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3 16:18:09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高校 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 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①。要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www.lunwenwang.com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②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③。从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纳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管理体系,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规定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一学时,实行学年考核制度,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④到对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作用、做法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意见⑤。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www.lunwenwang.com

4、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 [2005]5 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中青联发 [2005]3 号

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 [2004]16 号

5、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2004 年 11 月 19 日

地址: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人文学院 马莉 马延龙 收 716000

1 作者马延龙,男,陕西延安大学人文学院,716000,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2004 年 11 月 19 日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1987年5月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1987年11月

④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 1996年10月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校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①。要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②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③。从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纳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管理体系,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规定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一学时,实行学年考核制度,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④到对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作用、做法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意见⑤。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2、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

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年11月19日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人文学院马莉马延龙收716000

1作者马延龙,男,陕西延安大学人文学院,716000,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年11月19日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1987年11月

④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1996年10月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3篇

一、新公共管理和我国离等教育改革政策

随着国家公共机关的运作机制和方法出现变化,传统管理方式逐渐表现出效率偏低的问题,更多新思想要求国家对各大公共部门进行改革。新公共管理理念认为,政府应当重点关注公共服务的成果,而非其服务过程与准则,因此要提髙其工作效率,就要采取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把集权管理转变为市场竞争,使经济利益最大化。新公共管理的特点是注重效益,问责机制和反馈机制健全,以竞争形式向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公众服务,以责任机制代替细节掌控。高校管理方式改革也在这样的浪潮下变成了公众焦点,从以往的“软管理”,如民主投票、道德约束、专业信念等,转变成了如今的“硬管理”,如产出最大化、竞争上岗、问责机制、资金控制等。

二、近年来我国离等教育的重点改革政策

(一)高校教师录用政策。我国出台的《有关加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行意见》中指出,高校录用教师要遵守按需开岗的原则,招聘流程要公开透明,让求职者能够公平竞争,并对其实行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制度和解聘制度,全面推行合同管理。高校教师录用制的改革突破了我国长期延续的终身聘用制,开始对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不合格者采取退出机制,让能力不足的教师适时退出。这样一来,能够提髙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在高校老师之间和各大学校之间掀起一场“伪市场方向”的竞争。即髙校教师互相竞争上岗,学校与学校之间又互相抢夺能力优异的教师。这一形式的竞争并非把“价格”作为媒介,而是凭“量化标准的表现评判”进行。髙校录用教师要把其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表现作为主要根据,教师决定自己在哪所高校供职时,也要考虑该院校在学术工作中各个领域所获得的成绩。利用这种竞争政策,可以有效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配置。

(二)生产、教学、科研结合政策。我国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应用研究,鼓励高校、科研所、企业科教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用相互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升华。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是为髙等教育机关提供公众服务。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出,要全面实现公众服务,可以灵活应用将成本转化为效率的手段,比如教育权或是专利售卖等。在目前知识经济引领的潮流中,知识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传统观念中把知识视为公众财产,但如今,版权、专利、商标等多种形式已经把知识产业化、私人化,并用法律手段保护起来。企业生产过程中若是需要用到科技研究成果,那使用者就要付给专利持有人一定的资金。所以,各领域产学研结合的方法逐渐推广开来,高校的经济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公众经费,而是扩展到各大企业、集体与个人。

(三)高校教育评估政策。《教育部有关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教育部要依据我国对提髙高校教学质量的新需求,逐步探索并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政策。以其教学评估成果作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坚持以评估的方式促进髙校建设改革,推动教育工作,提升教育质量。要对高校教育基础情况作年度统计和数据报告,并予以公布,将其视为教育工作评判的主要根据。自此可看出,我国政府对髙校教学的控制不再深人到任何一处细节,而是实施权力下放,让各大髙校真正掌握管理实权。不再多方涉足髙校内部事务,但仍要制定详尽的考核指标和风险评测,对髙校教学质量实行灵活性的监督管理。将以上政策贯彻到教学实践评估中,就能把教育活动简化成可衡量、可对比的元素,从而避开了繁杂的干涉手段,实现了国家对教育和学术工作的远程调控。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学术工作的影响

(一)市场驱动追求利益,公正求真思想衰落。新公共管理理念提倡伪市场竞争方式,提髙了公众对教育和学术质量的关注度,使学者的竞争透明化。但其弊端在于容易引发两级分化,使强者趋于更强,弱者变得更弱。新公共管理理念注重产出、能效、经济效益最大化,落实到对髙校人力资源的监管上,就是把学术工作成绩和老师本人的经济收人相关联,在聘用、工资、评估、升职等各个方面都激励并强化老师间的竞争。如此一来学术人群内部资源分配与差别日渐增大,这一情况容易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发生。“社会资本”这一词汇用中国化的通俗语言讲来,就是“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在资源和收入分配时可以起到极为明显的影响,这对我国的学术研究而言是致命的问题。

(二)学术工作整体性与统一性受到冲击。新公共管理理念重视表现指标。在学术工作中,如果层面不同(教育、科研、服务等),则对象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管理、评估和追查责任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于是学术工作的不同领域就被分割开来,优良互动性遭到破坏。高校评估机制对教育的标准普遍偏低,缺乏E别性,但科研对此要求较高,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老师聘用和升职的重要标准。此外,科研还能给教师带来更髙的利润,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教师的收人还比较可观,但多数是来自于“创收”或科研项目提成。所以,目前髙校教师大多会对科研投入更多精力。

(三)权力与责任的主体单一。国家把部分权利下放给高校,看重的仅仅是教育结果而不是操作过程。政府不再多方涉足髙校内部事务,但仍然制定详尽的考核指标和风险评测,对高校教学质量实行灵活监督管理。这一角色转换对于髙校问责而言,只突出了政府官员的职责,但对于社会群众、消费者和专业集体说来,其责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未和官员职责构成相互弥补和相互制约的状态。所以,这一改革并未减少国家对髙校的控制力,反而是将其加强了,政府排开了各种责任和风险,保存了掌控权。而落实到高校内部,政府下放的权利没有掌握在学者手上,而汇集到了行政人员那里。一级决断人员手里掌控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和权力,而这些恰恰是学者所缺乏的。因此,目前我国政府减少了对髙校的直接干涉,但却利用间接控制和责任监管,把大权转移到了行政部门手中。

结束语: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4篇

2.理论观察 生态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李巍,LiWei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苗华,MiaoHua

4.论中国公共决策民主化问题的解决——协商民主理论视角聂鑫,NieXin

5.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价值观冲突与整合朱冬梅,ZhuDongmei

6.基于执政思想资源视角的和谐社会理念价值研究李艳,LiYan

7.和谐社会视阈下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华敏,HuaMin

8.封建残余思想文化制约廉政制度执行力探析郭红亮

9.试论利益集团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兼论政府能力建设殷献茹

10.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胜

11.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执行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唐艳,TangYan

12.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徐鹏杰,XuPengjie

13.中国公务员政事分类研究述评袁洁

14.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不合理的理论探究王冠鑫,石小兵

15.艺术品市场供给锁定型市场结构研究程学军,王永波,ChengXuejun,WangYongbo

16.扎龙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马丽伟

17.从博弈论研究道德本质及特征陆劲松,LuJinsong

18.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曹卓,吴春梅,CaoZhuo,WuChunmei

19.试探《论语》与《道德经》中"仁"异同刘律律

20.以马克思主义为工具分析当下中国的流行音乐生产杨慧颖

21.实事求是是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薛风雷

22.关于提高领导干部辩证思维能力的思考白禹

23.试论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刘巍

24.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分析和外交战略选择姜鹏

2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王洪海

26.集体谈判制度的移植与再造——以我国出租车行业工会的建立为例李蕾

27.经略海洋与海军信息化建设陈勇

28.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农民教育思想述论运迪,Yundi

29.公共图书馆公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刘建江

30.朝鲜处理国际问题行为方式及中国的对策胡明远

31.巴西佩洛塔斯地区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文静,罗许慧

32.苏联体制终结的产权经济学解释理论观察 任全民

33.列宁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实践与启示高静

34.浅议承揽合同定作人之任意解除权陈柳青

35.合同法视角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之探讨王红艳

36.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管见胡志中

37.论立体化调解及其构建刘斌

38.国有林权改革法律服务机制构建的思考——兼论地方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金丽婷

39.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孙朝霞

40.地方性和国家化博弈下的乡村公共权威的衍变卜谦祥,BuQian-xiang

41.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研究周黎鸿

42.结构-行动:农民集体上访事件的微观构成透析——以豫东S村一起农民上访事件为个案李春锋

43.传播的断裂:压力型体制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以江苏省J市农村为例陈楚洁,袁梦倩

44.试论大学生村官对晏阳初乡村建设理念之借鉴余闯闯,张晓燕,韩双双,YUChuangchuang,ZHANGXiaoyan,HANShuangshuang

45.试论大众文化对晚报的影响——以《大庆晚报》"新闻报纸剧"为例迟慧,Chihui

46.什么是审美——泛娱乐时代下的思考黄卫星

47.当代网络红人现象研究——以犀利哥为例侯浩,刘霞

48.从解读文本角色看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董芳

49.以"高尔基奖"浅论俄语文学界应如何面对自己的使命刘芳

50.论语言在审美主体建构中的作用徐晓军

51.文学语言的"对话性"问题探讨石佩芝

52.理论观察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现代教育制度刘萍

53.构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新视野闫超栋

54.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黄伟中,盖元臣,苗雨君

55.高校教师育人积极性现状与对策研究朱慧

5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于莹,谢振荣

57.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的新探索刘强

5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赵金龙

59.现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武慧娟

60.论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任立华

61.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张正勇

62.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孙亚杰

63.我国高职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张锋学,ZhangFengxue

64.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讨舒立辉

65.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顾文兵

66.金融支农的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李彬彬HtTp://

67.欠发达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现状及对策李立学

68.谈金融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关键点林宝科,徐广平

69.乡镇文化活动开展模式及路径探析——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为例刘孝华

70.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郑育杉,王丽萍

71.试论英语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几种知识佟晓庆

72.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张红侠

73.低碳经济时代的人才战略观刘涛

74.个人外汇交易监测方式探讨赵政伟

75.农村金融支持"转方式、调结构"问题解析钱学义

76.娱乐新闻:通俗但不可媚俗王庆春

77.关于做好报纸要闻版的理论研究高山

78.从世界杯报道看体育报道娱乐化倾向赵笑岩

79.浅析新闻舆论监督理论观察 苏岩

80.浅谈如何营造报纸版面的形式美王秋

81.写出好文章需要一只"会思考的笔"戴玉

83.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之我谈孔庆斌,李臣

84.浅谈提高县级台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基本途径刘华曦

85.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加速发展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温睿

1.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杨朝辉,YangZhaohui

2.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分析张俊梅,刘仕清,ZhangJunmei,LiuShiqing

3.论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冯静,孔鑫,Fengjing,Kongxin

4.从诸子百家的公共空间反思当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唐

5.新制度主义对改善政策研究的意义陈悠,Chenyou

6.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及其合理利用路月玲

7.论述福柯的修辞学概念-相似性高倩,Gaoqian

8.克尔凯郭尔的罪论崔硕,陈曼青

9.论亚里士多德的"对成"和阴阳对成张丹,ZhangDan

10.从人性论看组织理论的发展——兼论法、儒、道三家的管理哲学饶权

11.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姜波,闻铭

12.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参与的扩大何新

13.试论抗战后期美国对中共态度转变的原因吕福文

14.试谈苏共败亡原因钱应武

15.理论观察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及其表现谢俊春,吴春梅,XieJunchun,WuChunmei

16.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服务县域科学发展能力的思考杨志伟

17.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何贵英,HeGuiying

18.关于公安人力资源层级配置的思考李蒙

19.也谈经济结构调整韩立齐

20.物流业振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翟敦刚

21.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鄂忠群

22.空间权的法理与司法实践思考王美舒,WangMeishu

23.不动产理应成为抢劫罪的犯罪对象王谆,WangZhun

24.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和刑法保护途径王邦冲

25.对复婚中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滕祥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5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8-03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着很强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有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身心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生动、丰富的内容和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大事,更主动地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大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非常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曾经发出指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P226)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严肃告诫我们:“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P369)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也曾一再强调:“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P649)“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同师生座谈,作形势报告,这要形成制度。”(P249)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关切下,有了明确的方向。

2.党和国家一直关注高校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1986年下半年,原国家教委发文,要求各地高校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1987年要求开设形势政策课。1993年原国家教委教政司下发了《关于的通知》。第二年秋季开学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中共中央印发。党中央和原国家教委的这些重要发文,都强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规范发展。

3.新时期高校形势政策教育不断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进入21世纪,形势政策教育迫切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发展。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意见》明确了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深入贯彻《意见》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做了详细阐述。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促使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逐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

1.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正确的政治观在学生素质中处于突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解决好学生的政治观问题是高校德育最基本的任务。正如邓小平所说,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P104)。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观,从而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能够积极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现状及其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心智成熟,在德育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身处各种社会矛盾当中,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高校学生的内心,表现为政治信仰动摇、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走偏、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从正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和看待形势,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科学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助其开阔视野、扩襟、奋斗不息,促进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积极发展。

三、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观念,三者共同作用,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同志曾经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完成上述任务,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P86)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观念,三者共同作用。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邓小平同志对教师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观点是: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P108)因此,理论的传播者和学生的思想启迪者应为教师所应担当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独立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创性;给学生展示整体素质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地位对等”,常与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即席解答。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教学相结合,辅以启发、讨论、案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程建设网络化、课堂讲授电教化、课外指导信息化。大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切合学生需要,教师在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时,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学目标直接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兴趣,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形成形势政策课教学团队,一要建设一支精干的以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为主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二要重视形势政策教学研究。三是要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机制。最后,加强师资资金保障建设。要考虑到这门课程每学期都是新课的特点,适当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薪。

2.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的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就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首先,学生应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一要摒除功利主义。第二要去除抵触思想。其次,学生要养成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培养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观念,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的社会实际的习惯,积极培养自己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

3.强化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作用。所谓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环体即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大众传媒和网络是社会大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体现了社会大环境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而校园宣传教育阵地作用的发挥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则体现了校园内部环境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首先,大众传媒和网络的作用。环境的熏陶对于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和网络的作用在于教育面得到扩大,保证了教育内容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直观认识离不开大众传媒同现代网络媒体的丝丝渗透,其作用还表现在:能够激发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与政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连接在一起,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其次,校园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高校的有线电视网络、校园广播站、阅报宣传栏、班级订阅的报纸期刊、图书馆报刊期刊室的资源都包含在校园宣传教育阵地之中,它们的作用不容小觑。积极向上的校园宣传环境会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即是把形势与政策教育植根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学生处、团委及各个二级学院应互相配合,使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受到启发。具体做法有: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和社会活动进行教育。有效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身心特征,结合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可增强针对性,突出主题,收到实效。既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渗透力,也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年学生学知识、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EB/OL].(2001-09-06)[2007-05-10].

http:///20010906/3000447.shtm1.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6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校;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1.突出主渠道地位。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搞好两个建设: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将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等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牵头负责,教务处、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做到三个结合: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7篇

[关键词] 外补内助;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55-04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当前乃至将来很长时期内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我们深信以探究的精神、求实的态度、理性的思辨、十足的信念,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外补内助”的含义

何为“外补内助”?“外补”是指政府对教育的补偿。弱势地区、弱势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弱,没有外界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的,缩小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弱势学校与优势学校教育的差距,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内助”是指调动教育系统内部的潜力,实现教育内部的互助、互动。政府的外补是保障,教育系统的内助是关键。没有教育自身的努力,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也难以实现。“外补内助”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策略涵盖两个基本的问题。

1.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外补内助”策略的前提。连公平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外补内助”策略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思维主导下的改革,在教育政策上表现出极其鲜明的“效率”偏好,在一定限度内,效率越高则获得的资源也越多,所以集中优势资源办优势教育便成了合理的措施。这样一来必然会使一些儿童受到资源分配的歧视,忽视了公平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最本质的追求。现在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必须根除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义务教育属于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物品之一,是一种基础性教育,这种基础性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更是教育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基础,具有极其鲜明的公益性。享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且这种基本权利在个体之间的分配应该而且必须是平等的。

从政府教育投资政策上予以保证,让推进义务教育公平成为政府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确保公共教育政策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是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前提条件。

2.弱势教育优先发展问题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表现在义务教育方面不仅意味着要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符合义务教育标准的充分教育,即消除义务教育的绝对贫困,而且要努力缩小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义务教育的差距,即减少义务教育的相对贫困。因此,就要考虑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从而统筹规划实施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问题。“外补内助”策略就是基于弱势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提出来的。

二、外补:实施政府补偿性政策

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就不可能有教育的统筹发展。如何才能让弱势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呢?政府政策性倾斜和补偿是其保证。

1.教育弱势补偿的依据

(1)理论依据。平等的自由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罗尔斯在其平等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对于公共物品的分配,提出了一个优先秩序的公平原则,即基本权利平等对待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差别原则。他认为,政府对公共物品具有再分配的权利,应关注处于弱势群体的少数人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差别原则,对于天生处于弱势的群体,在不损害其他群体的条件下,应予以适当的补偿。

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大都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视为公共物品,适用于平等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公平原则,针对弱势群体利用差别原则,在政策上给予资源的补偿。如美国的“补偿教育”政策,英国的“教育优先改善地区方案”,我国义务教育在全国分成三片不同地区,中央财政拨款上给予不同的对待等,均属于差别原则的考虑。

(2)现实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已形成了鲜明的二元经济结构及二元社会结构现象。从大范围看,我国东部与中部、西部教育已形成了严峻的二元对立结构;从中小范围看,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又何尝不是如此。城乡差距大,教育投入差距大,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差距拉大。没有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就没有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对弱势区域教育实施弱势补偿是当前国家及地方政策价值选择的必然。

2.弱势补偿的主体对象及项目

(1)补偿主体――优势者①

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对中、西部弱势群体的补偿;二是区域教育成本补偿,补偿主体是富裕地区,即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给予补偿,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给予补偿;三是优势学校,优势学校对弱势学校的补偿。

(2)补偿对象――弱势者②

可分为四类:一是从全国东、中、西部三类地区经费投入状况来看,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应是补偿的对象;二是从城乡教育、经济二元分割的现状来看,在城乡义务教育利益集团竞争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属弱势群体,所以农村义务教育应是补偿的对象;三是从学校不均衡发展的现状来看,在与优势学校的竞争中,城乡弱势学校应是补偿的对象;四是从家庭收入差距来看,城乡弱势家庭应是补偿的对象。

(3)补偿项目――三大类

根据性质和内容可分三大类:一是弱势学校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及公共服务性项目;二是贫困学生支助项目;三是弱势学校弱势学生的补偿性教育项目。

3.积极开展补偿性教育活动

何为补偿性教育活动?学校在正常教育活动之外利用补偿性教育经费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额外的教育服务,从而缩小弱势儿童与优势儿童差距的一切教育活动。

美国的补偿性教育活动开展得早,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例如他们实施补偿性教育的途径有:③

(1)校外项目,即在正规课堂之外的其他场景提供教学。

(2)附加项目,目的与目标宽泛,课程多元,设计理念以及策略与资源多样。学前教育、课外教育、假期学校通常采用附加项目途径实施补偿性教育。

(3)班内项目,可以克服校外项目的不足,减少交通时间,不会降低教育期望,使学习系统化,避免内容隔离等。

另外还有替代项目等。

我国的补偿性教育活动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形成体系,由于国情所致,我国提高弱势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弱势学生素质均可算作补偿教育活动之列,因此,补偿教育内容可以分为:

(1)师资教育,提高弱势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弱势学生尽可能享受优质教师教育。

(2)学生补偿教育,如弱势学生的补差教育,兴趣、特长的培养;德育补偿活动的开展等。

(3)课程建设,适合弱势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等。

(4)为弱势学生提供的教育研究、资料信息的开发等。

事实证明,开展补偿性教育是缩短城乡教育、弱势学校与优势学校、弱势学生与优势学生之间教育差距的有效措施。

三、内助:实施主管部门引导下的校际间互动性策略

1.几类学校的划分

主管部门对所辖学校有考核评估,大凡有考核就有类的划分,不能用同一把尺子量不同类别的学校,如此才能保证考核的科学和公平。根据笔者调查,在不同地区,学校类别划分的标准大致相同,主要有下列标准:办学理念及思想、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办学质量、办学特色等。笔者认为尊重这些考核的历史沿革,在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校际间互动性策略中学校类别的划分同样可以参考上面因素,并进行分类,详情如下。

划分标准分两个A级指标,十三个B级指标。具体如下。

A1-硬件:含校舍、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办学条件、设施,办学环境,现代化手段、技术,办学规模等六个B级指标。

A2-软件:含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办学质量、校园文化、办学特色七个B级指标。

按以上标准可分为五类学校:

一类学校(优势学校):软、硬件均优的学校;

二类学校:硬件条件好,软件一般的学校;

三类学校:软件条件好,硬件一般的学校;

四类学校:软、硬件都一般的学校;

五类学校:软、硬件均差的学校。

2.学校间互动性策略的三种模式

(1)指导模式。适用于优势学校与硬件较好软件一般的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优势学校对软件弱势学校的指导和培训,软件弱势学校向优势学校的请教和学习,迅速提高软件弱势学校的管理、师资、质量等软件水平,实现其教育的统筹发展。如何实践这种模式呢?除了常规的校级交流和引导外,可以探索开展“两培”、“两导”活动。“两培”指培训领导和教师,如把上面分类中的二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分期分批地安排到一类学校去挂职学习,直接参与一类学校的管理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为期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演练,让他们在感受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更新自己的办学理念,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返校后像火种一样发挥作用。“两导”是指指导领导和教师,“两培”的一个弱点就是别人学校的经验有可能不适用于自己学校。“两导”就可以克服这一弊病,如将一类学校研究和指导能力强的领导和教师安排到二类学校去挂职导管或导教,让他们在二类学校直接参与管理和教学,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修正的参考方案,从而帮助二类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2)帮扶模式。用于优势学校与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现实生活中校际之间硬件差别太大,有的薄弱学校的设施、设备还不及优势学校不用或扔掉的设备,通过扶持一下就可以大大改变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使之大进一步。帮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支持,优势学校对弱势学校予以资金的支持和条件设备的支持;另一种是资源的共享,开放优势学校的条件、设备与弱势学校共享(学校间在空间距离上要比较近),开放教学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与弱势学校共享。

(3)托管模式。适用于优势学校与软、硬件均差的弱势学校。这种学校独立办学很难脱贫脱困,不如让优势学校直接托管,将优势资源直接注入弱势学校,快速改变其薄弱面貌。这种模式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永久性托管,优势学校将弱势学校合并办成分校;另一种是中期式托管,又称契约式托管,签订合同,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约定的目标,使弱势学校脱贫脱弱后恢复其独立性。

以上三种模式适用于各层次学校间的互动,而在互动中又排列为四种形式。即指导模式型互动,简称指导型;帮扶模式型互动简称帮扶型;指导、帮扶模式共同互动,简称“指导+助扶”型;托管模式型互动,简称托管型。互动学校及互动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3.互动性策略的实施

为确保互动性策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提高认识。互动性策略的组织者应该是主管部门,实施者是主管部门及相关学校。互动性策略的实施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场教育改革性的探索,组织和实施的三方及学生、家长、社会均要提高认识,确保思想到位,以积极的姿态支持和投身这场改革实验,只要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要抛开个人的成见,要克服一切思想阻力和障碍。

(2)发挥好几个作用。互动性策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中每一个要素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这项工程的效度。因此发挥每一个要素的作用至关重要。发挥好主管部门的作用,这项工程必须是在主管部门组织下进行的。因此,主管部门应就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互动性策略的实施等作全局性的规划;对于人、财、物的调度调整,学校的分类发展,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结果的考核等具体问题作出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发挥好学校的作用,互动中的优势学校和弱势学校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做好互动前的充分准备工作,作好互动中的协作配合工作,做好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工作,总结规律、收到实效。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作用,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改革中成熟,在改革中创造,在改革中成功。发挥好家长、学生的作用,学生是改革的参与者又是改革成果的享受者,要让家长和学生不但成为改革的支持者,还要让他们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改革,成为改革成功的功臣。

(3)加强督导、考核。互动性策略实施不能走过场、做形式,主管部门要做好全程的督导和结果的考核,成立专家组进行全程督导。一是督导工作态度;二是督导工作进度;三是督导工作质量;四是以研究的态度寻找和引导解决共性的问题,重视考核和总结。互动性工作结束或阶段性工作结束,应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工作或结束互动性工作,不合格者限定时间,规定任务继续进行。结束后要做到深刻反思和总结,找出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完善后续的互动性工作,并对成功者和功臣予以表彰和激励。

参考文献

[1] 魏宏聚.教育投入中的弱势补偿.教育科学,2007(4).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8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成效;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56-02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且也是大学生明确时代责任要求、成长为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特对近几年来临沂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其他兄弟院校参阅和借鉴。

一、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取得的成效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管理,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教育和疏导,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为了更好地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避免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临沂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团队逐步健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精神,临沂大学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综合调配原法学院师资力量,于2011年8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形势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制订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校外专家学者、校级领导为学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制度》。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逐步健全了各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其中,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内外专家讲座,教务处负责课程编排和成绩管理,学工处负责学生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教学计划,形成了各部门同心协力、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为了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教师教学团队,形成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共有十九名任课老师参与分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其中十八位教师又分别是十八所学院的兼职辅导员,承担辅导所在学院部分兼职教师的任务。他们除了正常的专业授课之外,每学年度至少作一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题报告,教研部在年终把报告编辑成册,送交学院档案室存档备案。各学院的兼职教师作为该学院的辅导员,具体负责本学院学生的管理、考试、实践等任务。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的最根本保障。

2.教学方案灵活机智,教学管理切合实际。从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形势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负责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施方案,由教务处发往全校十八所学院,各学院任课教师和兼职教师具体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务处规定,本科学生从大一至大三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共分六个学年度完成,每学年授课十六学时,总时数九十六学时,共计六学分。专科学生从大一至大二开设,共分四个学年度完成,每学年授课十六学时,总时数六十四学时,共计四学分。每个学生必须根据学校要求修完所规定的学分。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课内,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专家报告、影视教育、网络学习等形式;在课外,可以采取军训教育、暑期实践、社会考察、专家采访等形式。建立成绩档案制度,实行课程学期考核。每学期考核一次,计入期末学生学业总成绩。各学院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课堂问答、卷面考试、撰写论文、实践总结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估和测定。这种考核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体现出课程教学的合理化与人性化。

3.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教学特色新颖实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特强,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焦点问题的变化趋势。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状态,任课教师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政治思维的敏感力和洞察力,疏导和化解可能出现的思想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好的思想侵蚀,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紧跟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变化,在学校教务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组织部分教师编辑出版了校级优秀立项教材《形势与政策》(徐东升、陈兆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第一版),发放给每个开课班级的学生。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人均订制一册《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参考使用。另外,由教研部主任编辑每月的国内国际时事报告专辑,包括每月的国内外大事要点和专题分析,刊登在学院课程和下载网页上,供全校师生学习、参考和借鉴(也可供其他院校师生和相关人员参阅),年终编辑、装订成册(约十万字),存档备案。

二、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案,我们对全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一是教师队伍流动性强。教师队伍要求合理搭配,实现专兼职相结合。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量大、多变而繁杂,教学难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兼职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或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导致教师队伍出现不稳定、流动化等现象,一些教师不能胜任或长期适应这项教学工作,从而增加了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管理难度。二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有的教师由于专业水平和适应能力较差,对该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够全面掌握和讲授教学内容,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外,由于教学班级规模较大,听课学生人数众多,个别教师不能够全面掌控课堂状况,因而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一是对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少数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不仅对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而且对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漠不关心。他们以应付考试、修满学分为最终学习目的,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不甚热情,或者说关心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上课时心不在焉,下课后懒惰散漫,对作业敷衍了事,对考试漫不经心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缺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氛围。由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同,特别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对相关的政治常识了解不多,因而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拥有个人电脑,手机能够随时上网,但不是关心时事新闻,了解天下大事,而是热衷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自我约束不强,需要老师的进一步疏导和管理。

三、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建议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对此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全面认识。教育部门要敦促高校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编辑出版材,指导全国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该课程的教学很容易被边缘化、表面化和形式化。因此,教育部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会议、文件、督察等不同形式,敦促高校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必要的教学资源,下大功夫开展课程建设。这是目前改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的必要前提。

2.组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团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量大面广、难度较大,只有组建好合理的教学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建设。教学团队应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其中专职教师主要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制作教学课件,参与集体备课,指导兼职教师等;兼职教师主要辅助专职教师收集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料,接受教育部门的定期培训,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等,这样才能为搞好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培训。目前,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每年都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骨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有些培训只是表面形式上的普遍化培训,虽然对教师教学团队有所帮助,能够扩大一些教师的知识视野,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开拓性的思维方式、全方位的知识视野和前瞻性的观察能力。加强对专职教师队伍、特别是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和综合指导,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9篇

一、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1.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善始善终搞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抓好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巩固扩大成果工作。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和用人导向,切实改变单纯以升学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衡量发展成效和工作成绩的观念和做法,推动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抓紧研究制定规划纲要和筹备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制定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7个分领域规划和9个省(区、市)分地区规划,统筹推进各省(区、市)编制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工作。制定规划纲要任务分解分工方案,提出重点任务、重要政策和重大工程配套实施办法。编发学习辅导材料,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规划纲要学习宣传培训活动。以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为重点,抓紧启动重大教育项目和改革试点。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监测与评估机制,加强对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做好全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3.积极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落实公共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适应城镇化进程,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教育服务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产业振兴计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支持力度,鼓励东部地区教育率先发展,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和协调发展。

4.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的新格局。建立健全部部合作、部省(区、市)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研究、部署和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拓宽听取广大师生、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渠道,集思广益、问计于民、形成合力。更加重视对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政策研究。加强教育舆情分析研判和网宣队伍建设,切实抓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5.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出版和使用工作,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筹备召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充分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完善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巡视制度。深入贯彻《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完善符合教育系统特点和规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6.着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建设,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新方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审议制度,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并修订教材,编写好思想品德、语文和历史课程教材。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业质量基本标准和学校督导评估意见。深入做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7】7号文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视力保护。编制第三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十年规划。全面推进普通话教学,提高师生使用和书写规范汉字能力。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研究制定国家语言文字“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

7.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动各地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力度。完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措施。采取综合措施、增强政策合力,有效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鼓励县(区)域内率先实现均衡发展。制定监测指标体系和督导评估办法。做好最后一批13个县实现“两基”目标的检查验收工作。

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专业与职业岗位、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继续学习与专业引导的对接。支持办好涉农专业和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研究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办法,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制定职业院校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政策措施。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习实训全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学生实习责任险政策。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修订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制定引导地方各级政府、企业行业以及社会各方共同担负基础能力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培训教师体系,加强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计划,引领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9.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研究制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方案。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统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指导意见,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探索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鼓励举办特色高中、新型综合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10.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管理办法,推动高校面向社会需要办学。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展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试点。加强高校附属医院管理和建设。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启动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加强高水平、有特色大学建设。完善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统筹做好年度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扩大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启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启动实施高校自主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乡镇幼儿园建设。修订《幼儿园建园标准》。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学前教育管理。

12.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适应群众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发展和改进教育培训。加强社区教育。办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考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13.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和改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训。

14.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支持相关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制定《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修订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启动民族院校建设工程。编制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五年规划。深化内地民族班教学改革和招生改革。办好内地班、新疆高中班及、新疆中职班。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1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抓好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完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办法,将师德表现放在首位。健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做好首届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准备工作。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研究制定深化高师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意见。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研究建立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开展教师资格考试试点。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编制管理。研究制定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意见。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推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研究和指导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政策。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教育人才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16.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制定构建覆盖城乡学校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面部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学校招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质量监控、毕业生就业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启动运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继续推进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

17.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

18.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活补助标准,推动和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将普通高中纳入国家助学体系。推动各地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资助政策。大力推行高校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19.重视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巩固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切实抓好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入推进“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应征入伍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应征入伍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完善科研助理制度,深入推进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强对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20.统筹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及试点。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成立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研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及试点实施的方案,支持重点领域改革。完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布局。鼓励和引导各地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开展教育改革试点。探索和支持区域教育协作与联动发展。

21.改革义务教育体制。加强省级政府统筹责任,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推动县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健全中小学管理制度,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

22.改革职业教育体制。以政府统筹为主导,建立和完善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改革。深入推进委托培养、定向培养与订单式培养改革。支持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推进集团化办学和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完善发展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23.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完善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意见和分类管理办法。推进与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直属高校和省部共建地方高校。依法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指导直属高校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推进高校制定章程、依法治校。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扩大社会参与学校管理。

24.改革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支持和扩大各地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实验,鼓励高水平大学和示范性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多元化人才选拔模式。完善初中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深化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重点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确保考试安全和公平公正。

25.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制定和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对民办学校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试点。探索符合民办教育特点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民办学校的管理。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加强独立学院建设和管理。

26.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好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评估试点。办好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及中国与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东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规模。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接收美国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方案。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政策,提高公派出国留学效益。做好俄罗斯汉语年工作。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抓好汉语教师培训和教材建设,办好孔子学院。积极推进双边、多边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27.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先发展教育,研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探索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清理化解。扩大化解高校债务风险试点。探索化解普通高中债务。加强教育经费使用和资产的管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制定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方案。在高等学校积极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四、进一步转变职能,树立良好作风

28.坚持科学调研、科学决策、科学执政。建立教育部党组成员、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咨询、听证制度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干部培训,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完善重大教育决策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及纪律保障机制。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做好国家督学换届工作。

29.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主动接受和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的执法检查。完成《职业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配合做好《考试法》和《教育督导条例》的制定与审议。修订《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减少和规范教育行政审批。加强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建设。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教育纠纷解决机制。深入推动各地开展创建依法治教示范校活动。做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超级秘书网

30.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和学风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积极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区)”创建活动。严格规范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研究制定规范教育收费指导意见。坚决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等突出问题,继续配合做好治理中小学教辅散滥工作。广泛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完善加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