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4:27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第1篇

新十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入世10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我国面临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双重压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深层次矛盾难以化解。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在粮食播种面积难以扩大的背景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日益加大。

另一方面,农业比较利益呈持续下降趋势,对加快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要求更加紧迫。今后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农业生产成本已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农民种粮效益难以持续提高,粮食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与此同时,部分地方粮食生产积极性出现弱化倾向,对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新挑战: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资源难度加大

此外,今后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虽然稻谷、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但保持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玉米加工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逐步扩大;大豆大规模进口、继续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很难逆转。如何进一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建立持续、稳定、合理的全球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既十分重要,也尤为紧迫。

从国际上看,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将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剧全球农产品供给波动。二是农业“能源化”趋势有可能更加凸显。三是农产品“金融化”趋势难以逆转,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将更趋剧烈。

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农业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甚嚣尘上,不公平的国际农业竞争环境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变。

全球农业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垒球农业跨国公司强化全球粮源、物流、贸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已经控制全球80%的粮食贸易、70%的油籽贸易。因此,今后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将日益复杂、利用国外农业资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新起点:中国农业必须加快“走出击”

我国农业应以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为发展的新起点,从全球视野、战略高度,确定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战略。尤其是争后5~10年,要以深入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为路径,以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建立全球供应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农业开放支持政策体系为支撑,以强化农业开放风险防控与产业安全管理为关键,稳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环境。为此。需要重点实施以下关键措施:

第一,抓紧制定农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规划,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提出新形势下重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国家战略,构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框架。

第二,着力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和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支持政策体系。要积极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统筹管理农业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对水稻等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利益的主粮产品,明确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范畴;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利益的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外资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报告和安全审查机制。

第三,重点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大力扶持基础较好的国内粮农企业发展,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建设。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第2篇

全球粮食市场形势严峻,将加大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供给的难度

全球粮食体系正变得越来越脆弱。首先是国际市场粮源有限,世界粮食市场本来就面临比较激烈的竞争,未来竞争可能更趋激烈。其次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波动加剧。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增加、耕地持续减少、主要产粮国出口政策管制等因素减少了粮食供给,世界粮食形势日趋严峻。

尽管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率比较高,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还不十分紧密,但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也正在上升。中长期来看,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牵动作用还会加大,引发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将日益复杂,未来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粮食产需缺口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全球气候变化或进入拐点,可能冲击我国农业生产体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性天气引发的气候事件日益增多,我国粮食生产可能会面临大旱、大涝、大冷、大暖的气候影响。目前我国还有占耕地52%的旱地面积仍然是“靠天吃饭”,粮食稳产和增产要靠风调雨顺。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或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冲击,甚至还会带来农业病虫害增加的风险。

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目前全球可能进入到了气候变化的拐点阶段,或将发生一些重要的趋势性改变:一是夏季降水可能出现北多南少的特点,这对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旱设施提出挑战。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正在减缓,可能进入冷周期。冷周期可能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全球进入地震高发期,环太平洋地震带趋于活跃。这对我国农业的防震减灾体系及应对方案提出挑战。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正在加大

我国耕地、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增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发展高耗水产业,严重超采地下水,导致农业用水形势趋于紧张。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还不强,农业基础性研究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

另外,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水利建设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十分繁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减少,新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管护机制还没有建立。

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较低,增加和保障粮食供给的激励弱化

近几年粮食价格稳步上升,对农民增收有一定好处。但总体来看,农民种粮的收入仍然不高。特别是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种粮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出现了种植不如养殖、种粮不如种菜的局面,一些地区出现了粮食“副业化”的趋势。

出现这些问题与主要与我国目前粮价较低有关。我国粮食价格较低,有利于保障城市消费者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种粮的农民收入低则不利于粮食生产。粮食价格过低也使得那些粮食生产较多的地区不够富裕,长此以往必然挫伤这些地区的种粮积极性。

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了农业土地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第3篇

农业育种技术

1.美国专利技术优势明显,中国技术实力提升较快

截至2010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27064项农业育种专利技术。其中,有11812项专利技术的申请人优先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占总量的43.6%;其次是欧洲,共有5074项专利技术在欧洲或其成员国优先申请了专利,只有美国的一半还不到;中国紧随其后,以4226项专利技术位列第三;而日本仅列第四,仅有2964项。从近年来的增长趋势来看,中国的农业育种专利申请增长迅速,美国专利申请的基数大,近几年虽保持稳步增长,但是增速远不如中国(见图1)。

2.跨国公司呈垄断态势倾向,我国应加强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在全球农业育种专利技术中,大型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力量,排名前列的专利申请人包括美国先锋杜邦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瑞士先正达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德国拜尔公司等。其中美国和欧洲的主要申请人以公司和企业为主,尤其是美国先锋杜邦公司和孟山都公司,分别占有全球农业育种专利技术的5%以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态势倾向。而中日两国则呈研发力量分散的特点,且研究以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相关企业并未在该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技术实施距市场应用较远,产业化应用尚有距离(见表1)。

3.转基因技术美国具有绝对优势,我国非转基因技术专利申请量列世界首位

在全球范围内14420项农业转基因育种专利技术中,优先在美国申请的专利为8900件,占总量的62%,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尽管欧洲以2204件申请占据第二位,但是只有美国的1/4左右;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的1275件和日本的1159件,但是分别只有美国的1/7左右。可见转基因技术领域美国具有绝对优势。然而,在农业非转基因育种专利技术申请中,排名的次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以2951件的专利申请量名列首位,超过了美国(2912件)、欧洲(2870件)和日本(1805件)。目前我国农业育种技术发展方向与发达国家的发展热点有些脱节,应更加努力地朝向农业转基因育种技术进行研发,并应保持在农业非转基因育种技术上的应用优势。

林业育种技术

1.美国专利申请量最大,中国申请量增长迅速

截至2010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2183项林业育种专利技术,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列的依次是美国、欧洲、中国和日本。其中,美国共申请专利909件,占总量的41.6%;其次是欧洲,共有498项专利技术在欧洲或其成员国申请了专利,有美国的1/2强;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共有299项专利技术,几乎占到美国的1/3;日本列第四,仅有186项专利申请。可见美国在林业育种方面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

从全球林业育种技术发展趋势看,专利申请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保持较低的平稳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开始迅速增长,1998年的申请量达到1990年申请量的3倍,然后在此高度上保持相对平稳发展的申请量水平。从该领域中国专利申请的发展趋势看,虽然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该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但是此后保持着迅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近年来,该领域技术的中国专利申请量显著超过欧洲和日本的申请量,增速更为迅猛,而欧洲和日本的该领域专利申请量在全球总申请量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见图2)。

2.我国对外专利申请处于弱势,国际竞争力不足

各国申请人最倾向于在本国申请专利,而美国申请人是向外布局专利最主动的,其向欧洲申请的专利约超过对方向自己申请量的2倍,向日本申请的专利甚至超过对方向自己申请的5倍。其次是欧洲申请人,其向中国和日本申请的专利远超过中国和日本申请人输入欧洲的申请数量。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中国向美国和欧洲申请的专利连输入专利的1/20还不到,表明中国申请人的对外专利布局意识较为淡薄,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专利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3.我国非转基因技术保持优势,转基因技术还应缩小差距

林业转基因育种专利技术和非转基因育种专利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区别不大。在林业非转基因育种技术方面,中国共申请专利240件,位列世界第一,并且优势相对明显。在林业转基因育种专利技术中,美国共申请专利690件,而欧洲、日本和中国专利申请量分别仅为265件、70件和59件,美国的申请量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占有绝对优势,同时美国也是转基因林业育种技术发展最活跃和最主要的国家。因此我国还需大力发展林业转基因育种技术。

总结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第4篇

1.1关于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国内外已有诸多研究。从国内外学者有关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成果来看,大多主要从电子商务规模、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技术等角度来展开研究。关于电子商务规模的统计与预测,IDC(InternetDataCenter)《全球电子市场模式与预测》报告(WorldwideDigitalMarketplaceModelandForecast),对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分析与预测;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Nielsen)经常调查报告,揭秘全球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文/曾奕棠境电子商务市场;eMarket对全球电子商务零售业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市场调查公司ComscoreNetworks对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过分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对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统计,对用户进行分区分析;BCG(BostonConsultingGroup,波士顿咨询集团)对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进行统计;ProActiveInternational对欧洲电子商务交易量进行评测;欧盟统计局对欧盟电子商务进行统计统计分析;InternetRetailers用数据分析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家统计局、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艾瑞咨询、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等政府机构与研究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国际、国内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统计与预测。例如,IDC在2009年就曾估计2013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8兆美元;中国电子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通过手机进行的支付交易总额将达到3250亿美元;艾瑞咨询预测,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21.6万亿元。

1.2关于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化趋势研究

国外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与观点有:美国学者Kalakota和Whinston(1996)创立和发展了电子商务的架构理论,认为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将趋于变化之中。AmitR.和ZottC.(2001)研究了以交易为中心的商务模式的价值创造问题,认为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化是基于价值趋动。ProctorR.W.(2009)提出了跨文化电子商务模型,指出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跨文化内容的支撑。ZakariaM.(2010)预测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是电子商务与移动应用的紧密结合。Chun(2011)分析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认为建立F2C网络直销模式是生产企业提高市场覆盖率、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的有效途径。SawyO.E.和PereiraF.(2013)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的VISOR模型,电子商务模式无论如何变化,其核心包括为细分目标客户创造价值(Value)的理念、人机接口(Interface)的体验、能快速交货的服务平台(ServicePlatforms)、面向流程与客户关系的组织结构(OrganizingModel)、所有合作伙伴的收入/成本计算模型(Revenue/Cost)。国内学者叶乃沂(2004)、姚友罡(2010)、吴娜娜(2010)、林炳坤和吕庆华(2012)、龙亚平和杨兴凯(2012)、陶鸿丽等(2013)、马红春(2013)、王慧(2013)等学者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变革或发展动向,如F2C模式、B4C模式、BMC模式、O2O模式、F2F模式、SoLoMo模式、网络团购模式等。王慧(2013)指出,C2B模式(即消费者对企业)把以卖方为主转变为以买方为主,为企业打开了通向未来全新商业生态的窗口,未来电商市场C2B将成主流;郄君和李颜鑫(2013)认为,未来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G、BMC、A2A、B2M、M2C、C2G;王红霞和谷瑞军(2013)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模式,提出了基于“供应链云”的全程电子商务模式、基于“价值网云”的第四方电子商务模式和基于“移动云”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等三种未来的电子商务模式。

1.3关于电子商务技术演化趋势的研究

国外代表性的学者与观点有:Jenkins和Lancashire(1997)早就提出,电子商务时代中介新职能的出现原因是因为IT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价值链的细分成为可能,IT技术的智能化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趋势。SawyO.E.(2012)认为,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变革,IT技术依次经历了IT是工具、IT是环境、IT是组织的角色演变,IT日益融入到业务环境之中,高度交互与实时,并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来调节组织工作。FujiiA.(2012)探讨了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电子商务的标准化演进。EduardS.(2013)等认为一些关键技术,如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与升级换代,推动了新兴电子商务市场的产生。国内学者俞建华(2010)、崔聪聪(2012)、黄景贵(2012)、冯毅(2011)等对电子商务技术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新技术会对网络生产、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应着眼于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动向。

2、关于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的研究

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2.1从电子商务经济学的角度

探讨电子商务的经济学意义,其中也包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ChoiS.Y.等(2000)出版了《电子商务经济学》一书,对电子商务与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电子商务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中介作用。StahlD.O.和WhinstonA.B.(2000)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认为电子商务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买卖数字产品的市场。SomalS.A.(2004)对中东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能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GolubicD.等(2006)从技术、标准、经济发展、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克罗地亚电子商务发展极大的促使了社会经济的增长。HashimS.等(2012)分析了巴基斯坦的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本地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始探讨电子商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蒋兴明(2001)、卢永刚(2005)、张红历等(2010)、杨坚争等(2011)、余世英(2011)、桂学文(2013)等的研究均表明,电子商务促进内需增长,电子商务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电子商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子商务促进制造业升级改造,电子商务促进创业与就业。

2.2从电子商务与农村经济关系的角度

探讨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基本上都认为电子商务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如:如可以降低涉农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涉农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简化农产品商务交易流程、提高农产品商务交易的服务水平与效率、促进农产品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等。王景河(2004)指出,电子商务能够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徐先海(2007)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行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流通矛盾,引导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王红等(2014)指出,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升农村网民的综合素质;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利润;开阔视野,增加商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

3、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第5篇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令人感受到震撼的是全世界迅速整合为一个经济体,彼此来往频繁,互相提携也互相冲击,全球经济力量横扫国界,带来更多的贸易也带来更多的竞争,同时也带来经济高度的调适与繁荣。因此,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体内,经济考虑超过政治的考虑,全体人类逐渐转变为经济人。

从另一方面观察,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人类所使用的重要能源如煤和石油的存量已相继稀少,将使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农业是可以使资源再生的产业,其重要性重新受到人们的注意与定位。国际经济专家已经预测,随着21世纪尖端科技带来大改革,目前落后的农业将成为最先进的产业。21世纪的农业,我们将可以看到生物极限不断的被突破、生物技术产品的不断增加、产值巨额成长,许多农业科学家与基因工程师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企业家也将涉足农业经营,使农业在本世纪为人类带来更大的财富与福祉,成为产业明星。

二、国际化与农业的转型

在实现农业成为产业明星之前,我们要先认识经济国际化与贸易自由化的世界趋势。经贸自由化后,“小农”势必面对“大农”的竞争。一般而言,在土地稀有的条件下小农国家往往以牺牲资本报酬率来提升土地生产力,而大农国家则以牺牲土地生产力来提升资本报酬率。在市场导向的国际竞争上,资本报酬率高的比较占优势,而土地生产力高的则居劣势。如此,在国际竞争下,小农同家将以劣势与外国的优势竞争,在传统的农业经营上,如不有效地转型以提升竞争力,将被淘汰出局。

在WTO规范全球化的情势下,我们的农业发展面临小农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率、技术效率无从发挥、商品化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变化农业决策难以精准掌握等问题。

知识型农业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经营管理的运用。科技的研发与运用是产业进步的原动力,目前已经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正在使用与研发中,预计将在21世纪大量被采用。例如以遥测技术监测农业灾害,以计算机控制自动化耕耘机的操作及施肥,利用生物科技开发具经济价值的新品种,制造生物性农药和疫苗等。目前部分先进国家已相继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我们必须注意此趋势的发展,随时学习和运用这些科技,才不会输在新世纪的起跑点上。在经营管理方面,农民要利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随时观察发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主动提供高质量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此外,小农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已不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要让所有产销团队积极参与农业策略联盟,发挥团体的力量,以全球化的市场考虑,强化我们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环保的世纪,传统以生产为主的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祖先把它交给我们,我们还要将它保留给子孙后代。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物质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农业具有良好改善环境质量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也有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滥用农业科技和某些不当的农业经营方式也会使环境遭到破坏,对此应该加以避免。未来新一代的农民,在追求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人文的修养,珍惜环境、关怀自然,使产业发展与环境维护能兼筹并顾、相辅相成,使农业转型为具备科技与现代化经营理念、并兼顾生态安全的综合性先进产业。

三、农业施政目标与对策

小农国家在加入WTO以及全球竞争情势下,要有以小博大的智慧,改进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才能和资源丰富的大农国家竞争取胜。基于此认知,今后我们的农业施政目标应将过去以“提升生产力”为核心的农业政策,转变为以“提升竞争力”为主轴的政策方针,并将传统以“增产”为目的的农业数量经济发展策略,转型为以“增值”为目标的农业知识经济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农业生物科技与优质食品技术等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策略联盟,将小农转型为大农,发挥经济规模效率;同时配合现代生活注重休闲的趋势,推动发展休闲农渔业。兹将因应加入WTO全球竞争情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对策简述

1.发展生物科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因应全球竞争趋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知识、技术及资本密集农业转型,须加强生物科技等重点高科技研发,强化产业合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及技术附加值,落实农业科技产业化及商品化,促进涉农企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农业竞争力。

2.推动农业策略联盟,发挥规模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在WTO规范的开放式经济体制下,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将影响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供需,小农经营难与大农制国家竞争。为纾缓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需积极加强推动农业策略联盟,将小农组合成大农,发挥规模经济效率与技术效率,并整合农业现有的优势资源与核心技术,通过同业与异业联盟,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以建构农业安全防护网形成经济软提防,协助解决农产品产销失衡,稳定农产品价格。

3.发展休闲农渔业,活络农渔村经济,提高农民所得。在国际竞争冲击下,传统农业必须调适转型。休闲农业为非贸易财,可以扩大农业生产范围且不会受到进口品的冲击。因此,农业部门应掌握周休二日的契机,利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产业文化、农渔村景观以及山林中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型为农业休闲及观光旅游事业,在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兼顾之下,创造农渔民转业或兼业机会,增加农民所得。

4.加强环境安全,维护自然环境。台湾地区由于地质结构脆弱,且台风豪雨及地震频繁,加以过去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容易引发洪患、土石流等灾害,亟需加强治山防灾及生态保育以改善环境质量,农业是具有生产面、生活面及生态面的“三生”产业,必须兼顾产业发展与资源保育,以确立永续经营的目标。

5.健全农业防检疫网,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入WTO后,随着经贸自由化,国外农产品进口将逐年增加,为防杜进口产品挟带疫病虫害进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必须建立动植物疫情监测系统,强化各项防疫检疫措施.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第6篇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令人感受到震撼的是全世界迅速整合为一个经济体,彼此来往频繁,互相提携也互相冲击,全球经济力量横扫国界,带来更多的贸易也带来更多的竞争,同时也带来经济高度的调适与繁荣。因此,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体内,经济考虑超过政治的考虑,全体人类逐渐转变为经济人。

从另一方面观察,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人类所使用的重要能源如煤和石油的存量已相继稀少,将使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农业是可以使资源再生的产业,其重要性重新受到人们的注意与定位。国际经济专家已经预测,随着21世纪尖端科技带来大改革,目前落后的农业将成为最先进的产业。21世纪的农业,我们将可以看到生物极限不断的被突破、生物技术产品的不断增加、产值巨额成长,许多农业科学家与基因工程师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企业家也将涉足农业经营,使农业在本世纪为人类带来更大的财富与福祉,成为产业明星。

二、国际化与农业的转型

在实现农业成为产业明星之前,我们要先认识经济国际化与贸易自由化的世界趋势。经贸自由化后,“小农”势必面对“大农”的竞争。一般而言,在土地稀有的条件下小农国家往往以牺牲资本报酬率来提升土地生产力,而大农国家则以牺牲土地生产力来提升资本报酬率。在市场导向的国际竞争上,资本报酬率高的比较占优势,而土地生产力高的则居劣势。如此,在国际竞争下,小农同家将以劣势与外国的优势竞争,在传统的农业经营上,如不有效地转型以提升竞争力,将被淘汰出局。

在WTO规范全球化的情势下,我们的农业发展面临小农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率、技术效率无从发挥、商品化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变化农业决策难以精准掌握等问题。

知识型农业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经营管理的运用。科技的研发与运用是产业进步的原动力,目前已经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正在使用与研发中,预计将在21世纪大量被采用。例如以遥测技术监测农业灾害,以计算机控制自动化耕耘机的操作及施肥,利用生物科技开发具经济价值的新品种,制造生物性农药和疫苗等。目前部分先进国家已相继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我们必须注意此趋势的发展,随时学习和运用这些科技,才不会输在新世纪的起跑点上。在经营管理方面,农民要利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随时观察发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主动提供高质量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此外,小农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已不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要让所有产销团队积极参与农业策略联盟,发挥团体的力量,以全球化的市场考虑,强化我们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环保的世纪,传统以生产为主的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祖先把它交给我们,我们还要将它保留给子孙后代。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物质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农业具有良好改善环境质量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也有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滥用农业科技和某些不当的农业经营方式也会使环境遭到破坏,对此应该加以避免。未来新一代的农民,在追求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人文的修养,珍惜环境、关怀自然,使产业发展与环境维护能兼筹并顾、相辅相成,使农业转型为具备科技与现代化经营理念、并兼顾生态安全的综合性先进产业。三、农业施政目标与对策

小农国家在加入WTO以及全球竞争情势下,要有以小博大的智慧,改进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才能和资源丰富的大农国家竞争取胜。基于此认知,今后我们的农业施政目标应将过去以“提升生产力”为核心的农业政策,转变为以“提升竞争力”为主轴的政策方针,并将传统以“增产”为目的的农业数量经济发展策略,转型为以“增值”为目标的农业知识经济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农业生物科技与优质食品技术等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策略联盟,将小农转型为大农,发挥经济规模效率;同时配合现代生活注重休闲的趋势,推动发展休闲农渔业。兹将因应加入WTO全球竞争情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对策简述如下:

1.发展生物科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因应全球竞争趋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知识、技术及资本密集农业转型,须加强生物科技等重点高科技研发,强化产业合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及技术附加值,落实农业科技产业化及商品化,促进涉农企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农业竞争力。

2.推动农业策略联盟,发挥规模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在WTO规范的开放式经济体制下,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将影响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供需,小农经营难与大农制国家竞争。为纾缓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需积极加强推动农业策略联盟,将小农组合成大农,发挥规模经济效率与技术效率,并整合农业现有的优势资源与核心技术,通过同业与异业联盟,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以建构农业安全防护网形成经济软提防,协助解决农产品产销失衡,稳定农产品价格。

3.发展休闲农渔业,活络农渔村经济,提高农民所得。在国际竞争冲击下,传统农业必须调适转型。休闲农业为非贸易财,可以扩大农业生产范围且不会受到进口品的冲击。因此,农业部门应掌握周休二日的契机,利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产业文化、农渔村景观以及山林中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型为农业休闲及观光旅游事业,在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兼顾之下,创造农渔民转业或兼业机会,增加农民所得。

4.加强环境安全,维护自然环境。台湾地区由于地质结构脆弱,且台风豪雨及地震频繁,加以过去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容易引发洪患、土石流等灾害,亟需加强治山防灾及生态保育以改善环境质量,农业是具有生产面、生活面及生态面的“三生”产业,必须兼顾产业发展与资源保育,以确立永续经营的目标。

5.健全农业防检疫网,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入WTO后,随着经贸自由化,国外农产品进口将逐年增加,为防杜进口产品挟带疫病虫害进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必须建立动植物疫情监测系统,强化各项防疫检疫措施.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第7篇

经济学家,

本刊学术委员会专家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0月20日发表的《世界贸易报告2014》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其中,WTO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揭示了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要的演变,形成四大发展趋势。

第一大趋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速。本世纪开元至今,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增长速度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提高了三倍,这种快速增长同发展中国家大幅降低关税壁垒紧密相连。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年均收入增长仅为1.5%,现在提升为4.7%,而发达国家仅为0.9%,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大幅度缩小。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工业化和贸易的扩张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膨胀刺激了原料价格飙升,使出口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收入猛增。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没能抓住机遇,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全球经贸的第二大趋势是,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扩展。全球价值链的扩张和深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以较低的成本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眼下世界出口总额的一半都和全球价值链有关。南南价值链也已十分流行,已超过南北价值链。发展中国家间的元件相互出口占出口总额已由1988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25%。

第三大趋势是,前十年农产品和天然资源产品价格暴涨,初级产品出口的重要性提高,给农产品和资源产品出口国带来巨大红利。报告认为,鉴于新兴经济体需求强劲,农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保持强劲增长。这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占人口过半的发展中国家仍可在脱贫努力中发挥关键作用。价格上扬使若干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一些拉美国家的人均GDP大幅增长,使他们实现了更大范围的经济繁荣。

第四大趋势是,宏观经济动荡越来越具有全球破坏力。2008-2009年金融危机发端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但其影响却遍及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急剧下降、需求总量萎缩、贸易融资枯竭,把经济冲击传导至发展中国家生产商和贸易商,形成全球性灾难。幸运的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并没有暴发上世纪三十年代那种全面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此,WTO总干事阿泽维多认为,世界贸易和WTO作出了重大贡献:WTO提供了一个有明确规则的稳定贸易环境;而以规则为基础的体制和监督机制,有效管控了贸易保护主义泛滥;此外,协调一致的行动和宏观经济刺激措施,把世界带回恢复增长的道路。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第8篇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将深刻地影响我国经济的诸多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对于目前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明确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为主。

1.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1.1破坏土壤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越来越肥沃,反之则会越来越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

1.2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 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由于品种的单一,一旦病虫害爆发,农作物可能全军覆没。

1.3大量消耗能源 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型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话,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1.4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农业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美国农业工作人员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1.5肉牛饲养,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引起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

2.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1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人们认识到时代越进步、科学越发达,农业生产就越需要智力来运作。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

2.3信息农业方兴未艾 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2.4 生态农业大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证大农业稳定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第9篇

1全球变化概述 全球变化主要是指全球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IPCC报告中指出,CO2在大气中的体积分数已从1800年的百万分之280上升到了1990年的百万分之335,大约增长了26%。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最深远的影响是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最直接的原因是工业生产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从而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形成温室效应。据计算,如果没有CO2和其他的温室气体,地球表面的温度是-18℃;如果人类排放在大气中的CO2的含量不断增加,全球将会持续增温,地球就面临超过以往历史记录的气候冲击。科学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年平均气温大约升高了0.3~0.6℃。同时,大气中的CO2的浓度仍在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已日益增强。 2山西农业地理的基本特点 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西部和南部以黄河为界,整体呈菱形。土地面积15.6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63%。现有耕地4.8037×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0.6%,主要分布在盆地、河流两岸和黄土丘陵区。 2.1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水资源缺乏,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山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陆性”明显。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受极地变性大陆气团(或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冷风过境时多形成大风和降温天气;夏季,受东南季风暖湿气流的作用,气温高,降水多;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降温快,多霜冻。这种气候冷热多变的条件,为发展多种农作物提供了条件。 2.2两山一川的高原地形 山西表里山河,地形复杂,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相间分布,形成了“两山一川”的高原地形,这种地形又决定了东西两山区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加之山区不同海拔高度降水、积温和无霜期的不同,可种植不同农作物来发展山区立体农业。 2.3南北有别的种植农业 山西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每年播种面积要占到耕地面积的80%以上。因省内东西的干湿差异和南北的热量差异,所以适合发展多种农作物种植和立体农业。北部的雁门关外,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适合土豆、甜菜的生长,因此,雁北地区成为山西甜菜的主要生产基地。晋南地区,气候比较温和湿润,日照时间较长,是发展棉花和小麦的好地方,被称为山西省的“棉麦之乡”。晋中、吕梁、晋东南地区成为了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的良好生产基地。因此说,山西是一个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高原山地。 3气候变化对山西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是人类和各种动植物依存的生存环境,它对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都有深远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最为直接,下面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山西农业的影响。 3.1山西省20年的气温变化 这20年中,山西省年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相当明显,增温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1996年以后,气温持续升高,1999年达到历史新高,年平均气温达到10.9℃。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气温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多年的平均值。从季节方面来看,山西省春、夏、秋、冬这4个季节都有增暖的趋势,尤其是冬、春这两个季节气温升高速度较大,其中,冬季的气温上升最为明显。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山西省年平均气温为10.4℃,较年平均气温9.4℃高1.0℃左右。 3.2山西省20年的降水变化 气候的变化必将引起降水的变化。山西省“十年九旱”,气候变暖使山西省更加干燥,干旱使得山西境内多条河流干枯断流,也使山西省荒漠化更加严重。山西多年平均降水量是524mm,比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少20%左右,且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近20年的年均降水量为503.75mm,低于多年平均值524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2003年,为645.7mm;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97年,为312mm。这20年中,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两倍,最大值是山西省多年平均值的1.2倍。根据近2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资料,绘制出了山西省20年年平均降水量滑动曲线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山西省近20年的年降水量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6年,年降水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第二阶段:1997—2002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的趋势,这6年是山西省持续干旱的6年,降水量的波动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第三阶段:2003—2010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大幅度升高再到波动减少的趋势,其中,2003年山西省降水量最大,这形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山西省近20年中,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在增加,而降水量增加的年份在减少。1990—1999年这10年,山西省的年平均降水量的平均值为522.7mm;2000—2010年这10年,山西省的年平均降水量的平均值为436.6mm。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年际间的变化幅度较大。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山西气候有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降水减少导致山西省地表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等都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出现多条河流断流干枯的现象。降水量的减少、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给山西的农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3山西省近2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 山西省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棉花、油菜和甜菜。从图2可以看出,20年来山西的粮食产量处于不断上升之中,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113.6亿kg,为历史最高。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超过100亿的年份在增加,分别是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基本上属于“雨养农业”。降水量增多,粮食总产量会增加,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降水量并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唯一因素。粮食总产量的提高还得益于优良品种的推广、灌溉条件的改善、政府的惠农政策等多种因素。山西省近2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山西省这20年粮食总产量的趋势为先波动上升,但在2000年达到最低值,然后再波动上升。#p#分页标题#e# 3.4山西省降水量与粮食产量关系 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山西省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于是绘制了山西省20年来降水量与粮食产量对比图,图3中的4条线段在2002年以前表现为正相关,波动趋势相对一致。2002年以后的情况变化相对复杂,特别是2006以来,波动趋势出现反相位。上述情况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在正常年份,降水量和粮食产量表现为正相关的变化趋势。②在极端年份,降水量和粮食产量表现为负相关的变化趋势。③在反季节降水年份,降水量和粮食产量表现为反相的变化趋势。如2000年山西是干旱年,粮食总产量减少,而在降水量最少的1997年,粮食总产量反而增加。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政府对农业政策的变化和波动、粮食价格的涨落等原因,也是造成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的因素。 4山西农业应对全球变化的策略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全球气候变化对山西气候和农业生产影响是明显的,山西的农业生产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和防范全球气候变化,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农业措施,以确保山西省粮食总产量的稳步增长。为此,提出以下防治对策:①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主要应提高两个方面的研究水平:一是加强区域间气候变化的研究,获取气候变化的新成果;二是提高省内各气象台站的分析预报水平。②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机械化、节约化生产,培育优良品种,发展节水灌溉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③加强政府的惠农力度。山西省各级政府应该增加惠农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减少因农业气象灾害而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