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7:51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第1篇

在国际贸易学说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递增,作为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之外的决定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又一重大因素,长期以来却为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所忽视。研究国际贸易的先驱者亚当·斯密早就指出,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有可能形成广泛的国际分工和更高的生产效率。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应也是俄林(B·Ohlin)1993年的名著《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分题。一些现代学者从60年代末开始试图发掘这块瑰宝,直到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随着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分析日臻成熟,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正统理论中的地位才得以确认,它能够造就贸易机会和提供贸易利益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大放异彩。

动态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随着规模经济成为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逐渐被国际贸易正统理论认可和接纳,所有一切形式的规模收益递增都倍受重视。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国内规模经济与国际规模经济的研究自不待说,而今对规模经济的研究又进一步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

静态规模经济效应表明,一国企业若拥有超过其国内竞争者的规模优势,那么,这种规模优势必将转化为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市场分额。动态规模经济也能产生与静态规模经济相同的效果。动态规模经济通常发生在那些充满着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不完全竞争的高新科技产业。在实践中,收益递增最重要的动态形式与来源就是研究开发(R&D)效应和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效应。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企业围绕16K随机存贮器(RAM)展开的激烈竞争,堪称动态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例子。

半导体制造业是动态性极强的寡占行业,有关计算机存贮器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产品升级换代的生命周期转换令人目眩。采用更先进的线路刻印方法可以将更多的电子元件组装在一个薄薄的芯片上,因而能储存倍增的数据形式的信息。同时,生产计算机存贮芯片具有强烈的学习效应,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液、浓度、振动水平、灰尘等均须严格控制,大部分(约95%)芯片都要报废,只有坚持不断的试验和经验的积累,才能掌握具体的生产细节,产品合格率才会大幅度提高。此外,新一代芯片的技术发明很难长期据为私有财产,在产品周期内,技术进步就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即使芯片设计的具体情节也难以长期伪装起来,企业可以通过摄制、放大竞争对手刻印线路的图象,窥测个中奥秘。正是由于研究开发与边干边学的交替进行,1974-1984年,随机存贮器的单位计算能力的实际价格竟下降了99%。这种显著的动态规模经济效应必然导致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而谋求动态规模经济也就成为半导体产业中国际寡头竞争的主要标志。

直到70年代后期,美国企业在半导体产业中仍然享有成本优势,在技术上更是独领,然而,日本政府瞄准这一动态性极强的产业,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为日本企业保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于是,日本企业不仅获得了国内销售的机会,而且借助于研究开发与边干边学的动态效应降低了自己的边际成本,最后终于在随机存贮器生产中后来居上,成功地开发了出口机会。日本企业为何敢与美国同行一争高下,关键在寡头竞争条件下,国内市场保护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多重好处:他们保证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大量销售驱使成本沿着学习曲线不断下降;垄断利润足以补偿研究与开发的成本;他们能够在不同市场上实行歧视性价格,在国内市场上索取高价,但在国际市场上却采用边际成本定价,使自己的低成本商品如洪水般地涌向国外市场。

然而,从福利分析方面看,我们对日本实行的国内市场保护政策实在不敢恭维,保护的结果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代价沉重的凯旋。保护使竞争减弱、规模缩小,它提高了日本国内的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生产者也未能从中得到补偿性好处。既损人又害己,何乐而为之?更何况,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极易招致别国报复,争夺高技术产业的市场分额本来就是潜在的、爆炸性的政治问题,一俟贸易战迸发,世界经济福利水平的进一步恶化就势所难免了。

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与传统贸易模型的比较

不妨形象地说,传统贸易理论将世界贸易看作小麦之类典型商品的贸易,而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新贸易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将世界贸易视为飞机之类的典型商品贸易。诚然,世界贸易中仍有相当大的比重属于小麦型商品贸易,即使飞机型商品贸易也不能完全脱离小麦型国际贸易的规律。然而,传统理论毕竟未能解决全部问题,新理论不落窠臼,富有创意,在一些最基本的贸易问题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一)贸易格局形成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资源禀赋、技术水准甚至需求偏好这类基本的经济特征,各国为了充分发挥以这些基本特征的国际差异为基础所形成的比较利益而进行贸易。新理论则强调,各国间基本经济特征的差异只是贸易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已,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也照样可以发生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一国一旦以猎取规模经济为目标开始在一个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哪怕启动之初规模优势十分微弱,但这处优势将随着生产扩展而滚雪球般地增大,最终至少有一国达到专业化生产。以宽机身喷气式飞机为例:飞机制造的最低限度的规模经济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世界市场只容纳得下屈指可数的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厂家,由此而形成的少数几个生产中心便能完全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为了使这些生产中心为世界市场服务,贸易势在必行。许多贸易(尤其是资源、技术相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是这种以规模收益递增为依据的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而不是以比较利益为依据的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在传统贸易模型中,一个国家本身的特性决定它享有何种优势,生产什么产品,在何处交货,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格局是十分确定的,可以预测的。然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却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历史和偶然的因素在引导一国专业化生产方向和区位配置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在西雅图制造飞机,在底特律生产汽车,在硅谷搞计算机?这不是仅仅凭借一城一地一隅的区位特性就能说清个中缘由的。相反,关键在于规模收益递增规律客观上要求飞机之类的产品必须在某个地方集中生产,而西雅图等地恰好是滚轮盘偶然停止的地方。新贸易理论毫不隐讳历史因素在确定专业化格局和实际生产区位中的使用。一旦一国率先进入某一新兴产业,收益递增将使该产业在那里生根开花。这是因为,捷足先登者会取得某种“先入者优势”,如较早掌握专门技术知识,生产成本较低,集中生产使产业规模扩展又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的馈赠,所有这些,促使最初的优势不断地自我积累和强化,从而铸成持久性的优势。这必定会阻止外国厂商进入,因为后来者进入该行业的初始生产成本将高得惊人。

(二)贸易利益来源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或发源于技术水平差异所蕴涵的比较利益,或由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孕育而成。新贸易理论则揭示了规模经济是贸易利益的又一重要来源。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即使是两个经济情形酷似的国家也可从贸易中获利,这种新型贸易利益是区别于任何比较利益而独立存在的。当两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似,且规模经济占重要地位和产品高度差异化时,从生产规模化和产品多样化中获得的好处就会超过常规的比较利益,成为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贸易利益几乎不受要素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每个人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缺乏规模经济或只在国内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在开展贸易后都能赢得国际规模的递增收益,本国制造业和某些服务业的厂商规模会因此而得以合理化或适度化。一些经济学家断言,对于欧共体中的西欧小国来说,规模经济是它们从区域贸易一体化中获利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不亚于常规的比较利益。即使在大国,规模经济问题也是同样重要的。有学者论证到,当贸易双方绝对规模不等时,大国能够获得更多的源于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

但必须指出,传统理论所揭晓的贸易利益都是确凿而又实在的,而规模经济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往往受掣于人为干预和政策因素的扭曲,其结果,一国的价格未必能够确切地反映其真实成本和比较利益。倘若这种扭曲现象不期而至,并且贸易确实导致福利水平下降时,该国理应停止生产这种配置失误的产品。

(三)要素价格效应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模型(H-O-S定理)指出,在一些严格的假定条件(包括不完全专业化和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下,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也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新理论则不以为然。如果存在着规模经济、哪怕具备上述严格的假定条件,要素价格均等化一般也不会发生。这是因为,在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世界里,主产要素的价格既取决于生产的规模大小,也取决于H-O-S定理成立所必需的若干因素。因此,在满足了后者那些严格假定的要求之后,除非各国以同样的规模进行生产,否则贸易不会使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异趋于拉平。在规模经济使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基础日益扩展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

(四)贸易政策制定

传统贸易理论一向认为,自由贸易是不容置疑、不可动摇的政策基石。采取关税或配额之类的保护措施,会拒进口商品于国门之外,驱使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上升,故不可取。传统理论框架中的唯一例外是,只有在修正国内市场失灵时,保护措施方可作为一种次佳选择。新贸易理论关于制定最佳贸易政策的观点则颇为复杂,它认为保护主义具有两重性,恶善尚难定论。从世界角度来看,若各国坚持保护自己的飞机工业,其结局必然是世界市场的破裂。这不仅会带来不能依据比较利益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损失,还会造成没有规模效益生产的损失。鉴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贸易利益,故应坚持自由贸易的立场。然而,从单纯的民族国家利益出发,保护本国飞机工业将会充分扩大其飞机制造的产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净利润,国内消费者可能会支付更低的价格。新贸易理论据此提出了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认为一国通过出口补贴、临时关税之类的战略措施,可以增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率先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可趁机劫掠他人的市场分额和工业利润,促使世界专业化分工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这种“高科技中的新重商主义”政策有悖于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立场,对现存国际贸易竞争规则与市场秩序构成了新的挑战。在西方,围绕“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论争正沸沸扬扬,个中是非曲直,人们且拭目以待。

对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几点评价

(一)规模经济导入贸易模型并成为其重要的决定因素,这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书写了新的一页

从实践来看,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当今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时早已大为失色,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颇为相似的经济体系之间进行的大量贸易表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已跃居当代贸易格局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在区域内、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常规的比较利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规模经济范畴被抽象出来作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极大的意义,今后所有形式的规模收益递增都将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和利用。

(二)无论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规模经济,都十分垂青于高新技术产业,并被其召唤到国际专业化生产和贸易的战场上来

规模收益递增总是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着的。这使我们想起了列宁对所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尖锐抨击,那不过是撇开技术进步的纯粹静态世界的幻影。虽然边际收益递减是指单一要素连续地追加投入所造成的产量下降现象,而规模收益递减则是指全部要素投入相继追加带来的效益降低,但列宁的批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规模收益的变化规律不是同样很有启迪的吗?新技术的投入可以抵消投资或劳力追加投入时的收益递减,甚至使递减规律发生逆转。

(三)规模经济往往又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联系

市场垄断孕育了规模经济,反过来,规模经济又强化了垄断权力。这从一个侧面将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侵吞豪夺的隐秘曝了光。但我们不能不指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中的“垄断”概念是根本不含生产关系和国际生产关系分析的,它与列宁的“垄断”范畴迥然而异。西文学者关于暂时的垄断有利于刺激产量的扩大和技术进步,从而赢得静态和动态规模经济之类的溢美之词,怎能科学地透析垄断形成的原因和垄断贸易的性质呢?

(四)理解和把握规模经济因素在产业、贸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与使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我国出口企业平均规模偏小,现主要用低工资成本优势弥补规模经济之不足,属“力战型”出口生产。在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应精心制定着意培养规模经济的出口产业政策,注意选择规模经济强度大、潜力足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出口主导产业;应积极扶持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搞好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使之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和“集团军”;应充分利用我国国内市场广阔的天然优势,以此作为依托和回旋余地,赢得规模经济优势和价格竞争能力。我们当然不是主张放弃利用比较利益,而是强调将规模优势提升到应有的地位上来,使之与比较利益互补结合,以双重优势进军国际市场。

(五)在目前以生产要素决定的比较利益为主要贸易利益来源的传统模式之外,我们要特别注意寻求和开辟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新来源

要重视开掘利用各种外部的和内部的、国内的和国际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规模收益递增形式。厂商一旦成为出口型企业,将面对远远大于国内市场的国际市场,因而能够进一步拓展生产规模,赢得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对那些尚未达到规模经济最高点而又面临国内市场限制或国外贸易壁垒的厂商来说,实行跨国经营不失为进一步寻求规模经济之策。跨国企业可以有意识地将某些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生产集中到某一东道国的子公司,并将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到母国总部或其他合适地点,令其为全公司的国际生产和市场提供服务,从而赋予其适度的规模经济,有效地突破东道国和所在国一地一隅的市场规模狭隘的约束。跨国公司集各子、分公司的点上的规模经济于一身,必能综合成一种更大的规模经济。此外,如果我们能加入经过选择的地区性一体化,还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开掘和形成规模经济。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第2篇

通过制定政策让内外统一,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国际的存在是可以将这些变成无限的,所有的人文经济形成高度的统一,在配置的优化上也下足了功夫,中国经济如果是仅仅靠自己的能力的话就算是一百年也发展不到现在的这种体系,我国开展的一系列政策都是有根据的,是在大发展下研究出来的细枝末节,用技术代替自然,把握好国际经济贸易的橄榄枝,顺着各个要点前进,从需求中获取利益。这些政治经济为一体的组织不断增多,经济一体化也突破了局限,市场上的交易逐渐完善,这全都源于人们的客观需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架不住不断的开发生产以及人员的需求,所以面临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发展无疑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往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保护了起来,但也使中国落后了很多年,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迎头赶上,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与国际的交流有多么重要,目前我国也积极发展国际交际,其实国与国之间才是最大的出口,只是要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个环境中进行,让资本的流动更加迅速,给了中国经济上的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投资,使跨国经营模式逐渐成熟,这样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才能广泛的流入各处,这也是一种手段,有力的手段,这样的吸引力无疑让整个国际经济贸易对我们拭目以待。

二、顺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体系,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如今,中国也是人口大国,在经济的大发展下,中国虽然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影子,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们,首要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不能让我国的人口再继续膨胀下去,这对我们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也是有的,所以为了改善这点,我国顺应国际和本国经济需求在国内推行了计划生育,在相对应的政策的开展下,有效的抑制了人口膨胀的结果,以往一个家庭能生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到现在的只能生产一个,这种数量上的变化也大大减轻了对家庭的负担,给国家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这是一种优良传统的开始。人一多,自然对物资的消耗也就更多更快,国外的人住的房子很多都是两层楼的独立房,而中国居住的则大多都是高楼大厦,这对人均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在国际经济发展下,各个国家自然就互相体现出来彼此的优缺点,相比较之下,中国人民的个人空间活动范围就显得很小了,在公路上也经常造成交通拥堵的情况,一些生态公园景观地点满地的垃圾等,这些由人口带来的危害都逐渐凸显出来,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对经济的拖累,要知晓其带来的后果,大量的人口带来的就是整体经济水平的低下,造成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不平衡,这就是人口的弊端。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限制了人数,这种方式也是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同样是对世界的贡献,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对各种物资的消耗,总体水平同时下降,拉开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牵制着国家的发展,但是目前对人口减少的策略还没有应用的很彻底,人口只是被控制了发展,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让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完全的体现。

三、学习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从内部入手改善经济问题

眼看着抑制人口与促进本国经济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国家建设的因素,从七十年代开始,各政府就不断努力到如今取得了成功,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这项举措也是长远目光下的产物,开始的越早收到的成效也就越大,这也可以说是国家的思想觉悟。但是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老旧思想,对本国的经济没有支持的思想,这是政策的落实没有下达到根本,很多人都还不懂得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思想没有在年轻一辈的人心里形成,所以要将改革的春风送到基层,加强抑制人口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这种工作探讨需要领导的调查与研究,要分析好各层次人物的心理,做好相对的应对工作,保证好计划上的全面,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下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不断培养属于自己的一股经济能力,而这种也大多体现在对学生以及青年的教育中,或是借助学校辅助进行一些加强教育,这也是对我国经济的促进。有句话说得好,想要学的好,就要从小教,我国响应国际的号召,学习先进的事物对国内的进行不同层次的年龄段教育,而在发展的异常开放的时代,这些学生往往比我们理解的还多得多,所以从小就要纠正他们的思想,这才是正确的途径,这种途径可以说是最直接的,能很直观的反映在未来经济的工作上。

四、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第3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F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F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人生产成本。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经济全球4E-F的中国收入分配: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可能改善分配状况,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两极化问题,而且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构劳动和分配政策体制非常必要。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第4篇

不妨形象地说,传统贸易理论将世界贸易看作小麦之类典型商品的贸易,而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新贸易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将世界贸易视为飞机之类的典型商品贸易。诚然,世界贸易中仍有相当大的比重属于小麦型商品贸易,即使飞机型商品贸易也不能完全脱离小麦型国际贸易的规律。然而,传统理论毕竟未能解决全部问题,新理论不落窠臼,富有创意,在一些最基本的贸易问题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在国际贸易学说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递增,作为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之外的决定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又一重大因素,长期以来却为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所忽视。研究国际贸易的先驱者亚当·斯密早就指出,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有可能形成广泛的国际分工和更高的生产效率。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应也是俄林(B·Ohlin)1993年的名著《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分题。一些现代学者从60年代末开始试图发掘这块瑰宝,直到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随着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分析日臻成熟,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正统理论中的地位才得以确认,它能够造就贸易机会和提供贸易利益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大放异彩。 动态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随着规模经济成为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逐渐被国际贸易正统理论认可和接纳,所有一切形式的规模收益递增都倍受重视。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国内规模经济与国际规模经济的研究自不待说,而今对规模经济的研究又进一步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 静态规模经济效应表明,一国企业若拥有超过其国内竞争者的规模优势,那么,这种规模优势必将转化为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市场分额。动态规模经济也能产生与静态规模经济相同的效果。动态规模经济通常发生在那些充满着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不完全竞争的高新科技产业。在实践中,收益递增最重要的动态形式与来源就是研究开发(R&D)效应和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效应。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企业围绕16K随机存贮器(RAM)展开的激烈竞争,堪称动态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例子。 半导体制造业是动态性极强的寡占行业,有关计算机存贮器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产品升级换代的生命周期转换令人目眩。采用更先进的线路刻印方法可以将更多的电子元件组装在一个薄薄的芯片上,因而能储存倍增的数据形式的信息。同时,生产计算机存贮芯片具有强烈的学习效应,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液、浓度、振动水平、灰尘等均须严格控制,大部分(约95%)芯片都要报废,只有坚持不断的试验和经验的积累,才能掌握具体的生产细节,产品合格率才会大幅度提高。此外,新一代芯片的技术发明很难长期据为私有财产,在产品周期内,技术进步就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即使芯片设计的具体情节也难以长期伪装起来,企业可以通过摄制、放大竞争对手刻印线路的图象,窥测个中奥秘。正是由于研究开发与边干边学的交替进行,1974-1984年,随机存贮器的单位计算能力的实际价格竟下降了99%。这种显著的动态规模经济效应必然导致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而谋求动态规模经济也就成为半导体产业中国际寡头竞争的主要标志。 直到70年代后期,美国企业在半导体产业中仍然享有成本优势,在技术上更是独领风骚,然而,日本政府瞄准这一动态性极强的产业,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为日本企业保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于是,日本企业不仅获得了国内销售的机会,而且借助于研究开发与边干边学的动态效应降低了自己的边际成本,最后终于在随机存贮器生产中后来居上,成功地开发了出口机会。日本企业为何敢与美国同行一争高下,关键在寡头竞争条件下,国内市场保护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多重好处:他们保证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大量销售驱使成本沿着学习曲线不断下降;垄断利润足以补偿研究与开发的成本;他们能够在不同市场上实行歧视性价格,在国内市场上索取高价,但在国际市场上却采用边际成本定价,使自己的低成本商品如洪水般地涌向国外市场。 然而,从福利分析方面看,我们对日本实行的国内市场保护政策实在不敢恭维,保护的结果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代价沉重的凯旋。保护使竞争减弱、规模缩小,它提高了日本国内的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生产者也未能从中得到补偿性好处。既损人又害己,何乐而为之?更何况,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极易招致别国报复,争夺高技术产业的市场分额本来就是潜在的、爆炸性的政治问题,一俟贸易战迸发,世界经济福利水平的进一步恶化就势所 难免了。 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与传统贸易模型的比较 不妨形象地说,传统贸易理论将世界贸易看作小麦之类典型商品的贸易,而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新贸易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将世界贸易视为飞机之类的典型商品贸易。诚然,世界贸易中仍有相当大的比重属于小麦型商品贸易,即使飞机型商品贸易也不能完全脱离小麦型国际贸易的规律。然而,传统理论毕竟未能解决全部问题,新理论不落窠臼,富有创意,在一些最基本的贸易问题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一)贸易格局形成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资源禀赋、技术水准甚至需求偏好这类基本的经济特征,各国为了充分发挥以这些基本特征的国际差异为基础所形成的比较利益而进行贸易。新理论则强调,各国间基本经济特征的差异只是贸易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已,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也照样可以发生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一国一旦以猎取规模经济为目标开始在一个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哪怕启动之初规模优势十分微弱,但这处优势将随着生产扩展而滚雪球般地增大,最终至少有一国达到专业化生产。以宽机身喷气式飞机为例:飞机制造的最低限度的规模经济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世界市场只容纳得下屈指可数的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厂家,由此而形成的少数几个生产中心便能完全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为了使这些生产中心为世界市场服务,贸易势在必行。许多贸易(尤其是资源、技术相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是这种以规模收益递增为依据的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而不是以比较利益为依据的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在传统贸易模型中,一个国家本身的特性决定它享有何种优势,生产什么产品,在何处交货,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格局是十分确定的,可以预测的。然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却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历史和偶然的因素在引导一国专业化生产方向和区位配置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在西雅图制造飞机,在底特律生产汽车,在硅谷搞计算机?这不是仅仅凭借一城一地一隅的区位特性就能说清个中缘由的。相反,关键在于规模收益递增规律客观上要求飞机之类的产品必须在某个地方集中生产,而西雅图等地恰好是滚轮盘偶然停止的地方。新贸易理论毫不隐讳历史因素在确定专业化格局和实际生产区位中的使用。一旦一国率先进入某一新兴产业,收益递增将使该产业在那里生根开花。这是因为,捷足先登者会取得某种“先入者优势”,如较早掌握专门技术知识,生产成本较低,集中生产使产业规模扩展又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的馈赠,所有这些,促使最初的优势不断地自我积累和强化,从而铸成持久性的优势。这必定会阻止外国厂商进入,因为后来者进入该行业的初始生产成本将高得惊人。 (二)贸易利益来源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或发源于技术水平差异所蕴涵的比较利益,或由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孕育而成。新贸易理论则揭示了规模经济是贸易利益的又一重要来源。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即使是两个经济情形酷似的国家也可从贸易中获利,这种新型贸易利益是区别于任何比较利益而独立存在的。当两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似,且规模经济占重要地位和产品高度差异化时,从生产规模化和产品多样化中获得的好处就会超过常规的比较利益,成为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贸易利益几乎不受要素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每个人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缺乏规模经济或只在国内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在开展贸易后都能赢得国际规模的递增收益,本国制造业和某些服务业的厂商规模会因此而得以合理化或适度化。一些经济学家断言,对于欧共体中的西欧小国来说,规模经济是它们从区域贸易一体化中获利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不亚于常规的比较利益。即使在大国,规模经济问题也是同样重要的。有学者论证到,当贸易双方绝对规模不等时,大国能够获得更多的源于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 但必须指出,传统理论所揭晓的贸易利益都是确凿而又实在的,而规模经济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往往受掣于人为干预和政策因素的扭曲,其结果,一国的价格未必能够确切地反映其真实成本和比较利益。倘若这种扭曲现象不期而至,并且贸易确实导致福利水平下降时,该国理应停止生产这种配置失误的产品。 (三)要素价格效应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模型(H-O-S定理)指出,在一些严格的假定条件(包括不完全专业化和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下,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也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 。新理论则不以为然。如果存在着规模经济、哪怕具备上述严格的假定条件,要素价格均等化一般也不会发生。这是因为,在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世界里,主产要素的价格既取决于生产的规模大小,也取决于H-O-S定理成立所必需的若干因素。因此,在满足了后者那些严格假定的要求之后,除非各国以同样的规模进行生产,否则贸易不会使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异趋于拉平。在规模经济使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基础日益扩展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 (四)贸易政策制定 传统贸易理论一向认为,自由贸易是不容置疑、不可动摇的政策基石。采取关税或配额之类的保护措施,会拒进口商品于国门之外,驱使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上升,故不可取。传统理论框架中的唯一例外是,只有在修正国内市场失灵时,保护措施方可作为一种次佳选择。新贸易理论关于制定最佳贸易政策的观点则颇为复杂,它认为保护主义具有两重性,恶善尚难定论。从世界角度来看,若各国坚持保护自己的飞机工业,其结局必然是世界市场的破裂。这不仅会带来不能依据比较利益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损失,还会造成没有规模效益生产的损失。鉴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贸易利益,故应坚持自由贸易的立场。然而,从单纯的民族国家利益出发,保护本国飞机工业将会充分扩大其飞机制造的产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净利润,国内消费者可能会支付更低的价格。新贸易理论据此提出了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认为一国通过出口补贴、临时关税之类的战略措施,可以增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率先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可趁机劫掠他人的市场分额和工业利润,促使世界专业化分工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这种“高科技中的新重商主义”政策有悖于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立场,对现存国际贸易竞争规则与市场秩序构成了新的挑战。在西方,围绕“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论争正沸沸扬扬,个中是非曲直,人们且拭目以待。 对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几点评价 (一)规模经济导入贸易模型并成为其重要的决定因素,这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书写了新的一页 从实践来看,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当今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时早已大为失色,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颇为相似的经济体系之间进行的大量贸易表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已跃居当代贸易格局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在区域内、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常规的比较利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规模经济范畴被抽象出来作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极大的意义,今后所有形式的规模收益递增都将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和利用。 (二)无论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规模经济,都十分垂青于高新技术产业,并被其召唤到国际专业化生产和贸易的战场上来 规模收益递增总是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着的。这使我们想起了列宁对所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尖锐抨击,那不过是撇开技术进步的纯粹静态世界的幻影。虽然边际收益递减是指单一要素连续地追加投入所造成的产量下降现象,而规模收益递减则是指全部要素投入相继追加带来的效益降低,但列宁的批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规模收益的变化规律不是同样很有启迪的吗?新技术的投入可以抵消投资或劳力追加投入时的收益递减,甚至使递减规律发生逆转。 (三)规模经济往往又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联系 市场垄断孕育了规模经济,反过来,规模经济又强化了垄断权力。这从一个侧面将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侵吞豪夺的隐秘曝了光。但我们不能不指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中的“垄断”概念是根本不含生产关系和国际生产关系分析的,它与列宁的“垄断”范畴迥然而异。西文学者关于暂时的垄断有利于刺激产量的扩大和技术进步,从而赢得静态和动态规模经济之类的溢美之词,怎能科学地透析垄断形成的原因和垄断贸易的性质呢? (四)理解和把握规模经济因素在产业、贸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与使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我国出口企业平均规模偏小,现主要用低工资成本优势弥补规模经济之不足,属“力战型”出口生产。在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应精心制定着意培养规模经济的出口产业政策,注意选择规模经济强度大、潜力足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出口主导产业;应积极扶持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搞好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使之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和“集团军”;应充分利用我国国内市场广阔的天然优势,以此作为依托和回旋余地,赢得规模经济优势和价格竞争能力。我们 当然不是主张放弃利用比较利益,而是强调将规模优势提升到应有的地位上来,使之与比较利益互补结合,以双重优势进军国际市场。 (五)在目前以生产要素决定的比较利益为主要贸易利益来源的传统模式之外,我们要特别注意寻求和开辟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新来源 要重视开掘利用各种外部的和内部的、国内的和国际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规模收益递增形式。厂商一旦成为出口型企业,将面对远远大于国内市场的国际市场,因而能够进一步拓展生产规模,赢得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对那些尚未达到规模经济最高点而又面临国内市场限制或国外贸易壁垒的厂商来说,实行跨国经营不失为进一步寻求规模经济之策。跨国企业可以有意识地将某些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生产集中到某一东道国的子公司,并将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到母国总部或其他合适地点,令其为全公司的国际生产和市场提供服务,从而赋予其适度的规模经济,有效地突破东道国和所在国一地一隅的市场规模狭隘的约束。跨国公司集各子、分公司的点上的规模经济于一身,必能综合成一种更大的规模经济。此外,如果我们能加入经过选择的地区性一体化,还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开掘和形成规模经济。 (六)当前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另一侧,又出现了小批量生产和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新潮流,“小的就是美的”成为时尚 试问,是否需要改写规模经济概念呢?其实不必。垄断竞争条件下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虽然在规模经济制约下市场上只容许少数厂商存在,生产的品种有限,但每种产品却富有特色,厂商可凭借这些差异产品在国际范围内扩展市场,赢得规模经济效益,消费者也可选择和享用更多价廉物美的特色产品。这就是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这对矛盾运动的辩证法。中国企业一向擅长小规模、小批量生产,这种小规模生产的节约可以说是我们企业的一种特异功能,若能不失时机地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我们的企业就能抓住新潮流的发展契机,后来居上。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第5篇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第6篇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inch,C.R.&Crunkiltion.J.R.(1999)CurriculumDevelopment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Planning,ContentandImplementation.Boston.AllynandBacon.

[2]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第7篇

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策略

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电子商务是一种给予互联网的一种经济运用模式,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平台来发展经济,其经济发展形式众多,以B2B、B2C、C2C三种为主。电子商务发展引领潮流,是经济的一次蜕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就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变得更为频繁,国际贸易额度在逐渐增长。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式,借助电子商务即可实现选择目标产品、协商、下单、付款等工作,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化,也能促进国际交流,利于国家打开国际市场,进而刺激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实现贸易开展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可透过电子平台实现贸易伙伴的有效寻找,物色更为适合的合作伙伴是每个企业发展最为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若想寻求优质的伙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子商务解决了这项问题,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即可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投入,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上的控制。国内的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专属网站,将企业的相关产品上传至网络之中,通过电子平台实现对企业的宣传与推广,能让全球看到,能够吸引相应的客户前来,利于合作的开展。此外,贸易双方就贸易问题的洽谈、协商等都是通过电子沟通的方式,当然,支付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针对游有形与无形商品的交易都遵循电子商务的运行标准,实现国际贸易的电子交易。

(二)利于拓宽企业的国际贸易市场

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渗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1]。电子商务是一种主流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能让企业将原有的贸易壁垒打破,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能为企业进军国际社会提供诸多的优势,增强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利于国际贸易额度的全面提升。

(三)实现国际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与计算机平台之上的,是在网络环境中设定多个虚拟的企业[2],以充分发挥个体外贸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与业务,电子商务环境中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且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外贸水平也在逐渐提升,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开展国际贸易,其不会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都能实现贸易的有效运行。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已经呈现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若想将电子商务更好的应用到国际经济贸易之中,其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需要人才去执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目标。因此,外贸企业应与高校进行合作,开展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将电子商务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企业与高校签订人才订单,能加强高校的重视程度,利于电商人才的培养。此外,电商人才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形式,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人才岗位的安排,在上岗前应接受严格的评估、测试和培训,专业人员不仅仅要具备电商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与国际贸易知识,利于电商平台的维护与国际贸易的开展,是实现电子商务有效利用、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安全应用,应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如税收问题、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电子商务欺诈等现象,都应在法律条文中进行明确的列举,应及时总结以往电子商务中可能出现的威胁与风险,将其写入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文件之中。同时,由于开展国家贸易,涉及到一定的税收问题,应根据两国的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协商,并严格对国际贸易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

(三)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

通过对现代外贸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了解到外贸工作的开展都是借助相应的外贸网站进行产品信息的有效推广,通过相关的网站平台上传产品的图片、描述、关键词等,能实现对产品更为具体、直接的展现,并未客户提供相应的价格参考区间,一般情况下,国内的外贸网站是汉英两种语言模式,利于为外国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企业应借助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营销模式,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主张为客户提供主动服务,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以扩大影响力,进而拓宽国际门户,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同时,外贸企业应将网上调研、网上沟通与客户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统筹企业资源,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提供条件[4]。

(四)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电子商务经济的开展,尤其是国际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其对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很高。电子商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国际贸易的交易与支付问题,若系统安全维护与保护不当,会导致信息化系统出现漏洞,交易的安全性受限,国际贸易的相关数据、信息面临被窥探的威胁。针对当前问题,应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强调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国际电子商务经济的运行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与加密处理,保证国际贸易的机密性,维持相对安全、稳定的交易环境。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第8篇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论中国国际贸易中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几条路径,包括优化运输路线、提高仓库的利用率、合理控制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

关键词:物流 成本美国 中国途径

一、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美国的物流专家RobertV. Delaney先生认为,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并据此提出,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组成,即:

物流总成本二运输成本十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然而这一计算公式,是基于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功能来考虑的。它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运输成本包含了几种常见的运输方式所产生的成本,同时还包含了货运代理成本和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公路运输费用占了运输成本的大部分。

存货持有成本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仓储成本、残损、人力费用,同时也包含了存货的税费、保险费以及由于存货的过时和贬值所引起的机会成本。另一个重要的费用就是利息,它是由于存货占压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其中:

利息=商业汇票贴现率x库存总金额

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人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才能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则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来计算的,即: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二(存货持有成本十运输成本)4%

这个4%的比例,则是一个经验值,大体上符合美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物流成本现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损失巨大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国外咨询公司如麦肯锡、埃森哲、美世顾问等调查中国物资市场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物流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服务模式和运作观念落后,人才短缺,成本高、效率低。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中的比例平均占9. 5%一10%之间,而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在20%-40%,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全社会物流成本结构中,运输费用增速明显,占总成本的比例有所下降。当年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55 %,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保管费用增长相对较快,比例有些上升,当年保管费用占物流总成本为 31.4%,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速回落,占物流总成本比例保持13.5%,只比上年下降了0. 1个百分点。

三、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一)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数学模型,对货物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运输、往返运输、迁回运输,在最短行驶里程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充分提高运输效率。在满足客户服务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运用运输管理系统(TMS )将小批量分次付运适当合并为较大批量一次付运。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数学模型,对货物的码放方式、车载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合理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货物的破损率,提高运输效益。

(二)降低存货持有成本的途径。

1.提高仓库的利用率。目前,我国已有仓库面积3亿多平方米,而其空置率却达到40%。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使用第三方物流、实行作业标准化、采用直接从厂家到客户的付运方式、采用较高效率的仓管系统、无纸化办公、考虑采用托盘操作或租用托盘等措施提高效率,减少存货和仓储费用。

2.合理控制库存水平。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必须保有一定的库存量,以降低缺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降低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

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武装制造业企业,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中国与美国物流成本的最大差距在于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我国为14%,美国仅3. 8%。这反映了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的差距。

(四)技术方面。

采用简单、有效、费用并不高的手段与主要的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利用Internet市场,用更低的成本销售更多的库存,利用Internet来采购;与物流服务市场连接,寻找专业化、社会化的仓储与运输服务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和趋势的探究

摘要: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在国际经济贸易带动下,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全球经济结构也在不断演变,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当下,如何在经济大变革时代,稳扎稳打,实施好每一项经济贸易,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际经济贸易;贸易战略

2001年12月11日,我国度过了漫长的15年谈判期,终于在这一光荣的历史时刻,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而2015年7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截止到今年,对中国的15年保护期已经结束,这意味着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逆转。首先,允许金融、证券、钢铁、交通等外资企业进驻中国,而且国内所有投标项目,任何国家不得干预,也无权参与,仅允许个人财团参与。其次,去除海关关税,所有从海外进入我国的商品一律免税放行。而早在2013年10月26日,我国上海自贸区就已正式挂牌,标志着贸易自由化在我国实验成功。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极大的利好。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当国人正憧憬在形势一片大好的蓝图中时,拥有庞大资金且技术领先的企业却转而投到发达国家门下,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腹背夹击的困境下,我国如何在经济格局转变的前提下,走出适合我国国情,更为优雅的步伐,从而赶超发达国家,达到世界领先的贸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我国当下的经济形势

前不久,中央出台了二胎政策,结束了我国一对父母仅可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二胎政策的核心在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据相关报道显示,截止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并且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尤其是今年,首次出现新就业人口低于退休人口,这表明我国正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以往我国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大量劳动力缩减,在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经济力量也将逐步衰退。而二胎政策的提出,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请拭目以待。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GDP水平较之三十多年前,翻了几番。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作为农业大国,人民处于食不果腹的生活之中,大面积贫穷,就业率偏低,对外出口量少,发展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逐渐加强对外贸易,鼓励外来资本进驻我国。在此政策下,国外大批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解决了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外贸易战略提出后,我国大量商品得以出口海外,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到30446.7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个外汇储备额超过3万亿美元的国家。另外,透过对外贸易,我国在工业领域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为巩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同时,弊端也日益凸显,市场经济环境被破坏,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正逐渐向恶性竞争演变。部分专家学者就此提出了异议,我国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否是明智的选择?对此类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大幅度拉低了我国的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必须转变贸易战略,以应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思维

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战略思维是出口导向型贸易,即以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但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该思维过于陈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了构成了巨大障碍。而依托市场竞争,采取相应战略调整,是目前尚可执行的有效策略之一:(1)在出口导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我国中小型企业众多,且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学技术,创新意识高,创造能力强,发展势头不可小觑。政府应对以上这些中小型企业进行大力扶持,以扩大内需,提升我国经济水平。(2)实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沦为考试机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其在走入社会,在工作中缺乏竞争力。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第9篇

[论文摘要]打造专业特色是高校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对专业特色的理解,认为专业特色建设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资源,软硬件并重。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间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