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移动信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7:51

移动信息论文

移动信息论文第1篇

1.1研究思路

为了克服企业级移动应用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降低安全威胁,本文认为移动应用安全体系应从硬件、软件结构入手,结合移动互联网特征,设计企业级移动应用安全技术架构及安全规范、制定一系列安全防护策略来保证移动应用的安全可靠。

1.2企业级移动应用安全体系

在充分分析企业级移动应用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和安全需求基础上,根据国家等级保护要求,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以及安全监管五个方面构建企业级移动应用安全防护体系。1、物理安全:涉及设备和环境安全,主要通过移动终端本身硬件标识信息、接口监测、外接插件设备来保障移动终端设备安全。2、网络安全:涉及到网络接入安全、数据传输安全等,主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保证,如防火墙保护策略、认证策略、数据加密等。3、系统安全:主要包括系统、数据存储、操作等,通过建立安全加固,对业务数据分级存储、重要数据安全隔离、数据传输加密、完整性和一致性校验,保障系统安全。4、应用安全:通过多种手段保障移动应用安全,可从应用准入、应用授权、应用监控审核、应用数据管控、操作行为安全审计等方面全面保障应用安全。5、安全监管:从制度管理、软件辅助管理对移动终端进行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移动终端、移动应用管理规范。

二、企业级移动应用信息安全实现

2.1物理安全

按照安全体系要求,可从终端管理、一致性校验、接口监测、存储卡加密等领域实现物理安全。1、设备启动。通过设置启动密码、动态口令等控制设备启动验证。2、校验一致性。终端启动后,后台根据设备回传的参数进行一致性校验,对操作系统内核、硬件配置、关键应用和配置策略信息等进行验证,确保启动过程中各应用的完备性和一致性。3、设备硬件监测。对移动设备硬件接口管理,包括网络(含WIFI/蓝牙等)启停,USB启停、以及摄像头屏幕输出等启停等,从而有效防止移动终端数据泄漏。4、存储卡加密。根据存储卡与移动设备的关联关系,存储卡上的数据就不能被其它移动设备读取,从而有效地保护移动终端上的数据。

2.2网络安全

在网络安全方面,可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保障网络接入安全、数据传输安全。1、接入安全。建立专用的VPN接入通道连接到特定服务端。建立DMZ反向保护,通过反向防止移动设备直接和web服务器直接连接带来的安全隐患。2、设置防火墙及路由器防护策略,通过制定路由器、防火墙防护策略,实现内外网络安全。安全策略确保网络访问、服务访问、用户认证、输入输出、磁盘和数据加密、病毒防护措施等。3、移动设备安全认证和接入。建立终端准入机制,通过后台移动设备管理功能,记录所有设备详细信息,如唯一编码,类型及使用者等信息,在登录时实现按特定信息核对验证设备合法性。4、数据传输安全。企业级移动应用一般需要和后台业务传输数据,为了避免恶意攻击、窃取、篡改,需要在数据传输中引入数据安全管理,如数字证书加密等。

2.3系统安全

为保障移动应用正常运行,主要通过建立安全加固、业务数据分类存储管理、数据安全隔离、数据传输加密解密、完整性检查以及一致性检查,保障系统安全。1、安全加固。按等级保护要求,制定严格的安全加固措施,保障系统安全;2、建立移动数据库安全管控,支持离在线数据库访问、支持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可靠;3、开展安全域隔离,通过物理和逻辑隔离策略,全面对系统资源和各类数据进行分区分域管理。4、建立移动设备在线备份和恢复策略。实现自动备份和恢复数据、配置文件与配置策略。可以设置规定备份目录或文件、备份频率、周期,通过统一管理界面实现选择性恢复或全恢复,可恢复移动终端上丢失或损坏数据。5、升级包推送。实现对移动设备系统版本管理,禁止使用者擅自修改系统,后台统一开展升级包推送,保障操作系统安全。

2.4应用安全

在应用安全方面,主要通过应用密码、登录、非授权操作管理、数据库加密、应用安全审计等措施保障移动应用安全。1、密码保护,对移动应用建立密码保护策略,如密码长度、复杂度限制、密码认证、错误锁定等机制,防止非法人员登录终端应用,造成业务数据外泄。2、单点登录,通过建立统一单点登录平台,实现统一用户身份管理、统一用户身份验证、统一用户权限管理。3、权限控制,对企业级移动应用建立细致的明确的功能权限控制,不同职责的终端用户只能使用指定的部分功能,有效控制关键数据外泄。4、移动数据库加密。移动数据库库访问按系统安全要求提供安全凭证,选择敏感信息加密,辅以校验保证所存储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被未经授权访问和修改。5、非法操作管理。建立应用配置授权管理策略,控制未经取得授权的非法移动应用进行控制,可以禁止非法移动应用安装、禁止非法移动应用使用,可以远程对非法移动应用进行卸载。6、移动应用安全审计。开展实时统计核查应用安装、使用、运行、操作记录等,有效监测各类操作行为。

2.5安全管理

按照移动信息安全体系,安全管理从制度规范管理、软件辅助管理、设备管控等领域实现。1、建立统一应用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移动终端、移动应用管理规范,如档案管理、行为规范、作业规范等。2、操作记录日志。增加终端操作的记录日志机制,实现日志追踪引入问题的原因,采用应对措施避免同类问题反复出现。3、实时管控机制。移动终端实时回传当前位置的经纬度,可实时监控移动设备实际地理位置,如若遇到平板丢失,则启动数据爆炸功能,保证业务数据不外泄。

三、结论

移动信息论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经营策略

1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2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加速放号和信息经营并重的营销策略,向厂褒的信息领域进军,抢占通信和信息两大业务市场。

3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方式方法

结合移动通信基本业务和各项新业务的开发开办,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第二,有利于合理调动和使用人力资源,为主业减轻人事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

移动信息论文第3篇

本研究出于对网络覆盖范围以及维护难易程度的考虑,使用以太网线连接装置(ethernetlineterminationequipment,eLTE)宽带集群作为本地大局域网的承载。使用1.8GHz频段集群,eLTE集群单站可以最远覆盖4km距离,在4km范围内通过部署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计划技术、用户端设备(customerpremiseequipment,CPE),将LTE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供CPE周边WiFi设备接入。集群单站与CPE之间不需要线缆连接,通过无线LTE信号进行通信,只需对CPE进行供电即可快速搭建起帐篷周边局域网络。

2车载式移动医疗通信网络系统设计

2.1业务需求分析

围绕医疗通讯车设置“帐篷医疗点”,帐篷相当于科室,内设医疗设备和电脑等,设备需要通过本地无线网络,访问车内数据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同时,本地桌面会诊、远程医疗及物资管理信息等也需要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

2.2带宽设计

根据现场救援环境需要,本网络按可承受全网80台业务访问终端进行设计。其中带宽需求最大的是PACS传输、远程视频及本地桌面会诊3个业务;HIS、LIS访问及语音通信等业务带宽需求较小。文件传输保留1.2Mbps带宽,桌面共享平均每方60K。由于终端的局限性,本研究设计语音按8并发、2路视频并发、1路文件传输及5路桌面共享计算,共需带宽设计为4种。

2.3传输距离设计

通常帐篷医疗点围绕在通讯车220m范围以内,相互间距<60m。在特殊地形地貌的救援现场,系统应能支持扩展1倍的距离,提供400m左右的通信能力。为进一步发挥移动医疗通信车的作用,如与离开一定距离的医护人员进行通信、从山上对山沟下需要救助人员进行现场环境采集等,系统若能提供千米(km)级的无线通信能力则更好,如支持4km长距离的通信,能够使医疗通信系统适应各种救援现场环境下的灵活部署。

3基于LTE和WLAN的无线通信技术

LTE技术,即3.9G无线宽带技术(准4G),是未来的通信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基于LTE的无线宽带专网集群系统作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具备同时传输大容量的下行和上行数据的能力。单站情况下,单小区的下行峰值速率可达到90Mbps,上行峰值速率可达到40Mbps。在4km超长距离下,系统认可提供0.9Mbps的通信带宽。通过强大的宽带数据接入功能,现场人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实现远端数据快速查询、现场采集信息便捷上报以及工作电子流现场处理等业务,极大的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工作效率。单个CPE的WiFi可覆盖40~90m的范围,<60m范围的WiFi信号衰减较弱,不影响通信带宽,相邻数个CPE同时存在时WiFi设备可以接入信号最强的CPE中。为保障系统能够提供WLAN无线定位功能,本研究在系统设计时将LTE网络上叠加WLAN网络,形成LTE和WLAN的本地无线网络。AP通过CPE提供的LAN接口接入到网络中,以LTE为管道承载数据通信业务,AP由AC集中管控,上电后可自动部署。采用LTE通信技术能够同时提供基于LTE的集群通信功能,实现清晰、易于操作的语音通话以及语音对讲功能。

4LTE和WLAN安全性分析

医疗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属于保密信息,故整个系统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LTE高安全加密集群通信和WLAN无线信号支持WIDS/WIPS无线攻击检测;MAC/802.1x接入认证等保障无线网络安全,能够满足一般民用设计的要求。

5结语

移动信息论文第4篇

1.2信息处理层

具体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①管理控制:进行配置管理、用户管理、统计管理及日志管理;②消息的存储转发:存储和转发所有信息实体,进而实现系统对信息的管理,一定情况下还可以为用户及移动数据业务运营商提供计费依据。③信息内容过滤:屏蔽扰乱社会稳定及造成不良影响的非法信息体。

1.2用户接口层

用户接口层指面对不同接入用户实施分发处理,一般企业用户、行业用户及ISP/ICP会组成用户接口层主要面对的接入用户。在社会化分工细化的前提下,任何一套系统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说明用户的需求跟随科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增加和改变,逐渐朝着多样性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结合用户普遍需求,设计出与用户需求相符的手机软件。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不同用户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如ICP/ISP接入和分发:将CP/ISP以内嵌插件的方式接入网页中,保证可以服用于多个个体用户。企业用户接入和开发:为企业用户提供客户端软件可采用C/S结构,便于实现接入。

1.3业务接入层

业务接入层主要负责连接电信运营商的系统,其中扩展性是接入层主要考虑的。目前,国际标准协议SMPP会扩展出CMPP、SGIP协议,核心系统面针对不同业务都有接口且接入性较好,所以,核心系统内部协议标准需相对高级且成熟。例如CMPP协议处理:它可连接系统和移动短消息网管,CMPP协议和SSTP协议也可以通过此软件进行转换,SGIP协议管理:它可将联通短消息网关与系统连接至一起,并转换SGIP和SSTP之间的协议。

二、移动办公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2.1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移动办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针对企业管理效率更是起着一个提高作用。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移动办公提高管理效率。当前,新时代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就是移动办公,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开展办公,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监控企业内部应充分利用时间来有效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案,但有时也会因业务问题需外出应酬,不能时刻掌握企业的动态,移动办公的出现恰好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尤其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离开办公室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办公桌旁的时间,如果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容易造成“办公休克”现象,移动办公具有针对性的特质实现了随身携带的信息化,在基于相关业务开发支持和移动终端的软件植入的前提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浏览相关文件并将自己的处理意见反馈至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加快流程审批,消除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断裂的节点,进而完善办公自动化职能。此外,移动办公还可协调好员工与企业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员工可以通过移动办公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办公时间和办公场所,使员工可以快速且高效的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效率的保证从另一角度分析也等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2移动办公市场潜力大,有利于推动企业信息化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2006年对亚太地区的10个国家针对移动办公做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在移动办公方面投资预计至2011年将会达到250亿美元,相对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长。还有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企业将手机变成办公中的一部分,国内话费和国际话费都会节省,可以将节省下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其他发展领域,进而扩大企业资本。目前,移动电子邮件是手机办公方面比较成功的软件,使用用户已经达至1000万左右,但全球拥有的移动电子邮箱就有2亿左右,具有十分大的应用潜力。各种移动办公应用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呈上升趋势,例如零售行业,国内已经针对其是出现了相应的应用终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台实现零售管理和数据采集,进一步提高销售效率。移动办公在政府机关中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如北京出现了“城管通”,指移动执法系统,是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网作为信息交换手段的城管移动执法产品。如它可提供无线现场巡视、现场定位、现场业务处理功能,支持城管业务案件查询、公文查询及公共信息查询等,还能将移动终端数据与后台数据库数据同步等,此软件的应用标志着城管等行政部门也开始走向信息化建设,办公系统的移动化,推动了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结语

移动信息论文第5篇

目前信息安全是一个所有人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为唯一一个对用户的移动业务体现形式的移动终端,同时作为载体存储用户个人的信息,是要与移动网络配合以保证安全的移动业务,实现移动终端与移动网络之间可靠安全的通信通道,同时还要使具有机密性、完整性的用户个人信息得以保证。不断强大的和逐渐普及的移动终端功能,不可或缺的用品逐渐成为移动终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普遍共识,而同时在带给用户便利的这些具有强大功能的智能终端,也导致了一系列日益突显的信息安全的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存储在智能终端中;而另一方面,信息的泄露与病毒的传播也会为数据交换功能和丰富的通信所引起。在管理进网检测中,分析现有的信息安全威胁,并对移动智能终端通过专业的安全检测工具检测操作系统,让终端自身的防护能力被移动智能终端的制造商所提高,以保护原本没有防护能力的智能终端。使用户在使用通过行业标准规范的应用程序时可知、可控。但是,目前仍有水平不足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的信息安全的一部分用户,同样会导致暴露部分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上的个人信息。

二、分析个人信息安全的技术问题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新业务集成在移动终端之上,对信息安全来说,部分的新业务是有其特殊的要求的,新的安全隐患可能伴随着用户的部分新的业务。例如移动终端集成了定位业务,其自身的位置信息时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的,而个人用户的私密信息也是包含位置信息的;例如移动终端集成了生物识别的技术,则可以记性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的,但是在终端设备上同样会缓存生物识别的信息的,所以移动终端具备定位业务是有特殊的要求的,尤其是在对于信息安全方面。不存在绝对安全的软件系统,应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规避不同的风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防范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1)应用程序的权限进行限制。

安装应用程序的时候,该应用程序的最小权限必须得以确认,应遵循的原则是最小权限的原则,将大大降低受到恶意软件攻击的可能性。但是对于不一定懂得如何验证是否合理权限要求的应用程序的广大普通用户,用户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系统所要求的权限会直接授予。所以则需要在设定权限或申请权限时的开发者,使最小权限的原则严格的执行。

(2)认证程序应用。

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认证并防范恶意的程序。审查相关的代码经过应用程序以及完整的测试,可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并确认其合理的使用权限,这力的防范了恶意程序。

(3)设置数据信息的加密功能。

用户在使用浏览具有个人隐私性质的信息或是应用时,硬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登录用户口令来使某些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解锁,以减少威胁安全的情况发生。

(4)备份私有数据以及做好防护措施。

用户在使用私有数据时,应提早及时的做好数据的备份以及防护措施能,以免在数据发生损毁或是泄漏时能够有效的找回,而且做好数据的防护措施例如密码找回。则可防止信息的二次泄露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结语

移动信息论文第6篇

1.1医护流程优化使用移动护理系统后,避免了护士在人工核对患者身份时产生的问题,同时也简化了护士手工记录,修改医嘱信息,实时记录生命体征信息,打印医嘱信息、生命体征信息等工作流程,全方位减少了医疗差错的发生,优化了整个临床医疗管理,提高了护士护理工作的效率。医嘱执行流程优化如图4所示,生命体征录入查询优化如图5所示。

1.2系统架构在该移动护理系统中,护士可以查看患者的护理病历、医嘱流程、护理文书、腕带扫描、护士站应用和系统设置几个部分(如图6所示)。

1.2.1护理病历护理及医嘱处理是护士每天的工作。通过护理病历模块,护士可以实时确认患者的基本信息,并结构化地记录患者每天的生命体征和其他各项指标,同时反映在患者的结构化病历模板中[4]。护士在测量患者某一时刻的体温、脉搏等后,通过使用PDA,点选记录字段,就可方便地将数据录入系统。

1.2.2医嘱的执行和护理文书的处理对患者使用药品、护理医嘱的执行是护士执行医嘱的主要操作内容。区别于传统的护士先打印执行单,再依次执行的手动方式,移动护理的优势在于无需护士打印医嘱执行单。护士可以通过系统直接查看医嘱执行项目,并根据不同医嘱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以输液类医嘱为例来说明整个移动护理系统的业务流程:系统自动将医嘱项目生成相应的一组条码,并将姓名、床号等患者的基本信息打印在标签上,同时打印出配液相应的医嘱项目。这样一张集合患者身份、医嘱信息的条码标签会粘贴在已配好的输液器上,再将这份液体交予执行护士执行,配液护士根据打印出的医生医嘱信息进行配液。这样的操作流程不但方便护士执行医嘱操作,也减少了护士使用计算机的次数。同时系统采用条码扫描的方式,使得整个护理工作显得有条不紊。在护士进行医嘱执行时,先扫描患者腕带上的身份识别条码,核对患者身份,再扫描输液器上的条码,当进行扫描确认时,系统就完成了患者与医嘱执行项目的核对,也只有在患者信息与医嘱的执行对象完全匹配的时候,系统才会给出相应的确认信息。最后护士只要点击确认,即可完成此次医嘱的执行[5](如图8所示)。

1.3应用优势

1.3.1患者信息的床边输入与查询确认该系统的大范围应用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医护人员在患者床边手工记录患者体征信息和纸质查询诊疗信息的工作方式,也使医护人员可以及时获得和处理电子化的患者信息。

1.3.2医疗管理中的实时审批在医院管理和医疗管理中涉及到诸多审批流程,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审批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如抗生素、品的管理)。这样既降低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又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护理,最终使医院的审批制度既严格又切实可行。

1.3.3药物条码化管理在系统设计中,还利用了条码和条码打印机,通过打印条码,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易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将信息化技术直接应用至患者床边。条码技术的普及也使医院实现了实时计费的收费模式。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任何诊疗服务的提供和药品的服用都实时传递至医院的HIS数据中心,做到患者确认、消费明晰、收费清晰,使诊疗消费有据可循[5](如图10所示)。

2技术创新点

2.1移动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是各类智能设备在无线网络环境下,通过实时计算和移动数据传输等功能,及时地将信息准确提供给网络内的其他用户和系统的一种技术。同时移动设备还支持一维、二维条码以及RFID标签信息的采集和数据通信。

2.2“军卫一号”接口及中间件技术为了保证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模块化、兼容性和扩展性,系统采用中间件平台实现与各个系统的数据交换。在移动护士站系统中,通过接口技术读取患者在“军卫一号”HIS中的基本信息以及医生所开具的医嘱,并在移动护士站和PDA上予以体现。在医嘱执行之后,自动(PDA)或手动(移动护士站或PDA)填写医嘱处理时间,并将医嘱处理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通过接口反馈给HIS进行记录,从而完整地记录整个医嘱的生命周期管理。应用服务器中的中间件负责移动护士站和HIS之间的权限校验、负载均衡、同步处理和系统自动升级服务。

2.3条码和RFID技术条码和RFID技术主要体现在患者诊疗信息、身份信息、药品信息及标本信息等标签的搜索、录入和识别。通过使用条码和RFID技术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保证信息的准确程度,也杜绝了人工判断所造成的差错。

3结语

移动信息论文第7篇

[关键词]移动搜索 Is持续使用 ECM―ISC信息行 为行为模型 影响因素

[分类号]C931.6 G203

1 引言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更是推动了信息行为研究,尤其是网络信息查寻研究的发展。研究者逐渐偏离传统的联机检索研究,而转向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查寻行为研究。网络信息行为研究成为图书情报学领域逐步上升的热点问题。

作为用户信息行为之一的信息查寻行为,既取决于个体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也要受用户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的制约。由于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得想要的信息。这表明用户信息查寻行为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毕竟在网络中用户真正使用的是信息系统,因此信息系统本身对用户信息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由此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前提:网络查寻用户对查寻(搜索)信息系统本身的认知、接受和持续使用行为,直接影响着其查寻和其他信息行为。

2 文献综述

信息系统研究向来重视对用户行为规律的探讨,Davis于1989年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信息技术采纳研究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后经扩展和修订,涌现出了TAM2、UTAUT等模型。这些模型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不同的技术场合,以解释与预测用户初始采纳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信念、态度、意图与行为之间的微观机理。

近年来正在兴起的IS持续使用(IS Continuance)研究是聚焦于用户初始采纳后并未中断使用某一特定的信息系统的持续意愿和行为,与之相似的提法有采纳后行为(post adoptive behavior)、实施后阶段(postimplementation)等。持续使用与初始采纳同样重要,对于B2C的电子商务企业来说,用户的持续使用能够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是其生存的关键。

Bhattaehrjee最早突破IT/IS采纳理论的研究框架,基于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 eonfirmaion theory,ECT)构建全新的IS持续使用模型(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of IS continuance,ECM―ISC),并以网络银行为背景进行实证检验。针对ECM―ISC巾因变量仅仅是持续使用意图,Limayem在该模型基础上将因变量扩展至持续使用行为。随后,Bhattacherjee针对文献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境,也对ECM―ISC进行了扩展,认识到将研究终点定位于预测意图是不合适的,对于研究技术采纳行为来说,采纳意图是必需的,但不是充分的。如果用户缺少足够的系统资源或者使用技巧,就无法将使用意图转变为使用行为。并引入感知行为控制理论(perceived behaviors control,PBC),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自我功效和促成因素变量,由此得到扩展的持续使用理论模型,扩展的ECM―ISC能更好地解释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和行为,其模型如图1所示:

在图书情报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用户信息行为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阶段。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并且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审视现代信息服务环境下服务者与用户、用户与用户、服务者与服务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用户与信息查寻系统的交互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移动搜索是以手机等为终端,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的一种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开始成为近年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相关文献大都囿于介绍其应用的可行性和服务模式,或介绍相应概念和动向,或关注其技术实现;然而,用户对信息查寻系统,特别是移动搜索这一特定信息查寻系统的接受和持续使用,一直没有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与之不同,在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领域,学者们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即移动商务系统的用户持续使用研究正方兴未艾。移动商务包含许多的交易和服务模式,如:移动银行、移动购物、移动娱乐、移动广告、移动售票、移动E-mail、移动搜索等。Leida Chen将Bhattacherjee的IS持续使用模型ECM,ISC应用于移动商务的情境,并通过增加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流程质量和愉悦价值等变量使之扩展。张璇和吴清烈针对移动商务运用ECM-ISC作了实证检验。周涛、鲁耀斌和张金隆以移动IM、移动E-mail、信息预定、手机游戏等移动商务应用客户为研究样本,从“使能因素”和“抑制因素”双重视角分析了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采纳后行为的因素。然而,上述研究的局限在于:因变量仅是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而IS持续使用研究的终极目的是用户的行为,意图并不总能精确地预测行为,甚至有时和人的行为相悖;文献中所述的移动商务概念过于宽泛,事实上,面对不同类型的移动商务模式,用户的行为规律是不尽相同的。为此,有学者主张把移动商务分为内容(信息)服务和交易两类,应该针对不同的模式和应用领域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IS持续使用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将IS持续使用理论引入到移动商务中也仅仪一年多的时间,因此,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明显缺乏,这从为数不多可以检索到的文献多是同际conference、proceedings、sympo-Sium、workshop论文便可看出。值得注意的是,聚焦移动搜索服务这一移动商务的具体应用,运用Bhat-tacherjee的ECM―ISC模型,关注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还未见文献报道。

在业界,搜索引擎已经成为用户信息获取和传播的重要渠道,而移动搜索将成为搜索引擎的新战场。移动搜索产业链主要包括移动搜索内容服务商、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厂商和最终用户。从国际范围看,谷歌、雅虎、微软乃至苹果,每家公司都在积极拓展移动搜索市场。就国内而言,除百度、宜搜、腾讯、易查等厂商通过提供移动搜索服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外,中国移动继与谷歌合作之后,2010年8月又与新华社

合建搜索引擎以瞄准移动搜索。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数据,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搜索市场规模已达26.7亿元,同比增长53.2%。艾瑞咨询预计,受3G商用及手机搜索商业模式逐渐多元化的影响,2012年移动搜索市场将步入成长期,国内搜索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18.6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3.22亿人。面对移动搜索的市场蛋糕,移动搜索产业链中各服务方都已认识到用户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并纷纷推出各式体验活动,以期使用户接受移动搜索这种特定的信息系统。然而,如何长久地吸引和保持住用户还未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而这正是本文所聚焦的。

综上,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对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规律的探讨,将会丰富与深化IS持续使用和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体系,从而在移动搜索用户行为规律研究领域做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从实践角度来看,从微观层面揭示用户的行为规律,将有利于加强移动搜索价值链各方的商业模式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目标市场细分、用户吸引与保持、潜在市场的拓展等很多关键环节,为我国移动搜索这一新兴电子商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建议。

3 理论模型与假设开发

本文以Bhattaeherjee的扩展ECM-ISC模型为理论参考依据,结合移动搜索信息系统的特点,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通过引进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等研究变量,构建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用于测量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概念,系统质量聚焦于信息处理系统本身,而信息质量关注的是信息系统(IS)的输出结果。移动搜索系统是典型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通过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使之成功,客户是此类信息系统成功的基石和驱动力。笔者将此概念扩展至移动搜索系统,移动搜索是用户在目标导向下,查寻持定信息用于解决问题或满足某种特定的信息需求。从用户的角度,移动搜索系统的产品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寻的信息,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新颖性是信息质量的体现。移动搜索的技术通过支持移动性、易存取性(accessib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适应性(flexibility)的系统特色来呈现,这是属于系统质量的范畴。对客户学习和使用移动搜索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否提供便捷的帮助以及移动搜索系统能否及时更新版本,为客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周到服务,体现着移动搜索技术提供商服务质量的优劣。因此,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是重要的影响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确认的因素。

期望确认和感知的有用性反映了用户不同的认知水平。来自于营销学的期望确认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做出重复购买的决策时,会就其使用经历与初始预期进行评价,以发现使用经历与初始预期相匹配的程度,这种相匹配的程度被定义为期望确认,并直接决定着用户的满意度。IS用户的持续使用决策与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决策相类似,Bhattacherjee的研究表明,IS满意度反映了用户短期的与先前的使用经历相关的对特定事物的情感,并对用户的IS持续使用意图有正向影响。移动搜索用户的期望确认源自对移动性、易存取性以及个性化和便捷性等移动搜索系统本身的技术特性和服务特色。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假没:

假设1(H1):移动搜索系统的信息质量与用户感知的有用性正相关(IQPU)。

假设2(H2):用户感知的系统质量与期望确认程度正相关(SQC)。

假设3(H3):用户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期望确认程度正相关(SVQc)。

假设5(H5):移动搜索用户的期望确认与其满意度正相关(CS)。

假设6(H6):移动搜索用户使用后满意度与其持续使用意图正相关(SCU)。

与用户初始采纳TAM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不同,使用后的感知有用性反映了一种长期的从先前的使用后,有用性认知经验上积累起来的不变的信念,Bhattacherjee在归纳了TRA和EDT等理论对长期信念与持续使用意图之间的关系之后,指出使用后的感知有用性直接影响用户的IS持续使用意图。而根据理理论,用户的意图直接影响其行为。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H4):移动搜索用户使用后感知的有用性与其持续使用意图正相关(PUCU)。

假设7(H7):移动搜索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与其持续使用行为正相关(CUCB)。

为了刻画用户的个体差异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图和行为的影响,Bhattaeherjee引入社会心理学的感知行为控制理论(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PBC包含两个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即自我功效(self-efficacy)和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自我功效是指用户确信自己能独立地执行其特定意图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内在技能;可控制性是指用户感知到的为付之行为而能够控制的必备外部资源,反映了用户确信组织的和技术的资源是否可用的程度,也被称为促成因素(facilitating conditions)。用户对IS初始使用后会根据其自我功效,就是否继续使用做出意愿选择,而不再投射到持续使用行为。用户在使用移动搜索后,由于自身知识和技术壁垒以及学习能力等所限,一般会产生放弃继续使用的意图。与自我功效不同,促成因素直接决定着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如果用户不具备移动搜索的终端设备,或者处于网络覆盖的盲区,尽管用户有继续使用的意图,但也不得不放弃继续使用的行为。据此,提出以下似设:

假设8(H8):移动搜索用户的自我功效与其持续使用意图正相关(SECU)。

似设9(H9):移动搜索用户的促成因素与其持续使用行为正相关(FCC13)。

4 小结与后续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基于Bhattacherjee的ECM―ISC模型,引进新的研究变量,得到了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理论模型,以期概括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微观机理。该模型归纳了以下几点:移动搜索信息系统的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等外生因素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以及期望确认的影响;用户的自我功效等个体特性对其持续使用意图的影响;促成因素等对其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以及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和行为与满意度、用户使用后的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等内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移动信息论文第8篇

摘要:通过网站访问方式调研了当前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并就移动图书馆在我国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和对今后的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46-03

1.1调查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高校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笔者以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省属普通高校为调查样本,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在每个地域范围内随机抽取这三大类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以是否在其图书馆网站上挂载移动图书馆链接地址为调研标准(如表1所示)。

1.2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业务功能

在随机抽取和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图书馆从数据提供商引入移动图书馆产品的居多,大多是超星集团和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以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为例,在浏览访问过程中发现,这些现成的解决方案在馆藏目录查询方面,直接集成OPAC系统,包括汇文、aleph、金盘、interlib、innopac和sirsi等馆藏自动化系统。馆藏检索结果与原有检索方式的完全一致,并应用了LBS技术增加了馆藏排架位置视图功能;智能识别和认证用户设备,能自动适配用户的终端界面,并提供自定义界面的功能。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电子书查询方面,提供了原版图片、文本和发送到邮箱等方式的阅读,并能兼容多种文件格式。在文献阅读时,还提供文献推荐、文献评论、文献批注和批注分享、文献收藏和订阅等功能。

而在自主开发移动图书馆网站的高校中,如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他们都是在数字图书馆原有业务基础上扩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信息服务能力,包括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均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图书馆的业务功能服务。

1.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成效

自引入移动图书馆以来,很多高校拓展了信息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途径,通过短信息服务和WAP服务两种途径提升了图书馆在智能终端上的信息服务能力。尤其在馆藏目录查询、期刊、电子书、学位论文和报纸等信息资源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外,还更加注重了与用户的社交互动。如书生移动图书馆提供“云笔记”功能、检索和浏览历史及收藏的存储,用户在阅读文献时可以评论、推荐和批注,并能便捷地与其他人分享。

2当前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区分手机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定位

手机图书馆并不等同于移动图书馆,将图书馆的一些服务功能延伸到手机这类移动通信设备上实现,就可以称为手机图书馆 。但是手机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了,现在很多信息服务依然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但是移动图书馆则涵盖广泛,与用户的访问终端种类无关,只要能浏览网页并访问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各类移动终端,而不以用户终端设备来定义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只是说智能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在图书馆用户群体中非常普遍。只有带着这样的区分,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特性,挖掘特定用户群访问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特点和浏览行为路径,不断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和用户黏性。

2.2移动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定位不清晰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于原有丰富的馆藏数字资源,延伸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拓宽了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途径,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了“移动性阅读”的特点,但本质上还是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数字图书馆,它必须建立在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馆藏基础之上才能对外拓展信息服务能力,它是数字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资源服务模式的有益补充。移动图书馆网站对于获取信息服务的用户来说,整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呈现“碎片化”的阅读和即时性速读的特点,由于在与传统PC使用特点不同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获取信息资源,受到了屏幕变小、网速慢的局限,容易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搜索体验,用户的社交化及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非常有限,由此带来了高校移动图书馆使用率的降低。因此,清晰定位移动图书馆在整个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2.3移动图书馆尚缺乏足够的用户研究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中,由于技术力量、人员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开发相对较少,都是从数据库商引进或者外包给软件公司进行开发设计的。在投入使用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缺乏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者进行用户偏好研究,提供的信息服务资源与数字图书馆的种类和数量相当,还停留在“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的理念上,未能全面调研和考查用户“碎片化时间”阅读特征带来的资源服务需求变化,用户二次访问率较低,根据有关文献的论述,这个情况不局限于高校图书馆。另外,根据2012年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的预测,未来5年的高校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在轻松、及时地访问网络上信息的同时,出于社交互动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更加关注所获取资源相关最新的用户分析和评论。这些特征必然成为移动图书馆用户研究的核心领域。因此,加强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尤其要关注用户的移动阅读特点和移动社交互动需求等方面的用户研究,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和提升服务质量大有裨益。

2.4把网站界面设计等同于用户体验设计

提升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上,网站界面的优美和美观可以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信息搜索体验过程,一次良好的信息搜索过程可以提升用户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忠诚度。然而,网站界面设计只是用户体验中的一部分,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包括了网站可用性和移动社交等方面。网站可用性指的是访问该移动图书馆时,流量费用、浏览速度和在用户智能终端设备上的表现能力等,而移动社交,指的是能否及时与其他用户分享、是否提供搜索历史的云存储方式及得到信息帮助的及时交互等服务。只有涵盖了这些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需求特征,才能更好地契合和提升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

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3.1加强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

不论是从数据商引进的网站平台还是自主开发的,移动图书馆都需要加强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问卷调查,关注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获得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挖掘用户在移动图书馆信息环境内的社交互动和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和系统地对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进行动态跟踪,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移动图书馆的各项信息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整体的信息服务质量,增强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用户黏性。

3.2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

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微博平台、学校论坛或者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平台来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结合各种图书馆培训或者讲座的活动宣传移动图书馆,也可以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培训和有奖问答,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阅读特点的变化,对读者移动阅读使用的移动设备、时间、地点、目的、获取资源的途径、对移动阅读的态度、影响因素及图书馆提供服务内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调研,掌握移动图书馆在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用户类别的使用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和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历层次开展读者推荐。

3.3根据业务功能需求增强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为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拓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能力途径,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的黏性,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业务功能的需求进行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移植和服务创新。例如可以尝试引入VNS(vertical networking service)垂直网络服务,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专业定位而拥有稳定的共同话题,此平台上构建的关系也比一般社交网站更能稳固。图书馆可以借此提供馆藏资源与具体学科服务的内容定题服务,架构具有主题特色的交流平台,满足倾向此类主题的用户需求,让用户容易获取本学科的大量信息,又可以感受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条理化和专题性。

3.4不断完善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质量

移动图书馆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用户使用各类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用户体验的质量较高,来自于用户在用户界面或者信息服务内容上的各种反馈,移动图书馆的管理者要系统收集和反馈,不断在平台升级中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积极探索将信息推送服务、二维码(QR)、地理位置服务(LBS)、增强现实服务、有声导引(Audio tours)和社交网络服务(SNS)等移动终端开发新技术应用到移动图书馆平台上,也可以针对移动终端本身有摄像头、语音通信、短信、 GPS定位、近场通信功能等特征,研发以前数字图书馆上没有做到的服务。在用户浏览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时得到非常丰富的用户体验。

4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展望

当前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移动图书馆平台或者自主开发,整合本馆已有的数字资源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和学习。虽然自主开发容易带来实施速度慢、技术难度大、难以攻克等不足,引入第三方提供的平台也会带来服务模式单一化、固定化,受第三方系统设计限制不易开发个性化服务等缺点,但是,未来高校移动图书馆将会朝着提升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不断完善个性化服务,扩展各类业务服务功能,从而延伸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范围,提高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rista Rafanello.New Study Shows Library Users Want Access to Mobile Offerings Full details in Library Journal’s Patron Profiles: Mobile Device,Mobile Content,and Library Apps[J].http:///PatronProMobilePRFinal.pdf

[2]New Media Consortium.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Higher Ed Edition[EB/OL].[2012-09-24].http:///horizon-project/horizon-reports/horizon-report-higher-ed-edition

[3]Lisa Carlucci Thomas.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OL].http:///2012/02/mobile/the-state-of-mobile-in-libraries-2012/

移动信息论文第9篇

关键词 移动网络 大学校园文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40 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s of Mobile Network on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of University

PENG Shuo, GUO Chen, LV Jingxia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bile network has witness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a mobile Internet era, network use habit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anne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changed tremendously, which brings about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ampus culture of a universit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features of the mobile network, and then describes major influences that the mobile network imposes on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of a university.

Key words Mobile network;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of a university; influence

近几年,移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移动互联技术从2G到3G再到4G,推动我国互联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2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83.4%)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80.9%)。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兴趣的大学生群体一直都是网络最活跃的用户群,而在移动网络的发展中,大学生们的上网方式、信息获取习惯和交流沟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渐蔓延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

1 移动网络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网络是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新型网络,在这个新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使用网络服务。移动网络不仅仅是传统网络模式的补充,而且对互联网现有的架构体系、信息传播方法、网络服务模式以及商业盈利模式都起了颠覆性的变革。移动网络除了具备传播、共享、交互、开放等传统网络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用户使用移动网络更便捷,更频繁。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小巧便携及操作灵活的触屏技术,使得移动网络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快捷。而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配合网络运营商的无线接入方式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让网民的上网活动更加频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3年下半年又增加了0.9小时。在使用网络的场所分布上,网民使用电脑上网有九成是在家里,局限性非常大,而使用移动终端的场所则分布广泛,教室、路上(含火车、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咖啡厅、公园等都是热门场所。

(2)用户使用的功能更全面,内容更广泛。移动网络的发展带动网民在休闲娱乐、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电子商务等功能上的使用率快速增长,并且在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移动应用上也逐步增加,推动网民生活进一步“网络化”。在手机网络应用的排行榜上,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和新闻分列三甲,而手机旅行预订、手机支付和手机银行则位列增长速度前三名。

(3)用户之间更互动,自媒体走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开通,利用社交平台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成为一种流行,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自媒体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是一种“以普通大众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在这种环境下,众多“自我”通过信息,转发讨论,激辩交流、分享推广等行为,形成全新的民间讨论区,相比较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

(4)移动网络热点更随机,变化更快。在传统网络时代,事件的发生到信息的,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因此网络舆论热点往往是可预测的,媒体利用各种专题报道引导网民讨论热点事件。而移动网络时代,网民们参与热点事件交流讨论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因为手持智能手机的网民无处不在,热点事件往往被附近的网民最先接触,无论是“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还是“鲁甸地震”,都是现场目击者通过自媒体率先报道,用大量的文字说明、现场照片和视频迅速交织出事件的轮廓,引发大量关注。这就使得网络的舆论热点更随机,变化更快,就像歌星汪峰著名的“头条被抢”事件,“离婚撞正鹏菲断,表白又遭恒大淹”,数小时之内舆论热点快速变化,网友们前一秒还在讨论汪峰的恋情,后一秒注意力就被恒大首夺亚冠而转移了。

2 移动网络的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影响

(1)移动网络能提高大学校园文化传播的效率。学生一直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2014年6月的调查表明,全中国网民中的学生比例达到了25.1%,而其中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更是主力军。传统网络在大学中已经被利用得非常广泛,学校、院系、社团均在网上开展各类活动,传播校园文化。但受限于电脑的便携性不高,学生网民只有在寝室、机房等地方才能上网,信息也往往是在中午、晚上或者周末之类的时间段传播。许多信息也必须主动登录网站才能获取。

移动网络时代,上网终端的便携性大大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广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校园内的各种信息可以在全天候传播,而重要信息也可以通过短信、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来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终端上,比如中午要举办个活动,上午十点发出信息,到中饭时间就已经有很多响应,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2)移动网络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移动网络的即时性,使得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个人空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不停地转发分享各种知识,让参与其中的学生们被动地了解。同时大学生们也使用手机搜索引擎去主动搜索未知的知识,只要几秒钟,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内容。移动网络在知识的积累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可以迅速高效地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

(3)移动网络能提高文化服务的个性化,更好地展现大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以BBS论坛、网站讨论区等为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进入移动网络时代后,随着微博和微信平台的逐渐成熟,大家都可以当主角,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的文化服务。首先,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获得系统点对点的信息推送服务。然后,大学生可以自己主持开展相关话题的讨论,通过移动平台推广出去,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参与,自己做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2014年,来自武汉、南京、郑州的四名残疾大学生发起的“校园无障碍随手拍”活动,在19个省100多所大学推广,反响热烈,还获得了第二届大学生公益活动创意大赛的20强。

3 移动网络的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1)移动网络上信息的载体单一,多媒体信息难以传播。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电脑上相映成趣,丰富多彩。而进入到移动网络时代,智能手机成为最普遍的上网终端,其硬件能力以及流量限额成为多媒体信息传播的两大瓶颈:有限的CPU能力,巴掌大小的手机屏幕,少得可怜的电池容量,每月吃紧的流量和较慢的网速。而利用移动网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也要顾及到展示的内容不能太多,图像不能太大,文章不能太长,动画、视频基本不放等等,许多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多媒体信息难以传播,扼杀了许多创造力和表现力。

(2)垃圾信息传播更快,难以预付和控制,监管难度增加。移动网络随时随地在线的特点导致了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往往一个话题刚发表,就有许多人阅读并转发了。而色情、暴力、迷信、虚假消息、诈骗信息等垃圾信息同样传播得非常快,许多网站和微博大V们为了吸引眼球,也经常有意或无意地转发未经核实的垃圾信息,加速了垃圾信息的传播,造成了许多深刻的教训。2010年山西大学生傅某在网上的地震谣言,引起一系列谣言飞传,造成山西六市数百万人到街头避震,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而后其被判拘留10天。在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的报道中,中国之声的“浑水泡面”新闻被《环球时报》认定为“虚假消息”拿出来批判新闻道德,而后又被诸多记者和网友的证据证明确有此事,两家影响力颇大的媒体活生生演了一出闹剧。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垃圾信息,无论对国家而言,还是对校方而言,其监管难度都非常大。

(3)信息获取过于简单,影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移动网络的便捷,使得许多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发生了改变,“不知道的问题上网搜”成为了许多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无论是作业、笔记还是复习题,甚至于考试的时候都想着偷偷带个手机对照着题目搜答案。以至于在许多的大学里,学生上课就是混脸熟,期末就等着老师划重点,考到原题才会做。数学大题,换一个参数就不会解;法律解析,换一个案例就找不到头绪;英语阅读,换一个词语就看不懂。移动网络的便捷造成了很多大学生以“反正随时能搜得到”为理由,放弃记忆和深入思考,失去了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丢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过于依赖娱乐功能,容易沉迷影响作息。移动网络上网非常便捷,智能手机上的游戏、社交工具也丰富多彩,导致许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的弱点被放大,随时随地想玩就玩,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成为“手机瘾君子”。很多大学生在教室、食堂、操场、宿舍,甚至在被窝里,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不但耽误自己的学业、扰乱作息时间、影响身体健康,还容易破坏班级甚至学校的学习风气,造成严重的后果。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YG2013068)移动网络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YG2012079)网络文化发展对校园文化生活的影响研究;吉安市软科学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年7月. [2014-8-8].http:///.

[2] 周挥辉.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