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艺术范文研究

时间:2022-10-28 16:46:06

关键词: 音乐艺术  声乐表现  传统音乐文化  群众音乐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声乐教育,还存在忽视学生传统音乐文化理论教学、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兴趣不高、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分配不合理、教育理念陈旧,忽视传统文化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制度尚未完善等问题。

音乐艺术范文研究

音乐艺术研究1

钢琴音域宽广、音色多变,且学习门槛相对较低,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1]。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历经上百年的探索,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外来的钢琴音乐与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是众多钢琴家、作曲家探索的重点,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朝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将钢琴创作的个性与民族音乐相融合,创作出本真、自然的钢琴音乐作品。因此,本文以张朝的钢琴曲集作品《中国旋律》为对象,探究其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征,并对其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充分呈现其作品的民族化特色,为中国钢琴音乐寻求正确的发展之路。

一、张朝艺术历程及其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创作

张朝生于云南,是彝族人,是我国知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也是德国Schott公司签约作曲家,其钢琴作品在国际乐坛上颇有知名度。另外,张朝还担任过郎朗、李云迪等钢琴家钢琴作品的制作人,其作品很受市场认可。张朝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乐教育,他幼时随着父亲工作,在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地区生活了多年,其学习和生活深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张朝19岁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钢琴与作曲,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张朝为了在专业领域继续学习,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师从知名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其创作风格深受郭文景教授个人音乐风格影响,这为其民族化钢琴创作奠定了基础。张朝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以钢琴音乐为主,主题风格多样,有土风集《神笛之舞》《山歌》,古风集《皮黄》,自然集《风之歌》《观月》,日记集《午夜》《遐想》,改编集《中国旋律》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创作者张朝的独特个性和音乐热忱,尤其是其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对钢琴民族化创作事业的坚持[2]。《中国旋律》是张朝的代表性钢琴作品,该钢琴曲集共有20首钢琴曲,综合了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曲调,如江苏的《茉莉花》、河南的《编花篮》、东北的《摇篮曲》、台湾的《马兰山歌》、陕西的《黄河船夫曲》等,还有汉族的《小河淌水》、蒙古族的《牧歌》、藏族的《远方的香格里拉》、傣族的《森林冥想》、哈尼族的《哈尼情歌》、哈萨克族的《玛依拉》等。《中国旋律》生动地展现了张朝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将传统音乐元素、民族文化风俗与钢琴演奏进行巧妙融合,描绘了一幅多样、深远的民族音乐文化地图,给听众极致浪漫的音乐享受。

二、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特征——以《编花篮》为例

(一)中体西用的曲式结构

张朝的《中国旋律》的曲式结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中体西用,他巧妙地将钢琴与中国民族曲式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曲调。本文以《中国旋律》中的一首河南民歌《编花篮》为例,分析其中体西用的曲式结构,《编花篮》的曲调原型是河南当地的一首民歌,为了形成完整的作品,张朝对其乐段进行了扩充,形成了复合式乐段的曲式结构。《编花篮》一共有35个小节,其中,第1-2小节为引子,第3-15小节为第一个乐段A,第16-28小节为第二个乐段A’,是对上一个乐段的变形,第29-35小节为尾声。其中,两个乐段之间有对比关系,乐段A以导音si结束,呈现不稳定的开放式调式,通过强劲引出主音do,转入乐段A’。乐段A与乐段A’上结尾的差异对比使用的是中国民歌常用的“换头合尾”的手法,而乐段A’与最后的尾声部分的结尾的连接则采用的是民歌“鱼咬尾”技法,由此可见《编花篮》的曲式结构的民族化特征。另外,《编花篮》的曲式结构还巧妙融合了西洋曲式音乐元素,一个最鲜明的技法就是回旋曲式结构。《编花篮》曲调中“re—mi—re—do”出现了14次,而“re—do—si—do”也出现了7次,通过曲调的循环突出了音乐主题。综合来看,张朝通过中体西用的手法,巧妙地将中国民歌特点与西洋曲式结构相结合,创作出一首中西合璧的优秀作品[3]。

(二)民族化的调式语言

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中的乐曲都是来源于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歌曲调,张朝在创作过程中广泛运用了多样性的中国民族曲调。在此基础上,结合钢琴的和声旋律及审美习惯,将西方和声与中国民族和声元素相融合,形成适应性的旋律调式。以《中国旋律》中河南民歌《编花篮》为例,其原型曲调主音C和E自始至终稳坐低声部,利用小二度的和弦外音形成强烈、短促的撞击音乐效果,不仅能够呈现钢琴曲该有的律动和节奏感,也进一步丰富了《编花篮》的民族个性。《编花篮》还运用了主和弦持续音,张朝在上下方主持续音的环绕下,对和弦进行多种变化,形成多元化的和声语言。另外,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调式的复合色彩也十分显著,钢琴乐器能够同时演绎多个声部,营造出多维度的调性。张朝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转调、调性游移等方式呈现多元调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性复合,呈现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化和声语言效果。

(三)灵活融合民族音乐旋律元素

张朝幼时就深受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因此,其在创作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融入了很多各民族音乐元素。以《中国旋律》中的《编花篮》为例,为完美融合钢琴音乐特色和民族音乐元素,张朝利用音区的改变,对曲子的旋律进行变奏,既保持整体曲式结构不变,又利用前奏进行主题旋律的装饰,让曲子风格更有个性。例如,在原有的民歌中,“编”是通过小二度滑音呈现河南方言特色,在第5小节的“编个花篮上南山”中,演唱者通过下滑音呈现河南地方腔调的活泼特点,张朝在进行钢琴曲《编花篮》的创作时,在低声部加入了固定音型的伴奏,与强拍音和旋律音调形成小二度音程效果。为了呈现河南民歌的独特韵味,张朝在创作时还加入了一些游离的高音,营造出不稳定的氛围感,模拟民歌演唱的滑音效果,呈现河南民歌高亢、明亮的地方特色。

(四)民族化的音乐织体与和声

中国民族音乐调式的特征之一是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的和声,这与国外音乐调式的和弦范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张朝在创作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打破了国外钢琴音乐和弦的范式,根据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调式进行创作,将“五声性调式”调整为和弦结构样式,呈现音乐织体与和声的民族化效果。例如《编花篮》的第1-7小节,演奏者表演时左手的伴奏织体与旋律声部构成了小二度音程,使表演呈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显得生动、诙谐,从而抓住受众的心。《中国旋律》的《编花篮》的主旋律在整个曲子中多次出现,形成回旋音调特征,能够进一步凸显曲子的民族音乐形象,呈现一种与国外音乐完全不同的民族化和声效果。另外,张朝在创作《中国旋律》时还运用了具有民族音调特征的支声复调,通过将同一旋律进行变体结合形成多声织体,使钢琴曲的演奏呈现出独特的和声织体风格。

三、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演奏技巧

(一)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与韵味

结合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特征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张朝的钢琴曲创作尤为重视民族音乐元素的挖掘。他认为,钢琴不仅仅是一个演奏乐器,更是演奏者与听众内心产生共鸣的工具,因此,张朝的钢琴创作都以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为宗旨,让中国听众感受世界音乐的魅力,也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乐坛。在演奏张朝的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演奏者应注重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与韵味,在演奏之前对作品进行充分了解,尤其是对其民族化特征进行了解,了解作品背后的民族神韵。在演奏《中国旋律》时,应注意与歌曲的原型结合,把握其独特的音乐节奏、节拍,并注意其原型曲调的风格,才能真正演绎出作品的民族韵味。

(二)重视凸显和声织体的民族色彩

要想让钢琴作品的演奏呈现出民族色彩,不能简单地结合中西方演奏技法,而是要凸显和声织体的民族色彩,灵活运用民族和声语言,营造出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调式效果,打破生硬的中国钢琴音乐演奏模式。一方面,演奏者应注重突出作品的和弦色彩。张朝的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是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因此,演奏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民族音乐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音乐调式演奏技法,呈现和声织体的民族色彩。另一方面,演奏者要注意掌握民族化的和声演奏技巧[4]。《中国旋律》的演奏应以四度、五度的和声形态为主调,不能一味地按照国外音乐的三度、六度的和声进行演奏,呈现出民族音乐的“重旋律而轻和声”的风格。《中国旋律》的《编花篮》来源于河南民歌,其最为突出的地域音乐元素就是戏曲音乐——河南梆子,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呈现出音乐和声织体的民族化特点,保持适宜的演奏速度,并区分右手的跳音和连奏,塑造河南人民诙谐乐观的人物形象。

(三)生动模拟民族乐器的演奏调式

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集合了中国多个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对民族乐器的运用也十分多样,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注意生动模拟民族乐器的演奏调式,使整个演奏呈现出民族色彩。例如,《中国旋律》中运用了梆子、冬不拉、手鼓等众多民间乐器,钢琴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之前了解这些民族乐器的音色,从而生动模拟该乐器的音色特征,增强钢琴演奏的民族化表现力。

(四)充分发挥演奏联想和情感共鸣的作用

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必备的音乐素养,在演奏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演奏者要充分发挥演奏联想和情感共鸣的作用,才能灵活融合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音乐,真正贴近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方式。一方面,钢琴演奏者应明晰钢琴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差异,尤其是钢琴音色不如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多样,因此,为了呈现民族化色彩,演奏者需要在两种不同体系之间进行有效联想。例如,《中国旋律》的《编花篮》有一个特色乐器——打击乐器梆子,钢琴演奏者需要控制弹奏力度,模拟梆子清脆、高亢的音色,烘托民族化演奏的氛围[5]。另一方面,演奏者还可以充分利用无形想象,这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通过想象力与作曲家实现情感共鸣,真正理解作品蕴藏的情感,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演绎效果。四、结语综上所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未来创新发展不能脱离民族性。在中国钢琴曲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将钢琴演奏技巧与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营造出鲜明独特的民族音乐美感,才能给予受众极致的音乐审美享受,这也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应注意灵活运用演奏技巧凸显曲目的民族性,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与韵味,重视凸显和声与织体的民族色彩,生动模拟民族乐器的演奏调式,充分发挥演奏联想和情感共鸣的作用。

作者:卢望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音乐艺术研究2

声乐演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演唱者若只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唱的技巧,而不能对音乐中的情感内容深入理解,是达不到该有的演唱效果的。演唱者要从专业、文化、心理和品德方面提升修养,以最完美的方式来演绎音乐作品。

一、演唱者应具备的音乐素质

(一)精准、纯熟的声乐演唱方法

声乐是以人声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在大多数的作品中看到的歌词其实就是人声音乐的文字性展示,这是人声音乐与众不同的特点。将旋律和文字相结合,赋予了音乐文学意蕴,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唤醒了人们的情感。大部分人认为只要嗓音条件好、会模仿就可以唱歌。这样的歌唱只是歌唱技巧的展示,并不能将音乐中的情感展示出来,是没有灵魂的。而通常声乐的学习是一对一的方式,通过感官的体验,学习者需要每天坚持练习在声乐课上学习的正确方法,最后达到一张口歌唱就给人十分舒服的感觉。这样的声乐演唱的方法需要演唱者不断练习、纠正,体会音乐带来的美的感受。

(二)了解、熟悉音乐作品

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首先需要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风格特点进行了解。每一首歌的创作背景和表现风格都不相同,这是演唱者需要准确掌握的;其次,演唱者要对歌词有正确的理解,能够把握歌词表达的中心思想,掌握歌词中的情感变化;最后,演唱者还需要注意音乐作品中不同的音乐符号,不同的节奏旋律想要表现的情绪也是不同的。这些都是实现完美演唱的前提,演唱者需要了解熟悉。

(三)分析掌握作品内容

在熟悉音乐作品之后,接着就是对音乐旋律的研究和分析,对歌曲的速度、调性、旋律线、节奏、内容和风格等逐一掌握。其中首先要掌握的是音乐的节奏,不同的音乐节奏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然后把握音乐的调性,这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有关系;最后还要掌握音乐的情感。将各种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以声乐的形式展示出来,变成可理解、可感受的声音,让听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真挚的演唱情感

在声乐演唱中经常会有对经典歌曲的翻唱,这其实就体现了不同演唱者对同一演唱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和演绎,既能够表现出原有的情感,又能够融入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对于每一首歌曲来说,都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将身心和歌曲融为一体,才能够感染听众。演唱者要将每一个旋律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纯真、完美的演绎。

二、声乐演唱者提高音乐修养的重要性

(一)音乐修养可加强人的乐感

声乐表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使声乐演唱效果更好,演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乐感,这对其综合素养有一定的要求。乐感是主体性的内在感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需要声乐表演者在情境中结合自身的直觉来运用,这与表演者自身的综合修养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使声乐表演更加完美,表演者应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二)音乐艺术修养可使演唱更有感情

声乐演唱者应在表演过程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如果仅靠意识来进行延长,这种方式会使演唱进入失控的状态之中,对演唱的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可使声乐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掌握演唱的情感,同时,具备良好的修养的人在表演中对歌曲的情感变化及音乐逻辑的变化更加关注,并且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使表演效果更加理想。在修养的引导下,表演者可灵活地对歌曲演唱的表现方式进行调整,使演唱产生更加震撼的效果。

(三)音乐艺术修养可使人充满想象力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表演者能够将音乐的情感传递给观众才能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演唱者自身具备良好的修养,可在对待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时候,拥有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音乐演唱表现过程中的音乐画面的联想,来使歌唱表演更有感染力,可打动欣赏的观众,因此,音乐修养对演唱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演唱者应该具有音乐素养和文化底蕴

声乐演唱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因此,演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例如,音乐理论知识、演唱技能、听音识谱等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够在音乐作品分析中对作品的调性、节奏等进行分析掌握,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完成作品的演绎。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相融合的产物,这类作品中既包含声乐技能的展示,也有文学作品中具有的丰富思想情感的表达,演唱者为了提升文学修养,需要经常阅读中外名著、古诗词、现当代的文学作品等,从中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还要关注绘画、舞蹈艺术以及哲学、自然科学等内容,这对理解声乐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声乐演唱的效果。在演唱作品前,演唱者应对歌词内容有所了解,并且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作者表达的情感,详细分析歌词的意境,同时体会音乐的变化,可使作品的表现更加良好。声乐艺术家提出了演唱者应掌握歌曲的文字及语言,并且通过语言等形式来表达出歌曲的内涵要求,使表演更加生动。演唱者需要对歌曲用心体会,不仅应保持科学的唱法,还需对每个字的表达进行有效把握,达到“字正腔圆”,使发声方法与民族语言之间实现融合,可使演唱内容更加清晰,让观众体会歌词的情感。文学修养对演唱者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歌曲的情感的准确表达,可使歌曲演唱引起听众的共鸣,使演唱更加打动人。比如,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主要表现了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感情,用古筝和笛子表现出曲子的哀怨,而在清代,人们在戏曲中加入了编钟、丝竹,可表现出宫廷的奢靡及市井的疾苦,使其成为经典作品,这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来使作品展现得更加透彻全面。再比如,在演唱《太行山上》这一作品时,演唱者就需要事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歌曲中想要表达的革命先驱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精神,为了加深对作品的感悟,演唱者还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演唱过程中联想到战争的情景,才能够将其中的豪迈之感演绎出来,让听众感受到这一情感。而在演唱《红梅赞》这一作品时,演唱者同样要了解其背景,这是歌剧作品《江姐》中的代表作,演唱者若是不了解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而简单知道这是对革命先驱的赞扬,就不足以演绎出作品的内涵。演唱者通过观看《江姐》或了解具体的人物故事和时代背景,对赞扬他们不怕反动势力、坚定的革命信念就会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理解作品情感能够使演唱者和听众之间形成情感共鸣,让歌曲的内涵凸显出来,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让声区、音色统一。

四、演唱者需要拥有较强的音乐理解能力

演唱效果不仅和演唱者的音乐技能有关,演唱者还需要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提升音乐表现力。音乐表现力提升与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相关,但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还可以从提升生活阅历和思想修养方面入手。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往往来自现实生活,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演变成了声乐作品。演唱者作为声乐作品的表演者,需要对作为声乐作品来源的现实生活有所了解,并能够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历史、经济、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法律等,演唱者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越好,就越能够对其中的内容准确理解,缺乏这部分内容的演唱者,可能在演唱技术上非常优秀,但是演唱的歌曲就会缺乏对于精神情感的展示。缺乏文学修养,没有生活经验,就难以把握作品的情感,演绎就会流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其中,使得整个演唱没有活力。演唱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进行细致观察,掌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处事风格等,这些能够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表现作品内容。因此,演唱者需要用个人经历、生活经验、价值思想等内容对作品进行独特的演绎,这不是偏离音乐作品的本身,而是将其中的情感以更好更优的方式展示,使得演唱效果更加完美。

五、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演唱过程是对演唱者音乐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展示,同时也考察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在舞台演唱时,一定会出现心理紧张的情况,但是演唱者要处理好这种紧张情绪,将其转化为舞台演唱的专注力而不是阻碍,避免对演唱效果产生影响。对于演唱者而言,一定要找到自己紧张的原因,演唱技能不佳导致心理紧张,那么在台下就需要多练习,加强对作品的演唱;若是因为登台经验少,那么就需要争取更多的演唱机会,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若是台下演唱十分顺利,台上就会非常紧张,那么就需要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不断调整,在每次登台之前可以进行简单的放松练习,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这些都是在演唱中不断练习提升的,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音乐作品完美演绎。

六、演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和表演气质

在声乐演唱中,在舞台上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气质,形体的表演需要和演唱相一致,表情、姿势、服饰都要和演唱的作品十分契合,为听众创造一个视听盛宴。若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和小表情带到舞台表演就会适得其反,任何的动作、表情在舞台上都会被无限放大,对于观众而言,这不是一场好的演唱表演。好的表演是在演唱者出场的一刻就开始的表演,演唱者在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对作品的演绎和传达,因此,演唱者一定要重视舞台表现。提升演唱者的舞台表现力可以借鉴其他相关门类的艺术修养,例如,在戏剧表演中,戏剧演员对于动作、眼神的处理非常到位,声乐演唱者需要借鉴这一方法,练习自己的神态,但毕竟戏剧演出和声乐演出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需要借鉴其可用之处进行完美融合;再如,在形体表现方面,舞蹈形体训练可以提升演唱者的形态气质,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就注意对形体的训练,积累一些舞蹈表演的经验,同样选择可用之处进行融合。对于演唱歌剧选段的声乐演员而言,其舞台上的形体表现、肢体表演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情感的传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歌剧中的声乐演员需要充分了解其作品中人物的特点,故事情节,需要以自身对于人物的理解进行演绎,让观众能够从声乐演员的表演中融入歌剧故事中,这对于声乐演员而言是综合表演能力的考察,需要从歌剧演唱的角度对自身的演唱技能进行提升。

七、结语

综合修养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哲学历史、诗词歌赋、绘画舞蹈等,演唱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修养,才能够在演唱之前充分了解作品内容,才能够在演唱之中以声音、动作、神态结合的方式将声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内容完美演绎。因此,不论是声乐教学者,还是声乐演唱者都需要重视综合修养的提升,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作者:秦芳芳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音乐艺术研究3

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如果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缺少传统音乐文化,则会阻碍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声乐教学相融合,展开教育与实践活动,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概述

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品格,是我国一代代青年创作音乐作品重要的借鉴内容,是促进我国音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每个国家都拥有传统文化体系,并且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体系都包含了诸多审美品格和文化内涵,而每个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音乐文化都是体现国家文化特色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二、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意义

(一)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不断优化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向。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其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给一些行业带来了冲击。在思想意识方面,网络的便捷促进了多元思想的传播,这对一些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一些人一味崇尚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为了巩固思想阵地,我国逐渐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高校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价值和思想观念,使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正确认知,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二)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讲解,并且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传统,仍注重根据声乐基础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对学生展开考核。每个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每个学生对声乐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不同,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会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也会阻碍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我国高校开展声乐教学,深入分析和研究声乐课程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声乐知识和声乐思想,将二者有机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还能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更深层领悟到声乐知识和专业技巧,更好地运用声乐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实践活动,这对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使学生深层理解音乐文化

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时展需求,将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而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融入,不仅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还为传统声乐教学内容增添一定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型声乐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深层次理解音乐文化和声乐知识,还能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现状

(一)忽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理论教学

目前,高校虽然重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但音乐文化渗透和融入的途径相对传统、单一,并且多数高校教师对于音乐文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声乐知识和声乐技巧的传授,没有重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声乐实践活动,学生虽然扎实掌握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和相关思想,但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将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和相关技巧与声乐相结合,学生在今后进行音乐作品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很难合理渗透音乐文化,也很难在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二)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兴趣不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机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导致学生没有兴趣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此外,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指导,被动地欣赏传统音乐文化,会减少学生在学习和感受传统音乐文化过程中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学生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分配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现代多元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欣赏并且传统音乐欣赏课时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占比较小,可能会使部分学生认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过时,这对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教育理念陈旧,忽视传统文化融入

我国多数高校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虽然重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内容,但多数高校没有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机构。校内声乐教师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教学需求,机械地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讲解,运用传统的方式对音乐文化和声乐知识进行教学,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四、探究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路径

(一)提高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占比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开展声乐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创作灵感。提高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占比,是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果、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高校要想改变现阶段声乐教学现状,应重视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和音乐意识,并且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基础的认识。这不仅能为学生今后创作音乐作品提供丰富的参考内容,还能推动我国音乐人才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提高学生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兴趣

高校要重视将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和融入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和声乐的学习兴趣。声乐教学大多数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只有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提升教学品质,让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因此,声乐教师应分析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不感兴趣的原因,将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多元化声乐教学形式,使声乐教学增添一定趣味性,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声乐教学中音乐文化的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例如,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融入不同难易程度的音乐传统文化内容和理论知识,将不同难易程度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层次讲解和剖析,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对音乐文化内容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深刻了解和感知传统音乐文化为人们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

高校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将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完美契合,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占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对声乐教学进行创新,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占比,努力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审美观念和精神内涵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中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此外,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时,不仅要合理分配声乐教学音乐文化课时,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播放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充分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量,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弘扬和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四)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音乐文化融入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高校声乐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正确认识传统音乐文化对声乐教学起到的推动作用。教师要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深入研究声乐知识和音乐文化知识的共同特点,将二者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注重传授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思想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创作音乐作品时,能够将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展现出音乐文化的魅力,继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只有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音乐文化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在学习声乐课程时,才能够更好地运用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实践,这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思维的激发以及专业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根据时展趋势,积极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当中,使教师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声乐内容和音乐文化内容二者共同特点,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音乐思维,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林钦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音乐艺术研究4

一、“品质廊坊”建设下群众音乐文化素养提升的背景

廊坊市处于“京津冀”地区的关键位置,也被称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近些年来,廊坊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经济文化进步速度位居河北省前列。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下,廊坊在大力招商引资,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同时,对城市的文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品质廊坊”的城市发展定位成为廊坊城市发展的全新目标。目前,廊坊市已经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发展方案,从提升廊坊市城市文化底蕴出发,对城市文化生态进行全方位质量提升。紧紧围绕国家对“品质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深抓“GDP质量、文化质量、环境质量、政务质量”等环节,将“品质廊坊”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激活廊坊地区沉淀的历史文化,将城市基础建设和文化体系建设相互融合,将廊坊打造成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完美结合的新型品质城市。显然,“品质廊坊”建设包含更多的文化层面建设,通过提升群众的音乐文化素养,提升城市特色和市民素质,整合历史和现代的音乐文化资源,提升群众的文化精神和文明素养,是“品质廊坊”建设中的一个创新举措。因此,通过音乐文化建设,提升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促进高品质的城市建设,成为“品质廊坊”建设的重要目标。结合当前廊坊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群众对音乐文化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笔者通过调研采访得知,很多廊坊市民都希望享受更多的公共音乐文化资源,参与更多的社会音乐文化活动,陶冶自身的情操,接受美的熏陶,提升自身素养,为品质廊坊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此外,在“品质廊坊”建设过程中,已经把提升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作为工作重点,政府日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也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基层群众音乐素养的提升,但尚有一些问题与不足,笔者深入挖掘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升“品质廊坊”的建设质量,为廊坊的音乐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品质廊坊”建设中群众音乐文化素养提升的困境

(一)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不足

在“品质廊坊”的创建过程中,廊坊市政府加大对音乐文化硬件建设的投入,同时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但是,创建的文化项目繁多,且音乐文化建设属于比较持久的项目,单靠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而,从整体层面来看,资金投入力度稍显不足,图书馆、书店、文化广场、博物馆、剧院等基础文化设施欠缺,虽然进行了大力革新和重建,但关于音乐文化方面的书籍较少,群众的音乐文化获取渠道有限。笔者在当地新华书店和图书馆实地考察,发现音乐书籍数目较少,而且大多为专业书籍,普及型的音乐书籍杂志占比小,群众音乐文化方面的读书会也很少,其吸纳的群众、爱好者较少,大部分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和相关音乐文化活动的从业者。此外,受疫情防控期间的政策影响,廊坊地区城市剧院很少有音乐会和文艺演出,很难给优秀的文艺团体提供演出机会,市民有高雅需求只能去周边的北京和天津等地,这也成为制约小城市群众音乐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的突出难题;从另一方面来说,政府文化部门在基层音乐文化的政策上,未能进行全面创新,在开展思维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组织还是略带形式主义色彩。由于缺乏科学的政策性导向,城市各个文化渠道的音乐活动阵地没有建立起来,广大群众只好将娱乐重心转移到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上,这也导致城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群众参与人数不足,难以满足群众提升音乐文化素养的实际需求。

(二)音乐文化下乡活动覆盖面小

从整体上来说,在现阶段的“品质廊坊”的创建过程中,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范围还是没有明显扩大,尤其是群众音乐文化下乡活动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下乡、下社区的文化团体的表演模式固化,表演的地点安排有所局限,这都成了最显著的问题。鉴于文化下乡活动大多为公益性质,引入的社会性商业团体较少,更多的文化服务范围偏向于社区,服务时间偏向于工作时间,导致参与的群众多为中老年人,对学生和工作的年轻人的辐射范围不足。而大学城和商业综合体的音乐文化活动多为所在单位自发组织,缺乏政府文化部门和财政经费的支持,都造成音乐文化普及程度不高,全民音乐素养培养动力不足。

(三)音乐文化活动的品质不高

针对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养这个问题,廊坊地区的一些文化主管单位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全民音乐的文化普及停留在通俗易懂的层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基层音乐文化活动中,所展示的音乐文化内容格调不高,更多的成为艺术性缺乏的娱乐消遣,对群众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帮助不大。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音乐文化宣传和监管制度,部分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甚至产生了反作用,市民群众未能得到音乐这门高雅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因而提升群众音乐审美层次成为空谈。

(四)缺乏基层音乐文化建设人才

高品质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需要专业能力突出的音乐人才去组织和参与,才能保证群众音乐活动满足提高群众音乐文化素养的要求。廊坊音乐文化产业薄弱,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单薄,基层音乐文化建设人才缺口较大。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的音乐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乐于参与基层音乐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未能得到重视,而选择去商业团体和更大的一、二线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流失;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对音乐人才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已经在廊坊就业的储备人才进修和培训安排不足,其个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在“品质廊坊”的创建过程中,其创新能力不够,组织水平不高,难以编创出更多群众喜爱的音乐文化活动节目和形式,来促进群众音乐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品质廊坊”建设中提升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之策略

(一)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完善的政策指导

结合当前“品质廊坊”建设的整体性实施方案,廊坊市政府可以协调文化管理部门,在基层音乐文化发展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对基层音乐文化活动进行更加科学的组织协调,要从长计议,通畅审批通道,形成长效机制,逐渐建立起文化场馆的音乐文化生态产业链;同时,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东风,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格调,吸纳更多的优秀团体来廊坊进行文艺演出,使更多的市民可以感受到更加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政府文化部门对基层的扶持政策也要适当调整,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给予适当的场地和文化资金支持,鼓励基层群众自发成立音乐文化活动团体,建立社区音乐文化阵地,让基层群众能更方便地欣赏音乐文化,参与音乐文化活动;发挥大学城的音乐文化优势,把官方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的文化资源体系进行互补,对音乐文化资源予以科学配置,利用高校的音乐文化优势,对文化条件较为薄弱的乡镇地区实施帮扶,推动城乡音乐文化活动阵地的均衡发展。通过科学的音乐文化资源协调配置,将一个个音乐文化阵地作用发挥出来,通过雅俗共赏的音乐文化活动去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基层群众的休闲娱乐方式变得更加丰富,为提升全民音乐文化素养夯实基础。

(二)营造全民共建良好氛围,扩大文化下乡活动

廊坊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创建“品质廊坊”为音乐文化行动造势,扩大音乐文化活动的宣传范围,在全市掀起开展音乐文化活动的高潮,调动起各个专业团体和民间团体的创新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建音乐文化城市的良好氛围。同时,由廊坊地区的文化部门牵头,进一步扩大音乐文化下社区、下乡镇的活动半径,抓住各个文化主题,发动起政府机关、各级学校、社区、农村等音乐爱好者的创作热情,通过精心筛选、专家指导等方式,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音乐文化节、歌咏大赛、文艺演出等,让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充斥市民的业余生活,使更多的市民能感受音乐文化的春风;此外,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戏曲等音乐文化资源进行科技化包装,使年轻人不了解的民间音乐艺术得到重生,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为“品质廊坊”创建工作打造一张音乐文化的城市名片,为廊坊市民提供更多提升音乐素养的“精神食粮”。

(三)提升文化活动品质,促进群众音乐水平提升

政府要积极协调音乐文化方面的专家和专业人士参与到群众活动审查当中,对于基层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通俗化内容或糟粕文化,要及时地进行调整或者摒弃。同时,大力创作符合“品质廊坊”主题的精品音乐节目,以优秀的精品音乐文化活动作为品质廊坊精神文化建设的宣讲台,全面提升创建品质。要及时将优秀的、高雅的音乐文化活动方式,传递到文化氛围较薄弱的乡镇和农村地区,确保不留文化死角;丰富各个节点的音乐文化活动规划,建立起定期的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时间轴,保障群众在不同的时间能欣赏高品质的音乐文化作品,主动接受高雅艺术洗礼,提升欣赏水平。

(四)加强音乐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选拔杰出人才

廊坊作为新兴的三线城市,必须要抓住“品质廊坊”创建这个重要契机,将城市文化品质工作做大做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廊坊,为廊坊城市发展贡献力量。这方面,政府机关要切实地拓宽传统人才落户渠道,为更多的外地音乐文化人才提供优惠的落户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愿景,打好音乐文化人才引进这场硬仗;积极挖掘廊坊本地的相关优秀人才,可以从大学城、中小学、基层群众中选拔音乐人才,充当“品质廊坊”的音乐文化大使,为“品质廊坊”的音乐文化发展献计献策;动员各个基层的文艺骨干和音乐爱好者主动参与音乐文化活动,不拘一格选拔基层的音乐文化人才,强化基层的音乐文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品质廊坊”印记的高素质音乐文化组织团队。另外,要建立起人才资源管理平台,为每名优秀的基层音乐文化人才,提供长远的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他们的潜力和价值,提升人才的专业水平,从而使其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为“品质廊坊”创建注入更多新鲜的文化发展血液。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品质廊坊”的创建工作中,如何开展好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音乐文化素养,显得非常重要。政府部门要科学统筹、周密布局,积极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充分发动民间力量,科学引导和促进音乐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廊坊音乐文化公益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最终推动廊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廊坊市的经济、文化繁荣增光添彩,将廊坊打造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品质之城,使其充满更多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为更多的城市居民架设起一座提升精神文化素养的桥梁。

作者:张迪 刘延鑫 王思琮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廊坊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