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9 17:27:08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第1篇

2014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获得的风险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从医药电商、医患在线交流服务、到疾病管理应用软件,不一而足。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各类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13亿人口的医疗市场需求,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我们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约2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有极大提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医疗行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行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其中包括对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方式、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医院的运营模式、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和使用方式,以及保险机构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等。

对于价值链各环节的利益相关方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变化和机遇也有所不同。

一些机构和企业将有机会通过实现现有流程的“数字化”来提升效率。而另一些将更多地面临出局的风险。但对于其他一些机构和企业而言,技术进步将有助于他们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医疗业务。

探索新业务模式

然而,不论属于哪一类,所有涉足医疗行业的机构和企业都必须开拓新思路,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医院、医生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从而利用其移动支付、社交媒体以及搜索引擎等工具在电商和服务模式方面获得先发制人的优势。

・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销售和营销工作的效率,提供疾病管理解决方案,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来支持产品组合决策以及提升研发效率。企业还需要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以满足消费者对上网购买医疗相关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消费者主要在网上购买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产品;而未来,消费者还有望在网上购买处方药。

・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必须快速采取行动,以避免作为中间商被电商所取代。此类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打造自身的电商能力,要么与新兴的电商企业携手合作。

・保险机构将有机会开发包括数字化服务在内的新业务,比如远程医疗咨询等等,从而在短时间内吸引新客户。此类企业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降低成本,并在长时期内改善患者预后。

面对中国医疗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上述四大类企业都有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大趋势推动数字化医疗改革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业已起步,目前共有三大趋势推动着中国数字化医疗改革的大潮。趋势之一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移动设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等。

举例来说,2014年中国有近四成人口拥有智能手机,他们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平均达到3个小时。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再辅之以无处不在的高速互联网连接以及大数据资源,企业将有能力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从远程患者监测到智能手机购药等各类数字化解决方案。

趋势之二是中国政府不懈致力于解决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以及满足那些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在这些方面,数字化医疗可助一臂之力。例如,远程医疗咨询和网上预约挂号有助于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使用、而基层小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在中国,许多患者仍会为续方等基础需求涌向大医院)。此外,从长远来看,帮助医患之间持续开展有效沟通的创新解决方案也将极大地提升患者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趋势之三是监管环境日趋利好。2012年中国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发电子病历(EMR)和改进医院信息系统。

此后,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化医疗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国政府降低了电商相关业务的门槛,让网上药店的登记注册变得更容易。预计到2016年,部分处方药也有望实现网上销售。此外,政府已允许部分省份的医疗机构进行远程诊疗和处方开药的试点工作。

在上述三大趋势的推动下,数字化医疗蓬勃发展。不论是在医疗服务领域还是在电商领域,各类新兴业务模式层出不穷。

新入数字化企业成为生力军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包括知名大企业和新创企业)是推动业务模式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在医疗市场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塑造数字化医疗市场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百度为例。作为一家搜索引擎企业,百度积极利用其核心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医疗健康资讯,并为消费者提供网上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咨询等服务接入。此外,百度还通过Dulife品牌销售可穿戴智能设备。百度通过与北京市政府开展合作,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跟踪并分析北京市民的健康信息,旨在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阿里巴巴集团将网上药店纳入其电商平台。同时,该集团正在开发和优化一款应用软件,帮助患者使用支付宝在线上按处方购药。此外,该集团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以帮助医疗机构的医生在该平台上进行远程诊疗。阿里巴巴还在加速推进阿里“未来医院”计划,旨在帮助医院实现患者服务流程的数字化发展。

作为一家大型社交媒体公司,腾讯也在不断拓宽其社交和支付平台微信的业务覆盖面,将版图延伸到医疗领域。腾讯于2014年推出了“智慧医疗”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在网上和手机上的医疗服务流程,包括预约挂号和付费等服务。此外,腾讯还积极投资相关企业(比如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疗专业人士的在线网络“丁香园”),在价值链各环节为患者和医生打造全方位的服务。

与此同时,春雨和杏仁医生等拥有风投背景的新兴企业也在开发诸如远程医患沟通等新的服务产品。

随着新进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投资额的不断加大,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势头已不容小觑。我们预计,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在未来五年保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其中,数字化医疗服务所占份额最大,达到约6000亿元人民币,而电商将达到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将原本用于线下服务的支出转移至数字化渠道。但市场的增长同样也归功于全新的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

这一增长将涵盖众多数字化医疗服务领域,其中在市场规模方面绝对增幅最大的是疾病管理和医患沟通服务,这两个板块将初具规模。

数字化颠覆力量将影响价值链各环节

当然,阻碍数字化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因素也不在少数。

首先,远程诊疗、网上处方药销售以及患者报销在监管政策方面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上述服务的推广速度。

此外,不同医院所采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差异颇大,这将为医院数据库的全面联网带来极大挑战。而且中国目前在大规模医疗数据管理方面总体而言还缺乏足够经验,因此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需要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学习过程。

尽管面临重重困境,但中国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并将带来立竿见影的巨大变化。除了数字化工具能够帮助提升效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还能极大地提升实际医疗效果的透明度。而这样的透明度将为中国未来发展以价值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国民健康水平。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疗过程中涉及的各相关方,整个医疗生态系统都将受到极大冲击。

借助新的数字化工具,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医疗服务,有效改善生活方式,并对慢性病进行更好的管理。医院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医疗设施的使用率,

缩短候诊时间,并减轻门诊的拥挤程度。

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推广,不同的医疗机构可以实时共享患者病历,从而有效提升诊疗效率。医生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专业资讯、培训资源及专家意见,同时还能通过开展网上咨询等服务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数字化医疗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也同样需要调整适应。例如,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不仅有机会推动现有医疗流程(包括挂号预约、按处方购药等)的全线数字化,还有机会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各类全新业务。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将有机会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多项领域的效率和有效性包括销售和营销,以及产品组合策略。

而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若不能及时利用更具成本效益且更加便利的电商渠道,就极有可能面临作为中间商出局的风险。保险机构的机会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现有业务,以及开创有价值的新服务。

价值链各环节企业都需制订新战略

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充分把握这一变革带来的机遇,并积极直面随之而来的挑战。

所有相关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未来市场定位,制订全面的数字化战略,积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把握先发优势,迅速开展创新试点。同时对于医疗行业的新进入者或是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非医疗相关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的出现也为他们开辟了丰富的发展机遇。

仍有很多企业密切关注但尚未进入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其中不乏有投资机构、新创企业以及核心业务非医疗相关的企业。现在进入是否已经太迟?答案当然是不。考虑到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潜在规模巨大以及市场才刚刚起步,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众多企业依然能够从中挖掘巨大的机会。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企业可以与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独树一帜的社区数字化医疗服务。针对此类服务需求较大的老年人群体,这类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他尚待开发的机会还包括:制药企业与医疗科技企业、医院和保险机构联合起来,专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成立“卓越中心”。例如,可以建立一些针对癌症患者的设施,他们在接受前沿疗法的同时可以住在这里,并享有数字化医疗服务。另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某些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还会发现其他一些机会,比如肺癌和胃肠道癌这两种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比其他很多国家都要高。这些分析对于正在寻找研发目标的制药企业而言极具价值。

对于希望准确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将目光投向在数字化医疗领域走得更远的其他市场,借鉴它们的创新和方向。例如,美国在数字化医疗领域的投资远远超过中国。研究美国等市场的数字化医疗创新实践,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识别那些具有不错前景、可能适合中国市场的做法。这些洞察有望帮助后来者迈入发展快车道。

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

对于大型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机会在于提供涵盖整个医疗价值链的高价值服务。为了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此类企业需要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比如帮助患者寻找好医生、预约挂号到远程病患管理等。

这样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是吸引和创建庞大用户基础并最大限度提升客户忠诚度的最佳方式。打造此类解决方案的关键步骤在于要确保能够获取稀缺资源,比如与医院和医生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此类企业还需要设计有效的业务模式,以攫取目前由业内传统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或是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机遇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是提升销售与营销效率。

很多制药企业已经推出了相关试点。传统销售模式侧重于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而在采用数字化技术之后,企业能够突破传统做法的限制,以更低的成本在同一时间与更多的医生互动交流,从而大大提升了销售与营销效率。

第二是电商领域。

近年来,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网上销售的势头十分迅猛。而随着未来政策放开,将允许消费者在网上凭处方购药。

制药企业需要顺应这一趋势,这意味着制药企业需积极与医药电商企业结成合作关系,无论是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还是部分已建立电商能力的传统分销商和零售商。网上药店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销售渠道,不仅能够缩短制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因剔除供应链的中间环节而促使制药企业的利润率提升。制药企业需要慧眼识珠,识别那些能够成功的电商平台并与其结成合作伙伴。而在确定合作对象时,自身产品组合的特征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第三是蓬勃发展的患者管理服务。制药企业可以与提供移动诊断、医患沟通与长期疾病管理的企业合作开发全新的服务。这些服务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通过这些服务使得更多的患者遵循其处方药给药方案。

第四是以大数据为立足点,不断挖掘新的洞察。尽管这一机会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但意义非常重大。例如,患者治疗及效果的相关数据有助于确定该处方药的价值。在制订定价、产品组合优化如收购和剥离等方面的决策时,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大数据还是提升研发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例如,通过分析疗效数据,就可能发现某种化合物的新用途,或者帮助识别对于某种疗法最有可能产生反应的部分患者。

上述四个方面同样也适用于医疗科技企业。更进一步的是,医疗科技企业可以采用新的方式,为使用其设备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超声设备的内嵌软件可以在机器的使用和检测结果的解读方面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分销商和零售商。上述数字化机会领域为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带来重大利好,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处境却有些不妙,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数字化医疗(尤其是电商)很有可能抢占其现有的市场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医疗领域的变化趋势为零售商和分销商带来了一些机会。例如,随着越来越多的处方配药转向零售药房,而非医院药房(后者是目前的常规做法),分销商和零售商将需要开展新的相关业务模式,从中分得一杯羹。但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被电商竞争对手取代的巨大风险。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分销商和零售商需要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他们必须无缝整合其线上业务与线下实体业务,以积极提升客户体验,其针对的客户包括患者以及部分中小型零售药房。

考虑到上述要求,要想制订正确的战略,很大程度上要从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起步条件出发。大型的全国性企业能够利用遍布全国的网络和物流设施来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同时,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与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商达成合作,从而确保能够获取需要配药的患者。而区域性分销商和实力较强的零售商则需要借助合并、收购或合作的方式,扩大业务覆盖面。否则,他们不仅将面临线上客流量低迷的风险,而且可能还会面临与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相比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风险。

最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建立电商平台的小型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专注于某些专业细分领域如特药,要么黯然退出市场或被并购。

能够实现电商转型的分销商和零售商还会迎来新的业务机会。比如,他们可以根据疾病治疗数据,向制药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此类服务有助于其维持整体利润,并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一些领先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上海医药集团作为一家领先的制药分销与零售企业,率先涉足电商领域,近期正在与京东合作建设大健康云商平台,致力于透过该平台向消费者和其他零售药店销售药品。

上海医药集团立足于与医院之间的长期合作优势,以确保其电商业务能够获取相当规模的患者处方流量。而与互联网巨头京东的合作,能够带来巨大的在线客流量,并实现直接为患者送药上门。京东具备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与上海医药集团分布全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形成了有益互补。

上海医药集团还在研究如何利用其平台产生的海量相关信息,为制药企业提供市场分析洞察的服务。

对于保险企业,数字化医疗打开了一扇机会之门,即有望从医疗费用的承担者一跃为医疗福利的高效管理者。保险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发在线诊疗服务,这有助于短期内扩大客户群。

长期来看,保险机构能够对治疗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识别针对某些病症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从而为其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雇主)制订极具吸引力的患者管理计划。

总结:数字化医疗时代制胜之道

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发展轨道已经显而易见。数字化医疗正在迅速升温,因此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亟须实现业务转型。了解自身会受到哪些影响以及制订有针对性的战略对这些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某些企业而言,顺应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现有流程要实现数字化,以提升效率。

以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为例,由于他们要将数字化工具用于营销与销售以及产品组合优化等领域,因此数字化转型就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重头戏。

而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其他企业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因此,他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开发新的业务模式,以在数字化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第2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发展现状;策略;发展趋势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新材料与新技术逐渐涌现于市场中,并且在医疗器械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进了医疗器械的进步。但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技术水平偏低、医疗器械进出口结构科学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此种情况下,积极探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_放以来,医疗器械企业逐渐涌现,并且能够生产出不同品种及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满足不同的医疗需求。总的来看,我国医疗器械总产值占据世界总医疗器械销售额的2%,尤其是已核磁共振、脑CT为代表的高端产品逐步实现产业化,而中低能加速器均实现国产化,激光手术实现了大批量生产,而在临床中,中文数字X线医学影像系统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疗器械企业实力不足。医疗器械属于高科技行业,因此,在开发产品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当前大多数企业所投入的资金最多是总销售额的1%,再加上,专业科研人数数量相对较少,因此,科研人员和资金不足成为影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医疗器械技术水平有限。从技术水平来分析,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很难达到国外水平。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证明,在我国,医疗器械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不足10%,并且,国内器械返修率要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很多,并且,有些医疗器械产品的标准要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由此看来,因技术水平而造成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是当前医疗器械行业解决的首要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医疗器械会设计到很多高新技术,例如:机电、物理、光学等,因此,医疗器械的发展机械、电子等工作发展,但是,由于国内这些基础工业发生相对缓慢,再加上,高新技术也比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

第三,医疗器械进出口结构科学性不足。现如今,我国医疗器械始终都是出口附加值低的一种较为普通的手术器械,对于进口价格偏高的医疗设备来说,高新技术产品出比例较小。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开发力度远远不够,阻碍了信息渠道,进而导致医疗器械进出口结构不够科学。

第四,缺乏知名品牌。现如今,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树立一个知名的品牌,一方面因技术水平或者是产品质量所导致的,再加上,我国企业不注重宣传,进而对知名品牌过于淡漠。

2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水平的不断提升。

2.1国家加大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正面临着特殊的发展形势,为改善这一局面,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器械工业,国家应当加大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支持力度,在行业发展上加大资金投入,激励医疗器械行业产品研发,与此同时,将新材料和新工艺合理应用于医疗器械生产中,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营造健康环境。除此之外,国家应当在制度方面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支持,也就是说,应当积极参考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国情,明确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度,从而促进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实力不足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

2.2强化医疗器械技术能力

在我国,其创新医疗器械技术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开放新产品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也或者是不断引进国外的投资商,适当调整医疗器械产品结构,并且,将引进的技术和国内自主研发的新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缩短国内产品和国际产品的差距。尤其是对较大型的医疗器械工业来说,试着在国外市场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便可以在国外建厂,在海外直接进行销售,这样一来,才能逐渐和国际接轨。

2.3优化调整医疗器械企业结构

当前我国大部分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在市场上稳定立足,为推进医疗器械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优化调整医疗器械企业结构,鼓励医疗器械企业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在市场稳定立足的同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积极开发医疗器械新产品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受到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致命品牌,为促进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推进医疗器械工业发展,应当结合行业自身优势开展综合分析,生产制造常规产品,在立足市场的同时逐步拓宽行业发展道路,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

3 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一来,患者在选用医疗机构过程中,通常是要把医疗器械配置作为其重点内容,并且,这极大的增大医院对医疗设备购买的积极性。在今后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过程中,器械功能要从最初的诊断、治疗以及化验向治疗、分析、康复、保健等多个方面不断延伸下去。特别是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器械设备逐渐走向各个家庭中。

此外,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社区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总体水平依然偏低,仍眼有数亿人没有纳入到健康覆盖范围内,由于保障能力极其有限,因此,使得居民个人负担较重;政府对医院发展投入不足,然而,医疗费用却不断上涨,这直接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由此看来,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工业,尤其是想要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器械,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疗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医疗企业行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正面临着来自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当前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医疗器械行业应当准确把握影响因素并开展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发展战略,研发新产品,强化医疗器械技术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医疗健康水平,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艳,杨保新,杨永环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1, 17(7):36-38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第3篇

2006年是医药市场的整顿年。政府表示,这次整顿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

我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持续扩大之中,众多百姓的需求造就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容量。但往往是,需求大了,企业就难以处处精益求精,造假仿制更是猖獗泛滥。好在我们的政府已经看到了这平静海水另一边的丛丛火焰,扑灭它也不过是早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而我国的医药市场也正处于持续扩大之中。伴随我国不断进行的体制改革和开放,医药市场通过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已步入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上升阶段,医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2006医药市场整体情况

2006年中国医药市场依然延续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趋势。2006年全年医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017.21亿元,比上年增加近800亿元,同比增长18.91%,累计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4753.69亿元,资产总计达到了6031.41亿元,利润总额最高的达到了362.65亿元。医药工业增速趋于平缓,但仍高于我国2006的GDP增长幅度,并且远远高于国际平均的7%的增幅。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的提高(如图1)。

图1 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GDP比重的变化

2006医药市场特征

2006年我国的医药市场,整体而言表现为稳步增长,并且伴随以下特征:

1、医药市场更加活跃,竞争趋于激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药市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竞争市场已勿庸质疑。按照入世承诺行进的时间表,2006年已经是我国入世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随着国外银行的进入,外来资本表现得异常活跃。目前80%的500强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了机构,以不同方式参与到中国市场的浪潮中。

现阶段就医药市场而言,竞争还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外资准入仍有诸多限制和壁垒。外商投资中国市场只能以合资、合作方式进行,并有投资比例限制,而国外同类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因关税高导致价格偏高而丧失一定竞争力。而几年后,庞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吸引外国大公司巨资的不断投入,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基地,药品进出口贸易将急剧增长,药品价格悬殊的现象将荡然无存,医药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2、新型消费将成为主题

由于受新医改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植的影响,技术含量高、拥有一类新药的生物药、中成药和化学药将面临较好的成长环境,而中西普药、基础医疗器械市场等将面临第三终端市场较快的需求增长,所以说,以自主创新和以第三终端市场为主的新型消费成为2006年的主题趋势。

3、央行加息影响医药企业

2006年8月19日央行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基点,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39%调整为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调升存贷款利率,明显说明紧缩是未来金融政策的主轴。近几年来,虽然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但其向银行借款融资的根本格局并没有改变。从国内非金融企业外部资金来源的结构看,银行贷款仍占80%以上。

对医药市场的整体利润而言,加息作为一种调控的信号,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层面。加息直接影响的是增加高负债市场企业的资金成本,并对其盈利预期形成压力。作为非周期性偏保守的成长性市场,医药市场的前期投入较大,如GMP/GSP认证等对资金需求较大,而加息将会加重部分资金困难企业的负担。此外,加息等紧缩政策还可能导致流通环节资金紧张,从而使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扩大,存货周转率降低。当然,加息还将对医药市场产生间接和长远的影响。

本次总体来说央行升息根本上是影响投资的收益预期,进而给近几年来医药市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降温。

2007年医药市场发展总体预测

2007年全年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会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15%~16%;药品销售收入达27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8%~9%;

图2 人口老年化倾向

2007年医药市场将呈现以下特点:

1、OTC市场保持快速发展,药用消费品未来增速惊人。预计未来OTC市场将保持14%到15%的增速,在OTC市场经过长期市场积淀的优势企业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如同仁堂、云南白药等品牌企业。OTC中我们特别关注药用消费品,药用消费品目前市场容量仅20亿人民币,预计在终端网络成倍增长和医药企业按消费品模式运作带动下,未来5年增长幅度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

2、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数据显示,老年人的平均医药卫生费用支出是其他人口平均数的6-7倍。2007年我国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8.1%。这势必会对我国整体医药市场的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3、全市场的并购重组继续进行,将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国有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比重将明显上升,其中,外资重组医药市场的重点是医药流通业和原料药。控制营销网络和销售终端资源被许多企业作为应对激烈竞争的主要砝码。药品流通和零售企业将成为医药市场重组的焦点。经过并购重组之后,将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出现。

4、我国宏观经济还将继续快速发展,带动医药市场的需求继续增长。

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2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37亿人,比2005同期增加10.52%。

6、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影响农村医药消费市场的发展。

城镇人口平均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人口的4倍。2006年情况基本于2005年持平,但略有上升。

图3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当期值

2007年医药市场分市场发展趋势

药品市场发展趋势

第一,2007年处方药市场泡沫逐步挤压。今后反商业贿赂将成为长效政策,居间人的空间越来越窄,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重新划分,过去具有优势品种、走学术推广之路的制药企业将在处方药市场强者恒强。A股的处方药强势企业是恒瑞医药、益佰制药、天士力、华东医药等,通化东宝胰岛素用药正在崛起。

第二,有价疫苗前景诱人。疫苗作为疾病防控重要有效的手段,随着疫苗生产企业积极介入有价疫苗研发和生产,并从终端拉动市场消费,未来有价疫苗前景诱人,产品创新将决定有价疫苗的盈利能力,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未来都会有所收获。

第三,化学原料药仍是化学制药增长的主要部分。预计2007年,我国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将会有所突破,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会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中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药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

第四,中药国际化程度将有所深化。“十一五”期间将有一定数量的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生物制药和国际水平差距将进一步缩小。预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开发将取得显著成果,将有15种至20种新的生物工程药物投放市场,其中部分进入国际市场,和国际生物制药的先进水平将进一步缩小。

保健品市场发展趋势

从时间上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在过去5年里一直以9%以上速度高速增长,2006年其增长率接近7%,预计2007年将继续以7%和6%以上速度持续增长。医药保健品消费水平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具有很强相关性,按GDP和可支配收入的发展趋势,可以估计,保健品在未来10年内会有持续增长,达到目前的2―3倍。

2007年保健品市场将呈现出的态势:

第一,保健食品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功效更加确凿的产品是2007年的消费主流。

保健食品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同样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积极研究保健食品,对保健食品产品的开发更注重功效性、科学性,使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明确,功效更加确凿,工艺更加先进,第三代保健食品必将在我国占据主流。

第二,农村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保健品的主要市场在城市,而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将是巨大的保健品潜在市场。据悉,近几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农村市场为销售重点的。专家指出,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应充分考虑到市场特点,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市场推广方法。

图4 城镇与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变化

第三,2007年中药保健品看好。我国5000多年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传统在国际上正日益受到重视,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国中药资源丰富,炮制技术为我国商业秘密,其除杂、降毒、适用、储存等功能为中国所独有,开发中药保健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保健品进入品牌时代,个性化传播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的4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普遍规模偏小,2/3以上属于中小企业。投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占1.45%,投资小于10万元的作坊就有12.6%。在4000多种保健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严重。与此同时,洋品牌则早已大兵压境。现在已经有400多种洋保健品登陆我国,还有上百个品种正在申报。资料显示,近5年洋品牌保健品在我国市场的销量呈12%递增。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趋势

医疗器械产业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新兴产业,其产品聚集和融入了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许多现代化产品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物。截止到2006年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人均医药卫生消费药品和器械的比例已达到1∶1。医疗器械工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工业门类之一。与此同时,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贸易额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销售利润达40%~50%,产品附加值相当高。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第4篇

千亿智慧医疗市场引资本聚集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

从《纲要》的内容看,涉及智慧医疗的领域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但目前,智慧医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医疗器械设备、医疗信息化、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APP、医药电商等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艾媒咨询资深分析师蒋一帆对《经济》记者表示,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 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也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医疗是信息技术、医疗技术进步的产物,代表着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智慧医疗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在于从传统医院线下模式转变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模式,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性等多个特点。”

传统的医疗产业分为3个层次:提供医治、医药等服务的核心层;提供健康生活、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服务的中间层;提供医疗保险等服务的层。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刘跃对《经济》记者称,所谓的智慧医疗,不仅要促进各层级内部的服务效率,更要打通各层级之间的壁垒,利用技术手段、模式升级手段充分调动各细分领域的资源,使之在同一平台上实现网络互联,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实际上医疗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诊断和医疗。艾瑞咨询分析师秦泽西表示,在人工智能层面,对于既定的诊断做了一些专业化或标准化的操作,把一些诊断所需要的数据或信息收集起来做成一个数据库,“目前就移动医疗领域而言,对于用户或者医生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医疗上的便捷,比如在线挂号、在线支付或在线会诊,但是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他真正的需求是知道自己的病症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患者只需要把自己的症状输进去就可以得到一个诊断的建议或后续的治疗方案,用现在的科学技术真正在诊断和治疗上面起到作用,这才算作是智慧医疗。

在易观医疗研究总监姜昕蔚看来,智慧医疗的本质应该就是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的手段来辅助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医药行业基本面企稳回暖,且处于政策和执行进行密集期,今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多部门就联合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7月30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医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布局百家精准医疗医院新闻会在北京举行,并宣布将在3年内完成全国百家精准医疗医院布局,实现国家精准医疗战略规划。

从细分领域来看,最近各大基金纷纷看好板块分化明显、行业龙头受益的医药行业,基金季报显示,二季度大消费板块环节中的生物医药板块被基金重点配置。

移动医疗成最热细分领域

智慧医疗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这个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IDC预测,到2016年底,国内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08.5亿元,未来这一市场有望超300亿元。相比医疗信息,居民的健康管理更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据数据,在智能穿戴板块,已有52家上市公司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布局。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深受资本市场喜爱,如果要说最受资本关注的领域,各分析人士也都有自己的看法。郭凡礼认为,当前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细分领域最受资本市场关注。

蒋一帆则认为,除了移动医疗,智慧医院也比较受资本关注,“主要都集中在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效率不高的问题”。

除了大多专家公认的移动医疗领域,姜昕蔚和投中研究院分析师陈伟都认为远程医疗更受资本关注。

姜昕蔚表示,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更多地围绕着传统医疗开展,而传统医疗的开放性还不够,所以市场还不够大。

“因为远程医疗实施已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陈伟给《经济》记者解释:“远程医疗其实更多地体现在远程问诊方面,远程施诊是暂时做不到的,比如颈椎拉伤,无法进行远程牵引,只能遵从医生的要求在家里操作,再比如春雨医生的做法,就是把医生搬到平台上,最早的形式就是问答。”

近两年,移动医疗的话题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众多移动医疗APP也不断出现,有消息称,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也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

在秦泽西看来,移动医疗或互联网医疗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围绕医生的互联网服务,比如医生手术和学术上的工具;第二类是保健,例如女性的生理周期管理的产品;第三类是医疗服务,即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支付,包括慢性病管理等这几个部分;第四类是药店商,目前来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最主要的贡献者是医药电商。“在2015年,我国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是在170亿元左右,未来并不会很快达到千亿元规模。”

而在郭凡礼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人们消费习惯逐渐移动化,移动医疗市场的需求在逐渐加大,潜在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医疗需求巨大,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医疗健康支出的增加,市场健康管理及医疗需求还将继续扩张,只要能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解决盈利性问题,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会加速扩张。”

对此,蒋一帆也认同未来市场规模潜力这一看法,“但是目前问题在于移动医疗这一块相比其他‘互联网+行业’来说,要求的服务质量门槛比较高,特别是对医疗服务质量这一块的硬性要求以及医疗资质这一块”。目前医疗资源供给仍然偏少,简单来讲,就算移动医疗APP能把信息互通效率提升到极限,而医生护士以及线下的医院等诊疗场所供给也十分紧缺,移动医疗目前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另外,春雨医生、好大夫等一些移动医疗APP都是针对传统医患模式中的痛点,试图借助互联网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但刘跃认为,医疗产业的推动是和医改政策息息相关的,“要进行模式上的创新就必定会诉诸于政策的改进,而这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医生端移动医疗成潜力股

移动医疗的市场价值毋庸置疑,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使用医疗产业资源,是对目前亟待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姜昕蔚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在政策条件不断开放的条件下,移动医疗的估值将进一步提升,不但有效地辅助传统医疗行业;在盈利模式、支付方式进一步成熟的条件下有机会成为颠覆传统医疗的强势力量。

从市值本身来讲,在线医疗最终做的是一个流量导入,很难在互联网上完成诊疗的所有步骤,陈伟表示,可以完成的前置步骤的价值还是需要市场来论证的。“总体来说,移动医疗的价值还是存在的,有比较长期的发展空间,从现在的医患关系和实际的医疗资源供给来看,的确是需要通过互联网医疗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同时加强匹配效率。”

除此之外,易观分析认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正在呈现多垂直细分领域发展态势,根据2016年1月中国移动医疗细分领域活跃用户数量统计数据显示,服务医生的医疗学术类APP用户活跃度最高。那么,该领域在智慧医疗市场又占多大空间呢?

和其他行业的移动化一样,移动医疗也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面向医疗服务需求者,另一个则是面向医疗服务供给者,所以类似杏仁医生等医生平台也是移动医疗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郭凡礼表示,未来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开、医生资源整合加速,医生平台将会取得突破,参照其他行业的经验,医生平台在智慧医疗市场空间占比将不会低于20%。

“医生端从空间上来讲不会大,就像打车平台一样,空间大的必然是用户端,对于移动医疗来说就是患者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不够。”蒋一帆给记者这样说道,“因为医生端是极为重要甚至说不能或缺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做好医生端的服务,减轻医生工作量才能集聚大量优质的医生资源从而最终在患者端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移动医疗医生端应用品类包括患者管理类、科研交流类和教学培训类3类,其中科研交流和教学培训类APP瞄准医生科研需求,为医生提供医疗类内容;而围绕患者管理展开业务的患者管理类APP多旨在围绕医生需求探索医生技能提升、医患关系交流和新政策下的医生品牌树立等环节的产业链价值。

随着社会与产业的发展,医患关系也越来越趋向于消费者关系,无论是有求医需求的患者端还是提供医务服务的医生端,都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匹配需求,提升双方的满意度。刘跃表示,医生资源是强烈依附于医疗机构的,因此对医生端的需求挖掘及改善势必要建立在对医疗机构乃至医疗体系的深刻了解,才能够真正挖掘行业深层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痛点。

医生端服务正在成为移动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医生资源在整个移动医疗中的重要性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生平台在过去的几个季度中成长速度很快。姜昕蔚认为,医生平台用户粘性高、痛点明确、产业链转化价值高、专业性强,未来将成为移动医疗产业中重要的垂直细分之一。

记者从陈伟的表述中了解到,医生诊疗平台这个领域要结合当地医疗的实际政策,比如深圳切实放开了医生只能就职于一个医院的政策,对于这样的地区医生诊疗平台或私人化约诊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价值,而在其他一些相对保守的城市比如上海,它的价值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016年并购整合趋势下的谨慎选择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2016年被认为是移动医疗的“洗牌”之年,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或投资机构又该如何布局呢?

从移动医疗的领域来讲,是有着巨大市场空间的,而在这一领域内,究竟是选择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是需要企业或者投资机构根据自身的基因以及优势来综合衡量的。刘跃表示,传统医疗产业的痛点很多,很多方面都亟待改进升级,但由于与政策的绑定性较强,这个“洗牌”过程不会是在一个时间段内突然爆发的,而是会随着创新者的不断论证而逐渐演变的。“资金投资者应对该领域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有着充分的警觉意识。”

在经过前几年的野蛮发展后,移动医疗行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流量时代结束、资本投资态度转变、行业竞争加剧,移动医疗并购也呈加速态势,释放出“洗牌”信号。对于投资者而言,郭凡礼认为应该尽量选择团队可靠、商业模式清晰的对象进行投资,警惕运营不善、政策缩紧带来的风险。

蒋一帆则认为移动医疗已经开始显露并购整合的趋势,仅两年内,获得资本支持的优质企业,本身已经掌握了更多的优质资源,也许移动医疗企业的上市已经不远了。“建议还是要从医院端着手,要做长期投资的打算,短期盈利变现比较困难。”

他还表示,在今年,优质项目与企业将会获得资本的青睐进一步抢占市场与用户资源,然而,在今年下半年同样会有一批匆忙入局的,在技术、运营和对医疗方面存在短板的公司因无法融资而淘汰出局,正如前两年热闹的打车软件大战以及美食APP大战一样,留下来的不是财大气粗的就是本身产品足够接“地气”,明确地洞察到市场生存法则。“需要规避的除了医疗行业的政策风险之外,对于那些用户获取成本过高或者说自身并无特色,主要靠砸钱吸引无效、低粘性用户的领域应该远离。”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第5篇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基于互联网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在政策、技术、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以31.1%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发展,至2014年,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规模达1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预计未来两年仍然高速增长,2017年受在线医疗增速放缓的影响,互联网医疗整体增速放缓(见图1)。

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为6.5亿,普及率达48%;手机网民为5.6亿,占比86%,因此,互联网医疗逐渐以移动医疗为主成为必然。从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构成数据来看,移动医疗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从2011年的17.0%增长到2014年的26.4%,2011~2014年移动医疗以51.8%的发展速度远超在线医疗25.9%的发展速度。预计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各个环节的逐渐渗透,移动医疗的占比将超过在线医疗,达到55.0%。因此,移动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未来的重点方向。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开发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将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竞争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抢滩”,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百度、阿里、腾讯也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入主国内知名在线医疗平台。但是整体来看,上述巨头的相关布局更多的属于战略卡位,而在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未来,随着市场参与者对数据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变化,竞争格局也会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驱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利好政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用户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巨额资本的不断涌入,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国家政策利好。在政策层面,国家今年以来频频出台医疗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塑。2015年1月12日,卫计委《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放宽条件、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探索实行备案管理或区域注册,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省区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同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确定了2015医疗改革的七个方面。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5月7日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医药电商发展。8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9日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工作重点。在政策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势在必行。从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中,可见多点执业、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加快发展商业保险等信号已经十分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临。

技术相关因素的推动。4G和Wifi技术发展,使终端设备更加快速地连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使快速地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医疗可覆盖人群大幅提升,同时加速保守的医生群体的观念转变;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智能化;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这些因素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使得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测、在线医疗、移动医疗等成为可能,从而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的推动。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看病难、挂号难问题凸显,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中国老龄化人口增多,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造成医疗资源出现严重短缺;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升高,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对冶未病有了明确需求;药品链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看病成本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的状况依然持续。

BAT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及资本的推动: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快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使得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大量创业者涌入该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1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热钱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迎来爆发。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重度垂直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重度垂直,是指企业通过自建,或整合某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从而达到消费者可以在一个企业的平台上获取一站式完整闭环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存在于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四个方向之中,这两个维度,一是在病种类别上,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垂直细分;二是在整个服务链条上,是做独立环节,还是做重度整合。四个方向是:重度-大而全,重度-垂直,独立环节-大而全,独立环节-垂直。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纵向”衍生性存在,我们认为像网购电商那样大而全的模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成立。“重度垂直”将是大势所趋,但“独立环节-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将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最终互联网行业将发展为“一全多垂”的行业生态。结合到病种细分方向,我们认为具备七大要素的病种方向,更适合重度垂直,即:治不好(慢性)、必须治(致命、痛苦)、高单价、高频次、多环节、重时效、基数大。而具备这七大要素的病种有糖尿病、肝病、心脏病、肿瘤、尿毒症等,它们有可能最先实现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重问诊模式”产品将更有发展潜力。目前市面上,“轻问诊模式”的产品较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对于患者而言,使用频率低,对医生无依赖,对软件的信任感低;对于医生而言,没有患者数据,学术价值低,且比较随意。“重问诊模式”的产品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垂直、高效,在预约挂号、导诊就诊、看数据等方面可一键解决。对于医院而言,“重问诊模式”有利于科学安排资源,减少运营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就医时间与费用;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减少医患矛盾。

个性化医疗将是未来健康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医疗重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通过建立每个人的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匹配的医疗服务,进而达到预防、预测的目标。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对病人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的解读,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医疗数据。通过精准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节约医疗的费用。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会有比较大的明显变化,即从简单诊疗发展到疾病的预测、疾病的预警,再到积极参与管理,最后到个体化治疗。未来每个人都有配套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身体体征生命的相关信息进行筛查、收集,然后相关信息会传递到健康顾问家庭医生那里,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关疾病回馈以及健康指导。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人而医”时代将会来临。个性化医疗将在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上,由生理数据层面,深入到基因层面,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健康管理将随时随地。随着移动医疗产业的成熟发展,随身健康管理将逐步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随身健康管理可使专家服务大量人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内容服务。随身健康管理类似一个临床诊疗的过程,可以跟随个人,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意外风险和医疗支出,也能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脏病突发风险的高危人群,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将更为重要。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将更易用。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的可穿戴式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将成为新的移动平台市场及生态圈。同时,随着穿戴式医疗仪器的传感器终端将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其载体也将朝着人们更容易接受、适合长期使用和不干扰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如具有传感功能的T恤衫,采用传导性纱线和小型化柔性电极进行电连接,使医生能通过T恤衫来实现对穿着者心电信号的测量,预期可进一步实现身体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和肌电信号等的监测。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第6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 发展现状 发展环境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07-02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 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 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 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 120亿元、2 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 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 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 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3] 盘点: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及企业排行[EB/OL].(2016-08-11).中商情报网.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第7篇

一、医院的基础管理

医院基础管理是整个医院管理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它的基本内容是建立健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诊疗护理常规、规范及技术操作规范,使医院的常规事务都有章可循,合理配置适当的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来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基础管理做得好的医院一般是管理体系健全、组织机构设置合理,能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基本可以得到落实。基础管理如果做得好,推进医院的其他管理工作就有了好的基础,基础管理到位具体表现为医院运行秩序良好、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院容院貌整洁、基础设施配套、常规设备齐全、医疗水平有一定的保证等方面。这样的医院就具备了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医院的战略管理

对于如何实施医院的战略管理,需要医院的管理者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有所了解,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医院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掌握实施战略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一)战略管理概述。企业战略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从时间上来看,它萌芽于20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产生于发达国家。1980年《战略管理》杂志正式创刊,汇集世界各国战略学者的“战略管理协会”宣告成立,使战略学的重要性在更广的范围内被人们接受。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是战略理论得以建立的最重要标志。

战略管理就是让一个组织和机构内部的能力去适应它的外部环境需求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管理人员能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组织达到其目的和目标的战略。在国外,战略管理有三个主要学派,即竞争战略学派、资源配置战略学派和目标战略学派。竞争战略学派认为,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组织的相对竞争优势,为确定竞争优势而采用的竞争战略有三种基本类型可供选择,即低成本战略(又称全面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或与众不同战略)和专门化战略(又称集中一点战略)。资源配置战略学派认为,组织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筹划、研究组织未来的资源配置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指导和解决组织发展中的一切重大问题。目标战略学派认为,组织经营战略的核心是确定和实施组织的长期目的和目标,既包括确定长期目的和目标,又包括目的和目标的实施过程。

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高层领导人的主要工作职能,它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来研究有关自身组织自下而上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战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决定企业管理、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而目前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幻莫测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是促进企业重视战略管理的重要动因。适应环境变化或变革,不仅是实施战略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和基本原则。

(二)医院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被广泛采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可供借鉴。很多研究发现,医疗服务行业缺乏战略管理,或对战略管理重视和应用不够,是当前医疗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事实上,在当今我国,没有哪一个行业制定政策的环境比医疗行业更困难和复杂。医疗服务行业正面临急剧变化的环境,而这些变化大多又是模糊和不可预测的,涉及社会、政治、科学技术、法律、伦理、经济、竞争等各个方面。一方面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改革使医疗服务行业几乎发生了彻底改变,也使医院的使命、宗旨和目标发生变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医院同样要面临竞争的挑战。医院必须在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医疗设施、方便可及、价格、市场、人才等方面相互竞争。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医院的管理者,迷失了医院发展的正确方向,采取了急功近利的手段,不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环境的变化、发展的机会和威胁认识不足,竞相购买先进设备,只顾眼前利益,对医院发展的长远目的和目标、多变复杂的环境缺乏战略思考和战略管理。而只有正确的战略管理,才能使医院认识到医疗服务环境的变化,迎接同行的挑战。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保障制度的变化、病人就医行为的新趋势、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更严格的监管措施、疾病谱的变化、医学科技的快速进步等,都给医院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但经研究发现,许多医院高层管理者还是过多地把目光停留在医院管理的具体问题上,而对医院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的确立及其实施研究甚少。由于每个医院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优势不同,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亦存在差异。如果医院加强战略管理,可以最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使医院在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合理化的机制中健康发展。因此,实施战略管理是医院适应环境变化,协调自身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借鉴当今世界成功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无疑会有助于对医院战略管理的研究,促进医院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院的发展。

(三)医院实施战略管理的步骤。医院战略管理是把医院战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管理的,应根据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制定出适宜的竞争战略,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其目的就是提高医院整体优化的水平,使医院战略管理各个部分有机整合以产生集成效应,并指导和改进医院的具体管理工作。在实施医院战略管理时,一定要坚持适度合理性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变原则。

1、医院外部环境分析。医院外部环境评估有助于决策者进行战略规划,明确认识其在竞争环境中的潜在威胁、障碍和机遇,以便更好地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评价医院外部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环境,如全球经济、产业趋势、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指标、医院发展趋势等;(2)法规环境,包括最新和期望的对医院有影响的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3)经济环境,包括医疗服务市场买方的经济状况和变化特点等;(4)社会环境,包括人群的公共卫生状况,贫穷、营养不良等对健康的影响,人群人口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消费者与购买者态度等;(5)竞争环境,包括调查和评估在同一地区和某一目标人群提供相同或相近服务的医院的优势和不足,充分了解市场变化以及需求预测等;(6)技术环境,包括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药品、基因工程和高科技设备的最新进展评估,临床服务的趋势,医院人员的知识技能等。

2、医院内部条件分析。通过对医院内部条件的分析,可以帮助医院领导认清其优势和不足,同时结合外部评价的威胁和机遇信息,制定医院的市场新策略。医院内部条件具体包括:(1)管理。如,管理层次、管理分工、管理人员的能力等;(2)人力资源。如,适宜的人员配备、人员资格认证、技术水平等;(3)财务系统。如,固定资产预算、日常运转费用开支预算、项目可行性论证、经济评价等;(4)市场。包括服务对象的特征分析(如付费来源、人口学特征、疾病的缓急等)、转诊程序、目前服务利用现状、服务提供的渠道和方式、改进技术成功的可能性等;(5)临床系统。如,服务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水平和垂直一体化、现有技术、医生的知识技能等;(6)组织结构。在组织层次综合分析人力资源、技术、市场和管理等;(7)医院文化。其评价有助于建立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期望准则,以利于实现医院战略;(8)医院信息系统。考查其综合评估财务、临床和市场信息的能力;(9)后勤支持系统。如,后勤支持服务的供应能力、成本、质量,有无公开招标竞争;(10)领导能力。即评价医院领导层的才能。上述内容需要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同时面对大量信息,医院决策者也要具备一定的判断选择能力。综合医院内外部环境战略因素评价,将形成对医院的SWOT矩阵分析,找出医院的优势(S)、不足(W)、机会(O)和威胁(T),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3、确定医院的使命、远景与战略目标。规划医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建立医院战略目标体系,应当将医院使命和远景转化为具体的业绩目标。远景目标不仅是对医院发展方向的具体描述,更主要的是让医院的所有者与全体员工的主要利益、价值观或期望相一致,它应富有想像,对医务人员有感召力,并能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表达语言要简洁、精练;内容要有综合性、现实性、独特性、期限性。一个恰当的宏伟战略蓝图,可激发、推动广大员工强大的奋进力,使大家都渴望能为此事业和使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为了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完成,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应具有挑战性、可度量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及动态性。这样便于分解落实,便于操作与检查。战略目标体系是指医院一定时期内,按其经营方向所预期达到的理想,宏伟的远景目标是支持医院发展、增长的首要因素。

4、医院战略方案制订、评选与选择。医院高层管理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应要求战略制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多制定几套可供选择的方案,因为战略管理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有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那么明显,在战略选择过程中形成多种战略方案是战略评价与选择的前提。高层管理者要对每个战略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以决定哪一个方案最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在战略评估过程中要坚持适用性、可行性及可接受性三条原则,选择可行的战略并不完全是理性推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取决于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医院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医院内部的权力及政治关系,以及高层管理者的需要及欲望等。因此,战略选择的过程是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权衡,进而决定选择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

三、医院基础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第8篇

在近日召开的美国远程医疗协会年会(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 conference)上,美国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UnitedHealth和其远程医疗服务商Doctor on Demand和American Well都谈到了其在远程医疗服务上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UnitedHealth主要谈到了可及性的问题,保险公司发现雇主更愿意通过远程问诊来为员工提供可及性的医疗服务,而非主要是为了控费,这与市场目前的想象有着一定的出入。根据UnitedHealth分享的数据,超过50%的使用者是看呼吸道疾病,剩余的各个专科都不超过10%,典型用户是31岁的女性。这说明远程问诊主要还是以解决感冒发烧等小病为主,女性比男性更愿意使用这类服务,与去年兰德公司调研的Teladoc的情况基本相似。

而根据Doctor on Demand和American Well的分享,雇主并不愿意直接采购远程问诊,但一旦远程问诊被整合进保险产品之后,雇主更愿意采纳。这表明至少有很大一部分雇主对远程问诊产品本身的有效性是存疑的,特别是能否为他们节约医疗费用方面。这与第一点是呼应的,雇主更关心可及性而非控费,毕竟缺勤而造成的损失要远大于医疗费用的控制。因此,远程问诊的可及性可以降低员工的缺勤率可能才是雇主考虑的核心因素。

不过这一点与Teladoc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内在矛盾,Teladoc收取雇主会员费,但员工的远程问诊使用率却非常低,这总体上对雇主的价值并不高,但依旧获得了高速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有很大一部分雇主采取自保,即自我采购服务来为员工提供保障。比起购买包含门诊的商保来说,远程问诊确实能为雇主节约一部分医疗开支,因此Teladoc的模式还是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从远程问诊的新趋势来看,其整体的辅角色越发明显。由于购买包含门诊的商保仍为主流,而自保的企业用户市场规模是可测的。因此,对于Teladoc这样的公司来说,未来的增长是有着明显的天花板的。而对于以含门诊的商保为主要保障的雇主来说,远程问诊只是他们用来为员工提供可及性的手段,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员工的缺勤率而设定,与保险公司控费的意愿度并不是完全匹配。因此,远程问诊在未来将更多的被整合进保险产品中,而无法单列成一个企业的采购项目。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远程问诊的技术壁垒非常低,支付上主要依靠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这导致其竞争力非常弱,一旦商保公司自身开展这类业务,远程问诊的商业风险极高。比如,即将成为全美第一大商保公司的Anthem已经开展远程医疗业务好几年,主要为保险会员提供增值服务,这导致其对第三方的远程问诊的采购意愿度就很弱。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第9篇

近日市场的热点,莫过于顺丰上市这件事,老板王卫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顺丰连续五个涨停之后,次日股价便出现回调,当天即蒸发88亿元。不过,与之火爆场面不太相同的是,A股市场近期仍然在震荡上行的过程之中,在大盘逼近3300点的时候,出现较大调整压力。对此,有机构表示,沪指突破3200点后,市场人气被激活,调整往往以盘中快速探底的方式进行。市场在“严监管和IPO不减速”等威慑下出现回调,随后小幅反弹收复失地,但3250点上方抛压较重,仍需消化压力。“两会”召开,市场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很低。建议投资者高抛低吸,并继续关注中小市值个股的超跌反弹机会和国资改革主题。

对于最近的A股市场,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表示,春节之后A股就展开了反弹,应该说春季攻势已经开启,现在美股创下历史新高,并且还在不断上升,港股开年以来涨幅很大,现在A股涨幅是比较落后的。之前曾讲过,全球资产的变化顺序,先是美元反应,其次是大宗商品,然后是美股,欧股,港股,最后是A股。现在很明显,大宗商品、美元走强很久了。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美股创历史新高,港股已经开始启动,现在就剩下A股在底部上,所以,现在A股的补涨需求是非常强烈的。A股虽然反应滞后,但是补涨起来也非常快,A股也不会缺席这一轮牛市。现在“两会”召开之际,可以积极布局受益于“两会”的板块,比方说“一带一路”,券商,军工,医药等。现在A股,特别是优质蓝筹股,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建仓机会,可以积极地去布局,春季攻势还未结束。

中线持医药股 静待政策利好兑现

近期,医药股吸睛无数。融通基金万民远表示,医疗行业增速下滑至新常态,中长期看好医疗健康产业。医保基金收入增速2015、2016年均大于支出增速,压力有所缓解,也为新进品种留出空间。本次新版医保目录推出时间点超出预期,品种增加数量符合预期,重点公司,重点治疗性品种大多进入了目录。这不仅仅是一个医保目录的推出,也是医药行情的导火索,周期、消费之后看医药。目前中国医疗费用GDP占比及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很低,老龄化及疾病谱变化等国情决定了我国卫生费用及政府支出仍将快速增长。长期来看,医药行业仍是最受益老龄化大趋势的行业。医疗行业增速仍有望维续10%左右增速新常态。

对于医药行业股票投资,万民远认为,需要顺应行业变革趋势寻找机会。主要看好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处方外流的医药商业及药店、高端器械国产化、新版医保目录和医保支付价、分级诊疗及低价药目录等相关个股。需要注意的是,受益新版医保目录落实到业绩可能需要等到下半年甚至明年。目前医药板块整体估值相对合理,选个股需成长与估值兼具,用中线持股的心态从容守候。

对此,宝盈基金段鹏程认为,医疗健康行业是一个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典范行业。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进程、国民财富的增加以及国家医保政策的实施是推动这一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当下,国家医改深入推行,其中的产业政策虽对行业发展有Y构性影响,但不改其长期增长趋势。

不过,也有机构表示,后续医保支付标准等配套政策是更关键的影响因素。新进目录的不同品种,其实质性利好的程度将差异巨大,比如新进目录的、首仿和创新的市场需求大,竞争格局好的治疗型西药将中长期受益。更加期待后续的《价格谈判医保目录》对专利、独家品种带来的实质性利好,预测将有30~50个品种被纳入该议价目录。同时,对于那些生产厂家众多的品种,纳入医保目录未必是利好,其价格下行压力更大。

还有相对谨慎的业内人士表示,从长期来看,随着老龄化和技术提升,未来医药行业的龙头大有可为。同时,也不能忽视医药行业潜在的风险:绝大部分个股的估值都还是很高的;医药行业整体发展还比较缓慢,且很多上市医药企业的科研实力较差。

周期股或将延续涨势

上周A股震荡上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认为,近期周期性板块的上涨,并不是所谓的春季躁动,而是经济基本面确实在快速改善。在经济复苏没有被证伪前,周期股或将延续目前的上涨态势。同时,地产产业链的超预期也将带来投资机会,市场原先的预期是地产的回暖将止于一二线城市,而近期三四线城市也出现回暖的迹象,尽管去年国庆节期间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地产调控措施,但地产基本面仍然好于市场预期,地产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股票的强势预计可能将持续更长时间。

而海外经济方面,近期欧元区经济增长、物价、就业、信心指数等数据表现亮眼。在美国方面,特朗普的新政或将面临调整。据外媒报道称,特朗普或将5500亿美元的基建计划推迟至2018年。部分原因在于白宫目前主要在推行医疗改革、税法改革和移民问题,精力难以分散;部分原因在于将基建计划推后可以为中期选举背书,牵制。虽然这一消息尚未证实,但美国国债收益率创下特朗普当选以来最大下行幅度,铜价也有所下跌。

全球股票资产仍具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