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0:20:30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第1篇

农作物的繁衍、生长与自然界的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其中包括大气温度湿度、土壤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条件、CO2浓度、水分及其他养分等。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传统农业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农副产品生产与流通进行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与控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智慧农业随之产生。

一、何谓智慧农业

所谓的智慧农业,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项高新技术。智慧农业系统覆盖了从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参数的采集,到利用知识推理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参数分析,最终通过农业专家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的整个生产管理链。

发展智慧农业的最终目的是增产增收、节约资源、作物多样化、保障安全。并在保持水土平衡、调节气候、改善地理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使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农业生产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智慧农业的核心实质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以进行远程监控生产环境。将采集的参数信息进行数字化和转化后,实时传输网络进行汇总整合,利用农业专家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云计算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自动开启或者关闭。

(一)如何“精确”把关

很多地方在每年的春天,需要提前在大棚内进行水稻育秧,水稻育秧对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灌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过农民长期积累的经验来操作。不仅工作效率低,精确度也不够。水稻育秧大棚监控及智能控制系统是通过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CO2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如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同时在温室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视频信号。通过传感器对大棚环境指标各项数据的采集,统一集中到数据存储平台,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每个温室大棚的环境情况,二是可以通过高清视频查看秧苗的具体发育情况,三是可以通过阈值设置,实现自动通风、光照、灌溉等自动化管理。这样用户能通过终端,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况、查看现场温湿度等数据和控制远程智能调节指定设备,在家里或外出游玩也同样能够知道稻子的嫩芽的生长情况。

1.温室环境实时监控

通过终端远程查看温室的实时环境数据,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等。远程实时查看温室监控视频,并可以保存录像文件。温室环境报警记录及时提醒,用户可直接处理报警,系统记录处理信息,可以远程控制温室设备。远程、自动化控制温室内环境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如自动灌溉系统、风机等。农民可以直观查看温室环境数据的实时曲线图,及时掌握温室农作物生长环境。

2. 智能报警系统

系统可以灵活的设置各个温室不同环境参数的上下值。一旦超出设定值,系统可以根据配置,通过终端提醒相应管理者。可以根据报警记录查看关联的温室设备,更加及时、快速远程控制温室设备,高效处理温室环境问题。可及时发现不正常状态设备,通过终端提醒管理者,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3.远程自动控制

系统通过先进的远程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让用户远程控制温室设备。提供客户终端,客户可以通过终端在任意地点远程控制温室的所有设备。例如施肥、灌溉、通风等。

(二)智慧农业能带来什么

举例说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生产方面产生的功能效应。某县农民发现某种农产品非常畅销,于是蜂拥而上,第二年该农产品产量大增,可是大量滞销,给农民不但没有带来利益,反而带来大量经济损失。真的是产品过剩吗?显然不是,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农民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只能依靠流通环节的中间商,中间商为了谋求最大利益,牺牲的当然是农民的利益。

使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破地域空间限制,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农产品卖出难问题。

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电子商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的24小时无间隔的商业运作等,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的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准确性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和农户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

3.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化。

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业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从而保证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5.方便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业电子商务将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农户了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向深入。

二、农副产品电子商务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B2B(Business To Business),是指互联网市场领域中的一种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Business Development)。

B2C(Business-to-Customer),是商家对顾客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B2C即企业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支付。由于这种模式节省了客户和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特别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这种模式可以为其节省宝贵的时间。

C2C是电子商务的专业用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

O2O即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

随着业务领域的拓展,商务模式不断地创新发展,现在B2C加O2O模式也很流行。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核心关键技术

1.EDI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在工商业界中的应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当前电子商务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EDI应用于万维网,EDI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拓展。标准化EDI技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开发EDI网络应用中,无需改变现行标准,只需扩充标准。

2.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系统安全运行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利用密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报文鉴别技术、防火墙技术、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病毒防御等技术,在保证传输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同时,可以完成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防止交易中的抵赖行为发生。

3.电子支付技术

电子支付,顾名思义是指参加电子商务活动的一方向另一方付款的过程。电子支付包括电子现金、电子信用卡和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客户通过计算机终端的浏览器访问商家的Web服务器信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订购,然后通过电子支付方式与商家进行结算。

4.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管理信息的工具,数据库技术渗透在企业各种应用中,无处不在。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商务模式,受到了数据库技术全方位的支持,从底层基础数据的存储到上层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数据库技术,其中主要包括Web数据库基本原理、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层访问技术。

三、加速智慧农业工程建设的意义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第2篇

关键词:太阳能干燥 农副产品 现状 展望

能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能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从环境保护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太阳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最引人注目、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可以说,未来全球能源的主流就是太阳能。

太阳能干燥是指利用太阳辐射能、利用太阳能干燥装置进行的干燥作业。具有干燥周期短、干燥效率高、干燥产品品质好等优点。实践证明,太阳能干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发展农村经济,节约常规能源,避免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改变落后的生产加工方式和农民致富都将起积极作用。

我国干燥作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广泛领域,同时也是我国的耗能大户之一,所用能源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2%左右。物料干燥过程造成的污染常常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干燥技术的节能与环保问题十分重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干燥作业能有效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一般农产品要求的干燥温度比较低,大约在40~55℃之间,这正好与太阳能热利用领域中的低温热利用相匹配,这不仅能大大缩短干燥周期,显著提高产品质量,还不会破坏其食品的营养价值。因此应用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太阳能干燥装置的分类

太阳能干燥装置按接受太阳能及能量输入方式来分主要有四种类型:温室型、集热器型、集热器――温室型和整体式。此外,根据热空气的流动方式,我们还可以把太阳能干燥装置分为自然循环式和强制循环式。

1.1 温室型太阳能干燥器

温室型干燥器的结构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相似,温室即为干燥室,待干物料置于温室内,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温室内的空气被加热升温,物料脱去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温室型干燥器一般都设有排风装置,排去含湿量大的空气,缩短物料的干燥周期。由于这种干燥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在山西、河北、北京、广东等地的农村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山西省,建成了10多座这种类型的干燥器,面积超过1000m2,用于干燥红枣、黄花菜、棉花等。

1.2 集热器型太阳能干燥器

集热器型干燥器是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与干燥室组合而成的干燥装置,这种干燥器利用集热器把空气加热到60~70℃,然后通入干燥室,物料在干燥室内实现对流热质交换过程,达到干燥的目的。干燥器一般设计为主动式,用风机鼓风以增强对流换热效果。这种干燥器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可以根据物料的干燥特性调节热风的温度;②物料在干燥室内分层放置,单位面积能容纳的物料多;③强化对流换热,干燥效果更好;④适合不能受阳光直接曝晒的物料干燥,如鹿茸、啤酒花、切片黄芪、木材、橡胶等。

1.3 集热器――温室型干燥器

温室型太阳能干燥器结构简单、效率较高,缺点是温升较小,在干燥含水率高的物料时(如蔬菜、水果等),温室型干燥器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物料干燥至安全含水率以下。为增加能量以保证物料的干燥质量,在温室外增加一部分集热器,就组成了集热器一温室型太阳能干燥装置。物料一方面直接吸收透过玻璃盖层的太阳辐射,另一方面又受到来自空气集热器的热风冲刷,以辐射和对流换热方式加热物料,适用于干燥那些含水率较高、要求干燥温度较高的物料。

1.4 整体式太阳能干燥器

整体式太阳能干燥器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与干燥室两者合并成为一个整体。装有物料的料盘排列在干燥室内,物料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起吸热板的作用,空气则由于温室效应而被加热。干燥室内安装轴流风机,使空气在两列干燥室中不断循环,并上下穿透物料层,使物料表面增加与热空气接触的机会。在整体式太阳能干燥器内,辐射换热与对流换热同时起作用,干燥过程得以强化。吸收了水分的湿空气从排气管排出,通过控制阀门,还可以使部分热空气随进气口补充的新鲜空气回流,再次进入干燥室减少排气热损失。

2 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的优势

(1)节省燃料;

(2)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缩短产品的干燥周期;

(4)提高产品的质量;

(5)提高优质产品成品率;

(6)投资少,回收期短。3国外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的研究现状

利用太阳能干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展开,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太阳能干燥的推广应用大部分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如南非、乌干达、菲律宾、泰国、印度、孟加拉国及中国等。泰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推广使用一种太阳能干燥器烘干谷物,在非收获季节,还可以用于干燥胡椒、辣椒、咖啡豆、小虾等,全年都可利用。印度研制了太阳能与烟气联合的谷物干燥机,日干燥能力为650~1000kg,也有每小时干燥能力为375kg的太阳能谷物干燥机;还有用于干燥胡椒的太阳能干燥房,效果很好。此外,印度在烟草和马铃薯等农作物方面,也在推广太阳能干燥。印度尼西亚的太阳能干燥多数为温室型,也有用木屑作燃料加热水作辅助能源的组合干燥装置,干燥对象主要是谷物等农作物。

据相关资料报道,国外已建成一批采光面积超过500m2的大型太阳能干燥器,其中美国4座、印度2座、阿根廷1座,这标志着太阳能干燥在世界上已经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由于全球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十年来太阳能干燥技术的应用有较大的发展。国际太阳能干燥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太阳能干燥对象以谷物、烟草、水果等农副产品为主,其次是木材。

(2)太阳能干燥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太阳能干燥装置的热效率和降低成本。

(3)注重实用性,尽量使用廉价材料。例如以干沙做吸热体,用塑料薄膜做透光材料。

(4)许多国家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都有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例如在瑞典对节能干燥技术有15%的财政资助。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对太阳能干燥实行免税、减税、补贴、无息或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

4 国内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的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常规能源日益紧缺和人们充分利用新能源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通过大量投入,把太阳能干燥与利用列入我国科技攻关计划,使该项研究发展较快,除了开展如杂粮类、果品类、蔬菜类以及木材的太阳能干燥试验和应用研究,

还进行了如中草药、茶叶、鲜花植物叶片、食品(如鱼、腊肠等)、天然橡胶、污泥等物质的干燥工艺的研究和干燥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并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有的已经将这些新技术投放市场,进入了技术应用的推广阶段,取得了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从太阳能干燥装置的规模而言,我国的太阳能干燥装置多数是采光面在200m2以下的中小型,尤其以小型居多。目前已知最大的太阳能干燥装置是采光面积为650m2太阳能腊味干燥装置,其次是620m2大型太阳能干燥示范装置,以及采光面积为500m2的湖南省东连县糖果厂的太阳能干燥装置。

我国有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约有2/3的国土年辐射时间超220小时,年辐射总量超过5000MJ/m2。全年照射到我国的太阳能相当于目前全年的煤、石油、天然气和各种柴草等全部常规能源所提供能量的2000多倍。近20年来,中国太阳能干燥的应用研究和其他太阳能热利用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小试到较完善生产试验而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各种类型的太阳能干燥装N200多座,总采光面积近20000m2。太阳能干燥已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干燥作业。在这些项目中获得科研成果奖的有11项,其中获部级科学进步奖2项,获省、部级和中国科学院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和贡献奖7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前景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之一,农产品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各地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纷纷将本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前景的农产品作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从而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品干燥是产品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采用常规能源干燥农产品,投资大,需消耗大量能源,以致农产品成本增高,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采用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能节约常规能源,避免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改变落后的生产加工方式。因此我国应用太阳能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第3篇

国家有关部门对农作物加工业具体产品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布局是以种植业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为导向,突出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产品的加工。

粮食类产品加工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是搞好稻谷、小麦、玉米和薯类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基础原料产品质量,实现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加快粮食产品向食品制造业的延伸。

稻谷加工。目前,我国稻谷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方式传统落后,深度开发不够,90%的稻谷在农村加工,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今后要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做文章,着重发展优质稻谷精加工,重视加工过程的精碾、调质、成品整理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开发米糠等副产品制油等多种用途,向高出米率、精米、特种米(包括胚芽精米、营养强化米、蒸谷米及其他专用米)、碎米深加工(包括米粉类制品)、大米添加剂(上光剂、增香剂等)及稻壳、米糠综合利用5类系列产品方向发展扶持合理规模企业发展。在加工企业的布局上,要以国家商品稻谷基地为依托,实行产地就近加工。

小麦加工。目前,我国小麦制粉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太大,但总体装备水平与国外有差距,面粉加工品种单一,加工能力过剩,优质专用粉生产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面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今后5~10年,小麦制粉行业应对现有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从专用小麦种植到加工的产业化经营,对出粉率低、能耗高的小型面粉厂适当控制发展,避免盲目引进国外加工设备。要在提高总出粉率、好粉出粉率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专用面粉,开发冷冻面团、营养强化面粉及特殊人群适用的专用面粉等,推进面制主食品的工业化。

玉米加工。我国的玉米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仅占产量的20%左右,普遍用作口粮和饲料,深度加工只占产量的9%。今后要加大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等新品种的培育与开发力度,开发多样化的玉米食品和多用途的工业原料;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淀粉、玉米粉、玉米浆、玉米蛋白粉、纤维渣或玉米皮及胚芽等产品。要在玉米淀粉的深度开发利用方面做文章,生产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玉米饲料加工要向专用化、特种化、保健化和颗粒化方向发展。在布局上,重点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玉米主产区择优扶持和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玉米加工企业。

薯类加工。薯类是比较经济的淀粉原料之一,也是许多工业产品的中间原料。近年来,薯类用作口粮越来越少,除加工成薯干、淀粉、粉条等传统产品外,还进一步开发了淀粉及其衍生物、淀粉糖、有机酸、氨基酸以及化工原料等产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薯类加工量的比例只有15%左右,加工深度不够,今后要向深度开发进军。加大薯类深加工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开发力度,加工薯类淀粉、变性淀粉、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复合薯片和速冻薯条等产品,实现多次加工转化增值。

棉花加工。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棉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对高档棉纺织品的需求增加更快。长绒棉的加工仍沿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棉花质量下降,急需加以改善和提高。

油料加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食用油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内自给不足,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油料加工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油料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加工设备利用率不高,产品加工档次较低。今后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实现油料资源的合理利用。油脂加工方面:继续推广浸出法制油。进行油料膨化、浸出制油工艺与设备产业化开发;研究高含量油料直接浸出、低温脱溶等工艺与设备的系统化和规模化;加速物理精炼技术与设备国产化,开发功能性食品专用油系列产品;研究油脂加工副产物和食品添加剂产品技术。

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方面。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油脂饼粕质量对植物蛋白的影响,研究植物蛋白生产技术,开发大豆、花生的功能性植物蛋白产品;应用棉籽、菜籽饼粕脱毒技术,生产饲用和食用蛋白产品;开发蛋白生产的超滤、低温冷冻真空干燥技术和装备;加速组织蛋白、分离蛋白的产业化开发。

油料加工。油料加工企业的布局要在油菜籽、花生和大豆等的集中产区,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加工档次低的小型加工企业,培植一批技术先进、产品品牌质量优良、综合利用程度高的大中型油料加工企业。控制非油料主产区油料加工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传统蛋白制品的现代化生产和新兴蛋白制品的开发。在大豆主产区或主要销区改造一批大豆加工企业,改进设施设备,提高科技含量。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第4篇

此次座谈会的任务是总结今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思路及具体任务。下面我谈四方面意见。

一、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年来,在各参与单位和行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定期报告持续监测行业运行状态,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首先,对农产品加工11大类行业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反映行业的运行状况,为各省级主管部门掌握行业运行态势,指导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其次,对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制造、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蛋品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蜂产品加工等6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第一季度、半年度和三季度监测,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分析与研判,形成定期报告16篇。上述6个重点行业占农副、食品、饮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的比重为37%,而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占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达到52%以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6个重点行业的监测大体反映了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类加工业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首次编制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分析报告(2011年)》,对2003~2010年历史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了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信息,也为今后深入进行行业发展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专题报告及时预警行业重大问题,引起一定反响。2011年以来,针对行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形成专题报告8份,以农业部信息、部长专报等形式及时向农业部领导及相关司局反映。其中,《国际对冲基金利用炒作食品安全事件沽空我国领军食品企业现象应引起关注》和《我国肉类加工能力过剩、外资介入过深,行业潜在风险加大》两篇专题报告得到高鸿宾副部长批示。同时,通过网络等途径对外预警信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并引起了一定反响。如的《我国小麦粉加工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被新华网、新浪等多家知名网络媒体相继转载,并被农民日报头版刊登,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工作动态形式编发的《蜂蜜新国标引争议》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蜂蜜国标的修订工作;在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上《关注多菌灵农残超标》,呼吁企业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避免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工作规范逐步健全,为监测预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分析报告编制方面,形成了定期运行报告和不定期专题报告相结合的工作制度。今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正式开展了季报、半年报、年报的监测分析工作,逐步探索出了较为规范的报告框架和基本格式,对各部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监测分析报告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业总体情况及特点。同时,针对行业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专题报告与预警信息。在行业监测分工方面,初步建立了技术专家、经济专家、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四方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技术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编写报告初稿;经济专家从市场、贸易等角度补充分析,完善报告内容;行业协会从把握运行特点和态势方面提出建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加工处综合政府职能、宏观政策等内容,修改并确定终稿。为提高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质量,建立了专家会商制度。今年年中,邀请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企业等方面的专家针对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热点问题、突发事件进行了多次研讨会商,确保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四是专家队伍不断壮大,涵盖面扩展、互补性增强。通过一年多的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工作积累,初步组成了一支综合性的专家队伍,总人数近100人。专家来源广泛,既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有肉研中心、北京蔬菜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还有罐头、肉类、饮料等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典型企业的企业家代表。队伍结构合理,既有科研领域的技术专家,也有经济领域的行业专家,还有从事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管理人员。其中,三分之一直接参与监测报告的起草与撰写,三分之二参与报告研讨会商,形成了核心专家与专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五是数据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数据定时更新、功能不断优化。通过和国家统计局、轻工业协会以及部分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汇总工作常态化。目前,按月度采集农产品加工业各项指标数据,并建立了包括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员数量等核心指标的数据库,定期为省级主管部门、有关专家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为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设计开发了农产品加工业数据分析系统;通过不断地优化系统结构,实现了数据汇总、查询、分析等功能。

总体来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多关注,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加强与改进。

一是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参与单位和专家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各单位和专家的优势;监测分析报告的会商机制也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定期会商的制度,团队内部专家之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够,导致对热点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是预警信息发现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技术专家以完成定期监测分析报告为主。在主动跟踪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及时预警潜在问题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第一手数据资料缺乏。目前,监测报告的数据来源以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为主,由于数据口径过于宽泛,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准确反映某一行业的状况。同时,专家参与相关行业会议和调研的次数有限,对第一手数据的掌握较少,使得目前的监测报告仅停留在对现有数据的分析上,缺乏对行业深层次问题的挖掘。

四是报告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待增强。由于国家统计局每月的数据较晚,监测报告对行业动态的把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对行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反映较少,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待改进。此外,还缺乏对国家出台的农产品加工业相关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任务

今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要继续贯彻“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的原则,围绕监测数据汇总与分析研判相结合、决策参考与行业引导相并重的工作目标,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分区域、分品种对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及时预警信息,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热点难点突出问题。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专家要加强行业调研,积极参加相关行业的会议,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反映产业发展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侧重反映产业发展的共同需求和共同难题,对行业提出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要加强行业重点企业的调研,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建议并形成专题报告。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要加强监测分析报告会商机制,形成定期会商和针对突发问题会商的制度,促进行业内技术专家、经济专家与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健全热点问题的发现机制,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定期提醒专家关注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专家参与调研及行业会议的成果及时与团队共享,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工作动态也要及时发给专家;建立培训机制,加快专家知识更新、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提高专家的相关工作能力。

三是利用研发体系进行布点,加强企业信息采集与监测。将预警工作与研发体系建设相结合,利用研发体系的监测点,收集农产品加工数据。在全国选择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地区,定期监测分析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主要行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区域内行业突发事件;选择一批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定期监测企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行业重点企业的突况与热点问题,进一步丰富数据库。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第5篇

关键词:农副产品 流通体系 可持续发展 产销一体化

引言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新型流通格局,但在流通主体、组织规划、物流技术、信息畅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实现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调控力度,实行产销一体化模式,建立信息平台,建成农副产品流通数据库,实现三农的增收,确保流通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现代流通体系是大宗农副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对大宗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渠道丰富,层次多样,类别繁多,主体广大的新型格局,但在实际的流通体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流通主体组织缺乏、规划缺失、方式落后的问题

农副产品的流通主体多为中小型企业或农村合作组织,批量小,规模小,流动大,多而分散是其主要特点,流通的主体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农村合作组织虽然数量较大,但规模偏小,实力较弱,覆盖面窄。各省市的农副产品协会多为指导农业生产,真正进行组织流通的很少,农民也很难直接进入销售市场,因此农民在农副产品的流通上没发挥出积极作用,各省市农副产品协会的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

流通主体组织缺乏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批发市场的规划缺失,目前,各省市的批发市场缺乏统一的规划,虽然陆续建成了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基地,例如北京的新发地、岳各庄等。但是批发市场内的布局缺失,经营农副产品的商户和品种过多,经营不规范,甚至出现无照经营,无摊位经营等情况,这些都无法确保农副产品的食品安全。

流通主体组织的缺乏与规划的缺失,间接导致了农副产品经营方式的落后,发达国家的农副产品销售多以超市为主,能占据全部销售量的70%-90%,而我国只有东部沿海地区以这种销售终端为主,其他欠发达地区还是依靠传统的流通销售方式,连锁经营的方式也发展缓慢,只占农副产品全部交易量的10%。

(二)冷链物流与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的问题

我国生鲜农副产品在流通等环节的损失在25%,而发达国家只有5%,高额的流通损失主要在于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与基础设置配套的严重滞后。近年来,批发市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物流中心不断完善,从设备设施到人员素质都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显落后,主要体现在网店少,物流体系不协调。我国自然村落较多,难以形成大面积商圈,造成了物流成本的提高。再有就是缺少大型冷藏设备,存储设施落后,物流标准较低,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保鲜条件差,冷链物流与保鲜物流等先进技术使用欠缺,造成了丰产不能丰收的现象。

(三)信息传递不畅通与电子商务人才欠缺的问题

农副产品在我国广大地区流通的特点是,交易频率高,交易规模小,现金结算为主,大部分的农副产品交易采用现货交易的形式。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的网络信息建设欠缺,信息平台缺失,并且缺少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据统计,七成农民不知道生产后的农农副产品出路在哪里,大量蔬菜水果烂在田间地头的现象时有报道,由此可见,我国大宗农副产品的信息体系还很不健全。

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的改进措施

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中的问题不少,在现有基础上查疏补漏是关键,减少农副产品的流通损失,提高农副产品的交易效率,是改进流通体系建设时应重点考虑的。

(一)多元化流通主体与提高流通现代化的改进措施

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流通主体,逐步提高参与企业和市场组织的程度,改造农副产品现有的流通形式,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把现有的中小型企业或者农村合作组织,实行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并且加大推进流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国家管理,企业控股,面向广大农村的市场经济实体。将农村合作组织培养成当地的新型企业,大力发展以企业加工为根本,以配送中心为依托,以商品流通组织为基础,并且培养农户积极参与的新型模式,既“加工-配送-流通-农户”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使流通的主体在农副产品的现代流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大力发展多元化流通主体的同时,还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改造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疫系统和仓储运输设备,这将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农副产品批发网络,并且能够形成一定的准入制度,可以参考各行业现行的经纪人准入标准,实行年度考核,不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化的农业流通需求。

流通主体的改进更加有利于农副产品流通方式的改进,可大力推广信誉好,速度快,科学化强的连锁企业经营,推动连锁超市或便利店的大力发展,形成超市、专卖、连锁的一体化现代流通方式,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与连锁企业进行一对一的链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减低运输成本。并可以重点推出订单业务,提前进行销售预定,建设可以统一采购、集中送货的物流体系,以城市为中心,依托县乡的产品资源,形成农副产品的现代化流通格局。

(二)物流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合理规划的改进措施

现代的物流体系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保障与支持,从包装、运输、流通、搬运到实时的信息处理与采集,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减少农副产品的损耗势在必行。同时要进行流通体系的标准化研究,确保规范统一的流通规则,对农副产品的流通程序实时监控,提高生产、销售、供应等环节的效率,形成竞争优势。在发展物流技术的同时,应配合农村的交通规划,合理进行路网设计,建立物流基地,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的流通运输条件,拓宽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

(三)信息平台与流通数据库建立的改进措施

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建立完善的农副产品信息平台,进行市场信息的实时交换,广泛建立流通数据库已经变得可以操作和实施。信息平台的建立要以服务农村为根本,整合农村的机器、人力、天气、市场等全方位的信息,并通过涉农网站,鼓励第三方进行流通资源的整合,形成三方的交易平台,使农民、企业、信息平台都从中受益。并可依托当地政府进行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建设,可实行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完善多种在线交易,形成电子商务的农副产品销售平台。

实现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流通体系改进措施的提出,是为了减少损耗,提高流通效率,而要实现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法规建设,调控力度,销售模式,农民创收等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强法规建设保障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在农副产品的流通体系法规建设中,首先要加强食品安全的法规建设,从法律建设到市场监督,确保把食品的安全放在首位,尤其是在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保障问题;其次是建立相关的垄断制度,避免“蒜你狠,姜你军”这类问题的出现;再次是建立应急储备机制,确实保障农副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最后是加大惩戒力度和监督管理,对于失信的企业要从严从重处罚,大力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加大对农副产品市场的监管,防止农副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使流通体系得到合理合法的保障。

(二)加大调控力度促进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在农副产品的物流体系中,重点在于产销的平衡与产品价格的稳定,针对农副产品经常出现的“一年多,一年少”现象,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2013年世界粮食总体平稳,全球谷物产量将创新高,在全球谷物库存得到补充的同时,将导致新一季谷物价格下跌”。遇到产品丰收,可通过产品储备机制进行调控,努力实现产销一体化,让农户受益,为流通体系打下基础,既要减少流通成本,缩短产销距离,又要避免垄断市场出现,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的行为,通过调控力度的加大,稳定流通体系的市场谈判能力,提高流通体系的规模。

(三)提升销售模式利于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农副产品的销售要争取实现产销一体化的形式,产销一体化即可减少中间环节,又可减少经营风险。首先,产销一体避免了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分离,减少了多余的环节,生产后直接销售,随时生产随时销售,减少了农副产品制假售假现象的出现,并使生产目的明确,销售渠道畅通。其次,产销一体避免了经营风险,一体化的销售模式有利于抑制市场价格的波动,确保市场供应,使农民与流通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例如,黑龙江省的望奎县,在2010年就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经营,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使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标准生产与品牌延伸,带动了流通企业的生产链条,实现了增收的目标,望奎县的黄麻子、土豆、白芸豆、瓜菜等产品,通过产品经销公司的牵动,顺畅打入国际市场,而且黄麻子、土豆等产品还销往全国10个省,40余个市县。销售模式的一体化让流通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使流通体系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农民创收实现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实行产销一体化的根本目标,还是在于促进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农民的积极性直接导致现代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应将促进农民创收放在现代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首。“十”后,三农的增收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在2020年前如何较大程度的提高三农收入,也是重大的国家课题。

实现三农的增收,首先在于提高农业合作组织的改造,使农业合作组织充分服务于农。建议直接进行农民与连锁超市的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减低流通成本,使消费者、连锁超市、农民都可实现增收的目标。其次提高农业的直接补贴,继续扩大农业补贴的范围,逐步取消特产税,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加大农村医疗保障,使农民的收入多元化。最后是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村现代化机械的使用效率,提高农村网络信息的普及化,确保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现代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可持续的农副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可有效提高产品流通,增加三农收入,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化流通主体,现代物流技术的研究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改进措施得以完善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加大调控力度,提升销售模式,促进农民创收,实现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8)

2.孟雷.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1

3.石树文.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四个重点[J].商业研究,2010.6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第6篇

一、加快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是时代的要求

(一)节场格局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主动参与竞争,创出品牌,赢得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目前,我国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大部分呈上升态势,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低迷,具有买方主导市场的明显特征。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国人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产品消费已进入讲营养、讲安全的新阶段,品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即农产品供给与多样化、优质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和启动点,首先不是“产”,而是“销”。若创不出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产品和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从注册情况来看,有品牌的农产品在全国食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为此,必须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经营理论,通过运用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积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使农产品的价值更好的得以实现。

(二)国际竞争态势日益激烈,迫切要求我们立足商标,狠治软肋,积极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伴随世界贸易组织而来的贸易自由化趋向,对中国农业既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入世后的农产品竞争也必然是品牌的竞争。在国际市场,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就无竞争优势。面对入世后的市场,我国要重点、集约化地发展优势品牌,用商标来保护农户,用商标来扩大市场份额,用商标来启动名牌的创立,从而带动整个农业经济,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三)农副产品中蕴合的丰富无形资产,亟待我们加强商标的挖掘、管理和保护,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土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人文底蕴和历史传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祖祖辈辈的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发现、孕育、培植和发展了一大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品质特色的农副产品,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农业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产,它们同样凝结了人们的劳动和智慧,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要使农副产品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广大农民更好地实现增收,就必须要重视对其无形资产的挖掘、开发和保护,使其保值增值。科学配置农业商标无形资产,用各种先进的交易方式灵活经营农业商标无形资产,追求农业商标无形资产价值的最大化,从而达到实现涉农企业或农户个人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实施商标兴农战略,是缓解“三农”难题、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就是促进农业增长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集约化程度。因为好的农副产品只有被市场接受,得到消费者认可,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加强农副产品商标的创立、保护和发展,就能以商标为载体,架起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将农副产品的质量、特色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提高销售量,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走上“商标兴农、商标富农”的发展道路。因此农业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副产品商标的参与。

大量事实证明,通过得当的运作,农副产品商标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多创造和培育一些优质的农副产品商标,就能为我国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多积累资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效缓解“三农”难题。

二、加快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副产品商标注册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始为自己的产品申请注册商标,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和使用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有差距,与世界同行业相比差距更大。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把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通盘考虑,全面规划,积极推进。

(一)合理选择商标

好的商标名称能为产品和企业增添光彩,对提高品牌认知度、扩大农副产品销售起着重要作用。商标设计不单纯是一般工艺美术问题,不能只追求商标的美观与实用,同时要严密地考虑设计的合法性、使用后的法律后果及其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中国商标法规定,商标应当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除此之外,其他形式都不能作为中国商标构成要素。需要注意的是,有两种情况不能注册为商标:其一,农副产品的通用名称不能注册为商标,如“蜜橘”、“茶叶”就不能注册为商标;其二,直接表示指定农产品的品种特征、特性的商标不能注册,如“旱、优、杂、抗”就不能作为商标。

农副产品商标设计是与农副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密切相关的。一般在农副产品商标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地域、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一些著名的农业企业对农副产品商标名称的命名十分重视,还提出了商标命名的若干步骤,其中包括:(1)作“联想试验”,以判断商标名称是否易于发音;(2)作“记忆试验”,以判断商标名称是否易于记忆;(3)作“喜好试验”,以判断商标名称是否能获得消赘者的喜好等。总的来说,好的农副产品商标应当寓意鲜明、易懂、易记、朗朗上口。

(二)及时注册商标

商标只有通过注册转化为商标权后才享有专用权和独占权。适时注册农副产品商标,既能给消费者提供认牌选购的机会,也有利于使名、优、特、新农副产品获得商标法律保护,成为农业产业先锋。

农副产品商标注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副产品普通商品商标的注册。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普通的商品商标注册人既可是法人,也可是自然人,对注册人类型基本无限制,其注册审查只须符合《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即可。另一方面是农副产品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注册,其注册审查不但要符合《商标法》规定,还必须符合相应的专门条例,通过申请、审查、保护等程序。在注册农副产品证

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时,还应注意结合自身经营模式、产品特点、商标特性,合理选择注册模式。

(三)积极经营商标

据推算,我国现有商标的农副产品15000件左右,其中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却寥寥无几。为此,必须尽快扭转“重注册、轻经营”的认识误区,高度重视农副产品商标的使用、开发、营销和管理,充分发挥商标的“名牌效应”。一是要大胆使用农副产品商标。二是要开展有效的广告宣传。由于农副产品一般都较为专业化,产值和利润不高,相关的广告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出广告投入与产生效应的最佳结合点,用最小的支出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实施扶持政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最大的利益群体,但同时又是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又是中国最弱势的产业。近年来,尽管对农民收入也采取了直接或间接支持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及从国内实际情况看,支持力度还相差甚远。加入WTO后,国外优质农副产品会对国内造成更大;中击,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在当前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政府支农力度,优化农副产品商标工作外部环境。一是要提高农副产品商标认识。各级政府尤其是农业管理部门,要把发展农副产品商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认真规划,精心组织,明确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商标注册和运作,准确把握本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商标的定位,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牌。二是制定扶农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税收扶持和信贷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农副产品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抓好产后商品化处理,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大宗特色农产品,建立和健全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在农副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服务、跨地区之间流通、技术合作、招商引资上服务到位,促进农副产品商标品牌的健康成长。四是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积极进行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大力扶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农民股份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引导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走联合与合作的发展道路,使所有成员形成一个利益整体,平等有序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为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五)加强商标保护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第7篇

1.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网络营销理念问题

1.1农副产品企业缺乏个性化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通常被视为大宗农业产品,这使得农副产品企业通常采取销售大路货的一般化策略来定位其网络营销理念。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普通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消费品味日益提升,并且在其作出选择何厂家及何种农副产品决策的具体消费行为中注入更多的个人化情感的因素。农副产品销售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特征日益明显将使得坚守传统无差异化营销理念的农副产品企业的销售渠道趋于不畅通状态。坚持无差异化营销理念的农副产品企业不愿意为满足个性化产品需求而投入必要营销成本的运营思路将使得该类企业的市场份额日益被压缩,从而陷入个性化农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和市场份额萎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1.2实施传统营销模式的农副产品企业缺乏精确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企业的传统营销策略的制定主要基于对其目标客户群的销售预调研和销售完成后的回访等方式来实现。这种消费者消费信息的调查获取方式对消费者的配合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对农副产品企业提出了大幅投入调研资金的较高要求。这使得农副产品企业为有效落实其非精确营销模式而需支付高企的营销成本和大量的调研人员的经历投入,从而大幅抬升了企业营销系统的运作成本且降低其运作效能。再者,农副产品企业需要依赖于消费者的历史消费信息来估算出消费者的未来消费行为。但由于农副产品市场的影响因素众多,在营销预测技术上的投入并不能保障企业必然获得相应报酬,从而导致其营销策略具有较高风险性。

2.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运营资源整合问题

2.1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将诱发水平结构性冲突。

农副产品市场内的竞争存在着农副产品企业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由于农副产品企业的网络化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目标要求其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企业之间展开密切配合可实现。但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渠道系统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实现本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采取诸如窜货和代销竞争对手产品等损害渠道整体利益的行动,从而导致农副产品企业陷入渠道系统内部纷争的困境。

2.2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将导致渠道系统暴露出复杂结构性冲突。

为促进产品销售,多数农副产品企业并不排斥使用较为复杂的营销渠道结构设计方案。但复杂营销渠道将诱发渠道内部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不便的问题。这使得农副产品渠道系统成员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活动存在不透明性问题,由此产生的渠道成员企业之间围绕争夺有限客户资源而产生交叉利益冲突及围绕渠道定价权问题产生定价主导权的利益冲突。

3.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信息平台问题

3.1农副产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低下。

我国农副产品企业多来自于偏远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成为制约农副产品企业开展产品网络营销业务的关键。许多农户对网络市场不熟悉,缺乏相关技术和能力,不会使用网络推广这种成本低和速度快的手段,从而失去互联网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低下的现状使得农副产品企业缺乏准确把握外部农副产品需求市场信息的能力。这使得企业在面临着布局其产品结构设计和作出安排农副产品产量投入规模等方面的决策时缺乏可信的市场需求依据,最终导致农副产品企业陷入供销失衡的市场困境中。

3.2农副产品企业缺乏与外部企业联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多数农副产品企业的运营规模相对有限,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精准把握,亦不能以较低的成本将其市场营销活动延展到较远的都市地区。这严重制约了农副产品企业依据农副产品市场规律来拓展其营销业务规模的能力。

二、微时代农副产品网络营销优化策略

1.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网络营销理念重构

1.1农副产品企业可展开针对目标客户群的情感营销理念。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得农副产品企业客户群的信息获取呈现碎片化特征,农副产品客户群的消费行为具有更强的自由度。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充分借助微博及微信等社会化媒介工具来掌控面向终端市场的营销话语权,主动引导消费者关注本企业产品。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借助微时代提供的微平台来实施以本企业农副产品为主题的网络营销事件策划。通过粉丝推介和大V微博所带来的名人效应等渠道来将本企业的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方案推演到网络世界的各个层面。由于微时代环境下的网络参与者对于特定的网络营销事件的关注度呈现指数级别的下降态势,农副产品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微博和微信推介岗位,以准确把握企业的目标客户群的兴趣变动趋势,持续设计和推广本企业精心设计的微博营销事件。

1.2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实施针对目标客户群的精确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企业可通过分析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所提供的客户大数据信息,从中找寻出企业潜在客户群体的真实消费行为特征,并据此来确认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在完成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后,农副产品企业可以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来制定其社交媒体营销战略,通过品牌推介和产品营销等具体策略来将企业的潜在客户群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者群体。

2.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营销资源重构策略

2.1农副产品企业应当事先线上与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

农副产品企业应当挑出传统营销模式对线下营销资源的过度重视的局限性,转而建立其线上营销资源和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一体化营销策略。农副产品的线上到线下(OnlineToOffline)营销模式是指农副产品企业将线下的生产与营销等实物资源与线上的虚拟营销资源相结合,使得互联网络成为企业线下营销系统的交易前台,从而达到在企业营销机构组织机能与网络营销业务之间实现二者的无缝链接目标。与传统营销机构的运营资源组织模式相比较,农副产品企业的线上与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增进消费者发现本企业产品竞争优势的机会,使得消费者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来获取性价比更高的农副产品,进而提升农副产品营销系统的运营资源配置效率。

2.2农副产品企业可实施整合营销策略,以将其各在线营销平台资源整合为一体。

农副产品企业的网络营销要点在于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为核心,打通包括微博和微信信息系统在内的各营销平台资源的流通瓶颈,实现企业内网络营销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共有。农副产品企业的在线营销资源整合行动不应当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当面向全网同行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来实施其网络营销资源整合。农副产品企业可以依托业务较为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本企业的网络营销业务,并借助其较为丰富的客户资源来为本企业的网络营销系统引入可观的客流量。

3.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信息平台建设

3.1农副产品企业应加强基于个性化交际工具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

农副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农副产品企业提供网络化的产品推介服务。农副产品的网络化运营可以突破传统农副产品销售活动所面临的地域限制,有效化解农副产品购销活动中所面临的供销双方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由于农副产品的消费活动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征相匹配,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借助诸如微博和微信等新型互动式交际工具来增强其产品的个性化营销色彩,以新颖的营销形式和互动的营销服务来吸引微博和微信客户群。微博和微信所提供的互动式营销平台不仅能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且可在客户群中重构农副产品企业亲近消费者的企业形象。

3.2农副产品企业需加强跨平台信息的整合力度。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第8篇

为加快实施新疆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从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型,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提出的对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及另两地区的新疆农副产品入市情况进行调研的要求,新疆调查总队首先联合北京市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调查问卷所设项目和列出52种新疆农副产品为内容,对北京市以下4种对象进行了调查走访:

---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以及经营有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对交易额排名前10位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管委会作了调查,并在每个市场中挑选3家经营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再予以调查。

---经营有新疆农副产品的大型超市以及经营有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对北京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北京物美商业有限公司、北京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等3个经营新疆农副产品的大型超市管委会作了调查,并在每个超市中挑选2家经营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再予以调查。

---新疆驻京的主要办事机构。对7家新疆各地驻北京办事机构作了调查(经济普查名录库中共有20家办事机构,其中4家专营化工机械产品,9家虽经区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协助仍联系不上)。

---北京市政府中涉及农副产品交易的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对北京市发改委、农业局、商务委员会、工商局、地税局、质检局和卫生局等7个部门进行了走访。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新疆农副产品在北京前10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登陆率为60%

20**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北京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有359个,年成交额为900.4亿元,而前10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年成交额达755.7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84%。它们是:京丰岳各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大洋路农副产品市场有限公司、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锦绣大地玉泉路粮油经营有限公司、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盛华宏林粮油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昌平市场服务管理中心和顺鑫石门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调查显示,20**年这10大市场中有6个市场销售了新疆农副产品,由此可见,新疆农副产品在北京农副产品交易额占八成的市场平台上的登陆率为60%。

二、20**年登陆北京的新疆农副产品

20**年登陆北京的新疆农副产品主要有以下26种:香梨、苹果、葡萄 、甜瓜(含哈密瓜、伽师瓜)、杏、葡萄干 、核桃 、红枣 、杏干 、巴丹木 、枸杞 、番茄酱 、葡萄酒;羊肉、风干肉(肠)、鱼 、石榴、瓜脯、蜂产品、番茄红素、辣椒酱、熏衣草精油、果蔬饮料、玫瑰花类、茴香(孜然)、蘑菇。

在本次调查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三大超市中,只出现了前13种产品,说明这13种产品在20**年已置身于北京市社会化的市场平台中。而在所调查的7 家新疆各类驻京办事机构中,20**年不仅有前13种产品的销售,而且也分别出现了后13种产品的销售。可见后13种产品登陆于北京是依靠新疆各类驻京办事机构的自荐自销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从拓展产品销路的角度来看,新疆在北京设置主要农副产品专营或综合直销机构是一个很奏效的措施。

三、本次调查的市场和超市能够列出份额的新疆农副产品

前10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6个经营有新疆农副产品的市场中,有1个不能全面掌握本市场内新疆农副产品进货情况,有5个市场填写了20**年购进新疆某种农副产品占同种产品总购进量的比重。为简化起见,现将这5个市场所列产品的比重作一简均,其结果为:葡萄干48%;香梨40.2%;杏干20%;番茄酱16%;核桃10.2%;红枣8.2%;甜瓜6.2%;苹果6%;葡萄0.04%。

再将3个大型超市所列比重作一简均,其结果为:香梨15.6%;甜瓜15%;葡萄干10%;葡萄4.3%;苹果3.5%;杏、核桃、红枣均为0.17%。

通过调查可知,进入北京社会化市场平台的新疆农副产品基本上是干鲜瓜果,其中香梨最受欢迎,葡萄干、甜瓜紧随其后,接下来是苹果、葡萄和杏。此外,新疆葡萄酒品质优良,其名声正逐渐兴起,市场前景看好。

四、各市场、各商家欲增加进货量的新疆农副产品

在调查的5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3大超市中,有6家认为香梨是畅销产品,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4家认为甜瓜畅销,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葡萄干畅销并均欲增加进货;有2家表示苹果畅销,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葡萄畅销,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红枣畅销,并有1家欲增加进货。

在上述市场和超市所调查的21家经营新疆农副产品的商户中,有4家认为葡萄干畅销,并均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香梨畅销,并有5家欲增加进货;有3家认为甜瓜畅销,并有4家欲增加进货;有3家认为番茄酱畅销,并有1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苹果畅销,并有6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红枣畅销,并欲增加进货;有2家认为核桃畅销,并有3家欲增加进货;有1家认为葡萄酒畅销,并欲增加进货。

五、新疆农副产品进入北京的渠道和方式

本次所调查的7个新疆单位驻京办事机构中,有4个是与新疆产地生产方直接联系购进新疆农副产品;有2个是新疆产地的经营专营店,自产自销新疆农副产品;有1个是通过中介机构从新疆购进新疆农副产品。也就是说,这7家驻京办事机构都是以从新疆直接进货的方式为主,只有2家又增加了辅助进货方式,即还从北京农贸市场购进新疆农副产品。

所调查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超市和其中的商户,他们购进新疆农副产品的渠道则是多样化的,包括与新疆生产方直接联系进货、通过中介机构从新疆进货、作为新疆生产方的专营店自产自销、从北京市有关农贸市场进货等方式,这些进货渠道的作用相互之间是不可替代的,各有各的现实必要性和优越性。

六、外阜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的基本手续和要求

北京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商务委员会、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质检局和市卫生局表示,北京欢迎优质且有信誉的外地农副产品进京,政府部门会加强对外地农副产品在京经营的服务力度,对外地农副产品进京入市与本地农副产品一视同仁,没有特殊限制要求。但无论外地还是本地农副产品入市均需符合较严格的质量要求、卫生标准和市场管理规定。

北京市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管委会根据《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北京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北京市工商局关于有形市场的十三项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入市商品备案登记制度的通知》、《市场商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的规定》等法规制度,具体负责对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及经营者的检验、审核,并最终决定其有无入市的资格。

一种农副产品要取得北京市某个市场的销售资格,该市场管委会审查、把关所要求的程序一般为:一是出具产品产地证明。要求提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主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具的基地证明,未经认证的产品由县一级政府出具或委托有关单位出具产地证明;二是出具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以及产品标签、标识。一般由生产基地的经济组织或县一级政府及委托有关单位出具;三是首次进入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办理营业执照,向市场管委会交纳店面摊位费。若是经营食品者要与市场管委会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并遵照产品送检制度,即每年至少一次要接到市场管委会下达的《送检通知书》,将食品送达指定的检测机构,接受品质检测,若食品不合格将被下架停售;同时执行商品进货的备案登记制度,对所经销的商品的进货情况,包括将上述1、2两种证明和供货方的资质证明及进货合同、委托书等内容填写《商品备案登记表》,交市场管委会备案,以使管理部门实施商品责任的全程追溯。

若只是想让产品进场而人不进场,就委托该市场某个经营商户将产品和上述备案所需的证件材料交于该经营商即可。

加工并销售农副产品的企业要取得北京市的经营资格则需要办妥并出具工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经营资质证、进货凭证、产地证明、产品标签和标识、qs证明(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证明)、产品质量合格证、质量检测报告、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进京证。

进京的动物产品企业除了要准备出具上述证件外,首先要经过产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审核和推荐,填写进京动物产品企业申请表交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审核通过后,由北京市农业局予以备案认可。这其中要求动物产品企业具备相应的加工规模(禽类产品企业要求年屠宰量达500万只以上)、其产品为非疫区生产、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并且能够派出检疫员等条件。

若是企业要进入北京某个市场经销产品,要将上述各证件内容备案于该市场管委会,一旦出现问题管理部门一查到底。

七、新疆农副产品进京入市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主要问题有:

1、产品运输成本高。

新疆农副产品运输成本较高,流通环节过多成为市场商户反应最突出的问题。市场商户认为,新疆至北京路途遥远,产品包装费用昂贵,同时产品采购运输销售的物流体系不够完善。

2、货源不稳定、供给缺乏保障限制了新疆农副产品的销售。

有商户反映,在产品旺销的时候反应机制不灵敏,货源弹性不足;产品生长受气候影响大,有时候产品质量缺乏保障。

3、新疆农副产品品种较为单一。

有部分市场商户反映在北京销售的新疆农副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在此次调查表中所列的多数产品在北京市场没有销售。

4、市场门店费、摊位费等费用较高,销售成本大,商户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一定补贴。

5、产品价格过高是市场的普遍共识,而运输成本高、货源不稳定、供给缺乏保障是造成产品高价的综合原因。

6、产品包装简陋。包装的简陋会使消费者产生误解,降低了新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位;不利于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同时也给超市的商品储存、摆放、结算带来不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疆农副产品在超市中的推广,使得超市推广、销售功效未得到完全体现。

7、存在假冒伪劣现象。

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是众多市场商户遇到的一大难题,共有4家市场商户将其列为销售活动的首要障碍。他们认为,假冒伪劣产品破坏了新疆水果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扰乱市场正常经营秩序。

8、缺乏规范的产品标准

超市普遍反映新疆农副产品虽然品质极优,但是产品的分装、规格等级划分都相对随意,未形成严格规范的标准。

建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货源充足,适销对路。建议产品供给方加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益。

2、疏通物流渠道,提高运输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大力发展产品直销店,有效降低运输流通成本。

3、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新疆驻京机构希望政府能够搭建平台,在拓宽销售渠道方面加大对经营者的支持力度。

4、改进包装方法,提高包装质量,使产品既便于贮存,又有利于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5、树立销售新思路。鉴于新疆特色产品种类众多,可以考虑组合成礼包出售,拓展礼品市场。

6、建立可靠信誉和品质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假冒伪劣,从产地源头抑制不合格产品出疆。

7、超市建议严格规范产品标准。

八、当前有利于新疆农副产品进京入市的四个途径

(一)积极申办20**年北京市新疆商品大集。为了给各地名特优产品进入首都市场搭建桥梁,20**年北京市将举办17期外地商品大集,每期都由一处地段繁华、交通便利、有实力的北京大型商场(或商业设施)承办,由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支付场地费,每期一般举办两周。从今年已经成功举办的6期情况来看,现场销售火爆、签约形势喜人,同时还引起了媒体和市民的强烈反应。目前新疆尚未参与,建议新疆有关部门可以与北京市商务委联系举办一期新疆农副产品大集。

(二)参与并不断扩大与北京的农超对接业务。20**年7月,商务部、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是试点城市之一。农超对接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重大变革,是适应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现代流通模式之一。农超对接通过推动超市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优势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提供生产技术、物流配送、市场信息咨询、产品销售等一整套服务,将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地联结起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条,发挥流通带动生产的作用,对于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积极组织此项活动,举办了多次展销会、洽谈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新疆农副产品企业与北京超市多联系,将更多的农副产品介绍给北京市民。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第9篇

关键词:插画艺术;农副产品;包装设计;艺术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种类繁多的农副产品使得市场供应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消费者对于农副产品的选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必需品,而是更加注重购买时农副产品包装所带来的显性和隐性需求,以及整体的消费体验。因此,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方向也有所改变,从最基础的保护商品、准确传递产品销售信息的功能,转变为以用户体验为主的方向。插画艺术与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展现和传递产品的视觉信息,并且为农副产品带来艺术和文化上的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也随之增强。注重顾客在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为农副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带动企业和地方经济带的发展。

一、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现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农副产品的种类非常丰盛,但是中国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长期以来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别的产品包装,无法跟上时代潮流的脚步。导致中国的农副产品品牌大部分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状态,虽然农副产品品质优良却没有一个优秀的包装设计,这是农副产品在市场流通和销售时受到阻碍的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农副业经济的发展和崛起。首先,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对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并不了解,缺乏深刻的认识。资金投入少,精力花费小,致使农副产品包装的做工粗糙,且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性,无法为企业带来品牌信誉上的提升和附加价值。其次,中国的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包装的功能性和设计性严重不足,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现状。最后,中国的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缺乏针对性,不能从每种产品的自身特性出发,在文化元素的选取、色彩应用、字体设计方面也非常不考究,缺少个性和特色,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好感度。同时对于本地人来说,地域特色的认知也会变淡。现在经济发展迅速,外来产品的包装具有特色和文化性,挤占了本地产品的市场,造成本地企业经济的损失[1]。综上所述,改善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已经是势在必行,这是开拓农副产品市场、提升农副产品格调、提高农副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近些年,国内许多企业开始渐渐对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重视起来,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但是我们需要改进和努力的地方依然很多。

二、插画艺术在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作用及意义

农副产品销售是否,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否成功,因为消费者会在看见产品包装设计的第一眼,就在心里对产品的好感度、信任度有了直观判断,所以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在现今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插画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在表现能力上超过了老派的纯文字描述,优秀的插画可以通过画面渲染氛围和表达情感。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充分融入插画艺术,可以更好地展示农副产品的独特个性,使产品的商业性和插画的艺术性完美融合。插画艺术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有着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能够完美契合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在打开农副产品市场的同时,达到求美、怡情、追趣的良好用户体验,增强农产品的特征,提升农副产品的品牌格调,增加文化内涵,提升农副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且为企业带来丰厚的销售利润。(一)增强农副产品的艺术性。插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艺术感的表达形式,其经常与书籍文字搭配使用,起着一定的补充说明和生动形象的作用[2]。插画艺术具有最直观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插画艺术追求移情,也就是创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宣泄,是视觉意念解构重塑的再创造,是创作者灵感和情感的碰撞,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插画艺术,有利于包装设计的创意表达,在插画传递包装信息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感受到美的视觉享受。通过插画艺术性的渲染,高效、迅速地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带给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艺术格调,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凸显农副产品的特质与个性,有利于深化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优势。(二)提升农副产品的文化性。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也就是说设计要以人为本,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从人性和民族文化的方向出发[3]。在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也要注重时代文化和人性的体现,将插画艺术运用在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上,能够传递出产品想要表达的人文气息。因为插画艺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自然而然社会文化会相对应地对插画艺术产生根本性影响,所以插画艺术带有该社会的文化痕迹,能够充分反映这个时代的审美情趣。21世纪,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更注重品牌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的传达。在包装设计中运用插画艺术,以此提升农副产品包装视觉上的美感,获取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使品牌文化深入受众的心中。同时还能将时代审美特征和醇厚的地域文化赋予其中,为农副产品包装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三)加强农副产品的亲和性。时光飞速流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丰厚,但是食品安全和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导致人们对城市的工业化产生厌烦心理,开始向往淳朴自然的田园慢生活,对原生态的农副产品充满渴望。要提高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农副产品的亲和性是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插画艺术不但受众广泛,传播度高,还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插画艺术是创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充满生活气息,朴实、自然,且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亲和性,符合农副产品淳朴、自然的特性。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插画艺术,可以增进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情联络,提高对产品的接受度,使原先被动接收信息的消费者,转为主动去了解接收信息。还能突出农副产品自然、淳朴的特性,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和传播。(四)提高农副产品的情趣性。情趣性是插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趣味性的表现吸引观看者,又将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巧妙融入,将观看者带入某种情境之中,使观看者产生某种情绪或情感,并产生共鸣。如今的商业趋势更偏向于情感消费,而包装是最为直接和突显的传播信息的载体[4]。要求设计师在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和照顾人们的心理情感,将插画艺术应用在中国农副产品包装上,可以增加农副产品包装的情趣性,不再是冷冰木讷的产品,开始变得鲜活有趣。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是注重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装潢,更重要的是带给消费者更加感性的情感享受,强调通过插画艺术的情趣性赋予农副产品不同的情趣,用心灵去灌注生命,增强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打动消费者以此完成购买的动作,完成信息的交流传递,刺激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再次购买,回归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最初目的和本质。(五)突显农副产品的独特性插画艺术的多样性包括插画风格的多样性和插画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插画风格的种类繁多:写实、装饰、卡通,等等,每一种都极具魅力。插画的表现方式多样,铅笔的单纯朴素、色粉笔的柔和细腻、水彩的水色交融,都可以针对性地表现物体的特征。不管是多元化的插画风格还是丰富的表现方式,都是插画艺术独特的视觉魅力。农副产品包装设计要同消费者之间建立持续的、稳固的联系,就必须能够凸显产品鲜明的自我个性。运用插画艺术可以更好地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群体和不同的农副产品来进行包装设计,细化并且深抓本质,彰显产品的鲜明个性,凸显出品牌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使产品更具说服力。并且对品牌形象、用户体验、品牌忠诚度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插画艺术在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农副产品种类不计其数。优秀的包装设计是农副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之一,插画艺术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应用可以说是意义重大。一方面,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插画艺术能够很好地将包装信息转变为读图的形式,方便大众阅读,有效接收。另一方面,插画艺术可以促进消费者对农副产品好感度的建立,增进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有利于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有利于构建品牌效应。插画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上的运用会带给人有机、自然、随意等多重感受。将具象图形、抽象图形和意象图形巧妙地融合应用在插画中,打造出一个多元化的奇妙天地。既增加了产品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又能帮助农副产品快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一)具象图形的运用。具象图形的最大特点是,它保留了客观世界各个具体物象的直观状态,画面形式与人的直觉所见基本一致[5]。选材广泛,大多以动物、植物、人物等自然和生活中的元素为主,具有真实感、生动感,因为取材大多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感染力极强。具象图形更容易表现出客观物象的具体形态,包括外形、色彩、肌理的再现。因此通过具象图形在插画中的融合表现,应用在农副产品包装中,可以用来表现农副产品的外观、产地、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等。更倾向给产品营造一种近乎真实的感觉,又能避免使用摄影图片的直白无味。受众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商品的主要特征,例如口味、造型、颜色等。同时,这种方式的应用突出了农副产品的核心特征,自然、生动、真实,很好地契合了当今人们追求自然的消费心理。具象图形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视觉上最直接的真实感、直观感,可以有效获取消费者心理对农副产品的信任度。具象图形让包装更具表现力,让农副产品对消费者更具说服力,信息内容的传达更加富有成效。具象图形的最大特点是,它保留了客观世界各个具体物象的直观状态,画面形式与人的直觉所见基本一致[5]。具象图形选材广泛,大多以动物、植物、人物等自然和生活中的元素为主,具有真实感、生动感,因为取材大多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感染力极强。且具象图形更容易表现出客观物象的具体形态,包括外形、色彩、肌理的再现。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有效获取消费者心理对农副产品的信任度。因此把具象图形在插画中的融合表现,应用到农副产品包装中,可以自然、生动、真实地表现农副产品的外观、产地、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等场景。这种自然、生动、真实,很好地契合了当今人们追求自然的消费心理。例如,台湾茶籽堂公司推出的一款茶籽油包装,通过插画的方式,具象描绘了种植茶籽的土地,古老而质朴的大树,枝叶茂盛,生命力强劲,一颗颗茶籽和神兽的趣味互动。插画的笔触质朴有力,也表明了大自然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双重材质的使用,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表明一个主题:用最自然的方式生活。(二)抽象图形的运用。抽象图形拥有独特的装饰魅力,它是与具象图形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线条、色彩等符号去品味其精神和内涵。抽象图形是脱离物体的对于情绪的表达,远离事物原有的具象和形式感,打破形式规则,使物品具有更多可能性[6]。抽象图形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去具体的、真实地再现描绘客观物象,而是用一种玩味的态度,去表达画面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可以是明媚或者黯淡的色彩,也可以是流畅的线条。在插画中应用抽象图形,将其融入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效果。因为在农副产品包装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这种插画和抽象图形相结合的形式,更注重情感和心理上的体验和画面效果的表现,有效突出农副产品的某一特征。这样产品就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含义。此外,由于插画更具装饰魅力,抽象图形更具随意性,应用在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更能增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新鲜感。例如,日本宝来公司的一款奶制品包装设计中,通过插画形式来表现奶牛身上的花纹,奶牛身上的花纹是抽象的、随机的、自然的。包装整体选用了绿色,象征着产品的新鲜和绿油油的草地,凸显产品的纯天然、健康。抽象的花纹应用,没有直接向消费者展现奶牛的形象,却更加明确地向消费者阐明了产品的本质和属性:这是一款新鲜、无添加、质量优的牛奶。(三)意象图形的运用。从文学角度来说,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7]。意象图形是把主观创作者的思想审美意念融合,通过个人化的处理,高超的技巧表现,来营造画面的意境美。即:画外之意,妙不可言。举个例子,中国传统的龙、凤、四神兽等吉祥元素,它们并不存在于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是通过创作者的想象并加以个人化处理而构建出来的感性形象,赋予了它特定的内涵象征。意象图形有着很好地联想特性,这种特性不是完全把农副产品当作一个客观物象来真实再现,而是对农副产品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和处理,使农副产品具有其他表现形式无法替代的隐喻涵义,使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的画面更丰富,更具有张力。能够让消费者在看到农副产品的包装之后,联想到更多的内在寓意,感受到产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例如,俄罗斯Krasnogorie(RedMountains)品牌的一款牛肉包装,秉承着天然无添加的生产理念,设计师生动形象地把一块鲜嫩多汁的牛排作为品牌标识的基础。仔细一看,又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牛排的形状其实是由农场、村庄、乌尔干山脉以及放养的牛等元素构成。通过包装的插画图案,展示了商品的优质选材,牛排的纹理之中隐藏着农场等图案,既是山水又是牛肉纹理本身,带给消费者无穷的想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