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1 17:12:06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第1篇

河北省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自发萌芽、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升4个阶段,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1]。目前,河北省已有252个乡镇1400多个村开发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5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接待和收入总量的36%和11.7%,带动就业26万人。河北省在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如重视发展规划制定、推行标准化管理、注重特色产业培育、加强政策扶持等。虽然近几年河北省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但在政府投资、融资及政策扶持等方面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休闲农业将依据“政府推动、农民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围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积极探索、创新机制;齐抓共管、营造环境”等4个方面,加强力度,细化措施,积极推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休闲农业观光园增加500个以上,农村从事休闲农业人员达到15万人,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2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效地宏观政策支持、控制与管理

虽然河北省旅游局与农业厅联组成立了全省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是只对乡村旅游尤其是农家乐型的乡村旅游有一定的管理,对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却处于零散管理、无序管理,最终形成无人管理的状态。目前无论是省农业厅还是省旅游局都没有相应的部门负责。同时,对于如何壮大和可持续发展缺乏政策的支持和管理,也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能力,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一些地方农业旅游的景点开发一哄而上,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多有重复、雷同,给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隐患。

2.2缺少专业性的行业组织开展业务指导和规范经营目前河北省还没有成立全省性的专业性行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范经营和发展壮大。休闲农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发展过程中共需要专业性组织给予其一定的指导,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2.3规模小、收益低、品牌效应不高

河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的规模,如保定昌黎农业旅游示范园[2]、秦皇岛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内邱长寿百果庄园和顺平万顷桃源农庄民俗文化园等;其他大部分都是分散经营、各自为战,这些农业旅游规模较小,品牌效应差、经营分散、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建园指导思想存在误区。有的地区没有把休闲农业园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是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发展。很多景点的投资者为当地的居民,为了降低成本,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及市场定位,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2)经营管理不规范。当前有的休闲农业“农”味不浓,存在“城市化”倾向[3]。由于高峰期游客太多,许多经营户开车到城里买菜;价格也存在与城市一比高低的趋势,这样的经营难以维持太长的生命力。另外,农业季节性很强,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别,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

2.4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单一

从目前来看,河北省休闲农业缺乏总体规划,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方法。基层领导虽然认识到了休闲农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但由于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造成一些项目盲目跟风发展,非但没有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打乱了原有的经济格局。其中一部分农业观光区的经营管理理念存在想在相当严重的雷同化倾向,可提供的休闲娱乐产品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色彩,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再加上市场定位不明确、功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简单效仿存在很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2.5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不规范

总体来说,河北省休闲农业项目的整体经营管理理念较落后,管理也很不规范。

(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其中一部分是由村、镇投资或村民自发组织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公司投资的,还有的是由民营资本或外资投资经营的,造成各个项目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休闲农业项目的管理人员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缺乏专门从事旅游业的专业人员;

(2)在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和卫生方面还不规范;

(3)一些园区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期利益,不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此外,休闲农业在很多地方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别,这更加大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和规范性。

3调查实证分析

3.1模糊评判预测模型

人们在处理事件、选择对策、评价效益的过程中,往往由于问题复杂或定义不完善,不能用数值变量表达而用语言变量表达。例如:“一些”、“许多”、“大部分”等就是语言变量,这些语言变量就是模糊变量,其辞义是模糊集合。这种含有语言变量表达的预测(事件、策略、效益),成为模糊预测,模糊作为一种新的预测方法,在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农业系统、资产评估等预测中,日益发挥着巨大作用[4]。

3.2实证分析

河北省778个农户调查问卷的游客满意度统计结果。

4发展对策

4.1政府层面:加强政策扶持及引导

4.1.1政策支持一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对发展休闲农业要给予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小额信贷等政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民间及外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已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农业;三是优化服务,相关部门要切实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项目审批等过程中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4.1.2发挥专业性的行业组织的作用,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专业行业组织的沟通优势,开展研究和指导工作,主动承担政府和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交流、密切合作,拓宽思路、创新方式,科学有效地为休闲农业企业提供所需的项目咨询、规划指导、活动策划、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企业科学、健康、有效地发展。

4.1.3转变职能,发挥市场带动作用政府主导下的休闲农业企业存在较多的约束,企业灵活性差,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河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性方向转变。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扶持,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可持续提高。

4.2企业层面:抓机遇、瞄市场、突特色

4.2.1把握机遇,明确目标企业应在充分了解政府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来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利用政策,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资金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4.2.2瞄准市场,确定发展模式一方面,企业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特点和周边市场的发展状况,确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对目标市场的消费偏好做深入的调研,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本地的发展模式。比如:发展模式是发展观光旅游型还是农事活动型,是休闲娱乐为主型还是农业采摘为主型等。

4.2.3突出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要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景观资源、民俗艺术及风土民情,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顾客。

4.3农民本身: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为给休闲农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着重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素质的休闲农业实用人才,对他们加强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环境教育等知识的学习,组织业主到先进地区开拓视野,不断增强业主自我发展、自我规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升其综合素质。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第2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元性;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02-205.

[2]田嘉.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都市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机制的构建[J].世界农业,2015,8:210-213.

[3]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4]蒋颖,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05-411.

[5]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10-119.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第3篇

休闲农业是为满足更多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需求。休闲,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生活方式。在凡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高频率提到休闲带动产业的经济效益,凡认为休闲既带给人们娱乐的满足感,也带来了不同阶级由休闲而发展成为具有经济利益产业的重要性。因为那是经济活动的源泉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而休闲农业则是利用自然的或人造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也非常重视。认为能够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活力的还在于发展缓慢的传统农业区域,那么由传统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源动力。2011年9月正式在山西晋城召开关于“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谕。

二、休闲农业的类型及其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一)已有文献中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

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而休闲农业是指狭义上的具有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价值的农业。因此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不同流派的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在1994年,袁燕才等以利用层次为根据,将休闲农业直接分为农作过程耕作型、直接利用型及农业环境利用型三类。从这个分类可以明显看出,休闲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不再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当中的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描述的那样贫穷的传统农业,而是改造后的农业,即休闲农业,玩中带乐、玩中有效率的农业经济。但是这种分类还没有完全抽离传统的农业。直到1999年,有文献把休闲农业按开发主体分类,分成田园农业型、民俗风情型、村落乡镇型、科普教育型;不过这种分类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总之,还处在对休闲农业进行开发实践的探索阶段。但是从近几年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随着政府对我国传统农业加大力度的改造及其一系列一揽子农业优惠政策中和对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重视,学术界也对休闲农业的领域研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其发展及其应用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李白如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把休闲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休闲、观光渔业、观光牧业。但是从客观上讲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力蛟等从其功能划分为教育型休闲农业、观赏型休闲农业及度假型休闲农业、体验型休闲农业。王兵认为休闲农业应按地域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及偏远山区型。陈艳等还根据农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个体农户经营型、农户联合经营型、外来协助开发型。不难发现,在上述对中国农业类型的划分当中,能直接体现出休闲农业与政府公共投入相关联分类的甚微。这将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休闲农业活动开发构想的思路只是一个空花架,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发达地区良好的休闲农业经营,离不开大环境即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性规划的导向作用。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国外大环境来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动、调整之中,其动力的源泉来自各个方面。反之休闲农业的大好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政府的导向性力量。首先,政府对机构改革的理念深化使服务型政府更快转变,政府官员的选拔、评价、激励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管理的所有的农民经济组织、利益集团以及政府等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各地方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激励竞争,民营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涉入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断的创新。总之,这些动力来源既有政府内部自身的需要,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动。

(三)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休闲农业类型区分

基于前文中提出许多文献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区分缺少公共服务多视角的考量。所以本部分将从公共选择的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为休闲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发展思路。

1.公益性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属于公益性的,人们共享的不可独占不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资源,一般由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但是生产由政府垄断,并且服务的对象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常见于红色革命区、部级自然资源地区,一般以资助旅游、跟团参观、走近民宿、亲山乐水等活动为主要经营项目。该类型休闲农业主要依附于自然风景区、名山名人古镇的相近地区,具有配套吃住等比较健全设施。因而当地政府对景区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美化等相关公共支出尤为重要。

2.组织型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休闲农业依托公共事业单位承办,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有:主要由政府投资,而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但是部分资金由其他社会服务组织所得收入予以补充,为社会提供更全方位的休闲农业以外的文化需求。

3.非政府组织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是私人投资自己承办的小型农家乐,与农民同住同吃同耕,体验农民朴实生活的一天。结合农村民俗展示、农作物花期或成熟期的观赏与采摘,给游客提供游、玩、乐、购、吃、住全方位的服务。该类型休闲农业在经营中更注重田园风光和乡村环境的优美宜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是非常鼓励农民及企业投资开发发展乡村农业经济。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公共服务的驱动力作用分析传统的概念认为,仅仅只是把农业看成一个专门生产和提供食品的产业部门,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又把休闲农业从传统农业当中提升出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力培训、出省市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农业经营的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直到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休闲农业发展中,在表现形式上公共服务驱动力的作用呈现“双核结构”,即内核和外核组成。从农业内核系统向公共服务外核系统构成环状型。内核系统以自然资源、经营项目和管理者水平三大类组成,外核系统则由政府公共服务以改革的动力、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旅游者需求的牵引力等其他社会动力机制组成。农业内核系统与公共服务外核系统相互耦合的效果决定着这个系统的紧密度。(二)其他因素分析———外部性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是具有导向作用,由公共服务驱动力引导下形成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于创造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对休闲农业的供给代表了私人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游客的需求代表了私人价值,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均衡点。但是发展休闲农业依附于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驱动力而运转,这就形成了一定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农家餐厅兴旺、农产品形成具有乡村特色,这些表现出来的,非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就是外部需求,代表了社会价值增值。

四、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公共服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因为农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生产农产品也带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政府的责任一方面要减少农民的税负,另一方面要进行支持和技术引导。比如进行花卉培训、果园摘种技术培训。由于农民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清,对信息的搜集利用不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农业休闲地的项目简单且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观赏型不强,功能设施比较落后,资本短缺等现象。目前来看,中国的休闲农业仍以家庭式经营、自主开发为主,缺少集群式发展及拓宽。因此,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科学的规划,对市场认真准确的定位,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是搞好休闲农业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领导,配合相应的资金支持、信贷等辅助政策,全面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政府作用,宣传地方特色

近年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许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位。严重缺乏宣传力度,除一些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外,游客对其他形式的农业休闲了解甚少,大部分只限于本市甚至是本地区的人知道,休闲农业突破瓶颈得到大力发展,宣传模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地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又一有效途径。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第4篇

【关键词】 海南 低碳 休闲农业

低碳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低碳农业、低碳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

1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市场广阔,旅游业发展十分兴旺,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海南岛休闲农业项目,如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南农垦万嘉果农庄等。2009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海南要加快发展热带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2009年12月,国务院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岛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海南岛休闲农业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09年底,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局在海南省农业厅正式挂牌成立,是海南全国第一个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局的省份。并组织编制了《海南休闲农业规划2011-2020》,至此岛内休闲农业迈入了有组织、有规划、有方向的科学发展阶段。海南休闲农业初步形成了北部区域、南部区域、东部区域、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五大休闲农业区。据统计,2010年海南岛有休闲农业园区133个,吸纳1.45万人就业,年营业收入1.32亿,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2万人,休闲农业园区农民的年收入达755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业的年均收入)。

为了加强休闲农业园区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海南省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起到典型示范带头作用,2011年以来海南省农业厅先后两次评定“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共68个。在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中,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南农垦万嘉果农庄入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4)”;保亭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1);兴隆热带植物园、三亚小鱼温泉、甘什岭槟榔谷、文昌龙泉乡园、三亚南天生态大观园、三亚兰花世界、保亭呀诺达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2012)”;小鱼温泉、保亭槟榔谷、龙泉乡园、南天生态大观园、开心农场、兰花世界、香世界庄园、槟榔河、澄迈县金源花园、羊山休闲公园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2012)”;海南环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入选“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2012)。全省休闲农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

2 海南发展低碳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通过SWOT分析法系统全面的了解海南岛低碳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为海南岛低碳休闲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做指导。

2.1 优势(Strengths)

区位优势。海南岛位于我国的南端,正好处于泛珠三角“9+2”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为了更加凸显自己的区位优势,海南岛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显著改善,有美兰、凤凰两大国际机场,已开通粤海铁路与东环高铁,公路以“三纵四横”为骨架连结各个市县,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三;水路方面,有新港、秀英港、三亚港口。完善的立体交通网,基本上满足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的需要[1]。

资源优势。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大岛、最大的海洋省,海南岛具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优势,是我国难得的一块热带宝地,水资源人均拥有量全国第一,素有“天然大温室”、“百果园”之美誉。海南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到处充满了阳光、海水、沙滩和椰树,成为人们冬季避寒、夏季避暑的理想去处。海南岛人文资源独特,有黎苗族聚集地、又是著名的侨乡,有独具特色传统工艺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传统农耕文化。截至2012年底,海南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13660个,约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58.6%。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生态环境优势。海南生态环境优越,被称为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截至2012年底,海南森林覆盖率达到61.5%,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岛”。海南岛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海南生态环境指数达92.66,居全国第一。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全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保持良好,一、二类海水占82.2%。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南已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居住生活的首选目的地之一[2]。

农业产业优势。海南农业产业体系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晒盐业等多种行业,热带作物、特色花卉、冬季瓜菜等特色农业享有盛名,南繁育种更是海南独有。海南岛努力打造全国人民冬季的“菜篮子”、“果篮子”生产基地。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539.3亿元,冬季瓜菜、南繁育制种、热带水果、天然橡胶、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8%和80%;喷滴灌节水农业面积达到85万亩;使用沼气农户达35.6万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20家,入社农户10.2万户,带动农户31万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2.2 劣势(Weaknesses)

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由于地处南海,与大陆隔离,海南岛生物种群比较单一,整个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自我恢复能力较弱,另外还有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因此,海南岛也是一个资源与环境脆弱易损型岛屿。2005年的“达维”号台风给海南农业带来了704.16千公顷的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68.67亿元[3];2011年的“纳沙”号台风给农业造成了164.97千公顷的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58.14亿元。

政策和法规的制约。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环境、工商、质检、建设、国土、公安等众多政府部门,但还没有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尚未制定明确的法规和制度;有利于低碳休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低碳休闲农业的税收、贷款、用地、工商、卫生、食品等政策也无明确规范。由于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发展低碳休闲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存在的困难,影响了发展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地束缚了海南低碳休闲农业的规范、健康和平稳发展。

低碳农业和旅游技术制约。目前,海南休闲农业园区对低碳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低碳农业和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对低碳技术的科研投入不足,支撑、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比较缺乏,成熟的技术比较少,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成熟的低碳技术,如农村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立体种植技术、畜禽鱼健康养殖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低碳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旅游节能减排技术等,由于推广应用不到位,影响了低碳休闲农业的顺利发展。

管理和服务的制约。现阶段,海南休闲农业园区基本呈现“小、散、弱、差”的局面,大多为雷同的产品形式,缺乏地方特色,精品极少,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各园区之间很容易被代替。经营方式单一,开发深度不够,产业链条残缺,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促销普遍薄弱,信息渠道少,与旅行社配套连接不够。岛内休闲农业园区从事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不足,从事服务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服务意识较差,缺乏相应的知识、技巧与经验,影响休闲农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4]。

2.3 机会(Opportunities)

以政策支持为契机。海南省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明确把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作为海南的支柱产业。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2010年1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低碳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海南建设成为一个以旅游休闲低碳产业为主体,以低碳能源为载体,引领国际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012年12月,海南省被列入国家低碳试点省,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区之一。这为低碳休闲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以社会认可为契机。海南岛低碳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一是政府的支持。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旅游扶贫,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延伸岛内现有的产业链,改变琼南热、琼北冷与沿海热、腹地冷两个旅游发展不均衡现象。二是农民的支持。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旅游者的支持。旅游者开始返璞归真去乡村体验自然野趣,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越鲜明的地区越受旅游者青睐。

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现阶段,海南省观光旅游业十分成熟,接待过夜游客人数从2008年的2060万人次增加至2012年的3320.37万人次,年均增长12.5%;旅游业收入从2008年的19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79.12亿元,年均增长17.2%。旅游业的发展为低碳休闲农业的旅游带来如下契机:旅游业形成的稳定消费市场将为岛内低碳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客源;先后建成了13660个文明生态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将为岛内低碳休闲农业发展降低开发成本;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如海口、三亚有着较丰富的才与管理经验,为岛内低碳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以节庆举办为契机。海南在旅游节庆方面,每年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特色节庆活动,如海南岛欢乐节、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换花节、黎苗三月三、东南亚风情狂欢节、端午龙舟节、海南热带雨林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儋州中秋调声民歌节、三亚南山长寿文化节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旅游节庆的举办,吸引了来自游客的目光,使海南知名度大大提升,为岛内低碳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4 威胁(Threats)

农业生产对资源与环境的威胁。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水的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的质量下降,污染了水体和土壤。农用膜的使用逐年上升,造成固体物污染,土壤板结,质量下降。这些都间接的增加了碳排放。牲畜粪肥污水等废弃物,很多没有处理随意堆放或者直接排放到河流,污染农业环境。加工业“三废”污染,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使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并导致严重的地下水资源污染。

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威胁。旅游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休闲农业景区自然生态失衡,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等。休闲农业规模扩张,致使旅游活动中产生大量垃圾,碳排放量随之增加;公众环保意识缺乏更使得乡村环境污染加剧。众多旅游房地产项目低水平开发,不顾长远的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粗制滥造的旅游房地产项目,带来了乡村景观环境破坏,使休闲农业园区形象受到严重损坏。

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旅游危机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目前海南低碳休闲农业面临的危机主要有台风、山洪、农药残留、社会治安、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游客的恐慌、投诉和不满,严重影响海南的形象。而海南目前应对旅游危机的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对于一些山区或农村休闲农业园区突发事件还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措施,服务总体水平偏低,救治能力严重不足、重大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不强等。

周围省份休闲农业发展的威胁。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岛内其他类型旅游形式的威胁,也受到了岛外周边省份休闲农业的挑战。海南岛休闲农业起步晚,底子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与省内一些风景名胜区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另海南城市人口比例相对较少,游客规模还难以与国内发达地区如广东、北京、江苏、四川相比,休闲农业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差距还比较大,发展整体水平在全国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3 分析结论

通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海南低碳休闲农业发展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可以得出在低碳经济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低碳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与特色明显。整体上海南低碳休闲农业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当前应抓住机会,应对威胁,利用优势,逆转劣势,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的低碳休闲农业,走特色化、规范化、精品化、低碳化经营道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金侠鸾,过建春.海南省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8(10):20-23.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第5篇

一、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内涵

1969年,日本矶村英一提出第三空间理论,认为城市除了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第一空间)与产业活动需求(第二空间),还应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需要(第三空间),城市应该有充足的绿地可供居民休闲与放松。我国都市人口密度大、城区建筑密集,缺少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而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可以作为城市休闲功能的拓展与承接。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是指位于都市近郊,以农庄、农场、农业科技园等形式,为都市居民提供农业体验、观光休闲的以娱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为主的农业类型。

二、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

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解决农村就地就业问题。托市政策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高了农产品价格,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较高的价格也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丧失竞争力,价位更低的进口农产品挤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农民收入仍然增加缓慢。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乡村旅游休闲产品。近郊休闲农业虽然无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但是可以通过延长传统农业产业链并将传统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相结合,成倍提高农民收入2011年北京市农田观光季活动年总收入超过6000万元,其中门票收入873万元,旅游产品销售收入5308.5万元,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并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数据显示休闲农业就业带动比例为1:5,每个就业岗位都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5个岗位,发展近郊都市休闲农业可以解决就地就业难题,进而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都市休闲农业满足个年龄阶段人群的旅游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当代的老年人多从农村走出来,有浓重的乡土情结,退休之后渴望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亲自耕作。都市休闲产业可以与同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养老产业相结合,采取土地租用等创新模式,供老年人耕作采摘。当代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渴望闲暇时分融入自然,而休闲农业就成为放松身心的绝佳选择。都市儿童大多在城市中长大,本身缺少融入自然的机会,对于参与农业抱有好奇和新鲜感,家长也愿意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亲子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抓住孩子就抓住了整个家庭的钱包。国民消费能力增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增加。据分析,大城市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转折点,而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41908元,城镇居民收入更高,收入的增加使人们愿意将更多的金钱投入到休闲娱乐中来。我国假期以短假为主,以2014年为例,除去8天年假与7天国庆黄金周,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3天小长假,剩余80多天假期均为双休日,1-2天的近距离游正成为都市居民首选的出游方式,而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园区正可作为居民近郊出游的主要承接地。

三、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点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第6篇

关键词: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43-03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满足生态体验和休闲娱乐为目的,将农业、旅游业相结合的一个新型交叉型产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和个性化,从过去追求看多个景点的走马观花式游览转变为追求放松身心的休闲度假。由于休闲观光农业迎合了都市人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到农村和广阔的郊野放松身心,体验乡村生活和参与农事活动。“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产品”已经成为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主要形式[1]。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需求状况分析。收入和闲暇时间是影响休闲观光的两大主要因素。《2014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辽宁省生产总值28 62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 201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0 614美元,按照国际惯例,辽宁居民已经拥有提高生活品质和增加旅游次数的经济基础。从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日,劳动者每人每年休息日由原来的59天增至104天。2007年,放假办法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总数11天,新方案出台后,假日增加到115天。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另外,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从生产和生活劳动中抽出更多自由时间,这是形成休闲观光需求的前提。辽宁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和目前的休假时间已经形成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巨大的市场需求。

2.供给状况分析。根据调查研究,辽宁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供给种类(如表1所示)。

近年来,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十分迅速,尤其是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辽宁产业经济发展中也初具规模。根据相关农业统计,目前全省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最少有20万人,比2010年的数字增加了近1/4;休闲农业园数量超过1 000个,规模以上数量占其中的1/5;农业高科技园150个,果蔬采摘园510个,农家乐6 523家,农庄园297个;总资产130.4亿元,年营业收入50亿元,占辽宁省旅游收入的8%左右,上缴税收约1.5亿元,为农民带来20亿元收入,年接待人数超过1 825万人次[2]。就辽宁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全省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项目主要围绕在城市周围和城乡结合部或沿海成带,具有零散分布、规模普遍偏小的特征;产业内部差异大,大中小项目营业收入差距较大,但整个产业处于上升发展趋势,在相关三农、“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政策利好情况下,很多项目能够找到盈利点;经营者、投资者的产业发展意识提升,项目投资规模扩大,经营管理也逐渐规范,产业发展正步入正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促进人们思想更具有创新性,产业发展创意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品牌树立和产业特色化发展[3]。休闲观光农业正日益成为调整辽宁农业产业结构、丰富辽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产业。

二、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项目建设趋同,基础设施不完备。就目前辽宁观光农业大部分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尚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只是在探索尝试,各种项目主要立足于果蔬园采摘、食农家菜、垂钓等基本活动,很少能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新项目,或使项目更具创意和创新性,除大型综合开发型的项目外,小规模的项目都趋向于单一、雷同的模式和服务内容,以吃农家菜并提供玩乐的农家乐最为突出,以棋盘山入山公路两侧的农家乐为例,低档、雷同而集中的农家乐明显处于过剩状态,此类项目让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显得缺乏活力;虽然现在农村公路交通出行也很便捷,由于休闲观光农业的盲目上项目和无序性发展,致使很多硬件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或由于粗放经营和建设上的随意性导致基础设施简单、粗陋。总之,围绕主题项目的相关设施及服务严重缺乏,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2.服务管理水平不高,文化内涵支撑不足。中小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家族式裙带关系在管理中很常见,除大项目的公司制管理,一般项目通常很难在经营管理中实现科学化,并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要求。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的管理成员和员工,大多为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因此往往是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管理知识,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和基本文化素质,再加上平时员工缺少培训等等,导致项目游客接待能力不足,观光农业景点形象受损;景点形象不仅来自外在的景色,还有赖于其文化内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支持,有了文化内涵就好比是给景点注入了灵魂,这样也就有了精神和活力,同时相关农业文化方面的丰富内容可以弥补景点项目的单调性缺陷。然而目前各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正严重缺少这样的文化内涵支撑,大多项目只注重外在设施和形式上的服务,缺少精神方面的文化“产品”。

3.创新、创意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首先缺少创新意识,这是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雷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全国观光农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创新和创意可以促使产业多样式地健康发展,复制发展只能在量上满足,却不能在质上取胜,这样的发展模式迟早要被淘汰;规模以上的观光农业综合型项目因为资金相对充足,营销策略能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在自身宣传上会投入人力、资金等。之外大部分项目,因为成本和缺乏宣传题材及营销战略等因素,各项目管理者往往就不注重或无力做项目形象上的广告宣传,也就无法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外,收入与闲暇时间不足是制约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的两大因素。虽然国家规定法定节假日和正常的休假时间,但现实中部分企事业单位员工的闲暇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这种情况在私营企业单位尤其明显;还有高收入和短休假或低收入和长休假的不同步,又进一步降低了旅游者的消费机会。

三、促进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特色项目,完善配套设施。根据国际和国内观光农业发达地区的经验,投资经营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才能进入行业前列,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当前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普遍雷同的问题,只有积极寻求并建立特色项目或把普通农业项目特色化经营,才能使观光农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健全配套基础设施是提高休闲观光农业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推动观光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需条件之一。从项目挑选到配套设施,对发展观光农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项目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能提高观光农业的发展档次,提升观光农业的供给品质和商业价值。

2.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能提高企业内部运转效率、服务水平和公司盈利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起到广告宣传作用。从长远来看可以扩大影响力,吸引消费者,并形成良性循环。

3.综合文化、教育等因素,塑造品牌,实现创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有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作用,还有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教育、科技示范等功能,所有功能汇集起来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时间久了就形成企业品牌,品牌无疑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和财富。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征,目前辽宁的休闲观光农业最缺乏的是把文化因素融入产业,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衍生出无限创意,观光农业若是有文化因素的催化,必将能提高观光农业发展创新性,从而实现创意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轶.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辽宁休闲农业的途径[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3):9-11.

[2] 何忠伟,曹.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2014,(1):78-81.

[3] 王颖.辽宁休闲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The problem analysis of Liaoning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IU Wen-miao,GAO Xiu-yan

(Shenya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Shenyang 110041,China)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第7篇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宝鸡

1休闲农业概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旅游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农业新模式[1],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新产业[2]。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可以开发农业资源,修复农业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信息、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生态园的规划为例,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有规划设计的实践。

2宝鸡市新育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

2.1新育生态园概况

新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隶属宝鸡新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计划共投资28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7hm2,目前是省级生态园区,有新打机井2眼,1台变压器。生态园主要提供园林绿化,农业种植,家畜禽、淡水鱼养殖,农产品销售,垂钓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现在,园区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将生态园的种养殖基地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聘请山东寿光资深技术员全程全面指导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园区品位。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正在建设家禽饲养基地,日光温室、垂钓、种植、养殖已出具规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养、垂钓、健身和娱乐等,是集有机食品和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生活、进行农业教育、品尝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将自然景观与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平台。新育庄园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游客通过交流沟通、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等亲身感受融入到农村中去[4]。

2.2生态园的发展目标和宗旨

生态园区建设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以无公害有机蔬菜、绿色生态果园、生态循环养殖为目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农、富农、健民、强民”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和运粮寺的人气优势,努力建设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陈仓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后花园”的定位,拟建设提供设施种养殖、农家山庄、垂钓休闲、自由采摘、QQ农场体验、苗林观光等服务项目。

2.3休闲产业规划布局

2.3.1农业种植区建有QQ体验农场,提供100多块免费地块,并为游客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耕工具。

2.3.2生态养殖区建设猪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栏生猪1100头,为关中黑猪,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栏。羊180只,有山羊和绵羊等。

2.3.3绿色采摘园在生态园北部建成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温室大棚,后墙和侧墙均为土墙,保温效果好。种植黄瓜、小乳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小礼品西瓜等8个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在生态园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樱桃、葡萄、沙桃、猕猴桃、黑巨李等优质果品基地。

2.3.4休闲娱乐区建设8000m2的接待建设中心1处,餐饮部的所有食材从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到销售均为自主经营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绿色食品。黑猪肉是纯粮食喂养,富含多种营养,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胆固脂、改善续页循环等普通猪肉没有的营养价值;羊肉品类齐全,绿色环境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食疗药疗效果明显;地下深水井养的特色鱼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羊肉泡、四季烤肉、农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标准运动体育场、台球桌、篮球场等,配套有星级宾馆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墙。

2.3.5自然风光引进合欢、国槐、油松、雪松、樱花等名贵树种建造8hm2景观林区,蔬菜、水果无农药、化肥污染残留。建成面积0.7hm2的垂钓池1座,让游客在宁静、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中低消费、高享受。

2.3.6有机肥料利用采用了在沤粪池发酵有机肥。在宝鸡市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建成50m3沼气池。动物粪便通过管道排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浇地种菜、养鱼,实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养殖厂的猪粪、鸡粪,在沤粪池里沤发一段时间后,用作有机肥,沼渣肥浇地,达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化学肥料相比,这些肥料具有营养全、肥效高等特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休闲旅游与农民就业

示范园建成后,长期雇佣村组80余名农民入园务工,使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既能辐射带动当地就业[5],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老百姓菜篮子市场长期稳定,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3生态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羊舍空间较小,换气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排气不顺利。计划投资扩建羊舍,更新换气设备。(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气利用不理想。因生态园离住宅区远、资金不足等原因,沼气利用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沼气利用率。

4今后发展的方向

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面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经济消费产品。新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但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园内部合理安排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输出,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

作者:刘紫垠 梁宏卫 刘景辉 徐乃林 张雪玲 王敏 单位: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3]许艺娜.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初探[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5):104-107.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第8篇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满足生态体验和休闲娱乐为目的,将农业、旅游业相结合的一个新型交叉型产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和个性化,从过去追求看多个景点的走马观花式游览转变为追求放松身心的休闲度假。由于休闲观光农业迎合了都市人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到农村和广阔的郊野放松身心,体验乡村生活和参与农事活动。“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产品”已经成为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主要形式[1]。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需求状况分析。收入和闲暇时间是影响休闲观光的两大主要因素。《2014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辽宁省生产总值28 62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 201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0 614美元,按照国际惯例,辽宁居民已经拥有提高生活品质和增加旅游次数的经济基础。从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日,劳动者每人每年休息日由原来的59天增至104天。2007年,放假办法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总数11天,新方案出台后,假日增加到115天。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另外,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从生产和生活劳动中抽出更多自由时间,这是形成休闲观光需求的前提。辽宁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和目前的休假时间已经形成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巨大的市场需求。

2.供给状况分析。根据调查研究,辽宁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供给种类(如表1所示)。

近年来,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十分迅速,尤其是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辽宁产业经济发展中也初具规模。根据相关农业统计,目前全省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最少有20万人,比2010年的数字增加了近1/4;休闲农业园数量超过1 000个,规模以上数量占其中的1/5;农业高科技园150个,果蔬采摘园510个,农家乐6 523家,农庄园297个;总资产130.4亿元,年营业收入50亿元,占辽宁省旅游收入的8%左右,上缴税收约1.5亿元,为农民带来20亿元收入,年接待人数超过1 825万人次[2]。就辽宁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全省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项目主要围绕在城市周围和城乡结合部或沿海成带,具有零散分布、规模普遍偏小的特征;产业内部差异大,大中小项目营业收入差距较大,但整个产业处于上升发展趋势,在相关三农、“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政策利好情况下,很多项目能够找到盈利点;经营者、投资者的产业发展意识提升,项目投资规模扩大,经营管理也逐渐规范,产业发展正步入正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促进人们思想更具有创新性,产业发展创意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品牌树立和产业特色化发展[3]。休闲观光农业正日益成为调整辽宁农业产业结构、丰富辽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产业。

二、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项目建设趋同,基础设施不完备。就目前辽宁观光农业大部分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尚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只是在探索尝试,各种项目主要立足于果蔬园采摘、食农家菜、垂钓等基本活动,很少能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新项目,或使项目更具创意和创新性,除大型综合开发型的项目外,小规模的项目都趋向于单一、雷同的模式和服务内容,以吃农家菜并提供玩乐的农家乐最为突出,以棋盘山入山公路两侧的农家乐为例,低档、雷同而集中的农家乐明显处于过剩状态,此类项目让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显得缺乏活力;虽然现在农村公路交通出行也很便捷,由于休闲观光农业的盲目上项目和无序性发展,致使很多硬件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或由于粗放经营和建设上的随意性导致基础设施简单、粗陋。总之,围绕主题项目的相关设施及服务严重缺乏,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2.服务管理水平不高,文化内涵支撑不足。中小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家族式裙带关系在管理中很常见,除大项目的公司制管理,一般项目通常很难在经营管理中实现科学化,并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要求。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的管理成员和员工,大多为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因此往往是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管理知识,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和基本文化素质,再加上平时员工缺少培训等等,导致项目游客接待能力不足,观光农业景点形象受损;景点形象不仅来自外在的景色,还有赖于其文化内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支持,有了文化内涵就好比是给景点注入了灵魂,这样也就有了精神和活力,同时相关农业文化方面的丰富内容可以弥补景点项目的单调性缺陷。然而目前各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正严重缺少这样的文化内涵支撑,大多项目只注重外在设施和形式上的服务,缺少精神方面的文化“产品”。

3.创新、创意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首先缺少创新意识,这是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雷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全国观光农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创新和创意可以促使产业多样式地健康发展,复制发展只能在量上满足,却不能在质上取胜,这样的发展模式迟早要被淘汰;规模以上的观光农业综合型项目因为资金相对充足,营销策略能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在自身宣传上会投入人力、资金等。之外大部分项目,因为成本和缺乏宣传题材及营销战略等因素,各项目管理者往往就不注重或无力做项目形象上的广告宣传,也就无法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外,收入与闲暇时间不足是制约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的两大因素。虽然国家规定法定节假日和正常的休假时间,但现实中部分企事业单位员工的闲暇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这种情况在私营企业单位尤其明显;还有高收入和短休假或低收入和长休假的不同步,又进一步降低了旅游者的消费机会。

三、促进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特色项目,完善配套设施。根据国际和国内观光农业发达地区的经验,投资经营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才能进入行业前列,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当前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普遍雷同的问题,只有积极寻求并建立特色项目或把普通农业项目特色化经营,才能使观光农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健全配套基础设施是提高休闲观光农业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推动观光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需条件之一。从项目挑选到配套设施,对发展观光农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项目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能提高观光农业的发展档次,提升观光农业的供给品质和商业价值。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第9篇

关键词:六安市;休闲农业;层次分析法;SWOT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以自然生态与淳朴人文资源为核心的旅游需求逐渐增强。休闲农业也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旅游需求,妥善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等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在21世纪初期,以2006年研究成果最为显著。在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葛深渭、王金龙、戚永欢、罗继春等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的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既为城市居民外出休闲旅游积累了大量的休闲资金,又为农村发展休闲农业接待游客奠定了物质基础。张建国、俞益武、朱志良等认为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与农村环境的大的反差,让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市场需求。曾玉荣、罗继春等认为我国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为人们出行旅游提供了必备条件。郭威认为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交通运输的发达为城市居民出游提供了便利条件。刘莹莹、原梅生等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最核心的因素是农业资源的丰富。葛深渭、刘莹莹等认为一定的资金积累是休闲农业的动力血液。通过阅览文献,结合六安市的实际,在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影响因素与主要发展模式。

一、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SWOT分析

六安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数量丰富,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具有优势也有劣势,既面临着挑战,又有战略机遇。就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需求,根据六安市实际情况及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SWOT分析,见表1。

(一)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六安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有三方面的优势:农业资源与农耕文化丰富、市场区位优越、产业基础基本形成。农业资源及农耕文化丰富,六安市临近大别山,农业资源独具特色,植被覆盖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64%,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好。区域范围内大量的竹林、松林是负氧离子的高效释放源,是大别山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市场区位优越。六安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腹地,东往合肥、南京市相连,南与九江、武汉接壤,西通古都西安,北接洛阳、郑州等市贯淮济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安徽省经济建设发展,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六安市在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改善,尤其铁路建设,开通了六安至上海、武汉、南京与合肥的动车组,极大的缩短了与旅游地的距离。农业产业基本形成。六安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形成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水产品、茧丝绸、油茶、六安大麻、中药材、草竹柳编等一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部级2家,省级59家,市级266家。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现已建成3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55处,4A级以上旅游景点19家。目前,已形成4条主要旅游线路。

(二)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劣势

六安市毗邻大别山,属于山区城市。与发达城市相比,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不健全,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旅游区景点分散、缺乏规划。由于缺乏专业性的规划设计和深度开发建设,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成为阻碍六安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有特色的景点分别在金寨、霍山、寿县、舒城。高水平建设队伍缺乏。村民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不利于农业产业机构的转变与休闲农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缺乏,不利于休闲农业高效率与科学化发展。发展资金匮乏。2012年六安市国民生产总值为918.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总值为296亿元,占全年GDP的32%,;第三产业的投资总额为329.6亿元,其投资产出比为1.1,其中旅游年收入为98.6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33%,六安市旅游业投资比较小,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三)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机遇

在宏观层面,休闲农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有关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政策。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1年农业部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08年六安市出台《六安市乡村旅游(示范点)管理办法》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机构优化等都为发展休闲农业带来发展机遇。在微观层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安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合肥经济圈的建设,人们对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及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客源丰富。因此,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潜力比较大。

(四)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威胁

随着国家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支持,各地区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区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全国、华东地区同质旅游目的地较多,高端客源市场竞争激烈。大量休闲农业点的出现,由于缺少科学合理规划,规模比较小,难以与大型综合的休闲农业竞争。另外,盲目建设休闲农业区,使得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不利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协调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也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构造与分析层次模型

模型主要根据SWOT分析模型原理, 将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要素分为内部优势Si(i=1,2,3)、劣势Wi(i=1,2,3,4) 和外部机遇Oi(i=1,2,3)、威胁Ti(i=1,2,3)。用层次分析法对发展休闲农业因素进行分析,提取关键的环境因素。采用AHP方法,建立两两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建立判断矩阵前,咨询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并进行实际调查专家意见,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所有因素的CR

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农业资源及文化丰富、高素质高水平队伍的缺失、发展资金缺乏、市场潜力比较大、生态环境与环境污染。在SWOT分析时,由多位专家评判得出可供选择的总体战略―规模化休闲农庄发展战略、资源优化战略、可持续与循环发展战略、品牌战略。根据上述分析,构造最优战略选择模型, 如图1。

专家给上述关键因素进行两两成对打分,得出准则层因素对目标层因素的成对比较矩阵A (1)。

A(1)=1 3 2 3 51/3 1 1/2 1/3 21/2 2 1 1/2 11/3 3 2 1 21/5 1/ 2 1 1/5 1

计算矩阵A(1) 的最大特征根λ=5.283,对应的特征向量:X(1)=[0.403 0.12 0.144 0.24 0.092 ]T。一致性检验得:CI(1)=(λ-n)/(n-1)=0.071,当n=5时,RI=1.12,一致性比率:CR=CI(1)/RI=0.063

B1=1 31/2 31/3 1 1/5 1/32 5 1 21/5 3 1/2 1

B2=1 2 3 31/2 1 2 11/3 1/2 1 11/3 1 1 1

B3=1 2 3 21/2 1 2 1/21/3 1/2 1 1/31/3 2 3 1

B4=1 3 2 51/3 1 1/2 21/2 2 1 21/5 1/2 1/2 1

B5=1 3 2 1/41/3 1 1/3 1/51/2 3 1 1/34 5 3 1

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权向量, 做一次性检验, 结果如表3所示。

当n=4时,CRk(2)

得出组合权重为w=(0.904 0.335 0.558 0.653)T。因此第一种方案为最佳方案,通过一致性检验,即发展规模化农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AHP方法对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进行SWOT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基础建设。资金来源一是政府财政拨款。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使得每一笔资金用到实处。二是民间投资,主要是指民间团体、企业、合作组织等。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区,基础设施薄弱。政府部门应投资改进地区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六安市休闲农业旅游网建设。

其次,休闲农业的规模化与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并不是说休闲农业区越大越好,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发展规模建设,可以采用资源重组与小型企业兼备等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市场竞争力,减少盲目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标准化建设,就是休闲农业区的住宿、餐饮、购物等完全按照相关法律与法规进行规划,对不符合规定的休闲农业区严厉取缔。园区建设需要招揽人才,用提高待遇等方式留住人才。

再次,加大宣传,打造优质品牌。采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加大对休闲农业区的宣传,创造特色品牌。好的品牌由高质量的产品作为支撑,利用特色农业资源,采用最新的技术挖掘当地农业文化,通过加工润色,创造本地区的特色产品,利用严谨科学的营销策略,打造优质品牌。

最后,健全部门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分散化经营、重复建设等现象比较严重,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验收关。通过实地调查后,考虑是否允许办理营业执照。建设专门的休闲农业办公室,综合处理各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译文,陈泰名,孙强.基于SWOT分析的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9).

[2]王庭,于佳华.基于SWOT模型的六安市茶叶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3).

[3]万青.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03).

[4]六安市人民政府. 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六安旅游网,2013-02-07.

[5]杨炜.乡村旅游开发问题初探―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旅游经济.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