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产品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09:27:48

农产品分析

农产品分析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产业结构;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随着我国对外的全面开放,国外许多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参与市场竞争,这给国内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可以说,农业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优势

(一)特色资源优势

中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差异,以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名优传统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目前一些地区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已经初步形成了当地的名牌产品,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 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 下发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劣势

(一)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目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不是品牌而是农产品,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营造,将品牌仅仅视同为商标,大多是注重品牌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将其打造成名牌的意识不强, 不能有效地开展品牌经营。许多优质特产因无注册品牌,导致农产品土味浓,精品少,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不强。

(二)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中介组织缺失,产业化龙头企业力量薄弱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 中,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者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东家萝卜西家菜,生产规模小,总产量也小,没有规模效益,从而也不利于农产品品牌营销。但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农业合作社为例,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数量太少,规模偏小,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相 当一批农业中介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或技术环节的简单合作,成员之间的联合多以松散型为主,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在发展产业经营,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这就使得目前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真正的实施主体,很难对农产品品牌实现有效的投资、管理及维护。

(三)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使之成为名牌,并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而长久地生存下去呢?归根到底是想办法提高农产品质量,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 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农产 品安全质量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而在目前,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是粗放的小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农产品的品质各异,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必要的质量保证。

(四)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虽然中国农业科技经过50多年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整体而言,农业科技进步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而言,发达国家已达到70%-85%,而中国仅有42%,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滞后,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却早已达到60%-70%。这就使得中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趋同,竞争优势不明显

首先,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 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 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 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其次,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中国很多区域间农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就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对策

(一)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农产品品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必须发挥先导作用,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联合努力开发。一是政府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增强品牌意识,将农产品品牌战略当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针对农民品牌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加强对农产的引导,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业观念 ,树立农业创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思想,逐步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农产品品牌效应带来的效益,积极投身到农产品的品牌创建中去。三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农产品品牌给予积极的支持,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二)塑造品牌形象

美国著名品牌策略大师大卫奥格威说:“就像人的个性一样品牌的个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续的”,意即品牌的个性是由一致性和识别性两大基本要素构成的。因此,生产者如 果既能在一个品牌的性格塑造中保持其一致性,同时又实现品牌与顾客的有效沟通和情感 交流以达成独特的识别特性,就可以完成其品牌的性格塑造,为产品的差异化创造有利条 件。品牌形象和个性的塑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内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内在 形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特性上。质量是品牌形象的核心,是产品的生命所在。因此, 国内外生产者无不把品牌质量放在品牌营销的首位。(2)品牌外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外在形 象主要体现在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包装上。著名品牌策略大师艾里斯说 :“实际上被灌输到顾客心目中的根本不是产品,而只是产品名称,它成了潜在顾客亲近产品的挂 钩。”由此可见,品牌名称是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品牌名称给人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要亲切动听。且便于记忆和突出特色。品牌标志的设计要清晰醒目、新颖 美观并富有时代气息。包装是品牌形象的具体化。包装便于消费者识别品牌产品、展示品牌 个性、促进产品销售。通过包装的造型、图案色彩、规格、包装材料的设计和选用,突出产 品的个性,提高品牌的魅力 。

(三)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实现生产标准化 ,品种优化、包装特色化

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这是稳定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前提。优化农产品品种、发展特色农业 ,这是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基础。一方面需要注意科技投入,广泛利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成果创造新产品 ,另一方面要根据消费者对无公害产品的渴求推出 “绿 色产品”以顺应时代潮流 ,增强品牌的亲和力 。另外 ,还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及传统优势推出特色产品,增强品牌的市场吸引力 ,巩固其品牌地位,并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这是改善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保证 。这不仅顺应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趋势 ,提高产品身价 、提升品牌形象 ,而且还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做好农产品品牌的命名与注册工作

在品牌命名中,要做到简单易读,便于记忆,最好能暗示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用,给人印象深刻,能产生丰富联想,尽量少用笼统的产地品牌。至于品牌标志,更应该赋予更多内涵,独特新颖有创意。同时要入乡随俗,不能与当地文化法律法规有冲突。 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商标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对其所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产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可以向商标局申请产品商标注册。这就是说,我国农民今后不论是否具有法人资格,都可以为自己经营的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这无疑为农产品商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五)制定向名牌农产品倾斜的优惠政策

农业名牌的创立和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批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企业里,有4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龙头企业集团,他们是全球最有名的农业名牌企业。因此,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行扶优扶强向农业名牌倾斜的政策,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创立和发展农业名牌。具体优惠政策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要实行低税率、减免税和税后返还政策,放水养鱼。二是信贷扶持。可通过农业发展银行优先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实行类似政策。三是财政支持。要优先安排有关项目投资、优先列入技改计划、资本结构改革试点、优先安排债转股。四是优先批准上市融资、优先授予自营进出口权。五是加大行政、法律和舆论保护力度,坚持不懈地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六)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断拓宽品牌范围,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丰富品牌农业的发展内涵

随着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意识的增强,品牌与商标已经从最初所赋予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向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综合功能转变。而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功能的需要往往不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必须围绕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体系,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品牌延伸方式来拓展品牌范围,向消费者提供同一品牌多种不同功用和形象的产品。虽然品牌延伸是当前知名企业常用的发展战略,但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引入品牌经营的理念,采取品牌延伸方式来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应该借助于工业化中的品牌经营思想,在进行品牌设计时,将保持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的一致性作为品牌延伸的关键。如农产品的绿色功能、消费功能和安全功能等,都是农产品品牌延伸和发展品牌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

(七)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树立农业品牌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过程看,由品种研制,到良种选育,再到产品生产和后序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持。而现代农业发展中,来自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围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产品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许多新兴的科技领域,为新的产品品牌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近些年来,我国依靠优势人才资源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雄厚技术,为品牌农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有关无公害蔬菜、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日臻成熟并大面积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与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从农业生产、加工到营销的技术创新体系,集成开发和重点示范一批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10-11.

[2] 姚正国.集聚优势 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39.

[3] 霍商.培养农产品名牌是振兴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J].生产力研究,2004(4).

[4] 白光,马国忠.农业品牌产品的质量安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

[5] 陈燕 ,覃家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J].湖北农业科学,2004(1):15-17.

[6] 耿罡.中国农产品企业品牌战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7] 黄金火,黄文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7(5):38-42.

农产品分析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物联网;云物流

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黑龙江省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黑龙江农产品物流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然而,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农户、消费者、物流端各自为政。尤其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农户、消费者无法正常交易,黑龙江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疫情防控采购便利化的通知》以方便居民对生鲜商品的采购。在这期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鲜采购平台,如中央红、大润发、顺丰、拼多多等平台。但平台规模不一,送货方式也是各显神通,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配送体系,不仅造成物流成本极大浪费,生鲜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同时,受到疫情影响,农民很难通过面对面的交易方式将其产品销售出去,造成大量生鲜农产品腐烂、变质。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走一条新型农产品物流模式,这成为专家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1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运营现状

水稻是黑龙江主要谷类作物,其次包括玉米、大豆、马铃薯。据数据分析,黑龙江粮食出口7.05万吨,交易额达4081万美元。蔬菜出口23.75万吨,交易额达2.11万美元。在这些蔬菜中,新鲜蔬菜资源和冷藏蔬菜资源更加受到欢迎,风干的菌类蔬菜资源出口量占比较小。这也意味着,全球各地的人都更加喜欢食用新鲜农作物,这对物流有更高要求。如图1所示,在现行模式中,黑龙江农产品物流大都需经过以下主要环节:生产者—集货市场—销地批发商—零售市场—消费者。其中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流通农产品的绝大部分,过多的流通环节、滞后的信息、落后的保鲜技术、落后的集散设施、匮乏的交通运力,致使农产品物流中耗损过大,最终导致物流成本的上升。为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该模式以大数据和云技术为基础,建立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云物流平台,由传统的交易方式向电子商务转变,同时云物流平台的构建可以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农产品损耗。实际上,黑龙江省的农产品云物流建设问题已经受到相关人士的研究,并逐渐开始构建属于黑龙江省的农产品云物流平台模式,但是一直处于起步阶段,由于黑龙江省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农产品物流主体数量非常庞大,交通方式也多为铁路和公路运输,所以受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而忽略了农产品物流的不科学思想,现代物流意识薄弱,导致了黑龙江农产品物流只能进行简单的运输与仓储,致使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长期处于低层次水平。

2基于大数据的农产品智慧云物流系统功能设计

政府在农产品云物流平台构建及实施中要起主要作用,同时,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对黑龙江农产品的生产进行有效定位,引导农户合理生产。监控农产品销售市场,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农产品的仓储、流通加工、运输与配送操作。为此,对黑龙江农产品云物流平台的功能作如下定位:(1)物流服务订单下达建立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新平台,通过物联网连接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线上线下销售企业,物流公司和最终消费者,促进从农户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这一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客户可在线订购所需农产品物流服务,物流供应商亦可及时调整物流服务规划、管理,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2)农产品质量追溯利用物联网系统、智能追溯技术等多种不同类型技术,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数据源的有效收集,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和安全信息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产品供需链条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链。各环节可通过信息平台追溯农产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3)优化农产品物流运输综合利用卫星定位技术、物联网技术、车载移动终端构建智能运输系统,实现对车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结合农产品流动方向和流动量,系统规划运输车辆调配问题,提升流动速度,减少资源浪费。利用GPS定位可以对车辆运输速度、轨迹、货物装卸过程进行定位,为企业进行车辆调度、管理监督和指挥提供信息。利用车载温控设施,加强冷链车辆温控监督,防止出现意外。利用可视化技术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人员及货物进行远程查看,随时掌握车辆及货物情况。最终,进行车辆身份绑定认证,保障车辆运营安全,减少运营风险。(4)优化仓储管理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仓储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从而实现仓储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降低仓储消耗。此外,对仓储状况的实时监测还可以防止产品病虫害的出现,提升仓储管理水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产品库存状况实施监测,能够保障库存合理性,降低仓储成本等。(5)加强农产品物流资源信息的集成及标准化建设物流资源信息的集成:一是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搭建起农产品信息平台;二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加强产品流通监管;三是构建一个农产品流通管理模式,以数据信息取代文字说明、以时效性取代后补性、以主动性取代被动性,将物流中的每个环节都纳入到监管体系中,避免监控盲区及漏洞的出现。

3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云物流系统结构

本文所建设的农产品云物流平台的整合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硬件层、数据层、平台层、业务层、客户端五个部分(如图2所示)。该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电商公司、物流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逆向物流公司进行无缝连接(如图3所示)。这样,企业可以在该平台信息、获取信息,进行资源整合。解决“货车司机找货难,货主找司机难”的问题,同时,把黑龙江省多余的农产品进行外销,解决生产过量的问题,该平台支持农产品质量追溯,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4结论

农产品分析第3篇

三农问题之所以顽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产品的种植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农产品比一般的商品面临更大的风险。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存在为规避这种风险提供了很好的手段,然而近几年以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也遭遇了剧烈的波动,例如2004年的中国大豆贸易危机,由于5月份进口大豆价格的剧烈波动,造成九成大豆加工业企业亏损以及半数以上的企业面临倒闭的局面。因此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的成因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旨在研究其外部因素即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动对国内的影响,以及在国际农产品价格形成中,中国期货市场是否掌握了定价权或者是价格制定的参与者,又或者仅仅是价格的接受者。

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的实证分析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由于期货具有到期日,因此期货价格具有不连续性。本文选取的是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和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的1205号合约,用临近交割月份的每日收盘价作为代表,国内外的样本区间为2011年11月21日到2012年4月27日,剔除掉工作日以及两市场非配对数据,一共得到100对有效样本数据。由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报价单位不一致,理论上应该根据汇率因素,把两市场的单位统一起来进行比较,1美分/蒲式耳=0.367美元/吨,1美元=6.2804人民币,因此:1美分/蒲式耳=(0.3676.2804)元/吨=2.3049元/吨(2.1)通过使用Eviews6.0分析,得出两市场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163,说明两市场大豆期货价格的正相关程度较高。

协整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大连商品交易所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之间的关系,在此引入市场整合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使用协整检验的方法,来分析两市场的价格是否存在市场整合。1.价格序列平稳性检验使用Eviews6.0,在假设DLJG(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和ZJG(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存在单位根的前提下。2.组合残差的平稳性检验选取DLJG为因变量,ZJG为自变量,可得Eviews6.0结果为:残差的检验结果-3.795939小于1%、5%、10%置信水平的t统计量,且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可能性非常小只有0.0041,因此可以得出:lnln~(0)tDLJGZJGeI(2.4)因此我们得出,序列DLJG和ZJG存在着协整关系。表明大连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存在着长期均衡。

误差修正模型设协整方程(2.4)的残差项te为误差修正项(ECM),由于误差修正模型要求变量具有平稳性,因此将d(lndljg)和d(lnzjg)分别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再将误差修正项ECM的一期滞后项作为新的自变量放在等号右侧。根据模型参数的估计值分析,短期内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大豆价格对国内大连商品市场的影响达到了9.5%,而滞后一期的芝加哥价格对本国大豆期货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达到了16.5%,ECM(-1)的系数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当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价格的波动受到前一日非均衡误差的反响影响,如果前一天的期货价格增长率超过或者低于均衡的价格增长率,则当天的价格会以-0.225的调整力度下降或上升,最后趋近均衡水平,这也就表明大连的大豆期货价格在短期内虽然会受到国际新信息的干扰,但长期会由ECM项以反方向的速度调整回归到均衡状态。

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是由Granger(1969)提出的如何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Granger的解决方法是看当期的Y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前期的Y值所解释,加入X的滞后变量的值是否能加强这种解释能力,如果加入X的滞后项有助于预测Y,则说明X对Y具有Granger因果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因果性并不是意味着Y是X的结果。从格兰杰检验中我们可以得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影响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的作用,而大连大豆期货却不足以影响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足见中国在大豆期货市场上的没有掌握足够的定价权。

基于VAR模型下的脉冲响应函数1.建立VAR模型2.VAR稳定性检验由上述协整分析可知,d(lnDLJG)和d(lnZJG)是平稳序列,因此将d(lndljg)和d(lnzjg)作为内生变量进行VAR的估计。全部根的倒数指均小于1即在单位圆之内,因此VAR模型是稳定的。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误差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在VAR模型中,当某一变量t期的扰动项变动时,会通过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对t期以后各变量产生一连串的连锁作用。从整体上看,内生变量在序列冲击时随时间的推移影响越来越小,最终都趋于零,因此对应的VAR模型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从左上角的图可以看出,中国DCE大豆期货价格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信息在当期就有较强的反应,价格变动0.58%;右上角的图表明,在当期美国CBOT的价格对DCE造成不了冲击,而在第二期DCE的价格就开始受CBOT信息的影响,价格变化靠近0.39%;左下角的图表明CBOT基本上不受DCE市场信息的冲击;从右下角的图可以看出美国CBOT对自身一个标准差的新信息在当期就有明显的反应,价格变动达到1.2%。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看,美国CBOT期货市场仍然是价格形成的主导者,中国DCE期货市场价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结论

农产品分析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据2011年4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因卷心菜收购价暴跌,山东济南唐王镇一名菜农自杀。“菜贱伤农”终于出人命了。另外,据新华社报道,河南中牟县的芹菜获得了大丰收,而菜农们却高兴不起来。菜农们说,品相好的芹菜收购价每斤1毛,品相差的每斤只有5分钱。据CCTV报道,蔬菜滞销席卷沪浙,农户心急如焚……辽宁省抚顺市网友“znjjznjj”表示:一声叹息啊,最近确实感觉到菜价在下降,但还是感觉比较贵,同事们都互相调侃说真是吃不起了,明年干脆一起去种菜。

没想到啊,现在是一边严重滞销的“白菜价”,一边是“吃不起”的高价菜,出现这种“农民菜贱市民菜贵”的奇怪现象,这其中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社会各界都对此现象引起了高度重视,引发了一场关于“蔬菜贱卖难买”原因的大讨论。一个共识是,流通环节繁多,中间利润高,应该减少流通环节,矛头都直接指向农产品供应链成本。

农产品供应链即从“田间”到“餐桌”的环环相扣的供应过程。从产品属性来看,农产品具有易腐、生长有一定的自然周期、产品易受生物、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从生产角度考虑,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从消费角度出发,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弹性小,具有普遍性和分散性特点。本文以普通蔬菜为例,针对目前“蔬菜贱卖难买”怪圈现象,对农产品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

1.蔬菜供应链的成本构成与分析

蔬菜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它经过农民种植,就直接进入物流环节运送到消费者手中。蔬菜供应链有如下特点:首先,在生产环节,生产具有季节性,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具有区域性、分散性,生产组织困难;生产具有随机性,气象因素决定了其生产小周期波动。其次,在消费与销售环节,蔬菜是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较小;在供应链上移动时,运输、装卸、仓储、包装、配送等环节都有一定难度。蔬菜供应链的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1生产成本

蔬菜种植户需要采购种子、化肥、地膜、农药等生产资料,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农业机械设备及生产工具,在种植期间也会进行育苗、插秧、锄田、除耪、整枝、杀虫、追肥、浇水等作业环节,这一系列活动的发生会产生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及人工费用。这些费用的总和构成了蔬菜的生产成本,这一部分成本变动性较小。

1.2物流成本

对农产品供应链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成本方面。据了解,蔬菜到消费者手中的传统渠道,一般要经过“种植户――产地批发市场――经销商――农贸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流通环节繁多,形成一条冗长的不断加价的物流链(如图1)。

环节①:通常采用公路运输,其中含燃油费、过路过桥费、税费、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名目的罚款;汽车司机、搬运、仓储、物流等人员的工资。

环节②:一般发生在城市近郊,这一段市区内运输单位成本更高。通常蔬菜运到当地市郊后只能由面包车运到各个农贸市场,这必定会发生货物的二次卸装,又要增加一次运输、搬运等劳动力成本。

环节③:距离市民的餐桌大约为一公里,距离最近,加价幅度却是最大的。这些费用,通常来自于农贸市场的摊位费、租金、水电费和各项管理费及卸货、代销等人力成本支出,这些费用能占去蔬菜总利润的一半甚至更多。

(1)运输成本

环节①②③都会产生运输费用:环节①通常采用公路运输,其中含燃油费、过路过桥费、税费、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名目的罚款;汽车司机、搬运、仓储、物流等人员的工资。环节②一般发生在城市近郊,这一段市区内运输单位成本更高。通常蔬菜运到当地市郊后只能再次卸装货物,委托当地有合作关系的物流公司运送。环节③被形容为销售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在整个资料收集过程中观察到,越到终端,消费环节加价越高,非蔬菜本身的成本也越高,价格“芝麻开花节节高”。兰州日报记者从菜地、批发市场到城市菜摊追踪蔬菜价格发现,蔬菜从收购到批发一般加价25%左右,但从批发市场到城内的零售市场,加价往往超过50%,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翻倍。

以下是记者到批发市场、山字石早市、张掖路社区菜肉市场和新世界超市调查走访,对相同的蔬菜品种在这四个地方的销售价格所取得的数据(如图2)。

不难发现,蔬菜一走出批发市场,价格就随着进入的不同零售渠道而上涨,进入早市的价格上涨几毛钱到接近一倍;进入社区菜肉市场的大多数都翻了倍;进入超市则上翻了四五倍。

(2)仓储成本

据统计,仓储成本以30%/年的速率递增,而且仓储地点越来越难找,越来越靠近郊区。从而导致企业仓储成本从占整体物流成本的三分之一升至二分之一。一旦仓库远离市区,随之产生的配送成本也会从原来占物流成本的10%猛增到20%。

而另一个导致仓储难的问题是我国仓储信息化严重落后,整个仓储业还没有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整体,也没有先进科学的物流技术支撑。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仓储成本。

(3)分拣成本

蔬菜不仅如此,用面包车这种方式运进城,还要冒着以“客货混装”的名义被罚款的风险。这些费用最终都是由消费者来承担。

1.3销售成本

主要发生在环节③,这些费用,通常来自于农贸市场的摊位费、租金、水电费和工商收费、入场费等各项管理费,还有卸货、代销等人力成本支出,这些费用能占去蔬菜总利润的一半甚至更多。

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保鲜技术落后,不能满足时效性农产品新鲜储存的要求,蔬菜损耗率大。据有关资料显示,蔬菜销售中将产生20%的废弃物,这也增加了销售损耗成本。

1.4信息成本

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收集和传达表现为信息量大、类型复杂、渠道多、随机性强、噪声多等特点。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情报功能,大多依靠传统方式信息,或者根本没有信息服务,这就使得批发市场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和传达,不能把握供需关系变化,一旦出现供需失衡,蔬菜价格也就面临困境。

1.5管理成本

供应链管理未形成体系,管理成本太高。目前农民种菜一般是小规模的,真正实现以销定产,集中经营是出路,依靠集体的力量集中种植、集中决策、合理安排各个蔬菜品种的种植面积,并通过提高农户的信息水平、种植水平、减少流通环节,推进农超对接的实施。

2.降低蔬菜供应链成本的方法和措施

2.1借鉴香港模式

香港的菜市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在超市销售的蔬菜,由于超市营运成本提高,价格相对较高,主要是针对高收入人群;另一种是政府控制所有权的菜市,称为“街市”,这种市场只收取很便宜的摊位费和水电费,因此菜价相对便宜,是专门针对普通百姓设置的菜市场。香港政府设置了蔬菜统营处让菜贩到该处购买由不同种植户的蔬菜,这样又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减低了物流成本。

香港模式除了区分不同市场,较少流通环节外,几乎没有仓储成本。香港政府的蔬菜统营处为保证每日都供应新鲜蔬菜,而不进行仓储,假若仓储也只是菜贩自己存积的一些。

内地也可以借鉴这种运作模式,让购买能力有限的普通收入人群能吃上“实惠蔬菜”。

2.2大范围实行农超对接

为了减少流通环节,农超对接是指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从“田间”直接到“超市”,目的是减少流通环节。农业部公布了一组几个国家农超对接比例的数据(如表1),说明我国农超对接是非常赶不上时代的,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比例非常低。海南省曾经采用这种做法,研究结果显示,最终农超对接使成本下跌15%。因此,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超对接”直采模式的推广。这种直采模式使原来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可直接“转移”给农民,并最终惠及消费者。

也可由政府组织投标,让一些大型菜商直接向种植户取货,然后送往市场出卖。政府需要在投标时间段内控制投标菜商的利润才可既使菜农有利可图又可使市民吃上平价蔬菜。

2.3改进保鲜技术,运用合适的运输工具和线路,降低运输成本

蔬菜具有易腐性,这就对保鲜技术有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现阶段保鲜技术落后,不能满足时效性农产品新鲜储存的要求,蔬菜损耗率大。据有关资料显示,蔬菜销售中将产生20%的废弃物,由此可见保鲜技术落后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数学模型,对蔬菜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运输、迂回运输等无效运输,在满足顾客满意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车辆的载重吨位和车辆装载容积,尽可能减少运输里程,尽量拓展直达运输,在最短行驶里程内,将蔬菜送达目的地,既提高了运输效率,又节约了运输时间。全面普及GPS系统,以便随时随地掌握车辆的使用情况,合理地调度和监控车辆,以提高运输效率。

在改进保鲜技术的同时,延长了蔬菜的保鲜时限,可以根据不同的运输距离和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运输工具。如考虑某些地区采用铁路和水路运输,可以适当降低运输成本。

2.4改进装卸搬运设备,降低物流成本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数学模型,根据运输工具的情况和蔬菜包装的特点,对货物的码放方式、车载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合理决策,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工具的装载量,同时减少货物破损率。同时,对物流行业应实施行业准入制度,进而形成现代化的大型物流集团,充分运用现代装卸搬运工具,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又可以通过规模化运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装卸搬运的人力成本也会计人物流成本,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减少装卸和搬运的次数可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直达运输,减少货物装运。

2.5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区产销,保持供需平衡

利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了解不同地区的销售种类和供应量,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处理好供需平衡,降低机会成本,使得总物流成本降低。利用信息系统安排好运输工具回程的货物,尽量避免空载现象,也可以减少总运输成本。

另外,针对不可预测的天气原因,农户可在淡季有意识地扩种一些耐高温、收成期短的蔬菜种植,一旦蔬菜供给不足,就能解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加强引导蔬菜“均衡上市”,从根本上解决物流和信息流脱节的问题。

农产品分析第5篇

关键词:中日农产品贸易

一、研究背景

中日两国距离较近,贸易不断往来。历史因素的原因也影响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两国的经贸关系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摩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国农产品的贸易如何发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推动两国农产品贸易不断发展。

二、中国与日本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日农产品贸易在波动中不断发展,也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发生剧烈变化。我国是农产品大国,是日本农产品进口的主要合作伙伴。近年来,尤其从2005年后,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到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衰退,从而2008年我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为76.9亿美元,较2007年下降了7.8%。

从总体来看,中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出口额不断上升。但中国对日农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于一些水果、水产、和蔬菜类上,中国在一些对日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中竞争力不强,这是中国的一项弱势。

三、中日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增加幅度小

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虽然有一些发展,但是出口增长速度缓慢。在农产品出口上,对日本出口的增加幅度小于中国农产品整体增加幅度。相对于中国总出口发展,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还是增长缓慢。

(二)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丰富,以粮食为首,蔬菜,油料,水产品,烟草等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也是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但是,由于贸易壁垒保护,质量问题等原因,使中国对日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一定阻碍,巨大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三)质量差,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中国农产品生产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略质量的保证,出现了不同问题,如农药残留超过标准,一些食品的激素和饲料添加剂过高,还有重金属问题等,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使国际竞争力下降。

四、影响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因素

(一)资源禀赋存在差异

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少,而且耕地面积仅为全国面积的14.1%,人口老龄化,从事农业的不多,导致农产品很难满足国内需求,所以不断从外国大量进口。中国面积大,资源富饶,劳动力也多。农产品数量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向国外出口。资源禀赋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的格局。

(二)两国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

日本的收入水平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从消费水平上看,平均日本每个家庭每月消费支出是35万日元,其中食品消费占了7.8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0210元,是总支出的22.72%。但是中国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生活费支出仅为1572.1元,而用在食品的支出占了66.32%,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个人的支出也只有3915.5元,食品支出占到48.6%。收入水平的不同致使两国的消费结构产生差异。

(三)地理位置及运输成本

因为在贸易中农产品单位价或体积的运输成本比较高,所以距离因素在农产品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日两国地理位置较近,运输距离短,因此在日本进口农产品时,中国有很大的优势。以玉米贸易为例,从中国运到日本只需2―7天,从美国西海岸运到日本需30一35天,从阿根廷运到日本就需40―50天。距离短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保障,缩短时间有利于产品上市销售,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

五、面对中日农产品贸易问题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竞争优势

在农产品贸易壁垒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自己的优势显得非常重要。

1.对优势产品加大投资力度

如果国内某种资源增加供给,国内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向这种资源密集型产业倾斜,由于存在经济的偏向性增长,它的扩张幅度会比较大。中国要素密集型产品较多,这也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但就需要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投资力度,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2.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发展农产品必走的一条路,通过农业标准化实行规模生产,加大人才的培养,使生产经营的成本降低。同时政府要提供支持,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对其他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对于农产品市场加强监管,使标准化生产预期最大化。

(二)走市场多元化的道路,寻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中,亚洲地区占农产品出口比重达到70%以上,中国出口的地区过于集中。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必须实施多元化战略。

1.开拓海外市场,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

中国应该开拓更加广阔的出口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来突破单一市场结构的约束,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多元化发展。非洲、拉美、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都存在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扩大这些地区的国际市场,就能降低中国对日的出口压力,增加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

2.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和差别化

中国不仅要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还应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结构进行有效调整,生产不同的、优质的农产品品种,达到农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有利于出口的发展,解决品种单一、集中化程度过高的问题。

(三)利用国际规则,加强对农业的适度保护

经济全球的发展需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懂得利用国际与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运用其中的规则,使中国的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逐步提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对农产品的限制措施也在不断地增多,日本也是如此。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成为WTO的一位成员,应当尽快了解相关规则,特别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特殊规定进行研究,利用相关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农业经济个体也要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去进行调整,注重产品特色化和差异化,在档次、品质和色泽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世界级的优质农产品发展。

六、总结

中日农产品贸易是建立在两者之间互利、互补的基础上,并不是中国对日本的单方面农产品出口。因此,只有在两国公平开放的贸易政策上,才能实现两国贸易发展的双赢局面。如果牺牲贸易伙伴国利益来谋取自身利益,最终都会遭到别人的追偿,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竞争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发展的原则,同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相关机制,才能使贸易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可佳《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刘文媛.浅析非关税壁垒下的中日农产品贸易《时代经贸》

农产品分析第6篇

>>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泰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和制度创新 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关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 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湖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河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金砖五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山西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提升山东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19.

[4] 温州市农业局:关于公布2012年度市级“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EB/OL].,2012-10-18.

[5] 戴晓蒙、陈浩洲:温州聚力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N].市场导报,2013-06-07.

[6] 刘彩玲:“体重”要适中、“长相”要俊俏、“服装”要得体…今年杨梅“选美”要闯12道关口[N].温州都市报,2012-06-26.

[7] 黄松光、黄建珍: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 瓯柑品牌价值4.67亿元[N].温州晚报,2009-12-27.

[8] 叶敏: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3(3).

[9] 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协会:浙江农产品走进美国超市[EB/OL].,2013-07-08.

农产品分析第7篇

关键词:农产品;产消对接;消费者意愿

中图分类号:F 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2-0040-04

一、问题的提出

农产品产消对接指安全农产品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之间通过一定的契约关系进行交易,农产品通过物流进行运送,不经过任何中间商。由于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没有独自开发市场的能力,且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因此产消对接中的生产者主体须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在。

农产品产消对接减少了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产品产消对接的本质是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农产品产消对接还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可追溯性要求,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日益上升。而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农户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却难以满足消费者市场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虽然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却无法有效辨别农产品的安全性。对于在流通过程中价值增值很大的安全农产品,如果可以省去中间商,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结起来,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还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都得到较大的改善。

但目前对农产品产消对接的经济学分析和消费者意愿的调查研究很少,本文将分析农产品产消对接的经济学价值,并通过南京、常州两市农产品产消对接的问卷调查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实证分析消费者对农产品产消对接的意愿,以提出完善农产品产消对接的组织形式的政策建议。

二、农产品产消对接的经济学分析

1.农产品产消对接的需求分析

农产品产消对接的需求主要受到价格与收入、人口、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1)价格与收入因素的影响

产消对接由于采取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销售方式,省去了复杂的中间环节,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农产品的价格,刺激需求。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使得其需求量增加。因此,实现产消对接的农产品会由于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增加。

(2)人口因素影响

家庭规模及结构对农产品消费有很大影响。家庭平均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劳动者经济负担减轻和消费品购买能力的提高。而家庭中如果有儿童和老人(特别是儿童),购买者在购买农产品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其安全性。

(3)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产消对接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偏好。一方面,产消对接作为一种特定区域内的流通方式,面对的消费者地理位置相对集中,消费者总体偏好较为一致,比起外地规模化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他们更倾向于具有当地特色的种类和品种;另一方面,进行产消对接的生产者与其消费者处于同一区域内,其所处的农业环境适合生产消费者偏好的农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2.农产品产消对接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在福利经济学中,常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来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情况。假设产消对接前的农产品是通过中间商来进行销售的,不妨将农产品通过中间商来销售所产生的一系列营销费用看作是需要支付给中间商的交易税,此时生产者福利和消费者福利见图1(a);而产消对接后,生产者福利和消费者福利见图1(b)。

农产品产消对接之前,产品通过中间商进行出售,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即中间商支付给生产者的价格)为PS,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即中间商从消费者那里得到的价格)为PD,此时的均衡数量为Q’。根据福利经济学中有关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定义,我们将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变化归纳如下:

其中,E+F表示的是无谓损失。

由此可见,通过进行产消对接,消费者剩余增加B+E,生产者剩余增加C+F,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得到显著提高。

三、农产品产消对接消费者意愿的实证研究

1.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是在2011年7月至8月进行的,参加调查的人员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地点为南京东、中、西边三个区的农贸市场和超市门口,以及常州两个区的超市门口,总共发放问卷19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0份,有效率为92.78%。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到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者(农产品主要购买者)的个人特征,二是消费者的家庭特征,三是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信息的认知程度,四是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五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产消对接的参与意愿,六是消费者对农产品产消对接的问题与建议。对消费者意愿的分析方法主要采取Logistic回归。

2.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1)消费者参与农产品产消对接意愿分析

对18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表示愿意参加农产品产消对接的消费者人数为158人,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7.78%,可见消费者对产消对接这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2)选择农产品产消对接的方式分析

农产品分析第8篇

>> “淘金”有机农产品 欧盟农产品进口市场分析 农产品进入“有机”时代 有机农产品产业现状研究综述 有机农产品吃出“环境大健康” 中国有机农产品发展概况 城镇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分析 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分析 云南有机农业中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 美国发展有机农产品的经验做法与借鉴 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分析 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势及市场分析 活跃在第一线的农产品市场分析师 关于农产品生产销售有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我国城镇消费者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分析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发展现状及营销对策分析 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成效与解决措施探究 有机食品――我国未来农产品出口的方向 乡村致富:有机农产品的商业价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舒惠国,上官新晨.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杜相革.农产品安全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临泉县新闻网.临泉县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就与展望../Read News.asp?NewsID=1037.

陈丁春.基于市场推广计划的鑫康公司生鲜绿色农产品产销方略研究.长沙:中南大学,2005.

保罗・罗伯茨.食品恐慌.胡晓姣,崔希芸,刘翔,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The Market Analysis and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Design

about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Chen Dingchun

(Zhuzhou State-Owned Assets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LTD,Hunan

Zhuzhou,412007,China)

农产品分析第9篇

关键词: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江苏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14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愈加关注。但是,近年来,国际上先后出现了口蹄疫、疯牛病、O-157病原菌中毒等事件,国内也陆续曝光了瘦肉精、农药残留、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抛光大米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状况,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质量问题的担忧和对食品安全信心的丧失。

基于分散和小规模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如何确保“从田头到餐桌”整个流通系统中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实践经验表明,从源头上提供高质安全的农产品将显著影响到终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也就是说,农户的生产行为将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产生显著影响。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户提供高品质安全农产品的行为呢?笔者通过对江苏省多个城市葡萄种植农户的实地调查,运用Stata软件对影响农户提供高品质安全农产品(指按照无公害食品或者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来生产的农产品)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建议。

1 文献回顾

国外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相应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系统。如美国经济学家David等人[1](1996)通过研究消费者对普通农产品消费需求和安全农产品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以及人们愿意为食品安全所付出的费用问题。Holleran等人[2](1999)对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交易费用以及产生的个人激励进行了探讨。而Klein等人[3](1981)通过提出质量保证和价格模型,深入分析了市场力量在保证契约自我实施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在没有政府执行机制的情况下,企业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不低于契约要求的产品的条件。Grossman[4](1981)研究了企业信誉机制的形成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论证了真实、准确信息的重要性。此外,Buzby和Frenzen (1999),Henson和Hook (2001),Goodwin和Shiptsova (2002)等人对安全农产品供给动机、质量安全管理规制对生产者成本的影响以及生产者对质量安全管理规制的反应等进行了研究[5-7]。

国内学术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随着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频发也越来越深入。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不仅仅是生物学、卫生检疫学方面的问题,更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所面临的难题。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倾向、交易成本等是引起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8-9]。其中,信息不对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管理层面上的根源所在,因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的难以形成和农产品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10-11]。不同交易模式的交易成本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胡定寰等[12]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比较了不同农产品交易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并在对山东省莱西市和栖霞市苹果种植农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农户是否参与合同生产模式、苹果种植面积、苹果种植成本以及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有明显影响。孙庆珍通过对农户的实证调查,也得出农户生产的产业化程度、受教育水平、种植成本以及种植规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显著[13]。谭晶荣和杨文慧对浙江省个体农户的分析表明,观念、经济、生产技术因子和环境等因素是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14]。此外,有研究表明,农药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15]。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作用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6]。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间相互监督的机制能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17],以及合作社具有横向整合分散的农户、降低质量监督和违约追究成本、方便农户以较低成本和快捷方式与市场对接等功能,因此成为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困境的重要出路[18]。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2012年3月份对江苏省南京、镇江、淮安等多地葡萄种植农户的实地调研。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由调查人员在选定的城市(南京、镇江、淮安、扬州)随机抽取一个县的部分农户进行访问,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396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口数等)、葡萄种植情况(种植规模、种植年限、平均种植成本、平均收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农户收入结构以及是否参加合作社等相关信息。

2.2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调查农户的平均年龄为51岁,近65%的农户年龄在40~60岁之间。农户平均种植葡萄年限为14年,平均种植规模为0.87 hm2,其中近一半农户种植规模在0.67 hm2以下,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葡萄种植农户的平均生产成本为29 685元·hm-2,葡萄销售收入大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平均占比是家庭总收入的68%左右。

同时,调查数据表明,葡萄种植农户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农户的教育程度为小学,仅有不到5%的农户具有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葡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种,59%的农户主要把葡萄卖给私人商贩,近49%的农户选择自己零售的方式,只有23%的农户通过葡萄专业合作社销售葡萄,虽然调查中有近50%左右的农户是葡萄专业合作社的成员。

调查中,达到质量安全农产品标准的农户共有236家,占全部调查农户的60%左右。在达到质量安全农产品标准的农户中,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来生产的农户有48家,按照无公害标准生产的农户有188家。在提供安全农产品的236家农户中,已经参加葡萄专业合作社的有149家,占全部达到安全标准农户的63%。而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中,提供安全农产品的比例高达76%。

2.3 分析模型的选择

农户是否提供安全农产品是一个二元选择变量,所以我们选用Binary Logit估计方程。Logit模型是一种分类选择模型,采用的是逻辑概率分布函数,模型可表述为:

Pi=F(Zi)=F(α+βXi)==(1)

式中,e为自然对数的底,Pi为对于给定的Xi个体做出某种选择的概率。

在本研究中,我们定义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取值为1,反之,农户如果生产常规农产品,取值为0。影响农户提供安全农产品的因素有:农户年龄、受教育水平、葡萄种植年限、种植规模、葡萄种植成本、葡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是否参加了葡萄专业合作社、销售渠道等。

3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证模型分析

使用Stata软件(版本10.0)对农户提供安全农产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二元逻辑回归(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示。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农户提供安全农产品(葡萄)的行为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葡萄种植成本、葡萄收入占比以及是否参加葡萄合作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显著。这个研究结果与胡定寰等(2006)、孙庆珍(2008)、徐翔等(2009)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

农户的种植成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农户进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时,需要购买价格相对较高的高效低毒的投入品,因此从事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直接投入品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安全农产品除了需要支付高于常规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以外,还需要承担与生产安全农产品相关的监督成本和信息技术成本,进而使安全农产品的总体成本要高于常规农产品。此外,有关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培训或学习获得,也间接地增加了农户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成本。

农产品销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就越倾向于提供高质量的安全农产品。一般来说,家庭农业收入占比重较大的农户大多属于专业种植农户,农产品收入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出于保障家庭收入稳定性的考虑,此类农户更愿意从事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此外,此类专业种植农户对于与自己所生产的农产品有关的各方面信息的了解渠道要远远优于其他农户,也使他们有能力从市场上得到更多有关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信息和技术以及更加迅速、准确地掌握安全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信息。这些优势都使农产品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较大的专业种植农户更加有动机和有能力从事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

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提供安全农产品也有显著的影响。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其生产高质安全农产品的可能性更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之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源自合作社行为的声誉取向的需求。合作社农产品的供给是一种长期的博弈过程,在长期博弈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放弃机会主义行为,牺牲短期利益以便赢得长期的经济利益。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类企业组织,要想持续盈利就必须着眼长期利益,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声誉,而良好的品牌和声誉是建立在提供安全农产品的基础上的。因此,基于市场的需求,合作社会采取多种措施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和规制,以保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应。

4 结论和建议

笔者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地区葡萄专业农户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户提供高质安全农产品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农业收入占比重越大的农户家庭,越倾向于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事实上,农产品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表明该家庭对于农产品的依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越高。实践经验也表明,此类专业种植农户会更愿意采用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新技术、新品种,如安全系数更高的化肥、农药等。因此,政府应该鼓励这种专业种植农户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引导土地流转为此类专业种植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机会,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业种植农户的带动效应,通过他们来实现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和推广。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投入与其质量安全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常规农产品而言,提供安全农产品是需要额外成本的,而这额外的成本必须要得到有效的补偿,才能保持农户持续提供安全农产品的积极性。补偿提供安全农产品的额外成本,除了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以外,还需要政府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对农户提供安全农产品的成本进行部分补偿,比如政府可以对安全农产品的认证和监测费用、特定商标的使用等进行现金补贴以及给予市场信誉好、产品质量安全有保证的企业或农户现金奖励或补贴。除了现金补贴方式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方式,降低提供安全农产品的成本,鼓励农户进行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的形成,防止柠檬市场的出现。政府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监测,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规范质量安全标志使用,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外显化,便于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识别。

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政府应该鼓励和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政府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组织和制度优势。要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屏障。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政策的支持,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测制度,全程监控合作社成员的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应该组织农户进行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教育,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Variyam J N, James B, David S. Modeling nutrition knowledge,attitudes, and diet-disease awareness: The case of dietary fibre [J]. Statistics in Medicine, 1996,15(1): 23-35.

[2] Holleran E B, Maury E, Zaibet L. Private incentives for adopting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J]. Food Policy, 1999,24(6): 669-683.

[3] Klein B, Leffler K. 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89(4):615-641.

[4] Grossman S J. 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warranti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about product quality[J]. J Law Econ, 1981,24(3): 461-483.

[5] Buzby J C, Frenzen P D. Food safety and product liability [J]. Food Policy, 1999,24(6): 637-651.

[6] Henson S, Hook N H. Private sector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Public regulation and the role of private controls[J]. 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2001,4(1):7-17.

[7] Goodwin H L, Shiptsova R. Changes in market equilibria resulting from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the meat and poultry industries[J]. 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2002,5(1):61-85.

[8] 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2(6):29-32.

[9] 周应恒,霍丽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91-95.

[10] 王云霞,曹建民.基于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171-7172,7244.

[11] 范毅,薛兴利.试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控制[J].农业质量标准,2004(1):26-28.

[12] 胡定寰,陈志钢,孙庆珍,等.合同生产模式对农户收入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山东省苹果产业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17-24,41.

[13] 孙庆珍.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15-17.

[14] 谭晶荣,杨文慧.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因素分析——以浙江省农村为例[J].北方经济,2009(5):18-20.

[15] 李燕,胡志鹏.关于农药使用管理与农产品安全的思考[J].农药市场信息,2010(5):11-14.

[16] 李廷友.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主体作用[J].理论探讨,2009(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