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4 10:42:10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第1篇

一、监管体制情况

(一)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目前,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市、县两级政府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卫生、农业、商务、质监、工商、粮食、药监等10多个部门。监管工作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监管体系,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责任事故;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消费环节和保健食品监管;商务部门负责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的监管;以及盐务、检疫、公安、粮食等部门按照分工履行相应职责的监管。同时,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食品安全工作的副市(县)长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地食品安全工作。

(二)监管机构和人员情况。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基本上都设立了监管机构承担食品监管工作。农业部门:主要是由市、县农业行政执法队、水产局(站)、畜牧兽医局(所)、植保植检局(站),负责初级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工作,约300人。卫生部门:主要是由市、县卫生监督所(站)人员进行监管执法,约200多人。工商部门:由市、县局及乡镇工商所人员负责流通环节监管,约800人。质监部门:主要是由市、县质量技术稽查支队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执法,约100人。粮食部门:主要是由市、县粮油质监站负责粮食流通领域的安全,约70人。

(三)检测机构和人员情况。市一级现有食品检测机构4家,分别为农业部门下属的市农产品检测中心(6人)、市质监部门下属的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50人)、市卫生部门下属的疾病控制中心(74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下属的食品药品检验所(33人),其中3家有计量认证资质;县(市、区)只有卫生系统的疾病控制中心有检测机构共13家,均有计量认证资质。

二、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制不顺。目前,我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过多,职能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地方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利益协调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形成了“九龙治水,旱涝不均”、“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工作格局。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执法主体多,加之没有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领导机制,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长期存在,一些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互不买账争着管、无利可图的事互相推诿不想管,导致了实际监管中的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现象时常发生。

(二)检测资源分散。尽管市一级已有4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但各部门的检测资源相对独立、缺少统一协调调度机制,条块分割、设备分散、技术分散、经费分散,导致重复投入。据调查,我市城区的蔬菜批发市场只能对不足10%的进场蔬菜进行批次速检速测;对禽蛋和水产品的检测基本上还是空白。部分县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不完善,检测设备陈旧,监测技术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仅凭经验眼观、手摸等对食品进行检查。就连自来水,也因缺少检测设备“应检未检”。如,饮用自来水乡镇一级检测几乎出现空白,常饮黄色自来水。

(三)执法经费不足。虽然全市食品监管部门实行了行政经费全额预算,基本解决了执法人员“吃皇粮”的问题,但大部分县没有把食品安全日常检测监督管理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个别县只安排一点快速检测试剂购置费,开展一些定性检测。如市质检部门每年的检测经费就要150万元以上,而市财政从2011年开始才将60万元的经费分拨到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经费缺口大,导致日常监督检测工作不力。

(四)安全意识不强。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全市群众普遍缺乏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放心消费理念,忽视食品物质含量和卫生状况,“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愿买愿卖、谁也不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食品仍然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缺乏标准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一些从业人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唯利是图,铤而走险。据了解,“做哪样不吃哪样”已成为食品加工业内的常见现象。

三、监管的对策

(一)理顺监管体制。改善我市目前食品监管多头管理的状况,关键是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通过机构改革,尽量缩减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数量,实行综合执法监管,达到精简、高效的监管目标。从近期来看:一是将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由议事协调机构调整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与卫生局合署办公,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综合协调工作。二是将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承担的食品安全执法机构整合在一起,成立食品安全综合执法队,解决机构重复和管理盲区问题,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控、“无缝监管”。三是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绩效考核,落实政府及各监管部门一把手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实施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估体系,奖优罚劣,切实把食品安全与“政绩”挂钩。

(二)健全检验监测体系。目前,我市食品检测既存在资源不足又存在重复建设的矛盾。因此, 市一级重点建设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技术力量,配强检测设施,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对检验检测实行统一管理,做到检测资源共享;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方面要根据行业优势明确各自建设重点和方向,避免检验检测项目相互重复造成浪费。县(市、区)重点建设食品快速监测中心,配备食品快速检测设备、食品快速检测车辆及冷链设施,提高食品快速检测能力及食品抽样送检能力。

(三)加大经费的投入。一是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和检测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全额预算,由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管理及协调使用经费,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关于食品不得实施免检的规定,检测部门对食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购样品检验,不得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二是构建国家、社团、个人共同参与的投入体系。制订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市场培育专项资金,在农贸市场升级上做文章,加强招商引资,鼓励民间投入,争取银信支持,采取多渠道投资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政府、社团、个人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投入体系。

(四)健全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生产许可制度。切实做到未通过生产许可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未进行检验鉴定的原料不得加工制作,未取得准入认证的食品不得上架销售,未达到卫生条件的场所不得开业经营,未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不得上岗就业。二是健全食品来源追溯制。把食品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市场消费的各个环节纳入监控范围,建立包括产地、种植、加工、包装、检测等相关信息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发现问题可追根溯源,一查到底。三是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对可能具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及时召回和处置。四是完善信息制度。将食品安全信息列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建立开放互通、灵敏快捷、权威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有效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五是完善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工作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统一平台,实行“一门受理、即时转办、分门处置、按时回复”的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举报投诉处置工作效率。

(五)加大打击力度。我市食品领域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各种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等行为的违法成本太低,而仅仅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对危害公众健康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难以“伤筋动骨”,更谈不上“倾家荡产”。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两法”衔接机制的作用,形成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强大合力。行政处罚方面,明确规定相关责任人永远不得再涉足整个食品行业;刑事处罚方面,要在刑法规定的处罚范围内重判。加大食品安全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追根溯源,严查彻办,让那些危害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者付出沉重的违法代价,达到治理一个、规范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第2篇

关键词: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加入了WTO,并且我国的食品和农产品一直拥有丰富的资源,在国外拥有竞争力的优势,这都促使我国加大了食品的出口量。但随着食品产业链的不断延长,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频繁曝出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沈阳“毒豆芽”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以及“地沟油”事件等;出口食品安全方面的诸如“宠物食品事件、毒牙膏事件、有毒鲶鱼事件”等。这一系列的事件逐渐使得食品行业失信于消费者,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因此对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安全概述

1.出口食品安全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也在不断深化与拓展。从广义上讲,食品安全是在维护和改进生态环境的原则下,运用某种生产体系或方式而实现的一种生产成果,它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从狭义上讲,食品安全是对市场环境下的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它是生产进步的体现。

2.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尤其是出口食品的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社会的和谐安定,也影响着我国农牧业及经济的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会导致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对食品行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障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受损。

三、我国出品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食品的安全问题种类繁多,在出口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出口等环节中都可能出现有关的安全问题,下面将按其可能发生的顺序一一介绍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

1.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在种植的食品中普遍存在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问题;养殖的食品中存在使用瘦肉精、抗生素、激素等问题。这些有害物质都能够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而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的直接原因是滥用或不当使用农兽药等投入品、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根本原因是我国对农兽药使用的限制和监管力度不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仍有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兽药在相当广泛的使用;农牧业环境污染造成食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重大动物疫病发生,这都直接危害食品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

2.加工、流通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在加工环节中,大量的小作坊式的小型食品企业根本不具备生产安全的必备条件;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包装、运输、储存等设施落后和方法不当,导致有害微生物滋生繁殖,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这是因为相关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从而使一些企业钻了空子,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择手段非法生产营利;再加上有些人的责任心流失,贪图省事导致对食品的管理不善,产生了食品的安全问题。

3.出口环节中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对出口食品在农兽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的检测方面相关的方法和技术水平不够。例如,在农药残留方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而我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像这些类似的原因和现象都将使得在最后的出口环节监管不力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

四、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讨论的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采取相关的对策进行预防和解决。

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及法律法规

加强出口食物每个环节的监控,在种植和养殖、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大对农兽药、饲料、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力度,细化分工到具体部门,进行专项监管,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相互配合,共同杜绝滥用残留农兽药、有害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完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把好质量关。这是因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的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和安全意识

要想全面有力地解决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只有政府的监管和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应从源头抓起,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最大化地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诚信、公德等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真正使他们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完整完善对出口食品的安全管理和检测体系

对出口食品在国内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安全管理,实施从原产地到出境全过程的监控,严格实行备案制度,保证食品来源;同时健全我国出口食品风险分析制度、预警及信息制度等,保证食品出口的安全。另外,努力提升我国的食品卫生检测技术水平,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技及财政的投入,借鉴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建立自己的检测手段,把好食品出口的最后一关。

五、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出口食品更是维系着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因素繁多而复杂,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任重道远,因此我国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保障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手段,全社会齐心协力,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为军,潘家荣,丁文峰.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5):73-79

[2]韩涛.我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2010(3)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第3篇

关键字: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一、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涉及到食品从取材到生产加工最后到销售、消费等每个环节的安全,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有可能危害到食品的安全。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存在着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就对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地分析。

1.农业生产环境不安全

食品生产环节的源头便是取材,而这些食材大多是来自农业生产的供给,因此农业生产环境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将会最终使生产出来的食品也存在安全问题[1]。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土地污染十分严重,受污染的耕地面积在逐年扩大,主要原因有来自工矿、化学厂污水排放、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等,这些直接导致生产的粮食受到了污染,给我国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除了土地中的粮食,家禽、牛羊等牲畜的饲养也存在安全问题,比如滥用抗生素、瘦肉精等,这些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2.企业利益驱使

目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大多以小企业、小作坊为主,其中的大多数都未达到食品生产的标准,比如卫生条件差、对食品检测不严格等,还有很多受到利益驱使,采用质量比较次的原料进行加工,或者直接造假,不按照食品生产标准生产等,导致生产出来的食品严重不符合食品标准。而一些食品的生产经营者通过假冒商标、滥用标识等来欺瞒消费者。由于某些地方对食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力度不够,或者与不法商贩勾结,导致这种不法行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

3.农民农产品安全意识不高

我国农户的标准化实施程度比较低,初级农产品生产经营较为分散,难以统一管理[2]。农民有可能受到利益或私心的驱使,滥用农药、化肥或者添加剂,造成食品生产从源头就遭到了污染。部分养殖户对于生病或者病死的家禽、牲畜处理不当,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这些有可能携带病菌的家禽、牲畜低价卖给不法商贩,进而卖给熟食加工场或饭店。很多农业生产所处的地区比较偏僻,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就导致以上所述的不法现象得不到控制,反而愈演愈烈。

4.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不是很到位,对于食品的安全标准未能做到明确和统一,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参考和实施。这主要在于政府部门缺乏交流,职能重叠或矛盾,导致其制定的标准存在很多问题。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多,但是彼此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或者各自使用的检测设备不同、标准不一,导致对食品质量的检测结果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些都影响了整个的检验监测体系。

5.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在我国,地方保护和执法不力问题比较严重,相关法律对于食品安全所出现问题的惩罚力度不够,大多只是处以罚款、停业等惩罚,未能真正的使不法商贩得到教训,因此很难使他们停止不合法的生产及经营行为。另外,目前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经营者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很低,助长了他们不合法生产经营的势头。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为人们消除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隐患。但是,由于其原因纷繁复杂,所以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下面本文给出一些对策,希望能够对食品安全的问题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

1.大力推进生态农业模式

对于农业生产中易出现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推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的发展来进行有效的控制[3]。主要方式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建立企业、基地和农户的一对一合作,从而通过彼此之间的监管提高产品的质量;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于农业生产进行统一规划,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对于产品的生产进行全程控制和管理;研究生产生态化肥和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普通化肥和农药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

2.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通过将现有的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能进行合理地合并,使监管的职能更加专注、力度增强。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政府应该为其建立统一、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生产标准进行明确规范,设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另外,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食品生产标准体系、食品检验体系等,完善各体系的职能。对于存在的安全问题,也要有相应的反应机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与控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有效的惩罚,防止危害继续扩大。

3.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之所以食品安全的问题会反复发生,主要是相应的法律不够完善,导致很多不法的生产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制度,对于农产品的认证要做到规范化;然后要建立农产品流通的供应链式服务模式,以此来促进农产品的安全流通,确保质量达标;最后要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的准入制度,从而为企业入市建立一定的标准,控制其随便入市,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

4.强化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

强化全民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很有必要[4]。对于生产者,可以对其进行科学种植、加工销售等的宣传和培训,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另外也应该培养其责任意识,使其自觉做到遵守相关规定,不再进行不法的生产活动。对于消费者,培养其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讲解有安全问题的食品所存在的危害,并提高其法律维权意识,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5]。

三、结语

食品安全是有关民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努力提高食品的质量,对于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要及时发现并且果断处理。食品安全关乎很多方面,需要全民行动起来才能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防范。

参考文献:

[1]王凤平.我国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及对策.食品科技 , 2007,(9):7~9.

[2]张肃.1985 年~2000 年我国食物中毒情况重点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14(5):26~28.

[3]张远.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8,9:15~18.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质检问题;解决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国际贸易频繁化,食品质量安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不少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增加低成本化学物质,有些商家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物质,导致许多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反映了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必须快速调整,解决在食品生产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问题,加强质量检测和监督。本文总结了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改善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1食品安全检测环节存在的问题

食品检测体系是指执法机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或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国家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及该类食品的行业标准为依据,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在科学的条件下对于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和食品安全进行监测、鉴定、评价的技术体系。由此可知,食品质量是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食品的安全。下面主要论述食品安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

1.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虽然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并且强调科研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支撑作用,以及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但由于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的资金问题或者为了私利,并没有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而是仍延用陈旧的检测设备,致使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质量。检测机构也没有对新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更多多精力,所以导致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并不理想。

1.2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体系不完备

首先,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较外国相比惩罚力度不够,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盈利不惜违反法律,并且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都是各类食品的行业标准,不仅不能涵盖所有食品行业,还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的支撑。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的食品有两套执行标准,统一性较差,不能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操作性。同时现有的标准都比较落后,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起到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的作用[1]。

1.3食品检测机构的设置问题

食品检测工作要经历从原材料到批量生产加工再到人们餐桌,这是个历时长,且繁复的工作,应有完备的机构设置进行支撑。虽然如今我国逐步形成由多个部门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安全质量检测的系统雏形,但有的检测机构重复设置甚至有的机构只是简单的复制,造成监管责任不明确,并且浪费检测资源、资金和人力,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技术的提升[2]。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对整个机构的各方面投入和管理还是欠缺的,距离完备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机构体系还有一段距离。

2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对策

2.1及时更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

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中相关企业虽数量众多,但极为分散且都不具备相当规模,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企业法人及管理者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因此政府应当在相应的统筹监督管理中加大经费投入,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并且积极引入或自行创新发明新的可靠的检测设备,取代陈旧不达标的检测仪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安排尽量全面的检测项目,逐步完成全方位,高技术含量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

2.2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标准

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重视,并且完善相应的检测和评价体系,从标准的完善来达到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目的。为了加强对食品生产每个环节的把控,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对现行标准进行优化,并加以创新,适应时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并且覆盖食品加工生产各个环节,从而保证食品安全检测更加高效、高质。同时还要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化的研究力度,加快食品认证体系的建设,从更多方面保证食品的安全质量。

2.3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

我国目前食品检测部门的设立要进行有效调整,撤除冗余的检测部门,实现部门管理的精优化,排出责任重叠导致办事效率低的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部门检测水平。我们不仅要在现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基础上合理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还要鼓励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该完善对其的监管政策,并适当放开其权限,提升其公信力,共同服务于人们和社会。

作者:王金梅 单位:赤峰市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第5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06-2

0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合格的食品可能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严重伤害,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健康的食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保障。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这也直接表明我国食品安全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厂家重利益轻质量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厂家中只有少部分是大中型企业,而绝大多数是小企业和不能称之为企业的小作坊式经营模式。企业的规模与产品质量有直接关系,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高,而小企业和小作坊对产品的质量没有充足的保证。就我国现状来看,小企业和小作坊是生产食品的主力军,但是因为企业规模较小,没有配备完善的生产和检验设备,很多生产厂家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完全忽视产品的安全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一些生产厂家会为了节约成本而购买不合格的原料,或者故意减少生产流程,甚至在产品中添加有害的物质,生产的产品未经过严格的检验,有些厂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甚至假冒其他商品名称,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总而言之,生产厂家为了谋取更大利益而忽视产品质量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监督力度不够

在我国目前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有几十部,而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更多,各部委颁布的规章制度加起来一共大约有一百多部。虽然有如此多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依旧存在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有些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不大,消费者就选择了自认倒霉的态度。另外,有些消费者试图维权,但是维权成本过高及维权程序烦琐最终导致消费者放弃了维权想法。其次,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般会完全信任商品的标识信息。因为,通常消费者认为食品的生产都是经过政府部门严格监督和审核的,因此,商品的各项信息都应该具有可靠性。但是,事实上,政府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会把真实的信息提供给消费者,这就导致消费者所相信的信息很可能并不具有真实性。一直以来,政府监管都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政府监督力度不够依旧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3 对违法行为惩戒力度不够

首先,我国的法律对于生产和销售伪劣食品行为的惩罚措施过于轻。监管部门执法判定审核不够严格,对于质量控制界限边缘的问题产品往往从轻发落,且往往限定标准相对于国外要放宽松。一般针对生产和销售恶劣食品的责任人先以管代罚,严重者处以一定的罚款,通常没有刑事责任上的追究。这对于生产厂家和销售者没有构成足够的震慑,而且对于他们的根本利益也没有太大危害,导致很多生产者和销售者并不能从根本是停止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其次,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消费者不仅可以要求生产厂家和销售者原价赔偿,而且有权要求其支付原价10倍的赔偿金。但是,实际销售过程中,积极维权所要赔偿的消费者不多,即便有人要求赔偿,相对于生产厂家和销售者的经济利益,赔偿金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损失,对于生产厂家和销售者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并且完全不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是因为惩戒力度不够,使生产者和销售者宁愿选择违法也继续生产和销售伪劣食品。

2 改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

加强对食品加工流通企业及个体业主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工作之一。将质量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作为重要内容,对企业负责人及骨干进行培训,使其对食品生产者的法定质量责任和义务十分明晰。对管理人员进行IS09000、HACCP、GMP、《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等有关内容培训,使质量管理人员树立先进理念,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熟练做好企业生产的品质保证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工作。对质量检验人员培训质量检验知识和操作技能,加强风险防范与处理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基层一线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有关部门和企业可通过编制印发食品质量检测知识与处理技术手册等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培训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

2.2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要想有效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从而规范和约束生产厂家的生产流程、原料使用以及产品检验工序等等。因此,政府部门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健全的监管体制,严格对食品生产厂家和销售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产品原料、生产工艺、储存条件、销售途径等等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最终生产和销售的食品是合格、安全的。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做保障,其中涵盖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所有食品类别;其次,建立标准化的检验体系,检验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只有认真做好检验工作才能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第三,对食品安全监管从源头抓起,控制整个正产过程,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要立即采取召回措施,将危害控制在最低;第四,建立一个消费者快速反馈通道,使消费者可以增强自己的监督和维权的意识。总的来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可行的整合办法是采取渐进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当然,这更需要相关的制度支撑,然后再向统一机构迈进。

2.3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准入制度要求非常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进入市场的食品都能达到食品合格标准,给消费者提供放心食品。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相关制度,提高食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并且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第一,凡事从事食品生产的厂家都要获得相关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且要购买专业的生产设备,配备食品检验仪器,所有生产的食品都必须经过检验环节;第二,凡是经过厂家和相关食品检验部门检验各个的食品,在出厂之前都要加贴QS质量安全标志,给消费者在购买时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保证消费者都能买到合格的食品;第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强制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食品信息,其中包括: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配料等等,严禁出现伪造信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对于生产厂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会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会使生产厂家的利益和名誉受到损害,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针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国家要切实出台有效政策,制约和规范生产厂家的行为,而生产厂家要切实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充分重视,生产合格、放心的食品,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为自身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王水含.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 侯彩霞.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第6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45-02

2014年,国家一号文件将粮食安全问题提到我国基本国策的高度,可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在刚刚过去的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以提案和大会发言的形式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政协委员崔永元更是自费调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将食品安全问题推上又一个高潮,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

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堪忧,不仅频频出现小作坊、小工厂等的食品质量不达标,很多大企业也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如2008年在全国各地爆发婴幼儿结石病症,并有多名幼儿死亡。后经查明这近百例婴幼儿均食用过三鹿牌配方奶粉,由于奶粉中违法掺杂三氯氰胺(也作为灭鼠药)而导致婴幼儿患结石病。此后,双汇、伊利等著名企业纷纷在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甚至在2011年我国速冻食品企业全军覆没,思念、三全等龙头企业均被查出食品中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民众对国内食品品牌出现信任危机,纷纷选择外国品牌。[1]

2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频频爆发,一是由于我国的食品监管机制不健全,从食品的源头到食品送入消费者的口中,应当是一个连续、完整的监管过程,但是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监管的方式,并且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机关部门进行监督,包括工商、卫生、公安、质量监督等在内的九个部门负责食品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各单位不作为,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并且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种植者多为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深入,也不了解农药对人体所带来的危害,并且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检测极其不完善,往往不经过任何检测就可以在菜市场、路边等售卖,对人们的安全是极大的危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良商家使用转基因种子、有害的化学保质方法等进行食品生产、保存,供应链主体的唯利是图使食品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污染。另外,食品在流通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食品具有腐坏快的特性,需要特殊方式储存。但是进入消费环节后,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采取合理的储存措施,数据显示,生鲜产品80%以上采用常温保存和粗加工的方式,极易使食品受到污染。会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供应链上的微生物、病毒、虫卵等也会给食品安全带来危害,如2008年美国爆发的沙门氏菌疫情,就是由于番茄受到污染。[2]

3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3.1建立供应链上的合作

食品安全与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密切相关,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都与食品产生利益关系,但是食品的价值要通过它的使用价值来体现,只有被消费者认可的、质量合格的食品才能最终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价值。在食品制造销售过程中,供应链上的各环节都是连在一起的,利益息息相关。合格的食品能最终使所有环节获得利益,但是一个环节的破坏,也会损害食品的最终安全。为了实现食品的最终合格,供应链各环节应加强合作,做到垂直管理,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3.2优化加工环节的危害控制点

加强供应链的各环节合作能有效控制不良商家为牟取利益做出违法行为,对于生物性污染就需要优化检测机制、提高检测能力了。原材料养殖(种植)和产品加工阶段是重要的生物性污染阶段,但是我国原材料源地大多分散,且数量多、品种少,对生产阶段的监测耗资大、执行难,在人力物力的耗用上都不是最佳危害控制点。将加工环节作为危害控制点较之更加现实,因为这个阶段产品比较集中,在供应链上的利益比重也比较大,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比较适合作为危害控制点。

3.3统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现对食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统一监控,能够解决现在的监管部门数量多、种类杂的情况,使食品监管工作更系统化。并且建立统一食品监管部门后应调整职权,给监管部门一定的自,并完善举报系统,接受群众的举报和监督,将检查情况、行政处罚结果公布给民众。[3]

结束语: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大众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为了重新塑造消费者对国内食品的信心,扭转现在消费者宁可买外国价格高昂的食品,也不考虑国内价格适中的食品的现状,国家应当加大食品安全管理研究,加强食品检测力度,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的制度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12,44(01):27-29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第7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54-01

国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从粮食的统购统销,到食品卫生法的颁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了食品卫生法,先试行后确定,与之配套的有各种法律、法规;如:各类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各种食品卫生标准,无数个地方、行业、企业法规、标准、管理办法等,十分系统、健全,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市场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地完善、修订。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已形成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级标准构成的标准化体系。中国已制定了1 050项食品国家标准,1145项食品行业标准和近万项食品地方标准和几十万项食品企业标准。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已形成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级标准构成的标准化体系。我们有上百万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检测队伍。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官员、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鲁宾先生透露,美国FDA曾在4个月内扣留了634批从我国进口的食品,原因是杂质、农药残留及食物添加剂含量高、标签不清等。这些问题不仅损害我国农产品出口,也给国家形象和信誉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传统的茶叶出口大省浙江,近年来也因茶叶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频遇红灯,使众多茶农叫苦不迭。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超标而被退回的事件每年都会有五六百起,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

一、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化肥和农药造成的污染严重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破坏土壤中的成分和结构,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肥力下降,而这又可能使农民加大化肥的使用,造成恶性循环,不仅增加农民负担,还加剧了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污染。1983年以前,有机氯农药被大量使用,六六六、DDT等高残留的农药多年累积的使用量高达400多万t和50多万t,致使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超标,以至于在它们被禁用近20年后,食品中仍能检测出有机氯残留。有机磷农药后来被发现其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也会有较长的残存期,并能在体内蓄积。有机磷农药在蔬菜上的残留最为严重,影响了我国蔬菜的出口竞争力。2002年上半年,农业部对50多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22%样品不合格。北京市对市场果蔬的抽样检测后发现有18%果蔬的有毒物质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

2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

一些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一些企业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等等。

3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食物卫生危害中,食物中毒仍是最普遍、最主要的危害。而食物中毒中细菌造成的中毒事故占绝大多数,达到98.5%,化学物质和自然毒分别只占0.7%和0.8%。可见食品的卫生管理重点是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因此,近年食品卫生管理中HACCP方式和预测食品微生物学受到格外关注。我国这方面的问题多集中在粮食贮存运输环节、卫生管理薄弱的食品加工点和一些餐饮摊点。

4是食品工业应用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利用中草药、转基因食品等新资源;化学合成添加剂等新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新型包装材料;大孔树脂吸附纯化、食品辐照等新的食品加工工艺。研究人员对这些新工艺在食品加工中的性能还未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可能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5假冒伪劣食品中的危害物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化学合成物掺兑的酱油、食醋;粗制滥造的饮料和冷食品;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等,给误用的群众带来了生命威胁,危害严重。

二、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

1制定政策,完善法规

要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有关法规的立法进程,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现今我国虽然有了《食品卫生法》、《质量安全法》等法规,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要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法人员准人资格;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因工作不力导致重大急性中毒事件和突发事件,要追究领导责任。

2加强宣传引导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

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技术,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合理的使用农用化学产品,减少它们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引导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为解决食品安全性问题给人们带来的严峻挑战,近10余年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猛。目前,全国有1057家企业开发了2000多个绿色食品产品,实物生产总量超过1000万吨。而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启动,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加强食品质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要对食品安全质量实施强有力的监控,一要下大力气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快食品原料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加快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动植物疫病以及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修定,使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能有相应的标准可遵循。二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检测检验资源,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检测工作,同时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配备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开展食品安全状况的检测。

参考文献

[1]陶纯洁,朱燕平,工旭峰.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6,13(5):14-17.

[2]孙秀发.我国食品安全现况及相关问题探讨.食品安全与绿色食品.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第8篇

关键词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75-0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in rural areas,such as in production enterprises,circulation,catering industry,farmers′ food security and legal consciousness,legal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many other aspects,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strengthening rural food prod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promoting rural food chain management,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trengthen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paganda,perfecting rural consumer rights protection network,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od safety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food safety;problem;countermeasures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加强重视,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销售市场逐渐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假冒仿冒知名品牌食品、过期食品、“三无”食品等问题非常突出,屡禁不止、屡打不绝,暴露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威协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农村地区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薄弱区和事故多发区,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甚至全社会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这不仅是食品安全需要重视的问题,更是一个非常重要重视的公共管理问题[1]。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企业规模小,食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于农村食品加工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资金投入少,技术含量低,发展参差不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大量存在,呈现“多、小、散、乱、差”的特点;从事食品加工的人员大多为本地村民或外来务工者,流动性大,健康状况不明、未经正规培训;食品加工场所主要集中在廉价的出租房内或者家庭小作坊里,卫生条件较差,生产工艺落后,使用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高;同时为了节约成本,食品加工过程使用劣质或来路不明的原料,超范围、超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非食品级添加剂。80%以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是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给农村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1.2 批发零售环节混乱

农村食品批发零售多为一些小摊贩或小店,销售质量安全无保证的散装豆制品、糕点、熟食、散装酒、酱油、醋等情况大量存在[2],且商贩进货渠道非常混乱,部分摊贩、店主在采购食品时为贪图便宜,采购一些无厂址和厂名、无 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产品,销售假冒伪劣、标识不全或过期变质食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商店食品摆放生熟不分,与其他非食品、杂物甚至有毒有害物品混杂堆放,在食品批发零售环节混乱无序。

1.3 餐饮行业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饮食业主要以小摊点、小餐馆为主,部分餐饮店厨房内外环境卫生差,甚至居住区与消费区不分,没有正规的消毒灭菌设施设备,加工过程当中生、熟食品不分,原料发霉变质现象严重,甚至将已变质原料及食物违规使用或使用大量添加剂重新加工进行出售,个别店主为贪图便宜,采购和使用劣质原料及未经检验检疫的畜禽肉甚至死畜禽肉及水产品等。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民工聚居的地方,饮食业中散发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分农村比较偏远,交通不变,以及考虑到费用等问题,很多农村饮食店主及员工都未办理健康证,一旦这些人患有传染病,那么去这些饮食店消费的农民将成为直接受害者。

1.4 农民食品安全思想及法律意识不高

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以及文化水平限制,农民不太关注食品安全,很少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农村人买食品更看重价格而忽略质量,很少考虑食品安全,对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很少有人过问,多数人认为,只要吃了不生病,就没有多大关系,“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3];同时,农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依法思想,也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益,即使真出了问题,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基本都不会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知道如何来维护[4]。

1.5 法制和监管机制不完善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但具体的法律细则仍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5]。相关标准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职能部门工作难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未引起各部门的足够重视,投入的人力财力均较少,政策文件停留于纸面,难以落实到基层,实际监管能力薄弱,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没有具体的责任主体负责监管。部分食品安全职能部门设备落后、方法单一、标准不详,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需求,且相关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能力较强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也没有制定系统的职工食品卫生与法律知识培训[6]。

2 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的对策

2.1 加强对农村食品生产企业管理

提高农村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生产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加强食品加工生产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保证食品加工过程符合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卫生要求,规范关于选址和厂区环境、厂房和车间、设施与设备、食品原辅料、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要求,生产让广大农村老百姓吃了放心的食品。

2.2 推行农村超市,实现食品连锁经营

加快农村小型标准化超市改造进程,切实规范农村食品流通秩序,对农村小超市实行量化,把城市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引入农村,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部门规范市场运作,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食品市场中的乱像。积极探索农村新型营销体系,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与连锁商店到农村开设连锁加盟店,形成城区、乡镇、农村一体化的新型消费网络。通过新的消费模式破坏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市场规范化控制农村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村消费者所购食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3 完善法制建设,实行有效监管

一是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修订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指标与执行标准。二是制定并严格落实监管制度,对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到底,并严格按照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三是依法赋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权力,督促其加强监管力度,实现食品质量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安全和谐的新局面。并且增加经济投入,增加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监测设施,增强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改善监测人员工作条件,吸引专业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进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2.4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食品安全意识

要改变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的现状,还需提高农民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通过电视、报刊、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正确观念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传统的不良消费习惯,提高农民对食品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使农民不购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使伪劣食品无路可销,从而提高农村食品的整体质量安全水平[7]。

2.5 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

依托工商“12315中心”和消费者协会组织,促进维权网络在农村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整合各项资源,在农村各乡镇、街道设立“12315中心”、“消保委”消费维权监督站,在各行政村设立“12315中心”、“消保委”消费维权监督点,由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督员负责收集农村的食品安全信息,并进行商品质量安全监督等。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以解决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通过不断监督和完善消费维权网络,使农村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

3 参考文献

[1] 王泉.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2013(12):41-44.

[2] 白战林.农村食品安全整治:监管打出组合拳[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7(8):40-41.

[3] 彭,刘艳,黄中夯.成都市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428-429.

[4] 黄慧雄.农村食品安全法律问题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38-39.

[5] 韩希军,董玉.关于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药事,2010(29):72-74.

[6] 顾敏.基层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检测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药杂志,2010,31(1):58-60.

食品安全问题对策第9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 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076-01

俗说的好,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的关注,为了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我国也相应的提出了一些政策,加强了监管的力度,但是仍然还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如:染色馒头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都豆芽事件等等,这样不仅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谈谈当前我国食品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有效提升监管质量的有效措施,还给广大市民一个安全、绿色的食品市场。

一、我国食品监安全监管中的问题所在

1.监管的模式复杂,监管的力度不足,监管的效果差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多头监管、分段监管的模式,使得监管力不从心,不能有效的配合,导致监管的效果差。农业部分负责对初级农产品的监督管理,质量监管部分负责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食品医药部门负责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协调以及处理食品的安全事故,这样的分段监管模式,存在很大的漏洞,存在监管的空白。

分段的监管模式,使各个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的对接,不能有效的结合,导致食品监管的效果差。在食品监管各个部门对接的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在对接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有误差,以及信息不完全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各个监管部门可能各司其职,各自为政,出现食品安全事故都在推脱责任,导致监管职能低下。卫生行政部门、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都属于平级部门,尤其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效果十分的有限。而对于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权利不大,没有强硬的执法权利,仅仅能做到的就是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食品监管工作,做不到食品严格的监管。

2.执法具有滞后性,没有建立问责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这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执法人员,执法具有之后性,如果早一步进行执法,可能就会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监管部门在其位不司其职,不能做到尽职尽责,我们常常就会发现,安全安全事故通过网络曝光以后,监管部门采取进行事后监管,执法部门采取执法,处于被动的状态,很难保证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甚至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权利干预,不能真正的进行监管,而且还有监管部门的人员与不法分子勾结,给不法分子给予保护,使不安全不健康的食品流入到市场上,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问责机制不完善,没有标准的问责机制,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繁的发生。在食品安全事故爆发之后,政府部门在调查的过程中,只是追究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责任,而且对尽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人员不闻不问,不追究其责任,这是我国问责机制不完善的所在,如果能及时的对监管部门人员和执法部门的人员进行问责,追究其责任,才能有效的确保食品安全。

二、提升食品监管质量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善食品监管体系

食品监管效果的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严格的食品监管体系,改变分段监管的局面,做到监管的专一性。可以将原有的分段尽管机构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监管机构,并将其监管的职能进行统一,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这一条链全由新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改变原有的尽管模式,化多头监管为整体,可以弥补原有监管的空白,全面的提升监管的质量。同时政府部门要赋予监管部门强大的执法权利,可以统筹整个监管工作,提升监管的质量。

2.实行问责制度,强化监管力度

建设一只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这是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在构建食品监管执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执法的人员素质进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以及专业素质,做到公平公正的执法,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同时还要建立执行巡查、督查等日常的管理制度,并且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人员的考核系统,希望当地的政府领严格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全面指导食品监管部门工作的开展,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3.强化监管检测的技术,提升监管的水平

在食品监管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食品的检测。所以我们应该强化监管检测的技术,采用新的监管技术,并且还要加强对食品检测人员的培养,培养专业的检测人员,提升检测人员的素质,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部门的投入, 建立检测基站,对检测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管理,加强各个地区的信息交流,确保食品质量的绝对安全。

4.强化对食品经营者的管理

在我国食品的经营者越来越多,要加强对这些经营者的管理,在监管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对较好的企业要进行指导和扶持,并要求取得生产经营的许可证,对那些小商小贩的经营者,要严格的进行监管,不能确保食品安全的要强制其经营权。鼓励中小型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商合作,合并,实施品牌食品策略,打造品牌食品。

5.利用社会的监管力量成立监督平台

政府部门可以结合人民群众的力量,严格的对食品进行监管,可以成立监督平台,让市民自由的反馈信息,同时监管部门可以食品检测的信息,加强监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交流,这样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同时监管部门可以在平台上一些食品安全的信息,教群众一些防范的措施,提升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意识,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总结

食品的安全是政府和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的状况十分的严峻,令广大群众甚是堪忧,再加上食品安全事故不断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本文重在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食品监管部门有所帮助,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于维军.国际贸易中的舆论壁垒及其应对措施――兼谈正确发挥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舆论监督作用[J].中国检验检疫.2012(01)

[2]崔卓兰,宋慧宇.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多元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崔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2)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