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校沟通的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3 16:00:35

家校沟通的价值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1篇

一、面对现实,依据教师的实际需求思考管理问题

教师这一职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工作的对象是一大群活生生的具有自己独特思想、情感、行为的孩子。身为师者,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和心理健康的呵护者。工作的特殊性,促使教师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成长与健康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教师的保驾护航,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可以找教师,那么,教师有了问题又该如何呢?

在第八个三年发展规划中,学校确立了“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实现办大气学校,建精致校园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追求,面对来自学校与学校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期望,面临紧张繁忙的工作,作为承载这份沉甸甸重托的教师,需要怎样的引导与呵护?实实在在地关心教师心理健康,学校管理工作需要做什么?

二、做在实处,每月一次教师心理沙龙活动为教师心理保驾护航

2009年5月,我校工会与心理辅导中心联合创办了“教师心理沙龙”。心理沙龙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集体活动方式,旨在促进自我反省与情感分享,形式比较多样、活泼,参加者可以在活动中自由发表见解、分享感受,也可以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启发,进而促进行为的改变和心理的发展。“教师心理沙龙”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共同成长。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创办的目的为“基于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关心教师生活真正落到实处;营造宽松、温馨、和谐的氛围,为教师提供课余时间可放松身心、畅所欲言的场所;减缓教师因教育教学工作、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等问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引领教师追求有质量的生活”。确定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依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沙龙活动。经历第八个三年发展规划的发展期,我们已开展了多个主题、多个层面教师团体的数次心理沙龙活动。每次都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使深奥的理论、管理的举措、人际沟通的技巧等变得深入浅出。教师们从简单快乐的活动中感受心理调节带来的轻松;学习化解压力的有效方法;领悟人际沟通与合作的重要;理解学校倡导的共同价值观的要义;享受教师工作的幸福。心理沙龙活动受到教师们的普遍赞誉。

悉数起来,我们所开展的教师心理沙龙活动,已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主题鲜明的内容体系。

1.减压主题系列活动。

曾有一个时期教师们不愿当班主任,直接原因就是压力大、责任大,缺乏幸福感。从管理角度看,这一问题又常常被归结到师德建设上去,而忽略了心理疏导。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就需要给一线教师减压,使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北京师范大学俞国良教授综合国内外研究,认为较为常用的教师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有放松技巧、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放松技巧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为此,我们在教师心理沙龙活动初期,瞄准校内压力较大的初、高中毕业班教师群体,开展了主题为“开发心理潜能,有效应对压力”、“压力面前我淡定,积极调整我从容”、“新华教师多智慧,压力面前也从容”等多次活动。活动中通过“相见欢”、“彬彬有礼”等热身游戏活跃气氛,相互鼓励;通过“压力圈”觉察压力的存在,自我探索与反思如何有效应对压力;通过“心理双关图”领悟如何看待压力对有效应对压力的影响;通过“音乐放松、想象放松、健康十巧手、互惠放松”等活动,亲身感受放松的快乐,掌握自我减压的有效方法。每次活动都在欢声笑语、温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2.人际沟通主题系列活动。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有效地沟通能建立彼此之间的共同性,营造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管理中需要通过信息、目标、观念、情感和心灵的沟通,创设一种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凝聚教育力量,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第八个三年发展规划期间,学校进行了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学校管理分成决策层、执行层和指导服务层。建立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级部制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实行目标管理,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合理整合各部门的功能,提高办事效率。新的管理体制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格局,处在执行层面的级部主任、处室主任、学科组组长等怎样完成管理目标,如何与上级、下属沟通,成为学校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我们初相识”、“团队的有效沟通”、“相亲相爱一家人”、“加强师生心灵沟通,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等多次人际沟通主题活动。活动中通过“雨点变奏曲”、“好邻居”、“非你不可”等小游戏烘托气氛,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通过“饮料好喝口难开”、“圆球游戏”、“牵手”、“我写你猜”等活动体会沟通的重要,学习上级给下属布置任务要简单,内部流程清晰、明了,指令要明确,描述要到位等沟通的技巧;学习通过沟通拓展团队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方法。每次活动都能够带给大家诸多启发,每位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得工作上的收益。

3.团队合作主题系列活动。

所谓团队是指一群以互助互利、团结一致为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坚毅奋斗到底的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是在集体讨论、研究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的基础上,强调通过队员奋斗得到胜利果实,这些果实超过个人业绩的总和。然而,不是任何一个团队都可以发挥出团队合作的效果。为了使学校各个执行层面的组织、团队都能发挥出合作的最佳效果,我们组织开展了“凝聚团队,助我成功”、“同心合力,其力无比”、“学科主帅,领袖风采”、“有效沟通,合作共赢”等多次团队合作主题活动。活动中通过“萝卜墩”、“找家”、“巍然‘椅’立”等热身游戏促使团队成员团结一致,烘托融洽的气氛;通过“毛毛虫”、“圆圈操”、“运送明珠”、“二龙戏珠”、“齐眉棍”、“共建绳房”等多个团队合作游戏,体会相互沟通、群策群力、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合作力量;体会非语言沟通,促进彼此间默契合作;体会合作需要调节自己,体谅他人;体会协调配合,减少失误,取得佳绩;体会创新对于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最佳合作效果的意义。每次活动结束,大家分享感受时都能够联想到自己所在团队的工作,感悟出更加有效的合作思路与方法。一位教师结合“齐眉棍”的游戏活动,畅言自己的感悟:“游戏初期求胜心切,但忽视了团队的伙伴,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当我再次尝试时,听到了游戏也要用智慧的声音,我们组经过沟通改变了策略,最终获得胜利。其实,工作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高效教学不是只靠拼时间的辛苦付出,更需要智慧的工作来赢得效率。”这些来自教师的亲身感受、发自肺腑之言是活动取得的宝贵经验。

4.价值观探索主题活动。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观念模式,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是人们进行思想决策及行为选择的出发点。价值观可分为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两类,学校共同价值观属于群体价值观,它是在学校范围内形成的、并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关于学校相关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和终极判断。

在第八个三年发展规划期间,我校凝练出“校荣我荣,工作幸福,学生为本,追求卓越”的共同价值观。在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建设中,难度较大的是如何把学校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转变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信念。为了促进学校工作,围绕“价值观探索”主题,我们开展了“澄清价值,幸福工作”、“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心理沙龙活动。通过“我的价值阶梯”、“留舍最爱”、“典型案例分析”、“心理画,心里话”等活动澄清个人价值观,正确看待自己,增强信心,幸福工作,享受生活。教师们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在共同分享中澄清了个人价值观,并逐渐接纳、认同学校的共同价值观,沙龙活动初见成效。

5.温情亲子主题活动。

悠久的办学历史,长期的文化积淀,促使我校教师在“艰苦必胜”校训的鞭策下,形成了勤奋、刻苦、实干的作风,多数教师敬业爱岗,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然而,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有自己的家庭,有养育子女、孝敬父母的生活负担,他们也需要帮助、支持、理解、体谅。现代管理工作,不仅要靠制度约束,更需要深入人心的工作,这样才能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们分别两度开展“制胜中高考”教师亲子沙龙和“快乐儿童节”亲子沙龙活动,加强真情投入工作的教师亲子间的沟通,促进亲子关系融洽、和谐。活动中通过“你喜欢我吗”、“天气预报”、“抓手指”等热身游戏活跃气氛,增进亲子间的感情;通过“看谁找得快”、“比比谁高”、“缩小包围圈”、“洗车”、“顶纸棒”等游戏,为教师提供了解自己孩子的时间与空间,促使教师换角度审视自己的孩子,促进亲子间沟通合作,助推孩子成功。每一次活动都有感人至深的发现,每一次活动都有亲子间真情的拥抱,每一次活动都会留下美好的期待,相约明年再来!

三、从实际出发,将教师心理沙龙活动可持续发展下去

回顾第八个三年发展规划期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一直在收获;展望未来,我们仍需不懈努力。为了赋予教师心理沙龙活动新的生命动力,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1.深入调查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

按照校内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工作岗位等特性,开展相关人员的心理需求调查研究工作,摸索规律,理清工作思路,以使每学年面对人事安排、岗位变动的教师能够得到更及时、更体贴入微的心理呵护。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2篇

关键词:

学校精神;整合;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2-0138-05

学校精神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在共同的情感、认知和意志中体现出来的共同氛围、行为以及价值观,是学校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1]这一界定主要包括这样几点:其一,这里的学校群体是指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其二,学校精神指向群体的情感、群体的价值观;其三,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体现;其四,学校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而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炼、聚合与引领。为此,需要对学校精神进行整合。

整合是指整理、组合。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的意识与目的,每个人的活动都受到自身活动意识与目的的推动。不同的个体及群体形成的精神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学校精神的初始状态是自发而模糊的,不加概括和引导是不会自觉形成为精神的。当学校精神走出无意识的黑箱状态之后,它就上升到人们的意识域中。由无意到有意,从模糊到明确,由自发到自觉,走向可意识可设计状态,同样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只有对这种差异的、多样的精神加以整合,才能使它们从多样走向统一,从差异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可见,学校精神的整合是指将多样的、分散的、分化的精神整合成统一的、共同的、整体的精神。

一、学校精神的统领整合

学校精神的统领整合,就是将学校人不同的价值观都整合到学校精神的“旗帜”下,按照学校精神的要求来规范和约束学校人的心理与行为。

学校价值观与学校教育教学行动的统一是学校精神的内在需要。“学校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学校价值观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关重要组成部分。”[2]可见,学校价值观就是学校人对学校应有什么样的认识,它告诉学校人什么是学校最重要的、值得去做的,它一旦被人接受,就会强烈地影响人的行为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精神的整合,就是塑造学校共享的价值观,促使学校人严格按照价值观标准行动。学校价值观受到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多元冲突的现象,这是由于价值主体的不同,学校价值观存在的多样性造成的。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学校人广泛参与的活动,学校人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实践需要协力,协力需要齐心。而要做到齐心,就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统一认识,形成共识,凝聚人心。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与行动的统一”。[3]学校精神作为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观与共同信念,当然会得到学校群体成员的认同与支持,当然会对生活在其中的学校全体成员产生有效的影响,对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无形的约束作用。因此,学校价值观与学校教育教学行动的统一整合,归根结底是学校精神的内在需要。在江苏省常青藤实验中学,除了每周常规的升旗仪式、每年的运动会颁奖授牌仪式、十八岁成人仪式外,还有年度十大感动校园人物评选颁奖仪式、学生校长助理就任宣誓仪式等。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仪式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并表征了某一时代人们的意识观念、思想情感,等等。“十大校园感动人物评选颁奖仪式”是常青藤实验中学年末的一件盛事,从师生提名到事迹宣传再到全体师生投票,一直到最后与新春文娱汇演相结合的颁奖仪式,富有教育意义,是全校师生的一次接受“永远向上、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学校精神的洗礼。

实现学校价值观与学校教育教学行动的统一必须加强学校精神的统领整合。“学校精神不是学校文化客观样式的表达,而应当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选择,因此学校精神的构建过程是一个教育价值观构建的过程。”[4]在这样的过程中,实质上是用学校精神对学校人的价值观进行由上而下的调节与整合,使学校精神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推动力量的过程。统一学校人的价值观与行动,就是要统一到学校精神与目的上来,为此要创设学校的共同愿景(sharedvision)。学校的共同愿景是指被学校人接受和认同的愿景,是学校人共同勾画出的学校未来发展的远大理想和蓝图,是学校中个人愿景的交集部分,是建立在学校及其成员价值观和使命一致基础上的共同愿望或理想。概而言之,学校的共同愿景,一是学校人愿意看到的(期望的);二是学校人愿意为之努力的(主动的);三是学校人通过努力可以一步一步接近的(可接近的)。一个好的共同愿景能够唤起希望,激励士气,鼓舞人心。学校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从共同愿景中提炼出来的,学校共同愿景的提炼过程也就是学校价值观的提炼过程,因此,只有加强学校价值观的整合,才能形成学校人的思想共识与学校精神,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江苏省常青藤实验中学勾勒出的学校共同的愿景就是:在其学校精神统领下的教师和学子,“他们永远乐观向上,永远不会屈服、放弃。他们懂得遵守规则,他们勇于承担责任;他们尊重自己,不苟且,有品位;他们也懂得尊重别人,不霸道,有道德;他们还懂得尊重自然,不掠夺,而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5]

实现学校价值观与学校教育教学行动的统一要将学校精神落到实处。只有具备了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才会有科学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将学校精神落到实处。在这样的过程中,其特点是一部分先进分子已接受学校精神。为此要以这部分人为榜样,对大多数人的心理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在这种示范的作用下,大多数学校成员就会对这种榜样的行为进行不自觉的仿效,使自己的行为方式达到与效仿者相同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归属动机的驱使下,会积极地与同辈团体所倡导的观念相协同,渴求归属和被集体所接纳。在这种特定文化氛围中,通过个体模仿和潜移默化在观念形态中保留下来,形成个体无意识;再从无数个体无意识积聚而成集体无意识,两者的交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来完成。为此,要使学校大多数人对学校精神做到“依从”,并从依从走向认同,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就要强调榜样的力量。无疑,领导群体的价值观念形态对学校精神的生长培育来说具有把关定向的作用。以身作则是最重要最有效果的领导方式和作风,它直接决定着校风、班风与教风的形态和性质。领导群体的作风与方式具有范例意义,为全校成员提供了一个参考系,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给教职员工以暗示和导向。如果学校领导者其身不正,学校成员就会纷纷撤回模仿与追随,丧失了他们的支持,学校精神便走向毁灭。此外,将学校精神落到实处,还要辅之以一定的行政管理手段。学校的价值观是一种道德上的行为体现与约束,与学校管理制度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通常,学校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规定的“自觉”,有赖于学校制度的保障;同样,学校制度建设要以价值观为基础,如果学校制度与学校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冲突,那么,学校的制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学校的管理也就难以保证成功。所以,要以民主化为原则建立一套适当的行为规范,以竞争性原则为指导制订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以能力和贡献为基准建立升迁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精神既有全体成员共享的生命空间,又有个人进步的动力之源。学校精神对学校全体成员的监督与制约作用,既有有形的、直接的一面,又有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一面,这种制度的强制性与价值观的非强制性力量的结合,就使得学校精神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二、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

学校精神的统领整合,是通过学校的价值观来整合学校精神,并实现学校价值观与学校教育教学行动的统一,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校精神统领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但是个体精神尚未融合成群体精神,群体精神也尚未融合为学校精神,这就需要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换句话讲,群体精神需要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而发展整合是由学校精神不同的发展层次决定的。

学校精神具有不同的发展层次,学校精神的层次性是指“同一水平上的多样性”。[6]学校是由领导、教师、学生、职工等不同群体组合而成的,每个个体的角色和职能不同,校风的要求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内涵相同而表现形式多样的领导作风、教风、班风和学风,但它们都是在学校精神的观照下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的。领导作风、教风作用于学风与班风,而学风与班风又反作用于领导作风与教风,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形成了一个开放的、连续的系统,这一系统所发挥的整体效应就是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是将个人发展的精神整合为共同发展的精神。“社会实践的成效如何,与每个社会实践的个体主体的活力与成效有直接关系;每个个体主体实践的活力与成效如何,又与每个人的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愿望有关,即与个人的精神动力有关。”[7]学校发展的状况如何,与学校每个个体的活力与成效以及其价值取向与目的愿望有直接的关系。这样,学校不同的人就会在教育教学实践的目的与愿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学校个体的精神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不是要否定个人的目的与愿望,而是要在肯定其积极方面的基础上,将不同个体中目的、愿望中合理的、相同的东西概括出来,形成由每个个体目的、愿望整合而形成的一定的群体目的与愿望。这样,群体的目的与愿望就是群体社会实践中共同的、内在的、自觉的精神。但这种精神对于群体内部成员来说,具有共同性;而对于群体外部的成员来说,往往具有不一致性、不相协调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对群体目的与愿望的整合,把各群体发展的目的与愿望加以概括、提炼,整合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就是将个人发展的精神整合为群体发展的精神,将群体发展的精神整合为学校发展的精神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校精神的普遍性与共同性不断增强。

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实质上是个人、群体与学校价值取向的高度整合。由于学校个体、群体与学校具有不同的需要与利益,因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满足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现的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满足群体的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实现的是群体的利益;而学校的价值取向是满足学校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实现的是学校的利益。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就是要在实现学校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与群体的价值,因此要将个人、群体与学校的价值结合起来,推动学校价值、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共同实现。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是让学校中的每个人以及群体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而不是让每个人以及群体都获得一样的发展。因为每个人以及群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要把他们之间的差异看成是学校精神的发展的资源,并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使他们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实现学校发展的增值。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要求学校承认学校中的每个人以及群体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共同的发展层面上,学校与学校中的每个人以及群体是统一的。学校中的每个人以及群体倾心于学校的发展,必然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同时,学校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促进学校中的每个人以及群体的发展,这正是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所要达到的目的。

在整合个人、群体与学校价值取向时,特别要注意学校精神要符合一定主体的内在需要。学校精神的整合同人的需要存在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具有维持自身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自身需要的目的性意识。人的需要意识,作为一种目的性意识,既是人的需要的反映,又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的动力。如果学校精神不能契合一定主体的需要,学校精神就难以整合。学校精神的发展整合,必须契合主体的需要,这样才能形成主体的目的性意识,从而达成学校精神的整合。在学校管理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强调“教师就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样的奉献精神是我们所努力提倡的,但这对于教师来说又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师学生需要同步成长,学校应成为教师展现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没有人文关怀,学校管理的合理性就会受到极大挑战。

三、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

尽管学校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精神的统领整合与发展整合下接受了学校精神的某种要求,但并非完全自由自觉,有时他们的心中还存在着矛盾、冲突。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以及一部分接受学校精神的骨干分子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把不同的思想、意识、愿望和目的进行沟通整合,才能形成基于学校文化最本质、最核心体现的思想、意识、愿望与目的,这就是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

沟通复杂多变,微妙细致,无所不在,不可或缺,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决定或贯穿着学校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过程与结构。沟通是与学校的决策、激励和领导等其它管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它唤起学校行动的过程,如果沟通不畅,则说明学校生活的某个组成部分出现了问题。“在我们看来,‘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往中才能实现。”[8]这说明沟通在人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是一种单向沟通的过程。单向沟通始于发言者、终于听者。在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中,其优势在于:一是学校管理者或一部分已为学校精神所同化的学校成员要对学校精神进行认真的思考,并正确地将其表达出来,而且要通过他们在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的解释和描述,使其具体化。二是这种沟通意味着沟通行为与实际行动之间的紧密联系,表明了对学校精神建设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过程中,就是要对多种多样具有差异性的思想进行沟通整合,才能形成对学校精神的共同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让学校人的认识与行动能够反映学校精神的要求,以此推动学校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就是把思想意识中落后的、糟粕的文化化成学校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与先进文化,并通过对学校人的熏陶来推动学校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还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尽管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是一种单向沟通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时时都有效的沟通,因为即使是学校管理者或一部分已为学校精神所同化的学校成员清晰地表述了学校精神的观点,但不能保证这一观点能被学校其它成员所理解。人并非被动接受信息的机器,人是能够主动地建构信息,并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这种意义取决于词语的使用方式、说话的情境以及参与者的情况。因此在学校接受沟通整合的过程中,为了使学校大多数成员认同学校精神,还需要其它的沟通形式,这就是双向沟通。双向沟通是一种互惠、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发出信息并接受信息。这意味着每个参与者都发出信息,并且每一个信息都会影响到下一个信息的产生。学校精神的双向沟通整合是指沟通的双方主动参与、双向交流,互为双向信息的传递者与接受者,在这样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缩小差距,寻求一致,逐步将思想统一到学校精神上来。双向沟通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有交谈、探究与辩论等。交谈一是体现合作宽容的精神,二是指向相互理解;探究是指学校人共同合作,去解决一个问题、化解一个争端,形成一个令各方都愉快的策略;辩论就是让参与者看到他们所选择的观点与立场受到的最为强烈的挑战,其目的在于澄清与强化所选择的观点。通过双向沟通,学校人在学校精神的整合上可能达到的成效是:第一,形成共同的、正确的有关学校精神的思想意识;第二,形成共同点,异中求同,达成对学校精神的某些思想共识;第三,克服某些有关学校精神的错误观点,去伪求真,使有关学校精神的正确思想为沟通整合后的指导思想。

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的渠道主要通过符号交换的方式进行。在沟通中,人们常常使用两种主要的符号系统,即言语系统与非言语系统。言语系统包括直接的面对面的会话,也包括通过电话、广播、电视、网络会议以及书面媒介(如公告栏、报纸等)间接交流。非言语系统包括具有象征性价值的物品或工艺品,体态语言或手势等。为了促进有效的理解,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必须一致。为此,可以利用学校的舆论工具,如广播、墙报、黑板报、报纸刊物等,对一些特殊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学校精神进行宣传,以此激发师生的情感趋向。同时,可以利用一些象征性价值的物品或工艺品来诠释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的本质是充分的精神交流。没有充分的精神沟通,就没有真正的精神整合。这种精神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两者之间的狭隘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因此,这种沟通是指相互接纳与共同分享,是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在这样的过程中,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着对方,同时又把自己投向对方,获得理解和沟通。这样的沟通就使得学校精神通过提问与回答显现出来,通过讨论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沟通的过程就是思想、情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使一个人的精神发生变革的过程,显示了学校精神追求的可能性,学校精神也就在追求真理的沟通中成为现实的东西。在沟通中互相“敞开”的无限制的探索中,在平等中,沟通双方的精神都得到了洗礼与启示,同时带动着双方精神的发展。学校精神的沟通整合就是精神的充分沟通,是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现实与历史的沟通,是学校的历史经验与学校人的沟通。在学校精神的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校成员端正文化心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以便形成组织的向心力和内聚力;要以人为本,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彰显人的尊严和价值,必须为师生才华的蕴积、显现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人情味的氛围,营造一个相互提携、相互支持、相互宽容、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唯其如此,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形成柔性、合作、共享和宽容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发展。

总之,在学校精神的整合过程中,学校所有成员都以学校精神来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并将个体精神发展、融合成群体精神,把群体精神发展、融合为学校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贯穿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沟通中,学校所有成员逐步与学校精神的要求保持一致,最终形成了自觉自愿的心理与行为,并把自己融入到群体的目标、要求与准则之中。

参考文献:

[1]陈瑞生,陈玉琨,论学校精神的凝炼——兼对部分学校个案的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61

[2]吴中平,徐建华,徐跃飞,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苏令,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6-10-31(5)

[5]秦力,一所学校对文化建设的悟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8,(2):26

[6]林崇德,俞国良,论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5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树立;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内在地包含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社会条件和个人主观条件的作用。中职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不仅自己对社会和自己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今中职生的价值观现状

价值观和职业是互动的,俗话说,人各有志。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这个志向就是他的职业价值观的体现,职业价值观表明了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是为了“收入高”“条件舒适”“个人有发展前途”“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名声好、社会地位好”“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等。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他对职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同时,不同的职业满足不同的价值需求,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才能对我们的就业差生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现代中职生的委曲价值观

1.自我主义。有的中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他人之上。

2.拜金主义。有的中职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学校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中职生唯利是图,忘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3.享乐主义。有的中职生认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现状。他们不专心学习,而是上网打游戏、聊天、吃喝玩乐成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的辛勤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追求超前消费。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高消费,不能安心学习,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职生要树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和满足个人自身的某种需要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学校应重点抓好价值思想教育建设。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简单说教,应该把他们作为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可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讲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打造互联网上的教育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鼓励学生把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践行。

(二)强化与社会的沟通,为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与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培养出品学兼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要形成扬善惩恶的风气,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各行各业的榜样,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让成功人士来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的门路,积极引导,让学生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摆正自己的位置。

(三)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成中职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现在学校与家长沟通多处于真空状态,双方沟通很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学校与家长要对学生多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学校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育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鼓励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和竞争与合作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人生道路。

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核心就是要倡导团队意识,反对个人主义。团队意识并不抹杀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个人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同时,没有卑微的职业,只有卑微的思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职生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兢兢业业,踏实肯干,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0.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4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文化;校长;教师

引言

当前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从更深层次来说,当代的社会变革就是一场文化变革。原有学校教育模式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不适应越来越突出,因此教育不断从校园环境改善,硬件提升,管理方式更新,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寻求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的生存发展方式。但其实与外在物质相比,更重要的是“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换”。学校以确定性知识的传递为价值中轴所架构起来的文化体系,正被逐步打破和超越。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教育走向科学的内在要求,而教师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更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对校长、教师生态文化的认识

学校文化是特定组织成员在现实环境中普遍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和依存关系,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生态景观。学校的生态系统包括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生态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生态环境包括校内与校外的社会环境。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主体的文化自觉,而主体的文化自觉关键在于校长。本文主要从生态主体中校长、教师角度出发,谈谈如何通过具体操作策略,营造校长教师和谐的生态环境。

二、建立校长、教师绿色生态文化的具体操作策略

校长是建立这个和谐生态的主要负责人和方向把握者。学者萨乔万尼认为:领导道德植根于尊重、服务、公正、诚实和公众意识。尊重他人是领导的义务,服务他人是领导为共同利益着想i公正要求把平等放在首位,诚实是领导将事实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以德服人的领导要建立公众意识、寻求和下属以及社会整体的共同目标。

1.尊重策略:以文化“看”人

文化看人是学校管理者的一种文化心态,即管理者有文化意识,能将管理上升到文化层面上思考和实践,能用文化眼光看待人和事。无论领导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行使职权,一个人是不可能成为任何时候、任何情景下的领导者,真正能干的领导者通常进行形象管理,而不是强权管理。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能与教师平等对话,是否获得教师认同。文化管理强调把人际关系管理智慧提升到更高境界。校长需逐渐培养出自我调节情绪与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通过察言观色适应不断变化。

(1)学会尊重:始终保持一颗平等的心,更多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将认同与尊重贯穿在组织中。

(2)学会等待:校长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学会等待的校长肯定不会对教师说“你不行”,而教师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亲切,少一点冷漠,少一点苛责。

(3)学会分享:分享强调的是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校长和教师需要彼此分享精神财富、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校长管理在于引领而非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4)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新的分享和感受方式。教师管理重要的是以心换心,彼此倾听,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感受。

(5)学会宽容:校长须开朗、开放、开明地去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以达到开放心灵,解放思想,扩展眼界,转变观念。带领教师一起领悟人类心灵的广阔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变幻。

(6)学会选择:社会的不断进步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要求校长要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管理者必须学会选择适当教育的内容,抓住一闪而过的教育时机开展工作。

(7)学会合作: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合作就意味着对于不同、差异、另类的尊重与接纳;意味着需要“求大同,存小异”。

(8)学会放手:给予教师信心,相信他们可以做得更好。“掐着他们的脖子,你是无法将自信注入他们心中的。”你必须要松手放开他们,给他们赢得胜利的机会,让他们从自己所处的角色中获得自信。

2.趋同策略:以文化“服”人

管理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文化“服”人就是管理者的管理艺术,这个“服”不是依靠行政制度、命令的绝对服从、口服心不服,而是在文化思想的带动下“服”,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领导者要注意与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取得他们的信任,耐心精心策划一些“事件”,让教师在参与中获得新的认识,逐步同化,让其重新评估原有的价值观并自愿作出改变。

(1)重视故事在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价值体系通常并不是以成文的方式传递的。它们经常通过更加柔性的方式传播,特别是我们曾听过的故事、神话和寓言等。”国际主流社会学专家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专业咨询顾问的世纪,是通过讲故事传播学问、理念的世纪,是“说书人”的世纪。因此通过管理者自身的故事传播价值观及组织方向,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广泛的宣传、反复的灌输:新的文化观念必须经过广泛的宣传和反复的灌输才能被教师所熟悉、接收。如在校园网主页、校园环境设计上将组织理念进行外化及多次强化:将近期所要引导的价值观在计划、总结中用故事形式加以表述,比干巴巴的道理灌输来的自然和容易接受:辩论赛、讨论等都可以让教师对管理者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有更好的理解。

(3)宣扬成果、扶正祛邪。胜利可以让尚未融合到集体的人一起努力,也可以让对和谐集体持怀疑态度的人消失或改变态度。支持正面的价值观及其舆论、行为,引导、减轻甚至杜绝不适于组织价值观的舆论与行为。

(4)公平公正的组织道德环境。公平公正的道德环境是组织和谐的前提,其核心原则是等利交换和等害交换。“凡是等利(害)交换的行为都是公正的;凡是公正的行为都是等利(害)交换的。”公平公正在管理学意义上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和价值观导向手段,反映了管理者利益观所向。

3.熏陶策略:以文化“熏”人

科学管理的危害在于科学化的管理大大增加了人生存的紧张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在机械化下面

运转,失去了生存的诗意,情感日趋麻木,关系日趋功利化。而文化管理就是要强调人回到本身,营造一个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让组织成员可以彼此沟通,彼此间平等、亲近,构建积极对话的精神平台进行自由的心灵交流,从而实现价值认同和境界提升。文化“熏”人,讲究的是组织管理者长期潜移默化对组织成员施加“情”的影响。

(1)温情但不滥情――制度加激励。通过制度加激励的文化管理方式,将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明确下来,成为激励与创新的保障。将硬性制度管理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如教师积极性受损、创造能力低下、安于现状、滋生惰性、组织与环境的反应速度慢等)一一化解,使制度成为学校文化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

(2)传情但不假意――_王里念引领。理念就是管理者所倡导的文化。不管你对事情多么在意,多么深信不疑,如果没有办法传递出来,也是徒劳无功的。领导者必须不断向组织成员传达顺应环境变化的阶段性目标与策略,与此同时教师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期待、愿望,才能避免传统自上而下沟通方式和由于反馈不足而造成管理层与基层的“情感隔阂”。

4,沟通策略:以文化“化”人

沟通“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沟通是“艺术”而非“技术”,须以“心”相应,以“心”体“心”,以“柔软之心”、“柔软他人之心”,升华沟通意境,追求圆融之境。

首先要让教师知道你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期待什么而不是猜度你的意图,多开展走动式管理,直接深入一线,倡导平等对话与等距离沟通;其次关注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解决,以事实表达管理者思想比较令人信服;不要仅看到对方存在问题,更要看到对方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再次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展和情况做出评价:此外还要注意沟通的媒体使用,因为普遍使用的电子邮件、电话、书信这些媒介进行情感沟通的杀伤力远远低于面对面的沟通。

因此在面对面的沟通中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变独白型沟通为对话型沟通一独自型沟通指管理者利用权力控制了整个沟通过程,与成员进行的是单向沟通;为己利说服他人,忽视来自成员的信息:自以为是,牺牲他人,以发展个人利益和地位为目的的独裁式沟通。

对话型沟通则重视与成员的双向沟通,建立开放与信赖的沟通气氛,相互信赖与尊重:具有诚恳、诚实的沟通态度;欣赏个别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积极的了解与倾听,接受为解决问题所引发的不同意见与冲突;承认错误与允许说服。

(2)就沟通而言,真诚是基础,智慧是灵魂,技巧是生命,语言是细节。

让教师清楚知道你对其表现的期望值。这样不会因为不确定而受挫,不会因为他们没有按照你的意图去做而失望。

工作中实行“走动管理”,定期访问下属。增加与同事接近的机会,不必随时都在,但他们有担忧、问题或者获得成功时,你应该跟他们一起分担、分享。

校长时刻铭记“我不是唯一”“不只是我能”、“我不是领导”、“共同进步一起发展”等观念,沟通时将谈话重心放在“我们”层面,而“你们”、“他们”划分区别的称谓尽量少出现。如“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语言会不自觉透露出管理者期望团队合作而非授权命令的氛围,会使等级界限不那么明显,让教师受到尊重。

5.网络策略:以文化“网”人

组织内的文化网络是一个组织内部用来传播文化信息的非正式沟通系统。网络化组织的每个人都是结构上一个节点,可以及时、无限制地多点交流,信息传递有着极快的速度、广度。领导者和典范人物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相关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这种文化网络传输到组织每个角落之中。但网络中传递的矛盾和模糊的信息也容易引起组织成员间关系的混乱和加重信息传播的错误程度,造成细节性、关键性信息的丢失,从而出现不利于人际交往的“黑客”入侵。校长重要的任务就是协调网络结构,梳理、优化网络节点(组织成员),处理可能因人际网络不通畅而出现的交往危机。

(1)培育文化网络,重视文化网络中各类人员的角色及其作用。根据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组织文化》一书的分析,文化网络中的角色包括以下几种:讲故事者、牧师、耳语者、闲聊者、秘书处、间谍和非正式团体等角色。这几种人员均存在于组织不同层次中,校长可以通过对网络中不同个人性格的掌握和工作的安排,让他们的长处得到发挥,保持网络的健康和发展。

给“讲故事者”、“牧师”以权力,让他们引导组织的方向;倾听“秘书处”的公平评价,及时了解组织的动态:充分利用“耳语者”、“闲聊者”的网络传播关系和作用,重视、分析其接收回来的各种信息,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也要通过他们及时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正面信息:利用“间谍”身份的广泛性,了解到组织各层次人员的信息:引导和融合“非正式团体“,力求其与组织的方向一致,为组织发展增添动力,减少阻力。

(2)正确看待和处理冲突。人际冲突是两个或以上相关联的主体因互动行为所导致的不和谐状态,是组织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放大冲突产生的消极作用,更应该看到其内含的对组织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一面。只有当冲突达到最佳水平时,才会使教师的自满和冷漠减少到最低程度,并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充满生机的情境使教师感到工作更有趣味。

处理人际冲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双方通过合作-双赢、竞争-单赢、妥协-不输不赢、回避-双输、让步-单输等几种有效策略解决双方的冲突。

(3)减少文化网络中小道消息的传播对组织的负面影响。文化网络中各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不是从正常渠道发出的信息可以称之为“小道消息”,是客观存在不随管理者意愿而转移、消失的。管理者角度讲,既要避免小道消息的副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小道消息的传递功能,依靠其过滤和反馈的双重特点来及时反映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减少小道消息传播的不利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

预防小道消息的不正确传播,对于重大决策、重要事件时间安排要及时告知,并公开教师想知道的所有信息。随时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和成员的反应,营造一种气氛,让成员在管理者还没开口的情况下,愿意让你知道他们的想法。

认真倾听与工作有关的小道消息,可以从中知道一些信息的来源、数据等。但也不要太过于关注与工作无关的消息,不然会浪费很多的精力。

迅速反应并追踪:管理者必须迅速解决小道消息的传播所带来的问题,密切追踪,以理念为指导,任何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都应该给予重视或修正。

确保与组织进行有效的沟通管理者要向组织成员表明,如果听到影响工作的小道消息,应该直接向管理者询问真相。保持顺畅和密切的沟通是解决小道消息的最好方法。

6.团队策略:以文化“集”人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种氛围存在,如果这种氛围称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话,就会存在两种形成的可能:一是自由形成,任期发展;二是有目的建立,使其有利于发展、团结和进步。因此在团队建设和管理中,团队管理策略就是管理者把沙变成混凝土的组织过程。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团队凝聚力,促使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互不推诿、共同进步,那人际关系的和谐必然水到渠成。

结语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价值观 现状 对策

一、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1.调查问卷分析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第一,注重经济报酬,职业价值作为个体对职业的认识与判断,是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反应,目前中职生职业价值总体趋向于注重功利价值,简言之就是注重经济报酬。第二,追求稳定工作,中职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工作单位的性质。第三,创业意识淡薄,毕业后往往选择就业而非创业,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的影响。

2.中职生职业价值观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不同

中职生与大学生相比,在知识储备、社会经历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职业价值观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是职业价值取向不同。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趋向比较单一,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趋向则更加多元化。第二,职业价值观念更加自主化。与中职生不同,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呈都更为成熟,自我意识也更加强烈。第三,职业评价的标准更加务实。职业评价的标准会直接影响到职业选择以及择业意向。

二、中职生职业价值观问题

1.职业期望值过高,无准确的职业定位

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符合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所需求的人才,同时要具备全面素质以及综合能力,能够直接在生产、技术以及服务等第一线进行工作的技术型人才。

2.对社会价值重视不够,服务意识薄弱

中职生职业价值观中普遍存在着忽视社会价值以及服务意识的特点,而更强调个体价值的满足。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社会对价值的衡量标准有着显著的差异的,无论是哪种价值观,其本质都是人们对于某种利益的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

3.看重眼前利益,缺少长远规划

新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相应调整

4.抗压能力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还存在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缺乏职业理想与奋斗目标,那就是抗压能力差,并且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

三、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策

1.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1.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职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对价值观念的选择判断以及认同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中职生在职业价值观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是根本性的,这就要求将学生是看做受教育的主体,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1.2培养学生的择业观念,中职学校应当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而为以后的正式择业做好准备。择业观念的培养应当从进入中职学校就开始,具体内容包括择业技能、择业心理以及择业心理等等。首先,择业技能可以说是中职生择业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其次,择业信息可以说是中职生提高就业效率的有效途径。再次,择业的心理准备也是择业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树立学生创业精神,中职学校应当培养中职生的创业意识,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创业意识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2.1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然比较狭隘,这也影响了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首先要明确中职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其次,要给中职生传递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最后,家庭要意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2.2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人生教育的开始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一同勾画了中职生人生教育的整体。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示范作用等,都会对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当中,不能仅仅依赖学校与社会,其中家庭的育人作用也是难以忽视的关键环节。

2.3做好与学校的沟通工作,在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中职生家长要加强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沟通。家长要发挥在中职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机制,并使其规范化,进而构建起长期的与家长沟通平台,来进行深刻广泛的交流,从侧面推动影响中职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

3.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3.1强化德育工作,改革教学内容,中职学校要想做好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强化德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育工作被中职生接受,重塑中职生的信心,建立起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因此中职学校应当主动改革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满足中职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首先要改革专业课程的设置

3.2重视实践教育,改善校园文化,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为指导实践,实践则能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论。可以开设一些公益劳动课程,这能够帮助中职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可以针对性地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来有目标有计划地对他们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

4.发挥企业的互动作用

4.1加强企业与中职学校沟通,中职学校应当加强校企合作,从而锻炼中职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这也有助于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塑造。学校与社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所,虽然中职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已经参与到了社会生活当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然以学校为主,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6篇

关键词:沟通;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56-02

群体、组织之间的沟通的实现,最终是通过人际沟通来实现的。所谓沟通是指人、群体、组织之间传达思想、交换情报、交流信息的过程,其中人际沟通是最基本的。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沟通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沟通把学生个体、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如班级、非正式群体如老乡会)、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种种问题,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做到有效沟通。而通过调查分析,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沟通所占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0%以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沟通技巧,是提高沟通有效性的前提。沟通首先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沟通的基本要素,语言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另一方面,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交流,更包括心理、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其中心理因素对交流的有效与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动机与目的是沟通双方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要素,而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影响或改变人的行为。人际沟通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心理保健及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功能。通过沟通传达者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观点等信息传递给接受者,以便影响接收者观点及行为方式,来达到传达着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实际过程中沟通往往形成的是两种功能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效沟通的作用在于使班集体中个体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另一个个体,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班集体建设及学生教育管理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翔实的资料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沟通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息源(发送者,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信息和接收者(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三大要素。教师根据各种信息,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是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绩效的基础,不管是指导学生还是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等,都必须以所掌握的各种信息为依据。辅导员老师在判断和决策的失误或不当,往往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善所导致。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及时准确地拥有信息,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而要获得翔实、准确、有效的信息,首先要做到沟通的有效性。

二、有效沟通是统一思想认识、行动一致的有效载体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同、生活阅历和习性的不同、知识经验的差异性,对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未来的职涯发展目标等的认识和态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客观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影响班集体目标的实现效果。因此,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校规校纪、科学规划未来的职涯发展目标,就必须让学生达成共识,内化并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换意见、统一思想、明确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和个人所承担的职责,并协作行动以完成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的职涯。因此,没有有效的沟通就无法协调一致,就无法实现班级体建设目标和学生个人的职涯发展目标。

三、有效沟通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一个班集体内的人际关系,主要取决于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水平、态度和方式。我们所说的班级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主要是指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了解,配合默契。要达到班级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要做到有效的沟通,首要的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更多地参加学生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并做到及时反馈。所以,有效沟通是素质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形成良好人既关系的关键。

四、拓展信息沟通渠道,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有效发挥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作用。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我们却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学生想学什么样的知识,想接受怎样的教育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所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学生的需要教育内容的主体,学生个人是教育体系的主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沟通在教育体系中,最应该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角。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确立组织方式、活动程序,并付诸行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搭建有效的家长沟通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各学校要建立一个旨在促进社会、学校、家长从各个方面了解学校、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信息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家长可以详细的掌握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的与学校及相关老师进行沟通是这个平台最应该具有的功能,而非仅仅从校方的角度来进行设立。据了解,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平台基本上都是包含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政策法规、就业新闻等专栏,而非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这样就会导致家长的认识度和利用率不高,为此,我们完全应该利用这个平台,增加实现家长与学校的互动的窗口,开辟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专栏。在这个整体里,学校不断地根据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制定培养目标,来适应社会及家长的需要。建立和规范家长访谈机制。发挥现代通讯手段解决学生家庭地域分布广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其成为家长会、家访的有效补充。建立QQ群,微信等群,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教师按照访谈内容和周期整理成每个学生的访谈记录。这种有效的机制将更加有效便捷的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并扩大范围,从点到面,改变以往我们忽视与多数学生家长沟通的现象,这样就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扩大覆盖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和力量,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配合学校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这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首要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上理论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在学生工作中,要加加强沟通,去实现学生管理的效率性与科学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7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善后治理机制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形成共同思想、规范人们行为和凝聚群体力量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工具,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也是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的关联,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作用,挖掘突发事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这对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在品质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突发事件治理(或危机治理)的重要性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蔡志强认为危机及其治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他在《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危机治理研究》一文中对危机治理做了简单分析:危机治理,最早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此后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谢怀建(2008)以高校为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中的作用。王秀华等(2009)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事前“预警”、事中“安全阀”和事后“整合”等方面的有效掌控作用及其实施途径。吴粲和张利先(2009)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及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规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刘丰等(2010)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介入的可能性。卢岚(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后突发事件中起着精神伤口缝合、心灵抚慰、裂痕填平及价值观重塑的作用。

        这些研究者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特别是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忽视了突发事件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研究,更是缺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不仅是资源、资金等物理形式的重建,更是思想、信心的重塑和社会关系的恢复与重建,而且这种思想精神上的治理对于高校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细致长期的,这恰恰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盲点。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也不仅仅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是通过突发事件的治理进一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内涵。因为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其本身价值也得到了发展和增进,突发事件善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突发事件善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加强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突发事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教育“节点”,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涵义,通过善后治理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状况、功能效用,以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肯定和提供的条件。[2]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价值实现)是指教育主体围绕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这一目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具体政治活动,对教育客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大众的、进步的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及实践活动,进而能够有效的善后突发事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过程是价值“实现”和本身价值“增进”的有机统一。我们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同时,必须要正视突发事件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内容,即教育价值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我们认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治理中的具体特征,使二者紧密结合,以期达到突发事件治理的最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沟通、调适及规范功能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突发事件后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有助于善后治理工作的开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功能及其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整合功能通过正确思想的引导、适度的心理引导、良好行为的引导、力量的整合来实现突发事件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3]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善后阶段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思想稳定是校园稳定的前提,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善后治理的前提。突发事件加剧了各种价值观的碰撞,思想形态的多样性,造成了大家思想上的混乱。所以思想稳定是善后治理的重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教育、思想道德导向教育、人生目标教育)等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使之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用以指导他们的思想,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行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在突发事件后产生认同和共识。突发事件后,学生们不仅身体上可能受到伤害,而且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到剧烈冲击,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这时学生们的心理和思想是最脆弱的,若想重塑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必须在学生们心中形成对党和学校的政策和环境的认同和服从,这样才有利于善后工作的开展。而且这种服从是以心理与意识的认同为前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科学理论和心理干预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即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社会认同、加大心理调适的力度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其心理健康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将其落实到善后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从而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重塑校园和谐氛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和凝聚功能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后形成统一的行动。统一的行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其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实现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种粘合剂,它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式把从表面上看是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凝聚功能,将全校师生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渡过困难。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调适、激励功能及其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调适、情绪调控、利益调节、信息交流等沟通功能,这些功能又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突发事件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4]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心理调适及其善后治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针对人们在自身心理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心理调适功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纠正人们的认识偏差等。同时,突发事件之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对受害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还要激励他们的斗志,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重新树立信心,擦干眼泪勇敢地站起来,微笑着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活动中忘却伤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情绪调控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后,同学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与此相应,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不满、焦虑、怨恨、慌恐等情绪的爆发也属正常。但是,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消除,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影响善后救治。因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手段的情绪稳定、情绪宣泄、情绪转移、情绪升华等功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施情绪调控,对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升华情绪、实现校园和谐稳定及善后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调节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人际关系利益和利益矛盾激化的产物。突发事件后这些矛盾依然存在,它们导致人际关系更为紧张,造成人际摩擦和内耗,影响了善后治理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解决观点分歧、协调利益冲突、化解隔阂、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等功能,能有效解决人群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促进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后,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是加深理解和化解矛盾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传播)有助于决策当局获取和掌握充分的信息,从而为科学决策、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后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依据、创造时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传播)有助于阻断谣言传播,消除公众误解和恐慌,实现公众心态的稳定,实施有效的心理救治,创造有利于危机处理的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及其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律规范功能、他律规范功能及社会规范功能,能有效规范突发事件后不同人群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善后治理的效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律规范功能使受教育者个体自愿地认同并遵守学校规范及规章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突发事件后,基于各自的利益追求出现许多各种矛盾纠纷及违规、违法行为失控现象,不利于形成统一的行动。通过社会规范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法制理念教育及先进事例教育等,使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合作精神等社会规范内化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公共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他律规范功能能约束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使其遵守社会规范、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以蕴含的方式承诺了规范所规定的义务,具有软约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行为准则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等约束受教育者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避免或减少越轨、失范行为发生,使受教育者的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能使受教育者整体形成一致的社会认同,接受现存的社会规范、规章制度。现有规范和制度的认同是学校稳定和和谐的软基础,突发事件后,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及相关人员的认同大打折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恰恰具备重塑学校形象、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认同的功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化、学校先进文化和先进事例的宣传,使受教育者整体理解和认同学校的规范、规章制度,增进对学校的认同,达成共识,提升学校凝聚力,维护校园的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增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和价值增进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和善后治理机制的构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心理治疗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

        心理治疗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的核心内容。绝大多数人在经历突发事件之后,都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如震惊、紧张、恐惧、焦虑、烦躁、麻木、悲伤、沮丧、忧郁、失控乃至绝望等。若任其发展,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校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在危机善后中要注重学员思想心理素质的恢复和重建。具体做法有:一是对重点对象进行个体心理治疗。参与突发事件的人员或在突发事件中深受其害的人员是我们治疗的重点对象。在合理合法处置参与者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也要尽量以教育和引导、心理安抚为主,使参与者度过这次心理危机,不留下心理创伤,不会在同类事件中再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专家要帮助他们分析心理现象,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其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在相关心理机构辅助治疗的同时,要引导受救助者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通过表达理解、支持、安慰,传递希望和乐观的精神,提高被救助者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增强自我个性修养。二是进行群体心理导向。突发事件后,群体性心理问题也会出现,这是由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导致的。它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如果对群体不进行积极地心理导向,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态变化,指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心理教师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消除事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尽快恢复良好、健康的心态。例如,在“5·12 四川大地震”过后,教育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的各大高校,一方面开展灾后大学生的心理调试教育工作,还有针对性地讲解了灾后心理康复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运用有关知识和技巧,科学有效地开展灾后大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等内容,使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有效地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帮助学生尽快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5]三是建立和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主要有建立和启动专家干预机制、积极培育自我救助的意识和方法及建立覆盖面广的心理热线。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救助,实施亲友辅助,家属亲友可参与支持和安慰治疗。

       (二)构建学习创新机制,挖掘危机的教育素材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突发事件在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育价值”。一方面,突发事件充分暴露学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存在的平时难以暴露的问题,这就给予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另一方面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也是高校日常工作在特殊环境下创新发展的过程,有许多危机素材值得总结。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突发事件后的学习创新机制:一是调查评估突发事件,防范突发事件再次爆发。以突发事件的平息为契机,解决和控制一些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再度发生的各种因素,巩固前期工作成果(如做好学校秩序的恢复重建、事件涉众的安排),分析突发事件给人们的社会心态等可能带来的持续影响,以便采取长期的对策。二是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应对机制。只有在善后阶段认真总结处置经验,才能为学校制定新政策、形成新预案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为此,要全面总结经验,完善各项机制(如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等),减少或避免同类突发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发掘和应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素材,巩固突发事件处置后的成果。调查、处理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失职、渎职人员,表彰或者奖励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师生等以及通过召开危机处理总结座谈会、展览会等后续宣传教育,充分发掘和应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危机的背后是发展机遇”这一积极行为准则,让学员真正在危机中重生、成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未知挑战。四是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而对突发事件,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当把危机管理上升到一个学校战略规划的高度来认识,建立高校的危机管理预警、处置、善后机制。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把各种危机管理都纳入到统一而非分散的程序和制度中,开展学生和学校的反危机模拟训练,提高高校整体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反危机能力。

       (三)建立舆论导向、利益调解机制,化解突发事件后的矛盾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管理和舆论引导尤为重要。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及时公布信息加强舆情收集与预警。学校应当在第一时间相关信息,向广大师生告知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破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如在“北大清华连环爆炸案”中,北大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公布了相关信息,减轻了校方应对突发事件的压力。二是学校要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相关部门通过学校的电视、广播、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电话等及时与新闻媒体沟通,在扩大和强化主流媒体影响的同时揭露各种虚假信息,这样使学校获得良好的公众舆论。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引导公众,化解、转移压力和矛盾。突发事件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设置议事日程的能,为公众及时动态信息传播和学校的具体举措,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关注、认识和对待突发事件。总之,利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和舆论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减少和化解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防范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建立形象重塑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整合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都是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难事件对高校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人财物上,而社会性突发事件(如官司、人身伤害、校园治安、学校管理等等)对于学校的形象破坏性更大。由于这类事件都与学校的教育成效、学校管理、办学质量、科研水平相关,其社会负面影响巨大。因此,建立高校形象重塑机制很有必要。主要做法有:一是以突发事件为契机,改革学校管理模式。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部利益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突发事件解决后,学校领导层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调整组织机构使之更精干、更有效率,重塑学校形象。二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升华功能,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学校凝聚力。要及时树典型,总结、提炼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积极寻找培育人、完善人、铸就现代社会道德、提升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和品格,充分发挥其号召和激励作用,发挥其升华与提高功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三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功能,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合作。要以诚实和坦率的态度安排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与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告知他们突发事件后的新局面、新进展,消除突发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恢复或重新建立学校的良好声誉,再度赢得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蔡志强.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危机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03(10):12.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 [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2.

        [3]白书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析[j].探索,2009(1):118.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8篇

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最大区别是收入的不稳定性,工作生活条件的佣工性和病有无所医、老有无所养的不确定性。尽管在法律上赋予二者同等的地位,但客观现实上在一段时间内是难以平等的。民办学校要发展,先要稳定师资,发展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满足教师的保健需要,而且要强化这种需要。目前一些民办学校给教师以高工资,但劳动量很大,有的教师一周要上30多节课,其生活工作条件也艰苦,更多的情况是生老病死等后顾之忧得不到解决。因此要让教师动心先要让教师安心。“安心工程”主要是指稳定教师的三个物质条件即提薪、安居、养老。民办学校要让教师获得的保健需要比公办学校教师获得的保健需要更丰富、更满足,一句话就是要让民办学校教师在待遇上真正优越于公办学校教师。

2、期望因素的设置

公办学校教师在“大锅饭”体制下,完成了本职工作,拿到当月的财政工资已经高兴了,没有更多的人去理会他的效价和期望值,更没有多少管理者去经营激励机制。民办学校则不同,他是有企业管理性质的,应采用期望理论去激励教师,使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都必须得到最大的满足。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要达到目标的估价,有正值、零值、负值之分,但其含意仅指大小、高低的不同。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价,期望值在0(最小)—1(最大)之间。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便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其情况大致如下:

M高=V高×E高

M中=V中×E中

M低=V低×E低

M低=V低×E高

M低=V高×E低

从上可见,只有当效价和期望值均高时,产生的激励力量会最大。给民办学校管理者的启示是:第一、制定适当的目标。适当的目标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率、升学率、就业率、招生数量等目标的确定与奖励挂钩,这样给人以成就期望和物质的期望;第二、提高目的的效价,如对教师进行能岗合理匹对,不让效价错位,对教师进行资源分享,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第三、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增强教师信心、提高期望值。

3、不可忽视的公平公正因素

美国的亚当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公平理论”,它主要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影响。公平理论认为职工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绝对工资报酬影响,而且也受相对工资报酬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期望值。每个人会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把自己现在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历史比较,认为人们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正感。

公平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Op/Ip=Oo/Io

Op代表一个人对所得报酬的感觉

Ip代表一个人所付出劳动的感觉

O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得报酬的感觉

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付出劳动的感觉

这个等式表明:当感到比值相等时,就有了公平公正感,产生激励作用,如果二者比值不等时,就会产生不对称的感觉,失去公平感,降低积极性。

公平理论对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在公办学校里往往忽视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如在同等条件下,一个中级教师的教学效果比一个高级教师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结果这个中级教师的工资待遇却比这个高级教师要低得多,这就是不公平。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为公平理论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因此民办学校管理者在经营激励艺术时一定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4、科学的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的长效性还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保证。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心理倾向上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争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人格与自尊的最优化。但由于民办学校与教师存在“雇佣性”、生源不足与质量差的劣根性、教师教学的成功感的弱化性以及人事关系的松散性等因素制约了激励作用的长效发挥。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民办学校办学特点的评价体系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特征也是民办学校求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建立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评价体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的内容上要讲究全面性。通过对教师的全面评价来体现学校工作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使教师们感受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性。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追求、教学能力、德育方法、科研水平、协作精神、工作成效等方面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权重。

(2)、评价方法上要讲究艺术性。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性与共性和教师职业的特点,要体现人本性、民主性、客观性和公开性。将“必行性”评价和“可行性”评价结合起来,将“硬性”评价和“软性”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价,不但要看教师所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显性指标,也要通过每堂课学生对该教师的认可程度和考察该教师平时精神投入的多少等隐性指标。

(3)、评价结果上要有发展性。民办学校评价结果往往注重与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利益挂钩,这本无可非议,但这远远不够,评价的结果还要体现对教师的再激励作用以及评价结果的导向性和规范性,特别是评价结果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比如有的民办学校将优秀教师送到名牌大学学习、培训,实行学校资源分享制,为优秀教师构建自我实现的平台,这些做法都不失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好方法。

(4)、考核指标要做到精确性。任何评价都必须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因此,考核要准要细。考核不准不细,奖惩就难以公平,管理者就难下决心。若主观臆断进行奖惩,必然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让每个教师明确考核标准,职能部门做好日常原始记录、计量和档案管理,同时应将评价结果根据需要通知本人或公诸于众。

5、情感激励是激励艺术的最高境界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教师更需要情感激励。第一,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中的等级壁垒与举办者主观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打破壁垒,实现与教师的情感沟通;第二,民办学校要增强竞争力的愿望与竞争力的主体—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管理要加大对教师的情感投入;第三,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构成的成份特殊,他们既自卑又自矜,他们内心深处有这样或那样的“伤口”,他们更需要情感关怀,更需要尊重和信任。情感激励的主要途径是沟通。一般来说,公办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经济地位平等,学校体制决定着他们之间的人格也趋向平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就较为容易。民办学校则不同,从事的事业是公益的,经济基础是“民”有的,民办学校教师的生活依靠不再是人民政府,他们与董事长、校长签协约,然后就凭一纸协约与“民”有者建立了“雇佣关系”,且不说经济地位不可能平等,就人格来说就造成客观上的很多不平等。人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外,最重要的就是赢得自尊和人格的平等了。因此,情感的沟通也就非常必要了。

正因为这样,民办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情感激励时要把握下面几种艺术方式:

(1)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沟通。尊重人格是民办学校现代管理中极为宝贵、极为丰富、急需高度重视、亟待强化开发的情感“资源”,国务委员吴仪说:“协调、融合的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真是一语中的。就民办学校而言,管理者与教师如果情感融合,则可以提升学校发展力。民办学校尊重教师的人格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始终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达到“相识满天下,到处是知已”的境界,这也是激励艺术的最高境界。

(2)沟通方式的垂直性。一些民办学校实行企业化管理,在沟通上最常见的是书面报告及口头传达,但前者最容易掉进层层报表、文山文海,层级壁垒里而失去沟通的时效性;后者则易为个人主观意识所左右或是信息失真,无法客观地传达沟通内容。这样很难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教师的行动。沟通方式应是垂直的,领导者尽可能直接与教师沟通,比如茶余饭后、家庭探访、同室办公、共同教研、假日郊游、个别交流、圆桌座谈会等等都是垂直沟通的方式。

(3)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学校与教师的诸方面存在认同感的差异,只有善于运用沟通的力量,及时调整双方利益,才能够使双方更好地发展,互为推动。如果沟通只是单向的,即只是领导者向教师传达要求和指令,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反馈意见,或领导者只是垂直询问,教师只是一问一答,这样的沟通不仅无助于决策层的监督与管理,也无助于领导者与教师们的情感融合,时间长了,必然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及归属感。所以单向的沟通必须变为双向沟通。双向沟通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关键的是领导者要尊重教师的意见表达,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切忌公开批评,即使不能采纳甚至要纠正错误,也要肯定其主动性,如果建议是正确的,可行的,则要公开表扬、奖励以示鼓劲。

6、反激励艺术的探究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9篇

摘 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家庭要支持学校的工作,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老师的课堂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合作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初中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合作提出建议和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家长;合作;探讨

引言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的两个基本保障。家庭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榜样。学校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给他们教授知识。要想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将家庭和学校有效的结合起来,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一、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价值

初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开始,在这个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在家里,家长能够很好地教导孩子;在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塑造的更加的优秀,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明白是非,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这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帮助初中生形成健全人格

初中阶段是每个学生性格、人格逐渐成型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脱离父母的监管,渴望做一个成年人。但是大多数的初中生并不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做,他们没有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的心理准备。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和班主任有效地沟通,帮助学生在这个时期养成健全的人格。家长与老师的合作形式就是相互反映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在良好的沟通下,针对学生遇到的情况制定有效地解决方案。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念,帮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二)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这些方面的教学工作。初中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而是符合时展的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这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家长要改变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维,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强化初中生的道德修养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叛逆的现象。这时家长不能和孩子硬碰硬,要想办法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还要及时和班主任老师沟通,反映学生出现的情况。老师和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让他们养成优秀的品德。初中生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通过家长与班主任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给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促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好少年。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不断增大,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做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二、加强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措施

(一)班主任要与家长进行平等交流

家长在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时,要平等的交流,这样班主任与家长才能良好的合作。双方在沟通时,要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做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现中,有的家长在与老师交流时显得唯唯诺诺,不能平等的进行沟通。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对孩子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二)提高家长的参与热情

要想班主任和家长良好的合作,还要提高家长的参与热情。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自己就不用再操心,这种想法导致家长与班主任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当学生成绩出现下滑现象之后,要从家长和学校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家长不能只责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当,还要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教是否到位。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家长就要提高自己参与教学的热情,积极和老师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和班主任老师一起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还要支持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班主任应该营造合作的氛围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占主导地位。要想做到家长与老师积极合作,就需要班主任老师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让家长在合作的氛围中明白与老师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班主任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应当保持诚恳的态度,用一种积极的心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有了相同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家庭要支持学校的工作,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初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开始,在这个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塑造的更加的优秀,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明白是非,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给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促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好少年。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不断增大,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教育他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做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加强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是促进初中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家长与老师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克琳.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师,2014,(18):21-22.

[2]黄宣燕.浅谈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版),2013(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