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16:09:50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1篇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2篇

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了其中的中美企业家数字经济研讨会并在致辞中指出,“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提出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指导原则和关键领域,为世界经济重焕生机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案,带来了新希望。”他的致辞还透露出中美将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的决心。

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18.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中美两个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国各具特色,未来两国合作潜力在哪?

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致力于营造开放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中方在履行‘入世’承诺的基础上,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主动开放10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8类,并在全国范围内放开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限制。中国已成为美国电子通信企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表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16年,我国先后出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

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超过7.1亿人口,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6.5亿,平均上网时长是接近4小时,网络外卖用户量已经上亿,这些数据都在表明,数据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在不断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的时候,对整个经济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深度变化。互联网正在中国释放着非常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升级中一个很重要的增长方向来自于零售,BCG的研究认为,互联网消费贡献未来5年私人消费增量是42%,也就是说,私人部门的网络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增长,在增长的背后可以看到由于消费所带来的数字经济的拉动是全方位的,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

阿里巴巴巴集团副总裁高红冰在接受《中国对外贸易》采访时表示,“今年‘双十一’的交易量里83%来自无线端,说明现今的移动流量在支持这些交易完成。如今我们有90%的数据量是过去两年创造的,在2020年,全球数据量会突破44ZB。我们有理由相信,数据或者数据流量可以作为衡量数字经济的主要指标之一。”

中国在多个领域已加入全球数字经济的领跑者行列。近年来,中国在电子商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诸多领域取得全球领先的突出成就,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入世界前列。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蚂蚁金服、小米、京东、滴滴出行等7家企业位居全球互联网企业20强。此外, 数字经济正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领域,数字经济正加快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美国是世界数字经济的中心

近年来,美国数字经济及其所依托的宽带基础设施,经历了大幅增长,为美国经济复苏和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三次IT产业革命的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数字经济的中心。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大规模部署4G(LTE)网络的国家,美国在2012年中期就拥有了将近全球一半的LTE用户。另外,宽带用户的需求在过去4年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到目前为止,超过94%的美国家庭已接入网速大于10Mbps的宽带。利用门槛较低和网络开放的优势,云计算、远程处理、流媒体提供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对更高带宽的互联网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刺激了对高速网络设施的大量投资。从2009年到2012年,美国无线网络的年投资额以40%的速度增长,从每年210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已经超过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汽车公司。2013年,美国的有线网络投资额预计达到350亿美元。

OECD的《2015数字经济展望》报告显示,美国在信息、通讯和技术(ICT)上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成为世界主要ICT服务出口国之一,占全球比重从9%左右上升到13%左右。美国2013年ICT研发支出占GDP总额0.6%,其中20%资金用于ICT制造行业。此外,美国互联网用户约占人口总数的80%。智能手机用户中,约有45%的用户通过手机在线购物,约55%的用户使用网上银行。根据相关研究公司的预测,到2020年,美国约20%的银行分支机构将消失。eMarketer预计,美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在2012年至2017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仍将高达14%,其中服装和服饰、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分别升至17.2%和16.3%。

中美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创新最多、辐射最广的领域。中美两国都孕育出了业绩卓越的公司,全球市值前十位的互联网公司全部来自于这两个国家。

“中方致力于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中国连续3年在浙江乌镇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目的就是搭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平台。中方愿意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相关议题的国际规则讨论,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的商业环境,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中方愿与美方相向而行,共同做大数字经济的利益蛋糕,造福两国企业和人民。”在出席中美企业家数字经济研讨会时表示,处理好数字经济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中方致力于完善公平规范的数字经济监管政策,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中国已出台网络安全法,正在制订电子商务法,目的是为数字经济发展增强法制保障。中方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3篇

随着技术不断拓展,商业边界带来巨大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到电力发明,再到上世纪50年代,数字经济革命和今天看到由数字基础互联网技术所驱动的一场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大一个变化,就是带来平台经济。上一次产业革命诞生是公司或者产业价值链,整个产业组织、经济组织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原来国际贸易靠大企业主导,转向以中小企业贸易为主体的发展方向,消费和生产制造转向C2B的方向。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看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强大的动力,这个动力来自于信息技术的变化,过去20年已经构成一个强大的经济社会的信息基础。这个信息基础设施后面30年不断的应用扩展,带来全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个数字会变成市场基本要素。数字进一步智能化,会产生大量的新的人工智能、AR、VR各种产业变迁。革命刚刚开始,还没有进入到革命的最深处,这是我们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今天正在重新洗牌,由于计算不断的降低成本,算法在变成产业,变成生态,把数据当做一个基本生产要素,构成新的人工智能。数据会越来越多,数据会变成在算法引导下产品化,产品化进而产业化,构成未来新的数字信息的基础,这是我们可以想像或者已经在现实当中发生的一些情况。

产业和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经济社会结构也在发生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已经把原有的按照垂直行业产业分工体系打破掉。我们底层构成一个信息基础设施或者信息基础结构,经济社会行业各个方面都在基础设施上面运行。一个新的经济体系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基础平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技术在原有行业和原有工业经济结构下的应用。基于这样认识,我想它的监管,它的规则建立也会全方位打破。我们会基于今天的小微企业,普惠金融,大量的碎片化的应用,构筑一个新的应用体系,一个产业基本流程,当然也会带来监管。

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未来五年怎么看它的产业发展格局,我们有一个简单判断:

第一层核心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可能会在主要以硅谷为中心。颠覆式的技术,美国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强的信息技术强国,互联网大国、互联网强国。以色列也有某些局部技术在创新,都是产生颠覆式创新的底层基础。

第二层我们会看到亚洲以BAT为代表的把技术、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渗透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形成互联网应用大国。中国是数字经济的互联网应用大国,这样的大国背后开始带动商业的创新、技术创新,像阿里云计算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带动技术创新。硅谷今天产生大量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新的技术由技术所驱动颠覆式创新。

第三个层级伴随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驾驶新的技术创新,需要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这个产业继续在台湾,中国的南方,在日本、韩国等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布局,它的生产制造和产业化,美国也提出要把制造业转移给美国,苹果生产制造一部分有信息出来要转回美国。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也在带动一个产业布局,未来数字经济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包括数字内容和版权,也包括以数字经济为基础设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流动。数字经济是一个比较大的框架,美国人强调数字贸易、数字版权,强调数字全球流印E分耷康ICT产业,中国可能更多强调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各个国家对数字经济的看法不同,都是基于它自己的优势讨论。未来我相信数字经济在全球会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分工协作体系,会由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金融业跟着发展。人民币过去由贸易带动人民币全球化,现在正在转向由投资和全球互联网应用带动人民币国际化。金融业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我想要跟上的它的发展速度。

面向未来看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往前发展,以阿里巴巴的视角看,我们会发现如果面向未来的2036年,今天我们要打造是一个数字经济体,是一个第五经济体。马云在最近几次讲话不断提到,我们要去做新的数字经济体,面向未来20年是新的零售还有新的制造业、新的金融、新的技术、新的资源。这需要创造一个网上网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一个开放透明分享市场环境。淘宝由原来网站演变成一个交易平台,进一步演化成交易系统,进一步向线下拥抱和渗透,变成全方位的系统。新的生态系统的打造和演化当中,数字经济的发展承载呈现全球化趋势。这个全球化趋势顺应发展趋势,阿里巴巴也在倡议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推动。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建立开放分享全球化互联网的贸易平台,让中小企业变成贸易主体,而不是过去跨国企业和跨国公司是贸易主体。未来通过一个手机全球20亿消费者可以购买商品,通过一个手机任何中小企业就可以把商品卖到全球。这样一种理想和愿景也是对未来的洞见,在这背后,我们去看它的商业交易系统,金融支付系统,看它的物流系统,看它的信用保证,看它的消费者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都需要去重新创造新的体系和规则体系。

面向未来怎么看数字经济?我想重要的是你相信不相信有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今天正在发生,正在成长。但是我想绝大部分人对数字经济未必都看好,未必都相信。在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时候只有18个人,马云跟这18个人开会说我们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当时阿里巴巴的排名,互联网排名是25万名。我想没有人相信这件事,当场坐17个人没有人相信,今天他做到了,因为他相信他去努力他做到了。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以后,我们思考该走向何方?当时在内部讨论的时候提出来我们下一步超越目标是什么?是沃尔玛。在2008年一次国际会议上马云跟沃尔玛高管讲我们要超过你,沃尔玛高官拍马云肩膀说小伙子很有志气,笑笑不理就走了。我们现在知道今年3月份在阿里巴巴财年的时候,阿里巴巴零售体的交易规模超过了阿沃尔玛这个零售体的交易规模。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4篇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数字鸿沟/互联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于数字鸿沟,在美国商务部Falling hrough the net系列报告中作了如下定义:这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一定义极具概括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定义中便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域、种族、不同经济背景或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字鸿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 Digital 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 Digital 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全球数字鸿沟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在线人口的国际分布、网络主机的国际分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方面来比较)、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UNDP、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在解决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所作的贡献等。

附图

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数对比图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突出,从上面的图表中便可窥其一斑。

占世界人口12.9%的非洲,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世界的1.2%,而35.2%的互联网用户却集中在人口稀少的美洲。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中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占据了世界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这些数据都在提醒人们全球数字鸿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已有的经验表明,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以外,影响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因素主要还有这样一些:(1)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机会构成,比如国家或组织、个人对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积极举措、科学技术发明、用于ISP服务上的花费、电信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措施。(2)对使用计算机的文化态度,这在解决存在于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同样使用英语的国家。(3)资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计算机使用技能等。这一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看来尤为突出,而且在将来也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从联合国到各个区域组织再到各个国家政府,从世界组织到跨国集团再到各种非盈利组织和机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解决问题的途径。世界银行资助的“非洲虚拟大学(AVU)”计划、八国集团筹建的“DOTForce”工作组、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软件银行合作的“软件银行合作市场(SBEM)”项目以及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电信和信息产业部长级会议提出的“坎昆宣言”、国际通信联盟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层论坛所作的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即使科技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间,如果政府和各种非盈利组织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全球数字鸿沟也将可能会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目前已有一些组织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微软,它作为“数字化领导计划”的一分子,计划在印度、韩国、俄罗斯和哥伦比亚等地出资一百万美元,响应白宫对全球数字鸿沟采取行动的号召。

从收集到的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方面的资料与研究国内数字鸿沟问题的资料相比稍嫌单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清楚地了解这种数字差异,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家的数字鸿沟

如果将全球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宏观层次,那么对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则是从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来进行的。

2.1 数字鸿沟是否存在

有少数人认为数字鸿沟只不过是一些政客为了某些私人目的编造出来耸人听闻的。还有的认为数字鸿沟的存在与否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像当初电话的使用一样它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决。而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鸿沟在国家内部是确实存在的。在有着不同经济背景的地区之间、在不同的人群之间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日甚一日,各个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都在增加。而且也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制定解决方案。

2.2 数字鸿沟问题能否解决

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数字鸿沟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说它没有出现任何减小的趋势。客观的调查数据表明,并不是所有方面的数字鸿沟都是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的。比如在美国,家庭拥有电脑量的差异正在减小,基本的网络访问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女比例十分接近。同时,种族上的差异也在不断拉近,教育和收入水平是随着种族曲线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层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互联网接入的种族差距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我们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进入互联网络世界,由于年龄因素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也开始出现减小的趋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在网络访问量上存在的数字鸿沟也将会有所减小。

从美国的这些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密切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采取适当的积极举措,数字鸿沟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的。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5篇

互联网、手机等数字技术,已成为促进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可实际上,数字技术对全球经济发展还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2015年,布鲁金斯学会“布鲁姆圆桌会议”着手对数字技术给全球发展所造成的破坏进行系统性研究,反观其对全球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2016年初,这份名为《数字技术对全球发展的破坏》的研究报告正式对外公布。与人们对机器智能将操控人类思想的担忧略有不同,报告从许多实际案例出发,探讨了数字技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在破坏力。 无法忽视的变革性力量

布鲁金斯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全世界拥有手机、能接触互联网、已登记个人生物信息(指纹、声音等)、拥有个人银行账户的人数将攀升至2―3亿,数字技术将无处不在已成定局。

依靠能将全球互联互通以及使金钱、信息几乎毫无障碍地进行流转的特征,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历史已经证明了科技的变革性力量,数字技术的影响力也必将深远而重大。

以移动电话为例,它的普及改变了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日常生活。当位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沙丁鱼渔民们在上世纪末拥有了手机后,他们仅通过一个电话就能决定去哪里可以把自己捞来的鱼卖到最好的价钱。再比如,随着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的出现,成为整个市场规则的“新缔造者”,他们取代了那些低效的实体化平台,让物品和资金的流转变得更加迅速和高效。

此外,在许多关于数字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研究中,其消除贫困的功能也始终被津津乐道。数字技术在防止世界上的贫困人口被边缘化方面,的确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手机与互联网,贫困人口与其他地区人口的沟通交流增多,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让他们拥有了更多可以自谋生路的机会。

不过,研究报告也指出,从整体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数字技术对宏观经济最明显的影响仅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主要表现为在短期内促进和提高了生产率。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人们将数字技术的作用过分夸大了,还是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充分证明自己的“能量”?实际上,我们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经济将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当数字技术变得越来越具兼容性与拓展性时,我们将如何对其进行约束,等等。 数字技术的隐忧

人们常说“科技是把双刃剑”,实际上,数字技术也有其隐忧所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鸿沟”的加深。“如今40%的世界人口由互联网相互连通,这是一种惊人的转变。尽管这些成就值得庆祝,但此时此刻也应注意不要造成一个新的底层阶级。由于近20%的世界人口没有读写能力,仅靠推广数字技术不可能缩小全球知识鸿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说。

2016年初,由迪帕克・米什拉和乌维・戴希曼及其团队撰写的报告《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也指出:快速数字化扩张带来的好处向全世界有财富、有技术和有影响的人群倾斜,这些人群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占据有利地位。目前,仍有40亿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而数字技术却日新月异。这就意味着,全球知识鸿沟的加深速度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数字红利的消减。虽然自2005年以来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人数已增加了两倍以上,可更高增长、更多就业和更好公共服务等预期数字红利,却没有如期而至,60%的世界人口仍被排除在不断扩大的数字经济之外。

同时,尽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和平台已经重塑了全球经济的大部分领域,但一个诡异的现象还是出现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的中期展望都不尽理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高昂的交易成本是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些将通过时间、金钱以及其他不确定的方式,被强加在消费者身上和整个交易过程中,而数字技术对这些方面的缓解能力仍相当有限。

三是,不平等、不合理现象加剧。布鲁金斯的报告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尽管中产阶级人数始终保持相对快速、稳定的增长,但职业技术人才断层缺失严重,这与西方经济体在千禧年之初所出现的情形极为相似,使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得越来越不合理。

《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这篇报告警告称,数字技术能改变我们的经济、社会和公共制度,但这些改变可能将进一步加剧不平等现象。譬如,有相当实力投资数字技术的国家可能从中收获巨大红利,而其他还未能有相应实力的国家则会被落在后面,造就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压榨和掠夺。 风险规避与化解

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多重影响,布鲁金斯的研究报告认为,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双重”局面:我们既有责任和义务放大数字技术的优势,同时又要想方设法消除其负面影响。对此,报告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规避和化解风险――

政府与相关组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数字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唯一“法宝”。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只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部分,应以其为依托实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业价值。发展中国家可以其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以促进整体的产业转型升级。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6篇

目前全球网络经济经过调整是否已经形成了世纪大底?调整后的网络产业将何去何从?这是目前全世界都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全球网络经济物质载体联盟的国际电联今年也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了互联网的前景上,今年5.17世界电信日选择的主题就是:互连网——挑战、机遇与前景。

单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上讲,根据目前的各种迹象判断,全球互联网经济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再大幅下滑的可能不是太大。

首先,资本对全球互联网产业的态度开始回暖。目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风向标NASDAQ股指开始止跌回升,纳指已从几个月前的1700点左右回升并站稳在2000点之上。同时部分有实力的资本已经在“寒冬”中对部分有价值的互联网产业开始悄悄吸纳,如近段时间香港首富李嘉诚就在业界里不断的出手。当然,纳指的止跌回升和部分资本的重新积极介入也许并不能就此说明网络经济的第二个春天就到了,但至少说明了“资本意志”并不希望股指无休止的下跌。在资本依旧为王的当今世界,资本对一个产业的态度对该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资本态度的回暖可以说基本封杀了网络经济继续大幅下滑的可能。

其次,互联网鱼目混珠的时代基本结束。在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由于利益效应的影响,各种网络公司,各式各样的互联网站多如牛毛,·com是漫天飞舞。但其中很多都是滥竽充数,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可言,最多不过是披着高科技的外衣,干些剪刀加糨糊的勾当,这些只想捞钱而不会创造价值的网站注定没有发展前景,但他们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经过一番网络“寒冬”的洗涤,这类·com已基本消失,生存下来的网站能经历寒冬而不倒,应当说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为以后全球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人们对网络经济的心态开始恢复平静和理智。互联网在诞生后不久,幼稚的肩上就承受了过多人类的期望。也许是因为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在工业化的国家,残酷的竞争,越来越大的交易成本,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有些喘不过气来。在依旧处于自然农业经济中的国家,人们还在为温饱还而不断奋斗,为现代化而努力。未来会怎样?人类能否在一种新的环境中寻找到一种新的理想社会,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产生之前,人们希望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突破传统生产力所带来的限制。尽管在探索中还是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努力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互联网诞生后,让久已处于困惑和危机中的人类似乎又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人们开始把人类未来的很多希望寄托在了刚刚诞生不久的互联网身上,但年轻的互联网在目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担当起人类如此巨大的重托,其结果就是人类开始变得疯狂,互联网却变得畸形。这段时间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大幅调整,与其说是人们对互联网的失望,不如说是人们、特别是资本从狂热中开始冷静。人毕竟是万物之灵,只要人类能够冷静思考而不是疯狂,人的理智会让人类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上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对网络经济以后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其四、全球互联网业务仍在迅速发展,互联网已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了人类的生活之中。尽管这一年多来,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所谓的“寒冬”,但是全球互联网的业务仍然在大幅增加。就我国为例,根据CNNIC2001年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止,我国上网计算机数有约892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2250万人,而2000年7月统计上网计算机的数量是650万台,上网用户的数量是1690万人。在这半年“寒冬”中,上网电脑和互联网用户同比增幅高达37%和3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业务并没有因为资本的调整而受到多大影响,而且,互联网已经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在CNNIC的调查报告中,我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3.66小时,有51.37%的人在“上网的主要目的(多选题)”中选择了“休闲娱乐”这一项。用户是网络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基础,只要有用户,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就不会很悲观。

对于前期全球互联网的大调整,我们可以说是对前期人们疯狂的矫正,但是,止跌后的全球互联网产业,是否就一定会快速回升呢?应当说答案是明显的,既然前期人们的狂热只能用“寒冬”来进行调整,目前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各种基本条件产生质变之前,企图网络经济会迅速有第二个以前那样的“春天”只能是妄想。

一种经济形态从产生到真正形成,需要很多坚实的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具备,往往又有自己的规律,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论持久战准备,否则就难免欲速则不达。

发展网络经济只有互联网显然是不够的。网络经济或者说信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即将跨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和传统的自然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形态应当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在两个传统经济领域外开辟出另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成型至少必须具备几种基本条件: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丰富的数字产品、足够的交通宽带、适合信息经济的新的交易模式。

首先,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有一个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在互连网诞生以来,网络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领域—动态的全球互连世界,因此也唤醒了人们对未来的种种渴望。但实际上,人类最开始所面临的只是由浏览器以及部分相对简单的软件通过一些硬件和具体的网页连接而构成的简单的互连互动世界而已,这距离我们期望的新的经济形态应当具有的技术系统还很远。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世界在这方面一直在不断进行探索,但除了微软公司提出了.Net战略概念外,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的缺位,就使得很多和互连网相关的业务无法大规模的开展,网络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微软作为PC时代的霸主,其提出的.Net战略也有希望独霸互连网的意思,因此微软的.Net战略一提出,就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但换一个角度看,微软想称霸是一回事,能不能称霸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怎样,发展网络经济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微软.Net战略的核心概念就是“把软件当作服务”,也就是把软件应用产品与商业、内容、信息服务合并成一种事物,使之成为可以在网络上订阅使用的服务形式,人们设计、构造、实施、运作、集成和使用软件的方式都将透过网络完成。微软的这个构思是符合未来网络经济发展需求的,如果微软的NET战略能够成功,将会对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NET战略能否按照微软的预期成功,成功后能否完全适应全球互连网产业的发展速度,这其中还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尽管微软在努力,全世界也在努力,但一个适应新经济形态的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的确立,不仅需要人类的努力,还需要人类有耐心。 

其次,网络经济形成的基础是必须要有丰富的数字信息产品。网络经济是人类在经历了自然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即将跨入的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互连网的长处是通过提供网络给人们提供丰富有价值的数字信息产品,满足人们在信息产品方面的需要。但在目前生产力状态下,人们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产品的需求有限,同时社会能提供的真正有价值的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更有限。因此,目前网络经济的主要作用仍旧是为人类提供工业产品及和工业产品相关信息的服务上。如作为网络经济核心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目前它的主打商品主要是工业产品和与工业产品相关的信息上,在这种情况下,互连网的价值和效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互连网不是不可以用来卖工业品,但互连网的长处不在于向人们提供工业品,正如市场经济也可以卖粮食和蔬菜,但市场经济的作用决不主要只用来卖粮食和蔬菜一样。

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是互连网将向人类提供主体,目前的尴尬在于我们的有价值的数字信息产品种类和数量太少,而交易工业产品又不是互联网的长项,因此结果就是网络经济也好,电子商务也好,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数字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丰富也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因为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搞一项发明一样艰难,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

其三、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网络宽带。流畅的交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在网络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目前国内上网的用户都知道,通过传统的电话线上网,速度可以说是慢的惊人,特别在上网用户稍微多一点时。有时为了下载一个小小的软件,也必须要熬上好几十分钟,更不要说在网上进行相对大规模的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传递,网络宽带的不足也是阻碍互连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但目前宽带的发展又有很多的问题,在前期互连网受到挫折后,不少人又把目光盯在了宽带上。2001年来,宽带在全球包括我国都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在我国,网络运营商是大举进攻,不少企业也想加入分得一杯羹,投资商更是对宽带狂热追捧,国内一家上市公司刚宣布要搞宽带,股价在几天之内就狂涨50%,但是狂热是否就能建好宽带呢?

宽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骨干网、城域网到接入网的全光纤化,这一切的最终实现面临的不仅是资金问题,还包括技术以及网络管理等诸多问题。而且没能和前面几个问题不能协调发展,快速但缺乏实质内容用户也未必愿意爽快掏钱。如美国作为目前全球互连网宽带发展最快的国家,其真正使用宽带用户现在也只占全美国总人口的5%。没有足够用户的宽带大战难免演变成为一场新的烧钱运动,重蹈覆辙。因此,宽带虽好,但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和其它条件协调发展。

其四,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要有新的交易模式。和传统商品不同的是,数字信息产品具有开发难、易复制的特点,而且复制成本异常低廉。数字信息产品在互连网上应当怎么定价交易,目前人们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对策。前期流行的是“注意力经济”或叫“眼球经济”,但结果证明了免费并不能支撑网络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但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交易价格也不能按传统工业产品的定价模式来定价,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交易中,人们所奉行的交易原则是等价原则,但在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交易中,由于复制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使用者的多少对不影响数字化信息产品的成本,使用者按什么标准支付才算等价是难以衡量的。如何定价才能既维护数字信息产品生产开发者的合理利益并让全人类尽可能享受到互连网带来的数字财富,这需要网络经济的经营者必须要有新的思路,不断的探索才行。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7篇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摘要]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应用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数字地球最基本的空间层次之一。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和探讨了21世纪我国数字城市的体系架构及发展构想。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5.11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在城市各大医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城市各医院、各种专科、各种药品的检索、查询系统,诊治各种疑难病症的名医名药查询系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查询系统以及医药卫生数据库系统,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建立重大疫情监管预报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专业人才数据库、病历数据库、药品和医疗器材信息库等、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IC卡应用及远程会诊等业务。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网上论断和医疗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药品的生产、销售管理,推进医药用品网上招标采购,增加采购的透明度,降低医疗开支,提高效率。

5.12宣传、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宣传、文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历史年鉴、文化知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信息系统(网站),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闻领域信息化,在新闻领域的各个环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建立各报纸、电台的信息化同站,以适应未来的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5.13旅游、娱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设好旅游娱乐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景点了解、交通、游览、旅游热线、食宿、安全、气象等信息服务系统;为丰富人们群众的积极生活方式,建立文娱、体育等同上查询、网上预定等业务和网上娱乐活动。

5.14各区县的区域信息化建设

各区、县信息化是我市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建立起区(县)、社区(乡)、街道(重点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虚拟专网(VPN)等先进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展信息服务。各区、县的信息化建设应和全市各领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条块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交叉采集信息资源,以减少浪费。

5.15社会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

努力实现社保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信息资源网络。将全市医药、养老、失业。保险、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就业等信息资源和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公共信息,逐渐深入到家庭信息化,为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5.16推进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

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解决商品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认证、安全支付、物流配送等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适合电子商务的信息网络,建设认证中心、密钥中心、支付网关、SDI中心,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随着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实现内外贯通的全过程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5.17综合统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统计信息是政府和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在组织、制度、法律保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完善市、区(县)、乡三级统计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统计信息、资源的实时传递。汇集和处理,提高统计的质量和效率。

6数字城市描绘美好未来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影响着城市与区域的未来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已开始进行了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北京设计了“数字北京”,并以中关村为试点大步推进;上海率先于全国提出了“信息港”概念,并逐步明确和细化外延与内涵;广州、重庆、深圳、厦门、中山等许多城市也都在加速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数字城市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8篇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007-02

0 引言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在全球发展中已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依托信息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力。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测绘技术,也由传统测绘时代,迈向了数字化、信息化测绘时代。

1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传统测绘科学技术是利用模拟的方法测定和推算地面及其外层空间点几何位置,确定地球形状,获取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及其属性的相关信息,其产品的形式是以图解形式按图式符号和比例尺将地形图测绘到白纸(或聚酶薄膜)上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其特点是:手工操作方式,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成图持续时间长,测量精度低,产品更新速度慢。而且作业范围又仅限于局部范围的静态测量。应用范围和服务对象也不广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导致了传统测绘的必然改变,使传统测绘进入了数字化测绘时代。数字化测绘是将来源于星载/船载的传感器以及地面的各种测量仪器所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这些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量测、处理、分析、管理、显示和再现。其特点操作方式电子化、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其产品更新速度快,现势性好。作业范围广泛,测绘生产与产品形式数字化。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运行环境,实时有效的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其特点是作业范围大,而且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同步观测,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灵活,应用范围广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由传统模拟测绘向信息化测绘时代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向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 保障。

2 数字城市、数字地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机遇和挑战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首次公开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可以在其上添加许多与我们所处的星球有关的数据。数字地球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它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随着可访问和可使用的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的日益增长,以及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信息的实时支持,数字地球将在指导虚拟外交|、打击犯罪活动、环境资源保护、增加农业生产、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智能化小区建设、电子交易、促进高等教育普及、虚拟旅游等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

从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开展了数字地球、数字区域的研究和建议。我国的专家学者认识到数字地球建设将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先后提出了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的概念。数字城市即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是对真实城市及其相关现象(社会、政治、经济特征)的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和分析整个城市方面的问题。数字城市是一个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信息体系。它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生产和生活相关的诸多事物的数字化、网路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而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建立数字地球的关键部分。建成后的数字地球是一座巨量信息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球图书馆,人们通过它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管理好宝贵的、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数字地球却是一把“双刃剑”,它为蓬勃发展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浪潮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与日俱增。谁占有信息,谁就占有主动。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教育程度不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很低,因而很难享受数字地球技术带来的好处。同时,数字地球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安全、国防安全面临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面临的关键问题。

3 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测绘事业是一个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先进性、公益性事业,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从资源与环境监测的需求出发,逐步建立起综合对地观测系统,利用卫星、飞机实地调查与观测,建立观测台网等现代测绘科技,为全球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保证。在工业、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建设、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预测环境变化、防灾与减灾、国家边界的划定也保护、弹道轨道、防爆、精确打击武器等高科技战争的军事领域都需要有适应于现代测绘科学技术要求、现势性强的,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的有力支撑。

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包括: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卫星重力探测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航空数码相机摄影测量、机载航载雷达系统等。目前,我国的导航系统“北斗卫星”,面积只能覆盖我们自己的国家,而且精度也很低。在遥感系统中,传感器技术落后于运载工具,图像的分析处理又落后于传感器的研制,遥感信息机制和理论研究落后于图像处理技术。还有我们目前在城市三维景观建模时,往往是将二维的数字化地图、遥感影像图与DEM叠合,虽然能表达地表的起伏,并进行漫游、缩放、动画等三维显示操作,但难以进行相应的三维量测和分析,虽然使用了地表构筑物的部分竖向信息和纹理,但由于难以顾及建筑物、道路、桥梁等的内部竖向关系,因而所形成的三维景观模型在本质上只是可视化模型,并不是真三维模型等很多方面还与世界的同类技术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

作为人类眼睛的延伸的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将是未来外层空间探测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将为我们提供实时、连续、全天候、高光谱、高空间、高时间、高辐射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的信息。我们可以运用这些信息去监测沙尘暴、洪涝灾情、森林火灾、臭氧层的变化、海洋赤潮、地质灾害等现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时相、多样化的服务。

4结论

“数字城市”、“数字地球”代表了信息时代与网络时代人类生存、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崭新模式,它的建设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它将促进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各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并辐射到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有利于人类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地球关系的进一步协调。

参考文献

[1]林君建,苍桂华,等.摄影测量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9篇

传统观念认为,电子商务,信息经济是阳春白雪,只有发达国家才能享受。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全球化和信息化为较不发达国家提供了改变现状的良机。根据世贸组织资料,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信息通讯产品贸易中占有半壁江山。信息技术协议(fTA)是信息产品贸易扩张的催化剂,2010年前的十五年间,信息产品出口翻了三番,达到一万四千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的9.5%。ITA成员占96%。中国已是信息技术协议参加方,对中国信息技术是个绝好的机会,不知为何在主动开放信息产业上裹足不前。不是采取进攻战略,而是采取保护战略。我们最为关注的创新需要开放和富有活力的信息产业的强有力的支撑。

新工具、新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营商模式,引领全新的数字经济。世贸组织还没有制定出电子商务规则,数字经济又突破传统电子商务概念,扩及电子政务,电子旅游,电子教育和电子娱乐。其交易额规模超出想象。

创新,数字经济,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包括安全,知识产权,环境,技术传播,隐私,贸易便利化,能源贸易和医疗创新。这些都是世界贸易组织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