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1 17:26:15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1篇

音乐教育是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实现学生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内涵与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智力水平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极大的正面作用。加强学校中音乐教育教学水平是学生与社会共同的期望,因此,本文以探析学校音乐教育的的鉴赏教学设计,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使得自身的审美意识得以增强,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音乐鉴赏教学的特点与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音乐鉴赏已经成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音乐鉴赏活动者滋润着每一个人的精神活动。音乐鉴赏的特点就是指通过鉴赏活动可以使得人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使得个人的艺术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在艺术熏陶过程中,要通过使用艺术化的手段来形成美感意识。

2.1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一个音乐作品,是作者多种情感的综合表达,而不是简单的旋律。听者的乐感,对于其与音乐作品作者共鸣的创造与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音乐鉴赏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乐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与欣赏音乐作品的重要能力。乐感包括许多方面,节奏感、音色感、结构感等等。本文在鉴赏课设计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乐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拔根芦柴花》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听音乐《烟花三月》;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诗句填词:故人西辞黄鹤楼,( )。再次,欣赏扬州风景。

最后,教师要简要介绍:扬州八怪,风味小吃。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走入到音乐作品当中来。教师这种教学模式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由浅入深,对音乐的节奏型有一定的了解。久而久之,在鉴赏课的影响之下,提升乐感。

音乐鉴赏的教学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美感意识、创新性思维、爱国、健全的人格、启发智力以及提高情商等,但是美感意识居于首要地位。在培养学生美感意识的过程中,第一,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音响的形式来对人格中的心理能量起作用。通过音响的张力可以使得学生的心理能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学生的受阻的心理得以畅通。第二,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的心情能够放松下来,最终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视唱练耳训练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手段。视唱练耳训练主要是对学生的听觉与视唱能力进行训练。听觉训练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在小学之前有学过音乐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乐感。因此,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十分重要。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应当利用音乐鉴赏课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视唱练耳的训练。教师可以利用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投入到视唱练耳训练当中来。

2.2在提高学生艺术能力过程中,音乐鉴赏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乐感的培养,需要音乐鉴赏课程的支持。乐感的培养,需要学生聆听众多乐曲,从中发现乐音的高低不同与长短区别,对乐音的强弱进行辨析,明确音乐的不同等等。只有这样,在鉴赏课中乐曲的聆听,可以促成学生建立明确的音乐形象,调动自己的各个感官对音乐进行感受与欣赏。听觉是学生与音乐进行接触的最好与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利用音乐鉴赏课教学,引导学生多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审美情趣,能够辨别音乐的好与差。另外,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模唱,使学生对原唱与自己的模唱进行分辨与评价,产生正确的视听标准。

3、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的内涵

3.1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艺术实践是决定条件

通过长期生活以及艺术实践的积淀下可以促使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得以形成。一些受众者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到审美理想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审美意识得以形成,并且这些受众者成为审美的主体。欣赏着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以及分析作品过程中,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情感积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要使得艺术实践的要求符合相关的课程的要求,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3.2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艺术知觉是途径

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艺术知觉主要是指受众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要把握音乐本身的内涵以及创作背景,并且要观察创作者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当学生在把握到这种真情实感的时候,促使自身的审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3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审美观念是灵魂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音乐审美观念逐渐形成。广大的音乐艺术家在现实美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并且经过反复的构思之后以及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从而通过旋律、和声以及节奏等要素要美学思想反映出来。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放飞想像,提高音乐想像能力。音乐的表现力是极强的,音乐作品运用准确的节奏与速度,对具体情感与事物进行描述与表达。在音乐鉴赏课当中,教师可以利用歌曲的内容与曲调,调动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题解乐曲当中具体的艺术形象。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2篇

【关键词】音乐鉴赏;新课;导入;设计;方法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精彩巧妙导入,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要求,努力摸索新课导入的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运用创设情境导入

情境创设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情景或氛围,吸引感染学生,着眼于让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的情境,并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会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创设情境的功效。

如,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这一单元中,我首先进行音画课件展示,通过播放反映藏族人民生活以及藏族同胞去布达拉宫朝拜等影像片段,抓住把学生的视线,将学生的思想吸引进来,让学生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中认识理解。我还用了下列导语:“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而且大多能歌善舞,在他们聚居的地区流传了大量颇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音乐。下面,我们来聆听几首不同民族的作品。”紧紧地吸引学生对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酒歌》等作品的欣赏。

二、运用名言诗词导入

中国古诗的意境常常是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有时,一句美妙的诗句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复杂的语言所无法代替的意境。在欣赏蒙古族原生态民歌《辽阔的草原》时,首先应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蒙古人民真正的生活,一句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你刚一起头,学生便会不自觉地跟你吟诵起来,一句小诗的力量,可以使你可以轻松的把学生带入另一片天地。

又如,在欣赏中国古代音乐《阳关三叠》时,“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句,学生既能熟背,又理解它的含义,何不利用这一点呢?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文,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阳关三叠》的古筝曲,朗诵与高低起伏的音乐和谐地融会在一起,那种离别忧伤的情感便表露得淋漓尽致。

三、运用对比探究导入

对比探究导入法是在新课开始时将两个不同的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的导入方法。欣赏中有许多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很远,如何带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呢?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它的影子,对二者进行对比,能顺水推舟地使学生从旧识过渡到新知。如欣赏朝鲜族民间音乐《纺织谣》,演奏乐器是与古筝似像非像的伽琴,这时就可对两件乐器进行对比,先欣赏两件乐器的演奏片断,然后引导学生在演奏方法、乐器构造、声音特点等方面发现、对比、探究两者的不同,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形象鲜明又印象深刻。

又如在欣赏“印象主义音乐”时,要让学生理解印象主义的真谛,我先从印象主义绘画入手,通过欣赏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绘画作品《里昂大教堂》来进行对比。莫奈曾花费三年时间画了五十幅《里昂大教堂》,每一幅画的景物都是相同的,但是色彩是不同。将莫奈的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莫奈要突出的是光线的变化。用莫奈的任何一幅《里昂大教堂》与写实风格的《里昂大教堂》进行对比,又可以看出虚与实的对比。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学生就可领悟到印象主义所追求的朦胧的感觉,以及光线的千变万化的效果,通过对比探究过渡到印象派音乐的欣赏。

四、运用趣味游戏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主张:“学生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玩是人的天性,在新课导入中恰当的运用趣味游戏,可以调动他们参与音乐课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时,教师可以首先在全体学生中玩接力游戏,要求每人说出一种乐器的名称,前后不能重复。在游戏中,学生既紧张又兴奋,精力高度集中,生怕自己说错。一轮结束后,他们还意犹未尽。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给乐器分类,然后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学生已被游戏深深地吸引,不知不觉中就随着教师的引导而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五、运用启思质疑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巧妙设疑会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欧洲古典音乐是教学中学生非常陌生的一个环节,学生既不了解那久远的历史时期,也不了解欧洲的风土人情,更不了解那复杂的作曲技巧,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呢?在导入莫扎特的音乐时,我没有从许多人关注的 “神童”角度出发,而是给学生写了几个小小的音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曲谱,让学生试着唱一下曲谱,“1155O665O”。“一闪一闪亮晶晶”,“这是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学生兴奋地唱起这首熟悉的儿歌,接下来告诉学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26岁时创作的,引发学生质疑。莫扎特在26岁还能创作出这么优美的儿童歌曲,说明他具有怎样的性格?这时学生从熟悉的儿歌感悟到莫扎特纯真的性格。这种性格伴他一生,无论生活的辉煌与贫穷,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快乐,充满阳光。此时,学生已经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真谛,再来欣赏他任何一首作品都不难理解了。

六、运用悬念导入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 教学设计

音乐不是凭空而生,也不会孤立存在。音乐最初的、原始的、本质的形态为音响,只有人的参与、聆听行为的产生,才使其成为音乐。“五线音符或工尺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或腔调是建构音乐的手段,乐声或现代音响也是音乐的介质,所有音乐组合的材料也都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①《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音乐看作“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我们可以说,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文化或文化的反映、载体存在于人类活动中。不论是创作音乐、演绎音乐还是欣赏音乐,本质上都是人的行为的参与,都是基于其所属文化环境下自我体验的感受和表达。音乐鉴赏就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在文化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学习文化,实现审美修养、文化修养以及人格修养的塑造和提升。

《标准》中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这样界定:“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②文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独立感受”三个动势,明确表述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义务教育阶段“感受与鉴赏”的本质上的不同,即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其音乐鉴赏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文化、音乐与历史、音乐与人生的深层内涵。

本文是笔者对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人民音乐家——聂耳》所做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人物介绍为教学内容,以史学研究的原则对音乐家聂耳进行还原,按“作为音乐家的聂耳”和“作为革命者的聂耳”两条主线,客观再现聂耳的成长道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人民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金蛇狂舞》《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2.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知道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

3.初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慢慢导入音乐创作背景,告诉学生有这样一首歌,它诞生于民族危亡,给民众以希望;它传唱于烽火苍茫,给中国以力量;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每一个足迹,它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每一代人的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由此引入,介绍作者: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天才音乐家,是坚定的革命者;他用音乐吹响中国革命之号角,为大众呐喊、为民族而歌。他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

然后再设计一种情境:在教室的幻灯屏幕上显示出油画《国歌》,同时放上《义勇军进行曲》(器乐版)的背景音乐,教师此时再富有感情地朗诵一些激励的话,同时对聂耳进行初步介绍及简要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介绍聂耳生平

聂耳(1912—1935年),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应该告诉学生,聂耳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经历,他完全靠自学成才。聂耳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只有1933—1935年这三年的时间,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然而,聂耳是如何由热爱音乐的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音乐家的?接下来再一一介绍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足迹。

由此引出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下一步学生了解聂耳的学习、创作历程做有力的铺垫。

3.详细介绍音乐家聂耳

具体可以给学生做如下讲解:聂耳自幼喜爱音乐,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特有的兴趣和超人的才能。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方面,有些音乐一经他的耳朵,就能被他模仿出来,久而久之,就有人送他外号叫“耳朵先生”,后来索性他就更名为聂耳。

告诉学生,聂耳的音乐启蒙教师其实是他的母亲。聂耳的童年是在喜爱民歌的母亲的影响下和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中度过的。在聂耳从事音乐创作之后,他更加注意民间音乐、曲调的收集和他的很多音乐作品中都有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比如教材中介绍的《金蛇狂舞》。在聂耳给母亲的信中,在聂耳的日记里,以及聂耳对自己的规划中都曾反复提到过民间音乐素材的重要性(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内容)。③然后,通过一首经聂耳整理和改编的民间音乐,让学生感受、走近这位天才音乐家。

4.对作品《金蛇狂舞》的讲解

《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具体讲解如下。

(1)音乐片段欣赏。请学生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适合的演奏场合是哪里。

(2)再次欣赏。把乐曲分为几段,问学生他们听后各自的情绪是怎样的。

(3)告诉学生此曲是采用“螺蛳结顶”的旋法(民族器乐创作手法),上下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同时分析这部乐曲的创作手法,带领学生体会音乐的变化,并试着进行相关创作活动。

在具体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形象、flas(如龙舟竞渡时的场景)去表现螺蛳结顶的手法,便于学生进行直观了解。

5.介绍革命者聂耳

在介绍聂耳的“革命者”身份时,一定要讲到他的生活经历。聂耳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也没有高学历。他当过兵、闯过上海,曾经流浪街头、卖艺为生,但是聂耳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对于自己的理想有明确的追求。讲到此时,可以给学生播放1959年拍摄的电影《聂耳》的片段,影片中有一段演到聂耳参加上海国立音专考试的经历,从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出,考官对于聂耳出身的诟病和聂耳对音乐的认识,与当时主流音乐界还有一定冲突,而正是这种对音乐认识上的不同,也注定了聂耳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中走出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新路。

应告诉学生,聂耳所处的时代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中华民族遭受内忧外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的音乐向何处去?这是当时每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面临的社会责任和重要课题。下面可以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去了解当时的主流音乐观念所面临的尴尬与抵触。结合这个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聂耳的音乐创作对当时社会现状下民众的影响,他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中华民族呼声、充满感召力的艺术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革命歌曲,为革命音乐开辟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6.对作品《毕业歌》进行赏析

(1)首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毕业歌》,然后介绍《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影片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歌。该歌曲在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揭示了影片的主旨,意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同时播放电影视频以增加学生的观影感受,随后再让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介绍这首歌曲时,应告诉学生如果没有毕业的离情感伤,没有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的忧愤与担当,就无法把救国的责任心和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表达出来,整首歌曲既有革命的英雄气概,又充满了强烈的乐观主义,表现出了中国革命青年的光辉形象。

(2)让学生都学唱《毕业歌》。

(3)让学生分组进行编排、设计,展现他们自己心中的《毕业歌》。

结语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这样说:“如果在宁静的海洋上的一个荒岛,一个莫扎特、一个拉法埃尔也只会是一介村夫而已。”他形象地一语道破了作曲家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如果把音乐看做是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表达,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的讲述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决定了他们创作的音乐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聂耳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和那个特定的民族时代息息相关。他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正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民众心声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注:本课程获山东省滨州市音乐优质课评选二等奖)

注释:

①洛秦.音乐人类学的历史发展与纲要[j].音乐研究,2006(1).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4篇

一、精选音乐鉴赏内容,体现鉴赏多元性

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选择经典音乐作品,以提升音乐鉴赏效果。在选择国内音乐作品时,要加大民族音乐的成分,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要注意学生认知起点。学生有一定音乐基础,对一些经典的电视插曲、电影歌曲特别熟悉,还有那些经典老歌,也有比较大的传唱渗透和影响。教师要注意整合音乐鉴赏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合度更高的鉴赏机会。

在欣赏《哆来咪》这首歌曲时,教师专门为学生准备了《音乐之声》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对音乐情节进行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随音乐展开演绎活动,一部分学生歌唱,一部分学生表演,还有一部分学生伴奏,参与表演的学生都自制头饰,课堂学习气氛被成功点燃。为丰富学生感知信息,教师引入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欣赏,体会音乐形象个性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演绎活动,将音乐欣赏上升到体验感知维度,学生在多重音乐表演中获得的音乐感知是深刻的、多元的。音乐欣赏不需要解读专业内涵,只要能从音乐中获得感染力量,产生心动,就是典型的音乐欣赏。教师选择其他音乐作品作为欣赏补充,往往能够弥补单个音乐作品的不足,形成重要音乐感染力量。

二、优化音乐鉴赏方法,提升鉴赏针对性

音乐鉴赏具有多元性和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利用多种教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要对引导方法进行优化处理,以贴近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展开音乐欣赏,接受音乐的教育与洗礼,可以形成重要的课堂教学进取点。为提升音乐鉴赏品质,教师不妨多创设教学情境,利用音乐媒介展开教学激发,发挥教学情节深度渗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欣赏歌曲《拉萨谣》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旋律,了解歌曲基本内涵,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对歌曲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组织学生在歌曲伴奏下学跳藏族舞,感受西藏牧民生活的豪放和快乐。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并快速掌握藏族舞蹈基本特点。学生在歌曲伴奏下展开自主舞蹈练习,课堂學习气氛热情。为让学生建立相关学习认知,教师发动学生针对歌曲特点设计音乐活动。有学生设计歌伴舞,有学生建议小合唱,也有学生设计音乐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音乐表现形式,说明学生对歌曲内涵有了一定的挖掘和体验。音乐欣赏形式众多,让学生展开音乐活动设计,这无疑是欣赏教学的创新尝试,值得我们大力推演。

三、创设音乐鉴赏活动,塑造鉴赏独特性

音乐欣赏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为提升学生鉴赏效度,教师要创设多种音乐鉴赏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音乐鉴赏视觉感知。写音乐笔记、讲音乐故事、演绎音乐情节,都可以成为音乐鉴赏实践活动。教师在具体组织中,要注意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写、主动说、主动唱,以提高音乐鉴赏有效性。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实践

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分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质。通过感受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实现美育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分析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之上,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1]。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音乐则作为人文教育和以“美”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全国各大高校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音乐鉴赏课程进一步明确为所有高校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可见该课程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重视程度。

在行动导向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必然选择。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缺少音乐特色,忽视主体。音乐鉴赏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文学、地理、历史、美术、民俗等,课程实施以音乐的教学内容为主,相关学科知识为辅。但有些教师却认为“音乐鉴赏就是听音乐”。教师不断地、大量地播放音乐让学生倾听。也有人认为“音乐鉴赏课就是学生多听,教师多讲”,简单地把音乐鉴赏课上成听音乐外加教师讲解的传统模式。不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忽略学生的主动参与,压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需求,忽视学生对音乐个性化的感受与理解,缺少特色。

2.忽视了音乐鉴赏课涵盖的知识量。鉴赏课程的乐理知识量较大,作为教师,必须进行课程的实施设计,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某些教师为了取悦学生,将没有联系的教学形式也牵强地塞进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使得本应该在课堂内完成的真正的音乐知识教学内容被挤出了鉴赏教学之外。这样做可能确实使部分学生暂时地感到愉快和满足,但对于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计划和目的来说可能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地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甚至使原本喜爱音乐的学生也逐渐失望,直至对鉴赏音乐失去兴趣。

3.滥用多媒体课件,缺乏设计。授课过程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堂课播放,反客为主。音乐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它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是,如果将教学中的每个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让学生初次欣赏音乐时就配上情节画面,这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使学生的联想跟随画面发展而进行,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都由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使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了多媒体的傀儡,教师只是起了灌输的作用,有悖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4.课堂教学形式化,缺乏有效模式。有些院校也设计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但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这样的为合作而合作、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化”教学不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反而会给教学带来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结果,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三、“三段式”教学模式

高职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和音乐教材的各个部分中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审美活动,有别于单纯感性审美活动的音乐欣赏,是欣赏与评判的综合,是感性和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在课程实践中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任务导向、体验鉴赏、拓展探究,具体设计如下表1:

表1 三段式教学模式实施设计

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向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音乐的鉴赏活动。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为:首先布置项目任务(任务导向),依次为学生寻找资料(课前),接着制作课件(课前),在课堂上进行鉴赏(学生介绍),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分析引导、引领项目,接着学生讨论,教师再分析引导找出鉴赏方法,再由学生鉴赏音乐,最后是拓展与探究,布置下一单元项目。其理论依据为: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可灵活运用讲解法、问题导入法、启发式讨论法、情感参与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鉴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问题的引领、启发和讨论中获得鉴赏的方法,使之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三段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1.教学模式顺利实施。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三段式”教学模式是依据高职学生欣赏主体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构建的教学模式。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6篇

要搞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音乐教师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因此,想要让高中音乐鉴赏课活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化、生动化设计,让音乐鉴赏课活起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因此,教师有必要不断地探索创新,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地自己去发掘美。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准备阶段,是先导。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善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事半功倍地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音乐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和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学,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注重课堂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首先,教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音乐理论、技巧。因为,相较于小学、初中的学生,高中生的课堂气氛更加难以调动,又由于教材的内容发展相对于文化比较滞后,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刻板、艰深。因此,高中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颇具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之间的差异进行设计教学。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只要能够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乐于去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运用画面、声音、空间的完美结合去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进而对音乐进行赏析。不单单是枯燥的说教,这样能够增强音乐教学的兴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给学生想象空间,注重学生参与,让音乐鉴赏课活起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就提醒着我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个人、事、物的看法和评价都不一样。因此,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注意这一点。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自己和学生都在创新中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让音乐课堂教学活起来。

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主观性,对音乐的理解没有固定的答案。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看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作曲家不一致很正常,要学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不能要求学生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理解作品。例如,在进行教学时,高中音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曲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用音乐方面的美感去传达它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例如,在对《莫扎特小夜曲》进行鉴赏时可以将它与SHE的《不想长大》的前奏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创新。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嘻哈与摇滚,只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创造,先不考虑它的正确与否,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和进步。 三、坚持从学生兴趣出发,让音乐鉴赏课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就更加重要,它是音乐这门学科学习的根本动力,能够让学生和音乐之间产生共鸣、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享受。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音乐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和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学。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的音樂内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探索的基本动力,是学生和音乐密切联系的保障,只有喜欢才有兴趣学,才能学好。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趣味性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利用音乐本身对人的吸引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精灵。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7篇

一、音乐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1.对音乐鉴赏课教学的理解不充分

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都把音乐教学的各个科目混淆在一起,把音乐鉴赏课看做音乐课,上成了唱歌课。这种教学方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教学的需求。

2.对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投入不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更应该注重对信息的综合和收集,但是很多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设施仍然不完善,无法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多样性。

3.不能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计划

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中教学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常常会受到其他教学科目的排挤,为考试科目让位,特别是学期末尾,很多高中音乐鉴赏课都处于停课状态,纷纷为主科“开绿灯”,这样就会使音乐鉴赏课教学时间减少、内容大大缩水,大多数学校不能完成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计划。

二、对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欣赏氛围

加大对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使音乐鉴赏课教学真正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另外,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设施让学生充分欣赏到音乐,如利用校园广播站在课余时间经常播放一些适合高中生欣赏的音乐作品,在学校的礼堂或多媒体教室多举办一些文艺活动,使他们在欣赏到佳作的同时,开阔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2.加大对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投入力度

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设施是完成教学的保证,对此要加大对音乐欣赏课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高中,可以多配置一些音乐鉴赏课必备的教学设施,如广播、电视、DVD、多媒体教室等;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就要利用当地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资源,把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与当地的音乐文化结合起来,在欣赏地方特色音乐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改变传统的考评模式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8篇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微课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其应用效率相对较低,教学质量也与期望目标具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微课自身的局限性

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经常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与微课自身的局限性具有直接关系。微课并不能完全将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全面展现出来。对于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课在音乐鉴赏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二)微课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对制作者的科技性有较高要求

许多音乐鉴赏教师认为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在进行微课的制作时具有很大难度。十几分钟的微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制作,并且受到各类技术问题的限制,在制造微课时会遇到各类问题。长此以往,会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教师会选择放弃使用微课这一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少了连接的桥梁,因此微课在音乐鉴赏课程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对微课的认识不深

许多音乐教师对微课的了解并不深入,无法全面掌握微课的应用方式、实施和操作环节并不熟悉,在使用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再者,部分教师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微课的制作上,忽视了教学设计,缺乏实质性内容。

(四)资源开发不足

资源开发不足时微课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用效率较差的主要原因。各类微课大赛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资源的种类以及总量依然无法满足教师的各类需求,缺乏针对性、系列性的微课资源。再加上教材版本不同,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想要找到合适的微课资源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微课的制作难度增大、应用范围较小。

二、运用微课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

(一)选择合理的微课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微课亦可以称之为微课片段与常规的音乐鉴赏课相比微课的课程较为短小。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在选择微课的内容时必须要精准,将一个小问题作为切入点,比如说一个知识点、一个重点问题、一个教学环节等。比如,在泰国民间音乐《罗摩耶那》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泰国的地域特点、民族以及语音不够了解,学生对《罗摩耶那》中出现的乐器也很陌生,对与所涉及到的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而通过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就可以确立教学主题以及微课的__主要方向,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将相关的资料下载下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应优先选择能够吸引学生的课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微课的设计与拍摄

与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方式不同,但是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在进行微课的设计时,除了应该充分考虑教学课件以及教案。基于此,许多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经常会将过多的文字添加到PPT 内容中,PPP 中包含过多的文字是微课的一大弊端,过多的文字除了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之外还会失去微课自身的优势。为了有效避免文字过多的现象出现,而且能够突出重点,教师应在提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必要的文字进行合理的排版,比如说进行字体、颜色、加粗、下划线、倾斜等效果的设置来让学生迅速的提取到知识点。

比如在进行第一节课程的讲解是,所包含的重点内容一般较多,包括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的形式要素都是第一节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给学生讲授一些乐理知识,而对于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讲课过程也具有很大的难度。导致音乐鉴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与乐理知识的讲授无从下手,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而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第一堂课的微课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草原放牧》这一音乐,将学生带领到音乐的殿堂,将《草原放牧》作为本节微课的背景音乐,采用加粗、放大等形式将大标题设置在屏幕上,之后将重点内容采用艺术字、彩色字体等形式进行展现,采用短片的方式将课程的重点内容,即音乐的基础知识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展现出来。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充分展现出来,而且可以营造课堂情景。在进行场景的设置时,除了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音乐鉴赏能力之外,还应保证选择的内容科学合理,难以适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微课教学来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掌握音乐的内涵。在明确了主题以及讲课方式之后,音乐鉴赏教师在进行视频的录制时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采用适当的录制技巧,尽可能的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为了实现更好的讲课效果,教师应该紧跟摄像头,与摄影进行及时的交流,并且需要控制好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强视频的真实感。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微课在进行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时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仅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更好的把握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能够有效提高音乐鉴赏课的魅力。

(三)借助微课进行才艺展示

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需要学生的通力配合。以微课的形式进行才艺的展现,通过表演、歌唱等方式来诠释对与音乐的理解以及对音乐鉴赏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微课教学还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才艺和潜能,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感受到开心和快乐,进一步发挥音乐鉴赏课的作用。

(四)通过微课感受节奏,欣赏音乐的韵律美

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艺术素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对音乐韵律的赏析与品位能力、对音乐节奏的把握等。通过微课的讲课形式,学生能够进行音乐的赏析,进而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美以及节奏美,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的运用微课这一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这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音乐的韵律以及节奏入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来体会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以及深情。逐步培养学生探索音乐以及热爱音乐的激情,进而产生音乐鉴赏的灵感与热情。微课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应该让学生用一种快乐的方式去接受容纳它。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9篇

关键词 : 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音乐鉴赏课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实施途径之一,也是实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开设音乐鉴赏课既能提高艺术教学质量,又能实现音乐教育目的。为此, 我们要十分重视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的开设问题。

一、高校音乐鉴赏的现状

“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就是通过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来达到感受力、审美力的提高,从而提高音乐修养。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深刻体验,理解感受,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实现美育的教育功能。

音乐鉴赏,可以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刻体验,引发自身情感,体味、表现、创造。但是,音乐鉴赏课很容易被教师上成音乐欣赏课,这就背离了音乐教学的初衷。那么欣赏和鉴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主动程度不同。欣赏只是有意或无意地倾听音乐,而鉴赏是更加主动,深层次地倾听和赏析;二是初衷不同。欣赏只是为了放松心情而鉴赏是为了达到一定的音乐目的而进行的欣赏过程;三是感受不同。欣赏不必了解音乐背后的方面,而鉴赏就会了解音乐作品出处、作者、时代,从而深层次地理解和感受音乐内涵。所以,音乐鉴赏是深层次的音乐欣赏,对情感和体验要求很高。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学会团结交流与合作。所以音乐鉴赏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美感意识,也要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还要重构对艺术的认知。

二、高校音乐鉴赏的问题分析

高校音乐鉴赏是高校艺术培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所以很多高校把音乐鉴赏课开设成选修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鉴赏课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着课程的有效开设。

(一)音乐基础教育差,体系不完整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所以,学生为了应试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放弃了音乐的学习,而学校更是为了应试直接不开设音乐课程。这就造成我国音乐教育基础差,体系不完整。后来开始提倡素质教育情况稍微改观。但是,结构上的缺陷和内容上的重复使得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不协调,为高校音乐鉴赏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二)高校学生音乐素质各有差异

由于高校面对全国招生,所以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资源的学生的音乐素养各不相同。这使得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不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影响课程进度。

(三)学生的身心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

高校学生是一群年龄、生理和心理状况还不是很成熟的青少年。这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对于社会上商业气息浓厚的流行音乐不能正确判断。

(四)传统和高雅音乐作品束之高阁

很多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快餐消遣,对传统音乐和高雅音乐望乐兴叹,不再花时间学习。

三、高校音乐鉴赏的教学策略研究

高校音乐鉴赏的教学策略研究,是要以兴趣来导入改革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同时丰富音乐知识体系,培养各种音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达到音乐审美的教育目的。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音乐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音乐知识介绍,由浅入深,不断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和信心。这样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音乐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鉴赏力,发现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教师在上音乐鉴赏课时,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这是讲好音乐课的基础。面对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既要有理论体系的支撑,又要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易于接受和掌握,由熟悉内容引入陌生内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双向互动过程。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时代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日渐丰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弥补教师讲述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在鉴赏的基础上形成理性审美素养。

(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鉴赏,既要贯穿音乐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在掌握一定理论时结合具体音乐作品,将抽象化为具象分析。这样循序渐进地实践,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审美能力。

教师也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音乐鉴赏课程中,除了学生要具有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要求教师更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使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才能为音乐鉴赏的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音乐鉴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增强审美情趣的体验,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另外,音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集体合作,配合默契,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合作,在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所以,对于高校音乐鉴赏的教学策略研究,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和实现高校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