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6:18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第1篇

>> 云计算时代更需政府智慧 智能机器将取代甚至消灭人类? 人类智慧vs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学会欺骗人类 机器智能技术模仿人类认知创造价值 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放弃”更需要智慧 智慧城市进入超智能时代 安全更需要智能 《机器智能》 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世界机器人大会2016,开启智能时代 机器人开启安全智能时代 人类与机器赛跑 机器如何“假装人类” 机器狗搅乱人类情感 围棋手挑战人工智能 全职妈妈更需要智慧 职场管理更需要智慧 管理婚姻更需要智慧 融合智慧社区建设智能家居迈入“云”时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机器智能时代更需人类智慧 机器智能时代更需人类智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丹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997年5月3日,卡斯帕罗夫在纽约与“深蓝”对弈。

1997年,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时,人类对机器智能的不懈追求和恐慌之感同时俱增。今天,当数字技术、机器智能被不断应用于教育、金融、传媒等领域,并创造出丰硕成果时,人们对“机器是否将取代人脑”的追问更加迫切。这场由“机器发起的变革”让亲手创造它们的人类“痛并快乐着”。

面对日益强大的机器智能,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不过,长期关注教育、科技创新以及公共政策的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丹尼尔・阿拉亚(Daniel Araya)认为,机器取代人脑尚需时日。他在近期发表的《机器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失业》一文中提出,我们更应看到:正是因为机器智能的蓬勃发展,人类智慧,特别是创新思维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机器智能打破“旧秩序”

尽管丹尼尔认为现在机器取代人脑还为时尚早,但他也毫不避讳机器智能给社会带来的冲击与改变,特别是在部分职位被机器取代后带来的失业问题。

《机器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失业》一文认为,统计显示,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仅有5%,但许多经济学家承认,实际数字恐怕要高出许多。而导致当今美国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字――科技。

这一说法并不“武断”。丹尼尔指出,农业革命后,人类饲养动物为农业服务;工业革命后,人类制造大型机器为工厂生产服务;计算机革命出现后,人类正想方设法让电脑变得更智能化、高效化,以期取代会疲劳、容易出错的人类,或者干脆将人类从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

总体而言,当下这个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蓬勃发展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计算化”:新式软件算法,电脑辅助设计,数据挖掘,还有机器学习……凡此种种都已开始扰动现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实践,后工业社会的新秩序正在逐步形成。文章认为,这种“计算机知识经济”的日趋发展和成熟,必将大大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目前美国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丹尼尔认为现在也应该为未来的劳动人口担忧了。文章研究发现,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从2009年开始就在走下坡路,同时,为了调节通货膨胀,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人工工资就再也没有增长过。

当然,科技不能完全为失业问题“买单”。丹尼尔认为,过去三十年所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到了小部分精英的手中,位于财富金字塔顶尖的那1%的人群,实际上掌握着世界一半的家庭财富,这样的不平等显然给劳动人口带来了更多问题。

机器智能需要更多创新人才

对于美国及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内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部分国家在公共政策方面已开始有所回应。丹尼尔认为,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上。

无论是在拥有较高机械自动化程度的美国,还是在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培养技术工人、扩大就业机会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目前教育领域的许多改革政策仍过于短视,政府未能以长远眼光进行教育改革政策的规划和制定。

《机器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失业》一文以美国为例,当科技正以指数倍的趋势发展时,现有人力资源策略和教育改革方式,没有考虑到科技对新型劳动力的促进作用,只是把这些新型劳动力按一般劳动人口,简单地纳入全国劳动力资源中。可实际上,教育改革应该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型劳动力为长期目标。

什么是“新型劳动力”?丹尼尔认为,计算机和数字媒体应用将成为21世纪领军型行业的基础,这为重大的长期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诚然,电脑确实可以在许多逻辑功能方面超越人类,但它还不能像人类一样,高效完成那些要求灵活性和判断力的任务。换言之,电脑能提高许多常规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但也放大了社会对有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人才的需求。这部分人才就是当今教育体系应着力培养的新型劳动力。

因此,在机器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价值不言自明。可是,文章认为,现在的问题在于,当前的教育系统,还没有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劳动错位问题做好准备,无法承担起培养足够新型劳动力或创造型人才的任务。

改革教育才能适应新时代

长期的研究与观察让丹尼尔相信,如今的学生必须拥有运用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除基本的计算和读写外,一些更高级的职业素质,比如网络协作、数字化应用、创新思维等应成为必备技能。

为此,政府必须推行新政,改变由来已久的教育教学结构和方式。文章提出,当前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应当是:满足能适应具有破坏力的“计算机经济”的人才需求,而不是仅满足大规模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

当然,这样的改革还面临诸多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丹尼尔在其著作《创新经济与教育》一书中也谈到,在一个由创造、创新能力来驱动的社会,转变已经固化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教育体系,着实不易。如果说现有文化系统所肯定的能力,是工业社会的教育目标的话,那么在机器智能时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对这个文化系统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与为社会再生产而存在的工厂相比,人类如今更需要的是迅速建立在“智能扩张”基础上的各式创新孵化器。

如今,人类处在一个关键拐点,计算机正在把教育从“严格的信息传递系统”变成将机器学习、创业合作和多媒体资源结合起来的交互式学习系统。因此,教育领域的新政策应是在正规教育继续集中传授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搭建起一个能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传递最新知识的有效平台,让学生能运用机器智能和创造性思维,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第2篇

一、口语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口语传播媒介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人们从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的时期。音韵史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口语最早其实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例如,我们把自己的同类称为“人”,把会飞的动物称为“鸟”,把常年的木本植物称为“树”,等等。这种命名活动在早期可能是幼稚的,但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原来混沌一片的世界在我们眼前变得清晰了,变得有条理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名称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中把握他们的性质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深化。简言之,口语的产生及应用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有这么几个方面: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为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2.口语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美国传播学家德福勒认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思维也就是内向操作语言。3.口语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二)口语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口语传播时代,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应该是相对简单的。1.进行经验的传承。其实几乎每一次创新都是跟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而语言作为人类第一次的抽象性发明,诉求之一也就是进行经验传递。2.随着人类大脑的健全与发达,也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认识与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开始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总结与归纳,并且运用统一的“吱吱呀呀”来加以区别。而在这个“命名”的过程中,又加强了人类抽象化的能力,抽象性的锻炼不断使人类的智商得到发展,反过来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就越清晰。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必要手段。3.随着物质生产与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之间需要协调劳动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手语及简单的“吱吱呀呀”已不能满足劳动中的协调功能。语言的产生是多方面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协调劳作是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所以说当时的媒介主要都是围绕物质生活而展开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范畴就是口语教育,并且也并不像之后文字的教育那样正规和系统。这期间的媒介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习得而非教育,也正是语言的局限使得当时的媒介教育即语言教育开始出现,因为语言在时空上都是很短暂的,人们必须掌握直接与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媒介手段,口口相传成了唯一的保存手段,媒介素养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急迫的诉求下展开的。

二、文字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文字传播媒介

随着人类物质生产与生活的不断发展,口口相传的语言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各类信息传递活动的需求,人们开始寻求更有效、在时间上可以更长久、在空间上可以更遥远的信息传递与存储媒介。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了各种尝试,“如用约定的实物来传递和交流信息,利用结绳或图形符号来记录重要的事件或生产和交易情况,利用擂鼓或燃烧烟火以及这些信号的接力传送等保持远距离联络等,这些原始媒介的传播功能已经接近于文字,它们把信息传得更加广远,更加长久。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进军了。而后文字经历了书画同源时代,渐渐又出现了表现抽象性意义的象征性图形……文字发明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克服了语言在时间上的转瞬即逝,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独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2.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4.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书写材料不断趋于轻便化,文字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容易。5.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文字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文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范畴就是对于文字的认知及相关的语义学习。文字大概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这时人类已进入奴隶时代,文字还只是精英群体所独享的精神财富。文字是劳动人民共同的创造性产物,但在时代的发展中,劳动人民却失去了认知与使用文字的资格和能力,而正是这种对于媒介使用权力的丧失,使得精英群体与一般大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这时媒介素养教育也只是针对群体的教育,这时的世界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有了国家的概念,一切也都在有序中行进。这时的媒介主要有文字与语言,而媒介素养教育则需分阶级而谈:对于奴隶阶级,语言依然是他们唯一的媒介,媒介素养教育亦是不变的,靠日常生产劳作中习得而来;而对于精英阶级及奴隶主阶级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已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在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职能其实相对简单和单纯。“从苏美尔时代残传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板上的,这些泥板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大致可以归入文学的范畴———明确说来,包括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由此可见,文字承载的职能更多是在商业中,也就是生产生活方面,少部分是抒感的载体。而关于文字的教育首先是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其次是目的直接而理性,即辅助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三、印刷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印刷传播媒介

文字出现以后,少数人确实因为文字而获得了更多传播的方式,但由于手抄传播效率低,往往是家庭手工业的模式,因此成本极高。据说,在个人遗产的分配中,书都要列入遗嘱。再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还是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级的特权,直到印刷技术的到来,这种被精英阶层垄断的传播手段———“文字”才真正走下神圣的殿堂,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传播媒介。印刷媒介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是书籍的普及,它还使得很多大众文化应运而生,更多人加入“文化”的行列。但同时也使得“文化”不再那么神秘与精致,似乎在印刷媒介普及的那段时间,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在西方,中世纪神权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欧洲国家逐渐脱离罗马教皇的统治,而首先从英国开始,资产阶级也渐渐在各个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印刷技术带来的思想革命使得整个世界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书籍被印刷成各种文字大量复制,人们不但可以得到更多更远的信息,更重要是这些信息使得一般大众思想开化,关于媒介的素养教育也变得不可或缺,文字开始变成一般性的普及知识,一般大众也具有了文字的认知能力。而印刷技术对媒介最大的影响就是产生了第一种大众媒体———大众报刊。之所以称为大众报刊,是因为报刊的发展由来已久。但早期报纸并不属于一般民众,而是政府讯息的工具,印刷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报纸的大众化,也使人类社会新加入一种行业———传媒业。

(二)印刷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印刷带来的变化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它是文化、思想发生巨大革命的基础。它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是:印刷使得文字变得普及,它延展了文字的功能,使文字的功能不再只是商业用途,一般大众普遍地学习文字,既培养与印刷媒介相适应的媒介技能来使用文字和提高读写理解的能力、抒感、增长知识、传承文化与经验、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了解更为久远的事情,并且通过大众报刊来愉悦自己。印刷时代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人员数量的激增到用途目的的拓展,再到人类思想、文化各个层面都有巨大的影响。

印刷媒介素养教育体现在两个维度:就一般性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对一般大众体现在对于文字的普及认知上;就专业性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使得社会出现一个新的行业———传媒业,并且应运而生了一批专业人士,社会中也出现了专门培养这种专业人士的机构。新闻学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对于传媒专业人士培养的重视。传媒产业的链条是巨大的,从纸张到媒体(报纸)到出版发行,里面涵盖了很多新旧行业,而就媒体本身而言,它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包括记者、新闻撰稿人、编辑、公关、专业经理人,排版、设计、印刷、出版等各类专业人才,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从一般走向专业,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媒介素养,并在传媒行业利用这种技能谋生。

四、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电子传播媒介

如果说印刷媒介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从20世纪20年代广播出现开始,人类开始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相继出现,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正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数字技术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通过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1.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2.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兼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功能,其信息处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记忆也比人脑更加牢固和准确。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过去,无论是报纸、书籍、电话还是传统广播、电视,其功能都是单一的,相互之间缺少兼容和联接,数字技术则把分散的文字、音声、画面、影像媒介都整合到一个有机互联的传播系统中,迎来了多媒体传播的新时代。

(二)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第3篇

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目的不仅是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独立自强的精神。

让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吧,这会让他终身受益。

两位妈妈的对话

晚饭后,超市售货员李阿姨到幼儿园刘老师家里串门。看到刘老师4岁的女儿兰兰正在刷碗,她十分惊讶:“哎呀,你们兰兰这么小都会刷碗了?”

刘老师热情地请李阿姨坐在沙发上,说:“她刚开始学,还不太会刷,不过,倒也像样。”

李阿姨感叹道:“我那6岁的儿子都快上学了,连洗脸洗脚、穿衣服这些事都懒得干。为了他,每天我们都忙得团团转。”

因为是老邻居,彼此熟悉,刘老师也很直爽:“依我看,小孩子不干活儿,不是孩子懒,恐怕是你们做父母的没有注意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吧?”

“劳动教育?”李阿姨一听到这几个字,不禁愣了一下。她更直爽,说:“我可不想让儿子长大以后,和我们一样干苦活。您看,我和他爸爸,从小就知道干活儿,长大了当工人,现在都下岗了。这不,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么个售货员的差使,挣那么仨瓜俩枣的。现在这个社会,还得有知识。那刷碗的工夫,还不如教孩子认几个字,做几道算术题呢。”

这两位妈妈关于劳动教育的对话很有典型性、代表性。现在,许多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还真的不大重视呢。

我国孩子劳动不如国外孩子

据调查,我国城镇的中小学生中,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而美国中小学生为72分钟,泰国为66分钟,韩国为42分钟,英国为30分钟,法国为36分钟,日本为24分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生和外国学生相比,不仅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小,而且劳动的时间也比国外的中小学生要少得多。不少已经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家务劳动能力的孩子,在家里还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学龄前儿童参加劳动的情况更差。有的孩子已经五六岁,都快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早晨不起床,伸着胳膊等家长,就像个小少爷大小姐似的;也有的上完卫生间,等着家长给他擦屁股;还有的在家里或在幼儿园,玩完了玩具不会收拾,不想收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都是孩子的问题,不少是家长不让孩子“动手动脚”,从思想上轻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越早效果越好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那么早进行劳动教育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正是因为不太懂事,才是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的大好时机。小孩子天生喜欢动手动脚,凡是他们没有做过的事,就会觉得新鲜,就想试着做。他们并不把劳动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种游戏,比如穿衣服、系纽扣、穿鞋子等很想自己做。做父母的要趁这个机会因势利导,在孩子的多次重复和练习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生活自理,增强自信心,激发做更多事情的愿望。

而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嫌孩子笨手笨脚帮倒忙,觉得还不如自己做省心。这样等到孩子长大了,这些本应该自己做,也能够自己做的事,他们很可能就觉得是一种负担,不想学,不想干了。这不怪孩子,是家长造成的。因此,劳动教育是越早进行,阻力越小,效果越好。

智力开发和劳动教育并不矛盾

有的家长认为,过几年孩子要上学念书,总该先让他学会识字、数数吧。其实,这不能成为拒绝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理由,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我们知道,小孩子思维特点是具体行为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学习是要在活动中进行的。如果在劳动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会一举多得。比如,教孩子学习洗碗,就可以边洗碗,边数数,边认字;学习择菜,就可以教孩子择菜,同时认识蔬菜名称和了解蔬菜营养成分,知道多吃蔬菜的好处,等等。像这样边教孩子干活儿,边进行知识的启蒙教育,不是更有趣、效果更好吗?

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好处多

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不是要孩子“分担”家务,而主要是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让他们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更是要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还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让他们终身受益。

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且由此进一步培养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家庭义务都不尽,那怎么谈得上尽社会义务和责任呢?

树立热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有的家长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不热爱劳动、不会劳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知识。还有极个别家长有时看到干体力活儿的人,就“谆谆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不然的话,就会跟他们一样当"苦力"。这种"告诫"是教孩子忘本,会使孩子厌恶劳动和劳动人民。

我们想一想,没有工人农民的辛勤劳动,我们衣食住行从何谈起?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无所用心可耻,热爱劳动光荣――这是做人的首要标准。”家长应当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劳动是光荣的,懒惰是可耻的。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劳动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会劳动就不能生存。

有人认为,随着生产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再也用不着提倡勤劳、进行劳动教育了,而应当大力提倡“休闲”。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

勤劳并不是因为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劳动效率低下才提倡的,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勤劳又是一种道德修养,是对待任务、工作、学业、事业的态度。

家长必须明白,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多发达,生产劳动手段多么先进,不“勤”,就不会充分发挥先进生产劳动手段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勤",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进步,现代化的生产劳动手段也创造不出来。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受教育年限;农村;明瑟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8日

位于中国华北的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资源的聚集区。从山西统计数据来看,到2012年末,山西城镇化率达到51.26%。山西位于中部地区,整体来说欠发达,又由于山地面积占全省的80%以上,以致耕地紧缺,与农村人口严重失调,人力资本投资严重短缺,农民收入呈现缓慢增长且总水平较低的态势,从而农村的各方面发展十分困难。究其原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居民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在其中人力资本投资是举足轻重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选择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角度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合理的运用各种教育途径,酌情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整体素质,将会对山西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从最早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所说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再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1958年雅各布・明塞尔在《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中对个人收入与其人力资本投资关系的经济学分析模型,都提到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性,但是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尚未形成,直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舒尔茨明确的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后,在经济学领域,它才作为系统的研究理论出现。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同,它是表现在人身体上的一类投资,可以使人类在将来经济关系中获取不断增值收益的一种能力”(舒尔茨,1990)。同时,在他比较了日本和印度的传统农业之后,在发表的“改造传统农业”著作中提出“在投资传统农业的因素中,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对促进和提升传统农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舒尔茨,1999)。”那么从此层面上说,增加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以致提升农村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而在农村的生产中提高相应的生产率,以达到提高农村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目的。所以说,增加农民的受教育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进而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

二、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及受教育时间

由统计年鉴可知,1997~2012年由于山西经济的蓬勃发展,山西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时间也在逐渐延长,从1996年的7.81年提升到2011年的9.16年。具体年份的受教育时间为:1996年为7.81年、1997年为7.89年、1998年为8.06年、1999年为8.12年、2000年为8.23年、2001年为8.23年、2002年为8.39年、2003年为8.35年、2004年为8.37年、2005年为8.41年、2006年为8.56年、2007年为8.68年、2008年为8.72年、2009年为8.87年、2010年为8.98年、2011年为9.16年。

相对应,山西农村居民的人均净收入也有较明显的提高,从1996年的1,557.19元提升到2011年5,601.41元。具体年份的人均净收入为:1996年1,557.19元、1997年1,738.26元、1998年1,858.61元、1999年1,772.62元、2000年1,905.61元、2001年1,956.05元、2002年2,149.82元、2003年2,299.41元、2004年2,589.61元、2005年2,890.66元、2006年3,180.92元、2007年3,665.66元、2008年4,097.24元、2009年4,244.11元、2010年4,736.25元、2011年5,601.41元。

三、实证分析

(一)理论模型。在教育投资与收益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前苏联学者雅克布・明瑟的“教育明瑟收益率模型”是比较经典的计量模型,主要思想是应用计量模型来分析教育与工作时间的边际收益率。模型表达式为人均净收入Y的对数等于常数a0加上a1D加上a2F加上a3F2再加上误差项。其中,Y代表人均年净收入、D代表人均受教育时间、F表示劳动力的工作时间。

(二)建立模型。鉴于本文着重考察山西农村地区教育投资和农村居民收入间的关系,所以借用“教育明瑟收益率模型”及其研究思路,据实际情况对该模型进行简化,搭建“山西农村地区教育投资与农民收入关系模型”。遂采取以下表达式:

LnY=?字+?酌X+?着 (1)

(1)式中,Y代表山西农民的人均净收入,X代表山西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字代表常数项,?酌代表回归系数,?着代表随机误差项。

(三)数据选取与指标解释

1、数据选取。本位所引入的变量有山西农民人均受教育时间、人均净收入,研究数据取自于各年份《山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等。

2、指标解释。(1)山西省农民的人均净收入。农民人均净收入是农民在当年的所有收入减去当年的所有支出;(2)山西省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据当前山西的划分,有6个级别的层次,并指出不同级别的受教育时间。第一级是不识字或识字程度较低,受教育时间是2年(考虑到有些没受过教育,但有工作经验和技能,因设此年限);第二级是小学,受教育时间是6年;第三级是初中,受教育时间是9年;第四级是高中,受教育时间是12年;第五级是中专,受教育时间是13年;第六级是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时间是16年。

农民的人均受教育时间模型式为是:(不识字或识字程度较低人数×2+小学层级人数×6+初中层级人数×9+高中层级人数×12+中专层级人数×13+大专及大专以上层级人数×16)/家庭劳力总人数。

四、相关关系检验、计量模型与分析

(一)相关关系检验。想要较合理地说明农民收入与受教育时间(人力资本)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本文对上面选取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解释与被解释变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以说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时间(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增长有明显的、积极地促进作用,在现行阶段农村教育对农民的收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模型的计算与分析。由上述模型分析可得,对相关统计数据用软件spss20.0进行回归分析,参数估算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的人均净收入与受教育时间呈线性相关关系。

由表1分析可得,调整R2的值为0.93,方程的拟合效果很不错;F检验值非常显著,表示构建的模型可以适应整体显著性检验,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变量系数也接近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变量的选取解释性良好。(表1)

综上所述,该模型可以说明山西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民收入之间的重要关系,且能得出如下的相关结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劳动力收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山西农民受教育时间和农民人均净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从分析结果可得,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时间每提高1%,农村居民的人均净收入则会提高0.97%。

五、政策建议

(一)思想宣传、改变观念,为后续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做好铺垫。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幅度远大于物质资本以及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幅度;所以,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那么各级政府首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充分实践“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为后续的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氛围。

(二)增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为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打基础。农村基础教育主要依赖于政府的监管和监督,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做好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完善和维护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所以政府必须做好相关的工作,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切实做到农村基础教育的不断均衡发展。

(三)加大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评价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理应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确保优秀教师队伍的发展,这也是至关重要的。鉴于实际情况,首次,各级政府应当出台对农村教育的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的教师来农村贡献力量;其次,对于农村教师要建立好相应的培训机制,应该给予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切实做好提高农村的师资力量。

(四)切实做好农村相关技能培训的教育机制。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目前,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相关工作发展良好,但以相关职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发展较为滞后,对农民职业培训的教育机制相对匮乏,大家都明白,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会有许多教育类型组合而成,所以不能单单只重视其中的某些教育类型,因为这样对农村的经济进步起不到明显效果。因此,在发展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下,也应该在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更高层次的教育上加大投资力度,以更好地改进和改善农村教育各方面的发展。

(五)因材施教,培养本地的人才,充分展现他们的辐射带动功能。农村本地人才是农村科技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发展,并且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实践和现实生产中得到强力军,因为他们出生和生活在当地农村,与当地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思想和行动上对当地其他农民有辐射带动的作用。因此,对于这类人才要积极培养,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带动和鼓励他们的积极性。

(六)健全农村地区医疗保增体系。我们知道,健康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里面的一项内容,当然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那么进行再好的教育,最后整个人力资本投资还是零;但是目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山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都面临着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医疗费用投资严重不足,给农民就医带来很大难度,甚至有些地方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在广大农村,“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必须加大和增强农村地区医疗保健的投资力度和范围,切实做好改善农村目前相对落后的医疗条件,这对于农民的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七)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效率,其次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外又可以学习新的技术和赚得新的投资资金,这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有正面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出版社,1992.

[2]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第5篇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理念素养。其中,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必须的。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其中,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必须的。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素养、普通文化知识素养和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1.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

1.1语言学;语言学概论,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了解语言与社会以及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学习现代汉语,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懂得普通语音学,熟悉汉语的声、韵、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了解语义学和词汇学的基本原理,通悉语义和语境的关系,掌握词的构成和组合规则,明确词的基本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关系,熟知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语的感彩,熟悉词汇的发展变化。学习古代汉语,具有较为系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古汉语的句型结构,熟悉古代重要辞书的查检方法。

1.2文字学;学习文字学,把握文字的性质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学好汉字学。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熟悉汉字的笔画、笔顺与各种结构,掌握规范汉字,掌握查检汉字的各种方法,掌握识字法,正字法和写字法。另外,要明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3文章学;学习文章学,首先要了解文章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规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内部联系。学习阅读学,研究文章的阅读、分析和鉴赏。掌握各种实用文章的阅读方法,熟悉各种阅读方式、明确各种阅读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阅读的反应过程和训练方式,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习写作学,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常用文体知识,对内容与形式、素材与题材、思想与思路、语言与文风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对中学生的写作起到切实而有效的指导。

1.4文艺学;学习文艺学,了解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规律,学习中外文学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熟悉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对驰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见的作品。学习美学,懂得一些美学知识,懂得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审美的教育。懂得一点文艺和文艺批评的的基本理论,提高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还应对电影、电视、戏剧、曲艺、音乐、美术知识有所涉猎。

 

; 2.普通文化知识素养

2.1思维科学;首先,要通晓它的基础理论——思维学,其次,要懂得它的技术理论——科学方法论,再次要熟悉它的应用理论——思维培育学。思维培育学,包括抽象思维的培育、表象思维的培育、直观动作的培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等等。

2.2社会科学;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师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要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经济学、法学、文化学、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此外,还要关注哲学、伦理学、地理学、环境学、军事学等的发展。总之,要博览群书,了解社会,体味人生。

2.3自然科学;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教材中的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建设者,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如果教师对课文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就势必会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常识性的错误。

3.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3.1教育学;教师首先应当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的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应关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3.2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必须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途径,努力用心理科学的规律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第6篇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理念素养。其中,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必须的。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其中,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必须的。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素养、普通文化知识素养和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1.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 

        1.1语言学;语言学概论,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了解语言与社会以及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学习现代汉语,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懂得普通语音学,熟悉汉语的声、韵、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了解语义学和词汇学的基本原理,通悉语义和语境的关系,掌握词的构成和组合规则,明确词的基本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关系,熟知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熟悉词汇的发展变化。学习古代汉语,具有较为系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古汉语的句型结构,熟悉古代重要辞书的查检方法。 

        1.2文字学;学习文字学,把握文字的性质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学好汉字学。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熟悉汉字的笔画、笔顺与各种结构,掌握规范汉字,掌握查检汉字的各种方法,掌握识字法,正字法和写字法。另外,要明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3文章学;学习文章学,首先要了解文章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规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内部联系。学习阅读学,研究文章的阅读、分析和鉴赏。掌握各种实用文章的阅读方法,熟悉各种阅读方式、明确各种阅读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阅读的反应过程和训练方式,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习写作学,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常用文体知识,对内容与形式、素材与题材、思想与思路、语言与文风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对中学生的写作起到切实而有效的指导。

   1.4文艺学;学习文艺学,了解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规律,学习中外文学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熟悉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对驰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见的作品。学习美学,懂得一些美学知识,懂得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审美的教育。懂得一点文艺和文艺批评的的基本理论,提高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还应对电影、电视、戏剧、曲艺、音乐、美术知识有所涉猎。

      

[1] [2] 

;  .普通文化知识素养

        .思维科学;首先,要通晓它的基础理论——思维学,其次,要懂得它的技术理论——科学方法论,再次要熟悉它的应用理论——思维培育学。思维培育学,包括抽象思维的培育、表象思维的培育、直观动作的培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等等。 

        .社会科学;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师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要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经济学、法学、文化学、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此外,还要关注哲学、伦理学、地理学、环境学、军事学等的发展。总之,要博览群书,了解社会,体味人生。 

        .自然科学;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教材中的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要培养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建设者,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如果教师对课文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就势必会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常识性的错误。 

        .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教育学;教师首先应当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的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应关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必须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途径,努力用心理科学的规律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第7篇

摘要:文章从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出发,对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林甸县花园乡的实际情况,对乡镇区域实践推广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做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95-03

1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1.1存取自由度高

从根本上讲,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图书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就是与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和文献资料进行资源对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今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开放了多种登录渠道,可以同步支持会员在多种登录渠道中进行多种方式的自由阅读。由于技术的进步,每一名会员的阅读记录都可以被缓存留档,方便会员自由读取。

1.2城市覆盖率高

据统计,由2009年开始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覆盖全国40所省级图书馆、479所市级图书馆,服务辐射2,900所县级图书馆,实名用户超过655万人,用户分布在内地、港澳和部分海外地区,各服务系统年均点击总量超过12亿次。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来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网络技术环境基础上,在前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网络环境比较稳定的城市区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较好的地区。

1.3资源共享度高

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就是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带动和影响下开始的。在相关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各地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构建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②组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③搭建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一库一网三平台”的工作方案。

1.4用户满意度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所需要占用的社会资源并不大,但是数字图书馆建成之后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帮助却是非常巨大的。正因如此,在数字图书馆的投建过程中,各地数字图书馆的注册用户对于建设完成的数字图书馆的满意度比较高。如:贵州数字图书馆在建成之后就实现了以IP范围为限制,向全省读者免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图书馆服务的推出,实现了读者异地借阅、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的阅读,有效解决了数字图书馆在偏远地区的农村无法覆盖的问题,对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

乡镇和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层一线,社会文化建设的任务重、基础薄,常规的宣传教育手段收效不大。在乡镇和社区全面铺设数字图书馆的成本不高,维护难度不大,能够为乡镇和社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具体说,在乡镇和社区建设开通与城市区域的数字图书馆对接的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2.1扎实的技术支持

在乡镇和社区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同样是承担着公共图书资源共享、居民文化教育等艰巨任务的虚拟公共设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工作,主要是在乡镇和社区进行高速稳定的网络铺设工作和在适当的场所进行公共服务器的运行维护。这些工作和数字图书馆在城市区域的建设工作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要相关的运营企业能够定期参与维护,就能够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

2.2旺盛的客户需求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城镇和社区居民了解社会文化、融入全新发展的社会文化的内心需求非常强烈。数字图书馆建成之后,可以让他们在现有的生活节奏下,在不增加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和生活习惯,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文化学习和活动,有效地迎合了乡镇和社区人们的学习需求。

2.3适宜的服务环境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存在形式不同,这就决定了在数字图书馆的运行过程中,为会员提供的服务方式也不同。对于乡镇和社区的居民来说,只要学会了利用关键字进行搜索,就可以在数字图书馆进行资料搜索和查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会员来说,学习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方式的过程,也是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2.4强大的政策支持

为了全面提升我国社会文化综合服务水平,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重大文化发展建设策略。在相关策略的带动下,我国现已建成一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0个县级支中心、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各级文化服务机构的建立,快速有效地建立起一个系统覆盖全国、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六级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络,这种服务网络的建立,为数字图书馆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政策支持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乡镇地区人口的社会文化普及和教育工作,而这项工作的主要诉求和乡镇及社区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根本诉求是一致的。鼓励性的政府指导政策的出台,为乡镇和社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政策基础。

3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实践探索

林甸县花园乡在前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实现了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移。应当说,花园乡的前期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要建立在劳动力素质普遍提升的基础上。所以,花园乡也积极地进行了数字图书馆的实践活动。

3.1林甸县花园乡的发展建设情况

花园乡是林甸县的下辖乡镇,全乡共有11个行政村和78个自然屯。全乡面积67.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28.5万亩,草原面积有30万亩;全乡共有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76人。因劳动力产业结构比较传统,为了更好地促进花园乡的发展,当地政府把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工作作为主要工作。目前,全乡共有劳动人口1.7万人,占总人口的54.8%。其中从事奶牛养殖业的劳动人口有5,200人;从事绿色、特色种植业的劳动人口有800人;从事商业、餐饮、服装、建筑、运输、贩运等行业的劳动人口有3,400人。从目前林甸县劳动力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劳动力都在从事着比较基础的劳动工作。这些工作传统、简单,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有限,但事实上,随着社会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参与各项社会劳动所需的文化知识水平已经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种植还是农畜养殖,先进的科学知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如:我国奶牛养殖业就已经实现了奶牛喂养管理的机械化以及牛奶制品加工生产的自动化,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已经依靠科技进步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林甸县花园乡,参与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能够参与专业文化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作的劳动力数量非常有限,这说明林甸县的劳动力的总体文化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郭敏:数字图书馆资源在乡镇和社区的延伸服务研究与探索3.2林甸县花园乡的实践状况

在发展过程中,花园乡政府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趋势与自身的建设发展工作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与数字图书馆的普及工作结合起来,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为切入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工作探索:①按照土地区域的功能用途,将全乡土地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分别划定居民生活活动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农工项目开展较好的农业区、种植业项目发展较好的种植区和草原区等多个主题区域模块。②以有线网络线路铺设全面覆盖居住区,无线网WiFi信号基本覆盖农业区、种植区,手机信号全面覆盖草原区为目标,实现网络信号和手机通信信号在全乡高密度覆盖。③投建数字化图书馆的运行服务器,将服务器设置在乡政府、学校以及农机站等场所,以农业主题为主要范围,建设一个与大庆市的城市数字图书馆系统全时空对接的数字图书馆。④组建教育小队,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数字指导生活”的专题教育活动,每周三活动一次,在乡政府以及各村村委免费开设数字图书馆使用方法的主题教育公开课,为广大劳动者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推广教育工作。

3.3花园乡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

首先,关注社会文化建设,促进数字图书馆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投建,将会对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花园乡的数字图书馆投建实践过程中,当地政府就注意到数字图书馆与地方文化环境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投建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对图书馆所在地的城市功能板块进行合理划分,顺应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开放,为地方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将数字图书馆对各地方文化发展的积极效用放大。其次,只有夯实技术基础,才能取得积极投建效果。数字图书馆的投建,离不开基本的技术支持。由于花园乡的有线网络铺设技术条件不够成熟,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只能在无线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完成。花园乡政府在投建数字图书馆之前大力推动无线网络覆盖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花园乡居民的实际需要,有效地解决了花园乡网络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让馆内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再次,多服务器同时运行,保证客户的使用效果。由于花园乡政府在投建数字图书馆之前,就对全乡进行了功能区域的划分,设立多台同时运行的数据服务器的做法,既增强了数字图书馆运行平台的稳定性,又提高了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使用感受,为数字图书馆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优质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专职教育团队的存在,保证了图书馆的推广效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会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只有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将数字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起来。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花园乡的实践活动,充分考虑了数字图书馆投建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重点照顾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的使用需求,充分结合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落实。从实践活动取得的效果上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乡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艳慧.浅析数字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4):233-234.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麦当劳化;超越

“麦当劳化”由美国著名学者乔治·里茨尔提出,已广泛渗透到多个领域,如餐饮、医疗、教育等,它“已经成为一场无情的风暴,席卷世界上那些看来无以渗透的机构。”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的麦当劳化值得教育工作者们认真思考。

一、麦当劳化的涵义及其特征

“麦当劳化”指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快餐店的原则正在主导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余地方的越来越多的部门。”为什么这种模式能够迅速传播?显然是麦当劳模式的成功。它可以迅速传播在于它的四个特征:效率、可计算(可量化)、可预测和控制。

首先是效率。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效率是麦当劳模式的重要标志,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提高效率是为追求最大的效益,为了效益的最大化,人们选择最佳的方式以达到既定目标。麦当劳极为注重效率,通过简化过程、产品及服务、顾客自己动手等方式最便捷地满足饱腹的需要。

其次是可计算(可量化)。根据里策的定义,“‘可测定性’是指以‘量’来测定‘质’的取向”。麦当劳化强调事物可计算、可量化的特征,而且量(特别是大的量)趋向于代替质。它在过程上强调速度,结果上强调生产和服务的产品数量。对量的强调有其积极意义,但麦当劳化“从不同的方面都强调量,表现在:强调量而不是质;造成量的幻觉;把过程还原为数目”过分致力于量的追求。

再次是可预测。这是麦当劳化合理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理想的合理化社会中,人们知道该期盼什么。麦当劳的产品和服务在不同时间、地点是一样的,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可预测。这种可预测性满足了人们的期盼,但合理化的社会实际上强调的是诸如纪律、系统、连贯性及方法论的操作性,可预测性以不同的方式实现。

最后是控制。人是最不可预测的,因此麦当劳努力想去实施人的控制。技术比人易控制,麦当劳的最终目标是利用技术来替代人、用机器替代人。麦当劳化的控制实质是形式理性的控制。在麦当劳化中最佳手段已经被发现且被制度化在了规章制度和结构中,人们照章办事即可。

二、课堂教学的麦当劳化表征

(一)效率性:课堂教学中“效率至上”。从“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向课堂教学(学习)要效率”诸如此类的口号中可以看出,效率似乎成了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字眼。提高课堂效率,在规定课时内依据课程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教学策略,将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这无可厚非。但对这一原则的过分推崇导致课堂教学独立于师生经验之外,课堂教学任务被极大简化,成为可操作性的步骤,知识被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信息点,课堂教学变成将分解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传递给学生。

(二)可量化性:课堂教学中的“数量管理”。当今是一个数字化社会,数量逐步取代质。不同质的人和物在量的评估下,几乎在一切领域都可交换。量化充斥着教学活动的每个角落,学生都有学号,它利于教师教学和管理,但学号设置的依据多按学习成绩,特别是试卷上的分数,这在无形之中将学生标签化。还有各类考试测验中的成绩,几乎都以分数的形式给予量化。将学生学习成果数量化利于教学评价,但却造成分数至上的现象。上学年参观一所附属小学,班级教室后面黑板上写着每个学生的名字,名字后面贴着大小不等、数量不一星星,根据学生的表现所贴的星星,将其表现数量化,考的分多星星便多。教学中的数量化意味着分数成为评价学生成绩甚至品行的最重要尺度。“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数量化和学生的无奈。

(三)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中的“预设”。课堂教学麦当劳化的主干部分是可预测。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目标是国家、地方或学校根据社会、学生或学科特性提前制定的。学期目标、课堂目标是提前预设好的,每节课、每篇课文甚至每个知识点怎么教,学生掌握什么,都是提前预设而非生成的。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中心和课堂生成,但每堂课还是围绕预期目标生成成分极少。课堂需要预设,没有预设教学便如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失去了灯塔。但课堂教学中充斥着过多的预设,如冰雪融化了是什么?教师对答案的预测是水,假如学生答是春天,那么无疑会被教师“好心”的纠“错”。过多的预测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四)控制性:课堂教学的“教师中心”。课堂教学麦当劳化的前提是可控制。控制分有形控制和无形控制。有形控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常见的积极控制如树立榜样、表扬;消极控制如责备、批评,更为严重的是体罚。有形控制尚属控制的较粗陋的形式,而麦当劳的控制是一种无形控制,形式理性的控制。最佳结构已被发现并制度化在了规则中,人们只需照章办事即可。

三、超越课堂教学的麦当劳化

教育是以培养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性的人,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麦当劳的高效性可以被课堂吸收,但其本身的机械性,要求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它的不合理处。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开展合作交流,进行教学反思。了解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们,尊重个体差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及成长需要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高效组织教学。对效率的追求要以学生的真正掌握为主;多预测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经验相联系;改变教学评价机制,减少量化评价,视学生为能动的个体,尊重其创造性,减少教师控制,超越课堂教学的麦当劳化。

参考文献

[1] 刘云杉.课堂教学的“麦当劳化”——一个社会学视角的检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2] 冒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麦当劳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经济 劳动力市场 影响

现今,数字化强势席卷全球,极大的促近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为信息社会、商务模式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化的存在,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的部分特点。数字化经济不仅提升了电子商务的质量、生产效率,而且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由此可见,关于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的研究尤为必要,对加强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确保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劳动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其与市场供求等存有密切的关系。经调查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由新增劳动力、事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构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数量、优化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利好因素,这使我国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比例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而服务业则恰恰相反。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路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服务业每年创设的就业岗位约为700万。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对于提高就业率,降低社会矛盾起着积极的作用。

2、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近年来,我国多家民营企业、传统制造企业倒闭。然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却不断攀升,这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此外,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历、工作经验、实践技能等,其在就业过程中自身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

3、缺乏新兴产业高技能岗位人才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新技术、高科技人才极度匮乏。统计资料明确指出: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劳动力约占所有劳动力的10%,其余的劳动力没有人力资本,其就职方向大都倾向于简单的劳动体力。就当前来看,社会特别渴求新兴产业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数字化经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实践证明,数字化的普及,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转变(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数字化经济你)的目标。与此同时,数字化给我国环境、社会、经济等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工作方式、劳动力市场结构、运营机制等内容。根据实际从业经验,笔者将数字化经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方面,数字化经济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于数字化经济而言,其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当前,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在改变劳动方式(劳动力加劳动工具)、手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数字化经济环境中,我国劳动力市场必然受到其的影响,从而在微观、宏观层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另一方面,数字化经济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数字化经济的蓬勃兴起,促使新产品、服务需求产生,对市场供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劳动力市场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优化,从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三、国外劳动力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毋庸置疑,数字化经济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人力资源的流动。数字化经济形势下,互联网普及率明显增高,对经济投入、产出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工作场所的优越性发生了转变,工作场景、模式的虚拟化逐渐引领潮流。笔者以美国劳动力市场为案例进行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模式得以丰富

数字化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工作模式亦是如此。自2000年以来,远程就业开始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

就美国数字化经济而言,其制定、出台了很多关于远程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提升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此外,美国开设技能培训课程,以提升劳动力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满足社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与此同时,美国极其重视引进国际人才,为保持高科技竞争水平提供有力保障。上述这些内容,对我国更好地配置、优化劳动力资源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数字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电子商务生产率、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数字化经济时代,就业模式、劳动力资源流动等发生了巨大变革。为更好地应对数字化经济形势,我国应采取构建互联网就业平台、对劳动力进行科学培训、转变高校育人方案、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等有效措施。希冀,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等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枭吟.经济数字化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3(08):130-134.

[2]李剑玲. 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47-4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