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休闲农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6:00

休闲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第1篇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部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论文第2篇

1.1休闲农业基本概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主要在于满足人们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人文活动环境的向往。休闲农业以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农业为基点,以乡村休闲为最大的卖点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场、民俗度假村和休闲农业生态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3]。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3、精细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休闲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与气候紧密依存的特点。各类特色农产品的发育、开花、成熟等关键期,以及运输、储存、销售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出针对休闲农业产品特点的多要素预报,以及重点环节的农情气象业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结合休闲农业自然景观和休闲旅游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更能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

2.4、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与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光、热、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分析和评估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产品和特色水产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未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无法主动介入引种的科学论证[8],导致当地的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能因地制宜,损失难以避免。

2.5休闲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休闲农业受制于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休闲农园从业人员普遍对气象知识缺乏,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涉农人员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新增的各类农业保险为休闲农业避免和减少了种养殖风险,气象部门应参与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及时为受灾农园提供理赔鉴定服务,减小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部门为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更新气象服务手段,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休闲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了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丰富业务服务工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各地气象部门逐步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和气象灾害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详细分析[5],构建了特色农产品的周年服务方案和指标集,使得休闲农园布局和农产品选择更加科学。全面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运用LED电子屏、气象预警短信、气象大喇叭等设施,开展为农服务直通车,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开展休闲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种气象指数预报,开发了集预报模型库和数据查询为一体的天气预报系统。建立了休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开展了休闲农业微气候监测和研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各地气象部门与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各类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危害等级预报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发挥气象科技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尽管气象部门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气象服务技术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信息内容单一,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运用到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传统预报模式的滞后性和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气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园还不具备气候自动监测系统,各地气象部门缺乏休闲农业气候监测网络和远程服务管理。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落后,各类气象科研成果难以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中展开应用。二、农业气象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发展缓慢,知识层次高和知识面广的农业气象人才较少[7],一线气象服务人员普遍对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虫害防治了解甚少,对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无法做出科学的生产指导,限制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实效性。三、休闲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休闲农业主体是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项气象服务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气象部门与涉农企业合作方式、服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4、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4.1转变理念,建立气象服务新思路。气象服务领域从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工厂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甚至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三农”各个方面。服务产品从对大宗作物服务产品转变到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从粗放化服务转变到精细化,从间断转变到全程,涵盖农产品的关键生长期以及存储、销售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在目前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专业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加强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长期内外协作开展农业气象的研究和试验,在深入研究气象因子与作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动植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加强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变为以定量为主。同时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各地气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休闲农业发展。

4.3加强气候资源区划和宏观规划。发展以气候资料、遥感反演、GIS多种小网格空间插值模型为基础,应用先进区划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针对各地气候特点,开展休闲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做好区域规划,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搭配农产品品种类型,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降低休闲农业生产的风险。

休闲农业论文第3篇

(一)现代都市依托型

国内外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都是从大城市的周边即环城一带开始出现进而衍生。现代都市依托型景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半小时车程范围内的农村或郊区,以周末休闲度假游为主要形式。太原青草坡乡村庄园、清徐葡峰山庄、晋中明乐庄园等都属于环太原市区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二)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休闲园区的经营方向是强化景区的观光、游览功能,围绕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行开发,以自然景观、风俗民宿、文化古迹为特色的农家游为主打,带动其它涉农产业的发展。山西一些著名的景区,如皇城相府、王莽岭、太行山大峡谷周边的乡村都在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型休闲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主导产业依托型

近年来,山西省主导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应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显著生态经济效益的休闲农业产业园。依托山西发展多年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项目,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整合为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特色产业促动乡村旅游发展。清徐县葡峰山庄、忻州原平大营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晋城沁水县示范牧场等都是较好的范例。

(四)龙头企业依托型

在“521”政策的支持下,山西涌现出很多大型的龙头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可以围绕这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将产业链向前后延伸,形成集休闲观光、现代科技、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比如,围绕六味斋、双合成、水塔醋业、冠云平遥牛肉、杏花村汾酒集团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

(五)特色文化依托型

山西地处中部,历史悠久,范围内的特色文化包括边塞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寻根文化、盐池文化、黄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如昔阳的太行山石埂梯田耕作文化,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一道靓丽景观。依托文化资源,发掘各地特色民俗艺术,晋中社火,晋南、晋北的面塑花馍村,北广灵、南浮山的剪纸村,太谷的花灯,黎城的布老虎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对城市游人非常具有吸引力。

(六)现代农村依托型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山西出现很多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农村兼具城市的生活条件和乡村的生态条件,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比如卫生模范村泽州县东四义村、村民共同富裕的汾阳市贾家庄村、发展科技农业致富的忻州市前郝村等,都可以培育为现代农村依托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二、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然而,山西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文化内涵少

山西省内的休闲农业项目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不少项目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品牌项目不多,大多停留在“观农业、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阶段,对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大部分项目内容单调,缺乏主题创意,生态内涵不高,文化底蕴不足,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齐全。

(二)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很多园区缺少科学论证和系统性规划,定位不准确,重复建设情况很常见。高品位、上档次、综合性、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较少,大多数园区档次低、规模小、内容单一、设施简陋。园区中可以游玩的项目较少,就容易受季节制约,造成资源闲置。不少休闲农业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来临就解散员工、关门歇业。

(三)投资不足,土地难流转

休闲农业是综合性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普通农户往往投资不起,纯粹政府投资又会产生效率问题,较好的投资主体是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山西一些煤焦企业寻求转型,投资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成功,但仍有巨大的潜力亟待开发。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越来昂贵,流转土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协调解决。(四)企业分散经营,缺乏合作由于缺乏总体的布局规划,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少沟通,导致大量基础设施和项目重复建设。经营主体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不能很好地吸收同行的经验教训,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严重。缺乏合作和学习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低水平徘徊。

(五)产业链简单,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休闲农业项目大多停留在游览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农家生活、参与种植和采摘、牧放动物,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衍生品的销售、农业科技的展示、农业知识的传播、农耕艺术的传承方面开发力度不足。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将产生专精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助力农村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应将符合和代表消费发展新趋势、新潮流的元素融入休闲农业中,在吃、住、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游、购、娱的潜力。

三、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该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和布局,积极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打造强势品牌,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建立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宏观上总体把握、分类布局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区域优势,根据本省特有的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展示山西省壮美秀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又要展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内涵,打造强势旅游文化。山西省应构建以太原、大同、临汾等较大城市为核心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皇城相府、太行山、乌金山等为中心的景区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晋商文化、根祖文化、红色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

(二)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以及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城市居民,在欣赏乡村风光、乡土风情的同时需要较高的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乡村宾馆和客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要按照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设计旅馆和客栈,要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服务标准城市化”,具备冲水马桶、空调、有线电视、互联网接口等条件。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农村闲散劳动力,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基本的服务礼仪、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另外,欲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大做强,需由基层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解决好停车场、垃圾回收处理、下水上水、空调暖气等问题。

(三)挖掘优势特色,打造强势品牌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活动项目较丰富、文化特色较鲜明、接待服务较规范、经营管理较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挖掘优势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创建全国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可以通过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促进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现场参观,开展星级评定等形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现代传媒和营销手段,发动媒体和网民,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对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的进行宣传、报道、推介,吸引周边省市居民游玩,打造知名品牌。

(四)积极推动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产业链。从横向来看,应促使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共生的稳定联盟,逐步发展成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点对接和文化融合的深度合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从纵向上分为上、中、下游(农民、农业公司、农业基地、景点商品供应商、景区服务提供商是产业链的上游,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村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农村旅游服务中介是产业链的中游,游客、旅行社是产业链的下游)。通过纵向产业链的集成,可以增强产业链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在产业链集成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分工合理、高度合作、无缝衔接、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区域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五)加强部门合作,建立行业管理规范

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山西省休闲农业规模化、服务和管理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相关部门应牵头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从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安全卫生、项目支持等多方面对经营者进行指导,并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评级、促使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无安全事故发生。

休闲农业论文第4篇

(一)网络营销与目标客户郑州市交通网络发达,出行条件便利。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在工作之余带上亲戚朋友到田间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舒适与放松。郑州市休闲农业当前主要客户是郑州市以及郑州周边大城市的居民。由于距离较近,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参加休闲农业活动,放松身心,亲近自然。从以往调查数据来看,城市的白领比较青睐休闲农业,这一年轻群体工作压力较大,整天都面对着高楼大厦,因此他们对于田园式旅游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其次是学生群体也比较喜欢休闲农业,但是由于学生群体缺少固定的收入来源,因此选择的都是较为低端的自助型的休闲农业形式。因此,在进行网络营销设计的时候,既要保持对于郑州市区客源的吸引力,又要不断开拓周边省份相邻城市的市场。根据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匹配度,开展不同的网络营销模式,提升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

(二)网络营销与客户需求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无论是旅游还是外出办事,都会通过网络查询出行路线,在网上预订机票、车票、酒店等相关事宜。网络信息使人们能够详细地了解自己外出的所有信息,进而可以优化自己的出行方案。因此,在休闲农业网络营销中,将郑州休闲农业企业的所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公布,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了解相关的信息,进而选择自己的旅游方式。休闲农业的业务涉及到多方面,包括餐饮住宿、旅游观光、农业体验等活动,而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详细地介绍各项业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组合服务类型,满足不同顾客群的需求,提升郑州休闲农业品牌的吸引力。

二、郑州市休闲农业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络营销客户策略对于休闲农业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实现自己企业的产品被市场所认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使得客户的来源渠道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营销过程中与客户的关系得到更好的维护,提高客户的信任程度。可以选择信誉度高、声誉好、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媒体,相关信息广告,吸引一些潜在客户。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连锁反应的方式由客户介绍客户,这样的客户要比关系型客户更加的稳定,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永久性客户。所以面对企业客户的选择时,企业应利用网络媒介建立广泛的客户选择机制,实现客户资源多样化,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突破。

(二)网络营销价格策略产品价格并不是标在商品上的标签,它具有多种功能,是体现商品价值的因素。休闲农业产品项目的标价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出产品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刺激客户进行消费,因此,休闲农业产品项目在制定价格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为了推广有机蔬菜,开展了一系列的农家乐,自助农家游等活动,让顾客体验到清新自然的农家生活的同时,将有机蔬菜推广出去,并且受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以有机蔬菜为依托,策划出较多的休闲农业产品项目,将采摘比赛、营养配餐等趣味活动融入其中,让客户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尽管新郑君源农场的休闲农业产品价格较高,但是由于企业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丰富,因此,仍然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在进行网络营销价格制定的时候,要将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度和口碑、同类产品的价格、休闲农业产品项目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等因素考虑在内,然后再准确定价。

(三)网络营销渠道策略混合渠道或多渠道营销的营销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在混合渠道或多渠道销售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市场不同消费层次的客户,再根据这些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情况,在合适的时间尽可能以最低的价格通过合适的方式来进行销售。同时为了提高休闲农业项目的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挖掘出休闲农业的潜在优势,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例如在大型商场周年庆典、水果市场展销会以及高档酒店进行休闲农业项目的促销,对于在网上进行休闲农业较多的客户可以进行送商场购物券、电影票,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提高客户对于郑州市休闲农业的认可程度。

(四)网络营销促销策略郑州市休闲农业在进行网络营销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价格以及短期内的营业利润,也需要制定出整体的营销战略。要根据地域的差距、成本、市场的需求程度、产品的购买数量、购买时间、购买频率集中的时间点以及后续服务等因素,制定出一个综合的定价系统,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樱桃的鲜艳红润代表着爱情的幸福和美,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可以以樱桃为依托,在情人节以及七夕等与爱情有关的节日搞相关的促销活动,针对现代年轻人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心理,将休闲农业的无忧无虑和爱情相挂钩。在情人节或者是七夕当天凡是订购三项及三项以上休闲农业项目的顾客可以在现场舞台向心上人表白的机会,在当天凡是携带伴侣参加休闲农业旅游的顾客将会享受到半价优惠。主持人在活动现场开展以爱情为主题的现场小活动,对于表现较好的情侣给予爱情小礼品奖励。正是在这一个浪漫温馨的现场环境之下,有情人在这里收获了爱情,樱桃沟收获了经济效益,这样双赢的局面进一步打响了二七区樱桃的品牌。因此,网络营销促销策略不但要考虑到影响企业经济利润的现实因素,同时也要考虑文化、顾客的爱好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融入到网络营销促销策略策划中,才能进一步促进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论文第5篇

1.1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界定

“休闲农业”一词源自台湾Recre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Agriculture的概念,引入中国三十多年来,对其准确的概念定义以及内涵的理解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没能形成一致的观点.文章参考前人关于概念界定与内涵划分的研究成果,结合休闲农业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源利用类型、开展范围以及社会功能属性,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指导,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如下表述:即休闲农业是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与文化体验与休闲的新型农业业态.并认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实质相同,而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都市休闲农业相区别.

1.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内涵

休闲农业产生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背景之下,是依托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而开展的新型农业形态.地方通过实施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提供发展思路.所以文章在进行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对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概念做了如下界定: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即对于农村、农民与农业所产生的表现在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多维度的综合效果.

1.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支撑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产生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保护国内的稻米市场,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在其“稻米文化”中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观点,即农业除在传统生产中具有经济效应外,还具备生态、环境、社会等效益.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遵照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演化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即以农村环境为背景,以农耕文化、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游览观光、参与体验、科普宣教、休闲度假等多种形态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除拥有一般的经济属性外,在促进农村环境改造、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特征.

1.4休闲农业综合效益作用机理

通过对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的界定、内涵和支撑理论的分析。

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演化为以农业资源、农事劳作、农业文化为卖点,集游览观光、参与体验、休闲度假等形式于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形态.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形式,而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提供了宣传与交流的平台,为传统农业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社会主义新农建设中“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基于休闲农业的多种功能属性,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农”视角,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便于清晰的解读休开展休闲农业活动对于“三农”所产生的效益问题,在秉承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代表性与层次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解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

2.1编制方法

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编制方法,分别是系统法、目标法和归纳法.考虑到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指标涉及面较广的问题,文章根据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选用目标法和德尔菲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根据文献分析法和实践经验分析构建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初级指标打分表,向华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高校从事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经济研究的专家征求意见,请他们从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代表性等角度对各指标进行最高分为10,最低分为0的连续性分值评估,并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其次,计算收回的初级指标打分表中每个指标得分,剔除平均分值低于4分的指标,并汇总专家意见以调整现有初级指标;最后,对得分在4分以上但标准差大于均值一半的指标与专家再做沟通和复议,最终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为休闲农业社会效益,准则层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指标层为18个评价指标构成。

2.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阐述

将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定义为目标层,它由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准则层组成.以下就各准则层所代表的涵义以及对应的评价指标含义进行解释:

2.3.1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随着时代格局的改变,农业在三产中的地位下降,但其产业经济效益仍关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农业,通过开展旅游业促进了地方财政增收和地区农业发展,对农村地区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就业等问题有深远影响.

2.3.2农村环境效益地方发展休闲农业要注重其核心资源的维护与培育,而其核心资源主要体现在便捷的交通、清晰的空气、安全的人居环境、淳朴的乡土风情和欢乐的农村文化等优秀的农村环境,所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既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又是产业生存的条件.

休闲农业论文第6篇

1海南休闲农业概况

海南岛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优越、人文资源独特、民俗风情淳朴,对市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南已经开始进行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的有益尝试[1]。目前全岛拥有一批有一定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如万嘉果农庄、兴隆热带植物园、伊甸园山庄、三亚小鱼温泉以及南天生态大观园等。但是,总体来说海南的休闲农业发展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较还存在差距,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如各园区分散经营,缺少统一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大部分的休闲农业档次不高,海南独特的休闲农业品牌和热带水果品牌没有打出去,特色不突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规模小,模式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2]。热带农业和旅游业是海南的2个支柱产业,将二者紧密结合的休闲农业发展将是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海南建设为国际旅游岛的必备条件。

2休闲农业整合营销策略理论

2.1整合营销的概念

整合营销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相对于传统的强调由内而外、以产品为导向的4P外部营销模式来讲,整合营销更侧重于由外而内,以消费者为中心,理论核心是4C,要求关注客户的需求和欲望[3]。4P到4C的转变是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品牌为中心的营销转变,由零散战术创意向系统战略的营销转变。这种营销模式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制定统一的促销策略,整合各种促销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的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与强冲击力的要求,形成促销高潮。整合营销运用在休闲农业中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观光景区的知名度,增加游客流量以及大众认知。

2.2休闲农业整合营销的必要性

2.2.1项目市场营销观念淡薄

海南虽然为旅游大省,但是主要局限于风景区的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人员营销观念还比较淡薄,没有运用有效的营销手段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休闲农业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将休闲农业的资源合理整合并入到全岛以及周边的旅游开发大系统中,缺乏设计与规划,未对休闲农业资源和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规划大部分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而没有考虑客户的真正需求,在休闲娱乐以及景观修饰等方面依旧偏于城市化,没有融入海南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内闲农业相比较,依旧逊色许多。海南的休闲农业缺乏引导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初期开发人员缺乏对市场的把握,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了日后的经营管理陷入困境[4]。

2.2.2项目缺乏鲜明的形象定位

形象定位就是根据休闲农业项目的特点,导入人们熟知的生态、生物、人文、科技的形象概念,提出引人入胜、独特清晰的主题,如合肥城市休闲桃园的“桃花盛开的地方”[5]。尽管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其形象营销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益,政府投入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强,感知度和知名度也不够高,存在主题不清晰、个性不鲜明等问题。目前的休闲农业大部分是农民的自发发展,缺少政府和企业的规划、引导,导致偏离市场,形象宣传滞后,至今海南的休闲农业定位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和推广。

2.2.3项目主体品牌意识淡漠

海南是一个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其浓郁的名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热带风光[6],本身是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和特殊的吸引力的,但海南大多数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是以农户为主,他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生意,没有充分利用海南的优势资源,将文化内涵融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创造自主特色的品牌意识淡漠,海南既缺乏像湖南“益阳农家乐”这样的休闲农业公共品牌,也缺乏像北京“蓝调庄园”这样的企业品牌。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亟需打造既有品位又有创意和形象的休闲农业品牌,凸显海南的竞争优势[7]。

3海南休闲农业整合营销策略

3.1旅游和农业资源的整合

海南具有先天的旅游资源,气候宜人,景色迷人,生态养人,同时海南也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物产诱人。将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仅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利用农业提供的农业景观、农产品保障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高顾客满意度[8]。农业生产应该兼顾分析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市场情况主动调整农业结构,根据顾客需要,为旅游者提供水果、蔬菜、旅游纪念品等农副产品,同时为旅游者提供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体验,如台湾的休闲农庄以顾客需求为目的,对产品的潜在经济收益和市场销路掌握得非常清楚,“花开了农场”利用农业资源,种植了大量珍贵的奇花异草与树林,农庄保持持续缤纷创意,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农村乐趣,不定期地举办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比赛。

3.2休闲农业形象的整合定位

休闲农业形象的选取定位应该依托特色鲜明的资源,包括海南特有景观资源、各种农业产品以及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进行资源整合定位,提炼出宣传口号,以鲜明的口号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的形象,增强游客的感知度和吸引力[9]。各级政府应将海南休闲农业整体形象的市场营销列入当地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打造海南的休闲农业形象,形成星级休闲农庄示范效应。同时应将乡村服务人员形象纳入休闲农业规划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人文因素在休闲农业中的素质和形象[10]。

3.3文化资源与旅游品牌的整合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动与整合是提高休闲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海南的文化资源包括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风情。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黎族文化是海南本土文化的代表,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如:橄榄形建筑、船形屋、黎族的纺织、酿酒等[11]。海南的旅游资源更是极其丰富,拥有长达1500多km的海岸景观,绵延起伏的山岳,植被密布的原始森林,火山、溶洞、温泉等更是体现了海南的旅游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将文化资源与旅游品牌进行整合,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挖掘海南岛历史文化传统,开发出具有海南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和农业产品,结合具有黎、苗民族风情的传统工艺旅游纪念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才能使休闲农业具有市场竞争力。

3.4营销方式的整合

休闲农业论文第7篇

休闲农业不只是给城市居民带来放松,对于农村来说,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种新兴的产业方式给广大农民,对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相比较于休闲农业的发源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长沙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4结语

休闲农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三生一体服务经济竞争战略

一、导言

休闲农业是结合农业和农村等有形资源及其背后隐含的休闲观光、教育体验与经营管理能力等无形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休闲服务产业。因此,休闲农业实乃隐含农业及农村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发掘与开发利用,其意义不仅只是将农业由初级产业提升至三级产业,亦不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农业所得与维持农民生计,其终极意义是要为传统农业开创另一片新天地,从传统农业生产走向农业休闲服务业。且休闲农业的发展,除应把握以农业经营为主、以自然环境保育为重、以农民利益为依归的基本原则外,尚需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换言之,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除了要继续保持原有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特性外,更应结合由农业与农村资源为基础延伸出去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因此,休闲农业的资源是否有效开发利用。及如何取得、累积与培育资源,并利用这种优势的核心资源来发展最适当的战略模式,是休闲农业能否具有竞争优势与能否永续发展的成功关键。

二、休闲农业的战略资源区分及开发结构

休闲农业的经营战略需先了解资源基础之所在,因此,在休闲农业的战略资源区分方面,可分为资产与能力两大类。

1.资产区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1)有形资产包括实质资源与财务资产:①实质资源又细分为农场地理位置、农场自然生态景观、农场的动植物、农场的农林渔牧生产技术、农场规模、农场的建筑物、农场的游乐设施;②财务资源包括内、外部资金的取得与应用。

(2)无形资源区分为农场的农业文化资源、农场的企业识别系统、农场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农场的企业形象。

2.能力区分为员工能力与组织能力

(1)员工能力包括专业管理能力、人力素质。

(2)组织能力又可区分为农场的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农场的业务运作程序、农场的信息网络、农场内部的组织文化、农场的集体学习、农场的组织记忆、策略联盟(包括与当地风景区、全国各地风景区及不同性质之企业的策略联盟)。

3.休闲农业的资源开发与结构

从资源基础的观点,分析休闲农场的资源开发与结构,可分类为:

(1)生产手段利用型:这是将农场实体资源有赏提供给民众来栽培作物、果树、花卉等。出租农场、出租果园属于此种类型,台湾省近年普遍设立的市民农园可为此种类型的代表。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土地所有人除了提供场地资源利用外,还需要有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例如培育新种子、种苗等,同时也代为管理农场,及做技术指导。这种经营类型不仅收入稳定,无风险负担,而且可以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与能力,深值大陆发展参考价值。

(2)体验游憩型:这是让民众直接体验农场的自然生态景观,了解农场的动植物生长情形。台湾省有很多观光果园、草莓园,即属此类型。这种类型的观光农业,其经营方式需着重农场的规划能力与服务质量。

(3)场所提供型:这是将农场的实体资源开放,供游客观赏、学习、体验、娱乐等。例如观光牧场、观光植物园、观光花园等皆属之。其资源利用条件是场地要宽广,环境要优美,而且需要各种配套设施,农场的员工与农企业的财务能力很重要,农场的形象要好,故整体的经营管理战略非常重要。

(4)农产品加工型:这是利用农场内部的组织文化,农场的教育学习与农场的员工素质等能力做资源开发,让民众学习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例如制茶、制造竹篮、烧木炭、伐木、制造罐头等等。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经营者需着重

的是组织与员工的学习与培训之能力。

三、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战略可供参考之具体措施

由于休闲农业是结合三生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的农业,更是集合农业生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及生活服务产业的”六级产业“(1×2×3=6),其形式是相加的,但是其效果则是相乘的。因此,在开发利用上述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之际,需要做系统性的战略规划,才能发挥休闲农业六级产业之效益.在从事系统性的策略规划之前,休闲农业经营者应当先考虑下列事项:要能发挥当地之特色:要有当地之特产,配合当地之风俗民情,特殊之景观等,作为观光农业之主要诉求;要利用当地之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条件与地形条件,以吸引游客;要考虑当地之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条件,与都市之距离,与观光休闲地点之距离等;要考虑观光旅游之季节性变化:由于农业生产随季节而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如要通年均能吸引游客,则如何安排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题诉求,这是经营休闲农业业者所必须认真考虑的策略要件。

根据上述考虑要点,进行休闲农业区场之战略规划,首先应确定经营理念与目标,其次为现况调查,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环境、旅游环境、土地利用、相关计划与法规,以及农民组训等,详加搜集。接着对规划区内外环境分析,探讨内在环境之优势与弱势,以及外在环境之机会与威胁,以了解发展潜力与限制,做为确定发展主题与方向之依据。接下来则需研定分期与分区开发计划,以及编制经费预算,再来就要研定经营管理计划,包括:营销、生产、游憩、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计划及教育解说计划,最后则应做效益评估,以确定开发之效益。兹将台湾休闲农业六级产业之策略规划概述如下:

1.善用农业三生一体之资源

休闲农业结合农业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一体的产业。农业拥有自然的环境与开阔的空间,是人们抒解身心、生活体验与满足心理需求的基本必要条件。农业资源之生活性特质可满足人们回归纯朴生活的企求,农业资源之技术性特质可满足人们求取知识的需求,农业资源之丰富性特质可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需求,农业产品的多样性可满足人们丰收喜悦的成就需求。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生态等三大类别。农业生产资源则包括农、林、渔、牧各项生产性之资源,项目内容广泛。又可分为:

(1)生产性农业资源

(2)民生活特色之资源

(3)农村生态资源

休闲农业发展若能充分应用农业生产资源、农民生活资源与农村生态资源,三者互相结合环环相扣,发挥地方特色,达成多样化、精致化与独特性,则此产业可永续经营与发展。

2.结合农村文化活动

台湾省农村文化非常具有特色与丰富之内容,无论是各种食物、衣着、住屋、设备、交通用具、娱乐设施、技艺制品、生活器皿、生产器具、等物质文化,或意识、思想、语言、信仰、价值、礼仪、民俗、民德、规范、性格、制度、规定、知识、艺术、生活方式、耕作制度、行为模式等精神文化,都在传承与创新上表现了相当独特的格调。对都市居民而言,这些文化是过去自己的体验,或是先前代代生活的体验,这些文化是足以令人一方面怀古思情,一方面亲身体验的观光资源。休闲农业若与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前来休闲消费都市居民而言,想必是宝贵的体验。

3.配合农村整体发展

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地区农业与农村地域的成长发展,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是振兴地区农业的必要战略,主要目的在协助解决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益低落与农业就业者高龄化等农产经营困境之途径。所以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的发展并非是最终目的,而是藉助推动休闲农业产业来带动农村整体的经济成长为主要规划目标。

休闲农业发展若能与农村整体发展规划相互结合,一方面可以避免休闲农业建设经费不足、建设缺乏完整性,及各类产业发展无法兼顾等问题产生;另一方面,由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兼顾经济、教育、社会、环保、游憩及文化等功能达成,可弥补目前农村规划建设之缺失,如缺乏产业发展、缺乏景观发展、缺乏农村文化发展,以及缺乏居民参与。因此,农村整体规划建设与休闲农业之发展,有相辅相成、互相增强的效果。

4.合作经营

目前,台湾省休闲农业发展分为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二层次,休闲农业区内存在各具特色,经营规模不同之休闲农场、观光果园、观光农园、休闲牧场、教育农园、市民农园、民俗农庄等经营个体,这些休闲农业经营体间之角色既是合作互利也是相互竞争。

由于休闲农业区范围广阔,资源丰富,同时区内资源环境、经营特性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类型及规模之休闲农业经营体,这些经营体如果因活动规划、资源利用不能协调或配合,将会造成休闲农业区之实质效益无法提升,故区内休闲农业经营如何有效合作经营,成为休闲农业推动与否之重要关键。休闲农业区之休闲农场等经营体如何有效整合,成立一强而有力之组织来办理各项诸如广告、促销、住宿安排、旅游日程安排、体验活动,甚至资源调配、教育解说、设施管理、资源维护、旅游纠纷调解与申诉管理,安全管理及公共关系等具规模经济性之工作,已成为目前台湾省休闲农业经营策略规划的重要方向。

休闲农业论文第9篇

(一)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1.网络营销与企业实力

无论是营销还是网络营销,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一般的小型农家乐通常没有实力承担,但是建立庄园式休闲农业项目的企业大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因此,这类企业具有开展网络营销的可能性。

2.网络营销与目标客户

庄园式休闲农业的顾客大都是附近城市的固定居民,他们利用周末或小长假时间,和朋友亲人一起外出旅游、放松身心、亲近自然。而网络购物的群体年龄大都是18-40岁的工薪白领或学生,这个人群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由此可见,二者的市场细分匹配度很高,因此这类企业可以针对此类顾客群体开展相应的网络营销。

3.网络营销与客户需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现代人们出行前都会上网查阅路线,提前预定火车票或住宿,查看各景点门票以制定预算。网络信息,使得旅游业的信息更加公开,游客的选择范围更广,广大网友评价形成的口碑效应,对于顾客的购买意愿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庄园式休闲农业的业务涉及广泛,餐饮、住宿、观光、采摘、旅游等功能,企业可以运用网络营销的方式,详细的介绍各项业务,让游客提前了解,自行组合选择购买,这样既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又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网络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1.网络营销人才匮乏

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的网络营销人才不仅要精通计算机知识,更要懂得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庄园式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当地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整个人才市场情况而言,复合型人才的供给本来就有限,而这类企业大都位于城市郊区或者周边县城,位置较偏僻,对人才的吸引力低,即使企业招聘到了个别人才也很难保留。

2.网络营销意识淡薄

我国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营销方式普遍落后。这类企业在开办初期都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扶持,而对企业的市场化发展没有足够重视,且大都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和家长式的领导方式,这两个原因导致企业管理的信息落后,缺少创新的营销思路。网络营销意识淡薄还表现为对网络营销资金投入不够,对资金的管理随意性强,缺少计划性。

3.网络营销方式单一

随着大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成为市场营销不可或缺的部分,手段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例如:企业自行建立网站,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社交网站的宣传,移动应用客户端等都是企业宣传的重要途径。但是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还停留在网络营销的起步阶段,仅仅是上传一些资料和图片,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方案,资料不能及时更新,缺乏与顾客的互动交流,宣传效果甚微。

(三)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增强网络营销理念,逐步建立企业智库

营销已经成为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的瓶颈问题,树立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企业有必要提高自身的营销理念,特别是网络营销的理念,增加对网络营销的投入,增强对资金的专项管理。企业智库是指由专家及专业机构组成的多领域的,为企业经营决策者在处理研发、制造、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问题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或相关第三方服务的综合性机构。现代企业智库不仅是研究机构,也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执行组织。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也可以通过与企业智库的合作,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企业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2.合理运用第三方平台

第三方平台是当前网络营销的热点,为企业提供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机会,能帮助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提高收益。观光农业在庄园式休闲农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如果单纯依靠游客采摘来销售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备就会使得产品剩余。目前,较成熟的网上商城都相继开设了生鲜食品专区,与市场复杂的货源相比,电商可以较容易的控制货源的品质,并利用自身的物流配送优势,为顾客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增加顾客的黏性。

3.移动应用程序(APP)的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APP这种针对手机移动连接到互联网业务而开发的应用程序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庄园式休闲农业可以利用这一新兴的网络营销手段,将企业的宣传、销售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在APP中详细介绍各项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顾客随时随地的预定购买需求。

4.建立企业综合性网站

对于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来说,利用第三方平台可以快捷高效的完成一些营销任务,但应该看到,网站才是综合性的营销工具,是网络营销的根据地。当具备条件时,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网站,为网络营销活动增添动力。

庄园式休闲农业的网站建立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要增添有效信息。详细介绍庄园的位置,乘车路线,规模等企业信息;餐饮、住宿、采摘等业务信息;各项业务的销售信息等。并且根据企业情况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将当季的促销活动放到网站的醒目位置。

第二,要健全网络预订功能。这是当前热点O2O(OnlinetoOff-line)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在庄园式休闲农业中,消费者可以在线上筛选服务,在线结算,凭借企业发送的电子凭证到园内享受对应的服务。网站建立之后,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推广方式,诸如户外媒体、交通媒体、企业人员对外名片、产品包装等传统推广方式。此外,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电子邮件推广等互联网的推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