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休闲消费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4 15:21:27

休闲消费论文

休闲消费论文第1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休闲消费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从解析休闲经济的内涵入手,对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路向选择进行浅析和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3.2拓宽休闲产业的瓶颈,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在于发展休闲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而且在于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又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此外,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健康文明的休闲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产品、设施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工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对其它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

3.3加速休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改善与进一步繁荣休闲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在休闲消费过程中一般会感到休闲产品的更新速度较低,有时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相关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就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些政策来组织与引导休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着力开发一些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体现艺术品味的服务产品、文化装饰、艺术修饰、日常用品、建筑产品、公共设施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用品、文化专用品、文化修饰消费产品等带有地方特色与社会文化的休闲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多元化、精细化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观念和繁荣休闲消费市场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陈惠雄.休闲经济:由理念认知向大众实践的跨越[N].光明日报,2009-1-6

休闲消费论文第2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回顾,瞻望

 

前言: 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休闲体育。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也已引起我国的重视,生活质量已被国家列为决策和发展的目标。,休闲体育。从改革开放的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休闲体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消费热点。

1我国休闲体育的回顾

1.1相关学者的学术研究

1983年,于光远先生针对我国体育研究的状况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对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80年代末期,我国有学者开始进行休闲研究。1992年王雅林等编著了《闲暇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马惠娣发表了“休闲问题理论探究”一文,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2005年11月9日,马惠娣在“文化多样性与休闲发展”国际论坛上作了题为“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人的休闲智慧”的报告,她认为休闲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精神的态度、一种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智慧的体现,是“成为人”的过程,是展示文化多样性最大的舞台。[5]1.1我国休闲体育的分类

1.1.1按运动项目分

竞技类:如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技巧等。

非竞技类:滑水、滑冰、滑雪、冲浪、雪橇、越野、登山、溜早冰、滑轮板、山地自行车、雪上摩托、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冲浪、卡丁车、漂流、攀岩、跳伞、滑翔机、热气球、台球、壁球、保龄球、康乐球、高尔夫、门球、沙壶球、垂钓、蹦极、潜水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划龙舟、踢毽球、跳绳等。

1.1.2按观赏参与活动分

观赏类: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到现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

参与类:亲身参与各种体育类休闲活动。,休闲体育。

1.1.3按身心休闲部位分

技巧类:各种竞技与非竞技运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

益智类:类、电子竞技类、解谜类(包括文字类、魔方类、绳结类、迷环类等等)

1.2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生活变化

1.2.1居民收入方面

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主要受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该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越大,越贫困。“1978-199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1090.1元;非农业(城镇)居民纯收入水平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3元。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下降到1997年的55.05%;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97年的46.41%。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 [6]经济是进行一切消费活动的基础,所以也是发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条件。

1.2.2余暇时间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了《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调查中发现“北京人其他休闲时间也增加了近1小时,大多是过去没有的项目。这说明与20年前相比,北京人的休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休闲体育。” [3]

余暇时间是休闲的保障之一,现如今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休闲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些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相对高效的完成工作的同时得到了比以前更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在得到物质回报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休闲。

2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

2.1与国外相比较

在发达国家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目前,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7]而在我国的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着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健康的娱乐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解放,这些不健康的社会行为都将被休闲体育及其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所替代。

2.2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休闲体育起步较晚,休闲项目也相对较少。目前“贵族化”体育项目不符合我国群众的消费水平。体育场馆的主要消费对象目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中年人进场馆娱乐健身,有一些为工作而进行的社交因素。[6]所以,那些简单、易组织的体育活动,往往是大众休闲体育的首选。,休闲体育。这种大基础、中低消费的体育休闲方式是我国体育休闲的特点。,休闲体育。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休闲体育的发展是和余暇时间、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理念密不可分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存的;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内容,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达到社会整体向前进步的目的。所以只有在社会整体进步、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人民的余暇时间才会更多,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健康新鲜的休闲体育娱乐方式才能被人接受,消费理念自然也会提升,消费理念提升的同时也刺激消费水平的提高。

3.2建议

3.2.1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健康成为生活质量第一要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为了休闲和健身的目的而自愿进行有货币支出的消费。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休闲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

3.2.2增加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休闲体育始终是发达国家在引领世界的潮流,我们要善于将一些新颖的休闲体育项目引入国内,“洋为己用”始终保持休闲体育的活性,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和挖掘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培养亮点,打造精品;让休闲体育文化更多地进入教材和课堂;注重女性、老年人、少年儿童的休闲体育教育和研究;加强城市间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结合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来规划和发展休闲体育文化;加强休闲体育文化与其他地域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百度,休闲.http://baike.baidu.com/view/6495.html?wtp=tt

[2]东方网-文汇报,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www.sina.com.cn

[3]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4]谢雨航.休闲体育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

[5]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6]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休闲消费论文第3篇

关键词:休闲经济;兰州;酒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50-03

休闲是将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后产生的自由和快乐共存的状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下会产生不同的休闲现象。自19世纪中叶休闲经济在欧美初露端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休闲需求增加,休闲产业诞生,休闲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具有浓厚酒文化的城市兰州,饮酒是被大众所接受的休闲方式。基于饮酒行为本身的特点,酒文化也有了和其他休闲方式不一样的特点和特殊的问题。

一、“休闲”的经济学研究

对休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休闲就是一种深思的状态。”这样的休闲状态必定不能受过多外界的干扰,“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亚里士多德对休闲的研究主要是哲学层面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开始从经济意义上解释休闲,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炫耀性消费”。此后,西方很多经济学家都对休闲进行了研究,如贝克尔(Becker,2000)将休闲看成是消费,建立了闲暇时间分配的一般理论,从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从休闲的角度得以统一。

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闲暇问题进行研究。赵玲(2003)通过休闲活动影响因素模型对空闲、休闲活动、必须的工作与休息活动、有意休闲四种状态进行分析。马惠娣(2004)从生理与精神等方面界定休闲的功能。田松青(2005)认为,休闲经济是在休闲产业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经济形态。李仲广(2010)运用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较完整地分析了闲暇经济现象,将休闲从哲学等其他学科中抽调出来,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学分析。吕丹丹(2013)通过分析人的基本需求,分析休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目前休闲经济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也有较多学者对休闲经济形成的原因和休闲经济学的意义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以往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研究休闲经济学,或是从休闲的四大支柱产业入手分析休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目前从其他角度对某一地区或区域休闲经济进行探讨的文献较少,希望借助休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尝试分析兰州饮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兰州酒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兰州特殊酒文化的存在和延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面将从休闲经济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一)消费者效用

休闲经济能够发展必然需要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和中东部城市相比,兰州居民生活、工作节奏慢,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来说大多是固定而且较短的。这样的工作时间给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可能。根据周觉“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的休闲消费选择分析”,把人们的时间分为工作和闲暇两部分,那么把时间花在工作上所获得的工资自然就成为了休闲的机会成本。根据最优化模型:

max u(x,l)

s.t..px=w(24-l)+m

(其中,m代表非劳动收入,l是闲暇时间,w是市场工资率)

得出结论:消费和闲暇的最优选择条件可表述为消费和闲暇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实际工资。只有当休闲时所获得的效用大于等于工资所带来的效用时人们才会选择休闲,而兰州工资水平整体较低的现实状况使得休闲的边际替代率较低,这样的状况为兰州人更多地选择休闲而不是工作提供了可能,这也是该地区加班这一现象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二)工资变动

近几年,兰州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都有所增加(见下表)。

居民收入来源很多,工资最具有代表性,此处采用工资率变化代表城镇居民收入变化。由于受通胀现象等多种因素影响,工资的上涨幅度并不能使其高于休闲的边际替代率,于是在工资上涨的同时,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延长,对闲暇的消费则有所上升(如下图所示)。

假设通胀等因素不影响休闲消费或影响极其小。其中w1、w2为市场工资率,且w1

结合兰州具有的消费能力,从上表可见,虽然工资有所上涨,但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并没有达到可以进行“炫耀性消费”的程度,在预算约束线向右倾斜上升的情况下,人们对酒有了更强的消费能力,在兰州浓厚的酒文化氛围中,人们会选择提高酒类消费档次,或适当增加酒类消费量。

由此可见,工资在一定幅度内上涨对兰州居民休闲方式的影响不是很大,只有一小部分居民因工资上涨具备“炫耀性消费”的能力并放弃一直热衷的饮酒消费,大部分居民依然乐意继续这一消费方式,这使得兰州酒文化能够作为休闲方式长时间延续。

休闲消费论文第4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 疏离性消费

从休闲体育消费的现状来看,休闲体育消费人群及选择的运动项目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特点,休闲体育消费方式自然性与商品性并存,而休闲体育消费的功能也比以往更具象征意义。马克思提出的疏离理论中提出了疏离的概念。他认为自我对于主体的疏离,是指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由自身分离出的客体疏远,从而成为外在的异已的能量来反对主体本身。所谓“疏离性”的活动,是指人不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体,活动的结果与人的初衷相违背、对立,人的行动被动地受到自身以外某些外在力量的驱动,完全丧失了自主性、独立性。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与自身需求相违背的炫耀性、强制性、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便是“疏离性”消费。当前休闲体育已呈现出一定的疏离化消费趋势,具有炫耀性、强制性、非理性的特点。休闲体育消费的炫耀性特点是指休闲体育消费越来越偏离娱乐健身载体、拓展人际交往、增进情感交流的桥梁的轨迹,更多成为较富有阶层之间在消费领域的相互攀比和竞赛的工具。休闲体育消费的非理性化特点是指当休闲体育运动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时,就开始由根据所需选择最优的理性消费向侧重于体育产品的外观、感觉、情感、主观偏好和象征意义的感性消费转变了。休闲体育消费的强制性特点是指消费者在其象征意义的迷惑下,过多的休闲体育消费产品、各种促销手段、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使得休闲体育的消费过程变成一种义务,消费者被动进行的选择,不具有自发性、独立性。如何正确引导休闲体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其消费过程疏离化,以确保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能健康、完善的发展,是休闲时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休闲将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休闲主要内容的休闲体育也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休闲体育消费现状

综合我国对休闲体育的研究,对其广义的理解是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强调的是回归自然和身心放松。其内容丰富多彩,从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蹦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远足、慢跑等都属于休闲体育的内容。休闲体育将是未来体育发展的发展趋势之一,它将在今后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休闲体育消费市场得以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形成和发展。总体上看,休闲体育消费涵盖了人们闲暇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竞赛对体育服务产品、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直接消费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间接消费的行为。

1、休闲体育消费人群的多样化、多层次化

体育运动已经日益成为个人休闲消费的一个组成,主要包括体育用品的消费、参与体育运动的消费、观赏体育的消费这几个方面,并且都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消费人群随水平、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人群体育消费项目和内容选择呈现多样化态势,诸如游泳、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排球、高尔夫球、器械健身、气功、门球、围棋、类等,

2、休闲体育消费方式自然性与商品性并存

休闲体育消费的方式既存在着自然性体育消费,也存在着商品性体育消费,前者多以徒手或持小型器械为主的自娱、自练的方式,属“粗放型”的“一般性健康消费”;后者如光顾高档的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健身厅、俱乐部,一掷千金地去尝试不同文化风俗的健康与体育消费活动等这种“商品性”的“发展康消费”更多反映了休闲体育消费的个性化、时尚化的意义。近些年来,观赏和参与展示个性时尚化的休闲运动和极限运动,如街头篮球、足球类运动,街舞、空中滑板、攀岩、卡丁赛车、滑水冲蹦极跳、轮滑、小轮车跳跃和街区障碍等项目,更是人们尤其是城市青少年闲暇体育消费中的新宠。

3、休闲体育消费的功能更具象征意义

休闲体育消费的功能从最初的健身和康复,转而关注体育作为休闲、娱乐、教育、文化创造、商品交换认同等综合性的社会功能,这种关注已经突破了休闲体育消费形态的局限,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之中,某种休闲运动方式甚至成为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的象征,用以讨论社会阶层或群体组织的社会分野。人们休闲体育消费所指涉的对象已不是运动本身,而是其背后所具有的文化象征意义,它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指数,悄然改变和建构着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对西方社会而言,中国大众休闲体育消费历程是短暂的,但其推进却又是加速度的,呈现出多元杂糅的特点,现实生活中,休闲体育消费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不和谐的元素,令人担忧。休闲体育消费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哲学内涵,是一个可以尝试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加以研究的领域。

二、疏离理论及疏离性消费

1、疏离理论

马克思提出的疏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工作可以带给人们创造性的自我实现,而疏离的劳工会对工作及产品失去控制的权力,以及他们与工作及与其他员工之间产生脱节的现象。疏离理论中的提到的疏离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社会政治哲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等),通常以不同的形式和名称出现。在哲学上,它一般被译为异化,黑格尔认为异化是自我对于主体的疏离,是指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分离出对立面的客体,这一客体逐渐与主体疏远,从而成为外在的异已的能量来反对主体本身。对于人类的活动而言,要让它有趣味、有意义,就不能使其成为“疏离性”的活动。所谓“疏离性”的活动,是指人不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体,活动的结果与人的初衷相违背、对立。在疏离性的活动中,人的行动是被动的,受到自身以外某些外在力量的驱动,完全丧失了自主性、独立性,宛如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2、疏离性消费

在当前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为了搞活经济,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讲求效率、降低产品、增进产量,更重要的是制造需求、刺激购买欲、鼓励消费。许多商品的“抽象”和“象征”价值又往往大于其“使用”或“实用”价值,消费过程中,价格本身便成为次要考虑的因素。“高价格”“高包装”“高格调”成为最好的噱头,使消费者花费巨资,购买一些实际上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再加上商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令消费者目不暇接,无法选择。这种消费形态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完全失去了主体性、独立性和人的自主性。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购买的,并非是具体而实用的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象征值得炫耀的“符号”,其目的不是“满足需求”,而是为满足“欲求”而消费。这种炫耀性、强制性、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便是“疏离性”消费。

三、休闲体育的疏离性消费趋势

1、炫耀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情感桥梁。但近年来休闲体育消费中,炫耀性的态势日甚。例如高尔夫运动在国内休闲体育消费中呈不断升温的态势。这种耗资不菲的运动消费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市场,除了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一项可以显示个人或群体身份、地位和象征财富、成就的运动休闲,准确地说,这便是所谓的炫耀性消费。这一消费群体往往自诩为精英阶层或有闲阶层,其消费的动因往往是较富有阶层之间在消费领域的相互攀比和竞赛,这种行为以财富为后盾,以获取荣誉、面子、声望和地位为目的。早在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就曾对炫耀性消费作为当时社会有闲阶层的生活方式进行过细致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这类消费群体以从事消遣性的浪费性消费为乐事,对非必需品的消费实质上是为了博取相当的社会位、名望、荣誉,因而,只要是对具有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商品消费,就格外热衷。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言,“消费作为一种实践,首先是一种形成‘区分’的手段,不同地位和阶级群体通过各不相同的消费模式得以相互区分开来。”

2、非理性化

随着现代社会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发达国家已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休闲体育运动己经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和身份、地位的象征。社会为创造狂热的休闲体育消费需求提供了机会,当这一切成为全民共识时,理性消费的沉稳就处处让位于感性消费的浪漫了。所谓理性消费是指在已知消费的情况下,消费者根据其消费水平以最低的价格获取最大效用的商品及商品组合;而感性消费则是指消费者在商品的选择时以“是否喜欢”为首要考虑因素 。前者与生活水平较低的阶段相对应,而后者则与生活水平较高的阶段相对应。以体育用品篮球或运动服装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用5元钱买一个橡胶篮球, 或3元钱买一双运动鞋作用于健身娱乐,此时侧重的是篮球或运动鞋的功用,贯彻的是实用原则;而现在动辄几百上千元的篮球或运动鞋,所侧重的是体育产品的外观、感觉、情感、主观偏好和象征意义。因此,如果说实用型消费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消费的话,感性消费则更多的是一种意义消费、心理消费和符号消费。休闲体育消费正从理性消费走向感性消费。

3、强制性

当人们习惯于将各式的体育运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消费选择的时候,休闲体育消费也就成为象征消费的对象,即被消费的休闲。至此,休闲产生了异化。本来是自己感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所以很容易忘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快乐感,达到最佳的心理体验,却因为休闲体育成为消费本身,其作用由此淡化。取而代之凸现在眼前的是体育运动作为休闲被消费所蕴涵的象征意义,休闲体育运动的时尚化、休闲化、象征化的消费带给人们的遐思和幻想正在超越它原有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快乐。休闲体育消费不再是自发的、独立判断的,消费者自身往往不具备“自主选择权”。过多的休闲体育消费产品、各种促销手段、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使得“消费过程”变成人们的一种无法逃避的“义务”,因为大家如此。原本用以培养良好心境、增进生活情趣、发挥潜能、提升生活质量的“休闲运动”,变为一种商业的工具、一颗消费过程中的棋子。

四、结论

在休闲体育消费领域,由于人们对商品或运动不仅是其产品本身的消费,而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象,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因此,休闲体育的消费愈来愈带有炫耀性、炫耀性、非理智型。这种态势,难免会对休闲体育消费领域产生一定的冲击。如何正确引导休闲体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其消费过程疏离化,以确保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能健康、完善的发展,是休闲时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红:生命因休闲而精彩――如何正确认识休闲及构建休闲道德体系[J].中州学刊,2002(2).

[2] 许宗祥: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发展的构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 李文波:体闲体育消费研究:一种文化与社会学的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4] 牛晓梅:论大众消费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消费[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7).

休闲消费论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休闲消费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3-0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使人们拥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休闲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存在,更是一种作为精神状态而存在,其自由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它的本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特点是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勇于尝试、拥有丰富的休闲消费方式。大学生休闲消费是除了上课、完成课程作业以外的时间和个人时间的活动,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并且缺乏科学教育的引导,致使大学生们产生了休闲消费认知差、休闲消费道德失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及自身全面的发展。所以,关于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人文教育的复兴都有重大意义。

一、休闲消费的概述

自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快速的提升。同时,人们的休闲消费习惯心理也悄然发生了的变化,这就更加促进了“休闲消费”的产生。

休闲消费是什么?休闲消费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消费活动{1}。休闲消费主要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例如为了休闲,在日常生活商品、食品、衣物等方面的支出;其次是满足健康娱乐的消费,例如体育健身、户外旅游、个人喜好、家庭娱乐消耗品、享受型的服务体验等支出;第三,满足消费发展水平的需要,如图书、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支出,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第四,友爱和其他慈善活动,以及礼品等情感消费领域。

二、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是一个多样化的问题,首先是休闲消费动机,休闲消费动机是对个人的休闲消费活动进行刺激和引导,使休闲活动向着一定的消费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2}。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直接影响到休闲发展、休闲健身、休闲学习、休闲时间等不同的休闲消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行为。

休闲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们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普遍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课程安排相比高中阶段宽松了许多,再加上各种假期,每年大约是170天休息时间,可以提供大学生们在一段时间条件内以实现休闲消费。

1.有理性,重发展,讲实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不像有的人说的是主观的,没有计划,缺乏理性。因此,不应该把个别学生的消费或学生的个人消费都提及到所有的大学生。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更为理性,同时也注重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休闲消费。传统的“廉价”消费观念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中仍然认同,休闲消费时应考虑到实际使用,当代大学生是讲究实惠的。据调查,67.8%的大学生购物,将与商家讨价还价;96.5%的大学生在假期旅游期间有节约、环保意识{3}。

2.有攀比心理,重消费感受,讲舒适享受。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爱攀比,通过个别访谈认为:例如,一些学生为了流行的手机,或获得一双时尚的靴子,节省其他必要开支,或通过其他金融渠道来消费。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中,主要体现在交际费用和爱情支出方面。针对这些情况,他们更注重休闲消费的感觉。据调查,在通信消费中学生每月手机费高于100元的占43.3%,这说明大学生手机消费的不合理支出是相当严重的,每个月花费100~200元左右的比例达16.2%。他们承认,恋爱和情感需要的投入,会使消费增加{4}。

3.科学理财观念淡薄,经济缺乏独立意识,休闲消费倾向追逐前卫。大学生虽然给校园带来了青春的活力,但要提醒大学生的消费要适度。据调查,做辅导或其他兼职学生,53.4%的学生是为了提高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为了获得独立,23.2%的学生是工作学习计划;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持闲置态度,和23.6%的学生没有做任何支出计划{5}。由此,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财务管理理念相对薄弱。

三、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

由于休闲消费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导致大学生们不懂休闲消费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不适当的休闲消费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高休闲消费现象趋势化。所谓高消费是相对于低消费而言,基本上指的是消费水平比生产力发展水平能承受的限度,即人们的购买力消费{6}。休闲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父母的供给一直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追求奢侈消费和高消费是不可取的。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总额不到30%的真实成本,日常人际交往、买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恋爱、旅行等支出都是开销在他们的侧重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一直高于普通上班族。除了学习消费外,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也越来越多:一年的移动电话、电脑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有的高达4000元到5000元{7}。“一月五百是贫困家庭,一月千元才够用,二千或三千才是酷,四千、五千算大户!”这些顺口溜,是对大学生活的网络评价,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休闲消费的总体水平较高,对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的增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面子工程”背后,是家庭经济的负担。

2.盲目从众型休闲消费现象普遍化。当代的大学生是具有成年人意识的,对休闲消费,他们喜欢时尚,但是相对盲目:不断“攻击”的电视广告,使一些学生不能忍受诱惑,在商家消费中,折扣销售,赠送消费等不必要的消费行为之前,“事后感到遗憾”,这种情况普遍存在{8}。大学生的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这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这些休闲消费行为与休闲消费的概念是不一致的,是一种休闲消费伦理的缺失。

3.攀比炫耀型休闲消费在蔓延。攀比在一定的角度看,不一定是件坏事。如:与其他人的工作表现相比,要赶上其他人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休闲消费问题上,比较,炫耀消费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从高中时期就努力奋斗,通过独木桥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想成功,但到了大学后发现,由于激烈竞争,自己在高中成绩一流,到大学并不突出,成绩平常和专业技能一般,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差距和损失感。他们认为通过购买高端、名牌商品和其他方式炫耀,从而提高自我价值,从周围学生的羡慕中,以获得一些心理安慰。一些大学生甚至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为了不自卑,不在别人面前“羞耻”,看到周围的同学消费,自己也要不顾“囊中羞涩”,倾其所有,进行攀比。在他们看来,品牌代表身份{9}。名牌产品代表了一定的地位,可以满足人们的展示、比较心理。他们通过炫耀、比较休闲消费,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获得了一些同学的钦佩和尊敬,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可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但对家庭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4.浪费型休闲消费在扩张。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节俭的大学生应该提倡和发扬。但是,现如今大学校园里的浪费现象却是愈演愈烈,节俭的理念已经不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了,甚至有人认为节俭是一种“小气”,浪费的体现就是“慷慨”、“时尚”。高校学生的浪费现象正随着发展潜力而在扩大。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是令人震惊的:只吃一口的米饭,剩下就被倒掉;一条鱼没有吃完,就扔进垃圾桶;面包只吃一口被扔在餐桌上。在个人生活用品方面:牙膏只用一半就扔掉,铅笔只用几次,毛巾也只是用一次。在人际交往方面:适度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理解,但在大学生消费支出惊人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的生日晚餐要花上千元;在正在谈恋爱的男女生的消费也很昂贵;恋人之间的交流礼物,有的高达数百到上千元。当然,这种休闲消费是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分不开的,但人际交往的成本很高,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是很容易陷入窘境的。这种现象不仅使人际关系变味,而且与“双型社会”时代的建设相违背。

5.休闲消费观念及动机狭隘。休闲消费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花费时间,而是应该被理解为“成为人”的过程{10}。大学生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动机的性质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休闲消费动机是消极的,他们沉迷于网络,通过浪费时间,使他们的学校生活过得宽松。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休闲消费是一种误解,认为消费是打发闲暇时间,是很宽松的,无尽的游戏;而休闲消费是在线游戏,购物等;存在休闲消费和“丧志”、“游手好闲”的困惑。从大学生的角度看,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就是互联网、购物、看电影、听音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观念的狭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消费,更多地意识到休闲消费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和提高素质。

6.休闲消费能力不高。大学生们虽然普遍“爱好广泛”,可是却谈不上多才多艺。因此许多学生的休闲生活是游戏,购物,看电影,听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技能是很低的。大学生在思维、想象上是不同于他人的,他们是一组高质量的社会群体,其休闲消费行为对其自身发展、社会变革和进步,以及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休闲消费问题,是学生自身与社会、社会与学校之间共同的问题。

四、大学生构建正确休闲消费方式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其休闲消费内容的健康,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从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生活,要肯定其理性、健康的休闲消费模式,也应重视休闲消费的问题,开展有效的休闲消费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1.构建休闲消费教育的内容。

(1)深入大学生生活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认真细致地跟进大学生的实际动态调查,科学决策研究和引导有效教育。没有科学的调查,是没有根据的说消费,也没有实施教育和决策的指导。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倾向,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理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可以成就一个人。而大学生全年有1/2的休闲时间,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构建休闲教育体系。通过运用合理的规划方法和各种休闲消费活动的休闲消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时间和观念,自觉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高校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获得休闲消费技能,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优雅的休闲消费环境和氛围。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念,合理的休闲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缓解压力,调试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回归生活的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活动。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灵活、合理的休闲活动规模,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参与休闲消费观念,掌握活动的技能,体验休闲带来的乐趣,最终达到提高休闲消费活动的目的。学校不仅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低消费场所的价格,为大学生提供娱乐的机会。让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活动不仅丰富,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

2.开展休闲消费教育的途径。

(1)根据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开展专题教育。相比于高中,大学生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缺少了很多约束和控制。对于时间概念管理不善的许多学生们开展专项教育。专项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可操作、易掌握的方法,介绍给大学生们时间管理模式和指导理论,科学制定符合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计划。传统的系列讲座并不应用于这种特殊的教育。参加专项教育人数应该是合理的,规模要适中,便于学生们的互动。进行这种专项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休闲技能,审美文化和休闲消费方式,便于他们在当前及未来可以利用好休闲时间,以达到休闲的真正目的。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费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用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考虑个人消费,不要忘记科学的休闲消费计划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合理的休闲消费。但是,如果不考虑个人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消费模式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地分析社会消费现象,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合理的休闲消费心理和行动。

3.营造休闲消费的环境。

(1)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培养大学生消费观念。高校应该承担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的互动,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消费方式的课程培养良好的理财能力。

(2)在高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一个好的家庭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家庭在某些方面比学校、社会影响更大。消费环境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载体,高校应促进学业成绩。消费观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科学消费活动的输出。社(下转第216页)(上接第214页)会是一个大环境,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用正确的正面和积极的舆论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引导学生走“健康与美”之路。

总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大学生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现象也会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者心理学的教育,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休闲作研究和指导,学校、家庭、社会也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在各个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与科学的休闲消费观。

注释: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刘小华.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伦理问题及原因探索.消费经济,2013,(17):119~122

{3}翟丽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解析.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电报,2011,(4):37~440

{4}李一男.简论大学生休闲消费.消费经济,2013,9(5):40~43

{5}http://.cn/o/2003-10-08/0649874922s.shtml

{6}薛秀军,吴巧.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对策分析――以厦门、泉州四高校为例.厦门大学学报,2011,12(2):69~74

{7}郝风龙.大学生休闲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4):53~57

{8}林婷.当代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013,9(2):92~96

{9}邓阳.“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特点的调查与思考.校园心理,009,3(3):166~168

{10}马秀峰,温利华.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7(2):160~162

参考文献:

[1] 耿富云.硕士研究生休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中国电子教育,2009(6)

[2] 谢丽丽(导师:王桂林).我国直辖市市民休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杨鲁(导师:邓国用).发展我国休闲消费问题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休闲消费论文第6篇

关键词: 休闲业; 社会分层; 消费认同。

一、休闲学的相关概念。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时间结构不断调整,闲暇时间不断延长,社会劳动时间的统一及公休制的出现,使“真正的大众休闲文化时代开始了”[1]。闲暇、休闲、休闲消费、休闲产业等与休闲学相关的概念被更多提及。

在凡勃伦看来,闲暇是指非生产型消费时间,在此时间中人们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2]31 -34。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强调,闲暇是摆脱各种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吸收,主要用于娱乐、休息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闲暇的本质是自由。[3]休闲是指“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四种语境的综合。戈比( geoffrey godbey) 对“休闲”的定义被广泛认可,其定义为: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热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进行活动; 休闲能激起内心的热爱; 休闲可为个人信仰提供基础”[4]。陈来成认为,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消耗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过程,这是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自由参与的能动过程。[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休闲消费可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休闲消费、满足健康娱乐和精神需要的休闲消费以及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休闲消费。休闲消费主要体现在后两个层次上。城市化以及商品生产规模化为主的经济模式的确立,为休闲消费的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前提。休闲产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标的,以旅游业、娱乐业、体育健身业和文化传播业为主体而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6]。

实证调查[7 -8]和理论研究[9]都表明,消费与社会认同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 消费分化体现阶层分化,构建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身份认同; 同时,意识到自己处于某种阶层的认同感会引导个体消费行为。

在伍庆看来,“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自我认同,对自己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承担起了建构认同的任务。”他还从“消费对象符号化”、“消费行为内在化”、“消费主体大众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消费建构认同之可能。[9]。

二、消费认同的相关研究。

“休闲”消费在 1899 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后进入学界视野。对消费的研究自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逐渐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并且主要有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两个主要研究范式。汪和建和朱国宏认为,“消费行为社会学”应侧重可操作化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影响这种行为的家庭、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文化等社会学因素。鲍德里亚、布迪厄和鲍曼等学者则尝试以“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和感受过程,探讨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10 -11]王宁将“认同”视作这两种范式的整合中介和“元话语”。[12]由于人们可以以社会文化因素为背景,通过消费行为获得身份认同,同时身份认同又会反作用于消费行为,所以研究开始转向消费心理,比如“认同”。学者将认同分为了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前者比如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看来,认同是个体的社会定位过程。他说: “一种社会定位需要在某个社会关系网中指定一个人的确切‘身份’。‘定位过程’是某种社会身份,它同时蕴含一系列的特权和责任,被赋予该身份的行动者会充分利用或执行这些东西; 他们构成了与此位置相连的角色规定”[13]。后者比如韦克斯,他认为: “认同是关于归属的,即关于你和一些人的同一性,以及你和他者的差异性。认同也是关于你的社会关系,给你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所在感”[14]。也有学者对消费认同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研究,比如将消费认同与经济资本、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身份认同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15]。

综上可见,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消费品的社会意义就不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了,无论是马克思认为的“交换价值”,还是鲍德里亚认为的“符号价值”。总之,消费品开始蕴含广泛的社会学意蕴了[7]20。

三、成都市茶馆休闲业的消费认同分析。

自古享有“扬( 州) 一、益( 成都) 二”美称之一的成都向来被称为“休闲之都”,这是因其具有区位优势、良好的休闲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茶馆休闲业是以家庭或社区为参与主体,以都市公共空间为消费物质基础,融合当代休闲文化,开展、歌舞等休闲娱乐活动。无论是在城区大街小巷,还是在城郊景区或场镇,茶馆( 统称) 已遍地开花。本文除了根据非结构性访谈记录和参与观察之外,还采用姚建平对我国中部省份 c 镇的消费认同[7]和车韵飞于2003 年对成都茶馆的实证调查数据[16]219 -240进行分析。

1. 茶馆消费体现着社会身份,反映着社会阶层分化。20 世纪初的成都市茶馆曾被视作一种公共活动空间,为各种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不分民族、不分族群、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场所[17]。成都市的茶馆现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型的开放式、低消费的茶馆,保留有较多的川西老茶馆的特色,既有休闲功能又有社群聚会的信息传播功能、文化功能; 一类是较为封闭的、陈设高雅、高消费的茶楼( 茶坊) ,多数提供以茶水、麻将为主的娱乐功能以及商贾活动的经济功能。茶馆的档次已经开始成为不同茶客群体的划分标准了。

现在,高档茶楼成了商人、政府官员和其他收入较高的人议事、消遣、的地方,环境、品位、礼仪高度商品化,使大多数平民不能认同。而多数大众化茶馆又过于粗陋,环境脏乱、嘈杂,靠电视、录相吸引茶客,服务也粗放,以前茶馆的中心人物———堂倌的风采很少见了。麻将馆虽然也供应茶水,但焦点是打麻将,老板也靠收麻将钱为生,绝没有茶馆的气氛。一般中档茶馆,如公园、河滨、寺庙等地的茶园还兼有环境尚可、服务过得去和茶客得享随意自在的优点[18]。

可见,不同档次的茶馆中,茶客消费群体是不同的,茶馆消费体现出不同的社会身份。

2. 通过茶馆消费形成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随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日益深化,传统社会中固定的等级结构的崩溃,导致了每个个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消费社会中,定义自己“所属”位置的最好表现方式就是消费。因此,茶馆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的同时,也承担着身份建构的任务。“消费什么( 低劣的三花茶叶还是高档的毛峰) ,在哪消费( 低档茶馆还是高档茶楼) ,如何消费( 单纯饮茶聊天还是饮茶唱歌按摩一系列消费) ,决定了你就是什么( 低阶层还是高阶层) ”,就如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并不是物的客观性,而是差异的构建”,也如泰勒提出的,认同的一个关键要素: “定义自我意味着找到我与他人的差异中哪些是重要的有意义的”[19]。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茶客对茶馆高低档次的选择,对饮茶以外其他项目的消费与否,都是个体在可及的各类茶馆资源中,主动选择已经被符号化的茶馆,积极建构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行为。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仅对不同档次茶馆消费群体有描述,也对成都茶馆各年龄段茶客的茶馆消费行为有描述[17],这说明年龄也是茶客体现自己身份,区隔与他人的标示之一。

按照任敏的理解,出现消费分化现象,是在于阶层分化: 较低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需求驱动,价格决定”,属于生存型消费; 中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实惠第一,适度讲究”,属于约束型消费; 较高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展现品味,得我所爱”[20]。因此,高阶层茶客倾向于在相对封闭、环境优雅、服务周到、项目多样、价格高昂的茶楼消费,较低阶层茶客则倾向于在户外、人声嘈杂、服务粗劣的低消费茶馆( 茶档) 消费。

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茶客的消费目的( 消磨时间、结交朋友、与友人聚会、洽谈业务、看录像等) 或休闲项目( 聊天、旁观聊天、打麻将或扑克、吃饭、卡拉 ok、阅览书报等) 来分析成都茶馆消费中的群体分化,还应该考虑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或称消费文化、消费心理因素,比如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审美、品味等。

可见,茶客的阶层分化既是“等级消费”的基础,还是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表现。

一般认为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较能代表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地位。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陆学艺[21]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职业的身份分类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区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收入、声望、教育、权利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职业的分类与社会分化紧密相关。姚建平的实证调查可以说明: 在样本量为 306 时,进行双尾检验的数据[7]174表明,收入水平与消费认同心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35( p <0. 05) ; 受教育程度与个性化和身份符合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80( p <0. 01)[7]190。可见,如布迪厄所言,个人的经济资本( 收入水平) 和文化资本( 受教育程度) 总量都影响消费方式的选择。

囿于数据限制,只能根据车韵飞[16]的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获得的,关于职业这一指标的数据,在样本量为 40( 虽然样本量较小,但是性别、年龄等都可控) 的被调查者( 茶客) 中,茶客职业比例如表 1所示。

表 1 茶客的职业调查。

 

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不同茶馆消费者的言谈举止有所不同: 在封闭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较为正式,言谈轻声细语,举止较郑重; 在公园、河畔或是农家乐等开放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随意,言谈不拘小节,举止较随意市井。笔者的非结构性访谈调查还发现,两类消费者对“他者”有轻微排斥,比如: “我们不想去河边的茶铺,太挤了,不安逸。还有人多了就吵闹,他们那些人扯起嗓子说话。茶楼清静,我们( 指着同桌饮茶的另外 3 人) 经常来( 玩) 耍,摆哈龙门阵①。”[16]221.

可见,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首先明确“我是谁?”,在社会中获得本体性认同( 个体认同) 之后,还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归类,将自己归入喜爱到茶楼饮茶这类人中,与友人的互动交流中找到“所属群体”,形成社会认同,同时形成对“他人”的认同[22]。如果说身份建构是通过社会定位、界定自己的所属群体来实现,那么即使对他者的存在是以一种反感或敌视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强化。姚建平将对他人的负面认同,即身份区隔感定义为“对社会阶级( 阶层)差异在消费方式中表现的主观认知和判断”。表 1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同档次茶楼( 茶馆) 代表不同消费阶层,人们因不同的消费行为被贴上“富”或“穷”的标签了。

3. 茶馆消费具有符号文化的社会学意义。茶馆休闲消费不仅是一种身份政治,更是一种符号消费。

“为了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23]。茶馆消费中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通过茶馆消费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但在此,茶叶本身已经不再单纯作为消费对象,不再因其使用价值( 生津解渴等) 而提高其交换价值了。茶叶更多代表一种人文文化和知识,一种修养、品德、品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就将审美品位和社会区隔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分析,对美感的判断受到个人阶级身份的影响,把消费品的美感与消费者的荣誉感联系起来。[2]80 -130正如布迪厄所述,消费方式的社会差异表现为一定的品味,不同阶层/阶级的“惯习”在消费活动和文化事件中体现为品味和生活风格。在茶楼消费茶道/茶艺这一行为,即使没有达到“炫耀性消费”的程度,至少其本身就具有符号意义,比如高地位、高收入、高修养、高素质、有内涵、有品位等等。姚建平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消费方式依然是身份维持和构建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用消费方式构建身份的过程中不再强调等级或阶级差异,而是强调品位差异。姚建平认为,个性化与身份符合感是“通过消费方式的个性化来使消费者获得个体所属感( 群体疏离感) ,从而实现身份维持和建构”[7]154。

综上所述,茶馆消费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方式,已经不再简单是经济学意义了,还有着社会分化、身份认同、符号文化的多重社会学意义。在茶馆这一特定场域中,无数个体通过消费在建构社会身份,在进行个性化区隔,在破碎的现代社会中寻找着自我认同。

注释:

① 成都方言: 安逸,舒心; 扯起嗓子,大声地; 聊天。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方起东。 休闲学概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2] 凡勃伦( 1899) .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287.

[4]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田松,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5] 陈来成。 休闲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69.

[6] 张建。 休闲都市论[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7] 姚建平。 消费认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王辉。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伍庆。 消费如何让建构认同及其反思[j]。 云南社会科学,2007( 2) : 50 -53.

[10] 汪和建。 现代经济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9 - 183.

[11] 朱国宏。 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5 -117.

[12] 王宁。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 社会学研究,2001( 1) : 4 -14.

[13]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61 -162.

[14] weeks,jeffrey.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 london: lawrence & ishart,1998: 4.

[15] 卓如彩。 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2008.

[16] 车韵飞。 成都茶馆[c]/ /郑也夫。 消费的秘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 吕卓红。 川西茶馆: 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 民间文化论坛,2005( 3) : 25 -35.

[18] 张先德。 茉莉花茶浸润的悠闲人生[c]/ /近五十年的私人记忆。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53.

[19] 泰勒。 现代性之隐忧[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1.

[20] 任敏。 城市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2004.

[21]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休闲消费论文第7篇

关键词: 休闲业; 社会分层; 消费认同。

一、休闲学的相关概念。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时间结构不断调整,闲暇时间不断延长,社会劳动时间的统一及公休制的出现,使“真正的大众休闲文化时代开始了”[1]。闲暇、休闲、休闲消费、休闲产业等与休闲学相关的概念被更多提及。

在凡勃伦看来,闲暇是指非生产型消费时间,在此时间中人们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2]31 -34。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强调,闲暇是摆脱各种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吸收,主要用于娱乐、休息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闲暇的本质是自由。[3]休闲是指“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四种语境的综合。戈比( geoffrey godbey) 对“休闲”的定义被广泛认可,其定义为: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热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进行活动; 休闲能激起内心的热爱; 休闲可为个人信仰提供基础”[4]。陈来成认为,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消耗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过程,这是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自由参与的能动过程。[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休闲消费可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休闲消费、满足健康娱乐和精神需要的休闲消费以及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休闲消费。休闲消费主要体现在后两个层次上。城市化以及商品生产规模化为主的经济模式的确立,为休闲消费的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前提。休闲产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标的,以旅游业、娱乐业、体育健身业和文化传播业为主体而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6]。

实证调查[7 -8]和理论研究[9]都表明,消费与社会认同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 消费分化体现阶层分化,构建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身份认同; 同时,意识到自己处于某种阶层的认同感会引导个体消费行为。

在伍庆看来,“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自我认同,对自己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承担起了建构认同的任务。”他还从“消费对象符号化”、“消费行为内在化”、“消费主体大众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消费建构认同之可能。[9]。

二、消费认同的相关研究。

“休闲”消费在 1899 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后进入学界视野。对消费的研究自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逐渐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并且主要有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两个主要研究范式。汪和建和朱国宏认为,“消费行为社会学”应侧重可操作化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影响这种行为的家庭、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文化等社会学因素。鲍德里亚、布迪厄和鲍曼等学者则尝试以“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和感受过程,探讨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10 -11]王宁将“认同”视作这两种范式的整合中介和“元话语”。[12]由于人们可以以社会文化因素为背景,通过消费行为获得身份认同,同时身份认同又会反作用于消费行为,所以研究开始转向消费心理,比如“认同”。学者将认同分为了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前者比如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看来,认同是个体的社会定位过程。他说: “一种社会定位需要在某个社会关系网中指定一个人的确切‘身份’。‘定位过程’是某种社会身份,它同时蕴含一系列的特权和责任,被赋予该身份的行动者会充分利用或执行这些东西; 他们构成了与此位置相连的角色规定”[13]。后者比如韦克斯,他认为: “认同是关于归属的,即关于你和一些人的同一性,以及你和他者的差异性。认同也是关于你的社会关系,给你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所在感”[14]。也有学者对消费认同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研究,比如将消费认同与经济资本、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身份认同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15]。

综上可见,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消费品的社会意义就不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了,无论是马克思认为的“交换价值”,还是鲍德里亚认为的“符号价值”。总之,消费品开始蕴含广泛的社会学意蕴了[7]20。

三、成都市茶馆休闲业的消费认同分析。

自古享有“扬( 州) 一、益( 成都) 二”美称之一的成都向来被称为“休闲之都”,这是因其具有区位优势、良好的休闲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茶馆休闲业是以家庭或社区为参与主体,以都市公共空间为消费物质基础,融合当代休闲文化,开展、歌舞等休闲娱乐活动。无论是在城区大街小巷,还是在城郊景区或场镇,茶馆( 统称) 已遍地开花。本文除了根据非结构性访谈记录和参与观察之外,还采用姚建平对我国中部省份 c 镇的消费认同[7]和车韵飞于2003 年对成都茶馆的实证调查数据[16]219 -240进行分析。

1. 茶馆消费体现着社会身份,反映着社会阶层分化。20 世纪初的成都市茶馆曾被视作一种公共活动空间,为各种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不分民族、不分族群、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场所[17]。成都市的茶馆现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型的开放式、低消费的茶馆,保留有较多的川西老茶馆的特色,既有休闲功能又有社群聚会的信息传播功能、文化功能; 一类是较为封闭的、陈设高雅、高消费的茶楼( 茶坊) ,多数提供以茶水、麻将为主的娱乐功能以及商贾活动的经济功能。茶馆的档次已经开始成为不同茶客群体的划分标准了。

现在,高档茶楼成了商人、政府官员和其他收入较高的人议事、消遣、的地方,环境、品位、礼仪高度商品化,使大多数平民不能认同。而多数大众化茶馆又过于粗陋,环境脏乱、嘈杂,靠电视、录相吸引茶客,服务也粗放,以前茶馆的中心人物———堂倌的风采很少见了。麻将馆虽然也供应茶水,但焦点是打麻将,老板也靠收麻将钱为生,绝没有茶馆的气氛。一般中档茶馆,如公园、河滨、寺庙等地的茶园还兼有环境尚可、服务过得去和茶客得享随意自在的优点[18]。

可见,不同档次的茶馆中,茶客消费群体是不同的,茶馆消费体现出不同的社会身份。

2. 通过茶馆消费形成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随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日益深化,传统社会中固定的等级结构的崩溃,导致了每个个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消费社会中,定义自己“所属”位置的最好表现方式就是消费。因此,茶馆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的同时,也承担着身份建构的任务。“消费什么( 低劣的三花茶叶还是高档的毛峰) ,在哪消费( 低档茶馆还是高档茶楼) ,如何消费( 单纯饮茶聊天还是饮茶唱歌按摩一系列消费) ,决定了你就是什么( 低阶层还是高阶层) ”,就如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并不是物的客观性,而是差异的构建”,也如泰勒提出的,认同的一个关键要素: “定义自我意味着找到我与他人的差异中哪些是重要的有意义的”[19]。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茶客对茶馆高低档次的选择,对饮茶以外其他项目的消费与否,都是个体在可及的各类茶馆资源中,主动选择已经被符号化的茶馆,积极建构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行为。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仅对不同档次茶馆消费群体有描述,也对成都茶馆各年龄段茶客的茶馆消费行为有描述[17],这说明年龄也是茶客体现自己身份,区隔与他人的标示之一。

按照任敏的理解,出现消费分化现象,是在于阶层分化: 较低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需求驱动,价格决定”,属于生存型消费; 中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实惠第一,适度讲究”,属于约束型消费; 较高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展现品味,得我所爱”[20]。因此,高阶层茶客倾向于在相对封闭、环境优雅、服务周到、项目多样、价格高昂的茶楼消费,较低阶层茶客则倾向于在户外、人声嘈杂、服务粗劣的低消费茶馆( 茶档) 消费。

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茶客的消费目的( 消磨时间、结交朋友、与友人聚会、洽谈业务、看录像等) 或休闲项目( 聊天、旁观聊天、打麻将或扑克、吃饭、卡拉 ok、阅览书报等) 来分析成都茶馆消费中的群体分化,还应该考虑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或称消费文化、消费心理因素,比如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审美、品味等。

可见,茶客的阶层分化既是“等级消费”的基础,还是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表现。

一般认为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较能代表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地位。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陆学艺[21]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职业的身份分类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区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收入、声望、教育、权利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职业的分类与社会分化紧密相关。姚建平的实证调查可以说明: 在样本量为 306 时,进行双尾检验的数据[7]174表明,收入水平与消费认同心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35( p <0. 05) ; 受教育程度与个性化和身份符合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80( p <0. 01)[7]190。可见,如布迪厄所言,个人的经济资本( 收入水平) 和文化资本( 受教育程度) 总量都影响消费方式的选择。

囿于数据限制,只能根据车韵飞[16]的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获得的,关于职业这一指标的数据,在样本量为 40( 虽然样本量较小,但是性别、年龄等都可控) 的被调查者( 茶客) 中,茶客职业比例如表 1所示。

表 1 茶客的职业调查。

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不同茶馆消费者的言谈举止有所不同: 在封闭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较为正式,言谈轻声细语,举止较郑重; 在公园、河畔或是农家乐等开放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随意,言谈不拘小节,举止较随意市井。笔者的非结构性访谈调查还发现,两类消费者对“他者”有轻微排斥,比如: “我们不想去河边的茶铺,太挤了,不安逸。还有人多了就吵闹,他们那些人扯起嗓子说话。茶楼清静,我们( 指着同桌饮茶的另外 3 人) 经常来( 玩) 耍,摆哈龙门阵①。”[16]221.

可见,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首先明确“我是谁?”,在社会中获得本体性认同( 个体认同) 之后,还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归类,将自己归入喜爱到茶楼饮茶这类人中,与友人的互动交流中找到“所属群体”,形成社会认同,同时形成对“他人”的认同[22]。如果说身份建构是通过社会定位、界定自己的所属群体来实现,那么即使对他者的存在是以一种反感或敌视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强化。姚建平将对他人的负面认同,即身份区隔感定义为“对社会阶级( 阶层)差异在消费方式中表现的主观认知和判断”。表 1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同档次茶楼( 茶馆) 代表不同消费阶层,人们因不同的消费行为被贴上“富”或“穷”的标签了。

3. 茶馆消费具有符号文化的社会学意义。茶馆休闲消费不仅是一种身份政治,更是一种符号消费。

“为了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23]。茶馆消费中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通过茶馆消费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但在此,茶叶本身已经不再单纯作为消费对象,不再因其使用价值( 生津解渴等) 而提高其交换价值了。茶叶更多代表一种人文文化和知识,一种修养、品德、品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就将审美品位和社会区隔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分析,对美感的判断受到个人阶级身份的影响,把消费品的美感与消费者的荣誉感联系起来。[2]80 -130正如布迪厄所述,消费方式的社会差异表现为一定的品味,不同阶层/阶级的“惯习”在消费活动和文化事件中体现为品味和生活风格。在茶楼消费茶道/茶艺这一行为,即使没有达到“炫耀性消费”的程度,至少其本身就具有符号意义,比如高地位、高收入、高修养、高素质、有内涵、有品位等等。姚建平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消费方式依然是身份维持和构建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用消费方式构建身份的过程中不再强调等级或阶级差异,而是强调品位差异。姚建平认为,个性化与身份符合感是“通过消费方式的个性化来使消费者获得个体所属感( 群体疏离感) ,从而实现身份维持和建构”[7]154。

综上所述,茶馆消费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方式,已经不再简单是经济学意义了,还有着社会分化、身份认同、符号文化的多重社会学意义。在茶馆这一特定场域中,无数个体通过消费在建构社会身份,在进行个性化区隔,在破碎的现代社会中寻找着自我认同。

注释:

① 成都方言: 安逸,舒心; 扯起嗓子,大声地; 聊天。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方起东。 休闲学概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2] 凡勃伦( 1899) .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287.

[4]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田松,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5] 陈来成。 休闲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69.

[6] 张建。 休闲都市论[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7] 姚建平。 消费认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王辉。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伍庆。 消费如何让建构认同及其反思[j]。 云南社会科学,2007( 2) : 50 -53.

[10] 汪和建。 现代经济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9 - 183.

[11] 朱国宏。 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5 -117.

[12] 王宁。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 社会学研究,2001( 1) : 4 -14.

[13]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61 -162.

[14] weeks,jeffrey.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 london: lawrence & ishart,1998: 4.

[15] 卓如彩。 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2008.

[16] 车韵飞。 成都茶馆[c]/ /郑也夫。 消费的秘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 吕卓红。 川西茶馆: 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 民间文化论坛,2005( 3) : 25 -35.

[18] 张先德。 茉莉花茶浸润的悠闲人生[c]/ /近五十年的私人记忆。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53.

[19] 泰勒。 现代性之隐忧[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1.

[20] 任敏。 城市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2004.

[21]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休闲消费论文第8篇

一、经济学视野中的休闲研究

经济学家从效率视角考察休闲。而凡勃伦(ThorsteinVablen)、贝克尔(GaryS.Becker),林德(SteffanB.Linder)、格鲁诺(ReubenGronau)、摩利伽尼(CaseyB.Mulligan)是其中的几座丰牌。

凡勃伦(Vablen,1899)是最早致力于休闲概念研究的经济学家。在凡勃伦看来,休闲是不制造财富的时间消费,它来自那种认为生产劳动毫无价值的观念和显示提供悠闲生活的财力的需要。凡勃伦的有闲阶级理论的基本社会范畴是比富、引人注目的闲暇和引人注目的消费。而贝克尔则致力于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工作、休闲二分法。贝克尔(Becker,1965)指出,不应把休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所有休闲都含有某种消费,所有消费活动都含有某种休闲。人们不是在工作和休闲之间选择,而是在不同的消费活动之间抉择。市场活动时间(工作)与非市场活动时间(休闲)的最佳组合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林德(Linder,1970)则从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出发,使用经济数量模型得出了一个与时间密度有关的休闲悖论,即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在时间的稀缺性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理性的行动者越来越不幸,因为人们将放弃耗时多而耗费商品和劳务少的沉思式的活动,而对那些耗费商品和劳务甚多但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活动则情有独钟,趋之若鹜。林德认为,自从我们把休闲看成一种商品以来,商品交换及其它经济和技术的价值就是要竭立剥夺我们的休闲,从而对我们重新思考进步的目的提出了挑战。

1937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格鲁诺(Gronau)是西方休闲经济研究集大成者。格鲁诺先后供职于美国和以色列的多所大学,1978-1992年曾在世界银行工作。早在20世纪70、80年代,格鲁诺就在美国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时间的家庭分配:家庭主妇的价值》(1973)、《以色列妇女的时间分配》(1976)、《休闲、家庭生产和工作:时间分配理论回顾》(1977)、《家庭生产:一个被人遗忘的产业》(1980)及《消费技术和家庭内资源分配——成人均衡规模的重新考察》(1988)等多篇学术论文,对休闲和家庭时间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入新世纪,格鲁诺对休闲的研究更为系统,实证性更强。在其与哈默麦什合著的论文(Gronau&Hamermesh,2001)中,作者以澳大利亚、以色列、荷兰、瑞典、美国和西德1985-1994年的时间预算调查为基础,运用家庭生产模型的框架阐述了由不同活动的机会成本引致的需求差别,并发现了家庭间休闲活动差异性的规律。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摩利伽尼(Mulligan,2002)用实证性评价竞争均衡模型及把其扩展至非竞争状况的新方法,直接测度了美国经济1889-1996年期间劳动—休闲扭曲的情况。Mulligan的研究发现,1889-1996年以来,劳动—休闲扭曲呈平衡发展,但大萧条期间、二次大战和20世纪80年代除外。边际税率与劳动-休闲扭曲有点相关,但不能解释大萧条、战时和20世纪80年代的扭曲。垄断工会主义可以解释大萧条扭曲的一小部分,而工会地位的下降可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的扭曲。总体而言,消费、工资、工作每隔10年的波动与劳动供求的简单数量模型是不一致的。

二、管理学视野中的休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休闲服务项目的增多和休闲产业的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管理学视角关注休闲的营销、规划、经营和管理,相关研究成果也开始增多。其中德莱弗(Beverly,L.Driver)、哈维茨(MarkE.Havitz)和麦克维里(RonaldE.MaCarville)等人的研究较有份量。

德莱弗(Drive)在休闲管理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基于益效的管理(Benefit-BasedManagement,简称BBM)及由BBM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休闲益效方法(BenefitApproachtoLeisure,简称BAL)。1989年,他与席莱尔(Schreyer)合作发表的《休闲的益效》一文,首次提出休闲服务项目的管理不能只袭用其它领域的管理方法,而应从一个休闲服务项目能给有关各方带来的益处着眼,从整体上对之进行规划和管理。他将广义系统论的理论视角与现代管理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指出传统的管理是着眼于休闲活动,以管理为目的,将重点放在建立休闲设施和推销休闲服务上。如果把一个休闲项目视为一个系统的话,传统的管理基本上只看到了输入系统的投资和维护所需的资本、项目管理人员及其技能、休闲设施及推销方法等因素。德莱弗要人们先着眼于系统的输出,即项目能带来什么益处,然后去考虑如何规划和管理。这样,系统的输入与对系统的管理都只是手段,目的则是使项目给有关各方带来的益效最优化。

哈维茨(Havitz)教授是休闲管理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1987年就获博士学位的他,先后在美国伊阿华大学、俄勒冈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任教,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赢利与非赢利机构的营销、消费者行为、休闲与失业等方面,代表性作品有:《商业部门和公共部门对两类休闲活动抉择的偏好分析》(论文)、《公共休闲服务营销:不后悔的乐观者的一些(临时性)悲观视角》(论文)、《非在业成人的多元世界:休闲价值、生活方式和福利》(专著)。在这些论著中,哈维茨指出,劝导性信息会对人们购买选择性公共和商业娱乐服务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树立休闲服务营销的观念,通过营销改变休闲者的偏好和活动。

麦克维里(McCarville)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娱乐与休闲学系的教授,研究重点是休闲营销、管理和消费者行为。近几年,麦克维里教授致力于服务质量对休闲者经历的影响以及参与者对服务失败反应的研究,成果卓著。通过一系列在不同价格情形下监控顾客期望的试验,他发现了参与者对不同价格模型的反应,以及服务质量对不同休闲者经历的反应。在《通过市场行为改进休闲服务》这本专著中,麦克维里对未来休闲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洞见。

三、简要述评

审视国外休闲经济与休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休闲经济管理理论仍处于一个相对活跃发展的时期,理论创新成果丰硕。但必须指出的是,休闲经济理论虽已有100余年的研究历史,但目前对休闲的研究还依附在家庭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上,没有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体系,也没有得出大量的普遍性结论。至于休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角较为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发展。因此,对于休闲经济学与休闲管理学而言,在理论思考、实证分析和政府研究方面,加强休闲分析方法的基础,进一步探讨现有的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全新的应用领域,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Thorstein,Veblen.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AnEconomicStudyofInstitutions[M].NewYork,NY:Macmillan,1899.

[2]Gary,S.Becker.A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J].EconomicJournal,Volume:75,September1965:493-517.

[3]Steffan,B.Linder.TheHarriedLeisureClass[M].NewYork,NY: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0.

[4]Reuben,Gronau.TheIntrafamilyAllocationofTime:TheValueofHousewives’Time[J].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ume:63,issue:4,September1973.

[5]Reuben,Gronau.TheAllocationofTimeofIsraeliWome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4,issue:4,August1976.

[6]Reuben,Gronau.Leisure,HomeProduction,andWork:the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Revisit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5,issue:6,December1977.

[7]Reuben,Gronau.HomeProduction——AForgottenIndustry[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ume:62,issue:4,August1980.

[8]Reuben,Gronau.ConsumptionTechnologyandtheIntrafamilyDistributionofResourses—AdultEquivalenceScalesReexamin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96,issue:6,December1988.

[9]Reuben,Gronau.,DanielHamermesh.TheDemandforVariety-AHouseholdProductionPerspective,NBERWorkingPaperNo.8509,October2001.

[10]Casey,B.Mulligan.ACenturyofLabor–LeisureDistortion,NBERWorkingPaperNo.W8774,IssuedinFeb2002.

[11]Beverly,L.Driver.,Richard,Schreyer.TheBenefitsofLeisure,inEdgar,L.JacksonandThomas,L.Burtoneds.UnderstandingLeisureandRecreation:MappingthePast,ChartingtheFuture(pp.385-419),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89.

[12]Beverly,L.Driver.,Perry,J.Brown,George,Peterson.TheBenefitsofLeisure[M].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91.

[13]Mark,E.Havitz.AnAnalysisofPreferencesforcommercialsectorAlternativesforTwoRecreationActivities[J].JournalofParkandRecreationAdministration,1989,7(3):23-32.

[14]Mark,E.Havitz.MarketingPublicLeisureServices:Some(temporarily)PessimisticPerspectivesfromanUnrepentantOptimist[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2000(32):42-48.

[15]Mark,E.Havitzetal.TheDiverseWorldsofUnemployedAdults:ConsequencesforLeisure,Lifestyle,andWell-Being,Waterloo[M].ON:WilfridLaurierUniversityPress,2004.

[16]Ronald,E.McCarville.ImprovingLeisureServicesThroughMarketingAction[M].Champaign,IL:SagamorePublishing,2002.

(责任编辑:樱紫)

休闲消费论文第9篇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3.2拓宽休闲产业的瓶颈,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在于发展休闲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而且在于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又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此外,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健康文明的休闲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产品、设施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工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对其它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新晨

3.3加速休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改善与进一步繁荣休闲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在休闲消费过程中一般会感到休闲产品的更新速度较低,有时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相关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就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些政策来组织与引导休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着力开发一些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体现艺术品味的服务产品、文化装饰、艺术修饰、日常用品、建筑产品、公共设施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用品、文化专用品、文化修饰消费产品等带有地方特色与社会文化的休闲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多元化、精细化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观念和繁荣休闲消费市场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陈惠雄.休闲经济:由理念认知向大众实践的跨越[N].光明日报,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