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纺织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47

纺织技术论文

纺织技术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同时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深入研究这些壁垒的成因是选择对策突破壁垒的当务之急。技术壁垒是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所引致,而深层的原因是纺织品国际间的供求差异。理解国际间的供求差异是应对技术壁垒的重要前提。本文将针对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高速增长的中国纺织品出口面临技术壁垒

2005年开始进入纺织品出口的无配额时代,高速增长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技术壁垒、劳工标准、特别保障措施等新兴贸易壁垒已经开始涌现,深入研究这些壁垒的成因和对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课题。

纺织与服装业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其出口额占世界份额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为12.22%,2003年为19.97%。2005年1月~7月,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额为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对美国出口102亿美元,同比增长73.5%;对欧盟出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62.6%。对美欧出口占中国纺织品总出口的35%,对美欧出口快速增长成为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配额取消使中国纺织业的生产能力得以释放,但是由此也引发了频繁的贸易摩擦。

在各类贸易壁垒中,技术壁垒措施正成为各进口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限制进口的主流措施,中国纺织业也已经成为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损失高达11.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左右,出口企业受TBT限制的比例为67.2%。另据调查40%的企业受欧盟限制,27%受美国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其他国家和地区限制,可见欧盟对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影响最大,这与近两年中国出口该地区的快速增长有关。由此可见,高速发展的纺织服装业出口面临国外的技术壁垒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技术壁垒的成因

贸易技术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性措施,如技术法规、标准、包装、标签以及符合这些要求和确定产品质量及实用性能的认证和检验、检疫的规定和程序,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实实在在的障碍。为了促进贸易的自由化,GATT和WTO在多边谈判的努力下,传统贸易壁垒不断降低,但技术壁垒却很难对付,“这种技术擘垒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好庇护所,是调节当今国际贸易的杠杆。”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是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产生的历史原因;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技术壁垒的贸易保护产生的客观基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技术壁垒贸易保护得以盛行的内在合法动因。技术壁垒在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被发达国家进口国更多地采用,也与其自身的隐蔽性、合理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点有关。因此技术壁垒正逐步成为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新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构成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壁垒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WTO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消费习惯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近几年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TBT虽然也有推动世界各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多数是那些在世界贸易体制中占主导地位,具有科技领先优势的发达国家,使得参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的位置。从我国出口产品的现状分析,有较多的文献认为形成技术壁垒的成因有:出口质量差、卫生检疫有问题、信息服务体系滞后、国内企业盲目竞争、部分国家歧视性的卫生标准等。也有从法律和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技术壁垒的成因。作为新技术壁垒的一类绿色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和环保运动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扩大,是绿色壁垒形成的内在原因。

能查阅的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成因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表达成因,即根据WTO的技术壁垒协议的定义,认为技术壁垒的成因是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所引致。第二类是从供给与生产角度分析,如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供给因素的分析。事实上,一国的表象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水平,以及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供给因素,均是一国经济、技术、文化等各类因素相互影响和各自演化的结果。因此,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动态演化是技术壁垒深层次的成因。为了简化问题,从供、求两个方面的成因分析不失为一种新的合理尝试。

三、技术壁垒成因的供求分析

目前,世界纺织行业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传统纺织产业的融合将日益深化,许多新的标准纷纷出台,新的生产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出口运行模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和世界流行趋势都发生着新的变革。我国虽然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由于在上述方面与发达国家(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主)的差距,导致纺织品出口受技术壁垒限制。因此,从纺织服装的世界供、求差异因素分析是真正理解技术壁垒成因的关键。

1.纺织品消费需求和流行趋势的国内外差异引致的技术壁垒

(1)纺织品发达进口国与中国消费需求的比较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是最主要的几个我国纺织品进口国,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近70%是出口到这些国家。从这些国家最近的消费需求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主导世界消费群体者的消费意识不断有新的变化:一方面,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未来市场的一个主要趋势,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衣着时尚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要求产品在风格、色彩、手感、造型上都要创造不同特色,在他们看来其代表着一种消费文化,一种自我个性的体现;另一方面,随着环保问题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消费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因而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纺织品的健康、安全和卫生。据有关资料表明,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正日益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在一些发达国家,喜欢购买绿色生态纺织服装产品的人已超过50%,在欧洲,有47%的人喜欢购买“绿色”纺织品,而在德国更有80%以上的德国人在购买时首先考虑“绿色”因素。而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很显然,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影响到纺织行业的各个领域。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需求变化相对迟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纺织行业的消费需求也会随着世界纺织行业的趋势而变,“生态纺织品”的意识在中国消费者中逐步树立起来,同时受西方和日韩的一些影响,个性化消费也开始在消费者中流行,但是总的需求还是在发达国家之后,据课题组的调查:虽然有过半的人对生态纺织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绝大部分仍是停留在非常初层次的认识上,比如认为全棉纺织品是有利于生态的,而很少有人认识到纺织品的染料色牢度,纺织品废弃后处理等方面的生态影响,只有38%左右的人认为在购买时会考虑到环境生态因素。

由此可见,在中国,多数消费者仍以价优物实为主要观念,与国外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消费需求的距离和产生这种距离的原因是整体经济消费水平、生活的环境以及对生态产品的认识等国际差异,这是引起中国纺织品出口遭受技术壁垒的重要原因,因为国内生产总是首先为了迎合本国消费的需求,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中要去生产满足更高意识、更高(2)国内外流行趋势的比较分析。近些年,世界纺织行业也呈现出了更多的流行趋势,第一,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成衣,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季节性更迭,而且表现在季节此一时彼一时的差异;第二是流行的范围更广,发生在面料、款式、设计甚至是其他的纺织配件方面;其三是随着科学技术与创新、需求相结合,更多高功能、高性能纺织品,卫生保健功能性纺织品,环保性纺织品等在市场上以更快的速度展示出来。以面料为例,继竹纤维推出后,又出现了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等原料开发;最后是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涉及到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等。而我国纺织行业的流行趋势在最近几年也呈现出和世界纺织行业类似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是由于我国在对流行趋势的关注上起点较低,需求的差距,加上中国流行信息的收集速度还不能和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如法国、意大利等一般都会提前12个月对当年的流行面料、色彩等作预测并信息,这些国家主导着世界纺织品的流行趋势,中国目前只是流行的跟从者,有时甚至还出现在中国刚刚流行的却在国外已经不适应国外市场的情况,这样的被动局面也是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部分原因。超级秘书网

2.纺织品供给因素国内外差异引致的技术壁垒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正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新的纺织生产工艺、技术等层出不穷。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当前“过程应用计算机化、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纺织技术复合化、印染后整理技术现代化、纺织产品高科技化”是国际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世界先进的纺织技术都牢牢掌握在发达进口国家手中。

纺织行业的生产设备是提高纺织技术的前提,是推动纺织产品向高水平、高技术发展的硬件手段,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纺织设备的发展从未停止。国外几乎所有提花机和大圆机安装了电子提花装置,美国纺织工业的棉纱100%为无结纱,西欧已从2001年起的5年时间里用密实纺纱机取代全部传统环锭细纱机。发达国家还相继出现了生产机器人,无人全自动化生产线。但是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无结纱还不到60%。因此,技术、设备的落后是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内部原因。此外,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出口模式、生态意识、品牌、新产品开发以及人才等供给因素均有较明显的国际差异。

四、结论

供和求的国际差异导致产品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从而形成贸易中的技术壁垒。这种作用机制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生产技术等供给差异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2)文化观念等导致的需求差异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这是两条基本的作用渠道。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等供给因素是导致技术壁垒的直接因素,同时依赖于特定文化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对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文件的制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法规的制定听取具有公民投票权的消费者意见是各国民主的重要体现。同时,在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和竞争关系相互作用之下,需求因素对生产供给因素具有强力的引导作用,尤其是纺织服装品,因而形成: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经济社会各类复杂因素的发展又对需求和供给发展产生影响;形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如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需求因素的变化和供给因素的变化。从以上分析可见技术壁垒成因的复杂性,但是,产生技术壁垒的内在成因机制必然通过供求两条渠道实现,因此,研究供求差异是分析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高浏琛.技术壁垒发展动态与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2004,(2):58.

[2]庄谨.纺织品出口直面国际绿色壁垒[J].外贸与商检,2002,(3):35—36.

[3]高志前,马涛.技术壁垒导致中国纺织业11.7亿美元损失[J].WTO经济导刊,2004,(4):20—21.

[4]马涛.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直面欧盟技术壁垒[J].WTO经济导刊,2004,(2):68—69.

纺织技术论文第2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纺织服装;技术壁垒;成因;供求差异 论文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同时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深入研究这些壁垒的成因是选择对策突破壁垒的当务之急。技术壁垒是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所引致,而深层的原因是纺织品国际间的供求差异。理解国际间的供求差异是应对技术壁垒的重要前提。本文将针对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 高速增长的中国纺织品出口面临技术壁垒 2005年开始进入纺织品出口的无配额时代,高速增长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技术壁垒、劳工标准、特别保障措施等新兴贸易壁垒已经开始涌现,深入研究这些壁垒的成因和对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课题。 纺织与服装业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其出口额占世界份额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为12.22%,2003年为19.97%。2005年1月~7月,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额为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对美国出口102亿美元,同比增长73.5%;对欧盟出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62.6%。对美欧出口占中国纺织品总出口的35%,对美欧出口快速增长成为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配额取消使中国纺织业的生产能力得以释放,但是由此也引发了频繁的贸易摩擦。 在各类贸易壁垒中,技术壁垒措施正成为各进口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限制进口的主流措施,中国纺织业也已经成为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损失高达11.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左右,出口企业受TBT限制的比例为67.2%。另据调查40%的企业受欧盟限制,27%受美国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其他国家和地区限制,可见欧盟对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影响最大,这与近两年中国出口该地区的快速增长有关。由此可见,高速发展的纺织服装业出口面临国外的技术壁垒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 技术壁垒的成因 贸易技术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性措施,如技术法规、标准、包装、标签以及符合这些要求和确定产品质量及实用性能的认证和检验、检疫的规定和程序,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实实在在的障碍。为了促进贸易的自由化,GATT和WTO在多边谈判的努力下,传统贸易壁垒不断降低,但技术壁垒却很难对付,“这种技术擘垒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好庇护所,是调节当今国际贸易的杠杆。”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是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产生的历史原因;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技术壁垒的贸易保护产生的客观基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技术壁垒贸易保护得以盛行的内在合法动因。技术壁垒在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被发达国家进口国更多地采用,也与其自身的隐蔽性、合理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点有关。因此技术壁垒正逐步成为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新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构成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壁垒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WTO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消费习惯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近几年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TBT虽然也有推动世界各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多数是那些在世界贸易体制中占主导地位,具有科技领先优势的发达国家,使得参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的位置。从我国出口产品的现状分析,有较多的文献认为形成技术壁垒的成因有:出口质量差、卫生检疫有问题、信息服务体系滞后、国内企业盲目竞争、部分国家歧视性的卫生标准等。也有从法律和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技术壁垒的成因。作为新技术壁垒的一类绿色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和环保运动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扩大,是绿色壁垒形成的内在原因。 能查阅的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成因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表达成因,即根据WTO的技术壁垒协议的定义,认为技术壁垒的成因是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所引致。第二类是从供给与生产角度分析,如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供给因素的分析。事实上,一国的表象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水平,以及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供给因素,均是一 国经济、技术、文化等各类因素相互影响和各自演化的结果。因此,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动态演化是技术壁垒深层次的成因。为了简化问题,从供、求两个方面的成因分析不失为一种新的合理尝试。 三、技术壁垒成因的供求分析 目前,世界纺织行业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传统纺织产业的融合将日益深化,许多新的标准纷纷出台,新的生产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出口运行模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和世界流行趋势都发生着新的变革。我国虽然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由于在上述方面与发达国家(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主)的差距,导致纺织品出口受技术壁垒限制。因此,从纺织服装的世界供、求差异因素分析是真正理解技术壁垒成因的关键。 1. 纺织品消费需求和流行趋势的国内外差异引致的技术壁垒 (1)纺织品发达进口国与中国消费需求的比较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是最主要的几个我国纺织品进口国,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近70%是出口到这些国家。从这些国家最近的消费需求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主导世界消费群体者的消费意识不断有新的变化:一方面,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未来市场的一个主要趋势,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衣着时尚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要求产品在风格、色彩、手感、造型上都要创造不同特色,在他们看来其代表着一种消费文化,一种自我个性的体现;另一方面,随着环保问题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消费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因而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纺织品的健康、安全和卫生。据有关资料表明,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正日益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在一些发达国家,喜欢购买绿色生态纺织服装产品的人已超过50%,在欧洲,有47%的人喜欢购买“绿色”纺织品,而在德国更有80%以上的德国人在购买时首先考虑“绿色”因素。而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很显然,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影响到纺织行业的各个领域。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需求变化相对迟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纺织行业的消费需求也会随着世界纺织行业的趋势而变,“生态纺织品”的意识在中国消费者中逐步树立起来,同时受西方和日韩的一些影响,个性化消费也开始在消费者中流行,但是总的需求还是在发达国家之后,据课题组的调查:虽然有过半的人对生态纺织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绝大部分仍是停留在非常初层次的认识上,比如认为全棉纺织品是有利于生态的,而很少有人认识到纺织品的染料色牢度,纺织品废弃后处理等方面的生态影响,只有38%左右的人认为在购买时会考虑到环境生态因素。 由此可见,在中国,多数消费者仍以价优物实为主要观念,与国外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消费需求的距离和产生这种距离的原因是整体经济消费水平、生活的环境以及对生态产品的认识等国际差异,这是引起中国纺织品出口遭受技术壁垒的重要原因,因为国内生产总是首先为了迎合本国消费的需求,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中要去生产满足更高意识、更高 (2) 国内外流行趋势的比较分析。近些年,世界纺织行业也呈现出了更多的流行趋势,第一,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成衣,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季节性更迭,而且表现在季节此一时彼一时的差异;第二是流行的范围更广,发生在面料、款式、设计甚至是其他的纺织配件方面;其三是随着科学技术与创新、需求相结合,更多高功能、高性能纺织品,卫生保健功能性纺织品,环保性纺织品等在市场上以更快的速度展示出来。以面料为例,继竹纤维推出后,又出现了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等原料开发;最后是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涉及到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等。而我国纺织行业的流行趋势在最近几年也呈现出和世界纺织行业类似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是由于我国在对流行趋势的关注上起点较低,需求的差距,加上中国流行信息的收集速度还不能和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如法国、意大利等一般都会提前12个月对当年的流行面料、色彩等作预测并信息,这些国家主导着世界纺织品的流行趋势,中国目前只是流行的跟从者,有时甚至还出现在中国刚刚流行的却在国外已经不适应国外市场的情况,这样的被动局面也是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部分原因。 2. 纺织品供给因素国内外差异引致的技术壁垒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正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新的纺织生产工艺、技术等层出不穷。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当前“过程应用计算机化、纺织机械 机电一体化、纺织技术复合化、印染后整理技术现代化、纺织产品高科技化”是国际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世界先进的纺织技术都牢牢掌握在发达进口国家手中。 纺织行业的生产设备是提高纺织技术的前提,是推动纺织产品向高水平、高技术发展的硬件手段,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纺织设备的发展从未停止。国外几乎所有提花机和大圆机安装了电子提花装置,美国纺织工业的棉纱100%为无结纱,西欧已从2001年起的5年时间里用密实纺纱机取代全部传统环锭细纱机。发达国家还相继出现了生产机器人,无人全自动化生产线。但是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无结纱还不到60%。因此,技术、设备的落后是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技术壁垒的内部原因。此外,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出口模式、生态意识、品牌、新产品开发以及人才等供给因素均有较明显的国际差异。 四、结论 供和求的国际差异导致产品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国际差异,从而形成贸易中的技术壁垒。这种作用机制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 生产技术等供给差异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2) 文化观念等导致的需求差异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这是两条基本的作用渠道。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等供给因素是导致技术壁垒的直接因素,同时依赖于特定文化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对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文件的制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法规的制定听取具有公民投票权的消费者意见是各国民主的重要体现。同时,在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和竞争关系相互作用之下,需求因素对生产供给因素具有强力的引导作用,尤其是纺织服装品,因而形成: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经济社会各类复杂因素的发展又对需求和供给发展产生影响;形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差异技术壁垒,如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需求因素的变化和供给因素的变化。从以上分析可见技术壁垒成因的复杂性,但是,产生技术壁垒的内在成因机制必然通过供求两条渠道实现,因此,研究供求差异是分析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环节。

纺织技术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遭遇的新贸易壁垒,主要有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而新贸易壁垒又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文章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出发,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随之进一步探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最后从企业、政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WTO 纺织品服装 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面对迅速增长的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的中低档产品市场,我国的纺织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面临着范围最广、最为严格的配额限制和比其他国家/地区更为严峻、苛刻的贸易障碍。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的不断呈现导致新型贸易争端层出不穷。 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据统计,世界贸易壁垒的80%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名目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受损增速快。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失,已从20世纪中后期的每年4-5亿美元上升到本世纪初的每年10亿美元左右。如2002年受限制而损失的金额比2000年增加3.6亿美元,增幅高达54.55%。 2、受限集中在主要的目标市场国。受限制的主要是进口我国纺织品服装数量比较多、比重比较大的一些发达国家:欧盟、日本和美国。如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中,欧盟、日本和美国造成的损失分别占到了25.26%,24.22%和23.16%,其他国家为27.37%。 3、受限的内容涉及面广。受限内容涉及到了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各个方面。如:纺织品服装甲醛含量超标,纺织品的标志或标签不符合进口国的法律规定,生产商没有取得ISO14000环境系列认证等。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 1、外部原因。(1)我国贸易方向过于集中。目前,美国、日本、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壁垒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将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2)纺织品服装市场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根据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2005年全球已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实现该领域的贸易自由化。特别对于我国,加入WTO后,一些专门针对我国的双边贸易限制,如每年讨论最惠国待遇问题等不得不取消。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3)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减少贸易顺差的需要。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中低档纺织品服装的竞争能力低于发展中国家,所占本国国内市场分额受到国外同类低成本产品的冲击,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一种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且入世后从总体看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显现出增长的态势(见表1)。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在纺织品服装进出口中均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且顺差从2000年至2003年不断增加,产生贸易顺差的趋势也在不断上升(见表2),使其国内纺织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对此,美、日、欧必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设置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减少进口冲击,减少贸易顺差的重要手段。(4)WTO有关协议中对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存在缺陷,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提供了可乘之机。 > 2、内部原因。(1)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由于长期以来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及投入不足,企业的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众多的中小纺织品服装企业,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苛刻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等一时难以适应,由此形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2)企业环保意识淡薄,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缓慢。国外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检测不仅局限于纺织品本身,还进一步细化到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求企业获得ISO14000国际环保标准体系的认证,加贴环保标志。(3)技术与检测设备落后,标准总体水平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检验长期以来习惯于对一些传统项目的检验,检测设备相对简单,精度要求不高,缺乏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纺织检验技术滞后于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与纺织品安全性有关的国家标准近90项,这些标准尽管大多等同采用了ISO标准,但与国外标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同一产品检验结果存在巨大差距,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从实质上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对国际经济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负面影响。 1、积极影响。从目前看,国外越来越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它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促使观念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2)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逐渐下降,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3)推动技术进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负面影响。(1)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种认证,改进技术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增加企业负担,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2)出口企业减少了贸易机会,减少了国外市场分额甚至退出国外市场。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限制内容多变,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其最主要影响之一是一些出口企业减少了国外市场份额,甚至有部分企业决定放弃进口国市场。 四、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设立专门机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进行认真研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纺织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现产业升级。打破技术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因此,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淘汰陈旧落后设备,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需要,将ISO9000与ISO14000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4、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技术法规和标准。面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的技术要求,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纺织品、健康和环保方面的技术法规。我 国应对现有纺织品检验方法进行补充完善,提高检测技术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增强具有关键限量指标的强制性标准及相应技术法规,推行“环保标志”制度。 5、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各类体系认证。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通过ISO14000认证是我国出口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 6、充分利用WTO规则提供的空间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对于产品在出口时所遭遇的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出口国协商解决。其次,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研究国外技术标准,随时关注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研究国外技术标准,研究相关对策。另外,政府要积极参与各公约、协定中技术性贸易条款的谈判,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有关纺织品服装方面的国际技术标准,或在某些国际技术标准中附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等以减少和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

纺织技术论文第4篇

电子商务既包括了低层次的电子贸易等,还包括了利用Internet网络开展的贸易活动,在多个环节中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销售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在纺织业电子商务采用Web数据挖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作用。电子商务进行Web数据挖掘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查询数据、Web页面、在线市场数据等。服务器数据主要是指用户在访问电子商务网站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如服务器Web日志文件。查询数据通过搜索引擎产生的查询数据,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数据。服务器数据是网络信息的中转站,服务器数据一般具有防火墙功能,是网络信息的中转站,采用缓存功能,能够大大减少服务器的网络流量,加快运行速度。任何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在Web数据挖掘过程开始之前需要进行数据挖掘,包括数据的准备、挖掘操作以及解释过程等。Web数据挖掘应用到纺织业电子商务中,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掌握生产状态,更加快速的提出企业的销售信息,准确把握市场销售的变化,进而提高纺织企业对市场的应对能力,也能提高企业对生产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利用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指导企业的开发发展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Web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客户资源,对客户进行分类,寻找潜在的价值,加强纺织业客户的管理工作。企业的信用状况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跟踪调查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保证体系提供数据资料。客户在选择任何一种销售商并没有太大差别,企业本身想要留住客户,就需要想办法让客户驻留更长的时间,想要根据客户的习惯来设计,就需要了解客户的兴趣和需求,动态调整页面,满足用户的需求,挖掘客户访问信息,进而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序列发现客户浏览行为的信息,明白客户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设计别出心载的界面,增加客户的驻留时间。Web数据挖掘在应用中能够帮助纺织企业更好的挖掘潜在的信息,商家可以根据潜在客户的需求和愿望来进行分类,正确的分类新客户,判断潜在的新客户,强化显示客户的需求,保证企业获得更高的客户收益。纺织业电子商务在应用Web数据挖掘中能够改进Web站点的设计,提高站点的效率。纺织业电子商务Web数据挖掘的使用不在依照专家来进行设计,而是根据客户的意愿来进行设计,利用关联规则来进行推理,发现潜在的规律,为客户的下次访问提供帮助。纺织业电子商务应用Web数据挖掘能够改变营销机制,在一般企业的宣传中可以看到,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宣传,所起到的效果不是很好,若是通过电子产品的的方式就能得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2、纺织业电子商务面向Web挖掘的新型架构

2.1Web数据挖掘的流程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流程为特征信息的识别制定目标问题的描述关联分析聚类决策树等。纺织业电子商务网络在挖掘数据中首先需要记录调库眼特征,包括购买历史、广告历史等信息。目标制定流程是寻找不同的隐含模式,关联分析主要是发现顾客喜爱的商品组合,聚类则是找到能够提供访问者特征的报告,决策树就是流程图,采用最少的步骤解决问题。先记录访问者的条款特征,当访问者访问网站时能够逐渐积累访问者的数据,交互信息包括广告历史等。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有效的评估访问者的反应,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电子商务网站想要将顾客购买信息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容易出现浏览中出现遗漏的情况,在流程设计中采用聚类,能够确定网站的数据,向不同的访问者提供相应的报告。

2.2纺织业电子商务面向Web挖掘的新型架构

2.2.1Web挖掘关键技术

Web服务的体系结构主要动作构成包括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服务提供者等,服务提供者就是一种可通过网络地址访问的实体,服务请求者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服务,服务注册中心是联系服务提供者和请求者。Web服务协议可以分为网络传输层、消息层、模型层等。网络传输层是Web服务协议栈的基础,可以采用任何格式,要求具有安全性、性能以及可靠性。数据表示层主要是提供数据描述手段,标准数据建模语言主要是XML。基于XML的消息层提供一个松散的、分布环境,是在分布式的环境中交换信息的轻量级协议。服务描述层主要是提供认识机制,服务分线层在实现中创建一个独立的开放框架,发现Web服务的功能,Web服务工作流语言是协议栈顶层的标准语言。Web服务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SOAP协议、WSDL描述方式等,SOAP协议是分布式环境中交换信息的简单协议,能够与现有通信技术最大程度地兼容,独立于应用程度对象模型、语言和运行平台等,本身不定义任何应用语义,一个SOAP信息是一个XML文档,AOAP规范主要由信封、编码规则、绑定等组成,AOAP信封定义整体的消息表示框架。移动Agent技术应用到电子商务中有非常大的优势,移动Agent技术具有响应性、自主性以及主动性等特征,应用到电子商务系统中能够减少电子商务活动的通信代价,减少网上原始数据的流量。电子商务中的教育要求包括访问流程信息,要求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实时的反应,由中央处理器将移动Agent派遣到系统局部点激活消除隐患。

2.2.2Web挖掘平台设计

产品的功能实现在Web数据挖掘平台的设计中至关重要,要求数据挖掘平台具有动态、可伸缩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随之变化,还要求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架构设计时,需要注意架构的合理性、简洁性和可扩展性。根据数据挖掘、Web服务和相关结束,设计数据挖掘架构,见图1所示,Web服务的组合由Agent负责,待返回结果后,能够有效解决数据的分布性、可扩展性等,负责服务之间的通信,降低网络通信的负担,减少相应时间,实现挖掘算法库的动态管理。在挖掘平台的设计中,各种挖掘算法均采用采用Web服务封装,实现挖掘系统与算法的耦合。各个Agent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架构逻辑层主要分为4层,数据存储层为最底层,数据处理层主要包括Web服务的架构和数据挖掘的是吸纳,在Agent环境中将XML文件转换,将查询结果再打包成XML文档,形成模式集合最后提供给客户信息,把访问层和逻辑层设计为数据访问的功能封装。客户端的设计主要包括胖客户端和瘦客户端,大部分的系统功能集中在胖客户端。典型的Agent结构应用到Web服务,其他的Agent搜寻和定位这些系统。移动Agent应用到Web数据挖掘中能够弥补很多的不足。在Web挖掘架构设计中,独立出了搜索引擎,使得搜索引擎更加具有灵活性。传统的数据挖掘引擎主要包括算法调用模块和算法管理模块等,算法分布Agent子模块股则命令的传输,向UDDI请求,删除已有的挖掘算法等功能,UDDI服务器与Agent相互交换信息生成算法的WSDL文档,将信息保存到UDDI服务器上,完成任务。

3、Web挖掘原型系统的实现

纺织技术论文第5篇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创办

我国古代早有的纺织技术出版物,大都是手工纺织的经验介绍与总结。近代早期的纺织出版物,有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91年左右译成汉语的《纺织机器图说》及《西国漂染棉布论》,由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1897年陈启沅著的《桑蚕谱》在广东出版。之后,又有不少专著问世,据统计,1937年之前有80余种。

除图书外,纺织出版物还有定期出版的期刊和报纸。最早正式出版的纺织期刊是1919年在上海创刊的《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刊载纺织时事论述文章、技术专著及重要信息。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纺织工业已达到一定规模,纺织从业人员大量增加,纺织期刊的出版也有较大发展,当时就出版期刊15种之多。

受战事影响,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不少刊物停办,同时也有极少新刊物出现。例如,深为纺织界读者喜闻乐读,誉为“中国近代纺织期刊之雄”的《纺织周刊》,1937年因战事停刊,1946年1月复刊,登载的张方佐先生的《大牵伸简易改造论》、朱仙舫先生的《增进普通织机效率论》及何达先生的《改良实用算法》等论著,对现代从事纺织业的管理人员很有借鉴作用,对研究我国近代纺织历史的学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又如为染色印花学术界及纺织学术界普遍重视,并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纺织期刊《染织纺月刊》,“八一三”后,各种刊物几乎都停刊,唯独该刊仍继续出版,在纺织界影响甚广。这一时期出版的刊物有《纺工》、《纺声》、《纺织染通讯》、《纤维工业》、《纺织建设月刊》等十余种。这些刊物不少带有进步倾向,编撰者中不乏革命同志,刊物也反映了统治后期的纺织界艰难坎坷。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特点

与其他期刊相比,我国近代创办的纺织期刊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知识范围广。这里的知识是指在纺织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从期刊的专题栏目中,可看出该时期刊物综合性的特色。例如,杜燕孙主编的《纤维工业》辟有“人纤”、“毛纺”、“毛织”、“丝织”、“针编”、“染料”、“药剂”、“热电”、“管理”、“言论”等主要栏目。其中“言论”一栏登有中外纺织史、纺织业动向和发展策略方面的文章。

知识含量深。当时的期刊所刊登文章的知识含量具有较高的深度。很多是当时科技前沿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有些是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如《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发表了由查咏初译的《美国25年来毛染整机器之发展》,介绍了美国25年内毛染整机器的发展变化和应用情况。《纺织周刊》登载了张方佐、朱仙舫等专家的论著等。

传播速度快。近代纺织期刊在介绍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纺织染工程》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的马千里的文章《Rapidogen染料之新印染法》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基本进行同步介绍。

学生刊物多。该时期纺织刊物的一大特色便是学生刊物居多。《纺声》是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的校刊,校长周承佑在发刊词中着重指出学生要在课余多多撰稿,作为能力的锻炼和学识的积累。1941年1月创刊的《纺工》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校友办的刊物,具体由在校的“民三一级级会”的学生自办。这些学生得到师长们的支持和鼓励,如陈维稷、张方佐、傅道伸、诸楚卿等前辈曾为此花费过不少心血和精力,或任顾问,或帮助出版发行,或亲自撰写稿件。《纤声》是油印的学生刊物,虽然简陋,但办刊态度认真,颇有生气。

出版发行活。前已述及,有些期刊是由学生创办的,学生创办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纺工》、《纺声》、《纤声》等都是学生刊物,在出版发行方面就很少受方方面面的限制和影响。有的刊物还是不定期油印。但由于当时纺织技术和理论都是处于起始阶段,尽管是学生刊物,其质量并不低。

影响意义大。纺织期刊在当时对于传播纺织科学理论和技术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人们都把期刊作为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把它作为发表自己心声的重要阵地。如君久在《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上发表了对《中国纺织染业概论》的述评等。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意义

近代纺织期刊对于传播纺织科技信息,推动我国纺织工业的科技进步,促进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03年《政艺通报》曾有文章称“新闻之于人,犹空气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杂志亦然”。1912年《新世界》文章《阅杂志之利益》,在分析书籍、报纸、期刊的异同时指出“书籍严整,易令人惮。日报丛杂,易令人忽。书籍文效,期在百年,既嫌其太迟。日报之力,程于一日,又恨其过促。介乎二者之间,而有适当之观览价值者,其唯杂志乎”,“吾人欲有所求益于人群,莫如读杂志。人能终其身于杂志之中,不善终其身于进步之步矣”。随着期刊事业的发展,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认识到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存在的重要价值。1929年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明确指出,期刊能够提供最新的参考材料,尚未有专书讨论的某种问题或图书馆尚未购置关于某种问题的书籍,期刊可济一时之穷荒,通过期刊可以看出某一时代的精神及群众对某人某物某书的意见。1930年邢云林先生尖锐地提出,期刊、报纸、报告之中,“最有用,最易用,特别便于图书馆者厥推期刊。”1933年吴景贤先生在《学风》杂志上发表了《杂志的价值及其分类管理法》,把期刊的功能归纳为四性,即现实性、公开性、进步性和普遍性。综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研究,一是肯定了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较书籍、报纸更有其特殊性;二是显示了期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众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是认为期刊报道快捷,流传普遍,有促进社会进步之功效。

作为近代纺织期刊,其意义同样不可低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极大地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近代中国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而纺织工业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由于技术落后,起初进行得非常不顺利,不仅缺乏管理,同时也缺乏技术。张謇之所以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就是因为其在开办大生纱厂时被技术人才缺少所困扰。近代期刊的创办,为科学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期刊所刊载的信息是已走出学校参加工作的人们获得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2)培养和发现我国纺织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尽管当时创办了一些纺织类学校或者在一些学校里开设了纺织类专业,培养了大量纺织专业人才,但是作为期刊进行知识的传播,也同样培养了一些技术人才。一方面从这些期刊中学习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把期刊作为阵地,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成果、经验总结等,使这些人才得到了理论升华,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纺织技术的激情。

(3)繁荣了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近代期刊总体看是处于一个发展期。纺织工业是近代工业的代表,因此纺织期刊的创办对整个近代期刊的出版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尽管近代的期刊总数没有统计,但纺织期刊所占的分量应该是比较重的,纺织期刊的兴旺对繁荣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4)为研究我国近代纺织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要发掘中国人在近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方面的文章资料,纺织期刊是一个重要的来源。章剑慧先生在《纤维工业》创刊纪念卷第一期上发表的《复兴中国棉纺织工业第一次五年计划纲要》专论,就是一例。章系当时汉口四厂经理,抗战期内,在大后方对全国纺织工业推进,颇著劳绩。我国战后纺织复兴事业,如国人最注意之一项,章先生在该文中借数字之分析,使人读可恍照此实为轻而易举之事,可增国人之勇气不少。又例何达先生在同期刊登的《对于复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点贡献》一文,后段主张提倡印花布生产而把握南洋市场一点,尤为可贵之卓见。

中国近代纺织专业期刊从1919年创办到1949年,共计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其间还战争不断,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创办出纺织期刊三十多种,这确实对近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成为培养和发现我国纺织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研究我国近代纺织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料来源,而且也繁荣了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

纺织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纺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技术;创新;就业需求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轻工纺织食品类,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共15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中排名第3。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外贸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专业调整,毕业生就业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大型公司就业,不少毕业生被合资、独资企业录用,部分毕业生被国外企业录用,直接到境外就业。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销售工程师、面料辅料采购、专业咨询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机电产品招标与进口业务经理、销售经理、储备干部、纺织助剂销售工程师、面料开发、产品检验工程师、验货员、研发工程师等[1]。据统计,纺织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上海、2、广州、3、杭州、4、深圳、5、苏州、6、北京、7、东莞、8、宁波、9、青岛、10、南京。

纺织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德国纺织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 F40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118-03

[作者简介] 董小玲,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企业企业管理。(浙江 绍兴 312000)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但是“后配额时代”、“无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出口不断出现贸易摩擦和反倾销事件,纺织业在国际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焦点逐步提高到创新层面的先进生产力和跨国生产方式的新挑战;同时,在国内纺织业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粗放型发展的更大约束,汇率、利率、税率的调整以及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成本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研发投入少,品牌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尖锐挑战,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在新的挑战前继续实现纺织业又好又快发展。

德国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靠技术创新走上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德国的纺织产业转型以及达到的效果给中国的纺织产业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文献回顾

(一)工业化理论。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以区分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

德国产业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在:1931年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书中,以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获得的一般趋势为依据,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美国学者钱纳里(Chenery),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目前通行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工业化初期阶段:

①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逐渐超过农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②工业发展中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发展初级化,属于轻工业结构阶段;③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④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工业化中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表现为发展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为中心,高加工工业有一定发展,属于重化工业结构阶段;②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③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工业化后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中以高加工业为主,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很高,技术呈现集约化特征;②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有下降;③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所谓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之间和每次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工业化理论有其内部紧密的联系。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1986),优化产业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技术人才不断增加,投入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中资本的不断增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应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重要内容。

二、德国纺织业转型历程

德国纺织业是在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落后。而且很快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大规模的展开,在这个时期,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19世纪90年代,德国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而那时德国就注意到应该着力加强培训、研发和技术纺织,使德国纺织工业向高技术转化,避开传统纺织的竞争。目前德国纺织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特点是使用最少的劳动力实现最大的产值。

从整体上看。目前德国纺织企业共有1100家,拥有10万名员工,年营业额达到230亿欧元;服装企业500家,5万名员工。并且大多数德国纺织企业是中小企业。德国纺织业的主要产品为丝、棉、化纤和毛线及面料、工业用无纺布、家纺产品和最新发展的多功能纺织品等。德国产业用纺织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已超过40%,已占领了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德国纺织业在环境和医疗纺织品领域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从产品结构上看。2002年,技术纺织已经占到德国整个纺织业产值规模的32-40%,而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是5-8%。2002年德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销售额239亿欧元,生产额147亿欧元。尽管德国纺织业在诸如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大规模生产商品领域难以重新赢得市场份额,但在高科技织物领域,德国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他们通过业务调整和加强研发,已经成为防火服材料、飞机和轮船制造业所需的材料、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材料以及防辐射材料等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领头羊。对于科技投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德国一些企业能达到5~7%,而且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中国企业这一数字只有不到0.5%。而且由于德国纺织业占领了空缺市场,因此它没有受到亚洲纺织品的冲击。相反,亚洲国家已经成为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重要消费者。

德国纺织业是如何如此快速的发展并走上这条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和德国的产业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1.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增强劳动力的适应能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德国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劳动者的素质。德国对劳动者组织就业培训;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相当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对人才培养,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2.信息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德国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网络,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从而实现商业化,信息化。而且ERP软件成熟度高,包含完整的管理思想,功能齐全、标准化程度高、像SAP、ORACLE、INTENTIA等在世界上拥有较大的用户群。

3.品牌。品牌文化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德国纺织业重视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得到的回报不仅仅是市场份额与商业利润,更主要的还有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社会心理的自然诉求。

4.扶持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德国政府采用竞争与保护的双重政策。通过国际自由贸易,低廉的纺织商品从国外企业向国内转移;同时通过欧盟的纺织贸易协定对当地纺织工业进行保护,尤其注重保护高端纺织品及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德国政府为了维持当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将财政税收政策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政府为了鼓励家族企业更多聘用专职董事替代家族式管理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对他们高于公司经理的收入予以减免个人所得税的照顾。

5.前瞻性政策,准确的市场方向,鼓励技术创新。德国政府深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所以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出于经济长期和谐发展的战略考虑,通过公共财政政策予以帮助,重视科技投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政府资助等引导性手段,不断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德国尤其对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信息和环保技术等科技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德国在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设立了国外项目促进处,以加强对国外市场和项目的竞争。德国还建立了很多的研发基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6.构建循环经济框架。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它强调要充分、重复、循环地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纺织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7.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德国特别强调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体系的支柱,对更好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作用重大。从就业上看,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1996―1998年间,9人以下的小企业提供了2万个就业岗位,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却减少了4144万个就业岗位;从经济上看,在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大致占私有企业总数的99%,企业总投资的1/2,GDP的53%,出口额的70%及近一半的经济效益。二是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活、比大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更注重新技术运用的特点。德国新产品的开发和革新,大部分来自中小企业,即使在先进技术、高技术领域内,也有不少是由小企业居领先地位。

三、对我国纺织业的启示

我国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产业结构升级从横向上是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的合理化格局,从纵向上是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高度化趋势,包括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升级,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

由于价格和成本竞争优势,入世给纺织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毕竟低于德国,所以必须要在保持劳动力优势的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与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入世中受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纺织产业结构随着纺织工业高新科技的导入,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增加很快;机电一体化使这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纳米纺织品,微电子用纺织品,高性能纤维,各种复合材料,膜结构材料,防护用纺织品,纺织材料的回收和再生所要求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等。而中国却还没有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和“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中转变过来,并且没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支持,这造成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所以,要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纺织业的结构升级和纺织科技的发展迫在眉睫。

对我国纺织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纺织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关于特殊资源优势的论断:我国纺织业所拥有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属于低层次的资源优势,是易被模仿和替代的。我国在高层次的资源如:高级专业人才、内部技术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品牌信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些是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所强调的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国的纺织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纺织业转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又是人口大国,纺织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保持纺织业成本优势的同时,再将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传统的纺织业引入,从而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水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进行产业升级,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纺织服装业产品的质量档次,丰富产品品种和产品种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纺织品生产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使纺织品贸易转向高档次、优质化、高附加值商品方向,使传统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质量、技术和品牌的竞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申俊喜,蒋伏心.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3]蒋永志.工业化先行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4]邢来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述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5]叶旭廷.从德国经济增长经验看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J].经济论坛,2006,(22).

[6]邵明朝.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与政府经济政策:德国经验一瞥[J].中国经贸导刊,2003,(22).

[7]史途停,陈建勇.中国纺织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纺织学报,2005,(3).

[8]王岳平,关于经济转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德国、匈牙利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0,(4).

纺织技术论文第8篇

英文名称: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

主管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主办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理工大学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265X

国内刊号:33-1249/TS

邮发代号:32-1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纺织技术论文第9篇

[关键词] 德国纺织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但是“后配额时代”、“无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出口不断出现贸易摩擦和反倾销事件,纺织业在国际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焦点逐步提高到创新层面的先进生产力和跨国生产方式的新挑战;同时,在国内纺织业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粗放型发展的更大约束,汇率、利率、税率的调整以及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成本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研发投入少,品牌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尖锐挑战,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在新的挑战前继续实现纺织业又好又快发展。

德国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靠技术创新走上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德国的纺织产业转型以及达到的效果给中国的纺织产业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文献回顾

(一)工业化理论。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以区分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

德国产业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在:1931年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书中,以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获得的一般趋势为依据,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美国学者钱纳里(Chenery),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目前通行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工业化初期阶段:

①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逐渐超过农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②工业发展中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发展初级化,属于轻工业结构阶段;③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④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工业化中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表现为发展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为中心,高加工工业有一定发展,属于重化工业结构阶段;②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③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工业化后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中以高加工业为主,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很高,技术呈现集约化特征;②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有下降;③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所谓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之间和每次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工业化理论有其内部紧密的联系。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1986),优化产业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技术人才不断增加,投入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中资本的不断增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应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重要内容。

二、德国纺织业转型历程

德国纺织业是在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落后。而且很快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大规模的展开,在这个时期,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19世纪90年代,德国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而那时德国就注意到应该着力加强培训、研发和技术纺织,使德国纺织工业向高技术转化,避开传统纺织的竞争。目前德国纺织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特点是使用最少的劳动力实现最大的产值。

从整体上看。目前德国纺织企业共有1100家,拥有10万名员工,年营业额达到230亿欧元;服装企业500家,5万名员工。并且大多数德国纺织企业是中小企业。德国纺织业的主要产品为丝、棉、化纤和毛线及面料、工业用无纺布、家纺产品和最新发展的多功能纺织品等。德国产业用纺织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已超过40%,已占领了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德国纺织业在环境和医疗纺织品领域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从产品结构上看。2002年,技术纺织已经占到德国整个纺织业产值规模的32-40%,而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是5-8%。2002年德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销售额239亿欧元,生产额147亿欧元。尽管德国纺织业在诸如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大规模生产商品领域难以重新赢得市场份额,但在高科技织物领域,德国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他们通过业务调整和加强研发,已经成为防火服材料、飞机和轮船制造业所需的材料、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材料以及防辐射材料等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领头羊。对于科技投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德国一些企业能达到5~7%,而且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中国企业这一数字只有不到0.5%。而且由于德国纺织业占领了空缺市场,因此它没有受到亚洲纺织品的冲击。相反,亚洲国家已经成为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重要消费者。

德国纺织业是如何如此快速的发展并走上这条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和德国的产业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1.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增强劳动力的适应能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德国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劳动者的素质。德国对劳动者组织就业培训;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相当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对人才培养,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2.信息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德国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网络,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从而实现商业化,信息化。而且ERP软件成熟度高,包含完整的管理思想,功能齐全、标准化程度高、像SAP、ORACLE、INTENTIA等在世界上拥有较大的用户群。

3.品牌。品牌文化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德国纺织业重视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得到的回报不仅仅是市场份额与商业利润,更主要的还有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社会心理的自然诉求。

4.扶持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德国政府采用竞争与保护的双重政策。通过国际自由贸易,低廉的纺织商品从国外企业向国内转移;同时通过欧盟的纺织贸易协定对当地纺织工业进行保护,尤其注重保护高端纺织品及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德国政府为了维持当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将财政税收政策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政府为了鼓励家族企业更多聘用专职董事替代家族式管理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对他们高于公司经理的收入予以减免个人所得税的照顾。

5.前瞻性政策,准确的市场方向,鼓励技术创新。德国政府深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所以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出于经济长期和谐发展的战略考虑,通过公共财政政策予以帮助,重视科技投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政府资助等引导性手段,不断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德国尤其对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信息和环保技术等科技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德国在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设立了国外项目促进处,以加强对国外市场和项目的竞争。德国还建立了很多的研发基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6.构建循环经济框架。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它强调要充分、重复、循环地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纺织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7.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德国特别强调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体系的支柱,对更好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作用重大。从就业上看,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1996—1998年间,9人以下的小企业提供了2万个就业岗位,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却减少了4144万个就业岗位;从经济上看,在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大致占私有企业总数的99%,企业总投资的1/2,GDP的53%,出口额的70%及近一半的经济效益。二是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活、比大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更注重新技术运用的特点。德国新产品的开发和革新,大部分来自中小企业,即使在先进技术、高技术领域内,也有不少是由小企业居领先地位。

三、对我国纺织业的启示

我国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产业结构升级从横向上是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的合理化格局,从纵向上是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高度化趋势,包括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升级,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

由于价格和成本竞争优势,入世给纺织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毕竟低于德国,所以必须要在保持劳动力优势的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与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入世中受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纺织产业结构随着纺织工业高新科技的导入,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增加很快;机电一体化使这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纳米纺织品,微电子用纺织品,高性能纤维,各种复合材料,膜结构材料,防护用纺织品,纺织材料的回收和再生所要求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等。而中国却还没有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和“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中转变过来,并且没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支持,这造成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所以,要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纺织业的结构升级和纺织科技的发展迫在眉睫。

对我国纺织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纺织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关于特殊资源优势的论断:我国纺织业所拥有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属于低层次的资源优势,是易被模仿和替代的。我国在高层次的资源如:高级专业人才、内部技术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品牌信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些是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所强调的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国的纺织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纺织业转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又是人口大国,纺织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保持纺织业成本优势的同时,再将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传统的纺织业引入,从而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水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进行产业升级,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纺织服装业产品的质量档次,丰富产品品种和产品种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纺织品生产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使纺织品贸易转向高档次、优质化、高附加值商品方向,使传统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质量、技术和品牌的竞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申俊喜,蒋伏心.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3]蒋永志.工业化先行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4]邢来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述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5]叶旭廷.从德国经济增长经验看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J].经济论坛,2006,(22).

[6]邵明朝.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与政府经济政策:德国经验一瞥[J].中国经贸导刊,2003,(22).

[7]史途停,陈建勇.中国纺织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纺织学报,2005,(3).

[8]王岳平,关于经济转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德国、匈牙利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0,(4).

[9]张相文.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强弱几何[J].当代经济,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