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6 10:46:37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第1篇

在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早期的自发发展阶段,多数休闲农业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不注重品牌建设,导致项目形象模糊,品牌影响力弱。目前,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都开始重视创意品牌策划,注重面向乡村旅游消费群体打造市场吸引力。品牌的终极目标是归宿感,成功地塑造一个品牌,需要完成一个相当漫长的客体心路体验过程。创意是品牌塑造的先期策划,休闲农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历史沉淀型品牌相对较少,因此创意设计就成为休闲农业品牌塑造的重要基础。创意策划完成以后,品牌塑造是一个实践创意和履行创意的漫长过程,市场是检验创意策划和品牌塑造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一,“诚信、低碳、环保、生态”是休闲农业创意品牌策划的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业态,休闲农业的消费群体主要是距离较近、相对固定的人群,诚信显得更为重要。“低碳、环保、生态”实际上是一组交叉的概念,低碳强调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环保强调区域环境质量、景区环境状况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则强调和谐、协调、绿色和安全(包括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诚信、低碳、环保、生态”都是基于解决社会焦点问题切入的,容易获得社会认同,创意策划一般都应考虑这些基本要素。

第二,创新具有特定文化感染力和市场冲击力的发展理念。旅游消费者具有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体验文化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既包括对未知文化的渴望,也包括对文化的过程感受和心理共鸣。文化感染力强调对消费者的心理共鸣,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欲。因此,休闲农业的创意策划应注意挖掘、传承、弘扬特定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以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欲和心理共鸣。例如,“绝壁上的古纳西族宝山石头城”、“城市文明尚未触及的查济村”、“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等,对于身处闹市的城市居民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吸引力。市场冲击力强调对消费者的心灵振憾。“幸福在哪里,开远告诉你”,这一创意,很容易使你产生去开远看看的想法;一听到“开心农场”的名称,可能不由自主地想去感受一下那里是怎样使人开心的。

第三,创新具有乡野魅力和技术含量的休闲体验模式。休闲农业既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实体,同时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但它始终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中心主题。休闲农业的阵地在农村,田园风光、山水风景、乡风民俗、农业文明(包括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乡野风味等,都是其重要特色,立足于休闲农业的特色资源,创新具有乡野魅力和技术含量的休闲体验模式,对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中南百草园——清风拂面;风挟松香,啾啾鸟语;无市井之喧哗,似山野之情趣”、“梦寻廊桥:隐藏在田野间的奇迹”、“响水湖王大姐农家院让您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等,都是较好的创意策划。

2要素组合集约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要素组合集约化,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集成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田园风光、乡风民俗以及农业生产设备设施和生产过程等,为游客提供了游憩度假、休闲观光、娱乐欣赏、生产体验、科普教育等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2)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形式,休闲农业集成整合了中国生态农业运动、庭院经济、一村一品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巧妙组合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农村工副业等生产经营项目,灵活运用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独具特色的高效益生产系统,从而体现出更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休闲农业重视农村文化产业或文化消费项目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注重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以物质文化和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展示给旅游消费者,鼓励旅游消费者直接参与或体验这种过程,激发其心理共鸣,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阵地、以农民为主体、以城镇居民为客源,使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实现了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更大跨度的要素组合集约化。

(4)进入21世纪后,休闲农业迅速发展,政府积极介入休闲农业的指导和引导,逐步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的特色化休闲农业集聚区,这类休闲农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名胜风景区边缘、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农区等,实现了地域分布上的集约化。近年来,随着工商资本的大量投入,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积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型休闲农业园区占地数百上千公顷,日接待规模最高可达上万人。休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经营实体拓展生产性项目和规模,增加文化消费项目,规范接待条件和设施,专业从业员人管理,扩大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休闲农业大品牌,实现休闲农业的整体提升。

3技术集成模式化趋势

休闲农业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生态农业运动和庭院经济建设的成果,使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表现出明显的技术集成模式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受国际生态热和环保热的影响,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态农业运动,生态农业的建设成果,使农业在发扬传统农业优势、吸引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立体生产技术、循环养殖物质能量多级利用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等一系列生态农业技术,以及以基塘系统、稻萍鱼系统为代表的多样化的生态农业体系,实现了农业从单一种植或单一养殖向综合利用资源和空间的方向发展,为休闲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庭院经济迅速发展,巧妙地将各类生态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体系应用于庭院生产中,形成了中国庭院经济建设高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庭院自净生产系统、庭院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庭院空间绿化美化系统等,为农家乐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为代表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都很注意继承和发扬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或庭院经济模式在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应用。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或庭院经济生产模式不同,休闲农业强调模式的优化设计和要素间的量比关系,使模式具有更高的综合效益。

近年来,工商资本投入建设的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园区,一般都根据园区的面积、区位特征、地形地貌、旅游资源状况等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设计,使园区内的种植业项目、养殖业项目、农副产品加工或其他工副业项目具有更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了产业链的合理衔接。同时,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根据品牌创意策划,将文化消费项目和文化内涵与生产性项目进行巧妙的对接、融合或嵌合,使生产性项目成为承载农村文化的载体,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休闲农业的技术集成模式化发展,使各地涌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模式、生产体验果蔬采摘模式、有氧运动和素质拓展模式、农业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模式、手工艺实践和农耕文化体验模式、民俗文化演艺和农事节庆模式等,多样化的模式在同一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合理布局,为休闲农业的品牌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生产建设标准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的高度关注,政府部门开始介入休闲农业产业的指导和乡村旅游业务的规范化管理,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分别制订了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的地方标准,农业部正着手制订《农业观光采摘园建设规范》、《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园区)建设规范》、《农家乐建设规范》等行业标准(规范),着力推进中国休闲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建设标准化方面,突出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品牌建设以及基础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积极推进以生产体验、生态观光、人文创意、生活服务为重点的产业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在生产体验区建设方面,强调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与示范,围绕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建设标准化的种植和养殖基地,配备必要的标准化生产设施,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化生产与示范,有不少休闲农业园区的食用农产品达到了A级绿色品标准,并能承载生产、体验、观光、采摘、科普教育等基本功能,整体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体验服务、农产品采摘服务、科普教育服务、游憩观光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生活服务设备设施建设方面,注重游憩服务辅助设施建设,游憩区内建设了必要的给水排水设施、供电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等并有专人管理;休闲农业重视餐饮和住宿条件建设,具有完善餐饮设施和良好的防蝇、防尘、防鼠、防火设施,客房舒适、整洁、卫生,床上用品注意突出地域特色并形成统一风格,给游客形成了价廉物美的良好印象。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重视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当地典型的农耕文化整理和展示、民俗文化演艺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展示和体验,实现创意策划品牌化。一些大型休闲农业园区,结合农业生产过程和自然生态条件,依托生产性项目,着力打造大型农业景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尽可能安排不同生产季节的特色景观,尽可能增加园区内的游憩资源。

5资源利用循环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资源利用循环化遵循3R原则,其中减量化(reducing)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这主要是针对乡村旅游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污染物,通过垃圾回收和集中处理实现减量化;再利用(reusing)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休闲农业是种养加结合的复合生产系统,通过系统内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完全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净生产;再循环(recycling)是把废弃物返回某一生产环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如畜禽粪便作为废弃物,可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沼渣作为废弃物,可以用于生产食用菌等。按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休闲农业园区,某一生产环节的产出或副产品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或生产原料,使得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防止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在进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时,通过人工食物链设计,将多种生产性项目,通过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在资源利用循环化方面,沼气发酵、食用菌生产、腐生动物养殖对实现系统内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最典型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种植业生产的副产品和秸杆作为养殖业的饲料,养殖业生产的畜尿通过沼气发酵生产沼气能源,沼渣沼水作种植业生产的肥料,实现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休闲农业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除对植物秸秆和残体、动物排泄物等生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外,根据当地特色资源情况,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方面,涌现了许多建设典型,这类项目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生态效益,而且增加了园区景点,拓展了休闲农业的科普教育功能。休闲农业的资源持续利用循环化,以实现园区环境“净化、美化、绿化”为主线,以建设低碳环保、环境友好型休闲农业发展平台为目标,以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环境美化、村镇绿化为重点,进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建立新型物业化管理模式。在环境净化方面,通过家园清洁设施建设、田园清洁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清洁设施建设,实现园区环境的无污染、无废物生产和消费。环境美化方面,在主要道路、社区设置休闲农业观光休闲景点指示牌及广告牌,改造各接待户和景点与公路的连接道路,接待户建筑物的墙面粉刷和风格化装饰,庭院美化建设等,使休闲农业集聚区内村容整洁、村貌风格化,形成了本休闲农业集聚区的特色和风格化特征。园区绿化方面,通过项目区绿地建设,推动休闲农业集聚区的美化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配置花、草、树木,以进一步增加村庄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6产品优质生态化趋势

无论是休闲农业集聚区,还是各种形式的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园区,其生产性项目的产成品都尽可能实现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特色,并高度重视产品的品牌建设。据调查,2010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依托乡村旅游,实现年农副产品销售总额604.2亿元,平均每个经营实体通过游客直接销售农产品44.89万元。依托乡村旅游直销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各类鲜活产品、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和各类高端农产品,其价格一般高于当地市场价,部分高端农产品的价格达到当地市价的3~8倍。截至2010年12月31日,国内有各类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园区39846个,其中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有11045个,占27.1%,还有不少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或休闲农业集聚区正在认证过程中。休闲农业的产品优质生态化趋势,是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和提升经营实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所推出的各类高端农产品,包括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手工艺精品等,面向中、高收入群体和乡村旅游消费者,全面体现了产品的优质化、生态化、精细化、特色化趋势,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7服务人本规范化趋势

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基地或载体,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阵地,以农民为主体,以城镇居民为客源,在长期存在城乡差异的我国农村承载乡村旅游业务,不可避免在文化差异和服务上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早期的农家乐,家庭主妇接待游客用餐时使用抹布擦干筷子或擦拭碗沿,导致游客心理承受障碍。近20年来,休闲农业迅速发展,服务人本规范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1)道路建设规范化。“十六大”后是中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建、改建272万km农村公路,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同时,地方政府的专项投入或工商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实现了硬化路面通到每个接待户或园区,而且各类休闲农业集聚区或休闲农业企业大都建设了专用停车场,园区内主要景点之间一般也都建成了硬化路面或艺术化廊道,充分考虑了游客的需要。

(2)标识标牌人性化。为了方便游客进入休闲农业集聚区或休闲农业企业,一般都在主要道路的分岔口设置了指路标牌,避免游客路途浪费时间。为了方便游客在园区内游览,各景点间设置指路标牌和景点标识牌,注意合理配置游客观赏途中的休息场所和设施,游憩途中适当设置景观小品,甚至配备导游或解说人员,使乡村旅游消费者能充分感受休闲农业的人性化服务。

(3)接待服务礼仪化。近年来,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和政府职能部门非常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接待服务礼仪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加强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接待服务礼仪化意识,部分省市开展了星级乡村旅游点的认证工作,督促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高整体接待服务水平。部分建设较好的休闲农业集聚区,建立了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和特色产品展销中心,建立了良好的管理体制。

(4)简易设施艺术化。一些建设较好的休闲农业集聚区和民俗文化村(镇),通过“穿衣戴帽”改造原有民居,实现建筑外观的风格化、特色化、艺术化;游憩区内的植物景观、地面构筑物景观(门楼、凉亭、坐櫈、栅栏等)以及景区内的基质、斑块、廊道,都充分考虑了艺术化设计和风格化装饰,从而形成园区整体景观和特色文化。

(5)消费项目多样化。休闲农业所承载的乡村旅游,通过多样化的消费项目,保证游客的游憩时间,多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休闲农业一般都包含有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田园风光与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与人文景观、特色娱乐、垂钓、猎狩、果蔬采摘、会员制种植、畜禽认养、特色有氧运动、乡风民俗或演艺观赏、传统手工艺实践、农事操作体验、特色农产品或珍稀物种观赏、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等消费项目中的若干类,以多样化的游憩资源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8产业经营联盟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产业联盟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从而成为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或同一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内的各种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降低经营风险,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首先,强化区域横向联盟,提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一般都集中分布在城镇周边、景区边缘、传统特色农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滨水区或库区等地。区域内先行产生效益的经营实体,往往能带动一批后继者从事休闲农业并承接乡村旅游业务,从而形成休闲农业集聚区。在同一休闲农业集聚区内的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如果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必然导致内耗;反之,如果强化区域内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横向联盟,通过特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统筹和管理,结合品牌创意策划整体提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和定向培育不同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色消费项目,通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规划设计定向培育旅游资源和打造大型农业景观,从而提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形成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农业部推出的“魅力乡村”建设项目,有力地推进了休闲农业的区域横向联盟。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不少休闲农业集聚区,通过村民委员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集中展销休闲农业集聚区内的特色产品,统一管理区域内各类经营实体,集中调度乡村旅游接待任务,从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运作机制。其次,推动异业联盟,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巧妙融合和协同发展。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性经营项目,这些生产性经营项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或其他工副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无疑属于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范畴,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工副业属于第二产业的范畴。同时,休闲农业以其特有旅游资源承载乡村旅游,实现对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因此也具有第三产业的基本特征。所以说,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休闲农业重视文化消费项目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以各类生产性项目和消费性项目承载传统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使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成为传播农村文化的特殊平台。休闲农业推动产业集聚,以第一产业项目为社会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以第二产业项目为社会提供优质食品和传统手工艺精品,以第三产业项目为社会提供旅游服务和文化消费,全方位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逐步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带或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发展的朝阳产业。

9结语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休闲农业营销;实证研究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营销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条件下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技术和介质,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概念不断变化,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与计算机相关的,都是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

2.新媒体营销解析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市场定位、产品促销、品牌推广等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总称。其具有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模式健全与前景广阔等特征。

3.新媒体营销的类型

基于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将其营销类型分为四类:网络新媒体营销、手机新媒体营销、数字电视新媒体营销及户外新媒体营销。

4.新媒体动态营销模式

新媒体营销模式下的双向信息流通使得营销的主客体界限模糊,在节庆筹备及推广的初期阶段,征集更多的想法和需求同样是营销过程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营销的模式中,沟通的方式是信息双向传递和沟通,并且多向交叉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效果,还可以随时改进产品,引发主体和客体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实现定制化营销。

二、休闲农业营销

1.休闲农业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以城市游客为目标群体,以休闲为目的,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旅游或农事体验、健身等多项需要的旅游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

2.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从休闲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1)发展休闲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了解民生、享受乡趣,还可度假、休闲游乐、参与体验农耕,休闲农业可增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功能,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社会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2)城市环境的恶化使人们特别是城市人群更加向往接触大自然,而城市人的根就在农村,他们骨子里就对农村有一种向往,休闲农业带来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3)人们的闲暇时间快速增加,周末、黄金周、国家法定假、带薪休假等使得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充裕,加之交通运输的便利,带来了休闲消费的急剧增长。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逐渐从传统的旅游景观发展到结合以农业景观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园、休闲农庄等的需求。

3.传统休闲农业营销及存在问题

(1)传统休闲农业营销解析

休闲农业营销主要是指农产品营销,传统休闲农业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交易四大部分。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资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户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的认识流通渠道呈现“两头下,中间大”的不平衡性,“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存在。同时,农产品在营销成本较大,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等条件制约下,品牌价值难以实现。

(2)休闲农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①休闲农业产品营销观念意识薄弱,营销组织化程度较低。当前农户生产多以分散式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经营指导与营销培训。绝大多数农户对农产品进行随机售卖。

②流通环节过多,流通半径过小,销售渠道单一。农产品的脆弱性导致其在物流环节中容易腐败变质,这就对物流系统的时效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所以,保证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就成为流通环节的重中之重。同时,多数农户自产自销,辐射范围有限,农户的上级组织合作社在渠道对接过程中难免有信息失真的情况,导致销售价格不高。

③营销销售信息闭塞、对市场的分析处理能力差。农产品销售缺乏网络等交互性强的覆盖范围大的工具,产品宣传信息不到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产品成熟后大量的积压在家没有销售渠道,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4.新媒体时代的休闲农业营销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营销模式的发展已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休闲农业及农产品的新媒体营销也显得十分必要,加强网络营销,繁荣农村经济势在必行。新媒体营销模式对于农业增产增收、树立农产品特色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借助新媒体营销思维,提升农户农产品营销信息意识

三屏合一和互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即把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三屏合一”,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引导农民参与新媒体营销知识体系培训。具体落实到休闲农业的营销需要做到,网络上要有休闲农业品牌特色、服务项目、自有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才能进入顾客的电脑屏;手机上要求休闲农业要能够通过微信、微博有价值的图文,这些图文能够在消费者的手机流转起来。

(2)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农产品物联网追溯体系

近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农民合作社开始采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实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产业链全过程管理、监督、展现,提升百姓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3)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电子销售渠道,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进一步利用现代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多视角、多维度与电商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共享、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核心优势。进行农产品产销直面对接。而且,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物流交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让消费者可以直面的利用网络浏览农作物生产、加工、运输、交易过程。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转化率,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4)力促农产品信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及政策优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定位、包装、宣传。引导消费者大众农产品品牌感知,树立良好形象。

我国休闲农业的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证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工具、一种介质,借助新媒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或解决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生产、流通、信誉、品牌等问题。新媒体+农业对农产品市场营销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形式,通过新媒体营销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新媒体下广元市青川县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大坝乡农业产业现状

大坝乡位于青川县中部,全乡幅员面积62.39平方公里,总人口3313人,耕地9307亩、林地80477亩,森林覆盖率84%。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和传统农业生产(种粮、养殖、药材、食用菌)。

境内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半山、高山地带地多冬闲轮歇,大春作物多种植一季玉米或在上年种一季老头油菜,后种玉米或春荞后种黄豆或马铃薯后种秋荞或巴山豆、小豆,小麦收后种黄豆或小豆。在半山以下或河谷,以前有在玉米地里间种油菜,或在油菜子、豌豆收后种中晚熟品种玉米,或种黄豆、秋荞,或小麦,豌豆收后种黄豆或黄豆、玉米间种,沿河有田村社,一般在冬季轮歇后栽早、中熟品种水稻,近年来亦有在油菜子或小麦收后插栽早、中熟水稻品种。

2.休闲农业营销的趋势

今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链接”助拓展宣传渠道,方便消费者获取产品。而休闲农业恰恰缺少链接,目前消费者获取休闲农业产品渠道较为单一,消费者仅对部分大型的、发展较成熟的产品有所了解,而对小型的、有特色的产品知之甚少。因此,休闲农业亟须通过链接,搭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打造宣传推介平台。

新媒体时代,信息扁平化。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要做好两个关键,一个是营销内容,一个是营销渠道。内容里面重要的是话题和创意。渠道里面重要的是阵营和平台。话题和创意,关键要构思巧妙,能够吸引眼球,引发关注,激发公众的讨论热情。说到阵地和平台,关键要形成自己的阵地,如微博阵地、微信阵地。要在这些平台建立阵营,创造可供传播的内容、开展话题营销或创意营销,让更多人分享休闲农业产品、服务等。休闲农业应该及时适应营销大趋势的变化,用更细更精巧的手段来获得更好更明显的效果。

3.新媒体下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整合资源、节庆营销

整合郊区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出“休闲农业季”系列活动(包括草莓季、樱桃季、花季、香草季、瓜季、鲜桃季等),带动青川市民到大坝采摘、休闲、体验,把农村产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各自特点,举办农耕节、美食节、采摘节、登山节、赏花节等宣传推介活动。

(2)虚拟社区、网络营销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开展营销。推出“农田观光使者”招募、农田观光使者采风、农田观光博客大赛等活动,吸引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一批博主参加,通过发表农田观光主题博文,转发、评论,吸引青川县都市休闲旅游者的眼球。

(3)“互动”助建立信用评价,提升产品透明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用户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在创造信息,从网络论坛到社交平台,再到承载着自媒体的各种APP,用户评论信息促成了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在互动下,催生出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可在平台内对消费体验做出评价,碎片化的评价信息构成了产品的信用评价,让未来消费者了解到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进而做出购买决策。

4.新媒体下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模式

总结新媒体营销和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探索出新媒体下的休闲农业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倩.旅游目的地新媒体营销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2(05).

[2]肖凭,文艳霞.新媒体营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1).

[3]栾轶玫.新媒体营销的特点[J].视听界,2011(4).

[4]刘雅华.新媒体开启营销新时代[J].新闻传播,2011(7):161.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第3篇

关键词:保定;休闲农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日

一、前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近一年,三方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和产业转移方面正在迈出实质性步伐。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具有“首都南大门”之称的保定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如何与京津实现有效对接呢?

(一)休闲农业概述。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让都市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按照环城游憩带理论(RBD),出游半径在25~50公里之间的城乡结合部逐渐成为都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由此催生了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乡村风情风貌为依托,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科普教育、娱乐健身的新业态。它既是旅游者传统旅游空间的延展,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仅2014年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已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休闲农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休闲农业共有五种经营类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农业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和农家乐型。保定休闲农业主要为特色产业型。

(二)保定市休闲农业概况。保定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栽培种植。依托原生农作物,保定农业资源经过开发形成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整合节庆、人文景观和农业意象衍生出相应的休闲农业园区以及节庆活动。(表1)

通过对保定旅行社的调查发现,保定休闲农业客源市场呈非均质化特点。对于资源依托型的休闲农业园区(野三坡和白洋淀),客源市场以省外团队游客为主,多为周边邻近地区如山西、内蒙古和天津等地;对于保定生态观光园、大午温泉度假村等产品依托型景区,市场以本地为主,游客多是自驾出游,当天往返,旅游消费仅限于刚需门票与餐饮。

二、保定市休闲农业开发优势

(一)资源优势。保定地形多样,辖区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物,比如满城草莓、顺平的桃花、涞水的虹鳟鱼等,为开展观光、采摘、垂钓和溯溪等休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区位及交通优势。保定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市区距离京、津、石均在140公里左右,能广泛吸引京、津、晋、蒙等周边客源。高铁的通行使保定抵达北京、石家庄仅需半个小时;保定与北京相接的国省干线多达四条,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路网格局,北京南下的京港澳、京昆、大广高速公路均经过保定。同时,保定谋划建设白洋淀第二码头,加快与北京公交对接,将保定打造成接轨京津、接轨沿海、西联晋蒙的京、津、冀、晋、蒙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便利了保定与周边地区的零距离接触和无障碍通行。

(三)政策优势。保定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天然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与政策驱动密切相关。早在2004年京津冀三方达成“廊坊共识”,正式确定“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同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启动,规划范围“2+8模式”,即北京、天津和河北的8个地市;为了响应政策号召,2009年保定市政府提出 “对接京津”的发展策略;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首都经济圈”概念;2014年提出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来看,保定一直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在政策的引领下,近几年保定在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和产业融合方面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客观上为休闲农业的发展积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产业优势。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涉及生产、观光、旅游、休闲、保健、养生、仓储以及加工等众多产业链条,具有较大的延展性,既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又为现代都市群体拓展了旅游空间,满足当前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五)文化优势。保定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农业文明,依托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农业大市的优势,易水砚、曲阳石雕、顺平桃木雕刻将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项目引入休闲农业,既传承和弘扬了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提升了休闲农业文化品位,同时打造特色招牌,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为保定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建构和智力支持。

三、保定休闲农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浅表层次开发,精品不足。囿于土地规模和资金实力,保定休闲农业开发普遍存在规模不足、品位不高、形式单一、同质同构、科技含量低、季节性明显等问题。为了规避停留时间短的缺陷,旅行社在产品开发上多为两个同类或毗邻景点的组合,比如顺平桃花节+腰山王氏庄园一日游;满城草莓采摘+顺平桃花节一日游;白洋淀荷花大观园+鸳鸯岛一日游等,价位在60~100元之间,虽然迎合了大众旅游消费需求,但活动缺乏创意,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不足。在建项目缺乏对农业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凝练,导致游客引不进、留不住和难再来。

(二)缺乏政府层面的统一指导。保定休闲农业开发呈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公司主导开发,比如大午温泉度假村和润生生态观光园;第二种为公司和农户联合开发,代表性的有永轩生态园等;第三种是政府主导开发,如保定市生态观光园是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核心竞争力做出的建设工程。其余多为自主开发,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现象。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初级粗放,缺乏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景区服务功能不健全。

(三)营销宣传不到位。保定不乏资源禀赋高、吸引力强的景点,比如白石山、野三坡和白洋淀,但由于营销和宣传的滞后在全国还没有形成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客源市场。同时,由于地缘关系保定旅游一直处于北京屏蔽之下,到访北京的游客很少到保定旅游参观。只有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施一体化战略,对接京津,整合资源实行区域联合营销,保定才能突破北京“空吸效应”,带动外部旅游市场升温。

(四)客源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如果将客源市场分为本地市场(保定市)和外部市场(保定以外地区),当前保定休闲农业开发比较成熟的客源市场只有顺平、保定市和安新县,内外市场规模兼具,尤其是安新县依托白洋淀景区,吸引了天津、山西和内蒙古等外地客源;本地市场较多的有顺平、清苑和满城,三地以桃花、葡萄和草莓等特色农业观光与采摘吸引众多本地市场;徐水大午温泉和安新芦苇画颇受外地市场青睐;安国虽以中医药闻名,但与之相关的旅游观光还未开发,客源市场亟须培育,与之类似的还有曲阳的鸭梨产业和阜平的大枣产业。

四、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互惠共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定最为迫切和现实的路径选择。保定应如何与京津冀实现有效对接呢?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引导。适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保定休闲农业开发应参与到三地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统筹三地农业和旅游资源,深化政府间合作,根据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合作共赢原则明确统一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从京津冀总体规划出发,制定政府层面的休闲农业开发指导性纲领和框架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由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入园道路和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引导工商、社会资本投资,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闲置楼房出租或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合理开发乡村山水、人文景观和林果资源。充分利用农村闲置人力、房舍、场地资源,推动、引导和促进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强化对休闲农业的审批,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加强安全与生态环境的监管,引导保定休闲农业规范经营与持续发展。

(二)发展规划要对接。休闲农业开发涉及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园林规划、经营管理与旅游交通等众多产业,必须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切忌盲目开发,重复建设。遵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京津两地协调对接,特别是毗邻两地的涿州、涞水应明确各自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重点,从基础设施布局、路网框架、城镇村庄改造、产业布局等具体方面主动配合,通过知己知彼提高京津保之间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和互补性。

(三)建立区域营销战略联盟。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因城市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较高处于核心地位,其他两地要服务于北京。保定休闲农业无论专业生产、产业化运作还是科技支撑都逊于北京,若要突破本地市场局限就要充分发挥北京的辐射效应,组建区域营销战略联盟,发挥同城效应,联动促销,互送客源,向北京游客积极推介保定,提升保定休闲农业品牌形象。

(四)技术与人才要对接。产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保定现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者或雇工文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有限,市场信息采集能力较弱,园区规划建设意识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克服技术和知识短板,必须着力提升技术支撑和人才素质,培养适应现代休闲农业需要的高端人才,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准,加速保定休闲农业发展。加强与京津农业科研机构的对接,利用政策、土地、空间优势,创造宽松的产业孵化和创业环境,招徕或吸引两地投资保定,联合共建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共享农业技术人才和旅游资源,提升自主开发能力,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精品园区。

(五)配套服务要对接。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结合,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看,保定休闲农业在接待设施上还亟须完善,园区停车场、住宿环境以及公共卫生设施还没有与京津实现接轨,有的园区因位置偏远无法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服务设施首先要无缝对接,重点建设为游客提供休闲、游憩、观光和度假功能的设施,满足游客对文化与教育的旅游诉求,加大对体育、娱乐和休闲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购物场所及导览服务,强化游客旅游体验。

五、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在服务居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保定市休闲农业开发要统一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之中,对接京津、服务北京,借力于周边成熟的客源市场与区位条件,遵循“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将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着力提升保定休闲农业文化品位,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卫国.休闲农业展现美好乡村锦绣画卷[N].芜湖日报,2014.12.15.2.

[2]刘泽,曾晓强.2013年休闲农业接待9亿人次[N].人民日报,2014.10.12.3.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第4篇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条件下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技术和介质,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概念不断变化,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与计算机相关的,都是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

2.新媒体营销解析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市场定位、产品促销、品牌推广等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总称。其具有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模式健全与前景广阔等特征。

3.新媒体营销的类型

基于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将其营销类型分为四类:网络新媒体营销、手机新媒体营销、数字电视新媒体营销及户外新媒体营销。

4.新媒体动态营销模式

新媒体营销模式下的双向信息流通使得营销的主客体界限模糊,在节庆筹备及推广的初期阶段,征集更多的想法和需求同样是营销过程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营销的模式中,沟通的方式是信息双向传递和沟通,并且多向交叉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效果,还可以随时改进产品,引发主体和客体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实现定制化营销。

二、休闲农业营销

1.休闲农业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以城市游客为目标群体,以休闲为目的,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旅游或农事体验、健身等多项需要的旅游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

2.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从休闲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1)发展休闲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了解民生、享受乡趣,还可度假、休闲游乐、参与体验农耕,休闲农业可增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功能,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社会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2)城市环境的恶化使人们特别是城市人群更加向往接触大自然,而城市人的根就在农村,他们骨子里就对农村有一种向往,休闲农业带来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3)人们的闲暇时间快速增加,周末、黄金周、国家法定假、带薪休假等使得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充裕,加之交通运输的便利,带来了休闲消费的急剧增长。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逐渐从传统的旅游景观发展到结合以农业景观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园、休闲农庄等的需求。

3.传统休闲农业营销及存在问题

(1)传统休闲农业营销解析

休闲农业营销主要是指农产品营销,传统休闲农业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交易四大部分。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资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户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的认识流通渠道呈现“两头下,中间大”的不平衡性,“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存在。同时,农产品在营销成本较大,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等条件制约下,品牌价值难以实现。

(2)休闲农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①休闲农业产品营销观念意识薄弱,营销组织化程度较低。当前农户生产多以分散式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经营指导与营销培训。绝大多数农户对农产品进行随机售卖。

②流通环节过多,流通半径过小,销售渠道单一。农产品的脆弱性导致其在物流环节中容易腐败变质,这就对物流系统的时效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所以,保证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就成为流通环节的重中之重。同时,多数农户自产自销,辐射范围有限,农户的上级组织合作社在渠道对接过程中难免有信息失真的情况,导致销售价格不高。

③营销销售信息闭塞、对市场的分析处理能力差。农产品销售缺乏网络等交互性强的覆盖范围大的工具,产品宣传信息不到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产品成熟后大量的积压在家没有销售渠道,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4.新媒体时代的休闲农业营销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营销模式的发展已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休闲农业及农产品的新媒体营销也显得十分必要,加强网络营销,繁荣农村经济势在必行。新媒体营销模式对于农业增产增收、树立农产品特色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借助新媒体营销思维,提升农户农产品营销信息意识

三屏合一和互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即把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三屏合一”,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引导农民参与新媒体营销知识体系培训。具体落实到休闲农业的营销需要做到,网络上要有休闲农业品牌特色、服务项目、自有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才能进入顾客的电脑屏;手机上要求休闲农业要能够通过微信、微博有价值的图文,这些图文能够在消费者的手机流转起来。

(2)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农产品物联网追溯体系

近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农民合作社开始采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实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产业链全过程管理、监督、展现,提升百姓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3)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电子销售渠道,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进一步利用现代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多视角、多维度与电商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共享、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核心优势。进行农产品产销直面对接。而且,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物流交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让消费者可以直面的利用网络浏览农作物生产、加工、运输、交易过程。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转化率,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4)力促农产品信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及政策优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定位、包装、宣传。引导消费者大众农产品品牌感知,树立良好形象。

我国休闲农业的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证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工具、一种介质,借助新媒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或解决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生产、流通、信誉、品牌等问题。新媒体+农业对农产品市场营销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形式,通过新媒体营销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新媒体下广元市青川县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大坝乡农业产业现状

大坝乡位于青川县中部,全乡幅员面积62.39平方公里,总人口3313人,耕地9307亩、林地80477亩,森林覆盖率84%。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和传统农业生产(种粮、养殖、药材、食用菌)。

境内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半山、高山地带地多冬闲轮歇,大春作物多种植一季玉米或在上年种一季老头油菜,后种玉米或春荞后种黄豆或马铃薯后种秋荞或巴山豆、小豆,小麦收后种黄豆或小豆。在半山以下或河谷,以前有在玉米地里间种油菜,或在油菜子、豌豆收后种中晚熟品种玉米,或种黄豆、秋荞,或小麦,豌豆收后种黄豆或黄豆、玉米间种,沿河有田村社,一般在冬季轮歇后栽早、中熟品种水稻,近年来亦有在油菜子或小麦收后插栽早、中熟水稻品种。

2.休闲农业营销的趋势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链接”助拓展宣传渠道,方便消费者获取产品。而休闲农业恰恰缺少链接,目前消费者获取休闲农业产品渠道较为单一,消费者仅对部分大型的、发展较成熟的产品有所了解,而对小型的、有特色的产品知之甚少。因此,休闲农业亟须通过链接,搭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打造宣传推介平台。

新媒体时代,信息扁平化。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要做好两个关键,一个是营销内容,一个是营销渠道。内容里面重要的是话题和创意。渠道里面重要的是阵营和平台。话题和创意,关键要构思巧妙,能够吸引眼球,引发关注,激发公众的讨论热情。说到阵地和平台,关键要形成自己的阵地,如微博阵地、微信阵地。要在这些平台建立阵营,创造可供传播的内容、开展话题营销或创意营销,让更多人分享休闲农业产品、服务等。休闲农业应该及时适应营销大趋势的变化,用更细更精巧的手段来获得更好更明显的效果。

3.新媒体下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整合资源、节庆营销

整合郊区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出“休闲农业季”系列活动(包括草莓季、樱桃季、花季、香草季、瓜季、鲜桃季等),带动青川市民到大坝采摘、休闲、体验,把农村产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各自特点,举办农耕节、美食节、采摘节、登山节、赏花节等宣传推介活动。

(2)虚拟社区、网络营销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开展营销。推出“农田观光使者”招募、农田观光使者采风、农田观光博客大赛等活动,吸引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一批博主参加,通过发表农田观光主题博文,转发、评论,吸引青川县都市休闲旅游者的眼球。

(3)“互动”助建立信用评价,提升产品透明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用户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在创造信息,从网络论坛到社交平台,再到承载着自媒体的各种APP,用户评论信息促成了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在互动下,催生出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可在平台内对消费体验做出评价,碎片化的评价信息构成了产品的信用评价,让未来消费者了解到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进而做出购买决策。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第5篇

资源、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作为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形成基础和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来源。按照要素的可获性,可将其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2类。静态要素是低层次的、根植性的传统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制度等要素,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基础,只能获得静态比较优势;动态要素来源于竞争优势的高层次的、基于创新学习网络而获得的高级要素,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核心,其形成强劲、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这2种要素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用路径表现为静态要素在产业集群产生初级阶段具有孤立性,并且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某些要素的作用会呈现消退的趋势,因此具有不稳定性。在这种不稳定性下,各种要素受到产生动力的作用诱因,经过相应的动力作用机制促使产业集群形成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并随着政府行为的加强、制度的完善,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不稳定性逐渐减弱,其规模经济优势、区域品牌优势、持续创新优势等动态要素对产业集群发展动力作用的逐渐增强,促使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趋于稳定。因此,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要素是形成基础,市场需求的诱因是推动力,在稳定动力机制的作用下获得持续竞争力是产业集群成长、成熟的标志。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归纳为:将拥有的要素通过产生动力诱因和发展动力诱因诱导促使产业集群产生、发展,产生和发展中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区域品牌优势、持续创新优势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动态要素,成为促进产业集群继续发展的动力形成基础,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回路(如图1)。由此可见,充分利用要素、理清市场需求,培育成熟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2休闲农业产集群动力机制构成主体分析

依照上节内容,在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动力机制是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促使集群发展的理论依据,因此动力机制的分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分析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前提是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分析,根据上节内容,结合休闲农业的产业特点和集群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动力基础、形成诱因和形成路径这3个构成主体阐述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2.1禀赋要素整合——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基本动力基础

禀赋要素包括资源、区位等根植性要素。休闲农业的地区根植性决定了其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受制于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区位条件等禀赋要素[15]。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依托,将休闲旅游融入农村生活的特殊生态旅游业,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和旅游业对区位条件的依赖使自然资源和区位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一方面,休闲农业是以乡村景观为基础,农业生产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供人们观赏自然风光、体验农村生活的休闲娱乐活动。独特的地形地貌、适宜的耕种条件、优美的自然景观等,这些都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郁郁葱葱的森林、美丽的花圃、清澈的河流等资源是创造优美景色的天然资源,平坦的耕地是耕种果树和农作物的优势条件,也是提供充足农产品、土特产的基础。因此,只有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才能将休闲农业集群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产品无法移动和带走,游客们只有亲自到达目的地才能体验其产品价值,因此区位条件对于休闲农业的产业集群发展至关重要。所谓的区位因素主要是指交通区位因素,即游客到达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区域的可通达程度和空间距离。休闲农业客源多数是周边中大城市的城市居民,区位优势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原始动力。据调查发现,距离中心城市100km之内,车程在1~2h之内的城郊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成功的机率较高,更易形成产业集群[16]。

2.2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关键动力基础

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一般分为核心层、引致层和支撑服务层3个圈层。休闲农业作为一种集吃饭、住宿、观赏、体验等娱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核心层,围绕核心层逐步聚集了引致层和支撑服务层的相关行业,例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业、清洁业、培训机构、园林绿化、卫生保健等。3个圈层形成紧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交易费用的降低和规模经济使得相关行业企业围绕休闲农业区域扩散发展,逐步形成集群。例如洗碗店和干洗店等专门负责清洁的行业随着饭馆、宾馆需求量的扩大而出现,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各经营主体的效率和收益,规模经济和较低交易费用使得这些相关行业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区域不断集聚。医院、银行等服务行业为在游玩中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增加了休闲农业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产业集群的联动效应和协同效应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离不开完善的相关引致、支撑行业体系,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是集群内部各个成员密切合作的结果。

2.3创新能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源泉动力基础

产业集群和创新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产业集群为创新提供条件,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导致区域内农户、政府、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等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分工合作,不仅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在集群内部的快速扩散,而且有助于创新资源获取,降低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加快集群内部创新。而创新是产业集群突破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获得的竞争优势往往比通过要素资源禀赋等集群自身条件获得的竞争优势更具有竞争力,更能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跨越式、持续性发展。集群内的竞争压力和市场需求作为推力,示范效应和激励机制作为拉力,共同促进了集群内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了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集群成为休闲农业创新的良好平台,一方面提供了新知识和新技术,通过知识外溢获得外部经济;另一方面集群式发展易引起政府的关注,为创新提供激励和支持。

2.4市场需求——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诱因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市场是促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消费者通过市场向生产者发出需求信息,影响市场供给,及时的需求信号使市场充分发挥了维持供需平衡、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因此,当代各行各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中谋得生存和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产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需求逐渐成为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支付能力增强,在越来越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下,人们开始寻求身心上的放松和娱乐。休闲农业是一种时间成本和价格成本都较为低廉的平民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客源范围较广泛,消费都在城市普通居民的承受范围之内,其自然性的本质使得人们能够在原始的田园生活中感受自然的气息。平民化的消费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客源对象是普通民众,休闲农业的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中大城市200km之内都是城市居民周末放假出游的高频地带[16],休闲农业所处的城郊100km左右的地段正是游客密集、客源充足的地带。

2.5政府培育——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形成路径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仍未步入成熟阶段,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此外规模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范围内的规划也离不开政府支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农业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休闲农业作为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的新型产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为此,国家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流转农村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大量农田迅速向果园、林地转化。农民凭借已经形成的带状、片状的农业资源和农村自然景观等禀赋优势,逐渐发展经营起了休闲农业,并呈现扩张的趋势,最终形成具有规模的集群地带。除了政策扶持以外,地方政府近几年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支持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交通、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农村地区的服务接待能力加强,政府的招商引资引入了更多的发展资金和专业化人才,为休闲农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政府的介入,解决了公共物品投入大回报少的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引导形成规模经济,将农村地区的自然禀赋充分转换成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最终形成良性循环、集群发展的区域系统。

3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演变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动力机制对一些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进行整合,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同一般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一样,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也分为产生、成长和成熟3个阶段(图2)。由于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阶段,3个主体的侧重点及表现形成各不相同,但是各个阶段的3个主体又存在更迭性。因此,在分析完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3个构成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在不同演变阶段动力机制3个主体的内部演变作用关系。在产生阶段,以自然资源、区位等禀赋要素为代表的形成基础和以市场需求为代表的形成诱因是导致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休闲农业的早期形态是在农村地区零星兴起的“农家乐”,对于存在较强“地理根植性”的休闲农业而言,资源、区位、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决定了休闲农业在当地是否能够顺利产生。本地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禀赋、社会资本、劳动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等,是休闲农业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农民可以免费利用天然的自然资源,只需要将自己的住房和周围环境稍微改造,就可将简易的休闲农业开办起来。低廉的成本投入,高额的利润收入诱使周围农户的参与,形成了最初地理上的集聚。此外,产业集群一般产生在交通便利、靠近市场的地带,休闲农业的产品一般是无法移动的,需要游客亲身体验,因此集群区域与客源较充足的市场之间拥有便利的交通无疑成为本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成长阶段,主要形成基础则变为资本投入和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两者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产生之后,随着区域内农户数目的增加,区位因素和资源禀赋等静态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社会、市场以及相关产业等动态因素开始发挥越开越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稳定性和规律性的特点,成为制约产业集群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关键性因素。政府培育在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表现为集群政策和集群资金,用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例如:集群形成之后,公共基础设施成为制约集群跨越式发展的阻碍,公共资本投入成为制约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时政府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随着国家对现代农业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突破发展排除了障碍。此外,休闲农业作为休闲产业的朝阳产业,拥有需求递增式的城市市场客源。市场需求的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参与其中,出现了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经营项目。随着竞争性的市场需求激发的产业集群的进步和发展。产业链上的清洗行业从提供餐饮、住宿的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后勤保障行业,各行业之间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提高了集群内部的效率。在动力机制的整合作用下,通过政府、市场、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的作用,区域内要素逐渐转换成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市场优势等显性的竞争优势。在成熟阶段,良性的社会资本和持续创新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持续稳健发展的形成基础。由于休闲农业属于资金回报周期较强的行业,因此早期阶段的资本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随着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开始引进社会资本,逐渐降低对政府的依赖性。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静态竞争优势(区位、资源、市场等),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动态竞争优势,即学习创新能力和新技术、新知识的扩散能力。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内部,稳健的血缘、地缘社会网络系统保证了集群的持续性创新,制度、模式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经营农户高效的学习创新能力成为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集群获得持续竞争力并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3个主体虽各有侧重,但不难看出各阶段3个主体的构成内容是紧密相关的,一般来说,较高阶段的主体的构成内容是由低阶段主体构成内容的更迭或升级而成。对于整个过程而言,要素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基础,市场需求是将区域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推力,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优势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成长的标志,竞争力优势又可能成为集群系统新的动力因素,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新一轮的发展[17]。也是就说,区域内的要素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动力机制逐步转换成显性的竞争优势,而一些竞争优势又成为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要素,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回路。由此看出,集群动力机制、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竞争优势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获得竞争优势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而集群动力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作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成熟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核心,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如图3。

4结论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是其必然态势。经过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分析,发现了基础、诱因和路径3个主体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产生、成长并成熟的作用。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等禀赋作为静态要素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产业链上专业化分工、持续的创新能力作为动态要素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充足的市场需求作为诱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为路径,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高效、快速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财政、制度等方面对休闲农业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整个循环系统不断输入新的血液,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

5讨论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第6篇

国内休闲农业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国内休闲农业已经初具产业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休闲农业分布地区不断拓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突破地域局限,从东到西遍布全国各地。据农业部农业休闲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登记的693个休闲农业点中,东部地区占47.5%,中部地区占27.1%,西部地区占25.4%[2]。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休闲农业已从大城市逐步向中小城市拓展,从城市近郊向城市远郊区农村发展福射,从而实现了城乡经济互利共赢。休闲农业产业规模逐年壮大。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为12000家,年营业收入1200亿元,从业人员仅500万人[3]。而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8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80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6.9%[4]。休闲农业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壮大区域经济和扩大内需的朝阳产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支柱产业。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和经营模式丰富多样。2005年以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是以传统农业的观光采摘为主,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产业类型不够丰富。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开发休闲农业产品新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由观光旅游阶段发展到农事、民俗体验阶段,消费者参与性日益增强。在经营模式上,国内休闲农业也由原来的单一的农家乐模式发展到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多种模式并行发展阶段。休闲农业品牌效应开始初步凸显。品牌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否打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是休闲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为了推动国内休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引导休闲农业从业者重视产品的品牌效应,农业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展开,评选结果在相关网站公布。此项活动对于增强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具有良好信誉和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品牌不断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前往消费。

2当前国内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态势喜人,成绩斐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制约我国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初步显现,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国内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国内休闲农业开发基本上是以农民或乡镇企业自主开发建设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彼此之间又缺乏相互协调,从而导致各地开发项目大同小异,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都不强。有些地方在发展休闲农业的时候,贪大求洋,开发的休闲农业产品失去了乡土气息和农业特色,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从整体上看,国内休闲农业还处于简单仿效和粗放经营的低级阶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产品同质化严重。休闲农业从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不少地方,农民是经营休闲农业的主力军,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从事过经营休闲农业的专门训练,经营活动还停留在简单模仿阶段,休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此外,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和资本逐利的本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缺乏合作,整个产业出于无序竞争状态,这在增加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政府扶持休闲农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休闲农业主要靠市场,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与休闲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税收在内的各项政策优惠都需要政府统筹协调。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唯GDP是从,热衷于通过招商引资大上快上工业项目,对发展休闲农业缺乏足够重视。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往往是政出多头,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使从业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不到位,农民虽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观愿望,但受制于资金缺乏的限制,无法顺利从事该项产业。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使土地呈现出碎片化的分布格局,不利于整体利用,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将土地连成一片开发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5]”这对于突破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加快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3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业主管部门和休闲农业从业者,只有在准确把握休闲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内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理念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坚持突出市场导向的竞争发展理念。休闲农业从业者必须要逐步摆脱低水平、同质化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休闲农业消费对象的特点,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其次,要坚持突出农业文化发展理念。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灵魂所在、关键所系,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高度重视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的文化品位,从而使消费者在消费休闲农业物质产品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再次,要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搞竭泽而渔式的盲目开发,那样只会断送休闲农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在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最终推动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政府管理引导更加科学规范。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综合利用市场和计划2种手段,单一的市场调节容易导致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无序竞争的态势,政府管理对于克服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至关重要。针对当前休闲农业领域出现的问题,政府应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各级政府可以探索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休闲农业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领导机制,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规划和管理。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积极引导鼓励被征地农民集资入股发展休闲农业项目。再次,政府要大力加强休闲农业人才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从业质量和水平,为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休闲农业经营方式更加多元。一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探索成立休闲农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以克服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推进休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二是探索实行休闲农业业务外包制。不同产业间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在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它可以显著提高各个产业的综合效益。休闲农业企业可以探索将部分业务对外承包,充分发挥分工协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降低自身的交易成本和生产费用。三是探索组建休闲农业企业集团。现代社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休闲农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休闲农业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相对比较优势,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休闲农业企业集团,从而提高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效率,以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第7篇

[关键词] 休闲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双层经营体制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农产品供给由短缺变为过剩,经济增长的模式开始由单纯注重数量的粗放经营模式向质量与效益并重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三是党和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展开了新的篇章;四是强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统筹城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一、 休闲农业的内涵

1.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风光、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与经营,结合乡村文化和农家生活,满足人们旅游、娱乐、休养身心的需要,增进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农业生产的了解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新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化。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有:(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2)以农业生态资源为条件;(3)以农业高新科技为手段;(4)以邻近都市为依托;(5)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的。

2.休闲农业的类型与功能

按照所利用的资源划分,休闲农业的类型可分为:(1)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利用当地栽培的草莓、樱桃、枇杷、苹果、桔子、葡萄等水果或蔬菜规划为观光休闲农园。(2)畜产品利用型:以饲养家禽家畜及开发新品种的可爱动物如“迷你小猪”等为主。(3)林产品利用型:利用森林公园、野营农业园等开展采蘑菇、露营等趣味活动。(4)水产利用型:以水上活动为主,如垂钓、赛龙舟、潜海体验等。(5)农作过程利用型:让市民亲身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如插秧割稻等,这类活动可能对“老三届”知青、银发老人等有特别的吸引力。(6)文化资源利用型:以传统乡村文化为主,如民间艺术展览馆、民俗文化馆等。(7)农村资源利用型:提供农村民宅给游客住宿,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农村生活。

休闲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生态环保功能:为了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主动改善环境,维护自然生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做好资源保护工作。(3)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的接触、交流与互动,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生活品质。休闲农业使久居都市的人们有机会认识农业,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田园生活,提供独具特色的休闲场所,解除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压力,达到休养身心的效果,尤其对老龄化社会中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提供了怀旧和回归自然,延年益寿的场所。此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产业文化等得以传承。在日本,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有正义感的健康人格,很多市民把子女送到农村就读中小学,或者在寒暑假把子女送到农村亲戚家寄宿,并让他们参与农场生产活动。

二、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发展休闲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可用于休闲的时间也比过去大大增加:不仅有平时的双休日,还有春节、“五一”、“十一”等“三大”黄金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基础上,必然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聆听天籁之音,领略乡村风情成为新的时尚,旅游消费也逐步从传统的景观旅游发展到以休闲农业等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上来。尤其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在休闲农业园区内,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山珍野味,瓜果蔬菜,还能进行花卉观赏、鲜果采摘、狩猎、垂钓、烧烤等活动,使各种农产品就地消费,既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发展休闲农业顺应世界农业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从内心里崇尚简朴生活,休闲需求也迅速扩大。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产业――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一方面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开辟出新的旅游领域。由于休闲农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境、文化传承和康乐保健等多种功能,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年来,休闲农业在我国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

三、 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1.正确引导,促进发展

市场需求是休闲农业产生的源泉,也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所在。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重点示范,切忌不顾实际情况,一窝蜂地盲目上马。必须制定合理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建立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设施及建设的许可批准制,对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指标进行检查。

2.借鉴经验,巧妙设计

加强对国际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经验的研究,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注意休闲农业中单项适用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其科技含量:如农田管理、节水滴灌、环境监测、农业装备信息化等实用技术,以及精细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等。在通盘规划中注意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常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时令的品种,在游人集中的地区,应使四季皆有景可赏。注意休闲农业建设规模和区域布局,避免市场范围过于狭窄,客源不足,造成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形。

3.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不能破坏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农村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既要尊重当地文化

习俗,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业,必须利用其特有的乡土文化、风土民情和乡村生活方式去发展,因而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要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也要有历史人文资源的积淀。例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还有重庆垫江有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现已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因此要注意提炼休闲农业的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内涵。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第8篇

建设现代农业为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功能实现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一)城市化的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对自然.环境的疏远,使得人们产生了暂时逃离单调紧张的城市生活的愿望。而乡村地区一般具有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绿色的景观,并能够

为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理想场所。(二)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村村通路、家家通电,电信覆盖到乡村,为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三)国家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特别是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旅游休闲农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但是,“机遇”不等于“蛮干”和“盲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农业旅游的容量不是无限的,超出市场内在的容量值就会弱化其市场价值,造成边际效益递减。目前各地旅游休闲农业存在着一种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趋势,而一旦旅游农业的市场供给超出需求,无论是农民的个人投资还是集体投资,都难有良好的收益,进而将会严重挫伤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应综合考量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科学判断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坚决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的无序、盲目发展。

二、“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初期,政府介入很少,旅游休闲农业的产品也随着市场的演变自生自灭。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国外发展实践表明,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特殊产业类型。忽视政府的作用,或者说政府不去主动介入、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一种政府失职的行为。但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也行不通,毕竟,政府财政的主要职能是保障社会公平、提供非盈利性的公共产品。旅游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进入市场,在其发展中应当处理好市场运作与政府监管的关系,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政府的主要作用应在于:通过宣传发动,促进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调动包括农民、社区、基层组织在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干农业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找到本地旅游休闲农业的特色和核心吸引力;综合评估旅游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旅游休闲农业的辅助产品,使农业旅游的内容逐步丰富完善;为有条件的地区制定专门的旅游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用规划来指导农业旅游的开发工作;组建旅游休闲农业的营销和服务网络,依托各地的政府网络和旅游网开展运营,通过政府主导营销的方式,解决农业旅游小规模、分散化的营销瓶颈问题。

三、“农业旅游休闲功能开发”与“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将对当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也将对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但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与上述判断相反:在农业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有序的农业旅游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生态系统、独特文化,而且在保持生态环境、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农业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增强了居民对当地资源的重视程度,积累了保护环境、传播文化的资金储备。事实证明,在开发旅游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群众和经营者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宣传生态和文化资源最好的方法即是让它成为农业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结合我国旅游休闲农业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仍要高度警惕早期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在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过程中,特别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设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原则,既要重视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加强资源的合理保护,还要整理和挖掘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游客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旅游休闲农业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四、“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化,极易造成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资源利用无度;二是公共秩序混沌失序;三是公共福利供给短缺。例如:文化传承问题——一些地区发展中,由于社区成员缺乏责任感,导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外界同化,并逐渐流失;品牌维护问题——在旅游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经营者受到利益驱动,致使拉客、宰客现象不断,同时由于过度商业化的开发,亦导致农村的自然属性大大降低。这都会造成旅游休闲农业的重要竞争资本——公共品牌受损,使得整体品牌的成长和发展遭遇障碍。

正确处理好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避免公地利用矛盾的进一步恶化,需要当地政府、地方群众组织做出不懈的努力:一是要制定统一的规则、建立明确的制度,以此限制个体利益的不当膨胀

,杜绝个体农户的失范行为;二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教育农户自觉维护、珍视地区旅游品牌,广泛树立公平竞争意识、自强自立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文化传承意识、优质服务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社区成员的互利共赢,才能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体利益。

五、“宣传造势力度”与“实际接待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一些分户经营的农业观光休闲区域,宣传造势与实际接待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些地方的实际接待能力取决于每家每户的投资规模,如果在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初期,不做广泛的宣传,就不能产生轰动的效应,也就无法有效地拉动市场。对于分散经营的农户来说,没有游客也就没有了效益,从而易于失去信心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第9篇

1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师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持续推进瓜果、蔬菜、苗木、花卉四大基地建设,在19.36 万亩耕地中,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80%以上。该师结合各团场地缘优势,全力打造精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和农业公园等,使农业生产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包括新品种展示园、认养地、采摘园、林下经济、开心农场等在内的特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与生活、文化、生态相结合的都市效益型转变,大幅提升了综合效益。十二师“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承接乌鲁木齐旅游资源,深入探索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新模式,打造“十二师观光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创意旅游、体验旅游,形成休闲旅游品牌。如兵团第十二师五一农场依靠临近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城郊旅游逐渐火热的趋势,紧紧围绕十二师党委“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打造文化科技旅游综合板块的定位,重点发展以五一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五一农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548亩,以农业科技示范、农业休闲观光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项功能。该示范园先后获得“部级农业示范园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2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二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战略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让十二师旅游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比较艰难。2016年十二师党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积极整合全师旅游资源,成立十二师旅游开发公司,精心谋划、积极发展各具特点、体现特色的城郊旅游品牌,打造十二师精品旅游线路。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十二师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号角已经吹响。

2.1 强调差异性营销理念,打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学选择主题是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迈向成功的关键,兵团要想发展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营销。兵团第十二师土地面积辽阔,物产丰富,再加上地区特有的环境特色,使得地区自然条件和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因此,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选择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农场的特色和乡土文化,善于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观光、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从而实现农场和游客自检互利共赢的局面。例如五一农场建设近15亩牡丹园,有三大类8个品种的牡丹,5个品种的月季。2016年5月21日的中国旅游日当天,来园内游玩的游客超过了8000人次。

2.2 自治区政府部门要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支持

在当前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联动,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政府要在宏观提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出台扶持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定和有效的制度措施,在市?龌?制和自愿参与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中去,促进企业和团场职工的相互合作。自治区政府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兵团农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计划控制,协调引导、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融资协调和利益分配协调工作,只有在政府不能全力支持下团场职工才能感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