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数学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6 09:19:51

关键词: 高校  数学  课程教学 

摘要:为人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递思想、形成某种素养。

高校数学课程教学研究

高校数学课程教学篇1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一般为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其建设目标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影响的新型大学。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正式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建设项目,此举开启了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如何打通数学知识、专业内容、工程应用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公共数学课程教学与新工科各专业需求充分契合[1],真正发挥公共数学课程对新工科建设的支撑作用,是地方高校从事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2-4]。下面,本文拟对地方高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加以探讨。

一、地方高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厚

笔者对湖北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参加公共数学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涉及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其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者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沟通后发现,由于数学基础本身较薄弱,地方高校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上缺乏有效引导,在学习公共数学课程时感觉枯燥难懂,抓不住重难点,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公共数学课程的动力与热情[5],学习公共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最后逐渐转变为“学困生”。

(二)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地方高校公共数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为传统经典教材,其突出的问题就是题型老化,从内容的编写到体系的安排都较偏重理论,缺少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内容。教师授课也多从纯数学角度出发,这使得公共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缺少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应用的教学案例。

(三)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地方高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注入式”教学模式,PPT则成了教师“最先进的教学武器”。在线课程、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辅助教学模式还没有被大规模有效引入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这导致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不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

首先,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是一项基础性教学工作,很难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这直接导致地方高校教师承担公共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学校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对公共课教学方面的评价鲜有涉及。再次,由于公共数学课程授课对象都是其他学院的“陌生人”,学生在给教师评教时整体评价没有专业课高,影响了公共数学课程教师对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热情。最后,很多地方高校较偏重专业课程建设,对公共课建设则投入较小,导致公共数学课程教学一直缺乏一流课程的支撑与引领。

二、地方高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笔者现以我校为例,对地方高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加以阐述。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对公共数学课程多元化的需求,我校从多方面对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以期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设置个性化教学内容

当前所处的大数据时代对大学公共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据清洗与挖掘、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已成为公共数学课程的必修内容。我校根据不同专业建设对公共数学课程的不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整合[6],主要做法是将公共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为基础知识、能力拓展和专业应用三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教学内容包括概念、定理、计算等理论性知识,该部分内容为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大学数学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要求教师淡化理论教学,加强直观教学,减少对概念的抽象性讲解,讲清楚公式、定理的生成背景。能力拓展模块为基础理论的深入与拓展,设置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公共数学课程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应将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结合起来,强化其应用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托一些形象的典型案例阐述数学思想,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专业应用模块就是利用算法和编程等大学数学知识解决与专业实际相关联的实践教学问题,此模块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时教师应以数学建模为主线,引导学生将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抽象为合理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针对以上三个模块,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自由搭配授课内容。

(二)根据学生学习差异性,开展分层教学

由于修读公共数学课程的学生来源不一,且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从2013年开始,我校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公共数学课程进行分层教学实验。2018年,公共数学课程分层教学在学校全面铺开,具体分层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第一,教学班分层。具体操作流程就是根据学生对公共数学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爱好将学生编入不同层次的A、B、C班并进行分层教学。一段时间后,分层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排课与班级管理困难;考试试卷难度不一致,影响了奖学金的评定;由于有快慢班之分,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及时对分层教学方案进行了改进,将A、B、C班分别改名为牛顿班、高斯班、欧拉班,打消了学生的顾虑;期末考试统一命题,但要求试题难度梯度分明,能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试点班级学生公共数学课程期末考试平均分和优秀率明显提升,从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学生评教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十分认同分层教学模式[7]。第二,教材分层。以高等数学为例,根据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我校将高等数学分为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微积分等。高等数学A选用同济大学数学系主编的《高等数学》,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选用黄立宏老师主编的《高等数学》,微积分选用李建平老师主编的《微积分》。第三,学时分层。对公共数学课程要求较高的专业,高等数学A周学时设置为6学时,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微积分周学时均设置为4学时。对文科类学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高等数学选讲。对机械、电子、计算机、土木等专业线性代数设置为4学时,经管、金融等专业线性代数设置为3学时,生物、化学等专业线性代数设置为2学时。其他专业线性代数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

(三)搭建学习平台,采用多种模式教学

我校公共数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开课,与其他公共课相比,该课程内容抽象、信息量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大一新生刚刚进校不久,不能很快适应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新的思维方式,加之课时受限,教师几乎没有面对面给学生进行辅导的机会,从而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教师课堂传授的大量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消化。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学生出现恐惧、厌烦情绪,甚至放弃公共数学课程等极端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组织动员广大教师运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QQ学习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网络教育平台,并上传教学视频、教学知识重难点解析、模拟试题、考研真题讲解等PDF文档及PPT学习资料[8-9],对学生开展公共数学课程课外辅导。另外,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通过与其他高校开展合作,利用“考研数学无可替代”“考研竞赛数学”等微信公众号,促使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线上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学习平台上,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制作及引进部分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平台自主学习。线上课程设有课前预习、章节总结、能力提高、拓展阅读栏目等环节,其知识内容精炼、重难点讲解清晰明确。通过网络学习,可大大缩短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倦怠和枯燥的情绪[10]。我校还将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的网络教学相结合,并将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合理地运用到公共数学课程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对公共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目前,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组建了几个在本校有较大影响力的QQ学习群,如“湖工公共数学学习群”“湖工数学考研及竞赛群”“湖工数学专业考研群”等。在学院号召下,有20余名教师义务为学生辅导答疑、编写课外辅导资料。这三个学习群中长期有近2000余名学生参与互动,有1000多名准备考研的学生直接受益。这样的学习答疑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学习公共数学课程提供了及时、快捷、方便的服务,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和答疑教师碎片化的时间,让师生及时互动,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惑。学生只需把遇到的问题用手机拍照发到群里,教师就能远程答疑,贴出答案与过程,甚至给出问题的总结与延伸。考虑到公共数学课程的问题大都是与公式和符号有关,在打字不方便或表达不清楚时,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QQ群临时会话语音对讲功能,而且语音消息记录还可以重复播放,实现接近于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这种答疑不是只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方便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当有学生在群里贴出问题时,一些会解决这类问题的学生都会在群里积极贴出自己的解答思路与答案,这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是一个重新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此外,还有些学生由于胆小或碍于面子在课堂上不好意思问教师,但是他们在QQ群里则敢于提问。可见,搭建学习平台,采用多种模式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公共数学课程的积极性。

(四)改革常规教学各环节,力促教学质量提高

1.改革教学环节,创新考评方式。我校在规范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教学进度;在任课教师中分享优质课件;定期开展教学观摩课、示范课,实现以老带新;要求教师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适量作业并全批全改;鼓励教师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上习题课;等等。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我校还对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评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考分离;密封、集中、流水阅卷,统一进行质量分析;集中命题与个性化命题相结合(如要求对中职学生单独命题,对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全英文命题);考查与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以竞赛和考研为抓手,打造教学双“引擎”。为切实提高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我校成立了公共数学课部,负责全校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与管理。每学年,根据学生对公共数学课程的考研需求,我校利用周末、寒暑假等空闲时间专门开设“数学考研基地班”,并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基地班课程。多年来,参加“数学考研基地班”学习的学生平均每学年达500人以上,同时采取自愿原则,选拔一批有数学学习兴趣的基地班尖子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对这部分学生采取考研和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涌现出了一批竞赛和考研双丰收的“学习达人”。据统计,近三年参加过“数学考研基地班”和“湖工数学考研及竞赛”等强化训练的学生中,有30多人次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多数学生在毕业前都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其数学考研成绩都是所在学院里的最好成绩。在2018年、2020年全国研究生考试中,更是有学生数学考出满分的好成绩。

3.定期召开宣讲会,持续开展学习帮扶活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公共数学课程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校由数学与统计学院公共数学课部牵头,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优秀的学姐学长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两次公共数学课程学习宣讲会,并对“学困生”持续开展公共数学课程帮扶活动。活动中通过相互交换意见,不仅使帮助者和被帮助者在学习公共数学课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和策略得到了完善和提炼,也搭建了学生间交流的桥梁,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结语

课程是办学思想和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运行的核心内容。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应加强新工科各专业对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新需求的研究,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改革教材编撰体系和授课内容设计,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把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得更好。

作者:曾梅兰 周俊超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高校数学课程教学篇2

引言

在高校,大多数学科的基础课程都是公共数学课程,打好公共数学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之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意义重大。尤其是最近几年各个学院的专业设置开始变得更为多元化,数学类基础课程面临的要求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基于此,需要公共数学课程及时摆脱以往传统模式的束缚,积极开展对应的探索活动,保证课程与专业实现多元化与多样性的衔接。

一、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与应用能力

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将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的作用逐渐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出来。开设公共数学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2.增强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科技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不同科学领域与数学知识联系也开始变得十分密切。因此在开展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需尽可能发挥公共数学知识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实际专业的效用,以此拉近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距离与联系,逐步将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继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高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空洞

从高校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角度来看,由于专业不同,其面临的问题不同,受到的限制也有着一定水平的差异,尤其是一些经营类、文史类以及医学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课程,它们的目标已然聚焦在了公共数学的理论层面,缺乏对数学应用、思维的目标培养,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规范与教学评价的相关内容缺乏明确性,甚至相对比较模糊,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力与实践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工作被教师忽视。不仅如此,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与学生自身的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衔接性开始逐渐变差,这非常不利于高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缺乏创新性

公共数学对大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是进入到高校之后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低年级的学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还未摆脱以往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因此对数学的学习非常容易陷入一种反复训练的解决问题的局面中去,继而导致学生思维固化现象日益加重。公共数学课程本就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数选择使用ppt、板书等相对传统的方式为学生授课,并且教学的内容几乎都来自课本,极少会脱离教材进行自主拓展。

3.教学实践性不足

公共数学一直都是学习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条件,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可知,现如今高校公共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始终都是重点教授内容,形式主要是数学公式、定律与定理的严谨性与逻辑性的研究工作,对于有关学科的生产与生活等的具体应用强调相对不够,因此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实践的机会与经验,导致公共数学课的学习过程逐渐变得更加枯燥与乏味,继而对此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逐渐失去意义,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造成一定影响。

4.教师知识结构缺乏完善性

一般情况下高校数学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拥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中去,难以实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有效融合。另外,教师自身结构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不完善性,会令教师在面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时候不自觉地用同一种方式讲课的现象,由此致使学生难以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

5.学生学习现状问题

学生在初入高校之时,思维方式以及学习习惯等并未得到及时转变。在中学时期,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题材模式推进,具体表现为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反复性训练与练习,这样最终可以获得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对统一的模式,之后的解题模式可直接套用此模式。但是这一方式往往会严重固化学生的解题思维,令其思维变得更加模式化与僵硬化,一旦在遇到自己不够熟悉的问题之时,显得十分手足无措,很少会积极对其进行主动尝试。学生数学知识相对薄弱的状况下,往往难以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相关知识,这也是教学改革中所发现的阻碍改革进程的重要性因素之一。

三、推动高校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措施

1.设置多层次与全面的课程改革目标

首先,合理创建相对系统化的教学目标。公共数学带有一定特殊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空间与综合运用方面的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也是培养高水平专业化人才的必备目标。其次,促使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相关目标逐渐变得更加完善与健全,具体而言,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实践能力等逐步纳入教学的目标中去。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性能力,需通过树立全面与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打下坚持的理论性基础条件,逐步地实现专业学科与高等教学的互动性。

2.创新分层次教学体系

依照高校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要充分重视合理精心的设计工作与专业教学体系学习的联系。开展公共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之时,需充分融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依照高校低年级与高年级学习的实际,将其分为基础性必修教学与专业性选修教学两个方面,所有的学生都需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将其纳入学习考核的内容中去,帮助学生为之后升入高年级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关专业性的选修课程所针对的主要是大三与大四的学生,同时依照学生的不同专业设计不一样的选修教学课程,积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专业与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促使数学教学充分贯穿到高校学生的大学四年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知识结构的创建更具多元化特征。

3.创建应用型教学模式

开展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更多应用型与专业型研究人才,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将改变单一教学课堂模式作为切入点,积极引入实践基地或者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积极推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例如,可创建高校的数学模型实验室,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模型的建立中去,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自我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充分感知到数学学习的新鲜性,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在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其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活动之间的有效结合,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将传统板书与ppt中无法展现出来的抽象数学概念,利用图像、图表与动画等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与吸收,教学改革的手段包含有慕课教学,将教学考核目标机制逐渐明确起来,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创建起自主与积极地终生学习的观念。

4.依照学科特点作为切入点

推动教学课程改革从学科的实际特征作为主要切入点,数学学科的研究重点内容多数是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态,不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逻辑性也比较强,数学是一门可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的重要课程,因此它的作用十分重要。依照数学学科特征,在进行教改工作之时,需注意从如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首先,重视数学教学内容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理念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逐步提升。其次,开展公共数学教学之时,可适当发挥数学建模教学手段的作用,通过使用实例穿插到教学过程的方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注意,充分保证数学学科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并且利用模型与数学内容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令学生逐渐明确数字应用的相关意义,继而逐步增强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5.开展动态化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去,新时代高等数学课程改革需逐步跳出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对数学评价工作而言,需将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出来,具体而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团队合作,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促使教学评价工作变得更加全面与客观。其次,促使各项评价指标变得更加完善与健全。促使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不断标准化,从学生的实际参与状况、学习状况、学习态度与相关数学素养等角度,创建分层化与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推动评价量化朝着教学的深度合理转变。

6.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一定是在某种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之下开展的。教师本人的素养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利用示范的方式明确正确的解题方式,还能够帮助学生开展客观与合理的判断,利用适当的提问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摸索以及反思客观体式对应的摸索过程以及相对高层次的思想方法。另外,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将知识获取的过程充分重视起来,积极引导学生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学生角度而言,数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教学观念非常有助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品德以及正确的科学态度,这甚至会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生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换言之,教师的教学态度、观念以及信念等会从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7.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各个专业中应用中的类型与深度的不同之处,需尽可能增强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及时了解与掌握所教学生的专业课将用到哪些数学知识中去,同时应该将其用作什么地方。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所选的例题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相关领域中以及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继而深刻体会与感知相关的数学工具。总之,利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提升学生对公共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8.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数学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以及丰富的交互动态过程,对参与人员来说,在认知活动与情感人际活动中逐步实现自己的多种需求,对数学教师而言,需尽可能教授学生相对专业化的数学知识,促使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个性,令自身情感品质逐步得到充分优化,例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以及耐挫力。另外,在新生的第一课之时需尽可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在目前普遍应试教育的环境基础上,多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自信心都是在应试教育中被逐渐磨灭的,在数学应试教育中遇到难题之后,多数学生就觉得自己并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要有效改善这一现象,教师需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没有多大头绪,因此便停止思考,等待教师给予答案。在此时,教师作为引导者需引导学生勇敢尝试,处理问题的时候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重难点、常用的问题解决方式是什么。另外,在尝试一些方法失败之后,需适时地对学生给予情感上的鼓励与支撑,恰当的鼓励会将学生的泄气逐渐转变为动力,以此帮助学生形成锲而不舍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解决问题之后形成基本的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可有效培养学生自信心,将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数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低年级解决专业课程问题的重要基础手段,基于此,高校需客观认识到公共数学的重要地位,将公共数学学科建设工作充分重视起来。

作者: 肖可成 邱香兰 彭友花 漆勇方 单位:萍乡学院

高校数学课程教学篇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不仅仅是在传播知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传道、解惑。时代在进步,知识在发展,谁又能说自己的知识已习得圆满,可以满足所有的需要了呢?为人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递思想、形成某种素养。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们的领导人对为师者提出的明确要求,为师者从更高的高度,把德行、素养、做人当成自身的重要事情来做,所以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便成为了为人师者必修的一门课。

1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关于高校思政教学,在课程上体现为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制定不同的思政教育内容,如众多大学在学生大一时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四年均会开设的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课程思政的思想与思政教学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课程思政不专门针对某类或某门课程,而是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其中,做到专业与思政相结合,将专业课教师与传统思政课程教师进行融合,转变非思政课程教师的思维方式以及教学方式,引导其成为既能传道亦能授业,更能解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层面,要求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其他非课程教师进行全员育人的参与,协同育人、全员育人也是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前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一部分,由于数学专业课程的学科性质,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较于人文学科的课程来说更多,这可能是高校自然科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2.1重知识而轻育人。现行的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大多比较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大范围存在,任课教师往往根据使用的教材按部就班逐步推进,很难将思政育人融入到课程之中,学生在学习完该门课程之后,往往记住的是生硬的定理、定义,甚至于数学专业课的考查方式也仅仅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定理、定义解决数学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以及考核方式中都包含着深深的教条主义,不按定理、定义一定错,没有解题过程一定错,完全无法体现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更不用说更高层次的育人目的了。

2.2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如今高校教师的招聘原则往往对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也较为明确,如要求博士、硕士学历、某某类院校毕业等,对于价值观方面的考量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甚至于没有考核机制。这种教师引进机制并不能保证引进的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更不用说认不认同思政教育。教育是一项事业,并不是一个盈利行业,也不是升官发财的好去处,如果高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不能在价值观和德行方面进行把关,那么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施将必成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变得毫无意义。

2.3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形式局限、方法简单。高校的数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形式大多皆为室内的讲授为主,很少能有例外,其中自然科学的课程更为甚。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现在,我们使用的教学形式基本没有变化,为数不多的变化仅仅在于原来教师手中的粉笔变成了现在的多媒体设备。这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是有偏差的。信息时代我们能利用的总量巨大,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面对的依然是枯燥的公式、定理和计算。这种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更不利于课堂思政的开展,很容易让教师的课程思政变成说教。

2.4重现代体系而轻传统文化。孔子说:“仁者,爱人。”仁爱之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不光孔子和儒家,墨家的“兼爱”、道家之道这些都在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还有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脍炙人口的爱国、爱民之言,以及“君子以自强不息”所包含的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传统文化中这类思政素材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之所以忽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往往是因为我们皆是现代西方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罢了,早就远离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己不懂不读,安能以此育人?

3对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思政问题的思考

3.1改变重知识而轻育人的思维。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思政要达到相应的效果,培养目标一定要聚焦育人二字,要达到育人的目的光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多的应该是传递思想。数学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传递思想的良好载体,是用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要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需要数学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思考课程内容所包含的思想,不能简单的告诉学生公式、定理相对应的解题思路,更要告知学生定理、定义所包含的道理和规律,以及这些道理和规律之于我们人生和社会的意义,甚至于一个简简单单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以及人生哲理等。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专业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传统的高校数学专业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而课程思政的深化和开展必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将高校数学专业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我们可能只需要知道相应的知识产生的背景也许就具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提高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课程思政的开展与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关联度很高,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水平限制被培养者能够达到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需要最为优秀的人才加入进来,以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里所说的素质水平不仅仅指知识和专业水平,也包括品德和价值观方面。反观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要求,大多以出身、学历、论文、项目等方面对应聘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但毕业的学校、获得的学历,这些东西并不能体现出一个人品德修养及思想等方面的水平,这种评价机制明显是有问题的,之所以使用这样的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某个人是否有能力成为一名教师,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些指标容易量化。但评价指标的不容易量化并不能成为不重视教师个人素养的理由和借口,在实际操作中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充分利用好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合格,而不应该是几名领导、教授所组成的招聘团队。

3.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现行的高校数学课程思政的开展形式和方法主要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其中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效果很有限,因为个体及知识体系差别,相同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个人所能达到的效果差别巨大,这涉及到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一般而言,个体自发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涉取知识的效果最好,讲授法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局限的教学形式以及简单的教学方法所导致的。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由于人数关系,教师甚至不能做到学期末认识所有的学生,面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要求,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改善,变讲授法为更有效的方法,变原有一成不变的教室教学模式为各种形式并存。

3.4现代科学体系与传统文化并重。现代科学体系撑起了现代社会,但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凡事皆有利弊,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一样,有精华有糟粕,在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利用不到传统文化,也并不存在所谓的数学乃自然科学很难引入人文思想的问题,只是怎么用、用在哪里的问题。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在揭示事物的规律和原理,自然科学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万物,人文科学揭示人类社会,但人类社会必然遵行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所以在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思政中引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更何况,一个单有知识但不认同文化传承的人能对国家、社会产生多大的贡献。身处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我们是幸运的,有异常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何将这种文化优势通过课程思政传递给更多的人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卢珊珊.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问题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20.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

作者:邵莉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