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关于江西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探讨

时间:2022-10-08 11:43:26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产品  气候资源  价值实现 

摘要:气候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产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内容。梳理了江西省推进气候资源在旅游、农业、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价值实现工作,从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理念意识、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关于江西省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探讨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1 年 4 月印发的 《关于“低碳发展”专栏 ·1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对“十四五”期间乃至 2035 年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气候作为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活跃因素,是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发 〔2010〕 46 号) 首次提出“生态产品”概念时,把生态产品定义为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太阳能、风能、热量、降水、云水和大气成分等气候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互存相连,共同构成庞大、复杂、流动和互相影响的生态体系。气候资源价值实现对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日益重视。江西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禀赋优良,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唯一省份。江西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1 年6 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普查,编制全省气候资源区划”。早在 2018 年,中国气象局就将江西设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气象保障服务试点省;近年来,江西省气象部门立足部门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以气候就是资源、气候就是生态、气候资源可实现价值转化的理念,积极探索气候资源价值转化途径。文章梳理江西省气象部门在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方面开展的有益探索,总结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对新形势下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提出对策,旨在拓宽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助力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1 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探索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及南岭山脉以北,东西分别以武夷山和罗霄山山脊为界,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山区为主,中部为过渡地区,整个地形呈现周高中低,由南向北、由边及里徐徐倾斜,形成一个以鄱阳湖平原为底部的不对称的朝北开口的盆地。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水分、风等气候资源丰富,分布复杂多样。江西省气象部门根据各地气候资源特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胆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气候资源在旅游、农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价值实现。

1.1 深挖旅游气候资源,创新生态旅游产品供给

江西是“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江西省持续深化旅游强省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2018 年出台了 《关于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为推进气象与旅游融合发展,拓宽“两山”转换通道,全省气象部门依托地方优质气候资源,开展气候康养旅游资源评估,打造优质气候康养旅游品牌[2-4]。推动资溪、武宁等 18 地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天然氧吧”数量位居全国第 2。资溪县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后,通过生态、旅游、康养等引资达 21 亿元,旅游气候资源生态价值逐步显现。江西省 48 个景区获评“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获评景区盛夏期间 (7—8 月份) 接待游客总量较获评前一年增长 20%~40%,消费总额平均增长 42.8%。德兴市被授予“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成为江西首个国家气候标志城市。2021 年举办了首届江西“避寒养生福地”评选,授予赣州丫山旅游度假区、宜春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等 6 地“避寒养生福地”称号。此外,为提升和丰富公众的旅游体验,还开展了婺源油菜花、井冈山杜鹃花花期、庐山雨凇、雾凇、积雪等特色景观预报[5-6]。

1.2 开发优质农业气候资源,服务保障乡村振兴

气候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条件,对耕作制度、作物品种、产量高低、品质优劣都有密切关系。江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7],无霜期长,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形成了稻、棉、油大宗农业和脐橙、蜜桔、淡水水产、油茶等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为促进农业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江西气象部门大力开展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8],陆续开展了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作物种植气候区划,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区划。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建立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持续服务农业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2018 年 至 今 ,推 动全 省 11 个地 市 47 个 县 (市 、区) 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覆盖优质稻、茶叶、油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9-11],面向全省稻米、茶叶、油茶等农林业生产企业颁发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证书 72 份,有力促进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中,修水宁红茶 2020 年入选区域品牌 (地理标志产品) 100 强,销量增加 13%;瑞昌优质稻售价提高 1.2 元 /kg,经济效益良好。

 1.3 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是绿色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2]。江西气象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建立了全省重点发展区域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网[13],在此基础上编制了 《江西省风能资源详查报告》,组织对全省太阳能资源进行普查,并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启动了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14],不断促进风能太阳能资源价值转换。江西省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始于鄱阳湖老爷庙区域[15],气象部门在鄱阳湖周边布设了几十座具有代表性的测风塔,开展风能资源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在气象、能源部门以及风电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矶山湖、长岭、大岭和老爷庙等四大环鄱阳湖风电场相继建成和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到 1.6 亿度左右,每年 CO2减排约 14.0 万 t。随后,气象部门又对赣南等高山区域风能资源进行了监测评估,在此基础上,于都屏山风电场、泰和钓鱼台、天湖山、茶园、浪川风电场和兴国大水山、莲花山、枫树湾风电场先后建成和投产。截止目前,泰和境内建成的风电场装机总容量近 320 MW,兴国境内建成的风电场装机总容量近 418 MW,生态、经济效益显著[16]。

 1.4 发展综合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全省气象部门始终坚持需求引领,开展了以增雨抗旱、防雹减灾为重点的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农业稳产增收和防灾减灾、水库蓄水、森林防 (灭)火、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和净化城市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全省共组织开展农业增雨抗旱、水库增蓄、森林防 (灭) 火、人工防雹、城市降温等地面人工增雨作业 7 692 次,其中农业抗旱、水库增蓄、森林防 (灭) 火人工增雨作业 5 561 次,人工防雹作业 2 131 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59 架次,累计增加水量 134.63 亿 m3,直接经济效益 53.85 亿元。近年来,围绕生态保护和修复需求,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着力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湖补水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了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业务体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从抗旱防雹单一减灾型向生态涵养与修复、改善空气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等趋利避害综合型发展。

2 气候资源价值实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江西省气象部门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为契机[17],积极探索气候资源在旅游、农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价值转化途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和实地调研中,气候资源价值实现仍然面临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气候就是资源、气候就是生态、气候资源可实现价值转化的理念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气候资源作为自然生态资源,具有自然资源的 3 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18],相比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各界对气候资源的价值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尚处于处级阶段。气候资源的价值属性主要体现在其效用性和稀缺性,效用性是指气候资源的实用性,即气候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稀缺性则是因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气候资源的巨大需求相比,受限于认知、科技能力等,气候资源实际可开发量其实是有限的。

2) 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综合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到监测普查、评估区划、设计应用等环节,需要跨学科、多部门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提供强大支撑。当前气候资源的监测普查、评估区划多集中在气象部门,包括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设计应用则主要由相关企业、设计院等主导。在监测普查、评估区划方面,基础理论支撑、监测站点覆盖面、评估标准规范等与实际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材料研制等在设计应用阶段亟待加强。

3) 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有待完善,与气候资源价值实现途径和机制有关的基础性制度和政策性工具偏少,相关法律法规、人才和资金投入等支撑·3 ·保障体系仍较为薄弱,尚未针对气候资源价值实现形成较为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从省级层面看,2018 年 10 月 1 日正式施行了 《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地市层面则只有 《抚州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办法》 《上饶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办法》。这些不完善的基础条件,影响了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推进。

 3 关于加快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建议

为解决江西气候资源价值实现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更好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充分挖掘我省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价值,准确把握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加强科普宣传、强化科技支撑、深化部门合作为重点,加快完善气候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制度体系,为推动完善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江西方案”。

1) 加大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科普宣传力度。从学校教育、公益宣传等加强社会各界对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认识,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借助新型传播媒体和手段,构建“气象 +”融合发展成果推广平台和运营模式,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积极宣传、主动展示江西优质气候生态产品。不断开发新的气候生态产品,持续提高“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等气候生态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做好气候资源品牌文化传播。

2) 强化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及其价值实现的科技支撑。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是其价值实现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建立气候资源调查监测机制是其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江西省气候资源丰富,但分布复杂多样,尚存在不少监测薄弱区、盲区,要逐步推动行业气象观测,完善旅游、农业、能源等专项气象观测站建设,开放数据资料共享。探索多部门深度合作机制,强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科技创新和标准体系制定[19-20],开展“双碳”目标下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培训和技术交流。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普查,编制全省气候资源区划。

 3) 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强化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制度保障。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绩效考核和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气候资源价值有效转化。加快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配合、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气候资源价值实现路径,让广大群众成为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形成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强大合力。

 4 结论

1) 江西省气候资源丰富,分布复杂多样。全省气象部门立足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气候资源在旅游、农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 当前,江西气候资源价值实现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①气候资源价值转化的理念意识有待加强,②气候资源价值实现的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③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建立,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

3) 建议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加强科普宣传、强化科技支撑、深化部门合作为重点,加快完善气候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制度体系,为推动完善气候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江西方案”。推动气候资源价值实现对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渠道意义重大。江西在气候资源价值实现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背景下,需进一步挖掘优质生态气候产品,促进其价值转化,持续呈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巩志宇,占明锦.江西省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与案例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21(4):58-63.

[2] 龙余良,章开美,詹华斌,等.江西省避暑资源评估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21,44(3):195-200.

[3] 岳旭,张小鹏.庐山申报国家气象公园的可行性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8,41(1):77-80.

 [4] 段艺萍,王冠华,傅文兵.江西省“中国天然氧吧”气候资源与创建条件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8,41(3):236-240.

[5] 帅川,张伏秋.井冈山杜鹃花开花期预测[J].中国科技信息,2019(20):51-52.

 [6] 章开美,陈胜东,刘志萍,等.庐山雨凇景观变化特征及日预测模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15(2):33-38.

[7] 王怀清,戴志健,占明锦,等.鄱阳湖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作者:温新龙;孙擎 单位: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