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9 16:33:23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第1篇

一、选材

作为教师,在每节课上首先应注意歌曲的选择。第一,要选择优秀的声乐作品,让学生聆听与欣赏;第二,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一些在学生能力范围内适合学生演唱练习的歌曲。这些歌曲应该简单短小,音域不应过宽,而且歌曲的旋律也应比较平稳,例如《摇篮曲》《长城谣》,等等。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唱歌能力

教师要在歌唱课上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演唱的技能技巧。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变声期,老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用正确的姿势和科学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用真挚的情感去唱歌。同时,结合该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对学生的肯定,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学习的挫败感,培养学生歌唱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欲望。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中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的最好阶段。教学的过程包含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当前,改进中学音乐教学方法,不仅是学生的呼声,也是中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传授、情感启发、兴趣引导,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朗读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歌词,升华学生的情感;聆听歌曲,感受学生的情感;演唱歌曲,尽显学生的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学生的情感有直接的触动。朗读歌词是寻找歌曲意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歌词朗诵,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通过歌词来找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并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朗读,学生对歌词所表现的内涵有了理解和认识,也解决了唱歌时的咬字吐字状态。加强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同时,多次聆听歌曲,在聆听过程中主动思考,熟悉歌曲的旋律,感受歌曲的情绪,通过聆听来进一步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在此基础上设计演唱的气息、力度和情绪,等等,进而使演唱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完整地学唱了歌曲,熟悉了整个音乐背景和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融洽、轻松的氛围中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歌唱学习中去。第三,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课期间,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上台演唱,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使音乐课气氛活跃,有声有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第四,利用指挥服务歌唱。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意境,激发他们对歌曲的兴趣,还有一种可利用的方式,即以正确的指挥来服务于歌唱教学。老师在音乐课上指导学生歌唱时,常用喊口令的方法,无法使学生了解指挥手势的作用。因此,可以将指挥引入歌唱课,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指挥图式及理论等,达到看着老师的指挥来表达歌曲强弱的能力,对嗓子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基本训练的趣味化。基本训练给教师和学生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不妨把枯燥的灌输式的讲解换换形式,敢尝试就会有改变。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重要活动形式。中学生一周就有一节音乐课,而且歌唱课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能力的课程。教师应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实现玩和学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快乐地度过歌唱课。比如,可以把这节课要学的歌曲中典型的节奏划出来,通过接龙、表演等游戏形式让学生熟悉并放松下来。歌曲演唱在于创造意境,适合的教学能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课的乐趣,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四、结语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第2篇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歌唱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89-02

歌唱作为音乐基础教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师范学校在进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时,要对此引起重视。对于目前师范院校学生缺乏歌唱表达能力,音乐素养不高的现状,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基础教育工作时,要重点培育具备较高歌唱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师资力量,加强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以便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准的音乐教师。

一、高师音乐歌唱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高师音乐歌唱教学和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不匹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它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国民整体的音乐素养。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以美声和民族为例,儿童歌曲一般只在即兴伴奏教学中进行演示,学生通过声乐教学学习,具有一定的艺术歌舞能力,但到了中小学后很多学生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都无法流畅地弹唱,从而影响了中小学歌唱教学的质量。和中小学歌唱教学需求相比,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无法适应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需求。

(二)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和目标理解片面。音乐教师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造成音乐教育艺术化倾向越来越弱。例如,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中,一些教学质量高的中小学音乐课,不仅在教学理念上和国际接轨,而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比较先进。同时,从现场评选活动中,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氛围,注重课堂教学的活跃性,采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已经偏离了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甚至采用非音乐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比如教师设计新歌学习课目时,在开展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和游戏拓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留给W生进行歌唱表演的时间很少。导致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段,使学生只能记住学习过程中的游戏,却忘记了音乐课中教师所教的音乐歌曲。而且,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钢琴伴奏的时候能够进行歌曲演唱,但如果没有钢琴伴奏,就不知道如何演唱所学的歌曲了。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课后都不会去唱音乐课中教师教的歌曲,而更喜欢唱一些流行歌曲。这也是造成学生不能按照课程教学标准,达到一定歌唱能力的主要表现。而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片面地理解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价值,从而导致音乐教学越来越倾向于非艺术化。

(三)学生缺乏歌唱兴趣,教师演唱基本功不扎实。一些音乐教师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虽然也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一些演唱技巧,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结果导致一些学生无法掌握科学的发声,不仅不能提高演唱能力,还无法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会造成学生养成错误的用嗓习惯,破坏歌唱的美感。另外,有一部分音乐教师认为中小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在课堂中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训练。声乐技巧属于比较抽象的专业理论技能,教学难度大,向中小学生进行讲解和训练,耗费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音乐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避开繁杂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音乐教学知识,比如只要学生会唱歌就不用对学生进行歌唱训练。另外有些音乐教师认为学习声乐歌唱技巧需要学生到了青春期,出现变声后才能学习,对于学生在音乐课程教学中采用错误的歌唱模仿和喊唱的方式并没有进行阻止,造成学生的声带因为长期不科学的发声而受到损伤,影响学生的歌唱水平。有些学生甚至因此而留下终身遗憾。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法课程,还要重视运用正确的歌唱技巧进行声乐歌唱训练。

一些教师在设计声乐歌唱训练内容时,采用的是发声练习、复习之前所学的歌曲、示范演唱、新歌教学和游戏拓展等活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没有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等因素,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渐渐对歌唱失去了兴趣,影响了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

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

根据课堂教学改革标准要求,针对音乐歌唱教学的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重视对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不仅是教会学生运用音乐专业各课程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通过掌握基础歌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音乐课程学习的一项教学要求,更是帮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早日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儿童歌唱教学的理念。首先,在学习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时,学生要对声音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掌握正确的发声练习方法、歌唱呼吸方法和吐字发音等歌唱技能。其次,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歌唱少儿歌曲时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会运用歌唱技术,声情并茂地演唱少儿歌曲。另外,在进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学习时,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以适应当前音乐教学的要求,为有效开展歌唱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塑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理念。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基础的歌唱教学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它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大众教育,而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提高其歌唱水平,还要先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理念定位,要确立“敢唱、会唱、爱唱”的教学培养目标。“敢唱”是歌唱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当众歌唱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有勇气进行课堂歌唱活动。要多鼓励和赞美学生,对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加声乐歌唱训练的积极性。“会唱”的教学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歌唱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运用一些有关歌唱的基本技能,进行有感情的演唱。“爱唱”是在会唱和敢唱的基础上,对歌曲的内在思想情感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用充满感情的唱法去演绎歌曲。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歌唱的需求,要让学生在平时的歌唱练习中,体会到歌唱的快乐和美好。只有在明白了这些道理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才能在以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从而为基础音乐教学出一份力。

(三)对音乐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教学法课程时,一定要对音乐教育新课标中的新型教学方法有所了解。首先,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标不仅对教学观念和师生角色提出了要求,还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的自我体验、深入探究和自我模仿等综合式学习方法。通过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来营造师生和谐相处,能够进行深层沟通的教学环境。例如,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歌曲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行声乐歌唱教学。诸如听唱法、视唱法、分角色演唱法和对唱式演唱法等,让学生先对歌曲的旋律进行了解,等熟悉了歌曲旋律走向后,再进行歌唱练习。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环境,灵活地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有关音乐教材中的歌曲素材,然后根据自己所选的歌曲进行听唱练习。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其对教材中的歌曲内容产生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对声乐歌曲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并在这种熏陶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歌唱能力。

(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歌唱技能。少儿歌唱训练的方法不同于成人歌唱技能训练,高师学生在进行音乐教学法课程学习时,还要掌握必备的少儿歌唱训练技巧,以便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1.呼吸训练。儿童呼吸的延续性比较短,换气频率比较高,在进行儿童呼吸训练时,要注意尽量屏住呼吸,进行气息保持。比如,可以通过吹生日蜡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歌唱教学中的呼吸方法,同r结合歌曲练习中的呼吸功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节奏缓慢的歌唱呼吸法。

2.趣味发声练习。在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要根据自己将来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所教歌曲的歌词内容、歌曲旋律情况等,来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模拟发声训练。比如,通过让学生模拟一些动物的叫声,或是生活中的各种声响,来进行发声技巧训练。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三、结束语

在进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有关歌唱技能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以便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和持续性的练习,来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天波.浅谈如何培养高师学生的歌唱表现力[J].戏剧之家,2015,(13):246.

[2]祝仰东.透析高师“音乐教学法”的淡漠及对策[J].音乐天地,2004,(08):9-11.

[3]宋晓娟.浅谈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148-149.

[4]卢雪珊.论研究性学习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3):90-93.

[5]康雅秋.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实践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1):92-93.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第3篇

唱歌 兴趣 学生

镜头一: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一直不高,积极性也不大,所以在学习江南民歌《无锡景》时,我化繁为简,抓住歌曲的几个主要音i-6-5-3-2-1,分析讲解了江南民歌的曼妙婉约,很多学生都被歌曲优美曲折的旋律所感染,集体演唱比较顺利。可当我让一名女同学起来演唱时,她说,“我不爱唱!”我问为什么,她说:“我不喜欢这种歌曲!”

镜头二:在听一节音乐公开课,学的是《让世界充满爱》。在美轮美奂的课件背景下,年轻的女老师又是分析歌曲内涵又是欣赏又是范唱,学生们一会儿念歌词,一会儿打节奏,一会儿跟着录音唱,双方都忙的不亦乐乎。可是大半节课下来,我发觉老师基本没弹过琴校对过歌曲的音高,而且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多数学生都还没掌握,教室里已经有的学生不张口了,开口的学生们演唱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

一、原因分析

1.学生们不喜欢教材上的一些歌曲。时代久远,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们无法真正去体会歌曲中的内涵与外延,所以不爱唱这些歌曲。

2.教师在教学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教学模式保守,教学方法呆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几乎把节节音乐课都变成了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长期下来,学生们开口演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唱歌氛围,这样,学生自然也就不爱唱老师教的歌曲了。

3.喜欢流行元素是孩子的天性,音乐也不例外。初中是孩子们情绪、感情突变的时期,他们对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和爱好感到新奇,羡慕并模仿他们,从而产生了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而且流行歌曲演唱比较容易、个性色彩比较明显,所以,他们爱流行歌曲的程度远远超过对教材上的歌曲。

二、教学策略与实践

要让这些会唱歌的学生张口唱歌,爱唱歌,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是前提。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对于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堂音乐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必定能开开心心的放声歌唱。

1.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要学会利用音乐学案。由于现在的音乐教材好多地方都实行循环使用,学生们与音乐教材的亲密接触只有每周一次的音乐课上,没有教材,学生们自然就无法重视音乐课。音乐教师利用学案,把教学内容中需要预习和课后拓展的资源设计在学案中,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或者是与家人交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歌曲内涵,激发学生课堂演唱的兴趣。

2.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教材上的歌曲,难易程度不同,音乐教师要尝试打破传统的、固定模式的演唱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歌曲选择不同的教唱方式。简单的歌曲以学生自学为主,如学唱《欢乐颂》,因为这首歌曲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们都很熟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自学,上课时分小组比赛展示。有了要求,把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下放,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音乐课。对于一些通俗歌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在听唱的基础上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在教学歌曲之前先让学生多听,每听一次都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让学生思考歌曲的情绪,描述歌曲内容;用简单的拍手方法为歌曲伴奏;用指挥动作为歌曲指挥,等等。有的经典歌曲像《龙的传人》有很多版本的演唱,不妨让学生多听多感受,这样开阔他们的视野,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还为学生演唱歌曲打下了基础。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手段,让单调的歌曲变得生动起来。例如,改变演唱形式,可对唱、接唱、领唱等;使用鼓励机制,唱完歌老师打出分数、分组比赛、同学互评等;还可以使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MP3录音机等将学生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播放,让学生聆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效果,激发学生演唱兴趣。

3.恰当地使用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随着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媒体已介入到了音乐课的教学中来,这够让学生能够通过耳濡目染,更加形象生动的学唱歌曲,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但是与此同时,音乐教师要避免把节节音乐课都变成了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和聆听只是为唱歌服务的,音乐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唱歌上,训练学生唱歌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唱得机会多了,学生也便会爱上唱歌课了。

4.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现在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专职专业的音乐教师占多数,但有的学校对音乐学科并不太重视,导致许多音乐教师工作以后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放松,如音乐教师范唱歌曲时的准确、表演歌曲时的完美、钢琴伴奏时的精彩、知识讲解时的渊博……他们往往都忽略掉。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音乐教师,如果自身的能力水平有限,他又能如何让学生喜爱,不受学生喜欢的音乐教师,学生会喜欢他上的课吗?

5.要处理好流行歌曲与教材歌曲的搭配关系。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特点,这是让初中生对其钟爱的主要原因。只是教学生演唱教材上的歌曲,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不爱唱歌,而一味迁就学生,他想唱什么就让他唱什么,那又会导致学生音乐素养下降,所以音乐教师应该灵活机动地安排唱歌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对待流行音乐时,只有自己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才能让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多收集一些教材上看不到的知识,多收集一些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如学唱《故乡的小路》时,可以补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学唱《奥林匹克风》时,可以补充《我和你》、《北京欢迎你》。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了解与教唱歌曲相关联的作品,只有听得多、唱得多,才可能会想得多,试想,谁不期望上这样丰富的音乐课啊?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唱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唱歌,感受歌曲的美,同时要让学生在歌曲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了解多元文化,培养人格健康发展,采用丰富的评价方式,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唱歌活动,让学生能够做一个全面展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余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第4篇

关键词:中小唱歌教学; 目标; 人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71-03

中国音乐课程中唱歌教学,是最古老的音乐教育的发端,也是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研究。中国基础音乐经历“由音乐‘唱歌’教授法发展到音乐‘唱歌’教学法,又发展成为音乐教材教法,再形成音乐教育教学的进程”——曹理。

一、新中国成立前小学歌唱

教学目标的开端时期 (一) “乐歌”西化思想与个人修为的传统观念

随着中国近现代学校的兴起,宣扬与传播西方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西式音乐课的音乐教育已开始萌芽。清末政府在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关于学科程度与编制中历史性的第一次提出:“唱歌音乐课,并把古诗歌列入功课,指出诗歌的有益风与涵养,可通于外国唱歌作乐、和性亡劳之用”[1](P2)。 尽管这时所谓唱歌音乐课并不是今天实质意义的唱歌与唱歌教学,但这是对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的认识与汲取,也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与音乐教育理念的有机碰撞与融合,同时是近代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与目标理念的萌芽,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音乐素质教育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发展方向。

(二)学堂乐歌与 “乐教功能” 的教学“要旨”

“学堂乐歌”泛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其旋律选用欧美、日本歌曲,民族小调、民歌,师生共同创编出反映时代风貌、符合进步思想要求的歌词,学堂乐歌的学校的音乐教育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民国开年的1912年政府颁布《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两个纲要,《小学校令》第三章第十一条把“乐歌”列为可有可无科目。但在《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教责中规定教学要旨:演唱平易、活泼、优美的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 ”[1](P8),将具体的音乐教学转向主体的人对“美感”与“德性”体会的教学目标统领下,这虽然只是当时人文精神的点滴,但对于基础教育必将有汇集江河之势的影响。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更将人的主动接受美和“融和乐群”所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纳入“教学目的”中。1929—1932年是唱歌教学教授法蓬勃发展期,提出了对个人“音乐兴趣、涵养天性、团结有爱、勇敢进取精神”教学目标下的音乐课音乐教育。还包括中外歌曲的声乐欣赏、童谣、儿童歌剧的表演,各类歌曲的音乐诠释与歌唱方法研究诸多的唱歌教学内容。这标志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教授法初步形成。1936年实施《小学低年级唱游课程标准》,延续32年唱歌教学的目标基础上,创新提出低年级唱游课教学,完全以儿童的心理、兴趣为主,边说、边唱、边跳、边表演、边游戏,显示了音乐灵活多变的培养手段,更强调了音乐元素综合与多元的审美理念,更好地完成 “美”的认识与对“美”的判断,更进一步拓展音乐教育对儿童素质的发展作用。1941年的《小学音乐科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提出了“完成乐教的功能”教学目标[2],把顺从儿童的天性与培养音乐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听、唱、表演的能力与互动联系起来;把歌曲的情感与激发进取精神的修养调动起来,开启了独立、表现、交流、审美的音乐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新中国成立后唱歌教学

与特色教育目标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音乐教育,首先面对翻身做主人的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者的革命新一代提出了充满政治色彩的素质培养新理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困难重重的国家经济建设,还有即将开始的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之战,围绕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与建设需求,反映出音乐教育模式突显其深受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影响的特征。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首先是目标的提出,不仅延续之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还有音乐陶冶身心、丰富生活与培养为人民服务、国际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素质的目标。尤其是政治目标下体系与教学之中。一是要求歌词歌颂领袖、革命英雄等政治化的内容;二是歌曲选用苏联等革命儿童歌曲,表现风格活泼愉快、勇敢雄壮。可见特色目标下唱歌教学对人的由思想到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整体教育思路。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是音乐教育的改革之年,当年中国经受最严峻的历史考验,中苏关系分歧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反而更加强了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小学唱歌教学大纲》中突出的变化就是第一次直接称谓“小学唱歌教学大纲”,可见唱歌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唱歌教学目的中改革性表明:小学唱歌课不仅是完成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小学五年级教学方法、大纲、具体的歌曲目录共143首(包括必唱歌曲37首)、参考欣赏曲目69首;中学两年共歌曲67首(可自选)、欣赏69首歌曲,更多涉及唱歌教学的方方面面,突出唱歌为中心的教学极其足轻重的地位。但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经历了“”的十年浩劫,文化教育领域更是首当其冲的深受其害。当时国内没有正常的教学,全部投身于人为的群众运动与社会宣传,音乐教育是老少全员的唱语录歌、颂歌,人的培养趋于标准化、模式化。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音乐教育经历了从受欧美国、日本到受苏联音乐教育影响,再到形成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改革开放期唱歌教学与素质

教育目标开启 1978年“十年”宣告结束,从1956年到1979年时隔23年后诞生的1979年《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79年到1982年大纲在教学目的任务:强调音乐美育教育的作用;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把音乐修养拓展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与的高度;特别是民族民歌与外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学习,大纲中明确指出唱歌是音乐教学主要内容,唱歌的技巧训练应贯彻唱歌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这点在教师教学时有过度停留对唱歌知识、技能学习的偏颇认识。

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音乐教学大纲》是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乃至基础音乐教育的转折点,其中对大纲性质的诠释与之前的目的任务相同,而在教学目的中进一步探讨通过音乐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艺术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目标开启特别之处,由1982年唱歌是主要教学内容提法,改变在这次大纲的使用突出说明中“充分肯定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手段。第一次历史对古老唱歌教学有单一技能技巧训练的教学倾向做反思,纠正对学生全面音乐素质教学的忽略与偏颇认识的现象,拉开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序幕。4年后,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延展以前的教学目的,但把审美的情趣、情操,延伸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把五热爱的社会主义教育融进音乐学科的特点,表明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另外就是对小学的1—2年级、3—5年级、6年级三个学段的划分,即新课标中的分段目标理论。并把活动列为课程,针对当时应试教育对音乐课的冲击,提出提高音乐活动质量的问题。21世纪之初200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特点之一注重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音乐兴趣、体验审美来发展个性。突出启发智慧的音乐学科特点教学。

四、2001年新课改与素质教育

目标的完善时期 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我国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开始,目标理论的改革首先是背景基础,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对目标的片面理解;二是强调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较有特点;新课标的目标理论基础是人与音乐的教育,只有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才能实现“育人”的基本目标;新课目标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音乐兴趣培养目标,创造性音乐价值,学科综合教学原则”[1](P172),这说明新课改目标的确定,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的改革的形成。这种转换不仅显现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更是人们对音乐素质教育一个世纪的概括和总结。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以小学生唱歌的声音发展,获得学科特点的歌唱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恰恰是当前歌唱教学中存在急需解决和研究问题之一。唱歌教学的音乐表现与技能要求,绝不是只停留在了解演唱几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能背唱下来的能力上缺少情感体验不协调的手舞足蹈,而应该是深入到歌唱学科特点知识、技能掌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提倡美好唱歌声音学习的关注,理解唱歌声音的科学认知,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唱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提升学生唱歌学习的个性化探究意义,帮助他们“审美”并快乐地歌唱。从而行之有效地去实现唱歌教学的改革实践,探索唱歌教学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与有效途径的新路。

中国小学音乐教育对人素质的培养与建设从未停止过,从唱歌教学的称谓由“乐歌”到“唱歌”再到“演唱”的每次改变,都渗透着音乐教育目标与思想的深刻变革。新中国成立前(1909—1948年)由近现代学校 “乐歌课”中“发舒志气、涵养性情”的音乐教育思想,到民国时期提出“陶冶德性”、 “发展儿童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的感情,教育的分量重、技能轻。”[2]音乐教学主要目标,初露音乐素质教育目标的端倪。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更直视唱歌教学的音乐教育作用,确立了唱歌教学是完成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实现为工农兵和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宗旨。到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时展人们对教育渴求的回归,重视音乐课并把唱歌作为 “主要教学内容”,目标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素质教育思想。到了1988年迎来音乐素质教的转折时期,《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肯定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 重申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手段,反思唱歌教学,把唱歌单一的教授法转向多维的教学法,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层面对音乐教育的新要求。”直至2000年唱歌教学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1](P172),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实质性实践音乐素质教育的良好发展。2001年演唱教学以“培养以审美为中心,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P3)为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补充与完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标志着中国素质教育全面的发展与推进。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第5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初中音乐课堂 歌唱教学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2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现状

课堂现状:众所周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观摩过不少初中音乐公开课后,不难发现:公开课基本上是欣赏教学课多,歌唱教学公开课少。事实上,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况也同样如此。初中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欣赏课相对好上些,歌唱教学难上,特别是遇到难的学唱歌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没有把歌唱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是走过场和形式。

学生现状: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和变声期,受嗓音变化,往往大声演唱歌曲,有的学生还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音不准和节奏不能正确把握等情况,导致他们不敢当众唱歌。即使在教师要求下演唱也大多是有口无心地学唱歌曲,甚至对歌唱教学表现出厌烦心理而应付了事。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现在世界上流传最为广泛的艺术教育体系,它主张音乐学习回归人本,强调音乐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即兴创作。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探究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创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提高初中学生歌唱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音乐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符合当前初中音乐课堂发展的方向

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张人本性,即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倡即兴创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本性原则,与现代教育理论、人格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一致。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既符合初中音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契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初中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三和十四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变声期,不适合高强度的歌唱技能训练。因此,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对中学生在歌唱技能上不能下太多的功夫,而应该通过歌唱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原本性”音乐为核心,其“原本性”理念决定了奥尔夫众多音乐教育体系观念的形成。下面笔者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繁荣核心部分归纳为四项,稍作介绍,以便使大家可以更快、更清晰地领略其精髓。

(一)人本性

在奥尔夫看来,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人类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手段、工具,每个人都存在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本能,音乐教育应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从人的本性出发,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从音乐的本源出发。

(二)综合性

从“原本性”音乐出发,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类似于“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就是把歌唱、文学和戏剧等综合在一起的艺术。这种融合了歌唱、文学和舞蹈等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就应该是人的原本性,符合学习对象的认知规律和音乐知识认知特点。在艺术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学习对象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三)参与性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当中,奥尔夫强调学生是音乐课堂的认知主体,应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融入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音乐课堂学习中,整堂音乐课学生都乐在其中,学习兴趣盎然,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即兴性创造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它的即兴性创造。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当中,学生都不是静坐着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肢体都在积极运转。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其他人有不同的办法……比如你可以采用拍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也可以采用跺脚和拍肩膀的方式,甚至是采取拍小肚子的方式。即兴创造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本能,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其根本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全身心地表现自己,表现歌曲,表现音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

(一)基于三阶段性实施教学

1.七年级阶段贯彻“原本性”,把握自然和谐的身体律动

七年级新生中绝大部分虽然没有歌唱基础,且处于变声期,但是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对此,教师可借鉴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七年级的歌唱学习过程当中,光有热情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了解自己的声音有何特点。对于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嗓音特点比歌唱学习更重要。对此,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声音特点的基础上,用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来歌唱,帮助学生找到歌唱与内心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学生参与歌唱及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可行性,以使他们歌唱时声情并茂,体验到歌唱的快乐。

2.八年级阶段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的技能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歌唱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歌唱表现力。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我们在初二阶段要注重学生歌唱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而这正好与奥尔夫音乐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创新性不谋而合。

(1)鼓励即兴性创作

即兴性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最核心部分。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制定出歌唱要求的条条框框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在整个音乐课堂歌唱学习中的即兴性创作。即兴创作需要宽松、自然、快乐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即兴性创造的音乐艺术氛围,并鼓励学生大胆地用音乐的变化去表现自己。节奏是即兴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即兴创作的魅力。

课例:《大海啊故乡》

①找出歌曲典型节奏

节奏练习(附点节奏)

3/4:XX Xq X XX X―

②练声体验

初步感受三拍子音乐的强弱,自由哼唱或用“n”试唱,强调轻声演唱,注意呼吸,同时关注演唱姿势。

3/4:5 6 5. 3 5 6 5 ―

③节奏编创

3/4:X ―X X― X X―X X― ―

④旋律体验

3/4:5 ―6 5― 3 5―6 5― ―

分析:以上是一个同样具有三拍子圆舞曲性质的即兴节奏创作教学案例,在这个案例教学活动中融入了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身体律动、歌唱学习以及进行节奏即兴创编的学习体验,充分展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注重体态律动及学生参与歌唱教学以及节奏即兴创编的理念。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节奏创编、体态律动合作即可。

(2)尝试音乐剧歌唱排练

音乐剧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可操作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同奥尔夫音乐教育一样,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文学、美术等诸多的艺术性形式。音乐剧,亦称“百老汇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性艺术,一般以叙事为主,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来进行表演。通过学习八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学生对音乐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喜欢上了这种表演形式。在这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当中,初中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歌唱、舞蹈、表演、配乐等),找到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活动策划、音乐剧编导、角色扮演等),充分享受和体验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所带给他们的复杂的、高级的艺术美的感受。在音乐剧排练中,学生需要创编歌曲、演奏音乐或者配乐、朗诵台词、创编舞蹈、扮演人物角色、制作舞台道具等,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表现力能得以提升,进而达到提升综合艺术素养的最终目的。

3.九年级阶段注重个体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九年级阶段,歌唱教学的中心是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歌唱考试都是以演唱的形式呈现的,所以我们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表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赏析经典歌唱作品的方式进行歌唱教学,让学生了解歌唱的内容形式、歌曲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扩大学生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可以结合九年级学生要进行音乐A级考试的要求,不断进行课堂实践模拟练习,丰富他们的歌唱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多元化改革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歌唱学习活动。通过歌唱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评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歌唱学习,帮助学生找到歌唱学习的正确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沟通、交流,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对歌唱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一)有选择性地吸收,拒绝“表面热闹”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笔者几年之前刚刚接触、了解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时就有的一种强烈想法,今天得以付诸实际行动,也是本人一次大胆的创新实践。当然,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可能会存在一些盲目应用及表面化吸收的客观或主观问题。其实,大家也知道,每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体系的尝试与引用、借鉴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总结。奥尔夫音乐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等,其更多的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做一个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积极进取,努力前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载体丰富多样,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只要我们有好的学习态度,用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去研究和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选择性地吸收,有扬弃性地接纳,有批判性地借鉴,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更加适合、有效的歌唱教学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就能更有效地完成音乐教育教学任务,完善音乐教学。

(二)系统与灵活并重,实现“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不可以一味地照搬照抄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它不可能解决我们歌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我们要以初中音乐课本六个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为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选择性、有创造性地借鉴和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歌唱教学活动。这样,既突出了歌唱艺术的情绪情感,又突出了其音乐性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歌唱教学实践真正得以实现了“寓教于乐”。

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收获和反思

近年来,笔者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实践研究,获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大大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歌唱表现手段。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进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后,学生逐步把握了该体系原本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并将这种理念带入了其他学科领域。学生学会了用语言、音乐、身体律动来表现歌唱,提高了综合素养。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指出:“最好的教育,是通过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应用证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初中音乐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4).

[2]李冰妮.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

[1]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J].乐器,2011(10)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 歌唱模块 美与功能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3-01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小学音乐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在素质教育方向下的小学音乐教育“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那么,在素质教育方向引领下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认识歌唱模块的功能,如何采用更为契合的教学方法呢?

一、小学音乐课歌唱模块美育学生的功能

歌唱是源自于人们的情感又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的一种很直接的很惯用的表达方式。歌唱可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歌唱可愉悦人的心情,释放心理压力;歌唱可高雅人的精神品位,促进人的文明修养;歌唱可丰富人的情感世界,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歌唱可让人的思维活跃敏捷,促进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歌唱可调气、运气、养气,有助人的身体健康;歌唱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密切相互间的感情;歌唱可以美容养颜,焕发人的青春活力。从人们对歌唱好处的认可中可概括出小学音乐课歌唱模块美育学生的功能,这就是:歌唱是赋予小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通过歌唱教学能赋予小学生以美好的情感、聪明和智慧、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思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一门专业课,这门专业课中的歌唱教学十分重要,不可缺失;小学音乐教学尤其应该重视利用歌唱的形式,以小学生

的“快乐学习和快乐体验”来促进教学效果的良性转化,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音乐课歌唱模块的教法

小学音乐教学的教法有多种,在歌唱教学中的教法自然也有多种,但不同的教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作为音乐教师说来,应积极尝试更适用与激发小学生学习歌唱兴趣和保持歌唱兴趣的教学方法,让歌曲的美好意境和美好旋律飞进学生的心窝,让歌曲的教唱和学唱协调起来,让歌曲的正能量化解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正能量。这里所要列举的教学方法是:

其一,情境教学法。每一首歌曲都可体现出一种意境,也都可描述出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应该为教师所利用,通过教师的匠心将故事的意境呈现给学生,毕竟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仅凭借他们的感受去体会歌曲的意境比较困难,而通过教师用心的描绘和再现情景,可以将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歌曲情景的美妙,让学生情不自禁、乐从心生、绘声绘色的表现,在积极的情感投入中收获启迪。

其二,合作教学法。小学生们都有恋帮恋群,愿意打成帮恋成块的特点,歌唱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方法很符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合作学习可以是分组进行的,也可以是全班同学共同进行的。如培养学生对音阶、音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将学生分组,将do、re、mi、fa、so、la、xi分别写在不同的图板上,每个学生手持一张拼图,然后由某一名学生举起自己的拼图,其他学生试唱,在图板提示的接续变化中,学生的试唱此起彼伏,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时值、强弱、音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当学生们已经得到足够锻炼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几个图板拼接,引导学生自己创造新旋律,先短后长,先简后繁。创造出的新旋律,让学生试唱,教师在音准、强弱、时值上及时点拨。合作式教学方法让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既能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又能够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培养合作精神。

其三,多媒体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应用上教师应精心揣摩,灵活应用,用法得体,效果更佳。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音频欣赏、视频欣赏将学生引导进歌唱的意境,体会歌唱,学习歌唱。可充分利用学校的音乐室,通过学校音乐室的多媒体设备来营造歌唱教学的气氛,使得教师的范唱更加形象,使得歌曲的形象更加丰满,使得歌唱课教学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法不能用滥,要讲究使用效果,以更能适合教学需要为目的。

三、结语

教师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向导”,小学歌唱教学需要教师的正确导向和e极导向,教师要在普及知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好歌唱教学,培养小学生在歌唱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第7篇

一、唱歌教学是音乐课堂的基本内容

依据新课标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标准,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制约,特别是教学观念、教学设施和师资能力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升。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成为属于每个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学习歌唱,然后学习其它,将使学生具有多种音乐能力的准备。”因此,唱歌教学在音乐教育中举足轻重。

二、教唱歌曲是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

音乐教育家吴斌老师曾经指出,“唱歌其实是一种人的自然的本能,一种大众的集体的行为,人人都可以唱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唱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唱歌教学中,我们要求的是用自然的圆润的声音,自然的、自信的有表情的歌唱。”把唱歌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无论是专用音乐教室还是普通教室,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非专业老师,无论是钢琴还是风琴,无论是数码音响还是磁带录音机,都可以因陋就简,面对不同音乐素质的中小学生,利用教师各自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唱歌曲,使学生从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得到至高无上的快乐和满足的同时,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教唱歌曲作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现实的教学模式。

三、唱会歌曲是音乐课堂的教学重点

唱熟一首歌不仅仅是把歌词背下来,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声音的记忆,储存旋律的印象。教学过程一定要把学生唱会歌曲作为重点,课堂教学无论多么生动,师生互动无论多么热烈,如果学生唱不会课堂歌曲,不能叫做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精心准备感动人高水平的范唱,对学生从心理上作总动员,让学生一听就觉得好听,有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学唱欲望。音乐最不怕的是重复,有资料表明,音乐听90遍终生不忘,即使是无意识的听也是如此,为了达到学生唱会歌曲的目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害怕重复教唱、反复学唱和反复练唱。

四、唱准歌曲是音乐课堂的教学难点

音乐的主要元素是节奏和旋律,歌曲是存在于语言中的音乐,可以理解为夸张的说话,在歌词不出错的同时,音准和节奏应该准确无误。在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课堂,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节奏和音准要作为难点的一个方面来突破。具体说来,任何一首歌曲并不是每一句都存在难度,而是某一句的某一个方面有点复杂,教师可以放慢速度,把节奏拆开拆穿,让学生真正明白节奏和音准,从而准确无误地把歌曲的旋律完整地完成。唱准歌曲还不仅仅是节奏音准的准确无误,还有透过歌词所需要的情感表达,那就是面部表情、手势、体势等无声语言的准确要求。

五、热爱唱歌是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始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入手,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融为一体,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唱歌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热爱唱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充分体验歌唱的快乐,培养学生社会性情感。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节奏,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演唱,不仅仅是大齐唱,鼓励学生独唱,老师与学生对唱,领唱合唱等方式,学生演唱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提倡学生边唱边用各种方法打出不同形式的节奏来伴唱,用不同的动作来伴舞,课堂气氛可以尽量的热烈。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就包含了学生与别人交往与情感的交流,而且,在愉快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也充分体会了唱歌给自己带来的的快乐情绪,从而更加热爱唱歌、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成为一个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

六、表演唱歌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成果

唱歌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表演活动,教师范唱,多媒体学习和欣赏,学生一句句的跟老师学唱或自主学唱,都应该是有节奏有表情甚至有动作的表演唱,通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一步强化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品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成果。在课堂上师生唱歌表演既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展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高潮,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强化音乐课堂教学管理的好方法。教师首先登场,把婉转动听的歌声、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舞姿、和谐的动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歌曲的美。然后再让学生自愿登场表演,把课堂上学到的歌曲、模仿到的动作、自己创新想到的动作及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展现在课堂,没有上场的学生可在原地进行伴唱,整个班的学生都活动起来,共同营造音乐海洋,这样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平台。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第8篇

关键词:新体系;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课是小学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艺术课,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感知力和表现力,还可以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会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今很多学校中,教师还未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在教授音乐时,尤其是在歌唱教学时,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对歌唱失去兴趣。

一、情景教学法,让小学生感受歌曲意境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法,主要运用一些图片和视频以及言语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文章或者案例的内容。虽然情景教学法主要运用在语文等科目的教学中,但是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也可以借鉴,以丰富音乐课的教学体系。在歌唱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时,主要是感知、理解、记忆这三个步骤。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在上课前播放《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曲,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节奏以及歌词的意蕴。其次,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在朗读歌词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的教师的解读,让学生感受歌词里的景色。如:“在家乡有灿烂的阳光洒在你的脸上,质朴的风迎面吹来,绚丽的彩霞悠悠飘在天上,你听见了涓涓的流水声。还有家乡的人们为你讲传奇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言语引导,学生很容易记住,并且很快理解意境。

二、律动教学法,让小学生感受歌曲节奏

律动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科罗兹所创,这种教学法就是新体系中的一种,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大的作用。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是声音有节奏、有规律的波动而产生的。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唱歌,如何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却忽略了音乐具有律动性的这个本质。这种只教授如何唱歌而不结合身体律动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而言,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教学生唱歌时,要让他们知道音乐是律动的,并且他们可以用肢体表达音乐歌曲的律动。

例如,在学习《小螺号》这首歌时,可以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使用律动教学法时,先让学生听一遍歌曲,在听第一遍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律动,这样也容易吸引学生学习歌曲。在第一遍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双手,跟着老师边听歌曲边拍手掌,以加强对歌曲节奏的理解。如:“小螺号”拍一次手掌,“滴滴滴吹”拍一次手掌,以@样的节奏,让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的节奏。之后再让学生手、脚和嘴一起配合,让歌曲的律动通过演唱和动作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小学生歌唱,不仅对学生艺术感知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整体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三、表演法教学,让小学生感受歌曲魅力

表演法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并不是特别常见的教学方法,但不可否定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谈起表演法,想必大多数人会觉得表演法应该多用于戏剧、影视学校中。其实不然,表演法在很多学科中都有运用,比如英语和语文等。在小学歌唱课上运用表演法,要求教师在教授歌曲演唱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如何演唱。除此之外,一些歌曲也可以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边唱边演。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教师就可以使用表演法。首先,在学习这首歌曲前,教师应当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歌曲的表演视频,并且应当从诸多视频中挑一些比较简单的视频,进行学习。其次,在学完歌曲时,就可以看着这些视频学习,让学生观看歌唱演员的动作,并且模仿。最后,下节课老师教授学生舞蹈动作,并结合歌曲边跳边唱。

随着近年来新体系教学方法的不断推进,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音乐课的歌唱教学,不能再用以前旧的方法去教。在音乐教育新体系的背景下,要想教好音乐歌唱课,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并且教师也要多学习一些才艺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小学课堂歌唱教学中教好学生,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下小学课堂歌唱教学策略的几点感想,如有不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第9篇

因音乐课不属于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农村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音乐课成了“唱歌课”,并且唱歌总是“跑调”或“跑音”。由于农村学校音乐教学仪器及设备的奇缺,老师上课只能是一首歌和一张嘴,特别是教唱课本上的歌,学生根本就不感兴趣。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唱歌的积极性和热情,是每个音乐教师面对的挑战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

1、关于变声

男生在七、八年级变声比较明显,女生不太明显,九年级男女生都趋向稳定。变声期,学生声音容易疲劳导致沙哑,如不科学发声歌唱就会导致声带充血病变,留下终身遗憾。因此,声带在未发育之前,学生必须要学会科学带有气息的发声方法轻声歌唱,声带才能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也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2、关于音准

音准在于听觉,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是关键。有些学生由于变声期,自己知道唱不准但无法控制。还有些学生唱不准,但自己全然不知,所谓的天生五音不全,这类学生唱歌总是“跑调”或“跑音”,要把歌唱准简直是“要命”。

3、关于情感

学生唱歌一般缺乏丰富的情感,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某些歌曲不熟悉,情感体验不够深刻。

二、原因分析

对于初中学生唱歌易“跑音”或“跑调”、乐感差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师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音乐课是副科,学校不重视,家长有偏见”等消极思想的影响,音乐课教学存在“出力不讨好”的状况,教师上课消极敷衍,缺乏责任感,把音乐课让给学生做其他文化课的作业,致使音乐课随意应付,形同虚设。学生在音乐课上随心所欲地错误喊唱,课下又放任自流地盲目模仿。在没有得到及时引导和正确学习的情况下,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听觉和审美取向,对声音的高低、好坏及歌曲的良莠缺乏正确的认识。

2、教师缺少必要的基本技能指导。部分音乐教师浅显地认为新课标要求淡化技能,课堂上没有必要对学生唱歌进行技能方面的指导和要求,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层面,在情景创设、音乐活动方面下大工夫,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响亮的集体声音效果,忽视了“知识与技能”层面,对学生的演唱环节缺少必要的基本技能的指导,学生“跑音”、“跑调”现象被掩盖在热闹的表象背后。

3、学生缺乏锻炼展示的机会

以集体授课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是面向全体学生,但仍不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充分的展示机会,这需要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加以弥补。然而,有些学校却取消了所有文艺活动,将学生与艺术熏陶隔离,使学生丧失了艺术表现的机会,阻碍并影响了学生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力的发展。

4、中学生处于变声期,声音较难控制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声音上会发生由童声向成人声音过渡的较大变化,我们称之为变声。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由于声带突然发生变化,(男生声带变宽变厚,女生声带变窄变薄,并伴有充血红肿现象。)发音时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应,声音沙哑、低沉,音色暗淡,歌唱时运用不够自如,稳定性差,往往出现暂时失控现象,极易出现“跑音”、“跑调”现象。

三、应对措施

1、激发学生歌唱热情

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歌,可是不喜欢唱音乐课本上的歌,喜欢唱象周杰伦等歌星的一些现代流行音乐。难道是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与学生现在的心灵差距太大?

一般来讲,现在的音乐教师只把旋律教会就OK了,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状态,以及对歌曲的感情处理。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只做简单介绍或干脆不介绍。比如是上个世纪的歌曲,离我们现在的是生活已经很遥远了,像抗战时期的歌曲,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现在的学生,包括教师自己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显然对歌曲的感情就难以把握和拿捏了,学生学起这些歌来,自然就没有兴趣了。因此,在教唱这种题材的歌曲时,教师应该对歌曲的时代背景做详细的介绍,最好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有关影像资料让学生真正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教师以正确的歌唱方法,饱满的情感,激昂的情绪来引导、感染学生演唱,激发学生唱歌的热情,使单调的唱歌课更加充实和丰富。

2、正确应对变声期

初中生在音乐课的唱歌课中,都面临着“变声”的麻烦,所以正确对待变声期——让学生明白变声期保护嗓子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声音发展经历三个时期:童声期、变声期、成人期。变声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和变声后期。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变声期嗓子的变化,明白变声期的声带常处于充血或生理的炎症状态,声带失去控制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变声期的唱歌指导。

3、注重唱歌技能指导

(1)劳逸结合

作为音乐老师,要让学生注意劳逸结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酌情使用嗓子,尽量多听少唱,轻声唱或低八度唱等方法,使学生得到适当的休息。

(2)呼吸训练法

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黄银娥将这种训练技巧编成七字口诀:“气息走在歌唱前,放飞风筝拽紧线;长音练习像闻花,跳音呼吸狗吐舌;肢体语言助歌唱,‘无声练习’固方法。”有助于理解呼吸训练的方法。

(3)假声引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