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市场分析政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5 15:09:26

市场分析政策

市场分析政策第1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政策调控;互动;政策建议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一)在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关系方面

陆蓉(2003)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楚尔鸣(2005)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作用于股票市场的效应明显,但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宋宸刚、谭晓蓉(2001)还对股市泡沫的产生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作了分析,这个研究对当前股市或许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深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方面,苟文均(2000)分析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探讨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栾怡(2001)开始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江其务(2001)、许祥秦(2001)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失效问题时提到股票市场的因素,进而陈柳钦(2002)系统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重点阐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阻碍因素。刘志阳(2002)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在逐步增强,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局应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重点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取向和最终目标的股价参考。刘岭(2003)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讨论了QFII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许崇正(2003)则详细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与陈建新(2003)提出了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二)在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关系方面

1.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研究。Borio.C(1994)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央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有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而国内学者钱小安(1998)在研究了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后指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Friedman(2000)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股票价格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我国情况,谢平、焦瑾璞(2002)认为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机制紧缩效应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在增强。央行为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期,易纲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发现,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股市。当股市价格偏离稳态越来越远时,经济运行将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币值的稳定。较权威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对股市波动央行应关注但没必要盯住。

2.与中介目标的关系研究。货币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认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国内学者易行健等人(2004)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货币需求的结论。进而赵明勋(2005)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

具体到股票二级市场,据石建民(2001)、高莉、樊卫东(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对货币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关系。股票二级市场对M1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M2的影响。

货币供给方面:周英章、孙崎岖(2002)对中国1993—2001年股市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应量且对货币供应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从而加大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议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价波动。在股票价格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方面,王维安、杨靖(2003)通过对中国1999~2002年的实证分析认为,股价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转换效应是存在的,替代效应作用于短期,而转换效应会在一段时滞后显现。金德环、李胜利(2004)则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股市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和M2来解释,但股价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场与利率手段的关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升降5%就可能导致利率升降25个基本点,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反应强烈。国内学者王军波、邓述慧(1999)通过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发现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上对股价波动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长期影响则是稳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后,则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市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长期效应与理论分析有出入。他认为长期效应还要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相互间沟通程度以及长短期证券工具的丰富程度的制约,而这恰是我国的不足。具体到利率调整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该影响存在时滞,这一时滞约在15到30天之间;而且利率调整不对股票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二者的互动分析

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它们所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体的,没有阻滞。也就是说,要具有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这样的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高,现实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接近于此。

近两年我国股票市场成功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股市发展态势良好,这是有利因素。但种种制约因素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来响应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一体化程度不高,货币和证券两种资产自身的联接效应以及两种资产价格的联接效应还有市场之间市场交易的非对称信息对称化效应不明显。②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票价格易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场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③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

2.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影响。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只关注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不顾及虚拟经济资产价格的目标取向,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尴尬和无奈。事实证明:股票价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货币政策视野范围之外。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关度日益加强,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必然会日益加深,这其中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股价波动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的影响。我国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为货币供应量,与其相应的操作手段是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多少和货币乘数的大小。股票市场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货币供应量。因为伴随其发展,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将进人股市,银行、企业和居民的原有货币需求将发生变化,从而基础货币在他们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将改变,这将影响基础货币的创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居民会减少现金持有,更多地进行证券投资,从而造成流通中现金漏损减少,货币乘数增大。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将使居民、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互动加强,这将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将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帮助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上文提及的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手段,实质上就是央行通过利率变化来改变货币和证券这两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吸引资金由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最终影响股票价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样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将增加,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化不大,投机需求则会出现较大变化,于是股票价格将被推高。

四、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良好互动,政府应在如下三个方面调整完善政策:

1.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关注股价波动

2006年来我国股市发展迅猛,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愈发重要,股指与GDP的相关度也在加强,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日益明显。而央行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视线将适逢时机。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的深入发展将使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利率手段将成为可行的目标取向。而这要求政府有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以有效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市场分析政策第2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货币;股票价格;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21.0;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139―03

在现代金融理论中,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效率对货币政策 效应的影响不断加大。比如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变动已经引起 了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关注。这正是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机 制的作用所在。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使货币需求函数发生 变化。在短期收入不变的条件下,股票市场及股价波动分别 通过财富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动, 第一,财富效应;股价的上升增加了人们的财富,财富与收入 的比率增加,人们的货币需求增加。第二,交易效应。股票市 场规模扩张和股价上涨引起了股市交易量的扩大,而扩大的 交易量需要更多的货币作为媒介,货币需求也相应增加。第 三,替代效应。股价上升引起人们调整资产组合,增加股票的 比重,减少组合中的货币,从而减少了货币需求。一般而言, 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股价上涨一般会增加对货币的 需求。若考虑资本市场发展所带来的间接效应:经济增长引 起持久收入增长,会放大财富效应和交易效应,货币需求总体 上趋于上升。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中,货币总量作为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仅仅考虑的是货币总量与一般价格水平 之间的关系,没有亢分考虑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因而 货币总量与一般价格水平间的关系并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的全 貌。资本市场的发展所引致的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流通速 度F降,部分抵消了货币供应量扩大的产出增长程度,削弱了 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因此,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应量目标 时,应充分考虑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

一、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股票市场与投资的实证检验

采用1991~2004年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刃)、上证指数 (sP),一年期贷款利率(R)、年度固定资产贷款额(LEND)的 数据,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的4.4%。高莉(2001)的分析表明:1992~1999年间财富效 应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作用仅为0.0396,而1995~ 1999年更低,为0.019。夏新平(2003)分别利用年度数据和 季度数据,结论是我国的财富效应均不显著。

通过投资与消费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

二、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传导低效的原 因探析

通过股票市场对投资和财富效应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 得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传导低效的结论。那 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状况呢?我们认为,我国当前金 融市场的发展现状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一)资本市场发展规模偏小,缺乏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的 市场基础

截至2004年底沪深两市股票市价总值为37055.57亿 元,而股票流通市值仅为11688.64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 27.14%。而2004年底,美国为139%、英国为163%、香港地 区为200%、印度为93%、泰国为114%。从投资者开户数来 看,2004年底为7211.43万户,相对于我国大约4亿户家庭来 说,只有大约18%左右的家庭投资股市,若剔除机构开户数 和重复开户数,则比重更低。而财富效应等股市传导机制的 影响是以一定规模的资本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

一定规模的、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反映资金供求状 况变化,并将这种对中央银行调控措施做出的敏感反应通过 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传递至实际经济。我国股市成立至 今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不可否认已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与 西方发达的股市相比,规模仍然偏小,从而资本市场对经济、 金融的影响程度有限,通过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难免要受到限制。

(二)金融市场的分割约束

目前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造成了货币 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分割,致使金融中介不能同时直接参 与两个市场,利率变动不能及时地反映出市场内部的供求情 况,资产组合的变动也相对缓慢和不彻底,这必然影响到货币 政策尤其是利率变动的传递速度。

在市场分割条件下,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较低,使不同 的资产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替代性和竞争性,导致利率结构 扭曲,利率体系不合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分割影响了 人们的合理预期,破坏了长短期资金利率结构,使货币政策的 意图难以通过货币市场反映到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中,经济 主体也难以通过失真的市场信号做出合理的预期,因而不能 对各种金融资产的成本与收益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使货 币政策对资产结构调整作用非常微弱。

(三)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

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众多学者对此作了深入 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此不再详述。基本上达成共识的观点 是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不高,处于弱效率或非效率状态。 表现在股票价格变动不能反映基本经济运行和信息披露不规 范两方面。

从总体股票价格变动来看,正如前所分析过的,我国股票 价格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不高,股市并没有呈现出国民经 济“晴雨表”的特征;从个股的价格变动来看,庄家炒作的影 响要远大于公司本身的业绩增长。在股票价格变动不能与货 币政策最终目标建立有效联系的条件下,货币政策通过股市 传导的效应也就无从谈起。

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表现在:第一,信息披露不 充分。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只公布对自 己有利的信息,甚至虚假信息。这使投资者无法获得全 面准确的信息,难以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第二,信息披露分 布不对称。大多数投资者不能获得应该获取的信息,极少数 投资者却能通过采取不法手段获得公司的内幕信息,严重损 害了大多数投资者的权益,违反了公平交易原则。第三,信息 披露存在时滞。有的上市公司故意拖延信息的公布,不按期 公布财务报告,不及时公布重大投融资事项、委托理财事项 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降低了市场效率。

总之,一个缺乏效率的资本市场无法充分及时地把所有 可得信息,包括货币政策意图的信息反映在资本的价格上,必 然阻碍了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

三、政策建议

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变革货币政策,使之能更加有效地 对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作出结果合乎意愿的反应。但是,货 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中 间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股权价格和实体经济的,这就决定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变革与操作的复杂性。因此, 我们要通过完善资本市场,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而提高 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

(一)加快资本市场主体建设

继续推进公司制改革,完善出资人制度,从根本上公司法 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弱化等问题。培育一批 治理规范、业绩优良、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放宽资本 市场准入条件,适时创建中小企业板块市场,使中小企业成为 资本市场的生力军。大力培育一批诚信、守法、专业的机构投 资者,使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成为资 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弱化资本市场的政策,开发和发 挥其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等功能。切实实现资本市场“三 公”原则,制定相同的市场准人和退出标准,保证不同的市场 主体能享有同等的待遇,鼓励民营企业对上市公司进行收购 和重组,使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更富有效率的产业中去。

(二)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资本市 场融资渠道

改变债券融资相对滞后状况,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丰富债券市场品种;理清 思维主线,从计划经济思路转向市场思维;理清逻辑主线,建 立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发行模式和以OTC为主的交 易模式;理清法制环境、制度建设的主线,改善金融生态,不断 提升会计准则要求,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建设评级体系,加快 修订新版《破产法》等。

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创造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完善资本市 场客体结构。在充分考虑风险和期限的基础上准确确定金融 中介机构中长期信贷的利率、债券利率及股息率等并保持一 个合理的比例结构。发展和规范期货交易、垫头交易、期权交 易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及其他金融衍生市场。

(三)稳步推进国有股流通改革,积极稳妥地解决股权分 置问题,加快市场化进程

对于需要国家控股的行业和企业,根据国有股所负担的 经济社会职能、产业分布和组织结构状况以及股权分散程度, 合理界定国家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所需要的最低资本份额和 股权比例,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对 非控股行业和企业的国有股,遵循股权多元化的原则,采取多 种办法,如国有股回购、配售、发行债券、股转债、缩股、存量发 行与流通等,加快减持国有股,使民间资本成为其主要的资本 形式;加快可流通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步伐,使之与公众 股同股同权,突破主板市场股权配置的缺陷保证投资者的知 情权,营造国有股、法入股、公众股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 股市运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性。

(四)开辟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

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资本市 场与货币市场缺少有机的联系,使得中央银行的各种货币政 策工具不能协调运作,容易产生政策冲突,导致货币政策有效 性减弱。因此,我们要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有步骤地使 银行与证券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资金互相融通,提高资金 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供求量;进一步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 借市场的数量,完善股票质押贷款办法;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 的国债回购市场;更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传统 的存贷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在参与企业的兼并重组和 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重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五)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机制

首先,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应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的最大优势在于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主动性, 可以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主动调节市场利 率和基础货币,并通过货币市场进而影响资本市场。其次,货 币政策中介目标或操作目标应该从数量型指标――货币供应 量转向价格型指标――利率。利率不但稳定,还有其可测性、 可控性和即时性,利率作为资金价格,能够通过资金供求双方 不断变化的交易及时地反映出来,利率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能 反映经济的动态,也易被中央银行观察到,因而利率能作为中 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佳操作目标。再次,货币政策的最终目 标应关注以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稳定。一般来 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股票价格,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 货币政策时,必须关注资产价格指数,将其作为政策制订的参 考因素。

参考文献:

[1]杜宏宇,岳军.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J].经济问题,2005,(1).

[2]贺菊煌等.消费函数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0.

[3]李振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1,(3).

[4]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5]夏新平.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 步与对策,2003,(5).

市场分析政策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政策

一、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

当前国际上将电力市场设计主要分为下面三类:

(一)第一类电力市场设计没有进行更新升级,而是继续沿用原来的电力管理体制以及模式——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电力市场的输电网没有进行对外开发。比如美国东南部的民营公共电力公司和西北部公营电力公司皆是使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二)第二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对冲交易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是在一整体区域范围内的输电网系统层面上进行市场交易,有时也能够支持单一的市场交易或者形成独立的发电调度计划,而这些单一的市场交易和独立的发电计划与整体区域输电网系统运行会产生部分联系,比如电力市场之外的双边交易或者是另外的双边合同。当前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三)第三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现货市场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拥有一个单独的系统运行机构,主要协调发电调度,但是不具备输电网。美国三分之二的电力市场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设计。

二、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

上述三种电力市场设计类型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已经实现了设计的本意,但是在实践运行中也逐渐地暴露出预料之外的各种问题,而低碳电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不必要却非常麻烦的问题,再加上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正迎合了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所以设计低碳电力市场便显得愈发的重要和迫切。但是由于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流程,要考虑的问题相当繁多,如果掉以轻心,必将会导致整个电力市场设计的失败,因此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低碳电力市场设计的关键问题。

(一)关键问题之一:促使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市场

要实现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潮汐发电等一系列低碳发电技术;另一方面,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的目的出发而形成的发电投资最优化应当是低碳发电技术投资与其他发电投资方式的最佳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下使得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电力市场。

(二)关键问题之二:有效地选择低碳技术

如果想要形成一个低碳的电力系统,就务必要调整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地想到碳排放的特性与低碳技术的经济特征,要努力设计出一个有利于激励低碳技术进步的电力市场。工作人员在无法确定该选择哪一种低碳技术的时候,应该利用市场信号和市场激励来选择技术。

(三)关键问题之三:处理好技术成本与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刚步入市场的新型低碳发电技术的成本往往是高于传统发电技术成本,由于过高的投资成本造成低碳发电技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而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它的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它的投资成本低于它所具备的竞争力水平。

(四)关键问题之四:解决好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问题

一些低碳发电技术向电力系统提供的发电出力波动性很强,而这样波动性发电出力往往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可靠供电。因而要依据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来限制发电机组的发电出力,而且还要降低电能的价格,这样一来就能留下足够的系统容量来应付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难题。

三、制定促进低碳电力市场发展的相应政策

低碳电力市场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建设和发展,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想更加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制定出一系列制度政策来扶持和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探究和推广。根据当前低碳电力市场的实际具体情况来说,这些政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1.关于碳排放限额方面的政策——对那些碳排放超标者收取相应较高的费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推广低碳发电技术,使其获取利益;2.关于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标准方面的政策;3.关于长时间保护性价格方面的政策,电力系统调度机构务必要用被批准了的价格收购一切低碳发电技术的发电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强制性的行政方法来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成本;4.关于使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方面的政策,利用强制手段规定电力系统调度机构要求相应的电力市场运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电力市场能够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所需,是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必然产物,也是电力市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然后分析了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最后解析了应该制定怎样相应政策来扶持低碳电力市场的发展,以此希望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鸣,张徐东,田廓等.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与政策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4):7-11.

[2]尚金成,庞博.中国电力市场体系模式设计——(二)最优市场结构及市场均衡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9):34-38,43.

市场分析政策第4篇

一、货币政策对A股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会通过利率、货币发行量来调整其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或者通过影响股票市场的基本面从而对股票价格产生间接影响。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迅速的。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投资者或市场的预测都会对股价和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国股票市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并不灵敏。首先,利率变动和股价变动之间通常有一个时滞,另外利率调整一般可以预测。这使得我国利率的调整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减弱,另外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利率调整所带来影响可能还会被其他因素所抵消。

而理论上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到股票价格。例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引起利率的减增从而作用于股票价格。而乘数效应又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二、结合我国2013年的实际情况,分析货币政策、政策工具与传导机制对A股市场的影响

(1)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自2011年以来连续实施“积极一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并减少货币量的投入。由货币的传导机制―托宾Q理论分析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例:货币政策变动导致货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这使股票相对于债券的收益下降,从而引致公众调整资产组合并促使股价相应下降,企业投资支出减少,从而阻碍生产的提高。这个传导机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时,如果股票价格下降,对企业来说,融资的成本就会更高,因为每一股只能带来更少的资金,因此,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股票价格下降,增加资本的成本,从而减少了投资和产出。紧缩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制约了资金的松动渠道,供求失衡成为阻碍股市上涨的主要因素。

当然,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中性特征对股市的影响并没有理论上所说的那么大。而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我国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市场上的资金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短缺。近年来股票价格一跌再跌并不是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收得太紧,而是因为股市本身的机制、运作等出现了重大的问题,使得市场上的资金没有进入股市的意愿。实体经济中资金并不缺乏,如果股市本身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央行即便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资金也同样不会流入股市。

(2)逆回购

我国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而逆回购无疑成为2013年中央银行运用最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作为短期投放流动性工具的操作已经趋于常态化。年底通常是资金紧张的时候,拆借利率的急剧走高也反映了这种市场状况。2013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开展了2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逆回购的重启,使得当时资金面紧张的状况开始趋于稳定,且连续数日攀升的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亦有所回落。尽管投放规模较小,但却释放出了年末央行维持资金面稳定的信号,表明央行在防止资金面紧张再度重演的决心很大,有助于舒缓当前股票市场紧张情绪,稳定股票市场信心。央行增量资金的持续注入有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加上财政放款的推进,后续资金利率不大可能达到过于极端的水平。而资金的进入和利率的降低则有利于促进A股市场股指的上涨。

但逆回购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的放松,仅仅表明货币当局为了解决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需求、保持银行体系适中的流动性水平、平抑资金价格波动、维护货币市场利率稳定而进行的最优操作选择。

(3)汇率

在央行重启逆回购并注入流动性及财政存款投放的帮助下,国内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近期跌幅创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人民币大涨。在人民币中间价意外升至逾8年新高的带动下,12月27日的美元兑人民币首次跌破6.0700,收盘创20年最低记录,这使得人民币中间价刷新了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最高记录。

人民币升值更多的是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来影响股市。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又是通过进出口这个链条传递,进出口依存度越大的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越敏感。例如纺织、家电等板块受到人民币汇率的上升的影响利润率降低,影响股票走势。

(4)存款准备金率

相比于逆回购的活跃,2013年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比较少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快速升温。对资本市场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使市场流动性不足得到一定的舒缓。相比于2010~2011年两年间中央银行多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不同,2012年,央行曾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考虑应对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和2013年中国银行间出现的几次短暂的“钱荒”所作出的决定。在中央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资金的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这样能给市场一个清晰的政策信号,以稳定市场预期。一定程度上使A股市场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性。

三、总结

市场分析政策第5篇

[关键词] 房地产 价值取向 政策有效性

一、房地产价格调控难的原因

1.中央政策的价值取向。客观的说,中央政府的本意与人们的期望根本是两码事,政府关心的是宏观经济的稳定,每一条政策都是为了防范经济过热,限制房地产投资,实现房地产价格的软着陆。政府正在小心翼翼的走一条钢丝绳,一边是房地产崩盘带来的银行坏账与金融风险。另一边是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要求房地产投资的降温。因此,政府的选择就只能是抑制投资、减少供给,而宏观调控带来的房价的居高不下就只能由消费者来买单了。

2.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目前巨大的利益驱动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掀起新一轮土地投资和城市建设投资的高潮。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投资惯性,由于地方政府本身就是利益博弈中的一方,因此很难跳出过去宏观调控所出现的怪圈,这也成为了长期促进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房价高涨依旧的特殊推动力。

3.开发商的蓄势待发。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是强势房地产开发商和弱势民众。在这样的格局中,房地产开发商不仅掌握了庞大的经济资源,而且其集团群体人数少,流通成本小,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结成一个十分强大的利益群体,并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来掠夺整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社会的舆论、影响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他们借助于自身在经济、资源、信息上的优势,施展浑身解数,试图通过误导民众和舆论,来维护自身不合理的暴利。

4.银行的推波助澜。近几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信贷资金的易获得性与利率过低。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从银行借到钱就是有利可图的事情,都能够轻易获利。同时商业银行为了完成降低不良贷款之任务,完全放松了对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审查,不仅导致大量购房条件不足的消费者轻易地进入房地产市场,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增长,而且导致了个人住房消费快速膨胀、房地产市场炒作及房价的快速上涨。

二、对政策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几点思考

公众在做出当期决策的时候,不仅要考察政府当期和之前曾作过的政策选择,而且还要考虑政府将来的真实趋势,同时还要参考自己的选择会对政府未来的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静态分析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公众对政府政策的预期,因此显然不是最优的求解方法,其所得到的均衡结果也只能算是一个次优均衡,因此也就产生了所谓的时间一致性问题。也就是说,政策的制订者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自然之间的简单博弈,而是与理性个体之间进行的动态博弈,理性个体能够观察并预期到政府政策会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许多经济政策的可信度下降,如果因为投资过热则银根紧缩,因为土地开发过渡则停止审批,因为房价上涨过快则增加税收,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后补救不仅让众多开发商、消费者无所适从,从政策调控效果来看也很不理想。其解决方案在于事先做出令人信服的承诺,即政策制订者通过某种制度安排使经济个体认为,即使经济个体采取了对自身最有利的行动,政府最初的承诺仍然是其最优选择。这其实是要求政策调控目标要保持确定性、连续性和协调性。根据博弈论理论,动态博弈并不是时间一致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其根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人偏好随时间的不规则变化,即如果人们的偏好是时间的不规则函数,那么在某一时点做出的最优决策往往不能持续到以后,这时要解决时间一致性问题,人们就必须对未来做出前后一致的计划,或者事先做出一些承诺;二是政策制订者与经济个体之间的目标函数存在实质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了时间一致性问题的产生;三是经济个体之间因偏好不同而产生的外部性,由于众多经济个体的效用函数并不完全相同,而且都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政府则希望能够代表所有的经济个体福利的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这样某个个体的最优选择会通过社会福利函数来影响政府的决策,从而对其他经济个体产生外部性,进而导致时间一致性问题。

三、增加政策调控成效的几点建议

由于政策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所造成的政府政策目标无法实现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由于政策缺乏可信性而导致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未能达到最初的政策目标,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来强化政府政策的可信性,那么就可以实现一定的帕累托改进。

1.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不在于出台政策的数量,也不在于出台政策的细致程度,而是取决于政策执行的情况。执行不力使本轮宏观长时间未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在新的房价调控政策出台之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博弈以及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推诿和争议,这些博弈和不同意见造成了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执行房价调控政策时互相掣肘,大大效弱了房价调控效果。

2.加强政策制订的统一性。引起房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也应该是综合的,某个职能部门和单个政策都很难从根本上、全局上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土地供应、财政金融、信息公开和舆论宣传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要避免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政策产生叠加效果和加速效果,中央和地方应该协调行动,不宜进行政策出台的竞争,攀比调控的决心,而要协调一致,使政策更能结合各自的特点。

3.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调控房价的工作要针对变化了的具体市场情况,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姜春海:中国房地产市场投机泡沫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5,(12)

市场分析政策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政策 房地产市场 调控 政策建议

1 房地产新政与房地产市场表现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涨声一片,全国及主要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价格、销售额均创历史新高;总价及单价地王不断涌现,市场热度甚至超过2007年。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2009年年底,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的调控,以2010年1月7日出台的“国十一条”为标志,2010年的房地产业政策出现了由“宽松”转为“调控”的新阶段。“国十一条”出台以后,2010年1-2月份,房价出现了交易量萎缩,房价上涨趋缓的形势。但进入三月份情况发生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3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8%。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1-3月商品房综合销售均价为5193元,同比上升16.1%;房价再一次创出新高,呈现量价齐涨的局面,并向二、三线城市传导和蔓延。面对这种房地产形势,中央政府又及时出台了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行差别化的信贷、税收和土地政策、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之后4月17日,国办又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要求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此次房地产政策调控被认为是历次房地产政策中调控力度最大的一次,但调控效果却并不如人意,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17.3%,涨幅创下纪录,其中,90平米及以下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幅度更是达到22.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和“国十条”出台后市场一片看跌背道而驰的是,上述两个数字与3月份比较,不仅未跌,反而分别上涨约1.5%。

2 房地产政策调控失效的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此次房地产政策调控调控的力度之大,出台的政策之多,频率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这表明了政府坚决打击楼市再度泡沫化的决心。在如此严厉的调控中,大中城市的房价为何不降反升,房地产政策调控失效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归纳了以下几点:

首先,“国十条”及实施细则缺乏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清晰界定,国十条及实施细则中至今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尚未界定清晰,而这些模糊的概念就是导致“国十条”实施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例如“国十条”要求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采取一系列打压措施。但该部门至今没有给出“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界定标准,也没有公布哪些城市出现“过高过快”,应属于被打击地区。再者,“国十条”规定,“对存在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问题严重的要取消经营资格”,但对什么是“哄抬房价、捂盘惜售”,也未有清晰界定标准,其次,“国十条”中普遍被视作打击炒房者最有效的一条——“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也就是房地产特别税和收益税),至今不见踪影。“国十条”对开发商最有效的制约手段——对后者进行土地增值税的“重点清算和稽查”,也停留在一句口号上。

其次,地方政府利益与房价涨跌休戚相关。由于我国土地对于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政府成为了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之一(惟一掌握着垄断性的土地供给权和新增土地的征用权),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售(即地租的货币化)积极参与房地产商品价值的形成,有的地区地租价格占房地产价格的50%以上。政府利益与房价涨跌休戚相关,因此对于许多因超大规模基建而背上巨额债务的地方政府而言,房价下跌预期可能导致房市成交量剧烈下降,从而影响当地的总体经济增长,而高度依赖土地的地方财政更可能因为新政而入不敷出。因此,许多地方政府迟迟不肯出台配合“国十条”的实施细则,在观望中等待着这股调控之风风力减弱。

比如,深圳的楼市新政在出台前临时变卦,开发商最担心的“一户一房”限购令在最后一刻被取消。南京市政府则在市政府新闻会上为出台更温和的实施细则造势,宣称调控已初显效果,4月下半月“新开楼盘实际成交价格出现10%至20%降幅”。而国家统计局周二的数据表明,南京市新建90平方米及以下商品住房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5.1%。

最后,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无论是对低收入群体实施特殊保障,还是对中低收入群体实施普遍保障,其基本原则就是对市场“拾遗补缺”。在2010年的“新国十条”中,中央再次强调了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尽快编制和公布住房建设规划,明确保障性住房、中小套普通商品房的建设数量和比例。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普通商品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并优先保证供应。随着2010年580万套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推出,保障性住房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商品房市场的要补充,保障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保障主体界定模糊、主体收入线划分不合理;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及房源缺乏、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相关统一立法,仅有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的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障性住房建设之路仍将十分曲折。

3 政策建议

3.1 加快实施细则中重要概念的界定 《国十条》实施细则的中一些重要概念界定模糊使诸多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在实践中无法施展,因此,要使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必须尽快明确界定相关重要概念。

3.2 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 土地的招拍挂制度比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做法更为合理,而且可以有效地遏制国土资源的流失,最大限度的防止权力寻租等等一系列人为的干扰市场行为,打击圈地和炒卖地皮的行动,较好地维护了公共利益。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地王纷纷出现,干扰了土地市场,导致价格指示信号失灵;最近以央企为背景的房企拿地势头大为增加,地王潮又开始在全国蔓延,这种信号很可能像2007年那样,形成一种面粉贵过面包的困局。

要想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就要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土地的招标、拍卖和挂牌的竞争方式虽然有一些规定,各地政府也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操作方法,但仍然不能避免一些投机倒把的行为。因此要对一些工作进行细化,提高招拍挂过程的规范性。例如明文规定招卖要做哪些程序以及做到何种程度,挂牌要做哪些程序,签订出让合同应包括哪些条款。使该制度的推行真正能够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

3.3 积极制定有关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对于房价上涨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为了确保保障性住房能够成功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在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同时,应该从法律上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把我国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要加强管理工作,严格防止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避免出现经济适用房面积过大,出售给不符合条件的个人等现象再现。

公共住房的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由政府作为主体设立专业管理机构来负责。一方面,政府应将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这是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保障。国外的公共住房政策对政府投入都有明确规定,并有法律保证,政府也有固定的财政预算安排以及专项基金等配套政策。但目前我国除了对廉租房及住房补贴有少量投入外,其他涉及住房保障的支出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另一方面,政府应切实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供应,发挥好税收和信贷政策调节作用,加大住房需求调节力度,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总而言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其根本目的是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最终逐步走上平稳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本轮房地产新政主要是针对房地产市场当前的形式出台的中短期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还需要尽快推进土地制度、财政体制和房地产税收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性改革,从长远目标立足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孟国鸿.中国城市房地产政策研究.《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年第二期.

市场分析政策第7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 市场结构 市场体制 对策

一、背景介绍

资本市场,也叫作长期金融市场或长期资金市场,主要指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借贷或证券交易,因为其资金投入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资,所以称为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融资期限长,少则一两年,也可长达几十年甚至没有期限。二是由于资本市场资金多用于长期融资,因此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三是由于其长期融资的特点,导致发生重大变故的可能也随之增大,相对的,收益也较高。四是融资量大,资本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方一般是大型企业、政府重大项目等等,而提供资金的主要是银行、保险、信贷公司、各种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因此,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借贷量较大。

自从19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的浪潮促使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出现,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在政府和市场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的资本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扩大承载力,优化功能结构,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等。到今天,随着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快速增加,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交易规则、监管体系已经逐渐接近国际标准。我们建立了全球第三大市值的股票交易市场,和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三的债券市场,和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发展改革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大,资本市场的弊端也显露了出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存在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政府应该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建设中,履行好完善制度,合理监管和适当干预等职责,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加规范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建设。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摸索发展起来的,在建立初期留下了一些制度上的局限和政策上的不配套,同时资本市场存在一些深层次和结构性的问题,限制了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我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不合理

由于我国上交所、深交所本身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建立之后由于种种体制的不完善,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频繁介入,基本是政府主导模式,虽然后来经过多次改制,行政化特质仍然很浓。一方面资本一级市场受到行政垄断,地方政府在选择上市公司时,一般只考虑保证地方财政收入而很少考虑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受此影响,企业为了上市也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包装上市上,上市只为圈钱,而不是真正通过融资改进生产经营。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保护,导致资本二级市场经常存在“政策行情”的情况,导致市场优胜略汰的自我调节机制没有起到作用,股市阴晴受政府态度左右。

我国资本市场还面临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难题,《证券法》虽然已经出台,但其制定和实施迟缓且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等,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而监管部门职能不清,权责不明,没有科学严密的措施保证监管效果,导致大户利益输送,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行为大量存在,严重扰乱资本市场正常运作。

而由于资本市场体制不合理,导致竞争、约束、激励等机制也都比较滞后,市场竞争无序、约束无效的问题比较突出。

2.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问题比较严重。首先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多,而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少,这导致大批资金充足,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的融资席位,而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型高新企业却无法上市融资,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其次是上市公司的股权也不合理,国家股、法人股往往占据的比重非常大,公众流通股的比重都很低,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改制为股份企业,但仍然是原来的国有企业,很难转换经营机制。同时,由于流通股规模小,机构大户很容易操纵市场,这也使我国股市投机盛行。第三是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虽然近些年来,基金、信贷等投资机构发展迅速,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仍以个人投资为主,而个人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往往存在投机心理,其投资偏好的随机性很强,非常不稳定。机构投资往往更注重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分析,有合理科学的投资策略,理性的投资选择,投资机构对稳定市场有着重要作用。而当前投资机构的发展跟不上市场需要,难以发挥其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另外,金融产品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金融产品单一,期货市场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与国外发达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等。

三、政府健全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对策

健全和发达的资本市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予以高度重视,承担起资本市场守护者的责任。

1.完善资本市场制度设计,深化金融领域改革

完善制度建设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因此,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设计一套严谨科学、符合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则,并能高效、实时的加以完善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应当着力做好的关键。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化证券期货领域的各项改革,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行政干预,通过完善市场制度,将市场能够自我调节的问题交给市场自行解决,才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能。例如,证监会应以保护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减少对股票上市的行政干预等等。

2.完善资本市场的机制建设,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通过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要逐步减少非市场化成分,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首先要健全约束机制,真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部门、监督机构、经营者、投资者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约束机制,规范大股东的行为,强化上市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诚信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其次,应大力发展投资机构,投资机构与个人相比,行为比较规范,对市场有全面的分析把握,市场影响力较大,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以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市场稳定性,规范性。例如应当加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各种基金的入市步伐,进一步拓宽合法合规资金的入市渠道,进一步引入境外投资机构等,促进投资金钩发展。三是应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丰富资本市场的市场层次和品种,如创业板市场、场外市场,各类债券、权证、基金等投资产品和期货市场等。推动银行、基金等机构根据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断加强创新,开发差异化、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丰富市场交易品种和避险产品。满足不同种类企业融资需求,在中小企业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上市限,并在时机成熟时启动股份的全流通,使中小企业板成为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形成上交所、深交所的有序互补。

3.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营造有序投资环境

高效的监管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政府应该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高效的资本市场监督体系,及时有效的查处资本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违规成本,维护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应当把中小投资者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维护诚信的市场秩序,对严重违规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实行市场禁入措施。

4.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首先要强调的是,正常情况下,政府应当尽量不干预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让市场机制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当特殊情况如经济危机时,政府干预作为凯恩斯所推崇的市场运行中“另一只有形的手”,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盲目性,就是十分必要的了。西方国家由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经济早已司空见惯,如次贷危机时,美国就使用多种经济手段进行市场干预,最终促成了1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当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适时适度,只有当市场失灵和不稳定时,政府才应该科学准确的适度干预市场,恢复市场功能。

四、结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处在“新兴、转型”的初级阶段,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最应该做的仍然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致力于营造完善科学的资本市场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促使资本市场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市场分析政策第8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 政策 市场分析 临床治疗

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近12.3倍。目前,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其中2013年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比上一年度增长21.19%。而医药市场总规模为10372亿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占到医药总市场的20%,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另外,医疗领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生产企业1492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800亿元,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出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中国医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

从企业效益来看,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不管在生产还是在销售领域,集中度都比较低。2013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而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在国内销售医疗器械的主要渠道是药店及专业的医疗器械公司。

国家的政策法规

2013年7月17日,四部委出台“医疗器械专项扶持”政策,提出医疗器械类专项是今年新实施的扶持重点,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其中,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将聚焦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而我公司的产品应用纤维算法模拟脑白质,其所成影像的分辨率较传统模型有显著提升,模型边缘自然完整。

市场分析政策第9篇

关键词:橡胶 政策 前景

一、国家相关政策

国家储备作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始终保持一项政策,历来备受各方关注。国家储备对稳定生产和价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收储和放储来进行,即在低价时进行收储,在高价时进行放储。在天然橡胶方面,我国储备操作比较少见报端。但在08年下半年,国储的高调行为引来市场各方积极关注。当时天然橡胶短时间内从2万多元暴跌到1万元以下,对农垦系统产生巨大冲击。为稳定生产,保护胶农利益,国家果断采取了收储行动。根据国家物资储备局与海南农垦和云南农垦签署的国家储备橡胶协议,在6个月内将完成10.5万吨橡胶收储计划,其中海南农垦获得的收储数量为5.5万吨,云南农垦为5万吨。第一批天然橡胶收储在4月18日前完成两垦区天然橡胶收储5.5万吨,其中云南农垦2.5万吨,海南农垦3万吨,收储价格为14600元/吨。4-8月,两大垦区将再交储5万吨。此外根据市场环境,若胶价处在低谷时,国储局有意向在09年下半年增加天胶收储数量作为战略储备。从收储具体政策看,这对国内天胶现货形成有效的支撑。为此海胶集团表示,国家的收储计划,无论对稳定橡胶市场、稳固橡胶产业,还是对橡胶生产企业的经营和广大胶农增收,都会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开割后的几个月产量本来就不大,国储收储量几乎将新增资源收走,这极大地缓解了国内现货市场的压力。

二、中国橡胶生产制造业

1.橡胶加工

橡胶加工一般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或挤出、成型和硫化等基本工序,每个工序针对制品有不同的要求,分别配合以若干辅助操作。为了能将各种所需的配合剂加入橡胶中,生胶首先需经过塑炼提高其塑性;然后通过混炼将炭黑及各种橡胶助剂与橡胶均匀混合成胶料;胶料经过压出制成一定形状坯料;再使其与经过压延挂胶或涂胶的纺织材料(或与金属材料)组合在一起成型为半成品;最后经过硫化又将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制成高弹性的最终产品。

2.橡胶机械

橡胶机械是用以制造轮胎等各种橡胶制品的机械,包括用橡胶机械、轮通胎机械和其他橡胶制品机械三大类。

通用橡胶机械是制备胶料或半成品的机械,包括原材料加工机械、炼胶机、挤出机、压延机、帘帆布预处理装置和裁断机等。其他的橡胶制品机械有制作胶带、胶管、胶鞋、模型制品、胶浆和乳胶制品所用的机械。

3.中国橡胶机械行业发展简况

中国橡机工业生产连年飙升,销售扶摇直上,呈现井喷式发展之势。中国橡机正在世界东方崛起,并开始确立大国地位。

2004年,中国橡胶机械行业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26家企业销售收入达45.7亿元,同比增长57%;出货值4.53亿元,同比增长171%;产品销售率达到99.2%。2005年,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的增长速度较2003和2004年的“井喷”式行情明显放慢,但利润持续增长,出口创汇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2006年,中国橡胶机械29个主要单位实现橡胶机械产值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销售收入5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以此估算中国橡胶机械销售收入达到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2007上半年,中国25家主要橡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86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7%,表明橡机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

中国橡胶机械厂家必须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树立全球大市场的观念,加速从“国内型”工厂向“国际化”企业的转换。同时,企业还要树立品牌意识,争创中国的橡胶机械名牌,进而争创世界的橡胶机械名牌。

“十一五”期间,橡胶制品将全面更新换代,这向国内橡机行业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商机,国内橡机还需进一步跟上和满足橡胶制品技术进步的要求,尤其要注重非轮胎橡胶制品橡机的开发,以实现和橡胶工业的同步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轮胎年总产量将达到3亿条,子午化率将达到70%,其中全钢胎要发展无内胎及公制轮胎,半钢胎要发展宽断面、高速度级别产品,工程胎子午化也势在必行,这些都需要橡机制造厂提供新型设备,同时还要满足橡胶工业安全、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除轮胎设备外,橡机企业还应将目光转向非轮胎橡胶制品设备。

三、中国橡胶行业前景展望

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现在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经过艰苦努力,可以实现很好的发展。

首先,国家高度重视。2006年,为了鼓励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国家启动了天然橡胶良种苗木补贴项目。2007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又了“关于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意见”,明确了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月标,为今后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市场需求旺盛。从200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近几年消费量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而天然橡胶自给率则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44.73%下降到2004年的31.86%,2007年则降到了25%左右。旺盛的需求,为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