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5:31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第1篇

时间如白马过隙,我来比亚迪已有三个月,试用期也已接近尾声,感谢十六部制动器厂能给我展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短短的三个月,我对比亚迪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公司文化和战略目标有更深的了解:比亚迪倡导的“以厂为家、爱厂如家”的“家文化”,比亚迪汽车追求的“两个第一”的目标等深深打动了我,而我作为比亚迪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我相信,经过比亚迪人不懈的努力,我们能把民族自主品牌做得更大、更强。

进入公司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在制动器厂各领导的指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我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对公司的认识

比亚迪国内知名的自主民族品牌,现拥有IT、汽车以及新能源三大产业,是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F3F0等车型在国内销量屡创新高,开拓了国外生产基地和国际销售渠道,“741工程”的不断推行

汽车领域正在向“两个目标”飞速前进着。

     二、工作成绩

我编制于十六事业部制动器厂产品研发部,主要负责制动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期间工作完成状态如下:

1、参与了F6产品的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完善设计过程的体系文件

2、参与和山特维克、**钻石等刀具供应商进行的F6前支架和钳体加工刀具的确认和工艺改进

3、F6生产过程工艺卡片的制作

4、配合制动器2组组员完善其它车型产品的夹具的设计

目前,所有车型的制动器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e6进行试装阶段、年底试制加工的F6部分产品、明年年初的5A产品、计划中的C6制动器,还有未来更多的车型

    三、存在问题及对其改进方法

由于在原公司从事的是摩托车发动机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未涉及汽车制动器系统,对制动器的具体结构原理还不很清晰,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前辈请教,用最短的时间熟悉公司业务及流程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对于我来说受益匪浅。面对发展日趋迅猛的21世纪,我和所有比亚迪人一样将继续锐意进取,持续拼搏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用不懈的努力开启臻至未来!

 

 

 

                                        报告人: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 军用越野汽车 通用质量特性 研制过程 设计定型

中图分类号:U461. 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军用越野汽车(以下简称“军车”)科技含量的增加和部队需求的提高,军车的通用质量特性即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军车的研制过程中应用“六性”技术,可保障军车在服役期内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确保稳定的工作状态和技术性能。

军车通用质量的形成、保持、发挥、恢复与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立项论证之初就要提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特性要求,在整个研制过程中通过设计和试验保证军车的通用质量特性要求。

1军用越野汽车研制过程

根据军用越野汽车的不同技术状态,军车研制过程分为不同的研制阶段,并在各阶段确定相应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研制过程分为方案论证阶段、初样车研制阶段、正样车研制阶段,通过部队试验和测试对发现和暴露的设计缺陷和故障隐患及时予以消除,最终达到设计定型的要求。

1.1研制方案论证

依据军用越野汽车《主要作战使用性能》的要求,围绕军车的技术先进性、质量可靠性、维修保障性等问题,承制单位通过充分的研究分析,明确研制任务和清单、完成整车造型设计、系统及总成方案优化、国军标“六性”大纲制定、研制工作网络计划制定及研制风险分析;开展详细的工程设计,对整车及各系统的研制方案进行工程设计确认;编制各系统设计文件;运用CAE分析手段进行仿真计算和校核。

经过研制方案论证、重点问题设计验证和工程设计评审,确定设计、计算、工艺、质量的合理性,以指导下一步的初样车研制工作。

1.2初样车研制

承制单位将方案论证结果体现到设计方案和图纸中,依据《初样车制造与验收规范》,采用科学的研发流程,按照正向设计开发理念进行初样车试制。

通过确定初样车状态和用途,编排试制计划、试制场地保障、人员保障、零部件库房管理;编制工艺文件,组织工艺评审;整车装配调试;试制问题记录与落实关闭措施等关键质量点的监督控制,有效保证初样车试制工作的质量与进度,确保初样车试制工作符合国军标的相关要求。

随后开展初样车基本性能及可靠性试验、专项性能试验和环境适应性试验。针对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承制单位对相关零部件和系统进行结构改进、性能优化、试验验证、初样车评审,并及时分析和总结,有效验证并关闭问题,保证主要性能参数基本符合《主要作战使用性能》要求,攻克军车“六性”及人机工效、军民通用性和改装适应性等难题,直到具备转入正样车验证阶段的条件。

1.3正样车研制

承制单位在初样车设计、试制、试验的基础上,对系统、分系统和零部件进行较全面的性能计算分析及优化,完成零部件首件鉴定工作,完成正样车工程设计,完善各系统设计验证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的分析,对整车及各系统进一步校核确认,提升各项性能,完成“六性”及其它专项性能分析验证,在正样车试制阶段严格执行试制规范,有效验证正样车工程设计优化结果。

通过开展正样车鉴定试验和鉴定评审会,完成正样车研制,转入设计定型试验。

1.4设计定型和部队试验

根据《研制总要求》和《设计定型基地试验大纲》,总装备部汽车试验场组织实施军车设计定型基地试验。承制单位对试验进行跟踪并提供培训、维修、保养、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总装车船军代局派员参加基本性能及可靠性试验、专项性能试验和环境适应性试验,负责全程试验监督。

根据陆装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的部队试验大纲,设计定型部队试验由边防部队承试,针对试验中出现的故障问题,承制单位通过有效改进措施,完成设计定型试验的技术、管理双归零。

经试验验证,军车的主要结构、技术特性参数及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研制总要求规定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和使用要求,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

2军用越野汽车通用质量特性

军用越野汽车通用质量特性即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在军车研制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各质量特性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和指标要求。

2.1可靠性

可靠性是装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军用越野汽车产品研制过程中,需从可靠性设计分析及可靠性试验两方面开展工作。可靠性设计分析包括利用可靠性计算分析专业软件建立军车可靠性分析模型;将军车可靠性指标分配至各系统,保证其明确可靠性设计目标;对各系统和总成进行设计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FMECA)分析,识别I、II类潜在故障模式并重点进行控制。可靠性试验包括可靠性研制试验、重要故障分析改进及验证、可靠性试验及数据评估。

其中,可靠性分配是采用相似产品法将整车可靠性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至各系统,整理获取相似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及各系统的失效率统计值,使系统设计人员明确可靠性指标要求,及时协调工作资源开展可靠性设计分析工作,确保整车能顺利达到预定的可靠性目标。

在军车研制过程中,应采用新的设计、优化结构、试验验证和选择优秀的零部件供应商等方法,有效降低发生的风险,提高实际产品可靠性水平。在设计中大量采用虚拟验证手段,对关键零部件进行静强度、安全系数以及疲劳寿命等模拟计算分析,降低开发风险,缩短开发周期。

军车可靠性的定量指标要求是指单侧区间估计置信度为90%时,军车基地试验平均故障间隔里程的最低可接受值符合研制总要求的规定。

2.2维修性

维修性是装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功能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和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

在维修性设计过程中,依据故障率分配法,将整车的维修性定量指标分配给各系统包含的在线可更换单元(LRU),依照维修经验对分配结果进行维修性指标分配、维修性建模、维修性预计和维修性定性分析等设计工作,并依据时间累积法,采用维修性模型的输入,预估执行各项基本维修作业所需时间作为预计整车平均修复时间的数据输入。

由产品设计师及相关专家对产品维修设计经验进行归纳和整理,结合维修性设计准则,形成适合于军车产品的维修性设计准则。利用形成的准则和已确定的LRU对型号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校验,确保其满足维修性的定性和定量要求。

维修性试验贯穿基地试验全过程。按照使用、维修和保养说明书的规定准备维修条件,维修工具主要为随车工具和基层级维修工具。按照试验大纲完成试验,并且对维修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利用规定的数据处理方法保证军车基层级平均修复性维修时间限值在要求范围内。

2.3保障性

保障性是装备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能满足平时战备和战时使用要求的能力。

在研制过程中,保障性工作主要分为保障性分析和保障性设计两方面,并需充分考虑军车各型号间的通用性。

保障性分析工作包含确定分析对象、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确定修复性维修工作项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RCMA)、使用与维修工作任务分析(O&MTA)。通过保障性分析工作的开展,确定整车需要维修和保养的对象,分析可能存在的故障模式,确定需要进行的维修工作项目和保养工作项目,对维修和保养工作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过保障性分析,对军车进行保障性设计。车辆使用的燃油及辅油的品种、规格与我军装备主要油品一致;具有完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技术文件;显控屏可显示CAN总线采集的故障信息,同时具有帮助功能,在各功能界面提供帮助信息,指导用户操作;提供维修手册、故障判断说明、维修备件目录、整车技术条件等技术资料;配有丰富的使用维护培训资料,全面提供保障性支持;配备随车器材和维修保养工具满足驾驶员检查和保养要求,并在车上定位存放。

2.4测试性

测试性是装备能及时并准确的确定其状态,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能力。

在研制过程中,根据产品特点及项目规划明确测试性工作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测试性工作项目以及测试性工作流程等内容。根据研制总要求的规定,军车设计应具有总线测试能力,可通过ODB口读取故障码,对故障进行判定和定位。

研制过程中需对军车进行测试性分析和设计。测试性设计分为三部分,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呈现。通过各类传感器对军车的运行状况、故障信息、报警信息等进行采集,引入车身电气控制模块、安全气囊模块、ABS等自动化配置,采用可靠性高、抗干扰性能优的CAN总线信息传输模式。整车的信息处理和呈现主要有三种方式,为综合显控信息平台、组合仪表和故障诊断仪。

整车的测试性诊断归为两类,机内测试系统 (BIT)和外部测试设备(ETE)。BIT设计使整车内部具备自我诊断、故障呈现的功能;ETE设计使整车具备检测功能,并以故障码的型式存储,通过外部诊断仪读取,进行故障的识别和定位。

测试性试验结合可靠性行驶试验进行,模拟被试品发生故障时,按照测试设备规定的方法,使用BIT和ETE进行故障的检测和隔离,测试设备能检测出预设故障、读取故障码、有效隔离故障。

2.5安全性

安全性是装备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导致人员伤亡,不危害健康及环境,不给设备或财产造成破坏或损伤的能力。

根据研制总要求的安全性要求,结合汽车行业的产品特点,确定安全性工作需要进行初步危险分析、系统危险分析、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安全性设计等工作。

通过实施初步危险分析工作,明确整车潜在的危险源,通过对危险源的产生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后果进行分析,获取作为系统危险分析工作的输入;结合初步危险分析结果和各系统功能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各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事件,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及评价,针对不可接受的危险事件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其风险等级减低至可接受水平;在完成整车的使用维修任务分析工作后,基于其分析结果实施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确定在使用和维修产品的过程中可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各类潜在危险源,并对其进行评价;对于不可接受的危险事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保证风险等级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通过安全分析识别出整车及使用和保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进行通用安全性设计、电子产品安全性设计、机械产品安全性设计、安全防护装置设计以保障军车安全性的要求达标。

基地安全性试验主要从安全性检查、静侧翻稳定性试验、操纵稳定性试验、制动性能试验及驾驶员前视野参数测量等方面进行考察,军车安全性应满足研制总要求、国军标、国标及相关要求。

2.6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是指装备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预定功能和性能和(或)不被破坏的能力。

依据研制总要求的环境适应性要求,结合军车产品特点,对型号产品进行寿命周期环境剖面分析、环境适应性设计、环境适应性试验等工作。

寿命期环境剖面从三维的角度来考虑:一维是寿命期状态,一维是平台环境,一维是工作载荷。将自然环境和诱发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应力)类型和数据按事件的时序集合(或综合)便构成了产品寿命期环境剖面,结合研制总要求最终确定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基于寿命周期环境剖面分析,确定型号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剖面内所经历的各种环境条件。为保证其能够满足环境适应性要求,从耐高低温、抗振动、抗冲击、耐低气压、防淋雨、耐盐雾腐蚀、涉水等方面进行设计保证。

军车环境适应性试验主要从严寒(冰雪)地区适应性试验、热区(干热、沙漠地区)适应性试验、高原地区适应性试验、室内环境试验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军车环境适应性的各项指标应满足研制总要求、国军标、国标及相关要求。

3结论

我国军用越野汽车的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系统高度综合,软件比重大,新车不断批量交付部队,质量管理日益艰难,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军车通用质量特性是发挥综合效能的重要保证,是降低研制风险、确保研制与试验成功,以及安全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军车的通用质量特性研究已成为军车研制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内容。

新阶段我军对军车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军车研制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其它型号及相关单位产品的经验,借助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贯彻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在工程设计、试验、试制过程中保证军车符合“六性”设计要求,加强“六性”的计划、设计、验证、改进的闭环管理,完善开发流程和规范,提高设计水平和研制质量。

在产品各系统及其组件、零部件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军车设计结构,同步开发考虑民用型的共用,提高后续维修方便性及降低维修成本,使得军车产品性能在满足研制总要求的同时达到合理的成本消耗,并且兼顾未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GJB 450A-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S].

[2] 邵利剑.装备“五性”技术与管理监督[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 GJB 368B-2009,装备维修性工作通用要求[S].

[4] GJB 3872-99,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S].

[5] GJB 2547A-2012,装备测试性工作通用要求[S].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系统级;可测试性设计;飞行器

引言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航天飞行器的地面测试和运行中的在线测试能力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对于地面测试,要求测试能够覆盖更多的故障,并且能快速、准确、及时地诊断系统状态;对于在轨运行状态,由于故障修复极为困难,要求增强产品自主故障诊断、切换和故障隔离能力,以保证系统的任务可靠性。为实现上述技术要求,就必须在航天飞行器设计时同步开展测试性设计工作。应用先进的测试性设计技术,对产品进行总体的测试性分析、设计与验证,已经成为载人航天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先期展开测试性设计工作,对于迅速提高我国航天测试性和诊断技术水平,满足系统的任务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测试性设计技术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了针对航天飞行器系统开展测试性设计并且对测试性设计工作加以规范的必要性;总结了系统测试性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最后根据国内研究环境和航天产品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符合实际的测试性设计方法。

国内外测试性研究分析

国外研究状况

测试性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航空电子领域。测试性术语最早于1975年由FLiour等人在《设备自动测试性设计》一文中提出,随后相继用于诊断电路设计及研究等各个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广泛开展了测试性方面的研究。同时,美军意识到测试性在装备维护和保障中的潜力,开始致力于在装备研制和使用中推广测试性技术;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标准,使装备研制方和使用方遵循相同的约束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5年,美国国防部颁发的《电子系统及设备的测试性大纲》(MIL-STD-2165),标志着测试性已成为一门与可靠性、维修性并列的独立学科。目前,可测试性已在美军机、航天器和导弹等武器系统设计时被广泛应用。其中,在航空工业应用中,据美海军调查称,对F/A-18、F-14、A-16E和S-3A四种海军主要飞机的200多项关键部件进行的测试性技术改进,使它们的使用和维修费用减少了30%,并进一步强调,如果在飞机研制初期就充分开展测试性设计,可降低飞机全寿命费用的10%~20%。

在航天应用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计划,在其卫星设计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测试性设计。传统的测试手段已不能满足卫星生产过程中对测试的需求。于是,在卫星设计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符合IEEE1149.1标准的边界扫描结构,并取得了较好的测试结果,为铱星计划的实现提供了保障。美国休斯空间通讯在对卫星的测试中,提出了对系统划分,进行分层测试的思想,并成功的运用到实践中。

国内发展状况

同国外相比,国内开展测试性研究起步较晚,大概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但在近些年来进步速度很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测试性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报告;在重要系统和设备研制中提出了明确的测试性要求,开展了测试性设计分析工作,制定了《装备测试性大纲》(GJB一2547―95)、《测试与诊断术语》(GJB3385-98)等国家军用标准,开发了测试性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

80年代中期,我国对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提出了测试性设计的要求,到90年代后期,对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提出了测试性的要求,特别对军用飞机上新研制的电子设备的测试性作了很高的要求。另外,测试性设计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了现有陆军武器装备的改造过程中,使其故障率大大降低,同时提高了对装备故障的检测率,延长了装备的全寿命周期,降低了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

在航天科研方面,某些型号在研制过程中也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测试性设计技术的研究。并依据国外相关标准制定了QJ-3050《航天产品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QJ-3051《航天产品测试性设计准则》等相关标准。

从总体上看,国内由于缺乏对测试性设计技术的深入研究,在测试性分析与验证、计算机辅助工具和工程实际经验等方面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影响了测试性大纲的贯彻。

航天产品测试性设计规范研究

系统测试性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航天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极高,相对于其他行业,测试性技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较为缓慢。从总体上讲,目前航天各领域在可测试性技术的应用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较为薄弱。具体表现在:

・在系统顶层设计中,已开始注意对系统测试性的总体考虑,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技术途径,除一些概念性要求外少有具体设计要求和指标;

・部分分系统或单机中设计人员自发地进行了测试性设计,但这些工作不是有系统组织的,并未发挥系统测试性设计的优势;

・进行了一定的测试性工作管理,但未形成系统的测试性工作流程,研制程序上测试性设计与产品功能、性能设计不同步,原理样机往往不考虑测试性设计,试验样机只考查BIT的能力,到总装时再考虑系统测试性为时已晚;

・引进了一些测试性设计相关工具,但还不具备形成有效的测试性设计集成环境的能力,设计中更多地依赖于设计师对测试性设计的重视程度、设计水平和经验;

・对测试体系和测试设备提出了“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的要求,但产品的研制过程、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的测试脱节,由不同的设计人员去考虑、设计和实现,难以保证各阶段各级别测试的统一性、兼容性、完整性与一致性。

系统测试性设计工作规范

进行测试性规范研究,要明确开展测试性工作的目标和原则;考虑要完成的测试性工作项目及其完成的时间;并要对工作程序、人员安排、技术支持和信息采集分析等进行规范。尽管我国已经在1995年颁布了GJB2547《装备测试性大纲》,大纲从论证、方案、实施和验证等几方面加强了对测试性技术的指导和监督,对推动测试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该标准主要是参照美军标MIL-STD-2165制定出来的,缺乏将标准转化为具体设计方案的方法和技术。针对具体的航天系统进行设计的可操作性不强。致使上述问题不能被有效地解决。因此需要补充新的测试性文件,规范航天产品测试性工作程序,保证测试性设计与产品功能性能设计同步进行并有机结合,保证系统研制各个阶段开展的测试性工作有据可依。

测试性设计工作流程

我们在对测试性工作规范开展研究,对

实施测试性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依据系统设计研制流程,制定航天产品研制各阶段规范。如图1所示。

论证和方案阶段,规定测试性要求,并分配测试性要求。这段时期内,在系统设计评审中同时评审测试性大纲;在系统初样研制阶段,首先要确定诊断方案,制定并贯彻测试性设计准则并进行固有测试性设计。然后确定出FD(故障检测)、FI(故障隔离)设计策略,设计出相关软件和硬件,再对设计进行分析,开展测试性验证,采用产品设计与测试性分析迭代的方法改进测试性设计,以满足要求。在初样评审工作中同时评审测试性工作。在正样研制阶段继续对各测试性指标进行验证,并提出建议。

规范中规定了测试性工作项目内容和完成时机等信息都体现在工作流程中,指导着飞行器系统研制各个阶段的测试性工作。

系统测试性设计方法研究

设计实现方式

测试性设计通常有两种实现方法:

・产品设计同时展开测试性的设计

由设计人员直接完成部件或组件的测试性设计和评估工作,最后由设备、分系统和系统总体逐级根据测试性要求进行评估和审核,完成整个系统的测试性设计工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由于设计人员对被设计对象熟悉,设计反复少,设计周期短,但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和测试性技术熟悉程度要求极高,适合于贯彻测试性设计有一定基础,并具备较好的测试性设计环境的单位和部门。

・产品设计与测试性分析反复迭代进行

产品设计人员完成原理设计后,由专门的测试性工作人员或独立机构进行测试性的建模、分析和评估,检验测试性指标的落实情况并给出改进性意见,改进设计后通过反复迭代过程完成产品设计和测试性设计。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易于实行,但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与测试性工作人员需要反复交互,设计周期较长。

目前,国内缺乏能有效完成测试性设计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软件,产品设计人员对测试性设计熟悉程度也不高。因此,运用第二种方法进行系统测试性设计是较为可行的技术途径。

测试性设计实施过程

通过产品设计与测试性分析反复迭代的方式进行测试性设计,产品设计和测试性分析被分解成同步进行、互相交互的两类不同工作,大大降低测试性设计对设计人员和测试性设计工具的要求。系统的设计过程一般是从性能指标和方案确定、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到软硬件开发与试验。作为设计特性的一种,测试性设计也有一个与系统设计并行的设计过程,图2描述了一个分系统或单机的测试性设计工作实施流程:

并行设计过程中,测试性分析人员与产品设计人员保持同步,并在不同的研制阶段提供相应测试性建议,确保产品设计的顺利进行。测试性设计不干扰产品设计人员原有设计流程和方法。对应于单机、分系统、系统各级设计,都要进行测试性的设计,并根据上一级的测试性分析结果对下一级的测试性设计进行指导和审核,优化测试资源,剔除冗余测试,检验测试接口的兼容性。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同样的测试性分析工具,这样上一级的测试性模型可由下一级各单元的测试性模型直接生成,避免不必要的建模工作。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物探仪器的并行设计;电工艺设计;产品可靠性

从上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市场上使用的物探仪器国内自主研发的占比逐年降低,转而使用进口仪器,因为进口仪器的野外施工效率高,可靠且稳定。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不得不反思、寻找设计制造仪器过程中可能有问题的地方。对于自主研发存在问题的地方提出解决方案,将电工艺设计放在研发仪器阶段之初,称之为并行设计思想。

1关于并行设计思想的概念

1.1传统研发模式

我国研发勘探仪器在前几年一般用串行研发模式进行研发,这种研发方式大多是按次序逐步进行,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问题,产品发现制造方面存在问题的时候,已经完成调试而且设计成型了。假如这个问题比较大,是后期工艺所无法调整的,就需要作废前期的设计从头再来,这种情况大大拖延了研发进度,延长了研发的时间;还有的产品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大问题,但进入工艺生产时质量控制稍微不够,就会在产品上留下隐患,使得产品的品质出现问题,逐渐影响到产品后期的品牌效应和可靠性。存在的问题有:产品容易损坏、维修难度大、稳定性很不好,就算出现问题及时修好,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也可能频繁出现同类故障。

1.2产品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的是在限定的一段时间内、规定条件下产品完成相应功能的能力。产品可靠性大概可分为两方面论述:一是确定,二是获得。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能确定出其可靠性,例如设计安全、讨论指标可靠性、电应力保护设计、分配设计、冗余设计、可维护性寿命设计、环境利用设计等。在产品生产的每个时期得到产品可靠性,即批量生产时期、试生产时期、详细设计时期、总体方案设计时期,由工艺控制和工艺设计得到的。工艺设计这一部分是依据要求的产品进行设计,使用更好的操作技术和方法,让产品的质量达到生产效率高、可靠性好、成本低廉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有工艺方案的拟定和选择、解析和检验产品设计的工艺性、把握生产的过程、设计工艺的设备、工艺文件的编制。所以,在以前的串行研发模式中,电工艺设计进入流程的时候已经到了试生产阶段,电工艺设计中发现的质量隐患,只能被动的弥补。只有采用并行设计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自主研发物探仪器对可靠性的影响。

1.3并行设计理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了并行设计思想,在详细设计和总体方案设计阶段人员就参与进来,组成一个拥有机械结构设计、电路设计、工艺设计人员的团队,并行研发、并行式设计。并行设计方式拥有一体化、并行的、多方向的信息。提前参与的工艺设计,在产品研发初期就能意识到各种影响制造种种问题,伴随研发产品的全过程,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反馈问题,一次性成功的研发出产品,从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降低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可靠性。

2仪器总体方案研发阶段中电工艺设计的作用

研发阶段,电工艺设计是用来完善研发产品的成品合格标准、工作原理、设计基础、设计任务书、构造特点和产品参数等。从工艺性方面寻找干扰到产品质量的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议:(1)寻找可行性的方案设计,找到电工艺在现有技术手段下无法完成或是难以完成的不稳定性原因;(2)根据生产线的产出速度和质量,找到需添加的技术改造项目、新设备和新设施初期的看法;(3)拟出处理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4)对工艺进行试验和研究,解决较大难度的工艺技术关键问题;(5)对于生产新产品前的工艺技术提出培训项目。

3对设计阶段中电工艺设计的作用做一个详细说明

在细节设计阶段,电工艺设计是用来进行核查机械结构设计资料、电路设计资料的工艺性。掌握可制造性的产品设计,消除成品出问题的隐患。工艺性核查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到必要性和先进性设计,以及经济性的工艺制造,在结构和性能均达标的同时,将其工艺性再进一步提高,从而带动企业的生产经济。(1)核实机械结构的工艺性设计。核实的主要项目有:是否采用合理固定;箱体组装焊接区的尺寸是否合理;接插件的选配是否合理;各部件的装配、拆卸是否可能和方便;线束过孔尺寸是否合理。(2)审查电工艺性在电路版上的体现。元器件是电子产品的基本构成部分,因此在对物探仪器进行研制和设计的过程中,保证系统可靠性最重要的就是元器件的可靠性。在元器件的选择上要做到以下几点:无铅化的电子行业进程中,全部的器件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别分开有铅还是无铅,不然在流焊混装板元器件的过程中会出现,由于加热温度的原因,导致温度太低无铅元器件发生冷焊,或温度太高有铅原件发生热击穿;减少加工过程环节,尽量选用统一表面贴装器件或者通孔器件。这样可以降低加工的工艺成本;底部浮起高度较高的元件则更易于清洗。(3)制作工艺性审查报告。工艺性审查报告主要有下列内容:结构设计的工艺性分析;电路设计的工艺性分析;样产数量及日期,产品名称;对于设计工程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在工艺方面分析电性能是否达标;结论。(4)策划电工艺方案。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工艺设计并且做到步骤性、计划性、目的性,在对工艺性做出核查之后,要能做出足够保持产品稳定生产的工艺方案。工艺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确立工艺方案,确定基本原则;制定产品试生产进度表;规定工艺规程的复杂程度;规定出产品生产过程的事件划分,确定工艺路线;分析工艺方案的经济效果;定制改造与产品加工有关的技术方案。

4在试生产阶段电工艺设计的作用

初期生产的主要目的,对制造过程做一个组织、协调、规划、控制及监督的过程,可以达到优质、低消耗、安全、高效的既定目标对于后期的制造过程做出规范,避免产品损伤在制造过程中。

4.1制定工艺文件

按照一定的条件制定合理的生产过程,将工艺流程的方法、内容、程序、材料、工具、设备再加上各个环节的技术规定,以图文形式表达,这就是工艺文件。其重点有以下几个作用:(1)指导技术,成品质量得到保障;(2)考核工时定额,定出生产目标;(3)建立生产秩序,组织生产;(4)对于物料进行安排;(5)调整劳动组织;(6)对模具、工装、工具进行管理;(7)巩固工艺纪律;(8)总结经济核算的依据。

4.2建立试生产线并做出检验

组织调整试生产线,保证没有问题了再开始生产,同时验证工艺的合理性工艺配置、设计方面是否可用。证实工艺设计可行性的时候应做到:(1)既要适合实际的企业情况,又要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2)工艺文件要结合图文进行展示;文件做到条理清楚、简洁明了、规范严谨;要能够很直接的表达出来,只看工艺规程,就可以进行正常的工艺活动。(3)检查产品的内容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合,要可以展示产品设计的意图,尽量使产品设计有可靠性。(4)能为之后的批量生产工艺打下良好基础。(5)时刻做到质量第一,重点控制可靠性薄弱的环节,定量要求技术指标。

4.3整理试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文件

工艺技术文件可以分为质量控制流程、工艺方案、工艺计划、工艺标准。工艺技术的文件有很多,总结下来主要含有:各种汇总图表,包括消耗定额表、配套明细表、工装明细表;各种作业指导书,包括:电路板工位图、示意总体结构图、生产前的准备、整机工艺流程图、箱体装联图、缆线装联图等;所用设备的相关的电子文档及工艺参数文件;工艺更改单,有临时性和永久性之分。

4.4总结与修订试生产工艺

结束试生产后,评审工艺总流程、方案,并且核实并总结方案。对于设计问题的,让有关部门进行及时的协调和修改;对于工艺性文件进行完善补充;对于所需材料进行核实;必要情况下应重复检查试生产的技术;总结试生产工艺;完成最终生产工艺的报告总结;召开鉴定会,鉴定试生产产品,检查试生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批量生产有可靠性的产品,以及判断的生产系统是否合格;完成工艺定型,然后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对于产品的主要工艺和设计进行测试,以上皆为试生产的作用,也可对批量生产的速度做一个估算。在定型时需要将完成的手续进行归档、会签、审批,确保工艺文件成套性、正确性。

5结束语

提升电工艺设计物探仪器研发的产品可靠性,需要应用并行设计的思想,从技术上和时间上减少研发时间、推进研发进程、使产品从研发直接转入生产,达到企业的高品质、高效率的目标。

作者:李渊 单位:中煤科科工集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第5篇

引言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指在信息时代的军事斗争环境下, 为满足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任务, 利用综合集成方法和技术将多种电子信息系统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大型军事信息系统。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内涵包括对各种武装力量的综合、对各种电子信息系统手段的集成。某工程由部署于多个地点、多种平台的多种手段按照约定的综合集成规则构成, 是一个子系统种类较多并有层次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联关系复杂的体系工程, 该工程包括新建系统、已建系统以及新旧系统的融合, 可称之为特殊复杂综合电子信息系本文由收集整理统。对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多, 如系统工程方法论等, 但对这样一个特殊复杂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研制建设需要应用并不断创新科学的工程方法。

1.体系工程顶层设计方法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必须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研制, 以确保最终建设的系统能满足军事需求。随着系统实现途径的不断变革和系统顶层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 由多个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构成的该工程没有选择先期单系统研制后期集成的简单方法, 而是采用了多视角的体系工程顶层设计方法, 有效指导了该工程项目的研制建设。该工程体系工程顶层设计示意如图1 所示。

图1 体系工程顶层设计示意图

研制团队利用体系结构的设计思想, 根据该特殊复杂系统的使命任务、建设目标、使用环境等, 从装备管理者、用户管理者、装备产品组织者、装备产品生产者、装备产品使用者和装备研制者多视角出发, 在认真分析各方需求的基础上, 对装备体系、装备形态、系统构成、系统技术性能、系统部署与配置、工作模式、工作流程、用户界面、业务流程、产品类型、集约服务、关键技术、标准规范、工程实施和功能性能评价等要素展开了全面设计; 在工程研制的全过程中展开了多次体系工程联试, 着重设计了综合集成试验科目, 对顶层设计的系统架构和指标体系等的准确性、合理性、先进性、完整性、可达性进行验证; 针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设计, 以此指导、推进工程的研制建设, 确保了体系工程综合集成效能的发挥。

2.体系工程工作模式设计方法

为适应装备体系发展的新要求, 该工程的定购方积极致力于相关领域业务流程的再造与优化, 不仅要求某工程的单一系统要适应多变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需要整个体系工程在工作模式上有所创新。为此, 研制团队深入了解各个用户单位的工作模式和对综合集成的需求, 采用了标准规范先行的体系工程工作模式设计方法: 首先在方案阶段设计出多种协同运行的工程工作模式, 拟制涉及工程中各种交换信息数据格式和共享方式的工程标准规范, 然后才展开工程实施和试验验证, 确保了工程运行机制制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推动了工程新型协同处理流程的建立, 为实现某领域工作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该工程单系统种类多, 承研单位涉及面广,新研、改造和现役系统接入条件差别大的实际情况,研制团队打破装备序列纵向组织使用的传统运用模式, 探索出装备体系中的实体管控和行为管控的方法, 形成了电磁环境和电子目标的普查、详查、协查、合查、控守、跟踪、引导等有效的工作模式, 形成了互补和相互印证的综合优势, 极大地提升了工程综合能力。研制团队深入开展协同指挥、资源共享、数据共享等工程标准规范的研究, 创新性地推出了前端原始数据协同共享、后端实时数据自动共享、后端非实时数据选择共享的数据共享方式, 极大地丰富了工程中各单一系统的数据资源, 大幅度提升了各种数据的利用率, 确保了整个工程组网工作、协同工作的实现。

3.体系工程管理方法

该工程规模大、分布广, 其研制建设周期长、参与人数多、用户需求种类繁杂, 对这样一个特殊复杂系统仅仅依靠现代项目管理方法还是不能满足体系工程管理要求的。为了科学地进行体系工程管理,管理团队采用了现代项目管理和共性技术管理、使用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如图2 所示, 各项管理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有效促进了该工程项目的研制建设。

图2 体系工程管理示意图

理的基础上, 工程管理团队创建了研制总体例会制、研制总师组例会制、研制总体和用户总体定期会商制、督导组巡检督办制、联试工作管理办法、关键技术/ 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研讨等项目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 丰富了体系工程研发中跨部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机制, 创造了双总体体制的成功工程范例。在创新项目管理的同时, 管理团队通过颁布并强制执行了一套与工程有关的产品技术、过程技术、支撑技术、应用技术等共性技术文件, 用于规范、指导工程研制, 提高了装备研发使用效率。管理团队还制定并逐步完善了传感器敏捷接入、系统能力动态重组、信息集约服务的协同工作和产品报送的运行机制,目前该运行机制已经基本实现常态化, 取得了显著效益, 提升了工程的整体能力。

4.体系工程评估方法

装备体系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的研究。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效能评估不仅要对单个装备的功能、技术性能指标进行试验与评定, 而且要对完成各种链接关系的体系工程整体综合集成效能进行评价。由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开放性, 采用传统的综合评估方法往往难以反映特殊复杂系统的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结构性等特性。在该工程的研制建设过程中, 研制团队综合运用现有的系统效能评估方法创新了体系工程试验和评估方法, 如图3 所示。

图3 体系工程评估示意图

在工程研制初期, 研制团队对体系工程评估框架进行了顶层设计, 确定了单系统单项量化指标验证y 单系统效能评价y工程总体联试y 工程鉴定试验y 工程综合演练试验的全过程验证体系工程评估方法。研制团队把目光聚焦在总体联试方法研究上, 设置了接入试验、专项试验和集成试验三大类联试项目并研究了各种联试项目的试验和评估方法。根据各单系统研制进展差距大、部署地相距远的实际情况, 研制团队将三大类联试项目按3 个年度分解成阶段联试科目, 分一、二、三共3 个阶段组织研制方、用户方、评测方( 第三方) 开展各项试验和评估。通过总体联试对体系工程的基本技术性能进行了测试与验证。工程开展鉴定试验完成量化指标验证后, 研制团队首次探索实践了利用多种合作目标开展多区域、多辐射源、多手段、多参试地的大规模综合演练试验, 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进行了综合展示和验证, 为特殊复杂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验证评估积累了经验。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第6篇

2004.2.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围绕学校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稳妥推进二期课改,强化“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探索牛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2.结合2004中考英语题型的变化,认真抓好初三年级的英语复习以及英语竞赛辅导,争取在竞赛和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3.继续做好牛津英语教学总结和推广工作,开好牛津英语总结现场会,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

三、具体措施: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认真组织好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开展教法、学法研究,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开展各种活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总结和推广牛津英语教学经验,展示牛津英语教学成果,开好牛津英语总结现场会,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

4.开展初三英语教学研讨,实施分层教学,制定阶段复习计划,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5.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搞好每周一次的“与外籍老师对话”活动,抓好周六的“英语乐园”。利用外教优势,在初二年级中培养一批小记者并开展编辑小报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各年级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科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加强教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以备课组为单位,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具体工作安排:

2月份:

1.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各备课组制定教学进度表,做好开学各项工作准备。

2.收集并挑选优秀英语小报和英语作文,做好整理工作;收集教师写的有关牛津英语的教学总结或论文,为牛津英语教学研讨作准备。

3.作业常规检查,要求作业规范,书写认真,提高作业质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3月份:

1.做好科技英语以及“上教社”杯英语竞赛的准备和辅导工作。

2.初二年级英语演讲比赛。

3.推选优秀教师参加金山区牛津英语教学评优活动。

4.每周两次利用中午时间开始在预备、初一年级播放《大家说英语》节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5.结合2004中考题型的变化,研讨初三年级的英语复习策略。

4月份:

1.各备课组制定期中复习计划,做好期中复习、考试以及质量分析工作,找出差距,采取措施,及时调整。

2.各年级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调整教学策略。

3.安排好金山区初三年级英语模拟考试工作,并做好质量分析。

5月份:

1.预备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

2.牛津英语教学研讨会。

3.做好英语两级考试的各项工作。

4.安排好初三年级英语教学研讨。

5.做好初三年级毕业考试工作并认真做好质量分析。

6月份: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第7篇

2004.2.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围绕学校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稳妥推进二期课改,强化“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探索牛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2.结合2004中考英语题型的变化,认真抓好初三年级的英语复习以及英语竞赛辅导,争取在竞赛和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3.继续做好牛津英语教学总结和推广工作,开好牛津英语总结现场会,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

三、具体措施: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认真组织好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开展教法、学法研究,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开展各种活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总结和推广牛津英语教学经验,展示牛津英语教学成果,开好牛津英语总结现场会,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

4.开展初三英语教学研讨,实施分层教学,制定阶段复习计划,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5.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搞好每周一次的“与外籍老师对话”活动,抓好周六的“英语乐园”。利用外教优势,在初二年级中培养一批小记者并开展编辑小报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各年级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科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加强教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以备课组为单位,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具体工作安排:

2月份:

1.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各备课组制定教学进度表,做好开学各项工作准备。

2.收集并挑选优秀英语小报和英语作文,做好整理工作;收集教师写的有关牛津英语的教学总结或论文,为牛津英语教学研讨作准备。

3.作业常规检查,要求作业规范,书写认真,提高作业质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3月份:

1.做好科技英语以及“上教社”杯英语竞赛的准备和辅导工作。

2.初二年级英语演讲比赛。

3.推选优秀教师参加金山区牛津英语教学评优活动。

4.每周两次利用中午时间开始在预备、初一年级播放《大家说英语》节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5.结合2004中考题型的变化,研讨初三年级的英语复习策略。

4月份:

1.各备课组制定期中复习计划,做好期中复习、考试以及质量分析工作,找出差距,采取措施,及时调整。

2.各年级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调整教学策略。

3.安排好金山区初三年级英语模拟考试工作,并做好质量分析。

5月份:

1.预备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

2.牛津英语教学研讨会。

3.做好英语两级考试的各项工作。

4.安排好初三年级英语教学研讨。

5.做好初三年级毕业考试工作并认真做好质量分析。

6月份: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第8篇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根据教育局和学校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情景,严于律己,踏实工作,向45分钟要质量,使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并圆满完成。为了立足此刻,放眼未来,更好的做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景总结如下: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进取参加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展示课,并能经常听各位教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基本做到了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上讲台,以和蔼、简便、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上好每节课。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的世界历史知识。

  二、认真备好每节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并且备学生,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拟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及资料进行精心的安排,认真编写好师生共用的讲学稿。在每一课上课前,认真备齐相关的教学资料、地图、教具等,都做到了“有备而来”,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三、进取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升学考试时,题目灵活,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形式要有针对性。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点和兴趣点的问题,注重学生学科本事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本事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九年级学生比较喜爱历史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还存在着抄袭作业现象,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颇见成效。可是,由于后进生面较大,考试成绩不够梦想,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趣味的历史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忙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忙他们找出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我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提高,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构成了良好的学习世界历史之风。

  五、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景,使家长了解情景,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六、认真批改作业。九年级的历史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基础训练》。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常常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上网查阅实用性强的题目,力求每一次练习都到达目的。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认真批改,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景,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给予合理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景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七、全力备战中考,效果明显。在完成九年级新课教学的基础上,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资料进行了全面复习。第一步,扣住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复习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复习了世界古代、近现代历史以及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历史部分);第二步,结合《指导丛书》进行复习、训练;第三步,结合训练题目进行复习;第四步,再回归到课本;最终,进行中考冲刺。

  总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已经基本圆满完成。但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真空的部分等。今后,应注意扬长避短,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一、认真踏实地落实常规管理

  在落实常规管理方面我坚持教研与教学同步,为教学服务,两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点抓“四坚持”:

  1、坚持每周星期二上午的集体教研制度,这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我们教研组有效地运用。

  2、坚持参加教师赛课。

  3、坚持听评课。

  4、坚持期初计划、期末总结制度。

  二、长期不懈抓教研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我校的课改,正在探索新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尽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较好,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和谐发展育新人。

  由于大伙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我们这个教研组是很团结、很和谐而凝聚力的,大家在一起共事都感到很快乐,遇到事情一起想办法,一起分担,一起享受,就像亲热的一家人一样。

  四、加强教改,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要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校对教学和教研工作的指导。教研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重点,促进教师开发教学潜能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依托本校的资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本组的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列同类学校前茅,并在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今后,本教研组将继续抓好抓紧教研工作作为深入开展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高三已经走完一半了,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同时也为自己的业务进一步提高积累经验,所以要在这一学期结束之际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件事:

  一、确定目标。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我已经全面了解所带班级的班情,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结构和学习现状,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符合所带班级实际情况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力争班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听得懂,学得好。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始,必须把这一铺垫工作做好做实。

  二、认真备课。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首先备好课,这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因为这一学期历史教学进入到了复习阶段,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同时也要求老师要系统的备课,为了上好我所教的历史课,我在我们高三年级历史组其他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备课既包括备教学内容,也包括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教学的内容,为此,我们每天必须翻阅十几种教学参考书和其他的教学辅导资料,从中汲取养分,以期把每节新课备得更加完美,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超前听课。

  作为年轻的老师,由于自己教学实践比较短,经验就显得明显不足,为了讲好每一节课,我基本上是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都要超前听我们历史组其他老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的目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每学期我都坚持听课,评课,从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大大的缩短了自己的工作适应期,使我自己在教学业务上信心十足,游刃有余。超前听课,备课的作用显而易见,它在我的成长路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四、提前试讲。

  在做好其他的教学准备环节之后,因为我是一个年轻的教师,所以我要求自己在每上一节新课之前,必须自己找一个空教室或别的比较安静的地方进行多次的试讲,通过试讲,我可以发现我的板书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逐一进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并进而树立和巩固自己的自信。

  五、系统讲题。

  要想搞好历史教学工作,除了搞好常规教学以外,还必须对学生辅之以练习,以达到温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期间学生必定会出现不少错误,这就牵涉到如何跟学生讲题的问题。我觉得试题就是一种工具,我们就是要通过试题教给学生一种模式,一种套路,一种普遍的规律,对于试题本身倒是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因为高考是不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原题的,至多是把我们平时的试题进行改编,变种,重新进行整合。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有限的试题来掌握应付考试的所有技能。为此,我在讲题的时候,逢做必讲,每道题都讲,很简单的试题我可以把它进行改编,进而把周边的知识也可以带一下,这样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比较难的试题就必须讲精讲透,要从各种角度跟学生进行分析,你要跟学生明确的指出来,不能含糊,并不是简单的讲一下答案就可以了。讲完一道试题,我们还可以对它进行一个小结,以期把这一种类型的试题的规律分析给学生看,让他们自己去琢磨,这样的效果蛮好的,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研发试用期工作总结第9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汽车样车;试制

前言

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更新,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型汽车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汽车产品需求不断变化、产品升级换代迫在眉睫,因此压缩汽车研发周期,加速新产品汽车上市速度成为各汽车行业开发汽车产品的重要任务。

样车试制作为整车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产品设计验证、产品工艺验证以及产品质量验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对产品虚拟设计开发的有效验证与补充。同时样车试制必须按照认证计划为各个工程部门提供满足试验要求的实物样车,在样车试制过程中及时发现各种产品设计问题、工艺问题、产品质量问题、人机问题以及提前验证各类工厂工装等,并将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设计工程师和相关工程、工厂人员,以便在新车型设计开发的早期阶段解决各种问题和潜在的产品缺陷,从而缩短新车型开发周期,减少工程开发风险,降低工程设计及更改成本,为新车型的顺利量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而提升样车试制项目管理能力,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优质、高效开发汽车产品的基础,也是整车开发过程中缩短研发周期的重要支柱。

1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现状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是基于试制项目启动经理负责制,在矩阵式组织架构中进行多维管理的模式而开展任务。整个样车试制过程贯穿了试制造车计划管理、试制人力资源、试制质量控制、样车制造预算控制、进度跟踪,因此试制项目的管理也是围绕这几项基本任务来开展工作的。具体展开来讲,整个试制项目管理工作涵盖以下几方面:

1.1 试制项目管理范畴

明确试制项目在整车开发过程中的分工范畴,并依照不同项目类型制定试制项目造车策略。产品规划发展部及整车制造运营部在样车试制在新车型开发初期制定试制策略、编制产品开发规划,试制项目启动经理参与前期试制策略讨论,明确试制任务,并在试制全过程统筹协调,确保按时保质交付满足试验需求的高品质样车。

1.2 样车试制计划管理、沟通管理与风险控制

试制项目启动经理从项目启动开始,至整个样车造车任务结束,这期间负责制定项目关键节点并全过程跟踪,及时传递项目信息、沟通协调各方资源,确保试制项目按照造车计划进行。

1.3 样车试制预算管理

在收到试制造车项目立项初期,需要完成项目造车预算的申报,这包含项目造车人员、设备、物料、物流、仓储等费用预算。项目经理协调各功能块工程师完成各自的费用运算并汇总进行管理运作。

1.4 样车试制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

样车试制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贯穿整个试制项目的始末,确保试制项目满足样车试制需求,在每个关键节点完成各交付物工作,对重点节点需要提前预警并全程跟踪管理。

1.5 试制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国内车企通常同步开发多个汽车产品项目,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每个项目组成员在整个造车任务过程中的作用。通常采用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试制项目经理在立项初期组建试制项目团队,包含试制物料/物流、白车身、总装、电器、质量等工程师,定期开展前期准备会议,以会议的形式传递项目的各类信息并定期跟踪各功能块人员的工作进度,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试制进度按计划实施。

1.6试制项目物料管理

由于样车试制是小批量生产规模的造车任务,工程开发的所有车辆零件、由物料工程师进行维护整车BOM(Bill of Material),同时由工程物料使用者即样车试制工程科提出需求申请,通过样件采购小组购买、计划外领料或供应商直接提供等途径获得所需工程物料,如图2所示。因此物料管理是整个试制项目环节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2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流程

根据车企产品规划部的新车开发规划等信息,试制项目启动经理在接到项目造车任务需求之后,汇总试制项目启动各类信息,包括项目进度时间、可视化物料清单、试制车辆造车需求、车辆配置表、产品项目规划、新工艺、新设备等信息,并全程参与造车任务分工、造车内容的研讨会和前期启动会议,与项目管理部确认样车试制需要承担的试制项目内容。在梳理了试制项目信息表之后提传递给试制运营管理工程师,用以评估样车试制产能及造车资源。根据现有资源来平衡是否满足造车需求,并及时与项目经理进行充分沟通探讨,及时将评估结果和建议方案反馈给项目经理。

在确认样车试制资源可满足项目造车需求之后,由试制项目启动经理组织并召开样车试制项目启动会,将试制项目信息及时分享给样车试制各个功能块负责的工程师,并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根据项目管理部输入的造车信息预估试制预算,并组织各个功能块负责工程师汇总项目造车预算信息,包含项目造车人员工时、设备工时、差旅费用、造车物料费用、物流运输、仓储费用、白车身工装、夹具费用、软模零件费用等,其中人员工时费用含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班组技师等人员,而物料费用则是整个造车项目的重要组成,包含零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身外饰、内饰、空调电子、线束)等费用。试制项目预算汇总表经过分层审核后提交给产品规划发展部进行审批,之后根据项目信息变化及项目关键节点更新预算。

试制项目启动经理通过召开试制项目准备会议,建立并造车项目关键节点,这些节点涵盖整个造车项目始末的每个环节,包括每个交付物的项目任务以及负责人,以便于项目进展中,能够及时、有效地对项目进行全局掌控。在试制造车前期准备按需组织召开造车准备,拉动制造工程部相关工程师跟踪并评审造车前期的工艺清单、设备清单、工艺工装、关键零件清单、验证计划等准备情况。

同时试制项目启动经理根据项目管理部会签的冻结版本造车需求(含造车车辆数、用户需求时间)重新更新试制造车预算,并协调质量工程师与车辆用户进行沟通,根据具体每辆车的用途汇总并制定质量检查计划。编排并试制造车项目计划表,包含车身造车、油漆、运输计划、总装造车、电器软件刷新、质量检查进度。与此同时,试制物料工程师开展物料清单表汇总工作,并将冻结版本的物料清单传递给采购部,每周组织召开物料沟通会,跟踪物料订单释放、回签、物料到料率等信息,并协调采购部、物流部进行试制物料的采购、运输及清关,每周向项目管理部交流物料状态进度。

试制项目启动经理与目标工厂达成一致并制定油漆出厂计划,确保车身制造周期与总装装配时间匹配,并安排车身工程师、总装工程师根据技术文件制定工艺方案,开发试制工装、工具等任务。在试制造车工艺准备前期,由工程技术开发部门、制造工程部输入造车相关技术文件,如数模图纸、GD&T、特殊装配要求、整车及零部件测点图、DTS、关键工艺清单、工艺设备清单、工艺顺序、定位基准、测点文件等,试制车身工程师及总装工程师根据输入的相关技术文件制定并开发试制造车工艺以及工装、夹具。

在前期项目准备工作就绪后,根据项目关键节点要求,试制项目启动经理协助质量部组织召开造车开阀评审会议,开阀通过后,宣布项目启动样车试制,包括白车身制造、总装装配、电器调试、质量检验等工作,如图3所示。

在整个项目中,试制项目经理负责全周期跟踪项目状态,定期汇报项目进度,若出现任何问题,及时与相关功能块沟通,若判定该问题不影响试制计划,则由相关人员解决并关闭问题。试制质量工程师根据质量计划进行样车终检,评估是否满足试验要求,必要时启动相关处理程序。试制质量工程师组织用户共同进行样车交付状态确认并签收《车辆交付确认单》。对仍存在问题车辆的交付,需要由用户同意并签收,最终确保项目造车按计划准时交付并满足试验需求。

3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前景与展望

3.1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前景

试制样车可实现汽车产品外观及性能设计所要求达到的各项性能指标、样车试制要求的车型外观、动力传动配置、结构合理性和整体平衡性等,必要时还可以对整个产品局部设计进行改良并优化。因此一款设计精良的汽车新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投入量产的过程中,样车试制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由此可见,在新产品开发周期中,加快试制开发进度,推进产品上市周期,完善的试制项目管理方法是推进系列产品开发、通用生产工艺,有效控制新产品的质量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的有利工具。

3.2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展望

汽车研发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将逐步走向平台化管理和矩阵式管理方向。通常试制项目管理平台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广度,从班组生产管理到管理整个试制项目平台,都需要用到项目管理;试制物料管理需要横跨汽车生产企业上游的系统集成供应商、一级供应商、二级零部件厂商,到下游的物流、海关、仓储等;第二是业务的深度,例如试制项目造车预算,从前期预算编制、申报到项目中期的费用跟踪管控、直至项目结束前实际发生费用与预测费用的占比以及最终财务结算。可见,试制项目管理涵盖了工程技术开发、财务管理、车辆产品规划、样件采购、零件及整车物流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同时样车试制开发过程是十分庞大的协同过程,试制项目管理围绕着矩阵式管理模块进行协同,以利用综合利用每个功能块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每位工程师跨平台、跨项目协同并同步开展各类试制项目。

随着整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快速抢占市场占有率、加快新车型投产上市速度、完善产品升级换代,对于车企而言就是在确保高质量产品车的同时精益整个新车开发流程,缩短开发周期,因而样车试制项目管理在整个新车产品开发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样车试制过程中提前进行潜在问题的验证及改进,确保后续目标工厂顺利量产。因此可靠的试制项目管理不仅满足研发及工厂的需要,更是整个汽车行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S].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戚安邦.项目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变及其原因分析 [M].项目管理技术杂志社,2004.

[4]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I Institute, 2004.