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6:18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1篇

关键词: 绍兴纺织行业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应对策略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之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从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与进口应足额征税相适应,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作法,各国普遍采用此项政策,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绍兴纺织行业的现状

纺织业是绍兴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绍兴已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形成了极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绍兴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从化纤原料、纺织机械到纺织加工、印染和后整理,再到服装服饰加工等,与纺织相关的行业都比较发达。

二、绍兴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一)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绍兴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2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绍兴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绍兴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

(二)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效果,绍兴的纺织行业正在形成向大企业集聚、向区域块状进一步集聚的格局,产业集群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目前绍兴地区已形成14个纺织集群,其中6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另有5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在30亿―50亿元之间,二者较以前集聚度有较大提高。

(三)贸易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市场成为绍兴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2000―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年均41.2%的速度递增,大大快于同期产值增长速度,纺织出口对纺织产值增长贡献率为26.4%。目前绍兴已有近1600家有自营出口的纺织企业,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10家;有近7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居主导地位,比重达88%,显示出绍兴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绍兴纺织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绍兴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这既有纺织业长期积累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受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影响、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管理手段缺乏等因素所形成的原因,这些问题日益制约着绍兴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纺织产品档次不高,结构不够优化。

绍兴的纺织工业经济虽已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常规丝生产的化纤产品目前仍有着一定的市场容量,因此大部分织造企业所生产的化纤面料基本以常规丝生产的普通面料为主,麻、毛、丝、绒等纺织品比重较小;同样,印染业也承接了织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普通涤纶和涤棉产品印染为主,麻、毛、丝、绒的印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集中在同一个档次、相同市场领域竞争,导致相互间压价竞争,最终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情况。

(二)纺织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设计等上游环节往往是高附加值环节。绍兴的纺织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运作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没有真正挖掘品牌产品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纺织产品的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更注重生产性投入,在后劲培育和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不够,绍兴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7%,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3%―5%的投入比重。绍兴的纺织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影响了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产能过剩现象日益显现。

一些纺织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同质化”生产、“同构性”发展普遍存在,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纺织产品需求更新加快,但各个环节的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加上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各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协作,致使绍兴现有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又由于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纺织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出口退税上调带来的影响及预测

2009年2月1日,我国将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4%上调至15%,根据相关研究,出口退税率上调l%,会引起绍兴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额指数增长约1.26%。加之由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单纯考虑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通过计算,可以预测绍兴纺织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应在3.57%左右。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世界银行、IMF等组织根据各国持续恶化的经济指标不断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为2.2%,世界银行的预测为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将持续,纺织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求也正在逐渐缩减。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绍兴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数量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棉花价格上扬。纺织服装行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进口价格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最后,劳动力成本增加。绍兴的纺织品在过去大多凭借使用外来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随着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过去不合理的用工模式逐步得到调整,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失去竞争优势。据统计,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之间。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必然会较理论上得出的数据有大幅度下降,这种利润率水平已经基本迫近行业的生存线,因此,国家应及时进一步上调出口退税率,帮助纺织企业度过危机。

五、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策略

企业不能把出口退税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尽管退税调整短期内会改变利润水平,但是中长期来看,利润水平更多地取决于纺织服装行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行业的自身特点。绍兴的纺织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纺织企业出谋划策。

(一)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作为纺织大市,绍兴的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在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绍兴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鲜有绍兴生产的名牌纺织产品的身影。再加上绍兴正在逐渐失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时代,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不缺产品,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为此,绍兴的纺织行业应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加大产品设计、营销运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区域品牌的创立,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将高科技注入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把自己产品的特色打出来,才能在市场上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三)积极拓宽市场,增加纺织品销路。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营销份额,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从出口市场结构看,目前绍兴的纺织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容易导致同一出口市场的过度竞争。现阶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纺织服装订单明显萎缩,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绍兴纺织企业可以把对口产品销往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以此来扩大销路。此外纺织企业要尽快开发能够适应国内需求的内销产品,从而减少企业因出口退税率调整而造成的影响。

(四)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产业集聚推进。

政府要帮助绍兴现有的纺织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战略经营,鼓励实施资本经营和人才经营,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成长型优势企业的培育,进一步营造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力争使其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政府还要加强块状经济集群推进,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大力鼓励技术、贸易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升块状区域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芝萍.出口退税调整对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7,(03).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2篇

2007年10月21日,国内首创的首个纺织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以下称柯桥指数)正式。在柯桥指数三周年之际,10月25日,商务部指数工作会议在柯桥举行。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周如生主任介绍了柯桥指数运行三年情况及市场走势分析,义乌小商品市场、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叠石桥家纺市场、中关村电子市场等其他指数编制单位也交流了各自指数运行情况。

“中国纺织品道琼斯指数,世界纺织品市场的风向标。全球纺织品交易的晴雨表”,这是柯桥指数的目标和定位。柯桥指数的“横空出世”,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柯桥指数立足于纺织行业发展前沿,关注纺织创新资讯,汇聚纺织贸易动态,阐述纺织发展前景,科学预测行业前景,警示产业风险,成为深层次解读纺织贸易发展的一份重要资讯参考。

绍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孙云耀表示,柯桥纺织指数的采集工作是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纺织市场繁荣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经营的重要指南和社会消费的重要参考,今后要在轻纺市场提升发展和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科学编制,为行业发展服务

“目前,可以毫不讳言地说,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是与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并驾齐驱的,与柯桥纺博会一样,是绍兴一张沉甸甸、叫得响亮的‘金名片’”。绍兴县委常委诸剑明自信地说。

柯桥指数在商务部、中国轻纺城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的高效运作,其意义日益彰显。厦门大学国民经济与核算研究所所长杨灿认为。柯桥指数有利于加快综合性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的建设,构筑功能更为完善的营销体系和贸易网络,从而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转变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方式,避免无序竞争,减少贸易摩擦,增强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纺织品市场对国际价格形成的影响力。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周如生介绍,柯桥指数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指标。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指数的诞生,既是轻纺城市场发展的结果,也是商务部、浙江省政府、绍兴县政府推动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和提升的结果。柯桥指数涵盖了纺织品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外贸指数等方面,是一个科学完善的指数体系。在数据来源方面,集中采集轻纺城市场上千种代表商品的成交价格、成交量、成交金额等数据,采样范围依托中国轻纺城及绍兴当地多个面料批发市场、原料批发市场、大量纺织企业和贸易公司,样本库容纳了原纤、坯布、面料、家纺、服装辅料等5个大类、35个中类、288个小类,代表品种2000多个,而且单列出了“时尚面料”,突出了轻纺城市场时尚潮流的特征。

为更好地适应轻纺城市场发展变化,柯桥指数有序开展指数扩容升级,使指数反映的市场信息更全面,热点跟踪更到位。如联合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专家课题组,对绍兴县规模以上企业进行调研考察,开展研发100纺织企业指数、面料创新指数等系列课题,使柯桥纺织指数更为全面、细致。柯桥指数至今,已价格指数144期,总景气指数35期,外贸景气指数和外贸价格指数35期。

不断成长的柯桥指数,逐渐成为反映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一面“镜子”,引领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特别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是成为经济领域内权威机构解读轻纺产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通过多次市场调查,撰写分析报告反映企业需求,配合外国专家把脉轻纺城市场纺织产业发展情况。这些分析报告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政策研究室等经济领域内权威机构的关注。如今,更多的权威机构通过指数走势变化来解读轻纺产业的发展方向,了解绍兴地区纺织企业转型升级进程。

柯桥指数,成为绍兴纺织企业家决策的“导航仪”。越隆控股副总经理王荣根要求公司管理、采购、销售等部门了解每一期的内容。王荣根说,“越隆这样上规模的生产型企业,对于行业发展的关注要大于对企业产品市场的关注,因此柯桥纺织景气指数的推出,使我们企业找到掌握行业宏观发展态势的工具,节约了时间,减轻了信息收集与整理成本,成为企业不用支付工资的生产经营‘参谋’”。

提高应用价值,增强“话语权”

三年前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品牌的开始。三年来,指数编制部门经过辛勤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已经取得良好的经验和成果,其正确性以及与市场的关联度得到证实。

柯桥指数立足轻纺城市场优势,并借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力量推动指数快速发展。根据自身特点,柯桥指数编制办与国家纺织信息中心合作,参与纺织品分类标准的市场调研活动,提升了纺织指数在业内的知名度。树立了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性。柯桥指数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工商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他们还与台湾逢甲大学开展统计成果交流,通过与不同统计体系之间的相互交流,考量了指数在更广阔范围的适用性。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教授对“指数品牌价值”给出一个定义,是一种超越指数以外的价值,与品牌的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忠诚度等使用者对品牌的印象紧密相关,能给编制指数者和使用者带来效用的价值。因此,良好的指数品牌价值是编制者的无形资产。虽然柯桥纺织指数诞生才短短的三年,但柯桥纺织指数今后的功能和品牌价值潜力无限,目前已扬名海内外,并被众多的使用者所接受,已逐渐成为世界纺织品市场的风向标和世界纺织品交易的晴雨表。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军认为,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冠以“中国”的帽子,对于周际大环境来讲,就代表了中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国际上认可,则该品牌又成功了一半。因此,面对纺织品品种繁多,且变化复杂的情况,特别需要科学细致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指数“好用”“管用”,得到更进一步推广应用。

柯桥指数,开创之初,起点很高,目标宏远。这一点不仅当时就获得了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首肯,即使在i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中国商业统计学会会长翟志宏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柯桥纺织品指数的作用和影响发表真知灼见,他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柯桥指数的服务功能和直观性,深度开发柯桥指数所包含的各类经济信息,不断提高应用价值。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3篇

行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机遇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湖州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政策。通过对这些政策的研读,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心目标就是“加快培育新型纺织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

(一)行业概况及优势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湖州的棉、化纤纺织印染、丝绢纺织、纺织服装、羊绒衫、家纺产品、针编织品等发展较快,特色纺织产业比重逐年提高,特色纺织占纺织行业的比重从2008年的14.24%,上升到2010年的21.78%,两年提高了7.54个百分点。涌现出了美欣达、大港、珍贝、米皇、金三发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市明星企业。二是产业集聚优势明显。湖州市纺织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童装、羊绒羊毛制品、服装衬布辅料、真丝、化纤织物、商标织带、家纺等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部分块状经济正在向现代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专业市场、技术服务平台相互促进,形成了较强的集聚优势和较完整的产业链,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区域知名度。三是产业新特色。逐渐形成湖州市纺织行业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服装和真丝针织品牌快速崛起,家纺产品快速发展,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我省纺织业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我省特色纺织产业的形成,并成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湖州市纺织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的集聚优势,但大部分块状经济只是空间上的简单集中,缺乏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的专业化分工及合作,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关联。缺乏可引领市场发展方向的高附加值产业板块。赢利空间狭小,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偏低。2.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湖州市纺织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收益不高,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由于投入不足,难以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也难以产生好的效益,造成新的投入不足,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竞争状态,制约了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专业性的检测等社会中介机构发育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湖州市的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已成立多年,为全市纺织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纺织行业检测机构专业性协会发展不够,特色纺织行业各门类缺乏行业信息、专业技术和权威专家,难以发挥检测机构对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等专业性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我市纺织行业总量较大,但服务纺织行业发展的中介机构发育不够,缺乏能够服务企业的技术、设计、研发等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严重制约了纺织行业的转型提升。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

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中高档产品的市场需求上升,纺织行业将面临中高档纺织产品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要紧紧抓住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档产品、高端品牌、高附加值的特色纺织品,加快推进我省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速度型发展向效益型提升的转型。加快特色纺织产业发展,是实现我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省实现纺织产业振兴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差别化功能性化纤不断为新领域所应用,增长速度很快,产出效益较高,发展空间很大;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中高档家纺产品正在走入普通人家,家纺产品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从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和我省实际出发,真丝产品、羊绒产品、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高端家纺产品等应作为我们检测机构近、中期重点开展的项目。

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特色纺织产品的多向性、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特色纺织服装检测要抓住重点产品、突出重点环节,特别在技术开发、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等方面要有重点突破,围绕“依靠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一整体目标,缩小我市纺织检测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同类实验室的差距,也将是我市检测机构平台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重建真丝产业新优势

湖州市具有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发展真丝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通过“突破真丝新工艺、开发真丝新面料、拓展真丝新领域、提升设计新水平”等途径,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营销能力,推动龙头企业高档丝绸品牌的产业化规模,重建真丝产业新优势。

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的方向:以发展真丝绸、绢纺绸、真丝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绸、高技术复合型纤维在真丝绸领域的应用为重点,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及真丝绸面料的功能,增强产品的抗皱、耐缩和色牢度等性能,扩大丝绸在家纺新产品开发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加快工艺改造,推广无污染、零排放技术,积极推广无水印染新技术和高效、节能染整技术、开发低能耗短流程技术配套的活性染料助剂、禁用染料替代、高效酶制剂及其应用技术、推动数码喷墨印花等纺织先进技术的应用与研发。

发展重点:一是提升丝绸产品印染及后整理加工技术。加强丝绸功能性后整理技术的引进和研究,提高丝绸产品的色牢度和抗皱免烫性,改善真丝制品易皱、易变形、易纰裂等缺陷,改善丝绸产品的服用性能,延伸真丝产业链。二是提高真丝针织物整理技术。通过研发各种高档的整理加工技术,使其在保持舒适、富有弹性等优点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尺寸稳定性,满足高档时装面料的需求,使真丝产品出现质的飞跃。三是应用自动缫丝机、精梳配套设备,高速并线、倍捻机,全自动络筒机,大提花数码剑杆织机等新设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各种高档丝绸后整理工艺,努力开发真丝功能性面料,提升丝绸产品档次。四是开发真丝针织经编、真丝无缝内衣以及真丝全电脑横机编织等技术,大力发展真丝针织面料;加大天丝、竹纤维、大豆纤维等新型化纤与真丝的混纺、交织的研发力度,发展高舒适性、功能性等真丝多纤维复合针织产品。五是开发应用柞蚕丝、樟蚕丝、栗蚕丝、蓖麻蚕丝(丝绸、绢纺),黄麻、剑麻、汉麻、木棉(毛纺、棉纺)等高性价比的稀有动、植物纤维。六是提高真丝服装的设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广服装企业CIMS系统开发应用技术,引进高速特种设备,提升CAD软件应用水平;推广服装行业ERP管理系统,提高服装生产销售信息管理水平。

(二)做强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

化学纤维特别是差别化、功能性化纤是我市特色纺织品中发展最快的产品,产业用纺织品则是整个纺织行业中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市特色纺织产业新的增长点。主要途径是“以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突出差别化、功能化的技术改造与提升,增强产业竞争力”,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制造和供应基地。

化纤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的方向:优化化纤产品结构,使其向多元化、差别化、功能化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提升;新型纤维向家用和产业用方向延伸。以高科技环保型、保健型、多功能产品为特色,开发各类阻燃、抗静电、导湿、透气、抗菌及绿色可降解纤维原料。产业用纺织品结构调整提升的方向:重点发展汽车用、建筑用、医疗卫生用等新型用途的产品,研究开发高档服装专用的特种粘合衬,开发高附加值过滤用熔喷无纺布产品,并向干湿巾、面膜、护肤用品等无纺布产品后加工方向扩张,培育若干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知名无纺布生产企业。

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发展重点:一是加大高性能、强功能、高端化的新型化纤材料开发利用,注重碳纤维、芳纶1414、芳纶1313、聚苯硫醚、聚酰亚胺等特种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生产及其在航天、航空、机械、交通、文体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二是采用纳米改性和复合纺丝,开发生产新一代涤纶超细纤维及下游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三是开发适于制作防火服的天然矿物纤维玄武岩纤维及制品,现有化纤产品实现差别化、功能化,大幅提高附加值。四是开发生产具有导电、阻燃、高湿模量、抗菌除臭、抗紫外、高强高模等多种功能,采用母粒共纺技术的特种纤维产业。五是加大设备改造提升力度。通过加弹设备的改造,使之适应不同品种、不同纤度、不同截面纤维的复合混纤加工,突破关键技术环节,适应不同面料、不同功能组合的加工技术要求。六是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不同纤度、不同色系的化纤品种,应用复合纺丝技术,开发超细纤维,以满足多品种纺织原料的需求。

(三)突出检测工作有效性、科学性,提高服务意识

检测工作有效性,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要控制住产品质量,第二是要真正实现以质论价,第三是要为宏观调控服好务。要通过对质量检测数据的结果分析,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质量信息参考和建议。

同时,要在检测工作中以服务企业为己任,推进“细化服务”。一是紧密地与市场结合,围绕市场的需求开展工作。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桑蚕干茧公证检测工作实践的心得。二是要与生产加工相结合。通过开展检测数据与生产加工的工艺性研究和数据分析,推动检测结果直接、方便地为企业生产加工组织和工艺安排提供指导和参考。

(四)稳步提升检测工作对纺织服装质量的控制力

一是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检测技术保障,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实验室检测环境和统一人员目光,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建立、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二是坚持不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我们整个检测队伍向科学、公正、高效、优势根本要求发展,全面提升检测人员素质和水平;三是要扎实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有计划性、目标性,实现检测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四是要开拓创新,形成自身的工作特点、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用新的方法解决检测工作的问题;五是要善于总结,通过实践工作制定一些办法,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

保障措施

(一)突出政策重点,推动特色纺织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制定特色纺织产业的扶持政策,实行有保有压,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限制一般性重复建设的纺织项目,集中资源支持特色纺织产业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财政、土地、资金等要素向特色纺织产业集聚。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鼓励特色纺织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特色纺织产业项目的投入,以项目建设推动特色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全市纺织产业的转型。二是鼓励特色纺织产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新产品开发引导市场消费。三是鼓励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省级和部级品牌。鼓励品牌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带动效应,以品牌创新推动产品创新。加快特色纺织产业的区域品牌建设,以区域品牌推动企业品牌提升,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从而形成浓厚的区域产业文化。四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实施特色纺织产业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提升特色纺织产业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成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走出去发展,提高湖州特色纺织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特色纺织产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鼓励龙头企业开发和推广关键性、前沿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做强主导产品,开发新产品。对在真丝后整理技术方面进行投入或重大突破,或在真丝产品、羊绒制品、化学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家纺面料等新型纺织品研发或在应用领域有重大突破、产生重大影响并取得行业内广泛认可的给予重点奖励。加大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积极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推进纺织产业整体科技含量的提升。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对获得省级或市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对获得部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给予重点奖励。鼓励特色纺织行业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研究院所,对区域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区域内相关企业提供服务的,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三)转变发展理念,营造特色纺织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4篇

中纺联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延恺,中纺联副会长、中纺联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中纺联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纺联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广州市原副市长郭向阳,广州市原政协主席陈开枝,广州市海珠经编纺织商会会长沈满朝、广东绕美经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胜坚等嘉宾出席会议,近1500名代表参会。

发挥商会优势

张延恺指出,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产业调整期与升级的攻坚时刻,纺织专业市场建设将为行业调整与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广州市海珠经编纺织商会的成立将在广州中大纺织商圈扮演关键角色,助推产业形成市场与上游产业快速、高效的全产业链条的联动,为我国纺织强国梦的实现注入新力量。

新成立的广州市海珠经编纺织商会已经正式获批成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副会长单位,这将进一步促进经编原料、经编机械、经编织造、经编染整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助推经编产业形成专业市场与上游产业快速、高效的全产业链的联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工业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构建。

杨世滨说:“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更加开放的市场发生化学作用,在政府放权、企业主体经营的自由竞争的新工业体系下,民间组织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沈满朝表示,广州市海珠经编纺织商会将围绕构建行业快速响应的全产业链体系,促使行业形成产业链联动的高度集约型的产业资源配置,成为我国经编工业在中大纺织商圈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发挥自身及商户的专业优势,团结海珠区纺织企业和人士,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商务合作平台,促进企业间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作发展、做大做强,有序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共建和谐、稳定新市场。

同时,搭建政府与企业、协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进一步维护和保障商户权益和利益,助大量优秀的中小纺织企业成立,推进中大经编市场科学、健康发展,以促进我国经编产品的流通和贸易为主线,致力为海珠区纺织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致力为实现我国经编强国梦贡献力量。

经编市场新路径

由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主办,联合全国纺织重点院校、各产业集群地人民政府、全国经编行业重点企业承办的“走基层 看纺织”中国经编万里行是围绕构建行业快速响应的全产业链体系,以专业市场调整与升级为纽带,走进经编专业市场――广州中大。据了解,广州中大是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纺织面料专业市场集聚地和交易地之一,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内外贸易、金融、港口、物流、信息、人才等配套资源优势的著名的“千亿商圈”。

中国经编万里行活动以“走基层 看纺织”为主题,走进并多视角采访了国际轻纺城商圈的刘邦布业,瑞康大厦商圈的万花汇集团公司,九洲轻纺广场商圈广州百顺纺织等9家企业商户。

通过此次媒体采访团走访,调研市场动态和经济环境下的产业之变,调研上游织造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和存在问题,调研商户经营经验和困难以及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期,通过调研探索以市场为导向倒推产业升级可行路径,形成指导行业发展的纲领性发展规划,进一步形成产业合力,共谋发展。

产业链联动效应凸显

经编专业市场是我国经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编产业价值实现的重要平台。2013年1~9月,我国经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为1109亿元,同比增长14.35%,高于纺织行业整体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占针织全行业比例同比增长8.06%。在“走基层 看纺织”中国经编万里行活动联动行业上下游产业效应突显。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5篇

纺机行业面临整体考验

2011年频繁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使纺织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纺织企业资金缺乏也间接反映到纺机产品的订单销售上。事实上,从去年4月开始,纺机企业接单明显减少,个别用户推迟提货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去年7月份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尽管大多数纺机企业手里还握着不少上半年结转下来的产品订单,但是订单完成后能不能交付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为了避免不提货现象的频繁发生,纺机企业接单谨慎,尽可能去选择一些“优质订单”。

资金缺乏是当前纺织企业十分普遍的现象,而2011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使得原本资金就不充裕的中小纺织企业雪上加霜。纺织企业贷来的钱一般都先拿去买棉花,那些已经下了订单的纺机设备只能往后推延,等有了资金再去提货。虽然纺织企业对自动化、高速化、智能化的设备存在客观需求,但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纺织企业手里缺乏资金,因此原本计划的投资项目也不得不暂时搁浅。

东海证券分析师表示,纺织机械作为纺织业配套产业,与纺织行业本身的发展可以说息息相关。自去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人民币升值及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纺织产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纺机产业同样受累,增速大幅回落。从目前看,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纺织产业的发展,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西方发达国际经济陷入进一步衰退的形势下,国内纺织业经营状况出现根本性好转尚需时日。尽管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与信誉都不错,但毕竟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在行业经营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影响。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可能会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但货币政策不会出现转型。因此业内人士认为,纺机企业应做好心理准备,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今年上半年。

洗牌或将不可避免

“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秘书长刘家强表示,从目前纺机行业遇到的瓶颈来看,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

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有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危机背后仍存亮点

在理智面对纺机市场存在问题与洗牌现状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拥有优势,目前的困难形势应该也是暂时的。一旦调整结束,中国纺织业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目前仍然保有诸多发展潜力的亮点。

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

在《“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将从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方向重点突破。对智能制造装备而言,今后要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设备。纺织机械行业被列入“智能制造装备”和“数控一代机械产品”两个规划,充分说明了纺织机械行业的重要性。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6篇

一、纺织经济运行稳定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从调研企业情况看,纺织行业整体经济运行平稳,特别是棉纺、毛纺、化纤、服装等行业中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应密切注意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原材料上涨压力等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将使我国纺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面临较大的影响。

(一)棉纺织类企业

今年棉纺类企业主要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由于受到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实施,部分地区政府对印染企业排水量加以限制,造成印染企业减产,致使上游棉纺织市场需求受到影响;二是针织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也使棉织类企业效益略有回调,尤其是色织类企业受到影响较大。以上海某企业为例,2007年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流行品种的变动,牛仔布行情波动较大,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该企业今年1—5月同比减产12—15%,预计全年企业净利润率同比去年的5%有所下降,河南某棉纺企业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预计今年利润率比去年的1.3%进一步降低。

虽然,今年棉纺织类企业整体效益略有回调,但对行业龙头企业,如华茂集团、鲁泰集团等企业仍是例外。这些企业由于坚持科技进步、塑造品牌、产品质量第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保持较好的经营业绩。安徽华茂集团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12.68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利润率达到9.4%,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2.6倍。预计今年企业的经济效益将比去年还有进一步提高。

(二)化纤类企业

今年,由于化纤市场需求状况好转,以及原油价格的稳定,化纤类企业总体生产状况普遍有所改善。以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的主营产品包括聚酯、短纤、瓶片三类。由于化纤行业产能过剩,自2004年以来短纤处于下滑阶段。于是新项目开工在近两年减少,但市场需求却一直维持在8%的增速,直到今年供需矛盾才有所缓解,短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相应好转。近几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瓶级切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仍是三房巷集团企业的盈利品种。受此影响,三房巷集团经营状况有很大改善,今年该集团1—5月份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自营出口3.1亿美元。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自营出口超过7亿美元。

(三)服装类企业

虽然服装类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议价能力的存在,企业经济效益基本上能够维持在原有水平。其中,以加工贸易为主营业务的杭州爱梦妮亚服饰有限公司仍能够维持5—10%的净利润率。以内销为主的服装类企业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服装类市场销售价格普遍有所上涨,企业整体盈利状况较好。另外,从服装交易市场来看,丝绸、服装等交易价格有所上升;特别是国际品牌服装的价格明显高于国内服装品牌价格。

(四)纺机类企业

近年来,我国纺机行业经过快速发展,企业已有相当的进步,但产品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在市场竞争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国内企业间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价格战。虽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但纺机产品价格却有所下降;第二,国内企业为争夺客户资源,允许下游企业赊账;第三,国内纺织企业对国产纺机产品具有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预计纺机行业2007年上半年企业毛利率水平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上海某机电集团的毛利率也比去年的10%有所下降。

二、企业重视创新能力,研发投入有所增加

企业普遍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进工艺和研发新产品。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也确实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和利润。

以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生产的精梳纱约占纱线总产量70%,其中紧密纺占20%。纱线无结头率和无梭布比重均达到100%。企业每年可开发500个品种的新产品,新产品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40%,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45%。依靠先进技术、创新能力,该企业产品以品种新、质量好、档次高享誉国内外市场。

很多中小企业也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创新。杭州吉成化纤有限公司规模并不大,但企业坚持认为,重复投资一般化产品进入低价竞争,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求发展根本上需要在产品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开发出差别化纤维,以赢得市场。在项目验证上,投入一定资金调研市场。

尽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仍是现阶段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客观上,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和一些在行业内寻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已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但从行业整体来看,由于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利润偏低,缺乏研发投入所必需的资金还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企业重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企业对于技术装备问题都比较重视,每年都投入一定量资金购买新设备和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保证产品品种和质量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通过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提高运行效率,节约成本,提升利润。

在装备国产化方面,安徽华茂现有设备中80%为国产设备。华茂认为,国产设备在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些技术差距不大的设备,如纺纱设备,企业倾向于使用国产。但很多国产设备在技术方面尚有欠缺,比如织布设备尚不能用国产替代进口。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所属的上海一纺机和中纺机也认为,纺机企业的竞争以技术为核心。随着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对中高端纺机的需求将增加,“高速、节能、减负、环保”将成为纺机行业的发展方向。但主要的问题在于部分国内纺机企业利润较低,研发投入不具备应有的资金,新产品开发比较缓慢。

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通过了解企业的市场情况,可以明显感受到,市场竞争正在日趋激烈。而竞争不仅来自同行业国内企业之间,也来自不同行业之间,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杭州星盛纺织提出,由于针织品在市场中的比例不断扩大,梭织市场正在相对萎缩,纺织企业的利润受到影响。上海申南纺织表示,今年牛仔布的出口行情不好,影响了企业利润。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对于牛仔布出口减少所做的解释是,过去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无法生产档次高、质量好的牛仔布,因此大量订单停留在中国。而随着这些国家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面料品种、质量与中国产品的差距逐步缩小,加之这些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很多订单开始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流失。 另外,我们调研的企业均为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反应,行业内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和行业的发展。这种不公平竞争主要来自经营不规范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不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律制度,不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因此经营成本很低,导致大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些小企业为了达到以低价占领市场的目的,主要生产低档产品,产品质量也不高。这不仅挤占了市场份额,也严重破坏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形象。

五、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培育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缺失是我国纺织工业现阶段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贴牌加工的利润低廉是行业内普遍认同的问题。调研组在走访中也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但调研组此次对于贴牌加工的另一点认识是,抛开加工费低廉的因素,贴牌加工实际上也能够在扶助我国自主品牌成长、壮大方面发挥作用。调研组走访的华西村服装公司和阳光集团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一点。这两家企业都为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贴牌加工生产,产品全部出口,加工利润很低。华西村服装公司在从事贴牌的同时,已经创建“华西村”和“Ren Bao”等自主品牌。该品牌由最初的团购销售市场向零售市场过渡,并选择城市开设专卖店。该公司认为,从事贴牌加工能够让企业在服装版型设计和时尚潮流方面借鉴到很多东西,有助于为发展自主品牌提供经验。同时,贴牌加工风险较小。在创建自主品牌的初期,保留贴牌加工可以为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供稳定的经济条件。江苏阳光集团现有庞贝、威尼帝等自主服装品牌,同时也为国际知名品牌Hugo Boss贴牌加工。该集团认为,国际品牌在品质方面的苛刻要求能够督促企业发现自身不足,不断进步。贴牌加工其实也是促进企业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

另外,虽然品牌的作用主要是在终端消费市场中锁定消费者的情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上游产品也开始重视品牌,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比如安徽华茂的纱线品牌“乘风”,阳光集团的呢绒品牌“阳光”在市场上都享有盛誉。其品牌产品价格均高于同类产品,销量依然很好,为企业带来声誉和利润。

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及原材料上涨等因素,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人民币升值减少出口利润,增加风险;出口退税率下调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贸易摩擦肯定影响企业的出口;中欧协议即将到期,一些主要出口欧盟的企业已经有意向在2008年年初扩大对欧出口规模。如果过多企业有这方面的计划,必将再次由出口井喷引发剧烈贸易摩擦,破坏来之不易的中欧纺织品自由贸易;国家近期频繁调整外贸政策,且政策逐步趋紧,使得出口环境缺少稳定性,给企业增加很多压力。

六、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日趋稀缺

通过对杭州萧山区、江苏省江阴市、上海市三地区调研,可以发现制约这些地区纺织工业进一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土地成本上涨以及土地审批困难。

目前,这三个地区土地成本均呈直线上涨趋势。在上海,由于土地成本上涨以及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大多数纺织企业均搬迁至邻边省市,市区内纺织生产企业非常少见。

同时,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等问题同样困扰着整个纺织行业。其中,劳动力密集型的服装、纺织企业所受负面影响巨大,而化纤、纺机由于属于资本密集型项目,劳动力短缺的负面影响相对较轻。从走访的数十家纺织服装企业看,无论是江阴的阳光、安徽的华茂、萧山的民营企业,为了吸引员工,目前工人待遇普遍有所提高。工资方面,近年来一直以每年7—8%的水平上涨。根据部分服装加工企业反映,因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下降,企业接单较为慎重。

七、纺织集群优势显著,将延缓纺织服装行业的梯度转移

此次,我们重点调研杭州萧山和江苏省江阴市两个纺织产业集群地。萧山是我国著名的纺织产业集群地,纺织工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达40%以上。预计2007年该地区能够实现GDP3000亿元,化纤、纺织、服装产值约1600亿元,占总产值的43%。纺织企业在该地区具有非常显著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的形成主要来自于该地区政府官员高效的服务意识、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家间的信息共享以及周边专业市场(如中国轻纺城等)提供的及时信息。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7篇

日前,在经历了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以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导致利润下滑的中国纺织产业,终于迎来了春天。在纺织工业振兴规划被审议通过的当天,沪深两市纺织板块由于受国家纺织新政的刺激迅速升温,市场对于政策面的利好消息抱以满堂红表现。这将给寒冬中的中国纺织行业带来一丝暖意。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将极大地提振了行业的信心,缓解了行业出口下滑、利润锐减的困难,有利于改善纺织工业的发展环境。规划明确了三年调整振兴的目标和重要任务,对于促进纺织行业加快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个信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规划的出台表明了国家救市的决心。

纺织业的困境

“我们相对稳定,但利润比往年减少了许多。”2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中国纺织行业的领军人物赵林中经历了比较艰难的一年,用他的话来说,“总算没死”。

赵林中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纺织业的市场需求这一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外部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外需不足导致纺织业出口受阻、效益下滑,破解市场瓶颈已成为纺织业必须要过的第一关。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全县有3064家纺织企业,2002年,纺织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75%,是中国十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整个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绍兴县经济贸易局副局长赵金良向《小康》记者介绍,2007年全县纺织业利润为83亿元人民币,2008年降至73.8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1%,但95%的纺织企业还是正常运转。情况比他们预计的要好,赵金良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县里的纺织企业度过难关,他们已经开始为企业减负。在技术改造税上,他们允许企业先交30%的税金,其余70%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再进行缓交。除此之外,县里还特意下拨了7000万元的特许资金,用来扶持和帮助一些难以度过难关的企业。

一份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纺织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不足导致纺织业出口受阻、效益下滑,去年全年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同比回落6.2个百分点,出货值增长4.7%,回落9.5个百分点。去年前11个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026亿元,增幅由2007年同期增长36.9%转为下降0.7%;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21.3亿元,同比增长97.7%,亏损面达到20.4%。全年累计出口1851.7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幅较2007年下降10.7个百分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名负责人告诉《小康》记者,2008年,由于美国的进口总额同比下降,中国进口额比重却同比提高了。在世界纺织业普遍处于困境的情况下,我国仍有规模以上的30%的纺织企业平均利润增长保持在30%以上。但2009年中国纺织品整体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告诉《小康》记者,2008年下半年开始,对中国纺织企业来说,政策利好已频繁出台,国家高度重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的困难。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及相关政策对纺织行业也将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税收负担逐步减轻,出口退税率上调改善盈利,增值税改革效应逐步显现,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品牌工程势在必行。

2月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振兴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两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中提出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等五项振兴措施。并将国内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上调一个百分点至15%。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雪平向《小康》记者表示,随着规划的出台,市场已经趋于平稳,与去年波动相比已经明显好转。但整个行业的专项资金只利于长期发展,在短期内效果不会很明显。此次6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按市场份额划拨给纺织行业20亿元,简直就是杯水车薪。钱雪平认为,专项资金是能对行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以及产业升级方面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而且还能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可这对于拥有20万家企业、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效果不明显,而且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政策的短期效果不明显。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也指出,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即使仅提高百分之一,也可为中国纺织企业增加数十亿的利润。

事实上,为进一步缓解纺织业的困境。自2008年8月1日起,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经二次提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到13%再至14%,此次又提升为15%。绍兴县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雪平表示,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将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吸纳就业,从而促进纺织工业振兴。但他认为,从市场的角度看,纺织行业的真正回暖还需等到2009年下半年。

赵林中认为,纺织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市场需求不足,短期内1%的优惠力度不足,出口退税还需提高,调整振兴规划还有提升空间。但此次行业规划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纺织工业重新营造了优势氛围,有力提振了纺织工业发展的信心。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以目前的情况看,即便是“零关税”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需求大幅缩水,而增加利润的前提是要有订单。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认为,如果外商知道出口退税率调整,把价格下压一个点的话,我们纺企的利润就等于是给外商创造了。因为当前正是纺企议价能力低的时候,政府补贴的40%~50%可能都会被外商拿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坦言,振兴计划体现普惠性、针对性和自下而上的特点。振兴规划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纺织企业实现软着陆,让部分仍有竞争力的企业度过暂时的困难。但振兴规划无法创造需求,且部分支持政策的效果显现有滞后性,因此,其影响将是长期性的。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8篇

这次调研,棉纺协会组织人员分别走访了山东、江苏和河南省等棉纺织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三个调研组分别对山东的临清、邹平。江苏的江阴、南通、湖塘,河南的南阳、新野、许昌等九个主要的棉纺织产业集中地进行了调研,实地走访了大、中、小各种规模的纺织企业共计约30家,并对理事以上有关企业进行了书面调研。另外,在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到会企业家共计约100余位。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和同企业家的座谈,进一步掌握了纺织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将相关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调研地区概况

通过下表可见,河南两个地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投资的拉动,如:南阳地区2007年与2006年的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93.9%、105.4%,而许昌2006年的投资也同比增长了37.6%,其二是生产的中低支纱比较适应国内市场,销售收入增长,其三是一些制造成本比山东和江苏低,竞争力有一定的优势。山东夏津基本上以2万锭左右的小企业为主,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就停产观望,以减少损失,导致所有指标都成下滑趋势;山东临清上半年销售形势很好,将所有库存全部销售。而江苏江阴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保资金周转,低价销售往年库存;另一方面该地区利润下降幅度较大,但企业通过努力基本上都能保持正常生产;湖塘地区统计的是规模以上企业,运营情况只能以稳定为主,但纺织所占的比例已下降。

通过本次对各地区的实际调研,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基本上是满负荷生产,几乎没有关车、停台等现象,亦无倒闭关门现象,产品的销售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或增加,但是利润却大幅下滑。据了解,小企业,或被称之草根经济的家庭作坊鉴于市场需求下降,有关门停产现象。据了解,其中的1/3仍在正常开台,1/3的虽已经关车仍在等待经济回暖,还有1/3的企业已经将设备卖掉。进入9月份后,企业形势严峻,产品价格下滑严重,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调研地区的主要特点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在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国外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融资困难等各种不利因素集中体现的困难时期,这些棉纺织产业集中地区的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都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开拓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确保企业渡过难关,并寻找机会再发展。

山东省

主要调研了邹平、临清、夏津等地区,这些均是棉纺织行业重要的生产基地,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地之一,也是协会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实验基地。三地区纱产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棉纱生产为主,目前也都已初步形成了以棉花加工、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发展,优势得到互补。其棉制品以中档产品为主。

产品经营特点

以纺纱为基础,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临清市以三和集团为代表,从最初的纺纱产业发展到目前从纱线到坯布、色织布、蜡染布、印花浴巾为主的完整产业链,其年产蜡染布产量占到全球蜡染布市场的四分之一;邹平县以魏桥创业集团和宏城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均是从纺纱起步,目前都已发展成为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纺织骨干企业,带动了当地相关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大技改力度,增强纺织企业市场竞争力。临清市今年1~10月份,共投入技改资金近8亿元,新上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努力提高产品档次,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由中低档产品为主向高、中、低档产品并重的转变,以增强纺织企业竞争力。邹平县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品档次不断提高,结构也更加合理,全县无结纱比重达90%以上、无梭布比重也达到了45%,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魏桥创业集团抓住机遇,淘汰90年代前后生产的设备,2006年新建的纺纱厂已达到万锭30人,有力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发挥产业链的优势,稳定生产,加强与客户沟通,留住订单。

在走访的企业中,运营情况较好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产业链优势。临清三和集团、邹平魏桥集团、宏城集团、豪盛纺织都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其产业链优势消化了部分不利因素,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生产稳定、销售正常。

此外,企业还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进一步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调,企业宁可暂时赔钱、让利,也要占住市场、留住客户,这样一方面使企业的销售处于正常状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生产人员的稳定。他们说人才和订单是企业的本钱,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继而走出目前的困境。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成本

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企业应对目前不利环境的一大措施。山东省魏桥创业集团纺织公司,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实现节能降耗降成本,以近乎苛刻的要求全方位地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充分利用棉花的可纺资源,以及产业链优势,做到了平均36支的吨纱耗棉量为1035公斤,并且仅今年前三季度,其集团万元产值能耗下降近10%;邹平东升纺织有限公司是民营的小企业,产品全部内销,由于在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方面实力不足,面对国内市场压力增大的情况,他们主要是通过从操作、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提高。走成本优化的道路,以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渡过难关。

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开拓新市场

在目前出口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利用其规模较小、灵活、多变的特点。避开与大型优势企业相同的产品竞争市场,积极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拓新的纺织市场,努力使自己走出困境。据企业反映,差异化产品虽然有一定的研发投入,但是其市场竞争环境较为宽松,利润也比常规产品高出30%一40%左右,对企业在目前形势下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江苏省

主要调研了江阴、湖塘、南通海安等地区,这些地区是纺织行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如江阴纺织行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25,12%,而湖塘地区280亿的销售收入中,纺织企业占到了60%~70%,目前,江阴地区生产色纺纱的企业居多,湖塘地区40%的纺织企业生产色织布。

产品经营特点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所访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严

把质量关,注重企业信誉,再难也不能失去客户的信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纯棉高支产品销量影响很大,或无利润或亏损,这些地区发挥自己的特色进行差异化生产。而江阴地区生产的化纤色纺纱、南通地区生产的化纤混纺产品销路较好。如江阴天华纱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纯棉、混纺色纺纱由于产品质量稳定而受到市场好评。此外为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部分企业表示要增加品种开发和小批量生产。

针对产品的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步伐,企业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技术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从走访的企业来看,江苏省近年来围绕产业升级,加快了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步伐,使企业技术结构有了明显提高,90%设备为90年代以后生产的FA系列装备。国内先进设备平均水平在57%,2000年以后生产的装备比重为50%以上。新型高效精梳机比重80%、自动络筒机比重75%、无梭织机比重8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江阴三房巷股份公司新投资2.6亿,安装了5万锭立达先进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万锭用工为30人;江阴天华纱业有限公司今年投资的10万锭生产线,由于有适销的色纺产品使公司销售收入净增3个亿,保证了企业的利润率。

创新路上,各显神通

江苏地区接受调查的20家企业在创新领域各有特色。有的致力于产品创新,如南通双弘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体制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职工的聪明才智,哪怕是一线工人一个最小的发明创造,哪怕仅仅是改良一个品种也会受到公司的重视和奖励,正是这种鼓励创新的精神,为企业注入了活力,推动企业产品不断发展。有的致力于技术创新,如江阴美纶纱业有限公司对环保回收矿泉水瓶加工粉碎后进行再生聚酯聚合纤维并采用色母粒染色,即做到环保回收再用资源又做到了染色不污染环境。有的视品牌建设,坚持质量第一标准,如江苏大生集团作为百年知名棉纺织企业已分别获得国家颁发的精梳纱、高支高密坯布“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江苏联发集团今年被国家纺织开发中心、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批准为“国家色织纺织品开发基地”,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竞争能力。有的则重视节能创新等等。

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在抓好全方位管理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和信息化管理,如南通双弘有限公司特别注重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素质建设,所招职工女工均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男工均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此外公司特别鼓励员工参加各类社会培训,企业内部也经常组织培训,丰富职工的知识,稳定职工队伍。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职工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更加信赖企业,面对当前的困难,职工纷纷表示愿意与公司共渡难关。而江苏联发集团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做得有声有色,目前他们使用的ERP信息管理系统是从车间管理到生产步骤再到包装销售的全程信息化可操作管理,每一批产品都能追踪到所有的工序及所有的经办人。从而从细节上把握了产品的品质,做到了优质管理。

河南省

主要走访了南阳、新野、许昌等地区。纺织工业是南阳的传统工业,而其管辖范围内的新野县的棉纺织业在全县丁业中的比重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许昌市的纺织业同样也是全市六大优势产业之一。

产业发展特点

所走访地区纺织行业地域性特点突出。纺织工业是南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现已基本形成棉纺产业为主,集化纺、绢纺、色织、丝绸、印染、服装等较为完整产业体系。拥有全国优质棉重要的生产基地,原棉产量占河南省的20%。通过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中心城区、新野、邓州等纺织业优势地区,实现了大中小企业的优势互补。

相对南阳市来讲,许昌市的纺织业织造比重较大,2003年以来新增企业较多;同时鄢陵县也是中国最大的棉短绒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市场的40%。

中低端产品比重大,以内销为主

两地均以生产纯棉纱布为主,下游产业不发达。市场以内销为主,主要面向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沿海一带。但同时又各具特色,南阳除了棉纺业以外,还拥有丝绸纺织企业(以化纤长丝为主)。而许昌市棉起绒布也具特色。据2007年的数据(国家统计局)显示,河南省纺织业的外销比重仅为6%,远远低于江苏省的21%和山东省的18%。调整产品结构和自主研发力度加大

在目前市场需求不旺的形势下,为了保市场、保开台,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企业改变了生产单一品种的生产线,不断的调整产品结构和增加自主研发投入。原来只生产纯棉纱的南阳纺织集团在2008年,也开始扩大了非棉纤维和功能性纤维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据介绍,南阳木兰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南阳色织厂)生产的厨房巾、桌布类的色织产品占全国产量的25%~30%,40%的产品自主设计,产品销往欧美、大洋州;纵横丝绸纺织有限公司(粘胶长丝产品占70%)新产品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而许昌裕丰纺织有限公司从原料到设备及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所生产的无三丝、质量稳定的高中支纱倍受客户的信赖。

让目标市场的定位决定其技术装备的水平。因河南地处中原地区,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市场是许多企业的服务对象,先进设备的比重低于山东、江苏两省,如许昌市有的企业无梭化率不到30%,从投资的性价比看是经济的,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河南一些新建企业的先进设备已经占主导,如新野纺织集团分厂2008年新建的10万锭无卷化率100%,精梳纱比重100%。而许昌裕丰进行技术改造后,现所有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都很高,万锭用工只有50多人。

让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路

企业家们把“让利不让市场,生存是第一位”作为当前的经营理念,细分客户,实施不同的的营销战略。比如企业家们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为了保证职工就业,社会稳定,不等不靠,亲自跑市场,采取一系列的积极自救措施。用企业家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定要比别人多喘一口气,就是死也要最后一个死”,体现了企业家及领导班子做好纺织的的坚定信念。一些企业把品牌创新作为企业产品、竞争力、管理等方面综合的一种表示和象征,是企业形象的代名词。焦作海华纺织有限公司就为高支纱产品注册了第二个品牌“野狼”来表明他们要学习狼的嗅觉灵敏、勇猛顽强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为降低成本,企业纷纷在节能创新上下功夫,如对新建厂房的设计,打破常规纺织厂的设计,采用特殊的保温层,将节能的理念贯穿于设计中,冬季不用锅炉,年节约开支500多万元。

河南政府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创新,南阳市新野县为了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成立了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以会员互助合作的形式,靠自治自律共谋发展,从2004年5月-2008年10月,担保中心累计为87家会员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成堆汇票担保6.47亿元。较好的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问题;而许昌政府安排政府人员长期在企业挂职,配合企业家们做好党政等相关工作,这都体现了政府为企业全新的服务意识。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9篇

[关键词] 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存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四种范围的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看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绍兴的纺织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纺织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助性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产业已取得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四项全国之最,成为绍兴的主导产业。纺织业的兴衰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近年来绍兴纺织业发展迅速,无论企业数还是产销量都取得显著成果。据绍兴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2万家,从业人员64.2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从业人员42.24万人,经营资金18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4%、51%和43.5%。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2.块状经济特色显著。绍兴纺织产业已经形成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拥有三个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若干个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县杨汛桥经编、夏履无纺布、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

3.产业链比较完整。纺织产业有化纤、棉纺、毛纺、麻纺、丝纺等多个门类,各门类又有纺丝(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业从化纤织起步,通过产业的横向拓展及前后道的纵向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二、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绍兴纺织业整体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形势不错,然而,近年来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也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突出,这无疑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巨大的阻碍。

1.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低。绍兴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与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成品的生产过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最底层。其他环节相对较弱,如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时装设计、品牌运作能力又比较弱。这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纺织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2.集群的集体效率低。绍兴纺织产业多年来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以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新品种的开发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仍然很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远大于合作。纺织企业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产品市场周期缩短。整个产业集群逐渐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

4.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专业市场曾经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形成了著名的绍兴“块状经济”。近年大量上规模的企业为避免被模仿以及恶性竞争而撤出专业市场,网上电子商务和各类综合商贸城的开展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客流,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

5.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转移和各地区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当前,纺织产业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绍兴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发展纺织业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值得分析研究。从绍兴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看,纺织业的优势是绍兴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绍兴发展纺织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继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加以引导扶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纺织业发展平台基础,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不同的产业集群正通过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企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具有相对优势。

2.市场网络信息优势。绍兴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发布中心,信息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绍兴纺织发展时间较长,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完善,围绕专业市场已形成了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3.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强。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企业也重视环保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累了丰富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资金、人才和经营经验优势。绍兴纺织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强大,有着很好的融资平台。从人才优势看,绍兴集聚了从生产工人到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1/7。绍兴纺织企业还通过科技入股、科研开发等形式,与2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大幅提高,目前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纺织品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都大大刺激了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6.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纺织业是绍兴的重大支柱产业,绍兴市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抢占全国纺织科技制高点。

绍兴纺织产业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新、做优、做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价格、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以后,要扬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差别化发展,进一步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

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尽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由于面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设限影响,国内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又称“制造服务者”(producer service),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性服务业。

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行业协会任务首先在于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调解决产能、市场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积极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协助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开展与国际零售业合作及行业自律等。

五、小结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目前整个产业规模明显,块状经济特色显著,产业链比较完整。但由于面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转型。通过对绍兴纺织业的潜力分析,笔者认为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时,正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真正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刘恒江,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4]krugman.development,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

[5]nelson.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m].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