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26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第1篇

一、开展培训

为统一标准,明确目标,保证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并做到公平公正,在开展量化评比前必须加强对各级卫监所有关卫生监督员及食品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监督员准确掌握现场监督标准和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对量化分级管理的具体做法、要求、目的、意义有较全面了解,同时树立经营风险意识及企业自律意识,加强自身卫生管理,根据有关量化评定的标准要求做好自查、自检、自评、整改工作。

㈠监督员培训:

由广州市卫生监督所负责各区(县级市)卫生监督员骨干的培训工作,然后各区(县级市)卫生监督员骨干负责本区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工作。

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培训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其直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法人代表、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各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由各单位自行培训。

㈢培训教材

以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使用说明”为主,结合有关法规、标准进行培训。

㈣完成时间

培训工作在*年12月底前完成。

二、量化分级评定

按照卫生部有关要求,采取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实出重点,结合日常监督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在*年6月底以前分步完成全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量化分级管理评定工作。

㈠已取得卫生许可证企业

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中的“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定”标准对现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信誉度分级。

1、学校(包括托幼园所)食堂

作为重点切入口,首先开展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年10前市卫监所和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管辖的学校(包括托幼园所)食堂进行量化分级评定。11-12月份为整改时间,12月底前完成所有学校量化分级工作。

2、餐饮业

*年1-3月,市卫监所和各区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开展量化评检工作,于*年3月底召开全市会议,小结评检情况在统一要求,取得经验的前提下,全市统一结合卫生许可证换证、年审工作于*年12月底前完成所有餐饮业的量化管理评审工作。

3、食品生产企业

⑴市卫生局直管食品生产企业:

以乳制品、饮用桶(瓶)装水、饮料、肉制品、植物油、粮食制品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为示范点,由市卫监所先行开展工作,并在*年12月底前完成示范分级管理评审工作。12月底召开全市各区(县级市)卫监所会议,总结示范工作情况,提出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⑵市卫生局直管的其它食品生产企业和各区(县级市)卫生局管辖的食品生产企业:

参照示范企业评比做法,各市、区卫(县级市)监所对管辖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量化分级评比工作,于*年12月前完成。

4、食品经营企业

市卫监所、各区(县级市)卫生局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于*年1月-*年6月期间对直管食品经营企业进行量化评定。

*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量化评定工作。

㈡新发卫生许可证企业

从*年1月1日起,所有申请新领取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中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内容进行卫生许可量化评定,未达到要求的,一律不予发证,达到要求的发放《卫生许可证》(第一年的卫生许可证不带A、B、C水印字)。一年后,结合日常卫生监督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定”,并对经评定企业给予信誉度分级。按评定的级别,在复核卫生许可证时更换印有A、B、C相应级别字样的《卫生许可证》。

三、量化分级信息管理

㈠量化分级评定后的表达:

各级卫监所对已领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完成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定后,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通过者换发底纹印有A、B、C水印字的卫生许可证,并加贴代表ABC级别的年检标志。(卫生许可证统一按市卫监所的样版印制,年检标记统一使用省卫监所发放的标记。)。每年年检均按实际评检结果加贴代表ABC三类企业标志的不同颜色的年检标记。信誉度发生变化出现升降级时,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收回原发放的印有ABC字样的卫生许可证,更换成相应级别的卫生许可证,但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变(即截止日期不变),发证日期则按更换的日期。

㈡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卫生级别档案,完善信誉动态评估体系。

按照“卫生部关于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要求,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日常监督力度,日常监督均需按相应的“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评定,对达不到相应信誉度分级的食品生产企业给予降级,对卫生状况有明显改善的企业给予信誉度升级。从而保证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动态监督管理原则的落实。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必须做好卫生级别档案管理工作,企业升降级后要及时刷新档案记录。各级卫生监督部门要制定量化分级评定管理制度。

㈢各区审核评定为A级的企业,必须报市卫生局审批并备案。

四、加强宣传与监督检查

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广为宣传,定期公布企业量化评定情况,从而充分调动消费者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责任感和自律性,让消费者及时快捷地了解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情况,做到知情消费,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对核定为A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市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一定比例的A级企业进行抽查。

五、制订卫生监督、检测计划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餐饮业;卫生监督;长效机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而食品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卫生监督问题。《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颁布实施以来,食物中毒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运用长效管理机制对餐饮行业进行规范和监督,显得十分重要。

1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可能性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食品卫生行业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尤其是餐饮业,从企业“一把手”到员工,从卫生制度的制定到落实,以及相关硬件设施的增加,无不显示出对食品卫生的重视。而我县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也是逐年提高。卫生监督人员数增加了很多,监督管理对象的户数也有所增加,监督范围也有所扩大。可以说,全县的食品卫生工作水平整体上产生了质的飞跃。预防性卫生监督中的三同时制度、食品卫生许可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制度、突发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处理制度等,已为广大食品经营户所认可、接受。目前,我县辖区内比较正规的宾馆、酒店的卫生基础设施、餐饮经营意识以及管理水平都比较规范,普通餐馆、甚至流动作业的食品小商贩的卫生意识也大有提高。一些卫生设施,如食品冷藏柜、食品消毒器具,以及厨房等卫生死角的保洁、三防、通风、上下水、垃圾储运等已初步达到国家或者行业卫生标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使我们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建立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具备了可能性。

2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我们在平时工作检查中发现,餐饮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比如:有些餐饮单位,尤其是小型餐馆,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有些大中型餐饮企业,也存在着诸如操作不规范、卫生制度不十分健全等问题。并且,餐饮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健康证持证率低,这也给食品卫生带来了隐患。在食品加工操作过程中,食品操作间功能分区不明确,盛放不同食品的器皿,混合使用,餐具消毒不彻底等等。个别餐饮单位法人代表,特别是小餐馆老板食品卫生意识差,他们的这种思想意识直接影响到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各项卫生措施的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的已经形成了现实的卫生问题,有的为食品卫生问题埋下了隐患。面对如此普遍的、现实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3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现实性

3.1完善体系,落实制度工作中,我们重点建立健全了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采购食品索证验收制度、餐具消毒制度、操作卫生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推进实施良好操作规范(GMP)和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HACCP)。为达到这一目标,实行了“两项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和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食品卫生监督等级和计分管理制度。同时,在餐饮等行业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试行了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作为单位食品卫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求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员必须由具备相关学历及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员担当,对未按规定设置食品卫生管理员或食品卫生管理员不符合条件的新申请企业,将不予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对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企业,未按规定设置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或专职管理员不符合条件的,将不能通过年度验证;并且,工作中,对餐饮业、学生集体供餐单位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级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的硬件设施、卫生条件等评定食品卫生等级,并向社会公布。

同时,工作中落实了“四项措施”。一是按照“分级政府、分级责任、分级管理”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实行属地化管理;二是加强法制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餐饮业等;三是强化食品卫生监督职能,有关部门将实施追踪监督制度;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市民自我保护意识。

3.2通过培训,提高我县餐饮行业的卫生意识,提高整体水平这种培训,重点针对企业负责人,同时对职工也要进行培训。对通过培训,增强了企业规范经营的意识,过去的陋习有所改变。具体工作中,我们定期不定期到企业内部,或者集中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要求企业对新招聘员工也要进行培训,对老员工在工作期间也要实施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去年一年共培训企业负责人及中层管理人员2000余人次,从业员工培训18000人次。通过培训,餐饮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内部员工的卫生观念有所转变,这对改善我县餐饮行业食品卫生状况,提高我县餐饮业整体卫生水平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3.3强化执法手段,狠抓制度落实,防止脏乱差反弹因为餐饮业的现实情况(诸如受利益驱使,一些餐饮单位的卫生措施流于形式;在检查中有个别企业与我们执法人员玩“躲猫猫”等等),问题出现反弹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在食品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中,我们要求卫生监督人员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中必须做到严格执法,检查中对有制度不落实、有设施不使用、从业人员无证上岗及不穿戴工作衣帽等违法行为,坚决处罚、决不手软。仅去年年底1个月的时间,就处罚餐饮单位各类违法行为接近6万元人民币。我们的执法措施,在餐饮卫生制度的落实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执法手段,使我们的餐饮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4结语

以上长效管理机制,经过工作中的实践,效果十分明显。我们认为这一长效管理机制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督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其他的卫生监督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值得进一步完善、落实和坚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不断完善这一机制,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我县餐饮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卫生防线。

参考文献

[1]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指导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测 食品卫生与安全 监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44-01

《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我国的食品卫生监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上还是存在着不少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甚至是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卫生监管部门监管工作不到位。

一、现阶段卫生监管部门的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1.食品监管轻预防,重事后处理。从最近几年发生的所有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中不难看出,我们国家的食品监管,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后处理上,对安全隐患的排除,事前的预防则相对关注较少,食品卫生监管没有形成“长效监管机制”,更多的是运动式、突击式的监管方式,这种食品监管的方式忽视预防,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故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这样必然使相当一部分居民的健康受损。

2.监测工作职责定位不准,工作不规范。食品卫生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保证食品的安全,监测只是一种手段,但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将食品合格率量化,甚至有些考核标准明确要求食品卫生质量监测合格率要逐年上升。在这种导向下,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在采样过程中,专门到一些管理规范、进货把关严格的超市采样,而对交易量更大的农贸市场则很少关注。这样严重影响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代表性,监测数据不能反映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

3.食品生产企业缺乏诚信自律意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地,企业有意的违法行为是不少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源。当然,不可否认,也有许多自律性很好的企业,但问题是,我们现行的监管制度没有区分开这些企业,所有企业的监管力度是相同的,这样,必然使一些不法企业有机可趁。

4.食品监管各部门之间缺少统一协调。食品安全牵涉到农业、卫生、工商、质检、交通运输等十多个部门,食品监管“各管一段”,比如,农产品是农业管,生产过程是质检管,市场是工商管,这种监管涉及很多部门,只要有一个环节监管不到位,就有可能给消费者造成损害。事实上,监管过程中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来协调各部门,监管效果也不理想。如果一个品种由一个部门来管,效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5.卫生监督人员专业素质的欠缺影响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的欠缺,不熟悉食品工艺流程、加工工艺、原料配方的审查知识,一些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执法实践中还仅限于对卫生许可证、健康证、食品原料的索证和加工过程的监督上,不能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并选择性地开展监测工作。

二、针对食品卫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及措施

1.建立食品监管的长效机制,注重日常监管。质检部门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尤其是重点食品,对于重点食品可以每月抽检1次,一般食品每季度抽检1次,热点食品不定期抽检。对于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豆制品、乳制品、肉制品、面粉等食品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加强落实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监管网络”的实施,构筑“横到边、纵到底”食品安全网络。

2.分区域、分层次开展监测工作。食品卫生质量合格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笼统地将食品卫生质量监测合格率作为监督机构工作的衡量指标,更不能硬性要求食品卫生合格率逐年上升,而应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各地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卫生监测计划,考虑到季节性以及当地的饮食习惯、当地的食品企业的特点等完成相关监测。这样更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出该地区的食品卫生状况。

3.加快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模式。所谓量化分级管理指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度和信誉度量化评价和分级,以此确定监管重点,对高风险、低信誉的企业重点监管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企业的责任,明确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是食品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加强了企业的自律,而企业的自律既能有效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有能大大降低监管成本。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缺一不可。

4.相关监管部门合理分工、明确职责。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食品监管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式。但是,在之后几年的实践中,很少开展相关“品种管理为辅”的改革试点。实际上,品种管理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模式,许多发达国家管理的主要模式即品种管理为主,事实证明,这样效果很好。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品种监管模式,争取做到“无缝监管”。

5.强化食品卫生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并提高其业务素质。要求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加强学习食品工艺流程、加工工艺、原料配方的审查知识,在工作中确保监测的科学性的同时,不仅要严格规范样品采集行为,科学地采集样品,保证采集样品的代表性。而且项目的选择既要重视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又要考虑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隐患。

归根结底,只有改变现行监测制度带来的弊端,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先进、新型的食品卫生监测制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才能有效的保证食品卫生与安全。

参考文献:

1.严召彬.基层食品卫生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Z].职业与健康,2003(3).

2.谢阳.中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概况[Z].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杂志,2005(10)

3.马宁宁,张新若.现行食品卫生监测制度的弊端分析[Z].医学动物防制,2006(7)

4.王旭明.论食品卫生与安全[Z].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2005(1)

5.黄志权.食品卫生监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3)

6.高文和,林促坪.卫生监督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2(2)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第4篇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同样面临着上下游相关产业密集、涉及到的问题面广复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长期积攒的问题,需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餐饮服务乃至监督管理、舆论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其中,消费者建立起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进而培养出理性消费的习惯,无疑会对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食品和饮料行业是传统行业如餐饮、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市场,快速增长的发展速度、广泛的影响和高就业吸纳能力受到广泛的关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监测实施及质控等工作情况开展的情况和实施力度也会影响者餐饮行业健康发展。而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这条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储蓄物流、服务环境乃至舆论监管各个环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而且消费者也应对食品安全有一个科学理智的消费观念。但是,现今餐饮行业发展过程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大部分中小型餐饮的管理服务传统老旧,并且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监督运营体系,所以给广大餐饮企业的融资和规模扩大带来阻碍,所以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于下风,在科学管理、监管体系、优质服务上输给大型企业;其次,中小型餐饮企业本身规模有限、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争取不到更多的融资途径,价值店铺的租金费用上涨、员工工资和待遇要求不断提高,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濒临倒闭,给整个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眼光狭隘、只顾短期的利益。所以,很多企业走上了一条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发展道路,对自家企业的食品卫生环境不够重视,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谋取利益而生产销售过期有毒有害食品,因此也陷入了恶性发展的怪圈。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饮食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饮食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不再像是过去单纯求“吃饱”,而是“吃好、吃出健康”。餐饮业进入门槛低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业内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通过对上海中小型餐饮业现状的分析,找出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方向和途径进行可行性的分析,为上海市餐饮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中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发展历程

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从总体角度来看是缓慢而曲折的,历经沧桑和艰辛阻难的,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民众饮食健康、生命安全上不断努力和尝试,始终高度重视整个社会的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适应不同新形势的变化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始终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控和评估监测的管理体制、对我国餐饮行业健康发展不断做出努力。1958年1月中央人民政务院第167次会议批准的《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与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卫生监管制度”,明确提出了“重点推行卫生监督调度”。1958年我国又实施了放射卫生监督等等,基本形成了各级政府卫生机关领导下的,分别由各级卫生防疫站承担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此阶段的食品安全政策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大都规定明确,但缺乏国家强制力的保障。1966~1976年间是新中国历史上比较艰难的岁月,我国的食品卫生工作也没能逃过这一浩劫。因此,这段时间的食品卫生立法、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卫生检疫防疫工作几乎全面停顿,几乎没有任何进展。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全党工作也由此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也由此迎来了它快速全面发展的春天。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发展首先是进行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并实现与国际接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2年以来,卫生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卫生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得到充实和扩展,卫生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依法监督、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法律手段,总的来说,卫生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法制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时期。1981年9月,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食品卫生学术会议对《食品卫生法》的制定进行了专题讨论。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食品卫生法》,规定于1983年7月1日试行。《食品卫生法》是新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门法,也是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法。1985年12月1号颁布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1990年首次全国卫生监督会议是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前奏,也是卫生监督史上的里程碑,当时提出了“强化行政法,监督检测合理分开,统一综合管理,建立新的卫生监督体系”的目标。1994年《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正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结束了我国食品安全评价工作长久以来没有标准的局面,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同一年内国家还颁布了179个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食品中铅限量卫生标准等国家卫生标准。1995年10月2日,卫生部组织召开国际卫生政策规划会议。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通过了经过修订的《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的执法主体从卫生防疫站转变为卫生行政部门,这标志着国家开始强化卫生行政执法职能。1996年3月,卫生部为适应《食品卫生法》执法主体的转变,了《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制的通知》。这一文件旨在建立以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为龙头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系。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该项法律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并明确指出要将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

三、研究中小型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的意义

首先,上海正在向着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不断发展和努力,餐饮行业是否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民众饮食卫生安全状况也是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一项细节体现。而相反的,餐饮行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很容易被大家忽视,所以本小组相信本课题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其次,我们从餐饮企业、消费者及政府监督系统三个不同角度全方面了解整个上海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漏洞,并且本小组实地考察和访问,所以更具代表性、可行性。本课题密切联系当代公众生活、餐饮业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运营的链条是否完整、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关系到社会大众的饮食环境和安全,这是与整个社会及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所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最后,通过收集得到的数据信息统计总结,我们最后整理出来一份调查报告、一份关于推进餐饮行业发展的策划方案的项目报告书,对社会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向政府食品监管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课题组通过三个途径,从消费者、餐饮行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入手,查找相关资料、实地走访调研,探寻在过去几年中,上海餐饮行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萎靡不振、甚至很多企业面临洗牌的原因。据此从源头和渠道出发,为上海中小型餐饮企业出谋划策,进一步为整个上海餐饮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新的意见,实现餐饮行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上海市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

四、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操作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市场和政府监管机制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健全的监督机制能够克服、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而政府监督不力则会引起市场机制失灵。我国的食品卫生监管是由质检总局、工商局、商务部多个监管部门共同管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监管工作也是止于一时一季、长久性的监管体系不足。另外,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很多中小型企业受利益驱使,更倾向于以牟取短期利益的劣质产品和服务。企业难以建立一个长远的规划,是因为现在我国餐饮行业进入门槛低,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获得资金是极为困难的,产权制度未加以完善,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来源短缺已经成为严重问题。因此,除了部分的优质企业外,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商业信用,而且回报率低,所以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因此也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不管是对企业本身长远发展还是消费者健康、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最后,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常识,也会引起食物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公众缺乏相关的健康饮食理念也是关键原因。我国消费者群体基数大,但是具备饮食安全和自我维权意识的人数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的消费者缺乏了解食品卫生健康安全的基本常识,由此引起的民众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消费者不注重饮食卫生、环境的问题发生;而且很多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

五、改善食品卫生安全现状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1.建议政府相关监管机构从生产、流通再到消费各个领域对食品卫生安全加以严格的控制。

要树立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立法工作,同时也要大力建设执法队伍建设,对出现违法乱纪的不法企业予以警告、罚款、甚至取缔。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贯彻落实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控制、查处,并加强建设食品安全的“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

2.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力度。

对餐饮企业进行入行许可的限制,并对其餐饮环境的布局、设备是否齐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条件进行核查验收。严格的把控市场准入制度,以城镇地区、城郊结合部规模小、条件差的小餐馆、小生产企业为代表,对人们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企业进行查处。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职责分明,不留任何的死角和盲区,将食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制度化、法规化、科学化。

3.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

政府要鼓励餐饮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对新兴的企业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和投入,促使整个餐饮行业良性循环、有序发展。同时,也要鼓励企业做出品牌优势,大力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和由国际影响力的餐饮企业,并在全行业内贯彻落实ISO、HACCP认证,加强对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监管,淘汰不合格企业,鼓励一批绿色企业发展。

4.加强对整个餐饮行业上下流产业的监管力度和惩治强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主”,政府应该牵头组织,全面落实整个行业从“种植养殖———生产———物流运输———消费”的监管力度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产品退出制度,严格把关各个生产流通的环节,不给不法商家一丝的侥幸机会,严格查处食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监管的不足漏洞。另外,必须强化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出现问题,不论最初的缘由如何,企业首先要承担责任,不能推诿扯皮。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承担检验检测不到位、监管不力、隐瞒信息、渎职、不作为和权力腐败等责任。

5.要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

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教育宣传体系的作用不能小觑。宣传教育工作是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氛围的基础,应当突出主题、注重实效,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水平,比如建立食品安全教育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食品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对公众进行食品科普教育等。

六、对上海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的启示

餐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仅在于这一单一行业,而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所涉及到的行业规模和影响范围极大。更多的还要涉及到家禽饲养和蔬菜种植安全、食品来源安全、生产加工安全、食品运输渠道及销售安全等环节。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最终影响到食品的整体安全,因此推进上海餐饮业健康成长尤为关键。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整合有利资源、通力协作,在整个餐饮行业中树立威信。因为食品卫生安全尤其是对于上海市这一大城市来说是一项涉及到周边城郊种植养殖到餐饮企业健康饮食环境和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问题,解决的力度和方法会是整个上海市的经济有效运行和社会大环境的健康发展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要加大对食品卫生行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和支持,并且对广大消费者进行有效的食品卫生安全培训教育宣传。要加大政府对于食品卫生安全和餐饮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投入最新科技和资金,科学监督管理整个行业发展现状,并保证整个餐饮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政府加大对食品卫生行业的监管力度和安全意识宣传力度、让公众具备一个良好的保护意识。再次,作为餐饮行业本身,要构建行业协会以及研究机构的食品安全推动体系。一些中小型餐饮企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顾长远的企业发展和利益以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而对自家的食品卫生、餐饮环境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变本加厉地牟取最大私利,这显然违反了整个行业的竞争规则,并且最终会自食其恶果。最后,还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餐饮行业准入机制和违法的查处惩罚体系。因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涉及到的监管部门有很多,因此就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相监督支持、行动迅速、办事有力。而且要建立健全一个工作效率高、老百姓支持信任的食品安全监管网。加强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的监督体系,加强对不法商家的查出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上海市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通过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餐饮行业、舆论监督等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相信餐饮业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会得以解决,上海公众会生活在一个非常健康安全的餐饮环境中。

七、结论

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县对食品和饮水的卫生高度重视,每年都开展大型的调研和监督活动,对于促进食品和饮水的安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反映:一是集体性食物中毒率持续下降,今年较前两年的食物中毒起数人数都有明显降低,较去年同期也有明显下降;二是食品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蔬菜、乳品、婴幼儿食品、饮料、瓶装饮用水等食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或接近100%;三是食品地下窝点回潮率显著下降;四是采用HACCP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不断增加,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庞大的体系,光靠一时一季的突击整治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建立一个有效规范、有法可依的机制,这个机制以政府为主要的监管主体,建立一套政府、相关企业、消费者、舆论监督的四位一体的监管制度。

1.责任企业。

企业要秉承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从食品的供应到消费整个流程要负责任的进行监督管理,要保证向全社会的消费群体提供最优质、最健康的餐饮消费,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企业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2.法制政府。

作为政府要鼓励扶植责任企业承担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同时打击取缔不负责任的违法企业,同时对流入社会的食品进行监管,上海市对食品卫生安全的关注主要是对有关的食品卫生安全执法单位进行监督,以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执法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对市场的突击调查主要是取得第一手资料。

3.成熟消费。

责任追究并不难,关键在于责任追究后是否能防止类似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再一次发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建立层层把关食品卫生安全机制,同时也要将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宣传提上议程,提高民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普通大众也要重视起来,加强自身保护意识,不要贪图一时的美味和便宜而损害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对食品安全的标准、餐饮环境以及事后问题产生怎么处理和维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变化,消费者要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辨识能力。

4.理性媒体。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第5篇

大家好!

能够受**企业邀请参加这场主题为“本土、文化、健康、和谐”的十周年战略发展研讨会,我感到万分荣幸。在此,我谨代表**单位,对**企业的盛情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明代医学巨匠李时珍对饮食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民以食为天,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工作、思维,都要依靠食物的供养,足可见饮食关乎健康。良好的饮食卫生能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精神,充满信心地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其实注重饮食卫生,关注身体健康,一直都是我国的良好传统。自古以来,我国人们就将饮食卫生视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代人都追求健康长寿,饮食卫生就更受大众瞩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任何到酒店、餐厅就餐的客人,首要的目的是为了食用各种各样的菜品、饮品,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延续生命的存在,保证身体的健康。这就要求食物中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因素都不应存在,否则,人们如果因为进食而造成对身体健康的伤害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那么饮食也就失去了延续生命活动的意义。因此,餐饮业加工销售的菜品、饮料等食物,首先必须是干净卫生、安全无害的,在保证饮食卫生的同时兼顾健康,这不仅是餐饮生产经营的基础,更是餐饮企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的基本保证。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第6篇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明确工作重点和整治目标

为加强全省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20__年食品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卫生厅制定了《20__年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为重点,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和餐饮单位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及监管工作。以农村食品、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为重点,加大食品市场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弱势和重点人群的健康保护。

二、突出重点,积极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工作

为消除我省食品卫生安全隐患,针对薄弱环节,相继开展了10余项食品专项整治,特别是加强了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的监督检查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在20__年专项整治工作中,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387520余人次,出动车辆63530余台次,检查各类企业、商户498610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8640余件,给予警告并责令整改12640多户次,取缔违法商户3560家,处罚2440户次,罚款960余万元,没收销毁违法产品38万公斤,案值900多万元。

一是认真开展餐饮业专项整治。为加强餐饮业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规范》,卫生厅于今年2月份召开了《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规范》宣传贯彻会议,并要求各单位要对辖区内餐饮单位认真开展检查,严格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规范》要求规范餐饮业卫生条件和生产经营行为,并加强餐饮业的餐具消毒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检查餐饮业96723户次,责令整改5268户次,处罚936户次,罚款200多万元。抽检餐饮具6054份,合格5229份,合格率为86.4。通过餐饮业专项整治,规范了餐饮/!/业生产经营行为,控制了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二是开展对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饮食摊点专项整治。与教育主管部门配合,按照卫生部、教育部颁发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监督检查各类学校(园、所)食堂6360个,其中责令整改845个,吊销卫生许可证6个;检查校内和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单位15423个,依法取缔无证食品经营单位217个,查处不合格食品1346公斤。督促学校相继建立了食品卫生校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全省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比上年明显减少。

三是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及使用情况和乳制品专项整治工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单位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关于开展乳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督检查的通知》,对饮料、乳制品、糕点、腐竹、面粉等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对调味品、酱菜等小型食品加工单位的卫生许可证持有情况、生产条件、生产原料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以及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每个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情况逐一登记,列明每个产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检查食品添加剂生产单位398家(次),经营单位5960家(次),使用单位8500家(户)次,其中查处不合格食品152种,共计13689公斤,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添加剂5068公斤,22家食品添加剂生产单位被限期整改,增强了相关企业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依法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行为。

四是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针对农村食品卫生的突出问题,省卫生厅先后部署了两次农村食品卫生整治大行动。共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加工点、小商店、小超市、流动摊贩、餐饮单位、学校食堂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1836家,限期整改2215家,取缔549家,查处不合格食品39550多公斤。

五是开展建筑工地食堂专项监督检查。建筑工地食堂是食物中毒的高发部位,也是我省饮食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为此,我厅会同省建设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了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整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检查建筑工地食堂249个,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对71家建筑公司的200余人进行了卫生知识和相关法规培训,现场发放《河南省建筑工地临时食堂卫生管理规定》等宣传材料200余份,提高了建筑工地负责人的卫生和法律意识。

六是严厉查处违法宣传功能和保健食品中添加 药品的行为。重点查处了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宣传对疾病的防治作用和未经批准的特定保健功能等违法行为;按照卫生部《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严格进行许可审查和卫生监督,严厉查处了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未经批准的原料药物等违法行为。今年,省卫生厅查处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了116种夸大宣传、暗示疗效、违法宣传功能的不合格保健食品,规范了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

七是严把市场准入,开展食品卫生许可证清理整顿。一是认真贯彻卫生部《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规范许可程序,严格审查制度,强化审批责任。按照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严格进行现场审查和量化评分,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发证。二是坚决杜绝重发证、轻监管的现象,强化许可后的日常监督管理,保证日常监督的频次和覆盖率。三是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卫生法规培训,提高其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四是与相关执法部门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许可信息互相通报机制,及时查处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五是进一步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对因审批不严、监管不力造成食物中毒的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今年以来,全省卫生监督部门对奶粉、饮料、调味品、豆制品、肉制品、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许可情况进行专项整治。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2991家,其中责令整改1108家,停业整顿839家,吊销卫生许可证138个,促进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设施的改善和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八是积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全省各级卫生部门遵循“全程监督、量化评价”与“分级管理、动态监督、公开透明、卫生安全”的原则,积极推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目前,全省统计上报餐饮业45013家,学校食堂6024个,其中已开展量化分级管理16480家和3360个,分别占36.6、55.8,共投入改造资金1.31亿元。现全省有量化分级A级单位332家,其中餐饮业238家,卫生厅已统一向企业免费发放铜制标牌。通过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促进了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对基础卫生设施的改造升级和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了企业自律和责任意识,许多地方出现了企业争创A级单位的良好局面。

九是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坚持和完善公共卫生状况公告制度。根据污染物监测的结果和历年来食物中毒发生规律,构建了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今年来我们共发出“谨防蘑菇中毒”、“欢度节日,莫忘食品卫生”等6期食品卫生安全预警公告,向人民群众提供预警和消费提示,提醒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规范经营。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我厅制定印发了《食物中毒防治工作预案》,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各尽其责,通力合作,迅速处置,及时救治食物中毒患者,有效控制了事态发展,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同时,我们坚持实行和完善公共卫生状况公告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信息、公布大案要案查处情况、公布不合格产品名单,有效打击了假冒伪劣食品,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是做好重大活动及节日期间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按照卫生部《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卫生监督工作方案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管力度,积极有效地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今年,我省先后圆满的完成了“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二届世界武术节”等全国性重大活动和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召开的“两会”及第八次党代会等重要会议,以及接待外宾和中央领导人来豫期间的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工作。

为保障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期间食品卫生安全,确保全省人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的节日,开展了以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旅游景点为重点区域,酒类(包括散装白酒)、饮料、肉与肉制品、儿童食品、月饼、散装食品、粮食及其制品、乳制品、豆制品、食用油、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据不完全统计,节日期间,全省卫生监督部门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1067家,出动人员15400人次,销毁不合格食品37063公斤,取缔非法黑窝点12个,整顿不合格单位673家,立案查处413起。

十一是积极完成健康相关产品抽检工作。依据《卫生部关于印发20__年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监督抽检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我省共承担7类健康相关产品的抽检任务,除20份减肥类保健食品按要求时间送往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结果未反馈;100家餐饮单位的食品加工专间卫生情况、餐具检测情况,目前未上报以外(要求11月底上报),其余5类均已按照要求完成了产品的采样、样品传递、样品确认、结果评价、结果告知、抽检信息汇总上报及不合格产品的查处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乳饮料采集样品33份,合格32份,不合格1份,合格率96.9。

2、纯净水、矿泉水、饮用水共采集样品57份,合格36份,不合格21份,合格率63.2。不合格产品已通过媒体公告。

3、面粉样品来自XX市、XX市餐饮单位使用的面粉,共采集样品32份,经省疾控中心检测全部合格,合格率100。

4、抗抑菌制剂样品来自7家药店、医药超市,4家商场超市,共采集39份,合格28份,不合格11份,合格率71.8。对3家销售不合格产品的经营单位做了罚款的处罚,1家经营单位由于规模很小,不合格产品未销售出去,做出了责令改正的行政处罚。并对外省生产的4个不合格产品,向所在身份发了协查函。

5、小型水质处理器共对17家企业生产的57份小型水质处理器按要求进行了检查登记。其中47份,生产经营者不能提供卫生许可批件,占采样量的82.5(已请示卫生部食化处,其原因由有关部门与审评结果核对后再定);4份产品批件与型号不符,占样品量的7;2份产品批件中无规格,企业擅自续编规格号,占3.5;只有4份产品检查项目全部合格,占7。根据抽查结果,82.5小型水质处理器无有效卫生许可批件,原因主要为生产企业获得1个型号的产品批件 后,企业擅自衍生出很多并未获得批件的所谓系列产品。

通过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使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群众举报投诉得到了及时查处,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得到了改善,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提高了我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三、整治与规范相结合,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

推进食品卫生安全,既要突出重点、开展阶段性专项整治,集中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和日常监管的难点,更要强化食品卫生日常监管,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巩固整治成果。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助强相结合,狠抓食品卫生的日常监管,始终保持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食品卫生监管的高压态势,加强食品生产环节特别是关键控制环节的卫生监督,对原料采购、成品抽检等关键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定性监控、定量考核、动态管理,推动食品卫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卫生安全“黑名单”或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强化企业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使企业自身管理、政府监管、舆论监督三者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卫生监督工作效率,实现了食品卫生状况的持续好转。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

(一)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卫生行政执法能力,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依法加强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省卫生厅党组高度重视,把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作为全省卫生工作重点,专题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部署。XX厅长亲自召集各省辖市卫生局一把手开会,统一思想,布置任务,并提出明确要求,并给工作进展缓慢的省辖市市长写信,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督促加快改革步伐。

(二)加强卫生监督培训工作,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素质。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是卫生监督队伍的基础工作,也是

提高卫生监督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学习贯彻新法规、新规范、新标准及专项业务培训,提高了卫生监督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促进了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

1、加强监督员培训工作。制定了全省卫生监督员培训计划,对各级卫生监督员的准入、考核、培训和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规范培训工作管理,实行学分制和培训合格证制度。

2、围绕贯彻新法规、新规范、新标准和重点业务工作开展专项培训。为贯彻落实卫生部新颁布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许可程序》,今年来,省卫生厅先后组织20余期相关培训,培训卫生监督员5000余人次。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卫生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工作重点和专业特点,着重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卫生监督员运用标准和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采取开“直通车”方式,将培训工作落实到基层并保证培训效果。考虑到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经费和师资困难的实际情况,我们立足于为每个县(市)培养3-5个“明白人”,由省卫生厅直接负责筹措经费、培训教材和组织师资。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我们经常邀请卫生部有关领导和省内外专家授课,力求做到有一个好题目、一个好老师、一本好教材。

4、定期将有关法规、标准、规范汇编成册,印发给每位与会的卫生监督员,供他们平时查阅、学习和使用。

(三)坚持开展“百案评奖”活动,提高卫生执法水平

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卫生执法水平,引导和鼓励卫生监督员查办违法案件,自1997年以来,我厅已连续10年组织开展“百案评奖”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从案件大小、处罚力度、社会影响、难易程度、违法事实调查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适用法规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文书书写是否规范、案件执行是否到位等实到个方面,对各省辖市卫生局推荐参评的每个案件进行量化评分,从中选择一等奖10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60个,分别给予3000元、20__元、1000元的奖励,同时对办案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表彰。通过坚持开展“百案评奖”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卫生监督员的办案质量和水平。

(四)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卫生执法行为

为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管理,规范卫生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的发生,省卫生厅制定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十不准》、《执法巡查暂行办法》和《专项整治问责工作暂行办法》等规定,严肃查处了个别吃、拿、卡、要和不作为乱作为的卫生监督员。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我省绝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属于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基础卫生设施和生产条件简陋,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餐饮业卫生设施缺乏,忽视餐具消毒等,严重影响饮食卫生质量。特别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部分企业下岗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缺乏基本卫生知识和应有的法律知识。少数生产经营者制售假冒伪食品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二)农村地区的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严峻,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相对薄弱。不少非法制售假劣食品的黑窝点和集散地分布在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辖区交界处,成为影响市场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集体食堂特别县城以下的中小学校集体食堂卫生状况亟待改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农村和餐饮单位。

(三)部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人员编制少、执法手段落后、经费不足,不能适应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政府财政困难,对监督机构办公经费、执法装备等投入不足,有的地方甚至是自收自支单位,严重影响着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部分基层卫生监督员的业务素质、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加大增加基层培训和检测经费。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决定》及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按照职责分工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整治力度,使我省食品卫生状况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明显提升,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

(一)认真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根据卫生部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整治力度。

(二)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与信息系统。食品污染物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有利于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性评估,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

(三)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系统。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与监测系统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通 过完善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与溯源体系,借助于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建立起一个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提前预警的系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前消除由于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以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高我省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能力。

(四)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管理及企业自身管理。为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加强食品企业诚信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卫生规范(GHP)或者良好生产规范(GMP),积极推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及自身管理,保证食品安全。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验能力建设。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第7篇

监测中的监督抽样必须由卫生监督员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由食品卫生监督员执行卫生监督任务,卫生监督员可以进入生产经营场所检查,按照规定无偿采样,生产经营者不得拒绝或者隐瞒。卫生部为规范卫生监督行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食品卫生监督程序》,其中规定,食品卫生监督员采样时必须出示卫生监督员证件,并出具采样凭证。这是法津赋予卫生监督员的职责和卫生监督员必须严格履行的法律义务。监测中的检测是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确定具备条件的单位作为食品检验单位,进行食品卫生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因此监测中的采样过程即监督抽样是一种监督形式,必须由卫生监督员承担。监测中的检验者,只要符合条件,经确定,就可承担。不是监测与监督分开,而是监测中的监督抽样与检测分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卫生监督所内不再设立检验部门,卫生监督员监督抽样后把样品送往具备条件的其他检验部门检测,目的是使卫生监测工作更公正、更合理,并符合法律程序。

定期监督抽检是日常卫生监督管理的有效方法: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目的均是能有良好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环境,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对人体无害。卫生监督机构对食品进行监督抽检,是评价和验证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措施是否有效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和食品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食品定期(半年或一季度一次)实施监督抽检,可以掌握本地区及其生产经营者真实的食品卫生质量状况,促使企业加强食品卫生自身管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是日常卫生监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专项监督抽检针对性强,监督力度大:根据本地区食品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季节性食品、较易出现卫生质量问题的食品、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市民关心的热点食品等,开展某一种类食品的全市性专项监督抽检,对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打击,具有针对性强,易发现问题,监督力度大,收效显著的特点。由于是同一种类食品,在同一时期内采样,检测条件和检测方法一致,使检测结果可比性强。暴露出的卫生质量问题具有代表性和共同点,有利于卫生监督机构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卫生监督管理措施,并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必要时可将监督抽检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打击伪劣产品与扶优相结合。通过社会的监督,引导企业加强食品卫生自身管理,生产卫生安全食品。专项监督抽检可与定期监督抽检工作相结合,取得双重效果。

突击性监督抽检可及时掌握市场食品卫生质量动态:在食物中毒高发季节,或在“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市场食品旺销时期,以及多家餐馆同时接待大型活动集中就餐时期,可能有某一污染食品或假冒伪劣食品在本地区生产销售时,针对存在的卫生质量问题开展市场突击性监督抽检,可及时发现和掌握市场食品卫生质量动态,迅速采取监督管理措施,有效防止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GMP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28-02

1 食品良好操作规范概述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食品良好操作规范)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主要内容是制定企业标准的生产过程、设定生产设备的良好标准、规定正确的生产知识和严格的操作规范以及完善质量控制和产品管理,用以防止出现质量低劣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GMP与“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模”、“良好卫生规范”等共同形成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基础。

2 食品工业GMP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食品工业GMP规定了从原料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成为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有效工具。

(1)食品工业GMP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食品制造业整体水平。现代意义上的食品工业GMP不仅限于制定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还融合了预测微生物学、危险评估、HACCP、ISO9000体系等先进理论和思想,与食品加工工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先进的管理思想,从而有利于促进食品制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食品工业GMP体系有利于部门对行业的管理和市场监督。食品工业GMP为卫生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执法依据。食品工业GMP规定了从原材料到产品消费整个食品加工过程的保障安全和卫生技术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食品工业GMP,有助于行业管理和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的管理,有助于改善我国食品行业规模大、技术水平低、城乡差异大等不良因素,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HACCP等)提供技术依据。

(3)食品工业GMP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对加工过程的科学评价和资格认证是产品品牌信誉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GMP的认证,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促进企业和产品的声誉。实施GMP也有利于强化食品制造业者的自主管理体制,GMP是一种即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科学管理方法,它所制定的内容力求消除食品生产中的污染、混淆和差错等隐患,而仅靠对成品结果的检验是无法对这种隐患进行完全把关的,有助于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 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被提升到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北京、上海、广州已经率先实行了更高标准的食品HACCP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全国来看,食品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1 食源性危害日益加强

食源性危害具体体现在:第一,初级产品生产安全技术水平不高,农副产品加工出现的问题较多。例如,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内。第二,食品加工用原料质量和安全控制水平不高,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例如,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第三,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控制水平不高,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中国发生的集体中毒有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2 不同行业危险隐患程度不同

在食品工业涵盖的各类行业中,与终端消费接近、消费者重视、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市场竞争会就更加激烈,品牌认知度更集中,企业自律及产品质量也更有保证。相反,其他行业的品牌成熟度低,包括中间投入品为主的食品添加剂、发酵制品业、调味品业,以及上游的农产品初加工业、采盐业、制糖业等,易出现地方品牌杂、假冒伪劣多、管理不规范等现象。

3.3 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由于地方省市权限及标准不统一,我国尚未建立通用的食品市场准入机制,大城市准入标准及管理明显高于中小城市。以上海市为例,市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对市场准入实行“先证后照”、“见证发照”,依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经营场地等方面加强审核,确保证照许可事项的一致性。2005年上海市食品市场准入标准已经覆盖了28类食品,全市共有658家企业,获得了707张食品生产许可证。 相比之下,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尤其是布局分散的农村地区,市场准入、证照发放、审核、管理、检查工作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也是全国未形成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的重要原因。

3.4 现有标准实施状况较差

中小型食品企业在中国食品企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落后、食品生产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导致无法真正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食品生产或流通。由于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地摊、路边摊、私人小手工作坊普遍存在,近些年伴随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这些小的食品摊、路边摊更是有增无减。由此带来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再就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卫生技术培训、卫生条件检查、经营证照许可等等。

4 中国食品GMP体系的发展概况

从第一部GMP诞生到现在已经有40年左右的历史,发达国家GMP的实施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开发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品GMP体系。中国食品GMP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

4.1 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卫生部组织完成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食品厂卫生规范,参考引用了CAC的《食品闻声通则》,成为中国食品GMP的雏形,为建立和发展食品GMP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1988年至今,卫生部共颁布了18个国标食品厂卫生规范,并作为强制性标准准予。《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引用标准、原材料采购、运输的卫生要求、工厂设计与设施的卫生要求、工厂的卫生管理、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卫生和质量检验的管理、成品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个人卫生与健康的要求。17个专用卫生规范是罐头、白酒、啤酒、酱油、食醋、使用植物油、蜜饯、糕点、乳品、肉类加工、饮料、葡萄酒、果酒、黄酒、面粉、饮用天然矿泉水、巧克力、速冻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另外,1984年由原国家商检局制定了类似GMP的卫生法规――《出口食品厂、库最低卫生要求》,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提出了强制性的卫生要求。后经过修改,于1994年11月由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了《出口食品厂、库卫生要求》。在此基础上,又陆续了9个专业卫生规范,共同构成了中国出口食品GMP体系的雏形。

4.2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

1998年,中国卫生部颁布实施了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保健品食品良好生产规范,首次提出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概念,中国食品GMP从此进入了发展阶段。2003年和2004年,中国卫生部又启动和颁布了《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熟肉制品企业良好卫生规范》、《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

1999年,农业部颁布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农业部制定的与食品GMP相关的还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生产规程以及一些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等。

4.3 全面建设阶段(2001至今)

2003年科技部启动食品安全重大专项科技行动计划,并组织“主要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措施”课题攻关,“重要的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课题作为其中的子课题,重点开展中国食品GMP体系的基础研究、食品通用GMP的研究与制定、水产品加工食品GMP的研究与制定、啤酒生产GMP的研究与制定、罐装食品GMP的研究与制定、畜禽屠宰GMP的研究与制定、肉制品加工GMP的研究与制定。从此,中国食品GMP体系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建设阶段。

中国食品行业已经涌现了一批知名度高、质量安全有保障的产品品牌,管理部门加大了对生产和市场的管理力度,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生产企业重视和加强了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目前,中国已有一批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以GMP为基础的HACCP体系,并且企业对食品GMP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GMP作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用于食品生产的先进管理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品牌信誉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中国食品工业GMP体系的发展趋势

5.1 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制定通用和专业食品GMP

借鉴发达国家成熟GMP体系理论,结合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特点,建立适合我国食品工业特征的GMP体系。中国食品工业行业之间、地域之间,在技术水平、发展规模、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需要制定食品行业通用的GMP,依此作为指导制定其他具体食品行业专用GMP的基本和依据。另外,食品行业门类多,不同行业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控制根据各个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专业食品GMP。

5.2 将先进思想和理念贯穿到食品GMP体系的基本研究中

在食品GMP的基础研究工作中,应充分结合食品工艺加工的特点,将预测微生物学与HACCP系统有效结合,对食品厂从原料加工到产品的储存、销售整个体系进行GMP相关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并与ISO9000系列的管理体系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一套科学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系。

5.3 建设可操作性强的食品工业GMP体系

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食品门类广、行业规模差异大、企业规模差异大、消费文化差异大、行业现代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差异大。这种状况加大了建立食品GMP体系工作的难度,必须对中国食品工业状况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求同存异,既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又能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中国的民族食品工业。同时,对食品GMP可能对企业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中国不同食品行业企业水平,确定相关内容。

5.4 开展对食品GMP实施保障体系的研究

食品GMP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涉及多个方面,因此,研究食品GMP实施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食品GMP经济贡献率;食品GMP认证、审查和评价办法;食品GMP与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的相互关系;食品GMP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食品GMP推广策略。

建立食品GMP体系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中国食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保护和促进中国食品贸易,规范食品工业生产,提高食品工业的监管水平,促进中国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和. HACCP原理与实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唐民皓.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第9篇

关键词:食品 企业认证 质量

1、关注是否制定了合理合法的企业标准

合理即适合企业的实际。合法即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食品行业产品种类繁多,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食品是用现代化的大型设备生产的,如牛奶、啤酒、饮料。有的食品是用传统的工艺制造的,如豆腐、南糖、麻花。有的食品覆盖全国,如面粉、食用油。有的食品只是地方特产,如天津大麻花、南京桂花鸭。食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当前现有的国家标准远远不能满足食品生产的需要,企业必须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依据企业标准进行生产。因此,企业标准是ISO9000审核过程中重要的审核依据之一。审核时经常发现的问题有:1)企业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如某个生产其他饮料的企业制定的阿胶饮料企业标准没有阿胶鉴别特性指标,因此不符合认证要求。2) 企业标准不完整或不执行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如粉丝产品标准中没有重金属检验项别要求;有的企业标准中没有规定抽样数量和方法;个别企业有的产品标准没有备案。凡此种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标准备案部门主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对产品标准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不够。审核时要特别关注企业标准是否存在问题,有可能会不同程度影响审核的结论。

2、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

有关食品的国家标准、法律法规,也是ISO9000质量体系审核的重要依据。审核时要求企业按食品厂卫生规范配备生产条件,如植物油厂,必须按GB8955《食用植物油厂卫生规范》设置厂房、车间,具有与车间相连的更衣室、在生产车间和包装车间入口处设置消毒池;肉类加工厂要按GB12694《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要求各生产车间的设置位置以及工艺流程必须符合卫生要求。采用高温或冷冻处理条件可食肉时,应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时间,达到使寄生虫和有害微生物致死的目的,保证人食无害。食品的卫生指标要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如腌腊肉制品卫生指标要符合GB2730《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任何食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要执行GB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同时企业产品的标识必须符合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等,在这一方面审核组长及专业审核员要严格把关,对企业没有宽容的余地。

3、是否制定检验规程,把好质量检验关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性之一,是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对食品的生产过程,从原料到产品直至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ISO9000标准中要求,对所有用于生产的原料的质量,要根据对提供原料的合格供方的控制程度,进行进货检验或验证,并且不允许采取紧急放行措施。审核时发现有的企业在原料进货检验时,只重视主要原料的检验,忽视辅料包括生产用水的检验,认为辅料在生产中所有比例很小,对产品品质影响不大,其实食品中所有的辅料,都起着它应用的作用,对辅料不进行检验的做法,不但不符合要求,而且对企业的危害极大。如有一家生产肉制品企业,按正常的生产工艺生产,在一段时间内却连续出现微生物超标现象,企业发动技术人员把所有想到的工艺原因都找遍了,问题还是没解决,最后查到了是生产用水的问题。给企业造成了损失。这种由于辅料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在食品企业时有发生。因此,企业是否依据ISO9000的要求,对所有的原辅材料,制定检验规程,包括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判定依据、抽样数量等内容,严把原辅材料质量关,是审核的重点之一。

4、是否制定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

食品企业的卫生管理制度,是ISO9000质量体系专业审核的重点,企业必须对人员、设备、设施、包装、空间、地面等卫生要求做出具体书面的规定,对消毒程序做出详细说明,如消毒液的名称、配制浓度、使用场所、消毒方式、消毒频次等,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程序去做,并做好记录。审核时发现:1) 有的企业没有制定卫生管理制度,企业生产环境卫生无法保证,企业必须进行整改。2)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但提供不出实施记录,这也是不符合ISO9000 质量体系要求的,因为ISO9000注重的是证据和有效性。因此企业在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对所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记录,保存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3) 生产人员的健康查体,食品企业对生产车间人员的查体,做的基本比较好,但审核过程中经常发现分管生产、经营的领导提供不出健康证明的情况,导致了不合格的产生。只要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ISO9000体系的要求,那么,企业的生产条件就完全满足市场准入的条件。政府大力倡导食品企业进行ISO9000认证的目的,与当前国家实行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是一致的。因此,积极推行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是当前的大势所趋。

当然影响认证质量的因素很多, 诸如: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企业领导的意识;审核组的专业组成、审核员水平、责任心等。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 把握企业认证质量的关键是审核组长。因而,如何提高审核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审核过程及审核结果的控制能力值得重视。

1)文件初审主要由审核组长负责, 组长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专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在文审阶段会得到充分体现。

2)审核计划的编制是审核组长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编制审核计划时, 应考虑企业规模、产品类型、生产场所、采用的质量体系标准等方面。

3)审核组长一定要开好预备会。开会时审核组长应进一步明确分工, 根据文件审查情况通报该企业的质量体系情况、企业概况、产品结构, 并请专业审核员介绍专业特点及注意事项,为现场审核做好充分准备。

4)首次会议是审核组与审核方管理人员见面和介绍审核过程的第一次会议。审核组长讲话声音应清晰、宏量、有感召力。

5)现场审核是审核员寻找客观证据的过程,是整个审核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审核一般采用按部门审核的方式,审核员根据分工, 按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进行审核。通过交谈、查阅有关文件和记录、观察标识、操作等寻找符合和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客观证据。

6)现场审核结束, 审核组要召开一次内部会议, 确定不符合项, 评价企业质量体系, 指出企业的薄弱环节。不符合报告是受审核方采取纠正措施, 改进质量体系的引导文件, 也是反映审核组整体素质和审核能力的凭证之一。审核员在开不合格报告时,事实描述应简明、清楚、证据充分,对标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