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女性消费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6:54

女性消费论文

女性消费论文第1篇

本文作者:鲁琦工作单位:巢湖学院体育系

安徽省城镇女性消费观念调查结果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物资产品、购买各种体育和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等服务产品的过程。”[3]体育消费属于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是为满足马斯洛需求的较高层次。体育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态度以及对体育产品价值追求的取向,体现为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根据消费观念的一般理论,本研究将体育消费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好”与“坏”,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感觉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喜欢”与“不喜欢”,追求产品的品牌、式样、吸引力;感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满意”与“不满意”,追求产品所提供的身体与心灵感受。调研中,请受访者填写对体育消费观念三个层次的评价,采用5分制方式来表达与分析结果:特别注重(4分),注重(3分),一般(2分),不太注重(1分),不注重(0分)。均值处理后获得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见图1。表1调查对象年龄分布表2调查对象职业分布职业工人商业、服务业离退休其他职业N347216241135%13.50%8.40%9.37%5.25%企管人员公务员教师医疗卫生30532743556511.86%12.72%16.92%21.98%年龄段20岁~30岁31岁~40岁41岁~50岁51岁~60岁61岁以上N657803546362203%25.55%31.23%21.24%14.08%7.90%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调研结果显示,理性体育消费(物美价廉、经久耐用,3.13)仍然是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流观念;重品牌、重式样、重使用的感觉消费观念(2.81)次之;而重身心感受的感性消费观念(2.56)正逐渐深入人心,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数据表明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

职业差异对比通过X2检验,城镇女性的体育消费观念的职业差异显著(p<0.05)。通过两两比较,除企管和公务员,工人与离退休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职业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体育消费观念更易于受个人因素影响,因而更加趋于多元化。感觉消费、感性消费等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较之工人、离退休等职业,更易于被接受。教师群体则更加认同理性消费(3.02)和感性消费(3.55)两个体育消费观念层次,其中感性消费的认知度在所有职业中得分最高,而感觉消费得分值相对较低(2.45)。工人与离退休职业群体,理性消费认知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不甚赞同感觉与感性等新型消费观念。医疗与商业服务业群体较为重视感觉消费(3.29和3.61)观念的,更加看重体育消费产品的品牌、式样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形成源于许多因素,诸如宏观的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等,微观的供需关系、个人因素等,也有妇女的体育认知、消费动机等。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归纳和选取了A: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B:体育消费环境;C:体育兴趣;D:经济收入水平;E: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F:学历;G:家庭责任;H:闲暇时间等。通过对受访对象的问卷调查,采用5分制(0-4分,不重要———非常重要)记录数据,均值处理获得表3所示结果。数据显示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较大,各职业调查得分均在3分(比较重要)左右,职业差异不大。体育兴趣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较小,反映女性从事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并非出自对体育爱好,这与男性体育消费受体育兴趣影响较大[5]不同。工人职业群体认为经济收入水平对体育消费及其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87),这与该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关系密切,使得工人职业女性大多选择量入为出、追求物美价廉的理性体育消费观念。其余各职业收入水平得分在2.42-2.99之间,差异不大,但也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一项重要因素。离退休女性因其年龄较大,受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影响较大,是各职业中唯一认为传统消费观念(2.89)影响较大的职业。学历因素对工人、公务员、教师的体育消费观念影戏较大。家庭责任因素职业差异不大,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适中。闲暇时间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比重较大,除离退休(1.98)和其他职业(2.41)外,其余职业群体受闲暇时间影响程度均较大(3分以上)。结合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工人与离退休职业注重理性消费,但其成因不同。工人群体主要是因为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时注重量入为出;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此外闲暇时间充裕,使得该职业群体体育消费时可以理性思考。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一方面注重理性消费,另一方面重视体育消费时的身心体验。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相对重视品牌、式样、消费效益等感觉消费观念,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职业女性持感性消费观念比重也较大,受其学历层次较高,文化观念前卫影响。

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从单一量入为出,重视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理性消费理念,向理性消费、感觉消费与感性消费的多元化转变。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体育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安徽省城镇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职业差异显著体育消费观念在不同职业女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工人、离退休和其他职业女性最注重理性体育消费观念;企管、公务员、医疗和商业服务业群体则持感觉消费理念比例最高;教师职业最注重感性消费理念。各职业群体自身的消费理念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中消费理念较为平衡与多元化。各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成因各异工人群体体育消费观念主要形成因素是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趋于多元化受多方面因素,包括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学历层次,文化观念等的综合作用。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体育消费产品(服务)的市场供需关系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结构尚显单一。体育消费产品(服务)多样性尚有欠缺,特别是针对女性体育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尚不能有效满足女性消费群体需要。应进一步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满足多样性选择需求,从而促进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培养女性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消费中的组织指导水平,改善场地设施质量,强化体育消费提供者的服务意识,全面改善体育消费服务质量。从而,让更多的各种职业的女性,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消费服务。此外,应增强女性的体育参与感,培养女性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女性更有意愿进行体育消费。提倡新型体育消费观念现代女性具有社会、家庭与工作的多重责任,女性群体的身心健康更应受到关注。应积极倡导健康、审美、快乐的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让女性在体育消费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精神满足。实施差异化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应依据不同职业女性的消费观念特征,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细化女性体育消费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不同职业女性享受到适合自身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体育消费市场的多元发展。

女性消费论文第2篇

在大中城市,女性是家庭消费的主力军,也是社会消费的重要一环。除了购买自用商品、丈夫和子女的消费品、家庭用品以外,大到家用电器、小到柴米油盐,女性都是极其重要的决策者。这是因为随着女性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逐步提高,使女性在消费中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

就我国而言,大多数妇女主持家务,是家庭日常用品的主要消费者,尤其在服装和化妆品方面的消费,更是以女性为主,同时对家庭其他成员的消费也负有主要责任。因而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对生产和销售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因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教育水平和年龄性格的不同,使女性消费表现各自不同的心理特性,但总的来说,女性消费的共同心理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

1消费的主动心理

由于诸多原因,女性在家务上往往居于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妇女把操持家务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其心理具有一种职业特点。她们时常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解市场动态上,如遇到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要涨价,便会争先恐后地去购买以备后用。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也会有计划地提前购买,很少出现断米断面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的消费主动性。

2消费的实用心理

这是以追求商品的实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实用”。一般的家庭消费,多由女性操持,她们掌管家庭收支,负责安排全家衣食住行的开销。

在我国长期低收入、低消费的环境里,女性普遍养成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习惯。这已经成为传统,并被社会视为一种美德。在生活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追求商品的实用性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

受这种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主持家务的妇女在购买商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她们从自身的经济状况出发,本着从俭的原则,在购买日常用品时,不爱幻想,受商品命名、商标、包装和广告宣传的影响较小,而是凭自身的经验和传统习惯,挑选那些物美价廉、结实耐用的商品进行购买。以购买毛巾为例,在几种毛巾价格相近的情况下,宁愿购买质地厚实而没有包装的一种,也不肯购买包装讲究而不甚耐用的那一种。在这方面,她们图的是商品的实用性而不是它的外表或包装。

3消费的爱美心理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并充分体现在消费过程中。女性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希望能保持自然美和时代美。女性在挑选商品时,侧重于外观包装,对于同样用途、同样价格、同样质量的商品,总是乐于选择上乘的包装质量;此外,针对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两个方面,女性也比较注重外观质量。

女性消费者爱美心理的另一个表现是,总希望自己比别人更美,使自己更突出、更靓丽。

她们在购物时,除了满足自己的基本消费需求或使自己更美、更时髦外,往往还显示自己更会生活、更富有、更有地位。当这种心理独立存在并支配女性的消费行为时,其表现就成为追求商品的高档次、高质量、高价位,以及追求色彩或造型奇异、别致、超俗、洒脱和与众不同。

4消费的自尊心理

女性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外在事物反映敏感,形成了一种自尊、自重的心理,即某种程度的“我行我素”和“随心所欲”。它使女性不喜欢别的妇女向自己炫耀,对自己爱好和选择行为的否定表示反感甚至厌恶。如果自己向别人炫耀时,则不容忍别人否定自己的这种炫耀。在消费时表现为:常常以自己的购物眼光、习惯、标准和爱好来分析别人、商品和自己。她们总是觉得自己购买的商品是最好、最有价值、最明智的,对别人的否定意见不以为然,喜欢独立自主地选购商品,还希望别人仿效自己。

她们往往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了解商品、不懂行情、不会挑选。在购物时,营业员的表情、语言、广告宣传,都会影响女性消费者的自尊心,进而影响女性消费行为的实现。

在自尊心理的驱使下,现代女性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她们开始更加在意有自己特点的生活,在消费方面变得相对不拘泥于价格、商标和商店。在现实生活中,男子在穿戴方面有追求同一的倾向,女性则有相异的倾向,即男人尽可能地与别人相似,女人则力求与众不同。

5消费的犹豫心理

在许多情况下,女人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缺乏自信心和果断性。她们和男人相比,一般比较喜欢逛商场,愿意在柜台前花费较多的时间挑选商品,经常能发现一些男人意想不到的小毛病,表现出“吹毛求疵”的特点。她们经过多次选择,自认为是“物色”好了的购买对象,一旦购买之后,还要细细地回味和比较,常有后悔感,所以会不厌其烦地一趟又一趟地去商店更换,直到满意为止。女性消费者通常是“完美主义者”,希望所购买的商品能百分之百地符合自己的心愿。

所以,在选择商品时往往挑选仔细,犹豫难决,力求最好。对于营业员来说,接待女性顾客要比接待男性顾客困难和麻烦得多,需要更多的耐心。

6消费的冲动心理

女性的消费心理虽有犹豫的一面,但同男性相比,情绪又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和依赖性。她们在情绪上比较容易受感染,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和旁人的议论所左右。经常可以看到,她们在购买商品时,尽管是自己所喜欢的,如若无人问津或遇到态度恶劣的营业员,往往要打退堂鼓,放弃自己的购买意图;相反,即使是她们不甚喜欢或不很需要的商品,如“处理品”,如果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购买,或遇到态度友好的营业员,往往会表现出极高的购买热情,产生冲动性的购买行为。当冷静下来后,会后悔不该购买那些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但再次遇到同样的情景时,她们还会不顾一切地去购买。

7消费的情感心理

它不是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以追求商品所象征的情感性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商品的“象征”意义。一般情况下,女性的消费行为带有很强的情感性,在购买商品时,常常比较关心商品所包含的情感意义。

例如,她们对艺术品、胸针、纽扣、化妆品等特别有感情。认为某种商品对自己特别有价值,或某种商品除具体的功能外,还对自己和亲友有象征性的意义,如表达了爱情、尊严,唤起了自己的情感、回忆等。由于这一消费心理的存在,使女性在购买活动中,有时会脱离商品的“工具”或实用价值,而趋向于商品的情感功能。

具体哪些商品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则由女性各自的经历和个性、爱好所决定。

8消费的新奇心理

这是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

在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物质生活高档次,精神生活高格调,生活规律高节奏,文化生活高结构”和“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美,在美中求趣”的影响下,部分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女性,已经打破了传统消费意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束缚,不断追求商品的奇特性和时髦性。这些女性在购买商品特别是服装时,尤其注重商品款式与流行色调,而不大注意商品的实用性与价格高低。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女性,大都富于幻想,渴望变化,喜逐潮流,易受广告宣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她们是时装、化妆品等各种新潮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和新发型的接受者。超级秘书网

9消费的攀比心理

这是一种以争赢斗胜、或是向别人看齐并胜过别人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胜过他人”。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妇女虽然不是很多,但也颇具特点。

这种女人在购买某种商品时,考虑的不是商品的实际价值和迫切需要,而是为了赶上别人,超过别人,争强好胜,借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满足,因此这种消费心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情绪冲动性的特点。例如,有的妇女看到邻居家买了架钢琴,为了不甘落后,便想方设法也买了一架价格昂贵的钢琴,结果由于不会演奏,起不了任何作用,只好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里。也有的妇女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富有,满足虚荣的需要,专门选购一些自认为别人买不起的金银珠宝来装扮自己,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以上简要说明了女性消费的几个心理特点,其实远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消费也会出现一些新趋向,她们逐步开始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及安全,对绿色食品、天然化妆品、纯棉制品等越来越关注。在保持传统的女性消费心理特点的同时,女性消费将会出现“男性化”的趋势,摩托车乃至汽车将被越来越多的妇女使用,饮用酒类饮料的女消费者将不断增加,服装打扮也将向男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女性消费也将不拘泥于社会潮流的影响,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当然为了解除生老病死和子女升学就业等后顾之忧,进行投资和储蓄的妇女也为数不少。

参考文献:

[1]徐萍主编.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马义爽,樊而峻主编.消费心理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女性消费论文第3篇

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场所分析通过对吉林省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现状可以看出,健身俱乐部、公园、运动场、旅游景点、销售点和体育用品专卖店是吉林省职业中年女性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场所。通过数据看出,体育用品专卖店是该群体进行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场所,占到了总比例的28.48%;其次是公园,占到了总比例的22.22%;排在第三位的则是健身俱乐部,占到了总比例的15.81%。

通过以上的数据看出,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场所现状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一些职业女性选择在一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场所,;例如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用品专卖店;而另外一个方面,一些中年职业女性则是将公园作为自己的体育消费场所,因为在公园进行体育锻炼的花销较低,这与中年女性将更多的费用用到家庭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中年女性由于面对的家庭负担和压力比较重,很多时候并不会把体育消费作为自己花销的重点,这种情况在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当中极为突出。虽然相关部门在近几年已经为女性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但是,由于受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群体仍然很难达到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水平,这就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保证整个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倾向性分析目前,大众群体在体育消费方面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体育的物质消费,一个是体育的服务消费,体育的物质消费主要是消费人群购买体育服装、器械等方面的花费;而体育的服务消费则主要是消费人群在体育培训、体育场所等方面的花费。

女性消费论文第4篇

1.“女性也好色”

汽车造型设计中的色彩与女性心理和消费偏好有深刻的联系,汽车色彩可以映衬出人内心激情和典雅,使现代女性时刻都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喜好。颜色,会影响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协调的色彩,能与汽车功能及使用环境配合,激发联想从而获得心理满足。色彩心理总是透过视觉,形成表象与象征的元素。例如,在中国红色象征活力和吉祥,绿色寓意生命和和平,黄色代表高贵和尊严。女性思想细腻、关心亲人吉凶祸福,只要是色彩明朗、寓意好的设计,就会马上引起她们的兴趣。

2.形神兼备更易受到女性青睐

女性对事物的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感觉,而要在第一眼吸引她们,靠的就是外观。外形时尚、亮丽、流线、动感、轻巧的造型,易赢得她们偏爱,也体现出她们对汽车的审美情趣。

3.方便、舒适与安全偏好

大多数女性会选择带转向助力、倒车雷达、方向盘及座椅可调节、自动变速箱等配置的车型。另外,女性还特别讲究驾车的舒适性,比如驾时久产生的颈椎疼。因为生理上的弱势,大多数女性对于机械操作缺乏感觉,也不够大胆激进,在处理一些突发紧急状况的时候容易慌乱失措,甚至使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促使女性追求汽车的安全性。

4.关注汽车造型设计的细节

女性情感细腻、丰富,喜欢通过细节对事物进行评判,也容易被神来之笔或者独具匠心的细节所感动。因此,女性在审美和选择汽车时,在重视技术参数的同时,也都比较重外观和形象、情感因素以及细节设计,并以此作为是否购买的依据,如颜色、车身线条与结构、车内配置、驾驶舒适度、安全参数、品牌设计等。

二、基于女性心理与消费偏好的汽车造型设计

1.提高汽车造型设计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是妇女解放过程中的深层心理因素,指女性“指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我解放的认识和追求。”它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女性作为主体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的平等意识;女性的自我认识。因此,汽车造型设计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设计中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并将流行时尚与女性的意识融入到设计的创造活动中,将女性的阴柔之美发挥的淋漓尽致,像香水、时装、首饰、箱包等女性物件一样,使女性化的汽车更好的为女性、社会服务,增添现代社会生活的美感。

2.色彩设计中的女性化设计

绚丽丰富的色彩,可与女性的主观感受形成和谐的心理反应。当前,轿车的色彩给了女性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如上海华普首款女性车“海炫”,通常选择最代表女性特质(感性、奔放、激情、联想)的红色,或者是淡雅清澈的蓝、白两色。长安铃木也独具匠心,推出粉红版的雨燕,梦幻朦胧的粉红色车身,配合灵动的整车造型和优美流畅线条,并且在方向盘、挡板等处做粉红处理,配装了粉红椅套、镜套等饰件,这些细节深受年轻时尚、充满幻想和浪漫情怀女性的喜爱。因此,在进行汽车造型设计时要投其所好,重视对汽车色彩的研究和开发。

3.车身设计中的女性化设计

女性消费论文第5篇

基于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假设,行为消费理论提出居民消费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自我控制力不足。所谓自我控制力不足是指消费者在心理上很难抵制各种形式的诱惑,无法抵制即期消费的吸引力。贯彻执行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需要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现实中,自我控制力不足的现象在消费者中普遍存在。2、延迟决策(procrastination)。所谓延迟决策是与自我控制力不足相联系的概念,是指消费者在心理上具有将导致负效用的决策尽可能向后拖延的倾向。针对消费和储蓄行为,由于储蓄是即期消费的减少,因此,虽然平滑消费是消费者试图进行的决策,但消费者总是尽可能将储蓄决策向后拖延。3、消费决策估测偏差(projectionbias)。行为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偏好不是恒定不变的(主流消费函数理论所假设的),而是状态依存型的。所谓消费决策估测偏差是指消费者对未来其他状态下偏好的估测受到现有状态下的偏好的影响,具有估测偏差的消费者在预测其未来偏好时,会赋予当前偏好较大的权重,夸大其未来偏好与当前偏好的相似性,因此,具有估测偏差的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产生系统性偏差。4、头脑账户(mentalaccounting)。所谓头脑账户是指在消费者头脑中存在多个明确或潜在的账户体系,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被分配到不同的头脑账户中,不同头脑账户中财富并不完全相互替代,因此,适用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主流消费函数理论认为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对消费者都是一样的,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而行为消费理论头脑账户认为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会被用在不同的消费支出方面,不同的消费支出被严格地放在不同的头脑账户中,不同的预算和消费支出在不同的头脑账户中是不能流动的,因此,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不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5、头脑账户构建(framing)。头脑账户构建是与头脑账户相联系的概念,是指消费者在头脑中构建不同的头脑账户,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放在不同的头脑账户中,适用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头脑账户构建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以及同一个消费者在其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可能是不同的,如日常消费支出头脑账户、养老储蓄头脑账户、住房储蓄头脑账户、国外旅游度假储蓄头脑账户等。研究方法行为消费理论对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基本假设和行为特征方面,还体现在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方面。行为消费理论重视采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可控试验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其实早已存在,但并未引起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学家的重视。目前,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和经济计量学的高深技巧密不可分。如果不掌握足够的经济计量学知识和技巧,就无法真正理解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最新进展。但是总体上来说,越来越多的高深的经济计量学的应用并没有使近期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框架和趋势更加清晰和明确,反而使其越来越模糊。理论问题与计量技术问题叠加在一起使经济学家更难区分是理论假设错误还是计量技术偏差。由于计量技术手段和对数据处理的方法不同,各种文献结论之间的比较越来越困难,对任何一种假说的评价越来越失去客观性。已经出现计量技术和数据处理重于消费理论和思想探索的倾向,这是目前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发展所遇到的阻碍之一。行为消费理论是行为经济学在消费函数研究领域的应用,行为消费理论通过借鉴与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经济学的传统研究,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模型。行为消费理论非常重视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和调查构建行为消费理论模型,克服传统消费函数理论在理论构建和计量分析过程中“代表性消费者”抹杀个体消费者之间差异的局限性。随着试验经济学在近些年的发展,行为消费理论开始采用可控试验的研究方法,可控试验为经济学家研究居民消费行为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

行为消费理论中的女性消费者———以问卷调研为基础

根据调研问卷,结合现有文献,可以认为现代社会的女性消费行为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女性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品牌和符号价值。在现代社会,女性消费不再仅仅是为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加注重商品品牌和消费过程对女性消费者心理带来的愉悦。消费成为一个符号交换与交流认知的过程。消费超越商品本身的内涵,成为某种能够突出与表现自我的符号。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时候注重的并不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的附加价值,即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④。消费成为女性消费者区分群体、构建差异与获得自我认同的手段和方法。品牌不再仅仅是一个商品标示,而是商品符号价值的典型体现。品牌已经演变成一种代表某种商品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的符号,使商品成为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女性消费者在消费品牌商品时,会感受到品牌带来的身份、荣耀与品位感。女性消费者通过购买品牌商品会使其获得来自他人的赞美、羡慕和认同,成为女性消费者塑造自我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女性消费过多地表现出炫耀性与时尚性。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炫耀性消费逐渐成为女性消费的重要特征之一。女性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女性对消费品超过其自身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的浪费性和奢侈性的追求,其目的在于向他人炫耀和显示消费者的身份与地位,及其带来的荣誉、声望、名誉和尊重⑤。女性的炫耀性消费包含许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在现代社会,消费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具有的时尚和炫耀性的符号价值在不断扩张与渗透。商品的时尚和炫耀性价值不同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其特殊性在于它超越基本的生存和使用需求,更多地象征着消费者本身的身份、地位与个人价值。第三,女性消费者更加容易受到现代社会信息传媒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信息传媒具有诱导促销、传播消费文化与理念、渲染消费氛围等社会功能。在充斥信息媒体的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被进一步塑造和渲染,包括消费对象与种类、品牌、购物环境与氛围等。经过信息媒体的渲染与推动,不断涌现出新的消费行为与消费模式,不断开辟出新的消费途径和领域来催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在信息传媒的受众群体中,女性是最重要的受众体之一,女性消费行为受到信息传媒的影响最为深远。信息传媒在利润的驱动下提倡和鼓励女性进行自主消费,通过传媒自身的优势渲染时尚与美丽的标准,刺激女性进行炫耀性与时尚性消费。此时,女性消费已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与生存的需要,而是在追求不断被制造与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⑥。女性消费行为特征的行为消费理论阐释在阐释女性消费行为特征方面,行为消费理论比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具有优势,因为,行为消费理论修正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关于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和完全意志力的严格假设,在注重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基础上将心理因素、社会学因素等引入消费行为的分析框架中,将主流消费函数理论中的代表性消费者还原为社会经济环境中真实的消费者,强调女性消费决策与行为受到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女性消费行为的基本和首要特征可以归结为过分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意义。行为消费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假设对于阐释女性消费行为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消费行为中的诸多特征可以解释为女性消费者在理性和意志力方面的欠缺。当然,行为消费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主要指消费者在规划一生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以及严格执行该最优路径方面的欠缺,但是,可以将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的假设应用到女性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决策和行为方面,因为,一生规划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是由多时期即期消费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构成的。女性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可以表现为女性消费者过多注重商品的品牌和符号价值以及女性消费者追求的炫耀性和时尚性消费。行为消费理论中由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假设衍生的概念自我控制力不足和延迟决策现象在女性消费行为中表现比较突出。自我控制力不足和延迟决策使女性消费者无法抵制即期消费的诱惑和冲动,产生对未来消费的一种“不耐心”,形成短期贴现率高、长期贴现率低的非一致性的时间偏好特征。自我控制力不足和延迟决策是消费者理性和意志力的有限性,导致女性消费行为过多具有情感因素特征,女性消费倾向于非理性的、冲动的、情绪化的和感性的。行为消费理论在研究居民消费行为中引入心理和社会学因素。女性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女性在消费中,尤其是在购买服装、化妆品、首饰和箱包等过程中,并不完全注重消费品的实用性、价格和是否需要等因素,往往是出于“喜欢就买”或“想买就买”等心理因素,或者商家营造的打折促销等氛围,以及他人的赞许,甚至攀比等,就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并作出消费决策。女性消费者容易在情绪不稳定的状况下作出消费决策。当心情压抑的时候,女性消费者会通过消费来舒缓内心的压力和宣泄苦恼,达到调节心情的目的;同样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女性消费者也会通过消费来表达快乐的心情。

女性消费论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女性消费主义倾向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对消费主义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更多的停留在对西方消费主义理论的解读(如孔明安、刘晓君、罗钢、杨魁、董雅丽等),也有学者开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主义倾向表现及其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如黄平、陈昕)。但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女性消费者在消费主义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换言之,在我国的消费主义研究中存在缺乏性别视角的缺陷。因此,本文将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作为消费主导力量之一的城市女性呈现出怎样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影响城市女性消费主义倾向的因素有哪些。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消费主义

刘晓君认为:“所谓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杨魁则认为,消费主

消费主义倾向这一概念用于反映发展中国家受西方消费主义影响的情况: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已开始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既表现在广度(即卷入的人数和地区),又表现在深度(即对商品符号价值的追求和受广告及媒介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尚不如西方社会的消费者)。即介于“消费”和“消费主义”之间的一种状况。

三、城市女性消费主义倾向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由原先的温饱阶段进入小康阶段,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人们开始通过消费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多种消费形式,如攀比性消费、审美消费、情感消费、个性消费、娱乐消费、休闲消费等等。而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的扩散更是对人们原本潜在的、处于下意识状态中的消费需求起到了“诱导”、“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2、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了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企业不仅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而且还要通过多种手段去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以扩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为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其中,广告宣传是刺激人们需求最主要的手段。由于女性是消费的主力军之一,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刺激女性的消费需求自然就成为了企业的策略之一,目前大部分的广告都专为女性消费者而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女性消费者的消费。

(二)地位因素

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就业和收入情况以及对政治及社会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建国以后,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来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力求实现男女平等,与以往相比,女性和男性在受教育、就业和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有了一定的缩小,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总体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的初步实现,使得女性不再是凡勃伦所说的“消费者”,而是成为具有“主体性”的消费者,即女性的消费活动不再是为了炫耀有闲阶级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是从自身的需要和意志出发去选择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女性可以依赖自身进行消费,在消费时束缚更少,因而她们在进行消费时更加的自由,有更多的自。

(三)、文化因素

1、社会的性别文化。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的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属性、价值、作用等作出了不同的界定,从而构建了不同的性别模式。性别文化内化在人们心中,就造成了性别的社会角色。女人并非生而为女人,而是变成为女人,而使女人变成为女人的正是性别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9.230.]这就说明正是在性别文化的作用下,女人才具有了不同于男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人们赋予女性的性别角色文化就是女性喜欢购物、消费。因此,城市女性更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和我国当前的性别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众媒介的消费主义特征。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活动越来越借助于媒体,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传播媒介日益具有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特征。媒介的消费主义文化特征,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错觉,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现实的或者是一种理应追求的生活方式,不断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从而使人们处于“欲购情结”中。这就是大众媒介的“拟态环境”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与具有消费主义特征的媒介接触越频繁 ,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的程度就越高,消费心理和行为的消费主义倾向就会越明显。

(四)价值观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庭中的消费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女性之中在,她们购买家庭中大部分的消费品。部分女性由于受到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再加虚荣的心理,往往只重视物质的享受,在享受中不断“竞争”,看谁有品位、看谁有价值、看谁有地位,互相攀比消费高档品,在竞争攀比中凸现自己的价值,标识自己的地位,消费远远超过自己或家庭的经济承受力,即进行炫耀性消费和不可持续性消费。她们以追求无限性的狂热与潜能去追求有限的物。她们认为,占有的物越多,占有物的档次越高,自己的生命便越有价值。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以上四个因素并非单独对女性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起作用,相反正是在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使得城市女性消费者表现出更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J] .青年研究,1998,(6).1.

[2] 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 .兰州大学学报,2003,31(1).63.

[3] 陈昕.救赎与消费[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

[4] 毛世英.走出消费主义陷阱,建设和谐消费文化[J] .济南大学学报,2003,13(4).23.

[5] 方亚琴.以北京为例对中国城市女性消费主义倾向的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11.

[6] 张美君.国内消费主义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5,(5). 85.

[7] [法]波德里亚.物的体系,让-博得里亚文选[M].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 21-22.

[8]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3.

[9] 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121.

[10]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6.

[11] 张美君.国内消费主义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5,(5).85.

[12]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9.230.

[13] 周蓉,张颖.浅谈女性消费心理与行为[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4(1-2).9.

[14]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

女性消费论文第7篇

关键词:琪客文学 消费文化 女性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当代英美琪客文学研究”(2014C05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琪客文学概述

琪客文学(Chick Lit),又译为“小鸡文学”、“鸡仔文学”, 是20世纪90年代起英美文学界新兴的女性文学类型。该类书籍由女性创作,为女性而写,关注女性的社会生活和社交关系,描写她们在职场及各种恋爱、友情关系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目标读者为有类似经历的女性。琪客小说兴起伊始,其主人公多为“居住在大都市中、二三十岁的单身英美白人异性恋女性”[1]。不过随着其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琪客文学的描写对象已扩展至“不同年龄段、不同种族和国籍的女性生活”[1]。

被视为是琪客文学开山之作的,是克里斯・玛萨等人在1995年和1996年出版的两本小说集:《琪客文学: 后女性主义小说》以及《琪客文学 2: 小鸡雏难展翅》。而1996年美国女作家坎迪斯・布什奈尔的《欲望都市》和1997年英国女作家海伦・菲尔丁的《B.J.单身日记》则让琪客文学迅速成为年轻女性读者追捧的对象,堪称琪客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品。此外,索菲・金塞拉的“购物狂三部曲”、 梅丽莎・班克的《少女渔猎手册》、劳伦・韦斯伯格的《穿Prada的女魔头》、爱玛・麦罗琳的《保姆日记》等,都是颇具影响力的琪客文学作品。不少琪客小说被改编搬上荧屏甚至网络,如与原著同名的美国电视剧《欲望都市》等,都深受观众喜爱,吸引了更大批的受众群体。

琪客文学作品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采用日记、信函等叙述方式,多以第一人称及自白式的写作模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日常生活,涉及爱情、友情、事业、时尚消费、种族、阶级、对美貌的追求等众多现实问题。其中,爱情、时尚消费、女性成长是琪客文学作品的主要母体。琪客文学继承了女性文学的传统,又对其进行了延伸和发展,在“女性的自我完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女性消费伦理” [2]三个方面体现出后女性主义的特征。

二、近十年国外琪客文学研究的四大热点

进入21世纪以来,英美文学批评界已开始关注这一新的文学形式,有不少学者对琪客文学研究持肯定态度。2001年,专门出版琪客小说的“红裙墨水”出版社(Red Dress Ink)成立。2003年2月国际通俗小说研究协会(ARPF)召开了琪客文学研讨会;2004年1月,美国女性图书协会(WNBA)也举办了题为“琪客文学真的幼稚吗”的讨论会。一些主流学术期刊上也出现了关于琪客文学批评的文章。不少英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包括哈佛大学等名校,也将琪客文学作为“女性文学”、“当代文学”或者“文化研究”的分支纳入教学体系。

在对琪客文学的研究成果中,较有影响力的有苏珊娜・菲瑞思和马洛里・杨在2006年编辑出版的《琪客文学:新女性小说》论文集,收录了十四篇论文,分别从起源、定义、影响及分类等方面论述了琪客文学,是学界首次就这一文类进行全方位探讨和论述,对琪客文学的研究影响深远。此外,近十年来,西方学界也陆续有关于琪客文学研究的专著面世。纵观国外学术界近十年来的琪客文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热点和趋势:一是对琪客文学与女性谱系关系的研究;二是对琪客小说中女性身份和消费主题的关注;三是对琪客文学的新形式,包括其跨越年龄、种族、国籍的分支和变体的研究;四是从语言学和文体学的跨学科角度来解读琪客文学的特点。

(一)琪客文学与传统女性文学及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研究

琪客文学的起源以及其与主要文学流派,尤其是和传统女性文学以及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克里斯・玛萨的论文《谁在大笑・琪客文学简史及一种文类的歪曲》回顾了“Chick Lit”这一术语的诞生过程[3];斯蒂芬妮・哈维斯基在其论文《论新社会风俗小说的传统和改写》中,阐述了琪客文学的特点,并指出琪客文学是对几种主要文学流派的改写,研究琪客文学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更加明晰琪客文学在文学历史中的地位,也更能解释琪客文学作品在读者和社会中引起的反应 [3];朱丽特・威尔斯的论文《琪客文学之母・女性作家、女性读者及文学史》,将琪客文学放置在女性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中,在情节设置、主题表现、叙述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3];苏珊娜・菲瑞思在《叙事与影片的双重性:〈傲慢与偏见〉和〈B.J.单身日记〉》一文中,论述了《B.J.单身日记》及其电影版与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异同,指出不论是小说版还是电影版,在女主角寻求自尊及安全感的心路历程上,都能发现一些《傲慢与偏见》的影子,但又不完全相同 [3]。艾梅达・维勒含的专著《女性主义畅销小说:从〈单身女孩〉到〈欲望都市〉》视琪客文学为当代通俗女性小说,通过历时性对比分析,剖析了19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分别对60年代和90年代女性通俗文学所产生的影响[4]。2011年,斯蒂芬妮・哈维斯基出版专著《琪客文学与后女性主义》论述了琪客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琪客文学的起源及其流行原因,讨论琪客文学对主要叙事传统的改写。哈维斯基认为,新的社会现象催生了琪客文学的诞生,虽然与早期爱情小说有相似之处,琪客文学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现代爱情,尤其是对单身女性及其经济状况的刻画方面。由于其复杂多样又带仿拟的文学形式,琪客文学代表了一代新风俗小说[5]。

(二)琪客小说中的女性身份和消费主题研究

爱情婚姻与女性成长,是琪客小说中所普遍反映的主题。对琪客文学作品中所折射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女性身份建构进行分析,是学者们所青睐的视角。

A・罗切尔・马布瑞的论文《关于一个女孩:当代“琪客”文化中的女性主观性和》以《B.J单身日记》和《欲望都市》的小说版和影片版为例,从营销策略、叙述方式、尤其是对女主角与他人关系刻画、女性间的社群联系等方面,说明琪客文学的特点,指出这类文学展示了当代女性真实的声音,让她们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愿望。但作者也指出,许多琪客小说结尾仍不如意,流于俗套,无法摆脱男性主宰文化的限制 [3]。而与之相反,安娜・科尔南在其论文《没有满足:〈欲望都市〉、〈奔跑追逐吻〉以及琪客文学中新女主角欲望的矛盾》中却认为,是女性的愿望得以建构、表达和接受的重要一环,《奔跑追逐吻》和《欲望都市》两部小说中,传统的两性关系已经完全颠覆,在追求解放的过程中,女主角比男性拥有更多的权力 [3]。艾莉森・乌明格的论文《令人惊奇的布里奇特・琼斯:论琪客文学中令女性真正沦陷之原因》以三部琪客小说为例,展示了在琪客文学中,女主角与外貌、尤其是身材体重间的斗争和追求,往往超过了对男的追求 [3]。薇薇安・瑞兹的博士论文《布里奇特们、丽贝卡们和凯莉们:琪客文化定义女性》以三部经典琪客文学小说的女主角为例,分析了琪客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压迫性的意识形态,包括父权制及异性恋常规,批判了这些作品以商品消费、生儿育女和非理性为特点来定义女性气质 [6]。

2007年,波兰学者卡扎兹娜・斯米兹斯卡出版的专著《布里奇特・琼斯眼中的世界:琪客文学作品中的身份话语》,从文化角度探索琪客小说中的主题,研究琪客文学折射出的矛盾冲突的多重身份概念。作者认为,琪客文学是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现象,构建了个体和集体身份话语、并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相连。在家庭、爱情与性、消费主义的主题中,女主角们承担着特定的身份,她们既是女儿,也是爱人和消费者。每种身份都暗含着危机和价值观的崩溃:核心家庭和谐统一的危机、对浪漫爱情信念的消失以及消费欲望所带来的不满和焦虑。琪客小说以不同的方式刻画了这些危机,展现了多重个人身份中蕴含的矛盾和冲突 [7]。

消费文化在琪客小说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有着重要角色。现代都市中的女性在商品文化中享受着却又备受煎熬。她们既是消费的主体,在消费中获得满足、发现自我、追寻自身的价值;同时又不知不觉沉溺于消费,负债累累,变成消费品。

杰西卡・凡・斯鲁顿的论文《时尚债:索菲・金塞拉“购物狂系列”小说中令人侧目的消费、时尚和浪漫》论述了时尚消费这一琪客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说明女主角能通过消费和时尚能找到自己的身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3]。美国学者卡罗琳・斯密斯在其专著《琪客文学中的都市文化与消费主义》中,通过分析琪客小说中女性生活与流行杂志的联系,探讨了消费文化对现代都市女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作者认为,琪客文学作品不仅描述了流行杂志等消费文化媒体所传递的观念意识,同时也通过各种形式,对这些观念意识提出了挑战。作者也呼吁广大女性要理智看待消费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各种信息,不要在消费文化的各种产物中迷失了自己 [1]。

(三)对琪客文学分支和变体的研究

随着琪客文学作品的大量问世,其描写对象已从最初二三十岁的单身都市白领女性扩展到更广泛的年龄层次、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种族国籍的女性,出现了多种变体,包括青少年琪客文学(Chick Lit jr)、妈咪文学(Mommy Lit)、保姆文学(Nanny Lit)、非裔美国女性文学(Sistah Lit)以及不同国家背景下的琪客文学等,因此也有部分学者将目光投向琪客文学跨越年龄、种族、国籍、甚至性别等的多种分支和变体,研究其中的主要特点和主题体现。

如乔安娜・韦伯・约翰生的论文《青少年琪客文学:不止是对青少年的浮华诱惑》对目标人群为叛逆期女孩的青少年琪客文学追根溯源,总结了这类变体的特点和多样主题 [3]。希瑟・休伊特在《你并不孤独:个人、政治和‘新’妈咪文学》一文中,阐述了“新”妈咪文学产生的背景和主题,指出“家庭主妇式的幽默”是这类变体的主要特点,“新”妈咪文学作品采用自传式的写法,触及到不少“禁忌主题”,从更广泛的层面反映了母亲,包括单身母亲、酷儿母亲、少女妈妈以及不同种族母亲的声音 [3]。伊丽莎白・赫尔的论文《长期受苦的职场女性:以保姆文学为例》,则分析了“保姆文学”这一琪客文学的新晋分支,保姆文学为琪客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让这类文学作品能深入到社会更真实的黑暗面。

也有文从跨越种族的角度探讨琪客文学。丽莎・格雷罗的论文《“Sistahs”并非为自己:黑白肤色的琪客文学》,以《等待呼气》(又译:《待到梦醒时分》)和《B.J.单身日记》两部小说为例,比较“黑人姐妹文学”(Sistah Lit)和琪客文学,尤其探讨了它们的区别。文章指出,由于种族和社会背景等因素,虽然描写非裔美国女性的“黑人姐妹文学”是琪客文学的一个分支,却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类小说往往在表现黑人女性人生追求、对男性的刻画以及描写女性与家人、朋友关系等方面与主流琪客文学有着显著区别 [3]。

诺拉・塞蕾的论文《布里奇特・琼斯和匈牙利琪客文学》跨越国界,对《B.J.单身日记》和被誉为匈牙利版《B.J单身日记》的Stop Mammatheresa!进行比较,阐述了琪客文学在匈牙利的发展和接受情况,认为琪客文学在与当地的社会经济语境融合的过程中,已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3]。

(四)琪客文学的语言文体学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学者尝试以跨学科的视角,对这一文学形式进行新的解读。2012年,西班牙格达纳大学讲师罗西奥・蒙托罗出版了《琪客文学:卡布奇诺式小说的文体论》一书,从语言学和文体学这一全新角度分析琪客文学的主要特点,扩宽了琪客文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为琪客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通过运用多模态文体学原理,从琪客文学作品的书籍封面,包括封面颜色、印刷样式、总体设计以及人物刻画、语境、读者反映等方面入手,从非语言和语言两个层面,详细分析了琪客文学的语言学和文体学特点。作者认为,琪客小说能给读者快乐满足的体验,仿佛唇齿留香的感觉,加之其所体现的都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气息,就如同饮下一杯“卡布奇诺咖啡”,因此将其称作是“卡布奇诺式的小说” [8]。

三、结语

琪客文学的诞生和繁茂与消费文化的背景密不可分,琪客小说家从消费文化中获取鲜活的创作材料,采用灵活的叙事策略,生动展现了现代社会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吸引读者去认同她们的婚恋追求和消费观念。琪客文学作品进入公众野初期,由于其女性小说加通俗小说的双重身份,其严肃性和文学性存在一定争议,曾一度受到学界的冷落。但近十年来,随着大量琪客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和受众数量的激增,尤其是跨文化、跨种族的多样琪客文学小说的出现,琪客文学已成为当代英美文学与女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学界关注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在国外学界,尤其是英美学批评界,这一新的文类已开始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关注。

琪客文学扎根于女性文学的土壤,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琪客文学的出现是一种阶段性产物,是当代女性试图通过写作来参与社会经济变革、寻求女性生存形态的一种表达方式。琪客文学反映了后现代消费文化下现代都市女性的需求、梦想、和对自我的关注为女性提供了逃避男权统治的现实的途径,同时也暴露出后女性主义时代琪客文学作家对女性自我定位的胆怯和迷惘。琪客文学为后现代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其狭隘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较为单一的素材来源也限制了其对现实社会关注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解读与研究,肯定其积极的文学和思想价值,批判其消极负面的元素,具有重要意义。女性及后女性主义视角、社会文化视角、语言学视角等都可作为对琪客文学写作特点和表现主题进行研究的很好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Caroline J.Smith.Cosmopolitan Culture and Consumerism in Chick Lit [M].New York:Routledge,2007:2.

[2] 张瑛.琪客文学与后女性主义[J].当代外国文学,2014,9(3):143.

[3] Ferriss Suzanne & Mallory Young (eds.).Chick Lit:The New Woman′s Fiction[C].New York:Routledge,2006.

[4] Emelda Whelehan.The Feminist Bestseller:From “Sex and the Single Girl” to “Sex and the City”[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5] Stephanie Harzewski.Chick Lit and Postfeminism[M].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11.

[6] Vivian Ruize.Of Bridgets,Rebeccas,and Carries:Chick Culture Defines Women[D].Tallahassee:Florida State University,2011.

女性消费论文第8篇

[关键词]非理性 服装消费 冲动消费 符号象征 动因

消费行为,不单纯是一种个体的、纯粹的理性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嵌入于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动,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互动的过程,由此,消费行为这种经济学现象中折射的社会学的思考也就油然而生。

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传统消费情况来看,女性服装消费远远比男装消费活跃,市场也更为广阔,尤其是年轻女性,在她们的审美观念日渐成熟,社会角色越发突出时,服装消费成为她们自我标志和认可的一种特有方式。女性向来被看成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而众多对于女性消费行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论断。据统计,有高达93.5%的18岁~25 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冲动消费行为,冲动消费的金额占到了女性消费总支出的20%之多。而在这些消费换来的又大多是生活非必需品以及搁置不用的物品。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对这一现象,下面的分析会让我们看到这种消费下潜在的动因。

一、“马赫卢普夫人的衣橱”

但凡每个成年女性,衣橱总是满满的,但是当需要出门的时候,却总也找不到合适的衣服,经济学家马赫卢普把这种现象总结为“马赫卢普夫人的衣橱”,他把这一现象运用到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中常见求多的情结,而这里的表述则是女性在服装上也有求多求新求变的情结。这样的情结导致的消费,却是一种冲动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样的消费是否有悖于“理性人”的选择,需要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目标与心理进行分析。

首先,从女性的消费目标看,他们多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女性对服装的偏好,在经济学上体现的是效用的概念,效用是对消费者从一组物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和幸福程度的抽象衡量。在收入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女性在各种消费组合中,往往衣服的消费占据比例大于其他消费。在消费方式上,女性在服装上的消费表现出的是非理性,在其他物品上的消费则是能减则减,在心里偏好的驱使下,往往在购买衣服上表现出的是不计成本,这种消费观归结为是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

其次,服装消费对于女性而言具有时间效应。同样的商品即期消费较未来消费会带给消费者最大的满足。时间对于女性来说,具有不可复制性。对服装的消费随着年龄的衰老会逐渐呈现出效用递减的趋势。女性在某一阶段对衣服的消费呈现出不同的需求,是与女性的年龄有关,女性在青年和中年时期,是她一生最好的时期,他们对服装的消费最为旺盛,当他们进入老年后,随着淡出社会,他们对服装的需求也会逐渐减弱。所以,时间对于女性来说,具有特定的效应。

再次,女为悦己者容。服装对于每个女性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女性在服装上的投入说白了叶世为了赢得更多的悦己者,这里指的是一种正常的心里需求。追求这种心理上的快乐,这时,消费的主要作用是展示性与竞争性的。

我们知道消费者的消费时受收入的预算约束的,收入增加的时候,预算约束由此扩大,对消费者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高档物品的增加,而低档物品减少。这也就是现实中,收入之间的差异仅仅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间的差距,但是丝毫不会影响女性购买服装的欲望,也不会减少女性在服装上选择的偏好。因此,非理性的消费时刻伴随着女性消费者。

二、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西方学术界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许多人分析消费行为的问题。非理性消费行为包括谨慎型消费行为、枯竭型消费行为和畸形结构型消费行为。其中,枯竭型消费行为对女性消费行为中的非理,做出了理论分析。枯竭型消费行为指消费支出接近甚至超过自己收入的消费决策。引起枯竭型消费行为因素包括: (1)攀比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实质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明显超过了现期收入或预期收入约束。出于满足攀比心理需要,采取了高消费行为。(2)虚荣消费心理。虽然部分消费者不具备消费某些商品的收入条件,但仍然有消费上述商品的强烈愿望,动机就是为了获取虚假高身份与高地位评价。上述消费者不注重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而是片面追求商品附带身份与地位信号。虚荣消费心理使部分消费者丧失了经济理性,高消费或高负债消费特点就明显了。(3)参照群体消费心理。部分消费者受周围消费模式影响,不得不模仿他们消费方式,否则,会被认为消费不符合潮流,会遭受周围人的嘲弄。参照性群体影响力极大,非理性消费者对其模仿严重。

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理论为女性的冲动消费的分析做出了一定的理论铺垫,从而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虽然枯竭型的消费的定义对消费支出有某种限定,然而引起这种行为的原因却是最终引起女性冲动消费的最好解释。

三、女性非理性消费的心理因素分析

非理性的消费用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词汇替代便是“冲动消费”。消费经济学在研究消费心理时,将人们的消费动机分为生理性消费动机和心理性消费动机,而在心理性消费动机中又包括情绪动机、情感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女性的冲动性消费正是源于情绪动机的支配。这种冲动消费,有人把它定义为没有一定指向的盲目采购行为,多为非计划性的临时购买行为。女性在极度兴奋或是极度郁闷的状态下,购物欲望会变得特别强烈,在这种极端情绪状态下,无论心情好坏,购物都是女性最好的排遣方式;另外由于女性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特质也决定了在集体购物中,女性很容易实施冲动性消费行为。但是女性自身的特性并不是造成她们冲动消费的本质上的原因,女性的冲动消费是社会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女性无论从先天体能或体质上来说都弱于男性,因此她们对于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多数女性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安全和爱的需求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所以很多女性把购物作为获得安全感的最简捷的途径。

其次,由于性别和社会角色的影响,女性往往被赋予情感和精神支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赚钱,女人花钱”等信条变得天经地义,女性日益成为家庭的主要购买者,他们掌握着家庭的70%以上的开支,家庭用品的购物几乎由女性一手包办。家庭和社会角色的期待让女人对购物的热衷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勤俭持家的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女性对购物的狂热,因此这也造成女人容易冲动消费的潜在因素。

同时,当前社会中主流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氛围,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越来越强调外在感观的社会,人们的审美取向也越来越倾向于“外在决定论”,大众把美服、彩妆看作是现代女性的标志。而这种环境也改变着女性们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定位。女性把服装、饰物、化妆、美容等等看作是划分女人中阶层的标准,并认同那些与自己有相似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人群。有人将这种现象总结为女性购买行为的象征性消费。通过消费来表达一些关于自身地位和身份的信息,同时也在购买物品的同时购买了物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正是这种象征性消费承担着女性之间交流的媒介作用。

四、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动因

社会学家索斯特恩·凡勃伦在20 世纪初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认为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他提出的实际上是我们现在说的符号消费的观点,作为符号的消费对于彰显与维系个人及其阶层社会地位的社会功能。之后布迪厄进一步把象征性消费的内涵扩大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地位不仅是经济资本决定的,而且也是由文化资本决定的。所谓文化资本,主要是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艺术的修养水平。人们的社会地位既包括经济资本,也包括文化资本,区分这两种资本不仅仅通过财产和物质消费能力,而且也通过象征消费能力和品味来体现。因此品牌的“图腾”效应就构成了女人消费行为的重要的一部分,并通过对品牌的差异性消费来确定阶层的界限。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很多女人会在冲动性消费中都会购置一些自己平时不敢触及的名牌服饰和化妆品。虽然凡勃伦定义的“炫耀性消费”是限制于上层阶级中的,但是放在现在的社会中它存在于任何阶层,任何阶层中都存在炫耀性消费者和保守性消费者之分。人向上层阶层流动的社会欲望支配着低下阶层企图通过炫耀性消费将自己与其他阶层成员分开,并以此获得更高一级阶层的身份认同。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齐美尔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对时尚参与的巨大热情,源于其对社会地位的诉求——求同于社会上层,求异于社会下层。这里他认为追求这一目标的主要是中产阶级。社会学的地位标志派对消费的观点包括:人们怎样通过标志(个人格调、服装、装饰、财产)而不是语言来表现他们的个性;大多数人慢慢开始担心他人怎样看待自己和自己的社会地位。正因为这样,人们倾向于购买象征他们沿着社会阶梯向上攀登的物品。我们一定还记得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心理,去借别人的一条项链去出席一个晚会,结果不慎把项链丢失,她倾其一生劳累去偿还购买项链造成的债务,为了一时的炫耀而付出了一生的幸福生活。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借助上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把这种诉求理解为女性冲动性消费的潜在需求——通过购置品牌,同时购置阶层符号,购置象征社会地位和文化方式的消费标志,以获得生活的安全感,改变社会对自身的传统定位,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是形象上的向上的阶级流动,获得阶级内部的认同。正因为如此,盛行于世的假冒品牌为何经久不衰,这正是那些商家迎合一些收入低下而又有着强烈的炫耀心理的女性的需求。

女性在消费行为中对服装的偏好,成为商家永远的赢利点,商家只要满足女性球心求异的需求,即使价格离奇,也会有消费者。这个时候,价格往往失去了应有的弹性,这就是女性非理性消费带来的结果。而对其中潜在的动因,无疑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碰撞与结合。

参考文献:

[1]文启湘主编.消费经济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周长城主编.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飞.炫耀性消费——凡勃伦与布迪厄之比较.消费经济.2005.(3).

[4]岑丽阳.女性消费行为探微.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

女性消费论文第9篇

关键词消费社会女性身体商品化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9-0123-03

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指出,劳动在形式上和实际上从属于资本。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即形式吸纳(formal subsumption),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即实质吸纳(real subsumption),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对资本主义来说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质吸纳针对的不仅是劳动,更是对生产、消费、文化甚至整个社会的吸纳,控制着人的身体、情感和意识。在实质吸纳中,人的生命和身体成为资本主义最先开发的领域,当女性的身体成为资本主义塑造获利的对象,并且直接将身体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时,这种全新的政治经济学叫做身体生产的政治经济学。①在女性身体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资本主义把一切女性的身体都包括进身体的生产机制中。用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普遍性美学标准来塑形、改造每一个女性个体,资本直接作用于女性身体,普遍性的身体生产把女性身体变成资本扩张的产物。

一、女性身体的商品化是资本攫取利润的需要

马克思提出历史变化的三个阶段是:前商品化阶段、商品阶段和商品化阶段。法国社会学者波德里亚在这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个阶段――消费社会阶段。现代社会已从马克思的“生产之镜”变成了波德里亚提出的“消费之镜”。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但数量极度扩张,而且还反过来制造人的各种需要。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商品的价值不再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而是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这是消费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在这个高度商品化的消费社会里,一切都可以成为商品。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追求资本的无限度增值,这是资本的逻辑。资本主义贯彻资本的逻辑的表现形式就是消费主义。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下,一切社会存在物都被纳入消费领域之中,包括人的身体。消费社会的文化冲突就是围绕身体展开的,身体已经成为福利政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一切的载体。②尤其是女性身体,也成为资本攫取利润控制和操纵的对象。

女性身体的商品化是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追求增值的需要。需求决定论是女性身体成为商品的必然。企业对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研究”(2012&ZD058);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研究”(2013B34)

① 董金平:《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前沿问题及其内在逻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② [英]凯瑟琳・艾莉斯:《福利与身体秩序:建立身体话语转换的理论》,吴燕译,汪民安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41页。

们的需求。当女性对于美化自身产生了消费需求时,这种需求决定了一系列对女性身体进行改造和美化的商品出现。凯恩斯的社会需求决定论指出,人们的支出主要是消费和投资,消费的多少取决于消费的边际倾向。女性对美丽的渴望和期望被社会认可的心理,增大了其对自身美化的消费需求,女性的消费方向更多的转移到对其自身的塑造上来。在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身体被物化被商品化,女性沦为“身体化”的存在被作为客体广泛消费。资本利用女性的身体性特征来作为卖点吸引眼球,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以获得利润,这已经成为商业资本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在消费社会里,女性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她们的身体,并不是她们的精神内涵。看似女性消费商品,实质是社会消费女性。女性身体被异化、被物化、被商品化,成为被观赏和利用的工具。这种现象是资本的逻辑与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双重作用的结果,是资本攫取利润的需要。

2015年第9期

消费社会看女性身体的商品化

二、女性身体的时代化是资本攫取利益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