接下来大家一起分享答案,因为有了自己的思考,可能对先前自己本来不感兴趣的问题也有了新的感悟,触类旁通。那些原先不想说话的学生也因此有话可说了。所以思品课上,有些课上可以这样分类施教,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教学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讲究教法,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中,坚持启发性原则。要注意启发学生善于思考问题,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辨析能力。在讲课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和情绪,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巧设问题环境,善于驾驶语言技巧,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发现、新感觉,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学生都希望上政治课,不断提高成绩。

4.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思考第8篇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改革开放稳肯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以及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思政课教学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转变教学理念

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冲动,鉴别力不强,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他们既藐视权威、反叛传统,同时确缺乏自我认同;既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又有偏离法规道德的行为冲动;既对国民身份有整体的认同感,又非常强调自身的利益追求;既喜欢独立判断,却又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等。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方面不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教学改革为推动,进行教学方法、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一种适于教师自身特点的有效的方法手段。

二、创新教学方式

(一)团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教学方式上应探索新的模式。比如团队教学的方式。团队教学模式能实现资源的高效组合,进而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教学效果更突出。在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应该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选择最善长的章节内容进行专题式讲解,更能有效发挥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有效提高授课效果。同团队教师可以共同备课,共同探讨,还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专题讲解的含金量,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高校理论课教学,包括思政课都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灌输式和填鸭式的理论讲解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感到乏味和枯燥。结合实际情况,思政课改革势在必然,针对当下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社会转型,国际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所带来的危及和平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思政教学由单向灌输变炎双向互动。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些时下的热点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思辨热情。在学生热烈讨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并深入指导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基本的理论讲解必不可少,但也要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还可以采用专题讨论、阅读原著并撰写读书报告、组织演讲与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常实践模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第二课堂”

马克思理论的精髓便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增加思想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为此,任课教师要努力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现实的案例,具体的理论分析,境强学生切实感受。另外,思政课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社会实践环节,影响了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一定的时间预备专门的经费用于社会实践。

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是基本方法,积极保留改进的同时也应拓展“第二课堂”。任课教师可以专题开式,举办辩论、演讲、参观、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发挥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优势。总之,任课教师要转变思想,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终达到理解所学理论、提高理论的应用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声音、图像、文字三合一的特点和优势,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已广泛应用。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在教室的编排上,安排多媒体教室供思政课教学使用。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技术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网络答疑平台、网络题库等,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首先要继承和保持以往教学中好的经验方法,例如对一些基本理论精确到位的解读,好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等。同时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现实脚步,挖掘出更好的案例应用于教学过程,引起学生的共鸣;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书本理论,更好的掌握理论和灵活运用理论。

参考文献:

[1] 许会明. 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党史文苑. 2008(20)

[2] 王春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沧桑. 2011(01)

课堂教学的思考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教师们都自觉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内涵,关注数学课堂中教的行为和学的方式的有效性。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呢?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思考,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以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新课程的经验,谈谈新课程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是全面的,数学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一提及语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文、英语等学科,其实,不仅这些学科,每一门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数学语言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位置,教师应加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可涵盖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等内容。对于一些仅靠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利用几何图形或实物来辅助讲解,可以弥补语言表达上的某些不足;而对于一些数学专用名词,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细致耐心地讲给学生听。例如,初一学生刚刚接触代数,很难理解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符号语言,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此时,教师可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教学:(1)从学生最熟悉的较简单的公式开始讲起,让学生反复地交替叙述文字与符号;(2)试着用数学符号表述一些定理和规律;(3)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可以先利用几何图形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题意用数学符号来表示。

二、联系现实生活教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乃至厌学的情绪。其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而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初步建立良好的数学意识。例如,在讲规律意识类题目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这样捏合到第几次后可拉出128根面条?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问题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数学概念的涵义准确无误地揭示出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因此,问题探究模式的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基本属性与其内部的联系,还可以给学生举一些应用实例,为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克服机械记忆等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而数学公式与定理的发现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新的创造过程,通过对公式、定理的发现,学生明白了其中蕴藏的含义,便于在解题过程中熟练应用。本质上讲,公式、定理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点,所教学的定理均是经过严密论证所得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积极探究其实质,综合问题背景、知识背景等进行证明,通过自己对问题的观察、分析、研究、猜想以及证明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解题的最佳办法等。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从根本上讲只是对知识的机械模仿与复制,很难产生有深度的理解和认知,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算掌握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些可操作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活”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死”的理论。例如,在讲授“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手中的三角板,分别量一量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较短和较长的一边,猜测它们的关系并证明自己的结论。

五、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实现了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转变,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求全责备;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首先是学习空间开放化。要树立大课堂观,教室和教室以外的自然界、社会、互联网等都可以作为课堂。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就应该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去与学习对象直接接触,感知、领悟、辨别、理解和探究知识;要允许学生到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运用网络去探索知识。其次是思维训练开放化。每一门学科都要注重开放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要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来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奠定基础。

六、实施有效的激励方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