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4:18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第1篇

基于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假设,行为消费理论提出居民消费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自我控制力不足。所谓自我控制力不足是指消费者在心理上很难抵制各种形式的诱惑,无法抵制即期消费的吸引力。贯彻执行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需要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现实中,自我控制力不足的现象在消费者中普遍存在。2、延迟决策(procrastination)。所谓延迟决策是与自我控制力不足相联系的概念,是指消费者在心理上具有将导致负效用的决策尽可能向后拖延的倾向。针对消费和储蓄行为,由于储蓄是即期消费的减少,因此,虽然平滑消费是消费者试图进行的决策,但消费者总是尽可能将储蓄决策向后拖延。3、消费决策估测偏差(projectionbias)。行为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偏好不是恒定不变的(主流消费函数理论所假设的),而是状态依存型的。所谓消费决策估测偏差是指消费者对未来其他状态下偏好的估测受到现有状态下的偏好的影响,具有估测偏差的消费者在预测其未来偏好时,会赋予当前偏好较大的权重,夸大其未来偏好与当前偏好的相似性,因此,具有估测偏差的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产生系统性偏差。4、头脑账户(mentalaccounting)。所谓头脑账户是指在消费者头脑中存在多个明确或潜在的账户体系,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被分配到不同的头脑账户中,不同头脑账户中财富并不完全相互替代,因此,适用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主流消费函数理论认为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对消费者都是一样的,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而行为消费理论头脑账户认为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会被用在不同的消费支出方面,不同的消费支出被严格地放在不同的头脑账户中,不同的预算和消费支出在不同的头脑账户中是不能流动的,因此,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不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5、头脑账户构建(framing)。头脑账户构建是与头脑账户相联系的概念,是指消费者在头脑中构建不同的头脑账户,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放在不同的头脑账户中,适用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头脑账户构建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以及同一个消费者在其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可能是不同的,如日常消费支出头脑账户、养老储蓄头脑账户、住房储蓄头脑账户、国外旅游度假储蓄头脑账户等。研究方法行为消费理论对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基本假设和行为特征方面,还体现在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方面。行为消费理论重视采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可控试验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其实早已存在,但并未引起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学家的重视。目前,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和经济计量学的高深技巧密不可分。如果不掌握足够的经济计量学知识和技巧,就无法真正理解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最新进展。但是总体上来说,越来越多的高深的经济计量学的应用并没有使近期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框架和趋势更加清晰和明确,反而使其越来越模糊。理论问题与计量技术问题叠加在一起使经济学家更难区分是理论假设错误还是计量技术偏差。由于计量技术手段和对数据处理的方法不同,各种文献结论之间的比较越来越困难,对任何一种假说的评价越来越失去客观性。已经出现计量技术和数据处理重于消费理论和思想探索的倾向,这是目前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发展所遇到的阻碍之一。行为消费理论是行为经济学在消费函数研究领域的应用,行为消费理论通过借鉴与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经济学的传统研究,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模型。行为消费理论非常重视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和调查构建行为消费理论模型,克服传统消费函数理论在理论构建和计量分析过程中“代表性消费者”抹杀个体消费者之间差异的局限性。随着试验经济学在近些年的发展,行为消费理论开始采用可控试验的研究方法,可控试验为经济学家研究居民消费行为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

行为消费理论中的女性消费者———以问卷调研为基础

根据调研问卷,结合现有文献,可以认为现代社会的女性消费行为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女性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品牌和符号价值。在现代社会,女性消费不再仅仅是为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加注重商品品牌和消费过程对女性消费者心理带来的愉悦。消费成为一个符号交换与交流认知的过程。消费超越商品本身的内涵,成为某种能够突出与表现自我的符号。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时候注重的并不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的附加价值,即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④。消费成为女性消费者区分群体、构建差异与获得自我认同的手段和方法。品牌不再仅仅是一个商品标示,而是商品符号价值的典型体现。品牌已经演变成一种代表某种商品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的符号,使商品成为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女性消费者在消费品牌商品时,会感受到品牌带来的身份、荣耀与品位感。女性消费者通过购买品牌商品会使其获得来自他人的赞美、羡慕和认同,成为女性消费者塑造自我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女性消费过多地表现出炫耀性与时尚性。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炫耀性消费逐渐成为女性消费的重要特征之一。女性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女性对消费品超过其自身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的浪费性和奢侈性的追求,其目的在于向他人炫耀和显示消费者的身份与地位,及其带来的荣誉、声望、名誉和尊重⑤。女性的炫耀性消费包含许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在现代社会,消费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具有的时尚和炫耀性的符号价值在不断扩张与渗透。商品的时尚和炫耀性价值不同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其特殊性在于它超越基本的生存和使用需求,更多地象征着消费者本身的身份、地位与个人价值。第三,女性消费者更加容易受到现代社会信息传媒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信息传媒具有诱导促销、传播消费文化与理念、渲染消费氛围等社会功能。在充斥信息媒体的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被进一步塑造和渲染,包括消费对象与种类、品牌、购物环境与氛围等。经过信息媒体的渲染与推动,不断涌现出新的消费行为与消费模式,不断开辟出新的消费途径和领域来催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在信息传媒的受众群体中,女性是最重要的受众体之一,女性消费行为受到信息传媒的影响最为深远。信息传媒在利润的驱动下提倡和鼓励女性进行自主消费,通过传媒自身的优势渲染时尚与美丽的标准,刺激女性进行炫耀性与时尚性消费。此时,女性消费已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与生存的需要,而是在追求不断被制造与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⑥。女性消费行为特征的行为消费理论阐释在阐释女性消费行为特征方面,行为消费理论比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具有优势,因为,行为消费理论修正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关于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和完全意志力的严格假设,在注重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基础上将心理因素、社会学因素等引入消费行为的分析框架中,将主流消费函数理论中的代表性消费者还原为社会经济环境中真实的消费者,强调女性消费决策与行为受到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女性消费行为的基本和首要特征可以归结为过分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意义。行为消费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假设对于阐释女性消费行为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消费行为中的诸多特征可以解释为女性消费者在理性和意志力方面的欠缺。当然,行为消费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主要指消费者在规划一生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以及严格执行该最优路径方面的欠缺,但是,可以将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的假设应用到女性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决策和行为方面,因为,一生规划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是由多时期即期消费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构成的。女性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可以表现为女性消费者过多注重商品的品牌和符号价值以及女性消费者追求的炫耀性和时尚性消费。行为消费理论中由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假设衍生的概念自我控制力不足和延迟决策现象在女性消费行为中表现比较突出。自我控制力不足和延迟决策使女性消费者无法抵制即期消费的诱惑和冲动,产生对未来消费的一种“不耐心”,形成短期贴现率高、长期贴现率低的非一致性的时间偏好特征。自我控制力不足和延迟决策是消费者理性和意志力的有限性,导致女性消费行为过多具有情感因素特征,女性消费倾向于非理性的、冲动的、情绪化的和感性的。行为消费理论在研究居民消费行为中引入心理和社会学因素。女性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女性在消费中,尤其是在购买服装、化妆品、首饰和箱包等过程中,并不完全注重消费品的实用性、价格和是否需要等因素,往往是出于“喜欢就买”或“想买就买”等心理因素,或者商家营造的打折促销等氛围,以及他人的赞许,甚至攀比等,就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并作出消费决策。女性消费者容易在情绪不稳定的状况下作出消费决策。当心情压抑的时候,女性消费者会通过消费来舒缓内心的压力和宣泄苦恼,达到调节心情的目的;同样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女性消费者也会通过消费来表达快乐的心情。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社会;女性消费

一、问题源起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消费的历史,消费始终伴随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消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关消费的研究也日益突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消费心理学研究等,而日渐走进社会学的视野中,并成为关注焦点。“女性是消费的主力军”,当今社会,女性购物消费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无论是不起眼的地摊,或者高档商场,无不充斥着女性们消费的身影。女性是消费的焦点,她们热衷于时尚、个性、品味。而女性正是在消费中体现自身的幸福感、感悟自身的存在,体味人生意义。因而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更是面临消费异化和对于自身认同危机问题。

二、相关研究回顾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论及消费、身体与女性解放的关系时,指出女性对身体的过度关注而产生的对身体的消费。西莉亚・卢瑞在《消费文化》一书中探讨了性别关系的变化与消费变化之间存在的双向关系。一种是消费文化对两性关系变化的多种方式,另一种是男女的性别对于消费文化的影响,从中考察女性的主客体性问题。在国内,沈睿在《消费文化与女性消费》一文中通过对美国成熟的消费社会及消费文化,还有对女性消费的研究,详细论述了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意义,欧美国家对消费文化的批判,当代女权主义对消费文化的立场与观点,以及英美对中国消费文化与女性的研究。

三、女性消费异化原因探析

消费异化本身作为一种非健康和非持续性的消费行为,使人沦为了消费的奴隶,因此操纵着人的消费行为。女性消费异化行为的产生不仅为了满足自身的对物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面对男权主义社会施加给女性的种种枷锁,例如男性根据自身的喜好对于女性外在形象以及性格角色的要求。而女性则会按照这种要求去包装自己、完善自己,因而进行相关消费。女性在消费商品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了消费的对象。

对于女性消费异化的成因,本文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内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本身角色意识的迷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得到了大大提高,女性的消费意识也日益倍增,但是女性的角色意识并没有真正觉醒,女性对商品的消费大多并不是仅仅出于对于商品本身价值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于商品的符号意义给自己带来的身份象征,抑或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或者被追捧,她们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美丽”。其实这恰恰使女性失去了真正的去追求“美丽”,追求真实自我的决心。2、寻求自我补偿的心理。个体在某一方面处于劣势时,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为了心理偏差与自卑感,就需要积极“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来弥补个体内心的缺失,促使自己重拾自信。当今社会,虽然女性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基本达到男女平等,但总体说来,还是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女性在某些方面仍然处于弱势群体,由于男人掌握着较多的经济权利,在对于女性的要求上他们占有更大的主动性,例如对女性外形、皮肤、穿衣等的要求。而女性本身为了满足男性的这种需求,会产生相关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将会产生消费异化的危机。

(二)外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原因:利益驱动的影响。消费社会是一个资本处处充斥的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斥着商品和交易的社会,资本逐利的动机和本性必然倡导和鼓励人们去消费。女性在消费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于身体的消费,也可称之为对于“美丽”的消费,而女性对于美丽的消费是一种能够实现经济增殖的工具,这种消费行为背后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例如近几年整形行业的发达,其消费主体大部分为女性,女性为了自身美丽的投资是具有无限潜力的。在可以实现社会增值的领域,资本必然要介入,通过人们不断地消费,再继续制造、刺激和引导新的消费。同时,女性对身体的投资、对于美丽的消费来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适当的就业机会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因而,女性的消费也是一种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复杂生产过程。2、文化原因:男权对女性话语的左右。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反映着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分配和力量对比情况,消费活动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自然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构成。随着社会向前进步,女性地位大大提高,虽然已经基本实现男女性别平等,但是在性别文化中,仍然是以男权文化为中心。女性所的消费活动要符合社会中男性文化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要求,甚至这些文化规范已经内化为女性的习惯和自觉。只不过当前社会男权文化的权力支配作用,不是裸的提出对于女性的要求和期望,而是通过舆论的力量,例如,电视广告上,永远都在播放着笑容甜蜜,外形美好的女性,向人们传递商品信息,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这些都无不在塑造男性对女性外在形象和性格角色的要求。这种意识形态隐性地维护着男权文化,而女性的真实需要和主体角色则在自我改造和塑造中不断异化,这也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女性的消费异化。而女性在无形之中会按照男权文化对于女性的规范和要求来装饰自己,其动机是为了得到男权文化占主导的社会的认可。3、社会原因:婚姻以及道德观念的扭曲。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使很多女性将对身体的投资作为自身成功的一个必备要素,然后以自己作为资本与金钱、财富、地位、权力进行交换。例如,通过“被包养”“”等职业作为人生成功的捷径,好逸恶劳,进行裸的权色交易,这种失范行为对于自己身体的过度投资不仅造成了消费异化,还对自身及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危害,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道德的发展。当前社会,有些女性甚至以嫁个富二代、有钱人作为人生哲学,不惜花费金钱对自身形象进行投资,以吸引成功男性的注意,以获得期盼中美满的爱情、婚姻,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地位、权利等,来彰显自身价值。她们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男性身上,并不是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道德观和人生观出现了极大的扭曲。

四、走出消费异化,提倡消费生态化

(一)女性消费伦理的倡导

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女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理性的做出购买决策,在追求高端奢华的生活品味时,要自觉遵循生态发展的道路,进行绿色消费,弘扬健康的社会消费风尚,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消费是实现个人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正确看待消费,要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二)女性社会角色的重塑

女性在从事社会活动时,要注重体现自身真实形象,当今社会急速发展,在媒体等舆论环境的烘托下,人们都过分关注女性的外在形象,比如拥有细嫩的皮肤,漂亮的脸蛋,姣好的身材等,把女性的身体格式化和商品化,随意制作女性美丽的标准,而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个人素质、文化修养、知识素养、人格魅力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美。

综上,消费生态化是突破消费异化的有效路径,提倡绿色消费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7.

[2]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27.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第3篇

论文摘 要: 对于女性消费者而言,补偿性消费行为时而发生,分析女性补偿性消费行为之心理为企业在环境不断变化,新产品、新通路不断繁殖的今天制定营销战略和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补偿理论概述

阿德勒对补偿是这样定义的:补偿(compensation)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改变活动方向,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或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这就称为补偿。阿德勒认为,许多在身体上有残疾的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来弥补与正常人的差距。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进的。——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这种自卑感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在阿德勒看来,一个人不管处在多么有利、多么优势的情况下,他总会渴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为人类心理上的一种普遍的负荷。然而,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驱力。

2 补偿性消费相关概念

2.1 强制性消费

强制性消费(compulsive consumption)是指反复的,而且经常是过度购物行为,作为压力、焦虑、沮丧或无聊的解毒剂。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消费者与吸毒者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对消费行为无乎没什么控制能力,并且在消费完后,个人会体验到强烈的遗憾或负罪感。它是一个“非正常”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是一种极端形式的补偿性消费的病态形式(Woodruffe,1997)。O’Guinn和Faber提到的这一现象的其他方面也支持了这一假设。比如他们强对于很对人而言,强制性购买与消费者对情感和他人帮助的的需求紧密相关。

2.2 上瘾性消费

Elliott(1994)将上瘾性消费行为(addictive consumption)与强制性消费行为区别开来,他认为这种行为应该被称之为嗜好,因为它是一种正常行为想一种病态行为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一种由于某种不情愿的压力而违背本人意愿去做某事的强制性行为。上瘾性消费行为是采用各种各样的补偿性行为来弥补感知到的不足或情感需求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应付焦虑状态和压力以及自尊和自我的缺乏,它是正常消费行为的“非正常”延伸(Elliott,1994),是补偿性消费的一种“非正常”表现形式(Woodruffe,1997),这中论调更加证实了补偿性消费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消费行为。

3 女性补偿性消费行为心理

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半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女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可以说,认识女性,确定女性的地位,维护女性的权益和尊严,给女性的生存发展一个无限广阔的自由空间,这不仅仅是对女性的认识问题,更是对整个人类的认识问题。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过女性的历史作用,认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和联合国1995年《世界女性报告》也分别指出:“女性参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女性的贡献以及女性的权利已成为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中心”。历史经验证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性社会地位一直是西方女权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当今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得到极大的提高,但远未达到她们想要的水平。

Adam Galinsky和Derek Rucker在其论文《Desire to Acquire:Powerlessness and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中提出并验证了如下假设:

(1)人们想要极力避免缺乏权力。(2)地位是权力的来源之一。(3)消费者可以藉由拥有地位,来补偿缺乏权力的无力感。

Adam Galinsky和Derek Rucker的研究显示,对现状感到无力的消费者,倾向花更多钱买相同功能或被广告暗示与社会地位有连接的商品。在当今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得到极大的提高,但远未达到她们想要的水平。社会一方面女性要继续传统的角色,照顾好家庭和小孩,成为贤妻良母;另一方面希望她们同男人一样干事业。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必然存在心理不平衡,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江贵松,陈文容,2004)。在购物的过程,能体会到如上帝般的感觉,受到贵宾样的待遇。如走进商场时受到营业员的热情的招呼、问候,这些都是女性消费者在家里和单位里很难体会的。特别是如果营业员是男性的时候,能充分让女性体会到与男性平等或超过男性的感觉(Woodruffe,1997)。刘仪伟主持的电视节目《天天饮食》之所以能成为女性喜爱的节目,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从中能够学到很多烹饪技巧,但更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男性下厨弥补了女性再社会地位上企图超越男性得补偿性心理动机。《我的野蛮女友》能红遍大江南北,也归功于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女性要求在社会地位超过了男性的要求,弥补了其失衡的状态。所以购物能充分补偿女性在社地位的不平等(Woodruffe,1997)。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第4篇

女性主义思潮源于西方,它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三次女性主义浪潮。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面临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严峻挑战,它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广泛传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女性文学及其研究也因此呈现出高潮态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女性文学在层出不穷的新生文学现象的冲击下变得落寞、边缘,虽然有不少学人关注“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命题,像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文学批评》、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杨莉馨《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等,对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旅行”问题做出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但他们多是从梳理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史入手,系统阐释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批评界的具体应用及存在问题。而孙桂荣博士的专著《消费时代的中国女性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则独辟蹊径,不同于以往女性文学批评史的线性梳理,在当下女性文学研究中脱颖而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书选取了一个全新的时间角度“消费时代”(即中国市场经济转型的新世纪前后)作为论述的背景视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将女性主义理论与文学现场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消费时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做整体把握和精微分析,系统梳理了女性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嬗变,深入阐释了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消费时代的具体变化和文本表达,建构了一套适合中国消费时代语境的“中国女性主义”话语体系。该书分为“理论潮流”和“文学生态”上下两编。“导言”部分首先对“消费”、“消费文化”、“消费时代”等概念的内涵、特征做了详细的界定阐释,探讨了消费时代的中国对文学、性别、女性主义的巨大影响。其次系统介绍了本书的独特思路、结构、研究方法和“后女性主义”的核心命题。指出消费时代的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女性文学批评史,而是立足于消费时代的文学文本实践,是对文本中呈现出的性别观、女性主义观念进行重点考察后进行的全新学理总结,是从作品到理论的归纳法呈现。

“理论潮流”部分充分体现了本书的独创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消费时代的“后女性主义”命题,即西方原创性、理论化的女性主义在中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中出现的话语分裂、挪用、改写及被重新编码的现象。这一命题具有消费时代的中国色彩,它研究的是“中国女性主义”的当下形态,即中国女性主义在消费时代文学文本中的具体表达方式。该部分重点研究了消费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表达与西方原创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学界呼唤的精英化女性主义之间的话语缝隙,填补了学界的研究空白,具有较大的学术创新价值。该书用两个章节“‘后女性主义’:消费时代的性别修辞?”、“‘后女性主义’批判的难度与限度”对这一命题的内涵外延、文化语境、批评现状等相关问题做了系统阐述。此外,该部分还独辟蹊径地提出了“女性主义的‘中国焦虑’及其在消费时代的深化”、“‘女性意识’与消费时代的文本表达”、“消费时代的女性或者文学:边缘化之后的双向度选择”等独具开拓性的学术话题,从学理层面对女性主义与中国消费时代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概括总结。

“文学生态”部分全面透视了消费时代的文学文本中所折射出来的性别意识形态问题。该部分从消费文化语境入手通过八个章节,如“女性小说人物塑造的现实性分析”、“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流变”、“现当代文学语境中的身体话语与性别”、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为主体的女性主义写作的性别误区(“性别魅力的彰显”、“性别修辞”、“性别围城之外的话语缺失”)、“80后”一代的性别偏执等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重要现象和作家作品。其中对新生代作家的论述是一大亮点,着重分析了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经济转型期的新生代女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朱文颖、魏微等在创作中呈现出的消费时代特点,如身体写作(表现女性自我主体的望)、身体与物质的关系(性别的利用与依赖)、精神虚无、个人化、边缘状态、“外来者”身份等。这种把新生代文学与消费文化、性别话语紧密结合的研究,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此外,第十三章“走过青春期的性别物语”研究角度新颖独到,分别从“青春期的叛逆”、“玄幻:网络时代的性别偏执”、“一代人的‘身体写作’”三方面展开论述,对消费时代下新崛起的80后青春文学中的性别表述问题做了详细分析。并对“70后”和“80后”不同文学代际的作家进行比较,发掘他们在文学语境、叙述场景、文体选择、叙述语言、叙述姿态等性别表述上的异同性和具体展开方式,揭示二者青春表演的“断裂”本质,即从写作观念、理论资源、表述方式的“断裂”到文学场结构功能的“断裂”。这种对青春文学性别倾向性的系统研究,很好地对接了新世纪文坛创作研究的“当下性”传统,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目前,孙桂荣博士的女性文学研究已卓有成就,博士论文《消费时代的女性小说与“后女权主义”》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此外,她还出版了《自我表达的激情与焦虑: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等专著,并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上海文学》、《东岳论丛》、《中国女性主义》等刊物发表多篇女性文学研究论文,可见她的女性文学研究已走出了一条坚实而独特的路子,衷心祝愿她的学术前景更加美好。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 女性 广告 媒介 象征价值

众所周知,广告宣传会显性或隐性地对受众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女性则更易发挥效力。本文试图将表象背后的原因解析纳入社会与文化研究的视野,利用广告消费、传播学、符号学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深入分析广告商、电视媒体在推动消费主义文化进程中的角色,洞察女性心理,深入阐释藏匿于冰山之下的缘由。

宏观微观双重角度的审视

就广告与女性消费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课题, 笔者曾于上海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实证调查,调查结果证实,若电视广告传递的商品信息与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一致,女性便会形成积极的购买态度。在实证研究结束后,本文就“电视广告对女性的消费选择产生巨大影响力”这一基本结论继续深入探讨,发掘现象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

首先,宏观层面上,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已不可遏制地进入消费社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以长足发展,加入WTO以后,整个经济发展纳入全球发展的轨道。放置在中国人面前的既是百年难遇的机会,也给部分准备不足的中国人带来困惑。而最大的困惑则在于在西方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人一方面逐步丧失了传统的伦理价值,一方面无法寻找到新的有力的价值支撑点,从而变得浮躁、迷惘并且简单地向钱看、追求物质刺激。

其次,微观方面,上海一直是与“消费主义”文化息息相关的城市。消费主义是舶来品,是来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的教义,认为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的首要要求是占有和消费物质产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市场的迅速扩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实行,及时行乐的思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①很快地,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蔓延开来。上海曾是西方殖民文化对中国登堂入室的第一站,这也促使上海形成五方杂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作为世界联系中国的窗口,上海独特的精神标志就是消费。对于处在消费主义熏陶下的女性来说,消费即“存在”。

对广告商、媒体与女性双方的解读

宏观语境的变化促成了微观的顺势发展。传媒业在消费主义语境下接受广告主的“委托”,将女性顺势推入物质之潭。

第一层解读:广告商利用大众媒介将广告“推”至女性身边。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电视赖以生存发展支柱的广告商,每每鼓动甚至“操纵”电视媒体,利用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向大众“发号施令”,最终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广告的“使命”:创造“虚假需求”。在消费主义的情境下,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广告使用特定的言说方式,创造出受众本没有的或是其尚未发现的欲望,由广告完成“造梦――圆梦”的过程,这些虚假的欲望或深层的无意识需求就被称为“虚假需求”,由“虚假需求”导致的购买行为即可被视为是一种“过度”消费。“广告正是把那些最深层次的欲望通过形象引入到消费中。”②作为消费主义文化推广的代表――广告,从来就不满足于仅仅推销商品,而是在推销一种以物质利益为重的生活方式。

广告商作为强势群体,采取主动、有针对性的策略,而女性消费者处于弱势,无意识地滑入到广告话语的逻辑当中。抵御能力的缺乏暴露出她们心理、情绪上的漏洞。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几乎各年龄段的女性都具冲动消费的倾向,电视广告就此通过图像和文字语言将消费后的状态以理想化形式呈现,塑造“完美”的女性形象;阐释“理想”的女性生活;建立“高尚”的女性身份地位。诱使女性察觉自身“需求”,建构出有利于消费主义的社会氛围。

大众媒介构建“拟态环境”影响受众。现今,大众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呈现,是一种“拟态”的现实,而非“镜子式”的反映。近20年来,媒介报道内容逐渐向娱乐化、大众化、商业化倾斜,对社会形态的反映呈现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这令以媒介为主要休闲手段的女性消费群深受影响。

女性在媒介呈现的图景中逐渐迷失:境外电视剧、电影、广告的输入带来的文化冲击力不容小觑――男女主角们奢靡的生活方式挑战着受众的欲望极限,也刺激她们对人生意义、价值观进行再定义;另外,电视媒介对国内新富阶层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大肆渲染,将奢华铺张的生活场景在电视上一一呈现,对其传奇经历和耀眼人生进行不厌其烦的报道;娱乐新闻涌现,影视娱乐界人士及体育明星成了大众所羡慕的对象,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行为也被竞相模仿。

大众媒介如此构建“拟态环境”,促使受众将媒介宣扬的生活方式作为现实存在抑或理想生活方式去追求。大众媒介对消费主义的鼓吹,令频繁接触媒介的女性产生错觉,刺激她们盲目跟随媒介商业信息以及广告消费指导,将消费当做理所当然的生活常态。

第二层解读:女性的“情绪化消费”――主动将广告“拉”往身边。上文仅对广告商利用大众媒介影响女性消费展开阐述,实际上,女性受众也常通过消费行为达到平复情绪之用。之前对上海女性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18~35岁的女性都曾受到当时的情绪影响,并由此产生“非必需”的感性消费。她们从理性的购买计划和实际的感性购买过程中获得了被认同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实现了理性以及情感上、需求与现实购买能力上的平衡。

情绪宣泄的出口,重获安全感的渠道。与男性相比,女性对消费持有更积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购物频率高于男性,并赋予消费活动更积极的意义,将其视为一种休闲活动(刘连叁,1997)。

与其他休闲活动的作用相似,女性往往用消费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其深层原因可以追溯到目前的性别政治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女性“第二性” 的地位在电视广告中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慈爱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她们包揽了近乎全部家务,照顾丈夫、教养孩子,她们永远只是站在男人背后的女人。③虽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但是许多条文仍停留在精神原则阶段,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任一领域的地位仍无法与男性看齐,而社会对现代女性的要求却与日俱增,认同现代女性应是“聪慧干练的高学历独立女性”,这样的心理预期导致她们除要承担相夫教子的传统义务以外,又承担起社会工作这一重要责任。换句话说,她们在母性、妻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女性这一角色,压力剧增。

压力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女性对社会评论的敏感程度远高于男性,她们会通过购物、消费的方式,减压、炫耀,并追求外在的完美。④由此,购物不仅出于自身需要,而是往往夹带着较强宣泄情绪的愿望。同时,女性通常比男性更缺乏安全感,她们往往会通过购物来重获平衡感,随时获取心爱之物令她们的情绪感到放松、愉快。

获取广告符号价值达到内心的“自我”满足。现代消费中,人们对小汽车的使用,对豪宅的向往,对某种饮料的选择,对名牌、精品的偏爱,无一不表明消费结构的二元结构:它既是对物质的消耗,又是对符号的占有;既有物质效用的一面,更有象征意义的一面。现代商品绝不是仅仅对人们生理需要的满足,它更是对某种社会身份的确认、某种生活意义的满足。⑤鲍德里亚认为在经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时代之后,人类正式步入符号价值的时代。现代消费已经由过去对商品的使用转向了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在社会阶层的文化层面中抽象出来的象征意义,然后把这种象征意义比附在所要宣传的商品上,于是,商品以象征意义作为中介,就成了指代相应社会阶层的符号。⑥

女性通过消费来诠释“自我”,不论这种“自我”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她们在购物的过程中去辨识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可否认的是广告在这一过程中对消费主义及其文化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⑦广告为商品定义附着在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告知女性可以通过消费商品去界定自己与物品相符的身份地位。因此,在都市女性看来,商品的价格、功能、式样、风格、包装、产地及其摆放空间都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品位、经济实力、社会声望、权力等,而原有的使用功能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证实了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消费帮助她们获取“自我”满足,迎合她们完善自身形象、传达自我概念、彰显社会地位的要求。如女性用几个月的薪金购买一只PRADA手袋或者一件CHANEL裙装的行为,目的是为宣告自己业已“跻身高尚的社会阶层”。

广告内容拷贝现实社会,但也会脱离现实社会,一切都变为非常直观的和即时的信息传达,观众被各种绘声绘色的符号和信息所占据了。传统交流方式被有意无意地阻断,人类自身的独处内省被打破。

在当代社会,广告与生俱来的功利性帮助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传播扩散,女性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特征,更令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影响力的发挥具备了现实基础,透过这些,我们看到的是愈现愈明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身影。

结语

总之,在整个宏观语境倾向于消费社会的情况下,广告商不仅利用大众媒介推广消费主义文化,众多都市女性对消费有着独特的解读方式,她们试图通过购物实践广告符号的象征价值,获得愉悦感,甚至完成对自我身份地位的理想化重塑。由此,女性消费者逐步践行消费主义提倡的生活方式,是广告商、大众媒介和自身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女性本身而言,消费主义文化的浸染虽已成为社会趋势,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她们仍需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在跟从中不迷失,用较为理性的态度对待消费;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在商业广告的促进下,越来越统一的消费模式令整个社会迅速商业化,深邃的思想、诗意的栖居、人生的丰盈,都在不经意间疏离,社会消费群体应对“丧失了思想的商业化精神状态成为人们的生存常态”保持适度警惕。[本文是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项目“广告对女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的成果之一(51-07-309-013)]

注释:

①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青年研究》,1998(6)。

②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1页。

③何静:《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南都学坛》,2004年3月,第80页。

④张梦霞:《女性价值观与购买行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37、38页。

⑤李思屈:《广告符号与消费的二元结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21卷第5期,第76页。

⑥彭逸林、刘庆庆:《消费、模仿、符号、象征――聚焦广告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5卷,第266页。

⑦王晓方、苏红:《论广告在消费主义框架中对价值观的影响》,《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第86页。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第6篇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2.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 要:消费时代需要健全的消费文化,“她世纪”的到来,女性的主体性的得到张扬。文章提出中国女性在世界消费主义大潮面前,应该结合国情、结合本土文化和时代特征,通过生态女性消费文化,来建构和谐的生态女性主义消费文化。

关键词 :消费文化;女性主义;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1-0154-07

收稿日期:2014-12-08

作者简介:艾玉波(1963-),女,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庞雅莉(1947-),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女性主义及消费文化的基本范畴

(一)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舶来品。“feninism”这一概念在中国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过程。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妇女参政运动的开展,“feninism”概念进入中国。最初译成“女权主义”,表达了妇女争取政治权利的强烈要求,反映了早期中西方妇女争取参政运动的历史背景。三四十年代,妇女运动融入了民族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与“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彻底决裂,女权主义的理论与话语几乎成了一种禁忌。改革开放以后,“feninism”再度出现在中国妇女研究的话语里。90年代新译为“女性主义”,并融入了妇女研究方面的主流话语境地。客观上说“女性主义”较之早期翻译的“女权主义”包含了更丰富的文化、政治含义,也更加本土话,贴近中国的现实。因为提“女权”和“女权主义”,就意味着对“天子出头夫做主”的根深蒂固为本位中国传统男权社会的一种颠覆、消解和重构,而提“女性主义”,则语气上包括语言的“锋芒”上则相对缓和的多,便于国人接受和理解。

(二)消费文化

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步入消费时代。正如《消费文化与中国消费革命》一文描摹的一幅当下人类社会消费图景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生产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消费者,受消费者需求所指引,这已是市场原理下的一种社会规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如果说19世纪是生产者创造世界的世纪的话,那么在20世纪的下半叶正在进入消费者创造世界的时代。”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即约束居民消费行为或消费偏好的一种文化规范。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每个国家,民族甚至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消费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和符号。在费瑟斯通看来,商品化的逻辑浸渍到人们的思维,也弥散到文化的逻辑中去了:消费文化则不仅指成为商品的文化产品在生产和突出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而且还指大多数文化活动和表意实践都以消费为中介,消费也越来越多地包含了符号和形象的消费。消费社会的先知鲍德里亚看来,消费已从对物的消费转化成对符号的消费。

(三)女性主义消费文化

女性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变迁,更是与消费文化息息相关。女性是“半边天”,是家庭的半边天、是社会的半边天,联想公司的广告词说得好:“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么样?!”,那么,没有女性,世界将会怎样?!没有女性,这个世界的色彩将会暗淡,缺乏活力和生机:都市丽影、翠花村姑的隐退,城乡就会“花容失色”;没有女性,男性公民的孔武有力,英雄本色,仅剩下男儿本色而已;没有女性,爱情之树将会枯竭,人类“种”的繁衍将不可能持续。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发展力量,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经济社会的稳步和谐发展需要塑造“文化人”。人既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产品的背后是人品,文化创造产品,文化品位决定消费品位。作为中华文化麾下的一员,我们要做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文化人”,用先进文化武装的“文化人”,具有高尚品德的“文化人”,具有丰富消费知识的“文化人”。女性主义的消费行为,在消费王国里“春色满园”,中国女性主义消费文化在世界女性消费大观园中又呈显出“一枝独秀”的现象。梳理和挖掘中国女性主义消费文化,不仅是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具体领域的深入和细致研究,也是中国国民和谐消费方式的内涵、特征、本质属性以及具体实践要求的一种尝试性的解读,对中国的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发展都是一种砥砺和促进。

二、中国女性主义消费文化的双重意蕴

女性主义西来东渐,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思潮。中国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与西方不同,中国市场经济和商品的丰隆度也异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社会。但是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大趋势是一致的,因为现在是全球一体化、文化跨国界化。女性主义消费文化凸显女性主体性,女性主义消费文化彰显女性的自我认同。

(一)女性主义消费文化凸显女性主体性

1.女性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自觉能动性。这种自觉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性质如何、效力大小、作用范围的广狭、作用范围的主次和久暂。其内涵包括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对女性主体性的考察和研究在当前的学术界还处在进行时态,远未形成统一结论和固定模式。与女性意识所强调的心理学意义相比,女性主体性更着重女性作为主体存在于世界进行实践的哲学意义。笔者认为,从哲学的发展来看,从主体及主体性概念引申而来。所谓女性主体性就是女性对自身力量和能力的一种肯定。是女性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的种种力量、自觉要求自身在地位、能力、生活方式、知识水平、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并为之而努力、奋斗的体现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

2.消费文化与女性主体性。消费文化的女性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消费行为体现女性的选择性。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任何消费行为形成,都是以消费者的消费意向为前提的。这种包含着消费欲求的消费意向,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有时候是清晰的,有时候是模糊的,因为这里面包含消费者所想要购买消费品的种类属性品牌等多样性的可能性选择的范围和大致的标准。女性的消费行为也体现女性的选择性。风格如人。生活中选择是多样的,多样性的选择形成不同个体性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也即生活方式。“个人每天所作出的每个小小的决定,吃什么、穿什么、如何工作、晚上与谁约会”等等无不体现生活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例如作为一个爱尔兰的农民,他只能选择:或者吃马铃薯或者饿死,而在这种选择中,他并不永远是自由的。”

其次,消费体验体现女性的自主性。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商品极大丰富及社会服务的广泛性,使人们从“体验经济”过渡到“体验消费”时代。Lebergott认为经济活动并非致力于生产,而是致力于消费体验,强调体验消费早已存在于经济活动的事实。Pine&Gilmore提出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的观点,将体验划分为娱娱乐性(entertainment)、教育性(educational)、逃离现实性(escapist)和美感(esthetic)体验等四种类型。

消费体验或者说体验消费是一种消费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特定的消费环境之中,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新奇刺激、深刻难望的生活体验,而亲身体验和感受某些具有陌生感、新鲜感和新奇感的消费对象的特殊消费方式。

女性在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女性都有自己的在场或不在场的感性或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认识阅历渗透在其中。从一开始的消费意向,到被激发的消费欲望,到实际过程的膨胀购买冲动,虽然有推介和营销人员的宣示、鼓动与暗示,但作为消费者当事者主体购买的女性,是通过自己的认知、兴趣,对商品的品牌质地的经过反复比较、用挑剔的目光审视、打量,同时又根据自己的所占有财力资源允许的状况下,最后决定埋单的,这个过程,体现了女性的自主性。像买给自己买衣服,买首饰、买包饰等物件就体现的越加明显。女性的这种消费体验往往和自己消费的欲望、品味与层出不穷的商品多样性的选中交织在一起,构成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场景:“没有一个女人,不管他如何挑剔,在得到一辆梅塞德兹—奔驰的时候仍然感到不能满足自己个性的欲望和品味、从皮革的颜色、装饰及车身颜色直到轮罩,梅塞德兹的标准式获可选款式向人们提供了一千零一种便利。至于男人,尽管他考虑的主要是汽车完美的技术性能,他也会心肝情愿地去满足他妻子的欲望,因为他会听到妻子称赞他的好品味而感到自豪。根据您的欲望,梅塞德兹—奔驰提供了76种不同喷漆和697种内部装饰款式供您挑选……”可见,宽松的消费文化环境进一步给女性的自我体现自我展示提供了厚重的消费体验的维度。

第三,消费目的体现女性的创造性。

女性天生爱美,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那美从哪里来?在他人眼中美好的自我形象与气质如何体现?光靠自然的天生“丽质”是不够的,光有美好的心灵或者一定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够的。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这需要大量现代商品和养生服务对女性进行立体性的包装和美容。这就需要女性花大把的银子到市场上去够买相关的产品和社会服务。女性个人生活用品的购买与消费,如:化妆品、包饰物、衣服、包装个体,丰富形象,提升自我。日常家庭生活用费的购买和消费,充实家庭生活,使家居更加舒适、温馨、快慰。与亲朋旅游产品的消费,这是一种休闲文化,是给自己心情放个假,放松自己,享受自然的拥抱和馈赠。以饱满的精神在旅游之后再投入下一轮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这里面有自己的规划、设计、和创意,这里面充满个人的认知和情趣,包括自己理想性的东西,自己的一部分想象,也会在努力和合理的规划后得以实现。使自己的角色不在单纯是工作职场上忙碌的白领或粉领,不再单纯是围绕是孩子和丈夫忙碌的贤良的主妇,而体现出一个女性多面的角色,使女性自身活的更加像自己,过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除了社会工作和家庭工作之外,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有自己拌靓自己的时间,颐情养身的乐土。知道哪些适合自己的,哪些是不适宜自己的,在选择中自主,在自主创造,创造生活的品位,创造爱的浪漫、创造事业的契机、创造家庭的温馨,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二)女性主义消费文化彰显自我认同

1.女性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认知,是对生命本体的内在把握(见图1)。

女性的自我意识首先体现在性别意识上。女性是人,但不同于人。女性或女人是女子自我的一个性别意识。女性自我意识还可还原解读为“我是一个人,而且是个女人”,那么推论出:女人是什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女人与我能够成为什么样的女人。即我、人、女人三者统一,我、社会的规范和定义的女人、与我心目中想象或理想中的女人图景三者达成某种和谐或统一。

2.自我认同。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又称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他认为,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生命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美国女性主义学者亨尼西细致地考察了女性主体身份认同。她考察了身份认同(identification)、反认同(counter-identification)和不认同(dis-identification)三种身份观点,身份认同定义了好的主体(Thegoodsubject),反认同是坏的主体(thebadsubject)的重要特征,这种主体反抗或反向认同交往提供给它的地位。而不认同是一种批判。

3.消费文化与女性自我认同。消费文化可以达成人们的某种身份意愿,提升人们的自我素质和实现社会价值。因为“消费文化已经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专业知识促成了一种越来越明显的对自我认同的反省关系,例如有关生活方式、身体健康、流行服装的知识,个人利用这些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身份。”正如博科克所说:“消费文化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运动趋势,它意味着生产失去在人们生活、自我认同、他们是谁的中心作用。取代工作角色的消费,消费从一般意义上对人们家庭的形成、各种关系、闲暇的追求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关于消费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中的自我认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坎贝尔的消费行为理论和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比较明确谈到了消费的自我实现问题。在他看来,消费是为了实现自我梦想,消费行为的核心不是对商品的实际选择、购买或使用,而是对想象性愉快的追求。消费欲望的满足,其本质是自我实现的满足。鲍德里亚的符号消理论认为,我们消费的并不是物品,而是各种符号。在消费社会中,个人不再以拥有物品来相争,而是在每个人的消费中去到达自我实现,引导主题不再是选择性的竞争,而是每个人都拥有个性化。无数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实践,使社会的单子——个人培育和形成个性成为可能,有凸出个性化的个体,其生活方式所蕴含的个人品味、情趣、魅力指数包括客观的社会地位都一一展现出来。女性在日常生活消费当中,体现主体的自主性、自为性、创造性,通过消费的投入和社会服务份额享有或配给,自我设计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美满的形象,是对自我的一种“认购”,从身体到心灵的包装当中,是对自我的一种认同,认为“我应该是这个样子”,也是对自身素质提升和自我实现的孵化。诚如里斯曼所总结的那样:“今天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个性。”正是消费文化使女性的个性得以张扬,女性自我得以认同,女性自我形象得以建够和丰满,女性的自我实现从观念到物化具体,所以女性对消费和服务总是情有独钟,乐不往返。在逛街、美容、旅游等消费中,无不把自己的个性投入到其中,在情感体验中,活出精彩。

综上,女性在消费过程中,体现消费的主体性,凸显自我认同,使女性个体自我与社会大我相统一。这种自我认同包括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要在生活中,成为我自己,活得像我自己。通过多样性选择综合形成的生活方式,将个体、生活、自我三者有机衔接起来,达到某种程度或水平的和谐一致。

三、中国女性主义消费文化特征

(一)消费文化特征

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与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希望通过一种过度的物质占有或消费来实现其肉体与精神的满足。在这种文化中,消费对象呈无限扩大趋势。受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人们占有或消费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炫耀需要和攀比需要),近年来非物质形态的商品在人们消费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但这种非物质的对象同样取得了物的消费特性,时尚、品位、浪漫、富贵等等成为新的消费对象与追逐目标,消费日益成为满足贪欲的表现。

二是消费品的象征(符号)意义超过其使用价值。人们无止境的欲望投射到具体产品消费上去,使社会地位及个人身份与消费品联姻,构成一个满足欲望的对象系统,从而使消费变成消费者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也就是说消费成为对符号信仰的过程。消费文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正如道格拉斯所指出的那样:“流通、购买、销售,对做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流。”

三是消费文化具有外在的感染性。由于消费文化强调的是通过物质的占有或消费来达到心理满足的,即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来达到其目的的,因此,它作为一种“外显”行为,其他人很容易模仿;特别是现在,由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手段、大众化销售技巧、大肆鼓吹的广告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使得消费信息很快就可能在全球迅速蔓延。不仅所有的发达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实行这种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少数人,以及迅速发展国家中的许多人,都崇尚这种生活方式,并把其当作美好生活的样本。由以上可见,消费主义在当代社会已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已内化为相当多人的价值理念,成为他们的行为指南。虽然消费主义并不直接表现为对现存经济、政治理性的辩护,但却以一种隐蔽的、非政治化的方式,以通行的风尚习俗等形式将即时满足、追逐变化、喜新厌旧等特定价值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与此相反,以往被视为美德的“节俭”却沦为过时并急需摒弃的旧观念

当代居民消费发展的趋势是智能化、健康化、个性化、世界化。这种消费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但消费文化不是简单地反映消费生活,反映消费的发展趋势,而是渗透于消费领域,渗透于人们的消费生活之中,渗透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之中,渗透于消费的各种方面,赋予它以文化的内涵,提高它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消费质量。消费文化源于消费、高于消费。因此,必须用先进文化来引导消费生活,并渗透于消费领域的各个方面。端正消费生活发展的航向,唱响文化的主旋律,提高消费的层次与质量,从而体现人的本质要求,体现消费的客观趋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消费文化,充分发挥消费文化的导向作用。

(二)中国女性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注重商品的外表和情感因素;二是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细节设计;三是注重商品的便利性和创造性等。如:在购买服装时,她经常会表现得相当感性,具有冲动性,一心想据为己有而不顾价格高低;而购买家用品时,她又表现出非常理性的一面,会因为在价格和质量之间仔细地权衡而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很显然不能完全用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因素来解释。

四、建构和谐的绿色女性消费文化

“我们共同的未来大部分取决于今天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为了改变世界,请先改变你自己。”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可见构建合理的消费方式包括与之相关的生产方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科学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笔者通过研究,提出要通过多种渠道,构建绿色女性消费文化。

(一)利用现代媒介传播绿色女性消费文化

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英尼斯(HaroldInnis)揭示了媒介与文化的关联:“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鲍德里亚指出,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人们对物品的消费,主要不是为了物品的功能,而是为了物品的符号价值,一种建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的符号价值。因此,传媒已不是再现真实的工具,而是承载“拟像”的“仿真”工具。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媒介力求传播绿色女性消费正能量,构建和谐与健康的女性文化传播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绿色女性消费的文化理念;(2)杜绝非绿色商品的广告宣传,媒体特别是电视,通过真实地塑造绿色女性消费文化的角色,打破传统消费文化:(3)摈弃“对于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男性比女性具奋天然优势”的歧视观念,各种大众消费媒体如报纸、广告、电视等时刻告诫消费者保持健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保持健康的方法与途径。(4)建构适于先进的女性消费文化传播的土壤,从而给生活方式带来一系列有益的变化。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管理、运行和参与传播产业的人群,应该具有一定的绿色消费文化观念,对于已经被批评的各种非绿色消费表现应予以规避。第二,传播运营的各个环节,应该把女性绿色消费置于考量决策的重要位置,杜绝将利益最大化作为商业宣传的追逐目的。第三,对传播的文化影响效果和社会反馈,应给予更多层面的评估。第四,建立健全女性绿色消费文化进行监测的体制。

(二)提倡绿色消费,构建生态消费文化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人类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尼泊尔是生态旅游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旅游者在进入风景区以前,随身所携带的可丢弃的食品包装必须进行重量核定,如果旅游者背回来的垃圾没有这么多,会遭到罚款。每个游客只允许携带一个瓶装水或可以再次装水的瓶子,而在山上,瓶装水是不准许出售的。

绿色并不意味着天然。“绿色”的涵义是: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大更好的保护,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因此,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构建生态消费文化。

(三)多方位出击,营造绿色消费文化氛围

第一,从反对攀比和炫耀入手,提倡绿色消费。目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多元化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也是消费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仍然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他们追逐的不仅是商品本身的“高、大、上”,而更在于那些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由此容易形成浮华的消费风气,因此,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营造良好的消费文化。

第二,从反对过度消费入

手,提倡绿色消费。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而且助长了人的享乐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去饭店点很多菜剩下也不打包等现象也属于过度消费。这些行为产生,不仅是消费文化上的陋习,更助长了社会恶习。节俭消费则会减少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国外,节俭消费源远流长,即使在过度消费盛行的工业化国家,节俭消费也没有被消费主义的狂潮所淹没。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提倡绿色消费,实行节俭消费尤其必要。

第三,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绿色消费”可以更多更好除了受政策影响而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非绿色产品,有不少消费者也开始有意识地去购买绿色产品。无氟冰箱和含氟冰箱的用户感受无异,无磷洗衣粉和含磷洗衣粉的清洁效果相同,但“无氟”和“无磷”已经成为商家销售的卖点。而消费者在选购这些产品的时候,除了承担了相对更高的价格,更承担了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

网购、电子银行、无纸化办公……我们感受着信息时代的高效和便捷,也在不经意间减少了出行、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减少了人工成本等等。其实,小排量轿车补贴政策,小排量轿车为节能减排贡献不少。

第四,将生态主义女性与绿色消费融合,构建现代消费文化。生态主义女性消费,本身就包含绿色消费理念,而绿色消费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要比女性生态主义更为人们所知晓和接受。女性生态主义更多地是针对男权社会,而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和女性生态主义一样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二者具有同构性,绿色消费更加系统化了

女性生态主义消费生态化的内容。绿色消费意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生态主义女性与绿色消费相融合,也是中国女性主义消费文化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杨渝东.消费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出版社,2009.

[2]丁胜春.消费者与发展循环经济[J].山西科技,2006,(4).

[3]邹佳慧.我国绿色消费法律制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4]戴慧思,卢汉龙.消费文化与中国消费革命[J].社会学研究,2001,(5).

[5]朱捍华.中国当代消费文化现状和发展态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6]朱晓慧.新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批判理论[M].学林出版社,2008.

[7]冯遵琦.对绿色消费的多角度分析[J].商情,2013,(29).

[8]孙芳.建立绿色的消费观念[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9]赵小华.女性主体性: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一种新解读[J].妇女研究论丛,2004,(4).

[10]陆川.关于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几点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

[11]陈学明.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的难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12]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J].伦理学研究,2010,(5).

[13]高文武,关胜侠.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14]刘宁.妇女权力:转型时期的主体回归与社会现实[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3).

[15](英)西莉亚·卢瑞,张萍.消费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自我概念;服装;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124-02

一、 引言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认为我是谁的整体知觉,人们会整和个人特质以便定义自我。尽管我们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有自我知觉,但我们具有更为完整的自我概念是通过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经验而形成的,并且不断发展修正的结果。在自我概念与服装之间,不只是从物理角度来讲究服装是否合身,还有心理层面的问题。服装是人类消费中最为复杂的一类商品,消费者所体现出的心理与行为的多样性是其他商品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自我概念是研究消费心理和行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购买和消费商品的过程是要通过消费者本人的体验和评价来实现的,自我概念在这些心理和行为过程中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不同,那他们表现在购买行为上的特点也不同,自我概念与消费者的需要、动机、态度、个性、习惯、购买方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深入探讨自我概念的作用和自我概念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影响。

二、 研究方法

参考相关资料,同时也综合考虑各种限制性因素,本研究采用“便利样本”(convenience sample)作为研究的被试者。因为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具有普遍意义,一个地区的消费者也能反映问题,所以问卷的调查对象被限定在郑州市的女性消费者,年龄限于18-45周岁。根据前面的研究分析表明,国内外基本上没有与本研究切合的研究工具。所以,我们有必要设计女性自我概念系统结构消费行为的量表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是利克特5分量表。对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测量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马赫特语意差别量表和利克特量表。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的方法为:一方面在所选取的地区发放问卷,并及时把问卷收集整理,另一方面在被调查的女性消费者中随机选取部分被试进行访谈,收集部分资料来补充本研究的不足。对于选择题部分,我们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通过SPSS13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把访谈所获取的资料也作为研究分析的参考。对于开放题部分,我们则主要根据被试的回答内容,提炼出她们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并对每一种思想进行适当的分析。此次研究的问卷在郑州市二七广场、绿城广场、碧沙岗公园、中原商贸城四个地区,采用拦截发放问卷,当场回收方式,对150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38份,问卷回收率为97%,有效率为92%。之所以在以上四个地区发放问卷,是因为这四个地区均为人流集中的商业区或广场、公园,各个年龄、层次的女性都可能出现。因此,取样比较合理。问卷发放时间为2007年4月30号至5月2号,这样安排调查日期是因为五一黄金周期间,人流量大,尤其是商业区和广场,也有可能出现外来旅游人群,这样一来,样本选取比较多样化。

三、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在数据的输入过程结束后,首先我们以a系数来测量量表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该系数等于0.7577,已超过0.70。同时对该量表问卷的数据进行了KMO值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球形度检验,该量表问卷的KMO值为0.691,而Bartlett's Test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对该量表问卷进行因子分析。

我们对“女性自我概念及服装消费行为量表”得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整理和分析后,其解释总变异(Total Variance Explained)的统计表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因子1特征值为3.686,因子2的特征值为1.742,因子3的特征值为1.553,因子4的特征值为1.517,因子5的特征值为1.396,这五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而且因子1与因子2,因子2与因子3,因子3与因子4,因子4与因子5之间的特征值的差值比较大,而因子5,6,7,……15,16之间的特征值差值都很小,且各特征值都小于1。经分析,前5个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的61.840%。由此可得出,对该量表问卷提取五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将能概括绝大部分的信息。

表1 总方差解释

本量表问卷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用表3来表示。

表2 因素负荷矩阵

那么因子分析的结果就是:因子1包含了V1-V5在内的五个变量,因子2包含了V6-V9在内的四个变量,因子3包含了V10-V12在内的三个变量,因子4包含了V13、V14二个变量,因子5包含了V15、V16二个变量。

表3因子分析结果示意图

因子1命名为情感影响因素:因子1中五个变量得分都较高,均在0.6左右。按得分高低依次有“购买服装时很注重店铺氛围”,“很在乎服装的品牌”,“我容易喜欢上各种新上市的商品”,“我有过奢侈消费的经历”,“我喜欢去有情调的咖啡馆或茶馆”,我们发现:这类女性消费者在对待环境和事物时,重视自己的内心和情感感受,追求情调,重视环境氛围。比如,她们在购买服装时很注重店铺氛围,比较容易喜欢上各种新上市的商品也很在乎服装的品牌,同时她们也很喜欢去有情调的茶馆或咖啡馆消费。在开放性问卷和访谈中发现,她们对衣服的价格不太敏感,却要求服装的做工、产地、品牌及面料等。购买服装时经常去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在自我概念与服装的关系方面,这部分女性更多的认为服装可以“很好的显示自己独特的品位”。因此,可以看出,受这类因素影响的女性大多是收入丰厚的白领,她们的消费档次与消费水平都相对较高,这也就恰好验证了前面“因子1存在比较显著的收入差异”这一分析结果。

因子2命名为潮流影响因素:第二个因子共包含了四个变量,得分也都很高,都在0.6以上。按得分高低依次为:“我总有一件衣服是最新款的”,“穿着入时很重要”,“我愿意多花钱去追赶潮流”,“我通常选择时尚而非实惠的服装”。从上面的这些描述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类女性消费者注重时尚,喜欢追赶潮流。在跟她们的交谈中发现,价格对于她们来说也不是购买服装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她们认为,只要自己喜欢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对于衣服的品牌、产地、面料、做工没有太多要求,但是他们对款式却很感兴趣。这类女性消费者大都是20-25岁的年轻女性,在服装购买场所上没有固定的喜好,在自我概念与服装的关系方面,她们认为很多服装能使自己“显得更美”。

因子3命名为自我表现影响因素:这个因子所包含的三个变量的得分比较平均,在0.75左右,按得分高低依次是:“我通常利用各种场合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我经常活跃于如舞会、酒吧等娱乐社交场所”,“我乐于表现自己”,可以看出,这类女性消费者喜欢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因此,凡是能够表达个性的服装都可以成为她们表达自己的工具和延伸物。在跟她们的交谈中发现这种女性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比较重视衣服的颜色、款式、品牌、面料。喜欢去数量较少的品牌服装专卖店以及购物中心购买服装,她们觉得服装在表现自我概念方面可以“自由的表现自己的个性”,能“改变自己的形象”。

因子4命名为学业或事业影响因素:这个因子只包含两个变量,它们的因子得分都非常高,分别为:0.832,0.829,“追求学业或事业的成功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打算今后还要追求更高的学历或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很明显的,受这类因素影响的女性消费者通常以事业或自我发展为目标,她们要求所购买的服装或品牌能够体现自己的学业或事业成就,在购买服装时,她们习惯依计划行事,不愿多浪费时间,重视衣服的款式、颜色,这种女性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品牌忠实度。通过访谈发现,她们习惯到专卖店购买服装,对于自我概念与服装之间的关系方面,这类女性认为合适的服装能“与周围人保持一致”或“能得到同学或同事的认可”。

因子5命名为他人影响因素:最后一个因子也只包含两个变量在内,但与前面几个因子不同的是,这两个因子的得分差异比较大,V15为0.763,而V16为0.581,这两个变量分别是:“我倾向于购买那些经过大多数人鉴定和肯定的服装”,“购买服装时习惯依计划行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女性消费者大都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购买行为经常受到他人的影响,也非常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同时发现,对于服装的做工、面料、品牌她们并不重视,相反,她们看重的是衣服的颜色、款式。买衣服时通常喜欢到百货商店和专卖店去。在服装穿着与自我概念方面,她们觉得“合适的服装可以掩饰体形上的缺陷”,“穿某类服装或某品牌的服装可以提高社会地位”。

四、 结论

通过对以上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本课题获得了如下研究结论:

首先,通过采用当前自我概念研究中最常见的因子分析方法,我们编制了“女性自我概念及服装消费行为量表问卷”,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服装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今后这类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理论框架。

其次,女性消费者的服装消费自我概念包含五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会影响女性购买服装时的消费态度,这五种成分分别要求相应的服装品牌与之相适应,在一类女性消费者中,可能是某一种自我概念成分比较突出,而另一种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系统中,其它成分可能比较突出,这正是女性消费者出现个性心理差异、消费态度和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

最后,女性消费者服装消费自我概念系统的五个成分是认识和理解女性服装消费态度的基本框架,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结构的不同会反映在她们对服装的消费态度方面,企业可以根据目标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与服装消费态度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和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丁家永.广告心理学――理论与策划[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6).

[2]丁家永.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心理解读[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03, (11).

[3]于洪彦.略谈消费者行为研究指标体系[J].税务与经济,1999,(2).

[4]林建煌. 消费者行为. 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4).

[5]王怀明. 消费者自我一致性与功能一致性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哈尔滨:商业研究,1999,(11).

[6]杨晓燕.中国女性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广州:南方经济,2002,(11).

[7]杨晓燕.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对营销策略的影响[J]. 北京:中国广告,2004,(1).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第8篇

一、 从“教育消费理论”角度出发对“女性考研群体” 进行分析

(一)以追求文凭为论文联盟目的的考研属于个人教育高消费的范畴

教育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投资性消费、投资主体有基本要求的消费,是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消费。但对于教育消费切忌不要盲目冲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育盲目性的消费心理表现最多的就是消费动机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考研热”和盲目考研的行为都属于这种现象。追求文凭以加大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砝码是许多女性考研的社会性考研动机之一,这时个人对于考研付出的一切教育消费都属于个人教育高消费。

(二)“女性考研群体”是否能实现考研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我们在购买一个商品的时候,尤其是昂贵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在对商品的性能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购买,因为我们要把这种昂贵商品的效能最大化,以避免消费的浪费。从教育消费的效用来看,近期的效用表现为知识的获得,远期的效用表现为就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这一美好愿望。首先,在决定考研之前,你们要了解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追求能力与潜力及综合素质更高层次培养的教育,而不是单纯获得文凭的教育。其次,在决定考研之后,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考研这种消费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未来的就业市场会有更大的挑战,女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是考查考研消费效用是否最大化的时候,我们积极倡导“理性教育消费行为”。

二、从“入学选择理论”角度出发对“女性考研群体”进行分析

在教育经济学理论中,“入学选择理论”把学生入学选择行为纳入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选择理论的一部分。我们把教育作为一种商品作进一步探讨,研究个人在教育项目中如何选择。因为入学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特点,所以要坚持以下两项原则:首先,每个人吸收、理解和应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时需要相应的能力。其次,在入学选择时应关注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

有些人为了考上研究生而不计专业,不计学校,不计地区。近几年,跨专业考研的队伍愈发壮大,许多考生不仅跨考相关专业,甚至还有人进行文理科间的“大转行”。例如,笔者身边不缺乏考几年换几个专业,结果都均无功而返的实际例子。

对于“女性考研群体”来说,首先,是要认清形势,认清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目标一定是可行的,不要一味的追求当前的热门学科,要从长远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并愿为之奋斗的专业。其次,要对考研的艰巨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再次,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要注意张弛有度,在紧张中懂得放松自己,切不可搞疲劳战术,以身体为代价。

三、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对“女性考研群体”进行分析

研究生接受教育的成本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直接成本支出,主要是读研期间为接受研究生教育而花费的一切有形成本,诸如学杂费、教学设备使用折旧费、教师的工资等等。其二是间接成本支出,又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它包括的是研究生因在读研期间接受教育而放弃了直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机会而损失的收入。研究生教育的收益就是研究生教育投资者接受研究生教育比不接受研究生教育所多得的收入。建议“女性考研群体”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来估算自己的研究生教育收益。如果将来所创造的教育收益不明显,就说明研究生教育的收益率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又因为未来的就业市场是不可估计的,所以,提高研究生教育收益率或者是降低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唯一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结论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第9篇

关键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影响因素;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25―03

投稿日期:2005-12-0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基金资助课题编号:05C690

作者简介:谢小龙(1960-),男,湖南新田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分析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体育营销手段,促使知识女性成为未来体育营销中的亮点,促进体育市场的开发及知识女性本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4个省辖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知识女性。这些城市包括长沙、株洲、邵阳、上海、北京、广州、沈阳、西安、郑州、武汉、深圳、厦门、桂林、福州。

1.2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调查样本总量800人,采取分层随机抽样,问卷回收777份,回收率98.%,剔除无效问卷34份,有效回收率为92.7%。在问卷设计好后,作者选取了37位经济学,体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评分,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1.2.2访问调查法 为了解全面情况,在进行了问卷调查后,又和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座谈;而后,又派调查员走访了长沙、株洲、邵阳等地的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体育用品等体育消费市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论文60余篇,阅读了《消费者行为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相关书籍。

2 结果与分析

2.1知识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结果,知识女性年体育消费500元以下者占68.6%,501―1000元者占16.5%,1 001元以上者占14.9%;知识女性家庭进行体育消费时,由知识女性自己做主的构成比为66.2%,家人共同协商的构成比为22.7%,知识女性不做主的构成比为11.1%;从体育消费结构看,知识女性在过去一年没有进行运动服鞋、运动器材、体育资料、体育、健身健美、观看比赛、体育旅游消费的构成比分别为1.6%、56.7%、48.9%、54.2%、35%、46%和42.6%。由此可知,目前知识女性的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

2.2 影响我国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因素刘志强曾对我国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做过一些分析,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体育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政治因素。这对于分析现代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是有借鉴的。从消费心理角度讲,影响知识男性、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的因素是有差别的。通过对知识女性的体育消费心理的调查,笔者认为,当今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认知、理念、消费意志以及动机、态度、习惯等心理活动,不同程度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2.2.1个人经济收入水平对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起主要影响作用 一般情况,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国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下水平,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家庭还占少数。从调查结果看,月收入1 000元以下的知识女性为23.5%,1001~2 000元者为48.4%,2001元以上者为28.1%。认为经济收入影响自己参与体育消费的构成比为30.6%,居首位。因此,尽管知识女性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解放,但因为家庭的因素,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等,经济收入水平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动机。

2.2.2体育产品质量是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知识女性文化素质高,对体育产品要求也高,品位不一般,与其他女性相比,更善于精挑细选,更讲究耐用美观。从调查结果看,有26.9%的知识女性认为,体育产品质量是影响自己参与消费的重要社会因素,居第二位。

2.2.3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能力是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 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是促成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前提,知识女性大部分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有较好认识,但是很大一部分知识女性体育能力有欠缺,没有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项目,据调查,知识女性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消费兴趣存在着高度相关(r=0.813)。

2.2.4体育文化氛围也是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因素之一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随年龄的增长并接受文化教育和熏陶,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因此,体育文化观念的形成,有它独特的一面,没有直接的教育和直观的熏陶,很难在人的头脑中产生良好的印象。根据调查,有20.1%的知识女性认为,体育文化氛围也是影响自己参与体育消费的因素。改革开放26年多来,尽管知识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但由于所处体育文化氛围的不同,知识女性的体育消费态度,认知和情感存在很大的差异。

2.2.5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因素之一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消费环境,自身所处群体环境、地理环境和体育设施环境。就体育消费环境而言。据调查,知识女性参与健身、健美的环境并不理想,许多知识女性想到环境优雅、设备齐全、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消费环境中去健身,但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知识女性所处的群体环境中,很少看见自由组合的健身群体、女性体育俱乐部。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方、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对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身处体育运动中心区域的知识女性体育消费欲望要比远离体育运动中心区域的知识女性强,她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3体育市场营销策略针对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及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体育用品制造商和中介组织在开发和销售知识女性体育产品时,宜采取如下营销策略:

2.3.1体育产品策略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主要是心理、精神的需要。知识女性情感丰富、想像力丰富,对各种新事物很敏感,对美的追求比较强烈。她们通过购买体育产品和使用产品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感和展示自己的个性,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满足。为此,对体育产品制造商、经营者提出更高要求,体育产品必须从功能、质量、设计、包装、服务等方面去迎合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首先,注重体育产品的内在质量。中青年知识女性比较注重体育物质产品的

性能质量,能让知识女性满意,可谓是较好的质量。

其次,注重体育产品的功能和效用。知识女性购买体育实物产品(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和服务产品(健身运动)都注重较强的功能和效用。华而不实的体育产品(次品运动器械、动而无效果的服务)是不会使知识女性产生购买欲望的。为此,要求体育产品制造商为知识女性开发功能和效用较好的体育产品。

此外,要注重体育产品的外观设计。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选购产品时多数重视产品的美观大方,美而不艳,奇而不特。为此,开发与经营者力求包装、装潢新颖,细致方便、产品命名富于联想,这样可激发知识女性购买欲望。

2.3.2价格设计策略价格问题是体育经营者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最关心和敏感的问题,对中青年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来说,更是如此。“价廉物美”是多数知识女性购买体育产品的基本标准。所以,价格策略包括设立价格目标、选择定价技巧和进行价格调整是激发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关键问题。一是对一般体育产品采取低价策略,对新上市的体育产品、高质量服务产品采用高价策略,在销售途中采取调价策略。二是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级别的竞赛服务设立不等价标准。三是注重体育产品价格的心理功能,使广大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通过产品价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2.3.3促销设计策略促销设计策略是满足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心理最为关键的营销策略。要想扩大知识女性体育消费需求,使知识女性体育消费者乐意购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促销策略。

1)采用体育明星广告策略。知识女性在互联网和电视机前消磨时间长,对阳刚之美的追求甚于其他群体,体育明星广告的形、声、色等特点可以诱发知识女性产生购买欲。一则好的体育广告可能激发更多知识女性加入体育消费行列,一分造词绝妙的广告词可能吸引更多从前对体育赛事漠不关心的知识女性尝试体育消费的效果。由此可见,宣传广告是最佳的促销策略。

2)运用感性促销策略。多数女性消费者购买体育实物和服务时都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一是对某一体育商家或某一运动品牌或某一健身场所产生偏爱,则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成为其忠实的顾客。为此,适当采取赠品促销,试用(练)促销,是开拓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

3)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对于知识女性群体,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如果向她们提供科学而先进的健身方法、可以激发她们的购买欲望。多功能的健身器材、优美的健身场所、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等环境是吸引知识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重要手段。

3 结论与建议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知识女性比例不断增大,已成为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正确引导知识女性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而且有利于繁荣体育市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目前,我国知识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不高,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消费结构仍不合理。

3)影响知识女性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入水平、体育产品质量、个人体育能力、体育消费环境和体育文化氛围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