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关于新农村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9 17:01:16

关于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第1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

关于三农问题,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村教育,因为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农村经济最根本的力量。“十一五”时期,必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由此可以看出,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体制既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研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制现状及存在的基本问题

1、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制约了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中,农村和城市都采用了同样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农村实际相脱离,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能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成了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它的规模是城市基础教育的两倍,然而,教育经费在它身上的投入却不到城市的一半。一些地方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严格控制公办教师的编制,以至一些师范毕业生缺编当不了教师,而由良莠不齐的代课老师长期支撑着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质量受到严重威胁。

3、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大大地超越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加上管理不足,目前,我国虽然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农村学校的杂费依然很高,各种费用五花八门,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的一些乡镇为了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采取合并学校,在总数上减少学校数量的做法,但很多学生仍然分散于农村,村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必须额外增加交通、用餐、住宿等费用在内的一些支出。在广大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这笔额外支出增加了一些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导致了一些孩子过早的辍学。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异,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人们普遍向往城市生活,让子女接受较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跳出农门”的最现实、最直接的手段。可是高等教育越来越高的收费使农民在教育投入与维持家庭生产和生活的博弈中,最终不得已选择后者。

二、探索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结果是,素质教育农村不如城市,中小城市不如大城市的现状。其实,农村最需要的是懂种植、养殖知识,掌握农产品加工、机电维修,预防自然灾害等技术的技工。所以农村教育要以培养合格劳动者兼顾知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农村发展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对农村教育体制提出以下几条改革新途径:

(一)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农村教育模式,构建以农村技术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为基本特征,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新的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教育体制。

第一、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要形成以基础文化课为根本,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第二、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要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和非农就业必须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包括优良农产品品种的推荐、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提高、家政服务等等。在教学方法上,要以直观、通俗的语言,让农民更容易接受。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构建“分流式”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巩固和加强农村“普九”教育成果。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宣传工作,保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最大程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

在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不可能都直接升入高中,因此要构建“分流式”教育体制,对那些升不了学的农村学生要进行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以为就业做准备。而对那些有信心有能力的农村学生,学校应保留部分普通班以便他们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扩大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第一、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应当充分意识到只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农村教育来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二、拓宽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创造条件尽快开征大家所建议的教育税,发行教育,允许企业和个人捐助教育经费等;发动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设立“春蕾基金”、“宋庆龄少儿基金”等等,应该从目前的“各自为政”改为实行统筹指向,实行向农村教育倾斜,使其成为农村教育投入的又一重要渠道。

第三、对于升入高等院校的农村学生,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辅之以助学贷款。各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例如无偿补助或者助学贷款贴息等政策,以减轻农村学生的负担,刺激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化“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模式,将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以及主要人事责任交由县级政府负责。“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可以更有利于农村教育的统一规划、教师的统一配置与培训、教学硬件与软件建设的质量把关,确保有足量的教师从事农村教育,从而有利于农村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然而,事实上县政府在完成自己在这一新体制中应该负有的责任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体制的落实,从而有利于实现“面向三农”,有利于“三教统筹”,有利于实现农村教育的民主性、多样性与开放性,从而使农村教育大大推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培养农村留得住的新农民而做出贡献。

三、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必须扎实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就是要促使农业向知识化发展,关键就要促进农民知识化。只有用现代农村教育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关于新农村建设第2篇

大家好!我叫××,来自××。首先感谢镇党委、政府,感谢团委,给了我们大家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武器武装新农民,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近年来,我镇利用区位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大规划”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东部观光旅游农业、中部工业加工区、西部物流园区的产业格局,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全镇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在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当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花岗石的开采加工,但是开采完之后这部分农民应该何去何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应当如何谋生?随着各地区公路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区位优势也已经不再那么明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篇章中,重点谈到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有句广告说得好:科技以人为本。其实不只是科技,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以人为本,包括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首要环节。

那么怎么培训新农民呢?总不能都让他们去上大学吧?对,就是让他们上大学!是农村大学,也就是咱们的远程教育。对于培训新农民,远程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网络覆盖面广,每个村都有。里面的讲座知识丰富、全面,涵盖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实用技术、乡村剧场等多个方面,并且更新速度快。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两年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远程教育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网络系统,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学习,是他们学习培训的一件新式武器。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通过远程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员“双学双带”能力。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强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监督,最终达到管理民主。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正确的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民”。远程教育在大力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提倡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为树立农村新风尚做出了努力;通过教育片、文艺片的播放,积极配合各村开展的创建文明户、文明生态村等活动,最终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远程教育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园艺和市场经济的教学,并通过网上农产品信息的疏通交流,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向非农产业、各种企业和城镇其他行业转移。除了必要的技能培训,一些指导性的比如《农民务工指南》等课件,也给务工农民带来很大的便利。再就是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改革服务,农民群众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片,容易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农村改革的主体,从而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改革。通过远程教育,可以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提倡节约型农业,提倡农业商品的绿色化、无公害化,不断提升农业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关于新农村建设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道路建设 研究

1 新农村建设中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的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由于较多处于偏远地区的道路交通设施极其落后,道路规划上也不合理,较多地区的道路距离最近的城区需要绕道几十公里,例如许多南方区域,河流和湖泊较多,许多地区的农村道路缺乏必要的桥梁设施等,仍靠摆渡和轮渡等方式通行,严重的制约了农村交通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力度,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与省道、国道的连接,为村民与城市的交易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因地制宜的根据农村的特色利用良好的交通保障和服务,促进农村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1.2 改善农村出行条件

在S多地理环境复杂,偏远地区的农村来说,农村的道路也是村民的生命线,目前我国许多农村道路年久失修,农村生产活动的特点,农作机械的使用等对道路质量危害较大,许多桥梁和道路长期处于半运营状态,农村混合交通流量较大,针对这些危桥、危路特别是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农村道路建设和规划,不仅满足了村民农业生产机械车辆的使用要求,,还改善了农村村民的农产品交易,垃圾清运和医疗、消防救护的交通需要,极大的保障了村民的安全出现系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2新农村建设中道路建设和规划

2.1农村道路建设规划要点

农村道路的规划要结合地区的房屋、农田和地貌等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道路交通属于混合性,需要满足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等使用要求等。同时在道路建设中尽可能将机动车辆和行人分离,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可靠。二是农村车辆,尤其是生产车辆停放问题的考虑,大部分农村道路两边都是农田或水利设施等,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大多就近将车辆停靠在路边处,阻碍了交通,因此在设计规划中需要根据生产车辆使用情况,合理设置错车道,或者适当修建集中的停靠点,已经村民的自用车辆和农村客运等车辆的停靠,应根据农村房屋布局,尽量选择靠近房屋集中区集中停靠,改变村民乱停乱放的习惯,方便主要干道的正常使用。

农村道路建设根据实际使用和房屋分布等情况一般在实际建设中分为三级道路,一级道路作为主干道,应该布局在村民房屋集中区的,农村生产的机械设备噪音污染较大,再加上主干道车流量较大,尽量设置偏离房屋住宅地区,村与村连接、并尽量与就近的省道、国道等主要干道连接,作为农村道路的主要骨架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确保农村之间和农村与外部城市交通的衔接和联系。二级道路作为农村道路的次干道,实现农村和辖区的各个生产队的连接,并于一级道路形成交通网,三级道路的范围属于村民生产生活的服务型道路,使村民房宅和二级道路的连接,或者作为农业生产用道,实现村民住户之间和农村主要干道的衔接,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根据调查和研究分析道路建设地区的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和使用性质,以及使用功能等,来设计道路宽度的设计,一般人口密度较大的自然村主干道的横断面设计在6-7米左右,二级道路宽度设计在4-5米左右,三级道路设计在2-3米左右,对于主干道两边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绿化带等。根据我国道路设计规范,道路设计应尽可能考虑设计的非直线性系数值,减少长时间行车视觉疲劳等,根据农村的实际地形地貌特征一般要求非直线性系数值在1.0左右。同时根据农村道路建设的实际投入成本上考虑,建设适当密度的道路网,确保农村住宅和生产生活、交通运输等使用,实现村与队、村与村和存与外部之间的道路网的连接和沟通。

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还应考虑时主要干道的市政管网的布置和景观布置要求,对于现代农村的发展需求和趋势,还应考虑在道路建设中天然气、生活用水和通讯线路等埋设。以及针对主要干道和农村旅游发展的需求,还应在主要道路上设置交通标志、路牌和警示牌等、道路两边设置绿化带和其他公共服务性设施等,提高农村道路的景观艺术。

2.2农村道路的建设要求和道路养护

对于农村主要干道的建设,由于主要干道的车流量大,以及农村生产机械和农产品运输情况,并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铺设密实和稳定,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公路路面的损害比较大,再设计中要求根据场地的条件,合理的设计安排公路的排水设施,建立完整可靠的排水系统及时的将雨水排除。针对较为特殊的地段还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和边坡支护等。一般路面可以采用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尤其是危险路段还应设置防护栏等,二级道路多采用混凝土路面,三级道路根据使用情况可采用混凝土或碎石路面。对路基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国家公路路面的设计规范,科学的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在降低工程的造价条件下促使公路的路基强度达到要求。道路建设过程中控制路面工程的强度和刚度,对路面的结构合理地设计,由于路面在雨水和车辆荷载等不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都会发生破坏、变形等。

农村道路的养护问题只有是农村道路管理的薄弱地区,一是地方政府对于道路养护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对于道路养护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往往忽视了农村道路的养护,因此对于农村道路的养护管理,首先建立严格的道路管理机制,设置警示牌或者路桩等方式来限制外来大型车辆的往来、严禁超载超重车辆进入。村委会配合地方政府加强村民自我养护道路的意识,提高村民对道路养护的认识性和积极性,合理安排人员或自觉对农村道路的维护,及时修理存在病害的区段,避免道路病害蔓延。

总结: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近几年来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力度较大,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农村地理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局限性,对于农村道路建设大部分的农村依然发展缓慢。农村的道路建设要基于科学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等理念,借鉴国内外对于农村道路建设规划的成功案例,不断完善和创新,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道路建设有针对性的指定建设方案,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密蜜,陈炜,陈洁群.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未来农村道路景观模式探讨――以江汉平原地区农村道路为例》[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2] 张广芬,刘刚. 《新农村道路规划与设计探讨――以太原市东峰新区道路规划设计为例》[J]. 城乡建设. 2010(03).

[3] 覃永晖,吴晓,王晶,管益敏.《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双重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8(07).

[4] 赵晓燕,薛峰.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道路规划》[J]. 城市. 2010(06).

关于新农村建设第4篇

郎寨村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南3公里处,有2120人,586户,12个生产小组,1980亩耕地,7名村两委干部,66名党员。2003年濮阳市开展“学连成,建设小康村”活动以来,该村两委一班人在支部书记孙富国的带领下,不甘示弱,痛下决心,带领全村群众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阔步迈进。历经短短几年时间的郎寨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村有组织地转移劳动力1200人,占全村人口的57%;种植107速生杨1200亩;新建户均230平方米的别墅220多幢;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被确定为濮阳市2008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重点村,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07年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村、全市文明村、被县委表彰为先进“五好”村党支部等。

一、突出劳务致富,创新土地流转

调研组对郎寨村近600户抽取了50户进行调查发现,该村一是每家每户都有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一)突出劳务致富,家家都有挣钱人

第一,依靠劳动力转移强村富民。一是起步早。郎寨村外出务工起步早,有很多人70年代就走出家门,创出了务工之路;--是人员多。该村每户都有务工人员,有的举家外出。据统计,全村2120人有1200人常年在外;三是有组织。该村起步较早的务工大户杨国乔、孙国勇、管庆先、郎红利、刘丁书等成立了务工协会,有序转移劳动力。如在山西的杨国乔有自己工地,带领本村民工4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四是能挣钱。据调查,该村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1.3万元左右,按1200人计算,仅此村年增收1500万元。

第二,营造了良好的外出务工环境。郎寨村两委班子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外出务工人员。一是搞好信息服务。成立信息服务中心,积极与外出务工大户和用工单位取得联系,通过广播在村里招工信息,免费牵搭“用工”与“务工”的红线,有组织地引导、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抓好岗前培训。聘请技术工、教师授课,以短训班形式向准备外出务工人员讲授专业技术技能、劳动权益保护、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内容,努力打造郎寨务工品牌;三是关爱留守老人和学生。村干部经常入户嘘寒问暖,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三夏期间组织帮扶队,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创新土地流转,增加土地效益

郎寨村耕地1980亩,长期以来以玉米、小麦传统作物种植为主,农业收入不高。为彻底甩掉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包袱,村里创新土地流转办法,即土地分散经营的农户按照协商期限将自己土地使用权倒包给村委会,村委按每年每亩400公斤小麦给予补偿,并且每年的种粮补贴及其他应享受的优惠政策仍归原户,然后村委再将土地以同样的价位转包给种地能手,以实现土地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目前,全村有200亩耕地被8户承包。300多亩村集体废坑塘承包,带动了一批农民靠养鱼致富。2008年,全村仅养鱼年可创收100万元。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破除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

二、创新新村规划。实现共建共事

2004年前,郎寨村农民住宅混乱无序,庄基高低不平,面积大小不一,胡同狭窄弯曲,而该村在短短4年内旧貌换新颜,他们主要解决好了两难:一是村民没钱难,二是宅基规划难。

(一)宅基划分到位

郎寨村搞规划,在村庄原有亩数及坐落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共划新村地680亩,其中开发利用原村庄内废坑地120亩。新开发地作为农户建房周转用地,滚动建设,最后腾出的百余亩回转为村街和公共场所用地。对每户宅基,一律按每户4分划拨,另附2分庭院经济种植地。

(二)舆论宣传到位

2004年5月,支部、村委成员和全村党员在村委会议室聚集一堂召开党支部扩大会议,支书孙富国在会上提交了新村建设意见。说干就干,村里接连三四个月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研究并通过具体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就地拆旧建新、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和“三纵三横”六街道、四个区、八个片的规划布局,启动了郎寨新村建设。在后来实施的四年中,每年都利用农历二月古会邀请市、县有关领导对新村建设先进户给予表彰,并对全村新农村建设进行再动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模范带头到位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是支书孙富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同时也是全村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观。该村村组干部、党员带头吃亏、带头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规定,按照非党群众、党员群众、非党组干部、党员组干部、非党村委成员、党员村干部、村委会主任与支书的顺序,排在前的优先选择宅基。对党员,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面对党旗进行二次宣誓:服从大局、吃亏在先、模范带头。村委会主任郎贵增身先士卒,带头把自己新建的原宅拆除,选用了最差最偏的地块当庄基,带动了全村新农村建设。

(四)思想工作到位

郎寨村最大的特点,不仅党员多、组长思想进步,意见好统一,村里老人的思想也很前卫,他们特别支持新村建设。村里也定了一条敬老爱老的意见,即通过采取交纳押金的方式,要求各户建好新房必须让老人优先入住。对村里的极个别难缠户,该村采取村两委成员分包到人,直到思想做通为止。

(五)组织措施到位

村里成立了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服务于新村规划建设,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积极参与但有困难的户、先反对后支持的户,村两委竭力提供帮助。针对建新房不拆旧房问题,郎寨村规定凡申请新宅须预交5000元,不拆旧不划新,建新拆旧者退还4000元(另1000元用于公益事业),交款不建逾期者没收。针对不建新不拆旧影响他人建设的五保户问题,该村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可容纳30人的村级敬老院。为避免楼层高低攀比,村里购买了地面测量仪,统一聘请技术人员为农户免费测量定位,全程服务。

目前,全村已建、在建楼房220多幢。村里统一为新规划村街和每家房前屋后,种上了核桃、甜柿、樱

桃、杏树等庭院经济植物。走进农家,看到全是绿叶红花,硕果累累挂满枝头,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景象。

三、搞好村风文明,促进农村和谐

村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的灵魂。村委针对郎寨村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均耕地少,村内人多姓杂,宗派严重,并且曾一度出现“四多”(光棍多、庙宇多、案件多、超生多)、“四少”(大学生少、纯收入少、讲和谐少、谋干事少)、“四怕”(怕危房遇上大雨、怕患病无钱看、怕红白事大操大办、怕建新房影响邻里)、“四好”(好赌牌、好喝酒、好烧香、好上访)现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群众,经过四年新农村建设实践,郎寨村从以前的一个混乱村变成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的2007年度全市文明村。

(一)抓党风、正民风

郎寨村在党员会上组织党员重新宣誓,提出正党风的“六不准”、“五带头”,要求党员模范遵守。“六不准”即不准参与、不准打架斗殴、不准违法乱纪和违反村规民约、不准搞迷信活动、不准参加组织、不准欺压群众。“五带头”即带头吃亏、带头致富、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学习党和国家政策、带头弘扬正气。同时组织党员到西辛庄、庆南等附近较先进的村参观学习,听李连成、卢春生等同志作报告,特别在《村官李天成》出演后,将剧中名段《吃亏歌》通过村广播播放,让全村党员群众学连成,争当吃亏人,争干吃亏事。

(二)扬正气、树新风

近年来,郎寨村大力开展“弘扬正气树新风”、“三村三户一标兵”、“道德规范进万家”和“清洁家园”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表彰文明新风典型。利用二月古会唱大戏的方式,对新农村建设每年进行一次大动员,对村里突出贡献人物、好媳妇、好公婆等进行隆重表彰;二是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对五保老人,村里建设敬老院对他们实施集中供养。对建房新户,采取“划庄基前申请户预交关爱老人保证金,新房建好后老人优先入住者退还”的办法,引导农民敬老爱老养老;三是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组建了秧歌队、唢呐队、舞蹈队,建设了篮球场和乒乓球台,购置了体育健身器材,丰富村民文体生活。

(三)谋和谐、促发展

村里成立了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小组,支部书记任组长,吸收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小组成员,负责搞好民调工作。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小组,定期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党员会、小组长会、村民代表会,研究村里事务并及时公开。

如今郎寨村往日的“四多”、“四少”、“四怕”、“四好”变成了新的“四多”、“四少”、“四怕”、“四爱好”。“四多”就是:村民收入多、新建楼房多、大学生多、好人好事多;“四少”就是:光棍汉子少、邻里纠纷少、烧香祷告少、游手好闲少;“四怕”就是:怕老人受罪、怕孩子倒退、怕农田荒废、怕违法违规;“四爱好”:爱好关心政策、爱好科学富民、爱好争当先进、爱好公益健身。

四、一个好的带头人和一个好的两委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和保障

在新村建设中,村委主任郎贵增率先把自己新盖的几间房屋拆除,选用规划中最差最偏的位置当庄基。在调整耕地时,孙富国在没和自家兄弟商量的情况下,把村里谁都不要,几乎年年被淹的27亩低洼地接纳了过来,结果该地块连续两年内涝成灾,收成无几。村支委、妇女主任张秀英,一个69岁的老太太当干部30多年,去年她分管农户沼气池建设和自来水安装项目以来,全村现已建成沼气池106座,通自来水210户。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06年11月,她走门串户,发动妇女组建了40余人的秧歌队,并自掏腰包1000元购买服装。为了铺村里的砖路,她和全村村组干部的工资都没有要。她自己说:“整天跑村里事,没觉着累,倒感到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五、郎寨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郎寨村发展中呈现出的几大亮点给人以深刻启示:

(一)抓班子,强核心,增强组织战斗力是保证

郎寨村的发展经验足以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打造一支政治上过硬、致富有本领、带富有能力和创业精神强烈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和保证。

(二)审时势,“转”土地。探索发展路径

郎寨是一个农业村,土地是其唯一的资源。可就是这唯一宝贵的土地资源,却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或从事副业,曾一度面临被撂荒的危险。他们面对这个问题,从作为农业大村、劳务输出大村、种植养殖大村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探索出了一条合理流转土地使用权的发展新途径,科学地解决了发展中的难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第5篇

Abstract: farme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w socialism rural construction, so raising farmers' quality and fostering new farmers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Chinese farm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it calls for us to choose the correct path and to cultivate and bring up new high-quality farmers urgently, only by these means can we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a near future.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民素质 意义 途径

Keyword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aising farmers' quality significance way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核心、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大批新型农民。

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总的说来,提高农民素质,可促其彻底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增强其市场竞争意识,使他们懂得按照价值规律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地方性优势产品,从而促进各类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而且还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进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针对农民个体来说,农民的收入和农民自身素质是成正比的。素质高的农民往往致富能力强,致富手段多,他们更善于把科技信息转化为科技成果,从而收入也更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确立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把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以农民“人”的现代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可以将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思维方式,由因循守旧转变为锐意进取,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也更懂得如何把农业科技成果这种潜在生产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之,农业现代化的时代需要要求我们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带动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会推动他们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头脑,自觉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具体来说,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帮助农民扫除封建思想,自觉摒弃不良陋习;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杜绝农村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了思想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也要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文盲率仍然很高的状况,党和各级政府必须立足长远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从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抓起,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人力投人和财力投入,逐步扩大农村初高中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这样就保证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还应在农村修建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房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大院,多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践证明,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尤其是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有裨益。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创新培训内容。既要培训农业生产、生物和环保等现代实用技术,也要传授市场营销方面的经商技能,并且,培训内容一定要跟当地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第二,加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和网络等传播媒体,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或者采取开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制作科技VCD光盘的现代化手段,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第三,抓好典型示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涌现出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先进典型,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我们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闯出“一带多”的 “滚雪球”发展模式,从而营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星火燎原之势。

关于新农村建设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符合本地区区情的制度创新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重要关键。赣州新农村建设主要经验在于,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切入点,通过融资模式、产业化的经济组织以及政府体制三个层次的创新,由农村经济组织和政府互动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对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与问题进行了反思。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将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然而,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间城乡收入、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如何立足于自身的自然禀赋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在实践层面上找到自身切入点成为困扰各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对江西赣州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调研结果表明,制度创新是有利于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制度创新不仅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而且促使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赣州地区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切入点,通过融资模式、产业化的经济组织以及政府体制三个层次的创新,改善当地农村落后面貌,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一、财政资金多元化——推动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创新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城乡间的各方面的差距比较大,尤其是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悬殊巨大。wwW.133229.COm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农村不通自来水,13%的农村没有通公路。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长期投入,制约农村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阻碍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据国家发改委的预算,如果向全国农村提供的村村通公路、通电话、供农户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到2020年实现,财政每年大约支出2700亿元。而以当前我国财政收入状况,实现这一目标相当困难。因此,基础设施的投资客观上需要地方农村融资模式的创新。

以江西省赣州为例,赣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欠发达地区,如同其他地区一样,仅靠政府财政支出,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地方财政面临这很大的支出缺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引入了大量投资资金,使得财政资金投入的主体多元化。具体实践中,赣州地区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融资创新模式。同时,政府还配套“统一扶持标准、优选扶持对象、补助以物代资、调动农户投人”的支持政策,强化政府资金投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课题组对赣州地区南康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调研,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投入如下:省、市有关部门如交通部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约占60%以上;群众出劳动力(农户变相投入的资金)、包扶单位出一部分、对本村外出打工人员及企业主募捐一部分,政策优惠减一部分。同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费用予以减免。

通过财政资金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大大减轻了当地财政的支出压力,使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成为可能,帮助农村真正改善了公共服务条件,另一方面,赣州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无论是农户家庭环境还是农村整体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注意新农村和改善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理事会——贯彻政府政策的新型社会组织

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并不理解和支持政府实施的一些政策,如何确保能被农民理解接受,从而,达到政府的预期呢?这些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赣州成立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型社会组织——农村理事会,它是由农村有威望、有能力、有公益心的人组成,有自己的章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组织。理事会成立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长期型,即每一个自然村都至少成立一个以上的理事会,作为综合理事会,它是完全的民间组织,其成员都是由农民自己选举产生。另一种是短期型,主要以事牵头成立的。例如修路,农村成立一个修路理事会,路修完理事会宣布解散。农村理事会确保了政策被农民理解接受,减少政策实施中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实践中,农村理事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理事会配合完成相应配套政策、农村规划等。在村庄整治、改造中,施工拆除农户的旧房屋或者对拆除旧房屋空出的宅基地转让给他人建房以及农村道路规划涉及迁坟事宜等都是棘手的问题。通过理事会“五老”出面与农户协商,对农户进行适当补偿,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二、理事会通过村规民约在推动农村乡风文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成立了一事一议的理事会制度。以公路理事会为例,成立财务监督制度,对工程资金投入支出、工程质量等进行监督,公路修毕,理事会便宣告解散。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赣州在全市农村组建了1.2万多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实践中,农村理事会与政府交流互动,填补政府的职能空白;加强了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对财政投入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培养了农民参与管理投入农村公共资金的意识、能力和经验,使广大村民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监督者和受益者。

三、政府体制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在各项制度安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关系,涉及不同部门利益的调整,政府在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时,需要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协调和整合。

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制度创新——“三个整合”,即整合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力量;整合资金、资源;整合机制。把实践中,由赣州市委书记作为组长,纪委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副市长等作为副组长,林业局长、交通局长、教育局长等十四个部门主要领导作为成员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大政治资源的整合,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施。并且,赣州下辖的18个县市区也都设置了相应机构。事实上,正是通过“三个整合”建立一套全新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机制,减少各种力量的摩擦,形成统一的政府合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

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改变了农村的“穷”面貌,农村理事会组织保证了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实施,这些都为农村经济发展带了机遇。但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要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增收问题。根据自然条件及经济情况,赣州确立了四大支柱产业:果业、生猪业、苗木花卉业、商品蔬菜业,以农业产业化推动新农村建设。但是,农户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场分割等条件的制约,单个农户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地联结机制。因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实践中,赣州地区积极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位覆盖产业体系。二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成立合作组织。

到目前为止,全市建立各级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00个,发展会员7.8万名,联结农户20.3万户。通过充分培育和发展新型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地区农户提供信息和协调作用,加强了农户市场意识和抵御风险能力,为农户应对市场竞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成功经验及相应问题的反思

一项制度或组织创新,在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通常不会自动停止。赣州地区推进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充分挖掘农村发展的潜力,促进了当地农村的良性发展,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各地区发展模式应当多样化

一项制度创新必然要立足于当地的客观条件,与该地区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如历史因素、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等相契合,因地制宜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赣州成功的主要经验。赣州地区农民工外出打工较多,农户人均收入相对较高,2006年,赣州地区农民人均收入2700元,要高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2162元,这在一定程度支撑“三清”、“三改”了农村资金投入。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缓解了当地紧张的农地关系,也就为农村实施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资源禀赋均有自身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我国发展模式不应单一,应当是具有地域多样性的。

2、正式制度必须与当地非正式制度相契合,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一项制度创新能够成功实施,不仅要与当地经济条件相适宜,还要考虑当地既存文化、传统、信仰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制度创新在节约交易成本、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地区社会文化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这会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制度充分发挥效力。赣州地区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农村理事会组织,是与当地的客家文化密不可分的,农村理事会中相当多的内容以及制度规范都与客家文化中的观念、意识等紧密相连,相当大程度上,客家文化影响了理事会的理念。因此,其他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制度、组织创新要考虑与当地的非正式制度相契合,这才能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效力。

参考文献:

〔1〕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读本1、2册〔z〕.2005

〔2〕刘文荣.江西赣州:着力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困局”〔j〕.宏观经济管理.2006(5)

〔3〕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关于新农村建设第7篇

[关键词] 新农村 新能源 建设 思考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庞大的乡村人口,每年直接消耗的能源量非常巨大。而农村实际上,大多是直接使用一次能源,比如原煤或柴草直接用来煮饭、供暖。因此造成了能源利用效率非常低的问题,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浪费,引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让人面临众多问题,仍然不能应对日益艰巨的国内能源需求。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性

1.新能源建设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形成新的产业

新农村建设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提高生产发展水平首当其冲的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以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时期,国家不仅重视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将加大力气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逐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处理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关系,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首先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又要妥善协调好非农产业和农业的关系。如果要实现生产发展的目的,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元素——劳动力,必须充分发挥出作用来。而新能源建设恰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解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2.新能源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广大农村要实现生活宽裕的理想,必须想法设法不断开拓各种增收渠道,实现收入的增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对农民增收起到十分明显的重要作用,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之一。太阳能家庭热水中心每平方米截光面积的集热器能够替代约120~180 kg 标煤。秸秆作为重要的农作物资源,充分利用好秸秆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农、林、果、牧等产业发展。秸秆和柴草等还可以用来覆盖果园,实现保墒保肥不长草的效果。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群众生活用能,而且还能大大促进生态养殖业以及循环种植业的发展。这样一来,既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增收,又从多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综合效益。

3.加快新能源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条件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十分让人们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曾是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生动表述。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农村地区,形势严峻。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比如沼气、太阳能光热、秸秆气化技术、光电转换技术等逐渐得到推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对农村用能水平和品位的提高产生了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农民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由于农村大力发展沼气,广大农村妇女不用再遭受烟熏火燎的痛苦。不仅如此,沼气的推广,有效解决了农村不砍树没有能源用的问题,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当前新能源建设中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

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具有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在一些农村地区,像生物能,太阳能,小水电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农村地域性的差异,在利用秸秆或稻草等易燃物质的生物资源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利用这类生物资源时,特别要做好严格审查工作,确保层层把关,不能一拥而上。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新农村新能源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要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村能源产业发展

随着世界化石能源供需矛盾的加剧,世界各国发展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当前,我国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新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我们要重视新能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要有计划地把新能源建设逐渐纳入重点扶持项目,从而完善专项资金补贴和税收减免等程序,对科研、投资等进行引导,逐步向新能源领域集中,在各项服务方面,比如发电量、上网电价等方面,予以配置管理,从而促进农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严格监管机制

这是由于农村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发展过程中决不能对农民造成不利的影响,不能打击农民对新能源建设的信心。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首先,是要做好把关工作。国家农林和能源相关部门要切实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对农村新能源建设做好层层把关工作,尽可能消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切不良的影响因素,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基本粮食的生产。在开发农村新能源时,要先调查,再规划。首先要满足农民对农作物剩余物质的利用,其次再考虑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电站等项目。

新农村新能源建设仍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方向和领域,无论是农村,还是产业界,都对新能源的开发保持旺盛的热情。但是这更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科学的规划、严格的监管、大胆试点和合理激励等,才能实现农村新能源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小康与沼气建设[M ] .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4.

关于新农村建设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建设;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品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乡村景观建设旨在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操作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当等相关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步伐。

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景观建设缺乏本土化

乡村景观建设,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创建良好生活家园,是一项丰富自然环境,丰富人文环境的公益建设项目。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良好的利用本土文化特色,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能够体现本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出传播。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对这一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往往只在于重视景观的美化,景观的整体艺术效果,多度引用外来物种和西方园林建设材料,既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这一点是特别需要设计者们予以重视的。

(二) 景观建设不应与政绩挂钩

乡村景观建设,旨在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以维持和谐生态环境,但是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地方官员政绩挂钩,这样一来,容易导致乡村景观建设的目的性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公益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负担。目前,许多地方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为达到现实快速建设步伐,常常不顾一切,大肆破坏地方环境,强拆强占,进行“暴力”施工,不仅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使景观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造成了非常的负面影响。

(三)“圈地”行为导致景观建设难以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水品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地区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农村土地开发过程当中,“圈地”行为开始逐渐凸显,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也造成了非常大的环境破坏。“圈地”行为就是指以房地产、工业为主的相关行业,对农村土地进行商业侵占、恶意侵占,通过收购手段,进行大肆的开垦和工程建设,从而直接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也影响到了乡村景观的建设进度。

(三) 缺乏有效的建设规范

乡村景观建设工程,应该以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发出,要突出我国农村特色,突出农村风俗文化。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景观规划,没有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和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只是沿用城市规划手段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这样,造成了乡村景观建设缺乏实际意义,无法同当地发展有效融合,使得乡村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乡村景观建设策略和建议

乡村景观建设,对于我国新农村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乡村景观建设,采取正确合理的建设措施,确保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展开。

(一) 加强建设规划,突出本土特色

加强乡村景观建设,首先应该加强乡村景观的规划,凸显乡村景观特色。由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节奏较为缓慢,因此,保留了非常多的民俗特色和自然遗产,因此,我们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应该注意同这些元素的有效结合。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生态同建设和谐发展的原则,既要保证景观建设的有效性,不同对地区环境构成威胁和破坏。,补充乡村景观结构中的薄弱环境,不断完善规划方案,使规划内容能够达到统一稳定的目的,保证景观功能的有效发挥,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放松娱乐的良好场所的同时,起到对当地风俗文化传扬的作用,加强地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

(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减少外来物种的引进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即整合当地自然地貌和自然植被,使乡村景观能够突出本地特色,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外来物种引入,不但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负担,比如运输费用,维护费用和采购费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同时,外来物种的引入,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甚至引起物种侵入,造成生态失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丰富景观美观度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

合理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能够有效提高乡村景观建设进度,减少乡村景观建设对地区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提高景观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良好的乡村景观建设,应该充分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尽量少的破坏当地环境、因地制宜的和谐建设,不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并且能够符合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结合当地风俗文化,这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应该在乡村景观评价标准中予以合理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制定乡村景观评价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而提高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性,减少景观建设的盲目性,确保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以人为本,合理发展

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时,同样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在争取当地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工作,而不能进行包办工程和替代工程,实行违背居民意愿的工程建设,这样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是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当地官员的政治业绩挂钩,应该以居民满意度为出发点,多争取村民意见,调动村民建设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活动当中,建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确保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性。

总结: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思想的提出,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工作,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我国新农村农村建设的全面落实。乡村景观建设对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弘扬民风民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极强乡村景观建设工作,做好景观建设规划工作,保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飞平,李华,张绿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1) .

[2] 王峰. 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J]. 创意与设计, 2010,(03) .

[3] 肖笃宁,高峻.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 农村生态环境, 2001,(04) .

关于新农村建设第9篇

【关键字】新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pac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gradually accelerated,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energy as the main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he original there are energy shortages, th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orms of energy slow and the our countr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creasingly of the highlights the. In this pape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s energy situation, the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rural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hortage; renewable energy

中图分类号: P7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生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能源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以上要求具体实施的主要步骤,因此,加大对农村的新能源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农村的能源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农村的消费结构也不断的取得优化,农村的能源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改观。农村使用的能源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优化,从薪柴秸秆过渡到煤炭,进而到液化气、天然气的使用,电力和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近几年,我国的农村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对于能源的利用率低、新型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和能源的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低的问题。农村能源存在的问题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许多消极的作用,甚至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我国农村新型能源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都分布在农村,农村能源的建设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能源发展的好与坏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农村的固有特点:人口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等情况,我国的农村的能源建设有着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对原有能源的利用率很低,能源浪费严重

在农村能源问题中,最突出的是能源的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尽管我国近几年一再强调并且加强农村的节能减排工作,但是收效甚微。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高,对于能源的节约意识比较薄弱,在能源的利用上也达不到科学合理的使用。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乡镇企业和各级单位部门的生产生活的耗能比国有工商业企业要高出一倍以上。而农村传统的使用炉具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原始的生物能,能源的转化率较低。

2.2.农村新型能源发展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农村面貌的改变相对较小,在农村总体健康、稳定的社会关系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新型能源的利用是最主要的部分之一,而新型能源建设中的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资金的短缺,规划的不合理,农民的心理障碍、技术的不过关等问题而建设缓慢,形成了农村新型能源发展的滞后的主要原因。

2.3.农村的新型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不完善

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快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进程。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原有的能源,还要大力的推进新型能源的建设,尽管政府对于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问题依旧十分突出。无论是政府机关、普通农民还是企事业单位,能源的意识普遍不高,造成了能源的低效利用、浪费以及新能源建设的困难。在农村,关于新型能源建设的各种体系和管理条理不清,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机制还处于形成时期,相关建设的资金技术投入不足。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农村新型能源的建设问题。

2.4.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开发比较落后

在新型农村的建设中,从事能源工作的人数较少,严重缺乏专业的科技队伍,新型能源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比较困难,新型能源的项目,也由于技术比较落后和资金的投放不到位,而难以实施,而针对于农村的新型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都是在农村已有的资源中就地取材,农民就地使用开发成果,但是在农村的新型能源的建设中与之相对应的技术、人才、物资器材、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

2.5.农村的新型能源推广利用困难

对于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开发的规模较小,在生物质能的利用上,农村还是以传统的薪柴、秸秆的直接燃烧为主,生物质气化、炭化技术还处在试用阶段,粪便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直接作为了农作物的肥料,用作沼气的开发,在总利用量中所占比例比较小,太阳能的使用比较广泛,但是尚没有在全国农村总推广,地热能的应用技术目前还处于在个别的地区的试点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