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7 10:22:56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第1篇

【关键词】 襄阳、服装行业、现状、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襄阳作为中国的一个三线城市,它的经济产业在近几年内也得到了质的飞跃,那么相应的就推动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一、襄阳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襄阳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困境

襄阳有九成中小纺织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熟练挡车工月工资高于周边“大城市”,企业的赢利空间狭小;中小纺织企业主要靠民间高息借贷为生,半数企业的资产借贷率达到60%以上,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转型愿望强烈,土地需求得不到满足,搬迁遇到困难。

纺织工业是湖北省襄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现有纺织服装企业400多家。2011年,襄阳市纺织服装行业产值达到285亿元,今年1~5月产值为111.75亿元。自去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形势的影响,襄阳纺织服装行业走入困境,尤其是中小纺织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企业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产品价格下滑 经营持续亏损。

目前,襄阳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遭遇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降等难题,经营形势连续几个月不见好转,且市场形势呈现进一步恶化的态势。据亚丰纺织公司负责人骆建强介绍,他们在2012年6月中旬襄阳市棉纱价格为1.63万元/吨,短纤1.02万元/吨,半年时间价格就下降了20%左右;90%的中小纺织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一些纺织企业家表示没有信心再经营下去。

1、生产成本偏高

首先是棉花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为1.93万元/吨,比从国外进口的配额棉高出7000元/吨。对于国家实行的棉花保护价收购政策,纺织企业普遍表示难以接受。其次是用工成本持续上涨。据金明达纺织公司负责人邹永强反映,为留住员工,公司5年内先后10多次给员工加薪,目前一个熟练挡车工的月工资为3200元~4000元,比河南郑州纺织企业员工2600元/月的工资高出了许多,企业的赢利和生存空间狭小。再次是用电价格高。此外,襄阳市纺织企业布局分散,纺织企业之间在招工、用人、销售等环节存在恶性竞争。

襄阳市纺织服装工业在原材料、人工、用电、运输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自然难以降低。据樊城区纺织企业反映,目前从越南等国家进口的棉纱加上运费,价格比国内还低20%~30%。由此,襄阳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订单减少,出口严重受阻。

2、资金普遍缺乏

中小纺织企业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实力较弱,产品单一,设备落后,尤其是没有资金购买土地,缺少在银行贷款的抵押条件,难以获得支持。据鹤轩纺织公司负责人卢万友介绍,80%以上的中小纺织企业目前在租赁厂房,至少50%的中小纺织企业在合伙经营,在严重亏损的形势下,股东往往分歧加大,出现撤股或转行的现象;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中小纺织企业主要靠民间高利贷为生(月息为0.015元~0.02元),半数企业的资产借贷率达到60%以上,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3、发展空间受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纺织服装企业开始“突围”——寻求转型升级,但是土地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从骨干企业的情况看,一些企业搬迁遇到困难。

以际华三五四二、新襄棉、银河股份为代表的大型纺织企业,积极响应襄阳市委、市政府“退城入园”的号召,在伙牌工业园挂号征地,准备增加投资,谋求更大的发展,但由于国家每年对用地指标都有限制,所以不能及时获批。

新襄棉公司于2012年3月20日与襄州区政府签订《投资协议书》,规划总投资16亿元,在伙牌工业园建设20万纺锭、1100台高速喷气织机项目,并于4月6日通过了襄阳市政府第一季度主城区招商引资项目评审会,但直到目前,企业仍未获得用地红线,樊城区“双改”指挥部下达了搬迁督办通知,而新厂区建设规划又不能启动,新购设备无处存放。公司董事长张学政说:“现在公司每月亏损三四百万元,搬又不能搬,真是度日如年。”

双佳印染公司是襄阳市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企业之一,公司投入1亿元购置的高档印染设备正陆续到位,但由于园区土地未落实,只能在原址上进行升级改造。而以鹤轩、金雪、亚通等为代表的中小纺织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土地,他们希望襄阳市和樊城区两级党委、政府给予重视,充分考虑纺织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多、承担的社会责任大等实际情况,能够在城郊安排土地,建立纺织产业园,使企业能够继续发展。

4、渴望政府支持

际华三五四二总经理邱卫兵说:“际华纺织工业园项目进展缓慢,一方面是伙牌工业园没有落实土地,另一方面是企业搬迁投入太大,加上设备升级、产能扩大等需要6亿元投入,按照现有的政策搬迁(仅土地收储、老厂区挂牌增值收益的60%),企业要负债几亿元,集团总部难以批准。”位于樊城区人民路的多家纺织企业,包括新襄棉、银河纺织、鑫方圆、双佳印染等已被列入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对象,要求在年底前腾空,而企业考虑到目前的市场形势和高昂的搬迁成本,仍持观望态度。

(二)襄阳市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优势

襄阳作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它的服装行业一直稳稳向前发展,就目前来说,湖北省襄阳市举行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成立大会,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亚平当选为第一届会长。大会选举产生了襄阳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等15家理事单位,3家监事单位。大会选举了5名副会长、1名秘书长。

襄阳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的成立架起了襄阳纺织服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发挥了纽带作用;搭建了全市纺织服装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平台,有利于组织会员企业进行经验交流、新技术传递、信息利用与共享等;规范会员企业市场行为,杜绝会员企业在劳动工资、产品价格、招工招聘等方面的恶性竞争;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等。

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熊亚平建议纺织服装企业树立信心,调整好员工的精神状态;压缩企业长期投资,保证资金链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劳动力紧缺矛盾;控制成本,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保持最少库存;在提高、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

二、襄阳服装行业未来发展分析

日前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湖北省襄阳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跨越式发展。未来五年,襄阳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将突破70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建成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叫响“中国织造名城”。

据了解,该市制订了2012~2016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棉纺、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丝绸产品的加工制造,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区域配套高水平发展印染工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引进国际国内服装知名品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未来五年的产业目标为:全市棉纺锭扩大到350万枚,布机5万台,印染生产线30条;年产纱50万吨,化学纤维20万吨,服装1亿件(套);新建1个部级技术研发中心,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打造1~2个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和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扩大内需;品牌战略

一、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现状

2009年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转型的关键一年,虽然整个行业的增长幅度较以往稍有减缓,但总的来说比起2008年还是有所回暖的。江苏服装行业的整体情况是“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生产和销售的衔接基本协调;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亏损额有所上升;出口额增长平稳”,根据2008 年上半年统计,江苏规模以上服装企业2670 家,从业人员69.4 万人,资产961 亿元,2008 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现价产值同比增长12.3%,增速低于2007 年同期11 个百分点,1-9 月累计产销率98.2%, 同比微升0.1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8%,比2007 年同期增幅回落23.9 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上升63.1% ;服装出口受阻,增速放缓,1-9 月全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4 个百分点。

二、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受到的各种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

由于资本项目、外贸顺差大幅度增加的现状仍在持续,国家外汇储备仍在大幅增加,以及在全球汇率体系下加元,美元,澳元,升值的大方向将无可置疑。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年平均第一次掉到8.00以下,到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突破7.00的大关,再到现在的6.826附近。人民币受国际影响在不断的升值,对于本身已经利润很微薄的纺织服装行业有很大的影响。据有关方面研究,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纺织行业销售利润将降低二到六个百分点。若人民币升值五到十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将下降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六十。特别像是对出口依存度很高服装行业,损失更大。拿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服装公司来说, 2009年服装出公司口额达到8200万美元,利润有靠近1200万美元,但若是人民币上升一个百分点,利润将下降近七个百分点。就靠近80万美金。对于江苏省整个服装行业来说损失就更为巨大。

(二)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

出口退税近期又成为了大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相关企业的盈亏,甚至是存亡。其中服装行业受的影响又尤为巨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纺织服装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倒闭的命运,大多企业即使不倒闭也只能勉强生存,为了缓解纺织行业面临的压力,2008年7月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自2008年8月1日起,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百分之十一提高到十三,10月21日又联合下发申明,决定从11月1日起再次上调纺织出口的退税率到百分之十四。而在现在,经济形势渐渐走出低谷,走向复苏,服装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再次下调,而这可能会带动服装纺织产业链的一系列改变。据了解,有很多公司实质上服装的买卖收益和支出基本出于平衡,利润的主要来源,甚至是所有来源都是来自于退税部分,退税率的降低必然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下面就以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服装公司为例来证明一下退税对利润的影响问题。

本文将采用弹性系数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出口退税率对利润的影响。

1.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指标是出口退税率对利润率的弹性dr/r / de/e ,其中dr/r是相应引起利润的变化比率,de/e是出口退税的变化率。

出口退税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有如下几种情况:

当dr/r / de/e=1时 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幅度与利润的变动幅度相等

当dr/r / de/e>1时 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幅度对利润的影响较大

当dr/r / de/e

2.相关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本文收集了2002年到2009年的相关数据,包括出口退税率和服装公司每年的利润,并对其进行了弹性分析,如表1所示

⑥数据来源: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03-09年工作总结

3.数据分析

从图表中看,服装出口退税率弹性基本为正值,即说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必然引起利润率的提高,但有时候出口退税的降低,服装公司整年的利润还是会提高。这其实与整体并不矛盾,虽然出口退税率降低,但是由于公司发展的比较迅速,业务量也在逐年增强,而老客户也愿意承担一部分由于出口退税而使企业造成的利润减少,所以整体来说,年利润还是增长的。从数值来看,出口退税率弹性都在一以下,但是基本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所以对利润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巨大,但还是十分可观的。再加上大形式出口退税率会进一步下调,所以企业必须采取其他措施来填补此块的利润损失。

(三)服装行业工人工资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

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服装的成本核价包括面料价格,辅料价格,工缴,商检报关,包装,运费等等。而占据大头当然是面辅料价格和工缴,而面辅料价格就是原材料的价格,工缴也就是工人工资。这两项的价格高低,决定了衣服的成本,也就基本决定了报价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的多少。

1.辅料价格上涨

2009年,矿石的价格幅都很大,所以金属辅料的价格也在一路攀升。至于面料,作为最主要的原材料,由于基于棉花,纱的价格上涨,所以面料价格也一直高居不下。2009年10月份,国内棉花价格指数价格为14022元/吨,比上月末上涨875元/吨,聚脂切片,涤纶短纤,涤纶长丝价格比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涨幅在950-1050元/吨。这些都使的面料的价格不断提高。与09年同期相比,苏纺服装公司所购进面料,桃皮绒涨了2元一米,斜纹纱卡涨了1.5元一米,基本每种面料的涨幅都超过了百分之十。

2.服装行业工人工资的增加

工厂的利润也就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左右,然而随着物价的上涨,越来越感觉到生活成本的增加,原来的工资已经不能满足工人的需求。此外,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种枯燥体力活不能承受。特别在苏南地区,很多工厂出现了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只能通过提高工人工资来吸引人。从苏纺服装公司来看,基本上下属的两个工厂,铜锦制衣,同泰服饰,工人的平均工资涨幅也超过了百分之十。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人工资的提高,都进一步增加了服装成本。使得服装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和利润额都有很大的下降。同时由于成本的提高,很多外国的服装企业都在逐渐将部分订单转移到越南,非洲等人力资源丰富,但是成本更低的国家。若还是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则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四)贸易和技术壁垒

贸易和技术壁垒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江苏省服装外贸的快速发展,各种规定,条款都将很多服装外贸公司阻挡在了订单之外。下面就介绍四种最常见的贸易技术壁垒。

1.过渡性保障措施(TSM)

目前江苏身省纺织业对国际的依赖程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服装业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加上出口产品的价格在国际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我国服装行业的出口很容易被欧美等国家认为对其市场有巨大冲击力。为了保护其本国市场,会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采取各种贸易壁垒措施。

2.技术贸易壁垒(TBT)

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有超过百分之七十受TBT的影响,每年损失超过20亿美元,而其中主要的技术贸易壁垒有以下几种。

(1)有关的技术法规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包括服装有害物质残留量多少的界定,还有标签必须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2) 合格的评定程序对江苏省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主要包括ISO9000,ISO14000的权威性认证测试

(3) 服装出口受各个国家不同标准的影响

3.绿色贸易壁垒(GBT)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举个例子:生态标签的限定,包括纺织纤维标准,纺织加工化学标准,以及生态纺织品的认证。

(五)业务员经验的不足

在订单的处理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问题。一些经验不够丰富的业务员却不能及时发现,再将要出货时,被查验出来,引发争端。

在面对以上种种不利的条件下,怎样在不利的经营环境中脱颖而出,走出现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困境,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企业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升级,必须要和政府,其他企业合作应对贸易壁垒问题,必须在发展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四、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应对策略分析

(一)纺织服装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改进

1.加大,加快纺织服装的研发和企业改造力度。

江苏省纺织企业首先应该加大原材料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原材料的多元化,提高天然及再生资源类纤维使用比重等,在原材料供应环节实现多元化、环保化,高科技化。其次,对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行业核心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原有低档纺织产品的质量和层次;充分利用国产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的原材料优势进行面料新品种,新外观的设计研发。加强印染和后续处理企业的改造,加强服装设备的改造,以提高服装的质量和层次。

2.加快核心产业的调整

推进结构的优化。拓大纺织产品的应用范围,加快发展医用、汽车用,军用等产业用的纺织品,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并致力于发展装饰用纺织品,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化纤纤维行业结构处于合理化,大力开发功能化、差别化纤维,使得自己能够更多的提供制作高档服装的面料。

3.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创建国际化的自主知名品牌。在当今国际市场上,服装品牌的塑造已经成为提高服装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品牌的竞争是高级别的竞争,其竞争的意义在于隐藏在品牌内部的科技和文化。能否创造出拥有忠实追随者的国内名牌,甚至世界名牌,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能否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大力培育出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创新、营销渠道建设方面有独特优势的企业,使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

4.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产业规模。以市场为导向,把具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并且加快产业整合,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程度。引导中小企业的产业整合,形成具有差别化的产品特色。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相应的配套加工能力,形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高、中、低档纺织服装产品体系。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策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并且要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业务员,用业务员来带动公司业务量的上涨。

总之,推动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摆脱以高数量,低价格增长型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适应现在服装行业的形势,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合理应对纺织服装业贸易壁垒,扩大出口

1.针对TSM对策:

(1)普及TSM的相关知识,对目标市场的结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对江苏省的纺织服装出口过程和形式进行跟踪调查,以调节出口节奏的缓急。

(2)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减轻TSM对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国家的强大力量,对实施TSM的国家进行交涉。

2.针对TBT对策:

(1)建立TBT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2)充分利用《TBT协议》的相关条款

(3)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

(4)提高纺织行业的产业技术

3.针对GBT对策: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和绿色信息的采集

(2)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致力于发展生态纺织品

4.打破贸易壁垒的其他对策:

包括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出口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等等。

(三)扩大国内市场,加强内需

中国国内的需求本身就很大,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所要做的是建立,经营自己品牌,建立自己的国内销售网络。

四、结论

总的来说,虽然国内外形式对纺织服装业来说比较严峻。但是这也给了我们江苏省企业改革的动力和契机,只要企业能够在巩固核心业务下,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和新的合作伙伴,稳步推进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积极配合政府,行业协会克服贸易壁垒,培养自己一批优秀的业务员,服装企业肯定可以在以后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Taufiq Choudhry.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he United统计es Ex2ports: Evidence From Canada and Japan [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International, 2005,19 (1) : 57 - 71.

[2]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孙威.绿色壁垒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严峻挑战[J].国际商务研究,2007.

[4]张燕文.国际绿色竞争力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J].中国纺织业,2005,(10).

[5]上海纺织科技编辑部.出口退税率回调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上海纺织科技, 2008, 36 (9) : 61.

[6]惠露露.出口退税若调高能带来多少利好[J].纺织商业周刊,2008,(28) : 34.

[7]俞文江.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改变浙江纺织企业的困境吗[J].开放导报,2008,139(4) : 93~ 95.

[8]谷永芬,吴倩,陈文宗.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8).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第3篇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纺织企业改制搬迁步伐加快和服装企业的快速崛起,纺织服装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也存在产业布局较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大等突出问题。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产品高端化为重点,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现有棉纺、裤业及商贸优势,加快延伸产业链,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坚持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联动,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把*打造成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创国家名牌或驰名商标3-5个;培育或引进上市企业5-6家;建成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把我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协作配套功能全,集设计、生产、营销、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名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一)加快出台和实施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区域环评工作。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发展目标,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

(三)积极做好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规划。支持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创新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鼓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对在我市新建的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其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

(二)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补贴;对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按照其项目达产后实际节能效益的10%给予补助。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企业建立的、经过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认定的部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同一级别不重复补贴。

(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鼓励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营销能力。每年组织对纺织企业新开发的花色品种进行评审,对企业开发经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五)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培育和建设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基地,形成纺织服装创意产业链。支持纺织服装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到创意产业基地自主创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对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服装设计师,以个人或公司名义在*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贴;贷款300万元之内的,给予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

(六)组织开展行业“技能比武”活动。每年在*市范围内评选纺织服装行业“十佳设计师”和“百佳技工”,对获奖者分别给予1万元、3千元的奖励。

(七)建立产业公共研发、培训、质监中心。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原则,支持建立*市服装设计研发、服装技术培训和服装质量监控“三个中心”,通过运作,尽快成为部级和省级中心,扩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力。

(八)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我市纺织服装院校培养纺织服装专业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纺织服装专业,开展纺织服装生产、流通、经营方面的职业培训;整合现有纺织服装院校资源,形成较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技校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相关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执行。

五、增强产业品牌效应

(一)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研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和较强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产品。鼓励同类型企业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加快纺织服装产品向高端发展。

(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每年支持组织评选“*十大服装品牌”,获选品牌进行表彰并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申报省级、部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对获得部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三)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鼓励本市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参展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专业性展会,经政府批准,参展费用可全额补贴。

(四)积极组织纺织服装推介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水平的“*纺织服装博览会”。组织开展“*裤业万里行”活动,积极承办“中国裤业设计大赛”、“中国女裤流行趋势会”等大型赛事,提升*纺织服装城的地位。

(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宣传*服装整体形象。鼓励企业在中央级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省市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纺织服装企业,按照广告费的1%予以补贴,每户每年补贴额不超过300万元。市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力度,在播出时段、版面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在收费上实行优惠。在全市主干道、车站以及市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开设名牌服装创业广告宣传牌。建立“中国裤业网”、编办《中国裤业》杂志,向国内外宣传*服装企业和品牌。争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将“中国裤业之都”牌子授予我市,树立*纺织服装整体形象。

(六)加快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纺织的文化底蕴,建设*纺织服装文化广场和展览馆,组建*市纺织服装产业模特队,评选*纺织服装产业形象大使,带动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建设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扩大规模,错位发展,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二)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生产加工,有目的引进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搞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企业入园。鼓励国内外名牌服装生产企业、著名设计师到服装产业园区落户,来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资办厂。对投资大、影响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点支持。

(四)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染整行业发展,尽快形成“棉(化纤)-纱-布-染整-面料-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五)促进纺织服装链条企业的合作。定期召开纺织服装链条企业对接会,促进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我市服装企业使用*纺织产品作面料。

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搬迁步伐,大力振兴纺织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纺织服装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和项目向我市转移,进一步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总量。

(三)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服装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对服装企业纳税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增速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与政府同类其他奖励不重复执行)。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二)组织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采购商、经营商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销环境。

(三)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对发展潜力大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或项目,除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外,减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本级及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入驻园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协调金融单位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建立投融资平台。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各类投资者组建纺织服装产业担保机构和企业创业资本、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信托计划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六)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纺织服装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及时掌握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九、强化组织推动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第4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25-02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间,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 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面对 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滑12%,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的严峻形势时,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89%。我国纺织服装业完成了1 670.24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纺织业出口599.73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1 070.51亿美元,尽管增速分别下降了8.4%和11%,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2005―2008年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高达1650.6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5.4%,对拉动全国贸易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2005―2009年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与全国出口数据绘制的对比示意图(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变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2005―2009年间,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纺织业出口总额自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 0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其对推动我国的出口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纺织业出口增幅下降8.9%,远低于出口降幅16%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对与我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维持一定的出口增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同时,尽管质疑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并主张缩减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声音不断,但目前纺织服装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末,在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前十类行业中,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员804.6万人,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排名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640.9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位;纺织服装业全部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数的12.3%。纺织服装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着巨大的缓解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2009年而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层面上应该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政府应加快纺织企业的结构调整,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大力扶持企业的研发与创新精神,为纺织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奖励创新人才,鼓励有创新的企业;促进体制不断创新,对传统纺织行业进行体制创新有助于为纺织产业的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第5篇

1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历史现状

改革开放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相对于沿海发达省份而言,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仅在棉花和纺纱产业上有所突破,棉花资源相对于38年前增加了近10倍左右,纺纱锭了也由过去38年前的30万锭左右发展到了目前近1 200万锭,40年儿乎增加了四十倍,而过去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拥有棉纺、毛纺产业,而且同时拥有功能齐备的织布、染色、羊毛衫、内衣、家纺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历史原因和地理区域的局限,对新疆织布、染色、服装产业、家纺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一些纺织业儿乎是100%的消失了,造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虽有丰富的原材料棉花资源,但是地缘辽阔,人员稀少,物流成本高,周边领国经济欠发达,是典型的大陆性经济模式,不具备海洋商业经济发展条件,多方面的条件限制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延仲发展。2013年后,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已经将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列为新疆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点。新疆作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起点,有利于减轻新疆棉花外运的压力,就地将新疆的棉花资源转化为半制品棉纱、棉布或服装产品,有利于将中国的棉花产业逐步向新疆转移,充分发挥新疆的棉花资源优势,未来纺织产业向纵深发展的目的就是将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由新疆产业聚群织造,在最短时问内通过欧亚大陆桥运输到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欧洲各国,改变远洋运输速度慢、交货时问长、交货数量大的交易模式,重点带动新疆棉花产业的种植、管理、采摘、加工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增加新疆农民的收入,促使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帮助新疆周边国家提高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为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水平升级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2  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优势

众所周知,新疆近七十年的棉花产业技术发展,无论是棉花产量、棉花质量还是棉花种植管理加工模式,都远远走在了全国其他产棉省份的前列。据全国棉花纤维检验机构公正检验统计,2014年全国公证检验棉花数量为515万t,新疆为418万t,新疆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1. 2%,新疆棉花的总产量已经超过了全国的2/3,高达4/5,高等级高质量的棉花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优质原料保障。2014年以来,国家取消了棉花储备政策,实行全面公证检验,在保证新疆棉花质量与世界棉花质量接轨的条件下,也将新疆棉花市场推向市场经济。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第6篇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服装、茧丝绸、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业规模企业数1684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4.4%。从业人员26.3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32.3%。作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期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3.8%,其中缴纳税金218.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5.4%。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期末的2.15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为我市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市场遍及日本、欧美及亚非拉15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快打造现代纺织强市,对的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行业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年均增长13%。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14个。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三、大力实施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一)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做强棉纺织业。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二)以彰显基地特色为重点,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做专服装服饰业。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四)以创新产品功能为重点,做精茧丝绸业。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以产业拓展延伸为重点,做特化纤业。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强化产业协调。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集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的格局。一是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扶持激励措施,协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优化布局。加快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两个市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学规划-先锋色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区外色织印染企业退城进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把好产业门槛,正确处理“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矛盾,鼓励区外的大中型色织印染企业搬迁入园,鼓励企业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集聚。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家纺、大生集团、联发等重点企业为骨干,修改完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攻克国家重点扶持、推广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打造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在川姜镇与观音山之间规划布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部级特色基地,为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四是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简化信贷流程,放宽信贷风险容忍程度,结合纺织服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第7篇

关键词:科技;时尚;自组织;低碳;特色;都市产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观背景分析

(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时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往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与科技研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纺织产业升级和纺织业横向结构调整。一方面,合成纤维的产业化及技术装备的高速化,使纺织品供给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纺织品,如功能性的服装与装饰,以及产业用纺织品上的突破,使纺织业重新焕发生机。纺织技术的进步,拓展了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带动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

2.往产业链后端延伸,其时尚特点越来越明显,纺织业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文化、时尚内涵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权重日益增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重视,由此衍生出相关的时尚产业。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世界五大时尚名都的发展历程清晰表明,其纺织服装产业均经历过业态转变,其产业链逐步延伸,并成为时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3.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即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中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五省一市纺织产业规模占全国七成,而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量和贸易出口量又占全国五成,这些基地成为世界相关纺织服装产品重要制造基地。

4.纺织竞争层次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纺织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导致纺织业国际竞争从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是新纤维开发、纺织机械供应、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者,他们依靠综合实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纺织品市场控制权。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大国,要想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科技+时尚”是必由之路。而这条道路分两步走应更符合惯例,也符合实际。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再完成制造强国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的转变(即中国的关键企业或集团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嬗变期,主特征是“低劳动成本优势”向“劳动高效率优势”转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人民币外升内贬,以及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的现实及预期,加速从不易资本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撤出,发挥资本实力,完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改变国际产业竞争被动局面,完成由大向强的转变。相应,在产业积淀实力的支撑下,在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下,“科技+时尚”将厚积勃发,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业态的巨变。过程中,在产业结构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中国纺织产业由制造产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布局上,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将转移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纺织产业业态向“科技+时尚”演化,每一集群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并暖育产业链与横向产业的系列企业与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整合中小企业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也可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产经营的业态,构建中国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排头兵。与之同步,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与产业基础的优势,通过产业大转移释放东部产业基地过剩的产能,削弱东部产业内耗能量,带动中西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

二、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200多亿元,全行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较完备产业结构与较合理的产业空间集群

1.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4级层面分布齐全(2011年485家规模以上企业主产品统计表,未附)。在产业企业数结构中,以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生产为主,占纺服业的48%左右;服装、服饰企业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业起步晚,仅占3%左右。我们还计算各行业销售产值比,也显示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化工助剂行业对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贡献值比较大。

2.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绵服装、家纺产业集群、南充丝绸纺织产业集群、遂宁棉纺织产业集群、达州苎麻纺织基地,以及宜宾自贡的西部化纤纺织原料基地。

(二)产学研具备一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纺织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中纺协“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40余项;由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聚苯硫醚纤维、醋酸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三聚氰胺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纺织产业共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部级1个。宜宾丝丽雅集团在染色绣花线、粘胶长丝、白胚绣花线等产品技术研发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有较强竞争力

四川省六大地区品牌产品(丝织品、桑蚕丝、棉混纺布、人造纤维、工装、苎麻布)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强。宜宾丝丽雅集团的染色绣花线产量亚洲第一,粘胶长丝占全国产量的26%,白胚绣花线占全国产能的50%,国内排名第一。“雷迪波尔”、“欧度”、“琪达”等品牌企业在服装市场影响力较高。“琪达”牌服装、“宝珍”牌丝绸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宜宾丝丽雅”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牌。全行业拥有四川名牌产品41个,四川著名商标30余个。

(四)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通过多年市场竞争与企业并购,四川省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总资产在5 000万元上的企业215家,占规上企业的44.3%,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服饰、化工助剂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反映出四川省这些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多年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国内外先进的特宽幅箭杆织机、清梳联合机、整经机、精梳机、无梭织机、全自动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约1/3以上的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通过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信息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其中,宜宾丝丽雅、华润锦华、华纺银华、依格尔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ERP应用水平走在同行业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行业淘汰印染落后产能0.6亿米,化纤落后产能6万吨;通过技术升级,绵阳佳联印染耗水量仅为1.4吨/百米布,远远低于《清洁生产技术棉染行业》(HJ/T185/2006)耗水量2.0吨/百米布的标准。

三、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施行扩大内需政策,市场需求支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仅引发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会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减弱与高社会福利刚性维持的矛盾难以解决。这一深刻矛盾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许多商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接近极限。中国政府审时度,及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方针,并且在十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奋斗目标与实现路径。其中,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作为关键的政策保障措施。而党的十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预期,在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社会分配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将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些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的行业将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家纺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高端、个性化、多元化的服装行业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春天。

2.国家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四川省享有市场、产业发展双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举世公认。其中,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中国西部能源开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的作用明显。现在进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阶段,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顺利执行,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点多级发展战略。在以上各级政府的区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镇化进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会快于中部一些省。该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会缩小与中部经济较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1年,中部乡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乡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两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这既是昨天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也预示明天的区域和谐发展前景。这为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地理优势的西部市场。与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进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将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当然也将获益。

3.低碳、生态资源强省,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从长远看,四川的清洁能源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有序,未来定是中国清洁能源强省。在这一未来最有竞争力能源保障支撑下,该省产品应最具冲“碳标准”关实力。可以预见,届时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国造”的标准。从产业所需原材料的资源看,四川在蚕茧、苎麻生产,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养殖方面有比较优势,这些高品质的绿色资源在中国消费升级的第二、第三阶段在不同地区并存时期,应成为个性化消费、绿色、低碳、环保消费品生产与制造的“稀缺”资源。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变脸”的故乡,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这里应是对服装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化元素的宝库。因此,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发展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四川有独特优势。

4.东部纺织产业重构,可能加大对西部投资

目前,中国东部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产值占中国该产业产值的80%,产业聚集发展模式极具竞争力,构成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产业的中坚。在国际需求接近极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国际竞争力肯定将丧失。同样,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相同局面。为此,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鼓舞与指导下,东部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相应,将加大分享国内需求扩大红利的能力,为此,对西部投资是必然选择。这为西部跨越式发展纺织产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四川省亦然。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四川省要素资源也有不足,减弱承接纺服产业转入吸引力

客观说,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落差、国企改制滞后等冲击,经过企业改制,利用缝隙市场机会,主动融入东部供应链等举措,形成目前产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布局。

目前,产业整体在人才、技术、工艺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因此,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仅凭自身实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应无可能。而东部产业要向西部投资,一是为接近市场,二是为获得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优势。西部市场前景肯定是美好的,这是东部产业愿意投资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电气资源价格有一点优势,但在土地资源上,无论是土地指标,还是土地价格,与中部比已没有优势可言,更关键的是,四川省劳动力价格与劳动效率大致都是东部的3/4。由此可见,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已丧失吸引东部投资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转型升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2.产业缺乏自组织能力,发展面临生存考验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处于被东部产业低端锁定的状态,在缝隙市场中生存发展特征十分明显。第一,棉纺织业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化纤业的品种较为单一,新型化纤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用纺织品总量较低,服装、家纺业发展受面料、辅料、衬布、拉链、纽扣、缝纫线配套不足的制约。第二,该省纺织服装产业链各环节除蚕茧丝绸与苎麻织布产业链本地耦合运行度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况。导致本地产业链及链上企业不能同舟共济形成共赢格局,而且长期处于背负高物流成本运行状况而无法提高竞争力。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东部产业在重构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过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资,只把四川省当做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市场。

四、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断

第一,四川省拥有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市场、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低碳生态资源,具备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础,以及富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因此,四川省应坚定信心,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第二,四川省目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即关键城市的中期、后期与大多数地级市的工业化前期并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四川省纺织产业产值虽只占其工业总产值的4%,不是支柱产业,也应是重点产业。理由是:其一,该省低碳、清洁能源支撑的产业,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态、环保、绿色资源的转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费升级的产业;其三,四川省有许多处于工业化前期区域的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第三,四川省必须通过承接东部为主的产业转移,才能完成转型升级。同时,四川省只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才可能形成产业竞争力,只有形成以纺为基的大产业链,才可能形成中国内陆的经得住竞争考验的产业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时尚”之路,纺织服装产业才能获得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

1.跨越式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要消除人才、技术、资本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加快发展,必须抓住东部产业重构的历史机遇,尽快引进资本,带来人才、技术与管理,重整四川产业资源,才能较快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自组织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特色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具备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条件,但是生态、环保、低碳资源富集,并且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区域产品品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因此,四川省在铸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把重现丝绸、苎麻、蜀锦、蜀绣、民族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品的辉煌作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行业群,则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很有希望。

3.都市产业发展战略

“科技+时尚”已经成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四川纺织服装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这条道路。而实现“科技+时尚”的载体是特大城市,从国际成功经验看,还应是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跃升中,应以成都为依托,驾驭其充分国际化东风,大力开发新材料,大力发展服装、服饰、家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应,把成都建设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与“一节一周”的时尚中心。

五、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省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产业发展

从我们提供的以上资料及分析可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是民生产业,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且可以是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目前,四川省的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很多不足,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恰恰需要领导关注、关心这一产业的发展。只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存在问题,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来推动其发展,这一产业就可能是成都市国际化的一张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态、低碳资源的转化器,就可能是四川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前期地区发展工业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的放大器。

(二)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科学规划方面,首先应制订清晰的发展目标。我们建议制订两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里,一是打好特色产业原材料基地建设,为四川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即蚕茧、苎麻生产基地应扩大产能;二是以西部市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关注力,注重引入重整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提升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加强各方产业力量对四川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看好的预期;三是发挥我省在纺织材料研究、教育的优势,以纺织材料研究与产业化为突破口,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以振兴蜀绣、蜀绢为契机,以我省的蚕茧、苎麻资源为本,以丝绸、苎麻纺织品为载体,以弘扬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为魂,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引领产业高端发展之路。这一阶段末,产值应达到2 000亿元左右。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之后5―10年,使该省几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有影响的生产贸易基地。与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中心与时尚中心,在相应城市建立相关纺织品采购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议省政府应推动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涉及:一是明确政府发展该产业的意志,这对招商引资十分重要;二是统一的政策措施,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资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对调整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奖励的力度。

在加大执行力方面,除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制订一套更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的管理办法之外,笔者建议:一是省级领导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指导与参与力度。二是应建立关键困难环节工作协调机构,并有所作为。如该省棉花主要来自新疆,但车皮调度十分紧张,据悉,山东、江苏两省有专设机构协调解决棉花的铁路运输难题,并发挥出应有作用,受到当地产业、企业肯定。

(三)找准症结,推动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尽早步入快车道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缺乏竞争力的主要症结就是产业链的貌合神离,导致四川省产业前端(纺织)与终端(服装、服饰、家纺品等)用料两头在外,产业间耦合度不高,最终结果是纺织服装产业各环节的物流成本都高,无法形成竞争力。产生的原因是该省终端产业是在缝隙型市场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因此,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居多,多以模仿、订单获得市场,用料量小、品种规格繁多,无法对本地纺织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以激发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相应的,该省纺织产业被东部为主的外部客户低端锁定,处于微利状态,也丧失主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综合的结果就是,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四川省政府应在提高终端产业竞争力上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杠杆效应,形成整合产业的核心力量,促进产业链的有机联系,推动四川省以纺为基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第8篇

为了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定位形成支持,本文选取了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形成威胁的国家的竞争力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比较国家的选取原则:出口市场类似(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对象);行业资源禀赋类似(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出口产品档次类同(高档产品较少,以中档或中低档产品为主);纺织服装业对国内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基本属于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

表1所示,从国际比较来看,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增长优势指数都处于第一的位置,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纺织服装的庞大规模和它的外向型性;但是,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土耳其的纺织服装出口贡献率、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均高于我国;说明我国存在着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下降的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有个全面的分析。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纺织服装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首先,二元结构型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从纺织服装业产品结构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经济结构,而不同的经济结构又受需求、供给等多种因素制约;再次,产业链长而复杂,涉及的产业部门多,各产业之间的依存度高;最后,纺织品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发展具有永续性。纺织服装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竞争力首先依赖于要素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其次相关产业部门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竞争力的大小,最后产业的运行机制与竞争机制对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在这里选取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中的四大因素对我国纺织服装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分析。

(一)要素条件

1.原料资源

我国是产棉大国,棉花是纺织服装生产基本的原料资源。由表2可知,2005-2008年,中国棉花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8/09年,达7,795,000公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3.48%,预计2009/10年,中国棉花产量将保持7,185,000公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1.06%。虽然我国在棉花产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但是棉花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国内棉花价格在1988年还只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65.47%,到2008年就涨到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93%。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成本。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中国目前的服装业劳动力成本是0.76美元/小时,而印度、印尼、越南分别为0.67美元/小时、0.55美元/小时和0.28美元/小时。与此同时,《新劳动法》的实施,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上涨30%。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利润空间将受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直接挤压,其国际竞争力将会弱化。

劳动力素质。高级人才对纺织服装业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一方面,纺织服装业越来越具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倾向,发达国家如美、日等不断把高新技术应用,这当然缺少不了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服装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品牌,然而只有优秀的设计师才可创造知名品牌。我国纺织服装职工主要来自农村,缺少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丰富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企业管理人才,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资金、技术和装备

投资情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纺织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从不同地区来看,尽管东中西部的纺织行业投资增速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减缓,但我国纺织行业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调整步伐仍在不断加快。据统计,2008年,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了3.62%,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分别达27.05%和28.43%。东部地区占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降低,从上年的66.56%下降到了60.10%,而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投资比重相应提高了6.46个百分点。

技术和装备。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服装业的科技含量,引进了为数众多的配备电脑的先进服装设备。美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服装CAP/CAM系统,日本、法国的先进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美国、法国、瑞典的电脑吊挂生产系统及MIC服装管理信息系统等。但从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看,我国装备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10-15年的差距。

(二)需求条件

1.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是所有产业的立足点,更是民生产业的生命线。当前形势下,内需市场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意义更加不一般。《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与扩大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被列为稳定国内市场的两个主要任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判断,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有较强的市场潜力:2007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14.6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农村地区纺织品服装的消费必将成为纺织品内需市场拓展的强大拉动力量。

2.消费者的成熟度

美、日等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的高档市场形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成熟的、高要求的消费者。与之相比,我国的消费者还有不小差距,普通消费者仍把价格作为选择商品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随着市场的国际化,我国消费者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高收入阶层倾向于购买名牌商品,并且也知道如何区分假冒商品,而且把高品质作为服装消费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1.相关产业

纺织机械业。纺织机械部门是一个重要的相关行业,它是生产质量和高附加值纺织产品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纺织机械部门逐步发展,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推动作用。据纺机协会对1020家生产企业统计显示, 2008年,22个生产纺织机械的省市中有14个省市有产品出口。出货值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五省市出货值合计占全部出货值总额的88.94%。

专业市场。中国拥有众多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如: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广州国际轻纺城、中国湖塘纺织城、中国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常熟招商城等。这些专业市场在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大的市场容量扩大了区域产业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市场拉动效应带动了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分工和支持产业的发展,出现一批新兴产业;市场良性发展有利于区域整体品牌的树立,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

行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业组建了较多的相关行业协会,如中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商会、宁波市服装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信息收集、协调各企业行为、规范出口秩序、研究进口国反倾销法规与条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2.支持性产业

展览业。伴随着中国服装经济的不断繁荣,服装专业展会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第十三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2008年第九届中国义乌国际针织机械展览、CIGF2009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2009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为企业和其他参展商在形象展示、业内交流、品牌推介、加盟、出口贸易、OEM等方面创造了诸多机会。

教育业。目前,我国形成了多所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才的高校,如我国理工大学、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校不但为纺织服装业输送了大量纺织工程技术、服装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而且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

其他支持性产业。与纺织服装业运行相关的其他支持性产业包括物流业、信息业和金融业等。尽管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本身基础薄弱,所以仍不足以对纺织服装业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企业结构和竞争战略

1.企业结构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占据4成以上,国有企业增长乏力。2008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93亿美元,增长11.1%,占42.8%;国有企业出口354.1亿美元,增长0.7%。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多属中小型,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行业内的企业大多是属于“散、小、弱”,并以加工型为主,一直未能摆脱数量增长型的出口发展模式,出口由来料加工起步并徘徊不前。

2. 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积聚战略等,基于品牌在纺织服装业的突出地位和本文篇幅,此处论述主要以品牌战略为主兼顾其他。在出口过程中,大多企业没有自创品牌,贴牌仍是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的主要方式,没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利润上升空间很小,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日益个性化、时装化和高档化的发展趋势。图1反映了纺织服装产品的价值增长曲线。显而易见的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应该在价值曲线上由OEM向品牌构建和设计方向移动。

三、研究结论

我国纺织服装具有强竞争力,具体表现在:纺织服装国内市场逐步扩大,消费者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投资由东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调整;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展览业、教育业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逐步完善,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推动作用。但是,存在竞争力下降的隐患:纺织服装业在原料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劳动力素质、纺织服装技术装备、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纺织服装企业以私营中小企业为主,在竞争战略上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参考文献:

[1]2008年对外贸易运行情况[OB/D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海关总署:纺织服装出口仍面临四战,www1.customs.省略/default.aspx,2009-5-13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第9篇

今年1月~8月,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48.2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0%,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培训人数达到4.88万人,实现新增就业人数达4.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9%;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33亿元。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服装产量增长36.3%,纱产量增长21.4%,布产量增长4.9%。1月~7月,实现盈利1.46亿元??

在此成绩的基础上,新疆自治区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胡开江介绍,自治区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扩大享受政策的纺织服装企业范围,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加大对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的支持服务力度,力促一批项目在今年年底前投产。

放眼全局 取长补短

今年,新疆迎来了第四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整个服装节以“多彩民族、多彩时尚”为主题,围绕新疆自治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战略部署,加快新疆服装产业发展,推进民族服装品牌建设,弘扬新疆传统服饰文化,扩大新疆服装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中国与中西亚各国服装产业合作,推进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计划的实施。

作为第四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服装协会裤业专业委员会2015年度工作会议暨新疆服装产业发展对接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九牧王、郑州领秀等1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与新疆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同行共商合作发展机遇。在此契机下,来自中国服装协会裤业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企业们与新疆各地州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订单对接,沿海地区纺织服装协会及会员企业与新疆“三城七园一中心”就产业转移合作进行对接洽谈,并就推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及政策建议进行交流。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王茁说,“今年以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新疆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改善,新疆正在成为全国纺织投资的热点地区。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较内地成熟的纺织服装产业大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棉纺投资较热、终端制品项目少、成熟产业工人短缺等问题。”他认为,在这种背景下,新疆发展裤业是一个比较容易的选择。“裤业相比较服装中的其他类别而言,整个工艺流程、制作方式方法、劳动者操作要求都相对固定,比较成熟。新疆当前技术工人的制作工艺、劳动力生产率还达不到内地工人的水平,产业工人没有经过长期的培训,很难立刻满足服装行业中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门类生产需求。裤业对工人要求相对简单、规范。我们推荐服装门类中比较成熟规范的裤业率先在新疆实现对接,也是在支持新疆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尝试。”

“当前服装产业整体向新疆转移,我们行业协会也做了扶持新疆服装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裤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将加大新疆服装从业人员在内地知名企业中学习培训的力度,推荐一些相对比较成熟、规范的服装门类在新疆进行生产尝试。扩大就业是发展新疆纺

织服装产业的主要目标,产业发展与就业是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得好,有持续竞争力,才能实现稳定的就业。”

对此,新疆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谢青介绍,目前,新疆正紧抓东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希望内地企业能给新疆纺织服装企业带来更多的生产加工订单,另一方面也希望来自新疆各地州的企业能够与内地知名企业进行对接,拓宽视野,以便培养出一批本土草根企业家。

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纺织处处长曹学军也表示,新疆正在成为全国纺织投资的热点地区,但也存在着棉纺投资较热、终端制品项目少、南疆投资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这次中国服装协会裤业专业委员会年会及新疆服装产业对接会的召开,全国裤业骨干企业与新疆园区及服装企业进行精准对接,是支持新疆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具体举措,也是裤业企业向西开拓市场的合作良机。希望通过交流对接,企业寻找到更多的合作商机,实现共赢发展。

相生相长 共荣共赢

今年以来,新疆自治区已下拨各类纺织服装产业专项资金29.82亿元,全疆新增纺织服装企业385家,其中从内地引进的纺织服装企业来疆投资项目132个。如天虹、金、红豆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行业龙头企业来疆投资建厂。在知名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库尔勒利泰5万头气流纺及48万锭环锭纺项目、奎屯天虹100万锭项目、华孚100万锭棉纺和5万吨散棉染色项目等一批纺织大项目陆续再疆开工建设。

在新疆本年度规模最大的经贸展会、亚欧博览会的“姊妹篇”――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纺织服装产业馆是面积最大、参展商户最多、也是最吸引眼球的主题展。新疆参展企业首次超过50%,有力地证明了新疆纺织服装企业近一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关怀下取得重大的发展。在纺织服装展位上可以看到,新疆和田、喀什、阿克苏、巴州、伊犁等地州企业简介上看,绝大多数企业都是2014年建成投产的。

新疆服装协会副会长、和田霸丽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乌布力江2014年投资3000万元在墨玉县办了一个服装厂,已经带动当地670人就业,他的企业获得政府800万元奖励补贴。乌布力江说,政府基本上按每解决1个人就业给企业奖励1万元,到今年年底,他的企业全部投产,预计可实现1500人就业,他的企业还将领到政府的补贴。政府鼓励投资服装产业,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要靠自己的努力,现在,他不仅生产校服、职业装解决企业生存问题,还从浙江请来师傅设计研发以艾德莱斯绸为原料的各种民族服饰。今年,他拿到了300万美元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的服装合同。

在纺织服装展浙江展区,义乌市海宫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玉散・纳斯尔是浙商中唯一一位维吾尔族。玉散・纳斯尔1994年就离开喀什去义乌闯荡,当时他是给别人当翻译。2年后,他开始自己当老板,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和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客商做生意,如今,他的公司年出口额已经超过500万美元,而且,他本人也在义乌安家落户,成为义乌人。2014年,他听到中央和自治区要大力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就想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在新疆投资办个织布厂,把事业做大,同时带动更多乡亲就业,回馈家乡。

与此同时,新疆自治区与中国服装协会合作开展的300名服装行业创业人才和服装生产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已经开始,学员培训结束后,自治区和协会还积极为创业学员提供标准厂房及贴息贷款等创业条件支持,鼓励学员创业就业。自治区经信委指导各地经信部门积极配合企业和人社部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制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人才需求培养计划,确保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引凤筑巢 促进发展

在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举行了商博会重点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现场签订纺织服装项目24个,签约金额253亿元,占工业项目签约总额的23.6%,纺织服装项目签约金额排名14个行业大类第二位,仅次于新疆石油石化产业,是本次重点签约项目的一大亮点,巴州、阿克苏、喀什3个南疆地州签约纺织服装项目17个,签约金额226.76亿元,占纺织服装项目签约总额的89.7%。本次签约的24个纺织服装项目中有20个项目的投资方来自援疆19省市,援疆19省市在纺织服装产业项目的签约金额为237.76亿元,占纺织服装项目签约总额的94.0%??

据不完全统计,新疆地区目前正在建设并计划年底投产的项目有282个,计划总投资328亿元,其中棉纺织项目37个,计划总投资207亿元,年底预计投产400万锭,2016年可实现新增产值80多亿元。

商博会期间,陕西和台湾的纺织服装企业组团参展,并与新疆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交流。这两地纺织服装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在纺织服装领域以科技为依托开展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势而上。台湾纺织拓展会副秘书长兼市场开发处处长杨晓琴说,台湾纺织品现在正在朝着三大趋势发展,即强调功能性、流行性及环保性。大陆现在在新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给予很多政策,台湾纺拓会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新疆同行分享,并找到合作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