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球竞争力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6:55

全球竞争力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第1篇

【关键词】 全球竞争力报告;评比指标;数学与科学教育质量;科学教育改革

世界经济论坛于2015年9月30日《2015-2016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包括我国及香港和台湾等144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比较和排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质量是《全球竞争力报告》评价指标数据之一,了解全球竞争力评比活动的起源及其发展,深刻解读《2015-2016全球竞争力蟾妗返慕逃相关数据,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与教学变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全球竞争力评比活动的起源及其发展

《全球竞争力报告》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权威报告,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其评比指标的设计也在不断顺应时代的变革在发展和完善。

(一) 评比活动的起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使得信息的传跨越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不同的地域乃至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与全球化的趋势表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水平往往决定了这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能获益多少,在这个大背景下,本国(地区)的竞争力在全球的排名成为了各国政治领导人、各类企业机构甚至普通的热点,《全球竞争力报告》也是在时代背景下应景而生的。1979年,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开始组织全球竞争力评比活动,创立了一套评价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原则、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并开始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1989年瑞士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与世界经济论坛共同组织国际竞争力研究并出版研究报告,但从1996年开始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与WEF分道扬镳,各自出版自己的关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果,WEF的研究结果就出版为《全球竞争力报告》。[1]

(二) 评比活动的发展

1.评比活动的发展

从1996年到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了全球竞争力评比活动中,在2004年时全球仅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全球竞争力的评比活动,2015年全球224个国家及地区中有14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该评比,约占总体的64.3%。

它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等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WEF的研究结果是基于全球范围内广泛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其有两个数据来源:①各国的统计机构和各类国际组织的数据;②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企业家进行调查问卷以收集的数据。[2]例如,与教育指标相关的数据主要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数据中心获取和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访问获得,还会参考一些相关国际资源等。

2.评比指标的设计

《2015-2016全球竞争力报告》[3]中采用的是GCI(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简称 GCI)指标体系。GCI指标由Savier Sala-i-Martin与Artadi 教授共同制定,2004年时全球竞争力报告首次推出GCI,2006年时其与Michael Porter 教授的BCI作为全球竞争力报告主要的指标体系[4],GCI现在是《全球竞争力报告》最为主要的指标体系。GCI的指标分为:基础条件指数、效率增强指数、创新与成熟度指数三个指数。基础条件指数包含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环境、健康和基础教育四个指标;效率增强指数包含高等教育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六个指标;创新与成熟度指数包含商业成熟程度、创新能力两个指标,文章仅对教育类指标进行剖析。基础条件指数中,四个指标分别占该项指标分数的25%,健康与基础教育包含“健康”和“基础教育”两个指标,其中基础教育指标分为基础教育的质量、基础教育入学率两个指标。效率增强指数中,六个分别指标占总分约17%,包含教育的数量、教育质量、在职培训三个指标。

二、中国在《2015-2016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具体表现

相对于历史维度的纵向分析,我们更关注中国在《2015-2016全球竞争力报告》的表现,特别是期望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数据的比较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在国家竞争力中的贡献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表格二展示的分别是我国内地、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新加坡在《2015-2016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数学与科学教育”指标的分数及排名情况。指标的满分是7分,我国该指标的分数在144个经济体中排名在49名。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在数学与科学教育质量方面与其它五个国家和地区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仍待改进以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在国家竞争力中的贡献。

图一

图一展示的是从《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至《2015-2016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数学与科学教育质量”指标分数。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数学与科学教育质量呈现下滑趋势,我国该项指标的分数2012-2013年全球排名第33位,2013-2014年全球排名第48位,2014-2015排名第56位,2015-2016排名第49位,尽管《2015-2016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该项指标分数相比2014-2015年有所上升,但与2012-2013年的分数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

三、《全球竞争力报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科学教育是与人文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教育领域,旨在形成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探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本质观。[5]国家科学教育的质量与国家科技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公民的科学素养往往是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科学教育应该受到重视和关注。

自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科学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前行与发展,而对《全球竞争力报告》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数学与科学教育质量没有出现期望的结果,数据凸显出我国科学教育尴尬的境地,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其实施力度以及成效是需要正视和思考的问题。我国科学教育必须要不断深化改革以积极应对我国科学教育质量下滑的状况以及与世界优秀科学教育有较大差距的现状。科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改革的决策者,应面对我国科学教育质量的下滑进行积极寻求科学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科学教育活力,推进教育改革,应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发展与变革最新资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我国科学教育新的改革之路,促进中国科学教育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2]陈伟.新指数、新思维、新趋势――世界经济论坛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简介[J].经济研究参考,2005,82:15-27.

[3]《2015-2016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2015,09

全球竞争力报告第2篇

排在前十位的金融中心城市还有苏黎世、法兰克福、悉尼、芝加哥、东京和日内瓦。此次调查中,政策监管和税收环境成为衡量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报告称,伦敦和纽约是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为全球参与的交易提供了广泛服务。而两个城市在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及监管方面尤其突出。

在谈到亚洲金融中心时,报告称该组织2005年发表的报告认为,亚洲各金融中心之间没有明显领先者,而此次最新的分析却显示香港不单超越新加坡,还遥遥领先包括东京在内的其它亚洲金融中心。

该报告以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为评比指标,对全球46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所具备的竞争力加以比较和排名。

人力资源是指该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推动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教育环境。商业环境则侧重于监管、税收环境、腐败程度、经济自由度和商业环境是否宽松。而该调查将监管视为衡量一个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场准入则指该金融中心的证券化程度,股票、债券的交易数量,以及城市中为金融领域服务的公司的数量。基础设施衡量的是该城市中建筑物租金和是否有足够的办公面积。综合竞争力则考量的是一个城市的生活条件。

据BBC报道,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由英国的Z/Yen调查公司为伦敦金融城统计制作,每两年公布一次,对全球46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所具备的竞争力加以比较和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是根据对全球金融服务业决策层人士进行的网上问卷调查结果,结合47个有关竞争力的不同指数,综合计算分析得出。

排名目的

推出这个指数的日的是展示金融中心之间相对竞争力的变化,以助了解金融中心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从零开始建设一个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比如沙特的迪拜)是否可能;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亚洲是否可能出现一个全球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斯耐德说:“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凸显了两个亚洲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在竞争力上远远超过伦敦以外的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城市。”

伦敦金融城2005年的金融中心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当时亚洲几个金融市场之间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而今年的调查则清楚表明,香港不单超越新加坡,还遥遥领先包括东京在内的其它亚洲金融中心。香港被认为正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东京仅排名第9。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受访者认为香港最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报告认为,香港拥有严格的监管以及经验丰富的金融人才,而且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只要亚洲金融市场不再出现较大的波动,香港是成为另一个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有力竞争者。报告称,由于在人才、市场监管及企业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上海,与排名第9位的东京,从各项指标来看,目前都无法跟香港比。

根据调查报告,成功的金融中心扮演了五个角色中至少一个:

全球金融中心,目前只有伦敦和纽约够这个资格;

国际金融中心,比如香港,承担了大量跨国交易活动;

特色金融中心,在某个领域独霸鳌头,比如苏黎世的私营银行业是世界第一:

全国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金融服务中心,比如上海;

区域金融中心,承担了国内一个地区的主要金融业务,比如芝加哥既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一个地区金融中心。

伦敦和纽约扮演了全部五种角色,但伦敦在五项竞争力指标上都超过了纽约。

竞争力要素改变

今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金融界要人对构成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要素的看法跟两年前不同。2005年,在《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相对竞争力调查报告》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才和技术是整体竞争力的首要因素,而这次的调查显示,人们的关注焦点已经转移到监管政策和税务环境。

计算指数中采纳的其他竞争力因素指数还包括人力(高质量劳动力供应、劳动力市场灵活程度、商业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况)、商业环境(监管、税率、腐败程度、经济自由度和经商的难易程度)、市场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居住生活条件等因素。

全球竞争力报告第3篇

与现实婚姻、企业经营一样,一个国家同样也有七年之痒一说。纵览我国2001―2007年在洛桑《世界竞争力报告》中的排名,我们惊喜发现中国竞争力突破了这样经济周期律,成功实现七年未痒,并于今年首度超过日本和台湾跃升到世界第15位。

2001:中国竞争力排名第28位

反映教育和人力资源质量指标偏弱

2001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在47个国家中,中国竞争力处于第28位。而教育和人力资源指标处于优势的都是数量指标,譬如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均排名第一、就业比例排名第二、人口负担系数排名第六,但是许多反映教育和人力资源的质量指标是弱项,比如文盲率居第44位、熟练劳动力排名第44位、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第42位、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的已获得第47位,可见,人力资源和教育的质量是我们的弱项,影响了国际竞争力。

报告显示,2000年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一年,特别是亚洲地区经济迅速复苏,中国香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1999年的3.5%提高到10.5%,新加坡增长率也达到了9.9%;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纷纷取得了8%以上的增长。从全球GDP增长排名看,中国香港排在第一位,新加坡第二,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分别排名第四、第五和第七位。报告指出,伴随经济增长,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使该地区的竞争力普遍增强。

2002:中国竞争力排名第31位

科技直接产出指标情况进步较快

在2002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总体排名第31位,其中科技竞争力排名第25位。

2002年《世界竞争力报告》评价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9个,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第31位,比2001年提高了2位。按照调整后科学基础设施的21项科技要素指标的综合排序,中国列第24位,也比2001年提高了2位。

为充分利用洛桑报告的历年数据,按照该报告的原有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算法对2002年各国的相应数据重新测算,结果中国2002年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排名为第25位。2002年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上升,主要是2000年全国R&D清查结果中R&D经费、R&D/GDP、企业的R&D支出等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从历年的评价来看,在洛桑报告的评价体系中,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总体排名基本稳定在第25至28位之间,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

2003:中国竞争力排名第29位

浙江省以惊人速度领先世界经济增长

世界有名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近期公布了2003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排行榜。此次在竞争力排名,中国内地排在第29位。

从IMD选定的59个国家和地区来看,只有四个国家2002年的GDP总量是下降的,其他55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是增长的。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中国和中国浙江省以惊人的高速度领先世界经济增长,2002年其经济分别增长8%和12.3%。

2003年的排行与2002年相比,一个特点是改变了过去只有国家才能参加排行的情况,增加了8个地区参加排行,如中国的浙江省,就单独作为一个主体参加排行。另一个特点是将这59个国家和地区按人口进行了划分,人口超过2000万的为一组,不足2000万的为一组。

2004:中国竞争力排名第24位

中国成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浙江省与印度全球进步最快

2004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的评比对象包括60个国家和地区,评比的项目多达323项。本年度的洛桑报告显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竞争力表现突出,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都有大幅度进步。其中,中国和印度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中国内地的排名由2003年的第29位上升到第24位。报告预测,亚洲大国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上升势头,将使全球竞争力排名在不久的将来发生重要变化。

2004年洛桑报告指出,中国去年的经济成就突出,国民经济增长9.1%,外汇储备达4000亿美元。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全球第四大出口国。这次报告还预测,中国不久将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地区之一。

2005:中国竞争力排名第31位

内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受全球瞩目

根据2005年《世界竞争力报告》,全球竞争力最强的10个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冰岛、加拿大、芬兰、丹麦、瑞士、澳大利亚和卢森堡。中国内地排在第31位。

近年来中国内地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受到全球瞩目。虽然经济发展强劲,但此次在竞争力排名,中国内地从2004年的第24位降至第31位。据IMD解读,在对今年第一季度的企业界进行调查时发现,业内人士对中国内地经济发展的持续力不十分肯定,同时由于金融体系、基础建设以及企业治理等方面的因素,或多或少对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也产生了影响。

2006:中国竞争力排名第18位

评估认为中国内地缺乏资深管理者

2006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在经济体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内地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大幅提高,从去年的第31位跃居到第18位,成为排名上升最快的国家。

在单项评比中,中国内地的排名仍存在两极化的现象。经济表现一栏成绩最好,排名全世界第3,其中就业率更是高居榜首。而尽管中国内地的公共财政也是世界第一,但由于商业立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缺陷,使得政府效率排名第17位。商业效率是中国内地落后印度的惟一一项,但与去年相比进步了20名之多,由第50位升至第30位,拉低分数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估小组认为中国内地缺乏资深管理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印两国排名都被甩在后边,中国内地排在第37名,印度排在第54名,其中污染及城市规划一项,中国内地倒数第一。

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在四大类经济指标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经济表现保持了第3位的水平;政府效率排名上升到第17位,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分别名列第30位和第37位。

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体系和企业的改革和治理,是中国竞争力排名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7:中国竞争力排名第15位

位次提升不意味着已经处于竞争力最高群体

2007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从2006年的第18位升至第15位,而且排名18年来首次超越了日本。

今年中国内地在“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4大指标中的排名均有所上升,其中,经济表现排名由第3位升至第2位,仅落后于美国;政府效率排名由第17位升至第8位,升幅突出;企业效率排名由第27位升至第26位;基础设施排名由第33位升至第28位。

全球竞争力报告第4篇

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新的挑战风浪又起。在颇为黯淡的世界经济前景中,还有哪些经济体具备竞争力,这些竞争力体现在何处?世界经济论坛(WEF)9月7日的《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答案。

根据该报告,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三个经济体分别是瑞士、新加坡、瑞典。中国排名第26位,较去年上升一位;困难重重的美国排名第5位,连续第三年下降;英国从去年的第12名跻身前10名;亚洲只有日本和新加坡入围前10名;法国从第3名大跌至第18名;债务缠身的希腊在142个国家中排名第90位。

全球竞争力:赢在创新

全球竞争力报告始于1979年。今年共评测了142个经济体,排名依据为全球竞争力指数(GCI)。该指数由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夏威尔・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为世界经济论坛设计,于2004年首次引入。

GCI由基础条件、效率提升、创新与成熟度三大类共12个项目决定。基础条件是指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效率提升因素有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创新与成熟度因素包括商务成熟性和创新。

瑞士、新加坡和瑞典在本年度竞争力排名中位列三甲,被称作三“S”国家。报告数据显示,尽管各有所长,但三国的共同点是在创新方面有较强的实力。

在世界经济论坛常务董事兼首席商务官罗伯特・格林希尔(Robert Greenhill)看来,三“S”国家领先表明,在全球经济体竞争中,仅靠规模无法取胜。“竞争力和生产力是画等号的,最复杂的就是驱动生产力,也就是商业的创新能力,这是促使发展的关键因素。”

格林希尔认为,三国来自不同地区――中欧、亚洲和北欧。“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因为在不同特点的经济体中,其他国家可以复制这样的成功经验。”

以瑞士为例,其在12个大项中表现均很强劲,最强的三项为创新、技术设备、劳动力市场效率。瑞士的科研机构世界领先,学界与商业结合紧密,企业愿意花大成本搞研发,研发成果也能转变为可进入市场、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

亚洲国家中另一充分发挥了创新优势的是日本。在今年的榜单上,日本排名第9位,较去年下降了三位。其中,日本商业成熟度排名第一,创新性排名第四。报告指出,日本企业注重研发,拥有大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产品附加值高。

当然,日本排名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宏观经济稳定性仅排名第113名,公共债务数额庞大,2010年占GDP的220%。

萨拉-伊-马丁指出,在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疑云重现的今天,决策者们一定不能忽视长期竞争力。

“为使增长更加稳健,新兴经济体应确保将增强生产力作为增长的基础。而复苏乏力的发达经济体应更专注于提升竞争力,建立良性的增长循环,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中国:得于稳定,失在体制

竞争力报告指出,在过去7年间,发达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发展有所停滞,新兴经济体发展脚步更加稳健。

不过纵观榜单,新兴经济体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平平。在金砖国家(BRICS)中,只有中国和南非进入前50。巴西排名第53名,较去年上升五位;排名第56名的印度和第66名的俄罗斯名次较去年略有下降。

中国在12个大项排名分别为:制度48,基础设施44,宏观经济环境10,健康与初等教育32,高等教育与培训58,商品市场效率45,劳动市场效率36,金融市场发展48,技术设备77,市场规模2,商务成熟度37,创新29。

不难看到,与发达经济体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在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在技术设备、高等教育与培训、制度、金融市场发展、商品市场效率、基础设施等方面亟待提高。

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报告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负债最少的国家之一,预算赤字较为适度,经济发展前景较好,中国的债务质量远高于其他金砖国家。中国的居民健康指标和初等教育普及率都呈积极态势,商业成熟度和创新方面也位居前列。

不过,中国在制度大项的排名仅为第48位,报告认为,主要原因是在腐败和司法独立性方面依旧存在较大挑战。

在不少外国公司看来,过去3年间,中国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在华企业为预防犯罪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另外,中国的商业道德和企业责任感也令人担忧。

金融市场发展与技术设备曾是制约中国竞争力的两个大项,但去年这两项均有显著改观。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去年上升九位至第48名,主要原因是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及可负担性提高,信贷渠道改观;技术设备项上升一位至第77名,主要原因是中国网民和手机用户的大量增加。

从构成全球竞争力指数水平的三大决定因素来看,中国的基础条件因素竞争力水平近年来发展较快,受排名全球第10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拉动,已位居全球第30名;效率提升因素竞争力水平尽管位居第26名,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排名全球第2的市场规模因素的拉动,其他项目有待提升;创新和成熟性因素竞争力水平较高,尤其近两年发展较快。

有分析认为,包括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改革等众多因素,使中国保持了强劲增长。然而,中国无法单纯依赖丰富的低成本要素投入来维持增长,如何保持竞争力将是未来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欧洲分化

欧洲经济体在过去数年中遭遇了重重挑战,但不少欧洲核心国家竞争力仍排在前列,欧洲国家在榜单前10名中占据7席。

在另一端则是更为惨淡的前景。

希腊在今年的榜单中下降了七个位次,名列第90,在欧盟国家中排名最低。从各项竞争力指标来看,希腊的宏观经济稳定性跌至第140名,金融市场发展跌至第110名,包括政府效率、腐败等在内的公共制度指标跌至第89名。

此外,排名第126的低效劳动力市场也已成为制约希腊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希腊近来已采取了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措施,同时提高了退休年龄。

当然,希腊也并非一无是处,该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较高,更易接受新技术。

欧元区另一个麻烦不断的国家──葡萄牙,排名上升了一位至第45名。主要原因是该国在信息及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上高居第18名,基础建设更是大幅提升至第12名,其中道路一项排名世界第5。

但葡萄牙仍是发达经济体中最不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储蓄率和公共债务均排名第128名,赤字排名第122名。报告建议,必要的改革以及吸引外资是葡萄牙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部分欧元区国家而言,减债与增长的需求好比远水与近渴的关系:减债需要长时间的坚忍变革,另一方面在减支与增税的“阴影”之下,竞争力低下的国家在短期经济增长着实无望。

欧元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平庸的竞争力表现限制了长期的生产力增长。

全球竞争力报告第5篇

关键词:金融中心 竞争力 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60-1770(2009)03-020-07

一、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

国内外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为评估和比较金融中心竞争力而建立的指标体系越来越复杂,这些评估指标主要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两大类。硬指标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以及金融市场交易量等;软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经营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等。本文尝试将硬、软两类指标结合起来,分析和比较目前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从研究对象看,大多数文献均以伦敦、纽约和东京三大传统国际金融中心作为研究样本。然而,近十年来,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京受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出现下降;香港,新加坡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竞争的新兴力量;法兰克福随着欧元区的形成,欧央行的建立,国际金融地位迅速提高。因此,下面主要通过比较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和东京六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来分析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

(一)硬指标比较

1、金融机构数量指标比较。伦敦一直是世界上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城市。2004年年末,伦敦有45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300家是外资银行,银行机构数量居于世界各大城市之首。金融机构高度聚集也是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一大特点。2005年年末,371家银行在纽约营业,41家商业银行、9家储蓄银行将其总部设在纽约,321家外资银行在纽约设立分支机构。香港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2007年年末,香港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00家,其中持牌银行142家,有限制持牌银行29家,接受存款公司29家:在200家金融机构当中,有132家是在香港以外注册的。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机构数量也较多,而且外资银行数目比重也很高。2005年年末,新加坡共有110家银行机构,其中外资银行数目达105家,占全部银行机构的比重为95.5%。东京金融机构数量与新加坡较为接近。2007年年末,东京共有银行机构106家,其中外资银行机构64家(见表1)。

由此可见,伦敦与纽约拥有的银行机构、外资银行数量远远超过其他金融中心,金融组织聚集效应显著。与伦敦,纽约相比,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在金融机构数目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亟需进一步引进海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凝聚力。

2、外汇市场指标比较。英国一直是最活跃的国际外汇交易中心,在全球外汇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2007年4月,英国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达13590亿美元,占全球成交量的34.1%,比重比1995年提高4.6个百分点。美国外汇市场发展仅次于英国,日均交易量占全球的比重先从1995年的15.5%上升至2004年的19.2%,2007年降至16.6%。近年来,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德国外汇交易量占全球交易总量的比重均呈现下降的趋势,2007年这四个国家和地区所占比重为6.0%,5.8%,4.4%和2.5%,分别比1995年下降4.3、0.9、1.3和2.3个百分点(见表2)。

由此可见,国际外汇交易集中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伦敦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香港、新加坡的市场份额不但受到伦敦,纽约的挤压,而且面临着其他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的挑战,这也反映出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

3、股票市场指标比较。2007年年末,纽约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273家,居全球第七位;股票市值达15.7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一位;当年股票市场交易量达29.3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一位;当年股票市场筹资额达1369.8亿美元,居全球第一位。东京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41.4家,居全球第六位;股票市值达4.3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当年股票市场交易量达6.5万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达3307家,居全球第四位;股票市值3.9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股票市场交易量为10.3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三位:市场筹资额为824.2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香港交易所拥有上市公司1241家,居全球第十一位;股票市值2.7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七位;股票市场交易量2.1万亿美元,居全球第十位:市场筹资额701.8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法兰克福,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分别拥有上市公司866家,762家;股票市值在全球居第九位和第二十二位;股票市场交易量在全球居第六位和第二十三位(见表3)。

由此可见,在国际股票市场上,目前纽约是股票市场最发达的金融中心,股票市值,市场交易量和筹资规模均领先于其他金融中心。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股票市场,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4、债券市场指标比较。2007年末。伦敦证券交易所共有14699只上市债券,居全球第四位;债券交易量达3.6万亿美元,市场筹资额为6180.2亿元,债券交易量、筹资额均居世界第二位。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共有26031只债券,居全球第二位;债券交易量为3168.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位:市场筹资额为4489.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一位。新加坡、东京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指标排名相近,债券交易量分别居世界第十八位和第二十二位;筹资额分别居世界第十位和第十一位。香港债券市场发展指标排名靠后,2007年年末仅有债券175只,债券交易量仅130万美元,在全球位居第四十三位;当年筹资额为74.4亿美元,居全球第二十位(见表4)。

由此可见,欧洲金融中心的债券市场较为发达,融资和交易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金融中心;卢森堡证交所上市债券数量、市场筹资规模居全球第一,马德里证交所债券市场交易量居全球第一,表明部分国际城市依托比较优势,集中资源进行专业化运作,能够在全球金融业的某些细分市场中获得领先地位,从而在全球金融中心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软指标比较

伦敦金融城于2007年3月了第一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同年9月又了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这两份报告运用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八、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等指标,对全球金融中心进行排名。下面依据伦敦金融城报告结果,比较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和东京等六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软实力(见表5)。

1、人力资源指标分析。人力资源指标包括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智力水

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第二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人力资源因素评分方面,伦敦、纽约分别居前两位,与第一份报告的排名相同;香港、新加坡分别居第三位和第五位,均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两位:法兰克福则从第一份报告的十名之后上升至第八位东京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排名则比较靠后,在两份报告的排名中均位于第十位以后。

2、商业环境指标比较。商业环境指标包括行政管理制度、经济自由度、腐败程度、制度执行情况,企业税率、经营环境是否宽松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商业环境因素方面的评分,伦敦,纽约稳居全球前两位的位置;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分别居第三位、第五位、第七位,均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一位;东京则保持在第十位以后。

3、市场准入指标比较。市场准入指标包括资本准入制度、国际金融交易活跃程度、证券化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聚集程度等内容。根据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市场准入因素方面的评分,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位居前四位,法兰克福、东京分别排名第六位和第十位,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和法兰克福的排名与第一份报告相同,而东京的排名则比第一份报告下降三个位次。

4、基础设施指标比较。基础设施指标包括城市建筑物租金,是否有足够的办公经营空间等内容。根据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基础设施因素方面的评分,伦敦、纽约、香港居前三位,排名与第一份报告相同;新加坡、法兰克福分别居第四位和第六位,均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一位;东京排第十位,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下降六位。

5、综合竞争力指标比较。综合竞争力指标衡量金融中心城市的整体竞争实力,包括该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强弱、在全球的知名度以及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内容。在综合竞争力的评分方面,伦敦、纽约继续保持全球前两位的领先优势;香港居第三位,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一位,新加坡居第五位,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上升三位;法兰克福的排名则从第一份报告的十名以后上升至第六位;东京位居第九位,比第一份报告的排名下降四位。

二、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格局分析

根据伦敦金融城的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作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分别居全球前四位,法兰克福居第六位,东京排第十位。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与法兰克福的排名与第一份报告相同,东京则下滑了一个位次(见表6)。结合这份报告的排名,可以看出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格局呈现出以下变动趋势:

一是国际金融中心空间分布的层级结构不断扩大,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1980年,纽约和东京的金融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伦敦、法兰克福、苏黎世、多伦多紧跟其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卢森堡,巴黎、香港、新加坡等26个城市处于第三层级(见图1)。2007年,国际金融中心的层级扩大到六个。各金融中心所处的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纽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伦敦、香港的金融竞争力迅速提升,分别从第二、第三层级进入了第一层级,东京则降至第三层级,法兰克福,苏黎世保持在第二层级的位置,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地位趋于上升,已处在第二层级的位置(见图2)。国际金融中心空间分布的层级结构不断扩大,反映了当今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

二是高层级与底层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底层级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一方面,作为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凭借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促进金融资源的进一步凝聚,其金融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使得处于底层级的金融中心数量持续增加。在高层级金融中心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低级层金融中心数量的增多,必将导致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三是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步提高。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和金融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亚洲城市加入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行列,亚洲成为新兴金融中心最集中的区域。根据伦敦金融城的第二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亚洲已有11个城市入围国际金融中心50强,数据比第一份报告增加了3个。这11个亚洲城市分别是:香港、新加坡、东京,迪拜、上海、大阪、北京、孟买、首尔、巴林和卡塔尔。在上述11个城市中,有4个城市的排名高于第一份报告,8个城市所获评分高于第一份报告。这显示亚洲金融中心的发展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取得了新的跨越。

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做法比较

随着近年来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有关国家、地区以及经济中心城市为了提高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伦敦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继1986年的“金融大爆炸”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推行以统一金融监管为取向的金融体制改革。1997年10月,英国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取代了原有的10个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为配合金融服务管理局的成立,颁布《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统一了监管标准。

第二,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一是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股票交易自动报价系统:二是建立多币种清算系统持续联结清算系统(GLS);三是由大银行联合组建跨国外汇清算系统FXNET,通过既定的框架协议处理现货和期货外汇交易的双边轧差清算。

第三,开展全球范围的金融宣传推介活动。伦敦积极打造金融城的“品牌”,树立金融城的良好形象。每一位伦敦金融城的市长均主动如访世界各地,在金融城接待各国元首和政要,通过召开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与金融人士交流。近年来,伦敦金融城非常重视开拓中国市场。2008年1月,英国首相布朗率领代表团访华,大力推介伦敦金融城,还邀请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英国并选择伦敦作为其设立海外办事处的地点。

(二)纽约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多重挑战。为此,美国近十年来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维持和巩固纽约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一,实施综合经营的金融模式。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以金融综合经营为导向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成立金融服务集团公司,组建全国范围的“金融超市”。

第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2002年,美国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审计监管和扩大董事会的监督作用。此外,美国联邦相关监管当局与纽约地方司法部门合作,加强对纽约金融市场的综合治理。

第三,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一是建立美元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TGS),并与外汇清算系统实现同步交收(Payment Ver-

sus Payment,PVP),与证券清算系统实现货银两讫(Delivery Versus Payment,DVP),使得外汇、证券的交割与美元清算可以同步进行。二是完善联邦电子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和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CHIPS)两个大额支付清算系统,使得在联邦储备银行开设准备金或清算账户的金融机构以及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的参与者可以实现美元的全球清算。三是将美国证券清算公司和托管公司合并,组成全美证券托管清算公司(DTCC),形成世界上最庞大、最发达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

(三)香港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加快了金融改革创新的步伐,对香港金融中心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应对国际竞争,香港出台了多项旨在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的措施:

第一,扩大金融市场开放。一方面,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的数目限制。1999年9月,放宽外资银行在香港设置分行的数目限制,由原来最多可设1家分行放宽至3家。2001年11年,把“三家分行”的规定也取消了,境外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的数目不再受任何限制。另一方面,降低银行业市场准入门槛。2002年5月,适用于本地银行申请人的资产及客户存款额规定(分别为总资产40亿港元及客户存款30亿港元),拓展至境外银行申请人,以取代原来资产额须达到160亿美元的规定。拟升格为持牌银行的本地注册有限制持牌银行或接受存款公司,其原须以这两种形式经营的最短期限由10年缩短至3年,同时撤销本地注册有限制持牌银行或接受存款公司须“与香港有紧密联系”的规定。

第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香港手2000年撤销七天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上限,2001年7月取消对往来账户付息的限制,撤销储蓄存款利率上限,这标志着香港实现完全的利率自由化。

第三,加快金融市场改革。2000年3月,香港联合交易所、香港期货交易所实行股份化,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由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所拥有,并于同年6月成功上市。

第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1996年,建成港元实时支付结算系统;2000年,启动美元实时支付结算系统,建立美元/港元外汇交易同步交收(PVP)机制;2003年,开发欧元实时支付结算系统,使欧元交易在亚洲营业时间段得以在香港有效交收,2006年3月,建立人民币实时结算系统。

(四)新加坡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新加坡与香港、东京相互竞争亚洲首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由来已久。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建设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方面锐意进取,采取了一系列完善金融制度、放宽金融管制的重大举措:

第一,扩大金融开放力度。1999年5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公布了金融业改革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取消外资在本地银行不可拥有40%以上股权的上限;放宽符合资格离岸银行的新加坡元贷款上限,由原来的3亿新加坡元提高到10亿新加坡元:从2000年1月起,外资机构为新加坡投资者处理的最低交易额从原先的500万新加坡元下调至50万新加坡元。

第二,放松金融市场管制。1998年,新加坡金管局规定,银行向新加坡居民提供任何新加坡元融资、新加坡元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服务,无需向金管局申请:银行可以接受非居民客户与新加坡股票,债券挂钩的新加坡元存款。

第三,优化金融业经营环境。2000-2007年,新加坡政府连续五次下调企业利得税,五年内累计降低8个百分点。从2008年开始,新加坡实行18%的利得税率,只高于香港0.5个百分点,成为亚太区域企业所得税负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

(五)法兰克福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1998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在法兰克福成立。法兰克福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扩大金融市场规模,迅速从德国的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成为欧洲大陆主要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提升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在证券市场方面,1997年,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引入了计算机网络(Xetra)从事证券交易,全世界18个国家的450家银行都与法兰克福的证券交易中心联网,全德国85%的证券交易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目前,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已成为德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截至2007年年末,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866家,股票市值为21052.0亿美元,居欧洲第三位、全球第六位。在期货市场方面,1998年9月,德国期交所集团与瑞士交易所共同组建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凭借交易方式电子化、交易费用低廉等优势,欧洲期交所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

第二,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付清算系统方面,作为欧洲中央银行的所在地,法兰克福拥有欧元跨国支付清算系统――欧元实时全额清算系统(TARGET)。该系统是欧元区统一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部分,由12个欧元区国家和4个欧盟国家的实时全额支付清算系统(RTGS)和欧洲央行支付机制构成,可以处理欧盟国家间所有的欧元贷记转账业务。证券托管清算系统方面,2002年,德国证券交易所集团与负责国际证券清算业务的世达银行(cedel)合并,在卢森堡成立明讯银行(Clear-stream),其全资子公司德国证券交易所明讯结算公司(clear-stream Banking Frankfurt)设在法兰克福,使法兰克福的证券清算系统实现与全球性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的连接。

(六)东京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做法

为了重振东京国际金融中心,提升日本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于1998年4月实施了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加速金融业务自由化进程。实施《禁止垄断法》,解除对持股公司的禁令,解除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公司债券、商业票据的限制,从而增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第二,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在外汇市场方面,1997年,为了使日本的外汇制度更接近国际惯例,日本对外汇管理法进行了修改。新修订的《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法》将原外汇法中的“管理”二字删掉,为实现外汇交易的完全自由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证券市场方面,取消有价证券交易税,取消政府对证券公司股票交易委托手续费收费标准的限制,制订衍生交易品种的交易规则,以增强东京证券市场的吸引力。

第三,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从制度上改善金融机构的破产处理对策:在金融监管方面,向法制化监管转变,加强信息披露,采用时价会计制度,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2007年12月,日本公布“加强金融和资本市场竞争力的计划”,启动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根据这项改革方案,日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建立一个综合性的金融市场,可以处理股票交

易、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买卖。日本还计划打破银行和证券公司间的分割状态,允许银行,证券及其他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开展紧密合作。

四、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总结

第一,放松管制是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制度保障。放松管制,也称金融自由化,是指市场机制取代政府或金融当局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进行的各种直接的干预和控制的过程,包括对内金融开放和对外金融开放。麦金农和肖的发展模型表明,金融自由化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而金融抑制则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因此,扩大金融开放程度、放松金融管制,是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事实说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都把放松管制作为提高金融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其方式包括:一方面放松金融机构准入制度,吸引各种境内和境外金融机构入驻,形成金融资源聚集效应;另一方面放宽金融市场的管制,提高金融市场活跃程度,形成金融市场规模效应,进而提高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第二,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动力源泉。金融创新的产生,传播、扩散、再创新是一系列随时空变化的过程,通过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中心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国际金融中心的各个组成要素联合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动力来源。从各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实践看,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开展金融创新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金融制度创新,即通过利率制度创新,金融市场体制的改革等方式,清除金融市场提高效率的障碍,从而提高金融活动的活跃程度。二是金融组织创新,即通过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组建综合化经营的金融集团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金融业务创新,即通过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提高金融市场容量。

全球竞争力报告第6篇

可以说,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每个月都有大的飞跃。11月也不例外。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提高GDP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将逐步采用国际通用办法,改进中国GDP核算和数据制度,以确保数据的权威性。

此前,世界经济论坛(WEF)于10月30日晚些时候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及全球竞争力最新排名。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较上一年度有所下滑。

GDP统计采用国际通用语言,与近期国际上对中国GDP的争论不无关联,尤其与中国的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达百分之八点五相关。不少专家从中国电力消耗的增长或信贷增长等不同角度推算,认为中国的GDP可能达到11%。国内不少学者也对这一数据提出质疑,认为经济实际增长可能在10%以上。

外界之所以关注中国的统计数据,是因为中国正日益崛起为经济大国, GDP已列世界前几位。中国统计数据的准确,已经足以影响世界对全球经济的分析与判断。因此,尽管国家统计局曾多次出面解释并说明中国的统计数据是准确的。但这种解释之所以还是不断引起国际经济界质疑,与其说是对统计数据有怀疑,倒不如说首先是对统计方式不满意。

因此,有关GDP统计方式的改进,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数据的统计问题,也不仅仅是因应国际上对中国按联合国标准进行GDP数据统计的呼吁,它还表明了政府执政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更显示了政府理性、务实的执政风格:以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上,对国民负起应尽的政府义务。

GDP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数量指针,同时也是它的质量指针--经济的基本结构变化和增长方式。而这一点对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总量的增长固然必须,但也可能是粗放型的,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味追求数量意义上的总量,政府将无法从统计数据中把握经济整体真实状况,科学的调控政策的制定就无从谈起,经济就容易走入一种无序状态。

就此而言,与数十年来我们屡屡经历的人为的“浮夸风”“”“冒进”等相比,这是执政一年的新一届政府,恪守对国民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两个务必”承诺的真切体现。

与此同时,《报告》公布后,学界、业界则是另一种态度:理性不足,主观感彩张扬。

报告公布前,国人基于8%左右的GDP增长率,和经历非典肆虐却势头不减、强劲依然的对外出口增长速度,对于中国全球竞争力提升的自信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报告》显示中国成长竞争力指标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44位,商业竞争力指数在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6位。两项指数分别较前一年下降4位和7位。

诚然,作为一个全球经济总量排名在前五位的国家,中国的竞争力排名居然还落在一些蕞尔小国之后,这于许多念念不忘“中华文化一枝独秀”的人不仅难以理解,感情上也难以接受。进而,从排名表上所列国家和地区之间国土面积、政治体制、科学技术、军事实力等方面的不同,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缺乏可比性。由是而得出结论,《报告》的排名是不科学的,仅是一种游戏而已。另有许多人看到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后的第一反应则怀疑:评选规则是否出了问题。

《报告》确有其局限性,也有国外专家认为这份报告并未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状况。然而,倘若据此就将这一报告视为游戏,并对其规则提出怀疑,显然也不应该是一个业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负责任的大国公民的态度。

毕竟,《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中一些潜在问题。因此,通过《报告》中的排名,了解各经济体增长和繁荣的关键,分析各经济体的强项和弱势,进而帮助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正确决策,这样的态度才是理性的、有益的。

况乎,当前中国经济体制中许多不完善的根本性问题依然不容我们乐观、懈怠,更需理智地去面对。譬如,城乡分割体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已经成为影响全局、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突出的矛盾;产权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资本市场的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的职能还不到位,行政审批还比较多,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与经济领域的改革比较起来明显滞后。凡此种种,都有待我们下大力气进一步深化改革才可以解决。

全球竞争力报告第7篇

美国财政部托管“两房”,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可能破产。美国自去年肇始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化为今年的金融危机,危及到实业经济,并最终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导致世界经济衰退。

点评: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发明创新的次贷,本想解决美国穷人的住房问题,然而当众多金融机构见利忘“义”、见利忘“险”,完全把它当成赚钱的工具,只考虑怎样从中获利,完全缺失企业社会责任之时,次贷危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南非新法律要求公司加强对社区的投资

自2008年1月下旬开始,南非公司需要提供投资当地社区的证明,以继续其与该国的公共机构开展业务。基于《2003年黑人经济授权法》,新法案要求年营业额72万美元以上的公司至少要将年净盈利的1%用于社会经济发展项目。依据Trialogue报道,22家南非大型公司已经承担了每年46亿美元社区投资的三分之一。

点评:南非的新法明确了企业对社区的贡献程度,这要引起到南非投资的企业的重视,因为它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区的投资,不仅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变成了对公司的一个法定要求,这一法案或许会吸引更多负责任企业到南非进行投资。

美国最高法院许可跨国界污染诉讼

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审理加拿大矿业公司Teck Cominco提出的上诉。Teck Cominco公司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意图阻止Colville Confederated印第安部落成员对它向哥伦比亚河倾倒废料的指控。

点评:美国最高法院对上诉的驳回,实际上是肯定了组织可以进行跨国界的污染诉讼。跨国界的污染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了,然而司法管辖、法律适用等一些问题往往导致我们只能无奈接受“邻居的馈赠”。这一突破,为各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开辟了新的通道,严惩污染环境的元凶,让跨国企业更好地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召开年会并揭晓最受读者喜爱报告奖

2008年5月7-9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可持续发展与透明度全球年会,会上公布了自2007年启动的网上最受读者喜爱报告奖的评比结果。这是GRI举办的首届报告评比活动,吸引了来自70个国家的1725人参与。

点评:报告是一个组织与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工具,GRI发起让读者去选择最受欢迎报告的活动,增进了报告沟通的价值。

国际劳工组织和经合组织联合就劳工关系召开会议,倡导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负责任的商业行为

2008年6月23-24日,经合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年会。经合组织联合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主办了一场针对企业社会责任新议题和发展的高层政策对话,政府、商业界、劳工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进程中推进负责任商业行为”。

点评: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劳工组织和经合组织都在各自领域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上开展了大量的活动,此次这两个组织联合召开高层次的研讨会,对劳工关系、利益相关方参与和负责任商业行为等议题展开讨论,对推动全球化进程中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APEC峰会上倡导全球责任理念

2008年11月23日,为期两天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结束,大会发表了《利马宣言》,根据利马宣言,APEC承诺在18个月内解决金融危机。企业社会责任首次被纳入领导人会议议程,这也是东道主国秘鲁试图打造的APEC合作新亮点。国家主席在会议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重要讲话,他提出“规范引导,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张,并表示“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采取谨慎、稳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主动防止因自己经营不当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这是每一个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点评:金融危机阴云弥漫,全球经济衰退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各界都在积极准备“过冬”,企业是否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引发热议,APEC峰会各国领导人对危机原因和企业、各界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所达成的共识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正如中国国家主席发言指出,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各国政府和企业、社会应该联合起来履行社会责任,保证社会的平稳发展。

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门户网站上线

2008年12月4日,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主办的最重要的盛会在布鲁塞尔召开。本届主题为“为CSR做好准备:欧洲联盟2008会议――为一个更具有竞争力和负责任的欧洲而发起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工具箱行动”。会议独家呈现了欧洲CSR联盟发起的CSR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门户网站上线。

点评:登陆这一网站,你会发现无论是供应商、采购商、生产商、销售商,要打造一个更负责任、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在这个网站上都有你可供参考的倡议、规则、指南、工具、守则,这一网站将所有供应链管理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自动添加、时时更新和持续改进的功能,为全球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分享、交流的平台。

德国可持续性荣誉大奖创业先锋奖揭晓

2008年12月5日,德国首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荣誉奖项创业先锋奖揭晓。约有350家公司参加了此次评奖,其中超过一半的公司是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

点评:当前,评判一个企业的优劣不再单纯看它的经济业绩,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以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此类评奖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欢迎。

道琼斯和芝加哥气候交易公司联合推出碳排放指数

道琼斯指数和芝加哥气候交易公司联合推出两项新的排放指数(系列指数中的首批),这些指数有助于投资者进入日益繁荣的全球碳交易市场。该市场的市值预期2008年就将超过1000亿美元。

点评: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全球气候异常还在影响着人类,然而我们已经开始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如今,碳排放指数的推出意味着低碳经济已不只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已经走入现实,带来了实际的市场和价值。

欧盟委员会突出企业社会责任在促进发展和提高欧盟竞争力上的重要性

全球竞争力报告第8篇

关键词 “眼球发行”模式  实施路径  风险及对策

“眼球发行”是眼球经济在报刊发行营销中的延伸。眼球经济又称为注意力经济,其核心就是想方设法吸引大众的眼球,提高市场的关注度。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展示。同理,“眼球发行”也是通过展示增强人们对报刊产品的关注量和关注度,从而提升报刊品牌影响力。笔者在从事发行工作期间,结合发行市场的现状,率先提出并建立了“眼球发行”模式,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本文将从“眼球发行”模式的背景意义、与基础发行的关系、实施路径及风险和对策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眼球发行”模式

“眼球发行”是在激烈的发行市场竞争中,创造出的一种报刊发行的新模式,与基础发行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一)“眼球发行”产生的背景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加速,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传统媒体竞争处于更为激烈的态势。业界甚至有人预言:报媒已经进入历史衰退期!从世界范围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报业发展在20世纪末遭遇了“拐点”,出现进入衰退期的征兆。而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由于都市类报纸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高速发展期,到2005年出现了“拐点”,但最近几年报业经营有了复苏的迹象。总体看,报业发展,尤其是报纸发行面临新媒体和行业内的双重竞争压力。

成都是我国都市报的诞生地,是西部报业竞争重镇,经过多年的市场激烈竞争,仍有多家同质的都市类综合日报存在。从报纸的区域发行市场来讲,应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程度,如果某一家报纸一味地要想5万、10万份大幅度的“上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在现有发行量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增强报纸的影响力,提升报纸的品牌,巩固和促进常规发行量(即基础发行),必须要寻找一种新型的发行模式。

2008年7月,笔者在四川欣闻报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欣闻发行公司)任职期间,率先提出了“眼球发行”这一全新的发行模式。当时,汶川大地震及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报业经营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作为其下游环节的——发行,则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从内部看,欣闻发行公司还面临几大难题,市场难、资金难、招工难,要想拓展市场,就迫使发行公司要努力创新发行模式。从集团层面看,欣闻发行公司承担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70-80%的报刊发行量,从搭建集团纸媒整合营销的发行平台考虑,也迫切需要提升集团的社会关注度,“眼球发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眼球发行”与基础发行的关系

通过“眼球发行”网络平台对报刊的展示,既能增加报刊的传阅率,提高报刊的社会知名度,又能补充和拓展基础发行,对基础发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眼球发行”的功能。报刊发行是一个多种功能系统,涵盖物流、销售、营销以及展示(直投)等多种功能,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销售功能和展示功能。前者称为“基础发行”,包括征订与零售;后者称为“影响力发行”,主要是将报刊送达展示渠道进行展示(直投)出样,让报刊产品在细分目标市场频繁地高密度地出现,吸引广告客户眼球,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眼球发行”通过报刊的展示,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将为基础发行的拓展创造有利条件。

2.以展示促进征订。首先,报刊通常在民航机场的候机楼、宾馆酒店的商务区域、高档休闲区域、高档住宅社区、高档商务写字楼、房产售楼部、汽车4S店以及餐饮店等窗口地带展示,形成高质量的报刊展示网络,可起到两方面功效:展示报刊品牌的快速传播功效(也称印象功效),展示报刊的信息资(即内容)的快速传递功效(也称阅读功效)。

其次,在展示网络构建时,公司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以优惠政策吸引订户,尽可能在建网的同时促进整订。

第三,开辟新区。构建“眼球发行”网络时,将城市发展的新区作为重点的设置区域,这不仅对集团报刊起到展示作用,同时也将为聚居和工作在新区的人群留下良好印象,为进一步展开征订奠定基础。

3.增加传阅率,带动零售。“眼球发行”网络的部分网点,如超市往往具有展示和销售双重功能,随着人们在超市购买报刊习惯的逐渐养成,超市也将促进零售的销量提升。

二、“眼球发行”的作用及意义

“眼球发行”最主要的作用是展示,但同时又是可以经营的独立平台,可以通过拓展发行网络的功能,为广告经营奠定基础。

(一)“眼球发行”与窗口行业赠阅报刊。

报刊在窗口行业的展示,从始至终受到报社的重视,如机场的送报等,“眼球发行”与窗口行业的展示不同之处在于,窗口行业展示是分散的点,而“眼球发行”则是构建的展示网络,既是成规模的展示集群,又是可以独立经营的平台。

(二)“眼球发行”展示方式。

“眼球发行”主要在细分目标市场频繁的高密度的出现,以吸引目标读者和广告客户眼球,它的展示方式分为平面展示和网络展示。

平面展示主要包括: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摆放报刊展示架、超市连锁店摆放报刊展示零售架、在爱心亭零售网点摆放展示零售架、新楼盘的门卫室华西订报点公告牌等。 网络展示主要指集团网站“四川在线”的集团各报电子版展示。两者形成平面与网络展示互补。

(三)“眼球发行”与集团报刊产品展示整合。

首先,以川报集团主要报刊为骨干产品,打造集团报刊产品整体品牌。“眼球发行”的展示网络,主要是以华西都市报和天府早报为主体,力求搭建一个集团报刊产品的综合展示平台,力争让《四川日报》、《文摘周报》、《华西生活周报》、《金融投资报》、《成都房产报道》等十几家报刊进入这个平台,以提升集团报刊产品的整体影响力。

其次、外报外刊、文化书籍——连锁店的文化销售柜。根据日本等发达国的报刊零售的发展趋势,报刊零售和书籍已经成为便利店的商品,人们已养成到便利店和超市去购买报刊以及日常生活类书籍的习惯。目前,本文试点单位的“眼球发行”网络已在“互惠”和“红旗”等连锁超市设置网点,既起到展示的作用,同时增加零售的销售点,但仅有集团的报刊产品还不能满足超市的要求,可尽量组织畅销的外报外刊到展示架上,充分利用展示架摆放外报外刊和生活类书籍,使之成为连锁店的文化销售柜,在展示和销售集团报刊产品的同时,增加公司的收入。

(四)搭建广告经营平台。

“眼球发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展示功能,在不同的场合展销自身的报刊杂志,本身就有助于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消费者和广告经销商的眼球,从而为报业集团搭建一个良好的经营平台。 三、“眼球发行”实施路径及成效

“眼球发行”的核心是展示,因而设计实施方案时就应该将人群聚集,流动场所等因素作为重要的制定依据,使有限的网点,发挥较大的影响扩散作用。

(一)区域及行业。“眼球发行”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三高”人群为主要目标构建网络。

从区域分,以城市中心区为“一级区域”;城市周边区域为“二级区域”,地市城市为“三级区域”。从行业看:以“三高”人群经常出入,且普通大众人群穿梭频率较高公共活动场所为首选,如民航机场的候机楼、银行、地铁(轻轨)、宾馆酒店的商务区域、高档休闲区域(茶楼、咖啡厅馆等)、高档住宅社区、高档商务写字楼、房产售楼部、汽车4S店及餐饮店等。目前,已进入的行业有酒楼、茶楼、咖啡厅馆、银行、民航机场的候机楼、房产售楼部、汽车4S店等等。

(二)“眼球发行”选点要求。

为了达到展示的目的,对于展示点的选择有一定的条件要求。首先,应在选择“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素质)人群经常出入,且普通大众人群穿梭频率较高公共活动场所;其次,有较好的摆放和阅读条件。对于报刊陈列展示架摆放位置的选择,应在所有光顾的人群在任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展示陈列架(即视觉效果要好)的地方。同时摆放位置的周围要有可以休息的地方,且环境要优雅静谧,便于报刊的阅读浏览。

(三)基础发行与“眼球发行”的数量比例。

“眼球发行”与基础发行应维持一个合理的数量比例。从成本角度考虑,网点的总量不应超过发行总量的1%。

(四)“眼球发行”实施主体及展示点管理。

1.“眼球发行”的实施主体。本项目执行部门应单设一个市场拓展部。

2.展示点的管理方式。

由于网点分布在各个片区,应与各片区的站长接洽好,定期检查展示点的报刊架使用情况,做好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具体为建立展示架数据库;建立后期管理及维护机制;建立片区与展点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五)“眼球发行”模式的实施成效(以欣闻发行公司为例)

欣闻发行公司从2008年开始启动“眼球发行”工作以来,建成网点约2000个,其中,成都及市郊约1500个网点,外埠约600个网点,布点的重点区域是银行、新楼盘区、茶楼、中高档宾馆、办证中心等。“眼球发行”模式的推广,不仅大大提高了华西都市报等报刊的市场关注度,还为报社的广告经营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氛围,使报社的广告经营业绩显著提升。同时,除了扩大展示集团报刊的功能外,公司还利用此渠道引进集团外的报刊,增加创收,《上海第一财经日报》等部分外报外刊已开始与之接洽,希望借助此渠道进行展示及销售。

四、“眼球发行”的风险及对策

实施“眼球发行”模式需要投入,包括建立网点和维护网点的投入,具有一定的风险,这需要根据实施目的,预先对规模和市场预期做细致的调查,准确的预算。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一)风险成本过高,不能长期坚持。“眼球发行”需要成本投入(主要为展示架),但这种投入过高就难以持久,一定把握投入成本的“度”,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分摊成本。由于是集团各报刊分享展示网,可由各报刊分摊一部分报架及报刊费用;其次,通过征订报刊降低成本。利用优惠政策,采取订报送报架的方式,降低成本;第三,以网养网。“眼球发行”网络形成并巩固后,可以通过报刊架小广告牌进行经营,与网点分享广告收益。

(二)已有网点被竞争对手共享。在已建的网点上出现竞争对手的报纸,造成已有网点被竞争对手共享的尴尬局面。

(三)对策。首先是配齐报纸,不留空架。如果因配报数量不足,部分网点可采取将报纸版面分版摆放的方式。

其次力争主动,保证报纸摆放在显著位置。若发现展示报架被竞争对手共享,应立即与摆放报架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沟通协调,力争不让竞争对手的产品上架。如果合作方确有难处,也必须保证本方报纸摆放在显著位置。

全球竞争力报告第9篇

关键词:中国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竞争力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截止到2001年底,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控制着300亿美元的国外资产(这个规模接近1990年拉丁美洲的全部资本输出总量),拥有2万名外国员工,国外销售额达到330亿美元。同时,中国的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之一,华为、万向、正泰等公司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报告认为,中国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将不断上升。但是,若把中国的跨国公司置于世界范围,就目前全球约6.5万家跨国公司,85万家海外分支机构,雇员有5400万人,销售额19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6万亿美元水平比较,中国的跨国公司规模、水平和能力与其在世界上大国地位相比,极不相称。

中国的跨国公司总体看有以下明显的弱点:

(1)跨国公司数量少。到2001年底,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数4000家左右,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数为6513家,而目前全球有65万家的跨国公司共计85万家海外外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我国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仅占全球跨国公司数的0.6%左右,海外分支机构数则占全球海外分支机构数的0.77%。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2002年中国gdp总值为1.2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6,中国的对外贸易2002年已上升到全球第5位,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排名第4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且中国的世界出口市场份额 2000年为6.1%位居第4。这样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而却只有这么少的企业走向世界,去分享世界市场,显见,中国的跨国公司发展是滞后的。

(2)跨国公司规模小。中国的跨国公司规模,无论是公司外国雇员人数还是海外资产数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据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的外国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计算有下表:

表1 跨国公司雇员及海外资产的国际比较

外国雇员数(人)

海外资产(百万美元)

总数

平均人数

总额

平均

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

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

中国最大12家跨国公司

2,355,217a

245,718

20,000

98,134

9,829

1,667

1,410,771b

130,381

30,000

61337.87

5215.24

2500.00

此表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计算整理而得。

a.其中不包括排名第8位的日本toyota motor的海外雇员数;

b.其中不包括排名第16位的德国daimler chrysler公司和排名第23位的德国e.on公司海外资产数。

中国目前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每家雇员数仅为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平均外国雇员人数的1.70%,即便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最大25家跨国公司而言,也只占其17.96%。跨国公司中外国雇员数的多少,除了说明其规模大小外,还反映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和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就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数量来看,也有明显的差距。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的海外资产规模为发展中国家的25家最大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 47.94%,而仅为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4.08%。显然,中国的跨国公司就海外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拥有量看都是小规模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时必然处于弱势地位。

(3)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fdi)水平低,生产销售能力差。中国跨国公司对外进行fdi的水平,无论是相对于我国的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还是相对于全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处于低水平,有如下资料:

表2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 平均每家跨国公司

(家) (亿美元) fdi(亿美元)

全球(2001)

中国(2000)

中国(2001)

65000 66000 1.0154

2620 116.3 0.0447

2800 79 0.0282

该表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等资料计算表中中国跨国公司fdi是指协议中方投资数。

显然,2001年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水平仅为世界水平的2.8%左右,而同年,我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达到470亿美元(2000年为410亿美元),引进fdi与对外fdi之比,发达国家为1:1.33,发展中国家为1:0.19,中国为1:0.03。低水平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跨国公司规模小的主要原因,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中国跨国公司的生产销售能力:

表3 跨国公司的销售能力

全球最大的25家跨 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 中国最大的12家

国公司 家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

销售总额(百万美元)

平均销售额(百万美元)

1141793 157967* 33000

45671.72 6581.96 2750.00

该表由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资料计算

*其中不包括排名第22位的新加坡的singtel公司。

中国跨国公司平均销售额水平仅占全球最大 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6.02%,占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41.78%。

从中国跨国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跨国公司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差是其基本特点,在全球跨国公司大家庭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这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不利于中国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使自己更有效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就跨国公司的主流理论,还是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培养和发展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都是一个急迫的任务,也具备了其基本客观条件。

1.经济的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舞台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是两个相互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事物,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论动机如何,也是人类智慧的充分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的客观要求,必然使各国走向国际市场,只是经济强国先走一步,多占一份市场份额,但这使得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由此形成,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它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这种趋势。显然,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乘势而上,因为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作为一般的规律,跨国公司是一国经济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自身经济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果、对外经济合作以及吸收外资等方面已经显示中国经济深入地融人世界经济之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的公布,2000年中国出口世界市场所占分额已为6.1%,位居世界第四位,而在“1985-2000年根据出口市场的份额的获得成果的20个优胜经济体”中,中国遥遥领先而位居第一,达4.5%;同时在出口结构中,2001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出口中外国子公司所占份额为50%,在制造业中占44%;中国吸收fdi方面,2001年,在全球fdi流入量比上年下降51%的背景下,中国流入fdi达4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5%。2002年,中国实际引入fdi计53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3%。2003年1至7月,我国实际引入fdi共3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客观上已经较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如何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这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也面临极好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各国的开放政策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进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经营条件。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最关心的是进入的效率和经营的成本。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充分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wto的规则也要求成员国清除壁垒,加大开放力度。所以,各国在对外开放方面,政策更加宽松、透明,管制减少,而自由化程度提高。如下表:

表4 1998—2001年国家管制的改变

项目

1998 1999 2000 2001

1.在其投资制度引进改变的国家数量

2.管制改变的数量

其中:

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a

较少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b

60 63 60 71

145 140 150 208

136 131 147 194

9 9 3 14

该表引自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

a 包括目的在于加强市场职能以及增加激励措施的放宽的改变;

b 包括目的在于增强控制以及减少激励措施的改变。

上表显示,2001年有71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法律进行了208项修改,这其中90%以上(即194项)旨在使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流人fdi。此外,2001年还有多达97个国家参与缔结了158项双边投资条约,使得这类条约的数目达到2099项。显然,各国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的宽松透明的趋势,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使跨国公司的进入效率更高,经营成本也相应会更低。所以联合国贸发会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政策自由化是推动国际生产扩大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当然也是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国际直接投资的机会较好,形式多样,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行动的条件。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有多种,目前在世界经济全球性衰退,特别是北美、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股市下滑的背景下,给中国的企业对外进行fdi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需要刺激消费,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以振兴经济,也就需要外来的支持,相关的进人成本也就会降低,中国的企业乘机低成本地进行新建工厂、并购企业、合资控股等对外进行fdi,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就近几年非常流行的fdi并购形式来分析,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额已为5940亿美元,但较2000年下降了一半,并购的案例数也从2000年的7800件下降到2001年的6000件。其主要原因是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削弱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对投资的能力和意向。但在这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中国经济风景独好的形势下,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进行联合或并购成本较低的时候,也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较好时机。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虽然跨国并购数量和规模大幅下降,但仍然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过去的两年中,从亚洲地区流出的外国直接投资从新建投资转向以并购为主,2001年规模达到25亿美元,占该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0%左右”。由于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放异彩,这必然与引资国及其企业的合作带来机会,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个重要条件。

4.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状况,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也不断强大起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无疑起着支持和促进作用。

(1)国家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上升,是中国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起突破1亿万美元,2002年达到1.23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第6位;200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98亿美元,也位居世界第6,2002年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我国的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等的产量是位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中的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不仅许多总量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引人瞩目。从1998年到2002年这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以上,而从1989年到 2001年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3%,比世界经济增长快6.1个百分点。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

就国家竞争力而言,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在2002年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的排位,中国国家竞争力位居世界31位(2001年为33位, 2000年为30位,2002年后退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加的两个国家爱沙尼亚和斯洛伐克参与排名,这两个国家部分指标好于中国),如下表所示:

表5 中、日、韩竞争力及相关指标

中国

日本

韩国

2001

2000

2001

2000

2001

2000

国际竞争力总排名

经济绩效

政府效率

商业绩效

基础设施

33

7

35

40

39

30

5

32

37

34

26

10

28

30

19

24

17

28

26

15

28

19

31

31

34

28

13

33

27

28

imd:《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

显然,中国作为一个基础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与日本这样的经济强国比较,竞争力的差距也在缩小。而从我国工业发展及竞争力状况,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力》的资料有:

表6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相关指标排位

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技术结构排位和技术含量比量①

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集中度和出口集中度(括号中数字)排名

排位

中等技术含量产业份额

(%)

低技术和资

源型产业

(%)

所有经济排名

发展中国家排名

位次

占世界的

比重(%)

位次

所占比重

(%)

22

51

49

4

(7)

6.3

(3.9)

1

(1)

29.0

(17.0)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1/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6和表2.4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表7 我国制造业技术结构及r&d投入集中度排位

1998年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排位①

1995-1998企业r&d投入集中度排位②

技术比例(%)

所有经济捧名

发展中国家排名

排位

高技术

中技术

中高

技术

位次

所占比重

(%)

位次

所占比量

(%)

9

18.2

18.4

36.6

4

6.1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7和表a2.8

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②中国在所有经济排位中没有进入前10位。

中国已经具有了较强大的综合国力,且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工业的行业竞争力处于中上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币值坚挺,为中国跨国公司提供了投资条件。我国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0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额多达346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2.7%。具体一点看,从2002年底到2003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从2800亿美元增长到3450多亿美元,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600多亿美元,而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的外汇储备还将显著增加。理论上,外汇储备量与人民币汇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相关系数r=0.98),外汇储备量的增长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对外升值,而表现为币值坚挺态势。另一方面,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需要支付款项和转移资本,即需要外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利伯的观点,国际直接投资通常会从汇率坚挺的国家流出,他证明了如果跨国投资企业拥有相对坚挺的货币,则在汇率上可获得所谓的通货溢价的额外收益。同时从经济整体看,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会影响国家的外贸出口规模。所以,从政策上,为了释放某些压力,防患一些风险,同时也为了充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应该允许企业自己保留更多的外汇,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去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显然,丰富的外汇储备,坚挺的人民币汇率对海外投资是一个有效的刺激。

(3)中国产业实力的提高,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依据。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按工业竞争力指数 (cip)的标准,中国工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37位。

表8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家工业竞争力排行榜(部分)

国家或地区

排名

1998

1995

新加坡

1

6

瑞士

2

1

爱尔兰

3

15

日本

4

2

德国

5

3

美国

6

5

瑞典

7

4

芬兰

8

7

比利时

9

8

英国

10

12

中国

37

1

表9 主要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统计表

出口额(百万美元)

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

国家和地区

世界总计

1990

2390.00

1999

4217.30

2000年

4630.00

1990年

70.5

2000年

74.9

美国

290.49

575.33

650.17

73.8

83.2

德国

375.65

465.34

458.72

89.2

83.2

日本

275.13

393.14

449.69

95.7

93.8

法国

161.31

238.54

244.99

74.5

82.2

英国

146.71

224.98

229.56

79.2

80.8

中国

44.31

172.06

219.86

71.4

88.2

意大利

148.08

208.46

209.87

87.0

88.3

中国香港

75.64

164.70

192.50

91.8

95.1

加拿大

73.31

159.03

175.64

57.4

63.5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研究所《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

根据长城战略研究所的《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制造业产品达2.2亿美元。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生产能力迅速扩张。根据初步统计,我国有上百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产品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我国制造业中的部分企业将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只要以中国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在 21世纪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全力以赴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条件,将中国制造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过渡到竞争优势,便能迅速成长起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

中国的企业要成长为具有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还面临许多问题,毕竟中国经济的真正快速发展才仅仅20多年,且脱胎于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世界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没有停止,一直在快速前进。中国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广泛深入地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必须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使其高效透明,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的实力。

参考资料:

[1]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r].2002—09—17.

[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5。

[3]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

[4]李雪欣.中国跨国公司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