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职院校融通精致育人培养模式建构

时间:2022-11-29 16:49:0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精致  育人  培养模式 

摘要:共生理论的模型。环境(行业)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促进、循环共生的[3-5],前提是找到内化的条件。所谓内化条件,就是能融入每个个体中形成动力的一系列动作。

高职院校融通精致育人培养模式建构

1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的现状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施,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是一个模拟环境,与企业需求存在误差,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的岗位能力有差距。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校企合作,校方更关注人才培养自身的需求,与企业的融合度不深,导致合作松散。

(3)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三分离”现象:课程教学与考证、竞赛、科研分离,需要专门设置考证考前辅导课程、比赛强化训练课程,科研集训课程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考证、竞赛、科研的需求,造成教学资源紧张、学生压力增大等现象。

(4)精致育人项目(相对而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较高的训练项目称为精致育人项目,如挑战杯、技能大赛等)参与人数较少,覆盖面不高,与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1]“覆盖面超过80%”的要求相差甚远。

2基于共生理论的育人模式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生源的入学底线有下降的趋势。学生参加课程学习主要目标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而专业课的教学既有理论讲授,又有“虚拟环境”的实训,这两者与工作岗位的误差依靠学生本人进行调节有一定的难度;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的工作经历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水平,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融合度不高;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更关注的是用人需求。学生、教师、企业三者的相对独立性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1)共生理论的模型。环境(行业)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促进、循环共生的[3-5],前提是找到内化的条件。所谓内化条件,就是能融入每个个体中形成动力的一系列动作。如图所示,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均可以通过企业项目进行内化,企业项目可以使学生得到技能锻炼、教师得到教学训练、企业获得经济发展,学校获得科研成果,内化的结果是四者和谐共生、不断壮大发展。

(2)基于共生理论模型的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一门课程为起点,搭建了“一门课程对接一个企业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所示,项目覆盖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由企业项目为载体,解决了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误差的问题。依据“共生”理论,精选了课程的企业项目,企业项目发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校企双驱,解决合作松散的问题,如图3所示。以课程改革为依托,精准把握企业的需求实施了“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三种模式,在促进课程建设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项目效益、员工的学历等。

3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搭建“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把考证的项目(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行业资格证书)、竞赛项目(技能大赛、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及科研项目(攀登计划、教师的科研项目)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如图4所示。

4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模式,实施“四全”育人

由企业的真实项目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计划的实施坚持做到“四全”:“全员参与(全体学员参与企业项目)、全程覆盖(全程参与企业项目的选题、技术、运营、配送、客服)、全程考核(实行多维度过程性考核)、全面提升(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立德树人)”。综上所述,依据共生理论,教师以“上好一门课”为出发点,校企双元驱动、教学内容与证、赛、研深度融合,实施“四全”育人,构建了“一课双驱三融四全”精致育人模式,输出了教材出版、科研项目立项、竞赛获奖赛、专利、论文等一些列的成果,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学生参与了本模式后,在赛、证、研方面取得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先富起来”,通过他们来带动其他同学积极主动的加入项目,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企业在教师、学生的参与下使得项目的全过程增加了人力、思考力及诊断力,促进项目的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效益。本模式三者相互促进,共生共赢,持续不断,值得深入推广。

5创新运用“共生理论”,实践校企深度融合育人

学校在校企融合过程中,关注企业的需图2课程对接企业的规划图求,调研企业员工学历需要提升,企业员工绩效需要提高等实际诉求,积极利用自身具备的条件,开展了针对企业员工的全日制学历教育(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混合所有制,提高企业员工学历层次水平,服务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同时学校专业的教师还成为企业的另一股技术力量,使得在校企融合过程中,动态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实现共生共赢的目标。如图5所示,企业与学校不是截然分开的(虚线),而是相互共生(反S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通过项目训练可以成为预备员工或正式员工,教师通过项目训练可以成为师傅或项目经理。

6实践效果

(1)校内实践

本模式于2015年7月开始在校内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10个专业应用推广,为学校实施“精致育人”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带动了教学过程中证、赛、研三方面成果的输出。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运用成果进行训练,取得校内立项8项,并成立了汽车维修与保养服务部,为校内车辆维修与保养提供服务。

(2)校外应用

本模式实践研究与推广期间,团队的成员在“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扬州)”等赛事上进行交流与推广,参加交流的院校超过50所。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省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潮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中职院校及13家汽车服务企业来我校考察交流,并给予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

[2]黎传熙.扩招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21(8):62-66.

[3]陈辉,隋维林.共生理论视域下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问题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31(4):15-20.

[4]连会斌.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生成逻辑与模式选择——共生理论的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21(4):18-23.

[5]刘超,冯春林.《悉尼协议》视域下高职现代学徒制目标标准的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22.35(2):57-61.

作者:胡宗梅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