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安全教育的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5 15:09:26

安全教育的价值

安全教育的价值第1篇

一、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中体育教学的价值

基于分析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基本本质,体育授课和生命安全教育的统一性非常明显,全是为人的生命而着想。坚持健康首位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对其实践性给予高度重视,在社会发展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并对相应的技能技术进行掌握,把学生的体质增强。在德、智、体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把人一体化的生命安全知识体系构建起来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的,让学生更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把对生命的热爱度提升,掌握防范风险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分析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在体育课程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勇于实践教学,主要涉及:体育场地、身体机能和器材等方面。而现阶段体育授课中所可能遇到的运动伤害事故以及运动风险,有应该利用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保护机能与风险意识进行化解。所以,两者是互相促进,彼此制约的,生命安全教育保证了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而强调实践性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终止,它将一条新途径为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出来。

二、生命安全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方法

(一)在运动中感受生命教育的价值

在高中阶段,学校会定期组织和召开运动会,而运动会使展示体育运动以及体育授课效果的主要平台,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建设校园文化、学校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学校举行运动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对训练和教学质量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此外,对学生学校生活进行活跃,对学生荣誉感、集体感、分发向上、遵守纪律的素质进行培养。公开性、竞争性、公平性、公正性等是学校体育运动会的主要特征。竞争的激烈性异常突出,通过运动会的体育竞赛,学生会为个人荣誉或者集体荣誉而努力,基于大会所制定的原则,竞争变得异常公平,学生在运动会中将自我尽情的展现出来,把本身潜能激发,挑战更强、更快、更高,感受运动会所呈现的向上积极、快乐、健康的情感。在运动会中,学生会感受到很多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借此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进去,把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和技能的体育游戏创设出来,向竞赛项目中编入,从而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中使生命安全教育也可以参与进来。

(二)设置多样化运动项目,彰显生命安全教育价值

我们以案例的方式展开:楼梯跑是一个运动性与坚韧性相结合的运动,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上下楼的能力进行测试。比赛期间,要求学生从一楼跑到规定的楼层,随后向楼下返回,把所花费的时间记录下来,其中,成绩主要利用用时其概况来判断。在比赛期间,学生要佩戴好手套、护膝、护肘等防具,避免受伤,而且,把安全人员安排到比赛的每个楼层中,防止有不测发生。爬行项目设置。此测试活动的目的为锻炼学生狭窄区域内的运动和风险规避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逃生技能。在比赛中,预先设定好场地,让学生在此进行15米的匍匐爬行,然后同另一个人对接,看那个班级所用时间最短。在活动中,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提供保障意见,比如,匍匐运动中,就可以请消防人员进行专业的讲解和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加明了、清晰,从而将各种运动损伤的现象在运动场上降低,在此期间,利用安全教育进行防止运动损伤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

(三)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优化教育引导策略

注重传授技能是传统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向体育课堂内融入了生命安全教育后,需要将安全教育内容穿插到运动技能教学中,这就规定高中体育教师按照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优化授课模式。若是以遭遇突发事件的逃生练习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按照险情的不同,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来,也就是利用分层教学、运动处理授课、团队协作教学等方式展开。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安全教育的主题,这时应该将主题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老师细心引导、体验生活活动、分享回顾等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安全教育的价值第2篇

目前我国小学的入学率达到99%以上,中学入学率在95%以上,再过几年大学入学率也将达到40%以上。由此可见,我们如果能真正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切实从小学开始认真抓好,打好一个坚实的安全基础,再通过中学、大学的继续教育来巩固,则基本上就完成了对每个人应掌握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教育培养了。即便一些人不能升入大学学习,但是通过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学习,培养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也足以应对处置一些突发事故了。所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的教育,必将使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文化,就会实现一整代人都有较高安全素质的可喜成绩。

安全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为载体按照当前小学入学率达99%以上、中学入学率达95%以上(随着社会发展入学率将进一步提升)计算,在我国的家庭中,几乎每个适龄儿童都走进了学堂,绝大多数家庭都会有小孩在上学。如果学校的安全教育做得很成功,则可以把家庭引入这个环境来共同参与一些安全的教育和活动,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引导和教育,这不但使孩子的安全教育学以致用,还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带动一个家庭、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最终的结果将是整个社会全民安全素质的逐步提升。

安全教育必须编写成完善的配套教材

安全教育进入教学,则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教材。因此,教育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如公安、安监、卫生、食品、文化等部委以及相关专家学者来共同编写一套教材,内容尽可能包含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安全问题,但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重突出自身在内容、形式、表述方面的一些特点。

1教材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材内容方面要具有较强针对性:(1)编写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具体讲到某个问题时就要针对该问题讲清问题的关键点,重点是要说明针对这个或这类问题应如何应对、如何处置等。(2)教材的使用对象要有针对性。教材不能是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都共同使用的直线模式,应该尽可能考虑到各阶段的学生特点,编写时就要体现出这样的梯度感和层次感。比如幼儿教育主要考虑采用图片、图像、游戏的方式,小学教育应从直观感受出发,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为主,中学阶段适当加强理论的讲授,再配以适当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大学的教育基本上是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深化理论的阶段。(3)师范类院校的安全教育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为师范院校多数培养的是教师,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去教育别人,因此他们的安全教育观念比起普通专业的人员要求要更高一级,这样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2教材应具有清晰的结构性教材内容编写要注重两方面的结构特点:一方面是内容的结构要清晰,教材在编写之前要计划好内容的合理分配与安排。一定要把各种安全问题细化考虑,建议每册讲授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安全问题,可以供一学期或一学年使用,其内容分配可以按章讲述一个行业、按节讲述一个问题的形式编写;另一方面是整套教材在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的梯度层次要清晰体现出来。

3教材应突出鲜明的科学性安全教材毕竟是一门准备新编写的教材,所以应注重编写的科学性:(1)要突出教材的实用性。编写这套教材的重点是要明确这套教材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一些简单的自救互救能力,而不是要教会大家明白安全的原理和问题的原因所在。(2)要注意语言科学性的描述方式。教材要力求到使用对象对各种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讲授以后要听得懂、学有所获。所以,在编写时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尽可能避免一些过于专业、生僻的内容出现,遇到很专业的问题应尽可能使之转化成简单通俗说法,这样才能使教着言简意赅、学者轻松自如。(3)要重点突出适用性。教材应根据各阶段学习特点相应的编写进实践的内容,这样既使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又使学生在处置应付突发事件和逃生自救互救方面得到有效锻炼。

建议可将安全教育结果纳入升学考核

要真正抓好安全教育,使教育取得实效,建议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加强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度、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才能实现全民安全素质的提高。

1建议将安全教育纳入升学考核通过一学年的教学,最终用考核的成果来检验教学的成功与否,这样才能既督促学校去抓好教学又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在升学考试面前,学校和老师会更想尽办法抓教学工作,以提升教学质量,成绩好的学生为了考得更好会认真的学,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为了升学,更要努力学。

2建议将安全教育纳入高考在各级的升学考试中,对学校和个人而言意义最重大的莫过于高考。因此,建议把安全教育纳入高考。这样,在高考这根独木桥面前,千军万马都必须得过安全教育这一关。面对高考,学生的努力用功自然不用多说,学校的老师也会想尽办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动力感召下,为了子女的前程来共同参与安全教育的活动。同样,借助高考,还能够促使社会各方面都参与进来,使社会各行业、各层次都来关心、关注、监督和帮助高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促成了自我安全素养的提升。那么,通过借助高考这样一个平台,就能带动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他在这项活动中,全社会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安全教育,无形中都提高了自我的安全意识,结果也就起到了全民安全素质的共同提升。

安全教育的价值第3篇

【摘要】红色精神代表着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催人奋进,尤其是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高校更应该拿起红色精神教育这把利器,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弘扬和继承红色精神,主导高校意识形态。本文对红色精神教育与高校意识形态的内涵、特点,以及红色精神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具体价值进行了阐述,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红色精神 意识形态

红色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的总称。

一、红色精神与高校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点

1.红色精神的内涵。红色精神分为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反映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参与斗争和发展的智慧,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红色精神具有先进性、民族性、大众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实践发展的深刻总结,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

2.高校意识形态的特点。高校意识形态要紧跟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动员并团结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形成主流意识性太大凝聚力量,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时,高校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和导向性的原则下兼收并蓄,允许多种意识形态存在。同时以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多种意识形态,让广大师生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在整合、引领过程中,消除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引导师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对外来文化或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博采众长,在兼容并蓄中整合创新,打造自身特色。

3.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提高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支持,是营造高校思想文化h境,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递发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干扰着大学生的思想,高校要提升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方式方法,让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学懂、会用,有效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学保驾护航。

二、红色精神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真实写照,在高校开展红色精神教育,是有效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途径,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还可以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的渗透。

1.红色精神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高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首先就是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红色精神教育是一种鲜明的中国特色价值导向,可以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因此,红色精神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紧密联系,有助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抵御各种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误导,使广大师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红色精神教育可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

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在看到我国蓬勃发展之后,西方国家将这种发展视为一种“危险”信号,对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愈演愈烈,在高校这片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热土,西方国家更是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渗透, 将西方意识形态进行美化,增强吸引力,实质上这也是西方国家一贯的妄的手段。

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吸引高校师生对西方的生活、文化,乃至所谓的民主政治制度产生兴趣,试图改变高校师生的政治信仰和道路,蒙蔽高校师生的理性认知和判断。红色精神教育就是将高校师生拉回正确的轨道上,加强对社会主义情感的认知,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红色精神的洗礼、红色经典的净化,激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上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增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揭露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坚决抵制一切有损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的蛊惑。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根本在于繁荣社会文化,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软实力,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根基。

红色精神教育对西方意识形态侵蚀渗透进行了有效回应,有助于疏导非主流意识形态。红色精神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思想力量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只要我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和毅力,一如既往地传承、弘扬红色精神,让人民群众辨明是非、辨清方向,我们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就会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牢筑主流意识形态的防线,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让大学生们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态势和真面目,自觉维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3.红色精神教育有助于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社会思潮竞相激荡,纷呈多样的思想文化交织碰撞。高校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大学。

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让人民群众接受、认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红色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安全教育的价值第4篇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正从封闭性向开放性,从单校园向多校区转变。大学生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而是步入社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进行勤工俭学。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受来自四面八方、多种多样的思想意识,正将其引向个体化、隐蔽化、自由化的个性转变。当前,安全教育还是停留在形式层面,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效果不明显,很难创造出安全的环境来。②

2高职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2.1导向作用高校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师生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观念,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保护个人安全。这种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安全思想修养、安全心理素质,养成安全规范行为的习惯。此外,通过高校安全教育,能像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将引导作用辐射到全社会公民的安全意识、观念、态度、行为,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安全社会。

2.2约束作用高校安全教育对每一个师生思想和行为都有强效的约束和规范作用。督促高校领导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将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进而提高学校决策者的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使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消除安全隐患,创建安全校园。此外,将这种外在的约束内化成为师生的心理气势,向外释放出一种响应机制,安全教育能够得到全体师生的回应,只要有诱导信号的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扩大影响范围。这种约束机制能缓解师生自我规范和被治现实之间的矛盾,避免其产生内心的抵触情绪,从而产生更为强大、深远、持久的约束效力。③

2.3创新作用高校安全教育能够创造出新的安全思想、安全理念和安全科技成果,这就是安全教育创新作用的所在。通过安全教育帮助师生形成安全理念,激励师生养成安全行为的习惯,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学校安全教育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安全教育向大学生传达社会对安全行为的要求,督促大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有助于其适应社会生活,全面提高其安全防护能力,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当代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化了安全教育的创新作用,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创新人才。

3促进高职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3.1领导重视,健全制度构建有效的责任归属制度,确保人人参与。各部门要有专门的安全工作者来承担安全教育责任,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安全、防范等规章制度深深植入师生的思想之中。构建科学立完善的制度,为安全教育做好基本的制度保障。安全教育要以预防为主,遵循“以人为本、保护师生、教育先行、明确责任、实事求是”的原则,构建高校安全教育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聘请消防、法律、公安、保卫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和同志,通过典型案例的叙述,进行法律法规、消防安全、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教育。④

3.2创新手段,丰富内容安全教育的方法对其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安全教育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选取种类丰富的内容,结合学生和院校的特色,编制学校教材,进行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做到预防为主,有效提高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保障学校安定。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技术宣安全教育,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定期校园治安通报,保证安全信息的透明化,通过案例讲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力争对师生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也可在校园文化宣传栏内设立安全教育宣传专栏,播放安全教育宣传片,见缝插针、灵活多变的营造出安全防治、关注安全的校园安全文化。

安全教育的价值第5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变革过去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的困境。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谓课程思政,是一种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1]。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立足学科特色、专业理论及方法,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有助于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扭转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仅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塑造的现状。此外,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比单纯通过思政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度发挥专业课课堂的主渠道功能,让德育教育回归专业课课堂,是践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于2014年率先在上海市开展试点工作,在2016年习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迅速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讨[1-2],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高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第二,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3-4],两者在目标、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但二者又有不同侧重,课程思政虽强调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但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更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专业课当中,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第三,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教学设计及实现途径的研究。如李国娟、于颖等探讨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5-6];柳逸青等则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7];张天航、马艳艳等针对某类专业或具体某门课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对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如何落实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为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蓝本。

二、安全工程专业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安全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建筑、采矿、交通运输等诸多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安全行业是艰苦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合格的安全科技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要道德高尚,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具备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淡泊无私、甘于奉献的人文情怀。安全学科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具有显著的德育内涵和更高的德育要求。目前,关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尚且较少[10-11],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举措,充分挖掘安全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资源和思政元素,结合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特点,寻找有效的融合手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有个性、重独立的“95后”“00后”青年在大学阶段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升政治素质,明确专业责任和职业使命。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堂打造成不仅是教授安全科学技术知识的地方,更是传播正能量、培养高尚品质和情怀的道场。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与方法

本文从总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梳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线

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对这一理念的认同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前提。为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及推动作用,以支部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为载体,创新专业教师理论学习形式,扩展学习内容,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与此同时,立足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在梳理本专业职业素养及价值引领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思政教育目标,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标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照各项毕业要求观测点,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设计或修订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并贯穿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授课、课下拓展及全过程评价等各个环节。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授课手段,不断优化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积累思政素材,建立安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素材库;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经常性地开展经验交流、“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实现持续改进,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二)梳理教学内容,实现价值引领

安全学科是理、工、文、法、管等学科的综合,是交叉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中涉及到伦理价值、道德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内容较多。立足这一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不能仅仅“就安全科学理论谈理论”“就安全技术谈技术”,而是要放在国家整体发展大局中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明确肩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入当代工程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思维和工程伦理意识,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的安全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求精求细不求多,不追求在所有授课章节中全部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在授课重点章节上下足功夫,结合时事热点、工程实际案例、模范人物生平事迹等对专业知识点进行二次开发,顺其自然而非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而非“说教”地开展德育教育,在育人细无声中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引领的目的。例如,在入学教育中,为新生作主题为“从事安全工作,需要贵族精神———责任、荣誉、纪律、勇气”的专业介绍,在提高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培育职业使命感;在专业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绪论一章中讲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史并融入科学家故事,力求让学生对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崇尚真知、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感悟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在专业核心课“安全科学基础”讲述风险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风险管理与核心价值目标实现的联系,引导学生提高对于推进国家、社会及每个公民风险管控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在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通过系统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环境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客观、科学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而非人云亦云或以讹传讹。通过对专业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不断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混合教学方式

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催生“教”与“学”的变革,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中,同样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总体理念下,探索应用混合教学方法,如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课下”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云班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及时补充参考书籍、扩展材料、视频等课程教学素材,系统有效地开展线上预习、复习、讨论和答疑;“课上”则采用开放性问题导入、主题演讲及讨论、红蓝军对抗、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以嵌入和渗透的方式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辩证思维、职业精神等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同时还能避免“说教”式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

(四)建立双维度下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主要针对专业知识。为了强化专业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由单一的知识维度向多维度评价延伸,立足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然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反映出的仅就某个阶段、某门课程或某项活动的思想教育效果进行简单、直接的评价并不合理,因此开展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切忌操之过急和过度追求量化。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同、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伦理)、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业课程维度的评价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评价内容包括随堂测试、学生课堂展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线上拓展学习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总体评价原则为“多元性”“及时性”和“过程性”,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旨在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

安全教育的价值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26-2

0 引言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又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又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承载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在大学生中构建与其使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2]高等院校要紧跟时代脉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思想引领,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探索行之有效的“2+7”工作模式(“2”即两个课堂,“7”即七条渠道),以实现所讲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3]

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两个课堂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明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4]在实践中以第一课堂为引导,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在青年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全方位模式。

1.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时俱进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作为重要内容,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实施专题化教学,融入了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

1.2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做好学校学生活动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前后联系紧密、相互照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活动与实践层次,寓培育和践行价值观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始终,使大学生的“知”与“行”统一,让其个体人格和价值观更加趋同。

2 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七条渠道

以拓展思想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诚信育人、榜样育人、安全法治育人等七个渠道,以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为根本,以高校发挥传承文化功能为依托,在学校第二课堂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活动。

2.1 主题教育渠道――以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引领,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将时代特点、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相结合,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5]。要将“中国梦”与“我的梦”紧密结合,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实践活动、“三爱”“三节”教育、主题宣讲、主题征文、调研实践、榜样评选、经典书籍选读、专题网站建设、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实践、道德实践、文化实践,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凝聚精神力量,坚定学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做好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文化教育渠道――以鲜活的文化活动为依托,在寓教于乐中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发挥文化传播功能,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民族向上的精神追求与思想的升华,所以它必须是高尚的、优秀的。[6]要以青春励志为主线,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的“博学修身・励志成才”影像资料展播、党史国史展览、美丽中国图片展等活动,寓教于乐中培育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特色文化为平台,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主要依托,通过红色教育基地、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红色经典月等载体,全面深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促进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诚信教育渠道――以诚信育人为着力点,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

高等院校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诚信文化建设工作,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道德模范事迹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历史责任,自觉深化诚信文化意识,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提升诚信文化素养。以诚信建设讨论等方式,深入查找自身诚信缺失和不足,增强大学生培育诚信品质的自觉性。要开展大学生诚信文化节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浓郁诚信文化的涵养下,逐渐养成重信守诺的好品格。要将诚信建设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的诚信考试氛围,促进优良学风形成。要将诚信教育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相结合,引导学生诚信还贷、信用做人,要深入开展砺志感恩、诚信成才为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砥砺贫困学生的道德品质。

2.4 安全法制教育渠道――以安全法治教育为根本,教育学生爱国守法、珍视生命

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行为,检验自己的价值观,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价值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比较,得出结论,进而确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所要求的价值观。[7]以安全管理为重点,加强学生法治教育,促进学生安全成长成才。在学生政治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开展教育活动。开展经常性安全、法治教育,在国家宪法日、国际禁毒日、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以“遵守法律 关注安全 珍爱生命 铸就成长之梦”等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强化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2.5 榜样带动渠道――以榜样育人为动力,教育学生积极进取,做时代先锋

榜样好比人生的坐标,是事业成功的向导。注重榜样和典型的培养和遴选,并将他们的事迹进行彰显,让青年学生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进而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开展寻找校园最美的人,以岗敬业的典型培养学生的进取和奉献精神;开展学习标兵、十佳大学生评选,以巡回报告会的方式展示其成长的经历,让每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举办道德楷模、师德标兵评选,以充分发挥教育的行为示范作用;开展拾金不昧、爱老助残等先进事迹和好人好事评选活动,让学生从善如流,培育他们的道德情操;开展与优秀校友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如何成长成才,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如何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2.6 管理服务育人渠道――以管理育人为基础,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的精神风貌。

从根本上来说高等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所有的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规范性标准才能获准毕业,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自由发展。[8]在实践中我们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日常管理为基础、以安全管理为重点、以入学教育为抓手、以综合服务为推动、以专项工作为突破,规范学生行为,彰显文明形象。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着力破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推动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建设。重点做好转变管理服务模式工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学生与教师沟通联系长效机制,研究探索学生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在强化学生上课出勤、寝室内务、早操晨练、自习室环境、学生文明行为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积极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7 实践育人渠道――以实践育人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起着凝聚人们完成共同的重大实践任务的作用,相对应的实践也是对价值观形成的途经和最终体现。[9]高校要遵循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牢固的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以“践行核心价值观 实现伟大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科技帮扶、企业挂职、社会调研、社会服务、公益活动、文化寻访、红色之旅等形式,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在基层、在一线实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基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时代与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探索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渠道,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利用鲜活的校园文化载体和踏实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易被青年学生接受的工作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4-7.

[3] .在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集体学习上的讲话[Z].2014-2-24.

[4] 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7-60.

[5] 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J].思想教育研究,2013(6):8-13.

[6] 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8):5-10.

[7] 王丽丽,张森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2014(4):44-47.

安全教育的价值第7篇

关键词:学会做事;职业价值观;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77-03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个体在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工作过程中所形成或持有的一种价值取向。职业价值观不但影响择业倾向,而且可以决定职业期望和工作态度。近年来,中职卫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而护理专业又是各中职卫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提高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成为各中职卫校面临的严峻问题。加强以“学会做事”为价值导向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给予正确引导及合理干预,无疑会对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学会做事》教学模块与课程内容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领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出版,成为职业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新范式,“学会做事”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界的一种价值导向。2010年6月,我校课题“学会做事――中职护理专业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专业渗透研究”获得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为积极推进我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改革,课题组在我校2009、2010级护理专业开展了以校本课程《学会做事》为突破口,通过德育课、专业课、临床实习、第二课堂等多种途径相互渗透的护士职业价值观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校本课程《学会做事》是在借鉴和整合了《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围绕尊重人、尊重劳动2个基础价值观,选择与护理职业岗位紧密相关的4个核心价值观“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爱心与同情”、“和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以及18个相关价值观,共20个教学模块作为本课题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见表1)。由于20个教学模块相对独立,各模块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与递进关系,因此,在校两年期间,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安排,灵活安排完成20个模块的教学。每个模块用时约80分钟(2学时),主要以专题性学习为主,包括专题讲座、训练课及活动课。专题讲座以大班形式开展,训练课及活动课则以小组形式进行,三者所占时间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做出调整。

护士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点

立足岗位需求,实现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 为使护士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施校本课程《学会做事》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同时又要融入临床护理职业岗位“学会做事”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元素: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服务、学会宽容、学会负责、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防护。为了使学生对临床护理职业岗位有更深切的体验,课题组采取的主要方法:一是邀请来自临床一线的护理专家、优秀护士长到学校进行以“医院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医院文化讲座;二是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早晨及晚上的时间到市直各综合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志愿者服务、早晚基础护理等护理职业体验活动;三是在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时,指导教师言传身教、全方位指导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任务的同时,对学生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平等待人、审慎守密、奉献社会、服务病人、职业安全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合作精神、医院文化等与护士职业价值观相关内容的指导,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其职业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

注重情感体验,实现由价值观传授向价值观体验的转变 职业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行为规范的训练,更需要有学生的道德感受与情感体验。本课题研究的每个模块的教学始终采用奎苏姆宾博士提出的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特点的“知晓―理解―评价―行动”四步循环教学法(见图1),按照“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动是目标”的操作原则,通过创设与中职学生日常生活或临床护理工作相关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由触动、心动,到感动,再到行动,由此认识生活、生成价值、构建意义、付诸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统一,使价值观在情感层面得到肯定,在行为方式上得到体现。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每次专题学习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录音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获得对工作、职业、价值等事实或信息的初步感知与体验。并且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融入岗位,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临床进行护理职业体验,指导学生在行动中应用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及实践活动中力求做到将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使价值理念在行为层面得到体现,实现真正的价值观内化和外显。

以案例为载体,实现从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转变 职业价值观常内隐于个体的职业行为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价值观对态度、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实施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案例。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典型案例剖析,把案例中隐含的反映个体职业价值认知、职业价值评价与职业价值选择的要素具体化、生活化地呈现出来,由此引导学生结合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自身体验、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围绕主题谈自己的切实看法,反思并评价自己的情感及行为。案例分两类:一是没有目标与追求,处于迷茫状态的失败案例;二是有追求、有理想的成功案例。案例的主要来源:一是从临床护理工作岗位选择典型的有关职业价值观的案例;二是来自学校在校生及毕业生的真实案例。比如,在“宽容”教学模块,教师通过发生在我校学生中因生活小事而升级为打架斗殴事件的真实事例进行案例分析,反思为什么要宽容,启发学生谈学习、生活及今后工作中涉及或遇到此类事件时宽容处理的具体做法。在“安全防护”教学模块,教师呈现给学生三个临床护理安全事故的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确定安全和不安全的环境因素,思考不安全工作环境所产生的可能后果,帮助学生了解安全事故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社会的影响,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工作价值观。

多途径渗透整合,实现“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的同构共生 职业价值观教育需要多途径渗透整合,本课题围绕职业价值观教育这一重点,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训练课程、专业渗透、第二课堂、职业体验等多种途径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以“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与职业规范”等为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为内核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确保知识技能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价值观和态度目标、行为规范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的同构共生,本课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探讨了分阶段、分内容、循序渐进、多途径渗透整合价值观教育的途径(见表2)。

护士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效果

为了评价课题实施效果,课题组采用Darlene Weis和Mary Jane Schank编制的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了职业价值观问卷测评活动。该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包括4个维度,即“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信任”,共26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均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该条目的职业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职业价值观越积极。在实验前,对实验班的218名学生进行了前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训练后,课题组又用同样的问卷对实验班的210名学生进行了后测,并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包对前测结果和后测结果进行统计描述。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经过职业价值观教育后,职业价值观的总得分及4个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值

通过课堂观察、查阅学生学习心得体会、召开座谈会,以及对有关班主任、课任教师、实习医院带教教师、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话访谈,得到的反馈均表明: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在逐渐发生变化,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思考的问题深了,关爱别人多了,责任感强了,自觉性高了,职业价值观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明显的提高。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结果说明,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不仅是在认知层面得到了提升,而且在情感及行为层面都得到了体现。

对学生进行护士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证明:开发与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职业价值观课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有效途径。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入“学会做事”所需要的临床护理职业素质元素,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职业价值评价与职业价值选择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实现“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的同构共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M].余祖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3]王曙红.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安全教育的价值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价值观;培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47-01

一、大学生全局安定与个体安全意识案例及分析

(一)大学生全局意识认知有待升华

大学生富有感性色彩的宏观政治认知容易被利用,成为影响地区政治经贸环境安定的导火索。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这一涉及的问题毋庸置疑,也容不得他国肆意挑衅。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反对,与所谓的土地所有者签订“购岛”合同。11日起,大陆至少有85个城市民众举行反日游行,部分地方还出现民众打砸日系车、日资商店事件,舆论普遍对此表示了失望和否定,本应理性思考、审慎行为的大学生成为游行中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对象。

出于爱国主义的义愤,大学生以合理的游行诉求表达非常正常,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以损害同胞经济利益的打砸方式表达“爱国”的冲动行为,凸显出大学生感性的爱国诉求缺乏宏观的全局安定意识思考。大学生感性的政治认知有待升华成长为理性的全局安全价值观。

(二)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有待提高

大学生涉世不深,极易受到出于人性本能的贪婪、胆怯、诱惑的伤害,自我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沦为盗窃、诈骗、传销等犯罪行为受害者。大学生的成长性和可塑性非常高,但在这一过程中,其自我防范意识缺乏,盲目的责任感意识,却容易成为诈骗、传销等活动的犯罪对象。以大学生传销受骗案例为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非常多的相关报道。被骗加入传销的大学生,在事后回忆整个过程时,谈起加入的原因多是想为家里缓解经济压力或通过企业实习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这种“直销”模式在对大学生宣传上,回避自身传销本质,多从“崭新营销模式”、“有产品的营销”等方面强调自己正规性,使防范意识不高的大学生“中招”受骗。除此以外,大学生寝室失窃案、捷信“担保费”案等,都是从大学生诸多自我安全意识弱点入手,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显得非常迫切。

二、形成具有全局安定意识和个体安全意识的大学生安全价值观

(一)培养大学生具有全局意识的安全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全局意识的安全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完善的大局意识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安全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高校辅导员要全力培养构建和推动大学生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构建大学生安全价值观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教育,二是基于对大学生全局意识的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价值观两个方面的构建都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实现,形成具有全局观的高度政治觉悟和对自身行为选择负责的态度,是大学生安全价值观教育的实现目标。

具有全局意识的大学生安全价值观可有效抑制和缓解大学生发生频率和强度。的爆发对我国政治、经济稳定造成的冲击无可估量,大学生是大学生政治意识萌芽和政治诉求表达的一种途径,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安全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的具有延缓和疏导作用。大学生是政治诉求表达的一种途径,这种诉求的表达途径缺乏明确的全局意识和全面的政治觉悟水平。例如,以近几年西安、成都所爆发的大学生特点分析,其反映出的是大学生群体懵懂的政治诉求在个别居心不良的利益个体鼓动和煽动下,容易被社会闲散非法人员借助和利用,产生冲击当地政府和商业系统的失控行为,且从而形成破坏社会稳定的“烧”暴力行为。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政治诉求表达方式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缺乏具有全局性的安全价值观意识,其行为多造成情绪失控下的破坏性后果。

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导和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全局性安全价值观。从政治全局安全性和个体行为安全性两个角度入手,积极疏导和缓解大学生政治诉求,及时提出针对性安全预防方案,疏导为主,预防为辅,提高大学生安全价值观认同度,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层次和水平,从而形成疏通、引导、预防等多渠道的安全价值观体系构建。

(二)形成具有个体安全意识的大学生安全价值观教育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安全价值观的构建还要从个体特点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安全教育方案。从个体对外在防备性安全角度而言,大学生既是最具活力的主体,又是安全意识淡薄和脆弱的主体。作为更多时候处在校园求知阶段的大学生,在安全认识方面的的特点是社会实践和社会阅历少,容易成为偷盗、欺骗等犯罪行为的针对目标,高校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校园此类安全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个人预防方案,将由外界造成的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损失降到最低;从个体对内在心理压力控制性安全角度而言,大学生既是心理调节需求最强的个体,又是容易被心理压力击垮,做出极端事件的个体,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加强日常学生心理状况动态掌握工作,对心理承压过重个体或存在心理异常学生个体,及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三、小结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安全价值观教育引导,应从培养全局安全性入手,使大学生具有全局安全意识,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应对外界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个体内在心理安全情况干预指导。

开展安全价值观教育,应丰富高校辅导员的安全价值观教育载体,以多种形式的团学活动、实践活动,磨练和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安全价值观认识水平,培养优秀大学生树立具有全面和全局认识高度的安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邢树云.刍议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322

安全教育的价值第9篇

(一)思想导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导向、思想道德导向等功能,在各个阶段帮助教育客体在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准则,努力保证其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行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主要是在道德规范导向和法纪规范导向两方面进行的。道德和法纪是维护文化安全最为直接的途径,是表现在外在方面的有效方式之一,这两种导向同时也是实现其他导向的重要保证。有些国人理想信念淡薄,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诱惑,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导向来对其进行预防,提高维护文化安全的自觉性。

(三)舆论导向。新闻媒体、网络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部分,在维护文化安全中起着很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西方国家极力鼓吹言论自由,依靠这种自由来侵蚀我们国人的思想,在隐蔽性中渗透进行,网络、新媒体成为他们的主要利用工具。因此在这一点上,要保证文化安全,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有效主导舆论,使文化传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政策导向。文化安全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保障我国文化安全,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担负起政策导向的重任,作出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发挥好宣传文化战线的重要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组织的积极力量,进行主流文化方面宣传的政策引导,为弘扬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努力。

(五)利益导向。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延伸,是国家利益的文化存在形式,是最高形式的国家利益,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就在于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导向,使人们正确区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并最终使利益认同上升到价值认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进而树立文化安全观,使文化利益得以实现,巩固主流文化价值,维护文化。

二、发展对策

(一)完善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体系。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内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迫切需要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改造落后文化,整合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在文化安全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导向内容,应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的主流文化,站在时代前沿,使人们深刻领会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意义。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原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基本立足点。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其导向也直接指向于人,国家的文化安全依靠的是大多数国人对国家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支持,进而维护文化安全。第二,预防为主的原则。我国国家文化受西方文化的隐蔽侵蚀,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主要有预防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第三,核心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是支撑整个民族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精神导向。在当今维护文化安全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使我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机制。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一定的导向机制,主要有思想导向机制、心理导向机制和舆论导向机制等,利用这些机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判断和引导,充分发挥导向功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