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6:54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第1篇

一、优化储备布局,增强省级调控能力

近年来,湖北省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工作,全面落实了国家新增湖北省17亿斤地方储备粮计划,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各级粮食部门对所属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政策,不管具体经营。针对原有省级储备规模偏小、省属储备企业实际承储量不到全省总规模的十分之一,省级调控能力较弱、不利于统一监管的状况,我们明确提出了“两主导一集中”工作思路,即:地方储备粮中省级储备粮为主导、省级储备粮中省属储备企业为主导,原粮储备适度向主产区集中。结合落实新增储备计划,着力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支持省局管理的省储备粮油管理公司重组整合了5家市县储备库,直属库达到8家,总仓容15亿斤,罐容3万吨,承储省级储备粮达到9.6亿斤,储备油2万吨。同时,统筹口粮供应和粮油产业发展,推动原粮储备向主产区适度集中,支持就地加工转化,调动主产区抓粮积极性。目前省级储备规模占全省总规模的57%,省储备管理公司承储规模占省级储备的68%,主产区储备规模占全省总规模的86%,省级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二、建立动态储备,实行承储主体多元化

针对地方储备粮承储主体单一、经营管理机制僵化问题,我们把原粮储备与成品粮储备、搞活储备经营与支持粮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破国有储备企业垄断储备粮经营局面,在原有省级储备中安排5亿斤商业储备,择优委托给19家民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平时参与企业加工周转,特殊情况下可投入应急供应。2015年在落实国家新增湖北省17亿斤地方储备规模中,再安排省级商业储备5亿斤,使商业储备规模增加到10亿斤,通过公开竞争办法委托给民营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承储。农发行提供政策性贷款,省财政全额贴息并给予每斤每年2分钱保管费用补贴。同时,我们正在筹建1.3亿元规模的省级商业储备风险金,由承储企业自愿出资、统一管理、风险共担,确保商业储备粮安全。建立商业储备相当于每年给所有承储企业提供了15亿元左右的无息贷款。在当前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形势下,既支持了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又促进了储备粮承储主体多元化。通过几年持续支持,湖北省一批省级商业储备粮承储企业已发展成为省委、省政府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中排名靠前的重点企业。

三、创新储备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几年来,受粮食购销价格、国内外价格严重倒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粮食市场持续低迷,地方储备粮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主动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一是坚持地方储备粮所有权、动用权、监管权不变前提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推进粮食储备企业与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储备粮就地轮换加工和转化增值,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方式,最大限度降低轮换经营风险。目前,全省有21家承储企业积极同加工企业联合,建立“订单式储备”,实现了储备企业与加工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有近60家市县级储备企业实行多元结合模式,放大了储备粮的市场效应,降低了经营风险。二是针对湖北省粮食品种结构变化、优质稻比例达到80%以上的实际,组织开展优质稻储存试验,缩短优质稻储备粮的轮换周期,促进粮食保值增值。三是保持地方储备结构相对稳定前提下,以市场和消费为导向,积极探索“以销定储”新模式,适当增加小麦、优质稻等适销对路的品种,促进储备粮轮换销售,降低轮换价差损失。通过推动储备企业与加工企业合作,储存优质粮,一年一轮换,由加工企业按锁定的价格进行新陈置换,加工企业获得了稳定粮源,节省了收购贷款利息;储备企业规避了轮换亏损风险,达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通过全面推进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创新,2014年以来全省地方储备轮换减少亏损1亿元以上,遏制了普遍亏损局面,保证了地方储备粮的正常轮换和可持续发展。

四、引入外部监督,进一步强化监管效力

为克服粮食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去年初,我们主动引入外部监督,会同省财政厅、省农发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地方储备粮联合监管的意见》,建立了地方储备粮联合监管制度。每年联合组织地方储备粮库存检查,在2014年选择2家储备企业开展审计试点基础上,2015年配合省审计厅开展了全省地方储备粮全面审计。审计报告在肯定湖北省地方储备粮总体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针对审计反映的突出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全面汇总梳理,共梳理出6大类17小类115个问题。组织局监督检查处对粮食系统7起重点案件进行协调查处,局监察室对局直企业违纪违规问题进行查处,分清责任,问责追责。全省共查处地方储备粮管理违纪违规案件18起,问责追责76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7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8人;局机关及直属单位8名副处级以上干部被问责,3人被移送司法机关;3起典型案例全省予以通报,在全省粮食行业引起强烈震动和有效震慑。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储备粮管理法规制度,把好的成功做法用规章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先后提请省政府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了《湖北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会同省财政厅、省农发行、省审计厅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市县储备粮油管理创新的意见》、《湖北省省级商业储备粮油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规定,初步形成了地方储备粮的制度体系。2015年,结合审计发现问题,对近几年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修订完善,查找堵塞制度漏洞,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推动地方储备粮管理逐步走上法治轨道。

五、推动科技应用,促进储备管理现代化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第2篇

从1998年开始,作为粮食流通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些成果在国家粮库建设中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管理和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全面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使我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储藏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国债建库催生集成创新

(一)改变储粮落后状况是“四合一”技术研发基本目标 建国后至1998年以前,我国粮食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粮食储备数量相对较少,对仓储设施需求不高,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建设标准很低,配套设施设备少,保粮技术比较落后。相当部分仓房是上世纪50年代仿造前苏联粮库建设的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设施陈旧简陋,只能保证粮食不被日晒、雨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很差。由于保粮技术落后,储粮安全主要靠人工艰苦劳动来保证。粮温测报靠人工入仓检查,时间长,效果差;害虫防治由人工进仓投药完成,作业有一定危险,而且用药量大,杀虫还不彻底;粮食出入库作业要靠人背肩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粮食损耗严重。因此,当时我国大部分粮库的原有仓房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品质良好的要求,科学储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建立粮食储备保障体系亟需攻克的难题。

(二)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为“四合一”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提供难得机遇为应对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筑牢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6月决定发行国债用于建设包括储备粮库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国家共分三批安排了国债粮库建设项目。一是1998年安排172亿元建设25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二是1999年和2000年国务院又决定再投资150亿元分别建设两个100亿公斤仓容规模的国家储备粮库。三是2002年和2003年再次安排21亿元投资用于粮食仓储设施的完善配套和功能提升。三批国债粮库建设共投入资金343亿元,建设储备粮库项目1114个,建设各类专项工程1936个。共建成储备仓容510.5亿公斤。这是我国历史上集中建设粮库仓容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全国粮库有效仓容到2005年末达到2600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国债粮库项目主要建设了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仓型,实现了创新推广现代化仓型、改善储粮设施条件的重大飞跃。其中高大平房仓是主导仓型,占新建仓容的83%。仓房跨度从21米到72米不等,散粮装粮高度一般为6米,单仓容量可达500万公斤,是旧式平房仓的2~3倍、苏式仓的5倍。浅圆仓占新建仓容的10%,是一种占地面积小、单仓容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新仓型,可同时满足中转和储备的需要。

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作为储备粮库,因单仓容量大、堆粮高,储粮周期长,配套设备要求高,原有的仓储技术、工艺设备及作业方法已不适应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的要求,创新研发推广亟待突破。为此,原国家粮食储备局组织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广大科技人员克服困难,很快形成科研成果,“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推广应运而生。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子丹等有关科研人员是全行业科研队伍的突出代表,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为推广储粮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四合一”储粮技术彻底解决了高大平房仓和浅园仓储存粮食面临的粮堆环境复杂、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易发热霉变、害虫易扩散、熏蒸杀虫不彻底以及储粮品质陈化快等难题。总之,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将“四合一”储粮技术研发成果作为解决新型粮仓建成后安全储粮的主要支撑,保证了项目的投资效果,确保了粮库安全储粮和高效运营,提升了粮库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同时,国债粮库从项目建设和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研发应用的新要求,提供了广阔的集成试验空间,促进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的研发集成,推进了技术成果在粮食行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库建设和粮食仓储技术水平。

二、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在于转化应用。为做好“四合一”储粮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国家粮食局高度重视“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家投资建设粮库项目中的推广应用,重点抓了通用图设计技术集成、实仓试验完善标准和设施建设与改造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采用通用图设计,全面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1998年三批国债投资粮库建设项目启动之初,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粮食储备局为选好储备粮库建设的仓型和储粮工艺,专门委托国贸工程设计院、郑州科研设计院、无锡科研设计院、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在总结我国粮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建设经验和储粮技术,编制各种仓型通用设计图纸。请郑州粮食学院、郑州粮油食品建筑设计院结合仓型通用图设计制订了统一的安全储粮工艺技术要求。1998年第一次编制《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仓型设计选用图集》和《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储藏工艺设计图集》并推广使用,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对设计图集作了修订完善。该套通用图在2004年荣获国家第七届优秀标准设计金奖,2 009年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颁发的建国60周年“作用显著标准设计项目”大奖。

国家粮食局还了《中央直属储备粮库浅圆仓设计暂行规定》、《200亿斤国家粮库平房仓通用施工图优化设计统一技术规定》、《国家粮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和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粮库建设历史上第一次将安全储粮、作业装备、信息管理、质检监测等技术与粮库建设全面结合实施,彻底解决了以前存在的粮库建设与建成后使用“两张皮”的问题。建库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了多次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烘干机、吸粮机等一类设备的公开招投标,组织了三期大型粮仓设备展览会,促进了科研与设备制造的有机融合,使粮食仓储设备质量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批国债粮库项目所建粮库全部配备了“四合一”储粮技术系统,共配备粮食检测系统1169套,环流熏蒸系统1118套,购置计算机6213台,谷物冷却机645台。

(二)通过大规模实仓试验,不断完善“四合一”储粮技术 “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是粮库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推广之初,四项新技术

研究成果只在少数库点做过一些单项试验,尚未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进行系统生产试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尚需完善,粮库管理和技术人员亟需培训。为此,国家粮食局组建了粮食储藏技术咨询专家组和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检测等专项技术组,从1999年到2000年分别在全国13个省(区、市)的21个粮库,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产性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试验数据,编制(修订)了《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浅圆仓储粮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规程和标准。配合生产性试验,国家粮食局编印了《储粮新技术应用简报》30多期,很好地指导了新仓储粮工作。总结生产性试验成果,编制了《储粮新技术教程》和四套多媒体教材,举办仓储技术培训班,先后为全国近千个粮库培训了一万多名技术骨干,为“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使用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继续推广应用“四合一”技术,全国粮食仓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将“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保障储粮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工程建设标准和粮食仓储技术规范,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力推进转化应用;二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现代物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突出国家补助投资重点,引导企业在粮食现代物流、粮库建设、维修改造项目中积极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三是将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作为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企业的必备条件,明确标准和要求,严格审核,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认定的1906家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全部采用了该技术;四是把采用“四合一”储粮技术纳入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国326家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上述措施,“十一五”期间,无论是中央投资安排的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现代物流项目,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省级储备粮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以及粮库维修改造项目,都广泛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技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粮库有效仓容中应用“四合一”新技术的比例比2005年底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应用技术增加40%以上。全国共有1.29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专业的环流熏蒸设备,占总仓容的40%:1.76亿吨仓容的仓房装备了计算机测温系统,占总仓容的54%;2.44亿吨仓容装备了机械通风设备,占总仓容的75%;南方地区粮库共装备谷物冷却机1029台,基本上可满足高温高湿地区低温储粮的需要。

“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全国粮库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保证了粮食安全储存,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粮情电子检测实现了粮情变化的动态监管,为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采取机械通风、低温冷却、环流熏蒸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粮食虫、霉、鼠害发生,控制了水分减量,减少了粮食数量损失。二是保证了粮食品质,提高了粮食耐储藏性。以低温低氧和物理防治技术为主,辅以必要的低剂量、无残留的化学药剂熏蒸,减少了药物污染,实现了绿色环保、安全储粮。试验表明:储存三年后的粮食与当年新粮的品质没有差异,各项卫生指标安全可靠。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已被全面消除,储粮损耗也从“十五”初期的4%降到目前的1%以下,体现粮食新鲜程度的宜存率指标从以前的70%上升到99%。三是提升了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仓储管理水平。粮库项目建设与“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粮库保管化验和仓储企业管理队伍,大幅提升了粮食流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彻底改变了粮食仓储落后面貌。

三、创新发展提升建设水平

创新发展永无止境。根据《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粮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通过编制和实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和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继续做好新技术、新材料、新仓型、新设备在储备粮库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粮库维修改造、农户储粮等重大项目上的成果转化。特别要突出国家投资补助的引导作用,在项目设计和安排投资中优先支持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的设施建设和储粮新技术的应用。

(二)加强储粮新技术研发应用 一是加强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储粮。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适用仓型和保温隔热工艺,筛选性能优良的粮仓反辐射热和隔热材料进行应用示范。研究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粮种的最佳干燥模式,推广高效节能、低增碎的粮食烘干工艺和设备。三是加强智能粮库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开展智能化粮库建设,创建粮食信息化宏观调控平台,实现对储备粮管理信息的集成与监控。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第3篇

论文关键词: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储备系统;人才培训

2010年以来,上海市电力公司率先在国家电网系统试点推行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以来,新组建的上海久隆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隆电力)整合了原市区供电公司所属的4大集体企业,成立了新的久隆电力,其业务范围也由过去的以电力工程总承包为核心,转变成为以电力工程总承包和电力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发展模式。随着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好人才储备,适应企业快速成长需要,已经受到公司上下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久隆电力对人才储备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在一年多的实践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企业输送了各类人才累计超过320名,有效保障了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也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久隆电力人才储备系统实施的经验,以期为类似的电力集体企业解决人才结构性缺员问题提供借鉴。

一、久隆电力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及问题梳理

新组建的久隆电力整合了原上海市区供电公司所属的各类控股多种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全口径员工人数达1630人,多种经营从业人员中全支集(即主业支援集体,编制属主业)人数为1126人,集体编制人数504人。尽管人员数量众多,但由集体企业性质所决定,一部分人员为主业安置型人员,导致久隆电力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关键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久隆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结构亟需优化

从年龄结构上看,工程类分(子)公司员工平均年龄超过47岁,年龄结构明显老化,青年员工只占20%,而科技类分(子)公司又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年员工只占14%,缺乏具有一定经验的员工,对公司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从学历上看,员工总体上学历层次偏低,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36%,具有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员工更少,从整体上影响久隆电力未来的竞争力和成长性。

从工程类分(子)公司职称结构看,员工职称等级比较低,中高级职称仅占职工总人数的5.57%和0.98%。工程类分(子)公司与市场上的标杆企业差距非常明显。

2.关键岗位人才储备不足

久隆电力及其所属电缆工程公司具有一级总承包资质,其“名义上”已经具备一级项目经理40人,但是专职的项目经理中4/5并不具备一级资质项目经理证书,造成证书与岗位分离。公司非常缺少既具有证书又胜任项目经理岗位的人才。另外,公司建造师、安全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数量也有一定不足。久隆电力人力资源实际现状与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缺乏人才成长竞争机制

受体制影响,久隆电力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无法引进企业需要的关键人才;晋升机会不太多,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不强;kpi考核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考核结果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偏于形式化;没有一套科学的人员测评系统,人才也不能合理流动。

造成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人才储备与评价机制,以致于人才不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脱节。基于这种考虑和认识,久隆电力借助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之机启动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工程。

二、发挥人才“蓄水池”效用,构建人才储备系统平台

1.人才“蓄水池”的概念

人才“蓄水池”工程是久隆电力启动的在企业内部培训、培养、储备优秀管理人员的一项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是面向企业内外遴选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一线岗位开始实习,通过在项目部、基层单位和本部职能部门岗位培养,使其熟悉公司业务模式与运作,从而将其逐步培养成为公司业务或管理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专家人才队伍,企业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跟踪机制,让这些专家人才参与到企业管理和发展中,形成潜在的专家人才库。它是通过这两方面“储备”,使人才数量和结构能够满足久隆电力发展要求的一项系统工程。

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要以获取人才信息为核心,借助内外部人才市场,在内外部人才信息与内部人才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存”。其好处是:一方面,延长了企业对于人才的考察期,可以提高人才甄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储备了足够的人才信息,可以提高公司人才招聘的及时性。

2.人才储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久隆电力人才储备系统是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以人才(人才信息)的输入、输出为要件,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存储、更新、甄选等功能。

(1)系统输入。系统输入端明确了输入对象、输入标准及信息获取通道等问题。在获取大量基础人才信息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进一步的评价,然后才能进入战略性人才储备系统的人才蓄水池。人才储备的实施步骤是:

1)人才需求预测。根据久隆电力“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公司人才需求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围绕企业愿景组建的电力科技研发人员、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工程管理、项目投资管理等战略性人才,以及依据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拓展急需的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综合服务以及采购、法务、工程预算等相关人才。

2)人才信息收集。人才信息的收集是人才储备系统建设的基础,采取内外部两种方式相结合搜寻相关人才信息。研究表明,各个公司60%至90%的领导岗位都是由通过内部晋升的人员担任的。这些人才的专业经历和受过的专业培训是晋升的台阶。因此,久隆电力非常注重内部人才的挖掘,并尝试采用人才派遣的方式挖掘外部人才,由人力资源部专业人员负责填制《人才储备信息表》。

3)人才入池评价。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内外部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前期收集的人才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哪些人才可以进入公司的人才蓄水池。评价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前期填制的《人才储备信息表》。人才信息入池评价只是初步评价。久隆电力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还需要通过面试、笔试、心理测试、情景模拟等手段,最终做出较为科学全面的测评。

久隆电力人才入池评价除了重点关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身体健康等共性标准外,还重点关注岗位任职标准和个人成长性、适用性及职业性等的个性标准。对于同一职位,原则上都要有3-4份人才资料的储备。人才的匹配度根据初步评价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经过专家评价认定通过的人才信息,即可进入久隆人才蓄水池,人力资源部负责录入相关人才储备管理信息系统。

4)入池人才管理。对于进入人才蓄水池的外部人才,久隆电力通过组织相关研讨会、交流会、项目短期合作等方式进行联络,以体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增强企业以人为本的用人形象。对于内部人才,久隆电力则以培训成长为主。一方面,公司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及其具体的工作性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则引入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挖掘各类人才的智慧和潜能。

5)人才考核评价。根据企业每年制定的培养计划,久隆电力人力资源部组织定期进行考核。对于确实取得实际效果并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现的入池人才,人力资源部进行备案并记录进入人才储备信息管理系统,还对整个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6)系统信息更新。对已进入人才蓄水池的人员涉及主要职务变更、工作调动、职务调整、重大奖励、调离本企业或离职(含退休、死亡等)以及新增的符合条件的新入池人选等重要变动信息随时更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系统输出。系统的输出是对人才蓄水池人才信息的综合运用,即根据公司人才需求,对人才蓄水池的人才做进一步的面试、测评,以招聘其进入久隆电力相关岗位。

1)输出方向。人才信息输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招聘程序进入久隆电力对应岗位,二是由于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人才个人意愿等原因,将该人才信息清除出人才蓄水池。

2)输出程序。从人才储备系统输出人才,原则上依然需要通过公司《员工管理办法》规定的招聘流程,即要通过面试、体检、品德鉴定等步骤,然后签订劳动合同。

人才输出后,人才信息依然保留在久隆人才储备系统,并对该人才日后的工作情况继续跟踪评价,并记录在人才储备信息系统存档。

三、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的应用与实践

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分准备、实施、阶段性评估三个阶段开展实施。

1.准备阶段

2010年1月起,根据上海市电力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久隆电力结合人力资源子规划的制定过程,全面分析、审视人力资源现状,对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涉及管辖范围内的全部64家公司(含原4家集团公司本部)的电业编制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人员结构统计、分析,针对公司实体化运作和工程总承包要求,对工程类公司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到具体措施,为人员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还建立和完善未来人才需求岗位的《岗位描述》、《岗位任职资格标准》、《招聘管理流程》、《录用管理流程》、《合同(协议)续签流程》、《离职管理流程》、《工资结算流程》等配套制度和措施。

在此基础上,久隆电力领导层和人力资源专家根据近期发展规划和岗位设置原则,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确定部门、机构的定岗定编(其中公司本部定编105个,15家基层单位专职及以上岗位定编455个)。

根据电力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和企业发展要求,久隆电力将近期人才目标分为四类,由电力科技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工程专业技能、综合服务等人才组成,初步预测目标需求人数分别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才50人左右;电力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150人左右;电力科技专业技术人才100人左右;综合服务专业人才50人左右。这些人才缺口按计划逐步实施,每年需引进或培育70人左右。

公司还研究确定了人才储备系统管理办法,做好相关组织、人员保障工作。至2010年6月,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2.实施阶段

久隆电力实施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以来,2010年上半年,久隆电力在企业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根据企业对“蓄水池”储备人才统计分析功能的需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进行完善和升级,全面实现了系统输入与输出设定的全部功能。

在此基础上,久隆电力全面开展内外部人才信息搜寻和培育工作。公司建立的人才“蓄水池”着重从以下5个方面做好工作。

(1)敞开视角,建立人才“蓄水池”。公司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专家在人才选拔和梯队建设上承担更大的责任,用心研究目标人选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及心理状态,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挖掘培养后备人才。久隆电力结合年度人才招聘工作,每年都有选择、有目标地招聘“蓄水池”人才。对入池人才管理,公司借助系统管理平台,根据民主推荐得票率、个别访谈记录、年龄、学历职称条件等,形成入池人才考察报告,经报党委会讨论同意后,初步建立公司入池人才人事信息档案,为后备干部考评提供依据。

(2)循序渐进,全力培养梯队人才。久隆电力根据入库人员的核心优势安排合适的岗位和工作,并根据核心能力与职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一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项目共50余项,参加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次,有9人获得一、二级建造师、经济师、监理工程师等证书,组织92人参加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复证等培训,150余人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造价员、合同员等复证及培训,280余人次参加安全生产三类人员继续教育、安全干部、消防安全等培训课程,并对取得企业急需的各类资格证书的员工进行了奖励,对引导员工主动参与学习培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鞭打快牛”,让储备人才在压力中成长。久隆电力给予梯队人才能力发挥的空间和绩效目标的压力。为了加速其成长,公司实行“鞭打快牛”,将纳入“蓄水池”储备系统管理的人才全部安排在生产和服务一线,给他们压担子,使其接受一个又一个高目标的压力,督促其全身心应对挑战,在学习中提高,激发潜能,提升素质,良性竞争,让人才在压力中成长。一年来,在久隆工程分公司、电缆工程公司工程一线的储备人才有1人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人获得上海市文明服务标兵,5人被评为闸北区青年岗位能手。

(4)竞争考察,大胆使用梯队人才。久隆电力在选人用人上,坚持有德有才者,大胆任用;有德小才者,量才录用;无德有才者,坚决不用。领导干部首先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把确实是基础好、作风正、有朝气、能力强、有潜力、能服众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看准就用,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年轻人才的特长和才能,还能防止埋没优秀人才,使其职业生涯更加明确。经过努力,一年来,久隆电力共提任中层干部46名,调整中层干部岗位10余名,有效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保证了公司改革的平稳过渡。

(5)关心爱护,鼓励储备人才健康成长。久隆电力各级领导干部非常重视“蓄水池”中的人才管理,经常通过座谈会、一线慰问、集中培训、讲座等形式,在思想上关注,在工作上帮助,在生活上关心,做青年人才的知心朋友,让其时刻感觉被重视,令其保持旺盛的工作劲头,对单位的培养感怀在心,自觉做到司其职、尽其责、使其智、成其事。公司还进一步严格监督机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增强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并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促使其在前进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第4篇

图形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影、视频、游戏以及动画的制作,而图形处理系统(GPU)的出现极大的增大了SoC设计及验证的复杂度,作为SoC对外的总线接口,PCI主机接口的设计实现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并成为图形处理SoC设计过程中的功能、性能以及进度保证的瓶颈。PCI主机接口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则会直接影响到图形处理SoC的功能、性能以及进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图形处理系统应用的主机接口架构。从图形处理系统设计角度,提出了总线架构下主机接口的设计,实现了图形处理系统通过总线与CPU之间的交互,完成了主机通过配置通路对图形处理系统的中断控制以及主机通过调试通路加载命令解析程序等功能,在系统设计阶段,有效提高了准确性和验证的完备性。

关键词:

图形处理系统;主机接口;调试通路;配置通路

GPU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系统复杂度急速增加,前期设计测试验证的难度也随着增大。[1][2]主机接口在GPU中的应用,对GPU整体的功能、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GPU内部而言,其内部处理单元众多,各个处理单元之间数据交互同样异常复杂。[3][4]主机接口作为图形处理系统的外部接口,通过总线完成与外部处理器的通信功能。[5]实现客户端与图形处理系统间的OpenGL命令传输,以及模板、纹理等图形数据的传输。另外,外部主机通过主机接口对图形处理系统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图形处理功能。[6]

1主机接口设计

主机接口实现OpenGL命令和图形数据的传输。实现主机对图形处理系统内部体系结构寄存器的配置;PCI核后端逻辑与图形处理器IP核流水线各级的接口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最终完成设备与PCI总线的连接,在CPU与图形处理系统之间建立了快速通信链路,完成图形处理系统中用户可访问寄存器的配置及CPU与图形处理系统之间大批量数据传输等功能。

2主机接口从通道设计

2.1配置通路设计配置通路实现PCI总线对图形处理系统寄存器的读写访问。[9]根据各个模块的不同时钟实现异步时钟同步处理。配置通路架构如图1所示。配置通路包括地址译码、时钟同步以及寄存器实现。主机发起寄存器访问操作,经过地址译码将寄存器访问控制信号、数据及地址由总线时钟同步到相应时钟域,并输出至图形处理系统各个模块的寄存器接口。[10]图形处理系统的控制寄存器也在配置通路内完成,这部分控制寄存器实现了图形处理系统与总线的中断机制以及基本控制功能。

2.2调试通路设计

2.2.1概述调试通路实现外部主机对图形处理系统中命令处理单元和存储管理与控制单元的数据读写访问。[11]

2.2.2命令处理器通路设计外部主机通过调试通路命令处理器通路将命令处理单元解析OpenGL命令所需的汇编指令写入命令处理单元内部缓存中,为避免访问命令处理器与访问存储管理控制通路冲突,添加使能命令通路寄存器,以保证访问命令处理器与访问存储管理与控制通路相互独立,避免了测试及应用中因通路互相影响引起功能问题。访问命令处理器通路时,支持主机单拍及Burst操作,在上电复位撤销后,由主机加载命令解析程序,用来判断、透传OpenGL命令。[12]

2.2.3存储管理与控制通路设计主机通过调试通路通过存储控制与管理单元对外部存储进行读写操作。[13]主机访问存储管理与控制单元,由于作为调试通路,对存储管理与控制单元而言,主机操作在其内部仲裁时优先级最低,所以为保证主机能够正常对高速DDR进行读写操作,达到调试目的,在主机接口后端逻辑设计中需对读操作进行独立控制,以满足主机发起读写操作时存储管理与控制单元暂时未能正常响应的条件。[14]

3主设备通道设计

图形处理系统通过主设备通路在命令处理单元和DMA控制单元之间建立快速数据传输链路,将绘图命令和绘图数据从外部主设备传输至图形处理系统内部,完成快速数据传输功能。命令处理单元与DMA控制单元分别作为主设备请求总线时,完成主机端与图形处理系统之间的大批量数据传输;命令处理单元与DMA控制单元同时作为主设备时占用PCI总线的数据通路选择功能。

4结论

通过本文所述PCI主机接口的架构设计,对GPU系统的设计验证工作带来如下两点:1将针对GPU内部各个运算单元的异步时钟同步处理统一由PCI主机接口配置通路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机接口与GPU各个运算单元之间的寄存器接口保持了结构了上统一,有效减少了后端设计、后仿真阶段的工作量;2调试通路的应用使得主机能够在设计初期完成对外部存储资源的验证,同样,增加的由主机直接读写命令寄存器命令加载通路,能够允许主机已更加零活的将命令处理单元解析OpenGL命令所需的汇编指令写入命令处理单元内部缓存中,在功能验证的源头保证了命令解析的正确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主验证的灵活性。

5结束语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第5篇

关键词:仓储式机房EPC工程总承包模块化装配化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一、仓储式机房试点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仓储式机房是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由独立运行的多个模组复制扩展便可构成仓库级的大型数据中心,其采用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具有建设成本低、部署速度快、应用推广方便等特点。为了验证仓储式机房在低成本、高效节能、快速部署方面的优势,本试点工程项目采用“集成商总承包”方式建设,即EPC工程总承包模式。

二、试点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流程及主要建设内容

1、试点工程总承包模式分析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又称交钥匙工程总承包,即工程总承包方按照与业主的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2、试点工程建设流程

设立工程总承包项目部,指定项目经理,项目部下设设计组、采购组、施工组、财务组、综合组等。项目部制定了《仓储式机房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办法》和《仓储式机房试点工程项目招标采购流程》,并编制总承包项目进度计划、质量目标和成本计划。

3、试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3.1、试点工程建设内容

本试点工程为改建工程,原厂房为地上一层,建筑高度9.99m,屋架下净高8m;改建后为地上二层,一层层高4.8m,二层层高3.2m。

该试点区域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形式,2层钢框架结构体系,机房净高8m,主要功能包括试点机房、参观廊、楼梯间、配套的水泵房及设备平台。

3.2、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特点及施工难点

由于仓储式机房是一项全新的机房建设方案与建设模式,对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各方面都需要摸索前进。

1、项目管理方面

试点采用的新理念、新技术较多,项目部需要与设计、设备厂家等做到充分沟通与了解,同时要综合协调土建、动力、机柜建设、采购、维护等多部门,并做好合同管理及项目的功能定位和进度里程碑事件。

2、设计方面

项目第一次尝试整体设计,设计内容从土建、机电延伸至策划、设备研发、机改、维护手册、系统测试等等多个新领域,从单纯的设计向咨询与技术集成的方向转化,设计需要面对的新领域与新问题比较多。

3、采购方面

试点应用了一系列空调、电源等新技术设备,对采购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

4、施工方面

试点项目探索的新领域多,工程需要顾及现场条件的不可控因素相应较多,在施工过程中部分工作按设计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进行临时变动和修改,对工程工期和进度计划影响较大,如何为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创造有利条件,将是总承包项目现场管理的重点。

试点项目总工期较短,土建、机电、机房专业不同的施工队伍共同施工,场地拥挤、周围环境和设施条件差,施工组织协调的难度较大,如何处理好三个标段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将是总承包项目施工组织的难点。

三、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中的进度和费用综合控制

1、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进度计划及控制

1.1、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总进度计划

工程总承包项目部按照《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05)和同类工程经验,充分利用设计院现有的人力、技术、信息和项目管理等资源优势,对试点工程进度进行有效计划与合理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详细合理的总承包项目进度计划。项目部管理人员按计划严格控制项目节点进度,跟踪、控制各实施阶段的进度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总的工期要求。

2)加强对专业分包队伍的考核管理,落实分包责任制,合理配置人员、机械、材料等资源。

3)现场管理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帮助协调、及时解决施工中影响进度的各种问题。在土建施工和室外设备安装中,现场管理人员重点对基础开挖施工、钢架结构安装、电气施工、室外冷水机组安装等施工安全重点环节进行检查和控制。

1.2、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进度优化与控制

1)基础混凝土的养护:施工规范规定基础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为10天,但是由于室内温度低,养护15天后基础混凝土的强度才达到设计强度的70%,其施工荷载和设计荷载基本达到一致,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经过与设计组的同事们进行合理的讨论和分析,认为基础上面可以覆土,不会影响其养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工期浪费。

2)室外机的安装:在室外冷水机组安装时,由于厂家技术人员对现场条件考虑的不是很周全,比如行车路线少、路面地下管线多、现场路面能运行的最大吊车载重有限,导致室外机不能正常安装,工期延误1周。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情况,仔细研究各种可行方案,最终确定采用人工推运安装的方式,耗时10多个小时,安全地把机组安装成功。

3)空调室内机的安装:在模块A室内机安装时,由于建筑设计在考虑分割墙的情况下没有考虑钢架楼梯固定问题,土建施工时,为了将钢架楼梯固定,导致隔墙向机房内侧移动10公分左右,而建筑图纸没有及时更新。盾安室内机安装人员按原图与隔墙距离施工,导致室内机组与机柜偏差7-10公分,左侧冷凝管在机柜上方,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解决对策,最终采用对管道连接点做好焊接及防漏水保护,并对管道进行试压和保温,最后通过试水确定其影响性不大,不会带来机房安全隐患。

4)新风机组的安装:在二层新风机组安装时,在进行焊接的时候钢梁的安装按结构图纸施工,导致新风机组整机无法搬运进去,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经过与厂家反复沟通协商,决定将机组拆成几个部分,吊装到二层后再进行重新组装,拆小了安装来解决问题。

5)水管道试压及清洗:管道安装完成后,项目组现场管理人员与设计及监理一起制定管道试压及清洗方案,并且对管道设计中遗漏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包括增加了过滤阀,解决了冲洗中存在的死角,消除了微小残留物进入机组对机组的破坏等。

6)工期的控制及拖延:施工企业所采购的设备在采购期内一拖再拖,造成设备采购进度延期,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计划;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在施工期间缺乏对施工人员、材料、机械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严重影响了施工效率。现场土建施工从2012年8月中旬开始,具体的工期进度为3个半月,应该是在2012年11月底完工,但实际上是2012年12月底完工的,耽误了整整1个月。分析如下:土建施工队由于室内温度低,导致其基础养护耽误了5天,机电安装队采购的配电柜及电缆由于发货慢导致其安装耽误了7天,设计院由于修改方案导致土建施工队增加工作量耽误了8天,机房监控安装单位龙控方面由于人手不够、调试工作量大等原因,其安装工期耽误了10天。

2、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变更管理及费用控制

2.1、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变更管理

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变更审批流程见下图:

图2-1试点工程总承包工程变更流程图

2.2、试点工程总承包项目费用控制

图2-2试点工程变更原因引起的变更成本所占比例图

1)设计环节:由于本工程为试点工程,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根据需求变化产生变更,由技术原因引起的设计变更占总变更成本的40.9%;由各专业配合引起的设计变更占总变更成本的1.6%。

2)采购环节:防火封堵、电伴热、增加的管道及蝶阀等没在清单中体现,其增加成本也没在投资中加以考虑。由于工程量清单不明确引起的设计变更占总变更成本的47.2%;

3)施工环节:由于美观原因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设计变更分别占总变更成本的5.4%和4.9%。

四、结束语

目前,在工程的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甲方的施工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对整个的工程进行监管和控制,有效地推动整个项目工程的进展。综上所述,甲方对整个项目工程的管理作用已经日益显著,因此就需要科学家密切的注意和研究,从实际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全新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项目管理工程的开展和进步。相信在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下,甲方的优势作用可以更好地在项目工程管理中进行。

Analysis of warehouse-style communication room pilot EPC project management integrated schedule and cost control

WANG YueCAO Kun-yuanJI Peng-fei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Beijing 100080)

Abstract:

Key words:

作者简介:

王悦(1977-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通信楼宇及塔桅设计,北京,100080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第6篇

关键词:土地储备;模式比较;模式创新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是城市政府为培养和规范土地市场,盘活企业存量土地资产,有效解决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产生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制度创新的产物,现已成为推进土地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新的突破点。然而,目前所建立起来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模式在实践中都出现一些问题,因此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研究就成为了学术界与政策层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比较我国目前几类典型的土地储备模式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储备模式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改革提供借鉴。

一、土地储备模式

我国于1996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城市土地储备机构,随后杭州、南通等城市相继建立了城市土地储备机构,截至2003年,全国已建立各级土地储备中心1600多家。由于国家并未对此做任何原则性的规定,各城市纷纷结合当地土地管理实际,自主创新,尝试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并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作模式。由于各城市间的差异,各地建立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不同,实际运作模式也有所不同。综合分析目前国内正在实施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作模式及机构设置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市场混合型。

(一)市场主导型――上海

1996年8月,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出让机制,根据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储备土地,并将经过开发的储备土地投放市场。上海模式的特点在于土地发展中心根据自己的储备计划和市政府的要求,通过与被收购单位协商,确定土地收购价格或约定土地收益分成,并由发展中心支付收购金,从而取得土地并按现行规定办理土地过户手续。储备机构取得土地后负责对土地进行简单基础设施配套,由土地管理部门出让给新的土地使用者。在土地收购储备机制设置上,属于单一结构模式,即只有隶属于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土地收购储备的全过程,并按“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建立市、区两级,以市为主的土地储备网。

(二)政府主导型――杭州

杭州市土地储备工作其运作方式为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以实现行政主导与市场运行有效结合。其土地储备机构由两部分组成,属于双结构模式。杭州市的土地收购储备委员会是由分管市长牵头,主要职责为制定有关土地储备和出让的政策、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落实资金、审查年度计划执行和资金运作情况以及监管国有土地资产的运作等。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是土地储备体系的执行机构,受土地收购储备管委会的领导和监管,主要职责为根据委员会制定的收购计划适时进行土地收购,根据规划及市场需求储备土地,经营管理依法收回的违法用地并纳入土地储备体系,多渠道、多途径地筹措资金,以及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投放市场的准备工作等。其主要特点在于政府垄断收购和储备,土地储备中心代表政府依法收购土地。在土地收购的众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强制性特点。

(三)政府市场混合型――武汉

武汉的土地储备将统一征用集体土地、土地收购储备、土地供应、土地交易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多项联系紧密的业务工作组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双核心双支撑一纽带”的运作模式。其特点在于以土地整理储备供应中心和土地交易中心这两个中心为核心、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交易许可制度这两个制度为支撑,以市场为纽带,实现了土地整理、收购储备、土地交易“一条龙”的管理体系。通过“三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以实现土地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武汉土地使用者可以通过土地交易许可制度来处理部分土地,允许土地使用者提交交易申请,获得许可后在土地有形市场进行交易,而政府可以采用先买权购买其中部分土地作为储备。交易许可和先买权的使用是武汉模式的鲜明特色。

(四)各模式的比较研究

市场主导型的重点在于通过土地储备来实现土地的保值、增值,力求土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其优势在于程序简单,土地进入市场速度较快,政府在土地的开发投资可以较少。市场主导型模式规定了储备土地的范围,但是对于范围内的土地收购并不具有强制性,且土地储备机构的职能定位明确,权利义务的设定都基本在当前法律框架范围内。但是由于过于强调市场化,类似于一般开发商的买地行为,若与被收购单位在价格等方面协商不成,土地储备将无法进行;并且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能有效地抑制“隐形土地市场”,削弱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不利于实现土地一级市场的集中管理。

政府主导型将土地储备作为一种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手段,增强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其模式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土地储备委员会作为决策层充分研究各项政策,能有效协调各部门关系,对土地储备机构起到领导和监督的作用,而土地储备机构作为具体实施的单位,更能起到连接政府和土地市场的桥梁作用。但是,这一模式由于政府的垄断,制约了土地的市场化进程,而且强制要求储备范围内的土地全部要求纳入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给储备中心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和金融风险。

在混合型模式中,土地储备与土地交易许可得到无缝的链接。土地交易许可制度的出台,活跃了土地二级市场,并且很好地解决了非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以及属于储备范围但不宜收购土地的问题,这种有选择的储备大大减轻了储备机构的金融压力。但其缺点则与市场主导型一样,削弱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实际控制力,不利于实现土地一级市场的政府垄断。

二、模式创新

经过国内各种土地储备制度模式的比较,无论从土地储备产生的背景还是土地储备的意义来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应以强化政府对土地市场调控和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为最终目标,以行政指导和市场运行相结合的政府主导型作为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一)土地储备初期的模式选择

考虑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和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土地储备的初期发展阶段,盘活存量土地和建设市场机制为其主要任务,而储备机构的资金有限,如果采用政府统一收购储备范围内的土地,会形成资金供求严重失衡的局面。因此在城市土地储备初级阶段的可以结合武汉模式中的交易许可制度,一方面将一级市场规范在适当范围内,并活跃了二级市场;另一方面,有选择的储备土地大大减轻了储备机构的资金压力。反之,如不顾资金缺乏的事实硬性实施,将难以保证土地储备制度目标的实施,甚至走到目标的反面。

(二)土地储备成熟期的模式优化

土地储备成熟期的模式优化的对象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具体的优化路径如下:

1、机构设置与职能定位。土地储备机构应作为一种公共机构,其主要目的不是赚取利润,而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政府则应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分清政府与土地储备机构的职能权限。因此土地储备模式应采用双结构模式,实行分层管理,第一层是成立作为决策机构的土地储备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研究制定土地收购储备计划、审查和监控。第二层是成立作为执行机构的土地储备中心,具体实施土地收购、储备以及供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2、土地储备的性质。对于储备范围内土地,实行土地统一收购、统一供应的强制性政策是发挥调控土地市场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和关键(欧阳安蛟,2002)。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在调控土地市场供需上有了主动权,避免出现多头供地的现象,这样政府能够根据市场变化、用地需求变化情况,有计划地供应土地,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

3、土地运作方式。在土地收购方面,必须强制要求储备范围内的土地全部要求纳入储备体系。由于土地收购的基本特征具有强制性,收购价格以补偿为基础,不敌收购补偿按原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其补偿标准,不包括土地发展权引起的土地增值。在土地储备方面,对已收购的土地,根据两规的要求,由土地储备机构负责组织前期开发或再开发,将“生地”变为“熟地”。另外,随着土地储备量的增加,对于一些储备期较长的土地,可以进行出租、抵押或临时改变用途,以防止出现新的土地闲置或浪费。在土地出让方面,机构应重点加强土地公开市场的监管,完善和落实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的程序,并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土地市场需求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更好地掌握出让时机以取得合适价格。

4、土地储备融资管理。资金和土地是土地储备机制运作中的两大基本要素。土地储备过程既是土地的流转过程,也是资金的循环过程。在实际运作中,没有巨额资金加以支撑和驱动,是难以有效运作的。土地的收购储备耗资如此巨大,应逐步建立起“多元融资、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资金运作循环系统。可以尝试如发行土地债券、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建立土地投资基金等。就目前而言,对于土地债券和城市建设债券的发行,由于面临制度、法律的障碍,短时间内很难实施,尽快建立土地投资基金是解决土地储备资金的现实选择。

因此,创新的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综合运作如图1,对于未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或建立时间不久的城市,建议采用备选模式,即“政府主导为主,土地交易许可为辅”或者“间接储备”。待土地储备机构发展已有一定程度,则必须转型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土地储备,做到“一个龙头进出水”。

三、结束语

经过对国内土地储备制度的研究与对比,现有的土地储备模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经济发展地区平衡性较差,对于不同的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唯一的模式是不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但是在土地储备不同阶段其基本的原则是应该一致的,即必须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节约与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杨遴杰等.我国土地储备机构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地理,2005(4).

2、冯昌中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储备及其模式选择[J].地理科学,2002(3).

3、冯庆福.我国土地储备的三种运行模式及比较[J].发展研究,2006(12).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第7篇

目标:

实现核心业务信息化

中储粮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储粮总公司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作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之一,中储粮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要依法开展业务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按照中储粮总公司信息部副部长常少平的话来说,中储粮要接受双重标准的考核,要先社会效益,为国内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后经济效益,参与市场竞争,做大做强。

中央储备粮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物资,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中储粮要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确保中央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这“两个确保”是中央储备粮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中央对中储粮总公司的基本要求。中储粮在得到中央财政的一定数额补贴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的要求管好中央储备粮。

但是,据了解,中央财政的补贴标准偏低,如果仅仅靠补贴,中储粮很难发展。作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之一,中储粮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管理来节约粮食保管费用;另一方面要把握市场机遇,在粮食轮换时赚取合适的差价,同时利用粮食加工、贸易等业务来增加盈利,达到国有资产增值的目标。

但是在中储粮成立之初,由于历史原因,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业务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当时中储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储备库点有1万多个。这1万多个库点的库存数据所形成的统计报表上传到中储粮总公司就有1万多张,难免会出现数量不实、质量不保的情况,而且这些数据也只能是最后的静态数据,没法对每个库点进行实时的监控。

特别是在2000年5月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以前,各级粮食部门都属于中央储备粮的管理部门,但是没有哪个部门对中央储备粮的质量、数量负总责。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以后,要对中央储备粮的质量、数量负总责,要用新的办法来加大管控的力度。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与此同时,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非常重视中储粮总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出中储粮要率先实现计算机管理。

2003年底,中储粮提出要建设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看到每一笔业务,包括出入库时间、粮食种类、数量、质量等;通过系统对各个粮库的日常管理进行监控;通过系统规范各粮库的业务流程;通过系统初步实现中央储备粮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提高对中央储备粮的监管力度,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有力保障。

选型:

在30多个供应商中筛选

与此同时,中储粮开始和国内30多家有粮食行业经验的系统供应商接触,并逐个跟他们交流。经过综合的评定,中储粮从中挑选出享有投标机会的16家承建商。

考虑到中储粮业务的特殊性,2003年3月,中储粮与这16家承建商签订协议,保证最后的承建商在这16家中选择,让他们去了解中储粮的业务情况。在向这些开发商逐步介绍总公司、分公司和承储库的业务,并带领他们到三河直属库调研后,每家供应商都可以去中储粮指定的两个直属库去调研。

半年以后,即2003年9月,中储粮要求这16家公司拿出自己的总体方案,由中储粮总公司各核心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分。

与此同时,中储粮还邀请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赛迪顾问来对项目进行咨询。赛迪顾问的专家对中储粮的业务进行调研,并独立形成一个方案。然后,中储粮和赛迪顾问的专家一起,在赛迪顾问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排名前5的开发商的优点。通过这些工作,常少平说“我们就对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中储粮确定要建立全面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提高中央储备粮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两个确保”的根本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中储粮作为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部门,很多数据需要保密,中储粮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应用已有的国际知名ERP供应商提供的成熟ERP产品,而是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进行开发。

2004年2月,中储粮借助招标公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招标。结果,浪潮集团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成为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开发商和总集成商,而神州数码公司以排名第二的成绩成为分包商。

开发:

双供应商的理想与现实

在今天看来,一个系统由两个开发商来完成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当时中储粮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和考虑。

当时中储粮的粮库除了直属库以外,还有代储库和租仓库。代储库、租仓库的所有权不属于中储粮总公司,管理方式也不一样。考虑到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工作量太大,中储粮希望借分包商的力量来分担一些工作量。

把神州数码作为一个分包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神州数码在粮食行业经验丰富。浪潮集团虽然总体评价比较好,但是在粮食行业的经验不及神州数码。中储粮也希望两家开发商能够取长补短。

但是,两家实力都比较强的开发商来做同一个项目,协调是个问题。“让谁听谁的,都很难说。”中储粮信息部的曹永宁说。虽然中储粮已经定下来要两家开发商在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数据结构、统一项目管理“三个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开发,并且通过文档配置管理实现系统文档的统一,而且两个开发商的职责都很清楚,但是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协调。比如说,两家开发商的开发进度不一样,开发的思路不一样,特别是数据接口不一样。在项目开始的第一年,常少平近60%的精力都用于协调。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中储粮还专门请了监理公司来加强项目管理。监理公司负责主持两个开发商都要参与的双周例会或者紧急例会,对两个开发商的协调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两个开发商取长补短来提高系统质量的目标,在经过一年多的艰难磨合之后终于开始显现。

实施:

10多人培训2万多人

2006年9月,中储粮公司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4家分公司进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试点实施过程中,中储粮不断总结经验。在试点实施完成后,中储粮于2007年3月在河南举办现场推广会。

中储粮有24个分公司、4个子公司及下属的1139个库点都要实施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的地域除了港澳台以外,包含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实施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除了实施范围点多面广以外,中储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难点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各粮库的管理虽然大致相同,但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第二,粮库的员工大多对计算机没有很多的了解;第三,员工都习惯了手工操作模式,很难改变;第四,系统涉及的人非常多,要培训2万多个操作人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3年开始规划系统时,中储粮信息部负责这项工作的只有5人,发展到现在也只有10多人。这10多人要在短时间内培训2万多个用户,看起来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常少平说,中储粮在实施之前就把实施的难处想得非常透彻,所以在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中储粮信息部与开发商、监理公司形成了联合工作组一起整理实施、培训思路。为了使系统能够高效实施,中储粮制定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执行的原则:软硬件部署统一解决;统一培训,统一验收;统一进行后期的运行维护。

考虑到以前中储粮的一些下属单位已经应用一些小的系统来进行辅助管理,中储粮信息部规定这样的系统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新开发;原来没有系统的也不允许新开发,而是遵从总公司的统一部署。

最后,中储粮还是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似乎不可完成的任务。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常少平归功于中储粮公司试点工作做得好,以及前期的规划比较完善。中储粮先选择了4个分公司中的20个不同性质的库点作为试点来实施。中储粮联合浪潮、神州数码在试点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整改完以后,通过测试证明没有问题了才开始推广。据了解,中储粮每三四个月到半年就总结一次经验。

接着,中储粮对所有的库点进行分期分批培训,每个库都要进行全员培训,并作了详细的方案:先进行骨干员工培训,即对每个重要岗位的人进行培训;然后,骨干员工要在所在库进行全员培训,在应用中起到带头作用。在培训方案中,培训计划细到每天都去哪个地方做什么工作,由谁负责,在哪个会议室进行培训,需要什么设备等,而且得到分公司的审核后工作才能开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变化:

业务调整带来挑战

但是,系统建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中储粮对储备粮的管理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储粮对地方代储库和租仓库实现统贷统还管理:收粮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向农业发展银行统一贷款,资金实现统一管理。以往代储库和租仓库也可以向银行贷款,为了降低风险,中储粮规定代储库和租仓库不再向银行申请储备粮贷款,而是由所属的直属库统一贷款。这样,中储粮对代储库和租仓库的监管力度就加强了。原来的代储库和租仓库都转变成了直管库。

但是,这给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系统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按照原来的规划,中储粮的信息化是朝着数据大集中的目标建设的,直属库、代储库和租仓库的数据直接通过网络汇总到中储粮总部的数据中心。体制变化以后,直管库的数据就不再直接传输到总部数据中心,而是先汇总到直属库。直属库像是一个小数据中心,将直属库自身的数据和所属的直管库的数据汇总后再传到总部数据中心。这样就给中储粮的软件、数据和网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原来总分公司和直属库的系统,是由浪潮集团开发的,而代储库和租仓库的系统则由神州数码开发,数据交互条件改变后接口就需要调整。

为此,中储粮信息部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3月,一直都在协调两家开发商来调整系统。尽管后来系统平稳过渡,但是这其中无论是中储粮信息部本身还是两个开发商,都经历了艰苦的考验。

效果:

穿透查询每个业务细节

2008年9月底,中储粮业务管理系统成功实施推广完毕。其中全部直属库、整体接管库和部分承储规模较大的直管库共525个库点部署了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应用,使得中储粮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透明化、集中式管理,实现了中央储备粮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同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了工作方式,从原来的手工作业变成计算机操作。目前,中储粮范围内的中央储备粮业务几乎都可以通过系统来完成。

第二,系统打通了财务和业务,实现了直属库内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同步和总公司、分公司、承储库上下业务运作的一体化。

第三,总公司分公司可以通过系统穿透查询到承储库点的每一笔业务,大大提高了业务监管的能力和效率。通过业务管理系统,中储粮总公司既能宏观了解全国各省各库粮食的轮换、库存、质量、价格、品种情况,又能洞察到每一笔入库的毛重、皮重、质量和检验结果,为实现中央储备粮的“两个确保”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第四,中储粮通过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形成了业务规范。常少平介绍说,在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中储粮不断地完善、规范业务流程,规范了出入库等多个业务流程,并通过系统进行固化。以往由于各个库点的业务流程不太一样,经常是“你说你的,他说他的。”现在,除了位于港口的库点等特殊情况允许特殊处理以外,各库点的业务流程基本上达到了一致的目标。“现在我们在扩展过程中,在划转直属库的时候,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来规范直属库的管理”,曹永宁说。

第五,提高了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决策水平。系统的应用帮助中储粮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每个基层的业务数据都可以通过系统汇总到总部,这样,能为管理层加强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第8篇

关键词:油罐 气密性

植物油脂一般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储藏过程中很容易氧化分解,游离脂肪酸含量不断增高,酸价升高,并逐渐酸败变苦。产生酸败变苦的原因,主要是受氧化作用及微生物作用所致。所谓氧化作用,就是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在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而“双键”是不稳定,在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下,首先在“双键”处形成氧化物,氧化物再继续分解,生成醛类或酮类物质,由于醛酮具有挥发性苦辣气味,所以脂肪也带有这种气味。

为确保储油安全,必须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一套以控制储存油脂的生态因子为主的综合生态储存技术,通过一系列控温、控湿、控气储藏新技术来降低或弱化油脂氧化的发生,从而保证油脂储藏过程中质量。生态储藏、绿色储藏,已成为我国粮油储藏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油脂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确保储油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我库已经积极应用控温储油技术,对油罐的表面采用奥普信涂料进行涂抹有效控制罐温,为进一步优化储油环境,我库积极实施了气调储油。

气调储油是一种较新的储油方法。这是近年来研究应用于实际生产的一项技术,欧美的油脂管理与储藏已大部分应用充氮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油脂气调储藏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充氮气储油、充二氧化碳储油、真空储油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共同点是降低储油容器内的氧气分压,阻止或降低空气对油脂的自动氧化作用。主要方法是向油罐中充入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置换出油罐上部空间和油脂中的空气,从而使油脂与空气隔绝,防止油脂氧化酸败。

南京铁心桥国家粮食储备库存储各级储备油脂达4万多吨,根据实际情况,在成熟应用控温储油的基础上,与南京财经大学和中央储备粮南京直属库紧密合作,积极实施油罐充氮气储油试验,试验的第一步就是对油罐进行气密性改造,达到密闭的条件。

1、试验材料

1.1试验油罐及油脂质量

试验罐为8011号罐,2010年建成。对照罐为处于同样环境和条件的8013号罐。两罐直径24米,高度20米,罐容为8000吨.实际储油均为7500吨。品种为四级菜籽油,油面高度为18.011米。油面距离检测口高度为2.62米,空间体积1189m?。

1.2试验设备

空压机为GA15P-8.5型号螺杆空气压缩机,无锡阿特拉斯压塑机公司,额定压力0.8 MPa,排气量40.8 L/S,额定轴功率15 KW。

制氮机为YDN-300变压吸附制氮机,中储粮南京库研制,产气量300 Nm3/h,产气浓度大于等于97%,出口压力0.6-0.8 MPa,空气消耗量13.0 m3/min,装机容量90KW。

氮气浓度检测仪检测范围为0-100%VOL,分辨率:0.01%VOL

同时,准备两根PVC管,两片法兰,软管等其他材料。

2、试验过程

试验油罐采用钢板对接焊造,整体气密性较好。罐顶在建造时预留有大小不等的设备安装口。根据工艺要求,要对罐顶检测口、透气孔、通光人孔、雷达液位计孔等进行改造。

具体改造方案为:检测口处加PVC管深至油面下与空气隔绝;透气孔、通光人孔进行密闭;原有的雷达液位计孔加双向安全阀;测温孔改造为出气孔;与出气孔呈直线的通光口改造为氮气进口。

油罐改造完毕后,外接移动式制氮设备,即可开始本次试验。

2.1对检测孔进行改造

准备一根φ108的PVC管,在顶部加一法兰片,放置原取样口处,原取样口顶部焊接同尺寸法兰,用于固定PVC管。将PVC管深至油液面以下5,用于隔绝油罐空间与检测孔的气体,此PVC管作为取样口;同理,准备一根φ80的PVC管,将原雷达液位计孔改为出气孔,出气管深至液面以上10,保证出气孔距油面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氮气浓度检测装置安装在取样口处,用于日常氮气浓度检测。

取样口、出气口改造示意图

2.2对罐顶透气孔进行密闭

将原透气孔风帽割掉,在顶部焊接一个φ200的法兰,同时准备一块φ200的盲板,将原透气口封死。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注意防火,避免火花产生的火灾。

2.3对罐顶周边三个通光口进行改造

罐顶上共有3个通光口,每个通光口都用橡胶垫封死,以保证盖板具备良好的气密性。将与出气口呈直线的通光口改造为进气口。具体做法是在通光口盖板上焊接一根φ25的管道,外接一个球阀,通过软管连接库区外的制氮机。

2.4安装一部双向安全阀

在原雷达液位计孔处安装一部双向安全阀,主要用于观察油罐空间压力变化。若罐内空间压力达到既定上限时,安全阀会自动跳起,防止油罐因罐内空间压力变化引起形变。

罐顶改造示意图

2.5安装连接管

在油罐的两道消防管处架接一跟连接管,在连接管底部做一个阀门,用于连接软管;软管连接移动式制氮机。

氮气置换流程图

3、油罐气密性测试

3.1气密测试的检测仪器准备

目前常用压力衰减法检测油罐气密性,检测仪器为压差计、秒表和喷壶等。气密测试是检测罐内气体的静压变化,通过乳胶管连接在氮气浓度检测口上。用压差计记录仓内压力变化。秒表用于记录压力衰减的时间。喷壶内装水和洗洁精,用于油罐气密性检漏。

3.2气密性过程中的检漏方法

油罐进行密封处理后,还会存在一些缝隙,因此要进行气密性检漏。通常采用肥皂水检漏,可用于漏气量较少的部位检漏。

检漏过程中,重点检查改造过的法兰连接处。若该部位有气泡产生,应重新进行紧固处理。

3.3气密性测试方法

油罐测试采用正压,气密测试开始前,做好检测口的密闭与气密检测装置安装的准备工作。然后启动空压机朝罐内打气,并用压力差计记录罐内压力变化。当罐内压力超过500Pa时,关闭空压机出气口阀门,当压力到500Pa时开始计时,当压力衰减到250pa时停止计时。

3.4气密性测试结果

秒表记录压力从500Pa250Pa的压力半衰期,检测次数为三次。检测数据分别为92″、94″、93″,平均值为93″。

4、试验结果分析

参照平房仓40″和浅园仓60″的标准,根据前期有关粮食充氮气保管的经验,试验油罐经过改造,半衰期为93″,可以进行充氮气保管,对油罐的气密性改造是成功的。

储备主管试用期总结第9篇

关键词 ARM;FPGA;固态存储

中图分类号:TN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1-062-02

1 概述

近年来,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受到软硬件等发展的限制主要还是采用机械硬盘叠加组合而用。机械硬盘以磁盘片作为载体,采用机械马达,存在抗振性能低、低温性能差、噪声大等缺点。固态硬盘是以半导体作为存储介质及控制载体,无机械装置,具有抗震、宽温、无噪、可靠和节能等特点,在大型、复杂电子设备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大容量固态存储技术正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本文结合某项目的需要,采用由ARM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管理固态存储板的实现方法,实现单板(6U CPCI标准板卡)容量不低于4TB固态存储板。

2 系统方案架构

针对不同的应用,以ARM为处理器,可以扩展FPGA来实现不同容量的存储控制板,各种系统架构基本类似。现以本公司某型号双FPGA控制技术实现6U CPCI标准板卡,其单板支持最大4TB存储容量固态板加以说明。

该固态存储板由128片NAND FLASH组成(每片32 GB),每32片NAND FLASH为一组,总存储容量为4 TB。其通过2片高性能FPGA和1片ARM处理器对NAND FLASH进行逻辑控制,共有4条64-bit的FLASH总线。每32片NAND FLASH有一条FLASH总线驱动,读写速度可达260 MB/S,单板可达到1040 MB/s总带宽。由于选择GTP×4高速串行总线方式,其可满足448 MByte/s存储速度的项目需求。固态存储板内部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3 ARM处理器,FPGA的选用及驱动算法实现

NXP半导体是以16或32位的ARM7TDMI-S CPU内核来实现LPC2478微控制器,其自带实时嵌入式跟踪与JTAG调试接口。LPC2478微控制器运行频率高达72 MHz,Flash程序存储器有512 KB,可实现应用编程(IAP)和系统编程(ISP)的功能。LPC2478能够执行16位Thumb指令及32位ARM,可为技术人员在程序级下就可选择性优化应用。其98 KB片内SRAM可由RTC供电存储数据,对于高性能CPU可通过ARM局部总线访问。通过双AHB总线系统,可保证片内Flash程序的执行与同步以太网USB DMA、DMA之间互不抢占。LPC2478微控制器对于多种用途的通信应用也十分适用,其具有丰富的串行接口及其它的外设。

Virtex-5系列作为第二代高级芯片组合模块(ASMBLTM)列式架构,有5个截然不同的子系列(LX、LXT、SXT、TXT及FXT),是FPGA系列中选择最为丰富的系列。主要应用包括具备高级串行连接功能的高性能逻辑、具备双密度高级串行连接功能的高性能系统、具备高级串行连接功能的高性能信号处理应用、具备高级串行连接功能的高性能嵌入式系统、其高性能通用逻辑应用每个平台都拥有独特特性,以满足诸多高级逻辑设计的需求。除最先进的高性能逻辑结构外,Vritex-5 FPGA内置大量IP硬核系统级模块、可支持多达330,000个逻辑单元及多达17个外部模拟输入通道、具有多速率FIFO支持逻辑、也可以通过JTAG TAP或内部结构访问系统监控器。

本例固态存储板中的同样为Vritex-5 FPGA芯片具备FLASH控制器功能,在整个FLASH控制技术中融入了均衡管理技术、实时坏块剔除技术、纠错技术等多项技术,对存储数据的正确性、稳定性及安全性得到了保障。这几项FLASH控制技术已在多个项目中稳定应用。产品实物正面图如图2。

其中,均衡管理技术是采用顺序循环管理算法,包含线性表内含顺序表和链表,依据数据记录设备对数据读写访问的方式,在整个存储空间的BLOCK中均衡的进行ERASE、PROGRAM操作方法,从而保证硬件的整体寿命。

实时坏块剔除技术是采用坏块实时监测电路方法,在读写过程对FLASH的BLOCK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识别整个存储空间的BAD BLOCK,进行标识和替换,有效的保证了对BAD BLOCK的实时剔除。

纠错技术是采用针对二进制通道的BCH算法,具有严格的纠错能力、构造简单、编码较其它编码容易等特点,其中又采用了硬件高速电路并行工作方式,从而实现了高性能的BCH编码、解码算法,保证FLASH数据的正确性。

虽然以NAND Flash大容量存储器具有许多优点,但其有随机产生不可避免的坏块可能,此时如不能很好解决该坏块问题,将导致较高故障率。当在FLASH芯片出现硬件故障时,产品在存储速度或存储数据容量上还要满足紧急、临时侦查任务的数据存储实际使用要求时。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存储板的容错能力,在发生硬件故障时可以通过降额使用的方式,保证产品仍能继续使用。降额设计包括硬件故障自动检测和降额处理两项功能。硬件故障时降额处理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产品上电时,硬件故障自动检测功能会对存储板的所有NAND FLASH进行硬件状态检测,如果发现硬件故障,则向上层报告硬件故障的区域。

为了保证存储板发生故障时仍能正常工作,上层的降额处理功能在接收到硬件故障报告后,能有效的屏蔽故障区域对硬件故障进行处理。

图3 硬件故障时降额处理原理框图

4 开发工具使用与实现的调试过程

1)ARM调试:本例中与NXP(LPC2478FET208)微处理器使用的单片机开发环境为Keil uVision4界面如图4所示,对已调试好的程序可通过ARM下载仿真器查看下载是否正确,并且确认程序是否能正常加载运行。若出现异常现象,可以进行相应排查处理及后期的低格处理。

2)FPGA调试:本例是以Xilinx ISE Design Suite 13.3为开发环境,通过仿真器可对其硬件FPGA程序进行编译、调试及下载、包括对其FLASH阵列焊接情况扫描,如果发现FLASH读ID、STATUS信号线有异常情况,可通过FLASH的IO值及片选信号确定FLASH出错具置。图5为通过ChipScope Pro Analyzer工具,扫描FLASH状态以便排除不良焊接及有坏道的FLASH。

同样在调试前期工作完成后,再通过内部信号源模拟测试记录、回放。既可判别整块固态存储板卡的数据的存储与读取的正确性。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大容量固态存储板的实现方法,选用了MICRON公司MT29F256G08CJAAAWP:A NAND FLASH芯片作为基本的存储介质,采用了两片FPGA与ARM处理器协同控制管理的方法。充分利用了FPGA高性能逻辑结构、ARM高速率等特点,灵活而有效的使得128片32GB的NAND FLASH组成一体,实现了单板总存储容量为4TB大容量阵列固态板,单板可达到1040 MB/s总带宽。由于其具有低功耗、体积小、重量轻、无噪音、抗震性强等显著特点,可满足在大型、海量数据存储要求、条件恶劣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