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讨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17 20:12:42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第1篇

课堂讨论是促进合作交流、多维互动的最有效方式,因而倍受教师的青睐。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课堂讨论过分追求形式,缺乏真实有效性。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有意义的课堂讨论呢?

一、讨论时机的把握

组织讨论,既可发挥集体智慧,又可开展合作学习,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重要形式,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课堂讨论成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确定与把握。那么,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讨论呢?

1.有不同的见解,可展开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对某个问题展开讲解时,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对问题可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关键知识点,可展开讨论

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对于重难点,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通过创设情境或者提供题目,让学生在讨论中把握重难点。

3.解题出现错误时,可展开讨论

在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纠正其错误。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不至于再犯类似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事实上,有时形成一个解题思路,比朦胧地猜到一个结论更可贵。

4.易混的问题,可展开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很多易混的知识点,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印象。

二、讨论形式的多样性

如果每次讨论的形式都相同,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采取灵活多样的讨论方式。

1.任务分工式讨论

在课堂讨论小组内,每个小组再进行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之后再集体讨论,得出最后的意见。

2.扩大范围讨论

遇到大的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时,可以联合另外的小组或者邀请其他小组的几个成员参与进来,群策群力,使讨论的范围扩大。

3.书写式讨论

讨论不一定上来就是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另外,讨论的方法还有案例式讨论、问答式讨论、智力拼图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可以灵活采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其中,教师的角色是要充当“调解员”。

1.组织讨论小组

我们一般是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不同的讨论小组;或者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搭配,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选出主要发言人、补充发言人等;或者按照个性的差异分配小组,活泼型的和沉闷型的搭档,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以互补,避免讨论形式过于沉闷或者活跃。

2.引导学生讨论

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必然有既定的讨论目标、讨论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加以引导,使学生的讨论不偏离目标。教师还要带领学生绕开与目标无关的主题,同时不能压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维护学生的发言权

课堂讨论第2篇

课堂讨论就是经过认真、充分的准备,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教学效率的方式或方法。

一、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课堂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落实其主体地位。课堂讨论可以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彼此交谈和相互讨论。在共同探讨事物的本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甚至可以与教师、同学商讨、争辩,教师也可以参与者的身份诚恳地谈出自己的体会和观点,以引导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讨论中多方面的信息交流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讨论在相互交流中,伴随着观点的交锋,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新的正确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课堂讨论可以加强教师对学生和教材的再了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针对所提问题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毫无保留地谈出来,从而为教师了解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教师在信息处理中应注意总结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解决,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要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在讨论中,针对所提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观点和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过激的看法。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讨论,澄清是非,就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在心理上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能灵活处理突发事件,以免影响讨论的效果。

(2)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一个或一组恰当的题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设计好问题很关键。设计题目要符合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准”,二要“巧”。

所谓“准”,一方面是所设计的题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使讨论围绕课文的中心内容展开;另一方面是所设计的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状况相联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尽力选取社会的热点问题或学生的热门话题,以便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所谓“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难易要适中,题目太难,学生不易找到头绪,讨论无法进行,题目太易,三言两语就讨论完了,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二是题目设计的角度要恰当,要注意选准切入点。

(3)正确地选择讨论的方式。讨论方式按讨论的规模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两种;根据提出问题的主体不同,又有启发式讨论和发现式讨论之分。另外还有主题演讲式讨论、辩论式讨论、咨询式讨论等几种。在方式的选择上,一般议题较多,难度较小时选用小组讨论;对课文的重点内容,难度又较大的选用班级讨论;学生中的热点问题意义较大,有利于学生发挥,可选用主题演讲式讨论,争议较大的采取辩议式讨论。总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时机不同,灵活选用讨论的方式。

(4)指导学生的准备工作。讨论必须以学生掌握知识为基础,否则会使讨论陷入无聊的争论,背离讨论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调查、积累资料,最好让学生拟出发言提纲,以便使讨论顺利进行。

2.开展讨论。开展讨论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的中心环节。为保证确有实效地开展讨论,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讨论中,教师要重“导”莫“堵”。

所谓重“导”,就是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一要诱导。当学生讨论不起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讨论欲望,引起学生的思想冲突,如设计多台阶、小难度的问题;列举相互矛盾的两种观点,供学生分析。二要指导。若学生缺乏认识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细心授之以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另外,当学生讨论遇到障碍或知识缺陷时,教师要耐心疏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使讨论深入下去。

所谓莫“堵”,指在讨论中,教师要避免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阻塞学生的思路,影响讨论的深入进行,如横加干涉、妄下结论;或者一发现正确的苗头就急于总结。这样会使学生活跃的思维受到抑制,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此时,教师不如沿着学生的思路深入下去,在深入讨论中深化问题,证明正确的观点。另外,学生的观点有错误时,教师也不能冷言相讥,要耐心指导,使其在辩论中改正错误。

(2)讨论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提出问题。只有让学生有感而发,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顺利展开讨论。其次,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好、中、差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再次,要注意讨论的民主性,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切莫高高在上,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38-01

一、课堂讨论对教学的积极意义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总是对各种讨论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

2、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升华。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②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4、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或漏洞在所难免,在课堂讨论中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甄别、类比、猜想、剖析、纠错、证明,从而全面、透彻的理解问题。通过对同学的意见和观点的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5、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说服人家是不易的,“说”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因而课堂讨论比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有效的课堂讨论应避免的几种误区

合作讨论的形式虽然很好,但是也有缺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有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1、只注重形式轻视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本不需要展开讨论,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新课程的课堂互动理念”,而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搬出“讨论”法宝,使得时间浪费,课堂重点偏移,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从而使课堂讨论效率降低。

2、一味地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师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一节课提出许多问题进行讨论,课堂容量增加了,却收效甚微。提出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才有参与讨论的动力、能力和积极性,讨论时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创造出新知识和观点。

3、盲目自主忽视指导。有的课堂重学生的自由,教师成了旁观者,表面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但很可能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水平有差异,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加以点拨和指导。

4、讨论离题。讨论开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听取学生发言,并随时引导,而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

5、讨论不制定规则。讨论前制定一些讨论规则是十分必要的,讨论如果没有规则,就会十分混乱。

6、不能及时总结。讨论结束后,如不进行总结,就会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反而引起思想上的混乱。所以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说明讨论结果,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注意改正的错误等。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生生互动是课堂讨论的主要特点,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参与到讨论中去,使讨论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中体现情感的交流。

1、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明白学生讨论要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2、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后面的讨论节省了时间。因为没有思考问题,学生还没有思路就去讨论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讨论中你一句我一句还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3、要及时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到下面去问一问,有经验的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绪来做出判断。及时的终止讨论,避免浪费时间。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4、要围绕论题,因势利导,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

课堂讨论第4篇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课堂讨论第5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讨论课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音乐教学法作为师范生的一门教学能力训练课,其理论部分不仅教师教起来乏味,学生学起来亦深有枯燥、单调之感。因为,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一是难以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能力的重要;二是很难转变学生对该学科的偏见,即学教学法理论不如学技巧课(音乐、键盘和器乐)来得快。所以,我们必须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经过对近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讨论课的前提

首先,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有选择。在讲授概念集中、观点和理论较难理解的章节(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国外五种音乐教学体系”、“怎样评价一堂音乐课”、“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时,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安排在前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章节之后、以及在实践课和见习课之后。对于一般容易理解部分的章节,不必搞讨论,以免流于形式。其次,讨论必须建立在平时课堂精讲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对某些概念吃不透,掌握不准,通过看书、见习或做模拟教学之后又发现存在疑雁点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展开讨论。再次,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安排,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应有意识地拟定几名学生重点发言,内容要尽量要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要有说服力。这样可以避免课堂上面面相观,即使是启发,也需要时间。

二、讨论课的准备

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是要恰当地选择讨论思考题,这是确保讨论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讨论题不是太抽象(太抽象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讨论不起来),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容易人云亦云,大家没兴趣)。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1)加深对比较难的概念的理解。如“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人手’的核心”、“奥尔夫教学法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差距”、“原始的歌唱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成”等等。

(2)前后概念的比较。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说与奥尔夫的‘节奏’入手的异同”、“唱歌是提高识谱能力的简捷方法”、“节奏训练在视唱教学中的作用”、“歌唱的潜意识与审美”等等。

(3)综合思考题。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中学音乐课为什么不能以唱歌教学为主”、“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等等。学生方面,要根据思考题立意,除参阅教师提供的辅助资料之外,还要根据线索扩大范围,多查阅、多搜集有关文章、报导及实例,必要的还可以做些调查和实践,以掌握更多、更准确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为在课堂讨论中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而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既有深度、有具体事例剖析,又有广度,能举一反三,以理服人。但是这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仅仅是为了课堂讨论取得好的效果的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借助于思考题的启发,使学生头脑中的模糊想法归结为一个系列问题,并通过讨论暴露出来,以达到对音乐教学法理论理解。

三、讨论课的实施

课堂讨论的实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布置阶段,二是反馈阶段。布置阶段是指在课堂讨论的前一周,先把思考题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与此同时,要向学生讲清课堂讨论作为音乐教学法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教学法概念的有效方式,希望大家根据各自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多查阅、多观摩、多思考,认真准备思考题,相信通过讨论肯定会有所启发和收获,但如果马虎对待,收获当然不大。提示他们在准备中对暂时不理解的概念和内容可以记下来,在讨论课上提出来,以求其问题的解决。此外,还要要求学生将发言材料整理成书面文章交上来,作为一次平时考核。文章确有见地的,将被推荐给有关报刊和杂志。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兴趣,其认真程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也逐渐上升。可见,课前的布置交代是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必要保证和先决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反馈阶段主要是指课堂上的组织讨论。一般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全班集体讨论。如果教学计划安排的好,时间允许的话,我们主张以小组形式为宜,这样可以使海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那些有胆怯心理的学生,既可以减少心理紧张程度,又为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人员不宜过多,以五到八名为宜,其中要设组长和记录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正常讨论,记录员负责把讨论中碰到的难点及不同看法的争论焦点记录下来。教师可巡回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但只发表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提示,尽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多听取来自学生方面的教学反馈,千万不能让自己变成小组的主角。对学生讨论中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发言,教师也不必急于纠正,可以在适当的机会,有的放矢地提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即使争论起来也无妨。这种采用“生问生答”的教法,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论辩中,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小组讨论结束后,要安排一次各组长及记录员的集中汇报,因为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这样的汇报,实际上是安排各小组的代表集中再讨论,老师从中可窥一斑,同时,各组的意见也相应地得到了沟通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把各组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次课堂总结,既是对讨论中遗留问题的解答,也是对全部内容的归纳。

四、讨论课容易出现的问题

课堂讨论第6篇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1.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的智慧,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3.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一般来说,按讨论的规模来分,有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讨论形式,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应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小组讨论可以有不同的分组形式。如同桌的2人分组,前后桌的4人分组,教师指定后学生自愿组成6人小组或更多的人为一组。这里介绍一种6人小组的讨论方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种方法中,每组以6人为限,每人发言1分钟,6人共计6分钟的讨论时间,也被称为六六法。

分组:以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的方式,6人一组。每组需选出一位主持人和记录员。

提出讨论问题: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一个较一致的答案,并说明主持人和记录员的职责。

进行讨论:限制6分钟的讨论时间,其间教师应巡视各组,观察讨论情形,提供必要的协助。

综合报告:每组指派一名组员,介绍本组的观点。

总结:教师综合归纳各组论点。

整个过程为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总结。

2.班级讨论。班级讨论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较小组讨论的范围要广。

(1)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往往有一个小组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出的代言人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没有进行小组讨论。因此,这种讨论往往意见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的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解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发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须为他们调解,使大家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应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发言词不达意,教师也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要回答。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有吸引力,有讨论、钻研的价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要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鼓励和引导其他学生尝试解答或补充,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课堂讨论第7篇

【关键词】初中 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 对策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初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对这两者的重视,不要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面。要深化课堂的提问和讨论,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科学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方法,真正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价值所在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课堂中,科学运用课堂提问,巧妙设计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讨论,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优质的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学生的重视,在答疑的过程中展现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疑,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情感。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也会更加的顺利,同时也能够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出学生得出的结论中的不足,一些优秀的学生所提出的新鲜观点和想法也可以让教师得到启发。通过优质的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对方的优良品质。

(三)加快教学信息的反馈速度

优质的课堂提问是初中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通过学生的答案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确定之后的学习应该侧重于教授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同时,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其掌握知识的差距,对个别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的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让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

二、初中课堂提问和讨论存在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初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提问目的和提问的题目把握不够准确。题目的难易是关键,如果提问的题目过于简单,可能不足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求知欲望降低。如果提问的题目过难,学生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因为题目难,学生被迫不能够参与到课堂答疑环节中来,课堂提问就没有了价值。其二,提问的时机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比较教师在刚进入课堂的时候就提问,这时候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情绪也不稳定,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提问效果。

(二)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问题

课堂讨论有效性受到影响,除了讨论的时机和题目把握不够准确之外,教师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也影响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很多时候,教师对于课堂讨论的认识比较浅显,致使课堂讨论形式化,甚至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真正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控制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高谈阔论,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助益。如果教师将自己定位为旁观者,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讨论的效果往往也不能达到预期。

三、初中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优化策略

(一)选题工作要做好

在进行课堂提问与讨论之前,要做好选题工作,科学的选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保障课堂提问和讨论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具有针对性,同时结合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二)课堂提问与讨论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初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之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从多种角度把握问题核心,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合理的相关情景,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消除分歧,最终得到正确科学的答案。在课堂讨论的时候,要注意进行把控,与学生一同探讨,多沟通多交流。

(三)教师的总结工作要做好

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要进行提问,参与讨论,更要善于总结。无论是提问还是讨论,最终的目的都是得出科学合理的答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的精神,深化学生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比如,就观察星空这部分内容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喜好、对星空的认知等进行总结,然后深化教学内容。

结束语:

在初中科学课堂与优质课堂的创建过程中,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都是重要手段,教师要学会科学运用这些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更多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创建更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洪松舟.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64-67.

[2]常莹莹.优质提问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中旬),2015,

课堂讨论第8篇

一、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

在许多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讲得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胜其烦;老师讲得唾星四散、自得其乐,学生听得不知所云、茫然无措。这样的课堂效率我们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试图运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来找到教与学的共鸣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例如,我在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这一课时,我利用我们水乡的特征,直接把学生带到河边,让学生自己讨论出几个与正余弦定理相关的题目,通过皮尺和测角仪,进行测量和运算。或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在没办法到达旗杆底部的情景下通过讨论设计题目测量求解。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这节数学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激动,学生对这一节课的数学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更让我惊讶的是有些我平时觉得不怎么样的学生,却在这节课表现的相当突出,课外数学知识丰富,讨论时信手拈来,令我刮目相看。这节数学课如果我用传统的教法来上的话,那肯定是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个个洗耳恭听,可能也听得津津有味,但也只是听,听过了,也就过去了,并没有记住多少数学知识。不象这节课,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动脑、动笔又动口,找出充分的理由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自然提高了课堂实效。

看来课堂讨论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确实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能落实课文知识,达到我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

我们知道所有有效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的学习,记得有人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当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后,我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同时提高我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运用课堂讨论时,我都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课堂讨论的内容,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以备上课时课堂讨论之用。比如我在上排列组合一课时,学生将田忌赛马、系统论等有关内容全放进来了,一些平时厌学严重的学生也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我就轻而易举地落实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内容。而且通过课堂讨论,我还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运用资料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确实不失为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使困扰学生的一些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迎刃而解,较好的完成了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值得大力提倡。但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

三、课堂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运用课堂讨论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因此课堂讨论也要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权。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个性的差异等因素,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程度就不同。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那些学习能力好的、性格活泼开朗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是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者,表现者,而那些学习能力差一点的、沉默寡言的学生就成了旁观者,因此老师要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特别对于那些不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老师要激发他的表现欲,给予他发言的机会,对于他的发言无论好坏,均要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予以一定的鼓励,也使他从被动的参与慢慢地转变为主动的参与。

四、课堂讨论的选题要具有有效性

对于课堂讨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提出那些具有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难易要适中。讨论的问题最好牵涉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涉及古今中外、跨学科的数学),的问题进行讨论。那些比较简单的、绝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的问题就不要让学生讨论。否则,也只能是浪费时间,因为根本讨论不出什么来,更谈不上提高课堂实效了。

课堂讨论第9篇

一、优化课堂讨论内容

1. 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时,设计三个阶梯性的问题“他是谁?”“他是怎样工作的?”“他为什么这样工作?”这样针对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又顾及了全体学生。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因此,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 讨论内容要有探究性,必须帮助学生深挖文章主题。如在《穷人》这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活动,了解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通过讨论心理描写感受桑娜的善良而富有同情心。

3. 讨论内容要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常说“提领而顿,百尾皆顺”,按照“提领”全文的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层层剥离,让全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动”起来、“活”起来,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之“精神内涵”,有效地“拎”出文本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诵读、品赏、感悟,实现语言内化。教学《赵州桥》,可设计讨论内容:“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 再如教学《白鹅》,可设计讨论内容:“为什么作者说‘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能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品赏文本中的语言,感悟文本中的人文情怀。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讨论内容,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的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二、优化讨论方式

课堂讨论的方式要合理。即所选择的方式,要能与内容、实际挂上钩,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材料的结构特点,还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讨论中,收到很好地效果。

“提示引导”式,这就是说在老师的鼓励下以及提示、引导下进行讨论,从简单的到复杂的、由浅层的到深层的,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掌握整个过程,并及时做好调整,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反思此次的讨论过程。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让讨论达到做好的效果。

“群体互补”式,即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讨论内容后,全班学生以四人或六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小组讨论后由组长或发言人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小组其他学生逐一补充,这样的讨论方式让学生更有团队精神,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另外,有利于学生群体的思维、知识以及能力的互补。

“自由辩论”式,就是让学生以“自由辩论”的形式围绕要讨论的内容展开讨论,老师要根据发展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并要帮助他们判断、总结自由辩论的最后的结果。这学生能锻炼思维反应的敏捷,课堂讨论的效果就很明显了。

“角色置换”式,就是学生知道讨论的内容后,选择不同的角色进入角色情境中进行讨论。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能全身心放松进入状态,并能积极地进行讨论并提高了思考能力。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中学懂了课文,锻炼了能力。

当然,并非仅此四种,就是这四种方式也并不是孤立的截然分开的个体,有时它们可以交叉进行,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三、优化课堂讨论原则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