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双创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8 14:48:10

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双创教育第1篇

关键词:“双创型”;成人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当前我国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坚持“创新”的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自高考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积极倡导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鉴于此,高校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即“双创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实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背景

(一)国家“双创型”的实践活动为“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可能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展大多采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注重规模建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度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领域没能真正地占据主控地位。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然而,要实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尽早地开展“双创型”成人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持续和科学发展需要依据“双创型”成人教育来实现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逐渐由原来的业余教育转化为一种专业化的、规范的教育类型,其在提升国民素质、发展专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的本质转变为“实用型和补偿性”的教育,被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补充。1999年高校的扩招以来,高校内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日益增加,其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例如,为了抢夺生源,很多高校降低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致使成人教育的人才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人们对成人教育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就业难度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必须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三)高校有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是国家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校内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具有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等的原动力,高校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通过实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将这些创新要素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当前国家倡导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推进和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高校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正是落实高校创新职责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所高校中都设有成人教育的专门机构或者部门,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夜大教育、函授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资教育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开创性的作用。当前,国家在高校发展领域提出“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将精力置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忽视“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甚至在“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表现出发展热情不高的现象,具体体现在:

1.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自实施高考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层级教育纷纷开始出现扩招的态势,本科生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甚至博士研究生也开始出现扩招。很多高校将成人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撤回,将其有限的办学资源完全投入这些全日制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为了建设“研究型”,甚至在其学校内部取消了成人教育;有的高校认为,成人教育已经步入发展的没落期,发展成人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未来生存等。有鉴于此,很多高校不愿发展成人教育。高校的这些举措和行为严重地挫伤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机会,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成人教育领域投入的教育资源不足

成人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专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参加成人教育。第二,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高校内各级管理部门、附属部门以及教辅部门等都将成人教育作为附属产业看待,对其重视度不够,将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搬进成人教育的范围,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和活力。第三,实践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3.成人教育的效益与其高校自身的定位不相匹配

高校的职责和价值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这一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培养“双创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与此同时,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只有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意义,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则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双创型”成人劳动者。“双创型”成人劳动者的形成势必需要“双创型”成人教育的支撑,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作为则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严重不相匹配。

(二)问题原因剖析

1.高校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认为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补充性的教育;高校是实施正规教育的地方;发展成人教育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合;成人教育应该由那些社会办学机构去承担。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成人教育与其“高大上”的教育使命不相符合,没有认识到“双创型”成人教育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成人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2.高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

我国很多高校将自身的发展定位锁定在“高”上,将其发展定位于培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强调高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必须投入巨资,追求高、精、尖;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服务对象要具有高的知名度,要求高回报。高校的这些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致使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而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等又出现就业难;在技术方面,高大上的技术和理论经常被束之高阁,而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术却一项难求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

绝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教师在高校内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学历教育领域的工作,而不将教师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劳动付出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中;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这些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以及机制建设方面的僵化严重地制约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致使高校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4.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不灵敏

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科学、重视度不够,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势必导致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和不灵敏,导致高校对社会在人才需求的量与质、技术的高新与实用性以及服务需求成本与效益等方面应对不灵敏。

三、“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准确定位“双创型”成人教育的使命

高校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具有强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推进国家成人教育发展领域也应该尽职尽责,不遗余力。首先,高校要积极发挥其引领和规划的重要使命,规划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内容、实施方案等,与此同时,还要为其他的成人教育实施主体发挥模范、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次,高校要积极地履行并推动其帮扶职责。高校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还应与其他的高校、办学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在改善自身成人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成人教育发展不够理想的组织和机构,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得到提升,在教育资源方面得到优化,在教育质量方面得到提高。最后,高校要履行好其在成人教育中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在技术以及业务等层面提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为教育部门行使决策提供依据。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双创型”成人教育资源的投入

1.整合教师资源,加大教师资源的投入

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任务。将知识、理论、技术等进行优化,通过“双创型”教育的形式传递给成人学习者,并通过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新使命。因此,我国在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一支既具有高大上理论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加大学科专业资源的投入

当前,一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实验室等都集中在高校,尤其是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如果能将这些高校中的这些学科专业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各类优势的学科和专业资源通过“双创型”成人教育传递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会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也要做好对成人教育的学科专业方面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设特色专业等。

3.整合并加大科研基地和科研成果资源的投入

各高校,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园的作用,将科技园作为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科技园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国家能够获得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探索出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人学习者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扩展,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如若能够将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向成人教育领域推广,势必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全社会开展创新和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4.整合并加大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

高校,尤其是那些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在教育和社会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与其他的高校、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联合办学,共同致力于“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运行以及评价等方面竭尽全力,积极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的“双创型”发展。

(三)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必须理顺成人教育的机制。第一,要理顺有助于提高“双创型”成人教育中教育主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的相关机制和体制;第二,要理顺有助于提升成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相关体制和机制,使成人学习者主动、自愿、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第三,要理顺社会在培养人、运用人以及评价人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社会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以及“学者有其用、能者有其位”的社会风气,凸显“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国际性合作

首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采用“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及成人学习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发达国家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重点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技术,增强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剑.比较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2-15.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高校双创教育第2篇

关键词:“双创” 中文教育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81-01

自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设想已近3年,这段时间里,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股创业的热潮,各高校也纷纷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开展创新教育,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作为高等教育传统专业之一的中文教育,在这股大潮中却表现平平,无论是从规模、方式,还是从事后的结果反馈来看,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这条路上还大有可为。

一、中文系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就业难”大背景下的必然出路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将近14亿的庞大人口数目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将就业放在醒目的位置,甚至在2017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更是直言,经济发展增速的确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就业方面,每年动辄上千万的待就业人口已经为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汉语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设了汉语课程,中文教育不再单单是中国高校的内部事务,而是具备了国际属性。近年来,中文教育中的对外汉语和国际汉语教育等方向发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们立足于国内、国际的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教育的新路径、新方式,并且源源不断地引入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好的做法,在丰富自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创新。

二、中文系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1.多管齐下

目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讨。从培养目的来看,既有将职业化教育引入中文教育的尝试,也有对素质教育的坚持,并将之深化成为终极的培养目标;从培养的手段来看,既有对中文大类专业进行细化和再分类,发展出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中文信息处理等专业方向,也有仿效交叉学科的优势,将中文专业教育同其他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尝试;从培养过程看,既有将创新思维贯穿整个中文教育的新做法,也有另外单独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新举措。

2.战果初成

一方面,创新教育的引入,加速了当前中文教育对学生培养方向的细化,目前学界已经初步形成了职业化教育和素质化教育两大方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创新教育。另一方面,专业的细化和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对外汉语专业受到热捧,在为中文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扩大了汉语的影响。

3.新矛盾、新问题涌现

当然,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生着新的矛盾,中文教育走向创新导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职业化和素质化教育的两条道路虽然都坚称自身是未来中文教育的前进方向,可是对于任何一方的过分重视都会引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引发连锁效应。其次,新开设的各个专业虽然为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出路,但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取得了预计的效果,其中一些如中文信息处理等面临着不冷不热的尴尬境地,既没能完成当初开设专业的初衷,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行之有效的调整。总之,新的尝试并不总是带来新的成就,也总是伴随着新的问题和矛盾。

三、中文教育转型的可行路径

针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新出现的问题,中文教育的转型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创造校园里的“创新氛围”。当前,汉语热正当其时,国际国外大环境非常适合汉语教育的转型和创新。对此,高校在进行中文创新教育尝试的时候,必须紧跟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尤其需要注意对校园氛围的营造,使之同外部环境相适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其次,建立起系统的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新事物,很多高校还都处于摸索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辅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无论是教学思路,又或是课程设置,通过各个方面的调整,建构起完善的教学体系。最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是否能够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需要着重加强本校的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调研、座谈等方式来提升老师们的视野和高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队伍,并最终通过他们来带动全校的学习氛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双创”背景下的高校中文教育转型的具体措施

1.课程定位转型

大学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中文教育,大学中文教育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更重要的是大学中文教育更强调自身文化传承功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大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大学中文教育改革,既要将大学中文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还要强调大学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在“双创”背景下,大学中文教育课程设置要充分发挥中文各个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使用当代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日益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全面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综上所述,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大学中文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要兼顾大学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体现大学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功能的特殊要求。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大学中文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导致不能很好的兼顾大学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W技术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换换代,大学中文教育课程定位变得更加模糊,课程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面对全新教育形式,作者认为中大学中文教育课程定位应该将大学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细化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一味的喊口号,例如可以让大学生多参与报告会、研讨会、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内容,促进大学中文教育及时发生转变,提升教育质量。

2.大学中文教育教材形式转型

长期以来,由于纸质印刷媒介的局限性,导致大学中文教材呈现出来过于单一化的局面,文本之间大小不同,厚度不同,内容相似,取法多元化内容,教材的丰富性不足。在大学中文教育内容选择过程中,过多倾向于政治内容,政治色彩过于浓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和学生实际思想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感。在教材结构编排上,几乎都是采用母体单元形式进行编排,这种编排方式固然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但是从纵深角度对大学中文教材的编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会导致各个单元之间缺乏联系性,相互之间连贯不足。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融入渗透,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新兴媒体出现,对大学中文教材的转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大学中文教材转型提供了可能。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持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的发生了改变,结合这种情况,大学中文教材编写者在坚持以纸质印刷教材为主的基础上,顺应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趋势,开发不同形态的大学中文教材。例如可以开发建设电子教材、互联网教材、微信公众号教材,实现大学中文教材的多元性和教学内容的可变性,确保大学中文教材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教学观念转型

传统教材模式下,大学中文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教师统领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下被动的听讲,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大学中文教材不能成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反而成为阻碍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鸿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教材的要求,将内容讲解完毕后为止,而大学生只能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死记硬背,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最终的考试。这种以教师为教学中心,以教材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需要及时得到转变。不管任何阶段的教育,学生都是教学的中心。为了改变大学生对大学中文教育传统的刻板印象,教师就不能局限于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理念中,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研究性教学、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工作学习奠定坚实记仇。

4.教学方式转型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教师一切教学依据,教师的教案是由教材、教科书、参考资料组成。对于传统教材的依赖,导致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主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被动的学习,学学中文课程成为一种任务,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无从谈起。最近几年,随着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应用发展,为丰富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变成为形式多样的教学课程如PPT课件、慕课、微课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开展大学中文课程学习。例如大学校园可以以自身的局域W为基础,创建大学中文教育在线网站、在线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些途径开展学习和交流,增强师生和生生交流的额频率,拉近学生和大学中文课程以及教师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叶捷,高校中文教育的创业型转变初探[J].教育理论研究,2013.2

高校双创教育第3篇

关键词: 创业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实践教育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每年大学毕业生在750万人左右。当下国内企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现实中就业环境的变化迫使大学生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开展创业创新,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

毋庸置疑,大学生尽管掌握各方面专业知识,年轻气盛,做事敢于创新,且果断、大胆、自信,会义无反顾地做自己认为创新的事情。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经历和阅历,做事容易冲动,有的不经深思熟虑就鲁莽行事。因此,一些高校针对这些情况围绕大学生创业创新,经常组织大学生对接社会各有关行业开展学习实践,教育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甄别,并举办关于创业创新的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创业创新的认识。

创业创新是大学生实现快速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党中央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相一致。创业创新是大学生最大的优势。他们因年轻而充满无限可能,富有活力,富有激情,而且思想活跃,对创业创新充满渴望与憧憬。同时,时代需要他们创业,所处环境需要他们创新。

高校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多是从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应用缺少。创业创新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只有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应用到社会实践。在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论对大学生就业还是创业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一、创业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创业创新教育提升了大学生基本素质。

创业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拓展,基本特征是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在高校,特别是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创业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是立校之本、固校之基、特色之道,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新胆识,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创业创新技能,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二)创业创新教育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的高等教育不管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是现在的大众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地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创新意识。1997年,由清华大学发起举办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一举打破了多年的大学“灌输式”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扛起了大旗。1999年1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2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将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提高到全局性的高度,全国高等教育才逐步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制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紧接着,教育部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确定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推广和普及。

近年来,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先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不断得到加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以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带来耳目一新的改变和升级,有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创业创新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几千年来,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毕业以后进入国家党政部门及机关事业单位或大企业等,谋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稳定的日子,对创业创新,可以说没有一点意识。当代大学生虽然经受市场经济的大潮,对待新事物有一定的新奇心,但对于创业创新这一概念存在误区,没有兴趣,更没有自信心。部分大学生对创业创新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业创新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当老板、做生意、赚大钱、享大福。

人民网所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显示:46.7%的网友表示“创业风险太大”,不想创业。有一小部分网友简单地认为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对创业内涵的理解模糊,认识不清。所有这些直接导致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观念发生偏差,造成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的比例一直不高。

2015年6月麦克斯研究院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中国大学毕业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6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比2014届高出了0.4个百分点,比2013届高出了0.5个半分点。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从报告不难看出,虽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略有上升,但创业创新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创业创新的认识和认可度不高。

(四)创业创新教育拓展了高校选修课程。

创业创新教育使得高校以必修或者选修方式开设了课程。某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创业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指导与实践》等课程。某些高校不但开设了课程,还将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创业课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或者就业指导课程,并把这一类型课程纳入考核当中。安徽滁州学院在学校教学体系中不但把创业创新教育作为常规工作,为学生拓展就业思路,还将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自身成长、价值实现等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专业课之外的创业创新选修课,另一方面有的放矢地转变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所以,该校创业创新课在绝大多数学生眼中很受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滁州学院通过创业创新教育,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二、创业创新教育需要实践的参与和配合

(一)在思想上提高对创业创新教育的认识。

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虽然在高校开设已有十多年时间,但不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思想还存在误区和不足。首先对创业创新教育没有理念。一些学生认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可有可无,当老板、赚大钱是要靠运气的,靠教育怎么可能创业创新?老师讲的东西是理论和成功人士的事例,也复制不了,不需要到教室接受创业创新教育。归根结底,是因为存在这些错误认识的大学生不知道感悟知识和储备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八十年代初期不少下海经商而发大财的富豪,是利用改革开放初期,体制、机制上的不健全,凭胆大、靠机遇快速富起来的。他们觉得创业创新只需要充满热情,毕业后只要敢闯敢拼就行,不需要创业创新教育。因此,创业创新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育或者理论灌输层面,还需要实践环节的参与和配合。

(二)在方法上解决对创业创新教育的整合问题。

创业创新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理论教育存在不同点,包含更多内容和方式。据了解,目前组成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兴趣,通过讲授创业创新基础知识和实践成功者的励志故事,培育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欲望。滁州学院在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中不仅介绍创业创新基础知识,还将创业创新不同类型的课程有机整合,把授课创业实践和实训结合起来,并对学生的能力锻炼单列出校内外实践项目课时,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创业创新。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王孟胜,四年前在校内试水“020及时快递”,给商家提供派送。20岁出头的王孟胜从这一步做起,“创客”四年,目前已身兼数职――伟洁通讯耗材合伙人、爱游物联创始人、轻舟网络科技创始人,今年还将成立自己的公司。王孟胜说:“我觉得创业不是生意,不是买卖,更多在‘创’,在提供新的技术、服务或理念。”[1]

(三)在实践上注重对创业创新教育的运用。

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一定要以成功的典型、鲜明的事例才能影响学生、打动学生。然而,有些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教学与实践脱离,不同程度地存在名不符实的现象。院(系)负责创业创新教育理论课程讲授,自行组织专业实习和实训,没有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导致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单一传授创业创新基础理论,没有相应的环境和空间提供给学生进行现实模拟训练。有些高校虽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实验环节,但还是停留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层面,在参与过程中缺乏课堂内外的衔接与过度。

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老师徐迪在创业创新教育中,在实践上注重创业创新教育的运用,身体力行,不但引导学生创业创新,还身体力行参与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实践。一些学生虽有好的创业创新想法,但胆子小,不敢试,徐迪知道后帮助分析市场,主动做他们的合伙人,给他们壮胆,为他们撑腰,带出一批创业创新的学生。因此,创业创新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更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灵活互动,学以致用。

三、创业创新教育实践要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

(一)做好课程定位,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实践。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在创业创新教育中要做好规划与设计,以“三个面向”把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实践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定位课程、确立培养目标、统筹教学规划等,搭建多方协调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1)科学课程定位。将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从传统选修n中剥离出来,与现有专业课程相呼应;(2)确立培养目标。确立与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相适应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和培养方向,让创业创新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可行性;(3)统筹教学规划。在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上要与培养的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通过组建创业创新团队、选派创业创新导师、建立创业创新实践基地等方式,把真正有创业创新热情、创业创新技能的学生,以团队形式组织起来,在校园内外搭建创业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地试、大胆地创,把创业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做好教学设计,尊重学生成为创业创新教育主体。

目前,高校在创业创新教育中大多采取“填鸭式”、满堂灌、全理论、应差式教学,忽视学生在创业创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要使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教学设计上实行改革,定位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是创业创新教育的主体,根据发展迅速的时代特点,发挥老师引导学生在创业创新教育中勇于探索的精神。(1)变革教学内容。在创业创新教育中,要在传授丰富技能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并组织学生通过专题讨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与老师或同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接受创业创新教育的积极性。(2)构建教育体系。在创业创新教育中,要科学构建系统化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有机衔接好不同阶段所学课程。这样既可以设计理论教学、参观实习、课外实践等多个环节,又可以根据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采取不同学期同类型或不同课程,做到前呼后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完善提高,使学生在创业创新教育中真正掌握知识,增强创业创新的本领。

(三)健全考核机制,激励学生成为创业创新教育主角。

在创业创新教育中,一些高校以一张试卷考查学生学习效果,误导学生平时只注重所谓创业创新教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死记硬背,忽视创业创新教育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因此,高校在创业创新教育中应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机制。(1)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通过与学生互动的考核方式,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创业创新教育学习,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应试学习为积极思考、主动作为。(2)考核融入教学实践。高校要将创业创新教育考核融入教学实践各个环节。通过创业创新教育结合班级研讨、分组商议、参加课外实践效果等进行评估和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2016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3]大学生作为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在创业创新上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创业贵在创新,创新贵在创能。创新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开始,创能是内在激发出的一种创造力。创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使命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使许多美好的想法变成现实。

结语

高校应将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兴趣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创新的体验度和参与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创新训练计划,组织开展创新大赛、技能竞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业创新的魅力,让那些具有科研天赋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早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将创业创新体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地设计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和实习实训模块,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创新社会调查,加强技术培训,开辟创业创新园,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的兴趣。并加大创业创新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创业创新骨干的培训,加大创业基金、创业俱乐部、创业导师等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创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学生创业咨询、创业教育、项目展示、创业集资“一站式”服务,为他们插上翅膀,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王琼,束舒雅.滁州学院大四创客王孟胜:比买卖更重要的,是提供新的生活方式[N].滁州日报,2017-2-10(6).

高校双创教育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疆;双语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4-02

在应对当前幼儿园师资紧张问题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下文简称:院校)陆续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学前教育教学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令人担忧的现状,一般从中师类学校升格而来的院校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但结合新疆本地院校实际来看,似乎各地教学经验都难以被新疆各院校所复制,其根本就在于双语学前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区域植根性。由此,笔者试图就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就区域植根性而言,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留在新疆工作,民汉合园在新疆已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那么如何将汉语、维吾尔语融入到学前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就存在难度;并且,如何定位双语教学的目标导向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见,单纯谈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本文主题讨论没有太多帮助。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以下将在目的、手段、效果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一)双语教学的目的

在保护民族语言的民族政策下,双语教学目的一目了然。但从院校层面来看,其目的仍存在于这样两个方面:(1)提升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在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方面能够既维护民族语言文化,又能使民族地区的孩子具备汉语能力,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语言基础。其一是掌握双语,既掌握汉语,又懂得各少数民族的语言,达到双语兼通;其二是以两种语言为中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在具体实施时应以语言和教育活动的整合为基本实施方式,不要为学双语而学双语;其三是为少数民族儿童打开生活的视界,实现幼儿教育的成长取向。(2)增强学前专业学生服务新疆的能力。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都需要在熟练运用双语的基础上才能满足当地幼儿教育的需要。新疆实施学前双语教育的主要困难在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南疆三地州及农牧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大多都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相当一部分的乡或村仍是清一色的少数民族,根本没有汉族人家居住,这就使得当地少数民族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触汉语。另外,当地能够胜任汉语教学的教师也很少。针对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政府给了很多的扶持政策,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走进这些地区,从基层教育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从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抓起,真真正正地改善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的面貌。

(二)双语教学的手段

有关双语教学手段的应用较为难以把握,这不仅在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课程特征使然,也在于如何对双语教育建立起合理的课程结构配比。所谓课程结构配比是指在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中如何植入双语的问题。根据笔者的体会,在理论教学中可偏向于汉语教学,而在技能教学中则需要偏向于双语训练。而这一问题的根本仍是适当地学习汉语,但要将学前语言教育重点放在口语的学习上,以习得良好的语言范式和准确的发音,实现儿童教育与语言学习的统一为主。在采取措施推进汉语教育时,不仅要加强幼儿园的硬件建设,更要加强汉语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多媒体教学,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儿童另一重要的双语学习途径。

(三)双语教学的效果

如何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从教学手段中可知,双语教学侧重于在技能教学中来完成,因此,这一效果评价活动也主要通过技能测评来实现,汉语教学则主要在于理论教学环节,这可通过常规考试来实现。

二、认识引导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定位

根据以上所述,教学模式创新定位可在一般和特殊层面来进行。以下以技能教学为考察对象。

(一)对于教学目的定位

1.岗位意识。严格来说,任何教师岗位都存在着自身的岗位意识。但对于面向幼儿教育岗位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须建立有关师德、师风的职业素养,还需增强自身的耐心。幼儿教师所须具备的教学耐心,不仅归因于学前儿童的心智发育水平,也是从事文体类教学所必备的岗位素质。从目前高职技能教学现状来看,似乎并没有特别关注“耐心”这一要素。

2.职业能力。这里并不讨论岗位技能要求,其属于常规要求范畴。而是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来展开讨论。具体而言,技能教学还应带有启发性元素,从而激励学生有意识地自主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不难看出,其将形成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于教学手段的定位

分年级设计技能任务或项目,这是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但是任务内容的具体设计,却在各类高职学校略有不同。但无论怎样,一年级应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二、三年级在巩固岗位技能的同时,还应逐步进行岗位意识和个人教学创新能力训练。实践表明,不管学校如何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但若与市场需求脱节,都将无法建立起合格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提升校内技能能力的同时,应主动、积极地与幼儿园实体建立合作关系。不言而喻,后者需要在学校管理层公权力的影响下才能有效实施。

(三)对于教学效果的定位

如何证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具有合理性,则需要对其最终的教学结果进行考核。考核的对象不仅是该专业的学生,也包括参与技能的教师。对于前者的考核措施应改变传统重视报告撰写的特点,而应加大“才艺展示”的力度。

三、定位驱动下的路径构建

在上述创新定位基础上结合新疆实际,双语教学模式的路径构建如下所述。

(一)对新疆幼儿教育现状调研

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应界定为推动新疆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而这依赖于对目前教学现状的调研。唯有通过调研才能获取双语结合的契合点。通过调研发现,在技能教学方面需要针对幼儿民族歌舞训练方面下功夫。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则需要在编导、演唱等方面获得专业知识。但从应用的出发点来看,应加大双语在歌舞专业训练中的应用,而对于舞蹈编导训练中可广泛使用汉语。

(二)完善双语的教学手段应用

双语教学是结合新疆实际而做出的,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现成的经验来借鉴。但要遵循一个原则,双语教学不应割裂开来,而是针对特定教学内容来进行应用。上文已经就技能中的歌舞方面进行讨论,指出应倾向于维语教学。然而,在理论教学方面(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则可以使用汉语,这也有利于引进当前先进的文献资料。对于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来说,有关双语能力的提升则依赖于自身的不断训练来实现。

(三)建立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在上文中已经谈到,可根据不同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工作。由于一、二、三年级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上存在课程内容差异,因此,可针对一、二年级加大维吾尔语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而对于三年级学生则应综合测评他们的双语教学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教学模式创新路径中,应围绕着对新疆幼儿教育现状调研、完善双语的教学手段应用、建立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来构建。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张曾莲.基于准公共产品和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5):21-22.

[2]李杰瑜.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仍不均衡[J].上海人大月刊,2011,(5):10-11.

高校双创教育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双创教育;改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00-03

一、前言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制订“互联网+”计划,以此提高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观点。政府对于“互联网+”竞赛的重视逐渐的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如何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二、“互联网+”竞赛在双创教育中的内涵

“互联网+”是在与创新2.0的结合下产生的名词,互联网与传统的行业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形态和业态,将互联网更为彻底的融合到社会行业的发展中。“互联网+”的概念很快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推行。“互联网+”竞赛将互联网引入传统行业,将信息技术和传统工业形式结合到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双创教育是创新与创业的简称,通过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双创能力上得到提高,实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的手段,只不过最终的落脚点是在教育的创新创业上。高校想要拥有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发展。“互联网+”竞赛在双创教育中的内涵是极大的,结合了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同时还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际“互联网+”的内容,目的是让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得到学生家长的同意,让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参加到“互联网+”的竞赛中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也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创新教育的成果。

三、大学生双创教育举行的重要性分析

现在国家政府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青年学生能够自行创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早日促进我国成为创新型社会。双创教育是顺应社会潮流所必要的产物,是当下必须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几点必要性分析。

1.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发展科学文化,让学生不断的接受高等知识,逐渐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高等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其当前的主要任务。高校举办双创教育能够推进高校向着应用型高校的转变。根据学校中每个学院每个专业的特色来进行双创教育建设,在无形之中扩大了高校人才的就业平台,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实现自身的价值。

2.普及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养。高校中进行大学生双创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是宣传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其有效的开展提供创新指导和服务,在校园文化中烘托双创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逐渐丰富自己的p创文化体系。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联系到实际学习的专业中,就能够激发其动手兴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双创教育理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寻找职位,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创造岗位,从而实现多层次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双创教育的培养模式下,用创业的形式来带动就业,以此来满足全球趋势下的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让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实现对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快速适应,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自我成就感,让学生对双创教育充满激情,在工作中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与此同时,双创教育模式下还能够积极的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我国未来第三产业会逐渐成为主要产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是时代经济改革的生力军,而双创教育的进行也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

四、大学生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创新教育缺陷

1.高校内创新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由于国内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制度相对滞后,我国较晚提出对于创新创业的系统教育,使得高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的高校内的系统教育体系建设仍然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乃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依旧单一,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很好的结合各方面的需求导向以及所涉及到的专业课特色来实施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的教育形式。因此,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的教育生涯中缺乏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与交叉,造成包括创新创业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地方政府、高校课程建设和企业技术支持作为创新创业的三大主要参与方,其三者之间的协调联动性并不是很强,特别是重要参与方的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地与其他二者保持高效的互动与联系,因此相关的扶持政策与协调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现实生活中,各大企业与高校的信息共享意识欠缺,导致信息的交流不够到位,进一步使得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不能进一步得到完善。

2.高校内双创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双创教育并没有被高校重视起来,对于双创教育的相关师资,只是简单的由辅导人员或者是教职工人员组成教师团队,但这样的团队专业课知识严重欠缺,不能给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性知识,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专业方面的双向拓展。正是这种不被重视的教学内容,使得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专业的稳定性。现在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注重以用户需求为第一目标,追求的是用户的满意程度,而双创教育的客户就是各大高校内的在校大学生,若只是这种形式化的教学团队,那么学生们就不能从各自的授课教师那里获得对口的专业知识,在日后的自主创业过程中更不能实现质的飞跃。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双创教育只能是越来越形式化,没有实质的研究内容,难于实现规划的整体目标。

五、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双创教育的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改变着人类日常的生活方式,其网络运行的高效性与便捷性更是给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性的平台。在这种历史趋势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应并且利用这种形势让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所服务。对于站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来说,应当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内高校的双创教育。

1.重视平台搭建工作。重视平台搭建工作也是“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双创教育的起点。这一阶段的工作要做到“因时制宜”,要根据现在所处的时代,对于学生接收新消息的各种渠道有所了解,并掌握最受欢迎、最容易被接受的渠道方式,通过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最受欢迎的无异于网络模式。各大高校应当多方式、多渠道的对一切互联网模式进行相关的探索,例如网站、微信等,尤其是对于微信来说,应当借助一定的方式建立起校内的微信官方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为在校生及时的推送各种相关的新消息。着重以客户需求为首,重点强调体验,从而来彰显互联网时代为双创教育带来的时效性与针对性的特点,以此来提升正值毕业时期的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信心c勇气。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分析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创业规划和他们的个人潜在的创业能力,以调查问卷数据结果为参考,来更好地改善现有的高校内的双创教育模式。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做到对在校大学生需求的真正掌握,更好地为双创教育提供量身化的服务与物资供给,或者是根据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大力推进双创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现在高校的建学目标应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科学合理定位,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并不断调整专业课程,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的挖掘可利用资源,促进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对双创能力的培养。通过双创专业必修课的开设,学生可以普遍进行双创专业知识的培训。(1)创建实训平台,学以致用。结合学校对于学生双创教育的课程安排,创建一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体系,让学生学以致用,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实训课程的上课次数,从而保证实训效果。为满足实训要求,校方应当为学生提供自由式的实训场地,在此基础上推进多方合作形式的实训平台供应计划,保证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方主动整理各种可能涉及到的资源,大力的支持各类实训场地的建设,例如科技园、实训园等,对于实训基地的体系和规模进行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通过免费场地的提供、相关事宜的模拟以及专业指导教师的全程跟进,来全方位的帮助高校大学生完成自主创业。做到“以赛促学”,大力创办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种网络创新比赛,从而体现出互联网背景下的双创教育模式,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2)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主要以教学氛围的改革为主,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性。互联网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受时间、空间与地点的限制,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改进以往的拒绝手机进课堂的做法,鼓励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手机作为教师上课的辅导工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智能手机较为全面的网络功能,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到网页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根据教师指定的网址下载课后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完成作业等,还可以到指定的客户端完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从而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课堂氛围得以活跃,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摒弃了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人独大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创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针对于双创教育,应当培养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教师。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双创教育中的必经之路。对于师资力量的开发建设,可以采用培训、合作加引进的方式。要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创新性教育的培训,尤其是针对于互联网双创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知识储备。加强与校外企业的长期合作,必要时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中去实践,参与到具体的事务中,不仅锻炼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教师管理能力的培训。凭借对于双创教育的优势资源,大力的聘请互联网专业的优秀人才、双创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来学校参与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在校内为学生亲身传授经验,担当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中的技术顾问。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变得紧张起来,现在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学习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不必须要到课堂上,因此,教师的课堂价值有所降低。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将优质的学习资源整合到一起,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做到网络与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

六、结语

高校的双创教育应当与当下的市场规律密切结合,在尊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善于利用网络优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当前社会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师资力量,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形式多样化的实训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现代化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2]刘艳,闫国栋,孟威,权宇彤,逯家辉,滕利荣,孟庆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3]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06).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

[5]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

[6]林美貌.台湾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

[7]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The Role of "Internet Plus" Competition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Reform

YANG Jing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Jingu College,Tianjin 300387,China)

高校双创教育第6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双平台;交叉课程培育;教学工厂;科技孵化器

作者简介:周泳全(1963-),男,湖南长沙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创业教育与实践;苗苗(1981-),女,辽宁沈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务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交叉课程培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市场导向的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tjk410),课题主持人:周泳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校企双平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XCG201011),课题主持人:周泳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70-0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创业培训,注重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高职院校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近几年都纷纷加大了开展创业教育的广度和力度,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但符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亟需探讨和实践,尤其是如何构建、利用、丰富和巩固现有学校教育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创建和完善创业教育的机制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构建

创业教育在北美洲和欧洲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形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并进行系统和制度化的规范教学。我国的创业教育开展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据统计,2009年全国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获奖近580项,其中与创业教育有关的仅有12项,占2.0%。此类获奖课题如此之少,反应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即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研究深度和实践力度远远不够,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形成涉及到交叉课程培育、师资建设、市场调研、市场导向的创业教育机制,更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有社会非盈利机构的参与,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创业教育必须在常规系统的教学平台上运行。构建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因此创业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实际上是学校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社会实践平台的建设。学校教育平台首先应具备创业激励教育的功能,持续系统地鼓励学生利用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势和免税优势自主创业,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创业激励教育,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个性规划指导等教育。其次,学校教育平台应具备交叉课程培育的功能,将创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实施,使创业教育从新生开始就体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雏形。分专业设计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制定交叉学科课程培育方案。其中专业课程教育将进行适当的改革,在其覆盖的领域讲授相关创业机会和行业切入点,讲授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讲授创业成功的典型故事等内容。邀请创业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指导他们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各项大学生科技技能大赛,在大赛中锻炼创业的工程技术素质和寻找创业机会。最后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创业教育,对具有创业潜质和愿望的学生群体,开设创业实验班,进行创业项目管理的全方位教育,如行业切入点的分析和论证、财务盈亏平衡分析、项目风险评估与应对等,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通过建立指导教师制度,充分利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工厂”实训的有利条件,将专业课程设计、生产性实训和毕业设计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合作企业的配合下,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业指导, 如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指导,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和财务管理的指导与实践,达到商业运营训练的目的,并利用参加各项创业大赛的机会,让学生的创业计划接受学校和社会专业人士的检验,完善创业项目计划,如项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融资渠道的分析与调查等,从而达到完善创业计划的目的。理工科类创业学生,需要加强在创业项目管理、财经管理、市场营销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

建立和巩固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是持续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的永恒基础,是实现校企互动、校企双赢。创业学生在合作企业的指导下分别进行创业基地实习和创业市场调查,合作企业将收益于学生未来创业企业的服务或产品,因此也是创业项目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服务型创业还是制造型创业,客户永远是创业企业的上帝,及时和充分的项目市场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充分体现市场调查的代表性,要深入社会不同类型用户进行产品(服务)市场调研,还要了解相关的同类竞争对手的生存之道,做到知彼知己,为创业企业在市场中正确定位。在创业准备的尾声,学校教育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进行互动, 要对创业项目进行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分析,对创业的产品(服务)市场、技术路线和优势、生产流程和设备、品质保障、利润率和现金流、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理念等进行全方位的可行性分析。学校在挑选优秀创业项目的基础上,可以邀请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机构参与最终的可行性分析。最后,在对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的金融资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创业项目落地实践,让在校学生到工商税务部门办理创业公司的注册,为公司的商业运作和赚取第一桶金做好准备。

寻找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切入点,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创业的基石,其活动完全是以满足社会需求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过程,所以高校的创业教育,都在有形或无形中利用了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平台。因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理论和实践上以及软硬件资源方面,还不具备全面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的条件,过分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势必对现行的教育体系构成很大的冲击,所以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前的教育体系,尤其依托高职院校形形的“教学工厂”这个有效的基石,首先打造高职院校工科类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创业教育双平台,循序渐进地开展系统规范的创业教育,使之对当前的教育体系造成的冲击减少到最低程度。图1揭示了创业教育双平台构建的实质内容和创业过程,规范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创业教育双平台下的创业过程,构建的学校教育平台,主要提供创业激励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交叉课程培育、商业运营训练、创业项目管理和“教学工厂”实训等六大模块功能;构建的社会实践平台,提供创业大赛实践、创业市场调研、创业基地实习、科技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和可行性分析等六大模块功能。所有功能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互动合作,形成整体的创业教育平台。

创业教育双平台是政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的真正融合。首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充分的创业切入点调研,然后开展校企互动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展高职院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践,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的配合与互动,使学生能够在大学第一、二年需接受创业的常识教育,第三年就可以开始创业实践,为毕业后顺利实现创业并为社会及同学创造就业机会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 企业和社会向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利用学生实践, 弥补企业在某些物资资源或人力资源上的不足, 改善内部或外部的供应链结;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机构也能通过服务和资助优秀的学生创业项目从中获利。

二、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成果巩固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业项目刚刚落地后,并不意味着学生已脱离了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教育。“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教育不仅要引导在校学生成功创业,或毕业时成功创业,更要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守业,并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否则刚创业的企业在毕业后不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就面临倒闭的危险,对学校后续的创业教育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创业教育将寸步难行,为此,实施创业教育的后续辅导十分重要,即对毕业后学生创建的创业公司继续进行一年左右的辅导,使之能“守住产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还是婴儿,毕业后经营自己的创业公司,就更容易跌倒和摔跤,学校指导教师还要继续扶持他们一段时间,使他们在创业教育双平台下的创业启蒙期,进行创业实践,再成功过渡到创业初始期,最后完全落地生根,进入创业成熟期(如图2所示)。创业教育不仅要激励学生的创业激情,更要激励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在目前国家对创业教育不可能立即大手笔投入的前提下,可以构建有效的针对指导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业公司可向主要指导教师赠送一定比例红股,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创业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用股份制的机制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这是解决“创业难,守业更难”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激励措施下,学生和指导教师必然全心投入创业公司的创建和运作,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也为学校争得荣誉,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价值。毕业学生创业后续辅导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的持续改善,包括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市场销售4Ps、产品技术先进性、质量管理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等六个方面的评估和促进,由此巩固创业教育双平台取得的初级成果和最终成果。

三、创业教育双平台的创业实践

深圳是创业家的乐园,有强烈创业意识的学生较多,这使我们无须花费较大精力用于创业激励教育,所构建的创业教育双平台可以集中精力在其他方面,如交叉课程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创业大赛实践等方面。我们很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都增添了相应的创业教育内容,并邀请市劳动局创业专家进行交叉课程的讲授;注重引进在国营及大型外资企业工作多年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充当创业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均具备技术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企业管理工作经验,在企业工作期间曾负责了新产品研制、技术开发、生产工艺及质量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工作。长期的企业工作经验使他们具备敏捷的创业嗅觉和洞察瞬时万变的市场商机的能力,为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我们指导学生参加了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终身决赛,获得了一等奖;2010年指导学生分别参加了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首届广东省大学生“第一桶金”创业大赛,获得了金奖和银奖,这是高职院校获得的唯一金奖。

通过创业教育双平台的初步探讨和实践,我们于2009-2011年指导了部分学生的自主创业活动,正式注册了三家实体创业公司,分别从事文化咨询策划、塑料纳米改性、模具激光蚀纹等门槛较高的行业。先前注册的两家创业公司已经成功进入了成熟期,公司已规范运作,其中一家的年销售额已超过了2000万元。最后一家注册的从事模具激光蚀纹行业的创业公司,创业者是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一等奖获得者,目前在接受指导教师的辅导和科技孵化器的服务,其客户群体越来越大,不久将结束创业初始期,进入成熟期。我们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来自专业教研室,使创业项目在常规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在创业初期更容易选题、专业课程教育改革更有成效、创业实践更加轻车熟路,结束了仅在学校内部开设创业课程和创业理念的灌输的单一做法,探索了企业和社会因素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更注重从学校平台和社会(企业)平台互动合作双赢来进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梅纪萍.职院校创业文化的特质与塑造路径探析[J].2011(24):37.

高校双创教育第7篇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必要性的争论

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那么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必要性?

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学偏重于专业技能培训是它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要义,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并不是人人都向往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具有普适性还值得探讨。

(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任教资格的争论

创新创业教学既包括理论层面的综合知识,也包括操作层面的实践知识,它要求教师对“双创”既有系统的理论认知,又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校内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企业家一般不会辍商从教,高校系统中目前也没有能输出师资理论的相关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十分匮乏。高职院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部分专业教师兼职理论授课,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举办报告、讲座。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纸上谈兵”和“企业宣讲”,它唯一用途就是用来应付“政府文件”。

(五)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以赛促教的争论

自1997年“创业计划竞赛”与创业教育一同被引进国内,“创业计划竞赛”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引发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如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人认为要坚持“以赛促教”,它是实施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有助于学生在创业阶段之前系统地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能促进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能营造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社会的创新创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以赛促教”已经演变成类似“应试教育”的“应赛教育”,学校为了获得奖牌以证明或提高“办学水平”而过度重视大赛,学生为了“保研”“获取奖学金或学分”而加入竞赛,功利化的“以赛促教”将违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

(一)双创教育是传授技能陶冶精神的素质教育

在不同的时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解释有不同的特点。从提倡实用主义到倡导职业教育,再到后来“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黄炎培逐渐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概念,即“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之方法,依人人之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黄炎培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提到,“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同时,他也认同杜威的观点,不同意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是针对某种职业进行的岗前培训,不能“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重技术而忽略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范畴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是以教授谋生技能为基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是以职业型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二)双创教育要以“谋生”和“乐业”为导向

如今职业教育已向终身教育发展,双创教育同样如此,就业也不是“一选定终身”,就业培训既包括岗前也包括职后,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创教育不能是“万能”教育,只能联系到具体的职业,于是将双创教育的功能导向确立为就业并无不妥。但双创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根本,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必须考虑到个人需求;否则,仅从社会功能维度考虑双创教育价值导向会多少倾向于功利化。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在一起,他将“个人谋生之准备”确立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还说过“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7],处于萌芽阶段的双创教育,也需要“惊心动目”,把个人生计置于突出地位,有利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双创教育的开展与推广。同时,黄炎培也多次强调,“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一种“机械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业教育要教授学生“谋生”,还要帮助其“乐业”。那么,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应该是重视个人需求的职业导向,这里提到的“职业导向”,其含义正是黄炎培所说的“使有业者乐业”。

(三)双创教育要全面推进也要兼顾个性

显而易见,上文提及“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是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创新的创业教育,我们全面推进的应该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培养手段。创新创业作为“求学、谋事、创业”的一种方法,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学内容中也有“创业认知,资源开发,创业风险,企业管理”等内容,此时则应考虑到“人类个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应该承担着“职业指导”的作用,正如黄炎培所说,职业指导既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只有这样“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职业的乐趣”。[8]可见,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必要全面推进的,但在落实的具体层面,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

(四)双创教学需社会力量全程参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由何人来教存在争议,但是学校必须联合社会力量的思想是一致的。黄炎培也一直鼓励教师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可以提倡教员储蓄;也可使教员借此考知社会状况,改良其教授;三可使教员于前途有希望,不至感其生涯之枯寂”。[9]他还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看职业界的需要”,“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10]同理,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教师,不能只是“上课教师”,前期的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定位等都需要企业教师的参与,只有这样,企业教师的授课才能避免成为“企业宣讲会”。他也强调“教育为专门职业,苟非性之所近与积有学历经验者,未必尽人胜任也”,可见黄炎培是鼓励师范生任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因其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更应如此。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W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高校双创教育第8篇

关键词:高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99-01

一、高校会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教科书内容滞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目前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很多高校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大多数课程结构内容雷同,多是会计制度的诠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滞后的教科书内容只是让学生学会了怎样编制会计分录、如何登记账簿,怎样编制报表,但遇到结合新的财税政策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和纳税核算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新的财经法规及税收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一边是用人单位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会计人员,另一边是高校会计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单位的局面。

二、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设想

(一)正确定位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重从社会需要、学校实力、师资力量各方面综合来权衡。制定高校会计教学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动因,把民营经济组织和个体经济组织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作为高校的目标市场,“生产”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校财会毕业生。

(二)改革课程体系,授课内容要与国家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及税收政策与时俱进。我国高校会计学的课程设置是按政治理论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大类设置的,从计划上看内容全面,但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改革课程内容方面,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我国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每学年都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替换。每当国家财税部门颁布新制度、新政策、新法规时,老师都应及时把它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去灵活的运用这些新的现行财经法规及税收政策进行案例教学,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滞后于现行新制度、新政策、新法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财税政策运行脱节。

(三)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增加了新的财经法规及税收政策,教学上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学好掌握好。目前可行的方法有:案例教学、团队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辩论、文章研讨等,会计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目的灵活组合选用。其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习的会计理论、财经法规及税收政策运用于会计业务处理的“实践活动”中,从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疑是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会计案例教学法既要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环节,更要注重实验教学环节,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要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进行会计教学方式改革,要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思维来认识会计课程教学,形成流动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形式,即教学内容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和现行财经法规及税收政策而变动。

(四)建立与会计职业界、会计教学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强有力的联系机制。高校会计专业的办学是否有发展前途,直接关系“产出”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质量,甚至关系到我国高校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有其生存、发展和竞争的能力。为了保持高校会计学教育目标与经济环境需求之间的一致,高校应建立与会计职业界、教育界和财税部门的联系机制。

建立会计职业界、教育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机制,应当尽可能利用第三方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发挥民间职业团体在沟通与交流中的职能。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学校会计专业课教师的不足,保证了教学上较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又能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也能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在社会上与不同行业的会计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学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并聘请具有丰富会计经验的会计人员做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在社会第一线得到实践锻炼,在第二课堂中补充知识。

高校会计学教育及时把新制度、新政策、新法规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去灵活的运用这些新的现行财经法规及税收政策进行案例教学,实施利用第三方优势战略,是加快高校教育创新发展,促进会计学毕业生就业的双赢之举。

参考文献

[1]周杨.面向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对策[J].会计之友,2000,(5).

[2]杨有红.二十一世纪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8).

高校双创教育第9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能与职业;双向需求;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37-01

体育是高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学校应改变传统体育教育公共课程观念,教师应重视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并以生产管理服务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形式提升高校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满足体能与职业双需求下的教学创新呢,以下笔者就提出相关建议:

一、重视职业发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长期的高校教育中,体育一直被作为公共课程之一运用于高校素质教育中。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多为学生开展一些简单且基础的体育训练以期达到提升学生体育智育的目的。但面对将来激励的社会竞争,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足以满足与提高学生心理承受与身体素质需求。为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以培养高职业素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将所教学生职业发展为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对高校学生职业性的体育训练。如: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所学不同专业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学习专业的不同对其采用不同强度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法,并有意识有针对的为学生安排不同内容的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的体育发展更具专业化,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创设职业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优化体育课堂,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设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优化体育课堂构建合理教学体系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1、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考虑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然后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为其设置相关体育锻炼。如:教师可以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结合标准为不同专业与体育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与强度的体育训练。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课堂。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课程与学生相对专业就业单位结合体育教学相关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设置相关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大纲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置相关教学设计。通过以上形式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职业体能与职业双向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中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机械,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革创新体育教学,积极丰富教学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高校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主动性。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将教学职业能力训练融入体能教学训练中。如:教师在传授学生相关体育知识与技能时,可以在课前备课阶段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查阅并下载相关教学资料,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直观、形象的讲解体育技能相关理论知识、职业病征与运动保健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与理解。在内容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丰富体育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讲解职业病与未来职业的特点并亲自传授并为学生示范相关的体育技能技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另外,不同专业教师训练重点应不同。如: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体育训练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形体与耐力的训练。文秘、计算机等专业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腰部与颈部的训练。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强化理论教学,增设网络体育课堂

在传统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与职业病预防知识的训练,导致学生无法领悟到体育项目中蕴含的体育知识与体育精神。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能与职业双需求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设网络体育课堂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同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职业体能的客观认知。

随着当前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课堂并取得一定成就。故相关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为学生创设网络体育课堂,为班级学生提供一个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平台。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体育课堂中分为不同的模块让学生自由浏览学习。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该平台中互相交流,以此实现为学生线上讲解、答疑辅助等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有效交流。

五、改进传统考核,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由于高校体育课程时间有限,仅靠短短的上课时间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高校体育体能与职业双需求下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进传统体育考核模式,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能力的双向提升。

教师可以: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考核标准,如:教师可以将体育活动与社会相结合,通过一些课外技能竞赛、体育体能竞赛等活动项目展开考核,有组织、有计划的展开相关的体育锻炼,通过这样的形式有效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能力的双向提升。另外,教师在体育考核中应设立一些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课堂考试的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通过改进与完善逐渐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六、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改革创新体育教学,将教学与职业相结合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观念,注重学生职业发展;其次应优化课堂,构建合理体育教学体系;同时应积极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增设网络体育课程强化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另外,教师应积极改进传统考核模式,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恩才.高校体育教学在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创新[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3:148-15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